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工降雨的辦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補助原則
(一)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基礎上,國家公務員實行醫療補助。
(二)醫療補助的水平要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省級財政的負擔能力相適應。
(三)保證原有合理的醫療保障水平不降低,并隨經濟發展有所提高。
二、適用范圍
本實施意見適用于以下各類在杭省級單位及其工作人員:
(一)符合《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和《國家公務員制度實施方案》規定的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和退休人員。
(二)經批準列入依照國家公務員制度管理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退休人員。
(三)列入參照國家公務員制度管理的黨群機關,人大、政協機關,各派和工商聯機關以及經批準列入參照國家公務員管理的其他單位機關工作人員和退休人員。
(四)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工作人員和退休人員。
三、管理部門
省勞動保障廳和省財政廳共同負責省級單位公務員醫療補助的管理工作,省級醫療保險服務中心負責省級單位公務員醫療補助的經辦業務。
省地方稅務、衛生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做好省級單位公務員醫療補助的管理工作。
四、經費來源和使用
按規定需要的省級單位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由省財政列入當年財政預算,按月核撥給省級醫療保險服務中心。
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用于公務員的門診醫療補助和住院醫療補助。
(一)門診醫療補助:用于補助超過一定數額的符合基本醫療保險有關規定的門診醫療費用。
符合基本醫療保險有關規定的門診醫療費用,個人賬戶當年資金不足支付部分,由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和公務員個人按比例分擔,在職人員由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支付80%,個人自付20%;退休人員由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支付85%,個人自付15%;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由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支付95%,個人自付5%。
一個年度內,按比例個人自付的門診醫療費用,在職人員超過1500元和退休人員超過1200元以上部分,由用人單位給予補助,其中在職人員補助90%,退休人員補助95%。
(二)住院醫療補助:用于補助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起付標準以下的醫療費用。
起付標準以下的醫療費用,個人賬戶當年資金不足支付部分,由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和公務員個人按比例分擔,在職人員由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支付80%,個人自付20%;退休人員由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支付85%,個人自付15%;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由公務員醫療補助支付95%,個人自付5%。
一個年度內,個人自付以下三項醫療費用之和,在職人員超過1000元和退休人員超過800元以上部分,由用人單位給予補助:
1.按比例自付的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起付標準以下的醫療費用;
2.按比例自付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共付段的醫療費用;
3.按比例自付重大疾病醫療補助范圍內的醫療費用。
五、經費結算
(一)公務員在定點醫療機構、定點零售藥店發生的住院醫療、門診醫療費用中應由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支付的部分,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按月向省級醫療保險服務中心結算;公務員個人自付部分的醫療費用,應當由個人支付的,由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直接向公務員收取。
省級醫療保險服務中心應當對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申報的醫療費用進行審核,不符合規定的醫療費用,不予支付。
(二)公務員長期駐外工作或居住外地的,在駐地或居住地附近醫療機構就醫發生的醫療費用,屬于醫療補助經費支付范圍的醫療費用,先由個人或單位墊付,定期向省級醫療保險服務中心報銷。
六、經費管理與監督
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實行專款專用、單獨建賬、單獨管理,與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分開核算。
省級醫療保險服務中心要嚴格執行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的各項內部管理制度和審計制度。省勞動保障部門要加強對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的指導、考核與監督管理;財政部門要制定醫療補助經費的財務和會計管理制度,并加強財政專戶管理,監督檢查補助經費的分配和使用;審計部門要加強對醫療補助經費的審計。
用人單位要切實加強管理,指定專職或兼職管理人員,負責公務員醫療費用報銷的管理和審核工作。
七、其他單位的醫療補助
