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校合作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家校合作 農村學校 班級家委會 家長學校 家校溝通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7-0210-02
2012年11月,教育部正式頒布的《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對家校合作提出了進一步要求,要求中小學建立“家長委員會制度”,接受家委會的監督,讓家長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學校工作中來。在本政策的影響下,家校合作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一、家校合作是農村學校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
于洪區東湖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于2003年1月由原市163中學和原東湖小學合并而成,目前學校共有30個班級,1135名學生(2005年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時,學生180人,班級11個)。在這些學生中,來自農民工家庭的學生約占全體學生的80%,他們來自13個省份,父母的文化水平較低,調查顯示,八成以上的家長文化程度處于高中及以下水平,其中一半左右的家長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水平。為了生計他們將大多數時間用于工作中,對孩子教育的時間投入不夠,方式方法上也存在諸多問題。加強家校合作是當前我校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
合校初期,很多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孩子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家校合作。具體表現是,一方面,很多孩子在剛入學時沒有良好的衛生和生活習慣。有些孩子不講究衛生、衣著不整,如上學不洗臉、不洗手、衣服長期不洗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校的整體風貌。另一方面,很多孩子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基礎薄弱,成績較差。有些孩子回家不寫作業,抄別人的作業;有些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交頭接耳,與別人說話,干擾了學校和班級正常的教學秩序。為了改變孩子不良的習慣,學校采取了多項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學校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結果,需要家長與學校的通力合作。
很多家長的文化水平較低,他們對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這樣的家長主要分為三類:一是不重視家校合作,沒有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二是重視家校合作,但有些力不從心;三是重視家校合作,但不知道如何做。
二、家校合作的探索研究
1.建立“班級家委會”,健全班、校兩級溝通平臺。建立健全班級、學校兩級家委會,尤其是建立“班級家委會”,在家庭和學校之間搭建一個溝通平臺,有助于落實家長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有利于中小學教師獲得家長的支持,與家長建立伙伴關系,共同為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我校從2012年起開始了建設班級家委會的嘗試,先在幾個班級試點。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了各班班主任的意愿,我們最終選擇五年級(2)班和七年級(2)班兩個班作為試點班級。班級家委會常務委員會是家校合作的具體執行機構,由6名家長委員組成,包括主任、副主任、溝通委員、安全委員、文體委員和生活委員各一名。各成委員職責不同,但在工作中相互溝通與合作,其目的都是服務于班級建設和孩子的成長。
2.解決“家長學校”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在實踐中,我校的家長學校工作呈現了以下特征:一是注重常態化。二是教育內容針對性。三是家長教育與學校的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我校在開展家長學校活動的時候,把對家長的教育與學校的辦學理念結合起來,進行了系統化的設計。我校奉行“快樂學生,幸福教師,和美學校”的辦學理念,以“道德文化”作為我校學校文化建設的特色。所以,我們在培訓家長的時候,將道德貫穿于整個教育之中,培養有道德的家長,使家長學校與整個學校的文化有機統一起來。
3.豐富農村學校家校溝通形式,進一步健全溝通機制。為了加強家校之間的聯系,我校在班、校兩個層面豐富了家長和學校溝通的形式,健全多個有效促進家校溝通的機制,主要包括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訪和校訊通。我們在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和校訊通三個方面做了很多新的嘗試。盡管這些溝通手段早已不新鮮,但這些對于農村學校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在實踐中真正起到加強家校溝通與聯系的作用。一是家長會制度化;二是“家長開放日”常規化;三是“校訊通”溝通及時化。校訊通為學校和家庭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為家長和教師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交流方式。小小一條短信,運用得當,在家校聯系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行家校協同教育,使我校的教育方式與模式變得越來越科學化、越來越人性化。
三、家校合作的未來工作方向
家校合作為學校和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也是依法治校、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的重要體現。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關系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努力。我校在家校合作工作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努力,加強家長教育的系統性增進家校合作的深度,不斷滿足家長需求,保護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和權益,促進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合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維平等. 山西省中小學家校合作現狀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7): 23-26
1、以家人之名凌霄是牙醫,賀子秋是甜品師。
2、外婆突發腦梗去世、親媽意外車禍癱瘓無人照顧,這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一個正常家庭,那必然是內心無法承受的打擊。雖說一直沒什么聯系,但是親情這根線是永遠不可能斷掉的,尤其是對于親媽陳婷,畢竟對凌霄有養育之恩,就算之前再對他有虧欠也是需要盡孝的。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離異 初中生 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家校合作 引導
家,一個可以使孩子擁有安全感、歸屬感和愛的地方,它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的場所,許多心理學家指出:和睦、溫暖、健全的家庭是保證孩子人格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而家庭的破裂、殘缺往往會使孩子過早地品嘗到人生的不幸,從而比一般的學生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和社會適應性障礙。
一、離異家庭子女的現狀
隨著社會變遷和時代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外來文化的滲透、影響,我國國民固有的婚姻倫理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不在乎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這種反傳統的新潮思想日益得到社會人士的認可,從而使離婚成為一種見怪不怪的現象。據有關方面統計,1979年我國內地的離婚率僅為3%,而現在已上升到13%,且67%的離異家庭有子女,其中,年齡在40歲左右,孩子在15歲上下的中年夫妻離婚占82%。這就是說,離異家庭的子女大都正值受義務教育時期,更是集中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教育階段。2003學年至2005學年,我校曾對742名初三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初一時離異家庭學生有18人,到初中畢業時增加到35人。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子女,他們面臨著親情殘缺或教養失衡問題,同時這些孩子由于突然遭受到家庭變故的影響及父母單方面的遺棄,加之家長的心情、素質的局限,家庭教育殘缺和方法簡單,使孩子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孩子的行為習慣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培養。這給學校教育增添了新的課題,帶來了嚴峻挑戰。如何了解、掌握這部分孩子的心態,幫助他們適應父母離異的生活,平衡他們的心理,這是當今學校教育不可忽視的問題。
