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陸地與海洋氣溫變化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氣溫水平分布的一般規律
1.無論南北半球,氣溫一般是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等溫線數值一般是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2.南半球等溫線較平直,等溫線大致與緯線方向一致。
3.北半球等溫線較曲折,1月份大陸等溫線向低緯度(南)凸,海洋上向高緯度(北)凸;7月份大陸等溫線向高緯度(北)凸,海洋上則向低緯度(南)凸。南半球等溫線雖較平直,但在海陸交界處附近仍略有彎曲,與北半球類似,若同樣月份和北半球凸出南北方向相同,若同樣季節(夏季或冬季)和北半球凸出的高低緯度方向一致。
4.全球寒冷中心出現在南極大陸上,北半球寒冷中心出現在亞歐大陸北部的西伯利亞地區,而不是在北極地區;全球炎熱中心出現在北回歸線附近的非洲北部撒哈拉地區,不是在赤道地區。故在上述地區不同季節常出現等溫線閉合中心。
海洋表層水溫分布規律類似于氣溫水平分布規律。
(二)氣溫垂直分布規律
自地面向上氣溫逐漸遞減,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
(三)水溫垂直分布規律
由表面向下先是迅速降低,到一定深度后變化減小或不再發生變化。
(四)氣溫的時間變化
1.氣溫日變化
一天中氣溫最高值一般出現在午后兩點左右,即當地地方時14時前后,最低值一般出現在日出前后。
2.氣溫年變化
北半球最熱月一般出現在7月(大陸)或8月(海洋),最冷月則出現在1月(大陸)或2月(海洋);南半球相反。
以上原理規律中對于南北半球等溫線不同季節彎曲變化特點及日變化特征學生雖能夠理解,但在分析具體問題時經常出錯,故總結其基本方法或解答模式非常必要。
二、例題分析及方法點撥
(一)考題回顧
(2013年高考山東綜合能力測試地理)氣溫的日變化一般表現為最高值出現在14時左右,最低值出現在日出前后。圖3示意某區域某日某時刻的等溫線分布,該日丙地的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讀圖回答1~2題。
1.下列時刻中,最有可能出現該等溫線分布狀況的是
A.6時 B.9時 C.12時 D.14時
2.該日
A.日落時刻甲地早于乙地B.日落時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陽高度甲地大于乙地D.正午太陽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答案:1.B 2.B
解析:本組題主要考查海陸熱力差異引起的晝夜氣溫變化知識與等溫線分布特點的結合及太陽直射點位置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大小之間的關系。
其中第1題主要考查了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氣溫日變化相關規律。根據材料知氣溫變化中氣溫最高值出現在14時左右,最低值出現在日出前后,這兩個時刻海洋和陸地冷熱差異最為明顯,故等溫線應彎曲最厲害,A、D選項所述時間最有可能屬于此種情況,C為12時,太陽輻射已經很強,陸地氣溫應明顯高于海洋,故A、C、D皆不符合題目要求,若等溫線平直說明海陸無冷熱差異,應為前述兩時刻之間過渡時刻。B選項正確。
方法點撥:根據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可知,晝夜不同時刻由于海陸增溫降溫幅度不同,從而不同時刻海陸氣溫有所不同,白天大陸增溫快,增溫幅度大,故氣溫要高于海洋;夜間表面輻射降溫,海洋降溫慢,降溫幅度小,故到日出前后達氣溫最低值時海洋氣溫應高于大陸,因而等溫線彎曲變化特點應為白天氣溫較高時大陸等溫線凸向高緯度,海洋等溫線則凸向低緯度;在一天中氣溫達最低值時,則大陸氣溫低于海洋,大陸等溫線向低緯度凸;若為由最高值向最低值或由最低值向最高值過渡時期則有可能大陸海洋氣溫相差不大而出現平直等溫線情況。
此外在近年高考全國各地試題中有多套試題分別考到了氣溫(水溫)分布規律相關試題,重點考查了基本規律和分析方法,故掌握其基本規律及分析方法成為此類問題高考復習的主要目標。
(二)典題訓練
(內蒙古巴市一中2013模擬)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庫蓄水量變化的重要指標(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圖3為某區域略圖,表1為圖示水庫各月水量盈余率統計表。據此回答1~2題。
表1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水量盈余率 1.31 1.21 1 0.93 0.71 0.63 0.78 0.89 1 1.29 1.30 1.4
1.根據圖表信息,判斷該地區位置及氣候是
A.南半球、地中海氣候 B.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
C.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 D.北半球、地中海氣候
2.關于圖示水庫的說法正確的是
A.12月份水庫的儲水量最大 B.3月份水庫的儲水量最大
C.6月份水庫的儲水量最小 D.9月份水庫的儲水量最大
答案:1D 2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根據海陸位置及氣溫時空分布特點來判斷分布區域、氣候類型及水量變化特點的能力。
第1題 據圖上知,該地位于大陸西岸附近,西面是海洋,東面是大陸,等溫線分布為大陸等溫線向南凸,海洋等溫線向北凸,可推知可能為1月(或1月前后)等溫線分布狀況(北半球1月冬季,大陸氣溫低,等溫線向低緯凸,向南;南半球1月大陸氣溫高,夏季,等溫線向高緯凸,向南),又材料給出為最冷月等溫線,北半球最冷月1月,南半球最冷月7月,故應為北半球;結合表1,北半球冬半年盈余率大于1,即冬季入庫水量大于出庫水量,有可能該季節降水量大的緣故。故應為地中海氣候,D選項正確。
第2題 水庫的儲水量大小決定于盈余率的大小,若水庫盈余率大于1,則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水庫水量就在不斷增加,一直到水庫盈余率小于1,流入量小于流出量,此時水量開始減少,故盈余率由大于1到1,再到小于1的過程即為水量由增加變為減少的時間,此時應為水量最大,即3月份水量達最大值。B選項正確。
技巧點撥:本組試題重點考查等溫線分布的一般規律,氣候類型的特點及分布規律等內容。圖中用圖例給出了河流、圖中河流上游一水庫、海洋和陸地、最冷月等溫線等信息,根據圖中海陸分布該區域應為大陸西岸附近,從圖中等溫線凸向可知,此圖為北半球,因為大陸等溫線向南凸,海洋等溫線向北凸,若為北半球,即大陸等溫線向低緯凸,應為大陸上氣溫低于海洋,為冬季,若為南半球,大陸上等溫線向南凸即為向高緯凸,大陸氣溫應高于同緯度海洋,為夏季,根據圖例所給等溫線為最冷月等溫線不符合夏季情況,故該圖表示北半球某地區。結合表1水庫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盈余率大于1說明流入量大于流出量,小于是說明流入量小于流出量,由此可推知北半球冬季補給水量大,夏季補給水量小,若是降水補給則為北半球冬季多雨,夏季少雨。盈余率大于1時水庫水量一直在增加,小于是時水量減少。據此可得出題目答案。
解答此題可采用以下步驟:①要明確圖上提供信息,圖上圖例提供了水庫、海洋、陸地、河流、最冷月等溫線等,據圖上知該區域位于大陸西岸附近。表中給了各月水庫中水量盈余率,反映10月至次年2月水量增加,4—8月水量在減少,3月和9月水量出入持平。②提取所學相關原理,圖上等溫線分布為大陸上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根據等溫線分布原理:無論南北半球,1月份大陸等溫線向南凸,海洋等溫線向北凸,7月份大陸等溫線向北凸,海洋等溫線向南凸。因為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在北半球,1月份為冬季最冷月,此時大陸上氣溫低,海洋上氣溫高,大陸等溫線向低緯凸,即向南凸,海洋等溫線向高緯凸,即向北凸;7月為夏季最熱月,此時大陸上氣溫高,海洋上氣溫低,故大陸等溫線向高緯凸,即向北凸,海洋等溫線向低緯凸,即向南凸。若在南半球,因為海洋面積大,陸地面積較小,這種差異不太明顯,等溫線相對較為平直,但也有一定彎曲,1月份為南半球夏季最熱月,此時大陸氣溫高于海洋,大陸等溫線向高緯凸,即向南凸,海洋等溫線向低緯凸,即向北凸;7月份為南半球冬季最冷月,大陸氣溫低于海洋,大陸等溫線向低緯凸,即向北凸,海洋等溫線向高緯凸,即向南凸。這個規律也可以簡化為:高低緯度而言,無論南北半球,夏季時大陸等溫線都是向高緯方向凸,海洋等溫線都是向低緯方向凸,冬季則相反;南北方向而言,同樣月份,南北半球大陸(或海洋)等溫線凸向一致,即1月份大陸等溫線都向南凸,海洋等溫線都向北凸,7月份則大陸等溫線都向北凸,海洋等溫線都向南凸。氣候類型判斷可根據季節與水量盈余率(可反映降水的季節分配)的關系得出,根據以上分析得出了是北半球后,根據表中各月水庫水量盈余率得知,此地冬季時入庫水量大,夏季時入庫水量小,可以推知可能是冬季降水量大的緣故,又圖中知位于大陸西岸附近,應為地中海氣候。至于水庫儲水量大小,只要進大于出,水量一直增加,只有流入小于流出,水量才開始減少,所以根據表中數據應為3月水量最大。
三、拓展鞏固
(原創)讀30°緯線附近某沿海地區圖,回答1~2題。
1.7月,在R河下游沿EF線作河流剖面圖,與實際情況最接近的是
2.下列關于M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A.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B.附近海域有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
C.可能是重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
D.自然帶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答案:1.A 2.C
第一單元
地球
第一課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形狀
是一個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球體
二、大小
1、地球的極半徑:6357千米
2、赤道半徑:6378千米
3、平均半徑:6371千米
4、赤道周長:40000千米
5、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第二課
在地球儀上認識經緯網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北極:地軸北端與地球儀表面的交點
2、南極:地軸南端與地球儀表面的交點
3、赤道:從地球表面到南北極點的距離相等且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
二、緯線與維度
1、緯線的定義:
在地球儀上,與赤道平行的圓,叫做緯線
2、緯度的定義:
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不同的緯線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叫做緯度
3、緯度的判讀:
(1)
赤道是0°緯度,是劃分緯度的起點。赤道以北是北緯,赤道以南是南緯。
(2)
北緯,用符號“N”表示。越往北度數越大。
(3)
南緯,用符號“S”表示。越往南度數越大。
(4)
在沒有標示緯度符號的經緯網圖中,越往北度數越大的是北緯,越往南度數越大的是南緯。
三、經線和經度
1、經線的定義:
在地球以上,連接南北兩極并與赤道垂直的半圓,叫經線,也稱子午線。
2、經度的定義:
為了區別每一條經線,人們給不同的經線標上了不同的度數,叫做經度。
3、經度的判讀:
(1)國際上規定,已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
(2)以0°經線為界,往東為東經度,用符號“E”表示,0°經線向東至180°E是東經度的范圍
(3)以0°經線為界,往西為西經度,用符號“W”表示,0°經線向西至180°W是西經度的范圍(注意:180°E和180°W是同一條經線,他們是重合的。)
(4)在沒有標示經度符號的經緯網圖中,越往東度數越大的是東經度,越往西度數越大的是西經度
四、半球的劃分
1、南北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2、東西半球的劃分: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從20°W往東至160°E以西的范圍為東半球,從20°W往西至160°E以東的范圍為西半球
四、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1、低緯度:0°——30°
2、中緯度:30°——60°
3、高緯度:60°——90°
第三課
地球的自傳
一、自傳
1、自傳定義:
地球繞著地軸的旋轉,叫做地球的自傳。
2、方向和周期:
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天(24小時)
二、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一)
晝夜更替
(注意:晝夜交替產生的三個條件:
1、地球不停的自傳
2、地球本身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
3、太陽系中只有一顆恒星——太陽)
(二)
時間的差異——地方時
1、地方時的定義:
在東西方向上由于經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時刻稱為地方時
2、時刻的判讀
(1)將晝半球等分的經線其地方時為正午12:00;與其相對的經線其地方時為0:00(24:00)
(2)在赤道上,晨線與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00;昏線與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00(如圖1所示A處18:00,B處為6:00)
3、地方時計算的原則:
(1)東加西減
(2)東早西晚
第四課
地球的公轉
一、公轉
1、公轉的定義:
地球圍繞太陽的轉動稱為地球的公轉
2、周期與方向:
周期:一年(約365日)
方向:自西向東
二、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一)
四季的變化
(二)
五帶的劃分
(三)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帶來晝夜長短的變化
(四)
