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學教育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教育質量 提升 駕馭知識 能力
提高教育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數學課堂教學不但要完成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思維方法、探究能力和解題能力的提升與培養已被廣大教師所關注并重視。數學教育已進入了一個知識既向縱深交叉發展,又向橫向綜合一體化發展的時代。學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這就對他們的學習能力和解題能力提出了挑戰。
一、數學教育質量的核心是提升學生駕馭知識的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進步落實,素質教育全方位、深層次推進,數學學科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數學素質、數學意識和較強的數學應用能力。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新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可在學生階段,這兩者的最優結合就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兩種能力提高了,首先學生的成績就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同時,學生的內在綜合素質也潛在地提高了。因此,提高數學教育質量的核心是提升學生駕馭知識的能力。
學生學習知識,然后能夠自己進行思考,再用學到的知識去學習新知識,這就讓知識成為了學習知識的工具,這就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學生駕馭知識的能力,讓知識成為學生以后生存發展的基礎。有經驗的教師讓已有的知識成為學習新知識的手段,讓學生通過學習、分析、思考和應用得出新結論,獲得新知識。
數學教學的目的是什么,不僅僅是傳授數學知識,知識固然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駕馭知識的能力,它的本質是較高的思維水平和良好的智力素質。我們不能讓知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還要能讓知識轉變成打開其他能力方向的鑰匙。只有被教育者駕馭、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提高了,數學教育的質量才能真正提高。
二、提高學生駕馭知識的能力的途徑
1.精選例題,認真上好習題課,提高學生駕馭知識的能力
習題課是我們數學課常有的課題類型。而在習題課上,要提高課堂效率,習題的質量是關鍵,所以選題很重要。習題要精心設計、精編精選,而且所選習題要有典型性、遞進性、綜合性和發散性。在講解時,教師要注意師生互動,最好能讓學生多充分發表意見,多激活學生的思維,擴展學生思路“一題多解”,即通過不同的思維途徑,采用多種解題方法解決同一個實際問題的教學方法。它有利于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同時能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讓學生自己總結解題方法及注意事項,才能使學生真正地把知識“為我所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駕馭所學知識。
2.培養學生分析、轉化問題的能力
數學實際應用問題具有題材貼近生活,題型功能豐富,涉及知識面廣等特點,而且其應用性、創造性及開放性的特征明顯。新課標把探索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數學素質教育的主要目標。而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又是絕大多數學生的難題,如果在教學中我們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應用、轉化問題的能力,運用數學模型思想幫助學生克服和解決這一難題,那么學生就會擺脫各種變化問題的束縛,釋放出學習和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強大動力,激活創造新思維的火花。
把實際問題轉化為一個數學問題,通常稱為數學模型。 數學模型一旦被建立以后,如何準確、快速地解決問題是學生能力的集中體現。此時,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主干知識本身,還需讓學生學會如何靈活運用知識及其背后蘊含的數學思想,去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步驟:①實際問題數學模型;②數學模型數學的解;③數學的解實際問題的解。例如,在利用一元二次函數最大、最小值解決諸如利潤、產量、面積等最優化問題時,我們首先需要把實際問題中的幾個變量設出,找到它們之間的二次函數關系式,即數學模型,之后利用一元二次函數的性質找出最值,即解,最后,把解回歸到實際問題中去,對實際問題做出解答,其中注意考慮實際應用范圍。
3.設計系列化的訓練內容
數學內容的訓練一般都經歷了一個從低級向高級螺旋式上升、漸進深化的過程。不同階段命題情境的再現會伴有深化其內涵的形式的變化。教師配合知識點、以內容為核心,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促進數學思考,促進智慧生長的訓練,使學生在深層的思考中體驗樂趣,感受數學的魅力。教學設計注意內容系列化、方式多變換、要求層次化。
步驟大致如下,①首先應確定基本訓練的內容,然后根據各層次的教學要求,由淺入深地安排,形成一個符合數學特點和學生學習規律的基本訓練序列;②訓練的時間多長、數量多少,都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以便在不增加學生學習時間的條件下,取得最好的訓練效果;③習題的編排應做到低起點、小步子、快節奏、大容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悅;④應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精心選編習題。例如,為引人新課,選編知識銜接題;為鞏固概念,選編基礎變式題;為糾正差錯,選編判斷題、選擇題;為拓寬思路,選編多變、多解題,等等,從而實現訓練目標。 以上六項基本要求,體現了中學數學的學科特點,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集中了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實施這六條基本要求,就能優化課堂教學,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與教學內容整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正如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其脫離實際。信息技術的引入和廣泛應用,無疑是為數學教學內容注入了時代活水,它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極大限度地突破書本是唯一學習資源的限制,利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最大限度地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跳出只學課本內容的局限性,從而開闊視野,發散思維。信息技術能將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帶入課堂,創設虛擬的真實情境,體現生活數學的教學理念。信息技術能將漫長的數學發展史、最新的現代科學成果帶入課堂,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內在動機,也能將書本上沒有介紹的最新信息呈現給學生,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使其變成學生寶貴的精神財富。
當然,由于信息技術與數學整合尚處于初級階段,學生的信息水平低,計算機操作不夠熟練,學生對所需信息的獲取分析能力還比較差。基于此,在課前教師可將相關資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夾下或學校局域網絡上,讓學生訪問該文件夾或網站去獲取有用信息。隨著學生信息水平的逐漸提高,可為學生提供網址、搜索引擎等,讓學生通過Internet到資源庫中去搜集素材。
與教學方式整合
所謂“信息技術與教學方式的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中去。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疊加,不是僅僅使用幾張幻燈片、用一用實物投影,而是讓信息技術真正地為教學服務,實現學生的學習過程交互化。運用信算技術和網絡平臺,構建一個無時空限制的數學大課堂。
