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黑色瘤的早期癥狀范文

        黑色瘤的早期癥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黑色瘤的早期癥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黑色瘤的早期癥狀

        第1篇:黑色瘤的早期癥狀范文

        鼻-鼻竇惡性腫瘤約占全身惡性腫瘤3%左右,占耳鼻咽喉科惡性腫瘤的20-50%[1],從數據上看,鼻-鼻竇惡性腫瘤發病率較高,因隱匿性較高,在沒有行專科檢查前,診斷率不高,所以鼻部惡性腫瘤的誤診及漏診率較其他腫瘤高,現將我科診斷的2例鼻腔惡性腫瘤報告如下:

        1 病例報告

        例1.女,55歲,因右側鼻腔反復出血半年為主訴就診。曾在外院基層醫院就診多次,以治療鼻出血方法處理,即行靜脈止血及前鼻孔填塞處理,效果欠佳。在我科門診行鼻內鏡示:右側鼻腔中鼻道黑褐色腫物,較大,約4cm,質軟,鼻咽部可及。行鼻竇CT檢查示:全組鼻竇炎(右)。右側中鼻道腫物。行腎上腺素丁卡因棉片收縮鼻腔后,考慮為壞死性鼻息肉病,鼻內鏡下取活檢,病理報告為:右側中鼻道惡性黑色素瘤。因患者要求轉上級醫院治療,出院失訪。

        例2.女,51歲。以反復發熱,頭痛2月為主訴就診。患者曾于外院因發熱查血常規示白細胞較低,約2.0×109/L,在外院內科行抗炎及升白細胞治療后,體溫每天下午升高至38℃-39℃,口服尼美舒利后,體溫可降至37℃左右,治療20天,效果欠佳。故轉一家三甲醫院血液科就治,同樣給予抗炎,激素治療,患者體溫于治療后可降至正常,但停用藥物后,體溫再度升高。行各項血液檢查結果回報均未見有明顯異常。行骨髓穿刺術示:骨髓輕度感染。并行鼻竇CT示鼻竇炎,右側竇腔大量散在霉菌菌斑,并見竇腔內大量積液,自然開口閉鎖。因患者經濟困難,未行鼻竇手術。于2月后,來我科門診就診,以“右側霉菌性上頜竇炎”收住。住院后,行鼻內鏡檢查示:雙側鼻腔干燥,鼻腔內可見較多白色干痂,鼻腔粘膜脆弱,觸之有滲血,右側中鼻道可見白色團塊狀腫物,約3cm,不規則,觸之出血。故取活檢,病理結果回報示:惡性淋巴瘤,故轉腫瘤科進一步治療。

        2 討論

        因鼻腔及鼻竇解剖位置較為隱蔽,腫瘤發生于此,早期癥狀可能不明顯,主要表現為鼻塞、低熱、頭痛、鼻腔反復出血等。多數病例結合典型癥狀及體征以及鼻腔檢查及活檢而獲得診斷不困難,但少數病例首發癥狀不典型,往往使診斷困難而致誤診、漏診。黑色素瘤又稱為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能產生黑色素的高度惡性腫瘤。大多數見于30歲以上成人,發生于皮膚者以足底部和外陰及周圍多見,也可發生于粘膜和內臟,黑色素瘤的預后大多很差,晚期可有淋巴道及血道轉移。因此,本瘤早期診斷及及時治療十分重要[2]。而惡性淋巴瘤是原發于淋巴結和結外淋巴組織等處的惡性腫瘤,是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兒童和年輕人中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上述的兩種鼻腔惡性腫瘤中,例1癥狀較為明顯,但當地醫院因缺乏專科耳鼻咽喉科醫生,同時,醫生因對鼻腔惡性腫瘤認識不足,未能及時準確行檢查及活檢,造成患者病情延誤,也是造成此病誤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例2患者典型癥狀不明確,以發熱為主,首診醫師未能對患者行全身各方面檢查,同時又因鼻竇CT檢查結果回報后,請專科耳鼻咽喉科醫生會診,而專科醫師未能對患者行必要的專科檢查,未能發現患者鼻腔腫瘤,而造成對患者疾病的誤診漏診。

        因此,為減少誤診,耳鼻咽喉科專科醫生應提高對鼻腔惡性腫瘤的全面認識,同時也應掌握全科醫學知識,對久治不愈有鼻出血、發熱鼻塞伴頭痛等疾病在排除其他疾病后應考慮惡性腫瘤的可能性。要充分利用先進的檢查方法,如MRI鼻內鏡檢查設備,對可疑的鼻腔腫瘤經治療效果欠佳的,應及時做病原學檢查,及早發現,及早診斷,以達到及早治療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第2篇:黑色瘤的早期癥狀范文

        視網膜母細胞瘤為幼兒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據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統計,死亡率為43.2%。這還不包括放棄治療的病例。多發于5歲以下的小兒,最小者為生后1個月。多單眼發生,雙眼發生者為8%~10%。現已證實,本病與遺傳有關。

        視網膜母細胞瘤臨床分為4期。①眼內期:初無明顯癥狀,很少被家長發現。腫瘤組織只限于視網膜上,病變多白眼后開始。視力狀況常因腫瘤初發的部位而異。自前部開始且生長慢者,可在相當長時間內視力不受影響;若腫瘤自后部開始,則常較早地引起視力減退甚至失明。腫瘤如發生在視網膜外層,往往為脫離的視網膜所掩蓋;多數腫瘤發生在視網膜內層,容易突向玻璃體內,表面有新生血管或出血。此時瞳孔開大,有如貓眼樣的黃光反射。此期通常歷時半年至1年,絕大多數家長因發現孩子有貓眼癥狀而來就醫。②青光眼期:腫瘤在眼內繼續增大,導致眼壓增高,眼球擴大,出現青光眼癥狀。患兒頭痛,眼球脹痛。由于小兒眼球壁富有彈性,有一定擴張余地,角鞏緣處(黑眼珠與白眼珠處)可被拉長,形成間部葡萄腫。此時眼壓可暫時下降,疼痛反而減輕。此期一般為7個月。③眼外期:腫瘤增大終于穿破鞏膜,向眼外發展。此時眼內壓對腫瘤的生長障礙消失,它可無拘束地生長。加之營養狀況的改變,腫瘤增大極為迅速,以至充斥整個眼眶,使眶骨變薄、破壞,眼眶擴大。腫瘤組織向前突出于眶外,大者如小兒拳頭,可將鼻部擠向對側,患兒痛苦不堪。腫瘤還可沿視神經蔓延至顱內,直接危及患兒生命。④轉移期:除顱內直接轉移外,視網膜母細胞瘤還可通過血液、淋巴系統等途徑轉移到全身各處,如骨骼、肝、腎及鼻腔、口腔等處。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治療,早期可作眼球摘除術,手術時應盡量多剪除眶內段的視神經。亦可作放射療法,還可用激光、冷凍等手段摧毀腫瘤組織,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眼外期可作眶內容剜出術,并配合放射療法,這樣可以減輕患兒的痛苦和延長生命。此外,還可應用抗癌藥物治療,如環磷酰胺等。

