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教育專業的主要課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許多人認為,以往的小學教師并不是一個專業化的職業,本專業無需本科學歷,教小孩,似乎懂點算數和識字的人群都能教!從應試教育角度而言,容易把小學教師看做是“小兒科”、“孩子王”的職業。一旦用這種視角考察本科層次的小學教育專業,衡量畢業生是否達到本科水平,其標準必然定位在傳統學科———語文或數學那幾門主要學科。但從現代綜合素質教育角度考察,能夠衡量并體現畢業生本科水平的,往往是其教育理論素養、專業技能、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這些決定了現代小學教師崗位的專業性、不可替代性。從總體上看,現代教育日益要求未來的小學教師能夠進行專業的教育調查、教育診斷、教育評價等,然后再制訂教育方案并組織實施。這樣的專業能力,未經專門訓練的普通高校非師范類本科生很難勝任這一教師職業,“小兒科”轉向了內涵豐富的現代綜合教育,其教育質量需要實現專業目的的適切性、實在性。所以,小學教育本科化,本身就是社會改革帶來的變化,是我國初等教育事業發展提高的客觀要求。衡量小學教育專業的質量標準應該不同于培養中學教師的專業,應著眼于較高標準的專業規格,亦即要根據現代教育事實,實現專業規格與專業內涵建設的相對統一,最終才能實現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本科化發展。我國已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礎教育的發展日益注重質量與效益的提高,建立起一支高素質、高質量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基礎教育不僅要有效傳遞豐富的知識給兒童,還要有效促進小學兒童的身心發展,培養小學兒童的創新能力,使之能夠初步融入社會,為逐步實現素質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從教師職業專業化的角度來說,本科層次的小學師資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教育需要,并在教育實踐中踐行。正是在此意義上,本科層次的小學教師的培養必須體現其自身的專業性,在專業化的培養與本科水平要求之間實現相對一致。但目前,各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建設過程中,專業規格與專業內涵之間往往出現錯位。
二、影響專業規格和專業內涵建設相對統一的因素
依據1998年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修訂本科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結合本科學歷小學教育的專業要求,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規格和專業內涵在培養計劃中的體現可從思想道德素質要求、業務素質的要求、文化素質的要求、身心素質的要求幾個主要方面來把握。一般而言,各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都能從整體上兼顧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但在具體的培養目標定位、課程設置比例把握、培養模式的選擇上存在較多差異,這就導致了本科化過程中二者出現錯位現象。
(一)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的具體定位差異影響二者的相對統一
在具體的培養規格和要求上,各院校雖然有一定的共識,但差異也很大,尤其是培養目標的把握與定位在培養方案的體現有明顯不同。培養目標“定位在本科”和“定向在小學”關涉如何明確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規格和專業內涵建設,亦即小學教師應有的素質能夠在較高水平上得以專業化的體現。通過與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西安文理學院、海南師范大學等院校的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定位的比較,瓊州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具備扎實、系統的理論知識和較熟練的小學教育、教學技能,具有必備的小學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能力,能在全日制小學校、社會教育機構以及教育管理部門從事多學科教育教學及其研究、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可見其定位比較明確,定位于培養本科學歷的小學教育工作者。即要求培養出的小學教育工作者不僅能從事學科教學,又能從事管理和科研,培養目標對人才的素質要求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其中對于教育基本理論、教學技能、小學教育教學及其研究能力的把握能夠較好體現專業規格和專業內涵,并在培養規格中對本專業人才培養的思想素質與專業素質表述明晰,和其它院校同類指標相比差異不大,但在具體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實施培養目標實現保證上還存在一定問題。通常對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定性在教育易于把握,但在定位本科層次和定向在小學則容易出現偏差。瓊州學院的小學教育專業是在原海南民族師范學院基礎上開始大專班的建設,如何使現在的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規格不同于以往的中師、小教大專培養,如何使定向于小學的本科小學教育專業與培養中學教師的學科教育師范專業區別開來是專業建設中的關鍵問題之一。能否在吸收原中師教育的一些優良做法的基礎上,逐步體現小學教育專業的獨特性還需要有一定過程的適應與探索。因此,研究制定全國適用的和各省通用的小學教師入職標準非常必要,這對于指導和規范小學教育專業培養規格的設定,保證培養目標與規格能夠涵蓋小學入職教師的基本素質又能體現本科水平很有必要。換言之,專業規格和專業內涵的平衡把握還需有一個自上而下的長期實踐過程。
(二)課程設置的權重不同影響二者的相對平衡
一般而言,新辦本科專業在最初的幾年內專業成熟度較低,在專業建設過程中,設置哪些門類的課程,以及各類課程的性質、數量以及他們占課程總量的比例如何分配,這對專業規格的最終實現、專業內涵的建設起著決定性作用。如瓊州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從內容上可分為三大類:一是通修(公共基礎課)類課程,包括原理、外語、計算機、體育等;二是專業類課程,由于小學教育具有啟蒙性、基礎性、綜合性的特點,技能類課程有語言類、計算機等,學科類有語文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素質類課程有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三是教育、心理類課程,這是師范專業區別于非師范專業的重要標志,是提高教師教育專業化水平和教師職業專門化程度的重要保證,體現了教師教育的特色。但由于受國內普遍“重學術、輕師范”的思想影響,教育類課程課時比例較少,且其中的教育實踐體系還不夠完善,存在重理論性課程而輕技能性和實踐性課程。所以,在今年新的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教師教育類課程比重有所提高,其課時占總課時的33%以上。但通修類課程、學科類課程和教育類課程之各總量的平衡還不夠穩定,還存在結構性矛盾,其模塊化課程的修訂還受現行培養模式的限制。總之,小學教育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必須重視教師職業技能的系統訓練,這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必備的素養。在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上,我們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兼顧科研”的原則,使教學實踐與專業內涵建設研究相互促進,推動專業成熟度的逐步提升。
(三)培養模式的不同選擇影響二者的相對統一
培養模式在本研究中指學科定向方式,即小學教育專業是培養勝任多學科教學的“全才”,還是精通某一學科的“專才”?目前,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主要有綜合模式、學科分科模式、文理分科模式。三種模式對師范生將來執教學科的定向范圍有不同要求。綜合模式培養的是綜合性復合型的小學教師,要求師范生畢業后能勝任多學科教學;學科分科模式旨在培養專長于某一學科教學的小學教師;文理分科模式要求師范生能勝任文科或理科領域內的各科教學。培養模式的選擇對于課程設置的影響顯而易見,如綜合模式與分科模式的課程模塊明顯不同,綜合模式只能兼顧學科知識,而分科模式則精于學科知識,培養出來的“全才”或“專才”必然各有所長也有所短,其中對于實踐教學的訓練系統要求自然難于一致,具體的教學效果難以某一種標準來衡量,專業規格和專業內涵的具體實現與平衡也不易把握,往往會各有側重,影響專業建設的長期穩定發展。簡言之,不同培養模式的選擇帶來不同的課程模塊設置,造就不同的實踐教學方式與效果,這表明本科層次的小學教育專業規格與專業內涵達到有機統一需要一個發展探索的過程,針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還存在許多有待繼續深化的方面。
三、平衡專業規格與專業內涵關系的幾點建議
從以上分析表明,小學教育專業規格與專業內涵之間的不平衡,正是由于專業建設的成熟度較低,在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與結構等方面都還沒有一個現成、統一的計劃或標準,有關教育的基本要求還比較模糊,大綱和教材相對滯后,各相關院校都還在不斷探索。因此,在各方面機制尚未十分健全,各種關系尚未完全理順的情況下,專業規格的不穩定、培養模式的不同導致課程設置存在差異,和教育學專業及中師培養區別還有限,本專業的定位還不夠突出,如何在專業規格上調整,既能保證專業規格又能實現專業內涵建設,筆者以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
(一)培養目標定位應與全面培養、生源分析及社會需求分析密切聯系
培養目標的定位有兩個問題必須考慮:一是培養應是全方位的培養,既不能僅僅是培養一些學科專家,關注個別學業超群的學生的發展,也不能只是培養純粹的教書匠,這就是說要對絕大多數師范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體現小學教育專業的綜合性特色,以適應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二是培養目標的定位還應考慮專業的未來發展,存在一個服務面向的基本問題,它需要以專業歷年招生的生源情況、社會需求情況為基礎。如瓊州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近幾年招生中,海南的生源占60%以上,就業去向最終在海南的也在80%左右,這表明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僅要在高等教育理論上規劃,還要在社會教育現實與需求中進行不斷的修正。瓊州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的本科學歷的小學教師主要服務于海南的基礎教育,尤其是瓊南地區,這樣培養目標易于明確,可根據區域需求適當增設黎苗民族地方風俗和語言類選修課,以適應區域性、民族性的基礎教育需求。
(二)課程設置必須充分體現小學教育專業的綜合性、實踐性特色
課程設置需要處理好兩個基本關系:一專業學科和基礎學科的關系;二知識結構和知識數量的關系。人才的培養不僅要達到一定知識數量的要求,還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從專業內涵發展上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新型小學師資強調重點在專業規格,培養的小學教育工作者不僅能教學還能根據實際進行研究教育、研究教育對象,更好地促進教育教學;素質教育要求培養的小學師資綜合素質高,人文、科學、藝術、教育、技能、心理等各方面都達到基本要求,還能相互融通,養成實踐性智慧。如教師教育課程:從課程內容上可分為教育理論課程、教育實踐課程兩大類。其中,教育實踐課程是一種以實踐為主的綜合性實踐課程,包括教學技能訓練、教材教法研究、模擬教學、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內容。它是整合通識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形成實踐性知識的深化過程。針對小學教育專業的教育對象———6-12歲的兒童,現代小學教育需要的是“專家型”的教師,需要理論與實踐并舉,知識與技能并重。他們既要具備較高的分析與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理論水平,又要具有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多方面的實踐能力與技能。由此,在課程設置中,一方面要把課堂教學與實踐訓練有機結合,互相促進,使學生經過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多次反復訓練,加強學生對小學教育實際的感性認識,使感性認識不斷上升到理性認識,并使理性認識進一步深化,達到了解實際和鞏固理論的目的。這就要求打破現行高等師范教育的時空界限,增加見習、實習次數和大幅度增加實習或頂崗時間。另一方面,要滲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技能的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并重,最終使專業規格與專業內涵建設之間實現相對平衡。
(三)培養模式的選擇應與多渠道的合作教育有效融通
【關鍵詞】小學教育 美術課程 創新設置 對策性研究
高校小學教育專業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21世紀小學教育教學改革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施素質教育能力,與可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的高等應用型專業人才而設置的。在對義務教育人才培養方面,國家提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目前,國家正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美術教育課程也在改革的范圍內,倡導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針以后,美術教育在全日制義務教育中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發展現狀分析
目前,國內各高校的小學教育專業大部分是在原中等師范院校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其目標是培養文、理科的小學教師,而美術課程的設置一般都被安排在選修課中,課時量很少,弱化了美術課程的基礎性地位,并且美術教育還有許多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這影響了美術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阻礙了學生自由表達的天性,制約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
另外,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現行的小學教育專業中美術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材選編等都沿襲了藝術院校美術專業的教學模式,與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產生了諸多的不適應,也不能滿足時展的需要。具體如下: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
