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安全系統工程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電力工程 安全系統 自動化技術
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關系到國民生產的各個方面,因此我們必須加強電力工程安全系統建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電網運行的可靠性。當前,以計算機技術為依托的自動化技術正在迅速發展,將該技術應用于電力工程安全系統能夠確保系統運行穩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保障工作人員安全,為電力安全系統有效建設提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電力工程自動化技術的概述
(一)電力工程自動化的相關概念
電力工程自動化指的是將自動化控制理念融入電力部門生產的各個環節,包括電力的產生、運輸以及用電管理方面。在電力系統中,自動化技術需要以自動化設備為依托,通過員工操作,借助計算機軟硬件對電力設備進行遠程監控和操作,并及時發現可能出現或已經出現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當前,國家特別重視科技向生產力方向的轉發,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自動化技術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為生產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也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保證了生產人員的安全。
(二)在電力工程安全系統中使用自動化技術的必要性
首先,電力生產自然條件的惡劣要求發展自動化技術。在我國,電力的來源包括火電、水電、核電、風能以及地熱能等。其中,水電、風電和地熱能等電力資源的分布位置一般在我國的西南地區及沿海地區,這些地區多山丘陵,電力運輸條件十分惡劣,人員很難對其進行現狀維護,因此需要采用自動化技術進行遠程監控和操作。其次,電力發展要求提高效率和可靠度,而自動化技術的應用能夠提高電力設備運行的效率和穩定性。自動化設備安裝維護方便,操作簡單,具有很多先進功能,能夠為操作者提供良好的使用體驗,一般的自動化系統均具備遙感、遙控、遠程監視等功能,能夠實現電力設備在無人值守狀態下的運行,在減少人員配置的同時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電氣設備特別是高壓、超高壓設備如果操作維護不當就會威脅到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而在電力工程安全系統中應用自動化技術則能夠減少人員與電氣設備的直接接觸,減少了觸電現象的發生,有效保障了人員安全。
二、提高電力工程安全系統中自動化技術的措施
(一)引進先進的計算機軟件
要想更好地發揮自動化技術在電力工程安全系統中的作用,需要引進先進的計算機軟件,提高信息化水平,自動化技術能夠遠程獲取數據,但是對這些數據的處理離不開計算機數據處理軟件,通過引進先進的軟件,對數據信息進行處理,能夠從抽象的數據中獲取有用信息,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同時,引進先進的計算機軟件,能夠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強對裝置質量、規格的控制
在電力工程安全系統中,安全裝置是保證其穩定運行的關鍵,一旦產品質量或規格出現問題,就會造成整個系統的崩潰。因此,必須嚴格控制裝置的選擇。首先,要注意裝置的選型,型號、性能和規格要符合設計需要,同時還要盡量選擇技術成熟、設計完善、性能可靠的產品,從而確保裝置能夠運行穩定。其次,要注意裝置與裝置、裝置與計算機系統的兼容性,確保系統能夠運行順暢。最后,還要為裝置設置必要的防雷擊、防水措施,有些電力設備安裝在人跡罕至的山區地帶,一旦遭受雷擊或進水被破壞,很難進行維護。
(三)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
當前,各行各業都在大力發展自動化技術,但是其中不少自動化系統沒有發揮作用甚至被荒廢掉,這與工作人員的管理能力有很大的關系,為此我們要吸取教訓,在建立電力工程安全系統自動化技術設施的同時,培養一部分專業的操作人員,使他們同時具備電力運行與計算機技術相關知識,動手能力強,能夠熟練操作設備,同時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在遇到問題時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進行解決,防范設備故障帶來的危害,確保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三、自動化技術在電力工程安全系統中的具體應用
(一)在繼電保護裝置中的應用
將自動化技術應用于繼電保護裝置中,能夠將繼電保護與測量、信號、控制、遠動等相互聯系起來,使繼電保護裝置能夠與整個電力設備的布設協調統一起來。在變電站建設中,繼電保護裝置被應用于測量表、后臺監控、直流等系統中,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與傳統的電磁保護裝置相比,應用了自動化技術的繼電保護系統更加先進,也更容易操作,但同時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干擾,為此,必須采取必要手段削弱不利影響,例如安裝采取抗干擾規范、安裝避雷器、安裝空調調節室溫等。除此以外,還要做好工程關鍵點的控制,包括GPS系統的對時精度、規范不停電作業方法、繼電保護安全措施等等。
(二)在報警系統中的應用
報警系統中的自動化技術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對電力工程進行監控,及時發現可能或已經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問題的解決措施。報警系統的核心是能夠做到隨時監控的裝置,但是當前這項技術還不是十分成熟,存在如下幾點缺陷:數據信息能夠做到及時更新無法保證、判斷電力系統是否正常運行的依據不準確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努力做到將數據收集系統與監控軟件結合起來,盡量提供實時數據,并借助計算機數據處理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提高報警系統的精確性。
四、結束語
在電力工程中應用自動化技術是大勢所趨。自動化技術的應用能夠消除地理環境限制,對偏遠地區設備進行監控;提高工作效率和決策的科學性;減少觸電現象的發生,保護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電力企業在引進自動化技術之前應當配備相應的計算機軟硬件裝備、合格的管理人員,同時在選擇自動化設備時要加強對產品規格和質量的控制,確保各系統能夠兼容穩定運行。當前,自動化技術廣泛應用于電力工程安全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中,對提高工作效率、保證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發揮了巨大作用,未來企業還應當注重對細節的管理,進一步提高自動化技術的水平,為電力工程的有效建設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關鍵詞:安全管理、責任制、制度化、安全教育、文明施工
Abstract:
This thesis modern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discussed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o now the engineering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compared to the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and management are analyzed. Introduced the contents, importance of safety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the status quo, and put forward some improv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afety management of self and viewpoints. Use the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lack of loopholes proposed some ideas, how to carry safety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implement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security management,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stitutionalization, safety education,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TU7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第一章安全管理的措施與制度
