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文學素養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情感素養
小學生詞匯量有限,寫作的時候文章空洞、蒼白,學生所寫出的文章只是在敘事,而沒有情感的文章就失去了靈魂,這嚴重影響了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號召,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培養學生的情感素質,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生活。
一、利用真實情感對學生進行啟發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思想情感能夠對學生產生很深的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應該充分地發揮自身的魅力,用最真實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感染、熏陶。在進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也是如此,教師要充分地調動自身的情感,用真情去感化啟發學生,開啟學生情感世界的大門。
例如,在學校舉辦拔河比賽之后,可以讓學生寫下比賽的經過和自己的感受,而在布置寫作任務之前,教師對學生進行了動員:“同學們,我們班在拔河比賽上獲得了第一名,這是每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我相信大家心情一定很激動,老師也是一樣,老師為你們感到驕傲,讓我們一起鼓掌,為你們所獲得的成績慶賀。下面讓我們拿起筆記錄下這榮譽的時刻吧!”通過教師的啟發,學生的情感因素充分地調動起來,所寫的文章更加真實、情感也更加豐富。
二、創設情境對情感素質進行深化
情感需要特定的情境才能產生,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創設情境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的內心體驗。例如,在進行小學三年級《我愛秋天》這一內容的寫作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秋天相關的圖片、視頻,讓學生看到秋天的紅楓葉以及農民伯伯豐收時的喜悅,等等。通過直觀地展現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對于秋天的喜愛之情,在多媒體情境中學生獲得了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所寫的文章就能更加充實,情感也十分真摯,同時,又富有生活情趣。
總之,情感素質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實施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素質,充分重視學生自身的情感特點,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抒發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和感受,這樣教師才能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幫助學生解決情感上的煩惱,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還能有健康的心態、樂觀的情緒、積極向上的態度,為學生日后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化校園是廣義上的校園文化,是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想模式和終極目標,是現代高等教育理念的集中反映。它是一種校園形態、文化形態和價值形態。文化校園相對校園文化而言,其文化育人功能、精神陶冶功能、價值引導功能更為全面、具體、深刻。文化校園更具有文化傳承、文化啟蒙、文化自覺、文化創新、文化發展的功能。文化校園對大學生的引導作用是全方位的,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行為方式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影響。文化校園對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需要研究文化校園建設、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現狀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為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提供對策分析。
一、文化校園建設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作用
文化校園建設與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文化校園建設營造具有創新內涵的校園文化底蘊、提供大學生創新活動需要的設施和場所、建立有利于創新素質培養的文化制度。從精神內涵、物質基礎、規范引導等方面為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提供保障。
(一)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校園精神文化是文化校園建設最核心的內容,它以無形的形式存在于大學校園中,通過學校歷史、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等形成了完整的精神文化體系,為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了內在的導向。高校文化校園建設應將創新教育的理念作為精神文化的重要內容培育,將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教育教學的培養目標來實現,形成覆蓋高校的價值體系,營造具有創新內涵的校園文化底蘊。為創新素質的培養提供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利于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具有創新內涵的校園文化底蘊通過課堂教學、文體活動、學術講座、師生交流等多種形式體現,利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銜接將為激發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提供幫助。使得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時刻感受到創新文化氛圍的熏陶,逐步形成創新人格特質,樹立創新觀念和目標。
(二)為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提供物質基礎
文化校園建設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物質文化建設,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更加需要完備的物質條件。優美的校園環境陶冶了大學生積極創新的情操,開放的圖書館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理論條件,健全的網絡條件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完備的實驗室、教學基地為大學生科學研究提供了創新平臺,大學生創業園區為大學生創新活動提供了場所和空間。因此,作為文化校園的一部分,高校基礎設施狀況是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物質基礎。完備的物質條件為大學生創新活動提供了保障。
(三)對大學生創新活動進行規范和引導