二、離異家庭子女教育——家庭篇
(一)父母離異對子女身心的影響
父母離異不只是離異的當事人受到困擾,孩子是父母離婚大戰的直接受害者,他們在生理、心理、學習等方面都受到干擾和影響,從而產生了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1.情緒情感障礙
由于離異家庭子女對父母離婚的不理解和長期郁結在內心的對一方父母的怨恨,使他們的情緒很不穩定,往往一觸即發,主要表現為發脾氣、摔東西、不愿意與人交往、睡眠不安穩、親子之間沖突加劇等。而出現情緒問題的誘因也往往只是一些生活瑣事。
2.適應性差
父母離異后,孩子隨父親或母親過著單親生活,他們很難適應家庭的這種突變,心理會處在一種嚴重的失衡狀態,表現出極度的憤恨和絕望。有研究表明,家庭解體后,孩子都有一個較長時間的心理適應期,一般要經過2~3年或3~5年的時間。這一心理適應期大體可以分為六個階段:憤怒、痛苦階段;盲目樂觀階段;流動、出走階段;終日忙碌、閉門不出階段;渴望、思索階段;獲得新生階段。如果承擔撫養子女的一方父/母,離異后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盡快給孩子創設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孩子的適應期可以縮短。而如果承擔撫養子女的一方父/母,離異后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經常表現出對離異對方的嫉恨、詛咒、情緒消沉、喜怒無常或借酒消愁等,那么他們的子女所遭受的心理折磨比夫妻當事人還要嚴重幾倍。比如,有的孩子索性離家出走,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一般來說,夫妻離異后,失去父愛的男孩比女孩的心理創傷嚴重。他們失去了男性特有的教育影響,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甚至會延緩性別社會化的進程。
3.性格缺陷
離異家庭子女容易產生的性格缺陷主要有:
(1)孤僻。心理學認為,人格異常的形成與惡劣環境有關,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發展的溫床。因為,孩子在父母鬧離婚的整個過程中,要經歷三個痛苦的階段。第一階段,當父母向他們發出離婚的信號后,在情感上不肯接受這個事實,整日悶悶不樂,暗暗祈禱自己不會碰到這種不幸,希望父母能“回心轉意”。第二階段,在父母離婚時,父母雙方往往是:以孩子當作要挾對方的籌碼,(表面上)相互爭奪孩子;或是當著孩子的面,把孩子推來攘去,誰也不要,視孩子為累贅。孩子目睹了這一切而懷著一種被羞辱和是多余的感覺,強化了他們的自卑自賤心理。第三階段,在父母離婚以后,由于傳統的婚姻觀念的影響,他們總是覺得“父母離婚是件很羞恥的事情”。所以,他們害怕同學瞧不起他、嘲笑他,更不愿看到別人觸“景”生情,背著他指指點點、竊竊私語。所以,離異家庭的學生,不喜歡參加班級和學校的集體活動,逐漸變得性情孤僻。同時,強烈的自卑感使離異家庭子女不愿與人結伴,不能自如地與他人交往,唯恐被他人輕視和排斥。當恐懼感超過親近他人的欲望時,就會壓抑自己的欲望,對他人采取冷漠的態度。為了避免孤獨,他們往往在想象的世界中創造出一個“朋友”來,并把“他(她)”當成真實的朋友去對待。被孤獨的陰影籠罩著的孩子,心中充滿孤寂、愁苦與被遺棄的感覺,與外界環境就會越來越疏遠。如果父母整天陷于“內戰”,心緒煩亂,教育方式不當,或已重建家庭而放棄教育責任,對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顧,任其發展下去,孩子將會形成不合群、獨來獨往的孤僻性格。
(2)怯懦。意志薄弱的離異家庭子女易形成怯懦性格。他們膽小怕事,容易屈從他人,無反抗精神,在困難面前驚惶失措,感情脆弱,經不住挫折和打擊等。夫妻離異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對孩子管教嚴格,使孩子望而生畏,總是擔心自己使父親或母親失望,時時體驗著恐懼的情緒。此外,同伴的譏笑和輕視,也會使離異家庭子女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表現出抑郁和退縮。
(3)粗暴。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經常爭吵、打鬧,極易使子女產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導致驚慌、恐懼、心緒不定,長此下去,就會形成粗暴的性格。父母對孩子的體罰及攻擊行為,易引起孩子對父母及社會的攻擊和破壞,特別是那些父母另有新歡后被虐待、遺棄的子女更是如此,即所謂“暴力的結果必然產生暴力”。
(4)逆反。面對家庭的破裂,他們認為自己的不幸遭遇是社會、父母、他人一手造成的。所以,在他們看來,什么事都不順眼,什么人都不可相信,因而不愿接受教育。一次我跟一位離異家庭學生交談時,他就直言:“最疼我、愛我的父母都在騙我,我還能相信誰?”還有一位學生,父母離異后,她隨父親生活,一次母親來校看望她,順便還帶了兩套新衣服,可是這位學生連母親的面都不愿意見,還大聲嚷嚷:“她不是我的母親,她不配做我的母親。”在這類學生心里,幾乎已經沒有了親情,沒有了信任。在這種狀態下,對他們進行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一次一位班主任氣憤地對我說起一件事:他發現班上有一位離異家庭的女生,有早戀苗頭,批評了她幾句,可她倒好,反而跟那男同學公開化了,連散步、在食堂吃飯都形影不離。他們不但不接受我的批評,反而向我示威。這就是典型的逆反心理。他們在扭曲了的心理支配下,往往明知故犯,逆其道而行之,你們“說是,是也不是”,你們“說不是,不是也是”,以此來發泄憤恨不平的情緒,達到心理平衡。
4.學習困難
離異家庭子女情緒的變化,必然會給學習帶來困難,這是學習困難產生的內在因素;父母離異后,孩子多半無人管教,這是造成學習困難的外在因素。因此,大部分離異家庭子女在學習成績上明顯不如完整家庭的子女。
經近幾年的研究發現,離異家庭子女在學習上最突出的表現是:消沉厭學,缺乏上進心。離異家庭的孩子,隨著父母的離婚,原先無憂無慮的生活也隨之改變。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在父母面前撒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也已成為過去,連句心里話也無處訴說。安逸的生活沒有了,美好的憧憬消失了。這不能不讓他們認同“沒媽(爸)的孩子像根草”,這種消沉低迷的情緒使他們變得迷惘和不知所措。調查發現,這些學生在父母離婚后的學習狀態與從前大不一樣,上課時精神恍忽,注意力不集中,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平時的行為習慣也大不如前,失去了往日的關心同學、熱愛集體等積極向上的朝氣。我校一位讀初二的離異家庭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當我看到同學的家長雨天送傘(雨披)、冷天送衣的時候;當我看到別的孩子拉著父母的手逛公園、逛商店的時候;當我看到同學病了,其父母就會馬上出現在身旁陪伴著的時候;當我看到……我的父母在哪里?我的委屈、我的孤獨,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可以傾訴。”傷感與頹喪使得他們對學習、對生活失去興趣,甚至因看不到前途而自暴自棄。這就導致許多離異家庭子女經常無故曠課,擾亂課堂秩序,作業馬馬虎虎,抄襲別人,甚至不完成作業,所以,他們中的不少人逐漸成為班級里的差生。
5.行為習慣不良,不講文明禮儀
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場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子女在父母的撫育下成長,從父母那里接受教誨,了解社會規范和行為準則,懂得怎么生活,怎么做人。然而,離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是殘缺的。因為,一般夫妻在鬧離婚的那一段日子里,雙方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感情糾葛,他們連自己的衣食住行也變得毫無規律,更談不上對子女生活習慣、文明禮儀的培養,給子女留下的只有無規律的生活和不文明的言行。有些單親家長因自己的離婚使子女失去了母(父)愛而有一種愧疚心理,覺得很對不起孩子,于是便對孩子過度地“保護”,對孩子的日常生活“豐衣足食”,無條件滿足;對孩子的行為過多限制和過分干涉,目的是想讓子女比離婚前或比完全家庭的子女生活得更好、更安全,而正是這些不健全的教育,使孩子容易偏離健康發展的軌道,變得生活不能自理、不懂人際交往禮儀,甚至出現任性、自私和以我為中心等不良行為。
6.社會性發展不良
離異家庭子女社會性發展不良,突出表現在同伴關系、親子關系等人際關系上。他們行為表現的反應較為被動,包容需求比較傾向于期待他人接近自己,支配需求比較傾向于期待他人引導自己,感情需求比較傾向于期待他人對自己表示親密,特別是當他們產生自卑、孤獨、壓抑等消極情緒時,這種傾向就會表現得更為強烈。當然,當這種被動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的人際關系需求也會向主動方向轉化,容易樹敵和走向極端。其實,離異家庭的孩子,心理處于一種極度不平衡狀態,他們恨父母無情,他們怨生活不公,他們看不慣一切,仿佛什么人和事都在跟他們作對。再則,離異家庭的孩子,雖說容易自卑,但不少自尊,甚至比其他孩子表現得更為強烈。當他們失去了父母的這一依靠以后,“自我保護”意識明顯增強,為此,他們變得敏感、多疑,別人無意的一句話,他們就會對號入座,從而表現為好斗和攻擊性。我校的一位學生,當我們知道他的父母近期離了婚時,我們及時地安撫他,鼓勵他要自立自強,他確實很“爭氣”,各方面表現比以前更出色。可是,時隔一個多月,他給班主任寫了一封信:“老師,我實在堅持不下去了,自從我媽媽離開以后,父親像變了個人似的,要么在外賭博,要么在家喝酒睡覺,我便成了他的‘出氣筒’,時不時的不打即罵,我要離開這個家。”像這樣原本好端端孩子,因家庭變故而選擇逃學、離家出走的極端行為絕不是個別現象,其中一部分學生還因此被社會上的不良青年所利用,直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許多調查也表明:離異家庭的青少年比其他青少年更容易選擇離家出走、自傷自殺,更容易陷入偷盜、暴力、吸毒等犯罪深淵。
