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孩子心理疏導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離異家庭;孩子;教育疏導
對于一個孩子,對于一個尚未成熟的心靈來說,當一個完整的家庭遭遇破壞時,孩子的心靈便會遭到巨大的傷痛。如何能夠及時對其進行疏導,幫助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離異家庭孩子的主要表現
(1)離異家庭的孩子經常擔心會受到同學嘲笑,不愿主動與人交往。(2)有的家長在離婚之后對孩子要求過高,使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3)有的孩子脾氣暴躁;有的孩子則過于孤僻、怯懦。(4)對于重組家庭,孩子大多產生抵觸情緒或無視。
二、造成以上結果的幾點原因
1.家庭環境的改變是主要原因
當和睦的家庭組織形式遭到破壞時,親子關系的實質變了,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
2.學習環境的改變是必然因素
經歷了家庭分裂之后,面對一個新的人際交往范圍,經常會讓孩子手足無措,產生自閉、暴躁等問題心理。
3.孩子日漸成熟是催化劑
孩子日漸長大,對于父母離異的事實使他們越來越難接受。容易將他人無心的話語當作刻意的諷刺,造成僵化的人際關系。
三、針對離異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
1.父母的配合
(1)為孩子創設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生活環境。(2)對孩子疼愛有加,注意適度,避免兩個極端。(3)多陪孩子談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仍然很愛自己。
2.學校的教育
(1)要用平等的心態去關愛他們,主動與他們談心,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幫助他們渡過難關。(2)發揮集體的力量去呵護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調動全班學生一同關心他們,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3)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情況,確保孩子的心理變化能夠得到及時的疏導。
3.社會的支持
(1)對離異家庭的兒童要多給予關注。(2)以孩子的口吻開展一些普法欄目,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
總之,對于離異家庭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有更深刻的認識,找到更有效的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周宗奎.現代兒童發展心理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一、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做一位完全的老師,前提是做一位完全的家長。做到既要耕好事業的田,又不荒了自家的園,教師教子成功更具說服力。
首先,教師子女表現出來的問題有一個共性:上課愛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經常走神,作業效果差(寫字不用心,作業不專心)。我想:應該從細節處培養孩子的習慣,比如:吃飯時不能讓孩子看電視,養成專心用餐的好習慣。或者引導孩子讀好書、讀感興趣的書的習慣,讀書時間越長,他的注意力就會越集中。或者引導孩子練書法,通過練字既能鍛煉他們的意志力,又能使他們注意到把字寫好心情會更好。但是,一定要讓孩子行動并堅持下去,這就需要我們這些做父母的教師監督好自己的子女,發現問題針對性的整改,孩子表現優秀或堅持做的很好的,要及時的給予鼓勵和慶祝。
其次,教師子女表現出的叛逆心理更強烈。解決這個問題,要讓孩子們自己認識到自己的言行舉止就代表著做教師的父母的形象,不能讓子女有搞特殊化的思想。
所以,做教師的,一定要敢于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在教育子女方面做一番研究和探索。這樣,既提升了自己的素養,又引導子女走向成功之路,還能在社會上產生更好的社會效應,使社會對教育更加信任和敬畏。
二、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做一位完全的家教指導師,利用家長學校指導家長提高家教水平。
其實,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逆反心理疏導,家長是關鍵角色之一。目前,廣大農村初中生的父母多是青壯年,爸爸經常外出務工,媽媽在家教育子女時總覺得說出來的話蒼白無力,感到力不從心,怎么辦?教育家陶行知說:女子受教育,必定十分顧及她子女的教育。所以,我們的家長學校專門針對母親的家庭教育作指導。我還向家長建議:1、家務管理民主化。坐在一起商量家務,充分聽聽孩子的想法,如果合情合理,就可以采納孩子的意見。2、與孩子交往平等化。平等才有交流和溝通的基礎。3.親子活動與思想品德教育無縫對接,形成“理論+實踐”的教育模。比如:2013年3月13日晚上,在給外甥女過生日,吃蛋糕時,兒子表現的異常興奮,趁我們不注意往我的臉上、他的媽媽、姨姨、妹妹的臉上涂蛋糕,并且想方設法偷襲我們,制造更大的場面(看得出,他想讓所有人都高興一把。)我們沒有指責,而是互相想辦法偷襲別人,往別人臉上涂蛋糕。雖然,浪費點;但是,我們的氛圍實在融洽,大家心情特高興,自己平時的壓力此時已不復存在,看得出兒子的情緒也充分的宣泄出來了。所以,親子活動可遇不可求。
在少年宮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也可學得一技之長,將來適應社會發展。讓學生在少年宮活動中,多讀書,勤思考,寫筆記;多動手,多改進,搞制作;多參與,多訓練,養習慣。這樣,學生在信念的激勵下,把行動變為習慣,習慣就能決定性格,性格就能決定命運。
三、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做一位完全的心理咨詢師,關注起始年級學生的心理引導教育
從源頭抓起,更容易疏導學生的逆反心理。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我覺察到七年級學生就有逆反的心理萌芽。所以,我就會利用班上發生的事跡,在上課時跟學生上一節特殊的預防教育引導課。比如:2013年1月23日,基于頭天晚上我們班上喬**同學喝酒暈倒和彭**罵老師的野蠻行為,我和同學們做了一下交流:我們都希望自己成人成才。即先成人,人字大家都能寫好,但我們能做好嗎?從現在開始反思自己的不足,就是要做到自律,并堅持養成好習慣,就能為八年級的成長奠基,循序漸進的,九年級也就能養成更好的習慣,成為一個身體健康、守紀律的人。
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反思。思考:“我在這一學期里收獲了什么?反思自己有哪些不足?”只要能回答出來,就說明同學們是在進步。其實,要想使孩子們進步的更快,可以每一個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進行一次總結反思,就能使學生養成反思的好習慣。反思不足,貴在行動,不能行動,我們就會踱步不前,懶惰就會滋生,進步就會成為幻想。
心理疏導過程中要滲透自己的思想。又如:2013年1月16日當得知班上的王XX和別人約好在今中午打架的事件后,政教主任詢問王XX,他卻一問三不知。我感覺:一是證據沒有擺在學生面前,他不愿承認。二是叛逆心理作怪。上午放學后,通過和王XX的溝通交流,發現王XX的心理特征表現為:一是認為老師整天好像跟自己過不去似的,經常找自己的毛病。二是認為老師的行為動搖了他在學生心目當中的形象(這點跟上午發生在班上另一個同學身上的事件相似),要捍衛自己的尊嚴。三是與學生發生矛盾時不甘示弱,甚至為了滿足自己的征服欲而不擇手段報復對方。四是以不上學來威脅老師和家長,從而逃避自己的責任和過錯。為了改變王XX的想法和態度,矯正他的心理。我在和王XX的溝通中滲透了以下幾種思想:一是教師對學生有多少嘮叨就有多少愛。二是不要認為自己的形象怎么高大,其實大家都一樣是普普通通的學生,只有不斷的學習,充實發展自己,用自己學習和特長上的實力證明自己的存在。三是當與老師或學生發生沖突時,要用智慧解決,學會化解矛盾,學會寬容。四是中學生要敢于擔當,不逃避責任,做錯了事,只要勇于承認錯誤,說明自己反思到了不足并敢于擔當。
關鍵詞:小學教育;德育教育;生命教育;心理疏導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生命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只有在生命中進行的德育教育,才是鮮活的,完善的。對于學校而言,如果缺乏關注生命成長、發展與提升的生命教育,會讓小學德育教育失去靈動與活力。品德新課程標準中突出強調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生命發展、道德構建的教育目標,樹立以學生生命為基點的課程理念。在新課程教育背景下,要實施小學生命教育,必須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從心理疏導、環境搭建、同伴交往、課堂教學、人格塑造等方面進行標本兼治,讓學生在學習感悟中認識生命,在人際交往中尊重生命,引導其成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趨向真善。
一、科學分析,準確定位開展教育
小學生年齡小,未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缺乏正確的生命觀。內心對世界、生命的向往,與社會現實、同學交往等外部影響出現矛盾時,常會迷失方向,導致一系列消極情緒的產生,對生活失去興趣,甚至出現自殺、校園暴力等漠視生命的現象。分析其原因,不能簡單貼上“幼稚、脆弱”的標簽,也不能隨意歸類為“家庭教育缺位、學業壓力大”等外部因素。學校通過觀察、訪談、調查等,對學生交往、生命認識等生命品質認識進行了解,掌握真實情況和數據。根據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小學生正處于好孩子的心理定向,以及法律與秩序定向的習俗水平。這一時期的孩子“不只是遵從個人的期望和社會的要求,而且是忠于這種要求,積極地維護和支持這種要求,并為它辯護,對與這種要求有關的個人和集體也一視同仁”。也就是說,對小學生必須從心理定向(即環境氛圍及同學同伴的影響)與秩序定向(即對學生的行為規范、道德秩序的引導)這兩方面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二、形式多樣,開展定向德育教育