        視網膜母細胞瘤雖是一種惡性腫瘤,但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還是有治愈希望的。問題在于患兒年幼,不能主訴,檢查時又很難合作,因此往往被忽視。故凡幼兒視力不佳、眼睛反應不靈敏或有斜視者,應領他到醫院眼科就診,以免漏診。瞳孔有黃光反射者,多為本病的征兆,但有時也易與化膿性葡萄膜炎、眼內出血、全眼球炎等呈現出的“貓眼”相混淆,應作全面檢查,如x線攝片、B超、CT、房水和玻璃體脫落細胞檢查等,以識別之。

        第3篇:黑色瘤的早期癥狀范文

        關鍵詞:陰道腫瘤;治療

                本研究分析了2005年1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21例原發性陰道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特點,以探討原發性陰道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發病年齡:最大73歲,最小11個月,中位年齡43歲。21例患者中有10例已絕經,占48%(10/21)。按照國際婦產科聯盟(FTco)的標準。分期:I期10例,Ⅱ期6例,Ⅲ期4例,Ⅳ期1例;早期(I~Ⅱ期)患者占74%。病理類型:所有患者均經病理檢查證實,其中鱗癌及黑色素瘤13例,腺癌4例,內胚竇瘤及肉瘤、痛肉瘤及陰道上皮瘤樣癌各1例。

                1.2臨床表現:21例患者中,首發癥狀以不規則陰道流血多見,占38%(8/21),其次為發現陰道腫物,占19%(4/21),接觸性出血占12%(5/42),陰道排液占10%(2/21)。

                1.3診斷標準:原發性陰道惡性腫瘤的診斷標準:(1)腫瘤原發部位位于陰道,除外來自生殖器官或生殖器官外的腫瘤轉移至陰道的可能。(2)腫瘤侵犯至宮頸陰道部,并達到宮頸外口區域,應診斷為宮頸癌。(3)腫瘤局限于尿道者應診斷為尿道癌。

                1.4治療方法:采用手術治療、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的綜合治療方法。

                2結果

                21例患者中,鱗癌6例,黑色素瘤7例,腺癌4例,內胚竇瘤及肉瘤、痛肉瘤及陰道上皮瘤樣癌各1例;I期10例,Ⅱ期6例,Ⅲ期4例,Ⅳ期1例。治療上采用了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

                3討論

                3.1陰道惡性腫瘤患者年齡與病理類型的關系:原發性陰道惡性腫瘤罕見,僅占婦科惡性腫瘤的3%~5%。

        其不同病理類型的發病年齡有所不同,本組資料顯示,鱗癌、腺癌及黑色素瘤好發于絕經前后的婦女,而陰道內胚竇瘤及葡萄狀肉瘤則多見于幼女,與文獻報道相符。Hellman等總結了341例原發性陰道惡性腫瘤患者的資料,指出陰道惡性腫瘤的發病機制可能與年齡有關,年輕女性的發病可能與人狀瘤病毒(HPV)感染有關,年齡大的婦女發病可能與激素和陰道的創傷有關。

        第4篇:黑色瘤的早期癥狀范文

        【關鍵詞】 惡性腫瘤;顱骨;硬腦膜;轉移

        惡性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之一,我國每年癌癥發病人數約達170萬,且其發病率在不斷上升。老年惡性腫瘤的發生率和病死率逐步增加,惡性腫瘤顱內轉移的發病率也相應增多。對200509~200910,10例60歲以上患者,以單發顱骨、硬腦膜轉移為首發癥狀的惡性腫瘤進行回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例,男4例,女6例。年齡60~72歲,平均65歲。病程3~15個月。臨床上以發現頭皮無痛性腫物,腫物逐漸增大就診神經外科,病人主要癥狀為頭痛、頭昏,無明顯神經系統定位體征。住院后進一步檢查,發現原發腫瘤,明確診斷為顱骨、硬腦膜轉移。伴高血壓4例,糖尿病3例。

        1.2 影像學檢查 本組均行頭顱CT檢查,4例行頭顱MRI檢查,額頂部腫物6例,頂部腫物2例,枕部腫物2例,7例伴有顱骨溶骨性破壞。術前常規檢查發現肺癌4例,甲狀腺癌1例,腎癌1例,其余為術后病理證實。

        1.3 手術方法 以腫物為中心弧形或馬蹄形切口,顯微鏡下全切腫瘤,全部病例均在硬腦膜外生長,腦組織未受侵犯,完整切除腫瘤及受侵犯的硬腦膜、顱骨,硬腦膜缺損處取筋膜或人工硬腦膜修補,顱骨缺損面積大的,用鈦板修補顱骨缺損部位。術后恢復良好,無手術并發癥。術后積極治療原發腫瘤,手術切除原發病灶5例,未手術切除原發病灶僅放療或化療3例,未治療2例。

        2 結果

        術后病理證實,肺癌顱內轉移瘤4例(鱗癌2例,小細胞未分化癌2例),甲狀腺癌顱內轉移瘤2例(狀癌1例,濾泡狀腺癌1例),腎癌顱內轉移瘤2例(均為透明細胞癌),硬腦膜高度惡性淋巴瘤1例 (免疫組織化學:CK(-)、CD3(-)、CD45RO(+)、EMA (-)、CD20(+)、LCA (+)、CD79a(+)、S100 (-)、GFAP(-) B細胞型 ),乳腺癌顱內轉移瘤1例。本組病例經3個月~4年隨訪8例,其中死亡3例(小細胞未分化肺癌2例,惡性淋巴瘤1例),余5例繼續綜合治療。