第一節 影響安全管理的因素
安全是人類的第一需求,安全理念也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和生產組織的效能。人類在生存和延續發展過程中,為保證生存和發展,創造了許多科學的自我保護方法,并在實踐活動中不斷的完善。而現代安全管理體系思想的建立,則是近年來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生產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產物。
一 人的因素
“安全管理體系是由人建立和運作的,必須建立“以人為本、安全為天”的基本思想,首先必須解決人的正確的安全觀、價值觀和道德行為規范,因此,安全管理始終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必須提高個層次的人因素質。人的安全行為主要來源于安全意識,安全意識主要基于個人所具有的安全知識即安全文化素質。要提高這種安全文化素質,就必須從操作人員的知識、技能、意識、觀念、態度、品行、認知、倫理、修養等方面進行培訓和培養
二 機器設備的因素
“機”是人類為擴展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而發明的人造系統,是人類社會智慧發展的結晶及其物化。隨著機械化大生產的發展,機械設備在給人類帶來高效工作的同時,也給人帶來了傷害,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三 環境的因素
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重視。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人類賴以生產、生活的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的同時,當今環境反過來制約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及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安全作業環境可分為四方面:氣候環境影響;地理環境影響;生態環境影響;勞動生產作業環境的影響。
第二節 安全管理的責任制與制度化
一 安全管理體制
我國的安全生產方針是“安全第一,預防為主”。1993年國發50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同知》中,明確了我國實行企業負責、行業管理、
國家監察和群眾監督的安全管理體制。
1:企業負責。企業負責是指安全生產的中心在企業,以企業為主。
2:行業管理。行業管理制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和組織協調工作已行業為主。
二 安全管理機構
保證安全施工,需要成立公司安全管理的組織機構。公司的經理是公司的第一責任者,在任期內.應建守健全以經理為首的公司.項目處、上地以及班組的分級負責安全管理保證體系,同時建立和健全專管成線、群管成網的安全管理組織機構。建筑公司要設專職安全管理部門,配備專職人員。公司下屬項目處,足組織和指揮施工的單位,對管施工.管安全有極為重要的影響。項目處主任為本單位安全施工工作第一責任者,根據本單位的施工規模及職工人數設置專職安全管理機構或配備專職安全員,并建立項目處領導干部安全施工值班制度。工地應成立以工地主任位負責人的安全施工管理小組,配備專職安全員,同時要建立工地領導成員輪流安全施工值日制度,解決和處理施工中的安全問題和進行巡回安全監督檢查。
第四節 安全管理的監督和檢查
安全檢查的形式多樣,主要有:級檢查、定期檢查、專業性檢查、經常性檢查、季節性檢查以及自行檢查等等。上級檢查是指主管各級部門對下屬單位進行的安全檢查。這種檢查,能發現本行業安全施工存在的共性和主要問題,具有針對性、調查性,也有批評性。同時通過檢查總結,擴大(積累)安全施工經驗.對基層推動作用較大。建筑公司內部必須建立定期安全檢查制度。公司級定期安全檢查可每季度組織一次,工程處可每月或每半月組織一次檢查,施工隊要每周檢查一次。每次檢查都要由主管安全的領導帶隊,同工會、安全、動力設備、保衛等部門一起,按照事先計劃的檢查方式和內容進行檢查。定期檢查屬全面性和考核性的檢查。
第二章 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第一節 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
無論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建筑業都是一個重要的部門,然而各國建筑業的安全水平卻又不約而同的地于所有工業部門的平均安全水平。以美國1993年統計數據為例,建筑業雇傭的勞動力相當于美國全國勞動力的5%,但是在當年全國發生的所有工業事故中,卻有11%的致殘事故和18%的死亡事故是由建筑業引起的。而日本1993年的統計數據表明,建設業的死亡人數則占死亡人數的42.2%。香港的建筑安全事故發生率更高,每年的事故發生率是日本的25倍,新加坡的30倍。因此,世界各國包括政府、研究機構和企業界,都在努力將安全科學與建筑業的許多特點相結合,應用安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改進和指導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避免經濟損失的目的。作為一個傳統的工業部門,建筑業之所以成為一個危險的行業,與建筑業本身的特點有關
第二節 事故的處理
為了對工程建設安全事故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首先必須深入了解和認識事故發生的原因。預防和避免事故的關鍵,就在于找出事故發生的規律,識別、發現并且消除導致事故的必然原因,控制和減少偶然原因,使發生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小。沒有人愿意受到事故的傷害或者使他人受到傷害。
一 施工傷亡事故的處理
1、確定事故性質與責任,在施工項目上發生傷亡事故后,項目領導以及上級趕赴現場有關人員,應認真負責的對現場進行初步調查,以便確定時間是因工傷事故,還是其他事件。如果確定是工傷事故,就要調查事故責任人。其方法是,在已查清工傷事故的原因的基礎上,分析原因確定責任人。
2、對事故責任人嚴肅處理,對造成事故的責任人,要進行嚴肅教育,是其認識到其錯誤。對違反規章制度,強迫工人違章作業,因而發生重大事故的,要是氣受到法律的制裁。對情節較輕的要給于黨紀和行政方面的處罰。
3、穩定施工隊伍、妥善處理善后工作,工地一旦發生傷亡事故,就會打亂正常的生產、工作和生活秩序。或是管理人員精神緊張,職工思想不動,隊伍精神低落,是企業的經濟、社會效益受到很大的影響。
4、認真落實整治措施,為了確保建筑項目的施工安全,防止事故再次發生,要求落實對安全施工進行整改。要指定每項措施的責任人和完成措施的具體時間時限,主管安全的項目經理和安全檢查人員要組織檢查驗收,并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反饋安全措施的落實情況。
第三章 安全系統工程分析
安全系統工程領域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控制和消除導致人員死傷、職業病、設備或財產損失,最終實現在功能、時間、成本等規定的條件下,系統中人員和設備所受的傷害和損失為最小。一般采用“安全性”來描述安全。與安全對立的概念是危險,同樣也可用“危險性”,來描述危險:在實際研究與使用中,通常是通過對系統危險性的研究,并以危險性的大小來表達其安全性c假定系統的安全性為S,危險性為D,則有S=l―D。顯然D越小,S就越大,反之亦然。若消除了危險因素,就等于創造了安全。
實現系統的安全識別,分析、預測和評價系統中的危險性,消除或控制系統中所存在的危險是至關重要的。近三十多年來,人們把系統工程應用于安全領域,形成了安全系統工程技術:所以,所謂安全系統工程,即是運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對系統或生產過程中的危險性進行識別、分析、評價及預測,并根據其結果,采取綜合安全措施予以控制或消除系統中存在的危險因素,使事故發生的可能性減少到最低限度,從而達到最佳的安全狀態。
安全系統工程是一種綜合性的技術方法。這是因為,在安全系統工程使用中,不僅要應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而且還要熟悉所要研究的系統或生產過程及應采取的安全技術等,即安全系統工程所包括的內容是廣泛的。由目前國內外的資料可見,安全系統工程的內容主要包括事故成因理論、系統安全分析、安全評價和安全措施四個方面。系統安全分析是安全系統工程的核心內容,它是安全評價的基礎。安全評價方法可依據評價的目的或采用的基本理論進行分類。目前較常見的方法有定性和定量評價、預先評價、日常評價、事后評價、全面評價、局部評價等。現代安全評價是以系統科學原理、耗散結構理論、現代數學和控制理論等作為理論基礎的。
總之安全系統工程可以打破傳統安全中單一的,自我封閉的界限,全面的、系統的、合理的解決安全問題,有利于有的放矢的采取相應措施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安全系統工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真正的搞好安全系統工程必須熟悉生產,學會各種分析方法,提高安全工作人員的素質,完善安全管理體制。
結束語
