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腦內出血的康復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中西醫綜合治療;綜述
中圖分類號:R 743.34 文獻標識碼:A
出血性腦卒中亦即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約占所有卒中的10%~15%。腦出血有多種病因,其中高血壓是最常出現的。現階段認為,本病首選綜合性治療,消除血腫,治療的重心在于最大程度的恢復腦功能,減輕出血造成的腦損害[1]。中醫綜合治療、西醫綜合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是綜合治療的3種臨床應用。本文就我國出血性腦卒中綜合治療的現狀作一綜述。
1 出血性腦卒中的中醫綜合治療
中醫綜合治療是針對出血性腦卒中的病因和病機,運用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中藥內服、中藥外用、針灸、推拿等)辯證施治。本病急性期內科治療時化瘀、清熱、平肝熄風、通腑、醒神、解毒、補虛諸治法多辨證合并應用[2]。各種治療方法既可單獨用于治療,又可同時施治,然而本病急性期病情危重,綜合的治療手段往往更能取得滿意療效。
付淵博等[3]觀察中醫綜合方案(包括推拿、針灸,中藥注射劑早期介入,辨證中藥湯劑,中藥泡洗,中醫健康教育等)早期干預本病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結果顯示能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能力。蒲正榮等[4]采用補陽還五湯和針灸、穴位注射聯合治療本病60例,療效顯著,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致殘率和死亡率。鄒憶懷等[5]認為本病急性期患者病情往往不穩定,容易變化,臨證時當靈活選用中醫綜合治療,可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減少并發癥、病殘率及死亡率。另外,尚有研究報道[6]中醫綜合康復方案是有效、經濟的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治療方案,這是由于中醫綜合康復方案重視對患者的整體狀況進行綜合辨證調治,使得患者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方面的改善優于西醫綜合康復組,且中醫綜合康復治療的成本和效果比西醫綜合康復治療更好。
2 出血性腦卒中的西醫綜合治療
2.1基本治療方法 西醫綜合治療方法基本上可分為內科和手術兩大類:①內科療法中出血性腦卒中的基礎治療方法有血壓調控、抗腦水腫降顱內壓、改善腦營養代謝、防治合并癥等;②手術治療有錐顱穿刺抽吸和(或)引流、腦室引流、開顱血腫清除術等。開顱清除術可迅速解除血腫對腦組織的壓迫,可使半暗帶神經細胞功能改善,治療效果較好。微創血腫清除術目前在技術和治療方法上有待改善,術前活動性出血及術中、術后再出血的判斷及防治仍需加強。微創血腫清除術結合藥物治療的方法必將成為治療本病的主要發展方向。
2.2內、外科綜合治療 吳曄等[7]回顧性分析140例高血壓引起的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經不同治療方式后的生存期和生存質量,結果發現保守治療適用于輕癥患者,中、重癥患者傳統開顱手術可以提高生存率,小骨窗開顱顯微手術結合內科基礎治療,無論在生存質量和生存期限上均是最佳的治療方案。
2.3內、外科與物理療法的綜合治療 張俊等[8]探討顱內血腫微創穿刺清除術聯合亞低溫治療急性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療效。通過比較兩組術后30d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術后30d、90d的生存質量評分,結果發現治療組療效明顯提高,降低術后致死率,有利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和生存質量的提高。丁杰等[9]治療100例急性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對照組采用基本綜合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高壓氧治療。結果表明,治療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明顯改善,出院時身體恢復情況較對照組有顯著提高。
3 出血性腦卒中的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
3.1內科綜合治療 中西醫結合內科治療急性早期腦出血的方法多在西醫基礎治及對癥處理上結合傳統的中醫辨證理論,中西醫結合內科治療的療效主要體現在促醒、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腦血腫吸收,降低顱內壓,保護腦細胞,改善癥狀的協同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減少并發癥等。劉文生[10]治療本病,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降化合劑治療,療效顯著,血腫吸收快,復查腦CT無穿透性傷害,生存率明顯升高,致殘率明顯降低。熊燕等[11]常規西藥治療急性出血性腦卒中的同時加用中藥針劑及中藥湯劑桃紅四物湯治療,明顯提高患者療效,改善預后。楊紅琴[12]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辨證加用清開靈注射液合黃連溫膽湯治療急性期出血性腦卒中患者,通過觀察療效、復發率及不良反應,結果讓人滿意。。賈滿倉[13]應用暢腑熄風湯配合西醫常規療法治療急性出血性腦卒中72例,結果發現治療組在改善臨床療效、中醫癥候積分、血腫吸收、神經系統癥狀體征、血流變指標等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王曉玲等[14]臨床觀察表明,患者在內科基礎治療的同時,經中醫四診合參后辨證序貫使用中藥針劑、湯劑和早期針刺康復等綜合療法有利于血腫吸收,對本病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有利。
3.2血腫清除術后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 王健等[15]將42例本病患者經開顱血腫清除術后或微創手術后隨機分為治療組24例,對照組18例。對照組予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結合中醫治療,根據臨床癥狀辨證施治,結果取得的療效更好,大大降低了高血壓引起的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痊愈率,總有效率達到87.5%。6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本患者術后加用中醫藥治療比單一手術治療更好地改善腦部微循環,促進瘀血的加速消除和缺損神經功能的恢復。
4 結語
綜合治療:綜合治療是應用兩種或多種的有效療法,取長補短,優化組合,綜合應用。中醫綜合治療、西醫綜合治療和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是綜合治療的三種主要臨床應用治療方法,具體治療方法包括中西醫內科療法、外科療法、中醫藥外治法、針灸、推拿療法、各種物理療法、心理療法、各種康復療法、健康教育等,內科治療還包括不同劑型的多種給藥途徑(如口服或鼻飼、靜脈滴注、直腸灌滴等)。面對急性腦卒中的危重患者,要想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必須采取多環節、多水平、多靶點的治療及相應的綜合措施,發揮治療的綜合效能。急性腦卒中因病機復雜多變,尚無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及藥物。故臨床上應該選擇中西醫綜合治療的方法,多種治療方法合用,選擇相應的藥物通過多種給藥途徑進行治療。出血性腦卒中選擇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的療效比單純的中醫治療或者西醫內科治療或者外科治療的療效要更好。
參考文獻:
[1]趙芳芳,徐敏,王平平,等.高血壓性腦出血的中西醫治療[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4):600-601.
[2]廖輝,楊家h.中醫治療腦出血的臨床研究進展[J].陜西中醫,2010,31(2):249-251.
[3]付淵博,鄒憶懷,李宗衡,等.中醫綜合方案早期干預出血性中風的臨床觀察.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5):987-989.
[4]蒲正榮,周曉,陳璽羽,等.補陽還五湯和針灸、穴注治療出血性中風60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9):352-353.
