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節約糧食的感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收獲”,為了回答教師的問題
整理小學生在課堂中所談的收獲,大體有以下兩種情況:
1.如“我認識了梯形”“我會計算9加幾了”“我知道什么是有余數的除法”“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長”等,課堂上常聽到學生們這樣的話語。學生們真的“學會了什么”或“真的知道了什么”了嗎?一位學生在說“我已經認識了梯形”之后,我便畫出兩底不是水平方向的梯形(兩底與水平方向垂直的)放到他的面前,“你說這個是梯形嗎?他脫口而出“不是”。細細想想,學生們所說的“我知道了什么”“我學會了什么”之類的話語就一定表明學生們學后真的有收獲嗎?不是的,這只不過是對課題名稱的重復而已。
2.全盤羅列
如“我知道要珍惜時間”(“認識鐘表”一課中教師導入時提到珍惜時間)“我知道要給媽媽買禮物”(人民幣的認識”一課的情境中就是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媽媽買禮物)等。這些“收獲”往往是在教師不斷追問“還有什么收獲”的時候,學生為了迎合教師的問題,而不斷地將本節課所涉及到的名詞補充羅列。其實,他們對課堂所學的知識也許是似會非會,或是根本不會,但是覺得別人都會了,自己不好意思說不會,只好隨聲附和。
以上兩種情況的收獲,體現了對教師提問的一種應付,而原本期待的自我歸納和回顧總結蕩然無存,即便有,也僅僅是星星點點的感覺。
二、研究“收獲”,還原本位的“收獲”
教師應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小結,如何還原本意的“收獲”呢?
1.教給學生總結的方法
(1)提示內容,讓學生靜靜地回顧
“大家回顧一下,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這是對知識的回顧。
“我們是怎樣分析解決問題的?試著整理一下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是對過程與方法的回顧。“這節課你對自己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以及小組合作、數學表達方面滿意嗎?有什么體會?”這是對情感與態度的回顧。給學生一分鐘左右的時間,靜靜地讓學生去回顧、回味。
(2)動筆整理,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
在即將下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結合重點內容,讓學生有目的地重點整理。學生在動筆整理的過程中,自然地將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回顧與整理。
2.變換方式,讓學生體會“收獲”
“你有什么收獲”的本意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和總結,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往往不具備總結能力,甚至他們已經有了收獲卻不知道,或者表達不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變換方式進行。
(1)傾聽概括總結
針對“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的內容,教師直接進行概括:“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列表的策略,這種信息和條件對應的問題適合于列表解決,回想我們解決問題的過程:大家提取信息、列表整理、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問題,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結合板書教師進行總結,使得整個教學內容和過程有所提升。
(2)共同梳理,形成體系
一節課即將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談談收獲,這是對這節課的回顧與整理,也是培養學生反思和總結的必要環節。在學生談收獲的時候教師應該進行適當的補充引領。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既進一步完善了對本節知識的認識,又實現了知識的建構。
(3)拓展延伸,激發求知欲
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可設計應用拓展性的活動。教師出示用紙板做成的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邊總結邊提問:“我們通過學習和證明,已經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那么這些圖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呢?當學生面有難色時,教師可進一步啟發:“計算和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們采用了‘拼圖法’。對于這些圖形,我們能不能采用類似的方法呢?比如是否可以用‘分圖法’,把它們分解成幾個三角形,再計算它們的內角和呢?”學生很快順次把這些圖形分成2個、3個、4個三角形,從而得出四邊形的內角和是180°×2,五邊形的內角和是180°×3,六邊形的內角和是180°×4。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設問:“照這樣七邊形、八邊形、九邊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呢?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嗎?”這類小結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4)聯系實際,感受數學的價值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許多地方都包含數學。如教學“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一課時,即將下課時課件出示這樣一段材料:
一般情況下,100粒米的重量大約是2克。
(1)你能算算平均1粒米的重量大約是多重嗎?
(2)如果每位小學生每天浪費一粒米,那么全國約1億小學生一天大約浪費多少粒米?合多少噸呢?
一、巧設情境,喚醒審美意識
在品德課堂中要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必須喚醒小學生的審美意識。小學生還處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其審美的意識較弱,必須得到教師的引導才能意識到生活的美。在情境教學中喚醒小學生的審美意識首先要設置好情境,魯迅曾說:“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也就是說要通過聲音和視覺來創設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并將思想內涵浸潤其中。具體來說,音樂悅耳,可以渲染情境;圖畫悅目,可以再現情境;故事扣動心弦,都是創設情境的好材料。在小學品德課教學中,優秀情景材料的良好運用,對學生自主學習、學會思考等有著很明顯的效果。情境的設置,要盡量讓學生能夠多參與,這樣才會有切身之感。例如,在教學小學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上冊“糧食來得真不容易”時,教師在讓學生了解了幾種主要糧食作物的生長過程,知道了種植莊稼需要許多人的辛勤勞動后,可以立刻發動小學生們到校園的種植園里進行十分鐘的勞動,小學生們可以分工進行澆水、拔草、松土,人人參與勞動,人人體悟勞動的艱辛。
二、渲染情感,增強領悟能力
在喚醒了小學生的審美意識的前提下,教師還必須在課堂上創設一定深度的教學情境,以其增強小學生對審美的領悟能力。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在于提高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任務。小學品德課的重點是讓小學生學會自己去領悟,在別開生面的課堂中,在教師的引導中,自己去領悟去判斷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教師要努力創設有感染力、說服力的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領悟力。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這個課堂里,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播放幾個場景。場景一:山間綠樹蔥蘢,明凈的小溪緩緩流淌,不時有飛鳥從樹陰下掠過。場景二:寧靜的小村前,清澈的河水在奔流,牛羊在河邊悠閑地吃草,突然出現一個人向河里倒了一桶黑糊糊的東西,黑色在河流中不斷彌漫,面積越來越大,清澈的河水變得越來越渾濁。場景三:車間里,工人穿著白色的整潔制服在忙碌,一瓶瓶透明、純凈的礦泉水從流水線上奔涌而來。看完了這些以后,老師再讓小學生們品嘗各種各樣的水,有苦澀的水(加入蘇打)、咸水(加入食鹽)、甘甜的水(礦泉水)、果汁等。然后,老師問學生喝這些水的感受。最后,老師再問那幾個場景,哪一個是丑的,哪一個是美的。由于學生對各種各樣的水有了切身的感受,所以很容易就判斷出有關水的美與丑:創造甘甜、清澈的水的人和行為就是美的,把水弄得苦澀、渾濁的行為就是丑的。
三、落實行動,塑造審美品格
審美能力最終要落實到審美行動上。在課堂上大聲地朗讀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下課以后就糟蹋浪費課間餐,這樣的審美能力是沒有意義的。“糧食來得真不容易”這個課堂追求的是小學生真真切切的節約糧食、尊重勞動的行為的落實。由審美判斷到審美行動,需要多個環節的密切銜接。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導只是一個環節,教學本身需要做到審美化。一個沒有美感的課堂,很難培養出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教師要以美的言行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其次,教學內容的審美化。追求自由、富于創造、充盈情感等特征都是教學的審美品格。在一般的審美形態上,教師要通過音樂、圖畫等,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的美感;在高級的審美形態上,教師要表現出包容、寬容,給小學生以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讓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課堂內的審美教育再完美,也會有缺陷。老師要在學校的支持下,拿出一定的時間帶學生參加一些社會活動,讓小學生對“美”有更真切的感悟。