校園豐富的文化活動是文化校園建設的載體。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離不開專業的知識儲備和寬廣的知識面。校園文化活動在這一方面發揮了它的優勢,融匯了不同學科的知識,將文化與科學有機結合,不僅實現了對專業教育的補充,拓寬了大學生的視野,還在實踐培養方面提供了平臺。以形式多樣的學生社團為例,人文、理工背景的眾多大學生匯集在一起研討、學習,實現學科的交叉互補,在活動的過程中既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又鍛煉了創新能力。同時,校園文化制度為創新活動的開展和創新結果的評審提供了保障。例如,學生社團活動、科技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等在相關制度的規范和引導下開展,大學生按照嚴格的規章制度積極研究創新的方法和規律,進行創新活動。這種規范對于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培育不僅具有推動作用,也具有約束和引導的作用。
二、文化校園視野下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創新精神缺乏,參與意識薄弱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是他們在學習和科研中敢于創新,不畏權威,能堅持實現個人理想的精神,是大學生在主動探尋和發現事物之間的新關系或者在創造的過程中產生的智能心理和非智能心理的優化整合。然而,目前我國大學生普遍缺乏創新精神,這也是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面臨的首要問題。經歷了高中教育階段,進入大學校園后,眾多大學生仍然習慣于被動式的學習方式,表現在課堂上即為被動接受知識傳授,缺乏獨立自主的思考和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的培養需要大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專業學習和研究,在完善專業知識儲備的同時學會自主地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另外,部分具有創新動機和意識的大學生參與意識薄弱。對于專業學習中迸發出來的新思維、新設想不能及時付諸實踐,失去了創新實踐的良好機遇。當代大學生創新精神缺乏、參與意識薄弱的現狀是由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二)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缺少平臺、缺乏引領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渠道雖然比較多,但是專門針對大學生創新實踐設立的實踐基地還不多,在現有的創新實踐基地當中,大學生科技園、創業園是比較常見的形式。但是大學生科技園、創業園設立在校園中,相比其他創業空間不僅需要遵守更多的秩序,同時在創業行動上也受到比較大的束縛,很難在同行業中取得競爭優勢。校園之外的創新實踐平臺更加匱乏,高校缺少與企業之間的創新合作,缺少針對大學生建立專門的校外創新實踐基地。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種類繁多,但高質量的創新活動不多,大學生參加創新類競賽活動嚴重依賴于國家級、省級科技競賽,校園內組織的社團活動、科技創新活動水平不高。此外,在大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中,缺少經驗成為制約創新活動效果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創新活動缺乏引領,缺少創業創新經驗的分享和獲取。僅依靠創新課程的理論學習還不足以幫助大學生獲取創新經驗。
三、文化校園視野下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研究的路徑選擇
(一)積極建設具有創新內涵的大學精神文化
大學精神文化是文化校園的核心,積極建設具有創新內涵的大學精神文化,使創新精神成為文化校園的靈魂。從學校發展層面來講,應該將創新精神融入到自身的歷史文化、辦學理念、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目標之中,通過內化的宣傳和滲透,讓創新的價值理念在長期的學校發展中形成意識氛圍。從教育教學層面來講,促進教師將創新精神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教育的環節來引導學生,使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并逐步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從學生管理層面來講,秉承“培養創新精神”的工作理念,積極地創造有利條件,引導大學生在校園活動的“第二課堂”中投身實踐活動,建立并改進學生管理制度,從制度方面激勵大學生的創新行為,從保障方面支持大學生創新活動。
(二)利用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提供載體
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高校要鼓勵和要求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和科學競賽,參與創造性的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論學習型社團,鼓勵學術科技型社團,自由、自主地開展學生關注的、感興趣的學術講座、科研征文;鼓勵本科生參加科研課題研究,參與科研單位的科研活動;設立大學生科研基金,撥出???,獎勵學生科研,支持大學生的學術活動。高校對于校園文化活動的支持應該是全方位的,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等物質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在制度層面建立更多鼓勵性政策,例如將科研活動、創新型競賽計入學分,打通教學環節與非專業素質培養環節,鼓勵大學生參與創新活動,參與創新實踐。對于大學生科技園、創業園等創新實踐基地的管理要制度化,更要對大學生的創業行為在規則范圍內給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和理解,以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
(三)利用校企合作為大學生創新實踐提供平臺
論文關鍵詞:文化素養,技職院校,體育意識
體育文化素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由一個人的體育知識、體育技能、以及體育意識、興趣和習慣等因素決定。技職院校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一方面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對自然、社會以及人生等問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而另一方面又因為中考和高考的失利而進入技職院校就讀,環境與之前比發生了加大改變,對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夠準確,有時甚至是片面的。這個階段的教育對他們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抓住時機提高他們的體育文化素養是職業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如何提高?我認為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多渠道滲透體育的影響,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
體育意識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人們對體育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體育各種內外關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動的總和。