[5]鄒憶懷,畢齊,謝雁鳴.中醫臨床路徑在中風病康復中的應用[J].中醫雜志,2010,51(1):14-16.
[6]胡躍強,劉泰,吳林.中西醫綜合康復方案治療急性腦出血的效價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7):2432-2434.
[7]吳曄,金心.高血壓腦出血不同治療方式后患者生存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4,26(2):147-148.
[8]張俊,謝仁龍.顱內血腫微創穿刺清除術加亞低溫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2):225-227.
[9]丁杰,張學廣.高壓氧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的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0):48-52.
[10]劉文生.中西醫結合治療早期急性腦出血120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2,07(055):68.
[11]熊燕,晁衛紅,周海星.活血化瘀法治療急性腦出血33例[J].陜西中醫,2010,31(10):1309-1310.
[12]楊紅琴.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期出血性中風45例[J].河南中醫,2012,32(8):1064-1065.
[13]賈滿倉.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出血性中風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1,3(24):1-2.
【中圖分類號】R259.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439-01
參麥注射液在臨床上用于治療腦梗塞已見多篇報道。本文采用參麥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從2012年01月至2014年01月共觀察病例50例,現將研究方法及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入組條件:①年齡80歲以下,男女不限。②急性腦梗死(頸內動脈系統)發病一般不超過72h。③首次發病,或過去未留下神經功能缺損者。④肢體肌力低于Ⅳ級。⑤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在5~40分者(按比例1986年全國腦血管病揚州會議制定的評分標準草案)。⑥頭顱CT或MRI排除伴有顱內出血。⑦大面積腦梗死致嚴重腦水腫、意識不清或有嚴重心、腎、肝功能不全、有出血傾向者均不作為入組病例。所有病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從45~79歲,平均年齡63.85±7.26。
1.2方法
給予參麥注射液50ml靜脈滴注,每日一次。共15d。除病情需要應用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水腫及營養腦神經等藥物外,未采用其他擴管及溶栓藥物。
1.3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全部病例均行腦電圖檢查,并于清晨空腹采血,檢查血液流變學指標:血小板(BPC)粘附率,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因子I(FG),膽固醇(TC),甘油三脂(TG)及肝腎功能。
1.4 腦梗死療效判定標準:50例病人治療前后均測定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并計算治療前后的積分差值。依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積分值的減少(功能改善程度)及治療后的生活能力狀況(病殘程度)分出: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②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③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 。④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在17%左右。⑤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在18%以上。⑥死亡。
1.5 不良反應及安全性評價:根據出現不良反應程度及藥物相關按下列等級在用藥后15d判定。①使用安全,無不良反應。②不良反應輕微,不影響用藥。③停止用藥,不良反應消失。④停止用藥,不良反應存在。⑤停止用藥,不良反應必須給予治療。⑥不能判定。
2 結果
本組患者治療后和治療前做比較,實驗室檢查和癥狀體征為依據,判斷病情恢復情況,參麥注射液治療腦梗塞有效率68%。
3討論
參麥注射液是由紅參、麥冬組方制備而成中藥復方注射液,其有效成分為人參皂甙,麥冬皂甙,麥冬黃酮等,加速ATP的合成,提高Na+K+-ATP酶活性,提高膜轉運電位,防止Na+、K+內流,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Ca2+的釋放[1],從而減輕缺血、缺氧所致的腦水腫。參麥注射液還能防護氧自由基對腦細胞損傷,減少缺血和再灌注損傷時腦組織過氧化產物生成,能提高大腦皮層耐低氧能力,防止腦水腫形成,減輕腦水腫程度[2]。已有多篇文章報道參麥注射液能有效的治療缺血性腦病[3],本文通過臨床觀察進一步了解其治療效果。
結果顯示:參麥注射液治療ACI療效滿意,且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
出血性腦梗塞的機制是梗塞后血管損傷和血液再灌注所致。動脈阻塞后,其遠端血管缺血,缺氧,使血管內皮細胞腫脹,血管壁受損,當高壓的血流進入已有破損的血管內,使血管破裂出血。參麥注射液具有早期神經保護功能,能改善腦水腫,縮小腦梗死灶,并增加腦血流量,使腦梗死的缺血區血流增加而非梗死區和對側無變化,避免“盜血”現象,不會出現梗塞區出血進一步加重。②部分ACI為進展型腦中風,麥注射液的溶栓,抗凝,降血粘度等功能不僅對已發生的血栓起治療作用,且同時也能抑止進展型急性腦梗塞血栓的進一步發生,發展,從而避免病情進行性加重。
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來探討,人體疾病大部分與行為生活方式有關,腦血管疾病又稱為富貴病,中性脂肪攝入過多,以及體力過少引起,對水的攝入過少或排出過多,或體內環境不能存水導致血液粘稠,血流緩慢,血管痙攣,嚴重者可致腦梗塞。社會醫學模式認為人的疾病和周圍人際環境有一定的關系,比如左側屬陽,代表身邊的男性;右側為陰,代表女性,而頭部代表長輩。加強病人的修養,改善同周圍的人際關系即可防治各種疾病,有調查顯示基督教徒很少有腦血管疾病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頭頂都有光環,人類還有許多看不到的未知領域,心平氣和對自己乃至周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這是不可疑問的。所以孝親尊師從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引進醫學領域,精神的困擾時常會引起身心疾病的發生。在此期間有人提出吃素可解決許多不治之病,而且有利于保護自然,降低世界的溫室效應。
紅參補氣,麥冬滋陰,參麥藥用益氣固脫,養陰生津,生脈。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參麥強腎固本,通過調節內環境的神經遞質和電解質等血液成分保持體內水平衡,使血管中水分不會過多流失,保持腦血流的穩定,防治腦血管缺血缺氧引起的痙攣,血栓形成,梗塞等后果。參麥還具有擴張血管功能,使痙攣血管和被栓塞血管得以舒緩,增強抗栓藥的治療效果,有利于病人的康復。參麥靜脈注射同時舒緩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腦梗塞只是機體動脈栓塞的縮影,機體整體此時都或多或少受到干擾,血液濃縮,血流緩慢,血管痙攣;參麥舒張整個機體的血脈,使各個器官都得到有效灌注,保持人體整體的良好狀態。
參考文獻
[1] 屠傳建, 顧志偉, 宋大剛. 參麥在防治外傷性腦血管痙攣中的療效探討[A]. 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G]. 2011.