安全生產、文明生產、環保施工是企業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前提。只有安全管理搞好了,建筑企業才能在生產中減少或避免事故和職業病的發生,減少事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或間接經濟損失。建筑企業也必須在施工中隨時隨地重視安全教育,很抓安全措施的落實做到最大限度的減少事故的發生,促使勞動者把自己的精力、技術和知識充分的集中到施工生產中去,保質保量、高效率完成設產任務,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楊洪旭、姚龍江,淺說安全管理三要素,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2,4期
[2]周錫良,加強人為因素研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中國民航學院報,2002年7月增刊
[3]侯廿,論建筑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遵義科技,2002年第1期
[4]建筑工程施工項目管理叢書,建筑工程施工項目質量與安全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5]方東平、黃新宇、Jimmie Hinze,工程建設安全管理,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6]沈斐敏,安全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煤炭工業出版社,2001
[7]秦嵩,建筑施工現場的安全綜合評價研究,天津大學管理學院,2003
1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
由于安全工程專業面向行業多、就業面廣,很多高校將安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具有堅實基礎和寬廣知識面的、能滿足不同行業需要的通用安全人才。綜觀各高校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大體可將安全工程專業的專業課劃分為工程技術基礎課、通用安全課、行業安全課三大類。為實現培養通用安全人才的目標,高校在安全工程專業課程設置過程中,大多以電工電子技術、流體力學、工程力學等工科專業通用的基礎課為平臺,將安全系統工程、安全人機工程、安全管理學等通用型安全類課程的作為專業課程體系的主體。為保證以上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一些具有行業特色的專業課程的學時、學分被不斷壓縮甚至取消。這就導致安全工程專業畢業生雖然具有寬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寬廣的專業知識面,卻往往因為缺乏具體的行業安全知識而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為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各高校不斷強化自己的專業特色,根據自身特點,結合地方工業實際,建立以行業為依托的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另一方面更需要在安全工程專業課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加強工程技術基礎課和通用安全課兩類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工業實際的結合,在保證理論知識教學效果的同時,使學生更多的接觸工業實際,以彌補學生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
2項目教學法在安全工程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
2.1項目教學法及其特點
項目教學法(projectteaching)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實施或完成一個項目,并在這一過程中學習掌握相應的理論教學內容。項目教學法的特點在于[6]:
(1)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項目教學法要求學生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項目的實施過程,通過獨立或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項目,從而使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發掘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還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的。
(2)將理論教學內容與實際項目緊密結合,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將生產或生活實際中的項目作為理論教學內容的載體,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既可以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又能接觸實際問題,從而避免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達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的目的。基于以上特點,將項目式教學法應用于安全工程專業課程教學,可以有效緩解由于行業安全課比例偏少,實踐環節薄弱導致的學生對工業實際了解不足的問題[7]。同時,“以學生為主體”的項目式教學還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2.2安全工程專業課項目式教學設計
安全系統工程、安全人機工程、安全管理學、安全學原理四門課程通常合稱安全工程專業四大主干課,在各高校安全工程專業普遍開設。其中,安全系統工程課程開設尤為廣泛。據統計,在我國開設有安全工程本科專業的院校中,86.2%的院校將安全系統工程設置為專業必修課;而在安全工程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中,超過70%的院校將安全系統工程設置為初試專業課;同時,安全系統工程的知識體系在注冊安全工程師和安全評價師執業資格考試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因此,本文以安全系統工程為例,探討項目式教學法在安全工程專業課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施方案。安全系統工程課程的核心內容是各種安全分析、安全評價方法,要求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掌握使用適當的方法對工程、系統進行安全分析和安全評價的能力。該課程的項目式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方案。通過以上教學環節的實施,學生可以充分參與到每一步的教學活動中,從而達到讓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此外,從資料的搜集、分析,到評價過程的實施和評價報告的撰寫,學生的研究對象均為真實的工業生產過程。因此,在目前學生進入企業生產一線實習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通過項目的實施來學習工業實例并模擬真實的安全評價過程,可以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方面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真實生產過程的理解,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3實施項目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雖然通過教學環節的合理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項目式教學的實施效果,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受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學生的素質和學習態度等各種因素影響,可能導致項目的完成質量低于預期。為避免這一問題,在實施項目式教學過程中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項目設計合理。實施項目式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接觸和了解工業實際,因此,首先應保證項目必須來源于企業的生產實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受學時和學生知識水平限制,如果直接將某個完整的工藝過程作為項目進行分析,則很難保證分析的質量。因此教師應在真實工業生產過程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簡化,使項目的規模和難易程度更適合學生進行分析。