美術專業的目標是培養掌握美術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能夠從事專業美術教學和其他美術工作的技術型、應用型的高級專門人才。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培養的是具有綜合素質的小學文、理科教師,以此來引導學生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對小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而現在的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采用的教學方法多是按照美術專業教學體系設置的,無法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同時,由于較高的專業標準與要求,也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美術的興趣,因此,修訂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勢在必行的任務。
(二)美術課程的設置
美術專業的課程針對的是專業美術的學習人員,有其自身的特點,即課程周期較長,課時量大,并具有一定的階段性、連續性及循環性,這樣的安排能使學生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而現行的小學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往往是課時相對較少、內容較多,每周只有2個課時,一學期短短的34課時根本無法使學生完全掌握較多的教學內容,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也無法完成對學生興趣的培養。
(三)教學內容的安排
合理的教學內容也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美術專業根據其專業性質的不同而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強調的是專業性,并且,課程內容也較為細致,學生往往要長時間訓練,才能掌握此類技能和技巧。小學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雖然內容繁多、種類全面,但由于課時有限,每項內容都無法深入講解。因此,這些定制好的教學內容猶如紙上談兵,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更不用說學生對每個內容的掌握,只有增加課時量,優化配置教學內容,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美術常識與技能。
綜觀上述現象,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一是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藝術修養和藝術感知力,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形成創新精神和審美能力,并不能簡單地認為美術課就是單純學習繪畫技巧、了解美術史知識,而是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
二是師資力量薄弱。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多維性要求老師的專業素質要更全面,而目前配備的教師基本都是美術專業教師,沒有小學教育的從教經驗,只能單一地從事繪畫或設計的教學,運用的教學方法也都是自己學習專業美術課程的方法,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發展。另外,從師范教育內部看,其他學科的教學條件、重視程度往往都優于美術教育,這就造成美術教育地位低下,人心浮動,師資不穩的情況。
三是教育理念過于傳統。目前,傳統的美術教育理念、方式及內容等方面已不能滿足國家對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要求,特別是在傳統授課方式下的教學內容和形式,都與時展產生了諸多的不適應,嚴重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而學校安排的課程內容也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知識和美術技能嚴重脫節。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普及美術知識與技能,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人文素養,并不是簡單地學會某一樣繪畫技能,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具有綜合能力的人才而非大量的小學文理科教師,所以,要適應未來發展之路,就要以“通才教育”為辦學指導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內容的整合及應用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育人發展的需要,并結合學校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對學校美術課程內容進行篩選與整合。經過幾個學期的實踐與摸索,從學生到小學實習的效果來看,我們制定的課程內容符合了人才培養方案,運用的教學方法對課程內容的實施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課程內容設置如下:
1.中外美術史知識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中外美術的變遷和發展,加深學生對中外美術史的認識,提高審美鑒賞力,懂得珍惜人類的文化藝術遺產,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并對文化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2.素描
素描課程教學要從繪畫基礎知識、基本素質和技能諸方面培養學生造型能力。素描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主要指比例、結構、形體、空間的基本塑造及相互間關系是否正確。本門課程主要從幾何形體、靜物的基礎訓練開始,主要訓練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要善于發現自然界存在的美。
3.美術字
美術字是在漢字楷書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而成的字體,其特點是字形整齊、筆畫統一、間隔均勻、結構嚴謹、形態優美、大方醒目,其使用極為廣泛。在電腦普及的今天,美術字的書寫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在學校這個場合中,美術字卻有很強的實用性,在課堂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還可以創作出獨特的美術字體,增加其學習愛好與興趣。
4.色彩知識
要從色彩基礎知識、材料性能、方法諸方面培養學生色彩表現能力。色彩作為專業基礎課,主要是熟練地用色彩語言塑造形體,表現情感。
5.教學簡筆畫
教學簡筆畫是小學教育專業的特色科目,在課程的安排上,為了達到更高的實踐技能標準,我們把雙手蒙眼畫簡筆畫加入到課堂訓練當中,使學生熟練地掌握簡筆畫的技能,并可以達到邊說邊畫、改寫、創編的要求。
6.黑板報的設計與應用
學生通過制作黑板報,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并在其中融入審美情趣、社交能力的展示,以達到將來與小學教學有機結合的效果。這不僅能起到宣傳教育作用,還能美化環境,同時黑板報的設計集美術字、色彩、簡筆畫、素描等技能于一體,能充分體現出學生綜合繪畫的能力,所以,作為小學教師掌握黑板報編排美化知識和技能十分有必要。
此外,手工制作、紙版畫、紙雕、砂畫等美術選修課的開展,也豐富了學生的表現技能,對新世紀人才的培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小學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強調的是美術技能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以實用為目的,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用靈活的繪畫與制作方法來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并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同時,注重相關專業的綜合性與交叉性,讓美術課程滲透到其他學科中,如,制作精美的教學掛圖,用簡筆畫的方式形象地表達出抽象的文章內容等,這都是對美術課程的拓展運用。
教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課程內容本身,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的熱愛和責任感,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把所學的技能技巧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教學成果。在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每位學生都能收獲成功。目前,大慶師范學院指定的課程內容、教學理念還存在不足,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調整、改進,做到與時俱進,我們要結合21世紀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努力打造更加完善、更全面的課程教學體系,使學生具備更優秀的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
參考文獻:
[1]劉久成.建構本科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1)
[2]江閏滋.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價值取向[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2002.
【關鍵詞】小學教育 本科專業 實踐類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046-02
一、前言
自進入新世紀以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類課程發展問題在我國也受到充分關注。從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關于實踐類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論層面的探討,對在實踐領域如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尚缺乏建設性的研究。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適應21世紀小學教育教學改革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施素質教育能力的,可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的高等應用型專業人才。本文通過實證研究,分析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對實踐類課程的學習成效,探析學習成效低的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相關策略和建議,從而豐富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類課程的課題之研究;揭示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類課程學習成效的客觀規律,為促進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意見;豐富、補充完善和創新教師教育理念。在本文在借鑒的基礎上,自行編制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類課程學習成效的調查研究》的問卷,問卷內容涉及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的專業情意、專業道德、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以河西學院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樣本,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探索和和發現目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類課程的學習成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二、實踐類課程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發展現狀調查及相關分析
1.意義定位認識上的不明確性
實踐類課程是學校中一切以學生親歷親知為特征的課程類別,與學科課程不同,是以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獲得直接經驗或體驗為目的的課程。通過調查結果顯示相當一部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對實踐類課程的認識沒有徹底。特別是“你認為實踐類課程是怎樣的課程”這一問題調查來看,絕大多數的學生選擇了“一般活動課”、“一門國家必修課”這樣一些比較模糊的回答。可見在定位實踐類課程這一概念上,絕大多數的學生是比較模糊的(見圖1)。
研究表明(見圖1):小學教育專業院級實踐類課程包括教育測量與評價、學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社會學等,校級實踐類課程包括小學班主任工作實務、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訓練、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訓練、小學教育研究與論文寫作、教師口語、書寫訓練等,專業方向實踐類課程包括專業見習、教育實習、應用寫作等。但是,從調查顯示及多方面反映來看,對開展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類課程學習很集中的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是新課程改革的標志性課程。作為一門動態性,生成性的課程,只有改變傳統的課程觀,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才能保證實踐類課程在質量規格和學習成效上適應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的需要。實踐類課程是一門全新的課程,集中的反應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在此項“你對實踐類課程感興趣嗎?”調查中有92%的學生給出的答案是“感興趣”,可見大多數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是很喜歡上實踐類課程的課的。這與另外一項調查有著密切的關系,從“你對學校所開設的實踐類課程滿意嗎?”這一調查可知將近一半以上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對此問題表示“基本滿意”,這就從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對實踐類課程的重視程度。研究表明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男女生實踐類課程開設情況比分比表比較分析可看出:在學校開設的實踐類課程情況調查問卷中,在38位男生中,16人選擇了很滿意,達到了46%;在65位女生中有37人選擇了很滿意,達到54%,但是仍然有20%的男生和13%的女生選擇對學校的實踐類課程開設情況不太滿意的選項。造成這種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是男女生對實踐類課程的不同了解直接決定了其需求的不同,個人需求的不同自然影響著其對實踐類課程開設的滿意程度。