[關鍵詞] 腦梗死;腦外傷;基底節區;小兒
[中圖分類號] R72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3-18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clinical feature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raumatic infarction of basal ganglia in infa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59 children with traumatic infarction of basal ganglia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2007 to Dec.2013.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Glasgow Outcome Scale scores: 51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as good recovery(86.4%), 5 moderate neurological deficit (8.5%), 3 severe neurological deficit(5.1%), no vegetative state or death. Conclusion The main mechanism of posttraumatic infarction of basal ganglia in infants i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supply in basal ganglia after brain injury, individual factors and microcirculation disorder. The Clinical features as follow: (1) the lighter headtrauma without consciousness; (2) obviously neural function deficientsyndrome in sports-oriented; (3) CT and (or) MRI can make a definite diagnosis. The treatment includes antispasmodic, small dose of dehydration, early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and limb functional exercise. Most patients of traumatic basal ganglia infarction can obtain satisfactory long-term curative effect by early diagnosis and active and effectiv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asures.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Traumatic; Basal ganglia; Infants
外傷性腦梗死是指顱腦損傷后,局部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出現缺血性損害而發生的神經功能障礙。小兒外傷性腦梗死好發于基底節區,近來隨著臨床醫生的重視,頭顱CT、MRI的應用和普及,該病的早期確診率和治療效果不斷提高。2007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59例小兒外傷性基底節區梗死患兒,經過藥物、高壓氧、按摩、針灸及肢體功能康復鍛煉治療效果滿意,現結合文獻,分析總結該病的發生機制、臨床特點、治療和預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59例患兒中男32例,女27例,年齡(5.5±5.1)歲。受傷之前身體健康,受傷后頭顱CT和(或)MRI示基底節區梗死灶,神經功能缺失征明顯。全部患兒均有明確的不同程度的頭部外傷病史,受傷原因:摔倒跌傷19例,高處墜落傷16例,車禍傷13例,打擊傷11例。著力部位:額顳部27例,頂枕部19例,枕部13例。
1.2 臨床表現
受傷后無意識障礙者43例,不同程度意識障礙者16例,其中嗜睡9例,淺昏迷7例。癲癇大發作者1例。本組肢體偏癱39例,其中左側肢體偏癱17例,右側肢體偏癱22例,失語6例,中樞性面癱6例,肢體感覺障礙5例。患兒出現梗死的癥狀出現的時間:在傷后即時出現4例,24h內出現11例,24h~3d出現36例,3d以后出現8例。按GCS評分:13~15分52例,9~12分7例,3~8分0例。
1.3 輔助檢查
全部患者初診后均進行頭顱CT檢查,44例顯示基底節區出現點狀低密度影,24~72h后再次復查頭顱CT均可見基底節區出現梗死病灶,呈小點狀、圓形或類圓形低密度區,病灶直徑0.5~2.0cm,CT值 8~25Hu,無周邊水腫及占位效應,中線結構居中。其中右側31例,左側26例,雙側2例。有7例患兒隨后經頭顱MRI示基底節區梗死,表現為T1加權像低信號,T2加權像高信號病灶,梗死灶與周圍腦組織邊界清楚。在首次檢查2d后再次頭顱CT檢查,9例表現為“模糊效應”,即CT表現呈等或低密度,13例梗死灶明顯變小;3個月后復查頭顱CT檢查,53例CT表現呈軟化灶,其中13例軟化灶較梗死灶變小,6例顯示梗死灶消失。
1.4 治療方法
根據患兒病情,采取綜合治療措施。治療原則為緩解腦血管痙攣,減輕或終止腦水腫的發展,改善局部供血等,從而緩解病情。早期應用尼莫地平等鈣離子拮抗劑,在急性期根據患兒每公斤體重應用小劑量甘露醇脫水利尿劑,靜脈給予胞二磷膽堿、神經節苷脂、長春西汀等神經營養藥物及復方丹參、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改善微循環藥物輸注,輔助以高壓氧治療、按摩、針灸及肢體功能康復鍛煉等項治療。治療時間的長短根據患兒肢體肌力及語言等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決定。恢復期根據患兒腦梗死損害的癥狀采取理療及功能康復訓練。
2 結果
住院時間:(17.6±8.9)d。按格拉斯哥預后分級(GOS)標準[1]評定治療效果:治愈51例(86.4%),輕殘5例(8.5%),重殘3例(5.1%),無植物生存和死亡。癥狀未痊愈者,繼續在門診康復訓練及理療治療3~6個月后,臨床癥狀消失,無神經系統后遺癥。
3 討論