上述情形并非每個離異家庭的孩子都存在,但一般來說,父母離婚會給孩子帶來這樣那樣的不良影響,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對于這類學生,教育者僅給予一般性的同情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提供具體的輔導,以幫助他們較順利地度過這一人生難關。
(二)學生的心理變化階段
夫妻之間離婚一般都有個時間過程,長的幾年,十幾年,短的一年半載。在父母發生激烈沖突至離異的這段時間里,孩子的思想態度也有個變化的過程。外國學者霍滋曼與他的同事通過觀察離異家庭孩子面對父母分離而產生的精神變化,把這一變化過程分成四個階段:
1.否認階段。在父母關系緊張,離異已近時。如別人問及“是否你爸爸媽媽要離婚呀?”孩子則極力否定,說這是造謠,是假的,雖然他們心里清楚家庭的矛盾,但情感上不肯接受這個事實,不想念自己會碰上這種不幸,希望沒有這種事情發生。
2.憤怒階段。隨著父母關系的日益惡化,孩子意料到前景不妙,這時會產生憤恨不平的心理。生父母的氣,認為他們為個人的幸福而拋棄他是極自私的行為,在這種怨恨情緒的支配下,孩子往往會一反常態,在家里或學校里出現攻擊性行為。
3.爭執階段。當父母離婚很快成為一種事實,孩子會極力爭取和他喜愛的父親或母親一起生活,并為家里的物品分配等事情向父母討價還價。
4.沮喪階段。父母離婚后,孩子感到傷感、頹喪,有時甚至對生活、學習等失去興趣,沾上不良習氣,離家出走或參與社會不良團伙的事情,往往會在這時產生。
(三)離異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的建議
離異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的缺損實際上是做人的搖籃教育、甚至是做人的終身教育的缺損,因為對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同時家庭教育也必然是人生最漫長的教育,家庭教育由于其具有自然的早期性、父母的權威性、巨大的感染性、強烈的針對性、影響的隨時性、要求的連續性、內容的多樣性以及方式的靈活性等有利條件和特有優勢,因而是其它任何教育都難以替代的。要使離異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樣健康成長,關鍵還在于彌補業已缺損的家庭教育。離異家庭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注意增強自身素質,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教育家哈巴特說:“一個父母勝過一百個校長。”教育家福祿貝爾說:“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操縱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掌握在母親的心中,因此我們還必須努力啟發母親——人類的教育者。”離異父母不僅要重視家庭文化環境的建設,更要重視家庭人際心理環境的改善,而改善人際心理環境的關鍵是提高離異父母的素質。離異父母可通過吸收各方面積極的信息來提高自身素質、文化修養,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孩子感受到父母雖然離婚了,但還是愛自己的,從而使孩子能保持正常的心態健康地成長。
2.重視子女交往能力的培養,促進其社會化進程
離異家庭子女往往受到來自社會的歧視和偏見,因而在性格上容易變得內向、憂郁、自卑,甚至孤僻。父母要注意多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重視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給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強、自愛、自勵。父母要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盡可能多地參與社會活動,主動與他人交往,培養健康、開朗、樂觀的性格。
3.尊重子女的感情,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
離婚往往阻斷了子女與父母一方的親情聯系,從而使之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愛,使其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率下降,學習成績波動或明顯下滑。一些明智的離異父母在對子女撫養和教育問題上仍然保持著較密切的合作,使子女自由地與父母見面、溝通,營造比較濃厚的親情氛圍。即使由于某種特殊原因,子女無法見到一方父/母,他們也會想辦法合作,采取培養子女的興趣,樹立遠大理想等方法激勵子女成長,從而盡量消除親情被阻斷這一負面因素的影響。在這種環境下,子女的學習成績往往會有明顯的進步和提高。
4.家庭教育應以表揚為主,增強子女的自信心
比起完整家庭子女來,離異家庭子女更需要關心和愛護。過分的責備只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和自信,造成提防、戒備和疏遠他人與社會的心理。反之,如果注意發現孩子的長處,多給一些贊揚和鼓勵,就容易營造愉悅的氛圍,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5.注意增強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培養其堅強的意志品質
父母失敗的婚姻在子女眼里可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一時難以接受。父母應當委婉地予以解釋,盡可能使孩子以一種平常心看待父母失敗的婚姻,減少對家庭的疏離感。同時,父母還可以安慰、開導孩子,消除孩子心中的疑慮,讓他們以堅強的意志去面對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大小挫折,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6.注重培養子女的獨立性,增強其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
有許多父母在離異后與孩子相依為命,把孩子當作生活中的唯一希望,他們對孩子的生活包辦代替,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而且,還采取種種辦法來限制孩子的活動,生怕孩子出問題。孩子事事不能獨立,沒有機會親自去體驗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風險”。這就會造成孩子缺乏獨立意識,一旦離開了父母,便不知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了。
7.注意性別角色教育,正確對待子女同非撫養方父/母的交往
在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性別角色的社會化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沒有父親的男孩或沒有母親的女孩,在性別角色的學習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樣。所以,離異家庭父/母應使子女經常與非撫養方父/母往來,并且注意調動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給予孩子以適宜的影響,讓其性別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展,培養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
父母的離異,家庭的解體,對大多數孩子而言,具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嚴重制約著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引發出一系列社會問題。離異家庭子女要更好地發展自我,僅僅在家庭教育方面為他們創造條件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為他們提供幫助。因此,對離異家庭子女的培養和教育,必須綜合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作用,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導,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依托的“三結合教育”新格局,使這些孩子得到全社會更多更好的幫助和關懷。
三、離異家庭子女教育——學校篇
離異家庭子女是由于社會變遷所帶來離婚率增加的直接受害者。為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社會法律機制和社會輿論的保護作用,有效地解決和調解家庭問題和家庭矛盾,防止家庭關系的破裂,降低離婚率;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核心作用,在用足用好學校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手段的同時,還要為密切家長與子女之間的親子關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以及溝通與社會的聯系,發揮積極的作用。針對離異家庭開展的教育指導在國外實施得較早,方式也多種多樣,而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根據我國實際情況,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開展學校離異家庭的教育指導:
(一)用真摯理智的師愛,溫暖孩子的心房