極晝極夜現象的產生
三、四季的產生
由于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公轉時是傾斜的,且傾斜角度為66.5°,所以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季節對應太陽直射點的地方差異,太陽直射點在23.5°N和23.5°S之間產生季節性移動。春分日時太陽直射赤道,春分日前后的3、4、5這幾個月是春季;夏至日時太陽直射23.5°N,在夏至日前后的6、7、8三個月為夏季;秋分日時太陽直射赤道,在秋分日前后的9、10、11這幾個月為秋季;冬至日時太陽直射23.5°S,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個月為冬季。
四、五帶的劃分
熱帶:23.5°N(北回歸線)至23.5°S(南回歸線)之間
北溫帶:23.5°N(北回歸線)至66.5°N(北極圈)之間
北寒帶:66.5°N(北極圈)至90°N(北極點)之間
南溫帶:23.5°S(南回歸線)至66.5°S(南極圈)之間
南寒帶:66.5°S(南極圈)至90°S(南極點)之間
五、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北半球為例)
節氣段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狀況
晝夜長短狀況
從春分到夏至
從赤道(0°)逐漸移向北回歸線(23.5°N)
北半球晝長夜短,且晝漸長夜漸短
從夏至到秋分
從北回歸線(23.5°N)逐漸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晝長夜短,只是晝漸短夜漸長
從秋分到冬至
從赤道(0°)逐漸移向南回歸線(23.5°S)
北半球晝短夜長,且晝漸短夜漸長
從冬至到春分
從南回歸線(23.5°S)逐漸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晝短夜長,只是晝漸長夜漸短
兩分日
直射赤道(0°)
晝夜平分
兩至日
夏至直射北回歸線(23.5°N);冬至直射南回歸線(23.5°S)
夏至日是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冬至日是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
第二單元
地圖
第一課
地圖的基本要素
一、地圖三要素:比例尺
指向標
圖例和注記
二、地圖上方向的判斷
1、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確定方位
3、經緯網地圖上,根據經緯線確定方位(經線指示正南正北方向,緯線指示正東正西方向)
三、比例尺
1、概念:比例尺是指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
2、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3、表示方法:
(1)線段式:0_____50千米
(2)數字式:1:5000000或1∕5000000
(3)文字式: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50千米
4、比例尺大小與地圖內容詳細程度的關系
相同圖幅的兩幅地圖,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域范圍越小,所表示的內容越詳細,精確度越高;比例尺越小的表示的地域范圍越大,所表示的內容越簡略,精確度越低。(如下圖)
1:20萬
1:500萬
第二課
地形圖的判讀
一、海拔和相對高度
1、海拔:是指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也稱絕對高度。
2、相對高度:是指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垂直距離。
二、五種常見的地形類型
1、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特征:
地形類型
海拔特征
地表形態特征
平原
200m以下
地面廣闊平坦
高原
500m以上
地面起伏和緩
山地
500m以上
坡度較陡、溝谷較深
丘陵
不超過500m
相對高度小、坡度和緩
盆地
\
四周高中間低
三、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的概念:
在地形圖上,將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叫做等高線
2、等高線地形圖:
用等高線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圖,叫做等高線地形圖
3、六種常見地貌類型的等高線地形圖
地形部位
地形部位特征
等高線特征
圖示
山峰(山頂)
中間高四周低
等高線閉合,等高線由外向內遞增。
鞍部
兩個相鄰山峰之間的凹地
山谷線的最高點就是鞍部
山谷
兩山脊之間低洼的部分
山谷兩邊高,中間低,等高線是低值凸向高值
山脊
從山頂到山麓凸起高聳的部位
山脊中部高,兩邊低,等高線是高值向低值凸起
陡崖
近似垂直的山坡或地形倒置
幾等高線重疊在一起
陡坡于緩坡
陡坡坡度較陡,緩坡坡度較緩
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第三單元
海洋與陸地
第一課
海陸的分布
一、海陸分布
海洋占地表總面積的71%,陸地占地表總面積的21%
二、七大洲
1、由小到大(按面積):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2、各大洲的分界線: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紅海
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南美洲與南極洲:德雷克海峽
三、四大洋
按面積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二課
海陸的面貌
一、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大洲
地形特征
亞洲
中部高、四周低,山地面積廣,地形復雜。
非洲
以高原為主(被稱為“高原大陸”)
歐洲
以平原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大洋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
南極洲
冰雪覆蓋,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第三課
海陸變遷
一、滄海桑田
1、促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力:
(1)內力作用(地殼運動、海平面的升降)
(2)外力作用(人類的活動,流水、風力、海浪侵蝕)
二、大陸漂移學說與板塊構造學說
(一)、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
(二)、板塊構造學說
1、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
3、板塊運動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態:
(1)
張烈(生長邊界)在張力作用的影響下形成裂谷和海洋
(2)
擠壓(消亡邊界)在擠壓力的作用下形成高山、島弧鏈和海溝
四、世界的主要火山地震帶
1、火山活動和地震出現在地殼活躍的地帶(板塊交界地帶)
2、世界最大的兩大火山地震帶
(1)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2)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
五、陸地地形之最
①里海是最大的湖泊。②格陵蘭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位于北極地區,屬于北美洲,在美洲版塊,是丹麥的屬地。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由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撞形成的。④尼羅河是世界第一長河,位于非洲。⑤七大洲中,南極洲平均海拔最高,歐洲平均海拔最低,最熱非洲,最冷南極洲。
第四單元
天氣與氣候
第一課
天氣與生活
一、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
1、概念:
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狀況。是多變的。
2、特征:
(1)、短時間的
(2)、具有多變性
3、描述方式:
(1)、陰晴
(2)、氣溫高低
(3)、風力大小
(二)、氣候
1、概念
氣候是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2、特征
(1)長時間的(多年的)
(2)、相對穩定,有規律可循(平均狀況)
二、看圖識天氣
(一)獲取天氣信息的途徑
網絡、電視、電話、報紙、短信
(二)、衛星云圖的判讀
在衛星云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為云區。白色的程度越濃,表示云層越厚,云層厚的地方一般為陰雨區。
(三)、大氣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體健康
2、影響動植物的生長
3、腐蝕建筑物
第二課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
一、氣溫的變化
1、氣溫的日變化:
以一天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2、氣溫的年變化:
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3、氣溫曲線圖
氣溫年變化圖:
氣溫日變化圖:
由氣溫年變化圖判別半球
(1)
在氣溫年變化圖中七八月份氣溫最高,圖示所代表的地區一定是北半球
(2)
在氣溫年變化圖中七八月份氣溫最低,圖示所代表的地區一定是南半球
二、氣溫的分布
(一)、等溫線
1、概念:
等溫線是指在地圖上將氣溫相等的各點連接的平滑曲線
2、特征:
(1)在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上的氣溫相等。
(2)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固定的。
(3)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4)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
(5)等溫線成閉合狀態,中心氣溫低,表示這里是低溫中心。
(6)等溫線成閉合狀態,中心氣溫高,表示這里是高溫中心。
3、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
(1)緯度位置:受太陽輻射的影響氣溫從低緯向高緯遞減
(2)海陸分布: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
(3)地形:在山地,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0.6°C
第三課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
一、降水的變化
(一)、降水的形成
1、陸地水蒸發形成水汽
2、空氣中有凝結核
3、水汽隨氣流上升遇凝結核冷凝
4、小水滴達到過飽和
(二)、降水的表現形式
雨、雪、冰雹等
(三)、降水的變化
1、不同地區年降水量不同(地域差異)
2、同一地區,不同年份降水量不一樣
(時間差異)
3、一年內不同季節、不同月份降水量也存在差異
(四)降水量的表示方法——降水量柱狀圖
二、降水的分布
(一)
等降水量線
在地圖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叫做等降水量線
(二)
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
降水量的分布規律:
(1)赤道——多雨,兩極——少雨
(2)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多雨,大陸西岸——少雨
(3)中緯度地區:沿海地區——多雨,內陸地區——少雨
第四課
世界氣候類型
一、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圖
二、各溫度帶的氣候類型、分布及特點
溫度帶
氣候類型
特征
分布規律
熱
帶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
南北緯10°之間的赤道附近。
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干濕季明顯。
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分雨旱兩季。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
熱帶沙漠氣候
全年高溫少雨。
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
溫
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南北緯25°—35°的大陸東岸。
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北緯35°—55°的大陸東岸
溫帶海洋氣候
全年溫和濕潤。
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
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冬寒夏熱,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大。
冬長寒,夏短暖。
中緯度的大陸內部。
極圈附近
寒
帶
苔原氣候
長冬無夏
亞歐大陸、北美大陸北部邊緣
冰原氣候
全年酷寒
極地附近
其他
高原山地氣候
海拔高,終年低溫。
高大的山地和高原
三、幾種主要氣候類型的氣候資料圖
四、氣候類型的判讀方法
第一步,根據最高氣溫出現的時間判定南北半球。
最熱月出現在七月或各月氣溫變化曲線呈峰形,則該地位于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一月或各月氣溫變化曲線呈谷形,則該地位于南半球。
第二步,根據最高和最低氣溫的數值判斷熱量帶。
最冷月均溫>15°C為熱帶氣候;最冷月均溫在0°C以上為亞熱帶氣候(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以及溫帶海洋氣候;
