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工降雨特點范文

        人工降雨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工降雨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工降雨特點

        第1篇:人工降雨特點范文

        1氣象預報服務概述

        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帶動氣象預報服務越來越科技化,準確率也越來越高。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對氣象預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全球變暖,也帶來了一系列氣候問題,環境污染一直在威脅人們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農業、工業及人們的正常生活都離不開準確及時的天氣預報。當代社會也對氣象預報服務有了更新的要求,氣象預報服務為了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要求就要不斷改革進步。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和調整,我國的氣象預報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并進入了預報現代化進程。預報的主要內容有天氣預報、預警、人工降雨和農業情報等4方面。

        2氣象預報服務的主要內容

        2.1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是氣象預報的最主要、最基礎內容,主要是對天氣情況進行預報,特別是對災害性天氣進行預報。例如在一些特殊季節,在災害來臨前,天氣預報可以準確地預報,減少災害給人們帶來損失。特別是農業,有效及時的預報可以減小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

        2.2農業預報

        氣象預報通過高科技操作系統對氣象進行實時監控,對監控數據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農業種植的最佳方案,以科學的種植技術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針對不同區域可以提供不同的氣象數據,讓農民了解自己的種植特點,并根據自己實際條件種植適合自己的農作物。

        2.3人工降雨

        氣象預報通過人工降雨在災害來臨前減少災害對所造成的損失,通過預測數據提出解決災害的具體措施,進而在最短的時間段采取最有效措施,以最大限度的減小損失。人工降雨和人工防暴都是用人工方式?磧跋焯炱?,以減輕災害天氣給人身和財產造成的損失。

        3當代社會對氣象預報服務的新要求

        3.1準確預報農業種植和生產信息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有特別大的比例,對農業生產進行準確的氣象預報,可以促進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對農業經濟發展有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農民為了增產增收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有極大需求,農業氣象預報只有及時精細、準確、才能滿足農民的生產需求。農民種植作物的時間與病蟲害的發生有很大的關聯,只有及時掌握天氣預報情況,才能讓農民提前預防病蟲害,將損失減到最小化。我國農業種植面積非常大,氣象預報對農業生產的預報面還不夠完善,對于一些霜凍的預測并不是非常及時,導致農業生產損失很大,因此氣象預報對農業生產的預報還需要改進和提高。

        3.2服務的專業性和能力都亟需提高

        氣象服務預報不僅是對氣象進行及時準確的預測,還要對一些災害性的天氣提出解決措施,這樣才能促進農業生產順利,使作物產量增收。目前的氣象預報基本是對農業生產的預測,并沒有提出解決措施,因此要加強氣象預報的服務能力,提高專業能力,以促進農業生產有序發展。

        4提升當代氣象預報服務的有效措施

        4.1提高預報的準確率

        預報的準確率是對氣象預報服務的最基本要求,氣象預報服務的改革和提升要從最基本要求入手。科技發展使氣象預報服務更具科學性,預報也越來越現代化和富含高科技。氣象預報服務要以科技為依托不斷提高對災害天氣的預報能力,特別是農業生產的預報能力,對農業生產災害及時預警,以促進農業生產順利地開展。

        4.2及時氣象預報信息

        科技發展使先進技術和設備走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須品。氣象預報要依托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及時準確地信息,只有及時準確才能起到真正的預防作用。氣象預報要在對災害天氣進行預報的基礎上提出解決措施,在預測到災害天氣的同時要及時通知政府部門,督促政府部門做出應對措施。如果天氣情況威脅比較大,就要利用人工措施進行干預,將災害降到最小。

        4.3提高科技服務質量

        第2篇:人工降雨特點范文

        雖然說是巧記,但是也要與知識進行融合。

        同學們必須要了解各類物態變化的典型實例以及會判斷其吸放熱情況。

        1,汽化和液化

        汽化有蒸發和沸騰兩種方式,蒸發是較緩慢的過程,而沸騰則是一個劇烈的過程,它們的共性都是吸熱,例如,水或酒精滴在人的皮膚上蒸發時會感覺涼爽,原因是吸收了人體的熱量;液體(水)在沸騰時,如果停止給液體加熱,沸騰就停止,這說明液體要保持沸騰,必須繼續從外界吸收熱量。

        液化的例子很多,不過同學們對液化放熱的體會不是很深,因此必須借助典型的事例,例如,人感覺被100攝氏度的水蒸氣燙傷更疼,就是因為水蒸氣遇冷液化放熱。

        2,熔化和凝固

        不管是晶體還是非晶體,通過實驗發現固體要進行熔化過程都必須不斷地從外界吸熱,可通過感性的例子說明,例如將冰棒含在口中感到冷,是因為熔化吸熱,冷凍食品可以保鮮也是應用了冰熔化吸熱的特性,還有冬天雪熔化時,通常比較冷也是這個道理。

        通過實驗發現水在凝固成冰的過程中,除了溫度保持凝固點不變,外界溫度還必須低于凝固點,這說明凝固要放熱,尋找凝固的例子不難,但是要從例子中理解凝固過程是放熱的就稍有難度,同學們可以記住幾個典型的例子例如北方的冬季較冷,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幾桶水,可以利用水結冰時放出熱量,使窖內溫度不致太低,還有在醫院里面利用石膏在凝固過程中放熱,擴張皮膚血管,增強抗炎作用,來對患面部痤瘡的病人進行治療護理

        3,升華和凝華

        升華和凝華是物體氣態和固態之間的直接轉變,同學們在生活中很少去注意這兩種物態變化,理解它們的吸放熱特點仍然要從實驗和生活實例兩方面入手

        書本上的人工造“雪”實驗說明了碘可以升華和凝華;白熾燈用久了玻璃內壁會發黑,也是鎢的升華和凝華造成的:另外利用干冰人工降雨,舞臺上的人工制取白霧也是應用了干冰升華吸熱的特點,通過對一些典型例子的理解同學們就可以對升華、凝華的吸、放熱有所了解例如,利用干冰人工降雨,原理是干冰升華使周圍空氣降溫,水蒸氣凝結,再加上空氣塵埃作為凝結核,于是形成降雨。

        凝華要放熱,不過在生活中凝華放出的熱量一般不會被察覺。

        以上結合實驗和實例對六種物態變化及其吸放熱規律做了一定的介紹與分析,同學們可以對每種物態變化選擇一個實例或實驗進行記憶那么如何才能巧記吸放熱呢?這就要熟悉物態變化及吸放熱關系圖。

        如下圖所示,我們可以把同態稱為低態,液態稱為中態,氣態稱為高態,從低到中到高或直接從低到高的物態變化,均是吸熱:從高到中到低或直接從高到低的物態變化,均是放熱,看上去只要記住一種物態變化的吸放熱情況。就能推出剩下的五種,然而有的同學總是通過猜測來應對,問題出在沒有認真地對某種物態變化的某一典型例子的吸放熱特點理清楚。

        比如,若知道皮膚上的水蒸發,人感到涼爽,即為蒸發(汽化)要吸熱,隨即大腦中出現物態變化圖表,就能很容易地推理出其他各種物態變化的吸放熱情況,因此要巧記物態變化的吸放熱情況。必須要對典型的例子理解分析到位,然后結合上圖可以把其他種類的物態變化吸放熱情況理清楚。

        下面我們通過幾個例題來檢驗一下,

        例1 夏天對著開水杯“吹氣”,能使開水變涼,這是因為

        ,使水溫下降冬天對著手“哈氣”,使手變暖,這是因為水蒸氣遇冷

        使手表面溫度升高。

        解析對著杯口吹氣,加快了液面的空氣流速,加快蒸發。蒸發要吸熱,水溫會下降:冬天對著手哈氣,呼出的水蒸氣遇到冷的手,液化放熱,使手表面溫度升高,本題要求同學們對典型物態變化的典型實例吸放熱情況要會敘述若提問其他物態變化的吸放熱,可以通過關系圖推斷。

        例2用蒸籠蒸饅頭,是上層還是下層蒸格中的饅頭先熟?小明仔細觀察后發現:高溫的水蒸氣經過多層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籠蓋時,大量水蒸氣發生

        現象。

        很多熱量,使

        層蒸格中的饅頭先熟,有經驗的師傅拿剛出籠的饅頭前,先將手沾點水,這樣做主要是利用

        ,使手不會被燙傷。

        解析水蒸氣遇到冷的蒸籠蓋時,發生液化,放出熱量,因為上面的蒸籠蓋較冷,水蒸氣跑向上層遇冷液化放出大量的熱,所以上層蒸籠蓋中的饅頭先熟,有經驗的師傅拿剛出籠的饅頭前,先將手沾點水,這樣做主要是利用水遇到熱的饅頭,汽化吸熱,使手不會被燙傷。

        本題許多同學容易寫下層饅頭先熟,雖然上下層的饅頭都會受熱,但是上層的饅頭因為水蒸氣液化會得到更多的熱量。

        例3如圖所示是“水循環示意圖”,途中處發生的物態變化是汽化。同時伴隨著

        熱;處發生的物態變化是凝華、

        ,同時伴隨著放熱。

        第3篇:人工降雨特點范文

        關鍵詞:斜拉橋;拉索;風雨激振

        Abstract: from the field observation, wind tunnel test,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CFD simulation four aspects to cable-stayed Bridges of vibration problems and the present study status of generalization and summarized, analyzed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was prospected for relevant researchers reference.

