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減輕霧霾的合理性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概述
綠色會計,也叫環境會計,是近年來會計學衍生的一個新分支。通常提到的綠色會計,是指在學習會計學理論時結合自然環境,利用價值規律和特定的方法來評估企業從社會資源環境中的得失,確認、分析和計算其收益或損失,并研究其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性,最終提供有用的環境信息為管理人員做出正確決策的一種會計理論和方法。
綠色會計對環境保護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一,綠色會計學科的誕生,更為合理、準確地反應了企業在經濟活動時對環境資源的消耗情況,有利于統籌安排經濟發展強度,使之與環境可承載能力相協調,避免經濟振蕩式發展,實現生態平衡。其二,綠色會計將有關自然資源耗費和補償的領域全部包含進來,使企業無法逃避環境治理部門的監督和管理。有利于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我國企業實施綠色會計的困境
2.1 法律法規制度亟待進一步明確和完善 我國現有很多部關于環境的法律法規,涉及了環境的很多方面,對改善和維護我國的環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這些法律法規的內容都比較籠統,對于環境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和細節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在實際中遇到問題時沒有具體的法律依據。我國環境問題日趨明顯,環境法律法規存在的弊端給我國環保局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另外,我國現有的這些法律都是針對保護環境而制定的,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來規范綠色會計,這使得企業在核算環境費用和環境效益等要素時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利于企業積極開展綠色會計的相關研究和發展。
2.2 綠色會計理論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現在,我國非常重視環境會計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最早的研究要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從研究的內容來看,涉及較多的是環境會計的目標、對象等相關內容,對于相關的法律法規方面研究的較少,而涉及到這些方面的研究又是針對于西方環境會計制度的內容,沒有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其次,以往對于環境會計理論的相關研究中,著重于對環境會計的純理論進行研究,沒有以中國的具體經濟情況和社會情況為研究背景,使研究的理論成果不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脫離了社會實際。
2.3 企業對綠色會計關注、重視程度不足 我國各地方經濟發展參差不齊,對于新興的綠色會計,部分地方進行了實施,但是還有不少地方沒有對綠色會計引起足夠的重視。綠色會計主要靠企業來核算,但是很多企業缺少高度的環境責任感,不能積極主動地實施綠色會計。很多企業以自身利益為中心,忽視了將綠色會計信息加入到公司會計內容中,部分企業雖然在會計報告中涉及了綠色會計的內容,但是內容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不能為社會提供足夠的企業環境信息。因此,企業缺乏科學系統的綠色會計體系,現有的體系中涉及到的相關內容較少,無法正確估算出環境的負債。
2.4 綠色會計人才儲備不足,缺乏尖端會計人才 由于綠色會計學科出現的時間較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沒有完整、規范的體系可供借鑒。同時,綠色會計涉及到的學科很多,要想完成綠色會計的研究目標,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從事綠色會計的研究人員中,只有小部分是尖端人才,且沒有顯著的研究成果。此外,很多和會計相關的高等院校都沒有將綠色會計納入專業課程中,甚至有的院校都沒有相關的課程可供學生選擇,這就導致了會計專業的學生沒有完整的知識理論體系,對新興的環境會計知識茫然不知,使得我國沒有足夠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支持綠色會計理論研究。
3 我國發展綠色會計的對策和建議
3.1 頒布和完善環境會計相關法律規范和準則 為了保證環境會計的研究科學規范的進行,相關部門要積極制定出符合我國社會和生活發展的環境會計法律法規;其次我們沒有明確的法律指導環境會計報告,導致現有的環境會計報告不符合國情和社會發展,基于上述原因,我們要盡快制定和完善有關環境會計報告的法律法規;除此以外,還要更加規范環境會計的審計制度,在我國已有的審計相關法律基礎上,制定出更完善、更細致的制約環境會計制度的審計法,方便各企業依照規范的制度審核和管理環境信息,發揮法律的效力提高企業實施會計的積極性。
3.2 實現綠色會計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相結合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只有具有完善的研究理論成果,才能更好地將它運用到實踐中去。而實踐則是驗證理論最好的標準。在明確了綠色會計的研究目標和方法,應將綠色會計理論成果落實到綠色會計實處,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把理論研究擺到正確位置,以能指導實踐為最終目標,這種研究方式就是“進行理論研究-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發現實踐中的不足-進行理論再研究-更好的應用于實踐”,這就告訴人們,當取得一定理論成果時,要讓它在實踐中得到驗證,發現問題后就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研究,并將完善后的研究成果再一次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不斷實踐再實踐的過程,才能真正運用研究成果指導實際生活,從而實現進行理論研究的最終目標。
3.3 政府及時給予企業扶持,重視綠色會計的發展 企業在自我發展過程中要想最大限度的保護環境,就需要改變原始的生產經營方式,將能耗量大和技術含量低的產品淘汰,運用我國的新技術和新設備,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但是,很多企業都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新技術和新設備的使用會耗費企業很多人力和財力,違背了很多企業尋求經濟最大化發展的意愿,這使得很多企業都自動放棄了實施環境會計。因此,需要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在合理的范圍內給予保護環境的企業部分設備、技術等方面的支持,減輕它們運用新技術和新能源所帶來的經濟壓力,給予它們一定的幫助,讓他們背負最小負擔在發展企業的同時最大程度的實施環境保護。美好的環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碧水藍天是所有人夢想的生存環境,企業也不例外。
3.4 注重培養具有環境會計專業知識的人才 我國現在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這就需要儲備足夠的環境會計人才。就現狀來說,我國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還不夠,直接影響了我國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進程。因此,我國政府、企業和相關部門要制定出有關環境會計人才培養目標。
3.4.1 加強學校對環境會計知識的教育教學。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從高等院校開始,在和會計相關的專業中開設環境會計課程,因為這些專業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會計基礎,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環境會計的相關知識,在他們中設立這門課程,能夠被他們最快的吸收和掌握,通過教師對他們的指導,讓他們了解學習環境會計的重要性,增加他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通過不斷地學習,培養他們研究環境會計的興趣,帶動更多的人走進環境會計中,從而培養出優秀的環境會計人才。
3.4.2 增強會計人員對環境信息的職業判斷能力。環境信息的獲得需要多種渠道,環境會計人員除了計量和記錄環境相關內容外,還需要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因此,高校在培養優秀環境會計人員時,在教會他們環境會計的相關知識外,還要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通過案例分析和實踐課程的設置,讓他們將理論真正運用到實際中去,提高他們的職業判讀能力。在今后的會計工作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職業判斷能力來獲得環境信息,方便解決環境會計中遇到的疑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