由于父母離異,子女源自父母的愛少了,甚至被剝奪了,他們的安全感、滿足感和幸福感常常得不到正常體驗,但他們時刻渴望從其它渠道得到情感撫慰。對同學的這種情感需求,教師除了加強家長工作,盡可能使離異家庭子女在家庭中得到滿足之外,還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情和慈愛,具體包括尊重他們的人格,充分接受他們、信任他們,積極對他們的行為作出反應,對他們積極地表達關愛等。在方式方法上可以采用傾聽、贊賞、溫和信任的眼光注視,和他們親切交談,還要及時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困難,使離異家庭子女感受到愛的溫暖。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以外的愛的補償,也能夠醫治離異家庭青少年心靈的創傷,教師的愛能夠激勵青少年奮發向上。為此,教師必須關心、愛護這些學生,關心他們生活中的疾苦,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多同他們談心,重視他們的學習,幫助他們增強學習興趣,端正對學習的態度。課堂上,不因他們學習落后而冷落他們,并且通過多種渠道喚起他們對生活的信心,同時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使他們多與其他同學交往,擺脫煩惱和憂郁,重新抖起積極向上的精神。關心、愛護學生是每位老師應盡的義務,尤其是幫助那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單親孩子學習,完成學業,最能體現教師的愛心。幫助單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愛心啟迪孩子們的心靈,激起他們堅持學習的信心。小良是我校八年級的一名學生,父母離異后跟父親一起生活,其父親忙于工作,對其疏于管教。曾有一段時間,小良迷上了上網,把生活費大部分都花在了網吧里。一次偶然的機會,正是吃午飯的時間,我發現他一個人坐在教室里,仔細詢問后才知道,他把飯錢用完了,又不敢跟爸爸說,只好餓著。我先帶著他去吃了飯,又跟他班主任講了這個情況,以后他的班主任老師經常在生活上對他進行幫助。一個多月之后,據小良的班主任說,他已經不再去網吧了,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
對離異家庭的學生要多施以愛心,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班主任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給予他慈母般的愛,要教育學生和睦相處,讓這些孩子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幫助他們走出精神上、生活上、學習上低谷,引導他們在逆境中崛起。教師要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以培養其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性格。通過參加一些興趣小組活動,如學樂器、學唱歌、繪畫等等,這樣孩子在生活中有了興趣愛好,有了追求目標,精神生活充實,性格會變得開朗、活潑。在教育過程中,學校教師和家長對孩子要多表揚、獎勵,少批評指責。當然獎勵與懲罰都要按照一定標準,切忌濫用獎勵,在孩子的心理造成混亂。通過學校與家長的密切配合,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就會促使家庭離異學生重新振作起來,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學校要根據離異家庭學生不同階段的心態提供必要幫助
霍滋曼提出離異家庭子女心態變化的四個階段,可給我們輔導這種類型的學生提供一定的參考。教育者要在了解情況的基礎上,針對學生所處的不同階段,實施不同的教育。如正處于憤怒階段的孩子,教師要留心他們的言行舉止,防止出現一些意外事件。一個孩子在極端激怒的情況下,什么事情都可能做得出來,而且他們所攻擊的對象不只限于家人,有時同學的一兩句玩笑話都會招致他們的沖動行為,故教師對處于憤怒階段的學生要注意幫助他們消除激情,防止出現一時沖動造成意外傷害。又如,對于處于沮喪階段的孩子,我們要特別關愛,此時他們也會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如我校一位文弱女孩居然在父母離異時留條離家出走。對于這一階段的孩子,教育者要幫助他們接受父母離婚的事實,使他們認識到父母離婚的孩子并不是最不幸的孩子,鼓勵他們振奮起來,并在學習、生活方面多給予關心、照顧。
(三)教育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父母的離異
孩子對父母的離婚一般都較難以正確對待。他們對離婚事件評價較低。不少人持有消極的看法。教師要通過日常活動的接觸摸清這類學生對父母離婚的看法,對于一些持有“父母離婚,他們的孩子最不幸”、“父母離婚是件很羞恥的事”、“我覺得沒人愛我”、“人結了婚就不應該離婚”等看法的孩子,要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和理解程度,以得當的方式加以勸導,讓他們明白父母離婚的理由,逐漸讓學生接受這個事實。
一般來說,孩子對父母的分離事件總想極力隱藏,不愿讓別人知道。考慮到這點,教師在探討孩子這類想法時,要在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否則會引起孩子的戒備和反感。
(四)尊重、支持離異家庭子女
假如一個學生的家長是因病去世或因意外事故造成傷亡,通常會有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等人給予幫助和安慰,老師和同學會主動幫助他補習家里出事時所缺的功課,那些平時調皮的學生在他面前也會變得格外小心,不敢逞強并亂叫他的外號等。但父母離婚的學生,則較少得到這種“待遇”。實際上,這類孩子恰恰最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補償,老師、同學的祥和友誼會有效地減輕他們焦慮、自卑以及惶恐等消極心理。故教師應多關心離異家庭學生的學習及生活,多體貼鼓勵,少指責訓斥,還要特別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這些孩子情感較脆弱又比較敏感,一些類似“家”、“離婚”等字眼都會刺激他們的心靈。所以日常說話在涉及到家庭問題時,用詞要謹慎,另外,要教育其他學生別歧視和嘲笑他們。
(五)協助家長解決好教育子女問題
單親家庭的家長由于社會壓力、經濟壓力、工作壓力等種種原因,而無暇或無心顧及子女的學習和生活,他們普遍認為教育子女有困難,其中有一部分家長在教育時陷入誤區。
一種是“過度忽視”。一些單親家長視子女為包袱,百般嫌棄,甚至虐待。如有一家庭,父母離異后,女兒歸父親撫養。父親工作之余,不是去筑四方城,就是去“卡拉ok”,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孩子經常餓著肚皮去上學。父親后來再婚,對方嫌他有個女兒累贅,未成,他便遷怒于孩子,經常打罵。以后,凡有女友來,他總是先把女兒趕出家門。
另一種“過度寵愛”。有的單親家長認為對子女的撫養權爭來不易,因此對孩子百般遷就、姑息,造成這些子女任性、專橫、膽大妄為。如我校一位女生,父母離異,孩子原先判給父親,因父親疏于管理,母親因此把撫養權爭取了過來,母親對孩子失去了理智范疇內的教養,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給孩子吃好穿好,久而久之,孩子任性、專橫,貪吃貪玩,學習不思進取,更無法理解母親的心,成了“問題”孩子。
(六) 幫助離異家庭改善家庭環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學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和有利因素,家庭能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家庭教育力量集中于一個孩子身上,教育與照管比較全面。盡管孩子在父母離婚前后的一段時間里,表現出不能接受,甚至憎恨父母,事實上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與父母的親情是揮之不去的,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是割舍不斷的,也是誰也不可替代的。所以,作為學校切不可越俎代庖,應該為不完全家庭結構爭取優良的家庭教育環境。譬如,可以通過舉辦“家長開放日”、“學習匯報課”等活動,給家長提供更多接觸子女的機會,幫助孩子找回曾經失去的愛,改善家庭氛圍,密切親子關系,發揮家庭教育應有的功能和作用。有些家長或是由于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或是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的局限,從而使得家庭教育的職能幾乎喪失。為此,學校可以通過成立“家長學校”,針對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確定教學內容,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家庭教育的責任感和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富有自覺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七) 激勵孩子樹立起信心
離異家庭的孩子,一度情緒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長期找不回自信,那是相當可怕的。作為學校有責任為孩子重新樹立信心提供幫助。具體做法有:
一是經歷對比激勵。教師可以提供一些“不幸”人士自強不息的背景材料,如雷鋒、張海迪和他們身邊同類學生等等。通過經歷對比,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不幸與他們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從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樹立起生活、學習的信心。
二是換位思考激勵。教育學生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問題,要用全面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譬如:我們在學生中開展“幸福在哪里?”“不幸的經歷對我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的討論中,同學們運用換位思考,打破了“幸福來自于家庭的溫暖,來自于父母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的局限,不再只看到不幸經歷的負面效應。一位離異家庭的學生是這樣回答“幸福在哪里”的:“一個人一生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決于他過去和今天經歷了什么,而是取決于他怎樣用行動去塑造未來,沉湎于過去的人是沒有未來的”。“過去的我們不能改變,今天的我們能夠把握,明天的我們可以創造,幸福在我們自己手里”;有關“不幸的經歷對我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的問題,一位學生這樣說道:“豆芽弱不禁風,因為它是在溫室里哺育;梅花傲立雪中,因為它是在嚴寒中孕育”,“人性中許多珍貴的品格正是從那些看似不幸經歷中鍛造出來的”。