外傷性腦梗死是指顱腦損傷后,局部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出現缺血性損害而發生的神經功能障礙。小兒外傷性腦梗死的發生與其腦血管解剖學特點有密切關系,好發于基底節區及側腦室旁,主要是由于顱腦深部損傷后基底節區腦血管痙攣,血管內血栓形成,及小動脈損傷或內囊后肢錐體束缺血損害所致,導致梗死,占同期小兒顱腦外傷病例的3.5%[2],本組為3.4%。近來隨著臨床醫生的重視,頭顱CT、MRI的應用和普及,該病的早期確診率和治療效果不斷提高。該病患兒外傷后梗死的臨床癥狀較輕,表現為出現一側的肢體偏癱及語言等運動障礙為主,并且肢體功能在短期內能夠明顯改善,一般無意識障礙,且不伴有顱內出血。
其確切的發病機制至今尚無定論,多認為同下列因素關系密切:(1)基底節區血供特點[3]:基底節區位于大腦腦組織深部,由大腦前動脈的中央支和Heubner返動脈、前穿動脈和大腦中動脈的內、外側穿動脈供血,供血動脈從腦底Will’s動脈環主干上發出后與顱底呈垂直走向,系終末動脈,并且側枝循環少,變異多,對血流動力學的變化比較敏感,這些血管受到剪切力的作用,發生牽拉與移位、扭曲等,血管內膜損傷、痙攣,繼發性血栓形成,從而出現腦梗死癥狀。(2)小兒自身特點:小兒頭顱比重大,頸部肌肉發育相對遲緩,頸部支撐以及保護作用較成人差,頸動脈容易受傷,出現血栓、痙攣、內膜撕裂等;同時顱骨彈性好,發生減速傷時外力向頭部中心區傳遞,外力消失后顱骨復位的瞬間所造成的負壓最大,近中心處的穿支小動脈容易受損;再者小兒基底節區血管纖細并且調節功能差,對損傷和微循環障礙較為敏感,血管內膜發育不完善,故損傷后易造成內膜脫落、血管痙攣乃至供血區域梗死灶形成[4-5];(3)微循環障礙:顱腦損傷后腦血管發生痙攣,血管供血區域腦組織腦灌注降低,出現缺血、缺氧,血管內膜損傷致凝血系統被激活,血液中血小板粘附性、聚集性增強,血液中纖維蛋白原濃度增高,出現微循環障礙,形成血栓[6]。且外傷后腦缺血和出血均可啟動并且催化自由基反應增強,使脂質發生過氧化損害,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細胞內環境發生紊亂,進而細胞能量合成障礙,造成細胞廣泛性死亡和組織溶解,導致微血管內凝血,從而加重了腦組織的缺血、缺氧,出現腦梗死的發生[7];(4)研究表明基底節區鈣化灶的存在與小兒外傷后基底節區腔隙性腦梗死有關[8]。原因為基底節區小血管內及周圍有粘多糖膠體物質沉著,繼而形成鈣化,血管管壁脆弱、變細,當受到外傷時,這些小血管更容易發生痙攣,影響供血區域血供而致腦梗死的發生。
本組患者具有以下臨床特點:(1)嬰幼兒為主,年齡在2歲左右多見;(2)頭外傷較輕,傷后生命體征正常,多無持續性意識障礙及顱高壓表現,少數僅有短暫的意識障礙,意識恢復后不再出現。(3)腦梗死癥狀多于傷后24h~3d出現,肢體偏癱及語言等運動障礙為主,而感覺障礙比較少見;(4)頭顱CT掃描一般可明確診斷,并且常為一側。對腦梗死癥狀明顯但早期CT檢查陰性者,應動態復查頭顱CT或行MRI檢查。MRI檢查,梗死區域在T1加權像呈低信號或等信號,而T2加權像呈高信號病灶,梗死灶與周圍腦組織邊界清楚,一般在發病2h即可顯示梗死的部位及范圍,有助于早期確診;(5)早期根據患兒病情,采取綜合治療措施,多數預后良好[9-10],臨床癥狀多在6個月左右消失。
根據患兒病情,針對可能存在的發病機制,采取綜合治療措施,治療原則為緩解腦血管痙攣,減輕或終止腦水腫的發展,改善局部供血等,從而緩解病情。治療方法主要為早期應用尼莫地平等鈣離子拮抗劑緩解血管痙攣,在急性期根據患兒公斤體重應用小劑量甘露醇脫水利尿劑,神經營養藥物應用,并輔助以高壓氧治療、按摩、針灸及肢體功能康復鍛煉等項治療。其中早期及時應用鈣離子拮抗劑尼莫同是治療的關鍵;靜脈給予胞二磷膽堿、神經節苷脂、長春西汀等神經營養藥物[11]及復方丹參、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改善微循環藥物輸注;早期高壓氧治療可提高血氧含量、血氧張力,使血氧彌散距離增大,明顯改善缺氧腦組織的氧供,減少乳酸的形成,從而使腦組織缺血缺氧得到有效地糾正,促進部分缺血半暗區可逆狀態細胞功能的恢復[12-13],高壓氧治療一般為2~4周,另外可根據患兒病情適量延長。急性期過后進行針灸、按摩和功能鍛煉等項治療。恢復期根據患兒腦梗死損害的癥狀采取理療及功能康復訓練,治療時間的長短根據患兒肢體肌力及語言等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決定。本組病例預后較好,與兒童能較易恢復及改善局部供血,較快建立側支循環的生理特點有關[14-15]。
因此,當輕型顱腦損傷的患兒發生遲發性肢體偏癱、失語等癥狀,并且癥狀與損傷程度不相符時,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性。及時動態復查頭顱CT或進行MRI檢查有助于本病的診斷。本病治療的關鍵在于早期診斷,早期綜合治療,由于小兒受傷后腦血流微循環障礙較輕,一般為可逆性損害,腦梗死病灶較小,容易建立側支循環,故絕大多數患兒可獲得滿意的遠期療效。
[參考文獻]
[1] Jennett B,Bond M.Assessment of outcome after severe brain damage[J].Lancet,1975,1:480-484.
[2] 申明峰,趙學成,李鳳云,等.小兒外傷后梗塞30例臨床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雜志,1993,19(4): 245-246.
[3] 魯艷梅,劉佳芳.顱腦損傷患者外傷性腦梗塞53例臨床分析[J] .黑龍江醫藥科學,2007,30(4):38-39.
[4] 李改峰,韓懷彬.小兒外傷性腦梗死臨床診斷及發病機制探討[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3):48.
[5] 晏炳元,史強,王國安,等.小兒外傷性基底節區腦梗塞診治體會[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1997,18(6):362.
[6] 田春輝,崔彩虹,方川,等.小兒外傷性基底節區區腦梗死25例分析[J].河北醫藥,2009,31(8):989-990.
[7] 周艷宏,武淮昌.小兒外傷性基底節梗塞42例臨床分析[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03,2(4):292-293.
[8] 陳兵.小兒外傷性基底節區區腦梗塞[J].海南醫學,2005,16(1):16-23.
[9] 侯林生,藏東運.顱腦創傷后腦梗塞的臨床診治[J].西南軍醫, 2007,9(3):40-41.
[10] 謝樹波,鄭洛翰,賴素勇,等.外傷性腦梗塞73例診治分析[J].海南醫學,2010,21(20):61-63.
[11] 陳鋼,陳莉.神經節苷脂與長春西汀聯合治療小兒外傷基底節性腦梗塞臨床觀察[J].醫學信息,2013 (13): 176.
[12] 翟,梁平,夏佐中,等. 高壓氧治療兒童外傷性基底節區腦梗死56例臨床分析[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0,32(14):1575-1576.
[13] 褚光,任偉,許波,等.小兒外傷性腦梗塞的診斷和治療體會[J].淮海醫藥,2013,31(2):105-106.
[14] 藍健楓,鄭健群,陳燦鑫,等.小兒外傷性腦梗死16 例臨床分析[J].河北醫學,2010,16(10):1234-1236.