在反饋方面,信息技術與數學的整合課比數學的常規課堂更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例如,在《有余數的除法》一節課教學時,在課堂練習時,計算機可以將正確、錯誤的評價以及提示、指導、建議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對學生的不同解題過程,通過網絡在屏幕顯示,起到了交互作用。這樣不僅使學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加深學習體驗,而且教師也可從中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教育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絡、校園網和因特網等。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數學教學與它們密切整合時,它們能給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它們能為數學課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從數學教學的需要出發,確定哪些環節、哪些教學內容適合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并選用合適的軟件,創設相應的學習環境,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中的輔助教學,達到優化數學教學的作用。
下面根據我多年數學教育教學中的實踐經驗,談談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幾點嘗試和做法。
一、巧借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
計算機可以產生一種新的圖文聲色并茂的、感染力強的人機交互方式。若在網絡教室上課,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機會,教師也能從服務器上迅速獲得答題的正確率,借此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2.人機交互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是主宰,學生是配角,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練習作業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加入這個過程。在優秀的多媒體課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學內容的深淺,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作業。
為學生提供的多種活動,為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使學生真正體現出學習主體的地位。
二、巧借信息技術,完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信息技術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見(視覺)、聽得著(聽覺),還能用手操作(觸覺),這種多樣性的刺激,比單一地聽教師講解效果要好多了。信息技術的豐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動性、可控性、參與性大大強化了這種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
1.化無形為有形
初中數學理性知識成分太重,傳統的教學只是片面地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乏充分的圖形支持,缺乏供學生探索的環境,于是只能靠學生的死記和教師的說教。比如,學習九年級幾何“點的軌跡”一節后,學生最終會知道“軌跡”是一些直線或射線,但對“軌跡”是毫無想象力。《幾何畫板》就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2.化抽象為直觀
初中數學的概念教學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幾乎是被動地從教師那里接受數學概念,靠強化記憶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質特征。這不但能引起學生的自豪感,而且可讓學生對函數概念理解得非常透徹。
3.化靜止為運動
運動的幾何圖形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腦視覺神經元,產生強烈的印象。初中幾何《圓》這一章,各知識點都是動態鏈接的,許多圖形的位置也發生了變化,圖形間蘊藏的規律和結論卻是不變的。
4.化繁瑣為簡明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信息社會對基礎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式學習
七年級幾何“探究性活動:鑲嵌”可分三個階段進行:
1.第一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教師投影“美麗的鑲嵌世界”,把學生引進一個五彩繽紛的圖案王國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種問題。
2.第二階段:實踐體驗階段
學生利用校園網資料,搜集一些平面鑲嵌圖案,在教師的啟引下,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探究各種問題,并總結規律和歸納結論。
3.第三階段:表達交流階段
每組學生把探究成果貼在“我的成果”目錄中,互相交流、對比、歸納。
關鍵詞:改革 課堂 教學 數學 創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2)O9-0261-01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也早已成為教學的熱點。創新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而時代的發展更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當然,創新能力既有智力特征,又有其人格特征,它體現了人的一種綜合素質。那么,在教學中應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本文將從數學教學的角度,淺談這個問題。
一、正確認識數學中的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對中小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促使他們去認識數學領域的新發現、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規律,培養他們具有一定的數學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數學素質基礎。即在全面實施數學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著重研究和解決如何培養中小學生對數學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以及創新個性的問題。
二、營造數學學科創新教育的氛圍
每個學生都具有潛在的創新才能,要把這種潛能轉化為現實中的創新力,應營造濃厚的適宜創新教育的氛圍,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數學教師自身要具備創新精神,這是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師的主導作用又不可忽視,教師本身所具有的創新精神會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
其次,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和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較適宜的“氣候”和“土壤”。以“升學率”為教育目標的應試教育,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處于高度緊張的機械的知識傳授中,很難形成創新意識,這些嚴重阻礙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轉變過去提倡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并重的模式。
第三,創造一套適應創新教育的課余活動。
擴展學生數學知識體系結構,擴大視野,真正提高學生素質,著眼于未來。
三、開展創新教育:數學創新教育的內容與培養
第一、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育,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在教學數學知識時,通過有關的實際例子,說明數學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意義,鼓勵學生學習成才,并積極參加數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成就動機。提倡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了解所有的數學成就都是在舊知識基礎上的創新,這一切都源于對數學濃厚的興趣。源于強烈的創新意識。