        Keywords: cable-stayed bridge; The lasso; Rain excitation

        中圖分類號:U448.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斜拉橋是一種由三種基本承載構件,即梁(橋面)、塔和兩端分別錨固在塔和梁上的拉索共同承載的結構體系,以其結構受力性能好、跨越能力強、結構造型多姿多彩、抗震能力強及施工方法成熟等特點,而成為現代橋梁工程中發展最快、最具有競爭力的橋型之一,在橋梁工程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進入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性能的提高、正交異性橋面板制造工藝的成熟以及施工技術的進步,斜拉橋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其跨徑已經進入以前懸索橋適用的特大跨徑范圍。目前,世界約建成300多座斜拉橋,作為斜拉橋建設史上里程碑的日本的多多羅大橋(主跨890米)和法國的諾曼底大橋(主跨856米)首次使斜拉橋進入特大跨度橋梁領域。我國斜拉橋建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自1977年建成重慶云陽橋(主跨76米)以來,目前已建成各類斜拉橋200余座,包括上海楊浦大橋(主跨602米)、南京長江二橋(主跨628米)、南京長江三橋(主跨648米)、香港昂船洲大橋(主跨1018米)等一批大跨度橋梁;2008年6月30日,蘇通長江大橋(主跨1088米)正式通車,成為當今世界跨徑最大斜拉橋,使斜拉橋跨度突破千米大關。

        由于斜拉索質量、剛度和阻尼都很小,隨著斜拉橋跨度的增大,拉索振動問題的影響日益顯著。在各種振動情況中,風雨激振是拉索風致振動中最強烈的一種,且風雨激振的起振條件容易滿足,振幅極大,對橋梁的危害最為嚴重,因而關于斜拉橋拉索風雨激振的研究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重視。

        風雨激振是指干燥氣候下氣動穩定的圓形截面的拉索,在風雨共同作用下,由于水線的出現,改變了拉索的截面形狀,使其在氣流中失去穩定性,由此發生的一種大幅振動。1984年日本學者Hikami和Shiraishi首次在Meikonishi橋上詳細觀察到了拉索的風雨激振現象,直徑140mm的斜拉索在14m/s風速下振幅值達到275mm。1995年,美國的Fred Hartman橋由于斜拉索的風雨振動導致斜拉索的根部索套開裂。中國的楊浦大橋尾索在風雨共同作用下曾發生強烈振動其最大振幅超過1米,在1994年和1995年曾三次因拉索的振動而導致減振器脫落。洞庭湖大橋在2000年建成以來,發生多次較強烈的風雨激振現象。斜拉索發生大幅振動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會引起拉索的疲勞,在索錨接合處產生疲勞裂紋,破壞索的防腐系統。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拉索的失效,而任何一根拉索一旦喪失承載能力,都會引起斜拉橋整體內力的重新分布,導致斜拉橋的整體失穩和破壞,造成嚴重的安全事故和巨大的經濟損失。

        2.研究現狀

        2.1.現場實測

        現場觀測是最早用于研究風雨激振的手段。它可以獲得拉索風雨激振最準確的特征,為驗證風洞試驗和理論分析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提供寶貴的資料。

        日本學者Hikami等對日本名港西(MeikoNishi)大橋的實測。20世紀80年代,在日本建造名港西大橋的過程中,發現了比較嚴重的風雨激振現象,Hikami等選取了其中24根索進行實測,對該橋進行了為期5個月的現場實測,并總結出了拉索風雨激振的如下特征:拉索僅在下雨情況下才出現大的振幅;只有傾斜方向與風向同向的拉索才會發生風雨激振;拉索風雨激振發生在一定風速范圍內;拉索風雨激振的振動頻率遠小于渦激振動頻率,而振幅則遠大于拉索渦振的振幅;隨著拉索長度的增加,發生風雨激振的拉索振型從低階到高階變化。風雨激振發生時拉索振型一般為1-4階;拉索表面會形成水線,水線會隨著拉索的振動而振蕩。

        Main和Jone對美國Fred Hartman橋的斜拉索風雨激振情況進行了現場監測。監測結果表明:大部分情況是處于無降雨狀態,斜拉索振動幅值較小;少部分是在中等降雨情況下,斜拉索可能發生風雨激振,風速范圍在4-14.5m/s之間;同時也得出一些與其他學者不一樣的特征,在大雨情況下,極少數風速樣本點(小于5m/s)伴隨較大的加速度響應,不僅風向與中等降雨情況發生很大改變,而且其風向離散性非常大,最大差異將近180°。

        Zuo等進一步對Fred Hartman橋的其中一根斜拉索的風雨激振進行了現場監測。這根拉索直徑0.194m,長度197.9m,通過現場觀測得到斜拉索在2-6階模態都發生了風雨激振,其中2-4階模態的振動幅值最大,發生風雨激振的風速段主要集中在5-10m/s,同時也觀測到少量10-15m/s發生風雨激振的情況。將風速換成折算風速之后,認為風雨激振是發生在高折算風速的一種渦激振動。

        陳政清等于2001年1月至2004年4月對岳陽洞庭湖大橋上進行了連續4年的風雨激振觀測研究。監測結果表明:拉索進入穩定的大幅振動后,其波形猶如甩鞭狀,可以認為至少在拉索中部一個相當大的范圍內每個拉索截面都有幾乎相等的振幅,拉索的這種振動形態很接近馳振的特征;降雨是拉索發生大幅風雨激振的必要條件,在無雨的條件下,即使是風速達到20m/s,洞庭湖大橋的拉索也幾乎不發生振動,但是風雨激振與降雨強度卻無明顯的相關性,當降雨幾乎停止時,由于拉索上源源不斷有雨水流下,拉索仍在大幅振動,即只要有上水線存在,風雨激振就不會停止;在有雨條件下,起振風速約在6m/s―8m/s之間,當風速超過14m/s時,就有較強烈的風雨激振現象,在14m/s―20m/s范圍內,振幅隨風速增加而增加;靠近橋塔的4#、5#索,其傾角已達70度,也會發生明顯的風雨激振。

        通過研究國內外專家對風雨激振現場觀測的結果,得出了一些結論:(1) 與拉索振動形態的關系。進入穩定的大幅振動后,其波形猶如甩鞭狀,拉索表面會形成振蕩的水線,表現為低階振型。(2) 與環境參數的關系。風雨激振存在起振振動,只在一定風速范圍內發生;在無雨情況下,很少觀測到風雨激振,而且雨量為小到中雨情況觀測到風雨激振次數最多。(3) 與拉索本身參數的關系。風雨激振的振幅大小與拉索的表面材料、長度、風偏角和傾斜方向等參數有關。

        2.2.風洞試驗

        按照水線的模擬方法,研究風雨激振的風洞試驗可分為兩種類型:人工降雨試驗和人工水線試驗。

        1. 人工降雨試驗

        人工降雨試驗是在風洞內通過人工模擬降雨,提供與實際拉索發生風雨激振相類似的風雨條件,對通過彈簧懸掛在固定支架上的拉索節段模型進行的一種試驗形式。

        Hikami與Shiraish在日本名港西大橋發現風雨激振現象后,隨即在風洞試驗中重現了該現象,并在試驗的基礎上初步分析了拉索風雨激振的發生機理,認為拉索風雨激振有兩種可能機理:一種是鄧哈托馳振機理;另一種是類似裹冰輸電線的彎扭兩自由度馳振機理。

        Matsumoto等也進行了一系列的人工降雨試驗,研究了具有一定風向角和傾角的圓柱體在有雨和無雨情況下的氣動特性,試圖解釋拉索風雨激振的機理。

        M.Gu等在同濟大學TJ-1風洞實驗室成功地重現了拉索的風雨激振現象,這在國內尚屬首次。通過試驗研究了來流風速、拉索傾角和風向角、拉索振動頻率、結構阻尼等對風雨激振的影響及拉索空間姿態對上水線位置的影響,測量了拉索風雨激振時的氣動阻尼;另外對螺旋線控制拉索風雨激振的有效性進行了試驗研究。

        2. 人工水線試驗

        人工水線試驗是在風洞內對帶有人工水線的拉索節段模型進行的一種試驗形式。根據人工水線與拉索的連接形式和試驗的測量內容的不同,人工水線試驗可分為:固定人工水線測振試驗、固定人工水線測力試驗、固定人工水線測壓試驗和運動人工水線測振試驗。

