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獸醫學的基本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高職《中獸醫學》 現狀分析
高職生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自身存在文化知識基礎薄弱、學習動力不足及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力較弱的問題。在專業課教學中,若仍采用“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只重視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則難以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作為高職動物醫學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中獸醫學》更是如此。《中獸醫學》作為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獸醫學遺產的重要學科,在動物疾病防治、促生長和保健等方面越來越體現出其獨特的優勢,但中國傳統獸醫學抽象且深奧,導致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倍感困惑。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掌握更多的中獸醫實用技能,滿足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讓《中獸醫學》這一寶貴遺產得以更好地繼承與發揚值得重視。
一、課程簡介及現狀分析
《中獸醫學》是中國歷代勞動人民同動物疾病進行斗爭的經驗總結,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已形成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診療手段,其內容包括基礎理論、診法、方藥和針灸等部分。中國傳統獸醫學具有方便、治療成本低、療效高、毒副作用少、藥物殘留低、對畜產品品質無不良影響等優勢[1]。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關注及對綠色健康食品需求的不斷增長,中國傳統獸醫學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雖然中獸醫專業已發展成為具有培養本科、碩士、博士等高層次教育的一個專業,但從培養目標看,這些高層次中獸醫人才主要從事學術科研,基本上已脫離中獸醫臨床診療活動,能夠運用中獸醫傳統診療技術的人才少之甚少,中獸醫許多寶貴的技術和經驗已經或正在隨著老一代中獸醫工作者的相繼離世而消失[2]。以培養高層次的“技能型”和實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院校必須承擔起應用和傳承使命。高職動物醫學專業必須抓住這一機遇并承擔這一使命,增強《中獸醫學》教學效果,培養更多的中獸醫“技能型”人才。
二、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及方法
受傳統學科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高職院校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痕跡明顯,過于重視教師的教,輕視學生的學和做,嚴重不符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陳舊落后、教學模式單一死板,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弱。為培養合格的中獸醫“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必須調整教學模式及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1.調整教學模式
關銅等[3]通過采用理實一體、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獲得顯著的教學效果。吸取前人經驗并結合《中獸醫學》這門課的性質與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在中獸醫基礎理論的教學中,由于中獸醫基礎理論深奧且抽象,相對來說枯燥乏味,如將陰陽、五行之間的變化及其他中獸醫基礎理論通過圖像、動畫展示,并讓學生課下提前觀看,讓學生帶著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及問題進入課堂,這種課外自學與課內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必然會增強中獸醫基礎理論的教學效果;而對于中獸醫辨證論治的學習,則可以采取臨床實踐教學模式完成。
2.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近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一些先進教學方法不斷涌現,包括現場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驗法、模擬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參觀法、角色扮演法等[4]。在中獸醫教學過程中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動物穴位認知教學中,可以采用模擬教學法,模擬明確標注穴位的動物模型,供學生進行辨認穴位學習;對于實踐性較強的中獸醫診療技術,可以采用現場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在認識寒證、熱證臨床癥狀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實驗造模法;在中草藥認知的教學中,可采用參觀法,帶領學生親臨中草藥種植基地或中草藥標本館識別相應中草藥。
三、應用信息化教學資源
信息化作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在教學中亦被廣泛運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現代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國高職教育教學順應潮流,興起主要以計算機和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化教學。這種借助信息技術開展的教學,在教學方式上靈活生動,在教學設計上豐富充實,在促進學生主動掌握技能上起著重要作用,在增強教學效果上發揮極大的作用,并有效地激發和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有機結合。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應用是實現信息化教學的基礎,能促進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高,是實現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關鍵。將媒體素材、網絡課程、微課等優質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到高職《中獸醫學》的教學當中,必然會增強中國傳統獸醫學的教學效果,培養更多的中獸醫“技能型”人才。
1.媒體素材的應用
