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庭養老優缺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TU246.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Abstract: As China's aging gradually aggravate, security problem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In the future mode of provide for the aged, family pension and social pension of the two pattern for the aged has been much attention, the concret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present actual about family support and social support of these two kinds of mode, contrast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 hope of the two organic combination, real solve problem of provide for the aged, elderly people can achieve joy, a sense of.
Key words: nursing mode; social pension; old-age home
目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一個全球的趨勢,不僅我國是這樣,別的國家也面臨這樣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世界已有60多個國家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行列,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已經6億多,已經是嚴重的老齡化社會了。因此每個國家都對自己國家的養老問題做了深刻的思考,制定了適合自己國家的一個養老的制度和方案。對于我國來說,這個思考更是需要全方面的。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現在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是很健全,經濟發展水平比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對比那些發達的國家,我國現在是屬于“未富先老”的一個實際的狀態。要在這種發展的態勢下,繼續解決好國家的改革與發展,保持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保持社會的穩定,可以說對比那些發達來說,我國現階段是矛盾重重的,要在這錯綜復雜的矛盾中,解決好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問題,無疑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同時我國的國情,農村人口占相當一大部分,現在的好多城市都是從農村這樣發展而來的,好多人目前的生活保障都不是很容易,更不用說以后的養老了,這需要國家進一步加大對這群人的扶持力度,切實的解決人們目前需要的問題。還有因為上個世紀的前半葉,我國為了控制人口的增長,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在控制了人口增長率的同時,也必然會增加這個人口老齡化的比率,使我國提前進入老齡化。因此在這些形勢下,要如何周全的解決我國人口的老齡話問題,目前呼聲最大的是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兩種形式。
二、家庭養老
1、什么是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主要是以家庭做為載體,通過家庭成員代際的這種經濟轉移,來實現對老人的一種經濟供養模式。是一種自然實現和自然完成保障的過程。也是我國傳統觀念下的一種普遍的養老模式。
2、家庭養老的優勢
1)這種家庭養老受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也反映著我國淳樸的民俗風情。父母養育了兒女,這是父母的義務,同樣,做為兒女,在父母年老的時候,必須照顧好父母,這也是做為兒女應該盡的義務。并且我國自古以來就把“孝”當作一個優秀的傳統,從小教育孩子,要把這當作自己的道德準則。
2)、能給老人帶來最大的精神慰藉
隨著歲數的增大,老年人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空虛,和精神上的寂寞,他們需要親人的陪伴,也喜歡這種幾世同堂,熱鬧愉快的氛圍。家庭養老給老人所帶來的這種心理的慰藉和歸屬感,是所有其他養老都不可比擬的。并且家庭養老也給社會節省了很多成本,降低了國家對這方面的投入。
3、家庭養老面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和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我國的人均壽命不斷增長,死亡率也是逐年降低的一個形勢,現在很多的老人都能活到80歲左右。但是另一方面,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倡導一對夫妻只要一個孩子,這樣的后果就是會形成很多的“四二一”式家庭。就是一個家庭有四位老人、一對年輕的夫婦和一個孩子的家庭模式。這時兩個孩子要供養至少四位老人和一個孩子。這對于一般的工薪階層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壓力的,特別是老人本身如果沒有社會保險做依托,沒有任何的收入來源的話,老人的生活費、醫療費,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設想四位老人中,如果有兩位一起生病住院,光陪護就是一個不小的難題,以前家里孩子多,能輪流看護,現在就只能兩個孩子來回的照顧,如果孩子再小,離不開母親,你可想而知,這時做為兒女,還有孩子父母的這份無奈,和力不從心。針對我國大部分家庭結構的這個特點,也迫切的需要社會養老參與進來,解決這個很現實的問題,緩解年輕一代的經濟和心理的壓力。同時現在社會還有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是現在有些家庭都出現了很多空巢老人,孩子在外打拼,掙錢,老人獨自在家,生活起居都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我們也看到很多關于空巢老人死亡好久才被發覺的報道,因此在這方面上,單純的家庭養老也達不到讓老人安享晚年,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目的,也需要社會養老來輔助。
三、社會養老
1、什么是社會養老
社會養老這種服務體系,是與目前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是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為目標而建立起來的,這種服務體系面向所有的老年人,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的照顧,康復護理,精神慰藉和一些緊急的救援。并且要社會養老正常的運行,必須有一定的相配套的建筑設施,組織人才和與之相匹配的運行機制、服務標準和監管制度。這樣才能顧保障社會養老的全面實施。
2、社會養老的現狀
我國的社會養老,近年來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有效的解決了一些五保、三無老人的生活保障問題,為一些高齡、獨居和空巢的老人提供了很多的人性化服務,免費提供生活的服務,定期送菜,送生活必備品,定期為老人做體檢,也定期對這些老人進行走訪關懷。首先解決老年人在吃飯、睡覺、穿衣、購物、醫療方面面臨的實際問題。同時國家還考慮到我國現在老年人的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的一個特點,從老年人的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務,解決老年人生活和心理方面的諸多問題。比如建立專門的養老機構,如組建敬老院,福利院或專門的托老所等,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務。還組建了一些有代表性和專業性的老年服務機構,像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大學、老年的文藝社團、老年體協這些,來解決老年人的精神方面的空虛,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為老年人提供文娛、體育、學習與保健方面的服務。
三、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的有機結合
綜上所述,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各有自己的優缺點,我們要真正解決我國面臨的老齡化問題,最好的辦法是把這兩種養老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解決養老問題,實現老年人能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在目前我國經濟水平不發達的情況下,可以進行一次詳細的人口普查工作,切實了解老年人的具體情況(年齡,有無肢體障礙,有無自理能力,是否空巢,平時有哪些疾病等)都做一下詳細的記錄,同時也要對其子女的基本情況,做一下詳細的了解,收入的基本情況,工作的時間保障等。可以根據這些做具體的調理。
對于一些子女低收入,家里老年人多的這種情況,可以以家庭養老為主,國家給予適當的補助,相當于國家給老人的兒女一定的補貼,來減輕社會養老的一些負擔,這樣國家省心,老人們也能得到更好的照顧。
對于那些高收入,子女沒有時間的家庭,要以社會養老為主,可以適當的收取一些照顧的費用,以便老人能得到更好的照顧。減輕一些國家的負擔。
當然我們還要建立完備的養老保障制度,并且多方引入資金,來健全養老設施,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加強管理,杜絕現在社會養老中的一些不合理,不完備的現象,力圖把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有機結合,找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保障體系,真正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模式;中國國情;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3-117 -04
截至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量已超過2億,明顯高于聯合國傳統老齡社會標準。預測顯示,2015~2035年的20年時間里,中國老年人口的比例將會增加一倍。202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將超17%。此后,我國將進入加速和重度老齡化發展階段。這些說明,在21世紀,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會一直維持在一個較高的發展水平,由此帶來的養老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銀發中國:中國養老政策的人口和經濟分析》的人口報告指出中國老齡化的問題可以分為三點:首先,工作人口會因老齡化問題下降。其次,中國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會加快。最后,老齡保障體系不完善。2016年國家將實行的全面二孩政策,正是政府對于人口老齡化危機所采取的積極措施。
一、文獻述評
(一)國內文獻綜述
馬佳、蔡吉梅、宋曦玲、李小平(2014):中國老年人信息素養教育范圍急需擴大。吳婷婷(2014):在中國建設集中性養老住宅具有一定可行性。孫海燕、夏立平(2013):我國的養老模式各有其特點和問題,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的養老方式,滿足高齡老人晚年的生理、心理、社會各方面的需求,最終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馬海燕(2014)提出以新農保模式為基礎,探索農村養老模式多元化發展的前瞻性理念。蔡吉梅,馬佳(2014):不同養老模式下生活質量得分有差異,且影響因素不完全相同。
(二)國外文獻綜述
1. 獨居型方面
美國形成了多元化的養老體系,其中獨居型是一種普遍的養老方式。
2. 混住型方面
日本千葉縣“新村”集合住宅日本千葉縣“新村”集合住宅為混住型社區。
3. 新型的多代居模式方面
多代居模式在德國已經正式建造有500個有官方記載的多代居,僅柏林就有超過100個此類項目。
4. 社區照顧模式
英國的社區照顧分為“社區內照顧”和“由社區照顧”兩種方式,具有鮮明的“英國特色”。
5. 政府的作為方面
新加坡政府于1995年通過《贍養父母法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贍養父母”立法的國家。
二、當前人口老齡化下各種養老模式的主要內容
(一)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是指以家庭為核心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
其優點是:
一是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區資源。二是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三是有利于解決困難家庭養老的后顧之憂。四是有利于推動社區建設。
其缺點是:
但是,一方面,多重原因使兒女沒有充分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好老人。另一方面, 老年人的需求在增加。因此,必須對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進行創新。
(二)以房養老
