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第1篇: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互聯網+”現代教育供給轉型

        一、現代教育供給轉型的契機

        1.現代教育制度不斷改革。以往教育事業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以培養后備軍人才為主。教育事業的貢獻具有必然性特征,即教育事業“必然”要為社會提供人才。但現代教育制度不斷更改,社會對教育成果的要求逐漸提升。現代教育不但要產出高質量人才,更要產出符合當前社會發展形態的復合型人才。人才培養的重點更改后,當前正應用的教育模式無法滿足新需求,輸入和輸出均需做出改良。例如,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構建需要調動大量的資金資源。為提升資金資源的利用效果,各院校需要實現有效的供給轉型。這就是在現代教育制度改革背景下,現代教育供給轉型顯性契機。2.現代教育技術逐步更新。“互聯網+”概念的產生契機是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技術發展至一定高度后,技術將逐漸與其他產業融合,形成復合型發展模式。近年間,互聯網技術與教育事業融合,形成了“互聯網+教育”模式。“互聯網+教育”模式的產生無疑成為教育事業的新革命,開展革命需要教育事業迅速調節內部供給結構。所有的教育資源均需朝“互聯網+”方向發展,為配合改革事業做出實際貢獻。構建“互聯網+教育”模式,教育機構需要與社會中的互聯網產業融合。互聯網產業內容多樣,選擇不同的合作對象,將衍生出不同的合作效果。校方需要不斷調節供給結構,將教育資源挪動至“最適應”模塊中,才能保障“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最終效果。3.學生轉型需求日漸繁榮。現代教育成型后,國家教育事業面臨的最大改變為,學生的求學視角越發寬廣。視角能夠決定需求形式以及需求上限,當學生擁有更加寬廣的視角來思考未來的發展道路以及自身當前所處現狀時,求學需求也將發生改變。以往學生的視角受限,接受校方輸出的教育服務為唯一求學途徑。現代教育不斷發展,學生視角逐漸拓寬,學生將看到更多的教育“可能性”與“可行性”。學生對于教育事業的轉型需求逐漸產生,他們接受高質量教育,當能力達到一定高度時渴求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服務。現代教育結構中存在大量高質量教學資源,現代教育需要盡快實現供給轉型,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上即為現代教育供給轉型的契機,所有契機均來自于實際。

        二、“互聯網+”背景下現代教育的供給轉型形式

        1.教育資源破壁。教育資源的固有運行形式,以單項傳播為主,即教育資源不斷輸出,達成最終的教育成果。同時,人們在分析教育事業的運轉狀態時存在固定思路,即教育資源就是圍繞在官方教育機構內的資源,僅在教育機構內應用和發展。事實上,教育資源多指能夠起到教育作用的資源,可來源于學校,也可來源于社會。尤其在當前的“互聯網+”背景下,社會中存在大量正待開發的隱性教育資源。“互聯網+”背景下,各行各業都能夠借助互聯網優勢實現通力合作。因此,學校和社會可以不斷深化合作形式,將各自的資源供給形式進行改良。校方不再拘泥于使用校內資源,也可將社會資源作為首選。社會可適當應用校內教育資源,使各個資源結構正式“破壁”,各自以流動形態進入到需求領域中,此為現代教育供給轉型的常見形式。2.教學形式更替。長久以來,國內教育事業擁有固定開展形式。師范類專業也以該形式為主,不斷培養師范生人才。因此,教學形式逐漸朝著長期固定的方式發展。但這種教學模式無法培養具有創新價值的人才。社會需要具有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新興人才,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產生矛盾。“互聯網+教育”為現代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也為教師提供了新資源。教學形式將逐漸改良,教師不再拘泥于傳統的三尺講臺教學模式,依照自身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專長設定全新的個性化培養模式。教師可利用互聯網技術定點使用來自于各個領域的教學資源,接收來自于社會的資源供給,用以提升自身教學質量,拓寬學生眼界,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3.網課成為主流。教育事業中的“供給”以課程為核心,但傳統教育模式下,課程的教育效果取決于教師個人。教師個人開展專業課程,受益人為參與該課程的學生。課程無法復制,更無法重復參與。為解決這一限制,“互聯網+”概念逐漸發揮作用。更多教師選擇錄制網課視頻,一方面可將課程復制,為本班學生反復觀看提供資源。另一方面,視頻這一資源可填補至其他教育層級,為更多學生提供專業的教學服務。同時,將視頻資源作為調節供給的主要道具,無須耗費過多的資金資源。因此,網課逐步成為現代教育供給轉型模式的主要形式。4.教師角色“淡化”。教學視頻資源、教學工具資源等類別屬于教育機構內的固態資源。而在教學資源體系內,教師屬于唯一的活性資源。在學生眼中,教師是教導自身習得知識的核心任務,擁有權威教育資源。相較于依照文本資料或網絡資料完成自學,多數學生更加傾向于與教師互動。但隨著現代教育不斷進行供給轉型,教師不再處于核心教育者地位。相反,教師逐漸退出了核心地位,將學生地位提升,成為真正的課堂主導者。教師僅成為方向標,負責幫助學生走進正確的學習渠道,幫助學生建立正確自學方法。教師在整個供給改革過程中逐步完成轉型,只有在教師完成身份轉型后,現代教育的供給轉型才能取得進階型成果。

        三、“互聯網+”背景下現代教育的供給轉型途徑

        1.教育思想轉型:雙向互動。教育思想可決定教育事業的實施形態,當教育者重視主導者地位,未考慮受教育者思想時,即對教學結構進行調節將造成供給失衡現象。“互聯網+”背景下,學生必須形成復合型思想,擁有活性創新能力。產生上述能力的根本條件為學生需要在相對自由和活躍的學習空間下成長。因此,供給轉型的第一步即為教育思想轉型。校方以及教師均需尊重學生對于學習的整體意見,尊重“消費驅動”,提升服務供給的匹配性價值,以免形成無效供給現象。2.教育形式轉型:融合教育。現代教育的供給轉型試驗階段中,部分教師為穩定教學模式,將線上教學模式作為輔助教育資源。結果表示,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分別運行,無法達成預期內教學成果。因此,為進一步深化供給轉型,現代教育逐漸朝著融合教育的方向發展。融合教育為“線上+線下”教育,進一步突出兩種教育模式的優勢。線上教育不存在過多局限性,其他領域的教育資源可迅速完成多方供給。因此,當現代教育以培養學生負荷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己任時,將現代教育朝著融合教育方向轉型,可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3.合作形式轉型:協同并進。以往模式內,多數校方會選擇以單點或多點形式,與校外社會組織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這種合作模式可將社會資源有效調配至學校內,但資源種類過少,教學質量無法高效提升。形成這種合作模式,與合作條件具有一定關聯。傳統的面對面交流形式,無法高效實現信息共享和科學監管。因此,保持一定量的合作方屬于必然現象。“互聯網+”背景下,數據監控技術已然成型,校方可選擇與整個社會或區域內企業合作,實現社會優選供給,科學評價以及群體共享的合作模式,協同并進推進院校教育事業的發展。4.需求定論轉型:反饋為主。“消費者”的意見是決定供給改革有效性的重要元素。對此,校方應尊重學習者的意見,重視學習者的反饋信息。具體可將“互聯網+”作為主要形式,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分析每位學習者的興趣愛好、學習意見。個性化學習模式能夠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應盡可能構建個性化課堂。在開展新課程前,務必采集學生對于教學方法、教學思想的反饋意見。在線下教育中尊重學生需求屬于次要途徑,校方應將采集學生意見的途徑放置在互聯網環境中。例如,在微課觀看板塊中加入診斷算法,搜集學生的視頻觀看喜好,為學生智能推薦感興趣的視頻信息,促進學生深入學習,擴大知識點吸收面積。5.教育投入轉型:多方補足。現代教育的供給轉型方向應徹底改良以往的單線或多線交流形式,要本著擴大高質量資源使用面積的目標,完成教育供給轉型。例如,社會教育資源被開發后,多數情況下將直接進入學校內,成為學校教育體系的一部分。社會供給和校內應用形成斷面,即僅有校內教師和學生可接觸到社會教育資源,該現象明顯未達到廣義的教學資源“有效應用”局面。社會內各個組織機構和企業具有接受教育的需求。因此,校方應在應用社會資源的過程中適當提供線上教學資源,為社會人士提供學習渠道。此舉可輔助政府完成一體化建設工作,實現學校和社會共同發展。以多方補足形式為的供給轉型,可進一步提升現代教育的發展速度。

        第2篇: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朱雪梅在《教育學術月刊》2016年第2期中撰文,運用了三種相關理論對高職教育發展變遷作出了解釋,分別是現代化理論、新制度主義理論和人力資本理論,并基于這三種理論的視角,提出了構建高職教育發展模式變遷的分析框架。

