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的困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醫學生;戀愛;心理困惑
【中圖分類號】G4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449-01
1 在校大學生的戀愛狀況分析
我國一直以來是一個戀愛觀和性保守的國家,這種保守、含蓄的性觀念可以說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一種文化。隨著當今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同世界的交流不斷加強,我們這種保守、含蓄的戀愛觀念,特別是受西方社會戀愛觀的影響也逐漸發生了改變。
戀愛思想的開放、自由逐漸侵入我們的兩性戀愛文化,改變著我們一直以來傳統的戀愛觀。可以說,在當今社會經濟、文化全球的發展模式下,這種改變是必然的。中國戀愛觀觀念發生極大改變的最直接體現就是中國大學生的戀愛比例和戀愛行為。
根據我們對四川省南充市的4所大學2000余人的調查,數據表明在校大學生戀愛的比例達到69.3%。大學生談戀愛已經成為當今大學校園里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戀愛學生占到在校生的1/3到1/2,甚至有的達到4/5「1。而最新的中國調查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9月,被調查學生談過戀愛的占到99.8%「2。通過調查對比分析,其中因為戀愛困惑而導致各種心理問題以及直接或間接的不利事件相當之多。
2 醫學生戀愛引發的心理困惑
大學校園如此普遍的戀愛行為,雖然這是在時代環境及各種因素影響下的必然現象。但是這種在大學校園普遍的、盲目的戀愛行為,勢必會給大學生們的心理等各方面帶來諸多影響。對于醫學生而言,我們主要對南充市川北醫學院和衛校在校生進行調查,除了18.2%準備戀愛的醫學生,熱戀中的醫學生比例達到23.8%,雖然相比全國大學生戀愛的比例要少許多。可醫學專業比起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說,醫學生的戀愛心理困惑卻顯得更加復雜多樣而且困惑尤為突出。這也直接或間接給醫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很多方面帶來不利影響。
2.1 準備戀愛的醫學生的心理困惑分析:對于普通5年制本科醫學生來說,在校期間的衛生部規劃醫學必修課程共有52門,課程的多樣性以及醫學知識的復雜性都給醫學生帶來許多的壓力。而且學醫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比同等大學其他專業多很多,醫學生相對在其他事情上的時間和精力就會比較少。然而對于大學生,在這個正處于戀愛心理與生理的需要階段時期,所以大學生迫切急于戀愛。準備戀愛的醫學生就陷入一種心理困惑的境地。據我們調查看,因為迫切需要準備戀愛而又考慮到學習壓力大,怕耽誤學習。最終卻因為這樣的心理困惑而導致他們更加沒有心思學習,接著在老師嚴厲的管理下和周圍努力學習的同學的無形壓力下逐漸荒廢自己的學業,久之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調查數據表明,以為這個原因而導致期末考試不及格的醫學生有35.2%,已經是成了考試不過關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醫學生的學費以及各種附加費用相比同等大學的其他專業要高。醫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必要的生活開支以外便不得不再考慮家庭的經濟狀況。居于此,醫學生對戀愛后的開支問題也是導致準備戀愛的心理困惑的又一因素。
5.2 戀愛中的醫學生的心理困惑分析:戀愛中的醫學生比準備戀愛的醫學生比例要高,而且其引發的心理困惑更加復雜多樣,主要表現在其心理困惑因素的復雜性、多樣性和突出性。
據調查,正在熱戀中的醫學院引發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在一起的時間相對比較少。由于醫學課程的復雜和多樣,醫學生必然要用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那么在一起的時間就會相對減少,逐漸地兩人的感情不僅僅會淡化,還會在感情上產生更多的小矛盾,如此引發更大的心理困惑。
另外,醫學生畢業后面對的是人的生命與工作責任。如果在大學期間沒有牢固和系統化的醫學基礎知識,不僅僅面臨畢業后的求職碰壁,還會再工作中承擔各種醫療事故的風險。在大學期間熱戀的醫學生對學習的耽誤是常見的,當他們不時考慮以后的人生道路時,現實的人生問題與青春年少的性需要讓醫學生的心理產生非常大的困惑和矛盾。如此以來便會產生因戀愛引發的心理問題和惡性事件。
再有,據我們調查來看,在校熱戀的醫學生兩人基本上都是醫學專業的。因為這而引發的心理困惑是另一個主要的因素。同是醫學專業的一對戀人,一是他們在校期間因為彼此在一起的時間少而觸發感情矛盾;二是醫學學習的系統性和連續性,因為熱戀對或多或少會對學習造成影響,繼而耽誤學習引發心理困惑;三是因為醫生的壓力本來就很大,在畢業以后,兩人都是醫生的話,必然導致婚姻和家庭的問題。這都給醫學生增加了不少的“熱戀困惑癥”。
醫學生面臨著準備戀愛和熱戀的種種現實問題引發的心理困惑,他們不僅僅在學習上造成很大的影響而學習成績下降,而且對心理及精神造成許多影響,從而導致身體和精神的疾病,甚至發生因為戀愛引發犯罪等人格巨變的行為。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 問題 思考 對策
本學期初,從農村考入某學院的一男大學生因電話騷擾本班女生而在本班甚至在本班學生家長中引起波動。學院要求該生由家長領回在家休息一段時間。經過一個時段的休息、心理調整和做思想工作,該生進入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班級中的波動隨之正常。心理學家認為,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發展的階段。現在大學生中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呈上升趨勢。有調查表明,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逐漸增多,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低,來自農村的學生比來自城市的學生問題更為嚴重。
1 大學生心理問題表現
1.1 恐學癥:藝術類學生表現最為突出。這類學生看上去開朗、樂觀、活躍,但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遲到,甚至曠課。此類學生一般家庭情況好,中學階段學習不努力,基礎差,高考成績一般。
1.2 厭學癥:學習打不起精神來。在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總覺得學習無意義,甚至常常想棄學。這類學生一般性格內向、孤僻,對自己的前程比較渺茫。這類學生的心理現象與家庭問題有一定的關系。
1.3 愛情綜合癥:這類學生獨鐘于找異性朋友,善于在異性面前表現其突出才能,以引起異性注意。若無異性,表現一般,甚至不積極參加活動。假如在有異性朋友面前受挫,從此又怕異性,不敢與異性接近,易產生心理問題。
1.4 心理自閉癥:這類學生一般家境貧寒,從邊遠農村考入大學,學習成績一般不錯。入校后,發覺同學之間的差別如此之大,有的同學家庭條件非常好,在食堂吃最好的菜,有手機電腦等。而他只能吃食堂里最便宜的飯菜。容易產生“我處處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1.5 特殊心理問題。比如特困生與普通生相比,更多地表現出自卑而敏感、人際交往困難、身心疾病突出和問題行為較多。還有些學生對社會態度不良,甚至懷有敵意等表現,容易走向極端行為。
1.6 心理問題日趨復雜化。比如,以往的戀愛問題以失戀或單相思居多,而今出現了網戀、同居以及性行為引發的其他心理問題相當普遍。同時,還有人際關系緊張、社會適應不良、自我意識模糊、價值取向迷茫等問題。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問題交織在一起,形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新特點。
2 心理問題應高度重視
一項針對部分高校大學生的心理調查顯示:大學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占16.5%。當今休學大學生中,因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休學的幾乎占一半。根據有關權威統計:有16所高校因精神疾病休學的占37%,因精神疾病退學的占64%。由于我國心理咨詢業的滯后和長期以來人們的誤解和偏見,多數人以為只有強烈的精神病表現才算是心理問題和疾病,而對一些心理問題和現象不予承認和重視,導致許多大學生有了心理問題和疾病卻不知道,或知道自己有心理問題和疾病,卻很少有人愿去看心理醫生和進行心理咨詢。大學生群體暴露出的心理問題并非完全是大學生自身造成的,很多問題是個體在所處的家庭環境、小學到高中所受的教育中積累潛伏下來的。