以房養老是指老年人先把擁有產權的住房抵押給,然后定期從抵押機構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的養老方式。
其優點是:
以房養老使產權價值得到極大發揮,也使得家庭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實現效用最大化。
其缺點是:
一是傳統文化差異。二是房價走勢未料阻礙模式預行。三是我國農村人口比例大是現實國情。四是政府扶持不足不利于模式實施。五是我國房地產估價行業正處改革階段。
(三)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指在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的機構養老。
其優點是:
(1)減少孤獨。(2)生活有安全感。(3)減輕家庭養老壓力。(4)提高老年生活質量。(5)提供專業化、高效的老齡服務,尤其是臨終老人。
其缺點是:
(1)床位供不應求但資源利用率不高。(2)微利甚至負債導致養老機構自我發展能力不強。
(四)醫養結合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有效解決老有所養和老有所醫的問題。大致包括三類:(1)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結成聯盟,合作服務。(2)醫院轉型為醫養結合服務機構(3)在養老機構中設立醫療機構,醫養一體化經營型。
其優點是:
解決了老年人把醫院當做養老院長期住院治療的困難,也緩解了醫療資源的緊張。
(五)社區養老
社區型養老是指以居家養老為核心,以社區服務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的新型養老模式。
其優點是:
它基于關注老年人的權力和尊嚴的新理念,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狀況,充分尊重他們的個體意志,其最大優勢在于使老年人留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保持代際關系的完整。
三、假設提出與實證分析
(一)研究假設
國家的持久繁榮離不開人才的不斷輸出,因此養老問題是國家發展中必須面臨也必須妥善解決的。優秀的養老模式有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持續性發展。同時,隨著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劇,也將大幅提升居民幸福指數。本文作出如下假設:
假設1:年齡、學歷、收入等因素與養老模式的選擇具有密切的關系。特別是收入的影響很大。
假設2:當前養老機構存在的問題也會對養老模式的發展產生影響。
基于以上假設,我們設計了相關調查問卷。
(二)模型構建與變量選取
先用SPSS進行相關性分析,確立自己養老方式的選擇和希望父母得到的養老方式的相關性,再將四種養老方式和各種因素轉換為0-1虛擬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分析。
因為個人的學歷和收入水平可能會對養老觀念產生影響,而養老機構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對未來養老機構發展可能的影響因素可能反映了個人對養老問題的某些擔憂或者期盼,同樣可能會對養老方式的選擇產生影響,故本文選用這四個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三)樣本選擇與檢驗
1.樣本選擇
根據我們的調查目的、精度要求和實際操作的可行性、經費承受能力等推測,我們的樣本選取應較廣泛,因此我們選擇通過在網上調查問卷,迅速地讓更多的個體和不同群體接收到調查問卷并及時地獲得反饋。同時通過網絡平臺更方便高效地進行后臺數據統計和分析。此次
2.相關性分析
將父母選擇的養老方式和自己選擇的養老方式,用SPSS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下表1所示:
由上圖可知,希望讓父母養老的方式和自己選擇的養老方式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存在明顯相關性。從問卷看出,大多傾向于社區養老(家庭養老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輔),尤其是希望自己的養老方式,其次是居家養老(和父母一起生活)。
根據上表的值,Pearson的相關性為0.274,同時顯著性大于0.05。此時認為,年齡與養老問題的顯著性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不顯著,因此可以判斷兩因素不具有關系。從問卷中發現,基本每個年齡段都對養老問題表示關心。
根據上表的值,Pearson的相關性為0.601,同時,顯著性小于0.05。此時認為,年齡與養老問題的在0.05的置信水平下具有顯著的相關性。月收入越高,能夠越好的實現對父母的養老。
根據上表的值,Pearson的相關性為0.474,同時,顯著性小于0.05。此時認為,家里月收入與選擇父母的養老方式在0.05的置信水平下具有顯著相關關系。從問卷中發現,家里收入不同父母的養老方式也相應的不同。
3. 回歸分析
因為養老方式的選擇無法量化,各種因素之間也不具有可比性,本文選擇將四種養老方式和各種因素轉換為0-1虛擬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分析,旨在研究各種因素對于某種養老方式選擇的影響。
在數據處理上,因為本文中所用數據均為問題選項,無法獲得年齡、學歷和收入等準確信息,同時考慮數據樣本量的限制,在回歸中將選項轉化為0-1虛擬變量。其中,年齡在40歲以下記為“0”,40歲以上記為“1”;學歷在本科以下記為“0”,示本科以上記為“1”;收入在5000元以下記為“0”,5000元以上記為“1”。
本文將當前養老機構存在的問題的選項“資金困難”“設備落后”“人員不足”三項記為“資金問題”;將“缺乏政策支持”和“缺乏公眾支持”記為“外部支持”;將“內部制度不完善”記為“內部制度”;將“交通落后”“環境差”和“其他”記為“其他問題”。
本文將對未來養老機構發展影響較大的因素的選項“政府”和“法律環境”記為“政府層面”;將“公共支持”和“媒體”記為“社會意識”;將“養老機構自身”記為“養老機構”;將“慈善機構”“企事業單位”和“其他”記為“其他因素”。
本文借鑒明瑟方程,設定如下方程形式對養老方式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Yanglao=β0+β1age+β2edu+β3income+βX+u
其中yanglao為0-1變量,表示父母和自己的養老方式選擇,age表示年齡,edu表示自己的受教育程度, income表示家庭收入水平,X表示其他影響因素。
樣本中父母養老方式中不含機構養老的樣本,父母和自己養老方式的多元回歸分析如下表5所示: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由回歸分析可知,年齡只顯著影響父母的養老方式,且對居家養老有正向影響,而對以房養老有負向影響。可能是隨著父母的年齡增大,父母在生活中將遇到更多不便,偶爾看望父母并不能夠解決日常問題,此時居家養老能夠更方便的照顧父母。而自己對養老方式的選擇是基于自己年齡達到一定程度以后的考慮,并不會受年齡的影響。
上表顯示學歷對父母和自己的養老方式的選擇都沒有影響,可能是因為養老方式的選擇更多的基于家庭條件、養老機構現狀等現實因素的綜合考慮,個人的學歷會對思考方式產生一定影響,但并不能改變現實因素,所以不能顯著影響養老方式的選擇。
收入同時影響父母和自己的養老方式選擇,但收入增加,顯著負影響自己選擇居家養老的概率,而不對父母的居家養老概率產生影響。可能是因為收入較高時,與子女同住的養老方式存在較多不便,由于經濟條件允許,子女可以采取其他養老方式而減少不便。而社區養老模式不僅可以避免子女同住造成的不便,更能通過社區平臺,提供更加舒適的養老環境,所以在收入增加時,對父母和自己選擇社區養老模式都有正向影響。
當前養老機構存在的問題,即從被訪者的角度來看待養老機構的存在哪些問題。如對養老機構存在的資金問題更加關注,說明自身可能不能完全承擔養老機構的費用,也就有可能無法實現以房養老,即與以房養老的模式間存在負向關系。
對養老方式的選擇不只需要考慮當前情況,更需要綜合對長遠發展的考慮。在上表中,對養老機構本身的考慮并不會對養老方式的選擇產生影響。可能是因為對于養老機構來說,更多的問題存在于機構之外,關注機構本身難以解決實際問題。而社會意識對養老問題的關注,會更多的引發對養老問題的思考,更加關注老年人。而傳統來看,居家養老能夠更好的關心老年人,這可能是為什么社會意識崛起會正向影響居家養老的概率。
四、分析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現實層面
面對白潮的席卷,空巢家庭的逐漸增加,未富先老的現狀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加上經濟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改善,計劃生育國策的推行,出生率死亡率降低等因素,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并且,由于人口的遷移以及傳統養老觀念的逐漸改變,家庭養老的模式正逐步改變。同時,我國人口平均壽命也逐漸提高,而目前退休職工的養老金水平又普遍偏低,現有的養老保障水平只能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開支,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養老問題,很容易產生養老金不足而導致老年人生活質量下降的現象。
(二)養老資源利用率低
機構床位供不應求但資源利用率不高。有一些養老機構只是達到入住率的五六成,有的才二三成。社會福利機構在中國的發展,出現了矛盾的現象:其一,老年人及其家庭有入住意愿,但未必最終選擇入住;其二,雖然社會福利床位供給數量相對有限,但床位閑置率仍然很高。原因是,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對傳統家庭養老方式的偏愛,對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的擔心等。一方面是供不應求,一方面是住不起、住不滿,養老機構的這一對矛盾,使得養老機構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三)文化意識
住在養老機構中的老人由于遠離自己生活過的街區, 平時難以與親人見面, 心理易產生一種被家人和社會冷落的孤獨感和憂傷感。
五、相應對策
(一)發揮政府的作用,統一規劃,完善相應機制
各級政府應把發展居家養老事業列為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改變目前許多地方把社區養老工作僅僅歸結為民政部門負責的福利事業甚至僅僅是救濟事業的狹隘觀念。統籌社會資源, 新建和改建一批老年人福利服務的設施和活動場所,同時完善社區居家養老運行機制,明確社區居家養老機構運行相關各方的職責要求,強調政府在社區居家養老體系中的統領性地位,設施政策傾斜與資金支持。
參考歐美等國通過財稅優惠補貼等措施,提高多層次的養老服務來促進高端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在完善養老模式過程中,需要政府制定養老的法律和服務標準,監督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保障和維護老年人的權益,特別是養老服務網絡,更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下建立。
同時建立健全相應的監督機制和獎懲措施,規范養老服務行為;堅持陽光、透明、公正的原則;定期進行反饋調查。
(二)注重精神養老,完善服務設施和專業隊伍建設,提高居家養老服務的品質與成效
應當物質養老與精神養老并重,全面推廣精神關懷與心理咨詢,加強對于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服務。同時加強專業隊伍建設,提高數量和質量,特別是要引入社會工作和老年護理與管理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并組織定期專業培訓;在教育工作中開設社會工作方面的課程;推進養老服務從業人員資格認證制度,實行持證上崗,規范隊伍;制定衡量養老服務水平的評估體系;打造專業化的醫療護理隊伍,為老年人提供貼心服務。
(三)保障資金的來源與投入,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政府方面,加大資金投入,設置社區居家養老專項保障基金;社區方面,通過社會福利捐助、社會慈善捐贈以及個人捐贈等廣泛籌集各類財物,積極用于養老建設;家庭方面,將老年人子女和親友饋贈的財物,適當地用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開銷以及應對可能出現的意外事件。
(四)調動家庭和社會力量的積極性
學習西方國家,調動社會的力量,包括私人部門、志愿者、慈善機構,倡導學生群體積極開展敬老院、進社區關愛老人等活動;大力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尊老敬老、扶貧濟危等優秀美德;完善社區志愿者、義工激勵機制。只有將來自社會、政府和家庭的多方力量進行有效整合,養老事業才能繼續發展。
總之,通過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模式的研究,我們發現現行養老模式面臨挑戰的原因主要有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養老資源少且利用率低和人們的傳統觀念制約選擇。對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統一規劃,把發展居家養老事業列為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完善社區居家養老運行機制,保障社區居家養老機構的可持續發展。發揮政府的保障和引導作用,進一步完善服務設施,發展專業隊伍建設注重精神養老和對失能老人的照顧,保障資金的來源與投入,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大力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品質與成效。調動家庭和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在完善監管體制的同時造專業化的醫療護理隊伍,為老年人提供貼心的服務。
參考文獻:
[1]馬佳,蔡吉梅,宋曦玲,李小平. 不同養老模式老年人信息素養教育現狀及對策[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08).