[關鍵詞] 腦卒中;早期康復護理;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 R493[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4(b)-098-02
腦卒中是老年人的多發病和常見病,伴隨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心腦血管疾病的增多,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對他們的健康危害和社會影響極大。因此,積極地治療和康復護理就變得尤為重要。康復護理是腦卒中患者護理的重要內容,對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預防壓瘡、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感染、關節僵硬畸形、肌肉攣縮等并發癥。我科自2008年1月~2009年4月對入院的100例腦卒中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將康復護理用于腦卒中的治療,使療效和生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8年1月~2009年4月入住我科的腦卒中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齡54~82歲,平均69歲;發病5 h~9 d內入院,入院時患者有肢體活動障礙56例,語言障礙21例,同時有肢體活動障礙和語言障礙23例;住院天數20~64 d,平均26 d。所有患者均經顱腦CT掃描或MRI檢查和(或)腰椎穿刺確診,其中腦梗塞78例,腦出血17例,蛛網膜下腔出血5例。
2 護理方法
2.1 急性期護理
2.1.1 一般護理急性期患者應避免搬運,絕對臥床休息。病室內保持環境安靜整潔,空氣新鮮。腦卒中急性期患者應抬高床頭15°~30°,密切觀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體征及頭痛、嘔吐等變化。如果患者出現意識模糊或昏迷由淺入深、血壓持續升高、脈搏減慢、呼吸深慢且不規則、而且出現感染不能解釋的高熱,可能是顱內出血表現;如果患者頭部劇烈疼痛、惡心嘔吐、躁動不安、呼吸由淺入深且快、脈搏加快、體溫和血壓升高,可能為腦疝前癥狀;出現一側瞳孔擴大,對光反射消失或遲鈍,則提示腦疝已經形成;雙側瞳孔針尖樣大小、眼球固定,提示橋腦出血。以上情況要及時向醫生匯報。應預防壓瘡發生,每2~3 h翻身1次,翻身時應保持頭部屈中立位,保持床鋪干燥,平整清潔。為避免分泌物堵塞患者呼吸道,應使患者頭偏向一側。重癥腦出血急性期應禁食,可留置胃管持續給予腸內營養,神志恢復、吞咽功能恢復者可給予高蛋白流質低脂飲食。
2.1.2 肢體康復護理由于受緊張性頸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響,異常反射活動增強,患者仰臥位時可加重異常痙攣,因此要平臥位和側臥位交替進行。頭偏向患側傾斜約30°~40°,肩胛、腰臀部墊一小枕,肩關節保持最大功能位,即外旋外展和肘腕伸直位,為防上肢內收可于腋下置一扁枕,肘后上方置一棉墊,保持持續壓力刺激肱三頭肌腱,前臂置于旋后或中立位,手保持功能位,使手握一毛巾卷或半球狀物以防止手指畸形。在腰髖部后外側放一高度適當的枕頭,避免骨盆向后傾斜,使髖關節微屈、內旋,防止大腿外展、外旋;可于窩處放一軟棉墊,使膝關節保持功能位,15°~30°屈曲,避免小腿受壓和足屈曲加重,防止壓迫下肢靜脈形成靜脈血栓;軟癱期仰臥時膝關節屈曲15°,平臥時可用護架支持被褥,防止壓迫足背,預防足下垂[1]。為防止足下垂也可穿“T”形鞋。
2.2 恢復期護理
腦卒中后偏癱的患者,癱瘓側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高達50%[2]。所以要根據每個患者的病情特點制訂針對性的康復護理計劃,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并減少其他并發癥的發生。而且告之患者及家屬鍛煉的目的和方法,便于出院后自行鍛煉康復,增強戰勝疾病和恢復健康的信心。
2.2.1 被動康復護理患者發病2周后病情趨于穩定,即可開始被動的康復鍛煉。此時患肢腱反射功能已經開始恢復,肢體由軟癱而逐漸出現痙攣,肌張力增高,出現聯合反應。患者在肢體康復訓練的同時,也需要同時加強對肢體肌肉收縮功能的康復訓練,遵循由近及遠、先大后小的原則,即由近端開始逐步向遠端按摩,先大關節后小關節。患者應取仰臥位,從患側的上臂、前臂、手用揉法進行按摩治療,按揉尺澤、曲池、手三里、谷穴等穴位。同時配合患肢的肩、肘、腕關節的活動,繼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揉、按摩的方法,手指可配合捻法。再用揉法作用于患側下肢前外側三陽經,以中部及膝部周圍為重點,最后用搓法由上而下進行操作。以上康復訓練1次/d, 20 min/次,同時配合髖、膝、踝關節的被動活動。在治療的同時,教會患者家屬,以便出院后進行功能鍛煉。
2.2.2 護理①側臥位護理:是最重要的護理,應首先指導患者患側臥位,可使癱瘓的肢體和關節承受到足夠的壓力,使肢體增加輸入本體感覺,刺激肢體緩解和抑制痙攣。患側上肢前伸,肩部向前,肘關節保持伸直位。手指張開伸直位,掌心持物功能位,手指握拳位臨時交替固定,以鍛煉手指各關節。健側下肢的應保持屈髖屈膝位,下面放一大枕頭,患側髖關節微后伸,膝關節屈曲。健側臥位目的是使軀干向健側伸展,抑制緊張性頸反射。可在患者胸前和腿下各放一平枕,使患側肩部前伸,上臂伸展放于枕上成外旋位,肘關節伸直位或微屈,手指伸直。髖部內旋、屈曲位,膝自然屈曲,踝盡量背伸,頭下可置一扁枕為宜。②半俯臥位:目的是預防髖、膝屈曲攣縮。半俯臥位又分為健側半俯臥位、患側半俯臥位。方法是患者身體俯臥于與身體等長的枕上,上肢呈上舉位,肩關節呈前屈外展位,肘關節輕屈,腕關節微背屈,各指微屈,髖、膝關節輕屈,踝關節保持中立位。③坐位康復護理:適宜于意識障礙極輕、生命體征穩定的患者。訓練應循序漸進,交叉增加坐位角度和坐起時間。開始時,半臥位角度可為20°~30°,5 min/次,以后每次增加10°為宜;坐起時間以每次增加5~10 min為宜[3]。坐位又分為床上和輪椅坐位兩種。床上坐位要求基本脊柱垂直于床面;站立位時,患者應使雙足分離與肩同寬,膝部垂直,雙足平放站立。輪椅靠背可使脊柱屈曲過度,可在其背后置一硬板,以保持軀干直立、髖關節屈曲[4]。
2.2.3 站立、行走訓練先進行輔助站立訓練,而后床邊站立訓練。患者雙足略分開與肩同寬,站立于地面上,患者雙手置于床頭或家屬扶持雙側腋窩,以利于輔助站穩。訓練時要循序漸進,避免肢體萎縮,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站立時應教患者收腹、挺胸、抬頭、放松肩、頸部肌肉,雙下肢盡量伸直。站立使血液流向下肢,是血管靜壓的結果[4],偏癱肢體失去肌肉泵的作用,靜脈血回心速度更加緩慢,更易促使靜脈血栓形成。行走時先用健腿邁步,陪護者站在患者兩側,扶持其雙上臂。開始用患腿邁步可能有困難,要觀察分析患者的步態,改善其行走的姿勢,同時還要注意安全。在恢復一段時間后還要進行日常生活及室外活動等訓練。
3 結果
100例患者在住院期間無一例發生壓瘡,發生泌尿系統感染2例,呼吸系統感染1例,無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和死亡病例發生。治療出院時步行恢復率為83%。
4 討論
腦卒中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中老年疾病,與心臟病、惡性腫瘤是構成人類死亡的三大病因,幸存者會不同程度地喪失勞動力,重度致殘率達20%以上[5]。由于致殘率高,對社會和家庭造成極大的負擔。如果能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有效地進行治療,尤其是在發病初期進行康復治療,使患者偏癱得以最大程度的康復,無論對生活和家庭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腦卒中的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關研究表明,維持治療與家庭社會支持是腦卒中患者有效康復的兩個主要因素。而且患者大多有肢體或言語障礙,因此,患者的康復無論是維持治療還是家庭的繼續康復治療,都離不開家庭的支持。一個和諧的家庭,融洽的親情環境,對患者的康復極其重要。患者發病后,產生焦慮、恐懼、抑郁、急躁、悲觀等各種不良情緒,極大地影響患者的康復,甚至可能產生輕生的念頭。加之患者和家屬文化層次參差不齊,對患者的康復治療也一知半解或感到無所適從,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在康復期,醫護人員要加強和患者及家屬的溝通,要啟發患者和家屬正確對待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要用鼓勵、贊賞、肯定的語言,以影響患者的認知、情緒和行動,激勵起他們對疾病康復的欲望,提高他們的康復意識,讓患者從一般的“替代護理”模式,逐步向“自我護理”模式轉換,充分調動患者和家屬的積極性,訓練患者發揮其身體的殘余功能,力爭最大的康復效果。筆者還特別注重家屬的健康教育,提高家庭的支持力度,教會其康復方法,患者和家屬既互相監督又互相配合為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為保證腦卒中患者維持長期的治療和家庭的有效康復治療提供可靠保障,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質量和再回歸社會適應能力,使患者康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在發病早期的護理就應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對促進側支循環式的軸突突觸聯系的建立、對側大腦半球的代償及功能重組可起到積極作用[6]。在早期根據患者的病情,針對性地采取功能性,使患肢既能保持功能性,又不會導致壓瘡等并發癥的產生,更不會因為不恰當地功能訓練而加重病情。康復過程中,應遵循先大關節后小關節、先近端后遠端的原則,不能急于求成,應循序漸進,腦卒中康復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康復的。經過筆者熱情而細致的健康指導,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綜合滿意度。本組資料也顯示,患者的肢體功能康復取得了83%的步行康復率,而無死亡和壓瘡等并發癥發生。
[參考文獻]
[1]戴寶珍.實用癥狀護理學[M].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060-1061.