第二、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訓練創新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因此,若能對數學教材巧安排,對問題妙引導,創設一個良好的思維情境,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學中應打破“老師講,學生聽”的常規教學,變“傳授”為“探究”,充分暴露知識形成的過程,促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創新思 維狀態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數學解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方位觀察,多角度思考,廣泛聯想,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活躍的靈感,解題后讓學生進行反思和引申,鼓勵學生積極求異和富有創造性的想象,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第三、加強數學能力的培養,形成創新技能。數學能力是表現在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上的個性心理特征。其中數學技能在解題中體現為三個階段;探索階段——觀察,試驗,想象;實施階段——推理、運算、表述;總結階段——抽象、概括、推廣。這幾個過程包括了創新技能的全部內容。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加強解題的教學,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同時,進行有意識的強化訓練:自學例題、圖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數學符號、溫故知新、歸類鑒別等等,學生在應用這些方法求知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數學能力,形成創新技能。
第四、開感智力教育,培養創新個性品質,美國學者阿瑞提在《創造的秘密》一書中提出:“盡管創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創造力的先決條件。”可見,創新過程并不僅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它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以良好的個性品質作后盾。
在數學教學中,激勵學生要樹立同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具有像愛迪生發明燈絲一樣的堅定信念。在“問題數學”中培養學生具有敢于求異、勇于創新的氣魄、自主探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利用“錯析教學”,培養學生堅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難和挫折的頑強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創新情感和個性品質。
一、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信息技術的選擇與運用,其目的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服務。不能為形式上的多樣化而失去教學的方向。用信息技術可以產生豐富的視聽效果,以此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但有些教師制作的數學課件,背景畫面復雜,幾何圖形變幻莫測,按鈕奇形怪狀,并且使用大量的動畫和音響。這些課件畫蛇添足、喧賓奪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他們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久而久之,學生必然會產生厭倦情緒,反而不利于學習興趣的激發。所以我們要牢記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最終目標是為了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和信息素養。
2.主體性原則: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應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思維訓練為核心,以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主動創新,獲得知識技能上的提高,滿足興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數學素質和信息素養。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合理運用,由于其自身具有傳輸的網絡化,信息呈現的多樣化,使得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獲得了生機,使得我們許多數學教學設計得以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使得師生關系發生轉變,在教學中真正做到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己選擇認知工具,自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這樣,才能在學習中體驗、感悟、發展,而這種活動是出于學生自身的需要,是積極的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無耐的,從而真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作用。
3.活動性原則:從數學教學改革的趨勢來看,傳統的課堂教學正向著數學活動課的形式轉變。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做數學,這是新的課程標準中的重要理念。教學中學生更喜歡聽故事、做游戲、做實驗、搞課題研究以及上網查資料、上機操練等形式。教學只有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規律出發,采取多種形式、方法,展開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數字化教學主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實現知識建構。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自主地操作、嘗試、交流、討論、質疑、解惑,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盡可能多地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灌輸注入式的教學模式。
二、目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中存在的問題
在實踐中,由于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剛剛起步,各方面條件還不是十分成熟,在計算機網絡、數字化資源、教師、學生等方面都存在著一些不利于整合的因素,這些因素成了制約整合的瓶頸。它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上交互缺乏。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與學具有共時性,需要隨時交互,才能促使學習產生效能。由于缺乏交互的即時性,大大削弱了網絡學習的效能。
2.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時過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不少教師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對計算機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樂道,教學中不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甚至一節課完成過去兩節或三節課才能上完的內容。表面上看課堂信息量大,實際上則出現“講者手忙腳亂、看者眼花繚亂、聽者心慌意亂”的現象,由原來的“人灌”變為更高效的“機灌”。
關鍵詞:多媒體 數學教學 整合 利弊 體會
正文:
在新課改中,許多數學教師順應時代的要求,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數學教學中,這不但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提高了教學效率,解放了老師,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顯然對師生都是一件大好事。但如何恰當的運用多媒體,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呢?這就是時代拋給我們數學老師的一個課題----怎樣搞好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針對此課題,結合現階段我所在的縣區一些鄉鎮中學應用信息技術的現狀,我粗淺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搞好整合的前提是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信息技術素質。