最冷月氣溫
第三步,根據降水的季節分配以及降水總量確定氣候類型。
夏雨型:所有的季風氣候(熱帶、亞熱帶、溫帶)和熱帶草原
冬雨型:地中海氣候
年雨型:熱帶雨林、溫帶海洋
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2000mm,月降水量>100mm。
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000mm—1800mm,夏月降水量陡然超過400mm。
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在1000mm—1200mm左右,夏月降水量>100mm。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降水稀少。
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800mm,夏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
地中海氣候:全年降水量在500mm—1000mm左右,冬月降水豐沛。
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400mm,夏月降水量>100mm
溫帶海洋氣候:年降水量>700mm,全年降水均勻。
(總的判定方法是一看氣溫,二看降水,三看季節變化。記住:“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第五課
影響氣候的因素
一、緯度因素
(一)
對氣溫的影響
受地球形狀的形狀的影響,不同緯度地帶接受太陽熱量的多少不同,導致高低緯度之間的氣溫存在明顯差異。(如圖所示:三束直徑一樣的光線,照射在高、中、低三個不同的緯度地帶,其所輻射的能量是相等的。但由于照射的角度不同,照射的面積不同,S3>S2>S1。所以單位面積上獲得的太陽輻射能不同,溫度也就不一樣了,T1>T2>T3。
(二)
對降水的影響
1、赤道地區氣溫高,蒸發旺盛,降水充沛。
2、兩極地區常年酷寒,蒸發弱,降水稀少。
二、海陸因素
(一)影響降水
受距海遠近因素的影響,離海洋近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的地區降水豐富;遠離海洋的內陸,濕潤氣流難以到達,降水稀少。
(二)影響氣溫
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海水吸熱慢,放熱也慢;陸地吸熱快,放熱也快。因此,同緯度地區,夏季陸溫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三、地形因素
(一)
海拔對氣溫的影響
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0.6°C∕100m)
(二)
山脈走向對氣溫的影響
迎風坡降水充沛,背風坡降水稀少。(以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東西兩側的薩米恩托和艾森港為例)
第六課
人類活動與氣候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一)
有利影響
改善局地氣候,促進農業生產。
(二)
不利影響
導致氣候惡化,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1、臭氧層空洞
表現:
2、全球氣候變暖
3、酸雨
第五單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課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增長
(一)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
1、決定性因素:
出生率與死亡率
3、其他影響因素:
(1)生活水平
(2)醫療條件
(3)人口文化素質
(二)人口增長的度量:
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三)
人口增長的地域差異:
1、歐洲、北美、大洋洲等發達國家增長緩慢
2、非洲、南美、亞洲等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較快
二、人口的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疏密
表示方法: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三)
人口的具體分布
總體狀況:分布很不均勻
1、稠密區:
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的近海平原地區。
2、稀疏區:
極端干旱的熱帶沙漠去、過于潮濕的雨林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等環境惡劣的地區。
三、人口問題
(一)
總體上看:
人口增長過快,數量過多,嚴重制約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二)
對策:
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與自然環境相協調。
(三)
人口問題的差異:
1、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導致的問題:(1)勞動力短缺(2)老年人口增多。
2、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導致的問題(1)勞動力過剩(2)就業困難(3)交通擁擠(4)環境污染(5)社會不穩定
第二課
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
一、三大人種
人種
膚色
頭發
面部
體毛
分布地區
白種人
白色、淺棕色
金黃、波狀
鼻子高、嘴唇薄
多
歐洲、北美洲、大洋洲
黃種人
黃或黃棕色
黑直
扁平
中等
亞洲東部、東南部
黑種人
黑色、黑棕色
卷曲
嘴唇厚
少
非洲、大洋洲、美國境內
二、多種語言
語言
主要分布區
英語(最廣)
歐洲西部、亞洲的南部和北美洲
漢語(最多)
中國及東南亞等地
俄語
歐洲東部、亞洲的西部及北部,主要是俄羅斯
法語
歐洲的法國以及非洲的一些國家
西班牙語
歐洲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的許多國家
三、宗教文化
宗教
產生地區
創始人
經典
分布區
基督教(信徒最多)
西亞
耶穌
《圣經》
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
穆罕穆德
《古蘭經》
亞洲西部、東南亞、非洲北部、東部
佛教
古印度
釋迦牟利
《金剛經》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第三課
人類居住地
一、聚落
1、概念: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
2、分類: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聚落與環境
(一)
影響聚落的自然地理環境:
1、地形:地形平坦
2、氣候:氣溫適中,降水適當,氣候適宜
3、資源:自然資源豐富
4、水文:水源充沛(河流及綠洲區)
(二)影響聚落的社會經濟環境:
1、交通:交通便利
2、政治:政策的影響
3、科技:
4、旅游:
三、保護聚落文化
意義:
一、圍繞地理略圖,進行知識整合,達到破解難點的效果。
新課程地理教材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與完整性,知識之間的跨度大,這無疑已經成為學生學習和思維的難點,為了突破教學難點,地理教師應該通過“區域地圖、地理略圖”等途徑來架橋鋪路,來建立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從而能夠達到破解難點的效果。由于圖文轉換能力是地理學科的一項重要能力,許多地理知識、規律可以通過地理簡圖來表示,許多地理原理可以通過地理簡圖(原理示意圖)來直觀呈現,為此在地理教學中就可緊緊圍繞地理略圖,進行知識整合,而地理簡圖的應用,有利于學生明確和理解地理知識的聯系。例如,利用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簡圖進行知識的梳理和歸類整合。
1.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晝夜長短判斷。
2.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太陽高度大小判斷。
3.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季節、日期判斷。
4.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南北半球及直射點將要移動方向判斷。
5.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緯度范圍的判斷。例如2000年文綜高考題第36題。
6.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風帶氣壓帶的移動規律。
7.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與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思維規律的知識聯系,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前后聯系、因果聯系、邏輯聯系以及橫向聯系、縱向聯系等)和理解知識難點,同時還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升華、能力的提高。
二、激發學生探究欲望,讓學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結論。
在地理教學中要積極開展師生間的雙向交流,要讓學生在探究的氛圍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因此教學時地理教師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討的時間和空間,圍繞地理的主干知識,提出一些有利于學生思維培養的,特別是能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激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結論。例如,氣溫分布和等溫線是高中地理的重點,教學中就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教師進行適度的引導和啟發,從而得出以下一些重要結論。
1.等溫線的分布:(1)等溫線分布規律:等溫線的溫度數值總是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即無論一月,還是七月,無論陸地還是海洋氣溫都是由低緯向兩極遞減)。(2)不論陸地還是海洋,如果表面狀況較均一,等溫線大致平行于緯線(即等溫線與緯線基本一致,說明影響該地氣溫的主要因素是太陽輻射;南半球因陸地面積小、水域面積大,等溫線較平直,大致與緯圈平行,說明影響南半球氣溫的主要因素是太陽輻射)。(3)北半球1月份等溫線比7月份等溫線密集(即南北向水平溫度梯度冬季大于夏季,南半球相反),但是其數值仍然是由低緯向高緯遞減。
2.等溫線的凸向:(1)一月全球陸地等溫線均向南凸,海洋等溫線均向北凸;七月正好相反。(2)由于受洋流的影響,海洋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的流向一致。
3.等溫線分布影響因素簡析。由于受海陸分布、地形、洋流、季風等的影響,等溫線與緯線不完全平行。(1)許多沿岸地區等溫線近于與海岸平行。(2)等溫線與等高線平行或與山脈走向平行說明受地形的影響,如果等溫線閉合,則說明受山脈(等溫線數值由外向內遞減)或谷地(等溫線數值由外向內遞增)的影響。在這種質疑與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科學性大大地增強了,同時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三、遵循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設疑坡度在漸進中不斷加深。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課堂情況、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地提出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這對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好地理有很大的作用,還要引起注意的是,提出的問題不能跨度太大,要遵循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問題的坡度要緩,要在漸進中不斷加深。當然地理設疑應該掌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在新課開始時設疑。在上新課之前可通過地理小故事、熱點事件來設疑,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因為好的開始等于成功了一半。(二)在思維分散時設疑。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不可能在一節課內,都集中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上,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變化教學情境或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以調節學生的注意力。(三)在思維疲勞時點撥。教學中如果始終是一種枯燥的內容和平淡的氛圍,如果長時間學習同一內容或長時間思考同一問題,學生的思維容易出現倦怠和疲勞,從而出現厭惡或不思的狀態。因此在地理課堂中應該增加知識的趣味性和提高思維的含金量,以活躍學生的自主思維和激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四)在課堂小結時設疑。一堂好課也應設疑而終,使其完而未完,意味無窮。
四、講練結合,讓學生在訓練中總結和體驗思維方法。
