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道路景觀設計要素范文

        道路景觀設計要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道路景觀設計要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道路景觀設計要素

        第1篇:道路景觀設計要素范文

        關鍵詞:市政道路;景觀;設計

        1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概念

        市政道路景觀設計是一項涉及到城市規劃、環境設計、道路美學、環境心理學等知識的綜合性學科,它以美學觀點為出發點,在確保道路交通各項功能要求的條件下,對道路的美觀要求、行人的舒適性以及周邊環境的協調性進行充分的考慮與分析,以滿足設計方案對于安全、舒適性、實用性等要素的要求。

        2 現代城市市政道路景觀的功能

        對道路景觀進行分析時,首先應從其功能人手,對于市政道路景觀設計而言,其功能主要包括交通、城市景觀以及環境等功能。在傳統的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往往因過于注重道路的交通功能,而忽視了其景觀功能。而景觀的主要功能又包括生產功能、生態功能以及美學功能。生產功能主要是指物質的生產能力管理,對于不同的道路景觀而言,其物質生產能力的表現形式又有很大的區別,但其共同點都是能夠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的物質基礎。市政道路景觀的生態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于生態環境平衡與穩定性的維持,具體表現在對于水土保持、降噪等作用的發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對于市政道路的美學功能而言,主要包括自然景觀與文化景觀的美學功能2個方面。景觀作為現階段市政道路建設的重要附屬部分,能夠有效實現城市道路功能的最優化,從而提高城市道路建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3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原則

        3.1 性質與功能相適應的原則 性質與功能不同的道路所產生的路網也是不同的,因而現階段的市政道路都有著其獨有的特色。同時,因交通目的的不同,對于環境景觀元素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對于道路附屬建筑、雕塑、綠地的風格及其設計特點而言,都必須符合、不同道路所具有的特點。

        3.2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市政道路景觀的視覺與觀賞效果都是在人流與車流的動態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并且因人們交通目的與交通手段的不同,所產生的行為規律與視覺特征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3.3 可持續發展與個性化原則 在市政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應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等3方面的要素進行綜合的考慮與分析,并盡量加強對于自然要素的運用,從而讓道路景觀真正融入到自然景觀中去。個性化設計原則是指在方案的設計過程中,應對城市自身的形象特點與文化進行協調分析,并加強對于城市個性化元素的應用,以充分展現出城市的特色。

        3.4 綜合效應與整體性原則 對于市政道路景觀設計而言,應加強對于其觀賞與功能的重視,努力將城市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元素有機組合在一起,從而將道路與環境作為一個綜合的景觀來考慮并進行一體化設計,以創造出具有整體感與時代感的城市人居環境。

        4 現代城市市政道路與景觀的相互作用

        市政道路建設對景觀所造成的影響存在著正反2個方面。一方面,一些不合理的施工填挖或道路橋梁的設計都會對道路自然景觀造成很大的破壞;另一方面,優秀的設計與裝飾方案不僅不會影響原來的道路景觀,還會在原來景觀的基礎上形成新的人工風景點。同樣,道路景觀對于道路所產生的影響也是相似的,合理的道路景觀設計方案在給人們帶來良好視覺感受的同時,會增加行車人員的安全感。同時,不合理的景觀設計方案反而會增加行車人員的疲勞感,從而造成一定的交通隱患。總之,城市道路與景觀之間的影響是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

        5 景觀要素分析

        景觀要素的構成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以及其它變動因素,將這些因素綜合融入到道路景觀設計方案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道路景觀的個性化與城市特色。同時,不同的景觀要素在道路的景觀設計中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5.1 視覺分析 從視覺的角度進行分析,道路的空間線型、自然環境、附屬建筑等應實現有機的結合與統一,從而滿足人們視覺的連續性與設計因素的舒適性、安全性要求。同時,道路景觀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路線線形、幾何尺寸變化、結構物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等因素。

        5.2 交通心理方面 從道路使用者的感官出發,在對道路的景觀要素進行分析時,應對道路使用狀況的通暢性、便利性等要素進行研究分析,使道路景觀設計方案滿足行人行走與行車的要求。景觀設計方案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應滿足使用者的出行要求,并將原來認為枯燥單一的出行轉化為一種實際享受,以在地點的轉移過程中實現對于街道風景的享受。影響交通心理的因素除了包括一些關鍵的線形因素外,還包括構造物的設置、路邊綠化等因素。通過道路的綠化,可以有效豐富道路沿途景觀,以增強道路與沿途景觀的協調性,改善行車條件,緩解視覺疲勞,從而在確保交通安全的同時,有效改善市政道路沿線環境。

        5.3 文化氛圍方面 因設計者審美觀與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對同一客體的設計方案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設計者對色彩、線形構造等因素的喜好,以及對文化認識的不同,都會對設計方案的關鍵結構產生決定性影響。對于道路景觀設計的文化要素而言,主要包括色彩、造型、廣告等因素。因部分城市在循序漸進的建設過程中已逐漸形成獨特的城市風格,而道路的建設也應該與之相協調,如對于現代氣息濃厚的城市而言,在景觀色彩選擇方面應該選擇更加時尚、艷麗的顏色。而對于文化古城而言,則應側重于對傳統色彩元素的考慮。

        6 現代城市市政道路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

        在城市道路景觀的具體規劃設計過程中,通常要考慮對于視覺景觀設計、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照明設計、道路公共設施設計等設計方案的選擇。在此過程中,應遵循與道路結構設計相結合的原則,在道路的平面線形與橫斷面布置時,應充分考慮到地形與地物的變化,在確保道路線性、綠化、邊坡等具有較好連續性與視覺效果的同時,做到與周圍環境的相互融合與和諧統一,切忌將道路推平拉直,導致其視覺效果的單調乏味。

        在道路附屬建筑設施設計材料的選擇方面,應根據地區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如對于炎熱多雨的南方地區而言,應多使用吸水性強、表面較為粗糙的材料,以在雨季起到較好的防滑作用。對于北方地區而言,則應多選擇一些吸水性差、表面粗糙且較為堅硬的材料,既滿足防滑防凍的要求,又不易損壞。同時,應重視鋪裝材料與材質色彩的選擇。對于市政道路沿線的立交橋、主梁以及欄桿進行造型設計時,應對梁型結構與顏色的選擇進行仔細的考慮分析。對于一些擋墻、護坡等對道路景觀影響較大的附屬設施而言,應采用綠化種植進行遮蔽。

        對于市政道路景觀設計綠色植物的選擇而言,應根據城市地域、土質、氣候條件等因素的不同,對綠色植物的品種、大小、造型、布局、色彩、香味等進行充分的研究,以在景觀上形成較好的層次及造型組合效果。因此,在市政道路景觀的具體設計過程中,應充分結合道路景觀風格、氣候、地方特點等因素的不同,選擇合理的綠色植物作為道路景觀。

        7 結語

        第2篇:道路景觀設計要素范文

        關鍵詞:山區公路、景觀構成、景觀設計特點

        Abstract: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as ascending highway use valu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important means, are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by natural terrain constraint, mountainous highway in landscape create more challenging and creative often, 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highway landscape elements, and combined with the landscape elements of their respective design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ural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Keywords: mountain area highway landscape structure, landscape design and features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公路景觀設計

        公路景觀設計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的課題。指在滿足公路物流運輸功能的前提下,對公路沿線景觀經過評估、規劃,進行合理的配置與布局,并對公路沿線構筑物進行適當的視覺景觀塑造的過程。景觀設計的目的是使公路建筑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減少公路建設對沿線環境建設性景觀破壞,并改善汽車的運營環境,提升公路自身的美學、人文價值。

        在我國,景觀設計具有悠久的歷史,但對現代公路的景觀設計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應用較多的主要還是一些城市干道與旅游區、風景區道路,并多屬于補救性、恢復性的綠化設計,主觀能動的景觀創造不多。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人們環境意識的逐步增強,我們應該看到,作為環境保護和提升公路使用價值的重要手段,以及公路可持續發展中環境資源與景觀資源有效使用的根本保障,公路景觀設計正受到越來越多的廣泛重視。

        與所有的景觀設計一樣,公路景觀設計也是一個綜合了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多門類、多學科的創作實踐過程,貫穿于公路建設的規劃至建設完成的全過程(甚至包括營運期的調整與補充),涉及了工程學、美學、生態學、心理學等眾多理論范疇。它著力解決的是人、自然、公路及其沿線的人工構造物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包括其空間構成及相互之間的影響。

        但是,公路景觀設計又具有一些不同于其它建筑景觀設計的特性,有其側重點。首先,公路聯系了多種景觀形態,或山水田園、或城市風光,從一種形態過渡到另一種形態,其時空的轉換是極其豐富的,特定的觀察視角又使沿線景色隨車輛的行駛不斷的展開,動態的仿佛電影一般的展現出來。運動的特性決定其景觀的形式應以感性的、統一的大范圍景觀為主,過于精致、耐人尋味的小品類設計易分散司機的注意力,反對行車安全不利。這些都是有別于其他建筑、園林景觀設計的地方。

        對山區公路來說,由于地形復雜、路線起伏,一方面路基填挖較大、構造物較多,使公路建設性的景觀破壞相對較大,恢復性景觀設計難度相對較大;但另一方面視野開闊、景致多變,也更利于營造連續、優美的道路景觀。

        2、山區公路景觀構成要素及設計特點

        公路作為一種綿延極長的帶狀人工構造物,穿行于原野、蜿蜒于溝谷、呼嘯于都市叢林、纏綿于綠野山間,其本身就串接了豐富的景觀形態。加之公路所具有的在時空上動態的鏈接、轉換各種景觀的功能,使公路的景觀構成上擁有較多的元素。歸納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公路的線形

        這里所指的線形,是指路線構成的三維空間外觀形態以及加入運行速度概念后的四維線形。從道路使用者的角度觀察應具有流暢的、連續的、可預知的特性,應能反映車行速度條件下人們視覺特性及心理感受的要求。在公路上行駛,景觀的變換、汽車加減速、轉彎時獲得的運動感和平衡感均是形成路線良好的節奏感與韻律感的一個主要方面。隨著設計速度的不斷增加,線形作為景觀要素的特性就會顯得越來越重要,這在高速公路設計中尤為顯著。

        從組成上,公路線形包含了路面、標線、中央分隔帶、防撞護欄等路幅范圍內的各項公路組成部分,是司乘人員特別是司機的主要觀察對象、是道路內部景觀的主體。因此,線形的設計首先必須滿足公路的固有功能,也就是駕駛安全性與舒適性的需要,應能提供一個輕松而又不失松懈、富有韻律的駕駛環境,并可通過控制路線的平、縱、橫各項指標從感觀角度起到調控車速以達到安全行車的要求。同時,由于線形所具有的強烈的透視感和指向性,很容易將司乘人員的視線吸引至道路遠方的滅點或延伸線上來,由此也就構成了道路景觀的一個主要的展示方向。而且,由于運動的特性,對線形的設計在手法上應以簡約的粗線條為主,注意各組成部分在視覺范圍中的比例諧調,充分考慮運動條件下的動態視覺特性,也就是速度與體量的關系,同時避免采用過多的色彩組成,以致造成視覺疲勞。

        “彎道多、起伏大”是山區公路的共性,也使山區公路的線形特征遠較平原區豐富而多變。但同時,由于視距上的限制,又使線形展示的可預知性在山區公路設計中就顯得更為突出,“依山傍勢,平順銜接”是線形設計中的重點,同時,景觀營造時盡量不要遮蔽前方視野和設置必要的視線誘導措施對于行車安全也是十分重要的。

        2)沿線的景觀資源

        是公路外部景觀構成的最主要體現,包括了道路沿線用地范圍外的山水、原野、森林、城鎮等等視覺范圍內自然的或人工的景觀要素。如何采用對景、借景、遮蔽、過渡等設計手法將這些風景資源合理有序的、有層次的組織于道路使用者的眼前是一件極其費心的工作,這一點對景觀公路而言在公路設計前期及選線時就應充分考慮。

        第3篇:道路景觀設計要素范文

        關鍵詞:城市;市政道路;景觀

        1.引言

        為適應城市新的功能要求,市政道路綠化需要不斷在創新中發展、提高,必須營造出一條條綠化帶寬闊、層次感豐富、林蔭夾道、景觀多樣、芳草如茵、行車通暢、行人舒適的現代化城市道路。目的是形成多行密植、層次豐富、落葉樹與常綠樹相結合,綠化與美化相結合,用大樹綠化城市道路的特點與特色,這就是市政道路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和關鍵。