[2]吳婷婷. 日本“集中性養老住宅”對中國養老模式的啟示[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0).
[3]孫海燕,夏立平. 不同養老模式下高齡老年人生活質量研究進展[J]. 商,2014,(34).
[4]馬海燕. 城鎮化背景下農村養老模式的現狀與前瞻[J]. 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14,(03).
[5]蔡吉梅,馬佳,張憶雄,楊曉蘇,宋曦玲,鄒焰,李小平. 不同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質量現狀及影響因素[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21).
[6]梁普洋. 新加坡財政扶持養老模式發展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 商,2014,(26).
[7]喬琦,蔡永潔. 非血緣關系的多代居――德國新型社會互助養老模式案例及啟示[J]. 建筑學報,2014,(02).
[8]惠婷. 我國以房養老模式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 內蒙古大學學報,2014.
[9]穆光宗. 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2,(03).
[10]陳友華. 居家養老及其相關的幾個問題[J]. 人口學刊, 2012,(04).
[11]顏琳. 論政府在社區照顧養老模式中的責任[J]. 濟寧學院學報, 2012,(05).
[12]王麗.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模式的思考[J]. 當代經濟管理, 2012,34(4).
作者簡介:
呂似瑋,女,江南大學學生,研究方向:會計學;
徐雯君,女,江南大學學生,研究方向:會計學;
董軒,男,江南大學學生,研究方向:食品科學與工程學專業;
丁鵬飛,男,江南大學學生,研究方向:會計學專業;
關鍵詞:公私合營;養老模式;社會資本;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C913.7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養老院“公私合營”運營模式的可行性探究――以上海市為例
收錄日期:2014年5月6日
我國現在正面臨“未富先老”的尷尬局面,社會養老形勢十分緊迫。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78億。民辦機構目前在獲得少量資助的情況下自主運行、自負盈虧,即使是政府的補貼也不易拿到。還有在上海,養老機構幾乎全是民辦非企業單位。所謂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創辦的從事非盈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非盈利性決定了養老院是個“不掙錢的行當”,而社會資本是以盈利為導向的,這就要在制度上進行改革,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國家的養老事業。
我國敬老院的運行現狀矛盾突出,亟待積極探索出新型的敬老院運行模式。公辦難進門檻高,民辦太貴養老負擔重,這讓社會養老的剛需群體沒有享受到應有的養老資源。公辦敬老院雖然是福利性機構,但他的運轉需要大量的資金予以維持,在護理人員配備和硬件設施的配備方面都將給國家財政帶來極大的壓力而且還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民辦敬老院更是問題重重,雖然它有著活躍廣泛的資金來源,但國家在資金、政策上對民辦養老院的扶持有所欠缺,這使得民辦敬老院的養老條件參差不齊。
一、敬老院“公私合營”理論構想解釋與條件分析
(一)“公私合營”的理論構想分析。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的性質主要是以公辦、私辦和私辦公助為主,但這遠遠不能緩解社會養老的壓力。“公私合營”的設想是基于對現有養老模式的整合,增加國家的養老專項投入,更多的讓利給私有資本成分,讓更多的社會私有資本進入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擴大社會養老容量,減輕國家的養老負擔,同時提高社會的養老質量。形成國家專項資金支持,私有資本增加投入,個人適量負擔的三位一體的社會養老模式。“公私合營”的目的也就是在于國家讓利,平衡私辦敬老院的利益格局,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擴大社會養老容量,以達到國家減輕財政養老負擔,私有資本合理盈利,養老人群享受更多更好養老資源的三贏格局。
“公私合營”就是在國家養老壓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將養老事業推向市場化和產業化,讓市場起基礎性作用,有效調節資源的配置,而不是政府大包大攬肩負沉重的財政負擔。“公私合營”的實現還需要政府在政策設計上,法律保障方面以及稅負上合理規劃,平衡好各方利益。
(二)上海市實現“公私合營”的條件分析
1、上海市老齡化現狀。上海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最早和最嚴重的地區,在1979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就已達到10.2%,65歲以上人口占7.15%,比全國提前2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問題在上海顯得尤為突出。人口老齡化將對勞動力供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負擔等諸方面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就目前上海養老模式而言是無法滿足社會養老需求的,上海地方財政也負擔不起這樣沉重的養老壓力。擴大上海的社會養老容量,改革社會養老模式勢在必行。
2、上海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海作為全國經濟中心,長江三角洲的龍頭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較為充分,社會經濟成分多樣化,經濟發展活躍。上海同時作為全國的金融中心,社會資本流通快速,有較好的融資環境。上海每10元GDP中,有6元是服務業創造的。上海市統計局將正式對外宣布,2012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的重要水平線,由此看出上海市的第三產業較為發達,可以有力地支撐養老事業的發展。
上海市有人口老齡化的現實壓力,但同時有社會經濟較為發達的優勢,基于這兩個主要的因素為上海的養老體制改革和養老模式選擇提供了基礎。
二、上海市敬老機構發展現狀
(一)上海市老年人口規模。截至2012年,上海市戶籍人口1,426.93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67.32萬人,占總人口的25.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5.27萬人,占總人口的17.2%,7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69.13萬人,占總人口的11.9%。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67.03萬人,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2%,占總人口的4.7%,100歲及以上老人1,251人,其中男性282人,女性969人。
(二)上海市養老機構的社會容量。全市的養老機構共計631家(據2012年統計數據),其中政府辦301家,社會辦330家。床位數共計105,215張(其中2012年新增5,891張),比上年增加3.3%,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9%。老年人日間服務機構全市共計313家,服務人數共計1.10萬人,比上年增加22.2%。社區助老服務社全市共計231個,服務人數共計27.20萬人,比上年增加3.8%;其中享受養老服務補貼的人數為12.60萬人,比上年減少5.3%。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點全市共計492個,比上年增加42個,受益人數5.40萬人,比上年增加12.5%。老年活動室全市共計6,093家,使用面積達171.89萬平方米,其中標準化老年活動室5,028家。據數據來看,從絕對量上來說并不少,但相對于上海市人口基數以及有養老需求的老齡人口基數來說還遠遠滿足不了需求,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三)上海市養老機構發展狀況分析。在全市的養老機構當中據2012年統計數據來看,社辦養老機構超過了公辦機構,但這兩類養老機構的發展水平,甚至同類型的養老機構的發展水平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具體到硬件設施、服務標準、資金配套、政策配套以及區域分布和區域整體差異等諸多方面。
就公辦養老機構而言,整體水平相對較好,無論是在硬件設施、服務標準還是資金、政策配套上,但公辦的養老機構進入門檻較高,數量極其有限,同時政府負擔較重。社辦養老機構這幾年不斷增加,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養老壓力,但社辦養老機構的發展水平差異卻很大,特別是在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上,同時在規模和區域分布及區域水平方面也極不均衡。據筆者在曹路鎮政華敬老院(社辦)、高行老年中心(公辦)等5家養老機構進行實地抽樣調查以后,發現社辦和公辦養老機構在硬件設施上,服務水平等方面確實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對振華敬老院負責人進行采訪時,負責人說敬老院并不是一個賺錢的行當有一定的風險,在老年人的管理和服務上有很多現實的困難,據該負責人說,公辦養老院和社辦養老院收養的老人在自身身體狀況,家庭背景和個人社會階層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社辦收養的多是一些條件較弱的。這個敬老院主要靠投資人的附屬產業支撐,國家在政策的扶持力度上也不夠,這就讓大量的社會資本不愿進入這個行當。然而,對于公辦的養老院來說情況就要好很多,在設施、服務和國家政策、財政支持等方面都明顯好于社辦養老機構。