通過這種激勵教育,增強了他們抵御挫折的能力,他們的臉上又露出了燦爛甜美的微笑,他們的眼中又透射出了搏擊明天的信心。當然,信心若要成為一種品格,還需要時間的考驗,需要我們長期的、反復的激勵和呵護。
(八) 培養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提高文明行為修養
離異家庭的孩子有了一段被“遺棄”的經歷,生活方式、交往禮儀都有所偏離文明健康發展的軌道,表現為厭學散漫、言行粗魯和我行我素。學校教育就要對學生的行為偏差及時地予以修正。修正的過程,不能簡單地要求學生“要怎么做”、“不準怎么做”,而要針對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不同家庭的教育狀況,采用適當的方式方法。
首先,以正面引導為主。鼓勵是最好的引導,對孩子學業上的進步要鼓勵,思想上的進步要鼓勵,美好的理想要鼓勵,健康的愛好要鼓勵。從而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很在乎自己的進步,進而激發出前進的力量。其次,適當進行行為控制。教師對這類學生出現的行為偏差,不能因為他們是“特殊學生”而善意放任,“善意放任”不但不會使他們領“情”,反而會使他們覺得老師看不起我。“在家父母不管,在校老師也不管”,這樣會強化他們的自卑心理。所以,老師要“管”,要用心與心的交流去感化,使他們的感知由老師“很在乎我”上升到老師“很關心我”。再次,組織他們參加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活動的體驗,使得他們明白應該怎么做。例如:通過參加“班干部競聘上崗”、“校園形象大使”、“學校禮儀隊”、“學校護衛隊”等主體體驗、模擬體驗等實踐體驗活動,讓他們獲得真實的生活感受與成功喜悅,從而培養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提高文明行為修養。
(九)學校應為離異家庭子女創造良好的學校環境
班主任或任課老師應根據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進行強化教育;要教育其他學生不要歧視、取笑離異家庭子女,要主動與他們交朋友,幫助他們克服生活上及學習上的各種困難;創造良好的活動環境,積極鼓勵離異家庭學生參加班集體組織的各項活動,幫助他們盡快走出父母離婚的陰影。
(十)學校還可以建立離異家庭學生個人檔案
加強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行為和家庭情況的了解、跟蹤,并加以記載。把離異家庭學生的教育任務分配給班主任、任課老師或學校關工小組老教師,由他們負責心理疏導、學習輔導、生活指導、行為矯正,并定期與家長聯系,掌握離異家庭學生在家中和社會上的情況,及時引導,用愛心撫平創傷。
(十一)幫助促使離異家庭子女融入班級群體
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關系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離異家庭孩子往往同伴關系欠佳,他們經常游離于班級集體之外。究其原因,一是這些孩子比較自卑,覺得爸媽離婚了,自己跟大家不一樣,因而自覺不自覺地孤居一隅,遠離伙伴群體;二是他們的不受歡迎行為較多,如亂發脾氣、攻擊他人、自私嬌氣等,使同伴不愿與其交往;三是受成人(家長或老師)不當影響,例如被嘲笑、歧視,或被當作特殊孩子對待,人為地使他們感到孤立。
針對上述情況,教師要正確對待離異家庭的學生,不在工作中流露出對婚姻離聚的好惡態度,更不能歧視、嘲笑離異家庭的學生。要發掘離異家庭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重視他們的點滴進步,同時引導他們多為集體做好事,幫助他們在同伴群體中樹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伴接受他并樂意親近他。教師要積極組織或介入一些活動,如文體活動和各種競賽活動,提供學生相互溝通交流的機會,幫助離異家庭學生在活動中融洽同伴關系,融入班級群體。
(十二)對離異家庭子女進行心理問題的引導
作為教育工作者,幾乎天天同學生接觸,通過長時間的接觸,我發現離異家庭學生大體有以下幾種心理:
1、羞辱心理。離異家庭學生經歷了家庭的裂變,自身的家事與周圍正常的家庭形成反差,父母愛情的糾葛,社會上對離婚現象的鄙薄等,容易使他們對自己的身世產生羞辱感,總是回避談論家庭問題,將家庭的事視為隱私,不加外露。我曾帶過一個班級,從全班學生的學籍卡上看,都填有父母雙親的姓名,初接觸一段時間毫無感覺,后通過觀察和家訪了解到這個班有五位離異家庭學生。當問及他們家庭的事時,都閉口不談,表現出回避、抗拒的態度。思索一下便不難理解,這是由于羞辱感使得他們隱瞞家庭的情況。羞辱感是人懂得廉恥的良好心理品質,但表現在離異家庭學生身上,這種自我封閉的體驗便被扭曲了。
2、自卑心理。離異家庭學生從原有的家庭脫離出來,或跟隨一方,或寄宿別處,失去了往日家庭歡樂的氛圍和優越的生活感受。與自己原先的家庭相比,與周圍的家庭相比,難免產生孤獨和自卑的情緒,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缺乏優越感,缺乏自信心,主動追求精神差,創造能力也低。
3、憂郁心理。由于家庭變故,家庭生活的陰霾籠罩在離異家庭學生的心頭,形成憂郁的心理情緒。他們正處于成長和發展中,而現實生活使他們在成長和發展上受阻,不能像別的孩子一樣全面地得到生活樂趣,缺陷感形成沉重的心理負荷,從而對自己的前途、命運擔憂和焦慮,而這種擔憂和焦慮是潛藏在內心的,不好表露,被壓抑的這種情緒無法排遣,長此以往便形成憂郁的心理,表現為情緒低落、不合群、性格孤僻、煩躁和心事重重,或膽小怕事,或固執粗暴。
4、冷漠心理。離異家庭學生的家庭生活是由父母的不斷吵鬧到失去原有的家庭。他們目睹了父母離婚過程中的爭吵打鬧、欺騙虛偽、絕情負義。這種不和諧、不完整的生活,使他們的生活失去美感,表現為冷漠,缺乏熱情和向上的精神。這種對生活的不經意的態度構成冷漠的心理,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喪失生活的信心,懷疑人世間一切美好事物,形成“反社會心理”。與冷漠心理并發的是不信任心理,對周圍的人和事抱不信任態度,甚至有敵意。
5、報復心理。離異家庭學生父母離異后,只跟隨一方生活,被另一方冷落。有的離異父母為尋求新的生活將孩子寄宿他方,都不要孩子。他們即使在進入新的家庭后,也被繼父母歧視。于是他們認為家庭生活對自己不公,是父母給自己帶來了不幸,繼而產生報復父母、報復生活的心理,與報復心理并發的是自暴自棄、玩世不恭心理。這些心理并發后,便表現為對生活失去信心,不求上進,違法亂紀。我接觸的一位學生,父母離異后,雙方都放棄對他的監護,他被寄養在親戚家里。寄人籬下的生活使他十分痛恨自己的父母,抱怨生活。于是破罐子破摔,一度打架斗毆,抽煙賭博,學習成績由班上的優等生下降為學困生。他說:我就是要糟踐自己,毀掉自己,讓他們為我內疚。
基于以上的心理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離異家庭學生存在著嚴重的心理障礙,并直接影響這些學生形成奮發進取、自強自立的信心,影響這些學生養成遵規守紀、誠實勤學的行為習慣。如果不能及時地進行引導教育,就會導致不良后果。因此,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予以疏導勢在必行。
1、尋找需求點,予以滿足。人們每時每刻都有需求,這是人們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共同特點。所以抓住了需求點也就抓住了學生心靈上的關鍵點。離異家庭學生的需求點無外乎有尋求家庭的溫暖,需求成功的喜悅,需求別人的理解同情等,教育者只要適時抓住學生的需求點,并予以滿足,就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尋找閃光點,予以助燃。閃光點即一個人的長處和優點。抓住人的優點和長處來肯定、鼓勵、表揚,哪怕是一點點,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喚起人的進取心。對離異家庭學生更應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指責;多一點溫情,少一點冷漠。教育者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及時地予以褒獎,使其閃光點在教育者的助燃下,進一步光大。
3、尋找興趣點,予以遷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只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興趣、特長,才能培養和樹立自信心。離異家庭學生恰恰在展示自己興趣特長方面存在問題。如果教育者不能及時發現并予以發展學生的興趣,就會失去教育轉化使其進步的機會。因此,教育者必須善于發現并及時引導學生的興趣,適時地把這一興趣遷移到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軌道上來,這樣才能產生較好的教育效果。
4、尋找挫折點,予以勸慰。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沒有挫折。對挫折如果處理得好,能夠成為學生進步的新起點、前進的新動力;處理得不好,則會變為思想上的下滑點、倒退點。離異家庭學生身上的挫折點很多。不僅表現在父母的離異上,在學習、生活、交友等方面都有挫折,為此,教育者必須首先抓住這一思想轉變的關鍵點,及時地進行勸慰、開導,用真情去打動學生,用實意去感化學生,使學生從教育者身上獲得愛的溫暖,樹立起自強進取、戰勝困難的信心。
5、尋找共鳴點,予以助動。所謂共鳴點是指學生之間在思想情感、行為處境等方面的共同點。離異家庭學生的處境是相同的,但思想行為卻又不盡相同,這里不乏有成才成名者。教育者要善于利用這些人的成功事跡,在處境相同的學生中進行宣傳教育,引起共振,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進取意識,進一步引發這些學生的思想轉化。
對離異家庭學生的教育工作是復雜而又艱巨的,還需教育者不斷地探索和研究,讓這些學生在承受家庭不幸的同時,能夠在學校獲得一種完整、全新的教育,能夠在學校得到心靈上的補償,使他們的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
四、小結
一、項目推進。把與家庭社區的
合作納入學校工作常規中
1.深入調研,尋找突破口