一 、選擇題:(以下各小題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意要求,請將其代號填人下面的表格中,每題選對得2分,不填入表格、多選、錯選不得分,共40分) “我們亞 洲,山是 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象熱血流……”聽到這首《亞洲雄風》歌曲,我們的腦海中回涌現出一副亞洲壯麗山河的畫卷。據此回答1、2題。1、“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這里的“山”如果是世界的“頭”,那么這座“山”是指 A、天山 B、阿爾卑斯山 C、 昆侖山 D、珠穆朗瑪峰 2、“我們亞洲,河象熱 血流”是說亞洲的河流 眾多,奔流不息。下面關于亞洲河流的敘述,正確的是 A、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都流向太平洋B、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都流向四大洋 C、亞洲第一長河是長江 D、“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指亞洲的河流都向東流向大海3、世界是的湖泊和最深的湖泊分別是 A、里海、貝加爾湖 B 、貝加爾湖、里海 C、蘇必利爾湖、青海湖 D、咸海、貝加爾湖 4、下列各組氣候類型, 在歐洲分布最典型的 A、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B、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C、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D、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5、讀右圖,下列關于北美洲溫帶海洋氣候面積小的原因正確的是:A、落基山阻擋了西風 B.極地冷 空氣勢力強C .熱帶氣流北上使降水減少 D.阿巴拉契亞山地阻擋了暖濕氣流 6、世界上各種氣候類型中,在亞洲沒有分布的是 A、溫帶季風氣候 B、溫帶海洋性氣候 C、地中海氣候 D、熱帶雨林氣候7、讀“非洲氣候類型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氣候類型齊全 B.氣候類型基本以赤道為中心線對稱分布C.熱帶雨林氣候分布最廣 D.沒有高山、高原氣候類型8、東非高原位于赤道附 近,但不屬于熱帶雨林氣候而是熱帶草原氣候,其主要原因是 A、距海洋遠 B、海陸差異顯著C、副熱帶高氣壓控制 D、高原地形的影響 9、讀右圖,關于印度德干高原地勢的 敘述正確的是:A.南高北低 B.西北高、東南低 [C.東北高,西南低 D.中間高、四周低 10、原產于墨西哥的糧食作物是 A、水稻 B、小麥 C、玉米 D、大豆11、球星姚明于8時在紐約(西五區)參加美國職業籃球比賽,那么我們(東八區)應該在什么時候可以看到電視直播 A、19時 B、20時 C、21時 D、22時12.下列非洲的礦產中儲量和產量都居世界首位的是:A、煤、鐵 B、石油、鈾; C、鐵、錳 D、金剛石、黃金13、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 A、安第斯 山脈; B、落基山脈;C、喜馬拉雅山脈 D、阿爾卑斯山脈。14、拉丁美 洲的原有居民是A、白種人 B、混血種人 C、黑 種人 D、印第安人15、 東南亞各國家中與我國陸地接壤的有A.越南、老撾、柬埔寨 B.緬甸、老撾、越南C.泰國、文萊、馬來西亞 D.印度尼西亞、越南、新加坡16、世界上華人、華僑最集中分布的地區是:A、美國 B、西歐C、東南亞 D、大洋洲17、被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稱為圣城的是A、麥加 B、麥地那 C 、耶路撒冷 D、大馬士革18、流經國家 最多的河流是 A、萊茵河 B、多瑙河 C、易北河 D、伏爾加河19、發源于南亞的宗教是 A、基督教 伊斯蘭教 B、伊斯蘭教 佛教C、佛教 基督教 D、佛教 印度教20、讀圖(24—2), 羅馬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該氣候的特點為A、終年高溫多雨 B、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C、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D、冬季高溫多雨、夏季低溫 少雨
二、綜合題: 21、讀下圖,回答問題。(每空1 分,共9分)1、海洋:A B 2、大洲:C D E 3、海峽:F 4、G處的地形特點是 5、M是一條 石油運輸線,該運輸線是將 的石油運往 (國家)。
22、讀“西亞和北非地區圖”,回答問題( 14分)(1)西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被稱為“ ”之地。 (2)該地區具有世界影響的礦產資源是 ,它主要分布在 及其沿岸地區,這種資源主要輸往日本、 和 ;(3)圖中標注的主要石油生產國①是 ④是 。(4)請你寫出該地礦產 輸往西方各國的最短運輸路線:波斯灣 海峽 海 海 運河 海 海峽 洋 西方國家23.讀“南亞”圖,回答問題(7分)⑴圖中,南亞地區的主要風向是 ,此時為南亞地區熱、雨、涼三季中的 季, 它一般出現在哪些月份? 。⑵河流A源于中國,主要流經 國,注入海B 。⑶地區C在氣候上難以受北方冷空氣侵入的原因是 。⑷D是 海。24、讀圖完成下列要求:(14分)⑴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地理名稱:A是 洋 ,B是 洋 C是 洋, D是 運河E是 灣,F是 海峽 H是 島,I 是 群島⑵填出圖中數碼代表的地理事物:①是 河,②是 河③是 山脈,④是 高 原⑤處是 氣候 ④處是 氣候。 25、讀 歐洲圖,完成下列各題(7分)(1) 歐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最典型的氣候類型 是 ,影響該氣候的主要因素是③ 和④ 風。(2)歐洲南部橫亙著 山脈, 該山脈的走向是 走向,對④沒有阻 擋作用。 ( 3)歐洲以 地形為主,北部挪威沿海幽深曲折的峽灣主要是受 作用形成的。26、填表對比:(5分) 流向 注入的海 洋 水量 水位變化 流經的主要氣候區尼羅河 亞馬孫河 27、將下列東南亞的農礦產品與其主要 28、將南亞主要農產品與其分布出口 國用直線相連。(2分 ) 地區用直線連來。(2分)A.天然橡膠 ①印度尼西亞 A.小麥 ①恒 河下游地區B.椰子 ②馬來西亞 B.黃麻 ②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區 C.錫礦 ③泰國 C.水稻 ③德干高原西部地區D.石油 ④菲律賓 D.棉花 ④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側沿海
一、掌握知識的能力
知識的增長是以能力為媒介的,而能力的發展又以知識為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一定條件下,還可相互轉化。由于基礎知識是地理課程標準中規定的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因而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也自然成為地理教學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維發展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又可分為三級:(一)識記地理知識的能力。地理考察、模型、錄像和圖片是幫助學生提高識記能力的有效教學媒介。(二)理解地理知識的能力。理解知識是在識記的基礎上對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點、成因、分布和變化規律獲得理性認識,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含義或現象。搞好理解層次知識教學直接影響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發展。(三)建立地理知識結構的能力。該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夠運用歸納、分類辦法將獲得的地理知識按其內在聯系,把它系統化(列出知識結構)。二是按照一定的認知規律,將獲得的知識按一定的方式總結出來。
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即運用已獲得的地理知識分析、綜合、比較地理現象、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根據思維方式的不同,這一層次的能力可分為下列兩個級別:(一)分析判斷能力。指通過對復雜的地理現象的分層、分類剖析,認識各個組成要素之間的聯系和特征。(二)綜合(概括)能力。思維的一大特點是高度概括性。人通過思維,就可以認識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夠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之間的規律性聯系,并由一事物的發展變化經推測另一事物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認識地理現象的基礎上,善于揭示他們間的本質聯系和發展規律,擴大學生對地理現象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其認識能力和創造力。
三、形成地理觀念的能力
觀念,即思想。“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地理思想是人們對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的本質的認識,是對地理內在規律的理性認識,也是對地理知識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與總結,它規定和約束著人們地理思維的方向,從而保證了地理思維的有效性。幫助學生健全基本地理觀念是初中地理教學在認知領域的根本目標。我認為當前初中地理教學要著重培養下列基本地理觀念:(一)整體觀念。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觀念。地理環境每一要素的變化都會引起該系統中其它因素的相應變化。(二)生態觀念。人作為自然界中的一種生物,必須將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與自然樹立,要保護野生生物,維護生物種類的多樣性;要尊重自然規律,逐步適應自然規律;要有節制、有計劃地利用自然資源;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必須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同樣,保護其它自然資源時也要考慮不要引起其它災害。(三)人口觀念。正確認識“人口”與“人手”的辯證關系。正確認識提高人口素質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均資源觀念,從小養成儉樸、節約的良好習慣;正確認識與評價計劃生育政策。(四)時空觀念。時空觀念是最基本的地理觀念之一。初中地理教學中,時空觀念包括變遷觀念和空間觀念。(五)評估與預測觀念。自然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地理環境是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一定意義上講,地理位置、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決定著經濟發展水平。因而,學習地理應該具有評估一個地區地理環境的初步知識與能力,并能初步預測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與潛力。(六)可持續發展觀念。可持續發展即實現人口、經濟、環境、資源和社會相互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一項全球性的發展戰略,也是地理教學的一條重要主線。
四、養成對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海島;植被;開發利用;珠海市;廟灣島
海島是海洋中周圍被海水包圍的陸地,由于地理位置特點,海島生態系統異于臨近的大陸,相對比較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將難以被修復,因此,加強對海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研究至關重要。自2010年3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對海島生態系統的保護翻開了新的篇章。在海島生態系統中,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相對稀少,植被占據著主體地位,對維持海島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發展以及保護海島環境有著重要的作用。
《海島保護法》實施以來,國家大力推進海島的保護和開發,國家海洋局2011年公布了第一批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鼓勵具備開發條件的無居民海島的保護和開發。同時,海島尤其是無居民海島,一般遠離大陸,面積較小,受風浪影響明顯,其生態系統尤其是植被情況特殊,并直接影響開發利用的方式、規模等。
1.海島基本情況
廣東省沿海的島嶼(不含干出礁、干出砂)共有1431個(不含港澳地區所屬的海島),僅次于浙江和福建兩省。其中,面積大于500m2的有759個。廣東海島處于熱帶北緣,受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影響,冬暖夏涼,年太陽輻射總量為4600~5400 MJ/m2,年日照時數一般在2000h以上;熱量充足,年平均溫度為21.1~23.4℃;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95.7~2124.8mm,但干濕季分明,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9月。廣東海島的大陸度均在40左右,氣溫年較差12~14℃,均屬于海洋性顯著的氣候,而且離大陸越遠受海洋性氣候影響越明顯,表現在夏季氣溫低于陸地,冬季氣溫高于陸地,同等緯度,冬季海島月均溫比大陸高出0.5℃左右,同時離岸越遠風速越大[1]。同時,由于廣大沿海岸線大致呈東北―西南方向,其分布不在同一緯度上,南北緯度相距300km以上,必然導致各海區海島所獲得的太陽輻射熱量不同,從而導致各海區海島植物和植被的差異。