學校要加強德育工作,采取干預措施,開展主題活動,規范行為教育,如設立心理咨詢熱線、開設網絡論壇等,同時也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讓學生成立互助小組等自主活動。此外,通過品德教學、德育教育等活動,規范學生行為。首先,必須進行好孩子的心理定向,解決“被同學排斥”的問題,教會孩子處理同伴關系,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如結合品德課“關心你,愛護他”,告訴孩子要學會互幫互愛,和諧相處。其次,必須實施“法律與秩序定向”的德育教育,通過心理疏導、活動教育等,如三年級品德第三單元“我和規則交朋友”的教學,讓學生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通過教育,以防治為先,懲罰欺凌現象,加強規范引導。
三、了解需求,創設溫暖和愛的環境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進行針對性的德育教育,給予他們生活的向往與陽光。根據心理專家的研究,當今“00后”的小學生,一方面,很多農村孩子是留守兒童,他們從小在缺乏父愛、母愛的環境下成長,這樣的孩子情緒不穩定,表現出冷淡、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另一方面,城市孩子從小在溺愛中長大,事事爭強好勝,盲目追星、攀比。他們都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自閉或暴力。由此可知,孩子最大的心理需求是來自于家庭等外部環境的溫暖與愛,而且小學生正處于成長期,對外部環境存在較強的依賴性,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外部優良的環境對于孩子的成長顯得尤為重要。美國的桃樂思•諾特博士說:“孩子在批評中長大學會責難,在嘲弄中長大學會膽怯,在鼓舞中長大學會自信,在贊美中長大學會感激。”由此,不管小學生發生什么樣的問題,都要始終相信,溫暖和愛是良方。在學校和班集體,通過品德教育與德育活動,如通過品德課“我們班里故事多”和班級活動、少先隊活動等,給孩子構建溫馨和諧的集體。在家庭和社區,通過家、校、社區三方攜手,如開展家長學校講堂、家校沙龍等教育活動,共同將生命教育滲透、延伸到學校、家庭、社區等孩子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為孩子營造溫暖和愛的環境,讓孩子們釋放天性,與孩子進行精神的對話。
四、心理疏導,引導處理同伴關系
布萊克在《天真的預言》中寫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攤開你的手掌,永恒在剎那收藏。”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他們都是來到凡間的天使。可是,有的天使會迷路。現在的孩子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正確處理同伴關系,缺乏成長所必需的社會交往,由此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自閉、自卑、懶散、暴力、叛逆、依賴、焦慮、厭學。他們的同伴交往與心理問題相關,因而需要心理層面的疏導,如若不然,就會引發道德問題。這時候,該如何教會孩子處理同伴關系呢?關鍵是要激發孩子精神世界中的美好。首先,品德教材也將同伴交往、集體生活作為重點內容,甚至一年級第一單元的“新朋友、新伙伴”就教育孩子學會交往。教師要靈活、有效利用好教材,通過課堂教學鼓舞和喚醒孩子的精神和心靈,讓孩子體驗同伴的友愛、交往的樂趣,進而讓每位孩子充滿陽光的活力。其次,要在各種課堂及活動中滲透同伴交往的行為培養,培養孩子良好的同伴交往行為與習慣。讓孩子在交往中敞開心扉,讓孩子在與同伴的心靈交流中,拔除自私、焦慮、恐懼的稗草,讓生命的陽光撒入集體中的每一個角落。
五、課堂教學,讓德育散發生命之美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生命教育依托課堂教學為主,多維度拓展,通過專業的生命課程及日常學科課程的滲透,開展生命教育,在潛移默化間,促進學生的人格塑造,讓德育散發生命之美。
1.開設生命教育課程,體驗生命之美。課堂里有舞動的靈魂,課堂里有精神的交融,在課堂里教授生命的課程,是讓課堂滲透生命的空氣、陽光、水分,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生命的美麗、美好。因此,學校結合品德新課程標準與學校德育教育特色,積極開發以“生命”為主題的德育教材,通過學科滲透以及學生社團或學校聯合,塑造熱愛生命的人格,用寬容、陽光的愛關心學生,讓孩子們感受到人性的光輝,從而在學習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麗。
2.日常教學中融入生命意識,滲透生命之美。對于教師而言,努力讓課堂涌動生命的源泉,要讓教學洋溢著生命的詩意和旋律,充滿師生之間心與心的共鳴。如在科學課上,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愉快生活的體驗。例如“食物鏈與食物網”一課,讓他們在音樂之聲中感受森林里萬物競相生長的活力,體會到生命的樂趣和美妙。教師要深挖各學科的生命特色,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塑造學生陽光的人格,牽著孩子的手走出陰影,讓學生人格健康、豐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
1.塑造"特殊學生"的健全心態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非常復雜,其中因心理問題造成的學習困難比較多見。因而,要塑造這類特殊孩子的健全心態,教師就要多出太陽少刮北風,而且必須從幫助他們培養學習自尊入手,主動地、積極地給其進行心理疏導。
疏導特殊學生的學習心理,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和心態是青少年面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實施素質教育與推進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的根本宗旨,是實現全體學生和諧發展。為此,我們教育工作者應把心理健康教育視為素質教育的基礎,是增強學生生活幸福、提升學生生命質量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和諧發展與健康成長的根本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與推進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把教育一個特殊學生與培養一個優等生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視為落實素質教育與推進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積極運用"心理疏導"這一提高健康心理品質的創新教育方法,充分發揮其疏導個性心理問題,"復蘇"正常心理、發展個性心理的主導作用,樂于做"心理醫生"。
疏導特殊學生的學習心理,其次是要重視心理疏導的過程。比如:我校建立的"星星亮心"心理咨詢室、"星星點燈"心理輔導廣播站、師生"悄悄話"心理卡、"心理茶坊"宣傳板、年級群體心理輔導周、開設的"春風吹"心育活動課,這些都是可操作性較強的實施心理素質教育的有效范式。校長、德育處主任、教科室主任、少先隊輔導員、班主任,尤其是心理教育組成員,要爭取做到:每天不管工作怎樣忙都要擠出時間為他們開展心理溝通;上下班路上與他們拉拉家常;星期天、節假日帶他們去"踏青"、逛街、游公園;班隊會、課外小組、校外實踐等活動中,有意識地安排他們說、讀、講、唱、算、畫、猜;同時教育其他孩子不對他們另眼相看,免提他們家庭的創傷,不刺激他們的心靈,不挖苦他們。在心理疏導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多給鼓勵。比如:當特殊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而缺乏解決問題的勇氣時,教師要及時鼓勵他們"別緊張,相信你能夠把問題解決好!"當特殊學生有所創見時,教師要格外夸獎他們:"真聰明!老師沒想到的你卻想到了!"實踐證明:這些贊賞,其激人奮進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好似一種心理的"壯秧劑"。誠然,在心理疏導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重視這類特殊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并逐個解決他們成長中的各種心理問題,以達到個性化和社會化的協調、和諧發展,塑造和完善人格品質。
疏導特殊學生的學習心理,另外就是重視心理疏導的內容。在心理疏導過程中,教師應啟發他們,必須學會自立,不管家庭發生了什么變故都要好好地成長;引導他們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心理調適、心理激勵、心理暗示等簡單的心理方法與技巧;初步掌握學會學習、人際交往、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常識;幫助他們在學習上學會心理放松、心理測試、正確歸因;幫助他們化解厭學情緒,排除交往煩惱,比如:讓中、高年級這類孩子寫《釋去包袱》等作文;在品生(社)課上,結合課文進行勇于承認錯誤、樂于傾聽別人意見的教育;從自尊動機、思維品質、心理體驗、學習策略等方面進行點撥,引導他們排除心理障礙,走出心理誤區,走向心理自尊,增強學習興趣,端正學習動機,充滿心理自信,提高學習適應。