為了用信息技術輔助好教學,教師要勇于面對信息時代對教師提出的新挑戰,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有關信息技術的知識,參加有關計算機培訓,盡可能地提高自己信息技術水平。比如可以學習幻燈片的制作、Excel中文電子表格的應用、《幾何畫板》、《白板》的基本操作等等,并大膽的應用于教學中,在實踐中總結經驗、開拓創新。
二、在整合中教師首先要認識到信息技術有以下強大的功能。
由于多媒體技術本身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點,使得多媒體教學具有傳統教學不可比擬的以下主要功能:
1、模擬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突破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學生學習的最有力的因素。利用《幾何畫板》這個數學教學軟件,能方便的應用動態方式表現對象之間的關系,既能創設情境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枯燥的數學概念變得直觀、形象、明了。例如:我們要講“軸對稱”這個概念時,我們便可以先利用幾何畫板制作了一只會飛的花蝴蝶,這只花蝴蝶一“飛”上屏幕,立刻就就會吸引全體同學的眼球,一些平時不愛上數學課的學生這時也活躍起來。老師趁機根據蝴蝶的兩只翅膀在運動中不斷重合的現象適時講解“軸對稱”的定義,學生受此現象的啟發還能舉出不少軸對稱的其他實例。這時再在屏幕上顯示出成軸對稱的兩個三角形,并利用幾何畫板的動畫和隱藏功能,時而讓兩個對稱三角運動起來,使之出現不同情況的對稱圖形,時而隱去或顯示一些線段及延長線。在這種形象化的情境教學中,學生們一點不覺得枯燥,相反在老師的指導和啟發下始終興趣盎然地在認真觀察、主動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對稱點與對稱軸之間、對稱線段與對稱軸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們很自然的就發現了軸對稱的三個基本性質并理解了相應的定理,從而實現了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又避免了傳統教學中老師在黑板上又畫又講,一節課忙的不亦樂乎,但學生難以真正理解概念的現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提高課堂效率。
數學教學是思維過程的教學,但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并不能把握每個學生的思維過程,從而不能給予及時反饋。信息技術的交互功能則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并能夠真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的作用。如初中數學中《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教學,就可利用網絡教學,要求小組合作,把收集到的數據分類整理,比一比哪個小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并且有特色。從而改變以往應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學生在練習紙上整理數據,教師很難了解到學生整理數據的全過程,教學的實效性很難把握等結果。而網絡環境的互動性,大信息量傳載功能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使師生及時掌握各小組整理的全過程,有利于學生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3、節約時間,容量增大。
無論是利用課件中的現有圖形還是用展臺展示圖形,或用白板中的智能筆畫圖,都能節約一些時間,課的容量自然加大。例如:以前初三數學中“拋物線”教學中的畫圖很令老師頭疼,畫不準確說明不了問題,畫好又浪費時間,現在利用多媒體中的數學軟件這個問題自然解決了。
三、在整合中教師還要注意走出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中產生的誤區。
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是一個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我們在使用課件的時候,要清醒的認識到課堂教學的精髓是呈現學生認知主體的地位,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智能。用課件代替教師“解說”教學內容,取代課堂中的情感互動或者看到優秀的數學課件就欣喜的全盤照搬,這都是認識上或者實踐中存在的一些誤區。
1.越多越好。
并非所有的課都需要信息技術的輔助,選擇這種課型要適時適度,不能無視教材特點和目標主次以及學生的認知結構,不然將事倍功半。
2.主次顛倒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永遠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作用,過分夸大計算機在教學中的作用是錯誤的 。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永遠是主導、是靈魂、是核心。計算機只能是輔助教學,服務教學。教學標準和教材的規范性、示范性不能改變,常規教學的“講、練、輔、批”的四環節不能丟。
3.只注重外表而忽視實質。
在課件的制作中,我們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上的新穎、花哨、動感等效果,勢必會造成課堂上熱熱鬧鬧,學生大開眼界,但課下教學效果卻適得其反的現象呢?再就是長期過多地使用課件,可能會降低對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要求。從長遠來看,這對學生的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不利。因此我們數學教師在課件的制作過程中選材要適當、典型、緊扣課標和教材,旨在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在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中,不屑一顧、嗤之以鼻是一種態度;不考慮自己和學生的實際,照搬照抄是一種做法;甄別采擷,有效汲取,內化為自己的精神食糧,并實時地在教學中加以利用,又是一種境界。一個好的數學課件必須是經過教師用心設計和整合而成的。它首先是符合數學學科特點的,也應是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視聽心理特點的。如果教師把握不好,將會適得其反,得不到應有的課堂效果。我的原則是:需要才用,寧精勿濫。
參考文獻:
【關鍵詞】:遠程教育資源 語文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6-0098-01
課改《綱要》中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隨著以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普及應用,人類開始步入信息社會。信息技術不僅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變著教育和學習方式。學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社會信息化的強大浪潮之中,課堂教學正面臨著深刻變革。這場變革不僅僅是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更重要的是對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產生深刻的影響。作為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新課程的實踐者,認識掌握并創新地運用信息技術已成未必然。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老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主動構建知識意義的過程。因此,構建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把“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看作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教學中,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學要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主動建構意義。建構主義的學習和教學理論,為教育開辟了一個新的通道,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一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其特征特別適合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創設,為促進學生認知發展提供了理想的認知工具,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必然成為課程與教學發展的必然方向。