        固定人工水線試驗可研究水線在拉索表面的位置、水線形狀和水線大小等參數對拉索風雨激振的影響。可通過測力或表面測壓得到帶人工水線拉索的氣動力與水線位置的相互關系,為進一步的理論分析提供試驗依據。運動人工水線測振試驗可模擬水線在拉索表面的運動,更真實地模擬實際拉索發生風雨激振時的運動現象,用于研究拉索振動和水線運動之間的耦合關系。

        Yamaguchi對帶有小圓柱體的大八面體柱體節段進行了一系列測力試驗,試驗得到了在不同d/D比值(這里d為小圓柱的直徑,D為八面體圓柱體的平均直徑)時圓柱體的三分力系數隨風的攻角的變化規律。雖然Yamaguchi的試驗模型與拉索發生風雨激振時的實際情況相差甚遠,但得到的結果卻使得進一步的理論分析成為了可能。

        Matsumot對帶人工上水線的圓柱體進行了測振和測壓試驗。研究了紊流度、上水線位置、風速、風攻角等參數對帶人工上水線圓柱體的氣動性能的影響,并測得了強迫振動時帶人工水線拉索表面的壓力分布。Matsumoto認為紊流度的增加可減小發生拉索風雨激振的可能性;人工上水線在某些位置可劇烈地改變拉索的氣動性能。

        同濟大學是國內外較早進行拉索人工水線試驗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劉慈軍等通過一系列固定人工水線測振風洞試驗,研究了水線在拉索風雨激振中的作用,分析了風向角、拉索質量、拉索振動頻率、拉索結構阻尼及St數等參數對拉索風雨激振的影響。彭天波在風洞中采用測力天平測得了帶固定人工水線拉索節段模型在不同風攻角時的氣動力,進而得到了模型的升力阻力系數隨攻角變化的曲線,并對氣動力進行了譜分析。呂強設計了大小不同的兩種形狀的人工水線,通過測力天平得到固定人工水線拉索模型的氣動力隨上水線位置的變化曲線。黃麟在固定人工水線試驗的基礎上設計了運動人工水線的試驗裝置,研究了水線振動與拉索運動之間的耦合關系,分析了風速、水線平衡角和阻尼比等參數對拉索振動的影響,并在頻域上比較了固定水線模型與運動水線模型振動的區別。杜曉慶通過拉索表面測壓試驗,研究了水線位置、風向角、下水線、水線尺寸和風速等參數的影響,并且得到各種參數下上水線表面的風壓分布規律,通過表面壓力的積分得到了帶固定人工水線三維拉索的氣動力和水線上的氣動力。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李惠,陳文禮研究了一套實時監測斜拉索風雨激振時其表面水線特征的超聲波測厚系統,進行斜拉索風雨激振風洞試驗,分析不同風速下斜拉索的上水線狀態,研究了上水線幾何特征與斜拉索風雨激振之間的關系,揭示斜拉索風雨激振與上水線振蕩頻率、振動幅值、平衡位置和相位之間的相關性。

        通過分析不同研究者人工模擬降雨風洞試驗的成果,可以得到一些共同點:風雨激振風速一般為6-18m/s,雨量一般為小到中雨,通常發生風雨激振的斜拉索是沿風向向下的方向,拉索直徑一般為100-200mm,下水線對風雨激振的影響較小;斜拉索風雨激振主要發生在面內,也存在一個面外分量,風雨振動的頻率一般為0.6-3.4Hz,在斜拉索表面形成上下兩條水線,沿索表面向下流動,上水線沿斜拉索模型環向振蕩,振蕩頻率等于模型的自振頻率。

        拉索風雨激振現象機理非常復雜,受各種因素影響,例如:拉索傾角、來流風速、來流方向、來流紊流度、拉索的振動頻率、拉索阻尼、降雨量、拉索線質量等。現場實測雖然能獲得拉索風雨激振最真實的特征,但無法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參數分析。為系統研究風雨激振的機理,風洞試驗可以重現風雨激振的一些基本特征,還可研究振動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3.理論分析

        目前關于斜拉索的風雨激振問題形成機理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觀點:

        1. 馳振機理

        日本的Hikami與Shiraishi1985年在Meiko.Nishi橋最先觀測到風雨激振現象。隨后他們通過一系列的人工降雨風洞實驗再現了這一現象。他們在實驗的基礎上初步分析了風雨振的發生機理,認為風雨激振可能有兩種機理:一種是Den Hartog馳振機理;另一種是彎扭兩個自由度馳振機理。

        2. 上水線振蕩誘發機理

        H.Yamaguchi在進行帶固定人工水線拉索三分力實驗基礎上,最早進行了理論分析,對于Hikami提出的兩個可能的機理,Yamaguchi采用準定常馳振方法進行分析,建立拉索和水線兩自由度運動方程。分析認為單自由度Den Hartog馳振理論不能解釋風雨振的形成機理水線是風雨激振不可缺少的條件,當水線的振蕩頻率接近于拉索的自振頻率時,水線與拉索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斜拉索產生負阻尼,引發斜拉索發生大幅振動,應該把風雨激振作為一個兩自由度馳振問題來研究,通過分析發現水線的形狀和位置的變化會改變拉索的氣動穩定性。

        Xu&Wang,Wang&Xu在Yamaguchi的基礎上提出單自由度分析模型,將氣動力升力表示成拉索豎向運動速度、水線角度和角速度的函數,將拉索速度項移至方程左邊(氣動阻尼項),右邊則剩下水線的運動項,風雨激振變為在水線運動荷載下的受迫振動,但沒有考慮拉索運動對水線的振幅和頻率的影響。對于移動水線情況,由于水線與拉索以及來流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氣動阻尼發生交替的變化,從而引發風雨激振。Wilde&Witkowski在Xu&Wang單自由度模型中考慮了水線振蕩幅值隨風速的變化關系。

        Peil, U.& Nahrath, N在Yamaguchi兩方程馳振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一個三自由度模型,增加了斜拉索順風向振動進行分析,假設斜拉索受到的氣動力矩全部作用到水線上,并且通過實驗研究了索結構風雨激振,認為上水線的運動是導致風雨振的主要原因。

        Seidel等將水線看作是移動干擾,考慮斜拉索表面存在兩條水線,建立了六個耦合方程組,分別表示斜拉索和兩條水線橫風向和順風向運動。由于水線的存在,圓柱表面被分成不同壓強區域(亞臨界和超臨界),通過積分得到氣動升阻力系數,氣動升阻力表示成水線角度的函數。Seidel等指出當風速大于某個限制,流動不存在轉變,這時不會發生風雨激振;發生風雨激振的速度下限是由風偏角和拉索傾斜角決定的。

        3. 上水線特定位置致振機理

        Masumoto對帶人工上水線的圓柱進行了測振和測壓實驗。研究了紊流度、上水線位置、風速、風攻角等參數對該模型的氣動性能的影響,并測得強迫振動時帶人工水線拉索表面壓力分布,提出了上水線在某些位置可劇烈改變拉索的氣動性能。

        Xu&Wang,Wang&Xu認為對于靜止水線情況,拉索大幅值振動的發生是由于水線處于某些特定位置使得拉索產生負的氣動阻尼造成的。

        國內,顧明和杜曉慶建立了三維拉索風雨激振的準二自由度運動方程,氣動力系數根據帶人工水線三維拉索模型試驗得到,分析了水線平衡位置和水線振幅的取值,采用數值求解方法計算了拉索風雨激振振幅。顧明、黃麟、劉慈軍等通過人工水線風洞測振試驗研究,得出了水線特定位置是引起索結構大幅振動的主要因素的結論。

        4. 渦激振動機理

        Delong Zuo揭示了風雨激振與高風速下干索渦激振動之間的聯系,認為風雨激振的內在機理與渦激振動的相同,與降水無關。由于風偏角和拉索傾角的存在使得這種渦激振動不同于經典卡門渦脫,是一種三維渦激振動。

        5. 軸向流與水線間的氣液耦合現象引發振動機理

        Masumot提出了軸向流理論,認為拉索上部形成的水線和拉索背風面的軸向流是拉索結構發生振動不穩定的重要因素,軸向渦流與上水線的氣液耦合現象是拉索風雨激振的關鍵所在。

        2.4.CFD數值模擬

        風工程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風洞試驗、現場測試、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四種,其中數值模擬是最近30年在前三種方法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下面的介紹為CFD技術在拉索風雨激振方面的相關研究。