為什么有相當多的大學生對“你有心理疾病的困惑嗎”等問題含糊或者不作答?為什么不敢正視這一現實,不愿意去心理咨詢?這一問題,不是某一位大學生能夠勇敢迅速回答的問題。
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筆者在某學院大學生中了解到,一些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不愿意去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認為到心理咨詢中心去沒面子。即使咨詢,絕大多數也是通過電話進行的。究其原因:首先是對這一問題的偏見所致,大學生對有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在認識上存在偏見。其次是對自身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存在不科學的認識,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心理問題,往往將自己的心理問題和疾病歸結于心情不好、一時的不快和沖動等等。
3 面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困惑,應采取積極的對策和措施
3.1 盡快解決認識上的問題。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首先是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傳授心理調適的方法,使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各種心理問題。
3.2 明確教育對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以所謂的“調試”、“治療”,即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排除心理障礙或危機干預為主要出發點,而是著力于幫助全體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優化個性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3.3 多途徑教育和落實。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不能僅僅局限于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而是要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和體系,用多種途徑去落實教育內容,實現教育目標,促進學生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協調發展。
3.4 防患于未然。應當看到,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還只是對個別問題的抉擇困難。應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做到對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和預防,以及先告知學生將面臨的各種變化,讓他們做好心理準備,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適應方法。
3.5 運用心理學技巧發掘心理潛能。解決心理沖突、矛盾,達到心理健康。心理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積極的自我錘煉的過程。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要通過個別咨詢、團體輔導活動、心理行為訓練、書信咨詢、熱線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
3.6 開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課。建立健全各級教育機構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完善心理輔導機構,配備專業人員,并經常請學者專家舉辦有關心理健康的學術報告。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要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改變人們對心理咨詢認識上的誤區。開設《大學生心理學》、《大學生心理衛生保健》等課程,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或咨詢的專門工作機構,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科研和實踐活動。花大力氣培養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人員隊伍,盡快改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師資缺乏的現狀。
心理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人所有素質的基礎。只有心理健康,大學生的德、智、體、美才能得到全面發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不斷增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從這個角度講,心理素質直接影響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因此,我們一定要從制度、培訓、教學特別是心理學教學及輔導、平時關注等各方面做好工作。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心理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11-144-02
近年來,高職院校把學生頂崗實習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組織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了頂崗實習,這就帶來了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教學管理和日常管理問題,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出現了很多心理困惑,解決這些困惑成為保證頂崗實習的刻不容緩的事情。
一、學生頂崗實習期的心理困惑舉要
1.身份的困惑
作為高職院校的在校生,走出校門進企業頂崗實習,成為一名企業的“準員工”。可是,在學生的角度,他們發現周圍的環境與學校大不相同。在校期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大多是相互關愛、相互包容、相互提醒的,到了企業,上司與下屬的關系、同事與同事的關系迥異于老師與學生、同學與同學,還要嚴守企業的規章制度;在校期間除了聽課、作業、實驗實訓,多數的任務與同學交際、文體活動、娛樂游戲相關,而到了企業,除了機械、重復和繁重的勞動,還要對顧客文明禮貌,合乎企業規范要求等等。這樣的諸多變化,剛剛離開象牙塔的學生的確無法適應。
2.氛圍的困惑
如前所述,學生進入企業以后,由于他們對身份的困惑沒有得到解決,自然而然地又陷入了氛圍的困惑。在校期間,接觸交往的對象基本上不是老師就是同學,當他們遇到困難和障礙時,老師總是會誨人不倦地說服教育;同學之間年齡相近,趣味相投,共同語言多,而且之間幾乎不存在什么激烈的競爭,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自然也就容易相處,互相關愛、互相提攜的感情較深。而走上企業崗位頂崗工作以后,人生地不熟,冷暖只自知,一下子感覺到孤單和無聊,就更加感覺到家庭和學校是親切和溫暖的。尤其是“90后”的獨生子女,本來就缺乏自主和獨立意識,對陌生的人際產生抗拒、厭煩和躲避的心理,恨不得一下脫離“苦海”,重回家庭和學校。這種困惑,很自然地影響到頂崗實習的效果,會出現孤僻自傲、不合作等人格缺陷,進一步影響到了未來的就業,從而與學校人才培養的初衷相背離。
3.頂崗實習必要性的困惑
在前兩所述的困惑之外,許多學生,特別是在實習中因困惑導致工作錯誤而被企業或學校處理的學生反映的問題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類:一是認為工作太累。大多學生在企業“三班倒”、“八小時”,還要不出錯,精神緊張,體力匱乏,叫苦叫累,大喊工作負荷重。二是認為工資待遇低。頂崗實習的學生畢竟不是企業員工,他們對崗位工作的熟練程度、技術能力等諸方面是不能與企業正式員工相比的,而且因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其工資待遇自然與員工有差距。但是學生就認為是“同工不同酬”,心理不平衡。三是認為崗位工作機械重復。他們認為自己所在的崗位工作與所學的專業相去甚遠,而且幾個小時就能學會,在企業頂崗實習純屬多余。其實,越是看似簡單的工作,越不容易做好;越是掉以輕心,越容易出錯。但他們一下子難以體會。