關鍵詞:幼兒;自控;培養
我們一直說,良好的習慣要從小培養,從幼兒抓起,這也正是因為幼兒的可塑性。他們還沒有進入社會,還沒有一定的是非觀念,而家長對于孩子的過分約束,又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適得其反,出于叛逆心理,孩子反而容易誤入歧途。所以,幼兒的家長必須意識到培養幼兒自控能力的重要性,從孩子抓起,找出幼兒容易接受的方法對幼兒進行適當的引導,從幼兒的心理、生理等方面進行培養,讓幼兒具備是非觀念,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從而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進而培養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所以,作為幼兒的家長、老師,我們必須思考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兒的自控能力。
一、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
幼兒的年齡小,沒有經歷過太多事情,不知道社會的構成,對于“社會”這個詞語也沒有概念,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還不懂得去團結別人,禮貌待人,這樣的表現并不是說孩子不好,不禮貌,這僅僅是幼兒年幼的表現形式。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去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給孩子講道理,耐心教育,從小事做起,以小見大,從而逐漸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例如,孩子在幼兒期間,還不懂得去分享,一切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當孩子拿著自己最喜愛的糖果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讓爺爺奶奶先吃,孩子肯定是不大情愿,或者直接塞到自己嘴里,這時家長就要充分利用機會對幼兒進行教育,給孩子講道理。當然,這些道理必須要是孩子能夠接受的,跟他們講,他們從小就是爺爺奶奶帶大的,他們的衣服都是爺爺奶奶一針一線縫制的,如果沒有爺爺奶奶的辛勤付出就不會有現在的美好生活,更吃不起糖果,所以,我們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必須先想到長輩,做一個孝順的人,做到百事孝為先。
二、強化區域活動中規則自治
通過區域活動中的規則自治策略來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的能力,這是促進幼兒自控能力發展的必要原則。“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讓幼兒了解規則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清楚遵守規則是每個人的職責,否則將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不便和傷害。”比如,教師可以通過電視、錄像、情境表演讓幼兒體會感悟,或把幼兒遵守規則的實際情況錄下來,再進行當場點評。通過分析來自身邊的事,對幼兒更具有實際的教育效果,讓幼兒從小就懂得執行規則的意義,樹立規則意識。
在幼兒園中,一般規則往往都是由教師制訂的,幼兒往往是被動接受,是一種他律,而非自律。由于幼兒的自控能力比較差,經常不能做到自覺遵守。而采取規則自治,可以讓幼兒在理解規則的基礎上,參與規則的制訂,自己制約違規行為,體驗違規行為的后果,使幼兒更加深刻地體驗到規則的重要性,增強幼兒遵守規則的自覺性,將教育的要求轉化為孩子自身的要求,變“老師要我這樣做”為“我應該這樣做”,使幼兒的主動性及行為的自我調控能力大大增強。因此,規則自治使幼兒更易于接受和遵守,有效地促進了幼兒自控能力的形成。
三、引導幼兒行動前學會思考
自古以來,人類的行為都是受大腦支配的,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去動腦,去思考,思考要怎樣做才能做好,怎樣做才是對的,當然,幼兒也不例外。現在有很多幼兒園,在孩子吃飯之前,都會先讓孩子去背誦《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每餐餐前讓幼兒自己意識到糧食來之不易,認識到節約糧食的重要性,這樣一來,幼兒自然而然地就樹立了是非觀念,進而增強自控能力。還有很多幼兒園,在幼兒剛到學校的時候,會讓學生先背誦一遍三字經。我們知道,三字經里邊的內容都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對于培養幼兒的自控能力,背誦也是很好的方法,值得借鑒。
結合研究,我們不難發現,要想培養幼兒的自控能力,必須從多個方面出發,利用多種方法,其中包括家長的語言肯定、獎罰分明的家庭制度,幼兒行動前的語言引導等等,并且由于幼兒的年齡因素,家長以及老師必須考慮幼兒的接受能力,找出適應幼兒的、幼兒容易接受的方法去引導幼兒,以防止幼兒產生逆反心理。綜合這些因素,從多個方面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要撓錐抓起,才能培養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全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語文課;工具性;考試;內涵
中圖分類號:G6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10-0024-01
“語文無處不在”。從我們呀呀學語時,就已經開始接觸到語文,進了小學更是從語音、詞匯這樣一點一滴系統學起。應該說,透過語文我們學會了母語,只是幼童時期我們學習的是口語,而進入學校才開始學習正式的書面語言。
既然語文的地位這么重要,那為什么時至今日社會各界普遍認為語文存在大量的弊端,語文課難上,更難上好;甚至已經到了要求取消語文課這樣的嚴重地步。大部分人都認為只要認識兩千個常用漢字,看得懂別人說的內容能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就行了,甚至兩千個漢字都不必了,幾百個也就夠用,反正日常交流也不需要什么文采。如果著重對中學生而言,語文課就是“休息課”,課上時間基本都在看小說、睡覺、或者做其他課的作業;而對大學生而言,語文課是“文科生不屑、理科生不學”這樣一門誰都不愛學的課。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語文課陷入這樣一種尷尬的境地?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 把語文課等同于考試結果
在現行高考競爭如此激烈的大環境下,無論對學生還是對家長而言,語文都不再是“美”。不管有多么優美的詩詞、生動的句子、精美的課文都不及分數來得重要。學與不學好像差距都不是很大,那索性不如多花點時間在數理化上,這些科目可都是付出與分數成正比。
二、 缺乏對語文課內涵的理解
語文課之所以會陷入這樣一種尷尬的境地,讓老師覺得語文課“難以教”,學生覺得語文課“難以學”,很大程度就是因為老師或學生以至社會各界對語文課都缺乏內涵的認識,忽略了語文的精髓從而感受不到語文的美。
三、 單單重視語文課的工具性
大多數人都認為通過語文課多認識幾個字,會讀會寫就可以算是學有所成了,因為日常生活中也不要求我們吟詩作賦,能把該說要寫的東西掌握就差不多了,不需要要求多么的詩情畫意,始終認為語文課還是以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課。
四、 感悟語文的意識還未建立
大多數人總以為語文是很抽象的東西,比如我們讀唐詩宋詞,詩詞里面作者的心境要表達出的感情都需要老師的講解或是自己去查閱才可以理解,無師自通的基本不存在。然而在現代社會,人們要的更多是立竿見影的效果,像語文這種慢工出細活的知識大多數人就認為則是能免則免。
那既然已經知道了這些問題的存在,究竟如何解決了?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是從觀念上改變對語文的看法。
雖然語文不像數理化那樣高效率高成效,但實際上語文對我們的影響將伴隨我們的一生。從我們記事起,父母就教我們做人的道理。讓我們節約糧食不要浪費時,就教我們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時候我們根本還認不全這首詩中的字,但是父母已經根據詩里的意思教育我們了。讓我們學會利用節約時間時,就教我們念“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再我們上學讀書后,又會教我們“為故而知新”“不恥下問”這樣的道理。可以說,我們現在形成的思想養成的修養待人處事方面都跟語文脫離不了關系,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既然語文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我們的觀念里不但不應該輕視它反而更應該重視它,讓語文時時刻刻與我們相隨。
再次,在《語文課程標準》確立了這樣的基本理念“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但在當下實際的語文學習中,我們只在乎了語文的“工具性”認為掌握了寫作和口語交際這樣的功能就能應付日常的需要。可實際上對語文課程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工具性的層面上早已不能適應新的發展形勢了,語文學習,當然要完成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訓練,可語文課程的目的是要使學生會使用語文這個基本工具去進行思想的交流,從這個方面說,是指語文的人文性。語文學習的文學熏陶、文化價值、審美教育、情感培養等都是語文“人文性”的體現。通過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來注重人的個性發展、情感和諧、內心的體驗。