2.培養目標上的不明確性
長期以來師范教育形成了學科知識學習,輕視實踐知識,實踐技能掌握的培養觀。實踐方式采用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還需要加強教育實習前的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準備。師范院校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論的教學和研究方面不容樂觀的現狀,表現為相關課程開設的滯后以及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缺乏相應觀念、知識與教學能力。關于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的就業意向我也做出了相關的調查,在103個接受了問卷調查的學生中,讓他們簡單的談了以后的就業意向,有96%的同學都是關于想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的意向,只有4%的同學就業意向為其它行業。研究通過對關于“實踐類課程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將來的幫助這一問題”調研得到圖2中所顯示的數據。
由圖2可知,在38名男生和65名女生當中,分別有16名男生和39名女生認為學習實踐類課程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還是有很大幫助,還有有10名男生和17名女生認為學習實踐類課程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及比較有幫助,少數部分的學生認為是有一點副作用的。通過調查分析,本研究認為是學生沒有充分學習好實踐類課程,沒有充分理解實踐類課程的實質,并且沒有利用好自身的資源去學習實踐類課程。
3.學習實踐類課程存在的困難
教師只有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和實現有效整合的專業知識,才能充分體現教師教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但農村小學教師對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淡薄,專業知識水平普遍較低,缺乏對前沿性知識的學習。研究表明,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作為一名在校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并努力地尋求條件提高自已。比如在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方面、學科知識水平方面,人際交往能力等等這些方面。只有在各個方面不斷完善,彼此促進,才能最終促進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發展完善,從而提高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的專業化水平。結合學教育本科學生凸顯在專業知識方面本研究小學教育本科學生的其他專業知識調查分析來,問題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知識面窄,只懂得本學科,其它學科如藝術方面、英語、計算機基礎知識很少具備,“一專多能”的不多;二是知識陳舊,學生學習渠道單一,自主學習時間少,新舊知識更新速度較慢,一些教師處于原地踏步狀態;三是知識量少,擴展能力差,知識儲量有限;四是缺少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如:現代教育理論知識、科研知識、教育心理學知識等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水平的提高。
三、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充分學習實踐類課程的有效策略
從調查中我們了解到要強化實踐育人意識,區別不同學科對實踐課程的要求,合理制定實踐類課程的學習方案,完善實踐類課程的學習。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類課程的內容,教學方法,組織和管理模式都將隨著時代要求的變化而改變,改變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制定合理的學習方案,準確定位實踐類課程的概念
要通過準確定位實踐類課程的概念界定和性質,從以往的不重視實踐類課程的態度中轉變過來。實踐類課程是以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獲得直接經驗或體驗為目的的課程。與基于經驗的活動課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是實踐性學習,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可以表現為操作式學習,探究性學習,發現式學習,研究性學習等不同的形式。[3]實踐類課程的學習是組織學生通過聯系實際,主動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學習中,要使實踐與理互動互助,要設置開放、全程、滲透與多元的實踐類課程,使學生學習知識更加科學,從而提高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5]實踐類課程最集中的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是新課程改革的標志性課程。觀念轉變是前提,只有改變傳統的課程觀,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才能保證課程在開設時間、質量規格和教學效率上適應小學教學的需要,也才能保證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盡快適應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小學教師教育的實踐取向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基礎教育一線均己形成共識,但實際上,人們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的實踐取向的理解卻有很大差異。層面、價值追求上理解,即以“實踐”為中心,深刻理解并緊緊把握當代小學教育實踐的需求。
2.明確實踐類課程目標
由于基礎教育不太重視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能力,在培養學生的時候也容易忽視對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轉變觀念是提前,要重視綜合活動實踐類課程的學習,通過培養合格的師資來促進綜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展,要從根本上認識到實踐類課程的意義,才能積極探索出一條培養合格的小學實踐類課程的教師之路。 學科專業知識課程,教育理論課程,教育理論課程中也可以滲透實踐成分,它們并不是作為實踐的基礎課程而存在,而是實踐類課程學習的一部分,[6]樹立“動態的實踐學習”觀,這就要求用發展變化的動態觀念理解實踐類的課程,而不是呆板,僵化的看待問題。注重反思,促進理論與實踐學習的聯系,通過及時的反饋,問題得到解決,提高了學習實踐積極性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習實踐類課程的實效性。正確把握實踐類課程的專業意義,適時地基本原則是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豐富課程形式的內容,體現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學生的特色,在實踐類課程的學習中培養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要體現階段性,連續性和合理性。明確綜合學習模式的內涵,建立主輔式的學習模式,以初等教育學為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綜合培養模式的學習基礎,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際需求為核心,提升學生的實踐問題解決能力。繼續探索教育實踐類課程的目標定位,注重理論職業技能訓練整合的課程設置。
3.培養實踐類課程學習的自主意識
學生需要充分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把學習作為促使自己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以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理論素養。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提高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掌握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熟知教師成長的規律并結合自身專業發展的實際促進自主專業發展。比如在小學課程設計與訓練和教師口語、書寫訓練等這些實踐類課程中,學生要在課堂中積極的發揮自己的特長,運用自己所能掌握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意識體現。準確定位自己首先要對自己有客觀而清晰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自我,積極地投入學習,化壓力為動力,努力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面對專業素質等較低的現狀,不要自暴自棄,要正視實際學習中存在的困難,調整好心態和情緒,保持特有的人際溝通方式,要積極主動地參加社會實踐,了解其他同學的學習方式,提高自己對挫折的承受力,從而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與其他教師同學相互合作、交流,要充分發掘、利用各種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專業發展的資源,打破相互隔離,敢于承認自己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尋求與其他同學的合作和幫助,是學生專業發展的有效策略之一。讓自己主動地、積極地追求專業發展,保持開放的心態,隨時準備接受好的、新的學習理念,更新自己的專業技能、專業知識等。
參考文獻:
[1]王君,龍文希,許天委,許天江.小學教育專業職前培養實踐類課程的建構與反思[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125-128.
[2]史千里.師范專業實踐課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6(9):63-64.
[3]謝國忠.高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涵義、特點與理念[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0(2):101-103.
[4]張俊峰.高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的構建[J].教育評論,2008(5).
[5]張國林,鄭友訓.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的困境及其對策[J].江南大學學報,2009(12).
關鍵詞:高師;小學教育專業;舞蹈課程;建構原則;內容模塊
高師院校重要的職責和功能是為基礎教育服務,為中小學培養合格師資。2001年月,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高等師范教育明確指出:“師范院校和其他承擔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任務的高等學校和培訓機構應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調整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舞蹈教學作為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和藝術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在高師小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師小學教育專業舞蹈課程內容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將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鑒于此,本研究將在闡述高師小學教育專業舞蹈課程體系建構原則的基礎上,充分探討高師小學教育專業舞蹈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問題,以期為高師小學教育專業現有舞蹈課程體系的優化提供一些啟示。
一、高師小學教育專業舞蹈課程體系建構原則
1.契合性原則契合性原則是指課程內容的設置要與小學教育教學實際需求相契合。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的是未來的小學教師,其培養的人才必須滿足小學教育的現實需求,勝任小學教師的專業角色。因此,小學教育專業擔當人才培養的各類課程,包括舞蹈課程的內容設置必然要與小學教育的實際需求相契合,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人才培養。比如,從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兒童的舞蹈學習來看,其舞蹈學習目的不全是為了形體健美,更不是舞蹈表演,而主要是表現兒童天性、激發想象能力、表達生活熱情和生命活力,培育審美情趣的一種自然方式,這與成人的專業舞蹈學習的目的截然不同。因此,結合小學教育工作的現實要求,小學教育專業舞蹈課程內容的設置要突出小學舞蹈藝術教育的基礎性、兒童性和教育性特點,對各部分內容進行有機融合,淡化舞蹈技術與風格,向著兒童特征上傾斜,以嚴謹性、基礎性和系統性為標準進行內容精選而不強調專業的深度。
2.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是指課程內容的設置要以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自然的學習準備情況,比如身體條件、課程學習基礎等為前提,分步驟、分階段、分層次地進行科學設置,不能揠苗助長,更不能不切實際。比如,高師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的舞蹈基礎基本為零,舞蹈所必須的身體條件很差,在這種情況下,舞蹈專業的基訓課程和各種屬舞蹈技能課程,其課程內容與課程要求顯然不適用于高師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如果生硬地將舞蹈專業學生的舞蹈課程內容強加給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必然違背了課程教學要“因材施教”的科學原則。因此,高師小學教育專業舞蹈課程內容的設置要充分考慮絕大多數學生先天的生理條件,遵循學生舞蹈學習的基本規律,科學地設置舞蹈課程的內容體系。