愛,能使人的精神得到種種滿足,給人以奮發向上的動力。所以,在疏導這類特殊學生心理的過程中,教師應有"角色替換"的心理換位能力,設身處地的理解這類特殊學生的心理自尊,不在公開場合下批評他們,盡可能給其營造一個合理宣泄的氛圍;同時還要具備最開闊的胸襟,能接受理解他們的缺點,甚至寬容其"強詞奪理";對他們的錯誤,堅持大道理講在實處,小道理論出深度;并適時抓住"火候",鼓勵他們努力改正,積極向上;同時對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優點要緊緊抓住,若是潛在的,要揚其所長,盡量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之產生滿意、愉快、贊賞、尊敬等內心體驗。另外,教師還要經常與家長聯系,要保持父母與教師意見相統一,關注學生的點滴成長,讓他們在被關愛的環境中感受自身價值的存在。一句話,暖易心理相容,寒則心理相距。總之,我們要通過持久滲愛,沐浴陽光,真正讓這類因家庭破裂而缺乏愛的無辜孩子,消除心理障礙,懂得愛祖國、愛生命、愛生活、愛學習、愛集體、愛他人,順利達成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目標,最終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2.開發"特殊學生"的學習潛能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實踐充分表明:這類特殊孩子一旦喚起自尊心理,就會轉變原來那種"要我學"的被動學習心態。然而,要使他們充滿學習的自信心,還必須幫助其鞏固心理自尊。筆者以為,自尊心理必須以能力作依托;如果沒有能力作依托,喚醒的自尊心肯定還是要逐漸泯滅的。因此,開發特殊學生的學習潛能,加強他們學習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調研,這些特殊孩子絕大多數人常常學習不肯用功,學習任務難以完成。顯然,在塑造他們健全心態的同時,還要積極地為其創造機會,使他們的潛能得以開發,能力得以鍛煉,智力得以發展。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訓練這類特殊學生的思維,要針對他們當中大多數人思維膚淺的特點,為其創造動口的機會;低年級可以把游戲引進課堂,讓歡樂的活動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中給他們一方信任的天空,讓他們語言揣摩、品詞析句、朗讀激情、看圖說話;數學課中滲透競爭意識,讓他們說條件與問題、說思考過程、說選擇算法的根據等等。實踐中,筆者發現那些思維被動、學業不佳的特殊學生,其實他們內心往往更期盼得到他人的重視。所以,課堂上當發現這類特殊學生對老師所提出的問題有所反應時,要優先讓他們發言,并不管回答得正確與否都堅持以鼓勵為主。此外,開主題班會時也可以讓特殊學生亮相,比如:推薦他們上臺做主持人或表演節目,讓其在輕松的環境中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思維通常是與問題聯系在一起的。根據這類特殊學生大多數人思維較為被動的特點,要主動引導他們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要求,精心設計一些難度不大卻靈活巧妙的口算題,放手鼓勵他們主動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借以開拓其思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還可以用"一題多解"鼓勵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從多方位、多角度去思維。事實上,這樣做并非加重他們的課業負擔,而只是充分開發他們的潛在智能。
思源于疑。訓練這類特殊學生的思維,還要把握他們當中大多數人思維呆板的特點,在平時多用疑問語句同他們談話,給其提供興奮點,達到思考問題的目的。教師一定要積極鼓勵這類特殊學生多思考、多提問,也可以提一些輔問題為他們"搭梯子",還可以借圖激疑或讓他們眼、腦、手并用,誘導其求疑、求易、求廣。誠然,教師的提問應由淺入深、由易漸難,并富有啟發性,而且要問在思維的轉折點上,一步一步地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讓他們"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體會到獲取知識的成功感、滿足感,從而越發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實現素質教育的"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的根本目標。
3.培養"特殊學生"的堅強意志
古代思想家墨子說:"志不強者智不達。"顯見,幫助這類特殊學生把積極的情感態度上升到意志領域,把可貴的自尊內化成堅強的意志,是提高他們心理素質的關鍵。
意志是人有意識地培養的結果。培養這類特殊學生的意志,首先要對他們進行生活目標教育。教師要教育這類孩子在生活道路上的每一階段,給自己提出具體要求,明確目標;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幫助他們悅納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發揮自己的潛能,提高心理品質。
培養這類特殊學生的意志,其次應幫助他們發展高尚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積極的、熱情的情緒和情感是認知活動的內在動力。根據這類特殊學生的心理咨詢反映,造成他們過重學習負擔的主要原因便是其過重的心理壓力。因此,要減輕這類特殊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就必須引導他們減輕過重的心理壓力,其做法有:1.保持適度的緊張情緒;2.提高意志品質;3.樹立良好的自尊心、自信心;4.要有一個合理的正確評價。由此可見,培養這類特殊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調動其內驅力,就好比給他們注入心理力量,激發其心理潛能,從而通過心理減負,使學習"減負"真正到位。
培養這類特殊學生的意志,再次是引導他們在實踐活動中與困難作斗爭。心理學認為: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難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更多的是在學習活動中的鍛煉。學習是艱苦的過程,困難是培養兒童的"磨刀石"。因而,教師要給這類特殊學生適度的挫折教育與彈性的培養,有目的、有意識地給他們創造磨難機會,經常安排適當難度的學習,讓他們付出一定的意志,獨立地去克服困難;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經受考驗和鍛煉,提高心理承受力。比如:從表達行為方面鍛煉他們,口頭表達要求聲音響亮、語句完整;書面表達要求書寫工整、規范、迅速,完成后認真復核、檢驗,反對只圖快速,不講究工整、規范;也可以開展優秀作業展覽,樹立榜樣;或者分小組競賽,鼓勵積極向上;還可以設計一定數量的"問題解決"一類的作業,讓他們去尋求解題的途徑,在戰勝挫折的過程中體驗到"苦"的滋味、成功的喜悅,從而認清成長與環境的關系,提高挫折耐力,培養堅毅頑強的意志品質。
培養這類特殊學生的意志,另外就是幫助他們提高自我培養的自覺性。教師要滿腔熱情地啟發和幫助這類特殊學生學會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命令、自我調控、自我鼓勵。比如:訓練他們的自制力,可以遵循如下操作規范細則:1.上課不做小動作,不想與學習無關的事;2.認真聽講,大膽發言;3.和同學有爭執時,能自我克制,耐心勸說和仔細傾聽;4.不必要的學具不亂買,不必要的開支不亂開支;5.課后獨立作業,不 做完作業不玩耍;6.不進電子游戲機房。
下關區“彩虹橋”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志愿團成立于2009年6月,由各校心理健康教師和心理咨詢員組成,對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疏導成為志愿團工作的重中之重。志愿者還將個案疏導和課題研究相結合,旨在將成果由操作經驗上升為理性思考,并由點而面地推廣,促使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健康成長。
一、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主要負面心理
“彩虹橋”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志愿團隊通過認真細致地觀察了解及心理問卷調查,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12名學生作為個案進行研究。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語言、表情、動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學習、勞動、游戲中的活動表現進行觀察,我們發現,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主要存在以下負面心理:
1.自卑。由于方言較重,加上衣著普通,常常遭到同學的冷落和嘲笑,使這部分學生產生自卑感。主要表現為:不相信自己,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在集體活動中膽小,不積極,顯得沒精神;上課不敢舉手發言,甚至不敢與老師對視;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能積極主動與同學交往,一般處于被動狀態。
2.自閉。在課間活動或校內集體活動中,常常形單影只,知心朋友較少,喜歡一個人獨處。不愿參加互的活動,對于集體活動不熱心、不感興趣。
3.暴躁。過于關心自己的感受,常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對待別人。不遵守紀律,易怒、急躁,喜歡用武力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在同學中十分孤立。也有一部分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交際上存在困難,不知道如何與同學交往,因而采用了錯誤的方法,如打斗,來解決問題。
4.冷漠。在日常生活中對人或事物不夠熱心,對外界各種刺激常常無動于衷,少言寡語,面部缺乏表情。
二、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負面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1.社會因素
一方面,現代都市與落后鄉村之間的強烈對比給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帶來心理沖擊。這部分學生一般都來自相對偏遠、落后的鄉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較為匱乏,現代化的生活與他過去所經歷的生活所形成的巨大反差給他們的心理必然帶來沖擊。
另一方面,城市居民與鄉村居民的態度對比給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帶來心理沖擊。由于生活水平較低,加上部分城市居民在語言、行動上有意無意地流露出對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的歧視,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多表現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忍讓、遷就,與他們熟悉的寬松、友好的鄉村生活形成強烈對比,給他們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
2.家庭因素