        通常來說,針對園林的市政工程可分為小市政和大市政,小市政是指,以民居小區,廠區排水及道路工程。大市政園林是指城市道路、橋梁、道路綠化、路燈等城市公用事業工程;具體來說,(1)道路交通工程。如道路、立交、廣場、交通設施、鐵路及地鐵等軌道交通設施。(2)河湖水系工程。如河道、橋梁、引(排)水渠、排灌泵站、閘橋等水工構筑物。(3)街道綠化工程。行道樹、灌木、草坪、綠化小品(如街道綠化中的假山石、游廊、畫架、水池、噴泉等) 建筑物、構筑物占主要部分的各市政專業工程場(廠)、站、點。

        市政道路是現代城市生活和交通的必然產物。然而,大多市政道路景觀是建筑平行街道,兩側的景觀空間非常少,缺乏空間場所應具備的要素和特征。

        2.城市市政道路景觀設計的原則

        主要是:(1)尊重城市歷史的原則: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要尊重歷史、繼承和保護歷史遺產,同時也要向前發展。需要探尋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要求的內容、形式與風格,塑造新的形式,創造新的形象。(2)注重安全性的原則: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首要原則,充分考慮行車視距,滿通安全的需要。利用植物引導視線的功能,設計出具有引導作用的植物空間,樹種上選擇根系不破壞路基品種。(3)保持整體性的原則:從城市整體出發,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要體現城市的形象和個性;從道路本身出發,將一條道路作為一個整體考慮,統一考慮道路兩側的建筑物、綠化、街道設施等。(4)因地制宜的原則:利用現有道路綠化成果,并與現有綠化以及道路整體環境融為一體。根據當地氣候和道路環境條件的不同,盡可能減少工程量的前提下,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樹木。(5)道路綠化生態原則:在保證生態適應性的前提下,即植物具有抗逆性強、生長發育正常、病蟲害少以及易繁殖等性狀,又具有水土保持能力強,生物防護性能好的。(6)連續性原則:道路景觀設計就是要將道路空間中各景觀要素置于一個特定的時空連續體中加以組合和表達,充分反映這種演進和進化,并能為這種演進和進化做出積極的貢獻。(7)科學性與藝術性原則:道路綠化設計與一般的綠地設計有所不同,它是動態的綠化景觀,要求簡潔明快、層次分明,并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享受到“人在車中坐,車在畫中行”的意境。(8)經濟實用性原則:在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在達到綠化、美化目的同時,也應充分考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選擇植物時本著易采購、易施工、易管護及造價低的原則。(9)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主張不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體的和長期的環境代價,堅持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發展相統一。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不僅要考慮行人的安全,視覺效果,還要注意交通安全暢通,有引導車流的功能。總之,市政道路景觀設計需要從景觀和引導功能多方面綜合考慮。這樣才能給城市注入更多的感性色彩。

        3.市政道路景觀設計需要注意的要點

        3.1植物配植與種植方式

        按照不同種植目的,道路綠化可分為景觀栽植與功能栽植。建議:(1)景觀栽植,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會產生不同的整體效果,也會直接影響道路的景觀。道路植物的配植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①孤植,指單一樹木的栽植;②叢植,指把二至九株樹木不等距離地種植在一起或形成整體,一般用于較為寬闊的道路綠地;③群植,以灌木和喬木搭配,組成樹木群體,適用于郊區公路旁或較寬的路側綠帶;④林植,種植具有一定密度和群落結構的樹林,主要以喬木為視覺中心的樹木聚合;⑤列植,以等距離或在一定變化規律下沿直線或曲線的栽植方式。這是運用范圍最廣的栽植方式,如路側綠帶、行道樹、分車帶、停車場等處;⑥環植,指在同一視野內明顯可見、樹木環繞一周的列植形式,常應用于樹壇及整形水池的四周;⑦籬植,指行列式密植的類型,根據樹種、高度、生物學特性立體布置矮籬、中籬和高籬,多采用常綠、半常綠、落葉以體現四季和諧統一。這種栽植方式多布置于道路分車帶、花壇、停車場等處,多為綠地的地緣界定。(2)功能栽植,是通過綠化栽植以實現某種預定的功能,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主要包括:①遮蔽式栽植,其功能體現在遮擋視線,如街道某處景觀不好,需要遮擋,以展現更好的一面;②遮蔭式栽植,其功能體現在遮擋陽光照射,在我國夏天比較火熱的地區,采用樹枝茂密,樹葉肥大等遮蔭效果好的樹種,多布置在人行道兩側;③裝飾栽植,其功能為界限的標志,防止行人穿過、調節通風、防塵、遮擋視線、日照等,如建筑用地周圍或道路綠化帶、分隔帶兩側作局部的間隔與裝飾之用;④地被栽植,種植具有面上擴張能力,能覆蓋地面的植物。

        3.2道路節點的景觀設計

        道路節點位于道路的相交處,是空間特征的視覺焦點,它構成了道路的特征性標志,景觀的“突出點”。道路節點的景觀要考慮車輛快速通過時的整體效果,也要滿足人們停留時的細部效果,另外,節點位置是交通導向的重點,要重于標識性,著重與周圍環境協調。節點整體性主要體現在設計時要充分利用各種景觀元素,按照一定的尺度、比例色彩、質地、線形、形態、韻律、節奏等基本法則進行空間構圖;細部設計主要體現在地形營造、植物配置、景石布置、街景小品、觀景路線等方面,力求簡明、小巧、別致、富有意境特色,以期對城市道路的景觀要素構成補充,而獲得更豐富的空間內容。

        4.結語

        第4篇:道路景觀設計要素范文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生態環境日益惡劣,人們向往回歸自然,向往清新的空氣,茂密的森林,清幽雅致的環境,生態的人居。同時也希望能品嘗到綠色無污染的綠色食物;讓身體在環境污染中解脫出來;讓身心在大自然環境中受到洗禮和凈化;讓煩躁的心平靜安詳。。風景區道路作為景觀與交通功能相結合的特殊道路,在許多國家,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其成果已經開始普及,并取得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早在1907年,美國開始組織道路工程師和園林建筑師合作設計道路,逐漸擺脫景觀設計與路線設計分離的狀況,在現場勘察中考慮道路線形與地貌的協調,并力圖將環境保護與景觀美學相結合。在國內風景區道路景觀的設計研究中,只停留在關注道路的自然景觀的層面上,還沒有系統地提升到風景區道路景觀的整體規劃思路,整體落后于西方國家。然而對于幅員遼闊、江山秀麗的我國來說,風景區道路景觀的設計與建設與西方相比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具有較大的社會、經濟價值。它是我國當前道路研究中一個嶄新的方向,也是我國道路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2設計內容

        風景區道路景觀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借鑒國內外風景區道路景觀設計的相關理論,分析景區道路的類型和布局,提出道路景觀的功能,總結、分析現階段風景區道路景觀的發展歷程、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綜合風景區道路景觀的設計依據,通過對風景區道路景觀構成要素分析,對不同級別、不同類別和不同形式的道路景觀作出詳細的分析。整篇論文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貫穿我國風景區道路景觀的實例,提出風景區道路景觀的設計原則,指出風景區道路景觀設計重在因地制宜、以人為本以及地域區域性特色的塑造。從設計的角度為我國風景區道路景觀營造提供可借鑒的模式,促進我國風景區道路景觀的發展。

        3風景區道路景觀概述

        3.1基本概念論文闡述方向為風景區道路景觀,表達的范圍、定義闡述。

        3.1.1風景

        在《辭海》中,“風景’有兩種解釋:①風光、景色。最早出現于暫世說新語•言語》中,其中寫道:“周侯中坐而嘆日: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風望的意思。《晉書•劉毅慟中寫道:“正身卒道,崇公望私,行高義明,出處同揆;故能令義士縱其風景,州閭歸其清流。”而風景區中的風景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以山水景物以及自然和人文現象所構成的足以引起人們審美與欣賞的景象。具有欣賞的內容(即景物)和便于被人欣賞是風景構成的兩個必備條件。

        3.1.2風景區

        也稱風景名勝區,海外的國家公園相當于國家級風景區,其本身是一個自然與文化的系統,在與人類交互之中體現其客觀的規律,因此可以將風景名勝區視為一個開放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而關于風景區的稱謂,我國一度曾比較混亂,叫法很多,如自然風景區、旅游風景區、風景游覽區、風景旅游區、風景保護區等,大都是在“風景”前后加一詞來表達某種更具體、更特定的含義。1985年,國務院在有關條例中規定了“風景名勝區”的特有含義,指出風景區是風景資源集中、環境優美、具有一定規模和游覽條件,可供人們游覽欣賞、休憩娛樂或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地域。包括旅游景區、景點、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這個定義不但具有言簡意賅的優點,而且有較好的歷史延續性和較強的發展適應性。

        3.1.3風景區道路

        風景區道路是連接景區、歷史遺跡、名勝古跡以及城市等地的開放性通道,具有交通價值、景觀價值、游憩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等多重功能。它是具有交通運輸和景觀欣賞雙重功能的通道,分為多種不同形式的風景道路,其中包括風景公路(小道)、綠道和公園道、風景路和自然風景路、遺產廊道和文化線路等。其特點是:長度應當超過lkm,道路兩側必須有顯著的自然或文化景觀特征,可以是農川、歷史遺跡、沼澤景觀、海岸線、茂盛的樹林或其他植被,或者是其他特殊的地貌地形和自然景觀。

        3.1.景區道路景觀

        風景區道路景觀是指風景區中包括道路本身及兩側自然的、人為的景物所構成環境的整體表現。包括道路中的相關交通設旌與道路兩側等人為景觀要素與自然環境所組成的自然景觀要素兩部分。其中,自然景觀要素包括自然地形地勢、水體、綠化植被、氣象氣候等,人為景觀要素則包括道路路面鋪裝、基礎設施與道路小品等。

        3.2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首先在調研風景區道路景觀的過程中,發現對于風景區道路景觀中外都有相關的研究。涉及內容包含道路規劃組織、地面材質、施工技法等各方面,總結如下:

        3.2.1中國古代風景區研究成果

        所謂“傳統”,是指“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文化”則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文明長河中,中華文化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個性和特征,塑造了我們民族的氣質和形象。而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中國古典園林中,園林道路的設計就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無論是其布局形式還是鋪裝材料及鋪裝紋樣的設計,均豐富多彩,體現出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在古代的自然風景區景觀中也有了充分的體現,如杭州西湖風景區中,為了達到良好的景觀效果,普遍采用“曲徑通幽”的布局形式,充分結合景區的特點,因地制宜,從而達到了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也成了地域特征的表現。又如“泰山十八盤”自古就是名聞天下的風景區道路,也是泰山景觀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中國人民對于山地交通和景觀充分理解后產生的結晶。在鋪裝材料方面,大量運用石材和瓦片等天然材料,仿生設計理念也方興未艾,如“花街鋪地”、“寶相紋樣鋪地”等特色鋪地已經成為古典園林藝術的瑰寶。由磚、瓦、碎石、卵石等組成的色彩豐富、紋樣精美、寓意深刻、做工講究的“地毯”也已經成為江南地區的地方特色之一。在施工技術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使路面的鋪筑平整且堅固持久。但由于當時材料種類的極度缺乏,規劃設計師們又要追求景觀形式和內容的變化,只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材料,變化它們組合的方式、大小、外形等外部特征,努力挖掘各種材料的內涵和寓意。材料種類和品種的有限也極大地限制了道路中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和變化。