(2)確保每個學生都充分參與到項目實施過程。由于采用分組實踐的形式,容易使小組中的個別同學出現依賴思想,參與積極性不高,甚至完全不參與。為避免這一現象,首先應明確分組的人數限制,如對于安全評價項目而言,小組人數最多不能超過4人,并要求每個小組成員承擔不同的角色(如組長,安全專家、操作人員、技術人員等),每個角色應完成相應的分析任務,從而防止所有工作由組長一人或其中幾人承擔的情況發生。此外,教師應對項目的實施過程進行全程跟蹤和監督,并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加以指導,以確保學生的參與程度和項目的完成質量。
(3)建立相適應的課程考核體系。為引起學生的充分重視,應建立與項目式教學相適應的課程考核體系。主要應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除將出勤、作業、課堂表現等常規內容外,更應將項目的參與程度、項目的完成質量等項目式教學相關的內容作為作為考核平時成績的重要依據。從而使學生充分意識到參與和完成項目的重要性,提高項目式教學的實施效果。
4結論
關鍵詞:信息;安全
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存在和變動的有序形式,和組織系統對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及改組。其中前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廣義內涵,后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狹義內涵。
一、信息的概述
信息是物質的普遍性,是物質運動的狀態與方式。信息的一般屬性主要包括普遍性、客觀性、無限性、動態性、異步性、共享性 、可傳遞性等。信息的功能是信息屬性的體現 ,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基本功能和社會功能。信息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信息是一切生物進化的導向資源,是知識的來源,是決策的依據,是控制的靈魂,是思維的材料。
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必須保護對其發展壯大至關重要的信息資產,因此,保護信息的私密性、完整性、真實性和可靠性的需求已經成為企業和消費者的最優先的需求之一。安全漏洞會大大降低公司的市場價值,甚至威脅企業的生存。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社會,隨著計算機、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促使它滲透到社會各個行業和部門,人們對它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在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商業等行業中,重要的信息資源是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輸入、處理、存儲、傳遞、輸出, 給人們提供迅速、高效的各種信息服務,因此如果不重視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保護,國家的機要信息資源如不加保護,勢必容易被非法竊取、更改、毀壞,將會造成國民經濟的巨大損失,國家安全的嚴重危害。
三、信息安全體系結構
(1)息安全的保護機制
信息安全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政策: 正確的信息安全政策和策略是搞好國家信息安全保護工作的關鍵, 引發信息安全問題的因素有有外部因素和內部兩方面,主要的因素在于內部如信息安全政策不確定;信息安全保護工作組織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責任制不落實,導致管理混亂、安全管理與技術規范不統一;信息安全市場和服務混亂、不規范;國家監管機制不健全,監管手段缺乏等。
信息安全等級保護要貫徹國家保護重點和基礎信息網絡與重要信息系統內分區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
(2)信息安全體系框架
依據信息安全的多重保護機制,信息安全系統的總要求是物理安全、網絡安全、信息內容安全、應用系統安全的總和,安全的最終目標是確保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空性和抗抵賴性,以及信息系統主體對信息資源的控制。完整的信息系統安全體系框架由技術體系、組織機構體系和管理體系共同構建。
為了適應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信息安全的突出需求,國際上許多標準化組織和機構很早就開始了信息安全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如美國的國防部DOD(Department Of Defense),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英國標準化協會BSI(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等。
四、漏洞掃描技術與信息安全管理
(1)漏洞掃描技術
一般認為,漏洞是指硬件、軟件或策略上存在的安全缺陷,從而使得攻擊者能夠在未授權的情況下訪問、控制系統。
隨著Internet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不管是存儲在工作站、服務器中還是流通于Internet上的信息,都已轉變成為一個關系事業成敗的策略點,因此,保證信息資源的安全就顯得格外重要。目前,國內網絡安全產品主要是以硬件為主,防火墻、入侵檢測系統、VPN應用較為廣泛。漏洞掃描系統也是網絡安全產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的安全掃描是增強計算機系統安全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它能夠預先評估和分析系統中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換言之,漏洞掃描就是對系統中重要的數據、文件等進行檢查,發現其中可被黑客所利用的漏洞。隨著黑客入侵手段的日益復雜和通用系統不斷發現的安全缺陷,預先評估和分析網絡系統中存在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網絡管理員們的重要需求。漏洞掃描的結果實際上就是系統安全性能的一個評估報告,因此成為網絡安全解決方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信息安全管理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深入和競爭的日益激烈,信息安全問題備受關注。制定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及制度才能有效的保證信息的安全性。
制定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及制度
目前關于信息安全的理論研究,一個是信息安全問題不僅僅是保密問題,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持,其最終目標是降低組織的業務風險,保持可持續發展;另一個觀點是,信息安全問題不單純是技術問題,它是涉及很多方面如歷史,文化,道德,法律,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性問題,單純從技術角度考慮是不可能得到很好解決的。
這里討論的組織是指在既定法律環境下的盈利組織和非盈利組織,其規模和性質不足以直接改變所在國家或地區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規。作為這樣一個組織實體應該有一個完整的信息安全策略。
信息安全策略也叫信息安全方針,是組織對信息和信息處理設施進行管理,保護和分配的原則,以及使信息系統免遭入侵和破壞而必須采取的措施,它告訴組織成員在日常的工作中哪里是安全區,哪里是敏感區,就像交通規則之于車輛和行人,信息安全策略是有關信息安全的行為規范。
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應遵循如下統一的安全管理原則:
(1)規范化原則。各階段都應遵循安全規范要求,根據組織安全信息需求,制定安全策略。
(2)系統化原則。根據安全工程的要求,對系統個階段,包括以后的升級、換代和功能擴展進行全面統一地考慮。
(3)綜合保障原則。人員、資金、技術等多方面 綜合保障。
(4)以人為本原則。技術是關鍵,管理是核心,要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的技術素養和道德水平。
(5)首長負責原則。
(6)預防原則。安全管理以預防為主,并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識。
(7)風險評估原則。根據實踐對系統定期進行風險評估以改進系統的安全狀況。
(8)動態原則。根據環境的改變和技術的進步,提高系統的保護能力。
(9)成本效益原則。根據資源價值和風險評估結果,采用適度的保護措施。
(10)均衡防護原則。
信息安全系統工程
關鍵詞:隧道結構;安全系統;評價指標;評定標準
中圖分類號:U451文獻標識碼: A
1. 概述
我國公路隧道交通起步晚、發展快,但公路隧道安全評價工作并未隨之展開。一大批特殊地質條件下及大斷面特長隧道隨著運營時間的增加也漸漸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主要表現在襯砌裂縫、滲漏水、襯砌材質劣化、襯砌背后空洞、襯砌變形、移動、沉降、襯砌起層、剝落,襯砌表觀病害等,隧道結構的健康隱患對結構的安全運營構成了一定的威脅[1]。因此,如何正確有效地評價隧道結構的安全狀況在當今隧道交通體系中顯得尤為重要。