廣東海島造林地的土壤類型較簡單,茂名以東的海島多為丘陵島嶼,土壤類型為赤紅壤,土層較瘠薄,裸石多,有機質含量低;湛江海區的海島則主要為臺地、沙洲類型,地帶性土壤屬磚紅壤,土層較深厚,但多為沙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南澳島和下川島海拔350米以上的山丘地帶還分布有山地紅壤,但面積不大[2]。
廟灣島位于珠江口海域,在廣東海島中,緯度居中,但廟灣離大陸最近距離約50km,東南側直面南海,受風浪影響較大。海島面積約1.4平方千米,呈東北―西南走向,地貌類型為侵蝕丘陵,位處“萬山隆起帶”,島體景觀長期的物理風化及各種外營力的侵蝕作用,形成基巖、石蛋堆疊,尖削山峰,陡峻深谷,巖岸多60度以上傾角的懸崖峭壁[3]。廟灣島土壤類型較為簡單,以花崗巖赤紅壤為主。廟灣島現為已開發無居民海島,島上曾經為廟灣村,建有水產站、醫療站、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居住房屋等,島上居民靠打漁為生,后政府統一搬遷后成為無居民海島,但仍有少數居民返回島上居住維生。
2.海島植被組成和分布特點
2.1 海島植被類型
廣東海島位于歐亞大陸東南緣,基本在北回歸線以南的海域,緯度較低,太陽輻射強烈,理應不僅熱量豐富,而且全年較均勻分布。但因海陸溫差的周年變化而形成的東亞季風主宰著年氣候變化,即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氣流由寒冷的高緯度而來,天氣變得寒冷而干燥,到達本省南部沿海海島雖已由很大削減,但還是經常出現熱帶植物和作物不能忍受的低溫寒苦;至夏半年則受低緯度溫暖潮濕的海洋氣團影響而盛吹東南和西南季風,加之正值臺風季節,此時出現高溫多雨天氣。由于一年中冬夏季風的轉換形成夏熱冬涼、夏雨冬干的氣候特點,與同緯度的熱帶地區相比,熱帶性大受削弱[4]。
廣東海島地帶性植被類型為熱帶季雨林型的常綠季雨林[4]。由于冬夏季風氣候的特點是高溫季節多雨,低溫季節少雨,且廣東海島全年平均相對濕度保持在80%左右,因此,由于雨熱同季致使水熱效應良好,使得常綠性樹種能正常生長,自然植被呈現終年常綠的外貌[4]。廟灣島上的植被也基本以常綠種為主,這為海島的開發,尤其是旅游等注重自然景觀的開發活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廣東海島除受強勁的臺風影響外,海島的長年常風風速也遠高于大陸,且離大陸越遠風速越大,廟灣島年平均風速達6.5m/s,最大風速達33.5m/s。在風因子的長年作用下,海島迎風面及風口段的植被呈低矮、匍匐、墊狀、肉質、多刺的生態適應,加之這些部位多處于坡陡土薄的嚴峻生境條件,使得海島恢復和發展喬木林或者灌叢面臨很大的難度[4]。廟灣島東南迎風面幾乎全部基巖,島上植被除小面積的木麻黃林外,基本以灌叢、灌草叢和草叢為主,主要分布有露兜樹、草海桐、許樹等海岸防護植物,高度1-3米,優勢種之一的潺槁樹也基本呈灌木狀。低矮的植被不利于海島景觀、也不利于土壤發育和水源涵養,因此,海島的開發必須通過人工繁育措施改善海島植被現狀,通過合理搭配海島適生海岸防護植物和海島景觀植物,達到風浪防護、水土保持和景觀美化的多重效果。
2.2坡向性
廣東海島植被的坡向性明顯,特別是汕頭、大亞灣、紅海灣、珠江口、川山群島和陽江海區由基巖構成的丘陵島嶼,由于受東北――西南構造帶的作用,海島丘陵地的排列也多呈東北――西南走向,形成迎風向陽坡和背風背光坡(即東南、西北坡),在森林植被遭受破壞后和受風雨侵蝕的情況下,東南向坡因受東南季風的常風、臺風和海浪的綜合作用下,風雨侵蝕強烈顯得特別干、熱和水土流失較之嚴重,土壤瘦瘠,因此植被類型的分布以旱生性和中生性的灌草叢或草叢為主;而北向坡或溝谷地段受風、雨侵蝕較輕,光照時數較短,蒸發量減少,故環境顯得較溫潤,土壤深厚肥分較高,因而植被類型分布則以中性的或中生性的灌叢或灌草叢為優勢,且植株生長茂盛,覆蓋度較大[4]。因此,海島植被的坡向性現象,在海島開發利用時應特別注意南向坡的環境保護和造林綠化。
廟灣島是典型的東北―西南走向,島東南面和西北側地形、植被特點顯著。島東南側直面南海,受風浪直接作用,地形陡峭,沿岸多懸崖峭壁,土壤、水分難以保持,基本,僅小溝谷有少量草叢分布。島西南側地形較為平緩,溝谷發育較多,在緩坡、溝谷處植被生長較為豐富。
2.3垂直分布差異
廣東海島大多為低丘山地,面積較小,海拔不高,垂直分布不明顯,不同海拔高度的區系成分差異,實際上是不同生態環境影響的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海岸邊:主要為熱帶海岸、島嶼區系成分。海邊沙灘常見種類有厚藤、海刀豆、蔓莖栓果藤、中華補血草、鹽地鼠尾粟、單葉蔓荊、蟛蜞菊、鬣刺、仙人掌等。海灣泥灘主要是紅樹林植物海欖雌、紅海欖、木欖、桐花樹、秋茄、老鼠、鹵蕨、闊苞菊、海漆等。基巖性海岸山坡長有草海桐、露兜、海芒果、許樹、酒餅、刺葵、豬肚木、馬甲子、錫葉藤、海島藤、白子菜、山柑、三脈馬線、變葉裸實、黃槿等。2)丘陵溝谷:區系成分主要由熱帶或熱帶―亞熱帶分布種類組成。大多數溝谷旱季干涸,又較狹小,多生長著灌叢或藤灌叢群落,主要種類有香港算盤子、對葉榕、珊瑚樹、鐵冬青、水團花、五節芒、烏毛蕨、海芋、華南云實、刺果藤、烏蕨、華南省藤、越南懸鉤子、龍須藤、裸花紫珠,土麥冬等。一些溝谷沼地,則生長有豬籠草、華南谷精草、田蔥、鳳仙花、錦地羅、華南毛蕨、野荸薺、鱗籽莎草等。3)丘陵山坡:主要群落為陽性、抗風、耐旱瘠的熱帶性草叢和灌草叢,主要種類有纖毛鴨嘴草、蜈蚣草、野香茅、鷓鴣草、芒、野古草、芒萁、山管蘭、桃金娘、細齒葉柃、崗松、余甘子、坡柳、白背葉、山雞血藤、黃茅、亮葉猴耳環、赤楠、豺皮樟、鴉膽子、山銀花、羊角扭、白藤等。4)丘陵山地:為次生性常綠季雨林,主要種類有短序潤楠、假蘋婆、降真香、重陽木、水石梓、密花樹、紅車、破布木、白揪、黃桐、嶺南山竹子、銀柴、狗骨柴、牛耳楓、九節、筆管榕、血桐、白桂木、三叉苦、羅傘樹等。5)山頂灌叢林:以熱帶―亞熱帶分布種為主,間有亞熱帶和溫帶分布成分,如竹葉桐、羅漢松、鼠刺、長柄梭羅、六角杜鵑、映山紅、吊鐘花、紅花八角、香港玉蘭、烏飯樹、黃楊、山杜英、疏花衛矛、華南地丁等[4]。
廟灣島最高海拔227米,為丘陵海島,島上植被生長環境包括海岸邊、丘陵溝谷、丘陵山坡和山頂幾種,海岸邊植被包括沙生植被和基巖植被,沙生植被以厚藤、單葉蔓荊為主,基巖植被則以露兜、草海桐和許樹為主,海岸植被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沿岸,東南岸由于強烈的風浪作用幾乎沒有植被分布;島上有大大小小很多溝谷,由于受到兩側山體掩護,植被生長是島上相對最好的區域,主要為灌叢,在西南部山谷生長有一片木麻黃;島上西部有兩個平緩山坡,植被以灌草叢為主,主要種包括桃金娘、纖毛鴨嘴草等;沿著山脊頂部由于受常風影響,植被較為稀疏,以灌草叢為主。除了這些典型植被生長環境外,廟灣島沙灘后方山谷由于修建有蓄水壩,在水壩上下形成了生長茂密的許樹叢和露兜叢,也是島上植被生長最好的區域。島上植被生長與其小范圍的生長環境密不可分,在海島開發時必須充分考慮其生長環境和植被特點,尋求兼顧植被管護和開發利用的利用方式和格局。
2.4 入侵現象
海島由于所處的特殊生境條件:如常風大、臺風多、暴雨沖刷、海浪沖擊,形成不少懸崖峭壁,巖石,土層淺薄,加之人類活動的反復干擾(從森林植被特點看廣東海島自然地帶屬性),海島植被現基本為次生植被。次生型植被發展的過程中,外來入侵種趁虛而入,迅速占領空地、草坡、灌草坡、郁閉度低的林地等,并通過化感作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從而迅速蔓延,對海島大面積的次生群落造成危害。對廣東海島而已,常見入侵植物包括飛機草、薇甘菊和五爪金龍等。飛機草為菊科澤蘭屬多年生叢生性草本或亞灌木,在湛江、茂名、陽江、江門、廣州等地均有分布,其中徐聞、雷州受害嚴重[5]。薇甘菊是菊科假澤蘭屬的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是世界上最具危害的熱帶、亞熱帶惡性雜草之一,五爪金龍是旋花科番薯屬的多年生藤本雜草,是華南地區僅次于薇甘菊的重要入侵害草,也是薇甘菊最常見的伴生入侵植物,自20世紀80年代在深圳首次采集到薇甘菊標本后,現已蔓延到整個珠江三角洲和廣西東部地區,且已成為珠海市第一大害草[6]。
通過廟灣島初步的植被調查,島上并沒有飛機草、薇甘菊和五爪金龍,但在島中部山地有一片假敗醬入侵區域,該區域位于原通往西南營房的道路上,軍隊撤離后人為活動少,假敗醬便趁機入侵,在此處形成高約2米、密密麻麻的灌叢,直接堵塞了道路。此外,島上還有馬櫻丹、假臭草、香絲草、巴拉草等入侵植物,但并對海島保護和利用產生影響。
2.5資源植物
根據多年海島資源調查和植物樣本采集的統計,廣東海島的維管束植物有208科854屬1569種,其中資源植物有1156種,占73.7%。資源植物主要分布在樟科、茶科、桃金娘科、大戟科、蝶形花科、桑科、蕓香科、紫金牛科、夾竹桃科、茜草科、菊科、玄參科、爵床科、馬鞭草科、唇形科、百合科、天南星科、莎草科、禾本科。按主要用途歸類,計有藥用植物715種,材用植物90種,綠化植物46種,觀賞植物132種,食用植物88種,蜜源植物32種,飼料植物22種,纖維植物17種,淀粉植物20種,油脂植物50種,芳香植物45種,鞣料植物21種,其他用途46種[4]。
通過對廟灣島初步調查,島上95種植物中,有71種資源植物,占74.7%。包括:藥用植物、材用植物、觀賞植物、牧草等。其中包括57種藥用植物,包括海金沙、巴戟天、雞血藤、雞矢藤、雞骨香、匙羹藤、單葉蔓荊、白子菜、黑面神、木防已、鴉膽子、麻羊藤、蛇婆子、芒萁、野香茅、弓果藤等;材用植物包括鴨腳木、臺灣相思、木麻黃等;觀賞植物包括艷山姜、玉葉金花、刺葵、雀梅藤、桃金娘、臺灣相思等;牧草包括纖毛鴨嘴草、鋪地黍、溝葉結縷草、紅裂稃草等;此外,還有桃金娘、酸藤子、露兜、仙人掌等食用植物,鴨腳木等蜜源植物和豺皮樟、花椒等油脂植物等等。
3.海島植被組成和分布對開發利用的影響
《海島保護法》明確提出“國家保護海島植被,促進海島淡水資源的涵養”,同時,海島植被是海島最為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資源,在海島開發利用中做好海島保護的同時,充分利用海島植被組成和分布特點規劃海島開發,是海島開發尤其是無居民海島開發最為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環節。
3.1開局的影響
海島植被是海島第一道風景線,廣東海島常綠面貌為海島開發提供了最基礎的開發條件。海島植被分布情況是長期適應生長環境的結果,最為直接的反映了海島不同區域的環境狀況。在開發利用布局必然要結合植被分布特點進行規劃。
海島基巖、寸草不生處,其生長環境惡劣,再加上對風浪等因子的分析,往往不適宜開發建設,廟灣島東南側明顯植被稀少、風浪大,在開發利用時應禁止開發建設。而海島植被生長茂盛、豐富的區域,雖然風浪影響小,但往往是丘陵溝谷區域,且是島上主要的植物庫和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本著對海島植被保護的原則,應盡量減少對該區域的開發利用,做好保護。對于存在物種入侵現象的區域,如廟灣島中部的假敗醬入侵區域,應打破其生長環境,恢復健康的群落結構,并且在開發利用中,要觀察、避免類似入侵現象的發生。
結合海島地形、植被狀況適宜進行適當開發區域,也必須考慮對植被的保護以及植被對開發活動的防護作用。國家海洋局為規范無居民海島開發秩序印發的《無居民海島保護和利用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海島開發利用應避免破壞海島植被。對于海島植被減少面積達到用島范圍內植被總面積30%以上的項目用島,應專題論證,論證專家一致同意方可通過。”同時,由于海島沿岸長年受風浪影響,植被既能保持水土,同時也能對島上開發活動起到防護和緩沖的作用,因此,在海島開局時,建筑物或構筑物的選址必須保持一定的離岸距離,尤其是砂質岸線后方。
此外,海島植被一般以灌草叢為主,并且較大陸更為低矮,考慮到景觀的協調性,必然會對海島建筑物等建設的高度形成限制。廟灣島植被基本在3米以下,僅在西南溝谷木麻黃林達到10米左右,海島的開發必須結合植被高度和地形特征進行布局。
3.2 保護對象
《海島保護法》提出“國家開展海島物種登記,依法保護和管理海島生物物種。”《無居民海島保護和利用指導意見》也提出“海島開發利用應避免對珍稀瀕危或者有研究和生態價值的動植物物種造成影響。可能造成影響的,應采取劃定保護范圍等有效措施進行保護。”對海島植被的保護既包括珍稀瀕危或有研究和生態價值的物種,也包括對海島植被的這個物種庫。對物種庫的保護體現在3.1所說的對植被最為豐富的分布區域的保護,對于廟灣島而言,則是體現在開局時控制在西南溝谷和其他若干溝谷區域的開發,禁止破壞性開發。對于島上的珍稀瀕危或有研究和生態價值的物種,則要通過摸清分布范圍,嚴禁破壞,甚至劃定保護范圍來保護。對于廟灣島而已,初步調查顯示島上有巴戟天,屬于廣東省珍稀瀕危植物中的漸危種,應在進一步調查其分布范圍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保護。
3.3 植被整治和美化方向
海島植被次生性明顯,且多以灌叢、灌草叢為主,整體低矮。開發利用過程中除了做好相關保護外,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整治和美化不僅能促進海島植被發展成林,也能明顯改善海島的外觀環境。為增加植被改造美化成功率,遵循植被生長適應性,避免物種入侵等生態災害現象,在海島進行綠化、生態修復等保護活動應盡量采用海島原有物種或者本地物種。
植被整治和美化包括兩個部分,首先是植被覆蓋度較差甚至基巖區域進行整治,這個過程需要適生的先鋒物種,通過它們慢慢創造植被生長需要的環境從而往更為成熟的植被類型發展,在廟灣島上,適生的先鋒物種包括草海桐、露兜、刺葵、許樹等,其中,草海桐特別適宜在基巖海岸作先鋒綠化樹種,其耐旱耐鹽抗風速生,在土薄瘦瘠的海岸,甚至幾乎無泥土的基巖海岸,都能扎根生長,在廟灣島沿岸也有較多分布,此外,可利用廣東沿岸常種植的木麻黃、相思等進行植被整治,盡快覆蓋裸地,加快土壤生態的優化,以便更好更快地形成海島植被的頂極群落,達到穩定演替,自然更新的效果。其次是植被綠化美化過程,既包括對島上現有植被面貌較差的區域進行美化,也包括對開發利用破壞后的區域進行綠化美化,該過程可充分利用島上適生的觀賞物種,以廟灣島為例,可利用島上的艷山姜、玉葉金花、刺葵、雀梅藤、桃金娘、臺灣相思等,綠化美化過程中可充分結合海島現有植被狀況、開發利用結果進行合理規劃,使海島景觀達到最為協調的狀態。
3.4 資源植物利用
海島資源植物豐富,包括了藥用、材用、觀賞、綠化、食用等各種用途。但由于海島植物生長環境惡劣,更顯其珍貴性,因此在海島開發中應避免對海島資源植物的直接利用,不得規模化利用,但鼓勵利用綠化觀賞植物種類進行擴種,達到對海島的綠化美化作用。
海島植被是海島開發的重要基礎也是重要的資源,因此,在海島尤其是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時,必須做好對海島植被的調查,充分了解海島植被的組成和分布,并將植被的保護和整治綠化充分融入到開發利用的設計中,按照《海島保護法》等有關要求,真正做到海島的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
參考文獻:
[1]陳連寶,陶全珍,詹興伴編著.廣東海島氣候[M].廣東科技出版社,1995.
