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成人教育倫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道德教育過程中要確立成教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作用
道德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集體利益的調節器,雖然從表面上看,她強調犧牲個人利益以服從集體、社會的長遠利益。但從根本上看,集體利益歸根到底必然也必須歸結為個人利益??茖W的道德價值體系事實上正是個人正當合理利益的體現。倫理道德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是一種人為的凌駕于人民頭上的非人性的強制力量,而是為人而存在的一種生活規則本身的邏輯結果。這樣,社會道德并非是外在于人的異己力量,它既可能也有必要轉化為個人內心的道德,成為個人內在的需要。個人成為道德的主體,個人既是道德的創造者,又是道德的實踐者。道德既是個人獲得社會認同的一種手段,又是個人人格、價值等本質力量的一種體現。
因此,道德首先是作為一種個人需要而存在,然后才是作為一種社會需要而存在。因此,在道德教育過中,特別要成教學生充分認識和體驗到道德的這種“為我”的性質,尊重和發揮他們在道德生活中的主體性。道德教育必須自覺將道德意識與道德品質的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陶冶,變“要我講道德”為“我要講道德”,才能使他們實現從他律向自律的轉變,將外在社會道德原則規范轉化為內心的道德力量,并逐步達到“從心所欲不逾距”的道德境界。這里,道德教育只起主導作用,并不直接干預學生的道德生活。
二、要滿足成教學生的合理需要,以激發其內在的道德需要,并轉化為其道德的直接動力
心理學認為需要是個體因某種缺失而力求滿足的內趨狀態。當個體需要得不到滿足,個體內部就會處于一種焦慮的狀態。這種心理上的焦慮就成為一種刺激作用于自身,變成一種推動力量。這種推動力量也稱內驅力。內驅力是個人行為最深刻的心理動因。因此,要促使學生做出道德選擇、實施道德行為,莫過于激發其內心深處的道德需要。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道德需要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它建立在其他低層次需要滿足的基礎上。因此,滿足學生的低層次的合理要求對于激發學生的道德需要具有深刻的影響。對于成教學生而言,物質層次&如生理需求’基本上可以滿足,關鍵是要滿足不同層次的合理的精神需求。如歸屬的需要、情感的需要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等。特別是成人教育一般都比較松散,成人學生一般都很難找到作為學生的歸屬感,而學校對于成教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狀況也不是很了解。因此,我們要以增強成教學生歸屬感和深入了解他們為突破口,因人而異地對學生的這些需要認真加以分析,并設法滿足他們的這些需要。如組織成教學生參加各種活動來加深對他們的了解,創造機會讓學生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肯定他們在工作中的成績,對他們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給予幫助等。這樣才能轉化其不合理的需要,并逐漸將其導向高層次的道德需要。
另外,道德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不同的道德需要要求可能處在不同的道德層次上,因此,在道德教育過程中,不能脫離實際一味地追求所謂高起點和高標準,特別是要尊重成教學生作為個人所具有的不可侵犯的尊嚴和自主自決的權利以及正當的欲求和利益等。否則,道德就很可能演變成一種“非我”的存在,成為一種對“我”的苛求而遭到拒絕。顯然,這種道德要求必然成為一種形式主義的道德要求而落空。只有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道德是為自己而存在,道德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道德需要,我們必須提高學生的道德需要,我們必須切入成教學生生活的實際,注重道德的層次性,構建自下而上、低重心、大眾化、生活化并穩步提升的德育目標體系,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生活水平。不可采取高起點、“飛流直下”式的道德灌輸,以免挫傷學生的道德追求的積極性。
三、制定適宜的情境,激發成教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
人是感性的存在,不是抽象的存在。感情生活在人的一生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道德生活作為人的生活,必然滲透著人的感情,并非是外在于人的冷冰冰的東西。沒有人的情感參與就不可能有人的道德行為。
成教學生的感情生活一般來說比較穩定和成熟,這對道德教育是一個有利條件。但成教學生本身處在復雜社會關系之中,很容易受各種不良現象影響,使他們的感情世界又顯得非常復雜,某些反常的情感,如對某種道德說教的逆反心理和情緒、對道德行為的冷漠等,又成為道德教育的主要障礙。因此,我們必須創造適當的情境,通過實際中的事例,通過善惡的對比,讓受教育者親受感染,才能逐步形成比較穩固的道德情感,消除不良情感的影響。道德教育一旦觸動了受教育者的情感,撥動了他們善良的心弦,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組織學生積極參加道德實踐,積累豐富的道德實踐經驗,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1.接受繼續教育的學生在年齡、資歷、文化素質等方面差別較大
特別許多成教學生身兼學業與工作兩項,管理范圍大,牽涉面廣,難度增加。為適應成人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日常管理及教學活動各個環節的實施,不可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樣集中;為適應社會需求,繼續教育專業設置較靈活,課程變動大。
2.學籍管理過程呈現間接性,響應速度慢
成人教育的學生分布在社會各個工作崗位上,采取走動式上課模式,雖然每學期都定期集中授課,但時間短,主要靠學生業余自學、復習完成知識的積累及課程的考核。為此,學籍管理工作往往銜接不上,易中途中斷,無法繼續進行。另外,許多繼續教育的分校及教學點承擔了成人教育的招生、學習、學籍和教學等管理工作,管理過程實際為非直接性的遠距離管理。
3.領導不重視,管理人員配備不足
部分學校只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管理工作,缺乏對新形勢下學籍管理工作的認識。未配備專職的學籍管理人員,學籍管理人員往往身兼數職,業務培訓較少,理論水平、業務能力得不到提高,忙于應付日常工作,學籍管理效率不高。另外,學籍管理的相關硬件設施跟不上,由于人力、經費投入不足,計算機系統未能及時換代升級,管理工作未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成人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
二、新形勢下完善成人教育學籍管理的對策
1.加強領導、健全機構、落實人員