3.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原則是指課程內容的設置要打破嚴格的門類、種屬之限,將彼此看似孤立、相互隔離的歸屬不同種屬的內容體系,改造成為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我們在課程內容設置上要考慮完整性的同時,又不能忽視了課時量不多的問題。這就要求小學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內容設置要堅持綜合性原則,以同一條課程主旨串聯不同的教學內容。要讓學生通過舞蹈課程的內容學習掌握技能、學習方法、體驗情感、發展人格。四、邏輯漸進原則邏輯漸進原則是指課程內容教學實施順序要遵循科學的邏輯規律進行合理地設置安排。高師小學教育專業的舞蹈課程在實施教學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了興趣做基礎,后續的學習才會具有持續性和能動性;學生具有了一定的舞蹈基礎,再進行整體舞蹈的學習和創編,培養學生舞蹈創作的能力。高師小學教育專業舞動課程的建構應該在這一內在邏輯的基礎上進行學期教學內容的漸進性分配與安排,這一過程歸結起來就是“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的邏輯過程。
二、“賞、學、創、教”的課程模塊
1.“賞”———舞蹈欣賞類課程“賞”是指舞蹈欣賞類課程,是著重培養學生對舞蹈藝術鑒賞能力的課程。通過觀摩、講授、示范等教學手段,有計劃、有目的、系統地介紹、欣賞、分析不同風格及種類的舞蹈(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的代表作品。使學生掌握舞蹈欣賞的一般常識,了解舞蹈欣賞的一般規律,掌握舞蹈藝術評價的基本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了解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舞蹈作品呈現的優美舞姿、動聽的音樂,作品所表現的生動的主題故事、新異的民族風情,以及極富沖擊的舞美燈光實實在在地給欣賞者“美”的刺激和熏陶,激發起學習者的興趣與熱情。
2.“學”———舞蹈技能類課程“學”指舞蹈技能類課程。高師小學教育專業的舞蹈技能課程包括目前舞蹈教育普遍實踐的訓練體系———芭蕾基礎訓練、中國古典舞基礎訓練、現代舞基礎訓練等,雖然這些內容也是舞蹈專業技能課程所涉及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在高師小學教育專業的舞蹈技能類課程中其深度、難度、精度和專業性上的要求都與舞蹈專業存在較大的差異。高師小學教育專業的舞蹈技能類課程應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征,結合學生實際舞蹈基礎、接受能力,并考慮舞蹈的兒童性特點,設計編排富有代表性和適用性的、合理的訓練組合對學生進行舞蹈基礎訓練,并將動作節奏感、協調感的培養貫徹基礎訓練始終。在動作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動作的協調性和舞姿能力,優化了學生的形體和氣質,進而加深了學生對舞蹈的認識和學習舞蹈的興趣,這一目標定位顯然與其他類屬舞蹈課程所強調的舞蹈技能的“精”、“專”、“深”、“難”的標準截然不同。
3.“創”———兒童舞蹈創編類課程“創”指兒童舞蹈創編類課程。兒童舞蹈創編類課程即通過兒童舞蹈不同形式的創編技巧訓練,運用不同創編方法與各種技術技能,使學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兒童舞蹈形式、創編原則和方法,掌握兒童舞蹈創編的一般規律,并能密切聯系實際,自選主題進行創編實踐。
4.“教”———兒童舞蹈教學方法論課程“教”指兒童舞蹈教學方法論課程,涉及兒童舞蹈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內容。它既要研究教師如何教、又要研究學生如何學,并探究兒童舞蹈教學中各種因素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及其發展規律。通過兒童舞蹈教學論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兒童舞蹈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及兒童舞蹈教學的理論方法,使學生認識到兒童舞蹈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要求,掌握兒童舞蹈教學的基本方法。使學生逐步成為能夠獨立從事兒童舞蹈教學工作的合格小學教師。
三、必修課為主體,選修課為補充的課程體系
舞蹈必修課程是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必須修讀的課程,通過必修課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基本的“賞、學、創、教”的能力。由于目前高師小學教育專業舞蹈課程存在教學內容多但必修課時少的矛盾,導致客觀上舞蹈課程教學內容的完成和教學效果都很難保證,更別談滿足學生對提高舞蹈表演技能和教學能力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及小學舞蹈藝術教育的客觀需要。因此,系統開設舞蹈選修課程,對必修課進行必要的延伸、拓寬和補充,滿足學生以及基礎教育對舞蹈課程的現實需求。高師小學教育專業舞蹈必修課和選修課程的具體內容都涵蓋了以上四大模塊的內容,只是課程內容的具體編排和設計在必修課和選修課中有一些差異。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必修課的內容設置遵循綜合性的原則。由于必修課的課時少,開設的課程門類有限,因此,在保證課程內容完整的前提下,四大模塊的內容會以一條邏輯主線統領,貫穿融合在有限的一兩門具體舞蹈課程當中。比如,可將兒童舞蹈賞析、兒童舞蹈創編、兒童舞蹈教學模式和方法這些都應列入一門舞蹈必修課程,但內容編排不可簡單模塊化疊加,因為單純以形體訓練,難免感覺枯燥,單純進行舞蹈欣賞,參與性又不強,因此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應綜合考慮,理論實踐相結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第二,選修課的內容設置遵循興趣和專業的原則。舞蹈選修課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的課程門類,因此選修課程的設置首先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每門課程涉及一個模塊的內容,甚至可以就某個模塊的某個重要內容單設一門課程。較之必修課,選修課的專業性更強,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
作者:許蕓蕓 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城南書院
參考文獻:
[1]李其龍,陳永明.教師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章春和.舞隨知行,知乘舞進———師范類舞蹈教育芻議,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4).
[3]李永惠.試點工作背景下高師舞蹈實訓課程體系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6).
[4]楊琦.從技術素質到藝術表達———試論本科舞蹈技術教學的重要環節[J].藝術學院學報(季刊),2011(2).
[5]陳雯.“即興”———舞者身心一體化[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4).
關鍵詞:專業特色;小學教育;建設;策略
G652.0
小學教育專業建設,尤其是特色專業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課題,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應當突出其特色凝練以及建設,顯示其活力,這有利于辦學實力的提高。
一、小學教育專業特色
1.理念
理念作為指導思想,不僅關系著特色專業建設進程,而且指導著方向,影響著績效。小學教育專業特色的建設,涉及到各個方面創新與改革,首先應當從理念上進行變革,以此來適應專業建設需求。雖然國內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小學教育專業屬于一種新興的專業,但是師范類學校培養的小學教師已經不計其數,這種完善的教育積淀優勢是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的基礎。秉承基礎教改的優良傳統,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建設特色鮮明的專業,培養高素質的小學教師,同時這也是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的出發點和基本理念。
2.定位
定位是教育專業特色建設的出發點,在定位小學教育專業時,我們應當以培養小學教師的素質為目標。較之于中學教師專業建設而言,雖然小學教育專業與之同屬于基礎教育師資培養,但因小學教育更具啟蒙性、基礎性,要求培養教師的終身學習與教學意識和素質。基于教育對象、任務本身的特殊性來看,其決定了教師具有自身的特質,比如小學教師應當需要具備綜合的科技、人文等綜合能力,尤其要富于童趣、愛心以及親和力。
3.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是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和出發點,同時也是人才培養的落腳點。綜合培養以及學有專長,是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科專業教育取向;人才綜合培養主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素質,就其中的文化知識而言,也考慮到了本專業的綜合性。人才培養模式的綜合性,是該專業區別于其他專業的獨特之處,其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面,而且文化底蘊一定要寬厚,藝術修養、科學精神以及人文修養應當深厚。從無論是人才培養模式還是課程體系設置過程中,都要去“學有專長”,這是基于“綜合培養”的學生根據其專業以及興趣等,確定專長學科價值取向。學有專長是小學教師同專科、中師層次教師的主要區別,只有做到學有專長,方可低起點、高站位。
二、加強小學教育專業特色建設的有效措施
基于以上對當前小學教育專業特色分析,筆者認為要想加強其特色建設,提高小學教師培養水平,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專業文化的人文價值取向建設
實踐中,通過營造專業特色以及濃郁的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專業導向活動,構建學生的文化觀,開闊他們的視野,并在此基礎上克服傳統職前培養過程中的知識與學科本位思想。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小學教師的專業精神,并促進專業情意的形成,自覺養成尊重小學生的人格品質,做到師心童話,形成學生觀,從而使職前培養能夠提高素質教育水平。在此過程中,還要主動適應教改需求,從而使小學“準教師”成為知識文化豐富、專業思想過硬的人才。在對小學教師進行專業培養時,應當在職前培養過程中立足于人,以人文價值觀為導向,構建專業特色文化。
2.加大生源質量管理力度
實踐中可以看到,生源質量直接關系著人才的培養好壞,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從社會認可度方面來講,小學教育以及教師的地位相對較低,較之于其他專業,小學教育專業報考人數比較少,生源缺乏是影響小學生潛質的主要原因之一,學生對本專業的認知不到位,專業情意建立與培養、對教育的理解以及技能培訓難度非常的大。基于此,P者認為應當力爭教育行政部門對其進行大力支持,并在此基礎上爭取政策傾斜以及優惠本專業報考生。比如,適當減免學費、設立獎學金以及優秀畢業生任教后減免貸款,同時還要進行訂單培養,以此來吸引生源,尤其是優秀生源,增加面試或者專業加試機會,以保證其具有潛質的學生從教,這是本專業特色建設的基礎和保障。
3.強化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特色專業建設過程中,師資隊伍是保證,而且需要配備具有學科特色的人才隊伍,并在教科研專長上與專業特色相匹配。基于本專業特殊性,需要具備學術背景、實踐背景的人才隊伍。在建設專業師資隊伍時,應當避免閉門造車,合理建設技法型與理論型有機結合的一種教師隊伍。在提高學科學術水平過程中,應當創作條件,并且提高專業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大學、小學有機結合的關系,同時還要構建專業共同體。在培養小學教師時,應當改變傳統的固步自封的學術方式,既要引進來,又要大膽走出去,深入教學一線,掌握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在此基礎上針對性的改進,進一步明確教師培養模式和方向。在帶隊見習以及實習過程中,可以使教師有更多的機會以研究者、指導者以及溝通者的身份深入一線,致力于基礎和教師教育的全面發展。
4.建立健全課程體系
第一,設置和完善教育實踐課程。在小學教育專業特色建設過程中,應當注重基于實踐課程,整合專業與學科知識。就教育實踐課程而言,尤其要研究實踐內容的層次性、系統性,并且研究如何使教育學知識轉變成教育知識,然后再轉變成個體化知識,研究怎樣培養學生由外在對象,建構實際教育情境能夠解釋的、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行動知識,使學生在知識總量的不斷變化中更多地表現為策略性知識的權重不斷提升。同時,還要形成實踐性以及發展性很強專業特點的教學模式以及目標管理方式,然后將其納入到整個課程體系之中。
第二,課堂教學密切結合課外教育。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應當對顯性課程結構進行優化,并且對通識、學科以及教育和技能等課程安排比例進行明確,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完善、高效的課程體系,從前確保知識的全面性、基礎性和專業性。同時,還要注重課外活動的開發,積極開發創建使教師在專業知識、能力以及品質的協調發展以及課程的交融一致。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教育專業過程中應當以優質教師的培養作為主線,積極構建教學體系,以便于能夠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創辦具有鮮明特色的小學教育專業是每一個師范類高校力爭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為實現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提升學校辦學實力和水平的終極目標。河西學院(原張掖師專)于1999年率先創辦小學教育三年制專科專業。為了加快學校的轉型與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在三年制專科的基礎上,于2002年正式創辦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是甘肅省最早創辦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高校。經過幾年的努力與探索,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與優勢,已被甘肅省教育廳確定為“甘肅省特色專業建設點”。
(一)藝術技能課程開設模塊