媒體素材主要包括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在教師枯燥的講授中插入具有極強的視覺表現力和豐富的感染力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媒體素材,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5]。比如在陰陽五行的教學中,由于陰陽五行的概念及變化規律比較抽象,教師可在網上選取相應的圖形圖像,進行精心的設計與剪切代替乏味的描述;在經絡學說的教學中,由于經絡的走向與分布相當復雜,教師可選用或制作相應的動畫讓學生清晰地觀察經絡的走向及分布;在中獸醫“四診”教學中,特別是“聞診”中聞聲音的教學,即聽各種動物的叫聲、呼吸音、咀嚼、咳嗽、腸音等,如將各種動物的正常及病理聲音錄成音頻,會更容易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聞診技術。
2.網絡課程的應用
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學習內容并實施教學活動的網絡化學習環境[6]。充分利用網絡教學的優勢,將網絡課程融合到《中獸醫學》教學中,將傳統課堂的教師講什么,學生就得聽什么,不想聽也得聽的局面根本扭轉。通過《中獸醫學》網絡課程的開發與應用,學生可以自己選取學習相關技能,并將聽不懂的內容在課堂下反復學習,直到弄懂為止,對于《中獸醫學》學習當中的疑惑之處亦可以在網上相互交流、討論。由于網絡課程交互性較強,學生的選擇權較大,促使學生將被動學習轉為自主學習,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可以大大縮短《中獸醫學》相關教學內容的課題講授時間,以便捷的方式傳錄中國傳統獸醫學的相關技能,間接增強《中獸醫學》的教學效果。
3.微課的應用
微課作為信息化環境下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主要以流媒體技術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制成十分鐘以內短視頻的形式開展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7]。通過微課,學生在課下可以自主學習,如果在學習中遇到困惑,就可以通過暫停、倒退、重放的形式幫助解決困惑,實在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記錄下來,方便教師堂上提供指導,具有翻轉課堂中國化的味道,與高職教育特點相符合。比如在施針技術及電針儀的使用等技能教學中,如將這些技術制成微課,使學生在自己的手機、電腦上隨時隨地開展這些技能的學習,必然會促使中獸醫技能得到廣泛傳播。
上述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應用使教學從呆板變得生動、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固定變得靈活,學習過程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在增強學生獲取信息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等方面,信息化教學資源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應用只能作為服務于教學的一種手段,絕不可用手段代替內容和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應用信息化教學資源之時要保證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有效性,才能實現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高效使用[8]。另外,信息化教學資源需要共建與共享才能充分保證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高效使用,才能使信息化教學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四、結語
《中獸醫學》作為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獸醫學遺產的重要學科,在動物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目前普通高等學校的教學嚴重偏向學術與科研,基本上已脫離中獸醫臨床診療活動。面對這一局勢,培養合格的中獸醫“技能型”人才,是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艱巨任務,只有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及方法、應用信息化教學資源,才能不斷增強《中獸醫學》教學效果,以期培養更多的中獸醫“技能型”人才,將中國傳統獸醫學的精髓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郭世寧,石達友.改變中獸醫教學方法提高中獸醫教學效果[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1(6):71-72.
[2]向春濤,劉躍,蔣明武.發展中獸醫職業技術教育讓傳統中獸醫學薪火相傳[J].中獸醫學雜志,2011(1):42-44.
[3]關銅,龍建剛,宋禾,等.高職高專中獸醫教學改革與創新初探[J].中獸醫醫藥雜志,2013(3):74-77.
[4]王前新,盧紅學.高等職業教育學[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153-172.
[5]解慧梅,張君勝,蘇治國,等.高職中獸醫教學法的探索[J].中國獸醫雜志,2013(11):84-86.
[6]李克東,謝幼如.高校網絡課程建設與應用的質性研究[J].開發教育研究,2011(17):15-21.
關鍵詞:畜牧獸醫;人才培養;教學改革;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35-0093-02
實驗教學既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又是訓練學生基本技能、發展智力、培養工作能力和全面提升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將來適應社會需求和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實驗教學,在畜牧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現今在畜牧專業實驗教學項目的設立上,未能充分涉及相關學科知識,實驗內容在不同課程之間缺乏有機聯系,沒有體現出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因此,如何統籌安排實驗內容,使其既突出某一學科的特點,又能與其它學科相互聯系,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實驗能力,已經成為需要我們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一、畜牧獸醫專業人才培養與學科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我國畜牧獸醫事業的快速發展,畜牧獸醫事業的地位、作用及其生產方式、管理方式也相應發生了深刻變化,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產值中所占比重持續增長,目前已經超過了30%,新世紀我國畜牧業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將會超過50%。