首先,生活條件的強烈對比所帶來的巨大的心理沖擊。城市居民子女多為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而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多處于多子女家庭中,父母離鄉背井到城市打工以維持生計,生活條件較差,在居住環境、衣著、學習用品上都不能與城市居民子女相提并論,給他們的心理帶來沖擊。
其次,父母對子女關心度的對比所帶來的心理沖擊。城市居民居住環境安定,工作穩定,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父母給予孩子的關心可謂是無微不至。而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工作不穩定,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經常變遷居住地點,再加上子女較多,因而對孩子疏于管理、教育,這也會給學生帶來心理沖擊。
第三,父母對子女態度上的對比所帶來的心理沖擊。由于是多子女家庭,父母往往是疼愛年幼的子女,對于年齡稍長的孩子往往關心不夠。更有一部分父母重男輕女,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生育了二胎(往往為男孩),在對待子女態度上更是厚此薄彼。這種態度上的差異也會給部分孩子(特別是女孩)帶來心理上的沖擊。
3.自身因素
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多數未接受過系統的學前教育,父母又因為自身素質所限,對子女只知撫養、不知培養,造成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見識少、知識面窄,學習能力、交際能力都相對薄弱。
三、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負面心理疏導的主要方式
1.開辦家長學校
志愿團隊連續開辦了三期的一年級新生家長學校,系統地向家長介紹了這一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讓家長了解入學是兒童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隨著壞境的變化,他們的心理也會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家長應根據這一階段孩子的特點,與學校緊密配合,以促成孩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志愿者既向家長詳細介紹了低年級階段的教學要求,又教給家長具體的輔導方法。
2.暢通溝通渠道
首先,利用通信的方式進行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終日為生計奔波勞碌,與老師溝通的時間和精力都不足。為此,志愿團隊共同設計了“個案研究跟蹤表”和“個案家庭行為表現情況反饋表”,實現了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其次,邀請家長參加中隊主題活動。針對有些家庭子女多,家長不能細致入微地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心理狀況的問題,志愿者專門召開了有關心理方面的中隊主題會,邀請家長參加,讓家長傾聽子女的肺腑之言,了解孩子的內心,從而關心、理解每一個孩子。
3.加強課程引導
志愿者在3-6年級開設了心理教育課程,介紹心理、生理知識,幫助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學會與人友好相處,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持愉快的學習情緒,培養良好性格,樹立自信。
四、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負面心理疏導的主要策略
1.自卑心理疏導策略
針對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自卑這一心理問題,志愿者采取了以下疏導措施,力求使他們變得合群。
首先,鼓勵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主動與人交往。人是社會動物,交往是人的內在需要,在交往中就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進同學間的友誼,消除自卑感。
其次,鼓勵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多參加活動。引導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從自我封閉的小圈子里走出來,不再被動地接受同伴的關心和幫助,而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學會主動去關心別人,從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2.自閉心理疏導策略
針對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自閉這一心理問題,志愿團隊采用了以下疏導措施,力求使他們變得自信。
首先,引導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正確認識自己。志愿者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努力讓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明白“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不要對自己喪失信心。
其次,支持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大膽表現自己。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并非不求上進和無特長、無潛力或無能力,而是由于種種主客觀的原因,造成了自我封閉。志愿者在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時,熱情鼓勵他們走上前臺,給他們施展才干的機會,使他們樹立信心;同時讓他們明白當今世界是競爭的世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要善于表現自己。
第三,幫助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會補償自己。由于與城市居民子女所處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不同,造成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見識少,不善言談。志愿者告訴他們應學會補償自己――多看書、多交友、多游歷,牢記八字:勤能補拙、揚長避短。
第四,鼓勵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會贊賞自己。志愿者努力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辛苦努力不見得會贏來別人的喝彩,應學會給自己喝彩,學會贊美自己。
3.暴躁心理疏導策略
針對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暴躁這一心理問題,志愿者采取了以下疏導措施,力求使他們心態平和。
首先,教育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會尊重。讓他們明白,尊重別人就等于尊重自己,遇到問題發脾氣也于事無補,明智的方式是冷靜地去解決問題,做到“三想”:(1)多想想別人。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考慮問題,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2)多想想后果。遇到問題,努力克制自己的沖動情緒,考慮清楚自己的行為可能會造成的后果。(3)多想想自己。不要一味地去指責別人,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別人的錯,也應反省一下自己錯在哪兒。
其次,教育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會容人。讓他們明白,不要動輒指責、怪罪別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況且有些是“無心之過”。應學會容人,寬容意味著理解和信任,寬容會使對方體會到你的大度和良苦用心。
第三,教育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會自制。教會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技巧,借以保護自己的自尊心、情感和人格免遭傷害,獲得心理平衡,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
4.冷漠心理疏導策略
針對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冷漠這一心理問題,志愿者采取了以下疏導措施,力求使他們變得熱情。
首先是樂觀。讓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明白,事情不可能都按自己的意愿發展,但也不必把一時的困難當成難以逾越的障礙,應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培養自己樂觀、豁達的性格。
其次是合作。學會與同學、老師及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增進相互的了解,加強雙方的溝通與交流,在合作中品嘗成功的喜悅,在合作中與人分擔痛苦和憂愁。
第三是宣泄。遇到不如意的事,學會向親人、知心朋友或是信得過的老師訴說,排遣消極情緒。傷心時可以大哭一場,也可以面對墻壁大喊大叫。
關鍵詞:離異家庭;大學生;心理問題
一、離異家庭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
1.社會因素的影響。社會對離婚現象存在一定的偏見,周遭的議論和評價都會在這些學生的心理上造成強烈的反感。他們往往認為出身于這樣的家庭是見不得人的,這用社會環境給予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暗示就成為了他們的心理負擔。
2.家庭因素的影響。家庭是性格養成的搖籃。父母早年離異,對子女在少兒時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負面的影響。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響。溫暖的家庭環境給予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是非觀;相反,在破碎的家庭會使孩子形成扭曲人格和偏差的觀念,消極的對待人生。