三、上海市養老模式的選擇因素分析
(一)目前的養老模式結構
1、家庭養老。家庭養老是以家庭作為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撫慰的一種養老方式。家庭養老作為中國的傳統養老模式,在社會倫理和老人意愿等方面擁有較大優勢,特別是對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是最優的選擇,老年人都希望在家庭中享受天倫之樂,能得到子女的及時照料,穩定的人際關系拓寬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選擇內容。在傳統意義上來講,家庭養老無疑是老人們的第一選擇。
2、社會養老。社會養老是一種老人的經濟供養和生活照料主要靠社會來完成的一種養老方式。老年人的養老資金靠社會支持,例如老人的退休金,國家的社會保障,各類企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等;生活護理主要依靠社會的養老機構,例如養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社會養老是一種集中養老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中許多傳統的養老客觀因素在發生著改變,社會養老成為主要的養老模式之一。
3、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是介于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一種養老模式,它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方式,老人通常在家中居住,由社區或者國家組織服務機構包括生活、醫療、娛樂場所等方面為老人提供特定時間或者短期的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是對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一種有效整合。
(二)三類主要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
1、家庭養老是一種最優的養老方式,老人在經濟和生活以及精神慰藉上都能得到良好的保障,這也是中國傳統的養老方式。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還有中國人口的代際更替等問題,出現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421”家庭模式已成為普遍現象;再加之中國的經濟發展地域不均衡問題,在東部地區人們的生活壓力大,生活節奏較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大量的年輕勞動力東遷,無論是在東西部這些因素的出現,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空巢”老人現象,老人得不到及時的照料,出現了很多社會倫理問題,因此家庭養老的客觀保障條件在漸漸缺失。
2、社會養老作為目前一種普遍的養老方式,在促進社會養老事業發展的同時自身也有很多的不足。以上海市為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資金投入不足,社會需求覆蓋面較小;(2)養老機構養老成本較高,大部分老年人負擔不起;(3)行業標準不一,服務水平參差不齊;(4)缺少歸屬感和精神慰藉。
社會養老雖然存在諸多的問題,但就目前中國的社會狀況而言是一種現實的選擇,無論是對個人、家庭和國家而言,這種養老方式要不斷地發展,擴寬它的發展渠道。
3、居家養老是對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一種折中,是平衡各方利弊的一種養老方式。從表面上看是一個理想的養老方式,但其中也有一些不現實的因素,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是養老成本大大增加,特別是在人力成本上。一方面居家養老并沒有減輕贍養老人者的負擔,也沒有減輕老人的養老支出;另一方面卻大大增加了人力成本的投入,就目前上海的人力成本而言一老一小的撫養成本是最高的,保姆的工資居高不下,養老護工特別是居家養老工資也較高。居家養老是一種雙重成本的養老方式,對于大部分的家庭來說是不太現實的。
目前,三種主要的養老模式各有各的優缺點,但就國情和上海市的市情來看,家庭養老由于“421”的家庭現狀變得越來越不現實。居家養老雖然能多方面照顧到,但大大增加了養老成本,對于個人、社區和政府而言都是一個較大的負擔。所以,社會養老是一個結合國情和個體實際情況而言都要大力發展的養老模式,但擴充社會養老的社會容量,提高社會養老的服務水平,改革養老體制是一個不得不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四、養老院“公私合營”體制可行性分析
(一)進一步發展社會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對于像上海這樣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來說,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居家養老等養老模式的選擇就好比私家車、公交車、出租車對于城市公共交通的關系;相對來說公交運輸條件較差,但卻是成本較低,容量最大的公共交通運輸方式,對解決一個城市的公共運輸的作用是決定性的。社會養老對于上海市來說就好比公交車運輸,需要大力的發展。上海市的家庭結構多以獨生子女為主,家庭結構多是“421”,子女在資金、時間上來盡到贍養老人的義務具有現實的困難,不可能大面積的普及,甚至以后還會出現一定量的丁克家庭;居家養老的成本較高普通家庭難以負擔,因此社會養老雖然有諸多弊端,但是目前緩解社會養老壓力的有效方式。
(二)上海市發展社會養老需要解決的問題
1、擴充社會養老機構的容量。
2、平衡好公辦和私辦養老機構的關系,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和養老院的等級劃分。
3、協調國家財政和社會私有資本在養老機構中的配比問題,增加社會私有資本在社會養老機構中的比例。
4、以政府為主導,配套好私有資本進入養老事業的軟件;從制度、政策、財政支持、稅收優惠減免以及法律保障等,讓私有資本進入養老事業有一個完善的投資環境。
(三)養老院“公私合營”可行性總結。針對上海市的實際情況,在結合市情、本市老齡現狀和養老現狀,再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投資環境等方面綜合考慮,上海市在進行養老機構“公私合營”的探索上,有現實需要,具備良好的軟硬件條件和良好的社會氛圍。養老機構“公私合營”的探索即政府不再大包大攬,承受較大的社會養老壓力和財政壓力,讓利給社會資本,從財政稅收上,財政專項支付上,養老制度和企業準入方面給予優惠政策,讓養老事業成為一個“有利可圖”的行當,吸引大量的社會資本投入養老機構,最終形成國家減輕養老壓力、個人適當承擔、社會資本有利可圖的三贏局面。達到這個目的的途徑就是政府釋放政策紅利,只有政策才能辦到,例如進行“公私合營”的有益政策探索。
主要參考文獻:
[1]上海市老年學學會網站.2012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信息.
【關鍵詞】住房公積金,住房保障,公積金制度
一、世界主要國家的住房保障制度
1、新加坡制度。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是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學習的主要來源,它的發展對我國住房公積金有重要意義。其住房公積金制度最早成立于上世紀50年代,是由政府牽頭創建的由雇員和雇主共同繳存的,保證職工退休或離職之后生活需求的養老保障基金。公積金設立之初并不是考慮職工住房,而是僅用于雇員的養老。隨著住房需求的日趨擴大,中央政府在1964年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住房保障計劃,提出解決住房保障問題主要將依靠中央公積金積累的養老保險基金解決資金問題。1968年政府將中央公積金使用范圍擴大到住房領域用于改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條件,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公共住屋計劃和住宅產業計劃,實現了中央公積金與國民住房發展計劃相結合,職工可以將個人養老賬戶中的部分資金用于購買公屋或私人產業,同時職工也可以利用公積金購買公共住房和公共組屋。新加坡政府于1975年對公積金的使用放開部分限制,尤其對于中等收入者,政府允許將其所繳納富余公積金用于醫療、保險、教育、投資等。
總結以上發展歷程,我認為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總結起來有兩大特點:一是個人所有,政府調控。即公積金是強制政府保障的一種,他雖然歸個人所有,但其政府調控性明顯;二是公積金的使用靈活。中央公積金保障雇員的基本權益比較全面,而且充分考慮的其自身保值增值的能力,雇員享有普通賬戶、保健賬戶、特別賬戶等不同權益,享受了基本保障和額外收益,可以說成員繳納的公積金越多所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多,中央公積金的運營效益已經超過一般市場的水平。
2、德國制度。研究德國模式主要是中德住房儲蓄銀行在中國有一定發展,其主要方向是政府引導的市場運作的住房體系保障制度。在德國有專業的國家儲蓄銀行進行住房保障工作。保障人需要與儲蓄銀行簽訂“存款契約”,繳存一定年限后,可以按照較低的利率水平或的目標貸款用于購房。
其制度也有兩個特點:一是強制性。即其保障制度也是國家要求所有保障人必須執行的。而且有專門的運行機構來運作,獨立于其他資本市場之外單獨運行,但其可以吸收部分外來資本,長期、穩定的收益可以吸引部分保守投資者。二是政府補貼。這項資金之所以能夠良好的運轉,是需要高福利的政府補貼,因此德國制度使用國家福利補充到住房保障體系中來。
3、法國制度。法國制度與德國相似,卻有不同,其最大的特點在于住房儲蓄業務并不是完全強制,也不由國家設立的專業機構來運營,而是由各商業銀行來控制,更加突出了市場的作用。這種制度也是要雙方簽訂一定的存款合同后,幾年后進行貸款,但住房儲蓄業務在銀行系統內展開,不局限于專業機構操作,業務參與者廣泛。而政府則通過推行免稅利息、采取貼息的方式參與到住房儲蓄計劃中。采取這種制度政府可以省去建立相關機構的費用,把主要財力通過商業銀行直接補貼給被保障者。