[2]曹洪麟,丘向宇.廣東海島的森林立地分類與營林措施[J].廣東林業科技,1997,13(3).
[3]廣東省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大隊.珠江口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報告[M].廣東科技出版社,1993.
[4]陳樹陪,鄧義,陳炳輝,等.廣東海島植被和林業[M].廣東科技出版社,1994.
[5]余香琴,馮玉龍,李巧明.外來入侵種飛機草在廣東的分布與危害.植物生態學報,2010,34(5):591-600.
關鍵詞:旱限水位;用水需求
中圖分類號:P3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2024
1 流域概況
1.1 流域特征
高麗城子水文站位于頭道松花江中、下游,E127 14,N42 21,是頭道松花江的重要控制站,集水面積4722km2,沿江兩岸多高山峽谷,原始森林和再生林茂密,流域較大的支流是松江河、漫江,高麗城子站以上河流形狀呈枝狀,流域面積呈扇形。河床多為礫石河卵石組成,兩岸植被較好,陸地土質為腐質土、草炭土和砂壤土,沖淤變化不大。
白山市撫松縣地勢東高西低,境內群山起伏,河谷平地很少,長白山脈M貫境內,境內最高峰白云峰,位于長白山天池西坡景區,海拔2691m,最低點兩江口,位于頭道松花江與二道松花江匯流處,海拔416.5m。
1.2 水文氣象特征
屬寒溫帶濕潤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積雪深;夏季短促,較熱,雨量集中;春秋兩季空氣活動十分活躍,氣候多變,冷暖階段性變化顯著。多年平均氣溫3.5℃,1月平均氣溫-15.2℃,極端最低氣溫-40.5℃(1970年1月4日);7月平均氣溫20.2℃,極端最高氣溫34.3℃(1997年7月24日)。平均無霜期是116d。年平均降雨量為816.2mm,極端年最大雨量1143.6mm(2010年),極端年最少雨量625.3mm(2008年),降水集中在每年的5―9月,7月最多。主要自然災害為暴雨洪澇,一般發生在6―8月,以7月為最多。
頭道松江河一級支流:漫江、錦江、南天門河、馬路河、南黃泥河、湯河、松江河、石頭河、大葦沙河、里馬鹿河、榆樹河等11條,總長427.1km;二級支流:堿場河、板石河、高山河、高立河、南錦江、北錦江、梯子河、樺皮河、禿尾巴河、北塔河、老\河、黑松河、頭道干巴河、北黃泥河、亂泥溝河、外馬鹿河、鹿名河、槽子河、大牛溝河、三道松江河、|蛄河、大板石河、二道松江河、大蒲春河、萬良河等25條,總長603.4km;三級支流:對子溝河、螞蟻河、葦沙河、黑河、上大沙河、小牛溝河、小蒲春河、向陽河等8條,總長107.6km。四級支流:上小沙河。總長30km。五級支流:烏敏河。總長14.4km。
二道松花江一級支流:小黃泥河、大黃泥河、頭道砬子河、五道砬子河、扁擔胡子河、四湖溝河、響水河、本鱗河、露水河、二道砬子河等13條,總長328.8km。二級支流:西南岔河、西北岔河、三岔河、二岔河、頭道岔河等5條,總長108.4km。三級支流:紅光河、鎮南河2條,河流總長度2160.7km,河網密度0.33km/km2,徑流總量32.69億m3。
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松江河,發源于長白山主峰白云峰至撫松縣榆樹鎮北兩江口,流經境內東崗鎮、松江河鎮、興隆鄉、泉陽鎮、北崗鎮、萬良鎮、撫松鎮。長135km,平均流量35.3m3/s。主要支流頭道干巴河子、二道干巴河子、槽子河、大沙河、北黃泥河、二道松江河、三道松江河、萬良河、蒲春河等河流。
1.3 水利工程情況
頭道松花江水利資源豐富,但開發的很少,到目前為止,有三座大型水庫即松山水庫、小山水庫、雙溝水庫,松山水庫壩址位于E127°25′,N42°05′,壩址以上流域面積為1302km2,屬于年調節水庫,水庫死水位671.00m,正常蓄水位711.00m,校核洪水位為713.25m,總庫容1.33×108m3,調節庫容1.07×108m3。大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頂高程715.00m,最大壩高80.80m,壩頂長度234m。
松山水庫3孔岸坡式溢洪道布置在左岸,每孔凈寬8.0m,堰頂高700.00m,堰體型式采用WES堰型,最大泄量2315m3/s。
松山引水工程本身不發電,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引水遂洞將漫江水引入松江河的小山水庫,為松江河梯級水電站增加發電量。
松山水庫大壩設計洪水標準為100a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200a一遇;引水遂洞設計洪水標準為200a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1000a一遇。
小山水庫壩址位于E12727,N4215,壩址以上流域面積為905km2,屬于年調節水庫,水庫死水位664.00m,正常蓄水位683.00m,校核洪水位為684.58m,總庫容1.04×108m3,調節庫容0.53×108m3。大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頂高程685.30m,最大壩高86.30m,壩頂長度302m。
小山水庫3孔岸坡式溢洪道布置在右岸,每孔凈寬8.0m,堰頂高670.84m,堰體型式采用WES堰型,最大泄量2445 m3/s。
小山水庫大壩設計洪水標準為100a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2000a一遇;廠房設計洪水標準為100a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200a一遇。
雙溝水庫壩址位于E127°22′,N42°21′,壩址以上流域面積為1664km2,屬于多年調節水庫,水庫死水位567.00m,正常蓄水位585.00m,校核洪水位為588.56m,總庫容3.54×108m3,調節庫容1.45×108m3。大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頂高程590.00m,最大壩高110.50m,壩頂長度294m。
雙溝水庫3孔岸坡式溢洪道布置在左岸,每孔凈寬12.0m,堰頂高571.10m,堰體型式采用WES堰型,最大泄量5000 m3/s。雙溝水庫大壩設計洪水標準為500a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5000a一遇;廠房設計洪水標準為200a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500a一遇。
1.4 干旱情況
該流域地處長白山區,濕潤多雨,蒸發量小。降水量分布自高緯度向低緯度呈遞減趨勢,年降水量700~1300mm之間,各月降水量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夏季,尤以7、8月最為集中,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冬季常受單一極地大陸氣團控制,降水量少,又以雪的形態出現。
春秋兩季,降水量較少,占年降水量的20%。夏季由于大陸增溫形成低壓中心,南來的潮濕海洋氣團與極地大陸氣團相遇,凝結降雨,尤其是7―8月臺風天氣系統造成的特大范圍暴雨影響,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9.3%。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極端天氣頻繁出現,干旱災害發生頻次逐步加重。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生活生產需水急劇增加,旱災影響范圍已由農業為主擴展到工業、城市、生態等領域,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造成較大的損失和影響。
2 旱限水位(流量)確定依據和辦法
旱限水位(流量)指江河湖庫水位持續偏低,流量持續偏少,影響城鄉生活、工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等用水安全,應采取抗旱措施的水位(流量)。其確定依據和辦法為:
《旱情等級標準》(SL424-2008);《關于開展旱限水位(流量)確定工作的通知》; 《旱限水位(流量)確定辦法》; 2012年《白山市統計年鑒》白山市統計局;松花江流域地表水取水口實際調查。
3 旱限水位(流量)確定分析范圍
高麗城子水文站旱限水位(流量)的分析范圍應確立在撫松縣城區及境內的各個鄉鎮,由于江源區灣溝鎮、松樹鎮也在其流域內,因此也在分析范圍內。
4 用水需求
高麗城子水文站位于撫松縣下游,撫松縣主要具有農業、工業、生活、生態等用水需求。
4.1 生活用水
由2012年《白山市統計年鑒》中查得:
撫松縣總人口為303597人,其中城鎮人口208032人。
撫松縣農業人口為95565人。
由于江源區彎溝鎮和松樹鎮也在分析流域內,使用高麗城子水文站上游支流湯河水,因此也應該在考慮范圍內,灣溝鎮人口49842人,松樹鎮人口為30121人。
城市居民(用水量/日?人):=100L/日?人
農村居民(用水量/日?人):= 50L/日?人
根據實際調查:撫松縣城市及農業人口用水取之于松花江干流處高麗城子水文站上游。
根據以上數據得出:
城市居民每日用水量換算為流量0.241m3/s。
農村居民每日用水量換算為流量0.102m3/s。
4.2 工業用水
根據取水口實際調查得出:撫松縣工業用水0.0591億m3,換算為流量0.187 m3/s。
4.3 農林漁牧業用水
根據實際調查,撫松縣農業用水119萬m3,林牧漁畜用水425萬m3。
以上用水量換算為流量為0.173m3/s。
4.4 生態環境用水
根據以下常用的3種方法確定。
選取斷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20%作為生態需水量。
多年平均流量為86.9m3/s,按照10%~20%計算為8.69~17.4m3/s。
取P=90%枯水典型年連續最枯7d的平均流量。
取P=90%枯水典型年為2008年,連續最枯7d的平均流量為3.08m3/s(見表1)。
取逐年最小月平均流量的90%保證率流量。
取逐年最小月平均流量的90%保證率流量為8.75m3/s。
5 指標確定
5.1 生活用水
生活用水指標為0.343m3/s。
5.2 工業用水
工業用水指標為0.187m3/s。
5.3 農林漁牧業用水
農業用水指標為0.173m3/s。
5.4 生態環境
取P=90%枯水典型年連續最枯7d的平均流量。
取P=90%枯水典型年為2008年,連續最枯7d的平均流量為3.08m3/s。
6 旱限水位的確定
綜上所述,松花江流域高麗城子站上述分析河段附近城鄉居民生活、工農業生產及生態需水量之和3.78m3/s。所以初步確定高麗城子水文站旱限流量為3.78m3/s,相應旱限水位為419.77 m。
7 合理性分析
由高麗城子水文站資料查得,1970―2012年內,高麗城子水文站均出現過此水位,根據此水位出現時流域內旱情出現頻率綜合判斷,此結果為合理。
8 結語
作為有嚴格定義的科學術語,“山”是指陸地上高度較大、坡度較陡的隆起地貌形態。其一般高度在海拔500米以上,自上而下分為山頂、山坡和山麓。它以較小的山頂面積區別于高原,又以較大的高度區別于丘陵(后者高度在海拔500米以下)。
如從高度上劃分,海拔3500米以上為高山,海拔3500米~1000米的為中山,低于海拔1000米的為低山。