3.自身主觀因素的影響。其實并不是所有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學生都是問題學生,都會出現心理問題。有一些學生可能在逆境中直面人生,自強自立,但也有大多數離異家庭的學生不能正確的理解父母離異,想法和行為也比較極端,受到生活的變化沖擊,他們不善于調節和宣泄,大多選擇消極的抵抗,自暴自棄,不求上進,回避現實,認為人生沒有美滿和幸福可言,出現價值偏差。
二、離異家庭大學生的家庭背景及教育方式
1.父母離異后雙方相互推卸,誰也不管子女,把孩子當成了乒乓球,有的還把孩子推給老人撫養。這種家庭往往使孩子易變得自卑、靦腆、孤獨、內向,沒有歸屬感。
2.有的家長雖然撫養孩子但責任心不強,對孩子漠不關心,放任自流,連孩子上不上學都不加理睬,更談不上家庭教育,這中家庭的孩子在校表現有行為自我、懶散,難于管教。
3.有的家長忙于生計,管理子女力不從心,也沒有時間。這樣的家長大多對孩子百依百順,只注重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的需求,處處遷就以彌補其感情上的缺失,而忽視子女的心理需求和思想教育,這種家庭的孩子大驕橫任性、自私自利。
三、離異家庭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表現
1.抑郁逆反心理。表現為:從不向人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過分的自我封閉,或心理抑郁, 或行為粗暴。他們常常會把父母的離異作為參考,評價人和事,因此不輕易相信別人,從不表白自己的心愿,不愛和同學接觸, 不善言談, 出現矛盾不能和老師溝通。
2.怯懦自卑心理。表現為:他們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別人, 對自己的評價過低,不認為命運可以被自己掌握,認為生活中從滿了無奈和辛酸,對待任何事物都沒有情趣和激情,極少參與集體活動。
3.放任懶散心理。表現為:個別家長補償式的極端嬌慣,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都以自我為中心,任性放縱,意志力薄弱、自律性差、自學能力差等。不能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行為懶散,精神渙散,無視管制,經常出現遲到、早退、曠課、打架等現象。
四、解決離異家庭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有效對策
1、社會的影響。社會的積極因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起促進作用,消極因素則會導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尤其是離異家庭的學生往往比較敏感,有些社會上的事情會使他們產生微妙的心理變化,這些變化如果不及時進行疏導,就極為容易發展成心理障礙。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優化社會環境,給予現代人正確的婚姻觀和離婚的認識和輿論引導。
2、學校的重視。離異家庭大學生在學校中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學校如果不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會導致他們行為上的偏差,甚至走向極端。因此,開展和重視這一特殊群體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建立離異家庭大學生系統檔案可以對他們實施有效的心理疏導和教育。最好是在入學初就建立離異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進行不記名的心理問卷調查,輔導員深入談話,排查特殊學生,定位特殊群體,開展特殊教育,從而及時發現問題、盡早診斷和干預,預防這一群體心理和行為不良傾向的發生。同時學校應培訓和配備專職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設立心理信箱、心理咨詢室等, 及時對學生的心理障礙給予疏導和排解。實行班導師制也是一種極好的方法,班導師可以在生活上、學習上、精神上給予離異家庭大學生無限的關懷,為他們提供了講心里話的機會。學校還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不斷提高學生工作者隊伍的素質和業務能力,加強他們在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法學等理論學科的學習,幫助一線教師提高工作能力,明確職責,以便更好地開展工作。
2、教師的關愛。教師是學生學習生活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人。一定場合下,有時教師一句話,一個眼神,甚至可以改變學生的一生。離異家庭大學生大多自卑感較強,教師在評價他們時特別應施以愛心,用愛心撫慰創傷,用友情彌補親情。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高校輔導員,高校輔導員是距離學生最近的一線教師,做好離異家庭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和成長成才教育是每一位輔導員的工作職責。首先,輔導員應深入學生課堂、寢室,深入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的各個環節,通過談心,達到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讓他們體會到溫暖和信任。其二,輔導員老師應積極營造年級、班級、寢室,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通過心理互助,讓同學們和離異家庭學生平等相待,有好相處,鼓勵互相幫助,通過這樣的氛圍撫慰他們心靈的創傷,使他們感受到親情般的愛憐和友情般溫暖,引導和教育學生正確看待自己和家庭。其三,在學習和生活中,輔導員還應他們搭建體驗成功的平臺,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求知欲和、自信心,讓他們在實踐中積累成功的體會,逐步幫助他們擺脫心理陰影,找到生活的樂趣。
3、家長的配合。“解鈴還須系鈴人”,家長要調整心理情緒,引導子女對家庭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最重要的是家長自身必須整理好自己的情感和思緒,盡快走出離婚的陰影,建立正常的家庭氛圍,不要將夫妻之間的怨恨和憤怒擴散到孩子頭上,應當多和孩子交流思想,溝通感情,隨時關注子女的心理變化,盡最大努力減少離婚對他們的傷害。家長還應積極與學校建立緊密的聯系,形成教育合力。在溝通中了解學生家庭的、學校的雙向信息,有利于家長、學校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建立新的認知系統,糾正他們頭腦中的思想偏差,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我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王祖霞.鄭燕.單親家庭學生心理特點分析與健康教育措施[J].科學教育論壇.2005.
[2]王詩堂.對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的探討[J].江西教育科研.2005.5
[3]賈曉明.單親的心理社會干預研究[J].中華子女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4.4
【關鍵詞】 中學生;“同性戀”現象;成因;對策
校園,在很多人的記憶中是美好而純真的,可是現在,這一方“凈土”在網絡化、娛樂化、經濟化的洪流中,也被涂滿了五顏六色。校園中,一對對女生手挽手,肩并肩,有說有笑,親密無間,互相擁抱,互相親吻;一對對男生一起吃飯,給對方夾菜,偶爾互相喂食。這就是“同性戀”,這一現象讓家長無言以對,純真的孩子們也在其中迷失了自我。
時代在發展,教育也在變革,年輕的家長還在為早戀、性教育問題而煩惱時,“同性戀”又讓他們手足無措,因此,對中學生“同性戀”的研究就尤為重要。
一、中學生“同性戀”現象的成因分析
目前有的學者專家將這一現象稱為“中學生情景式‘同性戀’”,就是指:在校園這個特定的環境中,學生選擇同性作為彼此愛戀依托對象的傾向和行為。這一現象的原因要從學生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來分析。
1、主觀因素
青春期的學生,身心正處在發育階段,“性早熟”也越來越明顯,他們在懵懂和好奇中嘗試“戀愛”,這種“戀愛”一旦失敗,就很容易偏向對同性之間的愛戀。另一方面,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還不高,也不夠成熟,這些都使得中學生成為“免疫力”很低的人群。
2、客觀因素
中學生本身就很脆弱,“同性戀”的形成,更為重要的是客觀環境的影響。
(1)多元的社會誘導中學生發生偏離。打開電視、電腦、手機,娛樂充斥著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洗禮”著每一個人。“超級女聲”、“快樂男生”風靡一時,李宇春一頭短發,帥氣的動作,影響甚遠。一時間,校園少了長發乖乖女,清一色的短發。韓劇中的男主角,長相精致,讓廣大女性都自嘆不如。于是,男生開始畫眼線,涂唇彩,小步扭捏,個個嫵媚。
開放的社會,多元的文化,孩子們浸泡在其中,他們開始模仿,開始試探,同時也迷失了方向,“偽男”、“偽娘”不斷出現,性別在這里有些混亂,“同性戀”也就滋生了。
(2)家庭教育的“臭氧空洞”讓孩子們被“灼傷”。中學生“同性戀”的形成中家庭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父母關系的好壞對孩子有著很大的影響。父母離異,或者一方有婚外情的家庭中,孩子較容易有兩性的認知錯誤,例如:父親有婚外情,孩子就會痛恨女人,久而久之就會泛化為對所有女性的痛恨。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也會導致“同性戀”。現在的父母在各個媒體上看到或聽到的性傷害的事件太多了,看到孩子和異性在一起,就很容易聯想到一些可怕的事件,于是他們只允許孩子和同往,久而久之,孩子的圈子里只剩下同性朋友,這在無形當中就促成“同性戀”的發生。
父母對孩子的忽視讓孩子極力尋找傾訴和慰藉的對象。現在作為“房奴”、“車奴”的父母每天都在奔波忙碌,無暇顧及孩子的身心發展。孩子在僅有的同性圈子中不斷尋找可宣泄情緒的對象,漸漸地就會依賴、依戀、愛戀。
二、中學生“同性戀”現象的疏導策略
通過對“同性戀”這一現象的研究,我們首先是要預防,防患于未然是最理想的。那么對于已經有“同性戀”傾向的學生,我們又該如何疏導呢?