學校經常性地、有計劃地進行引導,有意識地創建健康積極的體育氣氛,讓學生自覺參與到運動中去。如班級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教工、學生對抗賽等,并形成制度。體育教師則可以利用校園網為體育知識宣傳平臺,收集和設計一些知識性、趣味性的素材豐富學生的體育知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體育的認識。在各系各層次的體育比賽中,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學生在體育活動的嘗試和練習中不斷加深了對運動項目特有魅力的感知,得到穩定、持久的動力,體驗到運動的樂趣,最后轉化為自身的迫切要求,從感性上升為理性,從興趣愛好經過內化變成自覺意識。
二、課堂上加強體育技術、技能訓練,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體育運動的基本技術、技能學生主要是在體育課堂上學會的。老師示范講解、學生模仿練習、再經過糾正錯誤、反復練習達到分化、鞏固、動力定型。技職院校學生已具備了跑、跳、投擲等基本技能,教師須根據他們的身體情況和知識結構的變化,進一步挖掘潛力,在練習與鍛煉中鞏固提高、形成新的技能。如:三級跳遠、足球繞桿射門等,這些技術雖有一定的難度,但學生往往表現出比較大的興趣。
由于學生身體素質和知識結構存在差異,學習和掌握技術的速度會有快有慢,但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新技術時都會產生成就感和滿足感。如:學習籃球的“三步上籃”技術,對運球基礎較好的學生要求作好行進間運球三步上籃并力爭進球;對于普通學生要求能完成自拋球跨右腳球接三步上籃,或運一次球當球彈起時跨步接球上籃;對于運球基礎較差的學生(尤其是女生)要求則更低一些,能學會原地跑動后跨右腳做三步上籃即可。這樣,各種層次的學生都會在課堂上獲得成功的體驗,最后達到學會技術。
三、創建課后體育氛圍,鼓勵引導學生自覺參與體育運動。
通常帶有游戲性質的娛樂性體育項目更受學生歡迎,我院運動會引進了系列的群體類運動項目,多層次地創建課后體育氛圍,促進學生課后仍然積極參與和練習各種運動項目。我院群體類項目各組別按成績直接取各系部前8名,不足8名遞減1名。如綜合投籃:每隊4人。每人選一項(一分鐘投籃、罰籃10次、一分鐘全場來回運球上籃、一分鐘限制區外投籃),以四人投中總次數排列名次。如遇總次數相等,依次以三分球、罰球、跑籃、限制區外中籃多者名次列前;足球射門:每隊5人。在11米處射門,打中相應區域得相應的分值,每人有三次射門機會,每人連踢完三次換其他人繼續比賽,最后以五人的得分總和排列名次,如遇積分相等,依次以8分、7分、6分…多者名次列前;滾雪球:每隊8人。2隊同時進行比賽,賽距為20米,在起、終點分別放上標志物作為折轉標志。按照全隊人員手拉手跑回起點的先后按計時取名次。比賽要求:①每隊8人縱隊排在起點線上,發令后,各隊第一位迅速向前跑去,繞過終點標志物跑回起點,與第二位兩人手拉手再迅速跑向終點,折轉后返回起點,再拉第三位的手變成三人手拉手向前跑……依次類推,直到整個隊伍手拉手跑完為止。②返回起點的人必須手拉手繞過起點、終點的折轉標志物才能向前跑。③跑動中不限制隊伍的排法,但必須是手拉手,不得脫手。④全隊人員(8人)全部超過起點才算全部到達。這一類游戲類運動項目對團體合作有較高的要求,也充滿了趣味性,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很高。另外,我們學院的“技師杯足球賽”、“三對三籃球賽”等校園賽事在學生中也有較大的影響,各系部定期舉辦的各類乒乓球、棋類活動也深受學生歡迎。
這樣的課外體育活動帶動了大多數學生參與到運動中去,學生課外參與和組織體育活動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這樣的課外體育活動也可以發展學生的娛樂體育技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之余,也提高了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
四、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養成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
引導學生在一定范圍內自己選擇體育運動項目,自己分析和評價他們的體育興趣??梢酝ㄟ^開設選修課、體育協會等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表現自己的運動才能,從而保持對鍛煉的穩定興趣。在此基礎上嚴格要求,反復磨練達到體育習慣的養成。體育教師是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主要影響者,也是學生直接效仿的對象之一,要充分發揮教師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和影響力。體育教師應該加強學習和鍛煉,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水平,以高尚的人格、廣博的知識、標準的示范和良好的行為對學生產生明示和暗示的綜合效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
總之,每一節體育課,每一次體育活動,都能使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促成良好的體育習慣的養成。技職院校的學生就有了從事終生體育鍛煉的基礎,他們的體育文化素養也必然會相應提高。技職院校學生如果能全面樹立終生體育和健康體育的觀念,必將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素養;教育生活化;興趣;習慣
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知識和提高思維的初級階段,良好的語文教育不僅僅給他們帶來語文知識和語言的積累,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他們形成適宜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即實現小學生“語文素養”教育――以語文為核心的綜合素質[1]。目前傳統的小學生語文教育單純采用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忽視小學生創造力等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只注重課本知識的灌輸,鮮少提供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從而忽視小學生運用語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使語文教育形成了一種枯燥乏味的現象,小學生在接受語文教育過程中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妙之處,逐漸減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為了解決這些傳統的語文教育問題,實現小學生“語文素養”教育,本文提出以下三個著力點:
1. 語文教學應以興趣為導向
興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只有對學習感興趣,才愿意參與和接受所學的知識。因此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應選擇符合小學生興趣和需要的內容。如在教師設計的活動上要符合小學生的特點和要求,保證小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興趣學習和參與。除此之外,教師也要注重發掘學生興趣并進行引導,在引導過程中加強對小學生的了解并培養小學生對新事物的認知能力以及小學生之間的親和力。在老師這樣的努力下,小學生會積極主動的配合教師,他們的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高,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以興趣為導向的教學更容易激活他們思維的潛力,強化創新力和想象力。
2. 語文教育要生活化