[2]楊鴻群,陳華證,黃躍進.腦卒中并發下肢靜脈血栓形成35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2):37.
[3]王洪忠,許健鵬.實用中西醫結合偏癱康復學[J].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7:209-211.
[4]全國衛生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康復醫學與治療技術[J].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1-84.
[5]丁亞芬,黃丹丹,梁漢周,等.腦病變住院患者抑郁情緒分析及護理[J].現代臨床護理,2004,12(3):14.
【摘要】
目的 探討重型顱腦交通事故性損傷患者的臨床特點、搶救措施。方法 回顧性分析英德市人民醫院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95例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對其臨床特點、治療措施進行分析討論。開顱手術241例,左側開顱91例、右側開顱131例。雙側開顱19例;其中去骨瓣減壓132例。結果 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良好109例,中殘57例,重殘26例,植物生存21例,死亡81例。結論 早期診斷、早期采取手術或非手術綜合治療,積極治療復合傷及合并癥,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的關鍵。
【關鍵詞】 重型腦交通傷 交通事故 臨床特點 治療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 rescue measures of severe brain injuries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s.Methods Reviewed and analyzed 395 cases of severe brain injuries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s during January,2001 to December,2008 and to discuss their clinical features and rescue measures.As for treatment,there were 241 cases of craniotomy including 91 cases of craniotomy on left brain,131 cases of craniotomy on right brain and 19 cases of craniotomy on both sides and 132 cases o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Results The prognosis of those patients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109 patients got good outcome.57 patients got moderate disability.26 patients got severe disability.21 patients got vegetative survival and 81 died.Conclusion The key to increasing cure rate and decreasing disability rate and death rate is timely diagnosis,proper operations or othe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s and sufficient treatments of combined injuries and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severe brain injuries;traffic accidents;clinical features;treatment
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腦交通事故傷越來越被神經外科醫師所重視,且腦交通傷成了神經外科的常見病。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英德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共收治重型顱腦損傷患者395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95例,男297例,女98例;年齡3~84歲,平均44.76歲。其中3~17歲28例,18~60歲325例,60歲以上42例。
1.2 外傷至入院時間、交通工具、天氣情況 外傷至入院時間范圍30 min~15 h,平均4.1 h;致傷交通工具:大貨車75例,轎車48例,摩托車106例,面包車16例,不詳24例。晴天197例,陰天115例,雨天41例,霧天43例,不詳40例。
1.3 影像學檢查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頭顱CT掃描,蛛網膜下腔出血216例,硬膜下血腫合并腦挫傷135例,腦內血腫39例,硬膜外血腫54例,混合血腫34例。有中線移位者203例,平均移位1.07 cm。
1.4 合并傷 四肢骨折93例,肺挫傷35例,一側血氣胸有13例,雙側血氣胸4例,肝脾破裂2例,結腸破裂1例,肋骨骨折21例,鎖骨骨折15例,顏面部挫裂傷71例,頸椎骨折5例,胸椎骨折4例。
1.5 意識狀態及瞳孔情況 深度昏迷98例,中度昏迷118例,淺昏迷179例。格拉斯哥評分6~8分192例,3~5分77例。入院時雙側瞳孔等大115例,雙側瞳孔不等大98例,雙側瞳孔散大81例。
1.6 治療方法 頭顱CT檢查提示幕上血腫大于30 ml(顳葉血腫大于20 ml),幕下血腫大于10 ml均予以手術開顱血腫清除;對于已形成腦疝,或中線移位大于0.5 cm,腦挫裂傷明顯、環池封閉者,同時行去骨瓣減壓術。本組開顱手術181例,左側開顱66例,右側開顱81例。雙側開顱19例,其中去骨瓣減壓132例,氣管切開305例。
2 結果
治療結果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隨訪6個月。Ⅰ級81例,Ⅱ級21例,Ⅲ級26例,Ⅳ級57例,Ⅴ級109例。死亡率高達21.8%。
3 討論
重型顱腦交通性損傷是顱腦外傷治療的重點和難點,重型腦損傷的病死率報道不一。對重型顱腦損傷診斷依據入院時GCS≤8分并結合CT和臨床表現即可明確診斷,近年來國內外報道重型顱腦損傷死亡率26.5%左右,本組全部為腦交通傷,死亡率為21.7%。
3.1 臨床特點
3.1.1 致傷交通工具 肇事車輛主要為大貨車、摩托車,本組大貨車75例,轎車48例,摩托車106例,面包車16例,106例與摩托車有關,占26.8%(106/395)。摩托車司機或乘客,整個身體暴露在外,其致傷幾率大,且傷情重。故提高廣大司機同志,特別是摩托車司機的交通安全意識以及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識,對減少道路交通事故所致的重型腦損傷有重大意義。