可見語文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聽說讀寫,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通過語文的“人文性”表現出來的。在語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可以提升我們的才華,但它更需要與人們的生活內容精神內涵一致提升。了解了內涵的可貴形成氣質之美,更能在生活中養成一種風格,不再是像機器一樣一味追求“分數”、“成績”,更懂得欣賞語文的“美”。
語文的“美”如何獲得?這就在第三個方面“語文需要感悟”在語文課程中感悟美,在美中得到收獲。就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它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體裁、題材、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的要求。無論是在“質”還是“量”方面,都很好的適應了學生發展與需要。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育;學生
初中生正處于思想品德與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促進人的健康素質發展是思想品德課程育人的基礎,促進人的思想與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是現代思想品德教育育人的目標,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系統的綜合與優化,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育人的必要條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的育人功能,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1.聯系實際教學,激感共鳴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堅持正面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社會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規范。”教學實踐證明,只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才能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欲望,才能更好地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所以,學生的生活實際是思想品德課重要的教學資源。同時,在教學中所生成的成果又要回歸于生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指導學生積極進行道德實踐,在實踐中豐富學生的道德體驗,提高學生的道德踐行能力,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做到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如珍惜勞動成果教育與節約糧食、愛護莊稼的行動相結合,熱愛父母、孝敬父母教育與日常生活中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相結合,遠離不良誘惑教育與拒絕煙酒、不進電子游戲廳與營業性網吧的行為相結合等,使教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指導學生實際生活,在動態的教育中促進學生發展。
2.感知道德情感,在感悟中升華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與新課程標準的影響下,初中思想品德教科書在內容的編排上更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發言權,以便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實現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教材知識有所拓展和擴充,有針對性地利用課內課外資源,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有效地進行思想品德教學。例如:在教學“資源在枯竭”時,可以先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地球家園》的視頻,以此導入新課:資源在枯竭,環境在惡化,人類唯一的家園在哭泣。接著給學生呈現幾幅具有代表性的漫畫,分別說明資源枯竭的四種表現。最后提出這樣的問題:面對如此嚴峻的環境形勢,我們應該做什么?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幾點保護環境的具體措施。教師要求學生按照討論出的措施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并讓學生在行動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取得了理想的德育效果。
3.用環境熏陶人,用措施激勵人
教學中要通過開展一些有益的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生活,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層次。我們不僅要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氛圍,還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要調動學生參與雙邊教學過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要由“權威型”改為“民主型”,營造“茶館式”的輕松氛圍,要建立民主平等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知道老師是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要還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對學生的好的言行適時評價,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動作、表情,或肯定、或認同,即使只是一抹盈滿笑意的眼光,或者只是一個表示贊賞的眼神,也足以讓學生得到滿足與鼓勵,讓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修養過程中繼續保持上進的激情與沖動,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4.大膽創設情境,培養積極情感
新《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強調:“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所以,思想品德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大膽創新。新的教學理念不能僅停留在理念的更新上,它需要廣大的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實踐和貫徹。這就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那么,如何做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課呢?教學實踐證明,改變過去的“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使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充滿了人情味,充滿了活力與激情。以達到教育的功能,讓思想品德理論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把思想品德課作為育人的主要陣地,這是我們思想品德教師的重要責任。
總之,思想品德課的關鍵在育人。要做好這項工作,作為教師首先應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具有創新意識與開拓精神,并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一塊寶。他需要你去欣賞,才能體現價值;他需要你去呵護,才能隨時發光;他需要你去雕琢,才能變得更加美麗。
參考文獻:
[1]劉雪玲.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2(10).
一、讓學生上網查閱與該課題相關的問題
要查閱的問題包括:我國有哪些環境問題?這些環境問題是怎樣形成的?怎樣才解決這些問題?
這樣既迎合了學生喜歡上網的心理,又解決了問題。
通過以上環節,學生得知了環境問題的種類,如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噪聲污染、食品污染、生態的惡化、森林草場面積的減少等等。這些環境問題,絕大多數是人類不遵守自然規律造成的,是人為的。要克服這些問題,人類就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不要人為地破壞自然。
二、播放一則公益廣告的視頻
廣告內容為:在一條寬闊的馬路上,媽媽牽著一個小女孩,微風輕輕吹來一片紙屑,小女孩掙脫了媽媽的手,將小紙屑拾起來放進路邊的垃圾箱。
視頻播放完畢,提出兩個問題:
1.這則公益廣告的含義是什么?
2.在你身邊有沒有出現過類似的事情?你是怎樣做的?
關于廣告的含義,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保護環境要從我做起;有的說,保護環境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有的說,保護環境要從娃娃抓起……
關于第二個問題,對做得好的學生,大家報以熱烈掌聲。也有學生自我解剖,說出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并面帶愧色,決心今后從自身做起。教師對做得好的學生給予了表揚,對做得不到位的學生則肯定了他們能嚴于律己,有自我批評的精神,也給他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屏幕顯示以下內容
①為了大方或風度,致宴席上剩菜太多;②為了耍派頭顯威風而鞭炮震云;③豪華車后尾氣繚繞;④為了省事,焚燒秸稈,濃煙滾滾;⑤被稱為“空中死神”的酸雨。
視屏結束后要求學生回答:以上這些污染給我們的生活、學習帶來了哪些危害?