進入21世紀,社會對高等農業教育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國畜牧獸醫專業教育存在著一些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方面,如專業教育目標不夠明確,教學內容相對陳舊,特點不突出,等等。此外,國外獸醫教育的不斷發展,也給國內畜牧獸醫學界帶來了新的挑戰。隨著習水縣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我校”)招生規棋的不斷擴大,以及近年來從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豬鏈球菌病等多種威脅人類健康的動物疾病發生機率的加大,畜牧獸醫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此外,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侶動物、寵物進入千家萬戶,現有的畜牧獸醫專業教學水平、課程設置等則相對滯后。為此,為了適應新世紀畜牧獸醫事業的發展,適應生命科學、人類健康、環境生態、社會發展和對畜牧獸醫事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對畜牧獸醫專業人才的培養改革也已經刻不容緩。
二、畜牧獸醫專業人才培養與學科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
1.培養具有較強綜合職業素質的、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服務的實用型人才
要求畜牧獸醫專業人才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畜禽的養殖技能,動物的防病與治病的能力和經營能力,有獨立自主、開拓創新精神,有健康的身心素質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及應變能力。
2.畜牧獸醫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在分析國外和我國建國以來畜牧獸醫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及其21世紀畜牧獸醫事業發展趨勢及特點的基礎上,根據我校的實際形成培養畜牧獸醫專業人才的新方案。按照“基本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的特色目標,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職業教育理念,把我校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培養成為既能從事畜牧獸醫業務管理、公共衛生管理,又能進行動物疫病防治、獸醫臨床診療、獸醫衛生的復合型人才。
3.畜牧獸醫專業人才的業務能力
根據畜牧獸醫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新的職能要求,畢業生應該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備較為扎實的生命科學學科的基本知識;
(2)掌握基礎獸醫學、預防獸醫學和臨床獸醫學的基本理論,了解動物疾病的致病因素,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的規律,并能進行免疫預防、診斷、治療;
(3)掌握寵物常見疾病的診療技術,了解畜牧科學的基礎知識;
(4)了解目前動物生產,動物醫學發展趨勢,掌握有關獸醫預防檢疫,環境保護,動物進出口檢疫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規;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4.畜牧獸醫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
畜牧獸醫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強化基礎,加強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及外語、計算機等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教學和對學生身心健康、與人溝通及交往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2)整合課程設置,優化課程結構。將該專業與全校其它專業的公共裸、畜牧醫學和動物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打通,使畜牧獸醫專業的學生較好掌握畜牧獸醫學科的專業基礎知識,強化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既具備從事本專業業務工作的能力,又具有適應相關專業業務工作的基本能力。
(3)擴大選修課的種類和數量,增設前瞻性課程。如增加小動物外科學、小動物疾病學和心理調適等方面的課程。
(4)合理安排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保證足夠的實踐教學時間。醫學類專業的特點是實踐性強,好的畜牧獸醫專業人員是在醫學實踐中培養出來的,不是在課堂和實驗室培育出來的。因此,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多安排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增加臨床實驗室開放時間和開放內容,才能使學生在實踐中能不斷提高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基本知識的能力。
三、畜牧獸醫專業人才培養與學科教學方案的特點
1.創建了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基礎課+基礎能力、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技能、綜合素質+科研能力。依據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加強了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用外語、計算機等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教學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并將該專業與其它專業的公共課和畜牧獸醫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相結合,淡化專業,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擴大選修課的種類和數量,增設前瞻性課程。
2.強化基本理論掌握和實踐環節,形成了多環節的培養認識方法
基于我校多年來具有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基本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特點,形成了“基礎課+基礎能力+專業基礎”及“實踐教學+課程實習+教學基地實踐+畢業實習”的多環節的基本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體系。我校畜牧獸醫專業一直堅持在學校動物醫院、畜牧科技園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和多家校外實習基地從事獸醫臨床實踐教學,并配有臨床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全程指導學生;積極開展學生課外活動和創新課題的研究,做到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增加直觀效果和學生感性知識,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升了學生的科研能力。