        3.2.2中國近現代風景區研究成果

        我國近現代風景區中的道路設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取得了相應的迅速發展。在風景區中,根據其使用人群和規模的大小,景區道路的布局形式有了相應的規劃原則;隨著“人性化”理念的發展,在新開發的景區如張家界風景區、云臺山風景區等都在道路設計中融入了景區的特點和人性化的理念。例如,風景區道路的無障礙設計逐漸得到了景觀設計師的重視,無障礙坡道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了各類風景區中;風景區道路的鋪裝材料也發展得多種多樣:花崗巖板材給人的感覺是堅硬、華麗、典雅;青石板賦予環境以古樸與簡潔;陶瓷類面磚鋪地明快、色彩豐富,組合多樣:混凝土砌塊給人以樸素和簡單的感覺等等。近幾年,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使得景觀設計師們也開始強調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材料開始運用到道路鋪裝上來,減輕環境負荷型混凝土、生態型混凝土、陶瓷透水磚、木材及人造塑木等材料得到了發展。風景區的規劃設計必須突出生態景觀、生態技術和環境保護。園區自身的生產生活需要也會成為污染源,必須高度注意生態方面的要求,如停車場的位置設置;園內低污染交通工具的使用,人流量的控制等等。對原有風景的合理利用與保護是實現園林景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3.3道路景觀發展歷程及現狀

        在我國,過去風景區道路景觀設計一直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開展風景區道路景觀設計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無論設計內容或設計手段都處于比較低的水平。近年來,隨著旅游事業的迅猛發展,風景區道路景觀設計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在新近的設計規范中,對道路線形與環境的協調等等作了一些具體的規定和要求。同時也考慮了某些景觀設計的原則,如注意立體線形的舒順,避免大填大挖,保護周圍環境、景觀和生態平衡等等。現在,已有很多綠化園林公司承擔了風景區道路綠化方案的專項設計(作為風景區景觀設計的一部分)和種植栽培工作。設計手段也已經進入電子計算機時代,為突出展示效果,特別繪制了彩色的全景圖,也出現了按實物比例縮d,N作精制模型的繪圖軟件。因此,我們有理由說,在今后的風景區景觀設計中,道路景觀設計必將引向更高層次的深入發展。

        第5篇:道路景觀設計要素范文

        景觀設計是環境設計的組成部分,大到綿延幾十公里的風景區規劃,小到十幾平方米的庭院設計,都屬于景觀設計的范疇。本文的景觀設計定位于城市景觀設計的層次上,選擇城市景觀設計作為切入點,從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設計要素和方法,是比較適宜的。近年來,我們生活的城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批的廣場綠地、商業步行街、主題公園、街頭小品出現在我們的視覺以內,影響著我們的感觀和行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區都以景觀優美的園林作為賣點,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購買心理。景觀設計已經不知不覺中走到了我們的周圍,走近了我們的身邊,并對我們施展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術館去欣賞藝術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環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區的環境中活動,它的景觀視覺美感、造型形態、色彩、材質、以及在陽光下燈光下呈現出來的效果,時時會刺激你的目光,影響你的行為和心理的變化。一個有良好景觀的城市環境、居住環境,為人們提供了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雙重價值。“詩意的棲居”始終是人們內心的向往,而景觀設計正式通過提高生活品質,提升生活品位,以人為主體,以空間環境為客體,構架著現實通向理想的橋梁。

        2.景觀的概念

        景觀(Landscape),什么是景觀,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是一個美麗而難以說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觀是人類的棲息地,景觀是人類的工藝品,景觀是需要科學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質系統,景觀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景觀是可以帶來財富的資源,景觀是反映社會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意識形態,景觀是歷史,景觀是美。我們可以從景觀與人的物我關系與景觀的藝術性、科學性、場所性及符號性入手,來認識景觀。

        2.1景觀的視覺美的含義: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觀作為城市景象景觀的設計與創造,實際上也就是創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觀作為視覺審美對象的含義,經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第一個變化來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對鄉村土地的貪欲,即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其二則來源于工業革命中后期對城市的恐懼和憎惡,即景觀作為對工業城市的對抗。

        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和附屬人們最早注意到的景觀是城市本身,“景觀的視野隨后從城市擴展到了鄉村,是鄉村也成為景觀”。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封建領主制度將人束縛在君權之下,人被束縛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滿神秘和恐怖,且又為人類生活之母,對土地的眷戀和依賴,使得人如母親襁褓之中的嬰兒。城市資本主義的興起使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土地的價值從生活和生存所必須的使用價值,轉變成為可以交換的商品和資源,人與土地第一次分離而成為城里人。新興的城市貴族通過強大的資本勾畫其理想的城市,同時不斷的向鄉村擴展,將其作為城市的附屬。1420年前后發明的透視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為一個完全幾何、數學的圍有圍墻的圖案。在幾何中心是一個大的開放空間,被行政建筑所包圍:國王的宮殿,法院的大樓,主教堂,監獄,財務大樓和軍事中心。這樣的理想城市是為行政辦公及法律公正而設立的,是為了城市生活而設計的,是純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一樣,遵循了嚴格的比例關系和美學原則。而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樣的審美標準來設計和建造,因此有了凡爾塞為代表的巴洛克造園。

        景觀作為城市的逃避景觀作為視覺美的含義的第二個轉變,源于工業化帶來的城市環境的惡化。工業化本身是文藝復興的成果,但是至少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各大城市,城市環境極度惡化。城市作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徹底破壞。相反成為了丑陋和恐怖的場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園成為了逃避的場所。因此。作為審美對象的景觀也從欣賞和贊美城市,轉向愛戀和保護田園。因此才有以Olmsted為代表的景觀設計師的出現和景觀設計學的誕生。一般來說,這個誕生的時間被確認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導田園風光為主調的美國城市公園運動,和以保護自然原始美景為主導的美國國家公園體系;因此也才有霍華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園城市和隨后的田園郊區運動。

        2.2景觀的棲息地含義:內在人的生活體驗

        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觀都是人類居住的家,或者說是潛在的家。中國古代山水畫把可居性作為畫境和意境的最高標準。所謂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無論是作畫還是賞畫,實質上都是一種卜居的過程。也就是場所概念(place)的深層含義。這便又回到哲學家海得歌爾的棲居概念。棲居的過程實際上與自然的力量與過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諧的過程,大地上的景觀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對自然的適應、改造和創造的結果。同時,棲居的過程也是建立在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過程。因此,作為棲息地的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觀是內在人的生活體驗景觀作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體的人和具體的場所聯系在一起。景觀是由場所構成的,而場所的結構又是通過景觀來表達的。與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一樣,場所是無處不在的,人離不開場所,場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處,場所使無變為有,使抽象變具體,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個認識和把握外界空間和認識及定位自己的出發點和終點。

        2.3景觀作為系統的含義:科學、客觀的解讀

        在一個景觀系統中,至少存在著五個層次以上的生態關系:

        第一是景觀與外部系統的關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態流是水。哀勞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將南太平洋的暖濕氣流截而為雨,在被灌溉,飲用和洗滌利用之后,流到干熱的紅河谷地,而后蒸騰、蒸發回大氣,經降雨又回到本景觀之中,從而有了經久不衰的元陽梯田和山上茂密的叢林,這是全球及區域生態系統科學研究的對象。根據Lovelock的蓋婭理論,大地本來是一個生命體:地表、空氣、海洋和地下水等通過各種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學的過程,維持著一個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觀內部各個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即水平生態過程。來自大氣的雨、霧,經過村寨上叢林的截流、涵養,成為終年不斷的涓涓細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飲的蓄水池;再流經家家戶戶門前的洗滌池,匯入寨中和寨邊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養魚的場所,最后富含養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層層梯田,灌溉著他們的主要作物——水稻。這種水平生態過程,包括水流、物種流、營養流與景觀空間格局的關系,正是景觀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第三種生態關系,是景觀元素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如叢林作為一個森林生態系統,水塘作為一個水域生態系統,梯田本身作為一個農田系統,其內部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的關系,這是一種在系統邊界明確情況下的垂直生態關系,其結構是食物鏈和營養階,功能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這是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第四種生態關系則存在于生命和環境之間,包括植物與植物個體之間與群體之間的競爭、共生關系,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個體與群體的進化和演替過程,這便是植物生態、動物生態、個體生態、種群生態所研究的對象。

        第五種生態關系則存在于人類與其環境之間的物質、營養及能量的關系,這是人類生態學所要討論的。當然,人類本身的復雜性,包括其社會、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十分復雜。已遠非人類生態本身所能解決,因此又必須借助社會學、文化生態、心理學、行為學等學科對景觀進行研究。城市景觀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幾乎包含了所有上訴生態過程,而成為城市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2.4景觀作為符號的含義:人類理想和歷史的書

        人類是符號動物,景觀是一個符號傳播的媒體,是有含義的,它記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包括自然和社會歷史;講述著動人的故事,包括美麗的或者是凄慘的故事;講述著土地的歸屬,也講述著人與土地,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因此行萬里路,如讀萬卷書。

        這本書是由符號和語言寫成的,“景觀具有語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著話語中的單詞和構成——形狀圖案、結構、材料、形態和功能。所有景觀都是由這些組成的。如同單詞的含義一樣,景觀組成的含義是潛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顯示。景觀語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實用的,也可以是詩意的。海得歌爾把語言比喻成人們棲居的房子。景觀語言是人類最早的語言,是人類文字及數字語言的源泉。“河出圖,洛出書”固然是一個神話傳說,但它卻生動的說明了中國文字與數字起源于對自然景觀中自然物及現象的觀察和啟示的過程。

        同文字語言一樣,景觀語言可以用來說,讀和書寫,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類發明了景觀語言,如同文字語言一樣,景觀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景觀語言是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時也是為了庇護和隔離的,景觀語言所表達的含義只能部分地為外來者所讀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從而在交流中維護了族群內部的認同,而有效的抵御外來者的攻擊。

        景觀中的基本名詞是石頭、水、植物、動物和人工構筑物,他們的形態、顏色、線條和質地是形容詞和狀語。這些元素在空間上的不同組合,便構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滿意味的書。一本關于自然的書,關于這個地方的書,以及關于景觀中人的書。當然,要讀懂,讀者就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文化。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關系中的景觀語言一樣,是有多重含義的,這都是因為人是符號的動物;而景觀符號,是人類文化和理想的載體。

        3.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設計是指通過對環境的設計使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和諧共存。她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科學與藝術的結晶,融合了工程和藝術、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精髓,創造一個高品質的生活居住環境,幫助人們塑造一種新的生活意識,更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3.1景觀設計所涵蓋的領域

        景觀設計具有廣泛的領域,大到國土與區域規劃設計,小到庭院,甚至室內的綠色空間設計;從純自然的生態保護和恢復,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間設計,都是景觀設計多涵蓋的領域。以下就初步的談一下景觀設計所涵蓋的領域:

        3.1.1城鎮規劃

        景觀設計師很早就開始擔當城市物質空間的規劃角色,城鎮規劃是城市空間的中心規劃。城鎮規劃是針對城市與鄉鎮的規劃與設計。規劃者運用區域規劃技術與法規、常規規劃、概念規劃、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來確定城市地域內的布局與組織。城鎮規劃也涉及到“城市設計”內容,如廣場、街道景觀等開放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發展。

        3.1.2場地和社區規劃

        環境設計是景觀設計專業的核心問題。涉及到居住區、商業、工業、各機構的室內空間以及公共空間等室外空間的細部設計。它把場地作為藝術研究的對象來看待,綜合平衡室內與室外的軟、硬表面,建筑物與植物的材料選擇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詳細的構筑物的規劃說明與準備等。

        場地規劃以某一地塊內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協調與安排為基礎,場地規劃項目涉及單幢建筑的土地設計、辦公區公園設計、購物中心或整個居住社區的地塊設計等。從更大的職業范圍講,基地設計還包括基地內自然元素與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審美性以及生態等敏感性的組織與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動物和氣候。敏感性的設計有利于減少環境壓力與消耗,從而提高基地的價值。

        3.1.3景觀規劃

        區域景觀規劃對于很多景觀設計師(LandscapeArchitect)來講是個逐漸擴展的實踐領域。它隨著過去一年來公眾環境意識的覺醒而發展。它融合了環境規劃與景觀設計。在這個領域,景觀設計師針對土地與流域的規劃、管理等全部范圍,包括自然資源調查、環境壓力狀況分析、視覺分析和岸線管理等。

        3.1.4公園與休閑區規劃

        公園與休閑區規劃包括創造與改造城市、鄉村、郊區的公園與休閑地帶。同時發展成為更大范圍的自然環境規劃。如國家公園規劃、郊野規劃、野生動物保護地規劃等。

        3.1.5土地發展規劃

        土地發展規劃包括大范圍與多區域的未發展土地的規劃和小面積的城市、鄉村和歷史地段的基地設計。同時在政策規劃與個體發展計劃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在這一領域,景觀設計師需要掌握房地產經濟及其發展組織過程的知識,同時還應理解土地開發與發展的客觀限制條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與廣博的知識,景觀設計師通常是這一學科領域的綜合學科設計小組的帶頭人。