對于這一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霧霾影響交通,影響人們的出行;汽車的尾氣、燃燒鞭炮的硝煙、焚燒秸稈的滾滾濃煙,都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酸雨對植物的影響可想而知,如同火燒一般,幾天后全部枯死。
四、自查自找,自我發現
屏幕顯示:
1.有關資料顯示,一節一號電池爛在水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一粒紐扣般大小的電池可使600噸水受到污染,這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電池里包含了汞、鉛、鎘等多種物質,這些都是對自然環境威脅很大的幾種物質。若將廢舊電池與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隨手丟棄,滲出的汞及重金屬物質就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間接威脅到人類的健康。
2.播放公益廣告:100個人,100輛車,每天碳排放量1350千克;100個人一輛公交車,每天碳排放量189千克;100個人,100輛自行車,每天碳排放量0。低碳生活,請選擇綠色出行。
提問: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存在哪些環境問題?我們該怎么做?(從身邊的小事說起,以4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
經過討論,學生發言非常踴躍。
對于第一問,各小組給出以下答案。
小組(1):亂拋紙屑、亂扔粉筆頭的現象。
小組(2):隨地吐痰,零食的包裝袋亂扔。
小組(3):快餐的飯盒和一次性筷子亂扔。
小組(4):吃飯不光盤,亂倒剩飯剩菜,既影響環境,又不節約糧食。
對于第二問,學生總結出更多。
小組(1):多運動,少看電視,少上網,多與家人出去散步。平時照明多用節能燈,少用白熾燈;不亂扔垃圾,對垃圾進行分類。
小組(2):多喝水,少喝飲料;近距離外出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沒必要時不開空調。
小組(3):多開窗多通風,隨手關燈,關緊水龍頭、煤氣閥門,少開電腦;叫家人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晚上手機關機,一可以省電,二可以防輻射;盡量不開空調,可以開電風扇或用以前的芭蕉扇。
小組(4):洗菜水、淘米水用來澆花草,生活廢水再利用;包裝紙、廣告紙反面是空白的可用來做草稿紙;不乘電梯爬樓梯,既省電又鍛煉身體;吃飯不用一次性筷子,到市場買菜帶菜籃子不用塑料袋。
概括起來,就是要愛護我們周圍的環境,哪怕是一草一木。
一、探索德育管理新模式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的確,學校德育不能簡單地將學生置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尤其是在學生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的今天,采用傳統的、簡單的、單一的管理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學校德育要面對現實,要“尊重學生、以人為本”,倡導科學的學生觀、教師觀,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的自主管理創造條件,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為此,我校確立了“該學生做的、學生能做的,放手讓學生做;該學生做的、學生做不了的,教給學生做;不該學生做、對學生成長有利的,讓學生知道該怎么做”的工作思路,并努力探索在生本理念下的學生自主管理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二、建立學生自我管理模式
1.形成管理網絡
我校建立了德育管理兩條線:一條是校長室――德育處――年級――班主任,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調整工作方向;另一條是學生會、團委――各班委會、團支委――各班工作小組,讓學生干部參與學校和班級的管理工作,負責學校每天的日常管理,對各項常規進行檢查和信息反饋,組織學校里的各項學生活動。還設立了樓層紀律值周生、衛生值周生、操場管理員、食堂管理員、兩操指揮員等職位,讓學生能夠全方位地參與學校管理。
2.放手讓學生自治自理
在德育工作中,我們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放手讓學生自治自理,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對策、自己組織實施、自己檢查效果、自己評價自己,促使學生將道德意識內化為自覺的行動。
每周五下午兩節課后,各班班長準時進行周會。先由本周值周班長總結值周工作,之后大家一起討論學校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再將討論信息帶回班級,與班級學生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將解決問題的建議在下次周會時反饋上來。經過幾次班長周會的商討,師生共同制定了文明公約:1.文明學習。上課認真聽講,不抄襲作業;認真完成前置性作業;考試不作弊;多看書開闊眼界。2.文明守紀。不在教室內大聲喧嘩,不在走廊里打鬧;不吸煙,不喝酒;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棄物;不隨意踐踏草坪。3.文明就寢。按時作息,熄燈后不在宿舍內喧嘩、打鬧、玩手機、吃零食。4.文明就餐。排隊就餐,不隨意插隊;節約糧食,不亂倒剩飯剩菜。
通過學生的自我管理大大減輕了值周教師的工作量,增強了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學生的責任感得到了提升,校園的環境也得到了美化。
3.創建溫馨的住宿環境
學生在校住宿,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德育資源。我們從培養學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做起,教育學生不僅要學會獨立生活,還要學會和他人共同生活,承擔一定的住宿責任。還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打造寢室文化,創建溫馨的寢室環境。我們利用不同地區、不同成長背景的學生共同生活的機會,加強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建立起平等友愛、互相幫助、誠實守信的同學關系,使學生在每天的集體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與人合作的習慣,從而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四、學生在生本理念下的自主發展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我管理能力,營造濃郁的德育氛圍,我校全力支持學生的自主發展,努力為學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
1.學生自主安排主題班會。政治處要求各班學生自主開展主題班會,并月月進行評比和展示。通過組織班會,挖掘學生潛在的管理能力,包括策劃能力、組織能力、思辨能力、人際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也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更上一個臺階。例如,今年三月份我校開展了以“行為習慣文明禮儀”為主題的班會活動,內容要求結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及學校制定的《學生在校一日常規》,班會的設計和節目的編排都由學生自主完成,體現了生本理念。此次活動得到了全校學生的積極響應,經過學生們的周密安排和精心準備,各班的班會都特色鮮明、緊扣主題、貼近生活。班會上,學生通過自己表演或觀看其他學生表演,能夠認識到自身行為習慣和文明禮儀方面的缺點和不足。班會后,學生們紛紛表示,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將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改掉陋習,養成好習慣,爭做文明中學生。