學校要重視、加強對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原則上成人高校應由一名副校長分管學籍管理工作,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職能部門要有一名副院長主管學籍管理工作。同時,成立學籍管理機構,配備相應的硬件調協設施、安排責任心強并具備一定計算機操作技能的管理人員專職負責學籍管理工作,并建立崗位目標責任制,把學籍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2.健全和完善學籍管理的相關制度及實施辦法
學校要積極根據教育主管部門下發的學籍管理文件、精神及制度制定,結合本校實際,制訂出實施細則、工作程序和運行模塊。從制度上規范學籍管理的行為,從程序上嚴把學籍管理的質量,從運行模塊中提高學籍管理的水平。通過學籍管理,使學生的個性與潛力在可能的范圍得到充分而自由地發展,從而調動成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其快成才、成好才。
3.加強與教學點的合作與管理
教育學的主要任務是闡明教育的基礎和基本理論,揭示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給教育和實踐工作者以理論和方法指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培養合格人才服務。
教育知識和理論包括教育學科本身的發展,教育本質和職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與社會發展、教育與人的發展、教師與學生、課程與教學論、德育論、課外校外教育、班主任工作等內容。
教育學與教育方針政策、教育實踐經驗的關系:
(1)教育學不等于教育方針政策
教育學是揭示教育規律的,教育規律不等教育方針政策。
教育方針政策是人們根據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它是人們主觀意志的地體現。
論文關鍵詞:網絡學習;激勵;機制
網絡學習相對于傳統課堂學習來說,具有教學內容豐富,呈現方式多種多樣,圖文并茂、聲形兼備,更具生動性等特性。網絡教學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者不受時空限制,能充分體現學員的自主性和教學的時代性,網上資源的無限共享性和無沖突性等特點,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學習者的歡迎。但是網絡學習也有其局限性,具體表現為:缺少輔導教師面對面的評價和監督,學習的完成要靠學習者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等等。因此建立網絡學習的激勵機制是網絡課堂能夠充分發揮其優勢,真正為廣大市民的學習提供服務的重要保證。
激勵原本是一個心理學的術語,是指激發人的行為的心理過程,其實質是通過把需要、內驅力和目標3個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要素連接起來,使有機體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在內驅力的驅動下,去努力達到目標的整個過程。激勵機制就是這些有效方法的一個有序集合。網上課堂的建立為創建學習型社區提供了一個基本載體。如何通過這一載體可持續地引導社區居民“時時可學、處處能學、人人皆學”,建立網上課堂的學習激勵機制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愿景激勵
愿景是人們心中或頭腦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個人愿景是個體對自己未來發展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當一個個體擁有清晰的個人愿景時,便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驅使他去實現這個愿景,這也是自我實現的需要。組織愿景是指當一個組織有了比較一致的共同意象或景象時就可以稱之為組織愿景。組織愿景一旦形成就會在組織中形成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一種無可言表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創造出人與人互相關聯,融為一體的感覺與體驗;這種感覺與體驗遍布在整個組織的全部活動之中,貫穿于整個組織活動的始終,并使各種不同的活動融會貫通起來。組織的共同愿景對組織中的個體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為個體學習提供了焦點和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個體學習充其量只會出現被動的“適應型的學習”。
網絡學習環境與傳統的課堂學習環境有著明顯的區別。課堂學習中有固定的學習時間表,固定的學習環境和固定的人際關系,即使學習者缺乏必要的內部誘因,也能從外部獲得相對穩定的學習動機。由于網絡學習缺乏課堂學習固定的外在激勵因素,學習者的動機主要依靠學習者的個體特質、個人素養來激發與維持,因此更有必要對學習者實施愿景激勵。對于網絡學習群體而言,個人學習愿景就是提高技能、豐富生活,完善人生。共同愿景則強調團隊整體的進步與發展,是建設學習型社區,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礎。
激發個人愿景和共同愿景,可以通過在網上開展學習口號、有獎征集活動等舉措來幫助學習者形成個人愿景和共同愿景。參與活動的學習者會認真思考學習的需要和目標,從而在頭腦中對自己的學習產生一個比較清晰的景象,逐漸樹立起個人學習的愿景和組織學習的共同愿景。學習口號一旦征集成功并在網上公布以后,由于這是學習者自己提出的學習口號,必將會對學習者產生極大的激勵作用。此外,還可以通過宣傳區域經濟發展目標,弘揚區域傳統特色文化為實現個人愿景和共同愿景打下必要的思想基礎。
愿景激勵的主要理論基礎是馬斯洛與羅杰斯所倡導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以及系統論。網絡學習中的個人學習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網絡學習中的個人學習是人本主義在教育領域中最佳實踐。網絡個人學習能充分體現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力,以生為本的人文精神。網絡個人學習強調學生才是學習真正的主人。我們實施愿景激勵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喚起每一個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復蘇,激發起人之潛能,從而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思想與人文精神,從而達到原景激勵的作用。
作為現代自然與社會科學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系統論,在網絡組織學習中起著宏觀的指導作用。網絡學習中的組織學習,除了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而外,還滲透了系統論的指導思想。系統論告訴我們,任何人和事物都可以歸納在一定的系統之中,從某種意義上,組織學習就是一種典型的系統行為,系統行為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在系統內部產生一系列的互動效應、連鎖反應,從而有的方矢地推進愿景激勵的實施。
二、興趣激勵