安全系統工程是指采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識別、分析、評價、排除和控制系統中的各種危險,并依據這些結果來調整設計、工藝、設備、操作、管理、生產周期和投資因素,使系統可能發生的事故得到控制、消除,并使系統的安全性達到最好的狀態。針對公路隧道安全系統工程,其評價內容主要包括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的判定標準、指標權重、[1、張向文,1981年生,男,內蒙人,工程師,第一學歷山東交通學院專科土木工程系交通土建試驗與檢測技術專業,第二學歷長安大學本科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主要從事材料檢測,公路、鐵路、橋梁、隧道、建筑等施工和現場檢測工作。
郵箱:
電話:139531941150531-80672618傳真:0531-80672628
通信地址:濟南市南外環興隆村二區20號郵編:250002]評價模型等幾個方面,評價步驟如圖1所示。
圖1安全系統評價的步驟
2. 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
公路隧道安全系統分析是指對影響隧道正常運營的健康隱患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在分析切合實際的基礎上對隧道的健康狀況作出正確的評估。
評價指標是定量研究公路隧道健康狀況的基礎,選取的評價指標是否恰當,將直接影響到最終的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2]。因此,為了使所選取的評價指標具有足夠的代表性以更好地反映公路隧道結構的健康狀況,在建立公路隧道健康狀況評價指標體系時,選取的指標應遵循科學性、完備性、簡潔性、獨立性、可操作性、層次性及定量為主,定性為輔的原則。
3. 隧道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參照上述總結的隧道結構主要病害類型,依據隧道安全系統工程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分別從襯砌裂縫,滲漏水,襯砌材質劣化,襯砌背后空洞,襯砌變形、移動、沉降,襯砌起層、剝落六個方面確定評價指標值,在此基礎上構建隧道安全系統評價指標體系以指導隧道運營的安全評估。
3.1 襯砌裂縫評價指標
(1)裂縫評價指標的選取
隧道襯砌裂縫一般是指隧道二次襯砌混凝土表面的可見裂縫,它是二次襯砌混凝土中的不連續面,這些薄弱部位是引起混凝土破壞的主要原因。襯砌裂縫對隧道穩定性的影響比較復雜,它涉及到裂縫位置、長度、寬度、深度、發展性、密度、方向等諸多方面。
為了考慮襯砌裂縫發展性對襯砌裂縫的影響,在我國《公路隧道養護技術規范》中,己經分別給出了襯砌裂縫存在開展和無法確定襯砌裂縫是否存在發展這兩種情況下,根據襯砌裂縫的長度和寬度判定襯砌裂縫狀態的判定標準。對于襯砌裂縫,采用襯砌裂縫的長度、寬度和深度作為指標,并且采用襯砌裂縫的發展性、方向和密度作為襯砌裂縫長度和寬度的輔助判定指標。
(2)襯砌裂縫的判定標準
在襯砌裂縫的判定標準中采用基于襯砌裂縫長度和寬度的判定標準。
判定時,首先根據襯砌裂縫有無發展情況將襯砌裂縫分為存在開展的裂縫和無法確定是否存在開展的裂縫兩類,然后根據襯砌裂縫的長度和寬度給出了這兩種情況下的襯砌裂縫判定標準,如表1和表2所示,表中的裂縫是以水平方向的裂縫或剪斷裂縫為主要對象的,對于橫向裂縫,可將判定分級相應降低1個等級即可。對寬度為0.3~0.5mm以上的裂縫,其分布密度大于200cm/m2時,可提高1個判定標準或者采用判定等幾種較高的等級。
表1當襯砌裂縫存在開展時的判定標準
裂縫長度L(m)
裂縫寬度b(mm) L>5 5≥L
b>3 2A/3A 1A/2A
3≥b 1A 1A
表2當無法確定襯砌裂縫是否存在開展時的判定標準
裂縫長度L(m)
裂縫寬度b(mm) L>10 10≥L>5 5≥L
b>5 2A/3A 1A/2A 1A/2A
5≥b>3 2A 1A/2A 1A
3≥b 1A/B 1A/B 1A/B
對襯砌裂縫深度的判定,很少有人研究,在我國《公路隧道養護技術規范》中,只是給出了襯砌裂縫深度的檢測方法,沒有給出判定標準。
3.2 滲漏水評價指標
(1)滲漏水評價指標的選取
滲漏水對隧道的影響可以用部位、漏水壓力、漏水流量、漏水狀態、漏水混濁情況、PH值、凍害等指標來反映。
漏水是加速襯砌材質劣化的原因之一,特別是當漏水顯示出強酸性時,混凝土有嚴重劣化的危險。在隧道檢查時,一般使用試紙對漏水的酸堿度作簡易測定。冬季漏水凍結,會造成拱部掛冰、路面結冰,侵入隧道建筑限界,妨礙交通安全。在寒冷地區,尤其是嚴寒地區,襯砌背后的圍巖凍結,會產生凍脹力。在凍脹性的圍巖中,水體積增加,極易在拱頂附近造成襯砌凍脹開裂,或造成混凝土骨料脹出、砂漿及混凝土的剝落等。一般來說,凍害的發展是在冬季前后,而且會隨著凍融循環作用而發展。
根據上面的分析比較,對于滲漏水,采用漏水狀態、PH值、凍害作為滲漏水的評價指標[3]。
(2)滲漏水的判定標準
目前對隧道滲漏水狀態還是以定性判定為主。從實用性的角度考慮,采用表3中的判別結論作為隧道漏水狀態的判定標準。
表3隧道漏水判定標準
部位 漏水狀態
噴射 涌流 滴漏 浸滲
拱部 3A 2A 1A B
側墻 2A 1A 1A B
是否影響行車 是 是 是 否
注:此表主要根據漏水是否妨礙車輛行駛進行判定。
滲漏水范圍等級評估
A(%) 0~2 2~7 7~15 >15
等級 A B C D
在國外的相關規范和我國《公路隧道養護技術規范》中,將滲漏水PH值對隧道襯砌腐蝕的影響程度定量地分為四級,判定標準如下表4所示。從實用性和使用廣泛性的角度考慮,基于滲漏水值的判定標準采用表5中的判定標準。
表4 隧道襯砌腐蝕等級的判定標準
腐蝕等級 PH值 對混凝土的作用
3A
2A 4.1~5.0 在較短時間內表面凹凸不平
1A 5.1~4.0 表面易損壞
B 4.1~7.9 在混凝土使用初期要注意
在日本《公路隧道維持管理便覽》和我國《公路隧道養護技術規范》中,對隧道滲漏水凍害指標的判定都是定性的,判定標準也基本相同,具體內容見表5。
表5 基于凍害的判定標準
判定等級 2A B
是否影響通車 是 否
3.3 襯砌材質劣化評價指標
(1)襯砌材質劣化評價指標的選取
襯砌材質劣化情況可以用劣化部位、襯砌強度、襯砌厚度、鋼材腐蝕、襯砌混凝土碳化等指標反映。襯砌強度和襯砌厚度的變化可以直接反映襯砌材質的劣化情況。在鋼筋混凝土襯砌結構中,一旦鋼材的鈍化膜破壞,在水和氧氣的作用下,鋼材就會腐蝕。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可能導致結構的完全破壞[4]。因此,在我國《公路隧道養護技術規范》中規定,對于鋼筋混凝土襯砌,考慮了鋼材腐蝕。從獨立性的角度考慮,未將襯砌混凝土碳化作為襯砌材質劣化的評價指標。由于在判定襯砌強度和襯砌厚度時,需要考慮劣化部位,因此,從獨立性的角度考慮,未將劣化部位作為襯砌材質劣化的指標。
綜合以上分析,對于襯砌材質劣化,采用襯砌強度、襯砌厚度、鋼材腐蝕作為指標。
(2)襯砌材質劣化的判定標準
通過對隧道結構的現場調查可以得到隧道襯砌的實際強度和實際厚度,因此,可以直接用隧道襯砌的實際強度與設計強度之比來反映隧道襯砌斷面強度的變化。隧道襯砌強度的判定標準如表6所示。
表6 隧道襯砌強度的判定標準
判定等級 2A 1A B
實際強度/設計強度 2/3
在我國《公路隧道養護技術規范》中,采用襯砌有效厚度與設計厚度之比作為襯砌劣化的一個方面。但實際操作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用實際厚度與設計厚度之比作為襯砌厚度的判定指標,襯砌厚度指標的判定標準如表7所示。
表7 隧道襯砌厚度的判定標準
判定等級 2A 1A B
實際厚度/設計厚度 2/3
對于鋼筋混凝土結構,可用截面損失率來表征鋼筋銹蝕程度,截面損失率可采用取樣檢查法和裂縫觀察法等方法確定。
建研院結構所的調研和試驗數據表明,鋼筋截面損失率與裂縫寬度等指標有下述關系[5,6]:
(0≤b<0.2mm)
(0.2≤b<0.4mm)
式中:―鋼筋截面損失率(%);
a―混凝土保護層厚度(mm)
―混凝土立方體強度(MPa)
d―鋼筋直徑(mm)
b―銹蝕裂縫寬度(mm)
根據我國《公路舊橋承載能力鑒定方法(試行)》中鋼筋銹蝕等級評定標準,可以建立用截面損失率表征的鋼材銹蝕判定標準如表8所示。
表8 鋼筋銹蝕的判定標準
判定等級 3A 2A 1A B
截面損失率(%) >25 10~25 3~10 0~3
3.4 襯砌背后空洞評價指標
(1)襯砌背后空洞指標的選取
由于施工工藝、施工方法、施工質量、混凝土收縮等多方面的原因,隧道襯砌背后空洞問題比較嚴重。當襯砌背后有空洞時,二次襯砌的受力和圍巖的應力狀態會發生改變,二次襯砌上邊緣容易發生開裂;空洞同時也是水的通道,如果有滲漏水發生,則滲漏水會沿著空洞和裂縫進入襯砌,引起滲漏、凍害、鋼筋銹蝕等病害。另一方面,圍巖會失去應有的支護而松弛、變形,導致失穩、脫落,嚴重時會發生突發性崩塌,襯砌背后空洞可以用空洞徑向尺寸深度、空洞橫向尺寸、空洞縱向尺寸等指標反映。
由于襯砌背后空洞深度時,需要結合襯砌背后空洞的縱向尺寸來一起考慮,因此,從獨立性的角度考慮,未將空洞縱向尺寸作為襯砌背后空洞的一個指標。根據以上分析,對于襯砌背后空洞,宜采用空洞深度作為指標。
(2)襯砌背后空洞的判定標準
根據關寶樹(2004)介紹的一種襯砌背后空洞深度的判定標準和我國《公路隧道養護技術規范》的規定[7],襯砌空洞深度的判定標準如表9所示。
表9 隧道襯砌空洞背后深度的判定標準
判定等級 3A 2A 1A B
空洞深度Lk(mm) Lk>500 500≥Lk>100 100≥Lk 0
注:當拱背存在高30cm以上的空洞且有效襯砌厚度小于30cm時,可判定為2A/3A級。
3.5 襯砌變形、移動和沉降評價指標
(1)襯砌變形、移動和沉降評價指標的選取