(一)在杭由省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退休人員,參照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辦法,實行醫療補助。具體單位和人員由省勞動保障、財政部門共同審核,其醫療補助經費由省財政部門按單位收支預算情況統籌核定。
其他單位可參照省級單位公務員醫療補助辦法,對工作人員和退休人員實行醫療補助,所需經費由用人單位解決。確需省級醫療保險服務中心代管醫療補助資金的,其所需經費由省勞動保障、財政部門統一核定預繳比例,由省地方稅務部門按月征收。代管的醫療補助資金,按年結清,年度內有結余的,留作下一年度使用;年度內不足的,由用人單位按實補足。
(二)在杭部屬單位的工作人員和退休人員,屬于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范圍的,執行省級單位公務員醫療補助辦法,補助經費按原渠道解決,由用人單位管理。確需省級醫療保險服務中心代管公務員醫療補助資金的,按省級其他單位的管理辦法處理。
八、其他
不是人工降雨是增雨
在不少人的概念中,利用人為因素讓老天爺下雨被稱為“人工降雨”。但是,無錫氣象臺法規處朱主任說,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準確來說應該是“人工增雨”。
據朱主任介紹,所謂“人工增雨”,是指在本來就要下雨的氣候條件下,用火箭炮將含有催化劑的炮彈射入高空,然后在高空釋放催化劑,達到讓本來就要落下的雨水量變多的效果。有專家統計,一般來說,一發炮彈可以催生10億雨滴。
“并非任何時候都能進行人工增雨。”朱主任說,一般來說在人工增雨前必須要有適宜的云系,即“雨做的云”。就是說,人工增雨必須順應自然,只能讓雨量增大,而非“從無到有”。人工增雨究竟該發射幾枚炮彈,也要由云系的大小來決定。有時,炮彈發得過多,非但不能達到增雨,甚至可能形成削雨。
人工增雨的原理
云是空氣垂直運動的結果,隨著空氣的上升,地面的水汽也被夾帶著一起上升。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水汽蒸發掉了,一部分則升人云中,會冷卻而凝結,成為云中水汽的一部分。高空的云是否下雨,不僅僅取決于云中水汽的含量,同時還決定于云中供水汽凝結的凝結核的多少。即使云中水汽含量特別大,若沒有或僅有少量的凝結核,則水汽是不會充分凝結的,也就不能充分地下降。即使有的小水滴能夠下降,也終會因太少、太小而在降落過程中蒸發掉。基于這一點,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即根據云的情況(性質、高度、厚度、濃度、范圍等),分別向云體播撒制冷劑(如干冰、丙烷等)、結晶劑(如碘化銀、碘化鉛、間苯三酚、四聚乙醛、硫化亞鐵等)、吸濕劑(食鹽、尿素、氯化鈣)和水霧等,以改變云滴的大小、分布和性質,干擾空中氣流,改變浮力平衡,加速其生長過程,達到降水之目的。
高空的云有暖型云(云內溫度在0℃以上)和冷型云(云內溫度在0℃以下)。對冷型云的人工增雨,常常是播撒制冷劑和結晶劑,增加云中冰晶濃度,以彌補云中凝結核的不足,達到降雨的目的;對暖型云的人工增雨,則通常是向云中播撒吸濕劑和水霧,加強云中水滴碰并,促使水滴增大。
人工增雨,最理想的天氣是作業區上空有水汽含量較豐富的積狀云,且云層較厚,云頂高度在6100~12200米,地面有小于10公里/小時的微風。
人工增雨的方法多種多樣,有高射炮、火箭、氣球播撒催化劑法,有飛機播撒催化劑法,還有地面燒煙法等。
過程有趣也有風險
以這次無錫人工增雨為例,氣象局在定了計劃后,就安排了8個技術人員,自帶干糧提前來到了選定的地點蹲守,并對當地的氣象條件進行實時監控。
“同事們一直蹲守到了前天下午,才發現了一朵‘雨做的云’正在向無錫移動。”朱主任說,技術人員先是將這一情況向航空監管部門進行了申請,在確保降雨時段不會有飛機經過后,發射人員選在計算好的時間內將裝有碘化銀的炮彈通過火箭炮射向了8000米外的高空。
“這時候,你就可以聽到一聲比爆竹聲還要響的轟鳴聲。”朱主任說,緊接著碘化銀就像煙花一樣在高空中散開,幸運的話,噼里啪啦的大雨就會應聲而下,出現氣勢磅礴的雷雨天景象。
人工增雨雖然聽上去很美,但其發射過程也存在一定的風險。人工增雨需要使用炮彈,安全問題尤為重要。由于所發射的炮彈碎片會散落到大地上,因此,人工增雨的場地一般都會選在人煙稀少的空曠地,比如該次人工增雨就將地點選在了太湖邊。“不過市民也不用過于擔心。”朱主任表示,發射后的炮彈碎片重量相當于鞭炮碎屑那么重,即使落到人身上也不會造成傷害,而且人工增雨區域還會拉起警戒線示警。
費用不低,一次超萬元
激光“轟擊”云層阻止降雨
天氣干旱的時候我們可以實施人工降雨,可面對不期而至的降雨時,我們能有什么好辦法呢?比如,美好的露天音樂會,驟然下起了雨,真是讓人十分掃興。如今,新的驅雨技術可以在一些露天場所阻止雨的形成。
科學家用強大的激光束“轟擊”云層,就可以達到驅散惡劣天氣的目的。從理論上講,該技術也可以被用于增加降雨量,把降雨導向特定的地方。
驅散云技術其實并不陌生,最有名的要數2008年奧運會期間,使用了某些化學品驅散開幕式時的云層。控制局部天氣系統的技術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科學家使用播散碘化銀物質或者干冰來形成云和雨,空氣中的灰塵和其他微小顆粒有助于降水的形成。
玻璃越來越聰明:按需透光冷熱可調
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借助納米結晶技術,開發出一種能讓門窗更聰明的智能玻璃。這種玻璃中嵌入了一層超薄納米涂層,可按需調整進入玻璃的光線,能做到明暗可控、冷熱可調,有望大幅降低建筑的空調和照明開支。
在城市里,我們所消耗的所有能源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用于建筑的照明、取暖和制冷。目前城市中不少建筑都被大量的玻璃所覆蓋,新材料的使用將大幅提高這類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
噬菌體數量遠超宇宙恒星
在我們所熟悉的世界之外,在我們看不見的微觀尺度上存在著另外一個欣欣向榮的神秘世界。我們看不到這些微小的生物,但它們卻遍布各處;它們非常脆弱,但它們卻控制一切。
有一種微生物叫噬菌體,這是一種可以感染細菌的病毒,它們是這個星球上數量最多的生命形式。事實上它們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宇宙中所有恒星的數量。我們每個人的體內都有數以萬億計的噬菌體。
自從地球上有了人類,知識便萌芽在人類的智慧中,從茹毛飲血的遠古到高度文明的當代,每一次社會的進步。無不顯示出知識的巨大作用。知識的進步,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的文明。知識就是力量!