根據山的形態與組合,又衍生出許多專業名詞。如高大的山為山岳,不高的山為山岡(丘陵),多山的地帶為山地,呈條形脊狀延伸的連綿高山為山嶺,由多條山體組成呈線狀延伸的山體為山脈,由成因相同并沿著一定走向規律分布的若干相鄰山脈的總稱為山系。除此之外,以高原為主體,但其與山脈、山系呈復合分布的地貌綜合體亦被稱為山原。
依成因不同,山又可以分為褶皺山、斷塊山、侵蝕山和火山等許多種類。本文所討論的主要是大尺度褶皺山系。
中國山地的分布格局
世界山地的分布格局主要受控于兩組巨大的構造山系地帶:一為環太平洋兩岸的構造山系地帶,二為橫亙于非洲北部、亞歐大陸南部近東西走向并在其東段形成一向南凸起的彎弧狀構造的山系地帶。這兩大構造山系帶是中生代以來地殼運動(阿爾卑斯運動)的產物。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地貌形成受兩大構造山系地帶強烈影響的國家,但前者的作用僅限于臺灣島的隆升與高山地貌的形成,而后者則造就了我國西部極為高聳的山原地貌形態,成為我國現代化地貌的主要建造者。
在后一構造山系地帶形成中,我國西部地區正處于該地帶的中心位置。印度洋板塊向北漂移過程中,斷裂的印度洋板塊碎片在印支與海西運動時期、燕山運動中期、燕山運動晚期以及最后的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分期依次撞向歐亞大陸,其時間長達億年之久。在碰撞處由北至南,形成了昆侖山脈、喀喇昆侖山―唐古拉―他念他翁山脈、岡底斯―念青唐古拉―伯舒拉嶺―高黎貢山脈和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
令人驚異的是,在這數組近似平行的山脈西端,各山脈地殼增厚、寬度急劇縮減,最后扭結于帕米爾山結。而在其東端,在剛性極強的揚子地塊強力阻擋下,原近東西走向的數組山脈并行南折,形成奇特的南北走向的橫斷山系。
這數組高大山脈與其間相夾的高原、盆地與谷地共同構建了平均海拔4000米~4500米,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包含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在內的14座8000米以上雪峰的、世界上最雄偉壯觀的山原,即現在被稱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山原,在地勢上構成了我國的第一級階梯。
印度洋板塊向北俯沖的巨大推舉力不僅將青藏地區從海下托舉至世界之巔,而且還帶動其周邊地區的同步隆起,特別是后期阿爾卑斯運動中,新生代強大的喜馬拉雅運動又激活了早期隆升形成的古老山脈:昆侖山、祁連山、阿爾泰山、秦嶺、天山與橫斷山,造成這些山脈的進一步隆升。它使青藏山原北部與東部和東南部相鄰地區形成平均高度在海拔1000米~2000米之間的云貴高原和蒙新高原,構成了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
我國西部這兩級由山原構成的高地,與我國東部地勢處于第三階梯,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下,由平原、盆地、丘陵構成的低地,形成全然不同的地貌區域。后者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較小,經長期的外力作用,地形準平原化,地面僅有一些斷續分布的、早期阿爾卑斯運動――燕山運動形成的殘留山體。
但是如果從山系的走向與成因分析,我國山地可分為東、西兩大類別,其分界線與第一與第二階梯的分界線并不相同,該分界線北自賀蘭山脈,向南經六盤山、龍門山至橫斷山山脈東緣。該界線東西兩部具有全然不同的山地地貌景觀。
西部地區如前所述山脈與盆地走向以北西西向為主,其高大山脈平行排列,中間隔以盆地、高原。自北至南為阿爾泰山脈、準噶爾盆地、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阿爾金―祁連山山脈,柴達木盆地,昆侖―巴顏喀拉山脈、羌塘高原,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雅魯藏布江谷地、喜馬拉雅山脈。
東部地區的山系、丘陵和盆地則多延北東―北北東向分布,其大都為陸內造山運動――燕山運動的產物,在此山地已不占主體地位,盆地與丘陵占據了絕大部分地區。其自西向東相間分布著:海拉爾盆地―二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省盆地―滇中(昆明、宜良、陸良、曲靖、玉溪、通海、建水)盆地,大興安嶺―燕山―呂梁、太行山―巫山―大婁、武陵山―苗嶺―六昭山,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桂中、南寧盆地、張廣才嶺―長白嶺―千山―黃山―幕阜、九嶺山―羅霄山―云霧山,鄱陽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明山―仙霞嶺―武夷山―九連、蓮花山,浙、閩東部沿海平原―潮汕平原。
這樣就可以清晰看出我國的山系形成了一個向北西敞開的寬口的斜V形分布格局。其西側由數列北西西走向的高大山脈組成,東側則由北東走向斷續相連的中低山與丘陵組成。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位于我國中部的近東西走向的古老昆侖山―秦嶺―大別山系形成一獨特的山地走廊,將兩組走向不同的山系連接起來,形成我國具有極其重要生態意義的中央山脈。
中國山地與氣候
氣候系指某一地區多年的天氣特征,其由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性質等因素相互作用所決定。山地由于海拔的差異、地形的影響而形成獨特的山地氣候,其最主要的決定因素為高度、方位與地被。
因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0米約降低6℃,而降水則隨海拔升高而遞增,但達到最大降水高度后則隨高度增高而遞減,所以高山地區氣候隨著高度的變化依序形成若干垂直氣候帶,就如從低緯度到高緯度一樣,這種環境條件就造成山地生物多樣性的垂直分異。
除此之外,山地與山地間河谷的走向,也直接影響著區域氣候。在我國東部橫亙東西的山地阻擋了冬季北方寒流的南下,造成其南坡形成相對溫暖的氣候環境,例如秦嶺南坡的漢中地區。又如與海洋暖濕氣流運移方向相似的山嶺谷地,常常成為海洋暖濕氣團運移的通道,使海洋氣流沿谷地深入到內陸,如橫斷山脈。而橫亙在海洋氣流運移路徑上的山地,其迎風坡往往成為降水充沛的坡面,如東喜馬拉雅南坡的“中國雨都”巴昔卡,年降水量高達4494毫米。而背風坡下部的谷地,則因越山后的氣流下沉絕熱增溫而形成干熱的河谷,如元江下游谷地,年降水量僅有800毫米。除此之外,山頂特殊的突起地形,又會產生大風、寒凍等山頂氣候效應,使之形成獨特的山頂生態系統。
我國山地面積廣大,各種類型的山地氣候幾乎均有分布。但是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山地氣候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主于我國的青藏山原以平均海拔4000米~4500米的高度在對流層二分之一處構建出一個約250萬平方公里的陸面,其對緣于海陸熱力交換這一機理的大氣環流特別是亞洲大氣環流產生巨大影響。所以我國以青藏山原為主體的山地,在大尺度上對我國與東亞南亞地區氣候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主要影響有四:
1.青藏山原強大的熱島效應使之形成了夏季高原四周氣流向高原幅合,冬季則從高原向外輻散的高原季風現象。高原季風破壞了對流層中部的行星氣壓帶和行星環流,因而導致在北回歸線附近的南亞干旱與半干旱荒漠氣候帶中出現了一塊具相當面積的濕潤多雨區。
2.青藏山原季風加強了南北半球間的季風現象和西半球間空氣、水分、動量與能量的交換,誘發及增厚了南部對流層低層的西南季風,使該季風向北運移一直影響到高原內部與我國東南部地區。
3.高原季風同樣加強了亞歐大陸與東南部、南中國海和西南部阿拉伯海氣流間的交換。使東南季風向西影響抵達高原東緣,并沿高原東北緣深入到祁連山地,使森林沿山地一直分布至東祁連,而阿拉伯海氣流亦向東影響到山原西緣與新疆西部,造成了上述地區冬季的降水天氣。
4.山原腹地作為四周氣流輻合的中心,成為青藏山原水平方向干旱與寒冷的極點,青藏山原水熱組合條件環繞著這一極點所產生的梯度變化,造成青藏山原生態系統獨特的高原極向地帶性。
總而言之,我國典型季風氣候的形成與我國青藏山原對大氣環流的強大作用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
中國山地生物多樣性
中國不僅山地眾多,面積廣闊,而且各山地走向、基質、形態、高度、分布方位、形成時代各異,類型豐富多彩,再加之中國成陸久遠,現代生態系統有著古老綿長的演變歷史,所以我國山地生物多樣性不僅異常豐富,山地物種種數約占世界的10%,而且獨具特色,堪稱世界山地的一朵奇葩。
生態系統極其豐富
生物多樣性是生命體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態復合體的多樣性和變異性,它包含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而在其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存在的根本。我國幅員遼闊、山脈縱橫,自然生態系統表現出明顯的緯度、經度和垂直三向地帶性。在水平分布上的經度方向上,由于受典型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氣候從東南向西北逐漸變干,于是形成了濕潤、半干旱和干旱三種氣候區域,使我國的山地基帶生態系統擁有森林、灌叢、草原、荒漠等地球大型陸生生態系統的所有類型。在水平分布的緯度方向上,東部濕潤地區從南到北隨著熱量的變化各基帶生態系統又進一步分化出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落葉針葉林等類型。
在垂直方向上,不同基帶的山地又形成各自不同的山地垂直生態系統帶譜,其以雨林為基帶的熱帶山地最為完整。但遺憾的是在我國北緯23°26′北回歸線以南沒有一座超過海拔2000米的山地,所以理論上我國不存在最完整的山地垂直生態系統帶譜。慶幸的是在我國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由于水汽通道的強烈影響,熱帶季風氣候沿谷地延展至北緯29°的南迦巴瓦峰南坡坡麓,使這里發育了北半球分布最北的雨林。我國因此擁有了生態系統垂直帶譜最完整的山地,其從山麓的海拔600米上至峰頂的海拔7782米,沿坡依序發育著低山季風雨林、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山半常綠闊葉林、亞高山常綠針葉林、高山常綠革葉灌叢、高山草甸、高山冰緣、高山冰雪等山地生態系統。
但最為奇特的還是巨大的青藏山原,在這里它打破了低海拔地區生態系統的分布規律,將三向地帶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高寒生態系統地帶性組合,并呈現出從東南向西北從亞高山常綠針葉林經高寒灌叢、高寒草甸至高原寒旱中心――高寒荒漠過渡的高原極向地帶性。
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型生態系統而例,我國山地含有寒溫性針葉林、溫性針葉林、暖性針葉林、熱性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硬葉常綠闊葉林、季雨林、雨林、竹林、常綠針葉灌叢、常綠革葉灌叢、落葉闊葉灌叢、常綠闊葉灌叢、灌草叢、草原、稀樹草原、荒漠、肉質刺灌叢、高山凍原、高山草甸、高山冰緣、沼澤、水生等25個生態系統類型,其中生態系統豐富程度可謂世界山地之冠。