隧道橫斷面尺寸可用激光式橫斷面測量儀進行測量,它可以方便地處理測量數據、顯示橫斷面形狀并輸出結果等,根據測量數據可以得到襯砌層的變形速度和變形量,變形速度可以反映襯砌橫斷面形狀的變化過程,變形量則可以反映隧道凈空的變化情況以及建筑限界是否滿足要求。因此,對于襯砌變形、移動和沉降,采用襯砌層的變形速度和變形量作為評價指標。
(2)襯砌變形、移動和沉降判定標準
采用變形量與內限距(隧道內輪廓到建筑限界的距離)之比作為判定指標,建立的判定標準如表10所示,表中s表示變形量與內限距之比。
表10 襯砌變形、移動和沉降的判定標準
判定 3A 2A 1A B
s s≥3/4 3/4>s≥1/2 1/2>s≥1/4 1/4>s
3.6 襯砌起層、剝落
(1)襯砌起層、剝落評價指標的選取
襯砌起層、剝落包括襯砌起層、剝落、剝離、鼓出等現象。可用敲擊法測量,判斷有無剝落的可能。對可能發生的起層、剝落,可以采用掉落的可能性作為評價指標。對掉落,可采用掉落區域的深度、直徑作為評價指標。
(2)襯砌起層、剝落指標的判定標準
襯砌掉落可能性的判定標準如表11所示。這個標準是針對混凝土的,對于防水砂漿等材料的掉落,由于剝落層較薄,可降低一個判定等級。
表11襯砌掉落可能性的判定標準
部位 掉落的可能性
有 無
拱部 3A B
側墻 2A B
襯砌起層、剝落深度和直徑的判定標準,以美國隧道檢查手冊中的剝落判定標準為基礎來確定襯砌剝落深度、直徑的判定標準,如下表12和表13所示。
表12 襯砌剝落深度的判定標準
判定 D C B A
剝落的深度Lb(mm) Lb>25 25≥Lb>12 12≥Lb>6 6> Lb
表13 襯砌剝落直徑的判定標準
判定 D C B A
剝落的直徑D(mm) D>150 150≥D>75 75≥D>50 50> D
3.7 襯砌表觀病害
襯砌表觀病害包括蜂窩、麻面、析出等病害。蜂窩、麻面反映的是襯砌混凝土的外觀質量和表面強度,可以通過襯砌強度反映,而且一般情況下對隧道結構的影響較小。析出對隧道結構狀況的影響可以通過滲漏水反映,因此未將襯砌表觀病害作為公路隧道結構狀況的一個評價指標。
4. 結論
公路隧道在運營期間,影響其性態的因素很多,根據劃分角度的不同,影響因素可以分為硬件(結構設施)因素和軟件(管理)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等[8,9]。本章主要研究公路隧道的結構性態,從隧道的常見病害和主要結構構件著手,主要考慮滲漏水病害、混凝土襯砌裂損、結構變形和外界影響因素,逐級建立公路隧道結構性態的評價指標體系。為了對公路隧道調查和檢測結果進行判定和評價,也為了使指標體系中的評價指標能與評價結果相符合,需要建立各評價指標的判定標準。在給出了評價指標的判定標準后,就可以使不同結果的評價指標能與結構狀況等級相對應,實現對公路隧道結構狀況的評價。
參考文獻
[1] 鄭佳艷,鄒宗良,劉海京等 重慶市6座城市隧道病害
分析及思考. [J] 公路交通技術2011(1)
[2] 孔祥興,夏才初,仇玉良等 基于可拓學理論的盾構隧
道結構健康診斷方法 [J]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11)
[3] 李小坤,施成華,雷明鋒 硫酸鹽侵蝕環境下隧道結構
病害等級研究 [J] 現代隧道技術,2011(4)
[4] 劉學增,馬小君 隧道穿越斷層破碎帶突水涌泥模糊安
全評價 [J]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9(z2)
[5] 林楠 基于模糊理論的地鐵結構安全評估研究 [J]
巖土工程技術,2010(3)
[6] 王華牢,劉學增,李寧等 縱向裂縫隧道襯砌結構的安
全評價與加固研究 [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z1)
[7] 楊建國,謝永利,李俊升等 服役公路隧道結構模糊物
元可靠性評價 [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
[8] 張建偉 運營隧道健康檢測評估模型研究 [D]. 重慶
交通大學,2012年
關鍵詞:公共安全;預防預警
Abstract: public safety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security, also is the most abundant connotation, so it is of the highest state security. Improve the public security incident prevention warning and emergency mechanism, and a set of the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for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ha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zes our country through public safety situation and root causes, and formulate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used for public security incident prevention warning, and maintain the local society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Key words: public security; Preventive warning
中圖分類號:P624.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安全是指免于危險,不受傷害,不出事故。推廣而言,安全是除了要防止各種產業事故,也須避免日常生活的災害,例如交通事故、城市火災、家庭事故等。還須免除各類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比如地震、洪水、星球碰撞等等。
公共安全是指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財產的安全。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公眾出行規律安全、避難者行為安全,人員疏散的場地安全、建筑安全、城市生命線安全,惡意和非惡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員疏散等。
二、我國公共安全形勢嚴峻
目前,我國公共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這已經成為制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造成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公共安全產業發展滯后,缺乏一套監測、預警、應對、管理公共安全事件的科技手段。國家應盡快出臺政策措施,將發展公共安全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升在公共安全領域的防范應對能力和管理水平。
據國家統計局近五年的數據估算,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20萬,傷殘人數超過200萬,經濟損失年均近9000億元,相當于GDP的3.5%,遠高于中等發達國家1%~2%左右的同期水平。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和社會轉型期,公共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越來越凸顯出來,但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備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
三、公共安全事件發生的根源分析
通過理論分析,得出了各種現實和潛在的安全事件發生根源,分析了公共安全事件發生的各種直接原因及其潛在因素:
(一)自然災害等客觀原因與人為疏忽等主觀原因相結合,以人為主觀引發的公共安全事故為
主。由于近年來地殼運動的不規則性和全球氣候變化的程度加劇,各種自然災害接踵而至。如發生在2008年年初的南方“五十年一遇”的大面積冰災。冰災剛過,5.12汶川大地震突如其來。
(二)人為主觀原因引發的公共安全問題發生的行業和場所具有一定的特定性,行業自律和部門監管的不足成主要原因。無論是從上述不久前發生的公共安全事例來看還是從以往的歷史記錄來看,人為主觀原因引發的公共安全問題呈現出特定的行業性。如礦難多發生于找礦和采礦的過程中,特別是以煤礦為代表的采礦業以及其他地質勘探行業。此類行業獲利多,利潤率高,但與此同時安全標準和安全規格要求都比較高,對人員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的要求也比較高。
(三)交通運輸行業也是一個安全事故頻發、安全問題嚴重的行業。 如7.23甬溫線動車事故等。
(四)一些普通的公共場所也成了公共安全事故的高發地。如酒吧、歌廳等娛樂場所,酒店、旅館等住宿場所,電影院,公園等休閑場所,商場和超市等購物場所。這些場所由于人多地雜,往往容易受火災、踩踏等原因影響而誘發公共安全問題。如2009年上午9時15分左右重慶涪陵商家促銷時發生踩踏事故等。
四、針對以上公共安全事故,主要從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強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眾公共安全事故防范意識。
加強公共安教育,就是要提高對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是要組建專門機構,加強對城市安全文化建設的研究,為政府在安全教育方面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提高安全文化建設和安全工作的有效性。