        首先,作者運用了三種相關理論對高職教育發展變遷作出了解釋。1.教育現代化理論表明,教育現代化發展或是教育現代性的增長,意味著一種與舊教育不同的現代教育的產生,它必將受到傳統教育的激烈反抗,在這種對抗中來理解高職教育發展進程和考察對高職教育模式的演變,可以為研究打開新視野;2.新制度主義理論,在新制度主義視野下,不同國家高等職業教育制度及發展模式具有其不同的文化基礎,并對社會文化、觀念、規范等歷史形成的規則存在“路徑依賴”;3.人力資本理論,該理論提出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等人力資源的投資,是發展中國家個人財富和財產分配的主要決定因素,高等職業教育具有的經濟功能是各國政府熱衷投資此教育的重要驅動力。

        基于以上對三種相關理論的解釋分析,作者進一步提出了構建高職教育發展模式變遷的分析框架。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可以進行這樣的框架性描述:高等職業教育是在服務社會這一核心動力的統領下,以本國實際和具體國情為適應對象來組織,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并有效地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教育類型。在這一分析模式中應該處理好三個核心問題:1.高職教育在服務社會中發生模式演變是其發展的內在動力。高職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體現了服務社會的精神,并通過產學研合作開展應用性科技研發直接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2.高職教育在適應本國實際中形成的模式特色。它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要根植于各國民族文化之中,還要融合國家教育的基礎;3.高職教育與社會經濟互動中尋求模式變革,由于高等職業教育是現代大工業生產的產物,其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是一種互動演進的發展關系,其發展程度與現代化水平密切相關,不同環境和因素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的社會模式。

        第3篇: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什么是現代學校制度?現代學校制度是指能夠適應向知識社會轉軌及知識社會形成以后的社會發展需要,以完善的學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關系為基礎,以現代教育觀為指導,學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夠促進學生、教職工、學校、學校所在社區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簡而言之,現代學校制度是促進教師更好地教與學生更好地學的制度。

        現代學校制度應體現以下特征:

        傳承性。新的制度都是在傳統制度的基礎上形成、改造、變革和發展起來的。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不單要借鑒國外教育制度改革的經驗與做法,還要在立足傳統教育制度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制度建設的實際,通過在現代學校制度的建設與研究中不斷汲取傳統制度上一些好的經驗與做法,使之不斷健全完善。

        發展性。制度必須有利于學校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的教育目標。學校制度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有利于提高學校的運行效率、規范教學秩序、促進教育公平和有效地促進人的充分、全面的發展。因此,在學校制度建設中,要特別注意人的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性。

        操作性。現代學校制度不是單純邏輯上的制度,而是在實踐中能改進學校工作的與時俱進的好的制度,它不僅存在于理論或邏輯中,而且也存在于現實操作中,永恒不變的現代學校制度和教育理念是不存在的。就是說這種制度是現實的、具體的、可操作的,是適合學校發展意愿的。

        法理性。現代學校制度的建設,就是通過理論、政策的研究,制定出現代教育管理的規章、條例、制度、形成區域性現代學校法律體系。使政府、學校、社會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營造法治化教育環境。這種“法理性”原則,既是現代學校制度研究與設計的依據,又能保障構建的新制度在現代學校管理中的執行力。

        包容性。現代學校制度不單包括學校內部要素的關系,同時還包括學校與政府、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與社區、學校與家庭等關系問題。如果將學校制度孤立于社會這個統一體之外,這種制度絕不是一種現代的制度。只有注重現代學校制度的包容性,才能充分考慮到學校未來發展與變化的趨勢。

        體系性。現代學校制度是建立在學校法人基礎上的制度體系,具有法定組織機構及由此而構成的學校管理及其運作規程。這種制度保證了學校教育改革,并能促進學校建立自我約束、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機制,使學校在面向社會和市場的依法自主辦學的過程中,主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國民教育的需求。

        二、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意義

        一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提高依法治校水平的需要。依法治校既是現代學校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學校制度的重要內容。構建現代學校制度,實行依法自主辦學,就是要樹立牢固的法治意識,按照法律的原則和規定,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尊重學生人格,維護師生合法權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環境;要依法理順政府與學校的關系,落實學校辦學自,完善學校各項民主管理制度,實現學校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形成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行政、學校依法自主辦學、依法接受監督的格局。

        二是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是教育工作的一個基本問題。校長和教師對培養目標的理解、培養方式方法及保障措施的采用都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內容。學校內涵發展需要一定的制度環境,需要打破學校辦學過程中的內外束縛。從外部來看,要尊重學校的主體地位,把辦學自還給校長和教師;從內部來看,要健全完善一套學校規章制度,為內涵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學校內涵發展的良性運行機制,才能依靠制度和機制充分調動積極性,發揮廣大教職工的聰明才智,不斷學習先進理論,正確把握辦學目標,加強教育科學研究,改進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切實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注重質量和內涵式發展上來,全面提升素質教育品位。

        三是學校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新形勢下學校發展要進入規范化管理和文化引領階段,就必須遵循教育規律,超越舊有的經驗管理模式,建立起能夠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充滿創新活力、提高學校效能的制度體系,形成“自主管理、自主發展、自我約束、社會監督”的機制,進而推動學校盡快從傳統走向現代、從人治走向法治、從立足當前走向可持續發展,大幅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

        四是進一步解放教育生產力、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學校效能的需要。效益優化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特別是在我國教育資源與應受教育人口相比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發揮現有教育資源的最大效能,實現效益優化就成為教育發展的必要條件。現代學校制度是以現代教育觀為指導的、能夠引導學校持續地提高學校效能的、敦促并保障學校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最優發展的應運而生的制度。

        五是加快校長和教職工的專業化發展的需要。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與教育層次的不斷提高,教師管理從封閉走向開放,教師來源的多元化使教師的專業學術水平與學科教育職能水平相比明顯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對教師掌握教育專業知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學校構建現代學校制度來規范和約束教師的教育行為,促進校長和教職工的專業化發展,有力地推動學校的人力資源開發工作,以更好地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

        三、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設想

        現代學校制度是一個體系,一般而言,由課程、教師、管理、革新四大基本要素及其框架層次構成,其中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教師是實施課程的關鍵,管理是教師實施課程的保證,革新則是前三個要素能否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

        1.課程。課程是學校教育活動的載體。學校教育最終能否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要求,核心問題是課程。顯然,課程也就成為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首要問題。目前,應著重從兩個方面去探索現代學校課程。

        第一,構建學校課程體系。學校教育活動必須具有課程性,這是學校教育活動區別于其他教育活動的重要特征。所謂構建學校課程體系,就是學校的所有教育活動按課程的要素進行設計,一方面要根據學校的定位與發展目標,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有機整合,實現學科課程與非學科課程的有機整合,實現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有機整合。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智能傾向和個性特長,努力為每一個學生量身定做一套適合其和諧發展的課程。

        第二,組織基于課程的教學。學校課程體系必須在實施中加以完善。課堂是課程實施的主渠道,通常稱之為課堂教學。要使新課程能真正進入課堂,應樹立基于課程的新的課堂教學觀,以問題的提出到問題探究為邏輯線索,構建課堂教學方案設計―實施―評價的課堂教學新模式,使課堂教學由以教材為中心,研究書本、組織書本知識教學轉向以人為本,研究學生,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實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功能突破。

        2.教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應積極構建與之適應的教師制度,促使教師專業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和發展。政府而言,要從教師資格認定、職稱評審、晉級考核、專業培訓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教師制度。學校而言,要著力構建一套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制度體系。其中有兩個制度極為重要:一是激勵制度。堅持以教師發展為本,尊重、理解、支持教師,努力為每一位教師的潛在能力轉化為現實能力創造機會和條件,主動為每一位教師走向成功搭建舞臺。二是校本培訓、教研制度。所謂校本培訓與教研,是基于教育實踐中問題的培訓、教研,是更加開放的培訓與教研。這種以問題為導向、從發現問題到問題解決的邏輯思路,是校本培訓與教研的基本路徑與特點,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3.管理。合理而有效的管理對于課程實施、教師專業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學校管理制度要在先進的管理理念支配下去思考。學校應成為最大限度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的場所,其管理的目的在于自主,而非控制。實現自我超越應成為學校每一個成員的價值追求,學校應據此確立學校發展與個體發展相一致的共同目標,要確保目標的實現,就必須不斷地自覺更新教育觀念、改善教育行為。而更新教育觀念,改善教育行為最有效的途徑與方法是組織團隊學習、從目標推進過程中的問題出發,要求每一個成員主動參與學習、討論、研究,一方面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另一方面提高每一個成員系統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讓學校每一個成員都體會到成就感和自豪感,感到學校辦學目標實現之時也是自身價值體現之時。

        4.革新。革新是現代學校的重要特質。課程、管理和教師諸要素是否具有活力,有賴于革新,取決于信息能否實現有機交互與轉換的革新結構與功能。從封閉保守走向革新開放是學校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是政府支持。隨著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的職能將重新明確與劃定,將把屬于學校的職能還給學校,使學校真正確定自主辦學的地位。當然,政府對學校的管理制度也將進行變革,政府與學校建立新型的互動關系,即由命令式的行政領導與管理制度轉向建立法律的、行政的、學術的、咨詢的、聽證的、問責的等一整套支持與保障制度,為學校的主動發展構建革新的體制環境。