興趣激勵是誘發學習者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人對新鮮事物都有好奇心和探究的心理特點。網絡學習環境的圖、文、音、視等的多媒體性、交互性和娛樂性等特點,具有傳統課堂教學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開放的學習機會、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富有創意、高效便捷、具有個性化特點的課件和輔導,都能給網絡學習者帶來全新的體驗和極大的興趣。但是一旦網絡學習者對這些模塊熟悉之后,他們的興趣也隨之慢慢減弱了。因此,我們要不斷改進網絡學習環境,不僅僅是一次性地整體改變,而且還要不定期地改進網絡學習環境的某一部分,以此來吸引網絡學習者對網絡學習的興趣。
豐富的網絡學習內容是激勵學習者參與網絡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網絡學習內容應適合不同人群和不同層次的需要,對于中心城區的白領階層,可設置一些適合職場需要的學習內容,比如英語學習,職場技能,科技情報和專業電子期刊等。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則可設置一些小制作、小發明、課外輔導等內容,以吸引他們經常上網學習。網絡學習的形式應是生動有趣的,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勵網絡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梢栽O置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比如知識競答室,測試學員在網絡學到的知識,可以向通過測試的學員授予相應的稱號,只要堅持學習參與測試,就可以獲取從小學生一直到博士的頭銜;此外,還可以在網絡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設置一些彈出式禮包,里面的禮品是隨機獲取的,可以是金額不等的學習幣,也可以是免費學習券,還可以是實物兌換券等。
興趣激勵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弗洛伊德的追求本我。從弗洛伊德觀點看來,興趣就是人追求自己潛在的本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都有著區別與他人的自我與本我,我們實施興趣激勵,其實則就是喚起潛在的本我,從而激發起人的學習潛能。興趣激勵是一種外在表現形態,其思想內涵就是弗洛伊德所強調的追求潛在的本我,興趣激勵的過程,也就是追尋潛在本我的過程。興趣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通過滿足人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征服感,從而充實自我,追求本我。這里既有人類無意識感知外部世界的動物屬性,也包括人類主動追求對外部世界認知的社會屬性。從某種意義上說,興趣激勵就是通過追求潛在的本我,從而達到提高對外部世界認識的目的。
三、精神激勵
精神激勵即內在激勵,是指精神方面的無形激勵,包括向學習者授權,對他們的學習成績的的認可,公平、公開的獎勵制度等等。精神激勵是一項深入細致、復雜多變、應用廣泛,影響深遠的工作,它是管理者用思想教育的手段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有效方式。
對網絡學習群體的精神激勵可以包括采納他們的建議。每個人都有潛在的才智,但究竟如何激發他們,則需要動一番腦筋。實踐證明,讓學習參與者提建議就是一個好方法。網絡學習的群體可以就網上學習的內容,形式等提出他們的建議;網絡平臺的管理者則根據學員的一些合理化建議對網上課堂進行定期調整。網絡學習群體一旦發現他們的建議被采納,則會激發他們更大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網絡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精神激勵還包括讓網絡學習者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通過在學習平臺上開設網上展示廳,學員可以上傳個人滿意的攝影作品、書畫作品和手工藝作品等。對于作品點擊率高的學員,網絡平臺的管理者還可以幫助學員在網上開設個人展廳,集中展示某一主題的作品。此外,還可以在網絡學習平臺設置學員學習積分排行榜,對于積分排名在前的學員可以評選月度、季度和年度的學習之星,并頒發榮譽證書。對于堅持學習并通過測試的學員,則分別授予從小學生到博士的頭銜,。對于多次獲取榮譽的網絡學習者,還予以獎勵進一步學習的機會。
精神激勵的主要理論基礎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根據馬斯洛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在通常情況下,人的各種需求是有一定層次性的。當人的低層次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以后,就渴望得到更高層次的需求。精神激勵的主要作用機理就是通過滿足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即通過滿足人的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來激發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精神激勵正是通過不斷地引導、激發人的自我價值實現的最高精神需求,從而為個人學習引來源頭活水,帶來源源不竭的動力,這就是精神激勵最大的優點與特點。
四、物質激勵
物質激勵是指運用物質的手段使受激勵者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從而進一步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物質激勵有獎金、獎品等,通過物質上的獎勵,激發其努力學習的動機與積極性。
參加網絡學習的學員可以獲取一定的學習積分,學員學習積分是指學員(市民)完成網絡課堂的學習內容,經學習過程量化考核,從而反映個人學習成果的情況。學習積分的獲得一方面通過經常登陸學習網站,另一方面則通過學習、測試和參加論壇的討論獲取學習積分。獲得學習積分的同時就獲取了學習幣。一個學習積分可以兌換一個學習幣。具體的積分獲取途徑如下所述:
(一)課程學習積分。每完成1學時課程學習獲得1學分,單門課程最高學分不超過3分,單門課程少于1學時超過0.5學時,獲得0.5學分,不足0.5學時課程不計分。課程進度為100%,完成80%進度即給學分,達不到則不給學分。
(二)課程測試積分。采用答對率進行計分,學員在完成某門課程測試或者完成某門指定測試,達到60%的答對率(即合格),就可以獲得該門測試的學分,每門測試的學分設定根據具體測試內容隨機設置。一般情況下為1學分。
(三)論壇討論積分。該積分主要包括發貼、回帖等方法討論內容。
學習幣可以參加在線抽獎活動,也可以進行實物兌換。在線抽獎可以隨機獲取各種金額不等的獎品。50個以上的學習幣起就可以參加網絡課堂的在線抽獎,每參加一次抽獎要扣去10個學習幣,獎品為5-100元人民幣價值的獎品。年底學習幣將進行歸零處理,也可以按照50%比例留存到下一年度。每100個學習幣可以兌換1元人民幣價值的實物。網絡課堂管理平臺的管理者每年在預算中留出專門的經費用于物質獎勵。
對于網絡學習的積極分子,要定期地給予物質上的獎勵。對于評選出來的學習之星,除了給予精神獎勵之外,還可以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可以給學習者頒發一些學習用品,如鼠標、鍵盤或者u盤等作為獎品。也可以獎勵學員免費參加社區開設的收費面授課程班,還可以直接獎勵獎金。這里必須闡明的一點是:在目前我國所有的成人網絡學習中,物質激勵只是一種外在表現形態,它只是精神激勵的一種物化形態。網絡學習中物質激勵還具有多樣性的基本特點。當我們了解并掌握這些基本特點之后,就可以更正確地運用物質激勵這個基本舉措,達到促進網絡學習的最終目的。