2.是要創新安全宣傳工作,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能打動人心的宣傳,以提高人民大眾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素質,奠定安全文化建設的社會基礎。
(二)加強行業自律和行業監管,將安全責任分配細化、安全責任主體具體化。公共安全問題屬于公共產品范疇,是運用公共權力的政府必須向公民提供的服務。嚴格意義上的公共安全問題,大致可以劃分為生產領域的公共安全問題和非生產領域的公共安全問題。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里說的就是風險意識,要對各類公共安全事故易發和高發行業進行風險管理。
(三)完善公共安全法制保障,力推“安全法治”。我國目前在公共安全建設領域的立法,總的來說已經初具規模,但由于沒有從總體上來把握對公共安全建設的制度設計,所以目前我國關于公共安全建設的法律制度還不健全。如根據現行《防洪法》、《防震減災法》等法律,在發生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危及公共安全時,分別由不同的機構來應對處理,形成了公共安全建設組織保障體制錯綜復雜的局面。
(四)加快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共安全系統。公共安全系統與普通的單一的應急服務系統是不同的,應該說,公共安全系統面對的是整個社會的安全問題,包括:人、財產、公共設施等。公共安全系統完全包括應急系統的內容,但卻是個更綜合、涉及面更廣泛的體系。公共安全系統包括的內容應該有:危險評估和規劃;預防準備(預案措施);快速反應即應急服務;恢復重建。
(五)建立應急處置服務體系
各地部門也可建立公共安全事件應急處置服務體系,可分為省、市、縣(區)、鄉鎮(街道級),所負責的方面應包括:特大型交通事故、大型食品安全事故、企業經濟責任事故、大氣和水環境污染事件、大型建筑安全責任事故、大型民族矛盾事故及其他大型事故。此外,還要借助媒體加強應急宣傳及事件事實報道及新聞發言工作。
五、結束語
公共安全系統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以各級政府及有關政府部門為主體,以國情、各地情況、行業情況為依據,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專項公共資源的配置、整合為手段,以社會力量為依托,以提高應急處置的能力和效率為目標,堅持常抓不懈、穩步推進。結合應急體系理論研究的成果以及國際上特別是發達國家應急體系建設的經驗,我國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體系,應在建立和完善應急指揮體系、應急資源體系、應急預案體系和緊急狀態的法律體系上下功夫。公共安全重在“防患于未然”。我們相信,只要全社會都充滿憂患意識、責任心,當前嚴峻的公共安全形勢一定會大大改善。
【參考文獻】
[1] 唐銀亮.公共安全問題急待關注,中國財經報網,2009.6
[2] 崔王娟.公共安全事故發生原因和特點總結,人民網,2009.10
關鍵詞:安全行為;3E原則;安全管理;施工起重設備
1. 建筑施工設備事故的現狀及導致事故原因分析
施工機械設備在建筑施工中應用十分廣泛,而作為施工機械當中起重設備類的設備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互聯網上的資料可以看出,目前,全國每年起重事故死亡人數占事故總死亡人數的比重較大,在工業城市中起重事故死亡人數占全產業死亡人數的7% ~15%,有的地方和部門高達20%。在發生事故較多的特殊工種中,起重作業事故的次數占34.7%,事故死亡人數占19.53%。
縱觀國內幾年發生的建筑施工起重設備事故,發生的原因是多種,有指揮、操作不當;起重設備保修、維修不當等等。根據現代安全系統工程管理理論中的3E原則理論,導致事故的發生的原因,歸根結底無非是技術原因、管理原因、教育原因、身體和態度原因等四個方面。而無論是這四個方面的任一方面,人在安全系統工程中起著絕對性的作用。筆者所在項目擁有10t龍門吊6臺、100t龍門吊4臺、25t汽車吊2臺和架橋機1臺,在實際的安全管理中,發現要提高機械設備的安全管理,必須要重視人員的安全意識管理,提高人員的安全行為管理和自我安全約束。
2. 提高人的安全行為管理要點及措施
在安全管理的三個要素當中,人、機、環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工程當中,人起著指揮、控制、操作等最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機械中的特種設備的安全管理,必須遵循“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管理方針,從工程的伊始到工程的竣工,要始終提高人的安全行為管理,以此來保證施工機械中起重設備的安全管理。要提高人的安全行為,根據3E原則,可以采取三種防止對策,即工程技術(Engineering)對策、教育(Educating)對策和法制(Enforcement)對策。根據這三種對策,提出以下幾種能提高人安全行為的要素及措施。
2.1制定有效的安全工程技術措施并嚴格遵守實施
隨著現代施工管理技術水平的提高,國家規范和各省市規范如《建筑安裝工人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建筑施工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規范》、《龍門架及井字架物料提升機安全技術規范》、《建筑機械使用安全規程》、《塔式起重機安全規程》、《建筑起重機械安全監督管理規定》等陸續頒布實施,有效地為技術人員編制符合本機械施工安全技術措施提供了必要的參考,嚴格遵循這些法規和標準、技術規范等要求,制定規范化的安全技術措施。
在實際的操作中,根據項目龍門吊、汽車吊和架橋機這些起重類設備的實際情況,結合所處的施工條件和各種國家、省市的規范,制定了一套符合自身設備的安全操作規程,并不斷完善。在機械的使用和維修保養中,嚴格遵守本項目龍門吊、汽車吊和架橋機安全操作規范,對安全使用設備,防止事故的發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制定有效的安全操作規范,提高了安全管理行為,促使人的安全行為得到進一步加強。
2.2加強安全教育培訓措施
無論從3E原則來看,還是安全管理中的現實意義,安全教育培訓措施是實現安全生產和文明生產,提高員工安全意識和安全素質,防止產生不安全行為,減少人為失誤的重要途徑。要提高人的安全行為管理,加強安全教育培訓是必須的。
施工機械設備,特別是施工設備當中的起重設備,本身是存在很大的風險性,查詢相關以往的事故資料當中,特種設備中的起重機械一出現事故,往往造成群死群傷,造成財產損失,社會影響極大。而從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低下,安全意識不強,沒有取得相應的資質就進行設備操作,蠻干、瞎干,違規操作、違章指揮這些行為往往造成人的安全行為低下,而安全行為的低下,也就是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當然,對于機械設備的安全教育培訓的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在實際的應用中,要根據教育培訓的內容和對象靈活選擇,這些教育培訓的主要方法有:課堂講授法、實操演練法、案例研討法、讀書指導法、宣傳娛樂法等。當然,也可以進行經常性安全教育培訓,這些形式包括有:每天的班前班后會上說明安全注意事項,安全活動日、安全生產會議、張貼安全生產招貼畫、宣傳標語及標志,安全文化知識競賽等。機械設備的培訓內容可以包括設備組成、原理、功能、設備操作規程的學習,設備運轉過程當中的維修、保養,故障識別等等,這些都可以是教育培訓的內容。
從龍門吊、架橋機的入場就十分重視人員的安全教育,項目部還專門邀請了塘沽區勞動局人才培訓中心專家來到我工地進行培訓講課。現場的機械操作人員都經過了正規的培訓,取得了相應的特種設備操作資格證才進行人員的上崗作業,并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通過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舉行一些安全教育培訓來提高人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安全行為,盡可能減少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失誤,這些培訓的內容包括安全法制方面、項目的機械設備危險源辨識情況、機械設備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以及項目機械施工的安全技術措施等等。對于一些注意事項,在每天進行施工之前,都進行必要的強調,使施工人員時刻擰緊安全警鐘。通過這些安全教育培訓,有效地提高了人員的安全行為,在實際的操作中,保證了機械設備的正常運轉,實現了預制梁的安全出池、運送和架設。
2.3制定相應的安全管理制度
3E原則的法制對策,從國家方面來講,就是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像《安全生產法》、《建筑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等等。對于各個生產經營單位來說,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國家和行業標準,結合生產、經營的安全生產實際,制定本單位的安全規章制度,也就是3E原則當中法制對策的一個應用。