河西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本專業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小學教師。藝術類主干課程模塊有:音樂基礎、美術基礎、基礎美學、聲樂、樂器、舞蹈、美術等。在這些主干課程中,音樂基礎、美術基礎屬于專業基礎理論必修課;基礎美學屬于專業方向理論選修課;藝術技能實踐類課程開設模塊主要有聲樂、樂器、舞蹈和美術,屬于專業方向選修課。藝術技能實踐課程的幾大模塊中,聲樂課程是針對小學教育專業所開設的一門歌唱技能技法課。課程內容為聲樂基礎知識、歌唱發聲練習、歌曲演唱三大部分,主要側重于聲樂演唱技能技巧的訓練,注重基礎發聲練習,著重培養學生聲樂理論與綜合實踐應用的能力。樂器課程主要練習鍵盤樂器彈奏,掌握鍵盤樂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強調鍵盤樂器彈奏的技能和技巧的訓練,基礎訓練貫穿始終,尤其是編排了少兒歌曲彈唱的有關內容,更加貼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實際,為將來從事小學教育鍵盤樂器彈奏打下基礎。舞蹈課程主要訓練學生的舞蹈基本功,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舞蹈學科的特點與作用,掌握少兒舞蹈訓練的基本方法,掌握常見的民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動律特點等,通過訓練使學生具有健美的身體,靈活協調的動作姿態,能夠完成簡單的少兒舞蹈的排練、指導工作。美術課程內容包括造型基礎、構圖基礎和色彩基礎的課程———素描、色彩(包括水彩、淡彩)、裝飾畫、卡通畫、簡筆畫等。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從簡單結構入手,觀察、分析、表現物象的能力,提高造型能力。還包括手工制作、雕刻、泥塑等空間造型藝術實踐課。四大藝術技能課程模塊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包含的內容比較全面,基本上涵蓋了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所需的基本藝術技能技巧,是本專業的特色之一。存在的問題是:1.培養目標的表述欠全面。“培養本專業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小學教師。”注重了德育、智育和體育的發展目標,而忽略了承載“美育”的藝術類課程。美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則是美育的一部分。在歷史上,美育和藝術教育是同步發展的,而現在藝術教育包含在美育的范疇,藝術教育由知識、技能、藝術審美和創造美三個部分構成。尤其在小學教育中,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實施渠道。[2]10-112.藝術技能課程方案設置欠合理。培養方案中課程整體模塊設計似乎涵蓋了大部分藝術類課程,但這些課程屬于藝術類專業方向實踐選修課。由于受培養方案的限制,選修課的選課原則是“四選二”,也就是在聲樂、樂器、舞蹈、美術四個模塊中只能任選兩個模塊進行選修,這樣勢必會造成藝術類實踐課程學習不夠全面,學生對自己不熟悉的藝術模塊不能夠深入學習的現實困境。
(二)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藝術技能狀況分析
河西學院小學教育專業面向甘肅省招生普通本科學生,從歷年錄取名單信息中“特長”一欄填寫內容分析,小教專業學生絕大部分沒有藝術特長;從生源地信息欄分析,絕大部分學生來自于農村,由于受家庭條件、個人成長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好多學生沒有受過藝術特長訓練,因此,藝術技能掌握狀況較差。1.藝術技能習得狀況(1)由于受不同的教育環境影響,有藝術技能和缺乏藝術技能的學生藝術技能習得差異明顯。(2)受基礎教育應試教育的影響,重高考文化課程,輕藝體類課程,藝體類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先天不足”、“缺乏營養”。(3)學生個體對藝術技能課程的感悟能力、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的不同導致對藝術技能的掌握差異明顯。(4)因任課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能力和學生對教師的情感、態度的不同,導致學生對藝術技能的習得也受到影響。(5)受藝術類選修課“四選二”的限制,藝術技能的習得種類有質的差異。(6)受學校培養目標、課程模塊設計、課時安排、實習機會的多寡、教學硬件設備等客觀因素的制約,藝術技能的獲得和運用也受到制約。(7)受學科知識結構、學生個體藝術素養、學習興趣動力等主觀因素影響,藝術技能的習得也差異明顯。2.藝術技能課選課傾向根據近兩年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藝術技能課程選課傾向表分析:兩個年級四個班選修舞蹈課程的共計153人,選修樂器課程的共計135人,分別占年級總人數的80%和71%;選修美術課程的共計69人,選修聲樂課程的共計25人,分別占年級總人數的36%和13%,選修樂器和舞蹈課程的人數遠遠多于選修美術和聲樂課程的人數。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筆者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1)在基礎教育階段,美術課和聲樂課(音樂課一般以為唱歌為主)的開設始終貫穿于基礎教育階段,不論是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還是非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已經習得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在“四選二”選擇范圍的限制下,放棄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機會。(2)對于樂器和舞蹈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專門開設,大部分來自農村的學生沒有專門受過藝術特長培訓,有大部分同學甚至沒有接觸過樂器,也沒有接受過舞蹈基礎訓練,處于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和自身知識技能的缺陷,大部分學生對這兩門課程的選擇是一種必然趨勢。(3)小學教育專業男女性別比例分布不均衡(見表2),女生占總人數的80%以上。由于女性天美,處于對舞蹈藝術的熱愛和向往以及健身健美需求,選擇舞蹈課程的人數較多也是一種必然趨勢。(4)例外的情況是,少部分同學或許由于家庭條件和教育環境優越,在基礎教育階段有條件接受樂器和舞蹈訓練,或利用業余時間正在進行此類課程的專業培訓,已經習得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想在自身比較缺乏訓練的其他藝術類課程上取得進一步的學習和提高,以求達到藝術均衡、全面發展而選擇其他藝術選修課。
(三)藝術技能狀況調查
為了比較全面、客觀地了解河西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藝術技能狀況,根據研究目的,編制了《河西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藝術技能狀況調查問卷》。問卷涉及到的內容有: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性別、年齡分布情況;學生對藝術技能課程教學現狀的了解情況;學生對教學硬件設施和師資隊伍的了解情況;學生對藝術技能課程的認識、態度及藝術技能掌握情況;學校對藝術技能課程的重視程度、支持力度的了解情況;藝術技能課課時安排與人才培養模式對藝術技能培養的影響等方面。調查以河西學院小學教育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為樣本,根據調查目的隨機抽樣發放問卷130份,實際收回問卷100份,有效問卷率77%。收回的100份問卷中,男生19人,占19%,女生81人,占81%。通過表2、表3分析: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男生比例占19%,女生比例占81%,男女比例相差較大,說明女生選擇小學教師這一職業的傾向性明顯;年齡分布在21-24歲之間,23歲的占57%,24歲的占6%,21-22歲的占37%。通過表4分析:學生對藝術技能課程課時安排的認可度只有58%,也就是說有42%學生認為藝術技能課課時安排不合理,可能的原因是學生希望有較多的上課時間,以保證對藝術技能的充分學習。藝術技能課對就業的幫助、課程內容、學分、考核方式的了解程度和認可度均在66%以上,尤其對我校的培養模式比較關注,有81%的同學選擇綜合培養模式,說明學生對藝術類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的培養模式比較受歡迎,期望值比較高。通過表5分析:學校對藝術技能課程師資隊伍建設問題上,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還不夠足夠重視;有一半以上學生認為藝術技能課教師還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大部分學生對我校藝術技能課程任課教師專業素質比較認可;有一半以上學生對聘請小學優秀藝術技能課教師來校授課的態度不太明顯,可能的原因是學生沒有深入小學教育教學實踐,對小學教育教學,尤其是藝術技能課教學的認識不夠充分,對一線優秀藝術技能課教師不夠了解,也體現出由于客觀因素的制約,我們對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沒有足夠的重視。通過表6分析:有83%的學生認為學校重視藝術技能課的開設;有58%的學生對藝術技能課程感興趣;有57%的學生認為藝術技能的獲得有利于將來的就業。在“你對下列哪些技能比較熟悉(可多選)”調查中,有82%的學生選擇“歌唱”,說明除了歌唱,學生對器樂、舞蹈、美術技能的掌握還比較欠缺。在“能否獨立完成舞蹈編排或者電子琴彈奏”中,只有28%的學生選擇“可以完成”,說明學生獨立完成舞蹈編排和電子琴彈奏的能力較差。可能的原因是學生的藝術技能基本功不夠扎實,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動手操作能力較差。有78%的學生對藝術技能課的學分比較重視,可能的原因是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修不夠學分不能順利地畢業,對學分的重視程度可能超過對藝術技能課技能習得的重視程度,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具有負面影響,容易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通過表7分析:有67%的被調查者不太了解學校藝術技能實訓基地,可能的原因是學生對“實訓基地”的概念比較模糊,平時沒有過多關注或對實訓基地建設滿意度不高;認為學校配備的藝術技能課硬件設施比較齊全、學校重視藝術技能課硬件建設的被調查者分別占74%和66%,說明藝術技能實踐課程所需的硬件設施學生的滿意度比較高。
二、藝術技能課程的構建措施
(一)優化培養方案,合理配置藝術技能課程模塊根據小學教育專業藝術技能課程建設現狀和學生的藝術技能狀況,進一步優化現行的培養方案,合理配置藝術技能課程模塊。1.將現行的聲樂、樂器、舞蹈、美術藝術技能專業方向選修課,取消“四選二”的限制,列入“專業方向必修課”,適當增加授課時數,讓學生較全面地掌握各種藝術技能,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搭建平臺。2.開設以藝術知識傳授、藝術作品欣賞為主的藝術欣賞選修課,傳授藝術基礎理論知識,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藝術鑒賞能力。3.修訂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本專業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科知識扎實、教學技能嫻熟、藝術素養豐厚、操作能力過硬”的現代化小學教師。
(二)重視教材建設,因材施教照顧學生個體差異教材是實施課程標準的基本工具,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的建設和選擇是一個關鍵因素。目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藝術類課程還沒有完備的教材,教材的建設問題有待于教育專家進一步調研并付諸建設。當然,教材不是“規范”和“控制”教學的工具,為教學服務、為人才培養服務是對教材功能的重新定位。以《樂器》課程為例,筆者認為教材建設應該突出小學教育的專業特色。小學教育專業藝術技能課教材應該適用于本專業,不能選取音樂專業的鍵盤樂器《鋼琴》教材,也不能完全選用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教材,小學教育專業應該突出教材的基礎性、師范性、廣泛性和實用性。教材編排要難易適度、循序漸進,既要讓零基礎的學生容易接受,又要適應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的需要。建議在第一學期基礎階段選取《拜爾鋼琴基礎教程》前70條的內容,為學生的鍵盤樂器彈奏打下基礎;第二學期選取中外優秀少兒歌曲、短小民歌改編的鋼琴曲、簡易樂曲,以擴展學生的視野,為少兒歌曲彈奏奠定基礎;第三學期選取少兒歌曲伴奏曲目和簡譜即興伴奏歌曲,突出師范性和實用性,為學生將來從事小學音樂教育服務。力求貫徹落實小教專業鋼琴教學“培養彈奏能力和彈奏簡易樂曲、少兒歌曲伴奏的能力”的總體要求。不同種類的藝術,在審美功能上是相通的,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這是它們的共性,但在具體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訓練方式上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規律性。作為小學教育專業的藝術類課程,由于接受主體藝術素養、個性特征、接受能力等存在層次的差異,在授課環節上不能一概而論、統一要求,應該根據學生自身能力特點,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盡量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授課方式應該靈活多樣,可將照顧全局的“集體課”、照顧部分的“小組課”和照顧個體差異的“一對一授課”方式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建立高效課堂授課模式和課外訓練模式,使知識技能的傳授在單位時間內達到最優。
(三)改革考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動力課程考核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教學質量、檢測教學目標落實情況的重要手段,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起著雙向導向和激勵作用。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是將教學內容進行平時測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由于小教專業藝術技能課程是實踐課,傳統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已不適應人才培養的要求。科學的課程考核方式必須適應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能夠體現課程的教學特點,具有客觀全面的考核指標,合理有效的考核手段。藝術技能課程考核,應該根據課程考核內容,將“階段藝術技能展示”、“終期藝術技能匯報”有機結合,可以采取“少兒歌曲演唱”、“鋼琴彈唱展示”、“舞蹈創編展演”、“美術(繪畫、手工、簡筆畫)作品展覽”等形式進行考核,通過全員參與考核,任課教師專業點評,尋找差距取長補短,激發學生學習藝術課程的興趣和動力。這樣不僅改革了課程考核方式,優化了考核形式和內容,而且訓練了小教專業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專業藝術技能。目前,我校藝術技能課考核方式正在尋求改革突破口。以美術課程為例,考核改變以往“交一幅作業”的簡單方式,在美術課程整體內容框架下,根據階段授課內容進行“命題創作”,教師確定創作主題和形式,學生按要求在不偏離主題和形式的情況下自由創作,完成作品進行“作品展覽”,教師制定評分標準做出評價。這種評價的好處是:首先,“命題創作”貫徹課堂授課內容,創作形式和內容不偏離授課內容,有效地體現授課內容和目的。譬如,授課內容是“線描”創作形式就不能是“色彩”。其次,“命題創作”作品可在學生成績評價時有可比性,同一形式同一主題的作品,根據最終效果可對比評價,考核成績相對“自由創作”更加客觀、公正。再次,“命題創作”評價的目的性比較明確,學生凝練主題,發揮創作想象力,訓練學生命題創作的基本功。最后,階段考試、考核的作品最終以作品展覽的形式預期展出,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的積極性,考核目的明確,有力地提高了藝術技能課程的學習質量和效果。