另外,學生不能認識到頂崗實習給自己帶來的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當經歷了挫折之后,企圖一走了之,卻又迫于學校、家庭的要求,一些精神抑郁、逃避實習、厭惡實習的心理情緒屢有發生。
二、頂崗實習心理問題因素分析
1.學校層面
(1)人才培養方案的欠缺。高職院校正在經歷從中職教育-升格、普通高等教育簡單移植向培養契合企業需要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嬗變,對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大幅度的修訂,但頂崗實習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沒有放在重要的位置。多數院校的領導和部門負責人關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多數對實習期間心理健康教育涉及較少,有的還是空白。
(2)頂崗實習管理的缺失。目前,絕大多數院校都相繼出臺了學生頂崗實習的相關規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為頂崗實習管理提供了規范和保障,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很多缺失的環節:一是管理隊伍的缺失。學生走上企業崗位實習后,表面上兼具學生和“準員工”的雙重身份,實際上處于兩方面管理的“真空”位置,學校夠不著,企業沒有專門部門和隊伍來管理。二是管理制度的缺失。目前,在國家層面,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在《關于企業支付學生實習報酬有關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中規定了“凡與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院校簽訂三年以上期限合作協議的企業,支付給學生實習期間的報酬,準予在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教育部提出了“推動企業積極接受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探索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有效途徑”。以上文件對促進企業幫助管理頂崗實習學生顯然是不足的。在地方政府層面,只有一些沿海經濟發達的省市制定了相關的鼓勵政策。在學校層面,多數院校出臺了頂崗實習管理規定,但多數缺乏學生管理和心理咨詢方面的要求。在企業則普遍缺乏相關制度,由于學生的“特殊身份”,導致企業的管理制度無法規范實習學生的行為。也就是說,由于學校頂崗實習制度的不完備、企業缺乏頂崗實習制度導致國家的相關政策得不到落實。
(3)管理措施難以到位。學生長達3-6個月的時間在校外實習,更多的是依賴于企業的管理,但院校顯然無法苛求尚處于中淺合作層次的企業去如何管理學生,再加上經費、人員等方面確實存在困難,頂崗實習學生的管理成為一大難題。
2.企業層面
現代企業多是以嚴格的管理制度、高效的激勵措施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而且,客觀上也有少數企業只追求節約成本,把實習生當做廉價的勞動力,無視國家法律,肆意延長勞動時間,不提供必要的勞動保護條件等,為學生頂崗實習管理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三、頂崗實習心理困惑的解決對策
1.建立健全完善的頂崗實習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機制
(1)從頭抓起,全程教育。學生頂崗實習心理健康教育要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有計劃地把頂崗實習心理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增強學生對企業的“適應力”和畏懼企業的“抵抗力”。對進入企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提前給學生列出,發動大家討論對策,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咨詢和輔導,用一個積極良好和從容的心態走向企業。
(2)健全心理教育隊伍。院校要設立專門的心理教育機構,每個院系都配備兼職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定期對兼職輔導員進行心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工作水平和工作的針對性。
(3)保證必要的經費和物質條件。院校要在五年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中列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項以及頂崗實習學生心理教育子項,并為項目列出經費開支計劃,保證足額、按時劃撥;要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添置心理咨詢、教育的設施設備,有計劃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實處。
2.建設校企互滲融合的校園文化
高職院校要建立校企互滲融合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在校期間就了解和適應企業的文化,并在這種文化熏陶下凝練自己的行為習慣,進而形成到企業游刃有余的“企業人”性格,從而避免出現實習期間的不適應癥狀,也為將來順利就業、創業打下良好的心理和行為基礎。
3.強化教學管理與和學生管理之間的協作與溝通
在頂崗實習期間,應該明確校內有關部門和人員的管理責任,多途徑了解學生的實習心理動態,及時解決學生實習中遇到的問題。
4.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
學生走進企業崗位后,學校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及時互相通報學生實習期間的情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做好學生實習期間的思想和心理工作,保證順利完成實習任務。
5.強化深化校企合作
加強校企合作,既是院校履行人才強國培養人才的重任,也是企業實現人才強企的重要途徑。雙方要合作制定人才標準和培養方案,合作開發設置課程內容,合作建設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合作研究開發產品,合作提高員工素質,合作建立互通互融的組織文化,從而實現院校、企業、家長和社會的多方共贏。
參考文獻:
[1]何平月,論高職學生實習期間的思想道德建設[J].現代企業文化:理論版,2008,(12)
[2]王遠,淺談高職高專學生在實訓期間的管理[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3)
[3]陳長生。商冬梅.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頂崗實習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6)
對于教師,核心素養的教學應該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這勢必要求教師歸還學生學習的自主權,改變一直以來教師提問,學生被動應答的局面,教師如何應對全新的課堂教學,與時俱進,采用新的教學方式,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出,促使老師們重新審視課程價值,從關注知識為本的教學轉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這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發生根本變革,如何在老師指導下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我們老師和學生都要思考的點;對于課堂就目前而言,物理學科屬于全新教材,教師應用新的思路進行課堂教學,課堂不能僅僅局限課本教學,要將物理走向社會,生活走向物理,將學生的目光延伸到“窗外”,“窗外”是一個更大更寬的“課堂”。