現今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癥結就在于語文教育與生活的疏離,小學語文教育應當具有生活化的品格與價值[2]。語文教育的生活化包括教育方式的生活化和教學知識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生活化指由傳統只注重課堂授課的教育方式轉向同時注重課堂授課和課外實踐授課的教學方式。教學知識的生活化指語文知識的教學不能僅依賴于課本知識,也要注重在生活中吸取知識,這也是語文這門學科的本質性決定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運用好語文教材,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小學生多讀、多看,通過看、聽、讀、背、記等方式,使小學生獲得更多的語言積累、形成語感,但為了達到“語文素養”的目標,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就需要在現實生活發現語文知識,并通過課外時間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生活本來就是一部多姿多彩的百科全書,生活可以使小學生獲得課堂中所沒有的語文知識、練就語文技能、感悟。要從生活中積累語言,擴大語文教學的途徑,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不把語文學習局限在課堂和校園之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小學生的課外實踐。例如春天到了,老師可以把課堂轉向室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春天的美景,并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同時也要把學到的語文知識滲透到實際生活的各個環節中,融合在生動活潑的情景中,使小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語文知識和語文思維方式。
3. 語文教育要注意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巴金曾說過孩子的成功教育要從好習慣培養開始。而語文作為所有學科中的基礎科學,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僅有助于語文自身學科成績的提升,同時也對帶動其他學科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伴隨孩子的一生,塑造人格,使其終身受益[3]。而目前的小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由于種種原因仍存在許多不好的習慣并且沒有得到老師和家長的注意,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成為小學語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小學生難以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因為教育觀念的缺失、語文新課程改革落實不夠、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且對語文教學研究不夠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配合不夠[3]。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師和家長沒有真正重視,沒有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指導和監督。由于學校的課堂是仍然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方式,是學習習慣培養的主要場所,所以本文對老師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提出相關建議:(1)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口語交流習慣包括將普通話的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積極參與并勇于發言的習慣。在這一點上,老師要做好領頭的作用,使用普通話授課,在學生提問或回答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傾聽,在課堂互動方面,老師要做好激勵政策,鼓勵小學生尤其是內向的小學生參與并積極發言。(2)培養小學生識字和寫字的習慣。老師要貼近學生生活來激發小學生對識字的興趣,如讓學生在放學路把不認識的商標店鋪名記下來。同時老師要對學生進行親身指導和增加持久性的寫字培訓。(3)養成愛圖書看報的習慣。學校要在教室內設置一個小型書架渲染讀書看報的氛圍。老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如何選擇書籍,把選定的書籍的閱讀當作作業布置下去,然后老師要指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并讓學生養成記錄筆記的習慣。(4)培養小學生留心周圍環境的習慣。老師首先要強調在寫作中一定是真實的來自生活中的,并教導學生獲得真情實感的方法就是留心生活。也可以讓學生記筆記,記錄每天的所見所聞和所感。
結語
教學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語文是最具美感的學科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以學生興趣為導向,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親身體驗和感受語文活動,獲得語文藝術的美感和審美的愉悅的同時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文學素養。小學語文教育實現“語文素質”教育的道路是艱辛和漫長的,但相信在教師不斷地去努力、去發現、去探究、去創新的同時,學校、家長和社會相互配合下,語文教育一定會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作者單位:邯鄲縣姚寨中心校高莊小學)
參考文獻:
[1] 包亞娟.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五大途徑[J].語文教學通訊,2013.09
一、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新的現代教育理念
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教育理念,在我國課程教育體制改革的今天,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現代教育理念,小學語文教師所要掌握的現代教育信息主要是包括兩方面。
1.宏觀教育的認知角度
主要是要求教師具有宏觀教育認知觀,對小學語文基礎性教育的發展方向有整體認識,能夠更加清楚的認識到小學語文教育的所要培養學生目的。根據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到發展學生智力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發展小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學到的語文知識具有適應社會的能力。我們要了解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要有針對性去備課。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認識到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從小就培養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2.語文教育的認知角度