        3 討論

        顱內轉移瘤大多數是經頸內動脈和椎動脈系統向腦實質內播散,呈單發或多發的轉移灶。而經頸外動脈系統播散于顱骨及硬腦膜者少見。顱內轉移瘤根據不同的部位分為顱骨、硬膜、軟腦膜及腦實質內轉移,前兩者不足總數20%[1]。

        轉貼于

        顱骨轉移占顱內轉移瘤的6%~10%。顱骨轉移瘤多見于顱蓋部,常為多發性,單發少見。顱骨轉移瘤主要侵犯顱骨板障間隙,可侵犯硬腦膜并沿硬腦膜生長,也可穿透硬腦膜進入硬腦膜下腔。顱骨轉移瘤可分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其中溶骨型多見,常見的原發腫瘤為甲狀腺、腎臟、肺臟和和黑色素瘤。顱蓋部轉移癌多無神經系統癥狀,腫瘤向腦內發展時可出現顱高壓癥狀和相應部位的定位體征。如果中老年人顱蓋部突然出現迅速增長的腫塊,質硬,伴疼痛,多提示顱骨轉移瘤。顱骨轉移瘤應與多發性骨髓瘤鑒別,顱骨穿鑿樣骨破壞的特征性X線表現,實驗室檢查有BenceJones蛋白尿和骨髓穿刺檢查找到瘤細胞對多發性骨髓瘤可明確診斷。兒童和青少年多見的顱骨骨肉瘤和多見于中老年人的顱骨轉移瘤也好鑒別[1]。顱骨轉移瘤為單發并位于顱蓋骨者手術切除,預后良好。

        硬腦膜轉移的原發腫瘤包括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前列腺癌、腎癌、結腸癌、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等[2],其中以肺癌及乳腺癌最為多見。結節型硬腦膜轉移瘤在影像學表現類似于腦膜瘤,增強后呈中等程度強化,伴有鄰近腦膜的線樣強化,即“硬膜尾征”,因此容易誤診為腦膜瘤。但是結節型硬腦膜轉移瘤多具有一些惡性腫瘤的特征,如形狀不規則,多呈分葉狀,強化不均勻,可見無強化壞死區,腦水腫明顯,局部顱骨受侵蝕破壞,這些征象有助于與良性腦膜瘤相鑒別,臨床上也可采用PET—CT或MRS進一步證實,在PET—CT上轉移瘤放射性濃聚高,而腦膜瘤放射性濃聚低;MRS上腦膜瘤可見特征性的丙氨酸峰,轉移瘤則無丙氨酸峰[3]。但是與惡性腦膜瘤或腦膜肉瘤臨床上難以鑒別,需病理結果明確診斷。

        因為以顱內轉移為首發癥狀的惡性腫瘤,臨床上容易誤診,很難早期診斷,誤診率高。金敏[4]曾報道以顱內轉移為首發癥狀的肺癌病例中誤診率達75%。臨床上因為很難區分顱骨轉移伴硬腦膜侵犯或硬腦膜轉移合并顱骨破壞,病理檢查也不能作出明確判斷,所以多數診斷為顱骨或顱內轉移瘤。因為顱骨、硬腦膜轉移瘤手術切除不復雜,特別是以顱骨、硬腦膜轉移瘤為首發癥狀的惡性腫瘤,手術切除轉移瘤后,根據轉移瘤的病理結果或原發腫瘤的惡性程度,采用針對原發腫瘤病灶的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和化療等綜合治療,早期診治,預后良好,可延長病人的生命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樹源, 只達石主編. 神經外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90.

        [2] Ehrmann J, Dusková M, Machac J, et al. Solitary intracranial metastasis of follicular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 gland clinically mimicking a meningioma [J] . Cesk Patol,2004,40(2):6871.

        [3] Bendszus M, WarmuthMetz M, Burger R,et al. Diagnosing dural metastases: the value of 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J] .Neuroradiology,2001,43(4):285289.

        第5篇:黑色瘤的早期癥狀范文

        【關鍵詞】 惡性黑色素瘤; 病理分析; 免疫組化

        中圖分類號 R739.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2-0077-02

        doi:10.14033/ki.cfmr.2016.12.042

        惡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canoma)是一種來源于惡性程度較高的產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腫瘤,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升高,占皮膚惡性腫瘤的7%~20%,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2%。惡性黑色素瘤主要發病部位在皮膚,在生殖道、消化道、鼻腔等黏膜組織中較少發生[1]。目前,黑色素瘤的病因未完全闡明,研究提示與遺傳基因和環境刺激相關,如日照時間、人種及是否有家族史等因素[2]。臨床上惡性黑色素瘤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出血、潰瘍及瘙癢等,其中瘙癢、皮損顏色和大小變化在年輕患者中多發,而老年患者則主要表現為潰瘍。組織學類型又因年齡、性別和種族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由于該疾病的發生較隱匿,病理組織結構及細胞學形態變化多樣,且有一些腫瘤并不含有色素,易引起誤診[3]。本次將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5例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病理回顧性分析,結合有關文獻進行討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經病理診斷確診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患者5例,其中男3例,女例,男女比例為1.5∶1。年齡7~73歲,平均49歲,其中4例患者年齡大于50歲,僅有1例男性患者為7歲。黑色素瘤有2例分布在上肢,占總例數的40%;2例分布在足,占總例數的40%;1例分布在下肢,占總例數的20%。發病時間1個月~2年。

        1.2 方法

        手術切除腫瘤送檢至病理科。標本經過10%中性甲醛固定,隨后采用石蠟包埋組織,通過HE染色,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病理組織。全部患者均進行免疫組化染色檢查,均使用福州邁新生物制劑公司抗體試劑,采用SP法對HMB45、S-100、Melan-A、CK、Ki67進行標記。細胞質內出現棕黃色顆粒即判定為陽性標本。操作方法嚴格按照免疫組化試劑盒標準化操作步驟進行。

        2 結果

        2.1 巨檢

        所有患者皮膚首先經過肉眼觀察發現顏色多以棕黑色、黑褐色為主,一般呈不規則形,皮損較皮膚表面高,面積不規則且大小不一,最大處為5.1 cm×3.2 cm×1.1 cm,最小處為