通過這些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夠有效地約束人的不安全行為,提高人的安全意識,從制度上保證生產的安全。對于施工機械當中的起重設備,建立設備檢查制度、設備維修、保養記錄制度以及相關人員的安全生產責任制是必要的。
在需要使用大量起重機械設備的項目,十分重視這些規章制度的建立,根據實際的情況,制定了項目領導責任制、架橋隊隊長安全責任制,設備操作司機安全責任制、安全員安全責任制、各輔助人員安全生產責任制以及設備的維修、保養制度,健全了設備的檢驗、檢查制度等等,并根據項目的實際,建立了安全獎勵與處罰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一方面約束了各施工從業人員的安全行為,另一方面有效地推動了施工機械的安全運轉。人的安全行為的提高,保證了整個施工機械人-機-環的和諧發展,促進了安全生產。
結束語:
本文根據安全系統工程的3E原則,就如何用提升人的安全行為來提高機械設備的安全管理,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幾點措施和建議,給從事機械安全管理的同行們參考。
參考文獻
關鍵詞:機車;安全管理;信息化;維護
1.問題分析
安全問題是鐵路運輸中必須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現代化信息技術在鐵路安全領域的廣泛應用,是鐵路機車運用安全管理從傳統的粗放經驗型向科學集約型管理模式轉變的可靠技術支撐。早在1996年,在鐵道部的統一指導下國內就出現了機車運用安全管理系統,這一系統的出現使得機務的安全管理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使機務系統的安全得到保障的同時,也為機車運用的考核與分析提供了根據。
在安全系統被推廣之后,逐漸出現了JK-2H型運用安全管理系統、LKJ-93型運用安全管理系統、LKJ-2000型運用安全管理系統,這些系統的功能逐步完善健全,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與現代化管理不相協調的問題。因此,為了完善鐵路機車運用安全化管理,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出一套與現代科學技術管理相協調的,集人員管理、干部管理、作業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一體的機車運用分析與安全管理系統。
2.系統設計
新型信息化的安全管理系統應當具備三大基本功能,機車運用管理功能,機班運用管理功能,局段協同作業功能。 其中機車運用管理功能包括入庫管理、叫班管理、超勞預警、出庫管理、機車管理、出庫管理、站場走行等七個方面;機班運用管理功能應當包括人員計劃、待乘管理、出退勤管理、公寓管理、數據統計等幾個方面;局段協同作業功能機統一、協同編圖等內容,下面就幾大重要功能進行一一介紹。
2.1叫班管理
選擇車次或者按方向、批量選擇車次進行叫班,同時經過系統將相應的叫班數據傳送到各機務段機調崗位,在其對叫班數據進行簽收之后又由系統將實時情況反饋到調度所。根據機務段簽收的叫班數據及時通知派班崗位,根據計劃安排機班。
2.2超勞預警
通過調度所的叫班安排,對正在運行的機車進行調整,同時根據調度所的列車機班安排信息對一些超勞、即將超勞的機車發出預警通知,預先提醒防止列車超勞行使,保障機車運行安全。
2.3機車整備管理
調度所將機車叫班信息傳送到整備崗位,整備崗位則立即安排出庫機車,通過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將出庫機車的號碼發送到各派班崗位,派班崗位再按照計劃安排人員,機班與人員一一對應,保證機車整備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
2.4請銷假管理
派班室的工作人員接受司機遞交的請假條,并對司機請假信息在系統中進行登記,由系統將請假的司機自動進入請假銘牌隊列而不是派班隊列。在司機注銷請假記錄時,操作人員在系統中進行注銷登記記錄,由信息化管理的系統將注銷請假的司機由請假銘牌隊列自動移入待班銘牌隊列。
2.5出退勤管理
司機到達班派室之后,錄入司機工號,由系統對司機臨時檢測,檢測合格時可以辦理出勤手續,以便司機的出勤狀態達到最佳,為鐵路機車運行安全提供保障。司機進行退勤時,在退勤崗位系統根據司機的出退勤安排計劃,檢測后為其辦理退勤手續。
這種新型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統,在機車運用安全信息管理領域實現了信息的及時共享,同時又在機車、機班安排的全過程都進行控制,提高了機車的使用效率,又對乘務員的超勞狀態進行管理預防,使得機務運用安全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此外,又大大降低了派班室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緩解了重復勞動的情況,實現了機車運用信息化安全管理,為安全行車提供了可靠的支撐。
3.安全系統的維護
當前,在實際工作領域機車運行已經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統,但是由于人員操作、物理不足等種種原因,系統依舊存在部分漏洞,接下來便對系統中這幾個方面的維護進行簡單的介紹。
3.1常見故障
常見故障一方面主要由操作人員的不當操作引起,另一方面則是系統中信號中斷等網絡連接故障。這些故障的解決往往需要通過進入配置程序恢復正常,為了避免該類故障,在日常維護中應當加強對接頭、線路的檢查,在軟甲方面則應當多注意網絡配置是否無誤或者網卡運行是否正常。
3.2系統漏洞維護
避免系統漏洞是我們不斷追求的永恒目標,但是系統漏洞的出現很常見,在機車運用安全管理系統中其出現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是軟件的安全性能。更好的軟件配備,能夠具有更好的自我保護特性來保障機車的安全管理運行。因此,在軟件性不佳的情況下,系統漏洞更易出現。其次是不當的安全策略,為了保障機車運用系統的安全,我們根據系統特性進行正確的安全布防顯得尤為重要。僅僅有了優良的安全系統并不夠,當前安全策略不當是系統漏洞出現的一大主要原因。最后,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不到位。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與鐵路機車運用安全息息相關,員工的安全防患意識不到位是一個巨大的漏洞,系統安全問題往往由此產生。為了維護系統漏洞,當前最為緊要的問題一是對系統安全管理的特點進行有策略的布防,最大限度的避免系統安全漏洞的產生。在另一方面則應當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培養,員工的安全意識缺乏通常與其從業經歷有關,因此必須鞏固其安全防范能力,提高預判系統安全問題的本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維護鐵路機車運用的安全管理系統。
4.結束語
機車運行安全管理系統肩負著保障鐵路安全管理的重大責任,因此探討完善鐵路安全管理的策略和鐵路安全系統維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信息化的安全系統的運用能夠保障系統運行安全穩定,為安全行車提供保障成效顯著,在其與中國鐵路總公司機務信息管理平臺相結合之后將會更大程度的發揮其優勢,更好的保障鐵路機車運用安全管理系統。除此之外,我國的安全管理系統依舊存在不少問題有待解決,總的來說就是從技術研究和人員配備兩個方面對機車運用安全系統進行完善,保障鐵路運輸的安全進行。
參考文獻:
[1]張偉,肖鋒.機車運用安全管理系統[J].內燃機車,2002
[2]劉永勝.基于系統工程理論和方法的機車運用分析與安全管理系統[J].西鐵科技,2012
[3]許瑞麗.淺析機車運用安全管理系統及其維護[J].職業技術,2012
>> 港口危險貨物集裝箱監控管理信息化框架設計 危險貨物集裝箱多式聯運風險分析 RFID技術在港口集裝箱車輛管理中的應用 信息化建設在危險貨物集裝箱檢查中的應用 港口危險品集裝箱的風險防范設計 港口危險貨物集裝箱應急輔助決策支持系統研究 集裝箱貨物的裝載 通過RFID提高石化產品的集裝箱管理 損壞維修賠償條款在船公司集裝箱管理中的作用 物聯網技術用于集裝箱管理的實踐探究 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危險貨物集裝箱堆存監控系統應用 危險貨物集裝箱運輸環節監控關鍵信息 物聯網在港口集裝箱業務中的應用研究 RFID射頻識別技術在集裝箱港口起重機中的應用 視頻疊加技術在港口集裝箱查驗上中的應用 集裝箱鐵水聯運中危險貨物品類的研究 集裝箱海運危險貨物謊報、瞞報案件證據鏈的構成 健康、安全和環境管理體系在港口集裝箱裝卸設備維護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RFID技術在集裝箱碼頭中的應用 危險品集裝箱碼頭環境風險事故預防管理對策措施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吳蘇江. HSE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踐[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9:58-59.
[3] 陳偉炯. 船舶安全與管理[M]. 遼寧: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8:1-2.
[4] 牛聚粉. 事故致因理論綜述[J]. 工業安全與環保,2012 (9):45-48.
[5] 許素睿. 安全系統工程[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