當前,世界上流行這樣一種說法: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否繁榮、富強,就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人民文化知識水平。我認為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即使一個國家暫時還不夠富裕,但只要它有智慧的人民,有重視知識的傳統,那就可以斷言:這個國家是有前途的。而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目前很富裕,卻供養著一群“不學無術”之徒,其結果必然是可悲的。它一定會漸漸地衰落下去。
歷史上的唐朝之所以形成“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除了皇帝的開明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各行各業科學技術得以充分發展。國內人才濟濟,國家力量強大、威震四海。
古時候,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都被視作神的行為。每逢大旱,老百姓就殺豬宰羊。送上祭壇,磕頭求神,聽命道士呼鳳喚雨。在今天看來,這些似乎太愚蠢可笑了,然而它正是沒有知識而導致的必然結果。現在我們有了科學知識,有了人工降雨的辦法,即使遇上大旱,莊稼照樣可以長得很好。“老天”也不能卡我們的脖子了。人定勝天,就是因為人們有了知識。
由此可見,國家的繁榮、富強是離不開知識的。
傘有兩種用途,一為遮陽,一為避雨。那么未來的傘究竟會是什么樣呢?
以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速度,我認為,如今要預測未來,必須要打破常規。以我個人的觀點來說吧,未來的傘,絕不會像現在一樣握在手中,因為那樣是極不方便的。有人曾提出讓傘自動飄浮在出行者的頭頂,以我之見,這樣的傘有可能在三四十年后被研發出來。然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性價比問題,雖然的確很方便,但其昂貴的價格必定不會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那么什么樣的傘才是未來最理想的傘呢?
以現在經濟與科學等的發展狀況來看,未來最理想的傘將會是沒有傘。的確,如果不打傘,也能保證不被淋濕,不被曬傷,豈不最好。這樣一來,可大大提高人們出行與工作的效率。但怎么才能做到這些呢?原理似乎很簡單,只需調節城市中的云層厚度,使其能有效控制紫外線的照射(可拋棄遮陽傘),且不形成雨滴,但實施起來在人們心中可謂是天方夜譚。別灰心,必然有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水稻;產量;影響因素
1 我國水稻產量的現狀分析
水稻是我國的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水稻的種植在我國所占面積很大,生產出來的大米在我國60%的地區成為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大面積的種植和生產為我國糧油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大力地促進了我國糧油業的發展,為我國的經濟收益提供了有力的保證。水稻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成為我國糧油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不僅僅極力地滿足了我國國民的生存需求,同時依靠國際之間的貿易,水稻還被廣泛地出口到國外,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 影響水稻產量的因素探究
2.1 最直接的氣候因素
水稻的產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氣候方面的因素影響,包括光照、溫度和水分。光照能夠增強水稻的光合作用,有效的光照可以提高水稻光合作用的有效積累,讓水稻在光合作用中將太陽能轉變成體內的能量,來提高水稻的生長;溫度則不宜太低,由于水稻是喜陽的農作物,它對溫度的要求比較高,適宜的溫度有利于水稻的生長,促進光合作用的順利進行;水分對于水稻的生長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水分可以直接由根部吸收,運輸到水稻的各個組織,促進水稻各方面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能夠促進細胞的呼吸,對于水稻的生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水稻有很大的產量,必須要求水稻能夠進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只有保證光合作用的順利進行,才能夠間接地保證水稻產量的提高。
2.2 外界的客觀環境
關于水稻的產量,在給予水稻合理的光照、水分和溫度的條件下,還要提高其生存的客觀環境。首先要為水稻的生長提供必備的氮、磷、鉀等元素,促使水稻吸收必備的化學元素;另外,還要為水稻的生長提供宏觀上的環境及設備上的保證。要積極地對水稻的種植投入必要的技術設備,用這些技術設備代替人力的勞動,既能保證生產中的高效還能保證做工的精準性,提高水稻的產量;此外還要及時地觀察水稻的生長情況,了解水稻作物生長的規律和特點,對它進行細致地耕耘,對于生長情況不好的水稻要及時地修正,最好做到及時的發現并糾正,若在生長的后期才發現,則糾正已為時過晚。這些客觀因素都間接地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水稻的種植和生長,影響到水稻的產量情況。因此外在的客觀條件對于水稻的生長和產量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必須加強對這些因素的關注和考慮。為了水稻能有較高的產量,必須嚴格地控制各個客觀環境因素的影響,爭取水稻的產量能夠繼續增長。