1、在尊重原則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各種幫助
“同性戀”學生一般都將自己的這種情感隱藏起來,害怕被發現害怕被取笑。這就證明他們內心深處似乎也明白這是一種“非正常”的情感。所以我們不必刻意提醒,也不必大張旗鼓的教育,只要順其自然,尊重他們,循循善誘,加強他們對自身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避免學生努力證明自己“是否正常”,內心糾結于“同性戀是否是變態”,自己“是否是變態”這類問題,從而造成心理上的很大焦慮。讓他們有一個輕松的心態,平靜的心態去面對,漸漸地使他們擺脫對“同性戀”的依賴。
在尊重的基礎上,我們也要幫助這類學生,及時正確的發泄自己的情緒。“同性戀”學生一般情緒上更容易焦慮、抑郁、自卑,如果沒有可以宣泄這些情緒的渠道,很容易走極端。學校可以安排心理咨詢老師,讓學生可以找到傾訴的對象,減輕心理壓力、負擔。
2、進行科學的健康教育
中學生心智發育不成熟,缺乏理性的思考、判斷能力。我們一方面要順其自然,另一方面也要開展必要健康教育。一個是青春期的心理教育,學校可以開展心理健康的課程,如:掌握與同性和異性正確交往的方法;及時了解男女性器官的結構與功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別角色和角色期待;性倫理等。
家長也應在生活中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有一個是青春期的性教育,“同性戀”現象產生,就是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對性別產生誤解或者不認同造成的。所以性教育很重要,讓學生對性別有一個科學、理性的認知。通過這些健康教育的開展,也能夠使得“同性戀”學生,正確看待自己所“擁有的感情”是否理智,是否正確。
3、改變陳舊的家庭教育觀念
對“同性戀”學生的疏導不可或缺的一方是家庭,是父母。很多父母在發現孩子有“同性戀”傾向時不是羞于啟齒就是打罵交加。父母為什么不冷靜的思考一下孩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呢?要從根源上解決,也可以咨詢相關專業人士,為孩子的健康發展尋找出路。家長之所以有一些錯誤解決方法,就是家庭教育觀念的陳舊。必須改變家長的觀念、態度,才能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性教育,即便是在我自認為很開放的社會,也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家長在面對“同性戀”孩子的時候,首先自身的心態要正確,家長的心態都不正確,如何引導孩子?家長只是一味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送孩子參加各種補習、培訓班,忽略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明確,孩子的健康(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孩子以后發展的“1”,其他的學習成績,能力、智力所有的都是“0”,沒有“1”,再多的“0”也只是“0”。
研究中學生“同性戀”現象,我們不僅僅關注的是學生“同性戀”現象,我們更傾向于糾正和協調每一位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希望社會、學校、家庭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幫扶稚嫩的孩子找到正確的成長軌道。
【參考文獻】
[1] 陳盡染,袁譽寧.關注中學生情景式“同性戀”現象[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17.
[2] 楊鳳池.難解之結同性戀[J].中國青年科技,1994.1(1)42-44.
[3] 馬金福.迎春蓓蕾初綻放――對中學生早戀想象的認識[J].學生之友(初中版),2011.07.
[4] 葛興,王珍.論中學生考試心理障礙的表現與應對策略[J].新課程(教研),2011.06.
[5] 李陽飄.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J].中學教學參考,2011.21.
[6] 劉云艷.幼兒好奇心發展與教育促進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
[7] 李玉玲.同性戀合理性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8] 杜娟,馬嵐.關于正確處理中學生早戀問題[J].中國體衛藝教育,2010.03.
[9] 謝文劍.別再錯把友情當愛情―中學生“早戀”心理淺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1.14.
“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我教育學生時,愛心疏導,喚醒心靈,點滴中品味到了泰戈爾這句名言的魅力。
【個案情況】
立秋后的九月,就像一朵盛極之后的嬌嫩鮮花,外圈兒的葉已漸漸失去水分,露出了蔫的神色。雖然正午的時候熱氣仍然潑辣得很,然而朝暮的空氣里透出縷縷涼意,纏繞在腳踝之間,讓人感覺神清氣爽。就在這樣的日子里,新的學年開始了。
變調的問好
想著“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信心滿滿地向同學們點頭問好。“老師,您好!”一個暑假的暫別積蓄了無比熱情的學生齊聲回答。可來自后排的一個聲音吸引了我的視線,因為他的“好”字分明采用了延長音加降抑調。瞧,這個小胖墩志林正懶散的樣子漫不經心地看著我呢!大概是因為肥胖的緣故,眼睛越發顯得狹小,眼神中透露一絲無所謂,這算是任性還是……再環視同學,幾乎沒一個人為這樣另類的聲調而詫異的!我真想大發雷霆嚴批這個孩子,可是我笑了,說:“高志林,你好嗎?放假回來聲音變得特別了,怎么不那么好聽了?”他有些不好意思了,板著小胖臉怯怯地低下了頭,什么也不說。我見狀便不再深究,繼續進行上課。
不端的行為
之后的兩天接連發現志林問題很多:上課注意力分散,有時眼神盯在一處好久,不知在想什么,失魂落魄的樣子,經我大聲提醒才回過神來。下課跟同學玩游戲,動輒不對心了就突然變臉,說臟話,動拳腳。一位女同學把他告訴給老師,他還私下指著那個女孩說:“我恨你……”敵視、仇恨充滿了他的心田。在他的眼里,似乎所有的同學都對不住他。這孩子一定心理有情況,問題出在哪兒呢?
家庭的突變
經過多渠道了解和家訪我才知道:他媽媽因另有所愛與爸爸離婚而另嫁他人。這孩子留在爺爺奶奶身邊生活,經常想媽媽而哭泣。爺爺奶奶便對他更加嬌慣一些了,唯恐慢待虧欠他一樣。他父親無法挽回原本的三口之家,常常醉酒宣泄內心的苦悶。不用說,孩子雖小,但他因家庭的突變過多地承受了生活的無情,幼小的心靈經受了怎樣的打擊。這孩子太需要關愛和心理疏導了。我思忖了良久,開始了我的行動。
【輔導過程】
行動步驟一:開啟心靈的窗戶
走近孩子、了解孩子才能打開他們心靈的窗戶。我常常利用課間休息和午休的時間找他談心,嘗試了解他的一些想法和感受,詢問他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狀況,甚至在走廊里遇到他的短短的幾分鐘的時間里,我也會笑著和他招呼,讓他感覺到老師正在關愛著他。雖然,我也遭到了很多次的“平淡無奇”,但我始終堅持著。
多次的親密交談,我漸漸了解到:他雖然存在一些需要改正的毛病,但也是個懂事又可愛的孩子。我常常疏導他:有時我們的生活會充滿太多的不如意或傷心事,但你一定要堅強。你要相信父母雖然會有一些矛盾碰撞,但卻是永遠疼愛你的,老師和同學也會永遠關愛你的。
行動步驟二:家長老師聯手促動
我決定介入他的家庭深入教育。那天,我主動找到他媽媽,與她詳細交流了孩子在校的情況。她母親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震驚,但只見兩行熱淚直往下流。這孩子是個非常有性格的孩子,是個“順毛驢”。于是我向孩子母親提出了建議:
1.經常跟孩子交流或定期看望孩子,哪怕是通過打電話對孩子進行明辨是非的教育,提升孩子這方面的能力,讓他知道:母親雖不在身邊,但很關心他,疼愛他。學習是每個學生自己的事情,老師和家長都為其學習取得進步而無私地幫助他。
2.告訴孩子,寬容是一種美德。有了寬容之心,人就會自信、快樂、健康,就會受到尊重,被人仰慕,寬容是修養、智慧、卓越的象征。
行動步驟三:初嘗成功的滋味
當他一次次答對我的提問時,當他接受我一次次的夸獎時,當同學們贊許的目光投向他時,我發現他回答問題一次比一次干脆了,答題聲音也一次比一次響亮了。漸漸地,他的目光之中開始充滿神采與上進。為了表彰他,我還讓他當上了學習小組的組長,這更激勵了他學習的主動性。同學們不再指責他了,他變成了一個積極要求上進的孩子。
案例點評:
我們班有23名學生,其中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有5個(約占22%),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個(約占18%)。這類特殊群體孩子普遍家庭教育狀況如下:
(1)家庭教育嚴重缺乏。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大多不識字或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指導孩子學習,即使管,不是溺愛就是觀點落后,方法失度失當。由于隔代撫養,祖父輩往往只求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要求,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教,容易造成心理障礙。
(2)父母關愛嚴重缺失。在調查中發現,父母與孩子有的一周聯系一次,有的一個月聯系一次,有的偶爾或很少聯系。有一種現象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有的父母為了彌補不能照顧孩子的遺憾,就在金錢上無條件無限度地滿足孩子,而置孩子的教育于不顧,而這些孩子也認為錢花得理所應當,從而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為不良行為的養成提供條件。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所以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對待特殊群體孩子進行德智行教育工作就更加重要了。總之,教師時刻要認識并行動的法寶是:
一、師愛——永恒的主題
教育應充滿詩情,也要蕩漾愛意。用知識去啟蒙,用愛心疏導來潤澤,讓嬌嫩的生命如同田野的青草,享受陽光雨露,自由快樂。當他真正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時,教育效果也就自然是事半功倍了。
二、理解——信任的基石
用陶行知先生的話來說,對學生的理解就是“我們要懂得兒童”。教育,是心靈的喚醒。教育,更是“一種慢的藝術”。這位同學對于突變生活的不適應,導致了心靈受傷而遷怒他人的結局。我們老師要盡量蹲下身子,站在學生的立場去嘗試理解他們,盡可能地使自己體會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索,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以信任來獲得信任,以尊重來贏得尊重。
三、家教——成功的雙翅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原本應該充滿祥和歡樂的節日氛圍,那些不斷跳動的數字,那些不斷閃現的鏡頭,那些不斷更新的消息,這場疫情每時每刻的變化都在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內心。疫情的來臨,不僅威脅著公眾身體健康,也影響著公眾心理健康,特別是居家隔離期間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疫情時期,學生的心理可能出現哪些不良反應?