現代信息技術所創造的教學時空,已成為當今世界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發展的新舞臺,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審時度勢,選擇和確立符合時代要求,符合母語教學規律的新理念和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作為目前教學改革的一個有效途徑,其視聽結合、手眼并用的特點以及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協作的內在感染力,是傳統教學方式無法匹敵的。所以,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是時代的需求,我們每個語文教師都要與時俱進。下面是教學實踐中對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一點體會。
一、利用計算機進行編寫語文課件,進行課堂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是一件艱苦的腦力勞動。但是,學生一旦對學習有了興趣,“苦事”也就變成了“樂事”了。如何讓“苦事” 變成 “樂事”呢?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課本和板書,難免枯燥乏味,教師注重知識的灌輸,在教學手段上比較單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極易產生疲勞和厭倦感,學習興趣自然會受到一定興影響,計算機多媒體的使用改變了這種乏味的現狀。學習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再多媒體計算機教學的模式下,計算機作為指導者,是將傳統教學過程中的教師通過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體展示的各種信息,有計算機加工成文字,圖形,影像等資料,通過大屏幕向同學展示。多媒體讓課堂化無聲為由聲,化靜為動,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機會,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情景又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動和源泉。運用多媒體技術導入新課,能通過情景畫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的激發中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是他們產生學習的動機。情境導入的方法很多,如情境引入,懸念引入,設問引入,圖畫引入,音樂引入,表演引入等。
二 、將遠程教育引入課堂,體高課堂效率
語文學科是個涉及范圍很廣的特殊學科,天文地理,無不涉及,而單靠教材中所介紹的內容,完全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就學要利用遠程教育來彌補不足,這也恰恰滿足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在課余,教師可以推薦和課文有關的網站,讓學生利用搜索網站進行網上觀看,如在學生通過有關網頁能對魯迅的各方面情況作全面的了解,中學課本中名家名作占很大比例,像魯迅的作品,語文課文中所講到的內容對于多數學生來說從未有過親身體驗,通過互聯網引入既可以彌補教學中的不足,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更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消化理解,如講《挑山工》生活在平原的孩子們很難理解這種現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遠程教育查閱相關圖片,使學生全方位了解挑山工的生活及其工作的重要意義,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三、 遠程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是讓學生利用網絡及多媒體提供的信息資源進行個體學習探索,它是整個教學的核心環節,學生通過操作多媒體課件,觀察課件中的動畫,聲音,文學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操作多媒體課件,觀察課件中的動畫,聲音,文字,調動多種感觀參與學習,例如:學生可以通過“熱鍵”隨時可以在計算機上觀察他所學要的動畫,圖像或查詢學習過程當中遇到的疑難字詞,學生還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口述課文,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漸次學習課文的不同部分內容,在這個環節當中,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導者,通過人機交流,自主獨立學習,掌握學習重點,初步形成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 信息技術中學數學教學整合
隨著信息技術社會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越來越大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也改變著教育和學習的方式。而且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進入21世紀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將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而應對挑戰和抓住機遇的關鍵,恰恰都集中地體現在如何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有效地整合起來。數學學習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研究及探討受到了廣泛的重視。
根據《基礎課程改革綱要》的要求,《普通高級中學數學課程標準(實驗)》[1]特別強調了要注重信息技術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的新理念。《普通高級中學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數學新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因而對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的嘗試已是不可避免。經過對相關資料的分析和一線數學教師的調查了解,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相關理論,特別是整合理念和整合模式的理解不深入,是研究成果在中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沒有起到指導作用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筆者在國內已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從信息技術與中心數學教學整合的優勢及問題等三個方面作了綜述性研究,并在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個人看法。
一、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原則和條件
(一)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原則
關于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原則的論述比較多。其中,筆者認為比較具有數學特色的觀點有二:廣東教育學院數學系許興業教授在《關于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幾點思考》[2]一文中指出:
1.整合應體現數學學習的發現、探索的教學過程的原則。
2.整合應體現新課程標準“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新理念原則。
3.整合應體現知識學習和創新精神相結合的原則。
4.整合應體現信息技術作為學習數學的基本認知工具原則。
5.整合應體現現實學習服務于終身學習的原則。
江門市實驗中學屈文芝教師在《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3]一文中指出:
1.要與數學的學科特點相結合,突出數學的思維特點。
2.應以服務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變輔教為輔學。
3.應與傳統教學優勢互補。
4.應不過多加重教師的負擔為原則。
總地來說,筆者認為二者的觀點大多是一致的,尤其是“整合”需要體現學生主體性的重要原則,使學生慢慢地從被動的學習狀態轉變到主動的探究的學習中去。我們應該集傳統教學與媒體教學的優勢于一體,避兩者之短。
(二)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條件