學校通過參與第三教育署“家、校、社合作協商制度項目”。對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環境進行了廣泛的調研。面對家庭、社區教育環境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學校進行了篩選、取舍,基于家庭教育中忽視、輕視、漠視對孩子進行理想教育的現狀,借助浦東新區婦聯的兒童家庭服務項目競標契機,學校承辦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理想教育中的影響與指導”項目,并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向服務對象宣傳家庭中理想教育的重要性。
項目組通過專家講座、家長學生咨詢交流互動、理想教育案例征集、征文評獎暨演講比賽、優秀案例集結成冊發行等深受家長和社區歡迎的方式,使“家、校、社合作協商項目”得以順利運行。
2.專家進駐,宣傳新理念
為了提高家長、社區參與項目的興趣,豐富家庭教育新理念,學校聘請家庭教育專家定期舉行講座,闡釋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滲透理想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理想教育的缺失。不僅使孩子無法健康成長,而且使家庭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甚至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其次,中小學生如果能在心中燃起信念的火花,把自身的理想融入家庭夢、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就能激發起為了自己乃至國家美好未來不懈奮斗的動力。
最后,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滲透理想信念可以提高家長自身的人格素養與育人水平,對孩子人生理想的樹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3.德育講座。突出針對性
學校把項目實踐同德育工作相結合,根據家庭構成情況、家長自身素養、孩子的年級,安排專家提供有針對性的講座。
比如,有側重于在“親子關系中如何引導孩子樹立理想”的講座,有側重于“父母的行為方式直接影響孩子思維方式”的講座。量體裁衣、對癥下藥,是專家講座的出發點與目標。
4.共同參與,實踐增實效
在講座完成之后,學校項目組對家長的聽后感言進行了梳理,通過短信、微信等交流方式,了解家庭樹立孩子健康成才觀的現狀,并概括出五大特征。
一是全力以赴式。即家長全力支持孩子的做法,并督促其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
二是理智選擇式。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幫其確立自己的性坐標。
三是健康至上式。鼓勵孩子運動,認為運動可以讓孩子的身體變得更健康,人格更健全。
四是目標期許式。對孩子只有一個期望,即希望孩子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五是尊重激勵式。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在孩子的理想和家長的理想不一致的情況下,家長充分尊重孩子。
5.案例征文,集結助推廣
為了在共同接受教育、提升育人水準的基礎上達成“弘揚社會正氣,樹立遠大理想”的項目目標,學校集結具有區域代表性的一鎮兩街道的學生、家長以及一所完全中學、一所城郊結合部中學和本校的學生、家長,廣泛征集“我的理想、我家的理想”論文,遴選出優秀論文,舉辦了以“讓理想照亮現實,讓生命神采飛揚”為主題的獲獎作品演講比賽暨頒獎儀式,并將優秀案例與文章集結出版發行。
學校以“家庭教育在孩子理想教育的影響與指導”為抓手,使家、校、社合作協商制度的實踐更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把家庭教育方面的工作系列化、個性化,實現了宣傳全體化、實施整體化、實效共享化。
二、開放校園,把家庭社區的
期望與學校辦學目標相結合
參與“家、校、社合作協商制度項目”的實踐之后,學校充分考慮了學校屬地家庭與社區的特質,即在開放、多元、創新的浦東,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必須具有相應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與辦學目標。
同時,學校作為教育主體,針對學生學業基礎及家長的學識素養、成才觀參差不齊的情況,以及社區大環境中可能出現的多種負面教育因素,通過咨詢互動、釋疑解答等方式,用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及符合青少年成長的培養規律使家長們統一認識。
三、學校與家長互動,舉行“教育開放日”
學校一年兩次舉行“教育開放日”活動,并邀請學校家委會成員來校。
首先,家長們在學校會議室認真地聽取了校方對學校近期工作和發展思路的匯報。
其次,家委會成員及家長代表展開熱烈的討論,家長們在學生教育方面提供了較多的現實素材,給學校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
然后,家長們進入學校食堂,了解食堂的管理模式、工作流程及衛生狀況,對學生午餐的采購、燒煮、配送每個環節都認真詢問,并到教工食堂與學校教師們共進午餐,親身體驗學校的伙食情況。餐后家長們又到各班教室了解學生的就餐情況,看到孩子們井然有序地在教室內文明用餐,家長們贊嘆不已。
最后,家長們認真聆聽了語文、英語、數學、心理健康、美術等多門學科的課堂教學及六、七年級開設的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通過觀課,家長們深切體會到教師要上好一節課除做好“三備”(即備學生、備教材、備課堂)之外,還必須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及時調整課堂互動環節,也理解了教師時常與家長聯系,并要求家長關心孩子在家里的學習習慣等做法。
我是你們當中的一員,依然做著業務,不帶團隊,今年我已經上了203萬的20年交的保單。對于我自己,算是一個保險界的老兵,有一點成績。
十年,不是我從業的十年,是我MDRT連續十年的會員資格,大家知道MDRT今年的標準是多少?是162900元的初年度傭金。到2008年底,你能拿到162900元的初年度傭金,你就有資格成為MDRT的會員。
請曾經是MDRT會員和去年的MDRT會員起立!我們給他們熱烈的掌聲好不好?
真得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MDRT標準的。十年前,我覺得我每月做1萬多很難,但是現在我每年要做16萬傭金,大概標保要七八十萬。我今年已經達到了COD的標準,我現在在向頂尖會員沖擊。我希望濟南越來越多的朋友成為MDRT會員,有機會在年會上成就自我。
我的成長故事
來平安之前,我是一名首鋼工人,1989年高中畢業之后,沒有高考,直接去首鋼當工人,因為個子小,不能煉鋼,只能到女同志比較多的水泵房看水泵,覺得這不是一個大男人干得活,后來就毅然決然的離開了。
1996年1月1日我加入平安保險,是我壽險生涯的開始。
1997年1月我成為龍協會會員(現在龍協會已經沒有了),每月1萬元的標準保費。我也可以驕傲地告訴大家,到現在為止已經142個月,每月的保費不低于1萬。意氣風發不在一時,持續奮斗才是英雄。就因為這一句話,至今堅持了11年零10個月。
1998年我成為MDRT的會員,到今年是連續10年的終身會員,3次成為內閣會員,5次參加世界的百萬圓桌年會。
1999年,是我成為平安高工英雄生涯的開始。曾獲得的榮譽:保險行業服務標兵,Limery和MDRT在中國的特約演講嘉賓,2008年被北京保險行業評為“愛心大使”,2007―2008年被MDRT總部任命為中國MDRT主席。
我與大家分享的內容有幾個方面:目標的明確;怎樣的成功;全情的投入;體驗的豐富;分享成功。
目標的明確
投入多少就收入多少,參與多深就領悟多深。我每個人都會打電話約客戶談保險,為什么業績有差別呢,我只能通過我13年的從業經驗告訴你,我是從一年幾萬,第二年20幾萬,第三年40多萬,第四年60多萬,第五年80多萬,第六年100多萬,一直保持到去年,每一年都是100多萬,進入一個瓶頸,我一直突破不了,但今年我一下突破270多萬。這就是我不同的地方。
五年的時候,我遇到的問題跟你是一樣的:我今年不夠保全的,不夠給客戶理賠的、售后服務的,最后我在MDRT知道,得學會整理,得花錢買時間。
這些年,能夠保持高業績增長,而且能夠保持對壽險銷售的高度熱情,是因為我平衡人生的觀念。我在各個方面都很有目標,這也是我從MDRT學到的。
原來我只知道業績、業績、業績。忘了家庭、身體等各個方面。現在我事業的長期目標是:我想成為中國第一個持續50年的MDRT會員。如果我達到這個目標,我已經78歲了。現在梅蒂先生是87歲,沃頓先生65歲,MDRT最大的會員是92歲,依然在做保險。很多人會說那多累啊,其實我覺得退休后還能工作那是很大的樂趣,我們不是為了業績、收入,是為了責任。
我每一年都有一個短期的目標,每一年的1月1號我都寫下自己今年的業績目標,年初寫下300萬年度標保。到現在已經簽了270萬,還有一張正在處理的238萬保單。心有多大,夢就有多大。如果從來都沒想過,反而感覺是天上砸餡餅。如果完成300萬,我就可以沖刺MDRT頂尖會員,就可以參加公司內部的高峰會。
這是一年期的。還有十年期的。我今年能成為10年的MDRT會員,并不是偶然的。第一年是偶然的,第二年、第三年之后,我就知道了要堅持10年。因為三年之后我去加拿大,發現國外的很多人都是二十多年,三十多年的MDRT會員。這一下讓我感觸頗多。
2001年的時候,很多臺灣、香港過來的人做培訓,后來他們都成為了講師。我發現一個問題:他們做得那么好,后來為什么不做了?是不是業務的路子不能走太長?我是不是以后也成為講師了?抱著這種疑惑,我參加了加拿大年會。到那里我才明白,如果你想不被這個行業所淘汰,你應該是10年MDRT會員資格。做業務還是能做一輩子的。因為我覺得什么樣的人都有,淘大糞的石傳詳,售票員李素麗,吳學軍就做保險里的吳學軍。
健康方面:勞逸結合
在展業方面,我在兩年的時候是最辛苦的,每天拜訪5、6個客戶,工作12個小時,連續干了3―5年,積累了500多位客戶。經過了從量變到質變之后,現在我的工作非常快樂,每天有三個月在旅游,拜訪10個能簽單7個,現在是1100個客戶。
要把保險的樂趣與家人共享。我兒子跟我上臺領獎,他說,“爸爸,你現在是中國區MDRT主席,將來我是世界MDRT主席。”我們要讓家人感覺到因你而自豪。
精神方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前10年我都是陌生拜訪起家,一戶戶敲門來做保險業務。體現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精神。當我們有了成就之后,要分享給別人,要去幫助家人、親戚朋友乃至幫助社會。