在疫情防控這一特殊時期,孩子們的正常生活被打亂,精心策劃的家庭旅行沒有了,春節的各種聚會取消了,不能約上三五小伙伴一起玩樂,并且還要經常被逼著洗手、戴口罩,學校推遲了開學……這種長時間在疫情陰影下、沒有任何心理準備、與外人隔絕的居家生活,確實會給人們帶來緊張、恐慌的心理。而中小學生正處于認知能力發展過程中,對社會化的需求在增加,情緒有較多體驗但控制能力不足的階段,對于疫情的關注加之生活空間的縮小會讓學生在認知、情緒、行為、人際交往和軀體方面產生一些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包括:
在認知上,可能因為過多攝入疫情相關新聞和真假難辯的消息而無法對疫情作出科學的判斷,甚至會出現災難化的想法;
在情緒上,會出現無聊、煩躁、憋屈、消沉、抑郁、易怒、恐懼等各種不同的困擾;
在行為上,會無所事事,懶于學習、不思讀書或沉迷手機游戲網絡電視;
在人際交往上,會產生人際交往范圍極窄(缺少同伴交往)、交往能力和欲望都下降、易與家人爭吵等問題;
在軀體化反應方面,可能會出現無明顯原因的疼痛問題、消化系統問題、飲食問題和睡眠問題,也可能因為對疫情的擔憂出現過度關心自己的身體癥狀或出現反復洗手、消毒等行為。
二、
面對疫情,家長應該如何做好孩子心理防護?
(一)
留心觀察,及時掌握情況
新聞、網絡、視頻關于病毒、疫情的消息鋪天蓋地的襲來,一下子讓這些涉世未深的小朋友們感受到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和恐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焦慮、恐懼就有可能通過反常的行為表現出來。比如:晚上頻繁醒來、哭鬧,害怕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總是問:“媽媽、爸爸,你不要離開我好不好!”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他們對事物小心翼翼,飯量減少。或者,突然變得很膽小,平常很喜歡玩的玩具或游戲都不愿意參加了;還有可能出現尿床、反復吸允手指、咬指甲這樣的行為。出現以上反常情況,家長要特別注意!
(二)自我調節,控制自己情緒
一是不能將焦慮、恐懼的負面情緒傳染給孩子。只有家長表現得從容淡定,孩子才能從你的身上獲得更多放松的信息。同時,也要允許孩子表達恐懼,當他們感到害怕的時候,耐心的傾聽,陪伴。而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勸他們不害怕,這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二是對孩子要包容、有耐心。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越長,難免會產生更多摩擦,要對孩子進行合理引導、耐心教育。晨昏顛倒、游戲過度是許多孩子身上容易出現的現象,對此,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對孩子發火,也不宜立即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適度打游戲不僅能增進孩子生活的樂趣,也能促進孩子之間的交流。玩手機也是“00后”少年的重要行為特征,通過手機孩子可以獲得很多信息,學到更多的東西,但完全沉湎其中是萬萬不可取的,父母要控制好孩子的游戲時間,并關注游戲內容。
(三)以身作則,做好自我管理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每時每刻都在模仿家長的行為。在行為習慣和情緒調適上,家長都需要做好榜樣,保持理性,積極應對,規律生活,給孩子傳遞戰勝疫情的信心。在行為習慣上,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不做“手機的奴隸”。均衡飲食,給自己和孩子提供豐富的營養餐食,徹底煮熟所有食物。在情緒調適上,需要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并且嘗試用正向的思維去思考,讓生活充滿正能量,也給孩子帶來溫暖與信心。
(四)創新方式,教給孩子防護知識
在孩子問到疫情的詳細問題時,家長應用有趣的、具體的、積極的語言,給孩子解釋病毒及其防護方法,給孩子帶來穩定的情緒。
用正確的方式,向孩子傳遞關于疫情的信息,而不是只讓他們看新聞,或者聽大人說:哪個地方的情況又更嚴重了。對孩子最好的知識普及的方式就是減少孩子直接接觸新聞的機會,給他們講相關的兒童故事或者繪本。通過孩子喜歡的故事主人公,通過隱喻的方式把對抗病毒的知識和當前的疫情告訴他們,是最容易讓兒童接受的方式。
(五)關心孩子,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在這段時間里,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變長,不僅需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也需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動態。可以每天晚上抽出時間與孩子“談心”,了解孩子這段時間的感受和困惑,給予孩子需要的幫助。在空閑時間,可以陪孩子進行一些親子活動,放松心情。玩玩具、讀繪本、唱歌、文字接龍、下棋、觀看優秀影視作品等等,還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家務、搞衛生。讓孩子的生活被有趣的游戲與活動占據,這非常有利于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從而體會當下生活的樂趣,這樣自然而然就放松下來了。
(六)因勢利導,加強孩子德育教育
家長應利用疫情防控的契機開展科學教育、健康教育、社會教育、人生觀教育、生活教育等,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科學和科學家的價值、什么樣的人生最美、什么樣的行為值得頌揚等等。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非常好的教育資源,這次抗疫中無數醫護人員為了搶救病人而爭分奪秒、奮不顧身,社會各界踴躍捐款捐物等,都是對孩子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極為生動的教材。此刻,設身處地、換位思考、角色扮演等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
三、面對疫情,學生應該如何做好自身心理防護?
(一)勞逸結合,做好假期計劃
延長的假期給了我們更多自我支配的時間,還有不少的同學趁著這段時間“彎道超車”。所以,在假期要做好詳細規劃,劃分學習時間、休息時間、娛樂時間,屏蔽電子產品的干擾,按照日程表安排每日的生活學習,給自己更多的生活掌控感,讓自己在假期中有所成長。同時,在家里也可以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例如跳繩、仰臥起坐、健身操等,增強免疫力。
(二)調適心情,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在這段時間里,我們難免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可能會焦慮緊張或者覺得空洞無聊,及時覺察自己的心情,通過寫日記、與他人傾訴等方式抒發,或者通過聽音樂、做運動等方式緩解。允許自己存在負面的情緒,不需要一味排斥它或者進行自我貶低。我們的計劃可能被打亂,生活方式也讓我們感到不適應,像以前一樣保持平穩的情緒狀態是很難的,但如果我們排斥自己的“焦慮”,會讓自己更加焦慮,進入死循環。同時,嘗試以積極的方式去應對:“雖然沒有辦法按照原定的計劃進行,但是我可以重新制定計劃”,“雖然疫情讓人恐慌,但我相信我可以照顧好自己
”。我們可以肯定自己度過這段日子時付出的努力,肯定自己面對負面情緒的勇氣,肯定自己積極正向的思維,看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三)保持聯絡,與家人朋友傾訴自己心情
雖然不可以走訪親友,也不可以和好朋友一起游玩,但是我們還可以通過線上的方式和他們保持聯系。和家人、朋友通過視頻的方式拜年,聊聊大家的近況和最近的心情,互相給予支持和鼓勵,一起度過這段日子。現在短暫的分別是為了以后更好的重逢,等到疫情過后,我們再一起相聚!在家里,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變多,可以多和父母聊聊天,了解一下他們以往的趣事,傾訴一下自己的煩惱,走進彼此的內心。也可以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者一起包包餃子,享受其樂融融的生活。
(四)及時求助,加強與父母老師溝通
如果發現自己的不良情緒已經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睡眠,無法用自己內在的力量來自我調節了,應及時通過和父母溝通,或通過網絡與老師交流自己內心感受,通過家長老師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讓專業的咨詢師陪你走過這一段路。
四、面對疫情,學校和老師應該如何做好學生心理防護?