        二是資源共享。學校除了整合、利用各種資源外,還應特別注重教育資源相互共享。首先,引進外來教育資源,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其次,整合社區教育資源,構建社區教育網絡;再次,提煉無形教育資源,營造良好教育氛圍;最后,發揮行政部門在實現教育資源共享中的作用。

        三是校際交流。要徹底改變學校之間不相往來的現象,主動進行區域內的學校交流。每一所學校在辦學中都有優勢與弱勢,都有經驗與問題,只有通過相互間的學習、交流以及切磋,才會有比較與借鑒,不斷豐富辦學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明確辦學目標。應積極開展超區域間的校際交流,進一步開闊辦學視野,優化辦學思路,形成辦學特色。

        四是多方合作。在建設終身教育體系的背景下,教育日益成為社會的共同事業。因此,學校要進一步增強合作共贏意識與能力。一方面要積極尋求其他部門與行業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主動為其他部門與行業提供服務。在不斷豐富合作內容與方式的同時,還應努力構建合作制度,以保證合作的可持續性。

        五是校長。校長作為管理團隊的法人代表,要善于經常傾聽師生對學校工作的意見與建議,切實改進學校工作。建立校長制度,既是學校民主管理的要求,又是學校民主管理的體現。不但能保證師生參與學校管理,而且能保持信息渠道的暢通,進而提高學校管理的效率與效能。

        六是家長參與。目前,盡管家長關心學校教育的氛圍基本形成,但仍缺少主動參與學校教育的有效機制。學校應著力構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制度,充分體現并保障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問責權等。只有這樣,學校才會真正獲得家長的關心與支持,才能實現家校聯動,共同創造更適合每一個學生和諧發展的良好環境。

        第4篇: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摘要:藏傳佛教中的尼姑寺教育和管理制度是藏傳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尖扎縣南宗寺的尼姑教育和管理制度的研究,可以了解傳統尼姑寺的生活起居和學習方法,及其現如今對社會的影響。進一步探索尼姑寺的教育與現代教育的有效銜接,推動藏族傳統教育和藏族文化的繁榮發展。

        關鍵詞:藏傳佛教;尼姑寺;教育;管理

        緒論

        佛教約于公元7世紀開始傳入藏區,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廣泛的傳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藏族文化特色的宗教——藏傳佛教。藏族文化中寺廟文化起到了核心作用,而尼姑又是藏傳佛教中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群體,為藏傳佛教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進作用。目前國內外以藏傳佛教教育為主體的論文和資料不少,但對尼姑生活問題和尼姑寺院管理方面并沒有深入科學的進行有機統一和整體的研究。本文以安多地區著名的尼姑寺——南宗寺為研究對象,以全面的論述該寺的教育和管理制度、各種宗教活動以及尼姑個人生活等。挖掘尼姑寺院傳統管理方法和教育積極因素,通過歷史資料的長期收集和研究,力求知識性和可讀性統一,將藏傳佛教尼姑寺的教育和管理制度的典型部分會生動精練地表達出來,反映為藏族教育和文化發展的貢獻,提供一部研究藏族教育和文化者的良好資料。

        一、藏傳佛教尼姑寺的概述。

        佛教自從傳入藏區以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里,與當地文化長期進行交流,形成水融的藏傳佛教文化,藏傳佛教從一個傳入文化逐漸成為藏族主流文化中的核心,然而也出現了很多種教派,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它必須有專業從事宗教活動人員,從而出現了僧侶的雛形,可當時僧侶的受戒和制度情況也不是很清楚,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嚴格的戒律。并鞏固藏傳佛教的發展,作為宗教從事者的群體來說,也就出現了男性和女性兩個不同群體,由于男女有別,戒律和平時的管理教育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區別,因此就有了尼姑寺之類的特殊寺院,由于它的特殊性,我們值得去研究和探索她們這個特殊群體的教育管理制度等,可研究所有尼姑寺的教育管理制度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下面以南宗寺為例簡單介紹一些尼姑寺的教育管理制度。

        (一)阿瓊南宗寺的簡介

        尼姑寺的全稱是三丹瓊培林,藏語稱之為()位于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的西北部,距西寧市約有131公里。該地屬于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公園總面積152.4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3000米,最高海拔4118米。地貌特性主要是以奇峰、方山、洞穴、峭壁為主。令人驚奇而又聞名遐逸的十八座高峰從東南西北圍繞著南宗寺,該地總有四座寺院,各寺都屬于不同教派的寺院,今天我所介紹的是阿瓊南宗的尼姑寺,“阿瓊”這個字是以十八高峰之一的南卡鋒正面有個山峰,形似藏文三十個字母中的“”字,因此人們就稱之為“阿瓊”。逐漸此地的群眾把周圍的山峰以及整個那一塊的地區通稱為“阿瓊南宗”。

        據相傳,公元前1710年前后,坎布拉十八高峰之一的珠穆峰上的一名名為益西卓瑪的尼姑修成正果。此后此地尼姑的數量逐漸增多,于是在十八座高峰之一的俄鋒()創建了尼姑寺。后來吶措壤卓活佛和尼姑們的意愿而把原來的寺址搬遷到南宗溝的靈塔灘(),寺院周圍建有八座瑪尼堆()并預言之后會可達百余之上的尼姑。重修以后,擴建了尼姑寺的大經堂,制定尼姑寺的寺規,并講經說法。經堂內有蓮花生師徒三圣佛像、吳堅久治切楊多杰大師塑像以及經書、銅鼓、法鼓等很多,這是尼姑們集體共同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時期,寺院雖然遭到了比較嚴重的破壞,可八十年代初,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光輝照耀和尖扎坎布拉地區廣大群眾的辛勤勞動、以及在古嘉賽活佛和卓洛活佛等的支持和資助下尼姑寺的香火重新點燃。期間,邀請康區的一些著名大師親臨講經說法,并成為安多地區著名的尼姑寺院之一,并在藏區享有很高的名譽。

        并據史載,拉隆·拜吉多杰與藏族歷史上著名的三大學者藏繞賽、月格衛君乃、瑪釋迦牟尼同住二十多年,同時與喇欽貢巴繞賽一起在此地點燃了佛教后弘期的星星之火。因此,千百年來人們都說阿瓊南宗是藏傳佛教后弘期的發源地而名聲遠揚廣大。

        (二)南宗寺的教育管理制度

        藏傳佛教寺院都有嚴密的管理結構,如拉薩的三大寺院、安多的塔爾寺和拉卜楞寺等,都設扎倉(),一般分為四個或三個、以及六個扎倉的組織結構。都有屬于自己的宗教活動和紀律而組成的團體。但阿瓊南宗的尼姑寺因規模較小,因此沒有以上寺院那樣設扎倉的組織結構。以前是由卓洛活佛管理寺院的大小之事,但不幸的是自活佛圓寂后寺院內部發生爭議而分成兩派,寺院里的少數尼姑已搬遷到直剛拉卡鄉并建立一座小廟定居在此地。近期,寺院沒有指定的活佛所管理,而是建立新的管理機構,通稱為“寺管會”。由兩名主任,三名委員、一名皈依上師喇嘛、貴格()、聶拉()等主要人物一同協商而處理寺院的所有事,并選香燈師10名,她們要看守各經堂內的財務、擺放的供品、清潔工作、以及接待香客之事,她們的任務很繁重;以一年一次的輪流方式來交接該項職責。就這樣逐漸形成了該寺獨有的系統化教法和嚴密的管理制度對整個藏區起了楷模作用。

        目前,寺院是歸結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但這里也有自己的一系列教育規模。首先,入寺時弄清楚自愿或受人之托。其次,問清楚父母的是否真的同意讓女兒為入寺當尼姑,經過這些程序之后就可以入寺,可是一入寺不算是該寺的正式成員。首先要學習基本經文和平常的一些紀律,可這期間只有背誦而沒有理解經文內容的要求。等自己背誦完常規的一些經文和寺院所規定的數部經文后,自己選定日子申明備考日期,在大經堂內的130多名尼姑前進行備考,考試順利的通過后才算是正式成員。不過考試通過后沒有僧人寺院那樣受格西()之類的名譽。

        (三)南宗寺的宗教活動

        尼姑寺的宗教活動主要是舉行法會儀軌、修持本尊()以及閉關儀式等為主。主要的法會儀式有以下時間進行:

        農歷正月:正月初一至初五舉行人類長壽祈禱法會。初五至十一日舉行齊頌懺經法會。

        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舉行紀念古浪那措讓卓活佛法會。

        農歷四月:初一至初四舉行紀念措周讓卓活佛的法會。十四日開始舉行紀念曲央讓卓活佛的法會七天。二十一日開始舉行紀念格丹活佛的法會三天。之后用七天的時間舉行紀念佐欽瑪日蒙賽活佛的法會。