物種豐富且特有珍稀瀕危物種眾多
我國人口眾多,平原與盆地甚至許多山地均為人類所擁塞,所以就野生生物物種而言,除一些湖泊、河流、海洋的魚類、兩棲類、水鳥和少量哺乳動物,大都生長與棲息于我國山地。總計哺乳動物約500種,鳥類約1200種,爬行類約380種,兩棲類約280種;苔蘚植物約2200種,蕨類植物約2600種,裸子植物約200種,被子植物約25000種,真菌約8000種,分別占世界該類生物總數的11%、13.2%、5.9%、7.4%、9.5%、21%、26%、10%、11.6%。所以就物種豐富度而論,我國是世界上10個具有巨大山地生物多樣性的國家之一。
在我國山地生物物種中,特有現象特別明顯,含有許多僅生于我國的特有種,甚至特有屬、特有科。例如哺乳類就有73種,鳥類99種,爬行動物26種,兩棲動物30種;分別占其總種數的14%、8.3%、6.9%和10.8%。而在植物中苔蘚植物有8屬,蕨類植物有5屬,裸子植物有8屬,被子植物統計達235屬,植物特有種估計達15000種~18000種,分別占其總屬與種數的1.6%、2.2%、2.5%、7.5%和70%~80%。
其中還包括許多種群數量已存不多且極為珍稀的物種,如大熊貓、金絲猴、普氏原羚、矮巖羊、綠尾虹雉、藍鷴、褐馬雞、鱷蜥以及銀杉、百山祖冷杉、金錢松、巨柏、臺灣杉、顯脈金花茶、太行花、君苑菊等。我國是世界山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也是喪失最嚴重的國家,2000年前中國森林覆蓋率達50%,而今日包括人工林在內才僅有21.63% 。山地灌叢、草原、草甸等自然生態系統也嚴重退化,這直接導致了山地物種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山地瀕危植物物種已達4000種~5000種之多,其比例高達15%~20%,高于世界水平。已有數以百計的山地高等植物被列入《中國瀕危動植物種瀕危名錄》,以及《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所以保護我國山地生物多樣性已迫在眉睫。
青藏山原:
高山物種的重要分化中心
我國青藏山原特別是其東南邊緣的橫斷山區奇特的地質形成歷史、復雜的周邊界面條件、多樣易變的高山氣候和強烈的太陽輻射、缺氧等高山環境,使之成為世界山地特別是高山物種極其重要的分化中心,對于世界山地與極地生物區系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動物界中構成青藏山原動物區系的兩種主要成分即:分布于高原東、南邊緣濕潤山地的橫斷山―喜馬拉雅型地理成分和分布于高原干旱腹地的高地型地理成分均是在山原隆升過程中分化而成。前者起源于青藏與其東南緣地區的第三紀的熱帶、亞熱帶山地濕潤森林環境的東洋界動物群,后者則起源于青藏與西北毗領地區亞熱帶、溫帶的干旱荒漠與草原的古北界動物群。
在橫斷山―喜馬拉雅型地理成分中哺乳類的白唇鹿即是我國南方山地黑鹿屬的地理分化種,而黑麝、喜馬拉雅麝是麝屬在這些山地的地理分化種。類似的動物還有喜馬拉雅塔爾羊、長爪、蹼麝、橙腹長吻松鼠、灰腹鼠、錫金松田鼠、四川田鼠。鳥類中最有說服力的當屬角雉屬,青藏山原與東南緣為該屬的分化中心,如黑頭角雉、紅胸角雉、白尾梢虹雉均產于該地區。在兩棲類中,這是角蟾、齒突蟾和齒蟾的現代分布與分化中心,集中了上述三屬的絕大多數種類。
高地型地理成分的演化和形成與山原隆升過程中氣候的寒旱化和冰期的寒冷氣候有關,如哺乳類中唯一的青藏山原特有屬――藏羚就與中亞荒漠山地中的高鼻羚羊屬親緣接近,很可能是在中新世從山羊亞科分化出來。而牦牛則是上新世從牛亞科分化出的高地種。作為山原動物分化的最好例證是鼠兔屬,該屬26種竟有7種分布于此。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高原兔、喜馬拉雅旱獺和藏狐等。鳥類中的藏雪雞、高原山鶉、毛腿沙雞、藏、紅頭灰雀、紅眉朱雀、赤朱雀、褐翅雪雀、白腰雪雀、棕頸雪雀和棕背雪雀等均是山原所分化出的種。對于兩棲和爬行類變溫動物而言,山原環境已過于嚴酷,所以僅有高山蛙、蟾蜍、沙蜥、青海沙蜥和溫泉蛇等少數耐寒物種產生。
在植物方面,位于青藏山原東南邊緣的喜馬拉雅――橫斷山區被稱為高山植物物種分化的加速器,這應該與山地隆升迅速、環境變化劇烈特別是高海拔的強輻射有關。其最著名的即是這里是世界四大著名的花卉植物杜鵑、報春花、龍膽和綠絨蒿的分化中心。如杜鵑花科的杜鵑屬,全世界共有967種,而青藏山原東南緣山地就集中分布了近400種。其從低海拔林下生長的常綠大型葉的常綠喬木狀杜鵑,到高山密被鱗片的常綠小葉杜鵑,以至低矮伏地的落葉杜鵑即生動地展現了高山植物的分化過程。報春花屬全世界約有500余種,而分布在這一地區的就有200余種。龍膽屬全世界亦有500余種,在此分布的也有200余種。而名聲最大的被稱為藍罌粟的高山花卉植物綠絨蒿屬,全世界僅有49種,而48種分布在青藏山原及其周邊地區。這里無疑是該屬植物的分布與分化中心。
其實在這里分化的不出名植物早已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僅特征屬就有135個。在植物區系上它被科學地命名為中國―喜馬拉雅成分。它們是世界山地植物家族中極為顯赫的成員。
青藏山原
影響周邊山地生物多樣性
由于青藏山原諸山脈是橫貫于北非、南歐、南亞及東南亞巨大構造山系的一部分,該山系又通過與之相交的其他山脈形成一幅巨大的山地通道網絡,故使各地山地生物物種沿山地通道擴散、交流。而作為高山物種分化中心的我國青藏山原特別是其東南邊緣特產的中國―喜馬拉雅區系植物沿通道外遷更對周邊山地植物區系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
向西,青藏山原通過帕米爾山結與興都庫什、帕米蘇斯山脈及伊朗高原諸山脈至歐洲高加索和阿爾卑斯山脈進行著物種交流,這些山地共有眾多高山植物,如高山唐松草、驢蹄草、雀舌草、草原老鸛草、短柱鹿蹄草、單側花、水晶蘭、高山露珠草、禾葉繁縷、金露梅、柱腺茶子、高山葶藶等。
向北和東北,青藏山原亦通過帕米爾山結經天山、阿爾泰山、唐努山、外興安嶺,或向東北經秦嶺、賀蘭山、陰山、大興安嶺與俄羅斯北部西伯利亞地區山地相連,它們共同生長著西伯利亞刺柏、白樺、西伯利亞蓼、少花紫草、阿爾泰葶藶、柔毛擬南芥、四裂紅景天、球莖危耳草、柱腺茶子、高山繡絨菊、鮮卑花、甘肅鐵線蓮等諸多高山植物。
特別是令人感興趣的是形成于青藏山原東南緣的喜馬拉雅山地物種,向東北方向經岷山、秦嶺、太行山和我國東北長白山、朝鮮太白山在冰期陸連時進入日本,對日本植物區系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據吳征鎰先生統計,喜馬拉雅與日本共有植物有48科、110屬、114種,以至植物學家把喜馬拉雅與日本區系歸入東亞成分,下分為中國――喜馬拉雅和中國――日本兩個變型。
這個有趣現象也出現在我國寶島臺灣。研究表明其高山與亞高山植物區系與喜馬拉雅植物區系有密切的親緣關系。此外我國的高山植物,特別是青藏山原的高山植物,還對間冰期和冰河期新形成的環北極植物區系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這以兩地共有的眾多北極高山植物區系物種、屬,如冰島蓼、西伯利亞蓼,巖須、杉葉杜、越桔、巖梅、馬先蒿、虎耳草、茶子等屬植物,就是很好的例證。
最后要談及的是青藏山原向東南沿橫斷山東南途脈延伸到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的山地通道。盡管其山地東端現已為海相隔,但是就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是與我國青藏山原東部緣相對的杜鵑的另一個分布中心(291種,占全屬數的30%)而論,不難看出該巨大山系在生物多樣性形成上的深厚歷史淵源。
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
轉變觀念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地王國,又是極為典型的季風氣候國家。因此山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僅是要保護山地的珍稀物種,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好整座山系的自然生態系統,特別是山地的森林生態系統。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山下沿河城鄉免遭洪水與泥石流的侵襲,寶貴的降水才能得以保持,通過小溪大江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潔凈飲用水。所以應把保護我國山地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放到保護我國國家生態安全的層面來看,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必須與此相連。現今我國的山地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并不樂觀,雖然我國森林覆蓋率已達21.63%。但實際上其中包括許多平原的人工林,山地上的森林也有許多屬人工營建的用材林,而更令人擔心的是我國山地大部分的天然林都是經過長期人工活動強烈干擾的次生林,真正的原始天然林與自然演替接近頂級狀態的天然林十分罕見,所以我國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的水涵養功能處在一較低的水準。為此,保護我國山地生物多樣性的重點必須放在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上,在人工輔助下盡快提高其生態服務功能,并向頂極群落森林演替。也只有這樣,我國山地生物的物種多樣性才能得到有效保護。
整體規劃、科學布局
我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平原與低山丘陵甚至許多山地均遭到人類的高強度開發,自然生態系統蕩然無存。所以保護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從根本上來講主要是保護我國山地的生物多樣性。但我國在保護區、森林公園的建設時,為管理方便,多從行政管理角度考慮來設置,這樣就使我國一座座山體、一條條山脈被人為分割為許多部分,分由不同省區、市縣主管部門管理,這對山地生態系統實施完整有效的保護管理十分不利。為此,應根據我國山系的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分布的特點,統一規劃,以山系為主體制訂科學的保護規劃,并據此設立跨省區、市縣的保護區聯合管理機構。在該規劃實現之前,現在可依據山地生態系統的歸屬,建立保護區群的協作管理體制,統一規劃,互通信息、合作管理,此方案可在秦嶺山地首試。
關注節點,保障聯通
我國山脈縱橫,并且已形成相互聯通的生物遷移網絡,這在平地通道已為人類活動基本阻斷情況下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流的最后生命通道。為保障這些山地通暢,必須特別關注其為人為活動阻斷的節點,制定專項計劃恢復其暢通。其最重要的節點應是秦嶺與岷山和秦嶺與大巴山的結合點,我國秦嶺與四川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眾多動物種群的交流在此被中斷。為此應認真考慮能否將三地的保護區聯結起來,逐步恢復兩區山地動物往來的通道,以保證這些珍稀動物的正常繁衍。就物種而言,遷徙能力較強的川金絲猴可以作為試點物種。
有效保護,科學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