3 提高水稻產量的舉措
3.1 權衡綠化與作物種植的關系
我國為了防止沙漠化的出現,明確地提出了“退耕還林還草”的決定,導致我國的糧食作物的生長受到了不小的阻礙,因此我們在實際中要正確地處理好綠化和糧食作物種植的關系,既要積極地響應國家關于“退耕還林還草”的提倡,同時也要重視水稻作物的生長。一方面我們要保證支持國計民生的重要作物的生長,讓它繼續為我國的糧油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另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地改造環境,為生存在美麗和諧的世界而努力。這樣的決定,從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要嚴格地保證水稻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這樣才能在耕種面積不變的情況下達到總產量的提高,所以對于綠化和水稻的種植關系的處理一定要進行合理的估量和探討,這也是貫徹可持續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3.2 為水稻產量的增長提供必要的生存條件
改善水稻在生長過程中的生存條件可以從多方面著手。如氣候環境的改善,從本質上說這不容易達到,因為氣候環境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但是我們可以根據水稻的生長情況適時地為它提供必要的條件,比如在天氣極為干旱的時候,可以采取人工降雨的方式來為水稻提供必要的水分;還可以根據水稻的具體生長狀況為它及時地施肥,保證水稻的正常快速生長。此外,對于水稻的栽培需注意要保證密集適中,太過稀疏不利于總產量的提高;太過稠密會影響水稻對自然資源的攝取,影響到其光合作用的效率,這也是不利的。總之,水稻賴以生存的外界條件也是很重要的,只有為水稻的生長提供了合理的外界環境,才能保證水稻的產量的提高。
3.3 采取防御措施應對極端天氣
極端天氣的出現容易給農作物的生長帶來嚴重的打擊,從而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產量的提高,所以積極地采取防御措施來保證水稻不受外來極端天氣的影響是很關鍵和很有必要的。比如在旱災來臨時采取人工降雨保證水稻生長中需要的水分;合理地設置排水設施來應對可能出現的洪澇災害,防止水稻的爛根現象;在遇到大風的天氣時,要有足夠的防風措施來保證水稻不被摧毀等等。及時地考慮到各種可能遇到的外界極端天氣,還要想盡辦法來防止可能出現的各種極端情況給農作物造成的傷害,謹防影響到水稻產量的提高。
4 結語
水稻在我國的糧油業發展過程中起到支柱的作用,水稻的產量關系到我國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因此說水稻的生長和產量直接關系到人們的收入情況和我國的經濟發展。要以提高水稻作物的總產量為目標,在水稻的種植中注意努力地為水稻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生存空間,同時要加強水稻外在生存環境的改進,不僅僅要做到氣候等因素的適宜,還要注意加強極端情況出現時的防御工作,全方位地提高水稻作物的產量。
參考文獻
[1]黃元財,王伯倫,王術,賈寶艷.施氮量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6,37(5)
古代人對于自然災害常常顯得比較無助,比如洪水、地震、蝗蟲,說來就來,人們基本上沒什么特別好的辦法應對,想來想去只好把這個當成上天的懲罰,皇帝找人份《罪己詔》,或者罷免當朝宰相,也算是有個交代。
但是旱災不一樣,旱災持續時間長,不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且補救措施多,打井運水甚至搬家都算是辦法應對。當然,更重要的是,可以趁機組織一個體現皇帝愛民如子的重要活動――祈雨。
在宋代頒布統一的《祈雨法》之前,祈雨活動沒有什么嚴格的級別限制,也沒有什么時間限制,都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和文獻記載來進行。只要是出現旱情了,就可以組織祈雨。
祈雨的效果如何呢?不管你是愛民如子的好官,或是權傾朝野的宰相,還是一統天下的皇帝,都是三個字――不好說。
祈雨之后,如果有效果,史書上肯定要大書特書:多少天之后哪個時辰下雨了。然后,當初主持祈雨儀式的官員要“謝雨”,就是感謝雨神給面子,感謝上蒼有好生之德。
然而,以北宋為例,雖然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等都有祈雨成功的記載,但是大多數的祈雨,都是無疾而終。
那時候檢測不了大氣壓的變化,精測不了空氣濕度,不知道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啥時候來,不會搞人工降雨,頂多會點“看云識天氣”。
所以,當大家發現祈雨成功率很低,也就不怎么追求效果了,差不多就演變成一種姿態――皇帝和官員體恤民間疾苦,關心民生,為緩解旱情,親自向天祈雨。
那么,有沒有一次非常篤定的祈雨呢?也就是說,今天祈雨之后,上天必須給下雨,一旦不下雨,君王大臣便以死謝罪?