        農歷五月:舉行祈禱阿彌陀佛法會三天。

        農歷八月:舉行古浪倉、吾堅久治曲央多杰活佛法會五天等有很多法會及宗教儀軌。詳細的在古浪久治曲央多杰所規定寺規里一一標明。

        二、藏傳佛教尼姑寺的傳統教育和近現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

        前一部分對南宗寺的尼姑教育管理方面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初步了解了尼姑寺的管理模式,下面就從傳統和近代兩個不同方面對尼姑寺的教育管理制度進行客觀的對比。

        (一)尼姑寺的傳統教育管理制度

        佛教傳入吐蕃初期,雖有很多女性出家,但是很長一段世間內都是以僧尼合并形式出現。并尼姑的受戒情況也不是很明確,因為贊普的大多數王妃都是出家之人,這很顯然當時的尼姑并不一定要受很嚴格的戒侓。在藏傳佛教史上出現過很多著名的女性修持之人,可她們都是以高僧大德的明妃()而出現。她們曾建立過修習之地——密宗禪室。可她們收的徒弟不僅僅是女性,于是就沒有屬于自己獨立的寺院。所以現在很難找到特詳細的尼姑獨立寺院在何時起源或確切的地址,于是就無法弄明白當時的建筑風格、教育規模以及管理制度的形成是如何?但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現在尼姑寺院傳統教育管理結構是從其他寺院的傳統教育管理結構里面衍生過來的,我們都知道藏傳佛教在歷史上經歷過幾次比較重大的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宗喀巴大師時期,在此之前藏傳佛教沒有明確而嚴格持戒管理制度,之前的藏傳佛教宗派眾多,關系復雜,并出現了一些不符合藏傳佛教健康發展的事件。宗喀巴大師一手把藏傳佛教從一個沒有嚴格規定的宗教轉變成一個具有嚴格戒律、理論充實、宗教活動豐富的合格宗教,并規定了宗教教職人員的言行等一系列戒律,從此藏傳佛教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從事宗教教職人員。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現在的尼姑形式應該從此之后才慢慢出現的,因為在此之前的僧侶并不是現在的這種穿紅袈裟,理頭發,并在寺院里集中學習誦經的模樣,自從宗喀巴大師經過宗教改革之后就有了這種現象,現在的尼姑也都是穿紅袈裟,理頭發,并在寺院里集中學習誦經,只是由于男女有別的原因,在戒律和各項規章制度上有所區別,對尼姑的要求并不是僧侶那樣高,只要平常的佛事活動有序進行就算完事了。因此我們基本上可以推斷尼姑寺的傳統教育管理模式是從僧侶寺院的教育管理模式中衍生過來的,可是由于寺院的歷史長久和教職人員的性別不同等原因下,尼姑寺的教育管理制度有了自己特色并延續到今天。

        (二)尼姑寺的近現代教育管理制度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寺院的教育管理制度也發生著一些變化,我們都知道寺院在傳統意義上來說是學知識的地方,只是它的管理模式也好,教育模式也好都跟現代意義上的學校有所差別而已,它有自己獨特的學習制度和升學儀式,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教育逐漸對寺院的傳統教育產生了沖擊,因此寺院也不得不改變自己的一些教育模式,里面加一些現在知識和管理學知識,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寺院和社會的發展道路并不是重疊的,當然也不沖突,所以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管理模式是至關重要的,從歷史上看,藏傳佛教是藏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寺院就是藏族文化學習和弘揚的中心,作為一個全面信仰的民族,寺院的發展關系到民族文化的發展,因此寺院的教育管理上有所創新是必須的。可是對于尼姑寺來說,教育制度上并沒有像僧侶寺院那樣嚴格的要求,加上本身就存在的一些管理上的問題,比如本文研究的重點對象南宗寺看說,尼姑們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其中從來都沒上過學的尼姑占多數,只有少數幾個人受過學校教育,在寺院懂藏、漢兩種語言文字的尼姑僅為少數。再者因家庭收入底下而入寺的情況比多,尼姑的考試制度是以只背誦經文而不講究理解及應用能力,入寺后在法會期間除了用心念經文或坐禪之外沒有辯經()等佛事活動。另外不像僧侶寺院一樣有學位等級制度及獲取格西名譽之類的考試制度,從而大打折扣了尼姑們的學習積極性,對整個尼姑們的教育文化程度受到了片面性的影響。雖然有傳統意義上的學經制度,可是由于時代的變化和現實的需求,有必要進行相應的改進。近幾年來,由于形式的需求,寺院社會化管理已成為一種新的寺院管理模式,從本人了解的情況來看,這種新的管理模式對于尼姑寺的尼姑們來說值得借鑒,因為以上的論述中可以得知,現在尼姑寺的尼姑們的條件比較差,加上傳統教育制度也好,管理制度也好,并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三)傳統與近現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對比與思考

        以上內容中分別簡單介紹了尼姑寺的傳統與近現代教育管理制度的一些情況,下面從對比的角度簡單闡述一下尼姑寺的教育管理制度。

        我們都知道從傳統上來說,尼姑寺的宏觀教育管理制度跟普通的僧侶寺院教育管理制度沒有太大的區別,可是在微觀上區別比較大,并且從藏區的角度來說,尼姑寺也好,尼姑也好,數量上不是很多,男性僧人的數量和寺院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因此尼姑寺的尼姑們不是藏傳佛教教職人員中的主流部門,也就造成了以前發展的比較好,近現展的并不理想的現象,作為一個特殊的宗教教職群體,一定會有它存在的理由,不管社會如何發展,不管僧尼規模如何變化,我們都不能忽略她們的存在,就像現代社會所提倡的男女平等一樣,我們有理由去關心尼姑寺的尼姑們。歷史上看,從以前開始尼姑的數量本身就不是很多,由于規模和數量上的原因,在設定教規教義的時候并沒有設定僧侶那樣嚴格的教育制度,雖然戒律上尼姑的戒律比僧侶的多,可是關鍵的不在這里,教育制度才起著決定性作用,雖然在佛教眾多佛像中女性形象的佛也不是沒有,理論知識中也有尼姑修成正果的例子,可是數量并不是很多,這就造成其規模沒能影響總體現象,也就造成了現在所面臨的尼姑教育水平相對比較低下,管理水平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不能進行相應的調整等問題。不管傳統也好,現代也好,都有它的利弊,我們不是去否定傳統的教育和管理制度,比如戒律等方面,傳統的管理制度已經做的很到位,從平常的生活習俗到避免世俗文化的影響等方面規定的很明確,現在需要加強的是教育制度方面,因為傳統上尼姑寺沒有其他僧侶寺院那樣學經考試拿學位的慣例,也就是說除了個別尼姑的知識淵博之外,很多尼姑在寺院里除了念經文,沒有理解和應用經文內容的習慣,積極性也不是很高,這種現象值得去改進,因為尼姑寺的發展就需要一代代人努力,那么作為一名藏傳佛教的專業教職人員就有去理解和發揚經典經文內容的義務,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和競爭,不斷發展的是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不管你從事什么工作,知識的積累決定著人生的未來,那么作為尼姑寺的尼姑來說,也就不能光受著傳統的習俗而停歇不前,根據自身的能力和需求進行了相應的改變是有必要的,當然作為女性,先天上可能有比不上男僧侶的地方,比如不能單獨外出念經等等,可是在自己的寺院里可以學很多知識,并且在自身條件達到的前提下可以迎進一些現代的教育設備,教育制度是很有幫助的,也對尼姑寺的長期發展和尼姑們的思想認識,知識積累等方面會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

        三、結尾。

        尼姑寺從無到有,已經有幾百年的時間了,因此到現在也成為一個藏傳佛教教職人員中的特殊群體,雖然數量不多,規模也相對較小,可它的影響并沒有消失,所以我們值得去關注和研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藏傳佛教也會像世界上的其他宗教一樣,繼續會發展的下去的,尼姑寺作為藏傳佛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會繼續發揮它的作用的。雖然現代社會的物質條件發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很多女青年還是愿意出家為尼,這種現象我們值得近一步去研究。

        以上幾個段落里從傳統和近現代的尼姑寺教育管理制度上進行了一些闡述,由于時間有限,沒能去考察藏區很多尼姑寺院進行調查,加上本人知識淺薄,理論知識不足,經驗欠缺等原因,在寫作過程中肯定有很多不足之處,對此,請各位學長學姐們多多指教。(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藏學院)

        參考資料:

        [1]《尖扎縣藏族社區志 》 航智著,甘肅民族出版社。

        [2]《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簡介》旦增著,青海民族出版社。

        [3]《藏傳佛教出嫁女性研究》德吉卓瑪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拉薩尼寺梵唄—阿尼蒼空宗教儀軌貢品研究》黃勇著,中國藏學出版社。

        第5篇: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制度;人才培養系統;社會服務平臺;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0—0153—02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職業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我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數量。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一、構建完善的職業教育發展、運行和保障制度體系