而面對農村教學,每個班都有1/3左右的學生父母一年只回來1-2次,和爺爺奶奶在家,沒有家長的監督;留在家的父母有2/3以上的家長不懂知識,忙于勞務,沒有能力輔導學生學習;有不到1/3的家長雖然識字,可以監督孩子學習,可是專業的物理知識幾乎一點都不懂。老師就要花心思給孩子安排作業,怎樣才能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這就是關鍵,因此,結合學生家庭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作業設計走“輕負高效”之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任務,優生吃得“飽”,差生“吃得了”,就給我們白云學校的老師帶來了難題。面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熱情者,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學習,提高學習興趣,一是如何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習慣進行分層次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成為了教師思考的問題;二是如何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同練習選擇,這樣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要設計很多符合自己學生預習案,大大占據了教師的休息時間;三是如何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同課后輔導學習,面對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初中物理教師一致認為采取分層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們。經過對學生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得到了一下幾個有價值的數據:
1. 如何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習慣進行分層次問題中,根據考試成績分層占50.5%,根據上課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分層占26.4%,根據同學的性格分層占20%,其他占3.1%。
2. 如何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同練習選擇問題中,根據學習能力分層占85%,根據教師要求分層占10%,根據同學們自愿選擇分層占5%。
隨著近年來大學生群體被社會關注度的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戀愛問題亦就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大學生戀愛心理在與社會心理互動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和發生的問題也就變得紛繁復雜起來。對于當代大學生最困惑的問題之一——戀愛問題應該引起高校和教師的關注,分析大學生戀愛心理的困惑,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戀愛心理困惑的對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這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和教師的職責所在。
目前我國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8~22歲左右,處在這個年齡時期的大學生對親密關系的需要更加強烈。從身體發育的角度看:大學生們在經歷了高中階段緊張而充滿壓力的時期,進入大學后,不但身心輕松下來,而且身體的發育已經成熟,壓抑和潛藏的對異性的愛和渴望自然地浮現出來。從學習任務的角度看:大學生的學習任務相對較輕,也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戀愛;也有部分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沒有正確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態度不端正,認為考上了大學就該放松了,因而對學習就采取應付的態度。由此就有大量的剩余時間,無所事事,于是就萌生了談戀愛打發時光或尋找精神寄托的想法。從經濟能力上看:多數大學生在父母的支持下,經濟方面沒有顧慮。從校園環境看:大學生活相對自由,可以擺脫家長的約束;大學校園又是青年男女大量聚集的場所,青年男女之間的交往就變得容易而自然,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各種社團活動便于學生擴大交往,加深了解,在長期的交往中,男生女生彼此熟悉了解,產生信任和友誼,具備了極好的彼此交往的外部條件,有助于城市愛情。基于上述因素,很多學生開始了他們的校園戀愛。當然校園戀愛讓很多大學生嘗到了愛情的甜蜜,也受到了愛情的打擊,在他們的心理留下了對愛情的困惑。
一 大學生戀愛心理困惑的表現
1.戀愛動機不純正造成戀愛心理困惑
大學生活對多數學生來說意味著脫離了以前的環境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在新的環境中,需要建立全新的各種關系,通過交流排解煩惱、寂寞,并完善自我。而共同的校園學習、生活和交往以及思想觀念的相似性,讓他們在戀愛問題上表現出明顯的從眾趨向,特別是新生入校后,看到出雙入對的師哥師姐,壓抑已久的對異性的渴望和愛慕情緒被激發出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躍躍欲試。還有不少大學生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認為自己的大學生涯中沒有戀愛經歷就是一件沒面子的事情,會被人瞧不起,會被別人認為自己無能或缺乏魅力。在這種群體氛圍的影響下,一些并不打算戀愛的大學生,為顯示自己的能力、滿足虛榮心,也盲目地加入到戀愛大軍中。這樣的戀愛動機不純,不是因為愛情本身,有著為彌補內心空虛、孤獨和從眾的心理,大學校園中動機不純正的戀愛使得傳統的婚戀觀受到了挑戰。戀愛的重心不再是兩情相悅,更多的強調的是對外貌、金錢和對方的家庭地位的追求。戀愛中的大學生缺乏社會經歷,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任感情隨意放縱;加上近年來不良文化和社會上一些消極現象的影響,部分大學生本身缺乏抵御不良因素的能力,責任意識淡漠,產生了游戲人生、追求享樂的人生態度,這樣的人生態度害人害己,傷害了他人,也讓自己陷于空虛、麻木、精神匱乏的境地,喪失了追求純潔愛情的動力和對生活的熱情。
2.戀愛受挫后造成戀愛心理困惑
愛情是一種美好崇高的感情,美好的愛情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人們對異性的愛和渴望戀愛是以尋找愛情、培養愛情為目的的。戀愛是男女雙方的共同行為,在戀愛過程中,需要雙方的相互考察和相互適應,也需要雙方真正懂得愛是一種責任和權利的統一。在戀愛這個相互考察的過程中,大學生受到生理、飲食起居、經濟和情感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戀愛受挫是不可避免的。而目前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社會閱歷不深、思想單純,依賴心理較強,一旦戀愛就會過分依賴對方,要么有很強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將自己全部的經歷都投入戀愛中,把對方當作自己的所有物;要么把對方視為自己生命中的重心,只付出不索取,愿意為對方犧牲一切,在愛情中迷失自我、失去自我,把愛情過于理想化,缺乏戀愛雙方的平等和尊重。當戀愛受挫時,由于生活經歷的單純,自控力和耐挫力較弱,無法恰當地處理戀愛中的情感問題,無法理性地評判和審視自身、他人。由此產生的自卑心理和悲觀情緒造成大學生戀愛心理的困惑,他們往往會感到自己缺乏愛與被愛的能力,不敢坦然與異往,有的大學生失戀之后,喪失信心,一蹶不振,認為一切都失去了意義,以至于悲觀厭世,甚至還有人將對方看做仇人,肆意誹謗,或做出極端行為造成人身傷害。
二 大學生戀愛心理困惑的對策
面對目前大學生在戀愛中遇到的問題和這些問題所帶來的心理困惑,高等院校和高校教師應義不容辭地站出來,采用講座、咨詢等形式,提供給學生適當的調節和宣泄情緒的途徑,減輕失戀的痛苦,及時糾正和抑制極端的悲觀心理傾向和行為,讓大學生能面對戀愛挫折,用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生活。
1.高校和教師應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樹立信心
一個人對自我的感覺,決定了他與別人的關系,這是建立正確戀愛觀的基礎,也是與異往的基礎。能否正確地認識自我,對今后性心理的發展、與異往及幸福生活的建立產生影響。學校可以通過定期舉辦一些相關主題的活動,如沙龍、講座等,訓練和提高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逐步建立自信心,完善自我。高校和教師除了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樹立信心外,還應該和大學生們一起反思“什么是愛情,愛情在人生中應該處于什么地位”。由此明確大學階段是個體成才的黃金期、成才的準備期,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智力和能力發展的高峰時期。大學生應該珍惜大學時光,以學業為主,真正處理好學業與戀愛的關系。