4、美國制度。美國的“次貸危機”讓我們更加了解美國的住房保障體制,其主導保障的也是靠市場本身而不是政府,而政府監管僅僅是政策的制定,即貸款證券化制度。簡單說,在美國購房人貸款買了房子,政府指定金融機構對貸款進行擔保,房屋作為抵押。這部分貸款投入市場后,大部分會打包成證券產品出售,回流資金,在進行新一輪的貸款。因此在美國這樣的發達金融市場,多次的貸款證券化會產生復雜的聯動關系,但是同時也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市場的活力,從整體上降低成本,但是風險卻難以預測。
5、日本制度。亞洲近鄰日本在住房保障制度上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全面保障制度,其并不需要被保障人付出義務,而完全是獲得權力。政府通過組建“住宅金融公庫”,一方面為政府財政性的投資進行貸款,另一方面為低收入家庭提供長期的住房貸款,其貸款利率明顯低于同時期的市場利率。這種政府的低息貸款在給被保障者帶來利益的同時最大問題在于需要國家財政投入大量的資金彌補資金虧損,這要求政府有強大的實力作為其背后的支撐,并且對整個管理機構進行監管,對市場的反應做出即時回應。
二、制度比較及發展方向
1、主要國家制度比較
經過對幾個主要發達國家住房保障體制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保障體系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政府主導型,如新加坡、日本。二是市場主導型,如美國、法國。三是政府與市場兼顧型,如德國。
其優缺點也相對明顯,:政府主導時,住房保障體系的功能比較完整,保障范圍大,保障具有一定強制性,被保障者收到的利益相對較大,但是政府要付出的財力相對較多,管理復雜,對自由市場競爭發展有一定影響。市場主導時,需要大量的政府監管,而且市場的發展水平較高,一旦政府引導不利不僅對保障人造成不利影響,而且會對整個市場早成巨大波動,引起大范圍的經濟連鎖反應。
2、我國住房公積金發展方向
黃先生是一名有過炒股輝煌的股民,31歲,股票、基金、期貨……什么都懂一點,自認為很專業,歷來都是按照“自己的一套”去操作。2007年股市大漲,黃先生全倉殺人,幾個來回,收獲頗豐,資產由最初的30萬元變成了100萬元。但2008年股市單邊下跌,一向“精明”的黃先生也運氣不佳,股票市值縮水至50萬元。
目前股市走勢尚不明朗,黃先生也曾考慮過“割肉”,那樣還有20萬元的總體盈利,但拿回來的現金又做什么投資合適呢?想不好。另外,工資收入一直存活期,現約15萬元左右,沒有做任何處理。
黃先生只有社會醫療保險,沒有為自己購買其他保險。
現狀分析
1、資產總計65萬元,但投資方式單一。只有股票這一種投資,市場突變的時候,勢必面臨極大的風險。目前市場持續震蕩,建議減少股票倉位,增加穩健類產品的投資。
2、每年固定的工資收入一直處于活期存款狀態,這是一個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3、保障缺失。由于沒有有效的保障機制,一旦生大病或者發生其他意外,家庭難以招架,建議購買消費型的大病或者意外類保險,增強家庭保障功能。
理財目標
1、調整投資思路,獲取穩健收益。
2、建立個人保障計劃。
理財建議
1、調整投資思路
任何市場行情下都要避免全倉投資,一定要做好分散投資的準備。比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市場一片慘淡中,唯獨黃金逆市上升5.8%,這說明黃金類產品抗跌性。
通常家庭投資組合中,比較合理的投資比例為穩健類投資占比60%,風險類投資占比40%。如果黃先生事前按照這個比例投資黃金,那么2008年他的損失將控制在16.52%以內,遠遠低于目前50%的損失。建議出售部分股票資產,保持股票占比在40%左右。
穩健類投資品種主要分為四類,即儲蓄信托類、債券類、貨幣類基金、黃金投資。目前儲蓄信托類產品在國家多次降息之后收益越來越低,而且信托類產品面臨的信用風險也越來越大;債券類和貨幣類產品,隨著降息的過去,未來降息空間越來越小,此類產品目前已經透支了未來的收益。從保值的角度而言,目前最合適的投資應該是黃金投資。
2、保險分配比例
鑒于黃先生還比較年輕,尚不著急考慮養老,因此建議為家人及自己購買意外險、重大疾病險和壽險,保費總支出以年收入的8%左右為宜。建議購買消費型保險,它的優點是獲取同樣的保障額度只需相對少很多的保費,每年繳一次費,無需強迫長期繳費。
意外險。幾乎所有的保險公司的意外險都是消費型的,可以單獨購買。挑選此類保險的原則主要看保險公司的實力、信譽、口碑,以及產品是不是100%覆蓋意外范圍,最后比較價格。一般而言,低風險職業的標準健康者,參考價格是每一萬元意外保險的價格是20元左右。這部分可以分配30%資金購買。
重大疾病險。現在市面上有保險公司推出的可以單獨購買的消費型重大疾病險。黃先生可以分配保費的60%購買消費型重大疾病險。
定期壽險。為了保證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穩定,單純購買意外傷害險是不完全的,應該加大定期壽險的比例。以黃先生目前年齡來看,買消費型定期壽險的價格也比較便宜,建議適當購買壽險,分配保險資金的10%為宜。
3、配置黃金
黃金具有極強的保值、抵御通貨膨脹功能,即便在2008年價格起伏不小,但它仍是投資首選的“避風港”,在2009年將仍然成為核心的金融資產之一。建議黃先生適當配置黃金,可等待金價充分回調或按自己可承受的風險程度逐步入市。預計今年金價主要的波動區間在700~1000美元,盎司,對于長期投資者來說,可以在每克150元至190元,約合每盎司682美元至864美元的價格區間逐漸購入,逢高獲利了結。現在投資實物黃金的門檻也降低了,交易的最低限額是100克,約2萬元左右,這是許多人都能承受的一個價格。
投資方式方面,對于普通百姓來說,直接投資實物黃金或者紙黃金。其他還有黃金ETF基金(一種以黃金為基礎資產,追蹤現貨黃金價格波動的金融衍生品),或與黃金走勢掛鉤的理財產品,而非黃金類股票,以免受到股市及金價的波動影響。
雖然黃金市場看好,但是對于銀行推出的黃金理財產品,卻要謹慎對待。去年各大金融機構推出的各種與黃金掛鉤的理財產品,實際平均年化收益基本在5%上下,比之同期紙黃金、現貨黃金的收益率低出太多。這是因為多數黃金概念理財產品的發展仍未成熟。
關鍵詞:價格指數化 工資增長指數化 長壽指數化 養老金改革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2-087-02
養老金制度本質上是給國民年老時提供一個專用的“儲錢罐兒”(Piggybank),養老金繳費(稅)者關心的是退休時養老金的購買力而不是貨幣本身。因此,養老金制度這個“儲錢罐兒”的作用不僅體現為退休收入儲蓄,更重要的是保證未來一代產品的要求權。但在以信用貨幣本位體系運行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經濟中,通貨膨脹成為侵蝕養老金的首要因素;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會降低養老金的相對購買力;人口老齡化引起的養老金財務不可持續及不合理的制度運作方式均可能導致養老金潛在或實際貶值。養老金制度作為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必須提供保證老年人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機制,最起碼要保證繳費(稅)的購買力。
現行的公共養老金制度分為:積累制和非積累制。積累型養老金制度的融資方式一般是繳費確定型,其養老金的給付來自基金成員職業生涯內的繳費和投資收益,一般不需要政府提供擔保。非積累型養老金制度包括現收現付待遇確定型和名義賬戶制,由于沒有實際積累且由立法強制繳費,政府必須承擔部分或全部養老金購買力的擔保責任。通行的方法就是養老金指數化。即養老金繳費、待遇根據物價指數、工資增長率、人口變化進行調整。
由于制度設計缺陷、外部沖擊和政治因素,無論是OECD國家還是我國的養老金指數化實踐都不夠系統和科學,這既不利于保障老年收入,又影響養老金制度的公平性和財務可持續性。
一、養老金指數化分類的維度
養老金指數化的總目標是保障老年人一定的退休收入。除DC型完全積累養老金制度外都需要對繳費(稅)階段和待遇領取階段的制度參數做一定的指數化處理。具體參數選擇由以下三類因素決定:(1)政策對養老金保值、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和應對人口老齡化沖擊目標的重視程度;(2)養老金參與者處于繳費階段還是領取養老金階段;(3)養老金制度的目標及承擔職能。
(一)價格指數化、工資指數化與長壽指數化
養老金價格指數化是指待遇確定型和名義賬戶制養老金隨物價指數變動而調整。價格指數化可以實現保障養老金購買力的目標。但有兩個缺陷:在經濟景氣時無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在經濟蕭條時不利于制度財務可持續;無法應對人口老齡化沖擊。養老金指數化參照的物價指標有總體CPI及其變形和老年人生活商品和服務價格指數。老年人與其他年齡群體消費組合的差別,無論是采取總體CPI還是老年生活商品和服務價格指數,只要兩者不一致就會影響養老金的購買力。例如:1980-2008年間澳大利亞CPI上升244.4%,而養老金關聯的指數化的生活成本分析指數(Analytical Living Cost Indexes)上升了251.8%,采用專門的指數而不是CPI的原因就是老年人與其他群體生活的消費結構差異較大。
養老金指數化的另一個基準是工資或收入指數。采取該方法調整養老金的優勢是:養老金反映生活成本或在職人員生活水準的變化,使退休人員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大多實行養老金與工資關聯的國家采用的是平均工資,但并不一定是最優方式。Harme2009年的研究比較平均工資、家庭可支配和國民收入三個基準的優缺點,并和物價指數基準做了比較,但并沒有給出明確結論。在實踐中養老金盯住工資增長率比盯住價格指數支出高,許多國家在養老金指數化中有收入(工資)指數向物價指數或綜合指數轉變的趨勢。
(二)繳費指數化與待遇指數化
養老金繳費(稅)的收入基準要通過立法確定需要繳費收入的上下限,并隨工資或收入指數變動,否則實際繳費會相對下降。另外,養老金與物價還是收入關聯,對其相對價值也有很大影響。如果上下限隨價格指數而不是收入指數變動,工資增長一般快于物價上漲,因此養老金就會無法分享經濟增長成果,養老金相對平均收入的價值就會下降。例如:英國的基本養老金是一個DB型現收現付制度,從1981年起繳稅收入上下限與物價關聯,由于工資增長比物價快,在當時基本養老金相當于平均收入的24%,而到2007年降為15%。公共職業關聯養老金與物價而不是收入關聯,則會引起實際繳費偏低無法保障老年收入。加拿大公共職業關聯養老金繳費上下限長期與物價關聯,收入的更快增長導致到2006年繳費收入上限僅為平均收入的96%,引起了以收入指數化取代價格指數化的改革。