3.1.2 性別與年齡組成 本組395例道路交通事故傷中,男297例,女98例,二者比3.03∶1;18~60歲占82.3%,與高進東等[2]報道相似,傷員特點以男性青壯年為主,平均年齡44.76歲。說明中年男性戶外活動較多,其致傷機會明顯加大。這部分患者大多已組建家庭,有一定的收入,對家庭及社會的穩定有著積極的作用。這部分患者死亡或勞動能力的喪失,對家庭和對社會均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3.1.3 外傷與天氣情況 本組395例外傷中,晴天197例,陰天115例,雨天41例,霧天43例。本組交通事故傷大多發生在晴天天氣,說明天氣雖然是交通事故傷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是交通事故傷的主要原因,這可能與道路情況不良時,行人和司機均比較謹慎,此時道路交通事故不一定增加。
3.1.4 受傷機制復雜,合并傷多 患者受傷時受力點多,頭部被機動車撞擊后形成加速損傷,倒地后形成減速損傷,向前沖力造成身體滾動導致肢體及內臟損傷。本組合并四肢骨骨折93例,占23.5%(93/395),居首位;合并顏面部損傷71例,占18.0%(71/395),位居第二位。胸部外傷,腹部閉合性損傷均是腦部交通事故傷的合并傷之一,在處理時切勿漏診。
3.1.5 原發腦損傷重 原發性腦損傷過重是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原因。本組病例中死于彌漫性軸索損傷及原發性腦干傷85例(21.5%),由嚴重的腦損傷或腦干損傷所致患者持續深度昏迷,且常有高熱。我科早期采用冰敷降溫、肌注復方冬眠靈等綜合治療,有利于降低腦的代謝,使之能更好地耐受缺氧,有利于預防及消除腦水腫,降低顱內壓,降低死亡率。GCS評分可客觀地反映患者的傷情輕重。本組資料顯示,入院時GCS評分越低,其死亡率越高,死亡病例中大部分集中在GCS評分低的患者,與文獻報道一致。
3.1.6 顱內出血的患者多 由于撞擊過程頭部始終處于活動狀態,腦組織在顱腔內來回運動,造成腦表面挫裂傷,血管破裂出血。本組合并硬膜下血腫合并腦挫傷135例(34.2%),腦內血腫39例(9.9%),硬膜外血腫54例(13.7%),混合血腫34例(8.6%),蛛網膜下腔出血216例,占54.7%(216/395),故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在重型腦交通傷中較常見,應予以重視。
3.2 救治原則
3.2.1 院外救治 現場急救原則是搶救生命、局部包扎、抗休克、懷疑有高顱壓時使用脫水藥物等[2]。包括非醫務人員的現場救治,這一點非常重要,但需要整個社會加強現場急救知識的普及。交通事故所致的重型腦損傷,其傷后往往都處于昏迷狀態,外傷現場即導致呼吸心跳停止的,其死亡率基本達100%,很少有機會再送至醫院進行搶救。故其現場急救,多半是外傷后有呼吸心跳的患者。首次參加搶救的人員大多是醫務人員,交警或其他群眾的首次現場急救,也往往是將患者置于相對安全的位置或避免再次損傷。至于呼吸道的暢通、骨折包扎固定等,大多是醫務人員操作。故普及全民的簡單急救意識及操作水平,是個艱巨而浩大的工程。
目前普遍認為,救治重度顱腦損傷應爭分奪秒,救治的“黃金時間”以1 h為宜[3]。但往往影響院外急救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受傷地點距離有顱腦損傷救治條件的醫院路途遙遠,有的達六七十千米,這也是本組患者入院時間平均達4.1 h的原因之一,嚴重影響預后。故開展醫療合作,提高當地醫院醫療水平,縮短中間醫療環節和時間,縮短入院時間,對提高重型顱腦損傷的存活率有極其重要的意義[4]。
3.2.2 急診室救治 強調時間就是生命、速度就是生命。急診室對重型腦損傷患者的搶救要求“快”、“準”。“快”是迅速查看顱腦生命體征,同時簡明扼要地詢問受傷時間,受傷經過及運送情況。對于有活動性出血、失血性休克患者,要立即采取止血、輸液、升血壓等抗休克治療。“準”是對于腦疝患者,如果生命體征平穩,應迅速行頭顱CT掃描,明確出血部位后,送手術室手術。如果生命體征不平穩,要迅速氣管插管,改善通氣,同時輸液及脫水降顱壓等治療。
3.2.3 住院救治 在美國,一半以上的顱腦創傷是由于交通肇事所致[5]。隨著我國公路建設的發展,顱腦傷所帶來的高死亡率也愈將突出,應引起重視。首先處理危及生命的部位,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有時顱腦損傷手術和其他部位的手術如胸腹部手術同時進行。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應盡可能避免院內再次損傷,同時要加強支持治療,使整個治療過程達到降低死亡率及致殘率、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本組入院后進行手術治療的有241例,其中19例行雙側開顱。手術例數占61.0%(241/395),說明重型腦交通傷患者大部分均須手術治療來挽救生命。
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較傳統的開顱術的優越性,標準外傷骨瓣開顱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嚴重腦挫裂傷腦水腫、惡性顱內高壓患者的療效優于常規顳頂瓣開顱術[6]。對顱內血腫或嚴重腦挫傷并腦疝患者,根據患者病情可選擇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去大骨瓣減壓術,酌情行內減壓術,臨床上取得較好效果。
高顱內壓使血壓升高,可掩蓋失血性休克,故必要時應行胸、腹腔診斷性穿刺或CT檢查,并在補充血容量的同時迅速手術。對無法用顱腦損傷來解釋的低血壓,要慎防創傷性休克的發生。對多發性損傷應樹立整體觀念,必要時組織多科協同施救,避免“多科分而治之”,影響治療效果。
對部分病例行腰大池引流對患者的預后也有重要的幫助,早期腰大池持續外引流治療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已有較多報道,其優點明顯,如創傷小;帶管時間長;感染率低;經鞘內送檢化驗和治療方便等[7]。腰大池引流術實質是人為擴大蛛網膜下腔,使腦脊液有效疏導,而又對人體損害較小的方法。使腦脊液性狀、顱內壓更快恢復到正常生理狀態,為整個神經系統功能恢復提供首要條件,對縮短昏迷時間,減少并發癥,提高生存質量起到重要作用。
在非手術治療方面以下幾點極為重要:(1)要注意避免脫水劑的濫用,以免導致嚴重的并發癥,甘露醇及速尿的過度使用潛在危險,可危及生命[8];(2)及時氣管切開;(3)早期鼻飼。對于昏迷患者2~3天即可插胃管,臨床研究證實,腦外傷患者是處于高代謝、負氮平衡狀態。近年來的研究認為胃黏膜血流的減少是應激性潰瘍發生的重要因素。早期腸道營養能夠改變重度腦外傷后胃腸道低灌注狀況,增加胃腸道血流,保護腸道屏障功能,減少多器官功能不全的發生[9]。
道路交通事故所致的顱腦損傷,是當今社會人類意外死亡的頭號殺手。肇事車輛主要為大貨車、摩托車,而傷亡最多的是行人及騎摩托車的男性成年人,但汽車與摩托車碰撞致死率最高。其發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機動車駕駛員違章所致。有部分傷情重,且病情發展快的患者,往往在短時間內死亡,無法搶救。嚴重顱腦交通傷后如能及時實行現場搶救和專科治療,不但可以挽救部分傷員的生命,而且有可能提高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高進東,縱滔,常向東,等.陜西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傷亡特點.中華創傷雜志,2002,18(12):743-746.