據《宋史?太宗本紀》記載,宋太宗趙光義真有一次祈雨,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那是在淳化二年,也就是公元991年的三月。
從淳化元年開始,全國各地就開始持續春旱。旱情嚴重到春種都已經成了大問題了,春種出問題,秋收勢必要出問題,秋收出問題,賦稅就要出問題,社會安定也要出問題,執政水平也要出問題。
于是當年四月,趙光義就趕緊派人到五岳祈雨。很遺憾的是,這次祈雨沒成功。從春季到了七月,大多數地區還沒有大規模降雨,災情開始嚴重了起來,根據《宋史》的記載,災情基本上是毀滅性的:
七月,開封、陳留、封丘、酸棗、鄢陵等地大旱,水稻大幅度歉收,新米供應不上,已經影響到了京城的米價。
八月,京兆長安八縣旱。十月,乾鄭二州、河南壽安等十四縣旱。十一月,開封、大名管內及許、滄、單、汝、乾、鄭等州,壽安、長安、天興等二十七縣旱。
情況越來越緊急,一直到淳化二年閏二月,趙光義再次祈雨。這次祈雨和上次祈雨之間已經過去了十一個月,也就是連續十一個月,中原地區依然沒有大規模的降雨,全國從上到下都急壞了。
閏二月這次的祈雨沒把雨水盼來,反倒禍不單行等來了蝗災――“鄄城縣蝗”。趙光義這次真的慌了。
三月二十九,趙光義怒氣沖天地丟給宰相呂蒙正一張紙條,上面赫然寫著:“朕將自焚,以答天譴!”(《宋史?太宗本紀》)所有人都膽戰心驚,不知道怎么應對。
很明顯,趙光義這一招不但嚇著了臣下,連老天爺仿佛也“感應”到了――第二天,真的下雨了!不但下雨,而且是大雨;不但是大雨,而且暴雨竟然把蝗蟲也一并消滅了,可謂是一舉兩得(史載,翌日而雨,蝗盡死)!
后世有人考證說,這其實一個照顧皇帝情緒的謊言,當天并沒下雨,史官為了保住皇帝的面子才這樣寫的。
不過分析起來,其實不然,首先宋代對史官和言官的態度是出了名的寬容。趙匡胤在玉津園里被言官惹毛了,順手用斧子打掉言官牙齒,盡管趕緊重金賄賂,依然被記錄了下來。
這說明宋初的史官是不太可能為了照顧皇帝的面子在歷史記錄上造假的,否則旱情持續的一年以來,隨隨便便找一場毛毛雨也能順利糊弄過去了,沒必要記錄一個“趙光義祈雨祈了一年都沒效果”的事件出來。
其次,下雨的范圍是在京師周邊,也就是“旱了一年多的地終于濕了”的中原地區,而不是雨水本就充足的嶺南、四川、云南這些偏遠地區。京師這一片,居民眾多,各種不怕死的文人多了去了,大宋的制度又挺寬容。如果史官做個假,不知道多少人跳出來指責。
綜上,可以基本確定,第二天確實下雨了。但是,還有個問題讓人困擾:趙光義為什么就敢給呂蒙正送張這樣的紙條呢?原因是,他可能已經有了很大的把握。
當然,此舉雖然冒險,但也有回轉的余地。首先是以私密的方式傳遞了這個決心,悄悄地從門縫里面遞給了呂蒙正,而不是詔書公示全國;其次他也沒說具體日子(按照祈雨的規則,五天之內算是有效),還是稍微給自己留了一點余地。
究竟是什么讓趙光義有了那么大的把握呢?當然就是司天監。這群人是專門負責觀天象的,除了觀天象,也做一些看云識天氣的氣象預報(連日食都能預測,《宋史》中多次出現“日當食,天陰未見”的記載,也就是說“應該有日食,但是陰天看不見”)。
這一天,司天監的人經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精心推算之后明明確確地告訴趙光義,馬上就要下雨,皇上您可以絕對放心!趙光義再三核實無誤,才終于敢寫了這個紙條。
萬一沒下雨咋整?其實也不怕,很好解決,比如以下四個方法。
第一個辦法,呂蒙正要是個明白人,這件事就當沒發生過,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呂蒙正不出來揭皇帝的丑,大家都不知道,還顯得呂蒙正情商高;
第二個辦法,把司天監當替罪羊給殺了,欺君之罪,未弄清楚情況就向上報告,現在連累了皇上沒法交代,必須謝罪;
第三個辦法,這個紙條反正沒寫日期,等到下雨的時候再拿出來,每個人都能感嘆皇上的金口玉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九天之外;
還有最后一個辦法就是趙光義坦蕩面對,方式可以學習曹操,把胡子、頭發,或者衣服帽子什么的燒了,代替自己的肉身,反正也沒人能逼他踐諾。
然而,最有可能的是我們都想太多了,歷代皇帝甚至包括趙光義本人在內,不知道寫了多少次紙條,只有成功的案例才拿出來寫進史書。這就跟賭神一樣,你只看見人家贏錢的那次,至于輸錢的時候,早就打落牙齒和血吞了。
關鍵詞:農業氣象;農作物;影響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干旱、洪澇以及冰雹等極端天氣會對農業生產造成直接影響。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我國氣象事業呈現出發展迅猛的趨勢。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已經逐漸實現完善的目標,成為農業生產重要的手段。農業生產的不斷提高對農業氣象提出新的要求與挑戰,為提高氣象服務的質量,必須與時俱進,實現對氣象事業的不斷探索,這對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農業氣象對農作物的影響
1.冷凍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冷害以及凍害是農業氣象災害中冷凍災害的主要組成部分。冷害是一種發生在除冬季以外的氣象災害。主要是農作物在生長期間溫度不夠而引起。霜凍以及寒潮都是凍害的主要表現形式,一般發生在出夏季之外,地域性教強勢冷凍災害的明顯特征。
2.干旱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干旱對農作物的影響一般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分別為土壤干旱以及大氣干旱這兩種干旱都會導致農作物內部水分出現大量流失的現象,同時補給速度遠遠小于流失速度,這也是影響農作物體內水分嚴重失衡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農作物光合作用降低以及呼吸作用減弱的現象都是有上述原因引起,這不僅對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有阻礙作用,同時會對農作物的產量進行大幅度的降低。