五、競爭激勵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事業有成,其潛在心理都希望自己站在比別人更優越的地位上,從心理學上來說,這種潛在心理就是自我優越的欲望。有了這種欲望之后,人類才會積極成長,努力向前。當這種自我優越的欲望與特定的競爭對象發生碰撞時,其個人的超越意識就會油然而生。不服輸的競爭心理人人都有,強弱則因人而異。即使一個人的競爭心很弱,但他的心中也總會潛伏著一份競爭意識。我們可以利用人的這種心理,為網絡學習群體找到或設立一個競爭的對象,讓對方知道競爭對象的存在,這樣就比較容易激發起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從而讓他們主動展開競爭,學習積極性自然就會提高。
競爭激勵包括個人學習競爭,街道學習競爭和單位集體學習競爭等。個人學習競爭包括個人學習積分排名,獲取學習之星的榮譽稱號和獎勵,網上展示廳的點擊率,論壇的跟貼率,獲取各種學位頭銜,升級為志愿者等等。除了開展個人的學習競爭之外,還可以在網絡課堂開設街道學習排名競爭,定期在網上公布各個街道參加網絡課堂學習的總人數和總的點擊率,每年都對排名在前的街道進行獎勵,可以通過授予學習型街道先進集體稱號并給予一定金額的物質獎勵。此外,還可以開展單位集體的學習競爭,定期在網上公布各單位集體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習的總人數和總的點擊率。對于每年排名在前的單位集體,可以授予學習型單位稱號,并作為評選文明單位的重要指標等。
競爭激勵的主要理論基礎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物競天擇,適用生存,不適者亡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競爭激勵順應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通過人與人,組織與組織的相互競爭,從而激發起機體自身的活力,達到推進事物發展的最終目的。
競爭激勵能激發各種機體自身的內在潛力,產生一種超越、戰勝對手的欲望與行動,在這樣一種互相攀比,互相競爭、互相超越的過程中,產生一種良性的互動,產生1+1>2的互動效應,從而達到推進網絡學習的最終目的。競爭激勵是推進網絡學習重要手段,正確地把握與運用競爭激勵,能有效地促進個人與組織學習的積極性與持久性。
六、合作激勵
合作激勵是指力圖通過學習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以促進學習者的認知發展,改善網絡學習者的人際交往,從而提高學習成效。
網絡學習的合作激勵主要包括三種形式:學習者與學習者的合作;專項志愿者與學習者的合作;網絡平臺的管理者與學習者的合作。
學習者與學習者的合作包括學習者之間開設的各種論壇。網絡學習者可以在論壇討論各種學習當中遇到的問題,學習者之間相互幫助,共同探討學習問題。對于跟貼較多的論壇,網絡平臺管理者可以將這些論壇設置在比較靠前的位置,也是對學習者積極討論的一種激勵。對于網絡課程學習的積極分子或者學習骨干,可以發展他們成為網絡課程的專項志愿者。他們定期到網絡課堂開展在線服務,志愿者在線服務每小時折算一個服務學分,計入志愿者服務學分,不足一小時的計入累積。如果志愿者每年在線服務時間未滿2小時,登陸查詢時,顯示提醒級別為公益人士。如果已經超出2小時服務時間,顯示提醒級別為熱心公益人士。如果服務時間滿20小時,升級為愛心大使。通過專項志愿者的在線服務,幫助網絡學習者解答各種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對于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如果學員和志愿者都無法解答,那么網絡學習者還可以通過與網絡平臺管理者的合作來尋求幫助。
網絡課程學習畢竟不同于傳統的學習模式,網絡平臺的管理者只有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各種激勵機制,才能真正探索出適合本地區成人網絡學習的激勵機制,才能真正地調動廣大網絡學習愛好者的學習積極性。
合作激勵的主要理論依據是群團效應、協同說。合作激勵是通過互相合作、取長補短,產生一種群團效應,達到以強帶弱,協調發展、整體推進的目的。根據協同說的觀點,在整個合作機制的系統中,系統內部的合作與協同是必不可少的。在整個系統中,只有整體推進、協調發展才不會破壞系統內部相對穩定的結構,才可能產生有效的良性互動,才能推動整個系統有序、健康的發展,才能達到系統整體推進的目的。一個系統內部如果沒有合作,沒有相對穩定的內部結構,孤軍突出,單打獨斗其實并不是好現象,沒有合作,就不能達到系統內部的相對穩定,就不能有效地推進系統的整體發展。
教育學部分
一、選擇題:1-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意要求的,把所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
二、辨析題:13-14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首先判斷正確或錯誤然后說明理由。
三、簡答題:15-17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四、論述題:18小題,15分。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理論;中國成人教育;主體性;學習情境;反思
根據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原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對立統一地存在的,當間接經驗教育模式一度成為壓倒性的教學模式時,與之相對立的直接經驗教育就一定會有人提出來,并不斷發展。體驗式學習理論就是最重要的直接經驗教育模式之一。體驗式學習模式的思想和實踐自古以來就有,不過被學者有意識地、系統地提出來卻是20世紀以后的事。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體驗式學習理論已經被教育界認可,并不斷推廣到教學中。本文旨在通過梳理體驗式學習理論的發展歷程并歸納其基本形態,探索發展我國成人教育的新思路、新對策。
一、體驗式學習理論的發展歷程
沒有任何理論是從天而降,體驗式學習理論亦然,就其存在雛形而言,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體驗式學習。作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子的某些教育思想完全符合體驗式學習的標準,而古希臘三圣賢之一的亞里士多德指出,就那些我們一定要會做的事情而言,必須在能做之前,就應該通過做它來學習它。但體驗式學習真正開始形成自己的理論,卻是20世紀以后的事,概而言之,此理論的發展大致經過以下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初至4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主要內容是“直接經驗+反思”。針對美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注重間接經驗及其廣為詬病的弊端,杜威從實用主義哲學出發,詳細論述體驗式學習的本質。杜威認為,教育的本質是經驗的改造。兒童經驗是教育的基礎,其主要目標則是積累兒童的經驗。