        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依靠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教育制度體系。完善的教育制度體系能促進職業院校健康、良好運行,才能保障技能人才的培養。職業教育制度需要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制定較為全面、先進的指導意見。

        為了保障職業教育質量,職業教育制度體系指導意見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一是職業教育必須服務社會經濟轉型,高職院校要對應現代產業體系,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的現代教育體系,建立教育與行業對接協作機制、專業設置和調整的動態機制、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和專業設置預警機制。二是職業教育需增強服務能力,搭建產學研結合科技推廣服務平臺和多樣化的學習平臺,開放教育資源,形成繼續教育和文化傳播中心,在構建國家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三是職業教育要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充滿活力的多元辦學模式,促進產學研結合制度化,形成多方參與、共同建設、多元評價的運行機制和評價機制,增強辦學活力,滿足社會多樣化發展需要。四是促進職業教育改革培養模式,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學校與社會、行業企業加強協同,合作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增強參與國際競爭能力。

        二、構建多元化、全方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系統

        職業教育必須以尊重技術技能勞動和創造的文化價值觀作為基石,完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發展本科及本科以上職業教育體系。同時,推動各級職業教育的有機銜接,加快中高級職業教育的有機銜接,完善中職起點的5年制高職培養制度和人才培養計劃。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核心是促進各級各類職業教育的銜接與溝通,促進各種相關要素的相互協調和有機整合。因此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系統必須體現下面幾個作用:

        (一)終身性或者終身教育的作用

        在傳統的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往往被視為以就業為目的的“終結性”教育,而用終身教育的觀點來看,任何教育都不再是“終結性”的,現代職業教育系統將有助于滿足從業人員持續的職業能力發展需求,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開放性作用

        職業教育體系不應是自我封閉的體系,它應具有制度上的靈活性,教育對象上的包容性,教育機會的開放性,實現途徑的多樣性。因此,構建現代職教體系不應局限在狹義的學校職業教育范圍內,而應把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無固定形式教育都納入到體系建設的視野中,把職業教育和培訓、學歷和非學歷教育、教育機構的學習和工作場所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三)學歷資格和職業資格相互溝通的作用

        我國雖然已經形成了學歷資格和職業資格體系,但兩者之間缺乏溝通。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內涵就是理順學歷資格與職業資格的溝通銜接關系,把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職業培訓等納入到一個統一的體系中。探索建立新型國家資格框架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加快調整專業課程結構,使其對接產業需求,優化專業結構。根據市場、企業、崗位需求多方面的反饋結果和建議,調整課程內容與課程體系結構,是專業更符合崗位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課程結構調整對接職業資格,以職業標準為基礎、以職業崗位能力為導向,推進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與職業崗位能力、職業教育教學內容與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內容分有機結合,使課程結構更趨向于職業崗位需求。

        三、搭建社會服務平臺,致力于培養高技能、多方面的人才

        社會服務的涉及范圍包括:科研、培訓、設計、新技術傳播、新技術孵化與大學生創業指導、技能鑒定、企業創新及其他服務工作。開展社會服務是加強教師業務能力,提高培養高技能人才水平的重要途徑。提高社會服務水平,不僅是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同時也是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不同于學科型、工程型的社會服務功能,它重點關注應用技術的研究與推廣,發揮與企業聯系密切的優勢,對生產實際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加以研究和解決。職業教育提高社會服務功能的切入點必須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目標,致力于行業、企業生產第一線的服務工作。

        社會服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創建技術服務機構,為社會、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技術服務機構可為企業提供技術改造和創新、工藝改良、設計新產品、專利申報、市場調研、制定生產標準、難題攻關、員工培訓等多項服務。

        (二)推動大學生及社會青年創業、就業

        社會服務功能之一即是為初始創業者提供項目策劃、創業培訓、開業指導、戰略設計、融資貸款、經營決策、專家咨詢、資質認證、財稅、市場營銷、業務中介、證照辦理等一站式貼心服務。

        (三)搭建資源共享平臺,為校、企提供合作的橋梁

        高職院校可利用現有的條件,如建立公共實訓基地、公共圖書資源中心、科技創業園、網絡數字資源平臺、職業技能鑒定、各類研究院所等,對行業、企業及社區開放。這一模式不僅能建立企業和院校的聯系,為學生就業提供機會,而且為企業提供了可利用的資源,達到雙贏的目的。

        四、建設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開展校企合作多樣化模式

        職業教育的產生源于產業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這種與區域產業的關系決定了職業教育要面向行業、企業,面向經濟的現實需求,是一種打破教育與職業的界限,“跨越了企業與學校,跨越了工作與學習,即跨越了職業與教育的疆域”的育人活動。因此“跨界性”應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職業教育要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必須有行業、企業的實質參與,這正是職業教育跨界屬性的本質表述。但是,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是不同的組織,各自有著不同的組織目標與利益追求,兩者之間存在著清晰的邊界。當前,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之所以出現“一頭熱、一頭冷”的現象,正是因為沒有很好的突破兩者之間的邊界障礙,這也是造成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

        針對當前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要困境,在對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運行模式進行設計時,必須打破單純依靠學校教育或企業培訓的思維,以“跨界性”為其邏輯起點,形成跨界育人的理念和系統培養的思維,即要明確樹立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按照辦學主體的不同劃分,目前我國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形式大致可歸納為“學校主體”、“企業主體、學校主導”、“企校一體”和“多元主體”等主要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運行機制,并呈現各自的特點。

        校企合作模式不僅僅是以上幾種模式的體現,其形式可靈活多樣,規模可大可小,合作時間也可長可短。其關鍵是能實現校企合作的終極目標,即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社會、企業需求的合格人才。

        高等職業教育和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等職業教育不僅促進經濟發展,又可能制約經濟的發展,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有比較長遠的眼光,能預見經濟發展的方向,走在經濟發展的前端。同時,經濟的發展又給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根據經濟的發展實時調整和更新,以適應社會、企業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林潤惠,王玫瑰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與實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3).

        第6篇: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2、教育科學——指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

        3、教育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

        4、教育學的任務——是通過對教育現象的研究,來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觀規律,從而為教育實踐活動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5、義務教育——是國家通過法律形式予以規定的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組織、有系統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簡單的說,學校教育就是專門的育人活動。

        7、遺傳素質——是先天繼承下來的,與生俱有的生理特點和解剖特點。

        8、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目標、總要求,是所培養的人應達到的最終標準。

        9、全面發展教育——就是“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而實施的教育。”

        10、“個人全面發展”——指人們有目的地聯合起來,控制、利用合發展由資本主義生產提供的物質基礎,并消除其歷史造成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為核心展開的人的發展中的矛盾,從而達到個人智力和體力的統一,物質勞動、精神勞動和享受的統一,生存和發展的統一,使個人的天資和潛能、興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發展,使個人的身心、精神、才能、個性全面而和諧的發展。

        11、素質——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資質、特點特征等。

        12、素質教育——是按照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和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特點,來發掘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潛能,弘揚其主體精神,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

        13、應試教育——是一種以升學為唯一目的,圍繞應考科目去開展學校活動的,片面的選拔淘汰教育。

        14、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的人。

        15、師生關系 ――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法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而結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16、師德——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必須履行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定社會或階級道德的一種具體、特殊的表現形式。

        17、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而結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18、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的關系。

        19、癸卯學制——1903年修改為癸卯學制,這是我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開始。它以日本的學制為藍本,并保留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殘余,以讀經尊孔為教育宗旨。其特點是學習年限長。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

        21、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務和實施德育內容所采取的具體手段。

        23、知行統一原則——又稱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既要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又要引導他們久進行實際鍛煉,把理論教育與組織實踐活動、提高思想認識和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學生成為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導學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觀點、道德行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系統的影響,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26、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務、德育內容與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發展水平之間矛盾,是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

        27、課程—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28、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學生學習系統地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

        29、教育思想——是人們對一定社會和時代的教育現象、教育規律、教育問題的認識或看法,表現在培養人的一系列問題上的觀念、理論及其體系。

        30、課程計劃——又稱教學計劃。是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育任務,由政府主管部門制訂的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面安排和規劃的指導性文件。

        31、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總稱,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師生相互聯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學法的辯證統一。

        32、班級授課制——又稱課堂教學,是將學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班級,教師根據規定的課程內容,按固定的教學時間對全班學生進行學的組織形式。

        33、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為設計和組織教學而在實踐中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

        34、班主任——是組織領導班級組成為堅強集體,協調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導學生的全面發展的人。

        35、班集體——是將學生按年齡和知識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數的教學班,經過一定的培養,使其成為具備集體特征的正式群體。

        36、課外教育——指的是學校在課堂教學之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開展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和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機關或社會團體、家庭,有目的、有計劃的在校外組織學生開展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和教育工作。

        38、社會教育——是通過學校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和人民群眾進行的教育。

        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子孫晚輩進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長自覺的、有意識的按照一定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通過家庭生活和言傳身教,對子女實施一定教育影響的行為活動。