3.洪澇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洪澇災害是農業氣象災害中僅次于干旱災害的第二大氣象災害,一般可分為洪災、澇災和濕災3種。降水是引起洪澇災害最常見、影響最大的因素,特別是夏季降水。一個地區一旦出現連續降下暴雨或者特大暴雨,農田就會出現大量的積水;或者由于暴雨引起河水上漲、堤壩決堤,洪水大面積淹沒了農田。如果這種勢態無法有效控制的話,就會造成r作物大量死亡,從而導致減產甚至絕收。隨著全球氣候出現異常變化,洪澇災害出現越來越頻繁,并出現逐年增加態勢,僅2016年洪澇災害對安徽省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250億元,其中農業損失為93.6億,嚴重妨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的生產生活。
4.冰雹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冰雹對農作物的影響是很大的,一般來說,對剛出土不久的幼苗來說,冰雹的砸傷可能造成全面死亡;對于成熟的農作物造成的影響有時候是毀滅性的,特別是果實類的農作物,造成果實砸傷或掉落、果樹破裂,直接影響了農作物的經濟效益;冰雹對設施農業也會造成嚴重影響,比如大棚水果和蔬菜,在遭受冰雹之后,大棚設施遭到破壞,從而對大棚內的水果和蔬菜造成影響,給農民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二、預防和緩解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影響的策略
1.預防冷凍災害的措施分析
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重要措施就是建立完善的災害防御體系。對于冷凍災害要充分利用現在先進的氣象分析設備,時時做好氣象監測、氣象分析、預報預警和服務應急準備工作,并要建立完善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機制。同時還要對災害影響進行科學的評估,為制定冷凍災害防御方法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農業人員也要大力向農民推廣有效的增溫助長制劑,比如“天達2116”。凍災發生之后,及時噴灑“天達2116”的農作物就會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復,而沒有噴灑的就會減產或者絕收。
2.預防干旱災害的措施分析
要緩解和治理干旱災害,就要做到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修建跨流域調水工程是一個強有力的手段,這是一種積極有效的遠距離調水措施,可以人為地從有多余水的流域向缺水流域大量調水,有效彌補缺水地區的水資源,從而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要緩和流域內的季節性缺水,可以興建一些小型灌溉工程,在雨水豐沛時期把雨水蓄藏起來,便于干旱期灌溉之用。這些工程還可以結合養殖、發電、航運等等開展多種經營,從而促進和活躍受水地方的經濟。除此之外,還可以實時監測自然云的情況,有條件的話就實施人工降雨來緩解或者解除干旱地區的缺水問題。
3.預防洪澇災害的措施分析
針對洪澇災害,也要建立完善的災害防御體系,做好氣象監測、分析和預報。在強降水來臨之前就要做好預報工作,并通知、指導農業有關部門及時做好采收已經成熟的農作物工作,從而降低給農民帶來的經濟損失。對于不耐澇的農作物要做好田間的清溝瀝水工作,保證土壤的疏松透氣。對于水稻等農作物也要修好田間的排水溝,在暴雨來臨之前把田間的積水及時排出去,而且好的排水溝也可以防止強降雨過后形成的內澇。修建水利設施和建造高標準的防洪工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4.預防冰雹災害的措施分析
長白山區、青藏高原和祁連山區是我國的多雹地帶。要想減少冰雹災害,就要想辦法破壞冰雹云的形成條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多種植被來增加森林面積,改善地貌環境。其次,做好冰雹云的識別、認清冰雹主要活動路徑工作,并及時預報預警,在冰雹來臨前就把成熟的農作物及時搶收。同時要指導多雹地區的農民多種植抗雹且恢復能力強的農作物。再次就是人工防雹,也就是干擾和破壞冰雹的形成,防止冰雹的生成。目前的方法就是利用高炮或者火箭把碘化銀粉末與紅磷的混合物送入冰雹云層,產生的沖擊波可以使小水珠合并成大的水珠,從而形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三、結束語
良好的氣象條件是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和因素。對于目前的氣候變化,氣象災害越來越頻繁,因此氣象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中的天氣變化,重視極端天氣對農作物生長和生產的影響;我國農業生產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本文主要從氣候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開始分析,從各項氣候因素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進行了討論,著重分析了水、光照、溫度這三個因素的影響,并根據水熱協調,對我國氣候對農業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參考文獻:
[1] 張海燕,張丹.湖南省懷化市農業氣象產量預報對農業生產決策與糧食計劃制定的影響及作用[J].北京農業,2016(6).