語文教學中有著本學科的認識角度,小學語文教學中主體認識目標就是要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質,當今的素質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改變過去的傳統語文教學理念,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素養是最重要,對于培養學生的素養,是小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教育理念的基礎。我們在進行教學課程設計過程中,要把教師的語文素養放在第一位上。小學語文教育的認識新角度,是要培養小學生掌握漢語和運用漢語的能力,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能力。
二、小學語文教師在知識結構上更加強調多元化
1.要向“全科型”小學教師的方向轉變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學生發展需要,小學語文教師要求除了具備自己所講授的知識,同時還要具有專門性語文知識和技能,為小學語文教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相互交叉做好鋪墊。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能夠對語文學科相當熟悉,具備相當語文專業知識,這是一名新型的語文教師所要具備的。同時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能夠完全掌握這些知識體系,同時也要能在教學實踐中很好的運用這些知識。做到所掌握的知識相互能夠交叉,把相互接近的知識相互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
2.小學語文教學綜合化的趨勢和要求
小學語文教學綜合化的趨勢主要體現在,老師所要掌握的數學、地理、歷史、哲學等學科知識來做好鋪墊。這是新型小學語文教師的最基本要求,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師做到知識的補充,現階段我國的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受的知識點比較多,接觸面比較寬廣。在課堂上經常性提出一些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備課的同時要把課文中所涉及到知識點都要理解。從另一方面來看,教師對語文知識的認識與理解,能夠更好的啟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小學生去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小學語文教師注重文學素養的提高
文學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專業提高的內在本質,注重語文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就要注重語文文學素養的深度認識。但是在我國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并不重視文學素養的培養,這一方面的培養長期的被忽視。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上過于專業化。但是,新課程教學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注重全面提高學生文學素養。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注重是學生聽、說、寫的能力,把小學語文知識進行分割講解,語文知識的內涵體系被分解,不能體現出來整體,其實,語文知識中包含很多知識體系,在文章中可能蘊含著德育、美育、智育等知識體系。所以,我們要考慮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具有文學素養,就要從小培養學生具有文學素養,培養成為一個合格的現代人。
四、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策略
1.小學語文教師全面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在當今知識更新較快的時代里,小學語文教師要保持終身學習的理念,這樣才能跟上教育變革的步伐。小學語文教師要能夠完全掌握所講授的課程內容,同時還要不斷地填充自己,在專業技術知識上進行學習,對學生需要的知識進行分析與研究。也就是說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手段、途徑來不斷的武裝自己,讓自己在教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前進。教師要轉變落后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學體系,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小學語文教師自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對新的知識體系進行追求,把學習新知識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來做。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材;中外名著;閱讀教學
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著作浩如煙海,各顯風采,是人類文學文化的精髓所在,帶著時代的烙印,在某一程度上也是歷史的一種記錄和繁榮標志。小學生如果能從小學時期就開始進行名著的學習,將會毋庸置疑地對培養文學素養提供很大的幫助,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也會有很大的裨益,因此將文學著作引入小學課堂對于小學教學的課堂突破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一、培養興趣,激發能力
文學名著都是由各國文學素養底蘊深厚的大家作品,語言文字功底十分深厚,然而小學生們仍然處于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心智并不成熟,難免會覺得這些文學大家的作品晦澀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必須講求正確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并不能強迫學生們去閱讀名著,只能引導學生讓他們以自愿的心態進行名著的學習,才有可能理解消化名著內容,逐漸轉變為自己的知識道理心得體會。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興趣是較為簡單的,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設備教學,會十分輕松地勾起小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從而拉近小學生們與世界名著的距離。目前,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已經是十分普遍的教學形式,這也說明了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的條件十分便利。順應時代的發展,一部分的文化名著已經從文字轉變成了電子信息形式,例如翻拍成電影、電視劇,較為經典的就是我國的四大名著《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這對我國文化歷史信息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而《西游記》更是翻拍成了多個不同版本,其中不乏有設計成針對兒童的動畫片的版本,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影像信息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對于較高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動畫片可能已經不能很好地讓他們提起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讓較高年級的小學生們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形式對有興趣的文學名著進行學習,教師可以給學生建議,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