關于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條件,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主持的《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學科教學的整合》課題結題報告中[4],眾多專家認為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條件主要有:
1.教育觀念的更新是“整合”的前提條件。
2.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整合”的關鍵條件。
3.技術支持與培訓是“整合”的基礎條件。
4.教學研究與交流是“整合”的催化劑。
首先,筆者認為觀念的轉變是整合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因為傳統教育深入人心,因此觀念的轉變是重要的一節。其次,建構積極的探索的教學情境是整合的中心環節,這樣才能讓“整合”得到完美的發展。最后,技術的把握,是整合的必要條件。沒有技術操作,就相當于失去了整合的根基。
二、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模式
當代,教育體系大力強調素質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而先進的信息技術為這一教學模式提供了優化教學的手段。但是決定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不是技術的先進與否,而是能否建構與信息化教學環境相匹配的新型教學模式。根據不同的教材和學生的不同特點來選擇不同的整合模式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認真總結和歸納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根據對教學模式研究的深入分析,筆者認為操作性較好的整合模式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基于技術的情境――探討型教學模式
這種整合的模式,主要針對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和例題等知識形成的新授課,教師借以信息技術為教學工具,制作直觀、逼真的教學課件,給學生創設形象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真正的從枯燥無味的學習環境中活躍起來,遠離傳統教學導致的索然無味的學習環境。
例如,在講授高中數學《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5]這一課時,對于新課的導入,教師不必采用以往的灌輸式方法講解公式,可利用計算機制作出立體逼真的彩色鋼管堆放,由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鋼管堆放的規律,從而在一種直觀的視覺情境中發現并歸納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并使學生主動投入到思考和探究中去,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并活躍了課堂氣氛。
在這種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在“觀察”―“發現”―“猜想”―“證明”的過程中,建構了自身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體系,培養了學習興趣。這為學生知識、能力、個性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天空。
然而,這種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卻進入了誤區。一些教師一味地追求課件的“外在美”,但是卻忽略了教學內容的“內在美”,并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上固守成規,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他―我灌輸”的教學模式。而且過于生動的動畫效果往往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干擾學生的觀察,從而使學生忽略問題的內部本質,不利于學生自身數學思想的滲透和數學知識結構的形成。因此,數學教學課件的制作,應美觀而不乏嚴謹性,生動而不乏科學性,應使學生真正能體會到“數學美”,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
(二)基于軟件的主題探索型學習模式
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他―我灌輸”的教學及其環境導致了學生的被動學習,要真正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學習狀態,就需要我們將教學環境建構為學生學習的“自我實驗”的實踐環境。
基于數學實驗的自主探求式學習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現階段,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素質教育都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就要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來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和積極探索的精神。
例如,對于高一代數的教學,重點是在函數的圖像和性質上[5]。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就可以將信息技術整合的切入點安排為:
1.教學生熟練掌握《幾何畫板》。
2.學生自己動手利用《幾何畫板》進行數學實驗,繪制嚴謹精確的函數圖像。
3.學生根據自己繪制的函數圖像,探求不同的函數性質。
這種教學模式,可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樣一種開放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基于不同的軟件,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變換數學問題的條件、結論,從而主動地去探索和發現知識。
然而,這種教學模式在現實實踐中也進入了誤區。一些教師由于對理論研究成果理解的偏差和高考和中考的約束,教學思想依然陳舊,教學設計中仍然強調的是“教師中心論”和“知識傳授法”。還有一些教師根本沒有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而是把原先低效的“人灌”變成高速的“機灌”,使學生還是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下,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基于資源的應用探究學習模式
要想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和通過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基于資源的合作式學習是不錯的教學模式。中學教師充分運用優越的信息資源,結合課程教材的內容和特點,以及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科學的設計教學模式,是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模式的突破。而且,數學知識的應用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另一個重要途徑。
例如,在《函數的應用》[5]一課的教學設計上,教師就可采用讓學生基于網絡提供的資源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函數的應用》是高一數學函數部分與實際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一節。關于這一節的講授,傳統的教學方法是采用幾道例題抽象枯燥的講解,這種方法的教學效果并不很理想,很多學生對于函數的理解反而更加迷惑。而基于資源的合作式學習模式可以使學生分工合作,充分利用網絡龐大的信息資源查閱資料、數據、建立數學模型,從而使學生充分了解和落實數學的函數知識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這種教學模式真正突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基于這種模式可開展諸如數學建模等活動。數學建模活動是真正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活動。它使學生開始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體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驗到數學的有用性,并增強了學生自身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真正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及展現創造力的舞臺。