        3.1.6旅游和休閑地規劃

        基地的歷史性保護與復興如公園、私家花園、場地、濱水區和濕地等的保護與復興。它涉及到基地相對穩定狀態的維持與保護、作為歷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塊的保護、地段的歷史記憶與質量的恢復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發展與更新。

        3.2景觀設計的拓展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發展,景觀設計的形式與內涵也在不斷的變化。要使景觀的發展跨越障礙,實現可持續,則要求景觀設計作出相應的拓展,首先應該是觀念上的拓展:

        3.2.1生態設計觀

        生態設計觀念或結合自然的設計觀念,已被設計者和研究者倡導了很長的時間,隨著全球化帶來的環境價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態設計觀必然有進一步的發展,可以將其概括為:

        不僅考慮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將設計作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環的一個手段,充分體現地域自然生態的特征和運行機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設計中盡量避免對地形構造和地表機理的破壞,尤其是注意繼承和保護地域傳統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觀;

        從生命意義角度去開拓設計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體現了生命優于物質的主題;

        通過設計重新認識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建構更好的生態倫理。

        3.2.2人性設計觀

        全球化是人類推動的,人類是世界的主體,是技術的掌握者、文化的繼承者、自然的維護者。景觀設計觀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義,超越功能意義設計,進入到人性化設計。具體包括:

        以人為本,設計中處處體現對人的關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環境行為模式獲得使用者的認同;

        呼應現代人性意義,對人類生活空間與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與人類的多樣性和發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變化和內涵的多義性。

        3.2.3多元設計觀

        多元的景觀發展要求景觀設計強化地方性和多樣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來豐富全球景觀資源。其觀念具體包括:

        根據地域中社會文化的構成脈絡和特征,尋找地域傳統的景觀體現和發展機制;

        以演進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地域的文化傳統,將地域傳統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與景觀現實及未來發展相結合,使之獲得持續的價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閉的地域概念,結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術和信息手段來詮釋和再現古老文化的精神內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內涵與實質,棄絕標簽式的符號表達。

        3.2.4信息設計觀

        傳統的景觀設計集中于展示形態與空間,滿足功能需求。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要求景觀承載更多的信息,相應的景觀設計必然集中于信息,體現時間優于空間的概念。其具體包括:

        應對于信息處理,設置信息調節、疏導的空間,留有增容余地和彈性發展的場所;

        為有效讀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簡潔、色彩奪目的形式,尤其是對符號標志系統的處理;

        將信息技術融進設計理念和人的審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層次上與情感抒發融為一體;

        創造互動景觀,使景觀應對于不同信息而變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種角色,承載某種功能。

        3.2.5技術設計觀

        全球化時期的景觀發展充分利用技術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應的設計觀念也必然緊密結合技術。表現在:

        體現技術理性,設計作為與人口增加、資源減少、環境變化的回答,反思技術的優越性和潛在危險;

        體現技術理性,反映技術與人類情感相融合的發展動態和技術審美觀念的多樣化趨勢;

        體現景觀智能化趨勢,創造有“感覺器官”的景觀,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機體般活性運轉,良性循環;

        尊重地域適宜技術所呈現的景觀形式,將其轉化為新的設計語言。

        3.2.6創新技術觀

        除了技術直接導致創新景觀之外,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想自由廣泛傳播、交流而激發的靈感也成為創新景觀的源泉,相應的設計觀強調變化、彈性。具體包括:

        將更多景觀要素納入設計中,用多樣詞匯表達個性化設計;

        改變思維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彈性、模糊、不確定設計的價值;

        虛幻世界與現實世界并駕齊驅,以多重尺度拓展創意空間。

        3.2.7藝術設計觀

        隨著人類素質的提高和更多休閑時間投入文化藝術活動,藝術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類生存的一切環境都被賦予藝術色彩,相應的景觀設計觀念包括:

        強化對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觀與建筑、規劃、園林有更大的融合;

        將審美的生存觀念體現于設計中,通過設計將審美上升為人的生存范疇;

        結合時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與和諧的景觀藝術;

        設計藝術水準的提高取決于對現實的了解、文化的領悟、技術的掌握和個性的發揮。

        4.景觀設計要素

        景觀設計的要素包括景觀設計的素材的特點和基本知識。

        所有的景觀都是通過景觀要素來體現的,景觀設計的素材和內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體,鋪地和景觀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設計的基礎,其余是設計的要素。

        4.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觀設計最基本的場地和基礎。這里談的地形,是指景觀綠地中地表各種起伏形狀的地貌。在規則式景觀中,一般表現為不同標高的地坪、層次;在自然式景觀中,往往因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觀設計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內容。地形地貌總體上分為山地和平原。進一步可以劃分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為凹地、凸地等。在景觀設計時,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慮生態學的觀點,營造符合當地生態環境的自然景觀,減少對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同時,可以減少土石方量的開挖,節約經濟成本。因此,充分考慮應用地形特點,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觀元素的基礎。景觀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響總體規劃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觀地形設計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現狀,而要充分體現總體規劃的意圖,作必須的工程措施。所以每個景觀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這里要考慮幾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關。同時還要考慮到因堆山而挖湖所減少的陸地面積并不小。例如,北京頤和園面積并不小(約300公頃),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陸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園面積的7%,因此節假日就顯得擁擠。按此,估計游人會比較集中的中心景觀要留有足夠的平地,這也是防震備戰所必須。上海長風公園37公頃,水面積約占4l%,而陸地中有82%是綠地,現在看來并無不當。明計成在《園冶》里有一段話"約十畝之基,須開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為壘土者四,高卑無淪,栽竹相宜。"可供參考。

        經濟因素。有人計算,用1:2.5的坡度堆一個10米高的山,山頂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據估計,單是土方價約近50萬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達10余萬方了。因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數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畫龍點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為例,50-60年代的楊浦、和平、虹口公園因有日偽時期彈藥庫、靶場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園因人防工程出氣口而堆山;80年代楓涇公園因原址土丘而設計地形,皆合乎當時當地情理。90年代濱海人工森林為改善種植條件和景觀而挖魚塘堆山;現在閔行區和環線指揮部計劃利用七寶附近垃圾山作公園,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觀設計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簡單的來說,主要有四點:

        改善植物種植條件,提供干、濕,以至水中;陰、陽、緩陡等多樣性環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種景觀用途,同時具有灌溉、抗旱、防災作用。

        創造園林活動項目,建筑所需各種地形環境。

        組織景觀空間,形成優美園林景觀。

        4.1.3設計手法

        在具體的設計表現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術,如VR仿真技術手段進行三維地形的表現,以便真實地模擬實際地形,表達景觀設計后的場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戶進行交流溝通。

        4.2植被設計

        植被是景觀設計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觀設計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種大、小喬木等。巧妙合理地運用植被不僅可以成功營造出人們熟悉喜歡的各種空間,還可以改善住戶的局部氣候環境,使住戶和朋友鄰里在舒適愉悅的環境里完成交談、駐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動。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視覺功能和非視覺功能。非視覺功能指植被改善氣候、保護物種的功能;植被的視覺功能指植被在審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曠神怡。通過視覺功能可以實現空間分割,形成構筑物,景觀裝飾燈功能。

        GaryO.Robinette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環境品質》中將植被的功能分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調節氣候功能、美學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間、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間和創造系列景觀等,簡言之,即空間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視線誘導。

        調節氣候功能:遮蔭、防風、調節溫度和影響雨水的匯流等。

        美學功能:強調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設計元素,使其作為景觀焦點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別、質地等特點還可以形成小范圍的特色,以提高景觀的識別性,使景觀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項

        景觀中的植被綠化設計,還應該注意其他一些事項:

        與景觀道路、廣場有關的綠化形式有:中心綠島、回車島等;行道樹;花缽、花樹壇、樹陣;兩側綠化。

        最好的綠化效果,應該是林蔭夾道。郊區大面積綠化,行道樹可和兩旁綠化種植結合在一起,自由進出,不按間距靈活種植,實現路在林中走的意境。這不妨稱之為夾景;一定距離在局部稍作濃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點使人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棲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綠地則要多幾種綠化形式,才能減少人為的破壞。在車行道路,綠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車視距、轉彎半徑等要求。特別是不要沿路邊種植濃密樹叢,以防人穿行時剎車不及。

        要考慮把"綠"引伸到道路、廣場的可能,相互交叉滲透,最為理想:使用點狀路面,如旱汀步、間隔鋪砌;使用空心砌塊,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磚。波蘭有種空心磚,可使綠地占鋪砌面2/3以上。在道路、廣場中嵌入花缽、花樹壇、樹陣。

        道路和綠地的高低關系。設計好的道路,常是淺埋于綠地之內,隱藏于綠叢之中的。尤其是山麓邊坡外,景觀中的道路一經暴露便會留下道道橫行痕跡,極不美觀,因此設計者往往要求路比"綠"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帶來的是匯水問題,這時單邊式道路兩側,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淺的明溝,降雨時匯水瀉入的雨水口,天晴時乃是草地的一種起伏變化。

        城市道路的綠化,與道路的性質相關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觀大道、步行街等。

        4.3道路設計

        這里所說的道路,是指景觀綠地中的道路、廣場等各種鋪裝地坪。它是景觀設計中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是景觀的骨架、網絡。景觀道路的規劃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觀面貌和風格。例如,我國蘇州古典園林,講究峰回路轉,曲折迂回,而西歐古典園林凡爾賽宮,講究平面幾何形狀。

        景觀道路和多數城市道路不同之處,在于除了組織交通、運輸;還有其景觀上要求:組織游覽線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觀道路、廣場的鋪裝、線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觀一部分。總之,當人們到景區,沿路可以休憩觀景,景觀道路本身也成為觀賞對象。

        4.3.1景觀道路分類

        一般景觀的景觀道路分為三種:

        主要道路。貫通整個景觀,必須考慮通行、生產、救護、消防、游覽車輛。寬7-8米。

        次要道路。溝通景區內各景點、建筑,通輕型車輛及人力車。寬3-4米。

        林蔭道、濱江道和各種廣場。

        休閑小徑、健康步道。雙人行走1.2-1.5米,單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來最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過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達到健身目的,同時又不失為一個好的景觀。

        4.3.2景觀道路線型

        規劃中的景觀道路,有自由、曲線的方式,也有規則、直線的方式,形成兩種不同的景觀風格。當然采用一種方式為主的同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補充。仔細觀察,上海楊浦公園整體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規則式的;復興公園則相反,雁蕩路、毛氈大花壇是規則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這樣相互補充也無不當。不管采取什么式樣,景觀道路忌諱斷頭路、回頭路。除非有一個明顯的終點景觀和建筑。

        景觀道路并不是對著中軸,兩邊平行一成不變的,景觀道路可以是不對稱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東世紀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線向南移了10米,北側人行道寬44米,種了6排行道樹。南側人行道寬24米,種了兩排行道樹;人行道的寬度加起來是車行道的兩倍多。

        景觀道路也可以根據功能需要采用變斷面的型式。如轉折處不同寬狹;坐凳、椅處外延邊界;路旁的過路亭;還有道路和小廣場相結合等等。這樣寬狹不一,曲直相濟,反倒使道路多變,生動起來,做到一條路上休閑、停留和人行、運動相結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轉彎曲折。這在天然條件好的景觀用地并不成問題: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話下。而在條件并不太好的地區,一般就不是這樣。為了延長游覽路線,增加游覽趣味,提高綠地的利用率,景觀道路往往設計成婉蜒起伏狀態,但是有的地區景觀用地的變化不大,往往一馬平川而根據不足。這時就必須人為地創造一些條件來配合園路的轉折和起伏。例如,在轉折處布置一些山石、樹木,或者地勢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綠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彎、五步一曲,為曲而曲,脫離綠地而存在。陳從周說:"園林中曲與直是相對的,要曲中寓直,靈活應用,曲直自如。"以明·計成的話要做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

        景觀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幾點:

        避免多路交叉。這樣路況復雜,導向不明。

        盡量靠近正交。銳角過小,車輛不易轉彎,人行要穿綠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寬度、鋪裝、走向上應有明顯區別。