愛玩、好動,即“做”是兒童的天性,并且這些經驗都是具體、現實的,在這些體驗中,兒童以及學員不但體驗活動,而且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反思性思維”,通過活動結果來檢驗最初的假設和猜測,實現學習者對經驗、體驗的改造。杜威的理論后來被概括為“直接經驗+反思”。第二階段,從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代表人物是羅杰斯,核心內容是“直接經驗+情意體驗”。杜威的“直接經驗+反思”模式曾風靡一時,然而,從20世紀40年代初開始,歷經近十年研究未達到理想效果后,這一模式的影響力急劇下降,但其尊重人性、強調個性、突出情意的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得到繼承和發展。在羅杰斯看來,學習絕對不能只有一種模式,其基本形式包括認知學習和體驗式學習。前者主要指理論知識,如文學、語法等;后者則是指知識應用,如計算機操作、學醫等,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內容:個性參與、內發動機、自我評價和滲透影響。由此可見,羅杰斯的體驗式學習比較強調個性的發現和培訓,強調學習要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和愿望,后人將其模式概括為“直接經驗+情意體驗”。第三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這一時期在思想上并沒有新突破,代表事件主要是一些組織的成立,這一階段的體驗式學習模式被稱為“戶外運動模式”。20世紀60年代以來,過分強調以直接經驗為主的體驗學習模式之弊端持續顯現,而課程本位教學活動逐漸回歸。體驗式教學的堅定支持者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把重點從理論研究轉向社會實踐,主要表現為建立一些以踐行體驗式教育為主旨的學會。1971年,“主題冒險”組織成立,同年,美國體驗式教育學會成立,不久后,發端于蘇格蘭的戶外訓練運動引進新的教學方法。這些組織以及新的教學方法把體驗式教育看作一種教育哲學和方法論,旨在通過置學生于直接經驗和反思中增長知識、發展技能和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期,發端于蘇格蘭的戶外訓練運動也在教育界掀起一波采用新教學方法的浪潮。第四階段,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代表人物戴維•庫伯的努力下,創造體驗式學習理論中迄今為止影響力最大的“體驗式學習循環模式”。20世紀70年代,在建構主義興起的背景下,學者開始從新的視角、以新的方法研究學習。人與人的互動、人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建構備受學者關注。建構、主體間性、施動者、過程、嵌入等概念和視角引進學習研究并被廣泛應用。學習不能只是依靠體驗和反思,這些方法與途徑并不能使學習效果最佳化;學習被認為是通過經驗轉化創建知識的過程,而知識則來源于人們在互動中獲得的經驗以及經驗轉化成知識與行動的過程。庫伯在綜合杜威、羅杰斯等學者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體驗式學習循環模式”,它主要包括四個階段:第一,具體體驗。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通過嵌入在某特定環境中的人與物活動,產生感悟并獲得特定知識。第二,觀察與反思。學生認真回顧在特定環境中的經歷,并獨自或集體分析與反思。第三,抽象的概念化。學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即建構一個分析框架或理論模型。第四,主動檢驗。學生在新的、相似的情境中主動檢驗自己的分析框架或理論模型。庫伯提出的體驗式學習的實質是綜合學習,它包括上述四個環節,這四個環節分別代表最有效的四種學習方法:感知學習、反思性學習、理論學習和實驗。第五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代表人物是賈維斯,提出情境學習模式。庫伯的理論一開始在成人教育中由于應用效果好而得到迅速發展與傳播,但隨著其應用范圍的不斷推廣,學者發現,這個理論模型并不適合學科學習,因此,這一理論模型對學校教育影響極小。賈維斯在反思杜威和庫伯等人理論的基礎上,經過深入研究后發現,從原始經驗中進行的體驗式學習只是一種感性的學習方式,它最大的不足在于把第二手體驗完全排斥在學習過程之外。通過大量實驗,賈維斯發現庫伯的體驗式學習理論過于關注互動與建構,而過濾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與變量。為此,他提出情境學習論,其核心內容如下:知識與具體、特定的社會環境即情境緊密相連,是在某一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建構的。學習的本質是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與他人、他物的互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學?;蚺嘤枡C構應通過社會互動或其他教學活動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即學?;蚺嘤枡C構應該把學生置于特定的社會情境中學習,使學生通過學習或培訓獲得真正完整的知識。情境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社會情境以及人與情境的互動和相互建構,這既有利于課堂學習的去情境化、抽象化,也有利于增強課堂的互動性,鼓勵學生相互討論與思考,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體驗式學習理論的三種基本形態
(一)情感體驗式
在有關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塑和教育中,情感體驗式學習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主要目標是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他們對人生或對特定情形的態度。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這種教育方式的目標、任務也不同。就本文要分析的成人教育而言,情感體驗式學習旨在打造團隊精神、激發學員潛能;但在國民教育中,其目標則變得相對寬泛,包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科學的人生態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情感體驗式學習通常從對真實情境的體驗開始,在此基礎上,學生既獲得表層知識,又發生深層情感、價值觀以及人生態度的積極轉變。在此學習方式中,核心是要喚醒事件情緒。情境中的事件越具有情緒喚醒功能,情感體驗式學習的記憶效果越好。在學習過程中,要抓住兩個關鍵點,才能實現最佳學習效果:一是選擇典型的體驗情境,即那些情緒足、情感沖擊力強的情境;二是通過個人寫體會或集體討論等方式,積極引導學生認真反思并客觀評價情感經歷,加深學生情緒信息的編碼和記憶。
(二)行動體驗式