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不妥之處。網絡運行存在安全隱患與速度太慢等問題,對信息的收集、處理等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生網絡學習的效果。一些教師對于這種模式采用了“大撒把”的態度,給予了學生過多的自,忽略了自己的引導和指導的重要作用。在教學時,部分教師忽視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沒有起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一定指引下解決問題的作用。
三、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優勢及問題
近年來,學者專家們致力于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研究,我們從中認識到了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根據專家們的研究,我們概括性地談一談整合的優勢及問題。
(一)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優勢
房淑芹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一文中指出,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優勢主要體現在[7]:
1.激發學習興趣。
2.直觀能突破視角的限制,多角度的觀察對象,并能夠突出要點,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動態反映概念及過程,有效地突破難點。
3.更強的交互性。學生參與更多,學習更主動,并通過創造反思環境,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江門市實驗中學屈文芝教師在《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一文中指出,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優勢主要體現在[3]:
1.信息技術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2.動態圖像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3.課堂教學效率顯著提高。
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有很多優勢,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的整合可以給學生提供觀察、分析、綜合、歸納、處理數據和發現規律的機會是它的最大優點。因為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整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經歷再創造和再發現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意識。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充分發揮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作用。
(二)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問題
房淑芹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一文中指出,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問題主要體現在[7]:
1.應注意與傳統數學教學密切結合。
2.應注意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與學生思維的結合。
官堂中學的王曉賓教師在《對數學新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現狀的反思》一文中指出,要想真正實現整合,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這些因素有[8]:
1.硬件設施。
2.沒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學平臺,沒有真正適合教師和學生使用的資源庫。
3.多數教師目前還不具備良好的信息能力和先進教學理念。
4.學生還不具備一定的信息能力。
在具體實踐中,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由于高考、中考的約束,一些教師仍然無法走出傳統教學的界限,使學生對于自己的主體地位不明確,從而影響了“整合”優勢的發揮。總的來看,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多數還停留在理論上作為探索,難以在常規教學中落實,因此教師和學生應共同努力,真正發揮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優勢。
總之,信息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數學世界,它的飛速發展,為中學數學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先進的手段,也為數學思想提出了新的課題和要求。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研究理論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根據國內對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研究的現狀,現代信息技術正在普及的趨勢和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著不足。要想從理論和實踐上推動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處于主體地位,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我們就要不斷的探索、研究和實踐,充分的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許興業.關于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幾點思考[M].廣東:廣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屈文芝.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EB/OL].省略,2005-9-29.
[4]《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學科教學的整合》課題結題報告.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EB/OL].省略,2005.7.30.
[5]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編著.中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1―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數學;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3.6 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812-2485(2013)05-044-03
荷蘭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教學方法的核心是學生的‘再創造’。”他認為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必把各種概念、法則、公理、定理全灌輸給學生,而是應該創造適合的條件,提供很多作為知識載體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再創造”出各種數學知識。我們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一個“再創造”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置身于一個“數學實驗室”之中,學生可以觀察并嘗試錯誤、可以發現并進行猜想,有助于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養成“用數學”的習慣,克服他們學習數學而不應用數學的弊病,為數學課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下面根據我市2012年初中數學教師崗位大練兵成果展示評比活動的相關課例,談談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幾點嘗試做法。