形象成功:職業,每一天展業無論刮風下雨、春夏秋天都穿著西裝,打著領帶,10天就理一次發。要永遠保持一個外表干練、積極向上的專業壽險從業人員形象。因為所有的轉介紹客戶、陌生客戶,6秒鐘之內決定成交與否。
內心潛意識里相信自己一定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壽險人。我學安東尼?洛賓的潛意識成功學,學MDRT,最后得出兩點:第一點,我相信我自己一定能成功。第二點,不要貪大,1997年每月1萬元的保費連續一年,堅持下來,信心逐漸建立起來。
全情投入
舉個例子。我1997年買了一輛桑塔納,又用公司給予優秀業務員的1萬元獎金,買了300箱蘋果,春節時每家每戶送蘋果,感謝客戶的支持。第二年我的保費增加了不少。2001年時,客戶張先生約我投保,感覺很差異,他說“我知道你,因為你給我們家送過一箱蘋果。我覺得像你這樣的業務我們投保放心,我們所有的保險以后都找你買。”當時張先生就買了98000元的20年繳投連險。
2002年,我組織了答謝客戶蘋果采摘節,邀請所有的客戶可以免費帶兩個人參加。采摘的兩天中,就有6個人要投保。后來這些參加的人都成了我的客戶,這也是轉介紹很好的方式。
記得我在騎自行車展業時,接受采訪,我說“10年后,我想開著奔馳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賣保險。”但無論我開著奔馳還是騎著自行車,我都是壽險業務員。
我是敢于投入的。其實,值與不值,只要你堅持你的目標,做到了就值。
體驗豐富
大家都知道木桶理論,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很低,這只桶就永遠盛不滿水,因為它會從最低的流走了。有的業務員缺乏知識、閱歷,包括我,于是我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1998年開始,我去世界各地旅游。2001年,我參加加拿大年會,我知道了壽險規劃;2005年我參加美國的MDRT年會,讓自己暢通世界無阻。2006年、2007年的MDRT年會我是作為中國的國旗手,代表中國站在世界的舞臺,這是我一生的榮耀。
分享成功
關鍵詞:家校溝通合作 促進 學生 發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a)-0240-01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把學校教育延伸到家庭、社會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特別是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合作。家校溝通即家長與學校之間的交流與聯系,通過這些形式讓家長與學校共同分擔教育學生,乃至管理學校的責任,使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因素。構建以“服務”為特點的家校合作模式,提高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接下來,談談家校溝通促進學生發展的一些策略。
1 借助隱形溝通
溝通是一門藝術,對于教師而言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和語言藝術,懂得溝通的技巧是做好班級工作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藝術,關鍵在于教師與家長建立相互信任、尊重、支持的合作伙伴關系,這首先取決于教師的態度與行為,當家長感覺到教師發自內心的關心其孩子,工作盡心盡職,就會對教師產生信任,并由衷尊重教師,家長與教師的關系會向朋友般融洽,那么溝通也會變得更容易、愉快。某學生來自單親家庭,由于父母離異對該生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固執、偏激、缺乏集體意識在他身上都顯露出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主動找學生、家長談心,讓學生明白很多大人的事自己是無能為力的,敢于面對現實,無需刻意規避或忌諱什么,調整良好的心態,積極主動地融入到班集體當中,在這過程中,教師隨時與其家長保持聯系,提醒家長好好督促其學習,照顧好其生活,盡可能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從多方面關心孩子的成長,讓他不會感到孤獨和受冷落。這個事例說明,老師應主動與家長、學生交流談心,讓他們改變久已形成的思想,消除老師、家長、學生之間的隔閡,從而建立起一種互信,這樣更大大地方便班主任今后工作的開展。
2 關注家長的心理
(1)平等溝通。
與家長溝通是雙方面的事情,如果任何一方積極主動;而另一方消極應對,那么溝通也是不會成功的,要重視溝通的時間及地點。溝通前教師要向學生了解家中情況,或先征求家長的意見,以便決定是否進行溝通。對于有進步的學生,教師可公開表揚,這對學生和家長都是一種鼓勵;對于暫時落后的學生,為照顧學生及家長的感受,最好采取電話或個別溝通的方式。在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改正,那就是我們教師應當要放下“架子”。面對家長,我們應當少一些責備,多一些溝通;少一些吩咐,多一些建議。把學生家長當成朋友,和他們共同探討對其孩子的教育,在單獨的環境中,用商量的口吻提出教育措施,體現教師對家長的尊重。
(2)換位思考。
在與家長溝通時,常會遇到難以達成共識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換位思考的思維方式。從自己是孩子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去體會家長的需求,這樣便會理解家長,處理問題的態度和說話的方法也會不一樣。教師在溝通時要注意語言婉轉,既要讓家長了解孩子的不足,又要讓家長冷靜的看待孩子的問題,使溝通達到高效。從家長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把自己與家長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耐心、細致地進行溝通,不歧視他們及時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真正實現和諧的溝通與交流使之利于學校的長遠教育發展。
(3)形式各樣。
家校溝通的方法多種多樣,除家長訪校、家長會、家訪、電訪、建立家校聯系本、成立家校溝通委員會等常用方法,還可從以下方法入手。
①利用家長學校。
學生的家長大多沒有接受過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家長學校開展“以家為本”即家校合作以家庭為中心,形式和層次依據每個家庭的特性和需要而定,面向家庭教育的學習活動等,做有關于教育學、心理學的專題講座。通過一系列活動既讓家長掌握一些正確的可操作性強的教育方式,又讓家長了解教師的責任感,從而誠心誠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師的工作。
②注重網絡溝通。
利用現代通訊工具進行家校溝通合作是一條有利途徑。利用“校訊通”平臺進行短信交流,建立教師個人博客或班級據點或班級QQ群等現代化的交流通訊手段來進行溝通,并在這一過程中善于轉變角色,不再是班主任而是家長、孩子的知心朋友或長輩,與他們平等交流。這既保護了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問題又很好地與學生進行了溝通,并及時聯系家長幫孩子解除這方面的煩惱,增長他們的知識,使他們能快樂健康地成長起來,將心思更多地放在學習上,從而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
③開展豐富活動。
要提高溝通的效果,就要盡可能讓家長了解并參與到活動中。例如:邀請家長走進校園參加“家長開放周”,深入課堂給教師、班級提出改進意見;邀請家長給校園之星頒獎,激發學生的自信心、榮譽感,參加中隊活動;組織班級親子活動,邀請學生家長介紹育兒心得等等。在活動中,讓家長感受孩子的成長,讓家長學會教育孩子,讓家長學會互相學習、互相教育,從而達到共同提高。
④走進學生家庭。
家訪是溝通教師、家長、學生心靈的橋梁,是三者共處一室,促膝談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離,有利于交換意見,也有助于達成共識,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老師上門家訪,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重視,這對學生是個激勵,對家長也是個觸動,容易在教育形成合力,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家訪的重點要放在學生身上,通過與家長談話,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社會交往情況,以及在家庭做家務中的表現情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窺探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樣,通過了解學生的全部生活內容,發現學生的特長,依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也讓家長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進取心。
在學生的成長發展過程中,家校溝通合作已成為教育的重要環節,成功的溝通能調動家長參與教育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形成一種協調、同步、互補的關系,用家庭教育的優勢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最終使雙方優勢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補充。教育現象是千差萬別的,對于出現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對待,尋找最佳的方式方法來解決家校溝通方面的各種問題,使兩者和諧統一,使家庭和學校、家長和老師形成堅強有力的統一體,共同促進學生的完美和諧發展,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 黃河清.家校合作導論[Z].2008.