為保證非完全積累制DC型養老金的待遇水平,在領取時需要將養老金與物價、工資、人口結構等指標關聯。DB型公共職業關聯養老金在退休計算福利待遇時一般根據工資增長率重新確定繳費貢獻。
(三)社會保護養老金與公共職業關聯養老金
社會保護養老金是強制性的保障老年人最低或基本生活的支柱,一般采取待遇確定或名義賬戶制,沒有實際積累或積累很少。待遇給付分為普惠的基本與最低養老金和家計調查養老金。社會保護養老金實際積累國家很少且以提供社會安全網為基本職能,理論上以價格指數化更合理,但實踐上并不盡然。皮戈特和珊2009年的研究認為指數化方式和養老金給付方式有一定的關聯性,第一支柱采取基礎或最低養老金制度的國家多采取價格指數化,而家計調查制度國家在決定資格條件時多采取價格指數化,在決定養老金給付標準時采取價格與工資指數化基本相同,還有相當多國家并不指數化而是根據經濟情況臨時決定。
公共職業關聯養老金是通過強制性積累或模擬積累機制提高退休收入替代率的支柱。一般而言,繳費確定型積累制養老金以實際積累和投資收益實現制度目標,在確定退休金待遇時不需要指數化,但在繳費階段則需設定最低與最高繳費收入。由于公共職業關聯養老金要提高替代率,而且有賬戶化和預籌資化的發展趨勢,在繳費階段理論上應該采取與工資增長或經濟發展掛鉤,以實現養老金積累的增值,在養老金發放時重點是保證購買力,應采取與價格指數掛鉤的方法。皮戈特和珊的研究也證明多數國家按照此原則對養老金指數化。
二、國外養老金指數化制度安排實踐
養老金指數化方式受制度安排和制度目標的約束,還受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和文化傳統影響。本文歸納42個國家和地區的養老金制度安排和指數化方式,由于社會保護與公共職業關聯養老金職能和制度目標不同,指數化方式也呈現較大差異。
(一)社會保護養老金指數化制度安排
社會保護養老金承擔社會安全網的作用,在通貨膨脹情況下將養老金與價格或工資增長掛鉤是保證購買力的基本手段。在指數化的實踐上,絕大多數西方國家社會保護養老金都有指數化安排,但亞洲國家可能由于福利制度建立較晚或文化因素很多國家社會養老金沒有指數化。表1中,社會保護養老金沒有指數化制度安排的15個國家中僅有意大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三個西方國家,其余12個都是亞洲國家或地區,其中,沒有社會保護養老金的8個國家或地區均在亞洲。
社會保護養老金提供方式一般分為三種:普惠性的最低或基本養老金、目標定位式的家計調查養老金和三種方式的組合。待遇指數化方式也有三種:價格指數化、工資指數化、混合指數化和臨時指數化。
(二)公共職業關聯養老金指數化制度安排
收入關聯養老金指數化階段和方式與養老金的性質有關。從理論上看,DC型完全積累公共職業關聯養老金無須進行指數化。澳大利亞超級年金、我國香港的強積金和墨西哥的公共職業關聯養老金制度是典型的代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實行中央公積金制度的國家雖然其完全積累性受到質疑,但也沒有實行指數化。丹麥是個例外,雖然是DC型制度,但養老金在待遇給付時與價格和工資增長混合的指數關聯,并進行非指數化或臨時調整。
只要不是完全積累DC型公共職業關聯養老金就要實行一定的指數化政策,才能保證制度目標實現。表2考察的42個國家中只有新西蘭、愛爾蘭和中國沒有公共職業關聯養老金。印度雖然使DB和DC混合的制度,但沒有指數化措施。其余的30個國家或地區都采取了一定的指數化措施,而且除捷克外,其他國家在養老金貢獻積累階段和福利給付階段都實行指數化。
三、國外養老金指數化發展的趨勢
從20世紀90年代起,世界各國養老金制度改革興起,養老金指數化方式也發生的巨大變化。總體看有以下幾點趨勢:
首先,在制度設計中要加入養老金指數化機制,避免指數化或臨時調整甚至沒有明確的指數化因素。福利制度比較成熟的發達國家基本都由立法確定養老金指數化機制,很多福利發展相對滯后的國家以非指數化或采取臨時方式調整養老金。隨著養老金制度改革的深化,建立養老金指數化調整機制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二,養老金制度設計與指數化安排方式有較強的相關性。這在公共職業關聯養老金中有明顯體現。DC型養老金主要通過市場化投資實現保值增值,其他形式的公共職業關聯養老金都需要在繳費和待遇給付階段采取一定形式的指數化措施。因此,在養老金制度改革時必須同時明確制度性質并安排能夠應對通貨膨脹、工資增長以及人口結構制度。
第三,養老金指數化方式中,綜合考慮物價、工資和預期壽命及人口結構變動的混合指數化逐漸興起。養老金與混合指數關聯,靈活性更大,有利于制度應對經濟和人口沖擊。特別是,德國等實行積分制國家和瑞典等實行名義賬戶制的國家,將預期壽命變動及撫養比納入養老金名義積累和待遇給付公式中,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制度自動平衡機制。
四、結論和啟示
在現代經濟中通貨膨脹是經常性現象,這會侵蝕養老金繳費的價值;對個人講,養老金是長達幾十年的資金積累,制度安排必須確保非完全積累DC型公共職業關聯養老金內部收益率與經濟、工資增長接近才能保障老年人較高的替代率和制度的有效性;人口結構變動影響影響到所有養老金制度的收支平衡。因此,養老金指數化措施必須綜合考慮三類沖擊的影響,混合指數化措施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中國從1995年就提出了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待遇給付與社會平均工資關聯的政策。但由于歷史原因,個人賬戶長期“空賬”運行,制度屬性不明確。因此也就明確繳費期賬戶的內部收益率指數化措施,少量的積累基金按規定職能投資存款和國債,導致“統賬結合”制度總的替代率由2000年的71%下降到2008年的44%。加上中國養老金制度嚴重“碎片化”導致的福利攀比,政府只有以非指數化的行政命令方式臨時提高企業離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由于根源在于制度設計,導致臨時調整常態化,截至2009年企業離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共調整8次,月平均基本養老金已超過2900元;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同調整12次,月平均基本養老金達1200元左右。但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必須首先明確個人賬戶屬性,并盡快分別建立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養老金指數化機制,使制度既能保障老年人基本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動平衡。
參考文獻:
1.尼古拉斯?巴爾.養老金改革:謬誤、真理與政策選擇.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
2.胡曉義主編.走向和諧:中國社會保障發展60年.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
郵儲銀行實習心得體會【一】
經過一個月的實習,我開始從懵懂的狀態中走出來,漸漸地熟悉了銀行業務流程,了解 了各種各樣的銀行業務,在師傅細心的指導下,慢慢地融入到緊張的工作中。這一個月的實 習是我從學生步入職場的重要的過渡, 對我來說有很大幫助, 為我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 實的基礎。
在 XX 支行的生活是非常忙碌的,每天營業廳內不斷有打印機的聲音,點鈔的聲音,蓋 印章的聲音, 絡繹不絕的人流讓我這個小小的大堂經理助理也忙得焦頭爛額。 很感謝支行的 各位師傅, 愿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悉心幫我解答我不懂的問題, 豪不保留地傳授著他們的經 驗,由于他們的悉心教導和無私幫助,使我大大提高了對銀行業務的熟悉程度,這對我的實 習經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還記得,剛來到這里實習,領導們曾關心的問我累不累,說真的,緊張而繁忙的工作的 確有點累。但人在其位,心盡其職,我為自己所承擔的一份責任感到自豪,因為責任證明了 自己價值的存在,就像劉備對諸葛亮的重托,責任是對品格的信任,是對能力的認同,是一 種使命,一種榮譽。
而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發揮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難完成工作,更是一種 價值的體現。 責任回贈我更多的不是壓力和辛苦, 而是享受工作的樂趣和取得成績后的快樂。 工作中期我開始明白不管在學校學了多少理論, 明白了多少理論, 到了新的工作崗位基 本事要從零起步。因為很多東西事課堂上沒有的,接觸不到的。在銀行里,每一個工作人員 都是自己的老師,要虛心的請教,多發現,多分析比較,多總結,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 性和工作積極性。
這樣才能把工作完善,讓他人滿意。雖然一個月下來我并沒有成為銀行知 識全才,可至少也懂了很多銀行業務知識。而且,大堂經理助理這個崗位能培養足夠的應變 能力。在工作期間常常會遇到刁蠻的顧客,或者設備出現問題之類的境況。一開始總是不知 道怎么辦,后來也慢慢開始學會如何安撫顧客,如何對設備問題進行處理等。
在應變能力上 有所提高。 通過這次實習我熟悉和適應了銀行的一些基本流程和業務操作環節,了解了什么是工 作,工作是怎么一回事,也了解了一些復雜而微妙的社會人際關系,為我以后的社會人際交 往做了個熱身運動。
同時通過這次實習也讓我又一次了解了自己存在的優缺點。 作為新入行 的大學生,我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難免會犯錯誤,但是犯了錯誤,我應立刻向領導坦白 錯誤,并請領導教給我糾正的方法。一定要有一顆主動承擔責任、主動承擔錯誤的心,切不 可臨陣脫逃、推脫責任。
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在任何崗位上都可以做得很好,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那么一帆風順。新入行的員工,一定記住要學會承擔責任。 很高興能加入建行這個大家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一如既往的積極學習業務知識, 鍛煉業務技能,不懂就問,虛心向領導和師傅請教,多學多練,多做多想,爭取做一名合格 的建行人!