1 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1.1 人機交互是多媒體計算機的顯著特點,多媒體計算機可以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聲色并茂的、感染力強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這種交互方式對于數學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因而形成數學學習動機。
例如,在學習“二次函數的性質”時,凌老師采用了《幾何畫板》軟件來探究二次函數的性質,形象直觀。本節課上她先讓學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驟在草稿紙上畫出二次函數的圖象,接下來她再利用幾何畫板將參數輸入,將電腦上所得的函數圖象與學生自己所畫的圖象進行比較,進而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當然,本節所要掌握的重點和難點并不是函數圖象而是讓學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二次函數的性質。凌老師在“操作按扭運動參數的屬性”對話框中,將參數變化由“-3到3”,引導學生觀察圖象不同的變化。這樣學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觀并迅速地觀察出函數圖象不同的變化。“參數變化和函數變化,圖象分別會怎樣變化?”她將這一問題拋給學生,由學生自己發現與總結。這節內容她就利用了信息技術的優勢在幾何畫板軟件的幫助下,將參數改變而引起圖象的改變的動態過程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這種動態的模擬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而傳統的方法,是點幾位學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畢后教師再講評強調。若在網絡教室上課,每個學生都有參入機會,老師也能從服務器上迅速查出答題的正誤率,借此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1.2 人機交互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是主宰,學生是配角,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練習作業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參入這個過程。而優秀的多媒體課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學的內容的深淺,來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作業。
一節課的成功與否,練習環節也至關重要。怎樣才能調動學生做練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對習題感興趣呢?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包含有動畫、圖形、聲音的練習題,發揮人機交互、立即反饋的顯著特點,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有“試一試”、“練一練”、“比一比”、“考考你”等小板塊,從易到難,逐層遞進,激發興趣,從而切實促使他們主動參與、自主發展。
例如,在三角函數應用的習題課教學中,韋老師通過電腦預設添加輔助線,構造直角三角形和矩形,解三角函數應用題的內容和多個例題的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漸進地突出重點,學生從中歸納出解題的重要方法和技巧,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在講述立體幾何中的對各種柱體、錐體、臺體、球體認識和面積、體積計算公式推出時,就可以利用空間圖形的分、合、轉、并、移、裁、展等多種形式的動畫,再結合有關必要的解說和優美音樂,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產生立體效應,同時通過啟發性提問,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自我挖掘各圖形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有關計算公式的推出。動畫模擬不但能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的憑空想象、似有非有、難以理解之苦,同時還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化被動為主動,產生了特有的教學效果。
2 巧借信息技術提供的外部刺激
2.1 化無形為有形,給學生再現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
初中數學理性知識成分太重,傳統的教學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乏充分的圖形支持,缺乏供給學生探索的環境,于是只能靠學生的死記和教師的說教了。比如,初三幾何“點的軌跡”,學生最終會知識“軌跡”是一些直線或射線,但學生對“軌跡”是毫無想象力的。《幾何畫板》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它顯示的“點”一步步地動態有形地組成直線或射線,旁邊還能顯示軌跡中“點”的條件,這種動態的有形的圖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遠遠超出老師“把軌跡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我們知道,在“反比例函數的圖象”的教學中,傳統教學的難點有兩個:一是雙曲線的形成,二是對雙曲線與兩坐標軸無限逼近的理解。為了突破這兩個難點,陳老師一改傳統的“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師生討論”的教學模式,把學生帶進計算機教室,并為他們提供一個畫圖軟件,然后讓學生利用這一媒體技術,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通過給自變量賦與更多的不同的數值,讓學生自己來“繪制”出雙曲線,并最終發現和歸納出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及其性質。這樣的數學活動,加深了學生對反比例函數的圖象與性質的理解與掌握。
2.2 化抽象為直觀,為學生形象直觀地揭示數形關系
初中數學的概念教學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幾乎被動地從教師那里接受數學概念,只有靠強化記憶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質特征。
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學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與構成角的兩條邊長短有關”的錯誤。為了克服學生這一錯誤認識,莫老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境:在電腦屏幕上出示一組兩個角相等而邊長不等和兩個角的兩條邊長相等而角度不相等的畫面,要求學生判斷每對角的大小。結果有70%的學生非常肯定地得出邊長的角大這一錯誤判定。此時,她并沒有立即否定,而是要學生以四人一組一起討論,學生們在一起通過畫、比、量、議等多種方法驗證,得出了正確的答案。這時,為了學生更進一步直觀驗證,展現認知過程,利用電腦屏幕,顯示一個高亮度的“角”,要求學生注意這個角的兩條邊變化時角的大小有什么變化?學生們目睹著兩邊慢慢地延伸而角的大小沒有變化。通過學生的討論和觀察明白了道理,統一了認識,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發展了思維。
2.3 化靜止為運動,讓學生真實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
運動的幾何圖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腦視覺神經元,產生強烈的印象。例如,《圓》這一章,各知識點都是動態鏈接的,許多圖形的位置發生變化,圖形間蘊藏的規律和結論是不變的。熟悉《幾何畫板》的譚老師,就用《幾何畫板》來演示“圓冪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線定理切割線定理切線長定理,鼠標一動,結論立現,效果相當好。
3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式學習
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提供并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能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
例如,對于問題“順次連結任意四邊形的四邊中點,圍成一個中點四邊形,則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試證明你的結論”的解決,譚老師引導學生進行了如下的探究:
(1)畫圖:學生利用“幾何畫板”制作一個任意的四邊形(四個頂點可以任意拖動)及其中點四邊形;
(2)探究:任意拖動四邊形的一個頂點,以其改變它的形狀,發現四邊形的形狀也隨之發生改變;
(3)猜想:中點四邊形的形狀由原四邊形的什么性質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