2.高校和教師應幫助大學生理解愛情的真正涵義,加強大學生戀愛道德教育
隨著大學生生理的成熟,情感體驗的豐富,對愛情的渴望、追求和執著不言而喻。高校可通過禮儀培訓、藝術欣賞、心理健康等選修課教育,幫助學生在體質、服飾、氣質、知識結構等方面完善自我;也可通過法律、法規的教育,使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當然除了相關知識和法律的普及外,最重要的還是加強大學生戀愛道德教育,在戀愛過程中要學會尊重對方,男女雙方的戀愛基于高尚的道德才會有純潔的愛情,愛情作為男女之間一種持久專一的情感,深刻影響著人的精神生活。高校和教師應重視大學生戀愛觀的教育引導和研究,輔導員和班主任應合理增加精力投入,將大學生戀愛道德和戀愛觀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并引入課堂;將傳統道德觀與現代婚戀觀合理地結合起來,及時幫助學生解除戀愛過程中遭遇的困惑和問題。
大學生自身也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認識到正確的戀愛觀是社會與時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健康成長獲得幸福的需要。
高校和教師需要加強引導,培養學生的高尚情趣,讓學生懂得舉止得體、自尊自愛、彼此尊重,在健康和高尚的心理基礎上進行交往,用道德理智來完備自己的情感,約束自己的行為。
3.高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戀愛挫折
愛情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人生需要愛情,但不能為愛情而活著。青年學生應該擺正愛情的位置,樹立崇高的理想,把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才能投入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偉大事業中,實現生命的價值,給自己的人生及愛情賦予真正的意義。
在戀愛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不如意的地方,單戀或失戀的情況時有發生。當緣盡情了時,有些大學生能夠調節情緒,盡快走出失戀的陰霾。但有的則會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影響個人及他人的正常學習生活,有時甚至會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傷害自己或他人。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應盡可能地營造健康環境,有利于大學生情感和心理向積極方面發展。高校應該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用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生活將學生吸引到健康、豐富、多彩和有意義的集體生活中來,減輕大學生入校后背井離鄉的孤獨感,增強團隊意識,促進學生間的正常交往。
總之,對眾多的在校大學生來說,校園戀情是美好的。如何端正自己的戀愛觀甚至是婚戀觀、協調好學業和戀情、人際關系和戀情的關系,無悔于自己的大學生活,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引導,更需要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生活壓力事件;心理健康
壓力是個體與環境間的一種互動過程,是個體面對生活中各種刺激時經過主觀評估之后所產生的反應。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發展的“危機期”,大學生要面對來自生理、心理、環境的重大變化,學業、人際等方面的壓力,容易產生各種適應問題。不同壓力生活事件對個體具有不同的影響。危機性生活事件和轉折性生活事件對個體具有消極影響,日常生活壓力事件對個體的適應也具有重要影響,貧困大學生還面臨沉重的生活經濟壓力,因而貧困大學生的生活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本文試圖了解貧困大學生日常生活壓力狀況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為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衛生保健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采用隨機分層抽樣方法選取廣東省梅州地區2所高校1~3年級學生700名進行問卷調查,獲取有效樣本656份,其有效率為93.7%。有效問卷中,貧困生(貧困生的界定是根據學校學生處提供的家庭經濟狀況一覽表,按照省教委的標準把每月生活費不超過200元并申請了助學貸款的學生作為貧困生)為131名,非貧困生為535名,從非貧困生中隨機抽取175名作為對照組進行研究。
1.2 方法①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由90個題目組成,有10個因子,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每題采取5級評分,癥狀從無到嚴重分別評為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②自編大學生生活壓力量表為問卷(CSLSC),參考江光榮等的青少年生活事件問卷。自編問卷采取事件核查的方式,讓大學生列出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壓力事件,在計分方式方面,對每個條目均要求勾選出是否“發生過”。“未發生過”記“0”分,“發生過”記“1”分。根據被試所勾選出的“發生過”給予累積計分,作為被試所有已發生過的負性事件數之和,簡稱負性事件發生率。另外,按等級評價其“影響程度”,采取4點量表記分,被試所發生的負性事件數中,所勾選出“發生過”事件的影響程度,予以累積計分,作為生活壓力感值,簡稱負性壓力值。綜合壓力指數:發生率×壓力感值。時隔1個月對66名大學生的重測信度為0.78;以SCL-90的總分作為效標,大學生日常生活壓力調查表與效標的關聯效度為0.46。因此,可以下結論,自編《大學生日常生活壓力事件調查表》是有效的,可以用來評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壓力。收回問卷后,用SPSS10.0錄入調查數據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處理。
2 結果
2.1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貧困生在SCL-90總分及10個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貧困生,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6個因子及癥狀總分有極其顯著差異,以SCL-90各癥狀因子分(至少有一項)≥3(中度痛苦水平)來劃分心理異常,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心理異常人數比例分別為16.3%和8.51%。
2.2 貧困大學生主要生活壓力事件
2.2.1 發生的頻率大學生生活壓力量表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日常生活中,貧困大學生發生比率最高的前10項生活壓力事件和非貧困生比較的結果是:(1)考試失敗或不理想94%、89%;(2)家庭經濟困難90%、41%;(3)被人誤會或錯怪89%、90%;(4)面臨考試87%、76%;(5)學習負擔重82%、69%;(6)英語水平差76%、71%;(7)因經濟原因限制個人發展75%、51%;(8)與同學好友發生糾紛75%、69%;(9)自己分配的時間過多或過少69%、59%;(10)在某些重要活動中發揮失常67%、42%。
2.2.2 影響的程度按影響的程度,貧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排在前10位的生活事件壓力和非貧困生比較的結果分別為:①本人或親人患重病2.43±0.99、2.14±0.88;②父母離異或父母重組家庭2.37±1.17、1.60±0.55;③親人或好友出了意外事故2.28±1.07、2.16±1.05;④家庭經濟困難2.26±0.95、1.39±0.66;⑤英語水平較差2.17±0.94、2.04±0.88;⑥面臨具體的職業選擇或決定2.12±0.78、2.03±0.82;⑦戀愛不順利或失戀1.97±0.88、1.735±0.80;⑧考試失敗或不理想0.94±0.80、2.03±0.79;⑨學習負擔重1.91±0.76、1.80±0.71;⑩沒有知心朋友1.91±0.98、1.47±0.65。