1.新型城鎮化對農村教育的作用
在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道路上,農民的素質也即農民個人文化水平的高低,顯得尤為重要,呼喚著農村教育的發展。但是,隨著新型城鎮化步伐的加速和交通的發達,大量的農民都不再愿意生活在農村,追求城鎮更為豐富多彩的生活。這使得我國農村現在雖地廣卻人稀,目前,農村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婦孺,大量耕地荒廢、閑置,農村的學校更是一片荒涼,學校班級合并現象已經習以為常了。優秀教師少之又少,更奇怪的一個現象是教師隊伍“陰盛陽衰”,比如在江西九江市的某些農村中小學校,年輕漂亮、素質較高、工作穩定,昔日十分“搶手”的女教師,如今竟也越來越“愁嫁”了,農村學校女教師進入“剩女”的群體越來越多。這種現象有礙于農村師資力量的建設,倘若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將會使得以后的農村教師越來越少。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型城鎮化速度過快,不利于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2.農村教育對新型城鎮化的反作用
農村教育科技文化事業要持續發展起來,需要新型城鎮化的帶動。反之,農村教育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對新型城鎮化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農村教育能夠讓農民學習到發家致富的本領,能夠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經濟一旦發展起來,許多教師就會主動留在農村學校,教學硬件設施也會趕上城鎮,農村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到那時農村學生一定不比城市學生差,農村的新型城鎮化才能真正實現。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46.27%,人口素質低,在農村就業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學文化程度者占37.2%,平均文化程度為4年,這種狀況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沉重包袱。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不僅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影響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戰略性任務。因此,農民的素質提升尤為重要。當然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直接撥給農民錢或物質,不如教給他們生存的技能和信念,讓農民自力更生,讓農家孩子有一個較好的學習環境。有了較好的學習環境,才有可能在農村出人才,才能發展好農村,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影響重大。
二、新型城鎮化發展中農村教育資源供給面臨的問題
凱恩斯認為需求創造供給,但是在農村教育中,即便有很多農村孩子和農民需要接受教育,農村這個特定環境存在的一些特定問題,也使需求決定供給定律不能成立。
1.農村教育供給“干涸”:資金投入不足,渠道單一
伴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穩步前進,重城輕鄉的傾向使農村教育資金投入雖有所增加,但是仍舊不夠,并且投入渠道單一。除了政府每年對農村教育有一定的資金投入以外,其他企事業單位、個體等,對農村教育的資金支持方面相當少。總體上農村教育資金投入仍是以政府為絕對主體,各種渠道的發展狀況也明顯地呈現出不均衡的態勢。資金是農村教育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資金缺乏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師資和硬件的不足。近年來,許多農村學校出現了各種資金缺乏引發的問題,如桌椅自帶或桌椅破舊,無廁所或廁所破舊,無飲用水設施及飲用水質量差,校舍危房率高等問題。還有一些農村學校由于嚴重缺錢,一個學校就只有一個老師,即校長。此外,農民培訓資金投入也十分不足,也只有政府較少的投入,民間或企業對此基本不投入。沒有足夠資金的學校,就如沒有水的魚,最終干涸而死。
2.農村教育供給“貧血”:師資力量薄弱,素質偏低
農村教師的來源主要應是農村自己培育出來的和城市培育出來的優秀學生。然而,即便是農村學校自己培育出來的學生,愿意留在農村教書育人的大學生相當少。“人往高處走”,農村雖然空氣新鮮、山清水秀,但還是難以抵擋城市生活的誘惑。城市的各種基礎設施完備,包括醫療、教育、娛樂等,更重要的是城市里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而且,農村教師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等普遍不如城鎮,就連許多本來待在農村的教師,為了養家糊口,為了生存,不得不走出農村,走向城鎮。另外,在許多農村學校里,存在一些民辦和代課教師,即使公辦教師也大都是民辦和代課教師轉正的,還有許多農村學校教師一人教多個學科的情況,農村的小學教學大都實行的是包班制,教師負擔太重,因此,這些教師的專業素質有待提升。再加上,嚴重缺乏英、體、美、音的教師,這些科目也就很難開展。農村中小學教師長期在鄉村學校工作,任務重,學習培訓機會極少,知識老化、觀念陳舊、思想保守。再加上各種條件的限制,教學仍然還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的傳統模式。這些問題都亟待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缺少雄厚師資的農村教育,就如同貧血的人體,是病態的教育。
3.農村教育供給“缺土”:硬件設施落后,配套缺乏
由于缺乏資金,不僅教師數量和質量跟不上,而且硬件設施普遍落后于城鎮。許多農村學校的設施還依舊是建校時的設施,經歷多少年的風風雨雨,房屋多數已成了危房;經歷了多少級學生,桌椅已經破舊不堪,許多學校開始實行學生上學自帶桌椅了。目前大部分農村學校都是負債累累,根本沒有多余的資金實現多媒體教學。有一個籃球場,對于農村的小孩來說,已經能夠讓他們很開心了。有的中學雖有實驗室,但設施相當簡陋,不能夠滿足教學需要。沒有較好的硬件配套設施對于農村教育來說,就如同小樹沒了土壤,無法茁壯成長。