        要有景色和特點。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對景,讓人記憶猶新而不忘。

        園路在山坡時,坡度≥6,要順著等高線作盤山路狀,考慮自行車時坡度≤8,汽車≤15;如果考慮人力三輪車,坡度還小,為≤3。人行坡度≥10%時,要考慮設計臺階。景觀道路和等高線斜交,來回曲折,增加觀賞點和觀賞面,未嘗不是好事。

        安排好殘廢人所到范圍和用路。

        4.4地面鋪裝

        地面鋪裝和植被設計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視線誘導(包括人流、車流)。這里植被設計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記,無論是運用何種素材進行景觀設計,首要的目的是滿足設計的使用功能。地面鋪裝和植被設計在手法上表現為構圖,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對環境的識別性。在明晰了設計的目標后,可以放心地探討地面鋪裝的作用、類型和手法。

        4.4.1考慮因素

        一般的道路鋪裝,通常采用塊料-砂、石、木、預制品等面層,砂土基層即屬該類型的景觀道路。這是上可透氣,下可滲水的園林--生態--環保道路。采用這種道路有很多優點,主要是基于下面幾點考慮:

        符合綠地生態要求。可透氣滲水,極有利于樹木的生長,同時減少溝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補充。

        與景觀相協調。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跡。尤其是郊區人工森林這種類型綠地,粗獷一些并無不當。

        新建的景觀,往往因地形變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廣場處于新填土之上。

        景觀的綠地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要不斷補充完善。這種路面鋪裝適于分期建設,甚至臨時放個過路溝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極容易不必如剛性路面那樣開腸剖肚。

        景觀綠地除建設期間外,道路車流頻率不高,重型車也不多。

        是我國園林傳統做法的繼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項

        塊料路面的鋪砌要注意幾點:

        廣場內同一空間,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種式樣的鋪裝較好。這樣幾個不同地方不同的鋪砌,組成一個整體,達到統一中求變化的目的。實際上,這是以景觀道路的鋪裝來表達道路的不同性質、用途和區域。

        一種類型鋪裝內,可用不同大小、材質和拼裝方式的塊料來組成,關鍵是用什么鋪裝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強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線條簡潔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種石料,變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徑、小空間、休閑林蔭道,可豐富多采一些,如我國古典園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觀要素的特征,以創造富于特色、膾炙人口的鋪裝來。例如,杭州的竹徑通幽,蘇州五峰仙館與鶴所間的仙鶴圖與環境融洽一體,詩情畫意,躍然紙上。明朝的計成在《園冶》中對此早有論述"惟所堂廣廈中,鋪一慨磨磚,如路徑盤蹊,長砌多般亂石,中庭式宜疊勝,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選鵝子鋪成蜀錦。"

        塊料的大小、形狀,除了要與環境、空間相協調,還要適于自由曲折的線型鋪砌,這是施工簡易的關鍵;表面粗細適度,粗要可行兒童車,走高跟鞋,細不致雨天滑倒跌傷、塊料尺寸模數,要與路面寬度相協調;使用不同材質塊料拼砌,色彩、質感、形狀等,對比要強烈。

        塊料路面的邊緣,要加固。損壞往往從這里開始。

        側石問題。園路是否放側石,各有己見。一般來說要依實而議定,①看使用清掃機械是否需要有靠邊;②所使用砌塊拼砌后,邊緣是否整齊;③側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園路邊緣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園路兩側綠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綠化尚未成型時,須以側石防止水土沖刷。

        建議多采用自然材質塊料。接近自然,樸實無華,價廉物美,經久耐用。甚至于舊料、廢料略經加工也可利用為寶。日本有種路面是散鋪粗砂,我國過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崗巖板也廣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舊磚瓦,何嘗不是傳統園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鋪裝的作用

        為了適應地面高頻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濘難走;

        給使用者提供適當范圍的堅固的活動空間;

        通過布局和圖案引導人行流線。

        4.4.4地面鋪裝的類型

        根據鋪裝的材質可以分為:

        瀝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國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國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種公園、廣場。

        磚砌鋪裝;用于城市道路、小區道路的人行道、廣場。

        石材鋪裝

        預制砌塊

        地面鋪裝的手法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線性、流行性、拼圖、色彩、材質搭配等手法為使用者提供活動的場所或者引導行人通達某個既定的地點。

        4.5水體設計

        一個城市會因山而有勢,因水而顯靈。為表現自然,水體設計是造園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論哪一種類型的景觀,水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無水不活。喜水是人類的天性。水體設計是景觀設計的重點和難點。水的形態多樣,千變萬化。

        圖4.4景觀設計中的水體設計

        4.5.1水體分類

        景觀設計大體將水體分為靜態水和動態水的設計方法。靜有安詳,動有靈性。自然式景觀以表現靜態的水景為主,以表現水面平靜如鏡或煙波浩森的寂靜深遠的境界取勝。人們或觀賞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觀賞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魚,或觀賞水中芙蕖睡蓮,或觀賞水中皎潔的明月……自然式景觀也表現水的動態美,但不是噴泉和規則式的臺階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頭、礬口,以表現經人工美化的自然。動態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觀中的噴泉、瀑布、活水公園等。自然狀態下的水體和人工狀態下的水體,起側面、底面也是不一樣的。自然狀態下的水體。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邊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狀態下的水體。如噴水池、游泳池等,其側面、底面均是人工構筑物。

        根據水景的功能還可以將其分為觀賞類,嬉水類。

        4.5.2考慮因素

        水體設計要考慮以下幾點:

        水景設計和地面排水結合;

        管線和設施的隱蔽性設計;

        防水層和防潮性設計;

        與燈光照明相結合;

        寒冷地區考慮結冰防凍。

        4.5.3注意事項

        從總體看,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無論是一塊綠地、一個公園的水體,應服從總體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構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規則,是隱是現,有無欄干小徑,要看整體的地域位置、風格面貌而定。一個園內不同區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幾種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廣場建筑而規則,彼岸近丘陵叢林而自然,也不失為一種變化和對比,注意點是交接如何過渡。

        ·池岸的設計要考慮安全因素.一般近岸處水宜淺(2/5-3/5),面底坡緩(1/3-1/5),以求節約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須多費匠心。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觀賞魚、植荷蓮、劃舟艇、顯倒影、噴水、游泳、溜冰等,也會使景觀和水深淺、水波浪不盡相同,而影響池岸設計。

        ·選材既關及景觀,也決定造價,從經濟上也要多加考慮。

        4.5.4設計要點

        水景設計的要點是什么呢?一是水質。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難。

        "死水一潭",會讓游人掩鼻而過,會讓管理部門叫苦連天。回憶歷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龍須溝,皆因惡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稱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時,更要對水補充、排泄、循環、凈化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考慮,真正做到"綠色"、"生態",才可持續發展。在這期間,還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一條環境居住區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溝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溝通,這樣沒有死水斷頭浜之虞。

        (2)水體不同形狀、深淺、寬狹的設計,象征著不同的地理環境:溪流、池湖、港灣、半島、河埠……有著不同的景觀,起著不同的生態作用。

        (3)在不同的水體環境,布置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如水中的荷蓮,水邊的蘆葦,魚類……即使在小環境,也體現生物的多樣性。如能有意識選擇一些環保生物,則更有利。

        (4)以瀑布、涌泉作為動力,創造水位高差,讓水體自然循環流動,產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動態水景觀;增加水體與大氣、沙石的接觸,提高含氧量。古諺:"流水不腐",是水景設計的座右銘。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構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緩坡入水,植物護岸,碎石、泥砂底。這樣的水系造價不會太高,更重要的是,與地下水共同組成一個系統。因此,選定一個合理的水面標高,至為重要。

        (6)因為各種不同緩坡、不同水面寬狹,造就了各處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緩,淺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沖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環。大型水面,還要兼顧交通、娛樂、生產的種種需要。

        (7)以開挖水渠及緩坡之土方,堆疊地形,分隔空間,改善種植條件,而減少土方運量,取"一箭雙雕"之功利。

        (8)引導雨水沿著起伏地形滲透、流淌,匯而成河。這里沒有淹漬、沖刷,也減少排水工程量。僅在出口處設溢水、單向閥門,干旱缺雨季節,以人工辦法補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綠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態良性循環。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綠色生態區的重要標準。

        4.6設施景觀

        設施景觀主要指各種材質的公共藝術雕塑或者與藝術化的公共設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電話、指示牌、路標等。它們作為城市中的景觀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們卻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設施,是現代室外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人又稱它們是“城市家具”。還有一些大的設施在人們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如運動場等。無論這些設施的大小,它們都已經越來越成為城市整體環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觀營建中不容忽視的環節,所以又被成為“設施景觀”。

        4.6.1運用原則

        景觀的設計當然應該首先注重實用,同時其所設置的環境也是人們戶外活動的場所,所以應該以適合、適用為原則。各項設施、設備應該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設施和設備,并考慮外觀美,以增加環境視覺美的趣味。必須要了解設施物的實質特征(如大小、質量、材料、生活距離等)、美學特征(大小、造型、顏色、質感)以及機能特征(品質影響及使用機能),并預期不同的設施設計及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質和感覺,確定發揮其潛能。

        另外,設計中還必須考慮到設施景觀的安全性,以防止它們被盜或遭到破壞,大型的運動設施應建造必要的圍護。對于小型的設施應該把它們牢固的安裝在地面或者墻上,保證所有的裝配構件都沒有被移動、拆卸的可能。

        4.6.2景觀設施分類

        按照設施景觀的服務用途,可以將景觀分為七類:

        休息設施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務設施如電話亭,灘亭、郵筒等。

        信息設施如標志、指示牌等。

        衛生設施如飲用水栓、洗手洗腳設施、垃圾桶、公用廁所等。

        運動設施如各類運動場、球場、高爾夫球場等

        游樂設施如兒童游戲設施等

        交通設施如分隔墩、隔離墩、路障、候車亭等。

        5.景觀設計方法

        景觀設計是多項工程配合相互協調的綜合設計,就其復雜性來講,需要考慮交通、水電、園林、市政、建筑等各個技術領域。各種法則法規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體的設計中,運用好各種景觀設計要素,安排好項目中每一地塊的用途,設計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質的、滿足客戶需要的、比較適用的方案。景觀設計中一般以建筑為硬件,綠化為軟件,以水景為網絡,以小品為節點,采用各種專業技術手段輔助實施設計方案。

        從設計方法或設計階段上講,大概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5.1構思

        構思是一個景觀設計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說是景觀設計的最初階段。從學科發展方面和國內外景觀實踐領域來看,景觀設計的含義相差甚大。一般的觀點都認為景觀設計是關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決土地、人類、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與健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它涉及包括區域、新城鎮、鄰里和社區規劃設計,公園和游憩規劃,交通規劃,校園規劃設計,景觀改造和修復,遺產保護,花園設計,療養及其他特殊用途區域等很多的領域。同時,從目前國內很多的實踐活動或學科發展來看,著重于具體的項目本身的環境設計,這就是狹義上的景觀設計。但是這兩種觀點并不相互沖突。

        綜上所述,無論是關于土地的合理使用,還是一個狹義的景觀設計方案,構思是十分重要的。

        構思是景觀規劃設計前的準備工作,是景觀設計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構思首先考慮的是滿足其使用功能,充分為地塊的使用者創造、安排出滿意的空間場所,又要考慮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盡量減少項目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干擾。然后,采用構圖以及下面將要提及的各種手法進行具體的方案設計。

        5.2構圖

        在構思的基礎上就是構圖的問題了。構思是構圖的基礎,構圖始終要圍繞著滿足構思的所有功能。在這當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中國早在步入春秋戰國時代,就進入和親協調的階段,所以在造園構景中運用多種手段來表現自然;以求得漸入佳境、小中見大、步移景異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效果。而現代的景觀設計思想也在提倡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景觀設計師的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景觀設計構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平面構圖組合和立體造型組合。