(四)培育師資隊伍,加強藝術教師梯隊建設師資力量和師資隊伍素質決定教育質量,提高教育質量,最終要依靠教師。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關鍵。我校小學教育專業藝術技能課教師隊伍能基本滿足教學的需要,但也存在學科結構性缺失、專業學科帶頭人缺乏、職稱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藝術技能課師資隊伍建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引進和補充舞蹈教師,彌補學科教師結構性缺失的問題。2.培育“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提高藝術技能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水平。3.培養藝術學科學術帶頭人,發揮學術引領作用,提升藝術學科科研能力和水平。激勵教師晉升專業技術職稱,促進藝術學科教師梯隊建設。4.堅持內外結合、優勢互補的原則,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用人機制,加大對藝術技能教師的培訓力度,引進小學一線藝術技能教師走進大學,進行周期性、階段性授課,汲取先進的藝術教育實踐經驗。(五)構建實訓基地,強化藝術技能運用能力目前,我校校內藝術實訓基地建設卓有成效,有“數碼鋼琴教室”一個、“鋼琴工作室”兩個、“電子琴教室”兩個、“聲樂教室”兩個、“民族器樂教室”一個、“多功能舞蹈教室”兩個、“美術教室”兩個,能夠滿足小學教育專業藝術技能課的開設需要。存在的問題是校外實訓基地比較缺乏,建議和校外藝術培訓學校、機構積極取得聯系,拓展業務,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小教專業學生藝術技能見習、實習拓寬渠道。在學生藝術技能的運用方面,在“一見二實三頂崗”的見實習模式下,積極聯系見習、實習和頂崗支教單位,選取藝術技能高、藝術課外活動開展比較好的學校,選派小教專業藝術素質高、教學能力強、藝術基本功扎實的學生進行實習實訓,提高學生藝術技能的實踐運用能力,“著重培養一小批,爭取帶領一大片”,以實現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藝術均衡發展的良性運行機制。另外,鼓勵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藝術社團,譬如:慰問演出、大學生藝術團、美術社、舞蹈隊、書法繪畫協會等,將藝術技能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運用,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技能,為將來從事小學教育藝術類課程的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關鍵詞:小學教育專業就業現狀就業質量對策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undergraduates of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ity in the province of Hebei
Zhou LijuanLi Haiy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China)
Abstract:Primary school speciality is a new subject in the province of Hebei, has now opened in f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vinc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y,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of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employment situation including job experience, work situ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of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ity, such as improving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djusting employment mentality, strengthening employment guidance, to perfect the employmen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promote students employment .the undergraduates should develop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and promo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ity;employment situation;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F24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本論文為2012年河北省人力資源研究課題《河北省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現狀與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JRS-2012-1143
一、研究背景
1998年教育部師范司正式啟動“面向21世紀培養專、本科學歷小學教師專業建設”項目,杭州師范學院和南京師范大學在全國率先招收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至此,我國開始了高師院校設置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嘗試。2002 年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被正式列入國家教育部設置的本科專業目錄,小學教師培養正式納入高等教育體系中,截止到2010年全國共有137所高校開設小學教育專業課程。
多年的實踐探索使我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小學教育本科招生數量不斷增加。從小學教育專業發展的實際來看,課程設置不斷完善,培養目標不斷明確,但同時也突顯了一些問題,如就業問題。從一些已有的調查來看,小學教育專業的就業狀況不容樂觀。
根據調研,河北省開設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的院校有:石家莊學院、邢臺學院、保定學院、唐山師范學院和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招生時間及招生數量如下表:
從表中所列的招生時間和人數來看,小學教育專業在河北省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唐山師范學院已經有七屆畢業生,邢臺學院有兩屆畢業生,2012年石家莊學院和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已經有第一屆學生開始就業。以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就業為例,該專業08級學生為第一屆畢業生,共有學生57人,考研最終錄取人數20人,占報考人數的67% 、班級人數的35%,從就業來看,通過教師招聘考試聘用12人,特崗教師和三支一扶 2人,自謀職業24人。
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發展,也關系到我省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大環境下小學教育專業該如何發展,更關系到學校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
據目前的了解,河北省目前還沒有小學教育專業就業問題的相關分析與研究,而對河北省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狀況的調查與分析對省內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的制定、培養方案的設置、培養模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河北省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調查及分析
本文主要針對以上五所開設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院的08級畢業生和09級即將畢業的學生展開了調查。主要采用網絡(如利用班級的QQ群、公共郵箱發放問卷)以及電話訪談的形式進行,截止到本文成文主要回收問卷61份(其中已讀研的同學沒有填答問卷)。其中08級畢業生共31人,09級學生共30人(09級的學生還沒畢業,正在擇業過程中)。
畢業生的求職現狀調查
從問卷來看,私(民)營企業的畢業生占到39.3%,事業單位(含政府機關)占到36%,57.3%的畢業生工作的崗位是一般崗位,44.2%的畢業生認為現在工作不是很滿意,先湊合著。36%的畢業生認為工作單位最滿意的地方是專業對口,其次是地理位置和周邊經濟環境。59%的畢業生認為求職前期望的月薪是2001-3000元。62.2%的畢業生目前的實際月薪(不包括年終獎)為2000元及以下。參加工作以后,40.9%的畢業生從未調換過工作。44.2%的畢業生期望在目前單位工作1-2年。
從以上調查來看,畢業生的薪酬待遇大多數在2000元以下,但畢業生之所以選擇這份工作更看重的是專業對口,說明畢業生在擇業的過程中已經把自己的未來發展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希望未來能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說明大多數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還是比較認可的。較多的畢業生希望在目前的單位能工作1-2年,不想頻繁的更換工作,說明畢業生希望多積累工作的經驗,為以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畢業生的求職經歷調查
從調查問卷來看,50%的學生在畢業后三個月內簽了就業協議,21.3%的學生在畢業前就已簽了就業協議。“畢業后的就業渠道”選擇較多的是社會招聘網、招聘市場(會)、家庭和個人關系,分別占到了49.1 %、29.5 % 、27.8%。“獲取就業信息最有效的渠道”選擇較多的是網絡信息(49.1%)、親戚或朋友介紹(22.9%)、校園招聘會(21.3%)。在求職過程中,畢業生優先考慮的是薪酬與福利(68.8%)、個人發展空間(54%)、地域(49.1%)。在求職過程中最困擾畢業生的問題是工作經驗缺乏、社會關系缺乏以及個人能力不足,分別占到了65.5%、42.6%、29.5%。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與自身能力相關的主要問題是人際交往能力(52.4%)、專業能力(36%)以及自我表達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32.7%)。
畢業生認為表達與溝通能力(68.8%)、機警應變能力(42.6%)、外表儀容(34.4%)最重要。畢業生認為在面試過程中用人單位主要看重的是表達與溝通能力(55.7%)、組織與協調能力(49.1%)以及分析思考能力(34.4%)。在求職擇業過程中63.9%的畢業生認為親屬或朋友的幫助最大,其次是學院老師或輔導員(22.9%)。47.5%的學生認為自己在擇業過程中最大的優勢是能力。在求職擇業的過程中畢業生最希望學校提供的指導服務是提供就業信息(54%)、求職面試技巧培訓(42.6%)、就業形勢、政策分析(31.15%)。
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網絡是學生就業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能否從網絡中找到更多的就業信息,決定了大多數畢業生擇業的空間。畢業生首先考慮的是薪酬福利,其次是個人的發展空間。說明畢業生在擇業的過程中更趨于理性化。在求職過程中大多數畢業生認為人際交往能力更為重要,而且大多數畢業生認為用人單位更看重的也是表達與溝通能力,表明學校在發展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更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以及組織與協調的能力。大多數的畢業生希望學校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以及加強求職面試過程的培訓。
(三)專業教育與就業指導情況調查
從已有調查來看,50.8%的學生認為專業優勢在于專業技能,而不足之處在于創新能力(31.1%)。52.4%的學生認為所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一般,只有0.3%的同學認為掌握得很好。49.1%的同學認為母校在專業課內容及安排以及師資力量方面最值得研討和改進。而“大學教育中哪些素質和能力培養最重要”一題14個選項中,創新能力排在第一位(47.5%),其次是實踐動手能力和業務能力(44.2%)。73.7%的學生認為實踐教學(包括實習、課程設計)對就業的影響最大,其次是社會活動(32.7%)。31.1%的學生在大學三年級開始考慮就業的問題。52.4%的學生做過職業生涯規劃,但認為對就業的意義不大。而在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方面,40.9%的學生認為在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方面,就業形勢與政策最為重要。39.3%的學生認為學校在就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般,主要在于信息來源渠道不暢,信息內容不充分(36%)。
在校期間,學生認為對就業有促進作用的選項有相關課程與講座(37.7%). 職業技能或就業政策知識競賽 (32.7%)。學生認為對就業幫助最大的是教學實踐59%,其次是專業課程和專業實習(45.9%),39.3%的學生認為主要通過老師、朋友、親屬介紹獲取了有關就業知識和面試技巧,而37.7%的學生認為是通過網絡就業指導。49.1%的學生認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是大學期間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54%的學生認為學校應該重點給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方面的就業指導。49.1%的學生認為應該采取多種方式相結合,以期獲得最佳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從以上調查來看,在專業教育方面,學生認為應該加強專業技能以及加強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這些能力的培養對就業的幫助較大,學生反而不太看重所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只有0.3%的同學認為掌握得很好,但從長遠來看,專業知識的掌握是非常關鍵的,所以學校應處理好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以及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合理安排專業課內容以及不斷提升教師的能力和素質。同時學校應加強實習實踐方面的就業指導。