2.2.3 綜合壓力指數采用生活事件的發生率與壓力感值相乘所得的綜合壓力指數值來考察壓力,綜合壓力指數值前10項分別為:①家庭經濟困難;②考試失敗或不理想;③英語水平較差;④學習負擔重;⑤被人誤會或錯怪;⑥面臨考試;⑦因經濟原因限制自己的發展;⑧與同學好友發生糾紛;⑨在重要場合發揮失常;⑩自己過多或支配的時間過少。
2.2.4 貧困大學生生活壓力事件的維度 對貧困大學生生活壓力事件問卷的60項目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30個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其累積方差貢獻率為62.22%。剔除因素載荷較低和意義含糊的項目后,對剩余的52個項目再進行因素分析,提取出7個因素分別命名為學業成績、人際交往、異往、家庭變故、校紀、經濟問題、環境變化。7個因素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52.82%,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7。
2.3 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生活壓力比較本調查發現,貧困大學生的壓力比非貧困生大,在人際交往、家庭變故、經濟問題等方面有顯著差異。
2.4 貧困大學生日常生活壓力事件各因子與身心健康的關系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各類生活事件的壓力感與SCL-90存在顯著的正相關(P
3 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差,除偏執因子外,其他各因子有顯著差異,這和李海星、李艷紅、謝桂剛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C7-93。以SCL-90各癥狀因子分(至少有一項)≥3(中度痛苦水平)來劃分心理異常,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心理異常人數兩者沒有顯著性差異,但貧困生
心理異常比例明顯偏高。從生活壓力事件的發生頻率影響強度、綜合壓力指數來看,經濟壓力和學習壓力、家庭的變故方面是貧困大學生最主要的生活壓力,這和張建衛等的研究基本一致。貧困大學生和非貧困大學生的各類日常生活事件比較結果表明貧困大學生的生活壓力比非貧困大學生大,貧困大學生的各項分數均高于非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家庭變故、經濟問題、總壓力感、生活事件總發生率、綜合壓力有顯著性差異。
從美國心理學會52個分會以及80000多名在冊會員來看,我們不難理解心理學研究視域的無限擴展與延伸的程度。與中國的十幾個心理學分會相比,美國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無疑更為廣泛。近年來興起了環境心理學、生態心理學、進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積極心理學、認識神經科學等新近研究取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必將成立相應的心理學分會。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的心理學分會都與應用心理學緊密相關。這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代心理學的目的是什么?我們不妨看一下美國心理學會口號的變化。1892年霍爾建立美國心理學會,創始目標為:“為了促進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1944年將其修改為:“把心理學發展成為一門科學、一種職業和一種促進人類福祉的手段”。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心理學發展的應用性軌跡。對應用心理學的重視正是當代心理學日益多樣化和精細化的根源,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注意到心理學并非是鐵欽納所說的與應用無涉的、純粹的科學研究。
事實表明,心理學在歷史上本來就是一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行發展的學科,而且應用心理學在某種程度上更體現了心理學發展的生活化。另一個導致心理學多樣化的原因是,在過去的歷程中,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了人類心理的部分真理,但是把它們與完整的真理混淆了,也許當我們追問意志主義者、構造主義者、機能主義者、行為主義者、格式塔主義者、精神分析者以及認知主義者的觀點對或錯時,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更好的解釋也許是,它們都是部分正確,只能揭示人類復雜心靈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是暫時沒有揭示出來的。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心理學應該是多樣的,它的解釋的是人的復雜心理和行為,它多樣性就像人的多樣性一樣,這對于那些希望尋求普遍心理規律的人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二、心理學科學化統一的現實困惑
當代心理學視域的無限延伸與擴展給心理學自身帶來了無限困惑,心理學史的研究一再表明心理學的統一道路是充滿艱辛和坎坷的,而心理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稱之為科學,是心理學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1897年威廉•詹姆斯曾對心理學做過這樣的描述:“心理學不過是一連串的事實;一點有關看法的閑談和爭吵;僅僅是描述水平的分類和概括;一種強烈的偏見,即我們有心理狀態,并且狀態是由大腦決定的:但這并不是在物理學表現其規律的那種意義上的單一規律,也不是任何結果都可以從中推演的那種單一假設……,這不是科學,它僅僅是對成為一門科學的期望。”在威廉•詹姆斯對心理學的科學性發表言論40年后的1933年,海德布雷特也得出一個與其十分相似的觀點:“心理學還是一門沒有做過偉大發現的科學,它還不像化學有奠定其基礎的原子論、生物學有奠定其基礎的有機體的進化原理、物理學有奠定其基礎的運動定律那樣,有為自己奠定基礎的發現,也沒有發現或認識到能讓心理學統一的原理,心理學還沒有贏得它統一大業的偉大勝利,它還沒有獲得既令人信服又似乎真實的綜合和洞察。”
從威廉•詹姆斯與海德布雷特有關心理學科學性和統一道路觀點的驚人相似來看,從威廉•詹姆斯到海德布雷特的40年間,心理學并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從海德布雷特到80年后的當代,心理學的科學性與統一性仍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這不能不讓我們懷疑:心理學是否有所進步?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對心理學的科學性與統一性的探討雖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但是傳達出多種不同的聲音。科克曾表達這樣一種觀點:“與其說心理學是一門單一學科,還不如說心理學是幾門學科的綜合;有些學科是科學的,但多數是不科學的。”因此,在科克看來,將心理學視為“心理學研究”可能要比視為“心理科學”更合適。顯然,科克的這一主張已經認識到心理學的多樣性。與科克持類似觀點的還有致力于整合心理學的斯塔茨,他對當代心理學做過這樣一個評價:“心理學的各領域已經發展成了獨立的實體,至于他們的相互關系則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規劃,各研究領域都是在孤立的狀態中發展,根本沒有誰要求把它們自己與心理學的其它部分聯系起來。”
美國心理學家布洛斯基曾擔憂地說:“也許心理學的衰退正是整個西方世界喪失神經的一部分,甚至驚呼道心理學是一門危機的科學。”顯然,以上學者持有一種悲觀論,大多數心理學者都對心理學的科學性與統一性抱有懷疑的態度,這正如馬卡羅佐認為的那樣,基本的過程和原理構成了心理學的核心,它們在過去的100年中基本保持相同,各分支學科只是將相同的核心內容、過程和原理應用到不同問題上。正是在對這些問題的關切上,理論心理學家希望通過提出一種包容性的文化觀來整合與統一心理學,使其成為統一的科學心理學。其中,金布爾與斯塔茨曾試圖將心理學放置到自然科學的框架下來探討,即他們的統一觀支持的是心理學的科學文化觀:“心理學對統一的美好期待是來源于這樣的簡單事實,即認為各種各樣的學科都近似于自然科學。”