        0.8 cm×0.5 cm×0.3 cm,結節狀較多且表面粗糙,邊界較模糊,質偏硬且部分較脆,少數伴有壞死、糜爛及潰瘍,并伴有分泌物。

        2.2 鏡檢

        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腫瘤細胞的形態特征,根據已有的分類資料本文患者惡性黑色素瘤共有4種類型:(1)小細胞性惡性黑色素瘤1例,占20%,患者為女性,病變位于右手食指遠端。該型以痣樣小細胞成分為主,瘤細胞體積較小,胞質較少,細胞核小且濃染,可見核分裂象。瘤細胞排列呈巢狀、裂隙狀、彌漫片狀結構,多數瘤細胞為單一淋巴細胞樣小細胞;(2)表淺擴散型惡性黑色素瘤1例,占20%,患者為男性,病變位于左膝關節皮膚。該型瘤體顏色為黑褐色,并混合少許白色。皮損稍微隆起,邊緣不規則,瘤體體積較小,有較強的侵襲性。(3)結節性惡性黑色素瘤2例,占40%,患者為一男一女,病變分別位于右手大魚際皮膚和左足底皮膚。該型瘤細胞體積較大,形狀極不規則,核大且呈空泡狀,胞質較豐富,部分可見瘤巨細胞和病理性核分裂。(4)肢端雀斑樣惡性黑色素瘤1例,占20%,患者為男性,病變位于左足跟皮膚。該型瘤細胞主要為大的異型性黑色素細胞,多為梭形細胞,細胞核大且怪異,核仁可見,胞漿內充滿黑色素顆粒,病變細胞主要位于表皮基底層,可見較復雜的樹突狀結構。

        2.3 免疫組化

        經免疫組化檢測,S-100在5例患者的惡性黑色素瘤標本中均為陽性,陽性率100%,而HMB-45、Melan-A均有4例陽性,陽性率80%。CK在5例患者均為陰性,Ki67陽性率為5%~35%。

        3 討論

        惡性黑色素瘤細胞起源于人體黑色素細胞,該細胞最初來源于外胚層的神經嵴,隨后進一步分化為黑色素細胞進入表皮基底層[4-6]。一般研究認為,惡性黑色素瘤的產生主要與紫外線照射、遺傳因素、環境刺激、色素痣惡變等密切有關,發病相對較為隱匿,臨床表現也非常復雜,容易誤診為色素痣、潰瘍、血管瘤等其他疾病,在手足等地方出現一些長期不愈的潰瘍患者,應盡早就診進行觀察,并且切除后送病理,及時診斷,以提高生存周期[7]。

        惡性黑色素瘤在病理診斷中主要包括臨床資料觀察、病理組織切片及免疫組化的結果[8]。首先,在黑色素瘤的臨床表現上,主要以皮膚上出現無痛性的快速生長的黑色結節為主,在病理大體檢查中,先觀察皮膚腫瘤顏色是否均一、輪廓大小、表面有無破潰、有無上附毛發、邊緣是否規則、有無衛星結節,并進行細致的初步分析。惡性黑色素瘤在光學顯微鏡下較為典型的指標主要為早期表皮內黑色素細胞Paget樣水平及向上生長,以后向下在真皮內呈不規則片狀、巢團狀浸潤性生長,瘤細胞大小不均一,異型性明顯,典型胞核為芽瓣核及八字核,核仁一般大而呈嗜酸性,核分裂現象增多、出現病理性核分裂象。惡性黑色素瘤組織排列較為復雜,大部分可見小塊粉末狀黑色素顆粒,而少數部分黑色素瘤體為低色素或無色素,導致其在臨床觀察及光鏡下較易誤診,需要進一步免疫組化等確診。黑色素瘤病理表現復雜,因此根據瘤細胞核形態不同對其進行分類,大致分為上皮樣、小痣細胞樣、梭形和透明氣球樣等不同細胞類型。同時,臨床組織學分型主要包括4種類型:惡性雀斑痣樣黑色素瘤、淺表擴散性黑色素瘤、肢端雀斑樣黑色素瘤/黏膜黑色素瘤和結節性黑色素瘤[9]。本組5例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已涵蓋了不同的組織類型。除光鏡對病理組織觀察外,再對瘤組織進行免疫組化的檢測將會對惡性黑色素瘤的確診有幫助。研究顯示,S-100蛋白對惡性黑色素瘤敏感性高但特異性差,本研究5例均為陽性,陽性率為100%,而HMB-45和Melan-A敏感性次之但特異性高,本研究陽性率均為80%,但兩者在促纖維組織增生或神經分化黑色素瘤中表達較低,另外HMB45可在Pecoma組腫瘤中陽性表達,Melan-A可在卵巢性索腫瘤、腎上腺皮質癌陽性表達,應予注意。惡性黑色素瘤CK極少陽性,本研究5例均為陰性。Ki67增值指數低并不能排除惡性可能,高增值指數考慮惡性,并提示預后差。

        在鑒別診斷上,對分化差的惡性黑色素瘤及無色素型惡性黑色素瘤,要與惡性淋巴瘤、各種肉瘤、低分化癌、皮膚麥克爾細胞癌等鑒別;主要通過免疫組化方法,常用抗體包括CK、EMA、LCA、SMA、Desmin、CD34、CD56、CgA等。另外,有時和一些良性黑色素細胞腫瘤鑒別困難,包括Spitz痣、色素性梭形細胞痣、發育不良痣、表皮剝脫性痣、非典型性痣等。主要鑒別要點為:(1)良性腫瘤痣細胞可較大、呈上皮樣或梭形,胞漿豐富,有明顯核仁,但無明顯多形性和細胞異形性,核分裂象較少。(2)痣細胞可侵及表皮,形成圓形、界限清楚、大小對稱的痣細胞巢團,常見和表皮之間有明顯裂隙為界,提示痣細胞團的非浸潤性生長方式。(3)表皮淺層無單個異形性黑色素細胞浸潤。(4)真皮內痣細胞呈巢團狀、束狀生長,一般形狀在水平及垂直方向較一致,靠近表皮真皮交界處黑色素較多,越向下黑色素越少以至消失;痣細胞生長有成熟現象,越在真皮深層痣細胞越成熟,表現為痣細胞較小呈梭形、核小無核仁、胞漿少、無核分裂象、生長平和。

        總之,近年來發病率逐漸增加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由于其發展速度快、轉移時間早、容易復發、治療效果不佳等,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此外,臨床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案,但早期發現有助于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因此對惡性黑色素瘤的病理診斷分析顯得極為重要,掌握惡性黑色素瘤病理診斷特點,有助于臨床治療和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周兵,王潔,王晨亮.原發性鼻腔黏膜惡性黑色素瘤6例臨床病理分析并文獻復習[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5,31(5):587-589.