2 江基堯,張玉琪,劉佰運,等.顱腦創傷現場急救與并發癥處理及康復治療.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8,24(6):405-407.
3 劉敬業,張賽,只達石,等.2712例急性顱腦損傷分析.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9,15(1):20.
4 劉兵,張建寧,王志濤,等.重型顱腦損傷死亡相關因素分析.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7,23(7):496-498.
5 Jagger J.Prevention of brain trauma by legislation,regulation,and improved technology:A focus on motorvehicles.J Neurotrauma,1992,9:313-316.
6 江基堯,李維平,徐蔚,等.標準外傷大骨瓣與常規骨瓣治療重型顱腦損傷多中心前瞻性臨床對照研究.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4,20(1):37-40.
7 劉瑞云,尹紹雅,張楷文.早期腰大池持續引流治療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附27例報告).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2,18(4):264-265.
[中圖分類號]R363.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7-179-01
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醫院病房為教育基地以住院病人及家屬為教育對象,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過程。使病人了解增進健康知識,改變病人的健康行為或問題,使病人的行為向有利于康復方向發展的教育活動。(1)我科對癲癇手術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現簡介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8年8月-2010年2月,共行癲癇手術60例,年齡4-60歲(32歲),其中顳葉癲癇48例,非顳葉癲癇12例。單純病灶切除50例,胼胝體切開8例,大腦半球切除1例,功能區皮層電凝熱灼1例。40例實施了正規的術前健康教育(單純病灶切除30例,胼胝體切開4例,大腦半球切除1例,功能區皮層電凝熱灼1例)。20例只進行一般術前交代(單純病灶切除20例,胼胝體切開4例),結果發現,經過正規術前健康教育的患者及家屬,術后對治療效果的滿意程度明顯要高于后者。
2 健康教育的具體實施
2.1 間接健康教育
將常見問題、大眾化問題利用宣傳欄及發放健康手冊等形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文字簡潔且通俗易懂。
2.2 定期舉行健康講座
護理人員根據病房內患者及家屬要求安排健康教育講座,組織患者及家屬學習,鼓勵患者及家屬在學習中的提問并積極解答,定期抽查患者及家屬掌握的情況。
2.3 健康教育計劃
妥善安排好教育時間,根據患者自身特點制定適合每個患者的健康教育內容并保證健康教育工作切實落實,將教育項目和內容指定成標準護理計劃(附表)
健康教育護理計劃
2.4 健康教育的重點內容
2.4.1 心理指導
(1)對于需要手術的癲癇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手術患者,根據患者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不但包括疾病知識,治療知識,更重要的是給與健康心理指導。(2)強調通過手術可以治愈或控制癲癇發作,提高生活質量,增強對手術的信心。
(2)向病人及家屬介紹手術的目的及預期效果,講述手術的大致過程及可能出現的不適及注意事項,并請接受手術患者與其直接交流,使患者及家屬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3)根據病人的年齡,職業,癲癇類型,病程長短,發作形式,術前評估,有針對性的接觸病人的思想顧慮,及時解除,使其在接受手術時期處于最佳心理狀態。
2.4.2 癲癇知識的教育
(1)癲癇手術患者為病程長、發作頻繁、藥物難以控制患者,針對不同類型的患者有針對性的介紹手術治療的優點和方法,和此患者手術的適應性,使患者對自己的手術過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配合手術順利進行。
(2)患者家屬癲癇知識的宣教也很重要,因為疾病致貧,許多家屬對手術的期望值過高也將成為術后效果滿意程度的關鍵。病情不同決定著手術方式的不同和手術的效果。手術有時并不能滿足患者及家屬的全部要求,我們術前有針對性的對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在征得家屬充分理解的情況下進行手術,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2.4.3 術前教育
(1)禁止患者及家屬串病房防治交叉感染。術前為保持局部清潔應洗澡、剃頭,防止局部感染。
(2)練習床上大小便防止術后便秘、尿潴留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致血壓升高,出現顱內出血的危險。
(3)指導患者按規定禁飲食,防止術中、術后并發惡心嘔吐而使胃內容物返流甚至引起誤吸。
(4)簡單告知手術需要的時間及可能出現的不適情況,消除患者的疑慮及恐慌,征得患者配合,保持患者平靜的心態接受手術。
2.4.4 術后教育及指導
(1)根據患者的手術類型對患者家屬做有針對性指導,如顳葉癲癇手術后病人多有短暫的神經精神癥狀,額葉癲癇有可能出現語言障礙,手術頭部引流需短暫的肢體約束等。避免患者家屬出現恐慌及焦慮,影響患者自身情緒。
(2)提醒患者及家屬密切注意病情變化,如感覺,定向力,語言障礙,肢體活動障礙等要及時匯報給醫務人員,以觀查有無手術的副損傷。
(3)手術或姑息性手術后,一旦癲癇發作,要正確對待,及時用藥。
(4)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說明正確服藥的重要性,防止家屬過于期待手術,忽視藥物的加強治療。
(5)術后早期訓練語言功能及記憶力床上活動四肢,拆線無異常早期下床活動.逐漸恢復運動功能。
2.4.5 出院指導
(1)術后無癥狀發作亦需要服藥1-2年待痊愈無癥狀停藥。
(2)姑息性手術術后服用抗癲癇藥準確及時嚴格按醫囑服藥,不得隨意減藥或停藥,如有異常癥狀及時就醫。
(3)告知患者戒煙酒,高維生素飲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保持情緒平穩,避免情緒激動或緊張,根據病情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避免過勞。
(4)按時來醫院復查(第一次:術后3個月,第二次:第一次后的半年,第三次:第二次后的一年)。如患者病情有變化,隨時復查。
3 效果評價
自從廣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以來,患者及家屬普遍反映住院期間,不但得到了護理人員優質的護理,使身心順利康復,而且通過接受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學到了很多知識病人通過護士的健康教育對整個手術過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更加主動配合治療,應對能力也大大提高,術后并發癥明顯減少,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大大提高。同時實施健康教育也激發了護士們求知欲望及責任心,使護士的自身價值在工作中得到體現和滿足,形成了人人主動學習,求知若渴的良好風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