        高仕寧選取雷諾應力(RSM)模型,應用CFX軟件分別對位于拉管不同位置的水線和不同尺寸的水線的情況做數值模擬,得出拉管表面壓力分布、升力系數、阻力系數的變化規律,并與前人的試驗數據進行了對比。李壽英和顧明采用CFX軟件對帶固定人工水線斜拉索的繞流進行數值模擬,選取兩種人工水線,計算了傾角為30°、風攻角為35°時帶固定人工水線拉索的阻力系數、升力系數、表面平均壓力系數、固定人工水線上的氣動力等,并與試驗結果進行比較。Rocchi D和Zasso A 選取大渦模擬(LES)模型,使用FLUENT軟件,對固定水線位置的拉索進行了模擬,并得出一些有益的結論。陳文禮和李惠提出物理試驗與CFD數值模擬的混合子結構方法,通過與圓柱渦激振動的流固耦合方法結果進行比較,分析了上水線對繞流場特性的影響,然后采用有限元程序ANSYS和計算流體動力學程序CFX對考慮風速剖面的CFRP斜拉索渦激振動進行流固耦合方法的CFD數值模擬。

        3.結語與展望

        本文參考各類文獻,對斜拉橋拉索風雨激振問題進行了系統總結, 并對今后的設計研究提出展望。總結如下:

        在現場觀測和風洞試驗方面,未來的研究應更加關注水線的形成及其在風雨激振中的作用,精確測量不同拉索運動狀態下的水線形狀和位置,為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提供基礎。

        在理論分析方面,雖然國內外很多學者和專家提出了各種理論模型和數值解析方法分析風雨激振發生機理,但是迄今為止還是沒有一種大家公認的對斜拉索風雨激振的發生機理能夠完全解釋清楚的模型,對設計工作也無決定性的指導意義,今后的研究應側重于風雨激振的軸向流、風場與水線間的氣液兩相耦合現象以及風場、水線與拉索間的氣液固三相耦合現象的研究,結合橋梁設計、監測對風雨激振機理進行更加深入和精細化的研究。

        目前的CFD數值模擬中主要集中于繞流現象和渦激振動的研究,風雨激振的數值模擬主要針對固定水線位置的分析,以下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1) CFD中風雨(氣液)兩相流對水線形成過程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探討;(2) CFD中風雨條件下與斜拉索的耦合振動(氣液固三相)問題需要進一步闡述;(3) 風雨激振的軸向流的數值模擬需要進一步實現;(4) CFD中考慮超長跨斜拉索下垂影響,在風速剖面作用下的風雨激振的現象需要進一步解釋。

        參考文獻:

        [1] 劉慈軍. 斜拉橋拉索風致振動研究[D]. 上海:同濟大學,1999.

        [2] 陳文禮. 斜拉索風雨激振的試驗研究與數值模擬[D]. 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

        [3] 高仕寧. 拉管結構繞流的數值模擬及理論分析[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9.

        [4] 陳文禮. 斜拉索風雨激振的試驗研究與數值模擬[D]. 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

        第4篇:人工降雨特點范文

        關鍵詞果樹;天氣災害;管理技術;河南魯山

        魯山縣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東麓,果樹栽植面積逾1.33萬hm2,是河南省25個以林木為主的山區縣之一。但魯山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多變,降雨不均,經常遇到花期晚霜、越冬凍害、干旱、日灼等自然災害,給果樹生產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筆者對主栽果樹經常遇到的主要前期災害進行了調查分析,并提出了針對性的管理技術。

        1杏樹花期的晚霜凍

        魯山縣杏樹開花期經常遇到晚霜凍,有“杏樹十年九不收”的說法。春節過后氣溫開始回升,杏樹等開花較早的果樹花芽開始萌發,又突然遇到天氣變化,土壤和植株表面溫度短時降至0℃或0℃以下,即“倒春寒”,使空氣中的水汽在物質或地面凝成霜[1]。晚霜持續一定時間,對正在開花的杏樹危害很大,由于雌蕊最不耐寒,輕霜凍時只將雌蕊和花托凍死,嚴重時花瓣受凍變枯脫落,造成這些果樹難以授粉,坐果率極低,甚至絕產。應該采取如下管理技術:

        (1)延遲開花,減輕霜凍程度。在春季灌水降低土溫和樹溫,可延遲發芽,避開霜凍。樹干涂白或樹冠噴7%~10%石灰液,也可延遲開花3~5d。在修剪措施上,充分利用腋花芽(萌發遲)結果,也有利于避開霜凍。

        (2)熏煙法。根據當地氣象預報,有霜凍危險的夜晚溫度降至3℃時即可點火發煙。生煙能減少土壤熱量的輻射散發,同時煙粒吸收濕氣,使水汽凝成液體而放出熱量,提高氣溫。

        (3)人工降雨、噴水法。降霜前利用人工降雨或噴霧器向果樹體上噴水,可增加溫度,減輕凍害。

        (4)藥劑法。霜后應立即用天達2116每瓶(200g)對水300~400kg,隔15d噴灑2次,能明顯提高杏樹抵御晚霜凍害的能力,提高坐果率。盛花期用100g清水加0.8kg 17%硼砂,再加0.4kg尿素配成硼砂尿素溶液噴布,也可提高坐果率。

        2李樹抽條

        魯山縣春季干燥多風,氣溫上升快,李樹常發生自上而下的失水抽干早春抽條現象。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前1年采果后氮肥使用較大,秋季多雨,李樹貪青旺長,枝條發育不充實,再加上地溫上升緩慢,凍土層中果樹根系難以吸收水分,而枝條蒸騰量大所造成的。應該采取如下管理技術:

        (1)采果后不單獨施用氮肥,每隔15d噴灑1次磷酸二氫鉀250倍液,促進枝條充實;冬剪時,減去不充實分枝。

        (2)每年春初,按樹冠大小覆蓋地膜,提高地溫,促進土壤解凍。

        (3)在發芽前樹干噴灑2次防蒸騰劑,使樹干表面形成保護膜層,防止蒸騰失水。

        (4)纏塑料薄膜條和扎草把。可用較寬的塑料膜條,纏枝時可用較窄的塑料膜條,操作時要纏繞嚴、緊,不留空隙。扎草把時,將草把扎到主枝分枝處,在其底部堆土培嚴即可。在春季土壤解凍后、萌芽前,要及時去除根頸培土和綁縛物。

        (5)對已發生抽條的幼樹,在萌芽后,剪除已抽干枯死部分,促其下部潛伏芽抽生枝條,并從中選擇位置好、方向合適的留下,培養成骨干枝,以盡快恢復樹冠。

        3板栗冬春枝干日灼

        由于冬春夜間氣溫較低,常在0℃以下,枝干組織凍結,白天日光直射,使枝干溫度增加到10℃以上而融凍,凍融交替使枝干南面和西南面皮層和形成層變為褐黑色而死亡。受害輕時,樹皮變色橫裂成斑狀塊,受害重時,樹皮變色凹陷,干枯或脫落。板栗枝干日灼部位常引起病菌侵染,干部腐爛而干枯死亡[2]。應該采取如下管理技術:

        (1)整形修剪時,應多留枝,避免枝干裸露,減少日灼。

        (2)樹盤覆蓋地膜,距根莖周圍10cm適當培土。

        (3)在冬春用小刷子涂抹樹干及其分枝。滑石粉涂白劑配方為:100kg水+54kg滑石粉+1kg石硫合劑原液+3.2kg玉米面。

        (4)日灼后的樹干應噴灑腐必清100倍液,預防病菌侵染,并鏟除已侵染的病菌。

        4葡萄花期冷害

        巨峰葡萄在魯山縣一般于5月1日前后開花,經常遇到連陰小雨,溫度突降到10℃以下,造成難以授粉坐果,或形成無種子果,難以膨大,產量大幅度降低或絕產[3]。應采取如下管理技術:

        (1)花前注意天氣預報,若有降雨,應在花前4~7d噴灑PBO 400倍液,以減輕低溫危害。

        (2)花前花后1周噴布1 000mg/kg比久+0.3%硼砂,提高坐果率。

        (3)花后7~10d,對沒有種子的發青籽粒,應采用0.1%吡效隆,每支(10mL)對水1.5kg加入20mg/kg赤霉素,促進無種籽粒膨大,減少損失。

        5棗樹花期日灼

        棗樹開花在5月中下旬,正值魯山縣炎熱的夏季,日照強烈,溫度較高,多日無雨,空氣干燥,棗花期對土壤和空氣水分十分敏感,常有卷葉、焦花、焦蕾等現象發生,難以授粉坐果。應采取如下管理技術:

        (1)花期對有條件的果園灌水保墑。

        (2)花期噴水提高空氣濕度。

        (3)盛花期初噴布20mg/kg赤霉素。

        6桃樹干旱

        魯山縣的桃樹大都種在山地、丘陵上,根本無條件灌溉,而該縣降雨量又多集中在夏末秋初,桃樹生產靠天收,產量低、品質差,有的大旱年份甚至絕收[4]。應采取如下管理技術:

        (1)防治土壤水分蒸發流失。一是采用改良式魚鱗坑。魚鱗坑為半月形坑穴,外高內低,長徑0.5~1.2m,短徑0.5~1.0m,埂高0.2~0.3m。坡面上坑與坑排列成三角形,以利蓄水保土。但魯山縣冬春干旱,魚鱗坑所蓄集的水又被蒸發掉,難以被果樹利用。為此,在雨季過后,以采用在魚鱗坑上覆膜的辦法,防止水分蒸發,以充分被果樹利用。二是果園覆膜和覆草。一般在春季干旱、風大的3~4月進行,覆蓋時可順行或只在樹盤下覆蓋,以大幅度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三是施用抗旱保水劑。保水劑是一種聚丙烯類,吸水保濕性極強,其吸水性能超過自重的1 000倍,并有優異的保水性能,在干燥的環境下其表面能形成阻力膜,阻止膜內水分外溢和蒸發。雨后應用可將水分長期保留下來,供果樹長年吸收。

        (2)減少樹體水分蒸騰。一是合理修剪。春季及時抹掉多余的萌芽,疏掉無效生枝,修剪時少造傷口,多留保護樁,修剪后要用封剪油或潤膚油及時涂抹剪、鋸傷口,防止樹液蒸發。二是應用抗蒸騰劑。抗蒸騰劑可以在干旱時使葉部氣孔關閉,減少水分蒸騰,就可達到經濟用水,提高樹體水分利用率的目的。

        (3)促進根部生長,提高樹體吸水能力。施用土壤磷素活化劑,可消除因長期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結;疏松土壤,可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恢復,增加根量,提高根系活性,促進桃樹吸收水分范圍和能力,提高桃樹抗旱性。

        7參考文獻

        [1] 李敬巖,劉時靜,劉建斌,等.彰武縣大扁杏樹凍害調查[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3):86.

        [2] 武利利,常軍燕.果樹日灼病發生原因與預防措施[J].西北園藝:果樹,2008(3):27.

        第5篇:人工降雨特點范文

        【摘 要】物理概念是學生學好物理的基石,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教學案是實施概念教學的一種很好的載體,因為它使得課堂更高效。

        關鍵詞 概念;教學案;實施

        物理概念是某類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的共同性質和本質特征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對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維形式。根據物理概念的特征結合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我將概念教學的基本模式歸納為:概念引入——體驗——形成概念——鞏固——深化。那如何讓物理概念教學更加高效呢?我覺得用教學案來實施概念教學就是一種不錯的做法。因為教學案有諸多優點:1.它集中了備課組的集體智慧,有利于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共同提高;2.它的教學目標很明確,使教師與學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數;3.它的應用使得上課更加的有序、更加的高效;4.它能更好的體現“學研考”這一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那又如何利用教學案實施概念教學呢?通過摸索,我在教學案的編制時考慮概念教學的特點,把概念教學的教學案固定模式化,一般模式為:引入——體驗——定義——應用——深化——練習。以八年級物理“升華與凝華”的教學為例:

        四、升華和凝華(學案12)

        【教學目標】1.知道升華和凝華的概念,知道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2.了解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并能用物理語言進行解釋。

        【教學過程】

        一、回顧復習

        二、新課學習

        1.實驗:“碘錘”實驗

        物態變化過程中有沒有出現液態的碘?_____

        現象:實驗加熱時,碘由固態_____變為氣態;冷卻時,碘由氣態_____。

        定義:_____叫做升華。_____叫做凝華。

        升華需要_____熱,凝華需要_____熱。

        2.舉例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至少舉兩個例子)。_____

        練習1:指出下面的物理現象屬于物態變化的哪種方式。

        樟腦丸過一段時間后會變小。______

        冰凍的衣服在0℃以下也會干。______

        冬天的霜。______

        灑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戴眼睛的人從寒冷的室外進入暖和的室內時,鏡片上會出現一層小水珠。______

        練習2:下列物態變化都吸熱的是( )

        A.熔化、汽化、升華 B.汽化、凝固、液化

        C.凝固、液化、凝華 D.凝固、汽化、凝華

        3.辨一辨:冬天窗戶上的“冰花”(PPT展示圖片)屬于哪種物態變化?

        活動:觀察“霜”與“冰”的圖片,比較它們形狀上的不同點。

        小結:凝固而來的固態的水的形狀是_____;凝華而來的固態水的形狀是______。

        4.升華、凝華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1)組織、指導學生分組討論課本圖2-38、2-39實例。

        (2)學生自學課本43頁“生活 物理 社會”中的“人工降雨”,學習過程中注意“人工降雨”的幾種方法中涉及哪些物態變化的過程?

        (3)在運輸食品的過程中常用干冰來為食品保鮮,為什么?

        (4)舞臺上經常用噴灑干冰的方法制造“白霧”以渲染氣氛,你知道為什么嗎?

        三、課堂反饋

        我們看以上的教學案的第一模塊是:引入。它是用通過復習引入的,一般我們還可以實驗引入,活動引入等等方法。引入的目的是引入課題。第二模塊:體驗。這節課是通過實驗的方式。同樣體驗可以是觀察圖片,活動,舉例等等方式。這個模塊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自然的生成概念。第三模塊:定義。無需多說,由于前面豐富的感性認識與分析,概念形成此時就水到渠成了。第四模塊:應用。這節課是通過舉例分析完成的。一般方法也是舉例。但是還可以練習、實驗、活動等其他方式。這塊兒的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以及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第五模塊:深化。這節課是通過辨別冬天窗戶上的“冰花”從而引出凝固與凝華而來的固體形狀上的特點,使學生更進一步理解凝華。這一板塊的目的是深化概念,使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最后,練習。本節課的練習包括兩部分:升華與凝華在生活中的應用和課堂反饋。目的是讓學生放慢對概念的遺忘。

        另外,在概念教學的教學案編制與實施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學案不需要編制的過細,不要把教師上課要上的每一句話都放在上面。比如這份教學案,引入是復習引入,但復習時怎樣引入,如何述說就沒有必要放在教學案上。實踐發現如果教學案編制的過細,教師發揮的空間就很小。這樣會導致一個后果:所有用這份教學案的教師上課都是同一個教學模式,甚至上課所說的話都基本一樣。用我們校長說的一句話就是:只要聽備課組一個人的課,就知道其他人是怎么上課的。

        2.此教學案沒有必要先發下去讓學生預習。因為這個教學案上的思維難度不大,課的容量也不大,完全沒有必要預習。也就是說不是每份教學案都需要預習。像這樣的教學案如果先發下去預習了,學生就沒有期待了。沒有期待即不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是枯燥乏味的,教學效率當然不會高了。像這樣的教學案上課前幾分鐘發,發了讓學生先大概看一下,了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上課流程就行。而有些課程容量大的課則需要將教學案事先發下去預習,讓學生把書上有的以及會的知識先填好(可以用鉛筆填)。而對于難度大的教學案,可以提前一天或是幾天把教學案上的難點布置下去,讓學生提前思考(教學案可以不發下去)。

        第6篇:人工降雨特點范文

        關鍵詞:小型水利;水庫設計;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一、工程案例

        1.地理概況

        某某縣位于湖南省東部羅霄山脈西側;西北接枚縣,西南鄰安仁,東南毗炎陵縣,東部與江西省的寧岡、永新、蓮花縣交界;地理坐標:東經113度20分一113度65分,北緯26度30分一27度7分之間,總面積為2500 km2, 山地面積占51.69 %。武功山綿亙于西北,萬陽山蜿蜒于東南,地勢朝中部、西南部傾斜,形成一個三面環山,朝西南敞開的丘陵性盆地。

        2.地形地貌

        該縣屬南方丘陵山區,境內諸山均系羅霄山脈所派出。山地海拔平均高度在500m以上,最高1405m,最低50m。地形呈北高南低,東高西低之勢。

        3.水文

        該縣境內有沫水貫穿南北,82條江溪呈扇形匯入沫水。主要支流有茶水、挑水、漚江、文江。該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境內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1370.2毫米,境內控制集雨面積2494.1 km2。平均年降水總量37.1億m3,地表水20.18億m3,此外,還有客水23.02億m3,地下水3.16億m3,水資源較豐富。年平均蒸發量為1482.1mm。

        4.植被與主要農作物

        該縣土地面積392萬畝,其中耕地42.86萬畝,林地221萬畝,可放牧草地90萬畝,其他38.14萬畝。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該縣木材蓄積量達120萬m3,其中主要是杉木、松木、闊葉林等。主要農作物以水稻為主,旱作物主要是柑橘、紅薯、大豆等。

        二、工程規劃設計

        根據該縣工程所起的作用不同,分為水源工程、輸水工程、田間工程、附屬建筑物,以下對各工程設計、布置情況逐一介紹。

        1.水源工程規劃設計

        1.1人工降雨

        旱災是某某縣主要自然災害之一,干旱時段是每年6一10月。公元338--1949年的1612年中,有記載的較大旱災132年(含水旱交侵26年)占總年數的8.3% 。1950-2009年的60年中,有25個旱災年(含水旱交侵7年),占總年數的41.70% 。由于“天有不測風云”,人工降雨不時采用,以緩解旱情。