這種學習方式的主要目標是獲得操作技能與行為經驗。語言和文字交流以及實際操作是獲得實用技能尤其是動手技能的基礎,也是主要途徑。很難想象,沒有交流、沒有實際行動能獲得技術、提升能力。為提高實用技能,在行動體驗式學習中,學者和專家設計門類齊全、形式多樣的行動體驗式學習。當然,行動體驗式有時候也包含情境式體驗學習的形式與內容,但體驗式學習的內容并不局限于認知或情感,它的重點是行動。因為行動體驗式學習的核心內容是獲得并切實提高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本質不是情感而是行動。掌握或精通任何一項技能,都需要反復實驗、不斷操作,需要在不同結果的基礎上不斷對試驗中的操作進行反思、調整、完善,這是行動體驗式學習的本質。一般而言,行動體驗式學習包括三個關鍵步驟:實際操作、結果反思以及行動修正。
(三)認知體驗式
顧名思義,認知體驗式學習的主要目標是增加學習主體的認知,獲得第一手知識并提高認知技能。它對學習地點、學習場所的要求相對較低,無論在社會實踐還是在課堂情境中,無不適用,相較之下,前者較為普遍。在理論上,每個人無時無刻都有意無意地在現實世界中獲取新知識。不論是外出旅游,還是實地調研,甚至是去水果園摘水果以及與朋友或家人聊天,都屬于認知體驗式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沒有固定過程可言,有時候它只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而在另外一些場合,它則可能是極其復雜的試驗或研究過程。這種學習方式有四個常見步驟:感知和體驗真實世界、進入實際;在此基礎上回顧和反思本人的感知經驗;建構理論框架或理論模型;在實踐中檢驗理論框架或理論模型。
三、體驗式學習理論對成人教育發展的要求與啟示
(一)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
不論是在古代的私塾教學中,還是近現代以來從西方引進的現代教學中,教師一直是課堂的主體,是教學的主體,而學生則一直是被動的接收者、受動者。在此歷史背景的影響下,成人教育這個特殊的教育領域亦未能走出學生在教學中被動學習的窠臼。根據體驗式學習理論,針對特殊的教育對象和教學環境,學生可以是教育的主體。如果實現這個“歷史大逆轉”,就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1.轉變思想觀念,這是基礎工作。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先在教師、學生以及整個社會包括相關職能部門中樹立學員是教學的主體這個思想理念,才有可能最終真正實現學員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思想觀念的轉變極其困難,個人有路徑依賴,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同樣有路徑依賴,對于中國這個人口近14億的超級人口大國而言,要在教學這個極其重要的領域實現全民式的思想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無能為力,可以通過試點的形式,在全國思想比較開放的城市率先進行,然后向全國推廣。2.設置相關課程,這是關鍵步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因材施教的思想,針對成人教育的特殊授課對象,要設置一些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要設置一些以學生授課、學生動手實驗、學生相互討論、學生相互點評、學生相互打分的課程,既讓學生適當扮演教師的角色,又讓學生通過動手、思考等途徑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既能增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也可以加深他們對課堂的印象,使知識的獲得更加深刻。此外,即使沒有設置專門的課程,也可以在教學中多增加一些互動環節,這其實也是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要因教育內容、教育對象而異。同時,所謂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其本質是一種教學形式,其目的是提高教學效果,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也就是說,不要為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這種教學形式而采取形式主義,最終忽視教學效果,造成本末倒置。
(二)要使學生重視學習情境
中國教育長期以來忽視學習情境,不論是在升學教育中,還是在中、高等教育中,學習情境基本以課堂為主。近年來,實驗、社會調研才逐步增加,但在中小學升學教育中,學習情境仍然不被重視。成人教育較之于其他教育,更應該重視學習情境。營造成人教育的學習情境,關鍵要把握以下兩個原則。1.把握學習情境的生活性。學習情境的獲取與設置,絕對不能為書本上的知識內容所束縛,而是應該面向學生的真實生活。換言之,就是要在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就地取材,及時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學習情境的核心標準是能夠體現知識發現的過程、滿足知識應用的條件以及體現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與意義。2.把握學習情境的懸疑性。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習情境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即在學習情境中設置懸疑。學習情境中的懸疑性并不是知識本身,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學生在課本上不可能找到現成答案,同時,教師也不會直接為他們提供答案。學生只有經過艱苦而又趣味盎然的探索,才能最終獲得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真正理解知識的現實內涵,并獲得情感體驗。
(三)要使學生形成反思的習慣
儒家思想十分重視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鬃釉凇墩撜Z》中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但思考并不等于反思,反思是思考的一部分,與一般思考相比,反思不僅強調要對理論進行檢驗,還強調要及時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1.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反思起點。生活是最好的教師,這句話同樣適用在體驗式學習理論中。生活無處不是學習。學生通過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吸取教訓,“吃一塹長一智”。經歷的事件越重要,吸取的教訓也會越深刻。一些印象深刻的非重大事件同樣可以是反思的好對象,前提是要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如堅持在日記中反思。2.在教學中形成反思思維。日常生活中的反思是一種自覺的、習慣性的反思,而課堂上的反思,則更多的是一種思維上的反思———是在教師或同學的幫助下形成的,而且更多的是理論、方法、思維上的反思。相比之下,這種反思更加抽象,更加具有哲學色彩,同時也更加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通常需要教師學生的精心設計。
作者:姬昂 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徐靜.我國成人教育發展的問題與制度反思[J].繼續教育研究,2016(6):40-42.