郵儲銀行實習心得體會【二】
(一)實習前階段的情況
實習的前半階段,所在的部門是儲匯營業處。通過營業員指導和講授相關業務知識及業務操作技能,同時在營業員的教導下,進行實際業務的操作,逐漸熟悉郵政儲蓄系統,基本上能夠獨立完成日常的儲蓄業務。尤其在點鈔、捆鈔技能的掌握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1.了解熟悉郵政儲蓄系統
在進行營業前臺工作的操作之前,首先必須熟悉整個郵政儲匯的操作系統,目前使用的是統一版本。剛開始實習時,熟記主交易菜單的交易碼,特別是日常的交易代碼,如:活期存取款代碼是010102、010103;卡存取款的代碼是020101、020104;現金轉帳代碼是010701;帳戶到帳戶轉帳代碼是010702等等。
2.營業窗口的實際操作
在熟悉了操作系統之后,我就開始進行實際操作了。起初在營業員的隨身指導中,慢慢地進行操作。我所在營業處采用的是柜員制交易操作,即每一筆交易都是由營業員單人單獨完成的,操作過程必須十分謹慎,注意操作流程的規范。當收到來自客戶的現金時,必須將鈔票正反兩面過機鑒別并計數,確認無誤后方可入柜,在相應的憑單上加蓋現金訖,接著再進行數據的錄入、打印單據等。而支付客戶現金時,必須手工點鈔與機器點鈔兩項步驟相結合,缺一不可。手工點鈔的作用在于防止鈔票粘合過機時無法完全分開。對于整捆的鈔票拆封過機清點后方可支付。另外,在支付前必須詢問一下客戶請問您支取多少,再次核對金額。
3.點、捆鈔技能的鍛煉
點鈔是銀行柜員的基本技能之一。坐姿、手勢及鈔票的擺放角度,指法、手指間作用力度和雙手的協調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要通過一番刻苦鍛煉才能掌握的技能。捆鈔中指法的運用是關鍵,一把鈔票抓在手中,用拇指按于中間使其凹出弧狀來,另一只手用捆鈔帶貼著外沿用力拉緊,繞兩圈后反扣住原來的帶也纏兩圈,最后將整捆鈔票壓平,這樣就可以牢牢地捆住一把鈔票了。
4.中間業務
在營業實習期間,我還涉獵到了郵政儲蓄中間業務中的兩項,一項是財政工資、養老保險;另一項是收繳電話費。前項跟一般的窗口服務差別不大。相關員工開立活期結算帳戶要根據所在企業、單位的工資清單,其帳戶余額等于工資款。社會養老保險則根據其保障號開立帳戶,員工可憑存折直接到窗口支取。后一項則要到電信的營業處去收取,大概每日下午5:00左右,帶齊準備好的繳費單據,加蓋日戳、私章。與電信方財會人員當面清點款項金額,對方確認、加蓋印章,并撕下相應的收據聯交于電信方保存。
孫子兵法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所以要想管理好班級,第一步我們要能深入學生,和他們打成一片,這樣才能詳細地了解每位同學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慣、優缺點和知識結構,才能進一步設置有針對性地引導和管理方案,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結合筆者近些年的小學班級管理經驗,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里往往受到溺愛,表現為有情緒不知道怎么排解往往容易急躁、發怒;缺乏與人分享的精神,許多同學不懂和人平等溝通的技巧,總是占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表達訴求;還有的同學由于家庭背景特殊有自卑傾向,不愿和人溝通,也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等等諸多情況不一而同。針對了解到的這些情況,我們都要及時做好檔案,分析出背后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設定大的管理和引導方向,再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再結合即時表現給以靈動、活潑,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和引導,這樣久而久之就能帶出一班正氣,建設一股新風。
二、關心愛護,攻心為上
客觀來說,小學生處在身心飛速發育初期,需要更多的關心和愛護,愛是教育的根本。人的行為受制于情感,對于現在叛逆心比較強的獨生子女來說,如果我們嚴厲手段,很可能就造成逆反心理,許多學生消極應承收不到理想的管理效果。而如果用愛心關心和愛護學生,就很容易和學生走到一起,這樣我們就能變成幫他們解決問題的導師,他們就會主動請教該如何做,如此一來防范于未然,豈不妙哉。做班主任初期,有位任課老師就提醒我后排的小李頑劣不恭、朽木難雕。果然第一課就故意制作噪音,我頓時發火給了三五句說教,沒想到他不以為然地說:這么厲害?我又不是故意的,說完又弄了一下桌子……下來后我仔細琢磨應該怎樣解決呢?了解到他的情況是父母離異,他跟著父親而父親經常打麻將,情緒不好還會打罵他;在班里成績每況愈下,近乎放棄。了解到這種情況,筆者不再糾結他上課鬧動靜,而是找機會和他聊天談心,有意無意地發現他的長處,幫他樹立信心,點燃希望。經過幾次的交往,他再也不好意思在課堂上小動作了,然后再適當調整方法鼓勵和指導他積極參與班級活動,讓任課老師多給他指點和提問的機會。經過多種方法,將近一年的努力,小李及他身邊的幾個后進生有了長足的進步,不但成績顯著提升,還養成了好問,多做的好習慣。可見,愛心是管理的金鑰匙,只有讓學生信任我們,我們才能在班級管理中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活動洗禮,展示體驗
班級是一個集體,集體就得有向心力和凝聚力,這樣才能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學習氛圍。小學時期孩子們活潑、好動,以形象認知為主,喜歡玩游戲。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這個特點來解開內向學生的心結。通過游戲吸引他們參與進來,體驗到與大家共同努力、共享成果,給他們的內心以震撼,情感以洗禮,就能打開他們的心結,讓他們融入到集體中來,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的同時,培養孩子們陽光、活潑的性格,讓他們打開心扉,健康成長。比如,我班的梓夢同學比較內向,很少和同學主動溝通,漸漸地自己孤立起來,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在本子上寫字,竟而造成越內向越孤立的惡性循環。發現這種情況,我就借助報評比平臺,讓梓夢將自己寫字好,善于寫小詩和作畫的特長展現出來。為了鍛煉她的溝通能力,讓幾位同學和她組成板報小組,在方案設定和分析過程中,她慢慢變得敢于發表自己已經,喜歡和人一起分享和合作了。除了讓學生展示自己特長而激勵成長的活動洗禮,我們還可以借助體育活動、春游等設置團隊攻堅活動,讓同學們以團隊為核心通過艱苦的努力做成一件事。這樣實踐中形成的“戰友情”有很強的凝聚力,其優秀成果和榮譽就像一條無形的精神紐帶把全體學生連結起來,在"為集體爭光"的心理驅動下,班集體的凝聚力也就更加鞏固、穩定和持久,這就為培養良好班風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礎。
四、聯合家長,合力教育
一、社會保障資金的概念
世界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差異,資金來源途徑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這就造成了不同國家的學術界及政府官方對社會保障資金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國際社會保障聯盟下屬的社會保障資金投資研究小組(2004)認為,社會保障資金指的是由社會保障計劃掌控的資金,這些資金主要用來維持社會保障計劃支付利益和提供服務的能力,以及產生投資收益來增加社會保障計劃的利益和服務。JohnWoodall(2002)認為社會保障資金應該是國內金融市場最大的投資者,AndrewB.Abel(2001)認為社會保障資金指的是在金融市場投資信托資金,他們都強調社會保障資金的投資屬性。可以看出,國外學者對社會保障資金與社會保障基金未做明顯的區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用的現象。國內學者對社會保障資金和社會保障基金的混用現象也非常普遍,如鄭功成(2000)在其著作中交叉使用“社會保障資金”和“社會保障基金”兩個詞,而沒有對它們的含義做明確的區分。陳東、紅王敏(1996)認為社會保障基金是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為實施社會保障制度而籌集起來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專款專用的經費,也在一定程度上將社會保障基金等同于社會保障資金。但國內也有學者明確提出社會保障資金和社會保障基金的區別,如鄭秉文(2007)認為社會保障資金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社會保障資金指全部用于社會保障支出的資金,而狹義的社會保障資金則僅指包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在內社會保障資金,即廣義的社會保障資金包含社會保障基金,狹義的社會保障資金不同于社會保障基金。林治芬(2007)則更明確地提出,只有當社會保險繳費收入大于待遇支出、資金沉淀下來需要進行投資運作時才成其為基金,社會保障資金在空間和時間范圍上都要比社會保障基金廣。
二、社會保障資金的運行過程
(一)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1.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機構對于社會保障資金籌集機構的爭議主要集中于社會保障繳款籌集機構的選擇,并且相關爭議主要集中于國內文獻。大部分學者認為社會保障繳款應該由稅務部門征收,龐鳳喜(2008)認為社會保障繳款無論稱為“費”或是“稅”,其本質都是稅收,認為我國由稅務部門征收社會保障繳款是一種理性的選擇。陳琍(2008)認為由社會保障部門征收社會保障繳款的效率較低,而地方稅務局全面負責征收社會保障繳款工作成效顯著,并指出當前正是改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社會保障繳款的最好時機。此外張勇(2004),靳東升(2007),袁艷紅(2008)等學者也持相似觀點。但也有學者持反對觀點,如鄭功成(2001)認為我國目前所遇到的社會保險費征繳難的情況并非是采用征費方式造成的,而是客觀的經濟環境、立法與執法力度以及歷史欠賬未能有效化解等因素造成的,他認為社會保險費改稅應該緩行或者不行,維持由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征收社會保障費的現狀。王澤英(2002)認為我國當前還不具備將社會保障基金納入財政預算的條件,在個人賬戶的紀錄和管理由社會保障經辦機構負責的情況下,實行稅收籌資方式會增加個人賬戶的記錄和管理難度,主張由社會保障經辦機構負責征收社會保障繳款。2.