        1.2水源涵養林

        水源涵養林一般地處較高位置,相當于在山上建了“森林水庫”。完全可以實現自流灌溉,減少了修建提水灌溉設施支出。具有灌溉自如,節約能源、工程費用及管理費的優點。

        1.3“土壤水庫”

        土壤水庫對某某縣有借鑒作用,該縣農民歷來都有翻耕田塊的習慣,增加土壤含水量,蓄水保墑,采用覆蓋地膜,以防土壤水分蒸發,都是利用“土壤水庫”的成功范例。因此某某縣可在適當的地方開辟多功能、高效益的“土壤水庫”。

        1.4取水工程

        1)無壩引水

        該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降雨相對比較豐富,在受人為影響較小的偏遠地方,植被茂盛,水土流失較輕,大小溪流常年有相對穩定的基流。丘陵山區地形,存在大量灌溉水源相互獨立的小面積灌區,無需修建具有調節庫容的水庫,采用無壩取水工程較多。

        2)攔河壩

        ①沖沙孔設置

        在實際工程中,每一條河流總會挾帶泥沙,許多已建小型攔河壩大部分只考慮奎高水位以滿足下游地區農田灌溉,工程長期運行使原河床拓展較寬,能夠滿足泄洪安全,而沒有考慮建壩后上、下游泥沙沖淤平衡,沒有設置沖沙底孔。在進行舊壩改造時,由于氣象水文地質等數據沒有或不全,盡量不要縮窄壩寬。為了能保持河床平穩運行,無孔壩必須增設沖沙孔,采用固定閘門或活動疊梁閘門控制運行。

        ②梯級小攔河壩規劃

        由于該縣屬丘陵山區,有的地方沒有條件修建蓄水工程,小面積灌區大量存在,由于該地區梯田之間落差較大,又有豐沛降雨,同時還有地形、地質、水土保持、植被等有利于水源涵養可靠因素,絕大部分河流(溪流)有長期穩定的灌溉基流。另外,天然降水量時常分配不均,干旱時有發生,又存在回歸水利用問題。可以采用建梯級小攔河壩引水灌溉,見圖4.6。建壩材料一般采用漿砌石或者混凝土。其特點庫容通常很小或者沒有,工程量小,比較適合經濟薄弱、灌溉面積較小、地形地質條件不適合建大壩的地方。

        3)水閘工程

        由于該縣小型取水工程通常遠離農戶居住區,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管理困難,加之丘陵山區河流坡降大,降雨時,河道水流陡漲陡落,泄洪安全尤為重要,同時又必須考慮保證一定農田灌水時間,可設簡易水力自動翻板鋼閘門與直升式平板閘門組合水閘,既可防洪,又可引水灌溉。在丘陵山區,1000畝以下小面積灌區大量存在,每一次灌水時間較短,工程實踐證明,這種不同閘門組合式水閘,較好地解決了泄洪安全與灌溉的矛盾。

        4)水庫灌溉水溫與工程措施

        該縣氣象資料表明高溫灌溉水少見。而低溫灌溉水倒較常見,主要原因有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其中人為因素又主要是人為設置拉桿鑄鐵底孔閘門,見圖4.12和圖4.13,取水庫底層低溫水灌溉。

        2. 輸水工程規劃設計

        2.1引水工程規劃設計

        1)設計引水流量的確定

        由于小型灌區資料缺乏,技術力量不足,編制灌水模數圖比較困難,因此在推求渠道的設計引水流量時,可根據相似灌區典型年作物需水高峰期的最大灌水定額和灌水延續時間來確定,其計算方式為:

        式中:a―主要作物的種植比例(%),灌區以種植水稻為主,通常取a =100070;

        A―渠道的灌溉面積(畝);

        e―典型年水稻用水高峰期的日耗水量,根據調查,取e=ll mm;

        t―每天灌水小時數,自流灌區取t=24h,提水灌區取t=21 h 。

        η―渠系水的系用系數,灌區灌排渠道改造全部采用硅防滲襯砌,防滲效果好,輸水損失小,水的利用系數較高,可取n =0.7 , 以設計流量作為渠道設計依據。

        2)渠道橫斷面設計

        渠道橫斷面設計的主要內容是通過水力計算確定渠道橫斷面尺寸。渠道按明渠均勻流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V―渠道平均流速,mls.

        C―謝才系數;

        R―水力半徑,m;

        ι―渠底比降。

        2.2排水工程規劃設計

        1)排水溝流量的確定

        采用平均排除法計算,設計暴雨標準為十年一遇,3d暴雨(200--280mm ) ,3d排至作物耐淹深度。由于該縣地形復雜,各地情況不同,需采用不同公式計算。

        ①平原區旱地設計排澇模數計算公式:

        式中:q、一旱地設計排澇模數Lm3 /(s 。 km2 )]

        T一排澇歷時(d)。

        3.田間工程規劃設計

        根據該縣地形屬丘陵山區,絕大部分農田是梯田,田塊至少有一側方向是臨空面,比較容易解決農田排水,主要問題是解決引水灌溉;該縣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不到0.8畝,為了少占耕地,采用灌排分渠布置較少。絕大部分灌排渠系采用灌排合渠。下面提出設置渠、田、林、橋涵、路的一般要求。

        ①渠:引水渠盡量布置在位置高的地方,以利增大灌溉面積,在丘陵山區地區,支渠沿等高線走向。

        ②田:田面要求平如鏡,使田塊水深均勻一致。

        ③林:在風沙區,農田防護林顯得非常重要,其設置應按照國家現行標準,結合灌排渠溝布置進行布設;在田間機耕道一般不設林帶,以防遮擋陽光,影響作物光合作用。

        ④橋涵:為滿足生產和交通需要,在路渠交叉處設置橋涵,。各級渠道上的橋涵具有量大、面廣、形式類似、跨徑小、標準低等共同特點,適宜采用定性設計。橋面板盡量設計平整以利出行方便,寬度同路面寬度,其他尺寸通過過水流量、結構計算確定。

        4.附屬建筑物規劃設計

        根據某某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實際,附屬建筑物規劃設計主要敘述:1)陡坡與跌水;2)渡槽;3)擋土墻;4)反濾層;5)下水槽;6)倒虹吸管;7)伸縮縫和沉降縫;8)便民設施;9)沉沙池;10)退水建筑物;11)量水設施。

        結束語

        灌區經過農田水利工程改造后,耕地能排灌自如,早澇保收;田間道路的修建,便利了耕作,提高了機械化水平和集約化程度;水土涵養林建設力地改善生態環境,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大大改善;耕地利用的經濟效益明顯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生活更加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慶華.概述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建設規劃【M].上海: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第7篇:人工降雨特點范文

        一、加強領導,強化督查,認真落實抗旱工作責任制

        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抗旱救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和全省抗旱救災動員大會精神,按照抗旱救災思想認識、領導責任、工作措施、檢查督促、行政問責“五個到位”的要求,從早、從快、從緊、從實抓好抗旱救災工作。及時轉發執行省市抗旱救災文件和指示,結合實際下發了抗旱救災通知,并于2月22日召開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緊急會議,專題安排部署抗旱救災工作,緊緊圍繞旱情特點和抗旱實際,層層落實責任制,把抗旱救災工作中的各項任務逐項細化分解,橫向分解到部門,縱向分解到基層,責任落實到人頭。縣人民政府派出7個工作組赴各鄉(鎮)檢查指導抗旱救災工作,對各級各部門工作實行跟蹤督查,確保工作措施限期落實到位,確保各項工作取得預期成效。縣委、縣政府要求對情況不清楚、措施不到位、責任不到人、有問題不報告,是哪一級負責,就由哪一級承擔責任;對因領導不力、指揮不當,造成抗旱救災進展緩慢,延誤時機的鄉(鎮)和部門,嚴肅通報批評并追究主要責任人的責任。