        [2]王亞麗,石光躍,龔海燕,等.333例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14,22(2):444-447.

        [3]王燕,薛衛成,斯璐,等.皮膚原發惡性黑色素瘤127例細胞增殖活性與生存預后相關性[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3,42(3):178-181.

        [4]孫懿瑩,徐小紅.外陰陰道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6):106-107.

        [5]徐曉紅,陳小祥,孫懿瑩,等.原發性外陰黑色素瘤診治與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9):143-144.

        [6]張艷麗,祝順琴,劉亞玲,等.惡性黑色素瘤內科治療研究進展[J].腫瘤防治研究,2014,41(1):74-78.

        [7]付琪雯,楊雯娟,尚志梅,等.心理干預對惡性黑色素瘤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5):146-147.

        第6篇:黑色瘤的早期癥狀范文

        【關鍵詞】 腦轉移瘤;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伽瑪刀;全腦放療

        Clinical efficacy of gamma-knife radio-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30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and lung cancer WU Li-ping, GAO Guo-wei Dept Radiotherapy, Xinxiang Centre Hospital, Xinxiang 45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gamma-knife radio-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brain and lung tumor. Methods 38 patients (70 locus) with brain metastases were treated by WB-SRS260 gamma-knife of Hangzhou gamma-knife company after regular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The 50% dose curves were selected in γ-knife and the peripheral irradiation doses of the clinical planning target ranged from 2.5 Gy to 5 Gy per fraction, one fraction per day, 5 fraction per week, total dosage ranged from 32 Gy to 50 Gy. Results 38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The complete response (CR) rate, partial response (PR) rate, no change (NC) rate and progression disease (PD) rate were 39.5%, 50%, 2.6% and 7.9%, respectively. The effective rate was 89.5% (CR 39.5% and PR50%). And most cases had no any side effects (79%). Conclusion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brain metastases was effective and safe.

        【Key words】 Brain metastases tumor;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Gamma knife;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

        本科自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腦轉移瘤患者38例進行放射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30~82歲,中位年齡56歲。原發灶不明1例,原發灶明確37例:其中肺癌15例(小細胞肺癌7例,肺腺癌5例,肺鱗癌3例),乳腺癌8例,直腸癌5例, 食管癌3例,胃癌3例,肝癌2例,惡性黑色素瘤1例。所有轉移灶均經CT和(或)MRI證實,多發性25例,單發性13例。所有病例有二大類癥狀:顱內高壓癥和局部癥狀。具體有下列一項或多項癥狀: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言辭不清、精神癥狀及肢體功能障礙,(如肢體乏力、癱瘓、抽搐等)。

        1.2 放療方法38例腦轉移瘤患者首先采用6MV-X線,單次量1.8Gy~2.0Gy,1次/d,5次/周,全顱放療30~40Gy/3~4周。全腦放療后使用WB-SRS260型智能數控伽瑪刀放療系統。患者采用WB-SRS260型智能數控放療系統專用的頭部

        適配床和帶有三維坐標的頭部分次治療無創頭框,熱塑面膜固定。在線螺旋CT 3 mm斷層連續掃描,部分病例病變區1~2 mm薄層加掃。部分患者CT掃描中應用增強劑。將帶有坐標標記的影像資料傳輸至WB-SRS260型智能數控放療系統的專用放射治療計劃系統(TPS)。在放射治療計劃系統上勾畫GTV,根據患者及腫瘤的綜合情況確定CTV和PTV,制定治療計劃。經臨床醫師確認的治療計劃在患者正式治療前先在WB-SRS260型智能數控放療系統上模擬治療一次,無誤后方可進行患者治療。患者采用專用的頭部重復擺位定位框架復合,首次治療時,用CT掃描、TPS規劃核準重復擺位,然后開始治療。本組病例GTV 0.09~223.6 cm3,平均17.3 cm3,中位2.38 cm3。50%或60%等劑量線覆蓋PTV并以此作為處方劑量,采用大分割分次治療,每次分割處方劑量3.5~5Gy,每周5次。加速器全腦放療后大分割伽瑪射線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補量總劑量20~32Gy,平均24.2 Gy, 中位22.5Gy。總治療次數4~8次,中位5次。總療程時間5~10 d,中位6.5 d。4例患者的加速器放療劑量為36~40Gy,平均39Gy, 中位40 Gy。加速器放療為常規分割放療,即每次2Gy,每周5次。在治療中采用劉原照等[1]的劑量換算方法,總生物效應=(α/β+單次劑量)×總劑量。對于腦轉移瘤的α/β值選10,其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的等效生物劑量(ED2Gy)=(10+單次劑量)×總劑量/12,患者合并全腦放療,其總劑量為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的ED2Gy與全腦放療劑量之和。放療期間給予激素、利尿劑、甘露醇脫水降顱壓。

        1.3 評價標準①完全緩解(CR):病灶完全消失;②部分緩解(PR):腫瘤縮小50%以上;③腫瘤好轉(MR):腫瘤縮小25%~50%之間;④穩定(SD):腫瘤縮小25%活腫瘤增大不超過25%;⑤腫瘤進展(PD):腫瘤增大≥25%。放射反應或損傷評價按RTOG/EORTC急性放射損傷和晚期放射損傷分級方案。腫瘤體積計算方法:π/6(a×b×c),a、b為CT圖像腫瘤最大層面上的橫徑和垂直徑,c為縱向長度。

        2 結果

        治療后1~6個月進行療效評定,中位療效評定時間3個月,腫瘤未達到CR者評價時間大于3個月。療效評定以隨診期間腫瘤最小時計算。

        2.1 影像復查資料

        隨訪38例以MRI或CT等影像資料為準。38例患者(70個病灶)中多個病灶者以療效最差病灶進行統計,其中38例中CR 15例(39.5%),PR 19例(50%),MR1個(2.6%,),SD3例(7.9%),總有效率為89.5%[(15+19)/38]。其中出現腦壞死者2例,腦水腫6例,總并發癥率為21.1%。