直接影響因素
解構合作式醫護工作模式可以發現,工作效率的提高與總責護士的工作內涵以及醫護聯合查房存在直接關系。總責護士負責預約擇期手術患兒的入院、參與治療護理過程、提供出院患兒電話咨詢、安排出院隨訪,使患兒從入院、住院、出院、康復的流程更流暢,因此加快了床位的周轉率、縮短住院天數,收治人數和手術人數均有所增加。醫護聯合查房為醫護人員分享患兒信息、制定診療計劃提供了通暢的溝通渠道。總責護士全程參與醫生查房,匯報患兒特殊情況,了解所有患兒的診療計劃和方案,并與責任護士和患兒家長溝通,提供及時的醫療護理信息,使醫生能及時了解患兒的情況;責任護士能及時執行醫囑;患兒家長能充分理解和有效配合醫療護理措施,醫護患三者的合作,使患兒能順利、安全渡過圍術期,消除了非疾病因素對患兒康復進程的影響。
間接影響因素
合作式醫護工作模式的各要素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首先,在醫護合作為患兒服務的過程中,矛盾沖突無法避免,而骨科核心小組制定的解決沖突機制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3名醫生和2名護士組成的核心小組,代表了醫護人員的聲音和利益,做出的決策是結合了各方意見后取得的共識,而各種決策和制度的根據是“患兒第一及合作、尊重”價值觀。其次,骨科核心小組能起到建設性解決沖突的作用,關鍵還在于有敬業高效的臨床科主任和護士長的支持性管理;再次,骨科醫護人員固定、專科化,有助于建立互信關系,護士了解并及時滿足醫生的需求,彼此配合默契、得心應手。護士的專科化程度和專科能力有助于贏得醫生的信任和尊重,是建立合作式醫護關系和工作模式的基礎。
合作式醫護工作模式提升了護士工作滿意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評價;發展;氛圍
課堂評價從定義范圍上可以分為狹義的和廣義的評價,狹義的評價只指言語點評,廣義上的評價指除言辭外,還包括形體的語言。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凸顯,這就對教師的評價方式、評價時機、評價藝術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下是筆者在實施、探索新課程理念下對數學課堂評價的一些嘗試與思考:
一、多角度評價,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斷進步
正確適當地評價學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而多花樣、多渠道、全面地評價學生又是鼓勵學生愛學、樂學、我要學的手段之一。因此提倡評價學生要適當、合理、明確、有針對性,而不要過于籠統。
(一)針對學習習慣的評價。對于小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因此,應該特別注重在日常教學中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促其學習習慣的養成。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減法時,我讓一位學生上黑板用豎式計算3.18+103.985,他寫得很工整,很準確,我就適時給以評價:“這位同學列的豎式真清楚!書寫真工整!”再如,在教學筆算除法時,有位學生筆算完一道除法式題后,馬上接著用乘法進行驗算這道題,師即時給以評價:“**同學為了確保計算準確,他早就已經養成了驗算的好習慣,太好了!”等。
(二)針對學習方法的評價。《新課程標準》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如:“你真是個有心人,在生活中能認識這么多的圖形,同學們都很佩服你。”“你通過前后聯系,一下子就記住了分數的基本性質,這個辦法真好。”“你畫圖的方法解答了這道題,這真是一個解題的好方法!”等。
(三)針對情感態度的評價。新課標里要求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要體現三維目標,其中就包括“情感與態度”。如:在教學《你寄過賀卡嗎?》一課時,當學生展示出自己的“環保倡議書”時,老師立即評價“你真是一名環保小衛士!”或“你真是一位具有愛國主義的小公民!”再如:當學生克服了學習上的困難時,老師及時評價“你勇于向困難挑戰,是個勇敢的孩子!”等。
(四)針對合作學習的評價。教師根據《新課程標準》倡導合作式學習的要求,在教學中巧用評價,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你們小組可真棒,想的辦法最多。”“這個小組,有的拼,有的擺,有的貼,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任務。”“你瞧,這個小組的同學,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多認真呀!”等。
二、關注差異,幫助學生成長
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也是有差異的,尤其是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學生的差異十分顯著。如果非要讓一個某方面能力欠缺的學生,不折不扣地達到全班統一的要求,甚至達到老師的理想要求,那是不現實的。因此,在數學教學評價中,要追求人人獲得成功,就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形成不同層次的目標,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三年級第二學期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可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制訂4個不同的評價標準:1、部分學生能求組合圖形的周長,給予優秀等級得(5)卡,并在卡上寫上激勵語“你棒極了!”
(一)大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利用給出的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相等的條件,求出長方形的長或寬或者是正方形的邊長,給予優秀等級得(4)卡,并在卡上寫上激勵語“你真不錯!”;3、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如能達到已知長方形的周長和長(寬)或正方形的周長,求出長方形的寬(長)或正方形的邊長的目標,也可給予優秀等級得(3)卡,并在卡上寫上激勵語“繼續努力!”;4、個別基礎較差,但能完整、正確地達到已知長方形的長和寬或正方形的邊長,直接計算出周長的目標,也可給予合格等級得(2)卡,并在卡上寫上激勵語“要加油哦!”。這些不同的評價標準,在平時的練習及測評中,同學們表現得較為輕松、愉快,學習數學再也不是他們的負擔了,少數學生經過努力也能達標,同樣獲得了成功,增強了信心。
三、抓住評價時機,鼓勵學生創新
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社會的花朵,是家長的希望。學生和學校安全關系著一方穩定和諧,聯系著萬千家庭幸福,牽系著社會關注的目光,進一步強化學生和學校安全工作,深化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切實維護廣大師生權益,筑牢安保防線,努力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進一步加強我鎮學生和學校安全管理,促進校園平安穩定,切實預防和減少學校安全事故和各種涉校刑事治安案件發生,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4月10日至20日縣綜治委組織的學生和學校安全專項檢查發現我鎮中小學、幼兒園普遍存在安排隱患,說明我鎮學生和學校的安全工作形勢嚴峻,不容樂觀。加強學生和學校安全管理,確保學生和教職工生命財產安全,是我鎮黨委、政府及學校、派出所等相關部門的重要責任。各學校、幼兒園要深刻認識當前學生和學校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高度重視學生和學校安全的重要性,全面落實學校安全工作責任制,不斷完善學校安全管理制度,構建安全工作長效機制,提升學校安全常態化管理水平和學生自我保護能力,形成齊抓共管的安全管理工作格局,防范和杜絕校園重大責任事故,思想上更加重視,措施上更加有力,落實上更加到位,切實維護我鎮校園長治久安。
(一)強化師生安全教育。各學校要進一步加強安全教育,將安全教育內容納入學校日常教育教學計劃之中,全面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創新教學辦法,采取直觀、形象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防火、防溺水、用電、交通安全知識、自我保護和自救逃生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救治、自我保護能力。要特別注意抓好留守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根據我縣發生學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來看,一般都是留守學生或特殊家庭子女。加強教育從業人員教育管理,更加突出師德教育,加強教師日常行為養成,防止不良教師將“黑手”伸向學生。
(二)切實抓好校車和交通安全工作。各村(居)、各學校要結合當地實際,建立學生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制度,配合交管部門在學生上學、放學的關鍵路段值班,護送學生路隊到指定地點。每天按時到點做好有關記錄,把好交通關。派出所、交警中隊要進一步加強對無牌無證、報廢、超載、客貨混載等違規車輛的打擊力度,杜絕違規車輛、未參加保險車輛運載學生。要在學校附近設立減速帶、安全提示、限速的警示標志。
(三)加快中小學標準化校園建設步伐。各村(居)、各學校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校舍勘查鑒定和定期檢查制度,確保校舍安全的長效工作機制。對存在的各類危房,要進一步加大改造力度,該維修的要立即組織力量進行維修,該停止使用的要立即停止使用。新建校舍要確保建筑質量,消防、防雷等安全設施要納入預算,選址要充分考慮安全因素。
(四)規劃學生宿舍管理。學生宿舍是人群密集場所,也是學生和學校安全和穩定問題易發、多發場所。學校的學生宿舍擁擠、臟、亂、差現象依然存在,違章用電現象屢禁不止,安全隱患大。
(五)加強學生食堂、小賣部和飲用水管理。要嚴格執行《食品衛生法》和《學校食堂與集體用餐管理規定》,學校食堂、小賣部要辦理經營許可證,從業人員要持有健康證,我鎮在這方面問題也不少,從4月的檢查來看,部分幼兒園廚師不能出示健康證,小賣部不能出示經營許可證。要搞好對照檢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嚴防各類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六)把防溺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做好學生防溺水工作,一是要嚴格落實管理責任,實行學校包保責任制,各學校要將學生防溺水教育工作責任落實到每一位領導、每一位班主任和教師,明確具體職責,做到有活動、有措施、有落實。二是落實監護人責任,青少年溺水事件主要發生在校外,發生在脫離家長監護和學校管理的時段,各學校要通過印發《致家長信》、與家長簽訂《學生安全管理責任書》、召開家長會等形式密切家校聯絡,增強家長特別是留守兒童監護人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督促家長在學生離校期間,切實擔護起監護人的責任。三是鎮政府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對學生溺水事故隱患的排查和治理,在學生上、放學途中的水塘、水庫等易誘發學生游泳的水面安裝警示牌和防護設施。尤其是對因工程建設人為形成的水坑、水塘等要及時處理到位,從源頭上清除安全隱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落實責任體系。各學校、幼兒園是學生和學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責任部門,學校校長、學校分管安全的副校長、學校班主任是學生和學校安全工作具體責任人,要層層明確職責,將職責任務分解落實到人,做到條塊結合、責任不留空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