        40、教育合力——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種教育力量統一要求、互相促進、協調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組織好各項工作,協調好各種關系,高質量、高效率地實現預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42、學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組織好學校各項工作,協調好學校各種關系,高質量、高效率地實現學校教育目的的活動過程。在管理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這是學校管理的核心。

        43、管理職能——是管理系統中管理者和組織機構的職責和功能。管理的職能反映管理的本質。

        44、決策——在可供選擇的多個方案中選擇出最佳方案的行為。

        45、管理體制——是指一定組織系統的機構設置、隸屬關系和管理職責、權限劃分的制度

        46、教育思想——是人們對一定社會和時代的教育現象、教育規律、教育問題的認識或看法,表現在培養人的一系列問題上的觀念、理論及其體系。

        47、現代教育觀——現代教育觀關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對人的終極關懷,關照人的主體性發展,致力于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一體化高質量創新型人才。

        48、學校整體改革——指整體育人,以達到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49、教育科學研究——簡稱教育科研。是運用教育科學理論,從教育的客觀實際出發,采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計劃的去研究教育現象,搜集和積累教育事實材料,認識教育本質,揭示教育教育規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論的一種科學研究活動。

        50、教育測量—是根據教育目標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規則對教育活動的效果加以數量化測定的過程。

        51、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教育目標,依照科學的方法程序,對教育現象、教育活動及其參與者進行價值判斷,為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

        第7篇: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隨著農村學齡兒童的日益減少以及新的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各地的許多小學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合流,而處于學校管理核心地位的中心小學的校長,將面臨新的形勢所帶來的諸多困難與挑戰。校長的辦學理念、管理能力和工作作風等,都會直接關系著學校的教育質量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的升格及教育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對基礎教育的小學校長的職責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小學校長首先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學校管理者,同時還要成為打造個性化教育環境和特色鮮明教育理念的學校領導者。

        二、當前小學校長在學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重新定位了課程目標,不僅全面整合和優化了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還對課程的實施和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以往陳舊的學校教學管理制度難以再適應新課程改革后的現代學校教學管理模式。當前,小學校長學校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辦學理念不明確作為學校管理的根本性指導思想和靈魂,辦學理念是對教育基本問題的規律和本質的管理觀念。因此,處于學校管理體系核心的校長,首先必須要樹立正確的辦學理念和方針。然而,當前許多小學校長由于觀念陳舊,仍然以“效率為本”和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師教學成績的標準,而不是從當前的師資水平、學生的具體情況及學校的實際教學條件出發,忽視了對個體生命的人文關懷,從而造成事倍功半的教育管理效果。

        2.教師整體素質跟不上新課程的步伐教師是學校管理的執行者。新的課程改革無論是對教師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還是教師的教學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許多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仍無法與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接軌。一方面,許多教師安于現狀,沒有及時學習和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從而給小學校長的學校管理帶來了諸多困難;另一方面,新的課程改革使得許多教師覺得自身的整體素質與之相差太大,因此對于各種教師培訓和進修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3.校長管理方法單一,考評制度不合理一方面,有些小學校長在學校管理過程中,通過制定一些條條框框進行量化管理,尤其是在教師的備課要求和講課順序等教學方面都搞“規定動作”和“一刀切”。這種“畫地為牢”的方式不僅極大地增加了教師的負擔,而且嚴重阻礙了教師創新精神的培養。另一方面,有些小學校長僅以教師所任班級的升學率等進行考核評價,并且要求只能進不能退。這種單一的管理方法和考評制度,不但嚴重削弱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同時也影響了學校的發展。

        三、探索小學校長的學校管理措施和途徑

        針對當前小學校長在學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來進行分析、研究和探索相應的學校管理措施和途徑,無論對于規范和促進學校的管理,還是對于提升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等,均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1.樹立正確的辦學理念小學校長既是教育制度的執行者,也是學校各項管理的總負責人。為此,小學校長必須依據教學改革對課程目標的新要求重新樹立正確的辦學理念,徹底變革傳統應試教育的學校管理理念,向現代教育所倡導的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學校管理理念方向轉變,堅持正確的學校管理理念并切實推進教學改革。除此之外,作為小學校長,還要善于將自己的學校管理理念轉化為學校的規章制度,并通過教師最終轉化為教學管理實踐。

        2.大力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教師是整個教學體系的中堅力量,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直接影響教育的質量和學校的發展。新的課程改革對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維方式方面,不但要求教師善于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在知識結構方面,要求教師打破過去只會處理學科內知識的局限,向跨學科方向的“整合知識”拓展;在教學能力方面,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同時具備包括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多種教學方式的應用能力,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3.善于運用激勵機制,完善考評制度良好的激勵機制在小學校長的學校管理過程中,不但有利于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還有利于激發教師的行為動機和創造潛能。因此,采取科學的管理手段與合理的激勵措施,對于小學校長的學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師是一群特殊的知識分子,他們往往更在乎自己是否受到尊重和認可。為此,校長在管理中應以精神激勵為主,并結合實際情況運用頒發獎金和晉升職務等手段進行激勵。這樣,既可以讓教師明確工作目標,產生強烈的工作動力,與此同時,又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主人翁地位,最終使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效益實現最大化。另外,考評制度應從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不能以分數論高低,力求客觀公正。

        第8篇: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1.對儒道的弘揚與承繼

        宋初學者孫復創泰山書院,他本人“盡究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三十年,而深通孔子之心”。他的最終目標是“傳道授業于弟子,并將其以書載之后世,則道乃大耀之”。由此可見,書院是士人們進行學術研究、光揚儒學的重要基地。宋朝統治者一改五代時士子多散亂而無法學習的狀態,汲取了唐末五代武夫當國的教訓,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國策,對于書院教育極為重視。整個國家從上到下都積極參與書院建設,使書院有了頗多官方背景,其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也得到了廣泛性的社會認可。史上著名的岳麓和白鹿洞二書院,自宋以來,歷代都有重修及改、擴建等工程,基本都是政府官員主持此工作。朱熹中興白鹿洞書院之后,使閩學成為一支重要的學派;陸九淵創建象山書院,成為心學之集大成者。學者們以書院為陣地,通過自由講學、辯章學問傳播學術思想,在爭鳴、論辯、交流的同時,使學派得以成型,學術得以繼承,思想得以傳播。通過宣講義理、指摘時政、昌明道學、答疑切磋等講會形式,使學術得以創新,學術思想也得以縱向傳播。書院學者通常施行愿者自來的辦學方針,即便是鄉村野夫亦可使之向學,安之敬業,如此則從橫向范圍擴大了儒學的傳播。

        北宋華林山胡氏書院(胡仲堯所建)有教室一百多間,圖書上千卷,社會各階層前來求學的達數千人,“歲時討論,講習無絕”。“達則兼濟天下”的價值追求使書院文化在偏遠蠻荒之地亦得以傳播,大大提高了當地的教育質量。書院的創辦,使儒家文化得以廣泛傳播。一方面它大大補充了國家教育資源的不足之處,另一方面也聚結了民間的基層社會力量,同時起到了社會穩定劑的功能。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與書院的培養密切相關。學生們可以說是書院的活廣告,通過他們與社會各階層的廣泛聯系,對社會的道德垂范有移風易俗之功效。一個人的修行操守,可以影響一個家庭;一個家庭的道德操守,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甚至幾代人;一個時代的風俗習慣才能慢慢形成,進而形成人才輩出的局面。學生散布知識和揖禮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拓展了書院教育的社會化空間。他們的社會形象,與書院教育所要求的人文境界,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某種意義上說,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傳承,這顯然與書院培育出的人才有著密切聯系。因為在傳統社會中,擁有話語權的社會精英和士子們的文化影響力畢竟不可小覷。

        2.對儒家學術文化的傳播

        中國古代書院一大特征就在于,其往往與講學者或主政者的學術流派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儒家占傳統教育主流的社會中,書院往往與儒家學術文化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尤其是宋代以來,由于道學的興起,書院在融合佛道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儒家學術文化傳播中心,如朱熹與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呂祖謙與麗澤書院,陸九淵與象山書院,東林黨與無錫東林書院,阮元與學海堂、詁經精舍,張之洞與廣雅書院,康有為與萬木草堂等。這些書院在11世紀至19世紀之間,不僅延續和弘揚了儒家的學術傳統文化,也為儒家學術傳統的轉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需要提及的是,自宋代以后,書院與理學一體化始終伴隨著書院的發展歷程。一方面,儒學大家和社會精英將道學視為安身立命之所,另一方面,書院不再單純是教書育人之場所,它還承擔著傳播學術文化傳統、弘揚傳統禮樂文化、重振倫理道德文化之重任。正是基于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書院與當時的國家意識形態緊密結合在一起,不僅調和著儒家學術與傳統政治的關系,也消弭了部分社會矛盾與問題。特別是南宋末期,隨著令的解除,以及對理學的極度推崇,書院一時間如雨后春筍一樣,形成了蓬勃發展的態勢。而儒家的“君子群而不黨”文化理念,以及社會地域經濟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書院峰起林立,形成了以理學和心學為中心的不同學派傾向。書院在此基礎上,發展和豐富了各自學派的思想體系。從單體教育推廣到形成獨特的學派流傳,這是書院對傳統文化制度化傳播的巨大貢獻。