一、關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在認知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的學習觀,它認為“學習不應該被看成是對于教師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動的建構活動”。也就是說,學員學習過程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積極交流,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建構主義既重視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習者要由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輸入對象,轉變為學習者主動建構意義的促進者。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或意義不是由外界信息決定的,而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反復、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的。在這種建構過程中,學習者對當前知識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知識重新進行認知,構成學習者自身的理解。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的對比、結合,使認知結構進行重組。學生的學習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書本或老師輸出的知識信息,而是靠自己主動的建構知識意義。即學生根據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或知識基礎,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具體地說,教師應是學生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與學生應處于平等地位。教師應努力去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和能力,把學生真正看成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應是:支持、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由傳統的傳授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啟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創新習慣和創新意識;為學生學習創造設計良好的環境,讓其在這種環境中獨立自主地學習,協作互助地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積極地學習動機,并可長時間保持下去;幫助學生聯系過去的經驗和知識,去學習新知識、建構新意義。
二、成人及其學習的特點
第一,成人學習的目的十分明確。成人學習英語的目的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往往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學習的目的很明確。不管是為了工作、生活、晉升還是為了直接與外國人交流,都是為了提高個人素質,促進個人發展。第二,成人有獨立型的人格,學習者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對教師的依賴性。成熟的成人學習者在多數情況下能真切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需要;有能力自己選擇學習內容,自己制定學習計劃。第三,成人學習動機源于外在動機,但其學習的有效動機是內在性,即是為了不斷地自我發展,渴望從不同方面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第四,成人具有較強的自制力,表現為行為的專一和注意力的持久。第五,成人學員有一定的實踐經驗,理解和動手能力較強。第六,成人學習是為了進一步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第七,學習方式從接受性向參與性轉化。成人學員在學習活動中表現較強的主體意識,表現為在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性和選擇性。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成人英語教育和學習的指導
建構主義是在認知主義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成的一種新的學習哲學,它主張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這種學習觀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并對學習與教學提供了許多新的見解和啟示。由于成人學習者比青少年兒童擁有更豐富的經驗背景和更強的自主性,因此,建構主義應該也可以為成人學習提供更科學的理論支持。
(一)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強調協作學習和情境創設
英語教學中,聽說課的目的是提高學員掌握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英語語言交流技能,課程的重點是培養學員的聽說能力,貫徹“做中學”(Learningbydoing)的教學理念,教課從每一個單元開始入手,首先有一個清晰的框架,做好課前材料收集與小組討論,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圍繞成人學員如何學而進行。強調“情境創設”“、協作學習”和“學習環境”的重要性。在對課程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資源及教師對教學的設計情況介紹后,讓每個學習小組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習要求以及成人自身的興趣和特長,自主選擇一個單元內容,并根據課程單元學習目標的要求,引導學習小組設計好學習活動的內容,包括對主體內容的拓展和對主題的現實分析等。在組建學習小組的過程中,要通過調查分析,掌握成人學員的基本情況,這是組建學習小組的前提。根據學員的性別、年齡、職業、文化水平等特征,幫助他們組建學習小組,根據課程內容及班級人數情況,可以先把學習小組的組建權交給學員自己,成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人數由4~5位學員組成人數比較合適。學員推薦自己小組的組長,具體負責小組日?;顒拥拈_展。教師應了解成人學習小組的活動情況,學習小組人員間的相互協作、對學習內容的把握、資源的查找等方面,隨時把握學習小組進展情況。在每個單元的面授輔導課上,教師把一部分時間給予學習小組活動展示,每個學習小組根據他們內部分工,或進行角色扮演,或進行思想交流,這樣,使成人學員既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又增強了師生間、同學間的感情,形成了開放、自由的學習環境,也有助于語言環境的創設。
1.建構主義認為意義是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對于英語精讀課堂教學,在建構主義指導下,教師可幫助學生培養相應閱讀策略,提供一定幫助,從而使其建構對文章的理解。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首先激活先前知識。在閱讀中,成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先前的基礎上。其中包括:世界知識、社會文化知識、主題知識以及文體知識等等。教師教授閱讀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建立或擊活這些知識。講解課文之前的準備活動完成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做出提示或講解。例如,《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一課“foodandculture”對課文內容有明顯提示作用。教師可在課堂伊始引導學生聯想食物選擇和文化之間的關系。例如,教師可提出問題:Whatisthecloserelationshipbetweenfoodandculture?Canyougivemesomeexample?Whatdoyouthinkisthereason?問題要具體,并有引導性;要留給成人學生去思考,鼓勵小組討論。不少學生對別國的飲食文化不是很了解,可以介紹一些知識給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等途徑查找一些相關資料,比如,該課就可布置學生查找關于中西飲食文化差異方面的信息。教師應該著力擴大學生背景知識,引導其調動已有知識,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及減輕學生的理解負擔。
關鍵詞:成人教育 管理
引言
隨著成人教育的發展,傳統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信息化時代多環節、快節奏的管理要求。這使得成人教育必須從原先注重規模和效益轉向注重質量和過程管理。 因此,準確把握成人教育管理的內涵,根據成人教育管理特點,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促進信息共享,最大限度提高成人教育管理質量勢在必行。
1、成人教育的現代化管理
1.1完善規章制度,規范辦事程序