二、大小課堂,完美融合
為了與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形式,急需將文學名著貼近小學生的生活,不可否認的是,閱讀是促進小學生們貼近文學著作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但是想要讓小學生們充分理解、使文學素養得到全面穩定持續的發展,小學教師必須樹立起正確的小學語文教學文化課堂觀,必須將學生們私下的“閱讀小課堂”及課堂上的“閱讀大課堂”相結合。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例如晨讀、分角色朗讀、課外閱讀、自由閱讀等形式相結合,擴大學生們的課外閱讀范圍,增大閱讀量,從而達到良好的名著學習效果。
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成果,教師必須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性地指導學生們的閱讀課外經典名著,指引小學生們形成尊重師長、博愛同學的良好品格,以及誠實守信真誠友善團結互助的社會公德。教師在引導學生們進行世界名著閱讀的同時,也要恰當地指導同學們放眼世界,開拓視野,汲取中西文化的精髓所在,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水平。
將學生們在課下自行閱讀名著的“閱讀小課堂”與規范教學的“閱讀大課堂”相互結合,可以完美融合語文知識,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非常大。無論是拓寬知識面,提高思維靈活度,還是觀察力、理解力、思考力等能力的發展都會通過文化名著的閱讀得到很大一部分的提升,在教室的正確引導下積累了足夠的文學功底之后,語文素養水平會得到一個質的飛躍。這也足以說明,小學生只有積累了足夠多的文學著作閱讀元素,才能夠在語文學習方面有所突破。
三、方法科學、高效質量
(1)授課內容與授課方式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中,整體的課堂知識容量相對是比較少的,其涵蓋的知識點也并不是很寬闊,基本的教學要求側重于淺層知識面的理解和學習,思維難度并不會特別高。一旦進入中學階段,教材內容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有所提高,這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課方式上,小學語文教師通常會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構建相符合的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相應的教學,由于課堂知識容量不高,講課的速度比較慢,學生很容易掌握住所要學習的知識。但是進入中學階段,教材內容體系的增加,使得有限的課堂之中教師必然要加快講課速度,教學方式也不同于小學階段,再加之對剛進入中學學生的學習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認識不足,極其容易導致剛進入中學的學生不能夠很好地適應中學的語文教育,發生教育脫節現象,使得學習效果下降。
(2)學生特征與學生習慣
小學生課余時間較為豐富,學習任務沒有中學那么多,整體的學習氛圍都是舒適寬松的,這也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而進入中學,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個陌生的新環境,學習要求高、學習任務重等問題都擺在了學生眼前,這種跨度的存在,往往使學生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無法很快適應新環境,跟不上中學語文教學的節奏。從學習習慣的角度來看,能夠迅速適應中學語文學習的學生必然是那些熱愛語文、語文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這些學生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了較高的語文素養。而如果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不對,極其容易導致進入中學后,難以適應新的語文學習環境,自然也會感到學習的吃力,隨著教學內容難度的增加,學習所遇到的困難也會越來越多,進而使得學習語文的興趣降低,造成學習成績的滑坡。
2.銜接性視野下的小學語文教育如何開展
(1)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教學觀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指導,直接決定著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和層次。不同教育階段觀念的統一性也是衡量教育能否保持連貫的一個要素。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教學觀念是對教學活動、學生特點、學習價值最本質的認知,落后的教學觀念必然無法適應學生的發展,也無法取得有成效的教學效果。在這一點上,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自身,都應該加強與中學語文教師的交流,促進教學觀念的統一,樹立學生主體觀,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充分的小學語文活動中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培養小學生的良好語文素養,從整體統一的教學觀念出發,開展小學語文教育,為今后小學生邁入更高的階段打下夯實的思想觀念基礎。
(2)創新教材,拓展知識內容
知識過渡銜接的橋梁便是教學素材,而小學語文課本是教師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素材,把握好知識的銜接性要求教師有效處理教材。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有意識的注重小學語文知識內容的拓展,加強與中學語文知識的過渡。這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小學語文教師要學會利用教材,創新教學內容。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在幫助小學生完成課程目標的同時,以拓展創新的教學內容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將中學階段一些基本的有用的語文知識以拓展的方式提前引入到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從而為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做好鋪墊。
(3)改善教學模式,構建有效課堂
小學與中學作為兩個不同的階段,語文知識的學習內容不同,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也是不同的,在小學階段,單純的依靠記憶便可掌握語文知識,而在初中的語文學習中顯然是不夠的,要想實現小學與中學語文學習的有效銜接,這就要求我們的小學課堂要轉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構建出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發展的有效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塑造學生頑強的心理品質,使小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進而為適應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做好過渡準備。