        平面構圖:主要是將交通道路、綠化面積、小品位置,用平面圖示的形式,按比例準確地表現出來。

        立體造型:整體來講,是地塊上所有實體內容的某個角度的正立面投影;從細部來講,主要選擇景物主體與背景的關系來反映,從以下的設計手法中可以體現出這層意思。

        5.3對景與借景

        景觀設計的構景手段很多,比如講究設計景觀的目的、景觀的起名、景觀的立意、景觀的布局、景觀中的微觀處理等,這里就一些在平時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觀規劃設計方法做一些介紹。景觀設計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軸線和道路軸線,在軸線盡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對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這種從甲觀賞點觀賞已觀賞點,從乙觀賞點觀賞甲觀賞點的方法(或構景方法),就叫對景。對景往往是平面構圖和立體造型的視覺中心,對整個景觀設計起著主導作用。對景可以分為直接對景和間接對景。直接對景是視覺最容易發現的景,如道路盡端的亭臺、花架等,一目了然;間接對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軸線上或行走的路線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隱蔽或偏移,給人以驚異或若隱若現之感。

        借景也是景觀設計常用的手法。通過建筑的空間組合,或建筑本身的設計手法,將遠處的景致借用過來。大到皇家園林,小至街頭小品,空間都是有限的。在橫向或縱向上要讓人擴展視覺和聯想,才可以小見大,最重要的辦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計成在《園冶》中指出,“園林巧于因借”。借景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之分。借遠方的山,叫遠借;借鄰近的大樹叫鄰借;借空中的飛鳥,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魚,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應時而借。如蘇州拙政園,全面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到幾百米以外的北寺塔,這種借景的手法可以豐富景觀的空間層次,給人極目遠眺、身心放松的感覺。

        5.4添景與障景

        當一個景觀在遠方,或自然的山,或人為的建筑,如沒有其他景觀在中間、近處作過渡,就會顯得虛空而沒有層次;如果在中間、近處有小品、喬木作中間、近處的過渡景,景色顯得有層次美,這中間的小品和近處的喬木,便叫做添景。如當人們站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觀賞萬壽山遠景時,萬壽山因為有倒掛的柳絲作為裝飾而生動起來。

        “佳則收之,俗則屏之”是我國古代造園的手法之一,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也常常采用這樣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將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觀中,將亂差的地方用樹木、墻體遮擋起來。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斷行進路線或逼迫其改變方向的辦法用實體來完成。

        5.5引導與示意

        引導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采用的材質有水體、鋪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園的水體,水流時大時小,時寬時窄,將有人引導到公園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說明的形式如路標、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過地面鋪裝、樹木的有規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處,給人以身隨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覺。

        5.6滲透和延伸

        在景觀設計中,景區之間并沒有十分明顯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漸而變之。使景物融為一體,景觀的延伸常引起視覺的擴展。如用鋪地的方法,將墻體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將室內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為延伸,產生連續不斷的效果。滲透和延伸經常采用草坪、鋪地等的延伸、滲透,起到連接空間的作用,給人在不知不覺中景物已發生變化的感覺。在心理感受上不會“嘎然而止”,給人良好的空間體驗。

        5.7尺度與比例

        景觀設計主要尺度依據在于人們在建筑外部空間的行為,人們的空間行為是確定空間尺度的主要依據。如學校的教學樓前的廣場或開闊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過于局促。太大了,學生或教師使用、停留會感覺過于空曠,沒有氛圍;過于局促會使得人們在其中會覺得過于擁擠,失去一定的私密性,這也是人們所不會認同的。因此,無論是廣場、花園或綠地,都因該依據其功能和使用對象確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適的尺度和比例會給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適的尺度和比例則會讓人感覺不協調,特別的別扭。以人的活動為目的,確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讓人感到舒適、親切。

        具體的尺度、比例,許多書籍資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從實踐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實踐中體會,在親自運用的過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適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兩個度向,一是人與空間的比例,二是物與空間的比例。在其中一個庭院空間中我們安放點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適呢?應該照顧到人對山石的視覺,把握距離以及空間與山石的體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為視點;太大,又變成累贅。總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從圖畫方面去考慮是不夠的,綜合分析、現場的感覺才是最佳的方法。

        5.8質感與肌理

        景觀設計的質感與肌理主要體現在植被和鋪地方面。不同的材質通過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質感與肌理效果。如花崗石的堅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紋理和細膩,草坪的柔軟,樹木的挺拔,水體的輕盈。這些不同材料加以運用,有條理地加以變化,將使景觀富有更深的內涵和趣味。

        5.9節奏與韻律

        節奏與韻律是景觀設計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觀的處理上節奏包括:鋪地中材料有規律的變化,燈具、樹木排列中以相同間隔的安排,花壇座椅的均勻分布等。韻律是節奏的深化。如臨水欄桿設計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韻律,整個臺地都用弧線來裝飾,不同弧線產生了向心的韻律來獲得人們的贊同。

        以上是景觀設計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們是相互聯系綜合運用的,并不能截然分開。只有在了解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專業設計實踐,才能很好地將這些設計手法,熟記于胸,靈活運用于方案之中。

        6.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六個大的方面來研究了景觀設計的要素,它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論述了景觀,探討了景觀的本質,為進一步研究景觀設計的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景觀設計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討景觀設計要素的基礎上進行的。景觀設計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種方法,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論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結論。

        1.景觀設計的要素

        景觀設計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體,鋪裝和設施景觀。

        2.景觀設計的方法

        景觀設計的方法包括構思、構圖、對景與借景、添景與障景、引導與示意、滲透和延伸、尺度與比例、質感與機理、節奏與韻律。

        3.景觀設計的終極目標

        景觀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的結晶,融合了工程和藝術、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精髓,創造一個高品質的生活居住環境,幫助人們塑造一種新的生活意識,更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它的最終目的是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創造和諧。

        此外,我們在研究景觀設計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時,景觀設計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應該放在景觀設計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條件展現特色。

        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特色。

        著眼于長遠,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參考文獻:

        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與理想景觀的文化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科學出版社,1998

        尚郭,生態環境與景觀,天津大學學報增刊,1989

        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王曉俊,西方現代園林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英)PaulCooper,劉林海譯,新技術庭園,貴州科技出版社,2002

        俞孔堅、李迪華,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交流,中國建筑工業出版杜,2003

        何依,中國當代小城鎮規劃精品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年3月

        牛慧恩,城市中心廣場主導功能的演變給我們的啟示,城市規劃,2002(1)35-37

        第6篇:道路景觀設計要素范文

        關鍵詞:高速公路,景觀設計 , 空間層次,方法

        Abstract: highway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to meet the "short, high speed, high flow rate" require outside, still should notice the landscape eff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ghway landscape space layers and road landscape design, and put forward the reasonable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Keywords: highway, the landscape design, the space level, the method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公路景觀設計

        1.1公路線形及其構造物

        公路線形及其構造物設計時應能誘導司乘人員的視線并應滿足視覺景觀的要求。公路路線應盡可能與地形、地貌相吻合,幾何設計時平、縱、橫各要求應很好配合,以避免造成空間線形扭曲、暗凹、跳躍等景觀缺陷。同時在條件允許時,應盡量采用分離式路基,以減少縱橫斷對自然和景觀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公路交叉口設計時應具有良好的通視條件,分匯流的出入口應易于分辨,并通過標志、標線、綠化栽植等進行視線誘導。互通式立交出口減速車道宜沒置于上坡路段,入口加速車道應設置于下坡路段,立交匝道內可綠化部分應進行綠化設計。上跨主要公路的立交橋、天橋等跨線構造物應保證橋下凈空要求。各種構造物的結構、造型、材料均應與當地自然和人文景觀條件相適應。

        1.2充分利用公路通過地帶附近的景觀空間

        公路選線應合理確定與風景區的距離,避免分隔生態景觀空間或視覺景觀空間。公路必須穿越森林、果園、綠地時,應以曲線通過,避免以直線線形切割和貫通森林。應當充分利用沿途孤立大樹、獨立山丘、瀑布、古建筑等獨立景觀點作為主導建筑進行景觀設計。當公路繞避或獨立景觀點時,宜將景觀置于曲線內側。旅游公路越嶺線的埡口處,除應有廣闊的視野外,還可根據當地條件,設置適當的觀景臺。公路沿線服務設施宜設置于海濱、湖濱、風景名勝區附近,其型式選擇應有利于了望風景。

        1.3 公路所形成的帶狀景觀應與沿途空間景觀環境相協調

        對山區公路應避免大填大挖破壞自然景觀。如挖方深度較大時,宜進行路塹與隧道方案的比選論證,可能引起災害的路段宜采用隧道方案。路線通過山間谷地、路基高度較大時,應綜合考慮填筑路基時對谷地通風、日照等原有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必要時應進行高路堤方案與高架橋方案的比選論證。公路通過森林區時應做好路基斷面設計,應盡量避免設置深挖路塹式斷面,應力求拓寬雙幅公路的中央分隔帶,并盡可能保留中央分隔帶位置原有林木。公路通過平原、水網區時應合理確定路基高度,沿線村莊稀疏、橫向干擾少時,宜采用以低路基方案通過所經區域,確定公路橋位時應考慮保留有價值的岸邊植物。公路沿途有影響到司機視線、嗅覺的煙塵、刺激性氣體發生源時,路線應布設于發生源的上風向。公路構造物及沿線設施的風格、色彩、造型應考慮景觀效果,對鄉村地區而言在滿足使用功能的條件下,宜簡潔、明快,城鎮附近、風景游覽區附近的公路構造物及沿線設施應與周圍環境一致,做到美觀大方,并應注意與地域民族特征及生活習俗協調統一。

        1.4 景觀設計應防止造成視覺污染

        公路用地范圍內,除收費站、服務區外,一般不宜設置廣告牌、宣傳欄等。除標線、標志、護欄等按規定涂覆色彩外,一般不宜涂特別刺眼的色彩。公路雕塑小品的設置應注意色彩、造型,并不得妨礙視線。公路除起、終點或大型構造物位置外,一般不宜設置小品,較寬的中央分隔帶上設置小品應以單體為宜。公路沿線納污設施、工業廢棄堆棄點等影響視覺景觀的位置在景觀設計時應通過公路綠化或工程措施予以遮蔽。

        2 高速公路景觀的空間層次

        高速公路景觀空間主要由景觀廊道和景觀節點組成,與城市街景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均為帶狀空間,但又不同于城市街景的功能和特征。城市街景人工性、圍合性強,視域有限,而高速公路景觀空間自然性強,圍合性弱,視域寬廣,同時要求有很強的導向性。

        2.1 景觀廊道

        景觀廊道是高速公路景觀空間的主體,它由三個空間層次組成,第一層次為道路空間,其環境生態組成要素有行車道、路肩、隔離帶、防護欄、隔音屏、指示牌、天橋及橋身廣告、路基邊坡和行使的車輛;第二空間層次為道路兩側的帶狀綠化空間,其環境生態組成要素有喬木、灌木等樹木及花草等地被植物、道路兩側的山體護坡、廣告等,其寬度一般10-15米;第三空間層次為高速公路兩側的視域空間,其環境生態組成要素有田野、村莊、山體、水體和勞作的人們及各種動植物。第一空間層次包容在第二空間層次中,第二空間層又包容在第三空間層次中,共同營造景觀廊道,構筑新的大地景觀。

        2.2 景觀節點

        高速公路景觀節點包括三種類型:第一種為高速公路的進出站口,是高速公路整體景觀空間序列的起點和終點,是進入一個城市或地區的門戶,其景觀環境決定著人們感受一座城市或地區的第一印象,它的環境生態組成要素有收費亭、防撞設施、廣告牌、車輛、工作人員、其它服務性建筑及小品等;第二種為高速公路服務區,按照高速公路適當的里程并結合兩側的地形地貌來設置,其環境生態組成要素有停車場、加油站、維修站、廁所、車輛、司乘人員、服務人員、綠化、廣告、小品建筑及住宿、餐飲、購物的主體建筑等;第三種為互通區,它是由道匝及橫跨的橋梁和涵洞圍合而成的內向型空間,其環境生態組成要素與景觀廊道的道路空間層次生態組成要素相同。

        3 高速公路景觀設計方法

        3.1景觀要素的布置

        針對動態中人的視覺特性,在高速公路景觀要素的布置時,要考慮不同路段上視覺停留時間的長短所帶來的影響。對滅點位置變化較小(即視線停留時間較長)的長直線路段,可以考慮布置對景,景觀要素宜作強化處理,以加深景觀的視覺印象;而對視覺停留時間較短的部位,景觀要素的處理可以適當淡化。