        二、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形成抗旱救災強大合力

        氣象、水文部門密切監控旱情態勢,準確提供旱情動態,及時旱災預警預報,積極做好人工增雨作業準備工作,儲備人工降雨火箭發射架5座,降雨彈110枚,并與廠家預定復合型多功能發射架1座,降雨彈600枚,市政府配備的抗旱增雨防雹新型四管火箭架1座和100枚火箭彈即將到位。農業、科技、供銷等部門認真做好農藝措施推廣、農業科技服務、小春作物病害防治、農資儲備供應等工作,組織專業技術人員3000余人次指導抗旱救災,開展抗旱救災技術培訓133期,培訓農民5980人(次),派出農機人員126人次,開展技術指導120期,義務檢修抗旱機具66臺次;采取淺中耕、秸稈覆蓋、地膜覆蓋等措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落實甘蔗地膜覆蓋1.2萬畝;加強病蟲害防治,防治小春作物病蟲害7000畝;儲備尿素2880噸、復合肥1760噸、磷肥960噸,農藥7噸、農膜10噸、噴霧器20件、農具2000件。水務部門認真做好抗旱用水調度、旱災信息統計等工作,認真編制庫塘現有水量抗旱應急調度計劃書,做到一庫(塘)一冊,小(一)型以上水庫由縣防辦審批后進行調度,小(二)型水庫由所在鄉(鎮)人民政府審批后調度,塘壩由所在村民委員會審批后調度。發改、經濟商務、財政、農業、電力等部門認真做好抗旱救災物資保障工作。縣財政局及時開通抗旱資金綠色通道,撥付各級財政抗旱資金316.87萬元,其中,中央特大抗旱補助經費15萬元、省級抗旱補助經費30萬元、省級抗旱農業資金3.5萬元、省級蓄水抗旱經費5萬元、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134萬元、旱災地區老人口糧和飲水困難問題資金25萬元、災民生活臨時救助資金16萬元、抗旱救災捐款25萬元、煙葉抗旱保苗資金23萬元、縣級捐款40.37萬元;縣財政還擬安排150萬元資金,用于備荒籽種儲備及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同時,調用農機具2100臺(套),進行農機抽水灌溉抗旱1.8萬畝,運送抗旱農用物資和人畜飲水840噸;投入抗旱燃油9.66噸,抗旱用電1.4萬度,儲備柴油350噸、汽油200噸。民政部門認真做好受災群眾的生活救濟工作,投放救災大米180噸,緩解近期重災農戶缺糧問題,確保災區人心穩定。發改、工商、質檢、公安等部門認真做好農資價格和質量監測監管,對城鄉各農資經營店進行拉網式檢查,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劣偽農資和哄抬物價行為,確保農資價格穩定和質量安全。煙草部門積極采用抽水、拉運水等方式進行抗旱保苗,投入資金400多萬元,為全縣36個育苗點育苗戶購置每戶至少1臺抽水機,購買水管25200多米,建造水塔4個,出動農用車、牛馬車3000車/次,動用抽水機560臺/次,抗旱用電3萬多度,抗旱用油11噸,拉水15萬立方米,購買水桶6000余支,開挖簡易水池8000多個,發放大棚膜9000多公斤,投入人力6500人次,有效確保烤煙抗旱保苗和移栽用水。衛生部門加強疾病流行動態及居民飲用水衛生監測,特別加強集中式供水學校的生活飲用水和臨時性水源水質的監測消毒,堅決預防遏制腸道傳染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教育部門認真做好抗旱保學工作,確保師生用水的有效供給和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其他相關部門按照部門職責要求,協同做好抗旱救災工作。

        三、大力宣傳,廣泛動員,營造全民抗旱救災的良好氛圍

        充分利用數字鄉村網、政府信息公開門戶網站、農業信息網、**消息、**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通報旱情災情,旱災圖片和信息。**消息、**電視臺等新聞單位深入追蹤旱情災情,及時報道縣委、縣政府關于抗旱救災工作的安排部署和全縣上下抗旱救災采取的措施行動;縣四班子領導及各鄉(鎮)各部門領導干部深入災區一線調查了解災情,指導科學抗旱;基層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千方百計幫助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全縣上下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把抗旱救災各項措施落實到村、到戶、到人。截至目前,全縣共投入6.635萬人次開展抗旱救災。

        四、以人為本,科學調度,千方百計確保生產生活用水

        按照“先生活、后生產,先節水、后調水”的原則,采取各種措施重點確保城鎮、農村、學校的飲用水供應,保障重點企業和產業生產用水。目前,縣城自來水廠供水正常,日供水規模10000m3,實際日供水量5000m3,供水人口3.5萬人。通過提前關閘蓄水,對有條件的徐家壩水庫、灣水河水庫、胥家營水庫進行跨流引水、停止小(一)、小(二)型水庫電站發電等措施,最大限度發揮庫塘蓄水

        功能,實現庫塘挖潛增蓄450萬m3;通過發動全縣各單位、各鄉(鎮)干部職工4000余人參加水利工程建設義務勞動,幫助群眾切實解決生產生活用水問題;通過加快冬春水利建設、水毀水利工程修復和灌區、渠道、灌溉設施配套改造,加大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力度,開展節水灌溉和鄉村供水工程建設,目前完成計劃數的95%,確保大春作物按時栽種;充分利用庫塘死庫容進行保苗抗旱,投入資金3萬余元,購置5.5千瓦抽水機2臺、3.5千瓦抽水機2臺、15千瓦柴油發電機1臺、水管60米、銅線2500米,準備抽取部分庫塘死庫容用于人畜飲水及春耕生產應急用水。

        第8篇:人工降雨特點范文

        關鍵詞 節水灌溉技術;滴灌原理;滴灌技術參數

        中圖分類號S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50-0119-02

        2011年5月30日上午,中國灌排中心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工作站于在酒泉掛牌成立,在酒泉掛牌的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工作站是西北地區唯一一家。近年來,酒泉市大力發展節水高效特色農業,積極推廣膜下滴灌、小管出流、微灌、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在設施農業、高效農業、城市綠化和生態治理等領域,廣泛實施節水工程。下面我就結合酒泉的實際情況介紹一下滴灌技術在酒泉地區的應用。

        1 酒泉地區的基本概況及氣候特征

        酒泉地區地處東經93°~103°,北緯38°~43°。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與馬鬃山之間,東接張掖地區和,南接青海省,西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國。

        酒泉屬中溫帶半沙漠干旱性氣候,其特點為氣候干旱降水少,蒸發強烈日照長,冬冷夏熱溫差大,秋涼春旱多風沙。常年最高溫度36.6℃,最低為零下29.8℃,年均溫7.5℃,晝夜溫差大。全年主導風向是西南風,最大風速26m/s,年平均降雨量87mm,年平均降雨日數62天。年平均蒸發量2 140mm,超過降雨量27倍。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 000小時左右,日照百分率平均69%,10月份多達78%。無霜期127天~158天。

        2 存在問題

        據調查,目前該區的基礎水利設施不太完善,很多渠道由于年久失修,加之冬天氣候寒冷,冰凍期較長,渠道凍脹破壞嚴重,且目前該區用水管理體制不太完善,管理人員及廣大居民節水意識不夠高。綜合分析,目前該地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渠道設施老化、水資源利用率較低;2)用水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專業的技術支持;3)資金嚴重短缺、節水進展緩慢。

        3 常見的幾種節水方式比較

        根據灌溉水向田間輸送與濕潤土壤的方式不同,一般把灌水方法分為四類:地面灌水方法、噴灌灌水方法、滲灌灌水方法和微灌灌水方法。

        地面灌水方法又稱重力灌水法,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種灌水方法,但是水資源利用率較低。噴灌灌水方法與氣象上的人工降雨外外形上看似相同,但實質上原理卻截然不同。噴灌技術在我國發展較晚,受大風天氣的影響較大。微灌灌水方法是通過一套專門設備,將灌溉水加低壓或利用地形落差自壓、過濾,并通過管道系統輸水至末級管道上的特殊灌水器,使水和溶于水的化肥以較小的流量均勻而又經常地、緩慢地潤濕作物根系區附近的土壤表面或者表下土壤。微灌技術是目前各種灌水方法中用水量最省,水的利用率最高的一種灌水方法。而滴灌技術是微灌灌水形式的一種典型,本文對此進行詳細介紹。

        4 滴灌技術的應用

        4.1 滴灌技術的原理及特點

        滴灌是將具有一定的壓力水,過濾后經滴灌系統及滴水器均勻而緩慢地滴入植物根部附近土壤的局部灌溉技術,如圖1所示。滴灌具有省水、灌溉均勻、節能、土壤和地形的適應性強、增產、省工、方便田間作業等優點;主要缺點是投資較高,容易堵塞,對水質要求高。它主要適用于果樹、蔬菜、花卉、溫室大棚等經濟作物和水源極缺的地區、高揚程抽水灌區及地形起伏較大地區的灌溉,同時對透水性強、保水性差的砂質土壤和咸水地區也有一定的發展前景。

        滴灌具有省水、灌溉均勻、節能、土壤和地形的適應性強、增產、省工、方便田間作業等優點;主要缺點是投資較高,容易堵塞,對水質要求高。

        4.2 滴灌系統的組成

        滴灌系統一般由水源、首部控制樞紐、輸水管路和滴水器組成。

        1)水源:各種符合農田灌溉水質要求的水源,只要含沙量較小及雜質較少,均可用于滴灌,含沙量較大時,則應采用沉淀等方法處理;