(4)做好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體系對于小學就階段的語文教學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小學語文能否有效實現與中學語文教育的銜接,教學評價體系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在當前的小學階段,針對小學生的語文發展性評價往往是與中學相割裂的,這既不利于不同階段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也不能夠從整體上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鑒于此種情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過程建立統一的發展性評價體系,從教學和學生這兩個維度改善教學的不足幫助學生成長發展,以評價體系作為引導,使小學教學和學生的發展朝中學靠攏。
3.結束語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為此,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筆者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現就自己的一些體驗拋磚引玉,淺顯地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要優化教學環境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1.1樹立大語文學科觀念意識。語文學習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的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知識來源于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于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游的興趣,關注旅游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游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1.2構建語文學習的硬件條件。就語文學科教學來看,基本的教學硬件條件有標準教室、圖書室、閱覽室、多媒體教室等,構建這些硬件條件是非常必要的。
2.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構成
2.1基礎的文化知識?;A的語文文化是小學生形成語文素養的最基本的出發點。語文文化知識包括:語言知識、文化知識、文學知識、文藝知識等等多個方面,而一般對于小學生來說,基礎的文化知識則包括漢語拼音知識、詞語知識、句子知識、文學知識、修辭知識等等。這些基礎的語文文化知識能夠對小學生的言語做出一個很好的規范,是小學生形成良好語文素養的必備條件之一。
2.2豐富的語言積累。語言積累既包括課內的語言積累,也包括課外的語言積累,課內的語言積累指的主要是在語文教材上所得到的語言積累,包括對字詞的掌握以及對古詩文和文章片段的閱讀和背誦,課外的語言積累指的主要是在課外時間通過擴展自身的閱讀量來進行的。由此可見,閱讀是實現豐富的語言積累的最主要的方式。
2.3初步的語文能力。語言能力指的就是一個人的言語能力,主要由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組成,言語是我們與他人順利地進行信息傳遞的最有力的工具。在語文的范疇內,言語能力主要指一個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這些能力主要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言語交際的過程之中體現出來,要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就要對小學生在聽、說、讀、寫、語感等方面的能力進行培養。
2.4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需要教師的辛勤教學,同時小學生也要能夠具備一定的能力去掌握語文知識和言語能力,這時就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中,教師起到的主要是引導作用,只有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更加容易地掌握語文知識和能力,從而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比如:善于創新的習慣、勤于思考的習慣、認真聽課的習慣、敢于提問的習慣等等。
2.5豐富的語文情意。在新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課程要培養學生對祖國語文的熱愛情感,要加強對學生審美情趣和思想道德的提高,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優秀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在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中,學生們要能夠領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漢語言文字中的優美,吸收民族優秀文化中的精髓,逐漸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為培養語文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3.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應注意的問題
3.1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形成長期堅持的觀念。小學生語文素養重在一個"養"字,"養"字所代表的就是需要一個過程。"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和能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通過科學訓練和培養的,而且這個過程有長期性和階段性。搞一次、兩次語文活動不可能改變現實的學情,只有長期不懈地做下去才能有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中,必須有一種打持久戰的精神,從課堂、課外到活動課,從第一、第二到第三學段,不斷地堅持下去。也許在活動的初始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因為活動趣味性,影響學生的注意力。但憑筆者的經驗,只要你肯改進,肯堅持,終有一天可以看到你日復一日辛勤勞作的果實。千萬不要因一時的失敗而否定一切,走回大講特講習題卷紙的老路,讓生龍活虎的課堂重回以往的死氣沉沉之中。
3.2注重多種形式結合評價學生。小學語文活動中的評價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評價學生在語文活動中的表現不應該是簡單的一種形式。"評價要及時、公正、客觀。注意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評價學生不只單一注重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盡量不用量化考核,而使用綜合性評語的方式來評價學生在語文活動中的表現。其一教師應注意應用形成性評價。教師應搜集能反映學生參與語文活動過程的材料,如活動中的發言記錄?;顒雍蟮姆此?、小結,幾次活動中的階段性進步等,注重過程中語文素養的逐步提高,與過往的表現相比較,給予恰當評價。其二教師應多運用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的評價方式。每一次活動的最佳應由學生評出,教師只能做適當的引導,說出評價的尺度,而不能左右結果。評選的過程中應該每一位學生說出自己選擇的理由,而被評選者應說出對自己的評價。這樣就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能更好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3.3在語文活動中教師應作內容的發現者、創新的點撥者。內容的發現者。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每一個班級都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每一個班級也都應該有適合于他們的語文活動內容,利用語文活動發揚優點,訓練缺失,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動向,善于也樂于發現學習生活中的小契機,最終使其轉化為語文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 語文 自主 合作 探究 學習方法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21-