        2.2 臨床癥狀觀察

        腦轉移瘤引起的癥狀消失者17例(44.74%),減輕者6例(15.79%),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者8例(21.05%),臨床癥狀緩解有效率81.58%(31例),癥狀加重3例(7.9%),治療3個月內死亡4例(10.52%)。

        3 討論

        隨著惡性腫瘤綜合治療觀念和手段的提高,腫瘤治療療效的不斷提高,生存期的延長,遠處轉移的相對發生率增加。據統計腫瘤患者約30%發生腦轉移。腦轉移瘤也是顱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常見原發腫瘤以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腫瘤及惡性黑色素瘤多見[2]。國外資料報道,50%患者為單發轉移瘤,20%患者發生2個腦轉移瘤,腦轉移是經血道轉移而發生。有腦轉移癥狀時,預示患者的預后差。頭痛為最常見癥狀。腦轉移瘤在顱內呈膨脹性生長,影像學上有較清楚的邊界,易于被CT或MRI掃描發現,腦轉移灶多發性常見,約占2/3。其臨床表現多有神經系統癥狀,部分患者伴有肢體功能障礙[3]。腦轉移瘤患者若不治療多在1個月內死亡,若保守降顱壓治療不超過2個月。盡管給予了積極的治療,但生存期延長不明顯,預后仍差,大多數仍死于腦轉移病變。對于腦轉移瘤的治療,從根本上來說目前仍屬于姑息治療,主要的目的是減輕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放射治療可分為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和普通放射治療)為治療腦轉移的主要方法,外科手術治療主要適合單發性腦轉移患者,手術難以切除位置較深的多發小病灶,然而即使是單發性轉移灶,周邊也存在亞臨床病灶,術后復發機率大。對于多發病灶的處理手術無治療優勢。一定比例患者雖然腫瘤得到切除,但遺留嚴重的并發癥,生活質量不高。因此筆者認為手術僅用于治療體積>3 cm3的單發腦轉移瘤。大部分腦轉移瘤對放射線有良好的反應,而且放射治療適應癥較廣, 尤其對于有腦轉移的晚期腫瘤患者。放射治療可明顯地控制癥狀、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有效率為77%~83%, 50%~60%患者可恢復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延長生命平均6個月左右[4,5]。本研究的結果與國內同行無明顯差異[4~7]。單純的全腦放療對于大病灶的治療療效欠佳。 筆者認為腦轉移瘤先給予全腦放療后局部病灶再采用伽瑪刀治療。高建英等[7]單純用伽瑪刀治療56例腦轉移瘤的結果提示伽瑪刀治療腦轉移瘤后易再次發生腦轉移,因此應定期行增強MRI隨訪,有利于早期發現新出現的,尚無癥狀的新轉移瘤。本研究組因為應用全腦放療,所以腦內再次出現新轉移灶的可能性減低,但為全腦放療發生腦水腫等副作用有所增加。由于腦轉移癌患者總的預后不佳,約一半以上死于腦外廣泛轉移,故根據原病理類型在腦部放療后予全身有效的化療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劉原照,李高峰,劉明遠,等. 老年人腦轉移瘤X線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療效分析.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5,1,24(1):24-25.

        2 殷蔚伯,谷銑之. 腫瘤放射治療學. 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2:1040.

        3 湯釗猷.現代腫瘤學. 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3:1116-1118.

        4 張開軍,陳德玉. 53例腦轉移癌放療臨床觀察.臨床腫瘤學雜志,2003,8(4):456-457.

        5 趙海燕,張中民,趙汝斌,等.23例腦轉移瘤的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療效觀察.現代腫瘤醫學,2003,11(3):222-223.

        第7篇:黑色瘤的早期癥狀范文

        早期癥狀:牢牢控制致“癌”權

        出現癥狀往往已是腫瘤中晚期,還有早期診斷的意義嗎?“癌癥并不是絕癥,患者應多灌輸‘與瘤共存’、‘適度治療’的新觀點,將其當成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歐陽學農主任醫師說,隨著不同以往、相對穩定的新理念走入臨床,防癌抗癌也已進入一個“新常態”的階段。因此,癌癥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非常關健。

        警惕腫瘤“預警信號”。原因不明的較長時間體重減輕要引起重視,身體任何部位,如、頸部、腹部發生原因不明之腫塊,并不斷地增大,可能患乳腺癌、皮膚癌、惡性淋巴瘤、頸淋巴結轉移癌等。經久不愈之皮膚潰瘍,黑痣或疣迅速增大、變硬、不平、潰爛、出血,可能患黑色素瘤或皮膚癌。進行性吞咽困難,持續性聲音嘶啞,可能患食管癌或喉癌。耳鳴、聽力減退、鼻塞、回吸性血涕、頭痛,可能有鼻咽癌。中老年已婚婦女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可能患宮頸癌或宮體癌;持續性消化不正常、上腹部不適、大便隱血,可能患胃癌。便血或排便異常,可能患大腸癌。久治不愈的干咳或咳血,可能患肺癌。無疼性血尿,可能患腎癌。

        牢牢把握主動權。防癌體檢時,有可能發現一些“早期癥狀”,不同的高危因素側重點不同。如是肺癌的高危人群,應定期做胸部CT檢查;胃癌高發人群則應重視電子胃鏡檢查。長期便秘或有腸道息肉的患者,應每年進行一次電子腸鏡檢查。對懼怕胃腸鏡檢查的患者,可以用基礎麻醉,在無痛情況下一次完成電子胃鏡與電子腸鏡檢查。因此,針對性體檢是最有效而經濟的抗癌計劃,并對各個部位的腫瘤預防都有意義。

        歐陽學農主任醫師一再強調,“亡羊補牢,未為晚矣”,癌癥也并非一點征兆都沒有,人們應該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把“健康”拴在自已身上。

        癌前病變:“指鹿為馬”才嚇人

        “癌前病變”與“早期癥狀”,往往被患者“指鹿為馬”,仿佛進入生命的倒計時。歐陽學農主任醫師解釋說,癌前病變并不是癌,也不是癌的初期,它們與癌有質的區別。癌前病變是可逆的,大多數不會演變成癌癥。