劉芳嶺是銀川一中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銀川一中團委書記,8年來,她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位于寧夏前列,獲全國教育部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榮譽,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并將成功經驗輻射到全區,為各地校長、心理教師進行展示和培訓,為促進地區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貢獻;她致力于共青團工作,在銀川一中開展的各項共青團工作,對青年教師和學生產生積極影響,也為學校教育工作貢獻了力量。她致力于公益志愿活動,在自己做志愿者的同時,也帶出兩個團隊――銀川一中青年教工志愿服務隊與銀川一中紫羅蘭志愿者社,指導開展多種多樣創新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的志愿服務活動。銀川一中于2016年獲“全國學雷鋒示范點”,其中有她的很多付出……
在最平凡的崗位上,做最有價值的工作
劉芳嶺于2008年大學畢業后進入銀川一中工作,擔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務。彼時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國起步不久,學校并沒有可供心育工作開展的“土壤”。劉芳嶺初到一中時,學校的心育工作幾乎是一片空白,沒有團隊沒有導師,只能單打獨斗。在這樣的情況下,工作開展是很有難度的,但是劉芳嶺沒有退縮,她先從課堂入手,讓學生們了解心理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逐步為學校心育工作鋪墊基石。作為一個剛入職的教師,她的職業理想很簡單,只求“對得起專業、對得起職業,對得起學生,也對得起良心”。從零起步,構思、鉆研、試課、反思,終于,心理課從一門被“嫌棄”的課程,變成了學校最受歡迎的課程。許多老師都開玩笑,說學校的心理課是不能占用的,否則學生會“抗議”。此后,銀川一中心理課排上了學校課表,并且在這些年里不斷增加課時,這在全區各校中,是很少見的。
課程穩定下來后,劉芳嶺就開始展開心理咨詢工作,她利用課堂或各種機會給師生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調研他們的需求。由于劉芳嶺親和溫暖的人格特質和真心關愛學生的情感,大量的學生開始涌向心理咨詢室。一個人面對全校三千多師生,還有部分家長,其實是非常重的工作量。每一次個體咨詢都要占用劉芳嶺一個小時的時間,雖然只是“談話治療”,但實際上要用到的專注力、精力、體力以及腦力是非常多的,一天幾節課加上很多心理咨詢,她常常精疲力盡,這八年來,她常常因為給學生做心理咨詢錯過吃飯時間,也無數次因為保安不知樓中有人而被反鎖在樓中。有時候沒有場地,她就在教室外面、操場上、校門外的花池邊上和學生談心。由于心理咨詢工作的特殊性,學生咨詢的資料需要被保密,因此大家并不清楚她私下的付出,工作量得不到認定,考評分數最低,沒有相應報酬,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心理工作是“花架子”……但劉芳嶺卻堅持了下來,看著學生們愁眉苦臉而來,心情舒暢而去,就是她最大的滿足。慢慢地,銀川一中的心理咨詢工作開展了起來,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成為了全寧夏心理咨詢量最大的一所中學。劉芳嶺的咨詢量達3000人次以上,成為寧夏最有經驗的青少年心理咨詢師,許多外校甚至外省的家長學生都慕名前來……
就這樣一步一步,劉芳嶺逐漸將校園的心理健康工作開展了起來。結合學校的實際和特色,她組建了寧夏第一個學生心理社團――靈動心理社,帶著孩子們做活動,擴大心理學的影響力;為學生進行大型的心理普查,為全體學生建立心理檔案,這也是寧夏第一;開展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月主題教育活動;編輯印發學生心靈感悟文集《心靈花園》,上千份文章,逐個挑選,逐份修改,逐個評語,進行心理疏導和學法輔導;開展成長記錄冊制作展示評比活動,開展班主任講座,教師講座等……起初因為沒有其他部門配合,一旦開展一項新工作,工作量就都壓在她一個人身上,數量非常龐大。有一年她因為用眼過度導致右眼視網膜脫落,險些失明,當時家人朋友埋怨她:“并不是主要學科,又不涉及高考,做那么多也沒有報酬和獎勵,何必自找麻煩。”她沒有說什么,但是心里覺得:“很多人都是在最平凡的崗位上,做最有價值的工作,有些東西不需要通過外人的評論來獲得滿足,也不是非得追求什么外在獎勵,只要真正有人受益,就是最大的意義。”
通過長期的默默付出和不懈努力,她的工作終于得到大家認可,并且做出了特色。2015年,她幾乎憑一己之力開展起來的心育工作,獲得教育部“全國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榮譽,是全國首批獲此殊榮的學校之一,也是寧夏最,成為寧夏對內對外的心育示范學校。劉芳嶺也在2016年獲中國心育委“心理健康教育卓越人才”稱號,開展的工作被寫入中國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書系。將一項幾乎空白、并不被人看好的工作承擔起來并堅持下來,讓大家認可并廣泛受益,這一路走來,其中的辛苦和付出,來自于責任感,也遠遠不止是責任感……
務實創新,開展各項共青團工作
說起共青團工作,劉芳嶺其實在青少年時期就有接觸了。在高中時,她就是班里的團支部書記,組織同學參加校團委組織的各項活動,對共青團工作最初的認識就是來自于那個年代。
2014年底,銀川一中青年教師逐漸增多,學校團委成立了青年教工團支部,劉芳嶺老師任青年教工團支部書記。三年時間,她每年組織青年教師開展數次團組織生活:2014年到鹽池一中學開展“同課異構”“送教下鄉”等教學教研活動;帶領青年教師餐館古長城,在長城上誦詩;帶領青年教師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進行紅色教育;策劃組織“軍事體驗日”活動,與武警部隊聯歡,進行國防教育;帶著青年教師參加團工委組織的各種活動,健步公益行、義務植樹、趣味運動會……帶領單身教師參與各種相親活動,關心他們的個人問題;以青年教工團支部,組織或協助學校開展各種大型活動,如教工趣味運動會、新年聯歡會等,讓一中煥發出新的生機,獲得一致好評……
2017年,劉芳嶺老師擔任銀川一中團委書記一職,開始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共青團活動。她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認識,對各項活動進行大膽改革創新,使得活動更加新穎和有效。在3月學雷鋒月,組織了以“踐行雷鋒精神”為主題的學雷鋒月活動,整個活動由“青年教師在行動”“一次有意義的黨課”“老年公寓愛心慰問活動”“全員志愿”四個子活動組成,歷時一個月,廣受好評……手工社與銀華社區聯合,舉辦“相約三八,感恩母親”特色活動;舉辦“美式辯論賽”、“模擬聯合國”大會;與寧夏電視合舉辦“溝通成就未來”大型講座表演、職業體驗活動;結合學校后勤服務中心策劃活動,號召大家節約糧食;與政教處聯合舉辦銀川一中心理健康月活動,大型戶外拓展主題團日活動等。由她策劃的銀川一中首屆高三年級“追夢勵志行”徒步健走暨成人禮活動也在進行中。
結合職業與專業,積極投身志愿服務
大學期間,劉芳嶺就擔任學生會干部以及系素質拓展部部長,組織參與數次志愿服務活動,到特殊教育學校、敬老院等地方進行愛心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她接觸到了更廣闊的世界,遇到了許許多多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了自己的愛心能夠帶給他人的溫暖,一顆愛心志愿的種子開始在心里萌發。但是同時,一些問題也開始縈繞心頭:什么是志愿者,該怎么做志愿者,怎樣才能把志愿服務活動做得更好更有特色。