三、新型城鎮化發展中農村教育資源供給增加的對策
1.“下雨”策略:增加農村教育供給資金
“干涸”的地方,最好的辦法是“下雨”,來得直接且能夠普及。那么,“雨”從何來?最好是多種方法“下雨”,比如自然的,又比如人工的。倘若把自然的“雨”,比做農民自己賺取的收入用于建設農村教育的資金(Mn)。那么,人工的“雨”,則是政府和其他渠道用于農村教育建設的資金(Ma)。(1)增加“自然雨(Mn)”策略。眾所周知,自然雨在我們生活中是普遍的,但是雨下得也并不總是那么均等,有的地區多,有的地區少,但都是大自然本身提供給我們的水資源。而用于農村教育的資金也是如此,有的村莊的經濟發展較富裕,再加上平時繳付的稅費也較多,就會有更多的資金用于建設學校。因此,自給自足是最佳的狀態,即自然而然就有足夠的“雨水”滋潤自己家園的教育事業。農村經濟建設是農村教育發展的基礎,也是Mn的主要來源之一。只有農村經濟發展好了,農民的收入才能提高。一方面,農民口袋里有錢了,才可能用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子女教育及自己的培訓中去,激發農民對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民豐衣足食,才會有更多資金投入到家鄉的教育事業。加強農村經濟建設的方式方法有多種,其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相輔相成,農村教育發展對農村經濟建設的作用深遠,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此外,政府對農村經濟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比如政府的規劃、政府是否廉政、政府的投入等等。再則,創新對農村經濟發展也影響重大,農業創新很有可能為農民創造更多的收入。建設農村經濟的方式方法多元,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建設特色農村經濟,才能帶給農民更為豐厚的收益。(2)制造“人工雨(Ma)”策略。“人工降雨”是為那些不能自給自足的地區提供的,而目前在我國的農村大部分地方對于教育方面都不能自給自足,因此“人工降雨”顯得尤為重要。大部分地方政府都采取了這個策略,采取這個策略的具體渠道主要有:一是政府直接增加資金投入。這也需要政府有足夠的財力,否則也是愛莫能助。要增加政府收入,需要有城市經濟的發展作為支撐,也就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一部分用于資助農村;二是吸引民間資金。包括民間企業或個人借給、捐給農村教育的資金。目前我國貧富差距較大,我國統計局公布2013年的基尼系數為0.473,按照國際一般標準,0.4以上的基尼系數表示收入差距較大。有的企業或個人的財富驚人,若這些民間企業或個人能愿意借貸或捐贈部分資金給農村教育,農村教育的“雨水”將會更多、更滋潤;三是引進海外資金。要引進外資注入農村經濟,需要政府給予足夠好的政策,比如每年給予相應補貼,減少投資繁雜手續等等,也需要大力宣傳,有了海外資金的投入,農村教育會辦得更為生龍活虎。
2.“補血”策略:增加農村教師的供給
目前,農村教育嚴重“貧血”,許多農村的年輕教師隨著城鎮化潮流奔向了城市,剩下的都是一些老教師,優秀教師少得可憐。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農村教育急需“補血”。(1)捆綁教育:增加T1。捆綁教育即定向培養農村教師。培養院校與教育行政部門共同針對已填報志愿的定向生進行面試,然后對擬錄取的定向生進行嚴格的聯審,需要簽訂相關合約,確保定向師范畢業生畢業后,去農村鄉鎮及以下的中小學(幼兒園)任教。在合約中,可以設置減免大學學習的費用或進行學習補助;也可以設置適當降低高考或考研錄取分數;或者對其父母就業、創業提供各種幫助;抑或對其子女以后進入教師行業放寬政策等等。運用這一系列策略將大學生“激勵”到農村來執教,為農村教育增添師資。(2)改善農村教師薪資福利待遇:增加T2。農村師資薄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差,甚至有的教師為了生計還要倒貼的。政治經濟學中提出個人勞動力的報酬至少要滿足個人的生活最低需要、養家糊口的需要以及培訓等的需要,否則勞動力沒辦法持續勞動,在此亦如此。由于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較差,很多優秀教師都奔向了城市,因此改善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是“補血”策略的重要方面。首要的是工資的提高。要使實際工資大致與城市里同工的平均實際工資相當,即“同工同酬”,不能過低;其次,福利的改善。福利有著相當大的吸引力,許多人就是為了較好的福利而選擇一份工作。福利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五險一金、一次性房屋補貼等。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福利,例如幫助年輕教師解決婚姻大事,又如建設好農村的生活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等,也能受到優秀教師的青睞。而不是單純改善表面的福利,農村還需要綜合改善生活環境,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堪比城市,而且還有城市沒有的山清水秀,以及無霧霾。將這些建設成農村獨有的優勢,讓農村教師不僅愿意留在農村,而更為留在農村不斷努力,形成良性循環。(3)城農交換教師:增加T3。要使師資力量壯大,渠道不能局限于生產優秀教師,還可以互換教師。讓城市的優秀教師也來到農村教學,而農村教師也可以走出大山來到城里進行教學,不僅可以給農村學生帶來優秀的教師,同時也為農村教師帶來學習的榜樣。而農村教師也可以走出大山前往城里進行教學,在城市里的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向城里教師學習,學習更好的教學方法以及更優良的專業知識等等。通過這種互動,提升農村教學質量,壯大教學隊伍。
3.“添土”策略:增加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