        癌前病變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可能轉變為癌。不同的腫瘤的轉變幾率也有高有低。而且,所有的惡性腫瘤都有癌前病變階段,如果能及時發現并進行治療,大部分癌前病變會“懸崖勒馬”并轉危為安,只有相當小的一部分癌前病變會繼續發展,演變為癌。

        第8篇:黑色瘤的早期癥狀范文

        【關鍵詞】肺癌腦轉移;早期診斷;CT 特點;首診

        腦轉移瘤見于多種惡性腫瘤如肺癌、乳腺癌、和惡性黑色素瘤等腫瘤,其中,以肺癌腦轉移最為多見,發生率為25.4%~65.0%,占腦轉移的40%~60%[1],約72%的腦轉移發生在癌癥診斷后的1年之內。約1/3 的腦轉移患者無任何癥狀,不能早期診斷。其中,小細胞肺癌的發生幾率最高,也可見于未分化大細胞肺癌,腺癌和磷狀細胞癌等[2]。為提高臨治過程中肺癌腦轉移的診斷準確率,選取我院2011 年1 月—2013 年1 月收治的90 例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10 例病例中,男性8 例,女性2 例,年齡45~75 歲,平均年齡:(61±5)歲,病史中8 例男性均有吸煙史,2 例女性均有長期被動吸煙史及長期接觸廚房油煙史。其既往史中:慢性支氣管炎5 例,肺氣腫2 例,肺結核1 例,腦梗塞2 例。

        1.2 臨床表現

        該組病例均以腦轉移為首發表現,神經系統癥狀有:頭痛,嘔吐8 例,單側肢體偏癱5 例,語言障礙2 例,癲癇2 例,視物不清2 例。

        1.3 檢查方法

        10 例均完成頭部及胸部CT 檢查,5 例完成頭部增強CT 檢查。顱腦層厚5 mm,胸部層厚5 mm,攝取肺窗及縱隔窗。

        2 結果

        腦轉移瘤單發7 例,多發3 例,中心型肺癌4 例,周圍型肺癌6 例,伴縱隔淋巴轉移6 例,伴肝轉移2 例,伴骨轉移1 例,病理結果:腺癌6 例,小細胞肺癌3 例,鱗癌1 例,頭部CT 表現為單發或多發的低密度,高密度或等密度及混雜密度影,其瘤體大小不等,瘤體周圍多有片狀水腫表現,而以額葉,顳葉,頂葉多見,其他可分布在小腦及腦室周圍等部位,一部分有腦室受壓及中線向對側移位表現, 頭部CT 檢查瘤體均有不同程度強化,瘤體中心常液化壞死,低密度病灶和腦梗塞難以區分,及易誤診。

        3 討論

        從該組臨床資料可以看到肺癌的發病率以男性居多, 而該例中所有男性均有吸煙史,說明吸煙是肺癌的危險因素,且90%以上的肺癌是由于主動吸煙或被動吸“二手煙”所致[2]。還有一部分與電離輻射及空氣污染,職業致病因子和遺傳因素等有關。肺癌的發病年齡多集中在中老年患者,但據統計,目前肺癌的發病年齡漸趨向于年輕化。該組病例中可見周圍型肺癌發病率高于中心型肺癌,這與文獻報道相似。腦轉移瘤中最常見的就是肺癌,肺是人體的呼吸器官,血流豐富,胸腔隨著呼吸壓力變化時易于使肺部癌細胞脫落,隨著血行及淋巴轉移到腦部,引起轉移性腦瘤或瘤卒中,從而神經系統癥狀[3-4]。腦轉移瘤病灶分布多以大腦中動脈供血區的灰白質交界區為多, 這與供血動脈在灰白質交界區突然變細,腫瘤細胞容易種植有關。中樞神經系統表現是腦轉移瘤及其灶周水腫所致顱高壓引起,也與其瘤體所在部位有關,表現各不相同。常以顱內轉移灶為首發表現,而肺部表現不明顯或輕微,對于顱內單發病灶需排除原發性腦瘤,可通過立體定位切片檢查以及開顱切片后做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肺癌患者容易出現誤診和漏診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3 個方面:①患者對肺癌或腦轉移癌的相關知識了解不多,認識不足,等發現腫瘤時通常已經是晚期, 錯過腫瘤治療的最佳時機。對策: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及廣度。至少每2 年組織1 次常規體檢。②醫務人員對疾病早期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通常考慮常見病,多發病,而忽略了腫瘤的早期診斷。對策:對臨床上長期咳嗽咳痰患者,給予抗感染治療后好轉,之后又反復發作患者,或者咳嗽性質變化,同一部位反復感染及無明顯原因的胸痛咳血患者均應常規行胸部CT 檢查和腫瘤全套檢查。③一部分肺癌患者早期表現不典型,甚至無任何臨床表現,發現時已經是腫瘤晚期,伴隨多器官轉移,生活質量差,生存周期短,通常幾個月時間就死亡。對策: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聯合放療及化療治療,提高患者生存時間。肺癌腦轉移患者的治療上,對于單發腦轉移患者,身體條件允許時可以考慮行手術治療聯合放療化療, 對于延長生存時間及提高生活質量有實際意義[5]。對于不能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為提高治療效果,可以顱內放療聯合全身化療,通過放療增加血腦屏障的通透性,通過全身化療增加治療效果[6]。另外,中醫藥治療肺癌腦轉移具有藥效溫和,不良反應小,患者易于耐受等優點而作為腫瘤晚期治療的一種選擇。中醫治療肺癌腦轉移, 是通過中醫的辯證論治原理, 重在治療腫瘤本身,對于癥狀則是輔助治療,中藥通過調補氣血、益其臟腑,抑制腫瘤的發生發展,達到使腫瘤萎縮甚至消失的目的。可提高患者依從性,從而延長生存時間。有文獻報道我國自行研制的抗癌中藥欖香烯注射液能迅速通過血腦屏障,抑制多種腫瘤細胞的生長。中藥鴨膽子油也有中樞神經系統通透性強的特點,且可選擇性作用于肝、肺、淋巴結等器官,藥物針對性強,不良反應小,適合輔助治療。臨床實踐中有一部分肺癌腦轉移患者在很長時間內停止進展,考慮可能是進入腦實質及腦膜的肺癌細胞在腦內生長過程中,出現凋亡與增殖達到平衡,不再繼續生長,甚至死亡,或者休眠幾月,甚至幾年,最長可達幾十年。其深層次原因尚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麗昆,徐光川,劉國貞,等.COAPC 方案聯合腦部放射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J].癌癥,2003,23(4):407-410.