參加工作以后,她著力開展學校心育工作,在志愿活動方面一直以來的疑問找到了方向,那就是結合自己的職業與專業做志愿服務工作。常規的愛心志愿活動固然也很有意義,可是心理服務是一個很特殊的行業,許多需要心理支援的個人和家庭,都是非常無助的,心理干預常常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挽救一個家庭,甚至能預防許多疾病暴力事件的發生,如果能用專業技術去服務有需要的人,豈不是更有意義。工作與志愿活動并不沖突,反而是互相補充,可以在工作崗位上做志愿活動,更重要的是,有了較強的專業素質,就可以做更有特色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的志愿服務活動。
【關鍵詞】 電視劇音樂;主題曲,片頭片尾音樂;流變
在半個世紀的探索和跋涉中,中國電視劇音樂經歷了素年也擁有錦時,如今它已經成為一種具有自己觀念和特質的藝術形態,在藝術和技術的“合流”中趨向于珠聯璧合的圓潤。俄羅斯思想家赫爾岑說過:“充分地理解過去,我們可以弄清楚現狀;深刻認識過去的意義,我們可以提示未來的意義;向后看,就是向前進。”[1]236為此,我們展開五十多年來電視劇音樂藝術的實踐史冊,以期“知史而后興”。
一、中國電視劇音樂初創與發展階段(1958年—1980年代)
1958年,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問世。這是一部30分鐘的單本劇,由于沒有磁帶錄像設備,只能采取“現場直播”的方式,所以,更談不上電視劇音樂的使用了。但是這部憶苦思甜的電視劇卻反應了當時的現實訴求——國家面臨糧食短缺、極力號召節約糧食。這部劇的誕生說明從源頭開始,中國的電視劇創作就奠定了沉厚的現實主義傳統,在此后的五十多年中,每一次的時代變遷,每一回的潮起潮落,我們都能在小小的熒屏中看到光陰的印跡。
期間,電視劇的創作完全停滯,直到改革開放后才重現生機。1980年,中央電視臺播出了9集電視劇《敵營十八年》,這是中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也是第一部采用情節劇模式制作的電視劇,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具有標志性的意義。這個大膽的嘗試,盡管在藝術上并不算成功,但還是受到了觀眾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尤其是電視劇的主題歌《曙光在前頭》,至今令人印象深刻。該主題歌是由王扶林、凌曉作詞,閻飛作曲,整首歌曲快速有力,曲調激昂,充滿了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
真正開啟中國電視劇時代的是1982年的《蹉跎歲月》,這是第一部描寫知青生活的電視劇。《蹉跎歲月》根據葉辛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而成,因其生動再現了時期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歷史而名極一時,囊括了第三屆“飛天獎”和首屆“金鷹獎”。該劇的主題歌《一支難忘的歌》由葉辛作詞,黃準作曲,其緩慢深情、如泣如訴的旋律和述說心聲的歌詞,準確的抒發了一代青年對青春逝去的無奈,對命運的反思和抗爭,對幸福時光的回憶,對新生活的向往。這首歌真正成為一代人“難忘的歌”,唱出了千萬人的青春記憶,喚起了無數人對人生的感慨。從《蹉跎歲月》開始,知青題材的電視劇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一種電視劇類型。從1980年代的《今夜有暴風雪》、《雪城》,一直到1990年代的《孽債》,再到2012年的《知青》,知青以及他們兒女的故事仍然不斷的讓人們感動和傷懷。這些電視劇的音樂《心中的太陽》(《雪城》的主題曲)、《哪里有我的家》(《孽債》的主題曲)、《曾經》(《知青》的主題曲)也都從容的傳遞著那段集體記憶。
二、中國電視劇音樂成熟與創新階段
(1990年代——至今)
進入1990中國電視劇站在新的起點上并迅速發展成熟起來。題材越來越豐富,制作手法越來越純熟,畫面越來越精致,視聽語言越來越生動,呈現多元化的全面發展態勢。從以《渴望》為開山之作的家庭倫理劇,到以《蒼天在上》為開端的反腐倡廉劇,從《士兵突擊》為代表的軍旅劇,到《將愛情進行到底》為起點的青春偶像劇,從名著改編劇到主旋律電視劇,從海巖劇到古裝穿越劇,電視劇音樂也伴隨著電視劇一路成長。在《國劇盛典·回響30年》(1)中由觀眾參與投票產生了30首最具影響力電視劇主題曲大獎,分別是《一只難忘的歌》、《敢問路在何方》、《滾滾長江東逝水》、《枉凝眉》、《好漢歌》、《少年壯志不言愁》、《悠悠歲月》、《為一句無聲的諾言》、《我不想說》、《糊涂的愛》、《重整河山待后生》、《百姓才是頭上天》、《故事里的事》、《向天再借五百年》、《讓愛冬眠》《我很好》、《暗香》、《等你愛我》、《千萬次的問》、《木魚石的傳說》、《愛如空氣》、《你快回來》、《當》、《歷史的天空》、《心中的太陽》、《籬笆墻的影子》、《濟公傳》、《我很好》、《投入的愛一次》、《圓夢》。可見,這些歌曲和電視劇一樣,在一代代觀眾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跡。
除這些耳熟能詳的電視劇歌曲之外,電視劇中的音樂也豐富多彩,各種類型的音樂都運用其中,同樣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橘子紅了》里的無調式女聲哼唱、《冬至》里的古典音樂《魔笛》含而不露的暗喻哲理、《大宅門》里的京腔京調、《喬家大院》里的山西地方曲調的運用、《青衣》里黑人說唱音樂RAP的巧妙出現,使得古典、民族、流行元素在電視劇音樂中游刃有余、出奇制勝,帶給我們更多的審美感受。
五十多年來,電視劇音樂潤澤和裝點下的電視劇更流暢、更激烈,更眷注心靈、更鑄就理想。電視劇音樂藝術也在此起彼伏的電視劇文本更新中,經歷著自身的種種美學裂變。但是,當我們試圖在中國電視劇的發展鏈條中為電視劇音樂尋其端緒時,五十多年中上百萬集的研究樣本卻給電視劇音樂史的梳理帶來了巨大的難度。當我們難以接近險峻的山頂時,山腳下的一汪泉水卻能映出山峰的倒影。于是,我們不妨換個角度,走進中國電視劇中最繁盛的、產量最高的家庭倫理劇題材中,以十年為一個刻度,擷取刻度區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每部作品相同的時間位置,記下重要節點處音樂的姿態和作為,最終通過一粒沙里看到的世界,力圖掀開電視劇音樂史書寫的一角。
下面我們就將分析1990年播出的《渴望》、2000年播出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2010年播出的《媳婦的美好時代》三部電視劇的片頭音樂、片尾音樂和劇中配樂。
(一)《渴望》:通俗歌曲帶來久違的心靈溫暖
1990年初,商品化、市場化的浪潮裹挾著時代、人群奔涌向前,人們在放浪形骸的奔跑中回過頭來,卻發現文化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踉蹌。“人們渴望片刻的理解和撫慰——用歡笑溫暖現實的冷冽,用通俗故事引動的淚水暫一沖洗蒙塵的心靈。”[2]52此時,電視劇《渴望》(2)出現了。
《渴望》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室內電視劇。它以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清新健康的格調和對人生價值的孜孜探求,牽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引起了人們強烈的感情共鳴。它以家庭為軸心,通過兩座四合院、一棟小洋樓、四戶三代人的悲歡離合,再現了動亂年代和變革年代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歷程。家庭倫理劇一直是中國電視劇撩撥老百姓情感神經的最佳劇種,也是傳達出變動的社會格局中市井小人物心聲的最佳載體。顯然,在民族文化心理的建構中,《渴望》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的一則道德預言,但是在視聽語言的打磨和鍛造上,它還明顯滯后于同時代的電影《紅高粱》、《菊豆》等。然而,當我們回過頭來理性審視,劇中的音樂在今天看來仍然可圈可點,它雖沒有歐美音樂的洋范兒,也沒有中國傳統民樂的堆砌,但營造出“悠悠歲月”感的質樸旋律就這樣靜靜的流淌著,進而流進億萬中國老百姓的心中,難以抹去。