        自朱熹制定了第一部系統、完整的書院學規———《白鹿洞書院揭示》之后,該揭示成為歷朝歷代各地書院的總學規。它規定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為五倫之教,并指明至圣先賢的教書育人之道在于明理修身,然后推己及人。反對死記硬背、沽名釣譽,以功名利祿為目的的讀書。二程理學的本質是,學則達天德,治則行王道。天德而與王道,實乃一以貫之。理學家們在教育過程中始終將道德教化視為重中之重,從而使道德建設成為書院精神建設的基石。從本源來講,書院傳播傳統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道德教化,“道德齊一而禮義自明”。“故道之不行,則不足為道;學者若無益于家國,則不足為學”。明道始終貫穿于師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之中,才德并重則成為書院知識分子的一個重要特征。趙宋南渡之后,書院不再單純是教書育人之場所,這也成為書院與理學相互融合的一個標志。如石洞書院創建者郭欽止曾請名家、大儒主持教學,將所有家藏圖書捐給書院供學子讀書,將所有土地變為書院的土地,以此向世人表示書院不是他郭某人的私有財產。書院的學術思想不僅在當地得到傳播,同時也以學派傳承的方式延續千年,呈現出了組織傳播時間、空間雙重結合的特征。

        二、書院對傳統教育制度的發展

        首先,書院的制度建設不僅使傳統教育精神與教學理念得以薪火相繼,還對今天的教育制度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自書院的興起直至終結,伴隨著“文化下移”的不斷深入,書院各種教育制度建設圍繞著平民而展開。這種“大眾化”的教育傳播方式,無疑為儒家文化的傳承和教育制度建設創造了更廣泛的話語空間。在此,以講會為代表的書院教育教學活動,對于傳統教育發展以及文化的傳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為這種常規教學與學術研究為一體的教育教學活動,對學問探究、學術傳播等起到積極作用。如朱熹與張拭圍繞“中和”問題會講于岳麓書院;鵝湖之會上朱熹與陸九淵的激烈論爭;康有為在長興學舍和萬木草堂的講學,以及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理念。這一切表明,講會在書院的文化傳播中充當著很重要的角色。需要提及的是,在書院的發展中,傳統社會精英不僅積極探索理念層面上的制度建設,還以文獻的形式真實記錄了書院教育制度建設情況。

        流傳至今的大量書院學記就是最好證明。除去文字層面的意義,這些學記既是傳統教育制度的精華所在,又是傳統教育文化升華的集中代表。即使在教育大發展的今天,有些書院制度仍然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比如《白鹿洞書院揭示》《白鹿洞講義》《鹿洞書院講學記》等。而這一切對于近代中國教育以及東南亞和日本的社會教育都起到了不小的影響與作用,甚至歐美的書院建設也在這之中獲益匪淺。不僅如此,書院以講會形式所劃分的教育內容,對于促進教育發展以及傳統文化的延續與保存,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如黃宗羲主講證人書院時,其講會的形式具體分為時文之會、詩古文之會、五經之會。又如顏元在漳南書院講學時,曾將課程分為文事齋、武備齋、經史齋、藝能齋、理學齋、帖括齋,及至乾嘉漢學主政書院時,又以注重訓詁、經學而聞名于時。可以說,書院提倡的育人以德、德行兼備、注重操守、大家講學等一系列教育制度建設,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教育制度的發展與完善,也在某種程度上維系了傳統教育理念與道德倫理觀。現存岳麓書院等古代書院的文化遺產,至今能成為研究熱點,就證明了這一點。其次,書院奉行的祭祀制度對于傳統禮樂文化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傳播也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以現代教育眼光來看,古代書院的有些祭祀制度顯得有些荒唐可笑,但對于千百年來奉行禮樂文化的中國而言,祭祀制度在書院的文化傳播中卻意義非凡。因為在宏大肅穆的文化氛圍中,書院祭祀活動既能使師生和社會群體能時時感受到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又能使其感受到“一種受世人普遍認同的社會規范和道德價值體系,從而實現個人、家庭、國家乃至天下太平”的文化理念和教育理想。中國向來有尊師重道的教育傳統,書院祭祀制度無疑將其放大了。對于此,徐梓先生認為書院作為感性教育和榜樣教育的典范,它使生徒們耳濡目染同時,“逐漸培養起了對先賢的禮敬和景仰,進而考索他們的德業和事功,并以建立這樣的功德自我期許:‘圣希天,賢希圣,士希賢’”。誠如斯言,書院祭祀作為重要的教育制度和文化活動,其在類似宗教氛圍中,既潛移默化地傳承了古代教育尊師重道、推崇道德、弘揚學統的教育文化理念,又進一步提升了諸如仁義禮智信、忠孝等傳統文化道德理念的地位。比如朱熹因書院祭祀活動,而成為明清書院和理學派的靈魂與核心,并一直影響到今天;文天祥則因書院祭祀,而心生歆慕忠義之情。更為重要的則是,強烈的文化認同感,使書院在祭祀對象選擇上,實際暗含了學術思想和學派歸宿的選擇。

        孔孟周公以及朱熹的學說理念至今還能得到中國社會以及海外的強烈響應,就得益于此。此外,作為書院最基本的制度之一的書院學規,更是將傳統教育育人以德、潤物無聲的教育功能發揮到了極致,比如“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言語必謹”“容貌必莊”“衣冠必整”“寫字必楷敬”等學規。其傳遞的不僅是古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更是古代教育者智慧與經驗的集大成者。可以說,書院之所以能在封建社會后期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傳統文化能得以延續,無疑這些書院學規在文化傳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為這些教育理念與制度在今天的現代教育中依然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借鑒意義。

        三、書院對文化典籍的保存與傳播

        從發展歷程看,書院藏書對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書院保存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典籍。這些典籍無論從學術眼光來看,還是從文化傳播角度看,都是彌足珍貴的。比如鐘山、紫陽、敷文三所書院所珍藏的武英殿刊本的《十三經》《二十二史》,以及白鹿洞、岳麓兩書院珍藏的《御纂日講解義》等古籍,就為研究傳統文化典籍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礎。由于書院與學派的發展密切相關,故而許多學術大家的著述文字,也通過書院刊印、收藏得以保留下來。以清代河南書院為例,孫奇逢的300多萬字的各種著作,以及耿介、李來章、竇克勤等人的著述,皆因書院而得以保存。甚至這些書院的藏書到現在還為近代圖書館和新式高校做出積極貢獻。此外,刊印于晚清的《上海格致書院藏書樓書目》和上海龍門書院的《女子理科礦物及化學》等書籍,更是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的無形“推手”。其次,書院的刻書與印書等文化活動,不僅傳播了文化、擴大了教育影響,也推動了書院學術研究活動。如朱熹所編撰的《論語集注》《論語要義》《近思錄》《孟子集注》等二十多部具有影響力的著作。一方面擴大了理學的影響力度,另一方面,又促使理學真正占據當時學術主流地位。又如阮元在主政學海堂和詁經精舍期間,不僅刊刻了包括《十三經注疏》《杜詩》《文選》《朱子大全集》等一大批經史子集,又刊刻了《詁經精舍文集》八卷,這對于清代乾嘉漢學的發展,以及乾嘉學派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些事例都充分說明,在傳統文化傳播以及學術研究中,書院的地位和意義都是無法替代的。其三,書院的藏書以及其他捐書和賜書等舉動,對于文化理念的傳承、教育的發展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成績。比如在清代,官方所修成的《明史》《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大批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文化典籍,幾乎全部以賜書的形式,捐獻給了各級書院。而各地士紳官吏的捐書,又無疑豐富了書院的藏書內容。加之書院提倡自學為主、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等辦學理念,使得書院在培養人才上有許多官學和私學所不能比擬的突出之處。對于此,學界已多有論述,筆者不再贅述。但更為重要的是,在這種較為寬松的氛圍環境中,生徒能博覽群書,砥礪品行,能自覺地傳承傳統文化理念。

        四、結語

        第9篇: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在各項工作取得較好成績的同時,我校非常重視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認為信息技術教育作為當代教育的一個“制高點”,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搶占這個“制高點”,可以促進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更新,帶動學校教育各方面的發展;可以促進教育制度、教學內容、教材形式、教學策略以及教學模式、教學理論等方面的深入改革;可以促進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促進教師素質的提升。所以,在資金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學校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投入127余萬元,購置了較為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為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創造了前提條件。由于全校干部教師形成廣泛共識,教師、學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積極性高、主動性強,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年,我校通過“承德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驗收,20*年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驗收。近三年來,在省、市電教館領導的關懷指導下,我校積極推廣與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不斷加強現代教育技術軟、硬件建設,廣泛開展師資培訓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課題研究,承辦市、縣級各類教學研究活動,使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與研究在我校由普及、應用階段上升到了探索與創新階段,起到了示范和輻射作用。下面我們將從組織機構、設施建設、師資培訓、資源管理、教學研究、應用引領等幾個方面向各位領導匯報。