完善的規章制度,規范的辦事程序,是提高教務管理人性化水平的有力保障,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教務管理工作中的失誤和不必要的矛盾。學院在此項工作上做了如下努力:一是開展了規章制度清理完善工作。利用學院修訂成教規章制度管理手冊的機會,緊密聯系實際,重點對一些操作性不強的、欠合理的、不合時宜的規章制度進行修改完善。二是制作教務管理工作月歷及工作流程圖,使教務工作進一步細化,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團結協作。通過工作月歷及工作流程的制定,方便函授站、教學點及學生了解各個時間階段需要做的工作以及做各項工作的具體程序,真正做到變事后服務為事前服務,減少服務的盲目性,增強工作中的計劃性和預見性。三是加強培訓輔導,利用巡考,成教、函授站、教學點會議等形式對工作人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輔導,特別是對新進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使其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學院各項工作,最大限度避免管理人員由于對工作不了解、不熟悉或工作疏忽等情況給學生學習帶來影響。四是實行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通過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幫助工作人員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保證服務質量,確保學生滿意、老師滿意。
1.2開展工作調研,解決實際困難
為了盡量方便函授站、教學點工作人員開展工作,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達到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的目的,我院采取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工作調研的方式,深入站點了解其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從問題和困難中,查找自身工作的不足,思考最好的解決方式,以保障各項工作的圓滿完成。以成教畢業生電子注冊信息核對為例,以往信息核對時間的規定未充分考慮函授站、教學點學生提前離校實習的實際情況,在實際操作中難以聯系上學生,即使聯系上,學生也不愿僅僅為了核對信息從千里之外趕回,造成大量的人力財力的浪費。因而學院要求各站點在最后一學期組織學生本人簽名核對個人信息,從而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我們以各種形式調查了解各個站點的實際情況,聽取學生和工作人員的意見及建議,保證各項教學和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1.3加快網絡化、信息化建設進程
信息時代成人教育管理的網絡化信息化建設為進一步提高成人教育管理水平提供了前提條件,遠程教育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成人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成人教育應依托校園網絡,建立自己的網絡教育平臺,為成人教育的柔性化及個性化創造條件。必須重視軟件的開發利用,調動管理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成人教育管理的效益和質量。應當改變重硬件、輕軟件,重網絡、輕應用的思想, 加大投入, 進一步開發教務管理信息系統, 充分發揮教務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努力提高成人教育管理人員的素質,在促進成人信息管理工作規范化上下功夫。
1.4加快成教管理隊伍的建設
針對成教工作分散而面廣的特點,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成教管理隊伍,才能保證各項管理制度的實施。 配備成教班級的班主任,加強日常考核和管理;配備成人教育的負責人,負責課程的建設和實施;總體規劃和協調成教工作,加強與上級主管部門的溝通聯系。形成一個管理相對合理、獨立的成教管理體系,使各項工作有條理地展開。
2、學校管理的新思考
2.1不斷探索,提高辦學水平
進一步加強成人教學、管理研究工作,完善激勵機制,把握成人教育理論研究的發展趨勢和前沿問題,致力于了解成人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動態,服務于成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行理論的研究和實踐問題的探索,使科研和工作有機結合,形成良性互動,使學院教學工作水平不斷提高。以成人教育專業教學點建設為平臺,進一步加強對成人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切實提升成人教育的辦學水平。
2.2加強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建設
加強成人教育的改革發展與創新,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積極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形式,不斷改革創新,并進一步加強對函授站、教學點的管理,進一步規范辦學,嚴格招生、教學、學籍管理各個環節,加大對函授站、教學點的檢查力度,保證教學質量,提高辦學聲譽。使辦學結構更加合理,辦學規模穩步發展,辦學效率不斷提高,使學校成人教育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傊?,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教育階段,教育由供給方決定向著由需求方決定的方向演變的同時,要保證成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教務管理人員作為學校服務育人的一個窗口,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強化以人為本,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整體效益,真正地將教務管理工作推上新的臺階。
3、總結
總之,在當今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時代,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教育階段。我院成人教育要契合時展的需要,以“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為目標,通過改革、創新,提升優質服務,向構建繼續教育體系轉變,才能保證我院成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教務管理人員作為學校服務育人的一個窗口,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強化以人為本,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整體效益,真正地將教務管理工作推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一、選擇題
1.課外校外教育是指(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以外)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
2.課外校外教育的特點是(自愿、靈活、實踐)
3.經常在活動中自己設計、自己動手、自己檢查,體現了課外校外教育的(實踐性)
4.三結合的教育一般是指(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結)
二、辨析題
1.課外校外就與課內教育沒有共同處。
錯誤。課外校外教育與課內教育有共同之處。他們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都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
三、簡答題
1.課外校外教育有什么重要意義?
1)課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學生開闊眼界,獲得新知識
2)課外校外教育是對青少年實施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特長的廣闊天地
3)課外校外教育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各種能力
4)課外校外教育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
2.課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社會實踐活動
2)學科活動
3)科技活動4)文學藝術活動
5)文娛體育活動
6)社會公益活動
7)課外閱讀活動。
3.課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1)要有明確的目的
2)活動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要多樣化,要富于吸引力
3)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并于教師的指導相結合。
4.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聯系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校外教育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