        3.2景觀尺度的確定

        在高速公路景觀設計時,隨著車速的提高,人的尺度感不斷加大,景觀體量也要相應加大。比如對于在公路景觀中起重要作用的綠化植物,其風格可以是小巧精致或玲瓏剔透的,也可以是一揮而就、氣勢磅礴的,但高速公路大范圍綠化種植時,“大手筆”綠化種植與現代化高速公路在內涵上更為協調,更符合人的動態視覺感受。

        3.3隔離帶景觀設計

        隔離帶的設置目的是為了防眩,以利于車輛的安全通行,最大限度地將眩光引起的事故減少到最低,因此其高度和寬度必須滿足設計的要求。雖然從造景的角度出發,不具備有太多變化的特點,但從簡單重復的韻律節奏以及線形上,同樣具有一定的觀賞美的效果[3]。植物的選擇常常以常綠、耐寒、耐旱、耐修剪為原則,色彩以深綠色、淺綠色、淡黃綠色等各種不同綠色為主進行搭配,在一定限度內要充分表現植物的季相變化。

        3.4兩側綠化帶景觀設計

        一是與城區接壤的綠帶設計。這一綠帶景觀具有與防護功能相結合的雙重性,設計時其結構應參照一定的技術參數。合理地規劃林帶寬度和高度,尤其是寬度的劃定是影響該帶狀景觀的主要因素。考慮到生態與景觀的雙重作用,可以確定綠化的林帶結構為封閉式結合部分半通透式,至于半透式出現的部位,應與城市景觀相結合,遵循“佳則收之,俗則屏之”的原則,充分體現城市景觀與道路景觀的有機融合。二是主線部分設計。沿道路主線兩側的綠化設計是高速公路連續景觀“線”的主要表現形式,構成了道路景觀的基礎。由于這一部分具有跨地區,地形地貌起伏變化大的特點,設計時應根據道路所跨區域的土壤、水文、氣象、地形、護坡結構、涵洞、橋梁等條件及特點,劃分典型設計斷面,并標出起訖點的位置。確定道路全線植物品種的基調樹種、搭配樹種以及功能性隔離品種。處理好重點與一般的關系。

        4 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及生活環境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人們的出行不再是滿足于位置轉移的心態,而是要求在出行辦事的同時能嘗試到輕松的感覺。也就是要求高速公路的運行空間環境應該是高質量的,既要求在滿足安全、快速、便利的同時,又要求做到美觀漂亮。

        參考文獻:

        第7篇:道路景觀設計要素范文

        【關鍵詞】城市道路; 景觀設計; 方法

        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城市道路建設的突飛猛進,與城市道路相聯系的景觀建設也在不斷創新中發展提高。現代化的城市道路網是組織城市各部分的“骨架”,也是城市景觀的窗口,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因此,良好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相當重要,它能創造城市道路景觀藝術化與功能現代化相結合的高品質人居環境,創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個性化城市道路。

        1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問題分析

        景觀的內涵非常豐富,首先是一種視覺美的概念;其次,景觀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一種和諧美的概念;另外,景觀還是一種文化符號,表達了某種價值觀念、意識形態,是人類理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的綜合反映。然而,目前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并沒有完整地體現出景觀的內涵,還存在許多問題。

        1.1 文化的缺失

        不同城市有其各自的文化特點, 但目前除了少數城市外, 大多城市的道路景觀都沒有形成自身獨特的風貌, 普遍缺乏文化個性。

        1.1.1 與城市的整體文化不相適應。城市作為各類文化的最大載體,記錄著城市不同時期特有的面貌,見證了各個時代人們在城市中留下的足跡。城市道路景觀作為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現形式,其整體形象應與城市的整體形象相適應。然而,目前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之前,通常都沒有解讀城市物質形態以及非物質形態的歷史文化來定位道路的文化特色,從而導致部分道路與城市整體形象不相符。

        1.1.2 缺乏文化個性。現代的城市道路大多是城市化產物,大部分道路空間沒有經過專門的設計。即使經過設計的城市道路也大多缺乏深度和特色,對不同地區的道路沒有區分設計, 忽略了與周圍空間的融合,無法展現道路的個性和傳統文化,道路的差異性很小,城市道路建設缺乏個性。

        當然,我國目前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和改造中已逐漸開始考慮歷史文化、強調個性塑造, 取得了相應的成績。

        1.2 “以人為本”的缺失

        我國城市道路設計一向“以車為本”∀而不是“以人為本”,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以人為本”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2.1 生活性空間缺失。城市人口密集,市民活動范圍少。相對而言,道路是開闊的場所,人們可以在以城市道路為導線的公共場地上散步、鍛煉、休息或直接在道路上沐浴日光、聊天等。然而, 目前我國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很少考慮市民的生活性需求。人們在城市道路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休息和交流的場所, 更談不上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大面積草坪的綠地盡管整齊美觀, 卻無法為市民提供真正的活動場所。城市道路應該是多功能的, 除應滿足最基本的交通功能外, 還應滿足其他景觀功能、構造功能等。

        1.2.2 不滿足應有的生態功能。部分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沒有充分利用綠化的生態屬性,造成很多環境問題,如街頭綠化系統不健全,對缺損綠化修補不及時,街頭綠地缺乏系列化、標準化設計,整體性較差等。這就造成道路對行人缺乏足夠的吸引,無法久留甚至歇息。

        1.2.3 景觀設施輕功能。城市道路景觀的部分節點設計不詳細,沒有充分考慮行人需求, 如街道照明滿足不了交通需要,缺乏無障礙設計等。側分帶、綠化帶隨意打開并設置一些行人鋪磚,導致行人斜穿馬路,在影響車輛行駛速度的同時也對過街行人的安全造成很大隱患。

        1.3 缺乏整體和細節設計的協調統一

        設計城市道路景觀時一般只考慮道路紅線范圍的設計,而忽略了與周圍空間的融合。道路與空間的融合實際上應遵循統一、協調的原則。只有將道路與空間關聯起來進行統籌規劃設計, 才能創造出整體而有機的城市道路。另外,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一般只考慮規劃道路本身的線形景觀,而不研究與之相交口的銜接,如道路平、立交叉口,廣場節點等。道路景觀設計還缺乏對景觀節點的重點考慮,對于人行天橋、交通島、停車設施、標志標線、道路照明、休憩設施、排水設施和其他附屬設施等節點缺乏詳細設計。這些設施也是構成空間環境的一部分,可以強化整個環境氛圍。

        2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內容和原則

        2.1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內容

        總體來說, 城市道路的景觀層次可劃分為2層。第1層是城市道路的整體概念,城市道路及其兩側的建筑物、行道樹、廣場及標識牌和廣告牌等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道路的整體形象;第2層是景觀表現的空間節點,主要包括道路本身、人行天橋、交通島、停車設施、標志標線、道路照明、休憩設施、排水設施和其他附屬設施等。具體來說,城市道路的景觀設計包括以下4項內容。

        2.1.1 道路平面線形。城市道路平面線形設計應力求展現城市的整體風貌特色,在道路視野范圍內把城市的自然景點如古樹名木和人文景觀建筑組織起來,形成一個聯系城市自然和歷史性景觀的骨架,成為城市主要景點的觀賞性道路空間。

        2.1.2 道路橫斷面。城市道路橫斷面空間可分為車行交通空間、一般步行空間、商業購物空間、休憩空間。進行橫斷面設計時,應根據城市道路的不同功能、地形和環境氣氛的要求, 分析道路各種功能空間的尺度,結合交通量調查和人、車流的特點以及管線布設的影響等。例如,對于地勢較特殊的濱河路,可利用地形優勢采用分離式斷面,將過境交通和地方交通置于不同的高度,從空間上進行分流,方便地方交通使用。

        2.1.3 道路綠化。城市道路橫斷面空間主要由綠化來進行圍合。不同的綠化特性可處理成不同功能的綠化空間。同時,綠化空間還起著聯系自然、文化環境的作用。良好的綠化設計對于保護環境、提升道路的整體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2.1.4 道路其他設施及景觀節點。城市道路的景觀節點除平面線形、橫斷面、綠化外,還包括人行天橋、交通島、停車設施、標志標線、道路照明、休憩設施、排水設施和其他附屬設施等。這些都是體現道路文化,提升道路品質的重要方面。

        2.2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原則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是一個綜合過程,確定景觀的設計原則對于提升道路的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應前文提到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確定景觀設計的原則。

        2.2.1 文化性原則。進行城市道路景觀設計,首先應定位道路特色,解讀城市文化和道路本身,對城市地域風土中固有的文化、歷史和生活內容等進行調研,進而確定城市道路的功能需求以及歷史文化特色,確定道路的性質及個性。

        2.2.2 以人為本的原則。在進行城市道路設計時應著重分析道路的功能,保障道路功能的完整性。對于不同地區的城市道路,應充分考慮道路的功能、滿足不同景觀的需求。對于城市道路空間,應結合人的心理感受程度、行為需求及場所特征,考慮車行與人行的時空關系, 使人在道路空間環境中活動時,不僅能有切實的安全感,同時還能得到放松,從而增強道路的生活。

        2.2.3 整體和細節設計協調統一的原則。構成道路景觀的要素多種多樣,為避免道路景觀的瑣碎繁雜、創建協調的城市道路景觀,必須將道路與空間關聯起來進行統籌規劃設計。城市道路的景觀設計應遵循整體性原則,道路應與周圍地形協調,形成道路與地形特點相適應的視覺特征。另外,景觀節點還應在道路整體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強化設計。道路與環境是一個景觀整體,景觀節點則充分展現了這一整體的特色,在進行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時應注重整體和細節設計的協調統一。只有道路元素協調,才可能形成完美的景觀。

        3 結束語

        總之,城市道路是連接和劃分各級城市空間的基本要素,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精工細琢的園林式的道路綠化是自然景觀的提煉和再現,是人工藝術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再創造,它所體現的姿態美、意境美、蘊含著文化與藝術的融合與升華,使人感到親切、舒適、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現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標志。

        參考文獻

        第8篇:道路景觀設計要素范文

        關鍵詞:觀光茶園;景觀設計;景觀要素

        “啜苦咽甘,茶也”,作為茶葉的故鄉,茶樹栽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飲茶風尚自唐代盛行,更有“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無”的說法,自古至今深受國人喜愛,茶的發展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今高速的城市化建設,使得城市的發展逐漸與傳統的農耕文明相脫離,故而農業觀光旅游日益興起。

        1觀光茶園的簡介

        在農業觀光旅游興盛的潮流中,作為茶業新發展的觀光茶園應運而生。觀光茶園以傳統的茶田為景觀基礎,滿足茶葉種植的生產功能,并從形式與色彩上給人傳播景觀的美感,是一種強調景觀視覺審美體驗,在參與茶葉生產活動的同時開展休閑、娛樂、教育、旅游以及文化傳承的農業景觀類型。這樣新型的茶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觀光農業發展模式,對茶資源進行了多元化的利用與發展,有效的調整了傳統茶產業結構,帶動了經濟生產的需求,促進了茶業的可持續發展。觀光茶園有如下幾點特性:

        1.1生產體驗性

        茶葉生產是茶園的基本功能,觀光茶園在傳統的茶樹種植與生產過程中強調可參與性,可以讓人們體會茶葉種植、采摘、制作以及茶事活動,并從中獲得農耕勞作的樂趣,拉近城市與自然的關系。

        1.2景觀觀賞性

        茶園的選址通常在自然條件良好的地區,茶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在此基礎上加入人工的規劃與設計,使得茶園更有藝術觀賞性,形成獨特的茶園景觀為農業觀光旅游提供了發展條件。

        1.3休閑娛樂性

        觀光茶園伴隨農業旅游發展而來,在茶文化體驗的同時具有休閑、度假、觀光、游樂、購物等的綜合旅游功能。可以讓游客感受田園氣息,從農田生活中愉悅身心、陶冶情操,滿足游客在高度城市化的現代生活中回歸自然的質樸愿望。

        1.4文化教育性

        觀光茶園讓人們享受茶園景觀風光之余,還感受了茶文化的魅力,是人們對于精神文明追求的體現。通過觀光茶園可以學習到跟茶相關的知識,了解茶藝、茶道等茶文化藝術,對茶的物質文化發展起到傳播與弘揚的促進作用。1.5生態可持續性觀光茶園在常規的茶葉種植以外,重視整體生態環境氛圍的營造,生物的多樣性使得觀光茶園有著良好的生態平衡,并且農業觀光旅游的形式有助于帶動綠色經濟的發展,從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上都做到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2觀光茶園的景觀設計要素