        一、優化組織機構建設,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管理工作科學化

        1、建立組織機構,完善工作機制

        科學的組織管理工作是現代教育技術實施的前提。我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主管信息技術領導、信息技術教師、各學科骨干教師及教研組長為成員的現代教育技術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的決策、組織協調及經費保障等工作。學校信息技術部門全面負責學校現代教育技術所有工作。學校教導處負責現代教育技術課題研究工作。各級組織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形成了:“主管領導——教導處——現代教育技術工作小組——全體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管理網絡。

        2、健全規章制度,規范管理程序

        抓好制度建設是適應現代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徑。近幾年來,我校在把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工作中積累下來的經驗進行有效整理的基礎上,生成各種規章制度。如與校園網絡管理有關的《網絡中心維護管理制度》《校園網站更新條例》,與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設施有關的《計算機室管理制度》《辦公室計算機使用管理制度》《多媒體室管理與使用制度》《廣播室管理與使用制度》《現代教育技術設備采購、使用與維護制度》,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的相關制度,如《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制度》《教師現代教育技術使用評價制度》《電教硬件、軟件借用制度》等。一些制度還正在建設與不斷完善之中。通過制度建設與應用,我校的現代教育技術管理工作井井有條,大大提高了設備使用率,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積極性。

        3、樹立超前意識,規劃發展遠景

        在教育技術現代化發展中,我校領導班子立足現實,明確目標,對我校未來五年教育技術現代化及綜合發展工作進行了科學規劃。我校在“十一五”期間,重點工作是加大學校硬件建設及軟件投入,全面建設數字化校園,實現教育管理電子化;繼續營建一支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又精又專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實現教育教學網絡化,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有機整合;在現代教育技術教研工作方面,我校根據中央、省市級電教館的課題研究方向,結合學校教育信息技術發展的實際,創造性地確定各級各類科研課題,并組織專業師資隊伍進行攻關,使學校現代教育技術沿著科學化、規范化的道路穩步前行。

        二、加快軟、硬件建設,改善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環境

        現代教育技術實驗研究離不開與信息技術相關的軟、硬件設施的建設。近幾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當地鎮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以“設施高標準、建設高速度、應用高水平”為基本原則,加快了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步伐。學校多方籌措資金,進行硬件建設。20*年,投資13萬元新添30臺計算機,保證了2生一臺計算機。20*年投入15萬元裝備多媒體演播室和語音教室各一個。20*年投入8萬元裝備教師電子備課室,并接入了寬帶,建立了校園網絡中心,開發了校園局域網。20*年投入12萬元再次裝備學生計算機教室一個。20*年投入6萬元購置了兩套移動式多媒體設備,極大方便了教學的應用,并投入1萬余元裝備了分布校園各個角落多達30個音區的廣播設備系統。20*年,建立了校園網站。又投資5萬余元,購置了筆記本電腦9臺。20*年,一次性投入42萬元,購置了學生機38臺,教師機4臺,并為24個教學班裝備了多媒體,實現了“班班通”。各辦公室配備了計算機。同時新購置筆記本電腦21臺,服務器3臺。接入了光纖,建立了完善的校園網,網點覆蓋每間教學、辦公用房,每一臺電腦都可以與互聯網連通,極大的方便了老師教育資源的查找、收集和利用,實現了資源共享。幾年來,學校共購置學生機128臺,教師機56臺,多媒體28臺,總投資1*萬元。幾年來,學校還積極籌措資金,先后投入15萬元添置了影碟機、刻錄機、掃描儀、數碼相機、攝像機、電視機、復印機、打印機等設備。軟件建設先后投入10萬余元,購買了足夠的電子課程資源,如國防教育、安全教育、傳統教育資源和各學科教學課件、題庫、教學設計等。同時自主開發了大批教學軟件,如學校管理軟件、教務管理軟件、財務管理軟件、圖書管理軟件等。豐富了教育教學資源,方便了學校管理和師生教學。

        三、強化師生培訓,為現代教育技術工作提供技術保障

        在創建現代教育技術示范學校工作中,我們深刻認識到要搞好這項工作關鍵在師資。教育終身化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學校作為知識傳承與知識創新的重要場所,必須高度重視教師的培訓與提高,把“新技術”作為師訓的重要內容。學校加強以搞好網頁制作、網上教研為內容的網管員、學科骨干教師的培訓,培養一批現代教育技術學科帶頭人和教學標兵,以提高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的利用率和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培訓,力爭做到校長懂、骨干精、全體通。為此,我校采取“以點帶面”、“經常化、制度化”的原則抓好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工作,將其納入校本培訓的范疇。培訓學時及考核情況均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學分統計。我校的這種培訓制度在全縣得到了推廣。同時強化教師樹立網上學習的觀念。教師的學習不僅是吃透教材、吃透教參,而且要熟知本學科教學最前沿、最先進的理念和最先進的經驗。教師學習信息技術知識,不僅是為了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把它當成自主學習的工具。網絡世界非常精彩,那里有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讓教師養成每天網上讀書的習慣,這樣,教師能及時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名校名師的先進經驗,以此促進理論的提高和知識的更新。

        在學生信息技術培訓方面,我校除按國家課時計劃開設好信息技術課外,重點抓好課外興趣小組的訓練工作。我校面向學生開設了電腦興趣小組,并配有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應用計算機的水平,促進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處理信息、獲取知識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近年來,我校多名學生電腦作品在省、市縣相關部門組織的競賽中獲獎。如20*年王也同學設計制作的網頁《青春小站》在“*第七屆中小學電腦作品制作活動”中獲初中組二等獎,他在第十六屆“全國六一國際兒童節威盛中國芯計算機表演賽”中獲初中組三等獎。馬保國電子報刊《校園周刊》在“*第九屆中小學生電腦作品制作活動”中獲初中組三等獎。孫雪婷在第十一屆“六一國際兒童節計算機表演賽”中獲*賽區一等獎。

        四、加強資源建設,充分應用信息化課程資源

        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不斷運用的直接結果是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資源越來越豐富,種類越來越多。近三年來,我校在加強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發展方面作了以下工作。(一)、建網。學校接入了光纖,聯通了因特網,建有自己獨立的校園網,并配置了3臺“聯想萬全”服務器,保證了網速和擴容空間,保證了每個教師用機、學校管理用機、學生機房、語音室、電子圖書室、電子備課室之間都有效鏈接,實現多媒體班班通、資源共享機機通。(二)、建站。學校開發了自己獨立的校園網站,精心制作教師個人主頁,班級網頁,通過校園網站傳達上級政策、學校信息、展示學生作品、交流教師研究成果、進行校際交流與對外宣傳。(三)、建庫。學校重視教學資源積累,建立了資源庫。通過自主開發、網上接收與下載、校際交流、學校購置等途徑,不斷充實學校的資源庫,教育資源分類存儲,及時印發目錄,供教師方便選用。

        五、抓實研究應用,提升現代教育技術使用水平

        抓實教育科研。學校大力加強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研究,加大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力度,并以此為重點,以課題為載體,全力抓好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研究與探索工作。我校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教研活動每學期6次以上,引導教師將信息技術廣泛地應用于教育教學,引導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收集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積累經驗,開展網上教研活動,共同探討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形成了濃厚的教育科研氛圍,100%的教師參加了課題研究工作。劉淑清老師等承擔的省級實驗課題的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實驗教師劉淑清在“中國教育學會課例評選”活動中獲國家級一等獎,課堂教學《平移》在“承德市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大賽”中獲特等獎。小組課題研究論文多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在課堂教學中,100%的教師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的課時占總課時的60%以上。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創造情境,營造氛圍,擴展視野,突破難點,提高了教學效率,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對課堂教學滿意度達到80%以上,教育效率、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學生合格率80%,學科優秀率30%以上,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顯著提高。近幾年中考成績逐年提升,今年由20*年的全縣第六名躍居為第二名。在科研方面,我們正在把引導教師建立個人博客,書寫教育日志,通過博客進行課后反思、發表教學論文、與名師對話、開展網上論壇與學術交流,進而形成博客群作為一個主研方向,力圖通過博客團隊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并通過博客團隊研發具有一定水準的教育教學成果,推動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抓實應用引領。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就是應用,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應用主要是:一是大力推廣信息技術在學校管理中的應用,積極開發校長辦公系統、財務管理系統、教師考核與評價系統、學籍管理系統、閱卷系統、教學成績分析系統、校務公開系統等。二是大力推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學校組織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人人參與的“講、評、說、做”活動,使教師逐步做到網上學習、網上備課、網上教研、網上辦公。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 亚洲日韩精品在线 | 亚洲欧美清纯另类日韩中文字 | 亚洲国产国语高清在线网址 | 中文字幕激情久久 |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