三、提升河北省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就業質量的對策
(1)提高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從已有調查來看,學生更看重的是專業技能、創新能力以及社會實踐能力,自身素質的培養更為關鍵。但問卷結果也反映出學生不太看重專業基礎知識與理論的掌握,這不利于學生在職業生涯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應合理安排專業課程內容,如結合專業特點,加強通識教育類課程,并加強專業必修課如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學原理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等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建立在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之上,更能夠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并有利于學生整個職業生涯的可持續性發展。
(2)調整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從已有調查來看,在就業難的大環境下,畢業生已經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情況,理性決定自己的就業意向,如薪酬待遇、工作環境、區域選擇等幾方面,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時,進一步引導學生具有準確的角色定位、具有正確的職業評價意識、完善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對學生進行充分的就業指導,包括就業思想指導、就業政策指導、就業心理指導、求職技巧指導、自主創業指導等,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
(3)加強就業指導,完善就業信息溝通與交流渠道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應大膽嘗試新的方式, 加大宣傳力度,廣泛收集用人單位的信息,并與之建立友好的合作關系,樹立我校畢業生的良好形象,吸引長期合作的用人單位招收我校畢業生實習或就業。同時學校應合理安排學生求職面試的培訓,不僅僅以講座的形式進行,而應該多樣化,如觀看面試的相關視頻或錄像,或設置模擬面試場景等,給學生提供演練的機會,并加強指導,提高培訓的有效性。
(4)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應發揮專業優勢,促進學生就業。
從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小教專業的就業情況來看,學生就業的途徑是多樣化的, 如參加教師招聘考試,報考特崗教師和三幫一扶,以及在私立的培訓學校就職或者自主創業等。從調查問卷來看,54%的學生從事著與專業對口的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但從目前的形式來看,小學學校的數量在逐漸減少,畢業的教師每年都在增加,對小學教育專業來說,是一個強有力的挑戰。因此從專業培養的角度來說,學院應不斷加強專業定位,把培養方案的設置與學生的自身專業發展以及就業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找到適合的崗位。
參考文獻
[1]趙建平、崔萬秋,河北省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0,12
[2]李偉,小學教育專業招生與就業現狀的分析與思考——以江蘇省為例[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0,7
[3]韓翠萍.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以山東大同大學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11
[4]丘林,譚天美.基于就業導向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建構——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3
[5]王志林.回眸與反思:我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建設[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8
[6]周鵬.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的嬗變與應對[J].出國與就業.2011,(24)
[7]趙麗萍.對小學教育專業在高師教育中定位的調研與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11
[8]劉德華,歐陽榮華.美國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特點與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06,11
[9]鄧曉蒨,高雅杰.鼓勵和引導師范生服務農村教育的方法探討——基于對貴州省高等師范生擇業心理調查的啟示[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9,(3)
[10]邊文霞.高校大學生學習能力與就業質量狀況調查與分析[J].首都經貿大學學報.2011(6)
[11]郭強.國家整體就業視角下的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導向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12(1)
[12]羅小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1(22)
[13]周章明.新時期大學生就業的困境及出路[J].教育探索.2010,8
[14]邱亞洪.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路徑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21)
[15]曹計劃.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分析與對策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1(12)
[16]石琛琛.當代大學生就業心態與就業指導[J].中國成人教育.2011(21)
[17]李江璐,常連璽.大學生自信程度與就業情況的相關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21)
[18]張源源,劉善槐.大學生就業不公平問題探析[J].教育研究.2011(9)
論文摘要:通過對高師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現狀的分析與思考,發現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對實踐教學認識及定位的偏頗;課程設置不合理;支持系統不健全等。在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方面進行了全面而有益的探索,創新實踐教學對策,形成了一套有別于傳統師范的更為科學合理、更具實踐性和發展性、更符合小學教育專業特點的特色實踐教學模式。
在中國,高師本科小學教育專業自1998年始,由南京師范大學首創開辦本科層次師資培養。至今在全國共有百余所高校設置了小學教育專業。雖然它已走過十來年的建設歷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在小學教育納入到高師教育體系后,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等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在本科層次的小學教育專業中,人們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師范性”處于下風,實踐教學處于次要地位,對實踐教學的理解也存在偏頗,在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設置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找出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的主要對策,對今后高師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發展及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實踐教學認識及定位的偏頗
關于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教育實踐就是實踐教學。事實上,實踐教學不是簡單的操作練習、技能訓練,也不僅指教育見習、實習。實踐教學與教育實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育實踐是實踐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實踐教學所包含的內容則更加廣泛。實踐教學是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的,二者是教師教育中師范性培養的重要組成。實踐教學的對象是師范生,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實踐教學就是實踐學習。
(二)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
1.課時數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實踐教學的課時數在高師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課程比例失調使得師范生整體的專業素質出現缺口,普遍表現為只掌握理論,而教學實踐技能較差。而僅有的教育見習、實習,時間和次數也十分有限,每次時間短且安排分散,學生往往學不到什么實踐就結束了,實踐教學成了鑲嵌在其他課程中的點綴。對于最后一次時間較長的畢業實習,很多學生也因為面臨找工作而使實習得不到保證。在四年的學習中,真正的實踐教學課時數嚴重不足。
2.課程形式、內容較為單一。在現有的實踐教學中,實踐教學被簡單地認為教育實踐,而教育實踐又被簡單地認為教育見習、實習,任務只限于課堂教學和班主任工作,而對于教師科研、家訪、教育行政、教育調查、教研活動等針對小學教師培養特色來設計和加工的成分被極大地忽視了。實踐教學形式和內容單一,使得師范生無法掌握全面的教師教育技能,教師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及創新能力都受到影響。
(三)實踐教學支撐系統不夠健全
1.實踐教學“無處去”。除了校內實踐教學活動外,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主要是在實踐基地小學。而學生要獲得關于小學的全面體驗,這就必然要注意實踐基地的選取和開發。目前,實踐基地普遍較少,類型單一且沒有建立密切的聯系,這都不利于實踐教學的開展,出現了實踐“無處去”的現象且實踐活動很難深入。
2.實踐教學“無人教”。很多時候,學生在實踐基地的實踐活動都是孤軍奮戰,雖然高校和小學都安排了指導教師,但沒有真正發揮指導的作用,出現了實踐教學 “無人教”的現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導教師要忙于教學及科研工作,基本沒有時間到實習學校指導學生實踐;另一方面,雖然實習學校都會為每一名實習生安排專門的指導教師,但由于這些教師大多忙于備課、教學、管理班級等,實習生得到的指導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創新實踐教學的主要對策
(一)更新觀念,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高師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踐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受到教育及教學工作的鍛煉,加深對專業基礎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要培養他們從事教育工作的優良品德和教師的職業技能,為將來從事教師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廣泛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并創新了實踐教學,在傳統教育見習、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基礎上,確立了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大實踐全程教學觀;增加了綜合實踐、專業技能訓練與測試、模擬教學等實踐教學環節;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由綜合實踐-實驗教學-技能訓練-教育見習、實習-課題研究五個環節組成的實踐教學模式。同時,體現了全程性——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階段性——五個環節分成五個相對獨立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時間保證和階段目標、定位、內容、要求、指導、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個環節都是相對獨立的一塊,但它們相互間有內在聯系,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遞進性——五個環節依次排序,有前后順序關系,使實踐教學由淺入深,逐步推進。同時,這種實踐教學模式具有以下三個明顯的特點:(1)從教能力訓練模擬化。通過微格教學培訓和強化實踐訓練兩個途徑,讓學生掌握多種教學技能,提高學生的從教能力。(2)教師角色體驗全程化。將教育見習、實習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斷線,要求學生長期與實踐教學基地教師結對,參與實踐基地的教學研究活動,形成見習-實習-研習一體化的教育實踐模式。(3)專業技能訓練項目化。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測試項目”,實施“教師職業技能考證制度”。
(二)創新形式,豐富實踐教學內容
1.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能力培養具有獨特的價值。在調研中,許多小學校長有這樣一個共識,如今小學非常缺乏活動課程教師,小學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專題性的德育活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勞技活動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見,高師強化活動課程,不僅對學生專業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極為重要,而且為他們提高日后到小學開設活動課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開設藝術實踐課程。藝術素養在現代小學教師的培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教師的勞動充滿創新性,對藝術修養要求很高。很多優秀的小學教師教育教學之所以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學生,就得益于他們良好的藝術素養。所以在高師增強藝術實踐課程既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更能滿足小學生對藝術教育的強烈期盼。