由于各地延遲開學,只能通過網絡對學生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和心理咨詢,一些常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團體輔導、面對面的心理咨詢都不能使用,這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許多挑戰,但這不等于學校和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可為。
(一)開展在線心理輔導
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可采用“科普教育和專業輔導相結合、個人輔導和家庭輔導相結合、各種服務平臺和網絡通信手段相結合”的思路和方式,通過電話、QQ、微信等網絡手段提供在線心理輔導服務。學校可以為學生和家長編寫疫情期間心理調適的在線讀本,可以通過網絡建立班級群或更小的學生群開展在線心理課堂。當然,還可為學生建立心理危機服務熱線和平臺,把電話提供給學生和家長,讓他們隨時撥打。當然,在提供心理服務的過程中,要遵守倫理,流程專業規范,避免對受助者的二次傷害。
(二)關注重點學生心理
學校和教師一方面要關注所有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另一方面要對一些重點人群進行重點關注:一是父母是確診患者及在疫情防控一線人員的學生;二是身邊有確診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學生;三是疫情重點區域的學生;四是初三、高三即將參加升學考試的學生;五是原來就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或自身性格比較敏感、比較容易受外界影響的學生。此外,一些特殊家庭的學生如家庭不健全、沒人照料或父母自身有不良心理的學生等等。
(三)多措并舉做好防護
第一,學校和老師要讓學生在疫情期間留意自身的身心變化。要讓學生知道,在疫情壓力下可能會出現焦慮、恐慌、憤怒和煩躁等各種不良情緒,這是人面對應激事件的正常心理反應,不必過于敏感和緊張。
第二,可以讓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蝴蝶拍”等或用運動、音樂、傾訴來轉移注意力、增加積極體驗。
第三,疫情防護知識、心理科普類文章等,指導廣大青少年學生正確看待和接納自己在本次疫情中的心理狀態,學習如何在疫情中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加心理韌性,進行自我心理保健。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定時關注官方通報,停止頻繁了解信息,避免災難化思維,積極面對自身情緒變化,遇到問題及時尋求家長、老師幫助。
第四,特別重要的是,要做好家校合作。及時通過家長微信群、QQ群等平臺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聯系,了解學生在家學習、生活狀況,引導教育廣大家長合理安排學生生活起居,積極開展親子游戲。
疫情之下學生心理健康防護教育主題班會: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內容
淺談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的必要性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人們和學校的廣泛關注,心理健康工作也在深入開展。通過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導、疏導、預防和緩解中學生心理問題,增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是學校的重要工作。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順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我們班主任應加強對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道德品質的培養。從而使他們心智不斷走向成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發展。
一、心理健康班會的意義。
心理健康主題班會是班主任探索學生管理和德育工作的手段之一,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和德育工作的科學性實效性的表現。心理健康教育、傾聽引導、疏導、互動性等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內容對班主任開展主題班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心理健康主題班會的功能。
心理健康主題班會的開展、對學生的心智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讓他們能夠用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外界所帶來的各種壓力,能夠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從而端正人生價值觀。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對于形成健康健全的班集體,正確的思想言論、發展學生組織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化解矛盾能力,自我減壓能力,獨立生活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一)心胸狹隘。
有些學生不懂得禮讓、自私自利,有利益時相互之爭互不相讓,遇到問題和困難時相互推諉缺乏擔當責任意識。對于老師的批評和建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對于同學的指正有時動口,有事拳腳相加。總是反其道而行之,讓老師和學生很頭痛。還有學生“眼里揉不得沙子”受不得委屈,否則就會大吵大鬧,沒有容忍之心。這種現象的存在,充分說明了我們現在中學生所缺乏的一種博大的胸懷。
(二)攀比和嫉妒心理。
在校內經常聽到學生說,某某同學買了一款新手機,某某這個周家里給了幾百元錢,穿的衣服多漂亮等,學生的價值觀出現偏差,導致互相攀比。負面性的攀比心理會使人意志消沉,會使個體陷入思維的死角,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極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負面性攀比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無法自拔。有的同學見不得他人成績比自己好,見他人學習好一些,總是想辦法去搗亂。還有的同學爭強好勝,自以為是,見別人比自己表現好則妒火中燒,惡言挖苦,忿恨暗生。“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此類學生不但沒有向有才德的學生看齊,而是妒忌,將自己的心靈燒的一塌糊涂。于是乎,搬弄是非,欺壓他人,和同學之間形同路人,同學之間的友誼蕩然無存,讓別人避而遠之。
(三)煩躁心理和性格孤僻。
此類同學很少“安分守己”,總是焦慮煩躁,上課不認真聽講。坐立不安不知所以。下課在教室胡鬧,如熱鍋上的螞蟻,到處躥。手腳不閑,比如我班胡某同學就是這種學生,不安分守己,總是欺壓同學,仇視老師和父母。對老師的批評輕則橫眉冷對,重則當面辱罵頂撞,讓老師非常頭痛。還有我班李某同學,不茍言笑,獨來獨往,不愿與人交流,沉默寡言,總把自己封閉在一個人的世界里,自己總感到孤獨無助,讓人很難接近。
(四)早戀現象
中學生的生理發育日趨成熟,對異性的關注渴望不斷加強,導致“早戀”問題。許多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胡思亂想,課后傳紙條,互訴愛慕之情,愛在異性面前表現自我,同學之間談論的都是吃喝玩樂等,導致學習成績不斷下降,荒廢了學業。
(五)家庭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
家長的品行影響著自己孩子的成長,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和品質需要家長的支持。而學生很多行為習慣不是在學校養成的,而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現在家庭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圍,父母忙于工作,而且留守兒童較多,在家嬌生慣養,養成很多不良習慣,比如我校王某學生,父母在外打工,很少和孩子交流溝通,只要孩子要錢,要物品,都是盡最大能力滿足。一學期給兒子買了三部手機,每個月給孩子1000元零用錢,總是對孩子有求必應,放松對孩子的教育管理,導致孩子放任自流,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目中無人,走向墮落,有的家長品行不端,行為放縱,對孩子起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許多家庭對孩子太過溺愛,從來不讓受委屈,受不得半點艱辛,遇到挫折不知所措,心理失衡,出現偏激行為。
(六)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
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需求不斷提高,社會的文化娛樂設施成為青少年蛻變的場所。如街道上的網吧,對未成年人開放,周末時候上網的學生很多,很多學生在網吧玩游戲,觀看暴力不健康的影視片,接受不良的信息影響,導致很多學生學習下降。不思進取,玩物喪志,造成心理健康的缺失。
針對學校學生心理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該如何制定有效的措施,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心理認知,是我們研究和探索的主題。作為班主任就一定要利用班會課,為學生們心理健康做好正確的引導和疏導。
四、心理健康主題班會的必要性。
(一)加強班會課心理健康教育與和疏導。
中學生心理健康主題班會課是班主任開展心理教育和疏導的重要手段之一,除任課教師對學生滲透心理教育外,班主任是實施心理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輔導和引導非常重要。班主任應加強自身的心理知識學習培訓,能夠掌握心理知識的技能,針對不同學生的不良心理反應,采取不同的應對方法,幫助學生走出不健康的心理,從而獲得成效。
(二)開展班團活動,增強團結意識。
利用班會和課外活動,開展多彩的班團活動。例如主題班會,演講比賽,辯論會都是對學生心理健康起到積極作用。學生可以通過活動增進友誼,培養團隊意識,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心理特征,學會交流和交往,溝通的過程中釋放學習和生活壓力,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生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習慣,從而保證學生健康的心理形成。
(三)提高家長對心理教育的認識,充分發揮家庭教育作用。
家長在教育中缺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認識,只是關注孩子的學習和物質上的需求,而孩子出現很多心理問題時,家長卻一臉茫然,不知所措。班主任在與家長溝通過程中,應引導家長認識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基本常識,引導家長在平時生活中多關心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并做到及時和班主任溝通。便于班主任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既是對學生所產生的不良心理進行引導和疏導,是學生走出誤區,擺脫心理陰影。班主任與家庭的有機結合,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平等交流,關愛學生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