電視劇《渴望》的音樂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片頭曲《好人一生平安》、片尾曲《渴望》、插曲《每一次》,以及由三首歌曲變奏發展而來的諸多配樂,還有多段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相關的背景音樂。
片頭曲《好人一生平安》由易茗作詞,雷蕾作曲,李娜演唱。歌曲旋律悠長,具有敘述性,以回憶的口吻向我們娓娓道來“有過多少往事”和“有過多少朋友”。此曲在電視劇的開頭,奠定了全劇的基調,深化了主控思想。歌曲的前奏由小提前奏出,細膩悠長的琴聲一下把我們帶入到那些年發生的那些事。前奏部分分別用了三個鏡頭:搖晃的鐘擺、鐘表的表盤、盛開的迎春花。在第三個鏡頭時,“渴望”的大紅色片名緩緩的出現,女聲演唱進入。
片頭中畫面的選用獨具匠心。其畫面與音樂有著相同的節奏和情感基調,共13個鏡頭,鏡頭的切換速度大概是每10秒鐘一個融入融出,節奏和緩。畫面中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選擇的全是主人公用過的物品或者是生活過的環境——初春時節盛開的黃色迎春花、滴著水的水龍頭、放著亞茹和羅剛幸福照片的相框、未完成的毛衣和散落在地的紅色毛線球、盛開的水仙等等——營造出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13組鏡頭猶如13幅油畫靜物,但每幅畫中總有一種動態的元素吸引人的眼球,如來回搖晃的鐘擺、不時飄落的雪花、不停搖曳的樹葉、不斷閃爍的燭火,配合著流動舒緩的音樂,故事就此拉開序幕。
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這首歌在第45集再次出現,但略有改動。竹心離開北京遠赴美國,她坐在開往機場的車中,此時的歌聲深沉的響起,歌詞不著痕跡的將“好人一生平安”改成了“好人一路平安”,似在祝福這個執著于愛情又奉獻于真情的竹心。
片尾曲《渴望》由易茗作詞,雷蕾作曲,毛阿敏演唱。整首歌傳遞出一種豁達寬容的生活態度:人們在經歷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恩恩怨怨之后,對待幸福生活和美好愛情依然選擇執著。歌曲旋律平實,沒有花哨的裝飾,節奏平穩,速度中庸,和著歌詞,將人生感悟徐徐道出。只是在歌詞的中間部分發出了“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誠的生活,誰能告訴我,是對還是錯,問詢南來北往的客”的疑問,但這里的疑問并不需作出解答,因為劇中的主人公們早已有了答案。
用當今的評判標準來看《渴望》中的音樂,好像所有的音樂元素都欠雕琢:也許配器色彩過于清淡,配樂的使用過于機械和單一,音樂的制作稍欠精致,音樂表現的戲劇沖突沒有那么的激烈。也許《渴望》的音樂中所傳遞的世界觀早已不再適應這個光與影高速旋轉的現代社會,但音樂所傳遞出的那質樸的美好和簡單的無私卻依然能夠讓人在某個瞬間被打動,觸動人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
(二)《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說唱與民謠的雙重譜寫
2000年,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3)的播出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劇中主人公張大民掙扎于種種生活的困厄之中,卻沒有喪失品味點滴幸福的能力,成為當時觀眾定義幸福生活的比照樣本。劇中贊頌了蘊含于國民性中深厚而廣大的積極的正能量,討論了“無望與希望同在,淚與笑共存”[3]23的幸福存在方式。
經歷了20世紀最后十年的中國社會和社會各階層的民眾, 其精神層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而這種變化所呈現的深刻性和復雜性, 也是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無法比擬的。陶東風先生稱這種變化為“社會同質性的消解”[4]1。更多的時候, 這種變化還可能以社會心理投射的方式進人大眾文化領域, 電影、暢銷書、流行音樂, 都有可能裝載社會群體要求, 投射群體心理幻象。而筆者認為,最重要的載體非電視劇莫屬。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出現,正像人們吃多了大魚大肉(4)之后端上來的一碗蘿卜湯,及時而又恰如其分的滿足了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而劇中的音樂正如這道蘿卜湯里不可或缺的調味品——鹽,為整部電視劇調味,增加了些許回味無窮的味道。
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音樂出自小柯之手,這是筆者個人非常欣賞的一位音樂人,曾為多部電視劇創作音樂。片尾曲《日子》是一首耐人尋味的歌,隨著劇中場景的一幕又一幕的回放,電視劇所表達的核心意象隨著歌聲一次又一次的傳遞。被編導精心錘煉的片尾共22個鏡頭,這比十年前的《渴望》足足多出一倍,畫面更流暢,音樂更貼切。在前奏 “啊,呀啦啊”的看似隨意的歌聲當中,對生命的感悟緩緩道出。畫面的選擇也很獨特,首尾兩個鏡頭都是長鏡頭,而中間的20個鏡頭都來自劇中主人公們的生活片段:下崗后的張大民肩頭前后搭著兩個大包沿街奔波,推銷暖瓶以維持生計;張大民陪著拼命考大學以逃出生存窘境的大軍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北京的胡同;淋著雨正一盆一盆淘門前積水的張大民,眼見大軍又領進門來一個搶占原本擁擠的陋室的準媳婦;車水馬龍的都市大馬路上,滿臉笑容的張大民蹬著小三輪板車,載著也同樣滿臉幸福的懷孕的妻子;靠樹建起的溫暖小屋里,做了父親的張大民幸福的抱起襁褓中的兒子……一個場景搭配一句歌詞,節奏平穩,旋律富有韻律,和聲運用巧妙,層次豐富,配器清爽自然,與《渴望》的音樂相比,加入了更多的流行元素,音樂織體更加豐富多彩。而且歌曲中有出現,不是一味的平鋪直敘,但給人感覺并不突兀,如同生活中人們隨意哼唱出的曲調。歌曲中透露出些許的無奈,但無奈中又有一種溫暖的力量存在,面對生活的百般無奈,發出“你這又何苦呢”的感慨,然而生活還要繼續,不僅要繼續還要更加精彩的活下去。歌中和劇中同樣傳達的生存感悟把人們帶入加繆筆下的西西弗境界——誕生到一個荒謬世界上來的人唯一真正的職責是活下去,是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明知世界冰冷,仍要盡力燃燒”[3]25。
電視劇里的另外兩首歌曲也十分的有特色。片頭曲《活著》由李小龍作詞并演唱,小柯作曲。這是一首說唱音樂,搭配著片頭那片樹木環抱的四合院屋瓦、灰蒙蒙天空中盤桓的鴿群、剝落的黑白磚墻,一個男聲開始跟我們“嘮叨”起來。這種說唱音樂似乎預示了主人公的突出特點,或者說甚至放大了他的這一“貧嘴”的特質。對于張大民來說,“貧嘴”不單單是一種話語方式,更是他面對殘酷生存困境的一種生活態度,從現實的角度審視,這也是一種孕育于底層的生存智慧。所以在每一集的開頭,在說唱音樂的引領下,觀眾更快的進入劇中狀態,一步步走進張大民那所謂“貧嘴的”、“幸福的”生活。
另一首歌曲是插曲《婆婆丁黃》,由鄒敬之作詞,小柯作曲并演唱。這首歌曲出現在劇終前的那場重頭戲:一大家子人和四合院的鄰居圍坐在桌前給患了老年癡呆癥的母親過生日。母親辨認完子女后把孫子小樹誤認成少年時期的長子大民,隨之憶及當年丈夫因鍋爐爆炸而死,囑咐大民陪自己去看看丈夫。突然之間被撕開痛楚記憶的大民欲阻止母親,但母親清醒而決絕的讓他“記著,別哭!”此時由鋼琴奏出的前奏響起,小柯那深沉而又冷靜的歌聲緩緩進入,“婆婆丁黃 婆婆丁黃 婆婆丁在墻外面靜靜的黃……她不知咸啊她不知甜 她不知每個人能把家找見 她等著花開 她說著無耐 像一只候鳥離去又回來……天下的事亦如此的平淡 世上的人啊生死各孤單。”此時全劇中憑一張“好嘴”,始終一臉陽光笑對困窘、屈辱、下崗等無數艱辛的張大民忽然失控地淚流滿面的沖出屋子,感同身受的觀眾也沉浸在音樂聲中為大民這一生的不易而唏噓不已。整部劇的最后,張大民一家三口來到屋頂放鴿子。在《婆婆丁黃》的歌聲中,全劇的劇魂通過小樹與爸媽的一段既童真又極性的對白得以直陳——沒人槍斃你,你就好好活著(大民回應兒子的提問時說)。《婆婆丁黃》中所蘊藏的人生哲學與電視劇不謀而合,此時的音樂再次傳遞出整部電視劇的核心意象,生存的終極意義就是如婆婆丁般悄悄的生、靜靜的黃、頑強的“好好活著”!