        觀光茶園的景觀營造是基于景觀設計的要素來完成的。藝術的對茶園進行設計、規劃與管理,借助科學的知識與文化的素養,運用生態可持續的理念對茶園的自然與人文要素合理的安排,最終設計出令人愉悅的觀光茶園景觀環境。

        2.1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自然要素

        2.1.1地形“相地合宜,構園得體”,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基礎依托是地形要素。地形可以直接影響著觀光茶園景觀的美學特征、空間構成與空間感受。由于茶葉種植特性的需求,一般茶園多選擇有地形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形。“園地惟山林最佳,有高有低地,有曲有深,有峻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地形變化豐富的山林地是自然天成的造園之選,有著自身獨特的景觀優勢,因此只需對不理想的部分進行改造,結合茶園的具體情況設計觀光景觀。在地形起伏大的地方,借勢造景,依附自然山體營造優美的觀景區。相對平坦的地勢則適合做功能性的景觀節點,如茶文化廣場,茶業科普園等。在對地形改造設計時尊重場地條件,以“師法自然”的態度結合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其他要素構成景觀空間,盡量避免大規模的挖填方,合理的利用地形組織茶園排水,還可以考慮光照、風向、降水量等因素來創造茶園局地小氣候。2.1.2植物植物是景觀設計中非常重要的景觀要素,常與地形結合構成景觀空間,營造出景觀的生機活力與美感,觀光茶園景觀在植物配置上應該多元化的選擇。茶樹從尺寸上來劃分可分為灌木、小喬木與喬木三類,設計可以依據不同類型的高度來配置茶樹品種,能夠豐富景觀層次并且不同根系長度的茶樹對土壤資源也能有效利用。在不影響茶樹生長的情況下,適當種植一定面積的防護林,可以保育水土,也有利于局地小氣候的形成以避免寒冷天氣茶樹凍害的發生。從景觀效果上講,也可以達到一定“障景”的功能,防護林有效的劃分空間,控制了人們的視線,將所需的美景盡收眼底。茶樹間可以套種經濟林木,如柑橘、板栗、桃樹、李樹、柿樹、橡膠樹等,在視覺上制造出景觀高差變化,也能增加農耕體驗樂趣。茶田邊緣可以種植一些農作物,最常見的是結合豆科植物種植,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壤肥力,另一類就是種植油菜花等觀花農作物,提升觀光茶園的景觀效果。2.1.3水體“悠悠煙水、澹澹云山”,水的融入會使茶園景色更加靈動活力,并且充滿文人氣質的山水畫意情懷。茶園水景的設計可以增添景觀的觀賞性、體驗性,還可以從實際功能上做到對局地小氣候的溫度調節,削減噪音、延伸空間感的作用。對于觀光茶園水景的營造可以從水體的形態利用類型考慮。平靜開闊的水面,如自然的湖泊、池塘,人工建造的水體面積則不宜過大,水體中可適當種植荷花、睡蓮等觀賞水生植物。在景觀駁岸的處理上可以將自然駁岸與人工駁岸穿插設計,局部可以采用棧橋、亭榭的形式,注意水體倒影的特性,與茶田可產生呼應關系。對于流動的水體設計可以結合地形特征,在坡地的匯水處設計景觀,以溪流、落水的形式將茶田多余的雨水有組織的排出,溪流兩側以自然邊界為主,在高差大的地段可以用山石搭配植物設計景觀疊水豐富景觀空間。

        2.2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人文要素

        不同地域文化孕育著不同類型的景觀,觀光茶園的景觀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還疊加了文化特性,在建設景觀物質條件的同時還需滿足游客在觀光茶園游玩所需的精神文化需求。觀光茶園景觀的人文要素具體體現在建筑構筑物、景觀道路與鋪裝、景觀小品三個方面。2.2.1建筑構筑物觀光茶園的建筑構筑物以服務性的公共建筑為主,如游客接待中心、茶業科普館、茶文化博物館等,通常作為觀光茶園的核心功能區,因此設計時就不僅要考慮建筑的實用功能性,還需要結合茶文化設計建筑特色,體現與觀光茶園主題的統一性。在水榭茶軒、林間茶室等觀光茶園的小型構筑物設計時需要注意與周邊環境的呼應關系,構筑物從形態與細部上可以利用茶文化元素來體現觀光茶園的特色。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可以就地取材,使用竹、木、石材等鄉土建筑材料,從實際上做到綠色生態設計。由于觀光茶園具有的休閑娛樂性,為了滿足游客的可游可居需求,觀光茶園內可以考慮修建部分民居建筑,參考當地的建筑形式結合觀光茶園特色,讓游客可以更深入的感受茶園鄉土風情。2.2.2園路、鋪裝園路是觀光茶園交通流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主干道、次干道與景觀步道,當茶園坡度大于8%時考慮以臺階的形式處理。觀光茶園的主干道設計主要起引導與集散的作用,需要連接觀光茶園的各個主要功能片區,道路寬度設計在5-8m,考慮為車行道。次干道道路寬度設計為2.5-5m,主要為游客進一步游覽茶園提供交通道路。第三層次的觀光茶園游園步道道路寬度設計為1.2-2m,設計可以借鑒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道路設計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緊密結合,步道、臺階、汀步、橋廊虛實變換,營造“曲徑通幽”的景觀意境。園內的鋪裝建議多采用質樸的自然透水性材料,如礫石、草木等,在鋪裝題材上可以選用與傳統茶文化有關的元素符號,以增加觀光茶園的文化氛圍。2.2.3景觀小品觀光茶園的景觀小品是表現茶文化的一種有效方式。通過觀光茶園內的雕塑、文化景墻等景觀小品來體現茶詩歌賦、茶事名人、歷史故事等,使得觀光茶園景觀在精神層面上能與游客有所互動,增加景觀文化性的同時也讓傳統茶文化得到有效傳播。此外,在觀光茶園的座椅、路燈、垃圾箱等基礎小品設施樣式設計時也應當融入茶元素,體現觀光茶園的主題性。

        3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原則

        3.1注重觀光茶園景觀的形式美

        觀光茶園景觀以農業茶田為基礎景觀元素,將茶田生產特色與自然景觀因素結合起來,以簡單的幾何形態塑造了極具形式的景觀美感。根據茶樹的種植生長特性,茶田多以帶狀為單元分布模式,依附地形走勢規則排列,在形態上組成曲線式、規整式等,形成連續、重復、漸變的茶田節奏韻律美感。在茶田與其他林木的組合中,高低的對比又形成了起伏、交錯的韻律,增添了景觀的空間動感。在色彩上,大面積種植的茶樹決定了景觀綠色的基調,茶田邊緣的暖黃色調油菜花、豆科作物等可以適當的調劑觀光茶園的景觀顏色。此外,對于植物顏色的豐富可以采取點狀裝飾的方法,可以種植一些具有季節色彩變化的觀賞性樹木,如櫻花、杜鵑、楓樹、銀杏等,使得觀光茶園的景觀四季不同,各有所賞,達到既有對比,又和諧統一的觀光茶園景觀效果。

        3.2思考觀光茶園景觀的文化性建設

        觀光茶園景觀還應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播性。茶文化的傳播是觀光茶園景觀發展的精神層面升華,對于茶文化元素在觀光茶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也是一種有效設計手段。觀光茶園景觀的文化傳播多以旅游展示的形式開展,如舉行傳統茶文化節、采茶節等。此外,還可以思考延展觀光茶園的景觀茶文化體現方式:一是提煉茶文化符號,從圖像形式上應用于觀光茶園的景觀空間中;二是從傳統茶文化本身入手,結合觀光茶園的景觀空間的功能設計,在茶事文化上進行繼承與發展;三是將傳統茶文化體現在觀光茶園的體驗活動中,從衣食住行的日常方面潛移默化的向人們進行傳統茶文化的傳播。

        4結語

        長久以來人們對田園生活都有著一種向往之情,面對現代城市發展土地緊缺的情況,觀光茶園景觀的發展可以給忙碌的都市人帶來多樣的景觀體驗,同時也讓茶園實現了生產與景觀功能的促進發展,是一種健康的觀光農業景觀發展模式,對鄉村與城市景觀的融合發展做了有利的探索。

        作者:米滿寧 徐瑞 單位:重慶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第9篇:道路景觀設計要素范文

        隴上江南小區項目地處甘肅省隴南市,根據設計要求在北方地區,打造南方風格小區,該小區設計對陽光、空氣和水等自然環境的回歸意識以及對鄉土的眷戀并使人們思鄉之物、戀土之情日漸加深。大量木材、石材、竹器等自然材料以及自然符號得到應用,自然物、自然情趣的融入。

        傳統元素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運用

        空間環境的構成要素,包括各類園林小品、休息設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區內部道路、停車場、公共服務設施、建筑形態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視線組織等都在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范圍之內,從而大大擴展了傳統的“綠化+場地+小品”小區綠化模式的設計對象范圍。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不僅體現在各種造景要素的組織、策劃上,而且還參與到居住空間形態的塑造、空間環境氛圍的創造上。

        傳統元素在結構和造型上的運用

        景觀規劃設計作為改善人們生存環境的重要手段,其構成元素多為自然的山、水、樹、石,具有綠色特征。平整青翠的草坪、大型的水面、精美建筑小品是居住區設計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為了更好的體現出本土風格的小區景觀,將一些本土文化元素和景觀要素巧妙地結合,創造和營造出獨特的社區文化和藝術氛圍,以及表達人們對生活情調的追求。

        1.中心花園

        中心花園即是小區的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中心花園是處在整個小區的軸心部位,因此,中心花園的設計則直接反映了小區的特色。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滿足小區的社會交往、老人活動、兒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規劃設計應從功能出發,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適的小空間。 盡量將其分置于各個組團之中。本設計中,利用植物、水系、建筑及道路對空間進行分隔,對地面進行適當鋪裝,利用不同的植物做出不同的圖案,將大型的本土元素――筒車的造型夸張,做為中心花園的最主要的景點之一,使人們通過這些景點感受到小區的本土文化氣息和特色,并和水景結合,不禁讓人們想起在鄉村,農民灌溉的場景,也增加了小區的趣味性,供人們在這里觀賞、游玩、散

        步等。

        2.組團及中心花園

        利用組團內的景觀設計使樓距富于變化,讓通風,采光,景觀及空間流動都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為了豐富住宅小區的外部結構和周邊環境,本設計中將整個小區劃分成五個大的組團,通過道路系統,將其聯系在一起,住宅組團中的條型住宅,采用行列式布置為主,分散布置點式住宅為輔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組團之間由綠地、低層公共建筑隔開,使居住小區成為建筑高低錯落,綠地相連,道路便捷的既統一又有變化的整體。在規劃中結合綠化布置,每個組團的花園景致設計都個不相同,曲水一泓,岸邊多種花樹,水中遍栽芙蕖,春來花紅葉綠,夏至碧荷飄香,配以亭榭曲橋,滿足人們在活動中駐足休息、納涼避雨、縱目眺望的需要,亭子一般小而集中、向上,造型獨立而完整,往往在園景是是一個“亮點”,是園林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觀可賞,可休可憩。住宅組團綠地根據配置的花草樹木相互區別,各具特色,使居民從室內及外部都能看到綠地,提高居住環境質量。

        3.道路兩側的景觀

        住宅區道路有車行道和步行道兩種,居住區中最主要的活動形式是休息散步,而且居民多喜歡在小區綠化較好的道路上散步,而不是僅限于小區的小游園,因此,小區的步道兩旁的景觀設計應以人們的舒適度為重要指標,當曲則曲,當窄則窄,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應曲多于直,宜窄不宜寬。在本設計中,燈飾的設計是道路兩旁的另一個亮點,其設計借鑒當地的一些傳統的元素,為了體顯傳統的文化氣息,將燈飾設計成方狀,即達到照明的工作,也起到裝飾的作用。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不同象征,都可以激起人們的歸屬感,在顯示地方特色上發揮作用隱喻象征。是在較大的范圍內讓人產生想象,以喚起人們的注意,創造特有的氛圍。

        結束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区二三区日韩精品 | 一级亚洲欧洲国产网站 | 亚洲中文字幕 久久久 | 伊人久久精品在热线热 | 亚洲人成在线在线 | 日本久久久久午夜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