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施素質教育,貫徹《語文課程標準》,全面培養小學生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創新意識,生存、生活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語文現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下面我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同語文課型的可行性談談看法。
一、講讀課文中的實踐
小學語文課程中講讀課文占有首要的位置,所選課文兼思想性、藝術性、人文性、知識性等為一體的經典文。教學時,教師要積極、靈活、大膽地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小學生在掌握語文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同時,注重全面素質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在注重語言基本功訓練的同時,讓小學生掌握學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可以緊扣“自主――探究――實踐”的學習方式進行設計,放手讓小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積極探究中獲得思想啟迪,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整個學習過程可分四步進行:(1)初讀課文,理線索。教師引導質疑,激發學文情趣;學生自讀,整體感知。(2)自主學習,談感悟。其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情真意切,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去領悟,進行自主學習,以發揚民主,弘揚個性。老師采用抓段落,談感悟;抓句子,談感受;抓品讀,促感悟的方法,給學生時間讓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說“喜歡”,講“原因”,揮灑自主學習之精妙。讓其反復閱讀,細品深味,再合作學習,討論交流,那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行為、美的情感……回蕩在學生之間,升華在學生心中,彰現了合作學習之奇妙。讓其自選自讀自悟,小組過關,班里競賽,顯現了自主與合作學習之功力。(3)主動探究,悟“環?!??!而B的天堂》不僅文質兼美而且寓意深刻,聯系生活做環保教育更表現出呂老師生活即課本的現代教育觀。(4)綜合實踐,練“能力”。讓小學生搜集材料練“查閱”;學寫解說詞練“習作”;學做導游練“交際”,無不是在講讀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學會搜集、運用、交際,小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獲得意想不到的知識與本領。
二、閱讀課文中的操作
閱讀課文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占有相當的篇幅,是對講讀課文的鞏固、補充、延伸,旨在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為根本任務。教學時主要是讀,即泛讀和精讀,隨機而用。教學時,教師要自覺幫助小學生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默讀、朗讀、速讀、跳讀等閱讀方法進行重認識性、理解性閱讀(低年級),重評判性、創造性閱讀(中高年級)。教師應注重發展小學生的主體性,應當在小學生主動求知的興趣激發、主動求知的方法和能力習得、主動求知的探索精神的培養等方面做好文章。具體的做法可以是:(1)營造民主氛圍。讓小學生進入主體角色,培養其主體意識,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伙伴型合作關系,以樹立小學生學習的自尊、自信、自強、自立、自主的意識,便于自主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2)創設活動情境。A、還小學生活動的時空。教學時,充分給予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個體學習為主進行自主學習,讓小學生親身參與到發現知識的過程中,使教材貼近生活,激發學習動機,激起求索熱情,切切實實地去閱讀,自學未知的知識,直接感受與吸收課文語言,實現真情體驗、真情交流。B、還小學生選擇的權利。遵循天性,遵從差異,從培養興趣的角度著重,讓小學生自選自學方法、自學形式,或圈點、或查寫、或操練、或簡畫、或剪貼、或隨筆、或眉批,自搜、自解、自思,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實施自主性學習。C、還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教師要利用閱讀課文以活動促發展。如,游戲活動、課堂即興表演、實驗操作、朗讀競賽、小博士答辯、課后沙龍、答記者問等形式可讓小學生興趣盎然,樂學、愛學、會學,事倍功半地完成了閱讀課文教學。(3)發展創新思維?!疤岢鰡栴}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閱讀課文教學時,教師應善于培養小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要關注小學生的異象,診視小學生的反常,異象即標新,反常即創新。采用引導質疑、合作探究使小學生在學文中收獲意想不到的成功和體驗。
三、課外閱讀中的應用
《標準》十分重視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并分學段分期規定了相應的課外閱讀量,重視語文積累。這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有益拓展。因而,教師要定位于學前指導,學中幫助,學后促進的角色,給小學生充分的自由和自主,從培養其濃厚的閱讀興趣出發,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幫助學生豐富語文知識,積累語文技能,美化語文素養。我認為不妨嘗試以下方法:(1)提一個目錄供您選;(2)提一個時間表供您讀(背);(3)供一個機會讓您說;(4)供一個平臺讓您演。而且,學生課外閱讀不要局限于配套教材《自讀課本》,可以擴展到中外古今諸方面的有益讀物;不要局限于書本,可以擴展到網上;不要拘泥于家校,可以擴展到圖書館、文化超市。學習方法應以自主性學習為主,進行合作交流,也可以設定專題,鼓勵小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如是,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以讀好書行動,樹讀書好意識,成好讀書習慣。讓全體學生身心愉悅地走進課外閱讀,在激情中學語文、用語文。
四、語文實踐活動中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