金布爾還認為心理學的各種構成成分都可以采用自然科學模式來調和。心理學者威爾遜則認為可以將心理學的分歧放置到進化論的邏輯框架下來進行調和。然而,心理學的其他文化觀是很難接受上述觀點的,尤其是“第三種文化”從心理學的多樣性出發,很難接受將心理學統一于自然科學的實證心理學或生物科學的進化論之下的觀點。因此,圍繞著心理學能否成為一門統一的科學的爭論,在當代仍是一個熱點問題。學界對心理學的科學性持有以下3種觀點:心理學只是一門前范式學科而不是科學;心理學研究太主觀,達不到科學標準;心理學部分是科學,部分不是科學。事實上,人作為復雜的社會實體與自然實體,至今還沒有一個心理學學派能成為心理學公認的范式,雖然當代心理學正朝著研究人腦的單細胞活動以及制定信息加工模型的方向發展,但是仍不能肯定認知心理學能夠成為統一心理學的科學范式。目前心理學中也缺少或者至今尚未出現一個理論能夠解釋人的整個心理活動,往往是一種理論適用于解釋某一水平的心理活動,就不能解釋另一種水平的心理活動。例如,完形理論能解決知覺,但對記憶無能為力;條件反射理論能解釋學習,卻不能說明人格。可以預見,多樣性仍是當代心理學的主要特征,而對研究主題多樣性是心理學分裂的表現這樣一種觀點,目前仍不能肯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學的多樣性與精細化有利于對人類心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科學的方法和理論將變得更加開放,多種方法與理論的靈活選擇有助于更為準確和全面地理解人類的心理活動。
三、未來形態的心理學———搭建溝通的橋梁
當代心理學觀點的多樣性以及有時相互沖突的特征是未來形態心理學的主要特征,正如榮格曾預測的:“假設只有一種心理學存在,或者假設只有一種心理學原理是一種不能容忍的專制,是一種偽科學的偏見……,即使這已在科學精神中發生了,也不應該忘記,科學不是生活的知識大全,實際上它只是人類思維形式之一。”人們已逐漸認識到,心理學應該是多樣的,它解釋的是人的行為,它的多樣性就像人的多樣性一樣。葛魯嘉曾對目前心理學存在的形態進行歸納,認為心理學共包括6種形態:常識形態的心理學、哲學形態的心理學、宗教形態的心理學、類科學形態的心理學、科學形態的心理學和資源形態的心理學。他還認為,各種不同形態的心理學不僅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價值,而且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現代科學心理學實際上并不是簡單地清除和埋葬了其他形態的心理學。相反,那些不同形態的心理學實際上成為了被埋藏的礦產,它們仍然存在著,并在特定領域里發揮著各自的作用。
雖然當代心理學中科學形態心理學一枝獨秀,統領心理學發展的風向標,但其他心理學形態仍存在,只是處于被忽略的邊緣地帶。這種心理學多樣性共存的觀點也預示了心理學的另一種形態,即心理學的未來形態。未來形態心理學的發展是基于心理學其他形態基礎上的自然演進,這不是人為的,而是自然發展所產生的。未來形態的心理學必將在吸收心理學的諸多形態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而這種未來形態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仍以多元化為主要特征,這種特征彰顯的是作為價值而存在的各具形態的心理學。雖然目前還不能清晰地預測未來形態心理學的具體理論、方法取向,但是可以預見未來形態的心理學包括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心理學觀的開放與兼容并包。傳統心理學,尤其是科學心理學始終將實驗主義、實證主義和個體主義作為其主要特征,而未來形態的心理學所持有的是一種大心理學觀,它將心理學視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中間科學,改變心理學的自然主義和生物主義傾向;強調主觀自覺性的個體與群體心理的研究,既注重對行為的研究,又注重心靈體驗與價值觀念的研究,以改變機械主義與個體主義傾向;強調主客統一方法的運用,既注重實驗方法,又注重現象學方法,改變單一實驗主義或現象主義傾向。
第二,心理學研究取向與方法的多元與綜合。美國心理學家阿特金森在《心理學導論》中指出,取向多元、日趨綜合是當今世界心理學的一大趨向。因此,當代心理學要綜合利用神經生物學、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綜合運用各種觀點解釋人的心理及其行為的形成機制。因此,未來形態的心理學不是同意或不同意某一流派,而是從各派的研究中得到一些有益研究成果,這些成果是綜合性心理學發展可資借鑒的資源。
第三,強化理論研究和理論建構,提高心理學的理論水平。以實證主義為哲學假設的傳統心理學給心理學帶來了崇高的科學地位,也給心理學帶來了惡果。以行為主義心理學來說,它導致了重視實驗數據資料的積累,而忽視理論建構,造成了盲目的實證研究和嚴重的理論貧困;也給心理學帶來了自恃清高和對其他心理學傳統的盲目排斥,使心理學的發展缺少必要的前瞻性和豐富的文化滋養。未來形態的心理學應更加注重小理論的大綜合、大理論的新建構以及大小理論的和諧發展。
第四,理論與實踐由“分離”走向“對話”。在心理學史上,除了鐵欽納主張“象牙塔”式的純科學研究外,幾乎每一個心理學流派都主張心理學的應用研究,從美國心理學會分會中應用心理學所占的比重就可見一斑。目前西方應用心理學主要應用于人事行政、工業生產、商業消費、學校教育、心理咨詢、司法、醫療衛生和國防軍事等領域。然而西方心理學的分裂曾一度導致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相互貶低和仇視,這種局面未能促進心理學的整合發展,反而加劇了心理學的分離。因此,未來形態的心理學要扭轉這種局面,將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相結合,使其從各自分離走向相互對話。
四、結語
【關鍵詞】舞蹈教學 心理學 作用
【中圖分類號】G83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94-02
如果說少兒舞蹈是我國舞蹈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么,他正越來越顯示出它相對的獨立性。做為舞蹈工作者,我認為少兒舞蹈是美育方面的素質教育,是培養兒童真善美,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途徑,也是發展群眾舞蹈的必然基石。
隨著文化的不斷沉淀,知識信息量的增多,我逐漸發現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舞蹈教師,只有足夠的熱情和專業的知識還不夠,教學講究方法,傳授需要技巧,而心理學的出現,為我在迷霧中點亮了一盞燈,讓我懂得了教育事業需要心理學,在舞蹈教育中,心理學的作用更是顯而易見。
一、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互動
舞蹈的教學具有特殊性,尤其是舞蹈中的基本功教學更是如此。在基本功的訓練中,每一次的進步都是依靠汗水和淚水換來的,學生們不僅需要腦力,更需要體力,甚至是身體上的痛苦,所以,精神上的支持和心靈上的慰藉就異常重要,而心理學正是舞蹈訓練的強大精神支柱,更是可以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互助。
1.健全學生的心理發育
由于舞蹈專業對人體訓練的高端要求,舞者們往往從小就接受訓練,心理的發育也并不完善,在身體的極度痛苦下,學生的心理狀態很可能會發生變化,或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或出現畏懼恐慌狀態,甚至有可能出現一系列的心理疾病,這時,舞蹈的基本功教育就需要心理學的幫助,擁有心理學知識的教師大多可以正確的解決學生的恐慌,疏導學生的迷茫,健全學生的心理發育。
2.使學生能夠理解教師的用心良苦
心理學的知識能夠幫助教師用正確的態度教學,合理的表達出自身的意愿與要求,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交流與互動。并且,學生們在學習了心理學的知識后,會正確的理解教師的初衷,明白教師的嚴格要求是為了學生的進步,在心理上,就會主動地接受教師的教學方式,從而使課堂學習氣氛良好,學生從內心深處理解教師的用心良苦。
3.教師能夠更加了解包容學生
心理學的知識能夠幫助教師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學生的外部表現發現學生的心理狀態,試著真正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幫助學生解決無論是生活方面的疑惑,還是學習上的困惑,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學生的生活態度,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加地了解包容學生。
二、能夠幫助教師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是教師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內容,教學計劃的優秀與否將會直接的影響到教學進程、教學內容、教學成果等多個方面,因此,教學計劃不可忽視。而正確的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可以幫助教師制定出既具有訓練意義,同時又符合學生實際狀況的教學計劃,使教學過程順利進行。