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模式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模式從根本上可以分為現收現付制和完全積累制,而部分積累制則是這兩種模式的結合,各個籌資模式都有各自不同的優缺點。PaulA.Samuel-son(1958)用世代交疊模型證明,在現收現付制條件下,養老金的增長率主要取決于人口的增長率。HenryAaron(1966)對Samuel-son的模型進行了擴展,認為養老金的增長率取決于人口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兩個因素,同時證明只有人口增長率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之和大于市場利率,現收現付制才能實現社會保障資金在代際之間的帕累托配置,該條件也被稱為“Aaron條件”。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資金籌集模式的最佳選擇由該國的人口增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和市場利率的對比關系決定。對于我國該實行什么樣的模式籌集社會保障資金,國內學者也做了深入的探討。徐錦文(2004)認為國外社會保障資金籌資的趨勢是由現收現付制向完全積累制轉變,并指出我國當前的現收現付和各部門各行業分散籌資的社會保障資金籌資模式存在許多問題。孫炳耀(1999)則強調,從老年社會保障的歷史及現狀來說,世界上占主流地位的還是現收現付制,并提出積累制籌資模式能否解決現收現付制存在的問題必須結合特定的人口結構進行分析,認為在現階段我國需要首先解決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資金的沖擊,再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向完全積累制的社會保障資金籌集模式過渡。但也有學者認為部分積累制的籌集模式可能更適合我國,如劉五豐、韓金瑋(2008)認為從長期來看我國應該采用部分積累制的籌集模式,但認為在開征社會保障稅之初宜采用現收現付制,待新制度成熟后向部分積累制過渡。
(二)社會保障資金的投資運營1.社會保障資金的投資途徑一個國家社會保障資金投資途徑的選擇決定了該國社會保障資金的投資收益狀況,收益往往與風險成正比,越高的投資預期收益率也就意味著越高的投資風險,因此各國在進行社會保障資金的投資時更加關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回避風險并獲得最高的收益。鄧大松(2005)指出,世界各國社會保障資金的投資途徑主要有如下三種:儲蓄存款、對外貸款或進行不動產投資、有價證券投資,它們的風險與收益情況有很大的差異。任保平(2003)、梅陽(2004)、陳向京(2008)等同時指出,社會保障資金投資時不應該僅僅選擇銀行存款或國債一類的低風險低收益的投資途徑,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投資策略,實行多元化投資。張問國(2005)認為,我國社會保障資金主要投資于銀行存款、國債和債券等低風險途徑,雖然體現了我國社會保障資金安全至上的基本投資理念,但并不能實現社會保障資金的保值增值。此外,社會保障資金的投資途徑的選擇對居民的消費行為也有影響,如AndrewB.Abel(2001)證明,由于股票投資的固定性成本,高收入居民比低收入居民將資金投資于股市的可能性更高,但通過社會保障體系籌集社會保障資金參與股票市場投資,在公平分配投資收益的情況下,能夠促進低收入居民的消費。2.社會保障資金的運營機構社會保障資金的投資途徑的選擇需要相關運營機構進行決策,因此一個國家社會保障資金運營機構的選擇對該國社保資金投資途徑的選擇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郭殿生(2003)提出,根據社會保障資金運營機構的不同,社會保障資金的運營模式可以分為政府集中型、分散型、適度集中型三種,并認為應根據不同類型的社會保障資金的性質選擇恰當的運營模式。徐滇慶(1999)則指出,社會保障資金運營機構的所有制屬性不同對社會保障資金的投資收益率會有很大的影響。如1980-1990年,美國民營養老保險基金的實際收益率為8%,同期公營養老保險基金的實際收益率只有4.8%,而其他發展中國家如肯尼亞、委內瑞拉、贊比亞、土耳其等采取公營養老保險資金運營機構的國家更是分別產生了-3.8%、-15.3%、-23.4%、-23.6%的虧損率。LaurenceJ.Kotlikoff(1996)運用Auerbach-Kotlikoff動態生命周期模型檢驗了社會保障資金的私有化運營的對效率的影響,他證明社會保障資金的私有化運營可以產生長期性的投資收益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我國社會保障資金運營機構的選擇,龐鳳喜、洪源(2006)認為應該組建社會保障基金監管委員會,由其挑選合適的運營機構并簽訂合約,實現社會保障資金中個人賬戶資金的市場化投資運營。此外,SebastianEd-wards、AlejandraCoxEdwards(2002)以智利的社會保障私有化為例,強調了社會保障資金的私有化運營對非正式部門的整體工資提高了將近2%的水平;王海勇、金菁(2007)強調了社會保障資金的運營機構、監督機構分立,對社會保障資金進行有效監督的重要性。
(三)社會保障資金的支付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向符合條件的社會成員支付社會保障資金,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提高社會福利的功能。因此,社會保障資金的支付也就成了社會保障資金運行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曹樸(2006)提出,影響社會保障資金支付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老齡化因素、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因素、居民儲蓄因素、地區性差異因素、政府的臨時性政策因素五個方面;而蔡社文(2002)強調,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趨勢也是影響未來社會保障資金支出水平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資金的支出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面對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資金的支付壓力,林寶(2003)提出采取延遲退休年齡的方法,可以使我國2020年養老保險支出減少11561.93億元,減少約12%。但也有學者持相反觀點,如AlanL.Gustman、ThomasL.Steinmeier(1991)認為提高退休年齡只會在短期內減少養老保險金的支付,從長期角度來看反而會增加養老保險金的支付。同時在我國社會保障資金的支付實踐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如陳向京(2008)指出我國社會保障基金在支出上存在一定的隨意性,資金被挪用的現象很普遍,嚴重威脅到了社會保障資金的安全;鄧大松、吳漢華、劉昌平(2005)指出基本養老保險在支出過程中,統籌賬戶向個人賬戶透支的現象非常普遍,個人賬戶實際上僅僅是一個名義賬戶,他們強調社會保障資金的支出實現分賬管理的重要性;此外龐鳳喜、洪源(2006)認為社會保障資金的支付辦法不統一且支付標準過高也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國社會保障資金在許多地區由各單位自行發放,支付的標準也由各地區各部門自行決定。在借鑒國外發達國家控制社會保障資金支出的經驗方面,財政部赴法國、丹麥考察團(1997)提到,法國政府采取了政府與社會保險全國金庫簽訂目標管理協議的方式,嚴格控制各項社會保障資金的開支,并控制缺口最大的醫療保險開支,改變家庭津貼的發放辦法。
三、社會保障資金運行的成本
社會保障資金運行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社會保障利益最大化,但是社會保障資金的運行過程同時也是耗費成本的過程,因此在社會保障利益一定的條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社會保障資金的運行成本是當前社會保障實踐中的非常重要的問題。國內學者比較關注于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成本,如崔光營(2000)認為稅務機關征收社會保障資金富有專業優勢,并且不需要另外組建征收隊伍,由此可以每年減少數十億元的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成本。任保平(2003)通過世界范圍內的比較發現,一般來說以繳費方式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的國家,社會保障項目比較復雜,每一項目都有相對獨立的繳費辦法;而以稅收方式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的國家,社會保障項目比較簡單,繳費和支付都有統一的制度安排。可以看出,選擇不同的方式籌集社會保障資金對社會保障資金的運行成本存在很大的影響。此外由于我國社會保障正處于轉型階段,國內學者對社會保障轉型帶來的社會保障資金的運行成本也比較關注,如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管理司課題組(2007)指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轉型過程對社會保障資金運行造成的3萬億元的隱形債務不容忽視,如果今后國家財政每年拿出1000億元,也至少需要30—40年還清債務。國外學者更多的關注于社會保障資金的運營成本,如HenryTKMok(2000)提出,根據社會保障資金規模的不同,社會保障資金的私人運營的管理費用一般是資金總額的2%—3%的水平。但是如果社會保障資金賬戶是可以轉移的,那么參保者的賬戶的轉移成本將非常高昂。此外國外學者非常關注于社會保障資金的私有化運營與公有化運營所導致的社會保障資金運營成本的差別,如OliviaS.Mitchell、StephenP.Zeldes(1996)指出,社會保障資金的私有化運營會提高社會保障資金的管理成本,但能夠提供比公有化運營更多的服務。同時他們還指出即使社會保障資金實現了私有化運營,但仍舊由稅務部門征收社會保障資金從成本上來說始終是有效的。ReidGary、MitchellOlivia(1995)則報告稱在美國社會保障資金的私有化運營的成本是公有化運營的四倍。WorldBank(1994)指出,智利社會保障資金從1981年到1994年的平均管理成本約為每年社會保障繳款收入的15%,甚至在1989年達到了25%的水平。Wyatt(1995)指出,從1988年到1994年的7年時間里,香港社會保障資金運營的收益率低于2%,如果考慮到社會保障資金的管理成本,那么這七年的社會保障資金運營沒有獲得實質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