3.開發學校隱性課程。充分發揮隱性課程對學生能力培養的積極作用。倡導學生在學校的各種社團文化活動尤其是專業性活動的組織、運行過程中,在生活、學習環境的建設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組織、交際、協調、創業、具體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設置項目,形成實踐教學特色
為實現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保證質量,確保學生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掌握先進的現代教育理論,必須使學生練就扎實、有效的教師職業技能。為此,在廣泛調研、論證及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在高師本科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測試項目”,實施“教師職業技能考證制度”,把專業核心能力分解為若干專業技能測試項目,要求學生在規定的學期完成各項測試,使專業技能顯性化、專業技能訓練具體化。確定普通話、朗讀與演講、鋼筆字、粉筆字、課件制作、說課與講課、鋼琴彈唱、班隊活動為必考項目;毛筆字、應用文寫作、美術字、口令與隊列、簡筆畫、鋼琴或其他樂器、黑板報設計、書法藝術、說課、圖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兒童想象畫等為選考項目。制定了考核標準,每學期統一安排考核時間,把考核結果與小學教師資格證書的取得相掛鉤。
(四)建立基地,提升實踐教學效能
為了使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在農村小學、城鎮小學、市區小學、民辦小學和特殊學校等五類不同類型學校中選取部分作為實踐基地。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定期安排到基地開展各種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從教育見習、認識性實習、規范性實習或頂崗實習到畢業實習,四年不斷線,基地成為學生了解學情、校情,領會小學教師所需要的素質要求、知識和能力結構,全面提升專業技能的舞臺。同時,充分利用基地小學的教育教學資源,要求每位學生與基地小學的教師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從第二學期開始至畢業,學校將有組織、有步驟地為每位學生聯系一名基地小學的優秀教師作為校外指導老師,進行“師徒結對”活動,每位指導教師帶3—5 名學生,每學期對“師徒結對”進行考核。整個過程分為觀摩、協助、體驗、模仿、總結等五個環節。
“師徒結對”活動為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熟悉小學教育、接觸兒童提供了廣闊舞臺,它是對舊的實踐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它強調“做中學”;強調教學技藝的模仿與培育;強調與指導教師的合作與交流;強調對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的深化與建構;強調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實踐證明,“師徒結對”活動充分體現了小學教育專業的特點,是小學教師專業化培養的一種有益嘗試。
結束語
小學教師教育納入到了高師教育體系,但目前尚處于實踐探索階段,缺乏經驗,在小學教師培養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將這些問題合理解決,提出可行方案,還需不斷深入地進行探索與研究。實踐教學是小學教師培養的一部分,其發展必然依托于整個專業的發展,必須把它放在一個整體下進行研究。只有專業的各方面不斷完善、彼此促進,才能最終促進高師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完善,從而提高小學教師的培養水平和專業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倪小敏.實踐取向:職前教師教育模式和重構[j].教師教育研究,2010,(1):22.
[2] 黃俊.課程設置之于實踐的探索[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11):118.
關鍵詞:人才培養方案;小學教育;核心能力
一、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現狀
小學教育專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全國已有很多院校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辦學思路,專業建設規模逐步擴大。隨著小學教育專業建設地不斷推進,各高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其建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有的高校注重培養綜合型人才,既培養學生的教學工作能力,又培養學生教育科研、各級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所應具備的素質,例如東北師范大學、湖南科技大學、貴州師范大學等。有的高校注重培養定向型人才,把小學教育專業按照不同學科劃分為不同方向:語文方向、數學方向、英語方向等,例如首都師范大學的小學教育專業分為七個方向,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的小學教育專業分為九個方向,基本涵蓋了小學教學的主要課程。內蒙古師大青年政治學院的小學教育專業分為語文和英語兩個方向。同樣是小學教育專業,但根據就業方向的不同、人才培養目標的細微差別,各個學校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各有側重,大多數學校的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均能體現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課程設置基本符合社會、時代和教育規律,但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考查,目前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存在的問題
人才培養方案是教學的指針,科學合理地人才培養方案可以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準確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有助于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就目前來看,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方案的風向標。培養目標的調整勢必會影響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的設置。但很多院校制定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時,或摸著石頭過河,或隨波逐流。摸著石頭過河的院校往往在借鑒其他院校的基礎上,試圖體現出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的道路。然而由于經驗不足、師資、硬件、軟件、資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預設好的培養目標不能完全實現,影響培養人才的質量。和前者相比,似乎“隨波逐流”現象更普遍,從長遠發展來看,問題也更嚴重。很多院校總是什么專業熱就爭先恐后地開設什么專業,不能結合區域特色、專業特色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的人才大同小異。當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來小學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時,而在這之前已經實行此方案的學校培養的人才早在這之前已經步入社會。等到自己畢業時會發現供大于求,難于就業。
(二)專業知識系統性不強
小學教育專業是一個應用性較強的綜合型專業,專業知識大多是跨學科性質的。從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各門課程對教學內容的界定不清,沒有很好地厘清各門課程教學內容的分界點和銜接點,造成教學時避重就輕,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就多講,不感興趣的就少講。老師擅長的就多講,不擅長的就少講。鐘啟泉曾說過:“當前我國的教育發展中最缺乏的,不是人才,不是資金,不是技術,而是麻木不仁的精神狀態和‘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1]如果教師不能合理地設置教學內容,教學部門不能科學的整合各門課程之間的關系,學生很難構建起專業核心知識的框架,更談不上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模式程式化嚴重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學模式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境、教學時間等。隨著教學媒介的多樣化,教學手段不斷翻新,教師們愿意在教學手段上下功夫,而不是鉆研教學內容,于是教學方法被架空,教師不精通教學內容,卻很重視課型翻新,使承載教學內容的課堂教學變得輕浮空洞,更談不上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問題。
三、相應對策
(一)準確定位培養方向
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應該從實際出發,符合社會和時代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職業的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小學教育應有明確的培養方向,才更容易凸顯專業優勢,培養出卓越教師。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湖南師范大學副校長楊小云曾說過,目前國內大中城市需要的是高度專業化的教師資源,因此人才培養計劃的定位應是培養專業化的師資隊伍人才。同時,從專業知識的鉆、精、深來看,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體現本專業的核心能力。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應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準確定位專業方向,注重對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為了使培養目標更符合社會需求,應多和小學一線教師溝通,把他們請進來,多聽聽他們的心聲,把他們的建議融入到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中,這樣的培養目標才會更符合實際需求,更接地氣。
(二)構建專業知識體系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認為,人們在回憶某一具體事物時,通常要回憶起它作為其中一個成員的編碼系統,然后重新形成這一具體事物的詳細細節。知識的遷移可以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就是把適當的編碼系統應用于新事例;負遷移則是把編碼系統錯誤地應用于新事物。因此,在研究學習時,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系統了解學生已有的編碼系統。[2]所以,在制定小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編碼系統,站在學生學習的維度,充分考慮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老師備課時,建議采用集體備課的方式,共同探討學習內容,安排學習時間,設計合理的學習策略。制作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時既應確定好授課范圍,又應注重不同課程之間的銜接,體現知識之間的系統性。協同論認為,千差萬別的系統,盡管其屬性不同,但在整個環境中,各個系統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設置的課程如同專業系統中的子系統,因此為了更有效地發揮人才培養方案的作用,實現教學目的,各個子系統不僅應充分發揮自身作用,還應產生協同效應,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各門課程協同作用,才有助于最大化地發揮課程體系的作用,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
(三)回歸教學的核心
“雖然說今天高等教育的形式迥異于20年前,但是高等教育的本質并沒有變,也不會變。大學教育仍是屬于素質教育,絕不是簡單的‘職業培訓’。無論我們的課程體系怎樣變化,他核心的部分不會變,及建立在專業基礎之上的核心課程體系必須保持”。[3]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必須按照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預設核心教學課程,合理建構知識體系,準確安排學科順序。小學教育專業的核心能力應該是在教育學科知識體系基礎之上的小學學科教學能力。所以,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小學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等應該是專業基礎課,在此基礎上結合小學學科的不同方向設置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使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相互配合、有序訓練,逐步提高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小學教育教學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制定出的人才培養方案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依據,千萬不能忽視學生的實際情況,事實上,不僅不能忽視,重視的分量不夠實則也是一種失職。而教學方式是完成教學過程的手段或媒介,教學手段的不斷革新會影響教學效果,但不會從根本上顛覆教學過程,建立在教學內容基礎之上的教學方式的變革才能從本質上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對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基于以上幾點,筆者認為小學教育專業的核心能力是基于教學內容基礎之上的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鐘啟泉. 對話教育 國際視野與本土行動[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