1.制定科學的訓練方案
教師通過心理學的知識,可以判斷出學生們正處于怎樣階段的心理特征,接受的能力如何,什么是最適合學生的教學計劃。舞蹈的教學嚴重的受到先天條件的影響,這種先天條件包括人體的柔韌度、肌肉能力、身體協調能力等等,這些條件都會影響到課程的安排與進展。
2.察覺學生的反饋程度進行方案調整
舞蹈藝術與其他藝術最為不同的一點在于,舞蹈理解與表達的媒介是人類的身體,許多舞蹈要求只是思想上的了解還不夠,必須要用身體來達到完成,因此,“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句話,在舞蹈的教學中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事,面對這種情況,舞蹈教師必須適當的調整教學方案,以便隨時與學生的反饋情況達到一致。
三、能夠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學成果
在舞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豐富的心理學知識,能夠使教師在課堂上活躍的教學氛圍一直貫穿始終,學生良好的心理發展狀態,能夠使自己以更加自信、優異、圓滿的姿態展示出自身的最大優勢,發揮出最期待的表現,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學成果。
1.學生能夠自信坦然的展現自我
心理學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這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就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個體,在高級神經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行為適度,具有協調關系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及特性。健康的心理狀態是保證舞蹈動作正常發揮的基礎,是舞蹈演員和舞蹈教師都必須具備的能力。
2.教師能夠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
關鍵詞:積極心理;分析心理;淵源
積極心理學的緣起可以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路易斯•特曼(LewisTerman)關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榮格(C.G.JUNG)部分關于生活意義的探索。積極心理學學者賽里格曼就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期間提出“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和思想,此后更多學者開始研究積極心理學。斯奈德(SnyderCR)和洛佩茲(LopezSJ)2012年出版的《積極心理學手冊》,標志著積極心理學理論體系形成。筆者通過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積極心理與榮格的分析心理異同進行對比和總結,有利于幫助學者們進一步理解積極心理學及其應用。
一、積極心理學概念“心理復原力”與分析心理學“自性”
心理復原力(resilience)又稱作心理韌性,心理彈力,與個體的動機、情緒和行為的能力,以及潛能或者特質有關,代表了個體從消極經歷中恢復過來并且能夠靈活適應外界多變環境的能力。是積極心理的核心概念和心理資本之一。積極心理學是要對最理想的人類機能進行科學的研究,其目標是發現使得個體、團體和社會良好發展的因素,并運用這些因素來增進人類的健康、幸福。2001年開始我國就已經有學者關注到積極心理學,直至2006年學術期刊中關于積極心理學相關內容的呈現明顯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到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尤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的關注,究其原因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中,心理工作者的困惑與成長有關,作為高校心理工作,心理工作者們反思不應該淪為“救急”工作和心理應激的處理,而需要把心理工作前移到預防和普及,以及如何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這一需求和反思使得積極心理學迅速的在教育系統得到關注和一定程度的發展自性(self)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核心詞匯,榮格在榮格文集中說自性是我們生命的目標,它是那種我們稱之為個性(individuality)的命中注定的組合的最完整的表現。榮格心理相信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顆種子,種子沒有長成參天大樹前我們永遠不知道他的樣子,但總有一天這顆種子會破土而出,象征性描寫人類自性化過程,在其中我們隱約的可以看到積極心理學復原力的影子。由于屬于不同的理論體系,所以榮格分析心理更加注重作為人格整體的自性描述和整合實現;而作為積極心理更多的從人格的內因和家庭、學校、社區等外因描述,也就是在哲學和對于人類社會整體來說,也正經歷著類似過程,東西方正如一個人在兩條道路上的探索,東方注重對內在的精神性的探求,西方注重對外在的物質世界的探求,從不同渠道和方向達到同一個方向,人類的心靈的完整。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于其先天的與東方哲學的親近,使得其在東方的現代傳播與研究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其與中國文化心理結合越來越呈現生機勃勃之景象。
二、積極心理學和榮格心理的“內驅力”
國內積極心理學者鄭林科認為積極心理學的“內驅力”(innerdrive)由拉力和推力組成,推力是需要動機,是原始因,指向現實保障的需要;拉力是目標動機,是終極因,有滿足產生激勵效應;其中驅力的心理體驗也即附屬驅力、認知驅力和興趣成為內驅力的重要組成,其中群體動力、激勵理論、自我效能感對于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內驅力呈現正相關。根據動力人格理論,人格是指人的外在表現,所呈現出來具有穩定的行為方式和特質等內容,而在這些方式背后,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innerdrive)心理學家榮格(C.G.JUNG)一直強調集體無意識是建立在集體觀念的基礎上的,并且以“生命驅力”為前提。他認為內驅力就是一種生物信號,它是個體在環境和自我交流的過程中產生,并且具有驅動效應,給個體以積極暗示的作用。它的本質是一種無意識力量,來源于最原始的,最早期的人類積累,是整個人類歷史經驗的心理體驗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一種能夠驅使個體產生一定行為的內部力量。兩者都強調了驅力對于人類心理的動力作用,但不同的是積極心理更多的在意識層面進行工作和干預,分析心理學更多的在無意識尤其人類集體無意識方面描述,正如榮格所說:我的興趣不是治療神經癥,而是致力于使人走向內心的神圣事物。有趣的是一旦人和他內心的神圣事物發生了真實的連結,他就擺脫了疾病的詛咒。
三、積極心理學的“積極幻想”與分析心理學的“積極想象”
Taylor和Brown于1988年提出積極幻想這一概念:他們認為個體在生活中或面臨威脅性情境以及壓力性事件時所做出的一種對自我、現實生活和未來的一種過濾,主要過濾的是消極認知;這種過濾是以歪曲表征的方式投射進入個體自我意識之中。積極幻想代表了個體對現實的積極的把握以及尋求快樂的本能的觀知覺,同時也體現了個體對自我價值和自尊的保護也即防御。積極幻想是當代積極心理學的一個研究主題,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有助于個體在威脅情境下或應激事件中獲得良好適應。分析心理學的積極想象是一種心理咨詢技術,其認為意象本身是具有自主性的存在,并具有獨立的生命意義。兩者都描寫這種狀態與意識狀態的不一致,但一個從歪曲和扭曲意識描寫,而另一個則認同為這本身具有自主和真實,也就是說由于兩者對于意識的描述的出發點不同雖都處于類似狀態,但中間建構機制卻又有不同,卻又最終認為對于人類的療愈和發展確有積極意義。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與分析心理學無論從理論緣起、心理動力還是技術方法等方面有一些淵源,但由于哲學體系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又使得兩個研究在不同渠道開展工作和論證,即建構起的發生發展機制不同,最終卻又殊途同歸,都強調了人類具有的積極品質和尋找以及整合。
作者:吳博 張艷萃 單位:西安培華學院學生潛能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