(三)《媳婦的美好時代》:電聲音樂編織出多彩世界
2010年播出的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5),不流于俗長的倫理是非,帶著溫暖的體溫滌蕩了許久以來盤居于屏幕婆媳間的陰霾之氣。在高度世俗化和高度物質化的今天,處在財富持續膨脹、欲望不斷升級中的蕓蕓眾生們,無論其地位高低,也無論其成敗榮辱,大都生活在一種過度緊張、亢奮、焦慮和急功近利的精神軌道中,被無窮無盡的欲望壓迫得不停地在“追求”之途上狼奔豸突、晝夜兼程。而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中這個獨具東方文化深厚底蘊的“媳婦”形象的全新亮相,用“幸福”的生活態度喚起了社會的集體共鳴。這部劇不僅表現了生活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及一種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生活哲學。
《媳婦的美好時代》的音樂同樣給我們帶來一股清涼之風,這是作曲家劉思軍的又一力作,這個擁有電子音樂作曲專業博士頭銜的音樂人力求在創作中探索電聲音樂與交響樂、民族音樂的新型匹配與組合形式。《媳婦的美好時代》的片頭片尾并沒有采用主題歌的形式,反而選擇了兩種不同風格的片頭音樂和片尾音樂。這里我們著重分析一下片頭音樂。
片頭音樂采用的是電聲音樂,因沒有歌詞,更容易讓人們把注意力放在音樂的本身。這段時長不到兩分鐘的音樂大體可分為四個部分,每段音樂的色彩各不相同,概括來說就是炫麗多彩、詼諧俏皮、激情向上、溫暖抒情。音樂一出場給人的感覺怎一個“炫”字了得,青春洋溢、激情四射、活力無限。標準的funk(6)音樂類型開場,吉他的掃弦震撼過后, 鼓、電吉他、bass等利用合成器制作出的一系列合成音色輪番上演。鼓和bass共同構成的節奏型鋪底,鋼琴過渡之后是口琴演繹出的主旋律。進入第二部分的音樂主旋律由黑管奏出,風趣幽默,俏皮詼諧,讓人不禁的聯想到《彼得與狼》中貓的機警神情。第三部分由弦樂組拉出主旋律,鼓和bass的節奏型依然鋪底,給人以激情向上的感覺。最后一部分音樂,節奏放緩,鋪底的節奏型驟然消失,小提琴和吉他交相輝映,兩種樂器猶如劇中的男女主人公一唱一和。吉他的彈撥如同余味的干練,小提琴的柔情如同毛豆豆的溫婉,音樂在溫暖抒情的情緒中定格在兩人擁吻的畫面,“媳婦的美好時代”片名出現。
再來看看片頭中畫面的選擇,短短兩分鐘的片頭容納了50多個鏡頭,平均兩秒就一個鏡頭。就單位時間內的鏡頭密度而計,《媳婦的美好時代》相當于二十年前《渴望》的兩倍,十年前《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一倍多。大量的電腦特技和短鏡頭的快切,在短時間內呈現出多個時空的非線性并列與疊加。對于片頭畫面的選擇,編導也煞費苦心。音樂的前兩部分節奏較快,畫面多以表現人物的爭吵、拉扯、無奈、驚恐為主。音樂的后兩部分節奏放緩,畫面多以表現人物擁抱、流淚、親吻、微笑為主。
在此,筆者要著重說一下在片頭和片尾中被反復書寫的一個意象——相機。劇中的男主人公余味是一名攝影師,相機是他工作的工具,這個畫面的選擇一方面出于體現主人公職業象征的考慮,另一方面編導也有深層的意蘊要闡釋。“相機”,能夠定格生活的瞬間,讓人們透過鏡頭體味生活的本真,洞察世間的百態,也能夠讓人們沉淀下來,感悟生命,體驗生活的力與美。
舍棄片頭片尾主題歌,取而代之的是片頭片尾音樂,如今越來越多的電視劇選擇了這種方式開始他們的敘事之旅。例如2004年的《歷史的天空》,該劇的片頭音樂長度為2分10秒,在這個長度內,畫面將重點放在劇中主角的特寫鏡頭組合上。快速剪接在一起的108個特寫鏡頭,包括了劇中全部主要角色的精彩特寫鏡頭,再加上硝煙彌漫的戰斗場景,造成了情節緊張、節奏快速、人物眾多、沖突激烈的效果,具有強烈的看點。由作曲家董立強創作的交響樂堅實的支撐著這些畫面所承載的能量,吸引著觀眾走進這片“歷史的天空”。2006年的電視劇《喬家大院》也沒有片頭主題歌,在1分20秒的片頭音樂中,將喬致庸經商道路上的幾個關鍵時期的鏡頭組合在一起,如他大喊“走嘞!”的特寫鏡頭,分別將他在家鄉、在蒙古、在長江邊穿不同衣服喊“走嘞!”的三個鏡頭組接在一起。隨后,他的駝隊走在沙漠上與土匪的遭遇,他與陸玉菡結婚、與江雪瑛分手后的痛苦時刻,他入大牢、與孫茂才分手等鏡頭魚貫而出,體現出全劇主要的故事情節。作曲家趙季平以山西的民間音樂為基本素材創作了大氣輝煌的這段交響樂,伴著這般有氣勢的音樂,聽著韻味無窮的晉胡之聲,讓觀眾們開始品味一則驚心動魄的創業故事,聆聽一曲纏綿凄婉的愛恨長歌,感受一代彪炳千秋的中國商魂。除此之外,葉小綱的《玉觀音》、關峽的《士兵突擊》、丁薇的《人間正道是滄桑》都采取了片頭音樂的這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