        [2] 王吉耀,廖二元,黃從新,等.八年制內科學[M].2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10):117,120.

        [3] 劉武,何珩,莫膨濤.以腦轉移為首發癥狀肺癌26 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8):1945.

        [4] 魏增俊,張西方.以神經系統表現為首發癥狀的肺癌39 例臨床觀察[J].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5,8(6):62.

        第9篇:黑色瘤的早期癥狀范文

        單側鼻腔新生物僅憑癥狀、肉眼和CT檢查容易誤診。本次研究就109例單側鼻腔新生物的臨床表現和病理結果進行總結,以提高對單側鼻腔新生物的診斷水平。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0年9月至2008年8月嘉興市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09例單側鼻腔新生物病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46例,年齡5~84歲,平均年齡(44.58±1.21)歲,包括:左側48例、右側61例。

        1.2 方法 對109例單側鼻腔新生物的診斷及臨床特點進行回顧行分析比較。

        2 結果

        2.1 鼻腔新生物分類 鼻息肉55例(50.46%)、惡性腫瘤15例(13.76%)、后鼻孔息肉13例(11.93%)、血管瘤13例(11.93%)、內翻性狀瘤12例(11.01%)、真菌病1例(0.92%)。惡性腫瘤包括鱗癌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惡性黑色素瘤2例、粘液表皮樣癌1例、腺癌1例、黏膜上皮內神經內分泌癌1例、癌肉瘤1例。

        2.2 鼻腔新生物臨床表現見表1

        2.3 體征 鼻息肉和后鼻孔息肉均表現為灰白色透明狀,前者多位于中鼻道,后者多垂至后鼻孔。血管瘤呈暗紅色,極易出血。內翻性狀多呈灰白色或淡紅色,略呈狀。鼻腔惡性腫瘤表面不光滑,常附有壞死物,質脆易出血。

        2.4 CT檢查 50例鼻息肉患者可見鼻竇或鼻腔軟組織密度影,骨壁未見破壞,5例出血壞死肉患者上頜竇內側壁吸收變薄。8例后鼻孔息肉見鼻腔、后鼻孔、上頜竇內充滿均勻性軟組織密度影,骨壁未見破壞。內翻性狀瘤見病灶異常密度影,膨脹性生長,5例上頜竇口擴大及內側壁吸收,4例鼻甲骨破壞。血管瘤為新生物部位軟組織密度影,3例有鼻甲骨部分吸收,2例引起鼻竇炎癥。鼻腔惡性腫瘤累及多個鼻竇,11例見骨質破壞。

        3 討論

        鼻腔鼻竇的腫瘤,一般僅會局限于一側,表現為單側鼻腔新生物。而鼻息肉多與炎癥有關,多為雙側發病,少量單側發病;后鼻孔息肉也多單側發病。因此,單側鼻腔新生物,可以是良性腫瘤、惡性腫瘤、鼻息肉及后鼻孔息肉等。而雙側鼻腔新生物絕大多數是鼻息肉,罕有雙側腫瘤。基于這樣的特點,臨床上單側鼻腔新生物可見于多種疾病,更多受到重視,否則容易出現誤診。

        既往的臨床經驗,以單側鼻腔癥狀就診的患者,往往傾向于腫瘤,以內翻性狀瘤和惡性腫瘤多見,而不首先考慮鼻息肉。但是本次研究結果提示,最多見的單側鼻腔新生物還是鼻息肉。這與文獻報道單側鼻竇病變以炎癥最多見者相似[1]。因此,有涕血、骨質破壞的單側鼻腔新生物仍可能是鼻息肉。本次研究中,55例鼻息肉中有7例涕中帶血、5例鼻竇骨質破壞,與惡性腫瘤相似,術后病理都為出血壞死肉。而另一方面,對沒有伴骨質破壞的息肉樣單側鼻腔新生物,卻要與鼻腔內翻性乳狀瘤作鑒別診斷。后者占鼻腔腫瘤的0.5%~4%,早期酷似鼻息肉,容易誤診,CT對腫瘤部位及有無鄰近骨質破壞的判斷有幫助[2],病理可確診。

        出血壞死肉、內翻性乳狀瘤、鼻腔惡性腫瘤在CT片上都可以表現骨質破壞。鑒別時應結合各自特點來考慮。鼻腔惡性腫瘤好發于40 歲以上男性,多鼻竇受累,侵襲性骨質破壞,常侵及周圍軟組織,本組11例見骨質破壞。出血壞死肉的CT表現呈膨脹性擴大, 骨質受壓變薄, 未破壞的骨壁常硬化增厚。內翻性乳狀瘤對周圍組織及骨質有侵蝕性破壞,本次研究有5例見上頜竇口擴大及內側壁吸收變薄,4例可見鼻甲骨質破壞。因此,對伴有骨質破壞的酷似“鼻息肉”的鼻腔新生物首先要考慮鼻腔內翻性乳狀瘤。血管瘤CT片上較少出現骨質破壞,真菌病可見特征性的鈣化影。

        對于單側鼻腔新生物的診斷,結合臨床表現特點及CT結果,一般可以作出明確診斷。在癥狀上,鼻息肉和后鼻孔息肉主要表現鼻塞、流涕,本組分別有66例和54例;血管瘤和惡性腫瘤特點是血涕或鼻出血,分別有13例和10例;內翻性狀瘤主要鼻塞,本組有11例。在體征上,鼻息肉可見灰白色透明狀新生物,光滑柔軟,不易出血;血管瘤暗紅色,極易出血;內翻性狀瘤多呈灰白色或淡紅色,略呈狀,觸之較易出血;鼻腔惡性腫瘤表面不光滑,常附有壞死物,易出血。診斷時了解上述特點,結合CT結果,一般可以作出診斷。術前不能明確診斷的,可活檢做病理切片。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欧美日韩亚洲 | 久久综合国产亚洲青青 | 一级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亚洲激情在线中文 | 亚洲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国产乱子伦真实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