        2)首部控制樞紐:首部控制樞紐一般包括水泵、動力機、過濾器、化肥罐、調節裝置等。化肥罐用于灌水施肥施藥,常用的化肥罐有壓差式、開敞式、文丘里注入式和注射泵等4種形式,肥料罐一般安裝在過濾器之前,以防造成堵塞。過濾器對滴灌十分重要,目前過濾器一般有篩網過濾器,旋流砂石分離器、砂過濾器、疊片式過濾器4種;

        3)輸水管路:滴灌系統的輸水管路包括干管、支管、毛管以及必要的調節設備(如壓力表、閘閥、流量調節器 等)。其作用是將加壓水均勻地輸送到滴頭。輸水管道一般由干支毛三級管網組成,干支管一般為硬質塑料管PVC/PE,毛管用軟塑料管PE; 4)灌水器:它是在一定的工作壓力下,通過流道或孔口將毛管中的水流變成滴狀或細流狀的裝置。其流量一般不大于12L/h。按灌水器的構造方式不同,灌水器通常分滴頭和滴灌管兩大類。

        滴頭通常有長流道型、孔口型、渦流型等多種形式。滴頭與毛管采用外連接。注意選用抗堵塞性強、性能穩定的滴頭。

        滴灌管分內鑲式滴灌管和薄壁式滴灌管兩種。滴灌管同時具有輸水和滴水兩項功能,使用方便。缺點是孔口較小,鋪設于地面上的滴灌管妨礙田間其它農事操作。

        5 結論

        1)灌溉管理部門應經常檢查指導基層單位管理的滴灌系統和運行情況,督促設備正常運行。各基層單位對所轄的滴灌系統、設備的管理、運行、檢修全權負責;

        2)各單位結合具體情況,將滴灌系統或配套設備承包到戶,簽訂設備管理合同、制定管理細則和管理獎罰規定,并監督執行;

        3)當地農林科研所和灌溉管理部門密切配合,做好滴灌系統應用后對農林業生產效益的分析、總結,為更好地指導農林業生產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4)各單位要加強職工思想教育,愛護滴灌設施。對滴灌系統材料、設備偷竊和惡意破壞的行為,及時向主管部門和公安部門報告,按律處罰。

        參考文獻

        [1]給水排水工程結構設計手冊[M].2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水文資料整編規范(SL247-199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3]給水排水設計手冊.2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程先軍,許迪.地下滴灌技術發展及應用現狀綜述[J].節水灌溉,1999(8).

        [5]董文楚.微灌工程技術指南[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1988.

        [6]節水灌溉技術規范(SL 207-98).

        第9篇:人工降雨特點范文

        【關鍵詞】東北地區;白樺資源;白樺苗木;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

        前言

        白樺是東北林區廣泛分布的落葉喬木,具有生長迅速、抗病能力強、抗逆轉性好等優點,對于東北大部分山區都能有良好的適應,是東北地區人工針闊混交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等工程重點使用的鄉土樹種。白樺木材是用途廣泛的工業原料,應用于建筑、家具、樂器和制造等行業。因此,東北林業部門應該充分利用白樺的種質優勢,發揮白樺資源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擴大白樺種植范圍、優化白樺種質質量、特高白樺資源產出的基礎上,推進林業向更深的層面上發展。要實現東北地區白樺資源的快速繁育,不應只靠自然的更新,還需要借用科技的手段,利用白樺繁殖和生長的特點,大面積進行白樺的播種、育苗和移植工作,使白樺資源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快速繁育和蓄積。提高白樺資源的繁育質量和速度應立足于東北地區林業的具體工作,對白樺繁育過程進行功能性和技術性的重新結構,以白樺苗木的田間管理為突破口,重點突破白樺苗木的遮陰、灌溉、間苗、撫育和越冬等關鍵環節的技術,形成適合白樺苗木田間管理的工作技巧和方法,對東北地區白樺資源繁育的總體工作起到方法上和技術上的指導,為東北林業更好地開發白樺資源做好技術和樹種上的準備工作。

        1白樺苗木遮蔭

        白樺苗木在幼年階段具有怕陽的習性,在白樺苗木播種的當年必須進行遮陰處理,透光率應該在40%作用,因為白樺苗木生長迅速,搭設的遮陰網應該具有高度上的可調節性能,以便能夠根據苗木生長而調高。8月末白樺苗木已經安全度夏,并且高度已經合適,這是應該將遮陰棚撤除。

        2白樺苗木灌溉

        白樺是喜水樹種,特別在白樺的苗木培育時期更需要加強灌溉和澆水,在白樺種子萌發和幼苗階段中,對干旱的抵抗能力比較弱,極易發生因脫水而產生的死亡,在白樺的苗木階段應該采用噴灌與人工降雨想結合的方式,少澆、勤澆,以滿足白樺苗木生長為適量,防止出現土壤板結,切不可大水漫灌。

        3白樺的間苗

        白樺間苗的時機應該把握在幼苗長出4片葉為準。白樺間苗的方式以拔除為主,對生長過密、發育不良和感染病害的幼苗進行間苗。白樺間苗的原則是:行間間密留疏、行內間劣留優。規范的間苗規格為:400株/平方米。間苗后應該及時對苗床澆水,確保間苗后白樺苗木緩苗的速度。

        4白樺苗木的撫育

        4.1白樺苗圃的除草和松土,除草和松土是白樺苗木撫育的重點,二者應該相互配合,共同推進。應該以“除早、除小、除了”為除草原則;除草的次數以雜草生長態勢確定,一般為每月3-4次,在初春和晚秋可以降低頻率。白樺苗木松土應該輕柔,控制深度在2cm為宜,在夏季應該把除草和松土結合起來,既減少水分蒸發,又能清除雜草。

        4.2白樺苗圃的施肥,應該根據白樺苗木的生長態勢和發育特點及時開展施肥工作,施肥一是要根據氣溫高低、天氣陰晴和苗木吸肥能力施肥;二是要根據土壤狀況,特別是根據幼苗發育缺少的肥料進行施肥;三是要根據苗木長勢施肥,幼苗生長期以氮肥為主,木質化期以鉀肥為主。

        4.3白樺苗木病蟲害的防治

        立枯病是白樺苗木危害比較大的病害,防治立枯病應該盡早,在幼苗出土2/3時,每周必須噴1次1%的半量式波爾多液,或硫酸亞鐵150~200倍液進行噴霧消殺處理。白樺幼苗階段蟲害主要有金龜子、金針蟲、象鼻蟲和螻蛄,應采取100倍液的辛硫磷50%進行灌根,或用辛硫磷50%拌細土開溝施放,然后澆灌水。 4.4自然災害的地域

        白樺田間種植時最容易發生早晚霜凍害、干旱、日灼和雹災等自然災害。晚霜多發生在4—5月,早霜多發生在9~10月,應根據圃地氣候規律和預防經驗,積極進行預防。除搭防霜棚外,還可用煙熏法預防霜害。每年5—7月,因氣溫高,降水少,白樺幼苗最易發生干旱和日灼現象,應及時噴水。冰雹能夠直接損傷和致死苗木,搭建遮陰棚可以遮蔽陽光外,對苗木地域雹災也有良好的效果。

        5白樺苗木的越冬管理

        東北地區白樺苗木生長期短,特別是春季種植的幼苗一般還不具備出圃的條件,需要在育苗地越冬撫育,應該采用對白樺苗木機械施肥和灌水的方式幫助其越冬。此外,東北春季經常出現倒春寒,苗木越冬也應該做好對晚霜和倒春寒的預防。可以采用春灌和施肥的方式幫助白樺苗木抵御春季低溫。

        6結語

        綜上所述,白樺是東北林區優質的樹種資源,東北林區應該對白樺資源的繁育有高度的重視,做好白樺相關的工作。白樺人工繁殖是加速白樺資源繁育的重要措施,應該做好人工繁殖各環節技術控制,以技術的手段提高人工繁殖白樺的質量和速度。白樺人工繁殖過程中,白樺苗木的田間管理是重要的階段,白樺苗木田間管理工作也是林業工作中較為復雜的一項內容,具有技術性和技巧性的特點,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總結和摸索。只要我們能夠結合東北林區特點,掌握白樺苗木生長習性,以科學的態度和認真的精神,做好白樺苗木遮陰、灌溉、間苗、撫育和越冬等方面工作,就一定能夠完成白樺田間管理工作的目標,形成白樺田間管理的經驗和方法,實現對林業技術工作、管理工作和資源繁育工作的基礎支撐和鋪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金鳳新,徐永波,張蕓慧.大興安嶺白樺天然林改培為速生豐產林技術及其效益分析[J].林業調查規劃.2010(03)

        [2]侯坤龍,孫國芝,李海珠,周德濱.白樺人工林撫育間伐試驗研究[J].林業勘查設計.2006(03)

        [3]胡長壽,嚴作慶,蔡有柱.白樺快速育苗技術[J].青海農林科技.2006(0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五月婷婷中文激情 |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一二三四 | 午夜电影久久久久久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丨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