3.整合社會資源,實現校企聯合辦學
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是利用職校與企業不同的教育資源,以培養適合社會和企業需要的應用性人才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走校企合作之路,實現教育與經濟、社會相結合,是職校培養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整合社會資源以構建校企互動雙蠃合作,實現校企聯合辦學是關鍵,互動合作平臺的構建將提職校的人才培養水平,同時又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每年可定期邀請有關企業的管理專家進校,為學生進行人生職業規劃等方面的指導,讓企業家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并與多家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探討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每年都對用人單位的意見進行分析整理,及時完善培養方案。
4.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學生團體、競賽、課外科研活動、社會調查、暑期社會實踐、定期邀請知名企業家和專家給學生作報告等,幫助學生盡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通過舉辦品牌活動,如“校風與我”辯論會,“課外科技活動創新大賽”等,鍛煉學生的社交能力、創新意識,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幫助學生了解了社會,了解了行業,縮短了適應社會的時間。
總之,畜牧獸醫專業應根據專業技術領域與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實踐教學為主體,堅持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原則,以相對完整的職業技能培養為目標,培養適合畜牧獸醫業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小動物內科學;犬;實驗教學;疾病模型
中圖分類號 S8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6-0339-01
小動物內科學是臨床獸醫學的一個極重要的部分。該課程討論所有身體系統的非外科性疾病或障礙,包括病因、臨床表現、臨床病理學變化、診斷和治療,而重點是對任何一種內科疾病的正確診斷和妥善的內科療法。其實驗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臨床動物能力,掌握獸醫臨床基本操作技能、常見內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病例書寫能力。為了提高小動物內科學實驗教學效果,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內診教研室篩選了幾種動物疾病模型,并應用于小動物內科學實驗教學,取得非常好的教學評價,現介紹如下。
1 實驗材料
1.1 實驗動物及內容
實驗動物為成年家犬。根據動物醫院臨床病例的統計分析,選擇了發生率較高的4個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分別制作了肝炎、肺炎、膀胱炎和糖尿病4個常見內科疾病模型。
1.2 實驗準備
1.2.1 人員準備。學生準備:學生根據實驗教學內容進行預習,以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教師準備:根據實驗教學大綱及任務,設計相應的疾病模型制作方案,供學生實驗使用。
1.2.2 儀器準備。所需儀器有血球儀、血清生化分析儀、血氣分析儀、X光機、顯微鏡、尿液分析儀等。
1.2.3 藥品準備。制模所需的脂多糖、四氯化碳、四氧嘧啶和實驗治療部分所需的一些藥品。
2 實驗教學組織實施
2.1 制作疾病模型
學生以組為單位,根據教師提供的模型制作方案,建立疾病模型。肝炎模型的制作方法參考林曉東等[1]的研究方法,用60%四氯化碳溶液,以1.5 mL/kg的量進行皮下注射,每周1次,連續4周,同時飲用15%乙醇水。肺炎模型的制作采用脂多糖誘導法[2],首先用犬眠寶淺麻保定犬只,麻醉后仰位于實驗臺上,用鑷子牽拉犬的舌,用移液槍吸取1 g/L的LPS 0.5 mL,滴于犬咽后壁,并馬上捏住犬的鼻子。30 s后,松開舌及鼻,放于籠中讓其自然蘇醒。膀胱炎模型的制作方法同樣采用脂多糖誘導[3],方法如下:選取雌性成年家犬,無菌導尿管用無菌液體石蠟后,沿尿道后壁插入尿道直至膀胱,然后用注射器通過導尿管注入1 μg/μL脂多糖1 mL,2~3 d注射1次,持續6周左右。糖尿病模型的制作方法:給實驗犬一次性靜脈注射1%~5%四氧嘧啶水溶液100~200 mg/kg[4-5]。
2.2 疾病的診斷
每個實驗組根據常規疾病診斷程序,建立病例檔案,進行病史調查和臨床檢查,以及進一步實驗室診斷。肝炎診斷項目:臨床檢查,血常規,血清生化分析(肝功能8項)。肺炎診斷項目:臨床檢查,血常規,血氣分析,影像學檢查。膀胱炎診斷項目:臨床檢查,血常規,血清生化分析(肌酐和尿素氮),尿常規和尿沉渣分析。糖尿病診斷項目:臨床檢查,血常規,血清生化分析(血糖和果糖胺),尿常規和尿沉渣分析。
2.3 疾病的治療
每個實驗組根據本組病例實際情況,組內分析討論,建立合理的治療方案并進行治療。
3 實驗評價
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驗技能及實驗報告結果給予評價。教師在實驗過程中以實驗組為單位記錄每組學生的實習態度、相關知識、實驗技能熟練程度、操作的準確性及合作能力等來評價。實驗結束后,學生根據實驗記錄完成實驗報告。
4 幾種疾病模型應用的優點
4.1 疾病模型的代表性
肝炎、肺炎、膀胱炎和糖尿病的所屬系統,都是臨床病例中發病率高的幾個系統,而且這幾種病又是所屬系統中最常發的。所以,選擇這幾種疾病作為教學內容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能將教學和臨床連接得更緊密。
4.2 疾病模型制作的易操作性
所選擇的疾病模型的制作方法都具有易操作的特點,如糖尿病模型制作,選擇了四氧嘧啶靜脈注射法;肺炎模型制作,選擇了脂多糖液體咽后壁吸入的方法。這些模型的制作方法都是步驟少,操作簡便,所涉及的試劑和條件都不復雜,而且價格低廉。
4.3 疾病模型制作穩定且可重復
該實驗所用的脂多糖液體咽后壁吸入的方法是利用LPS在肺內各部分分布較均勻,肺部炎癥比較均一,炎癥的程度和病程相關緊密,模型相當穩定。而在糖尿病模型制作中,主要是利用四氧嘧啶是自由基活性劑的特性,其所產生的H2O2等負離子自由基能選擇性地直接損傷胰腺β細胞的DNA,引起胰腺β細胞的死亡,胰島素合成受阻,引起高血糖,模型制作成功率極高。
5 疾病模型應用體會
5.1 動物疾病模型提供逼真的實驗對象
小動物內科學是動物醫學專業(寵物疾病防治方向)學生在完成所有專業基礎課程后學習的一門臨床專業課程,它相應的課堂實驗內容應該是對不同系統內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所以這需要有可用于課堂實驗教學的患病動物作為實驗動物。動物疾病模型是對臨床病例的模擬,可實現逼真的實驗效果,而這種逼真的實驗動物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習主動性也大大提高。在制作的這幾種疾病模型中,動物都出現了一定的疾病特征性臨床癥狀,疾病模型制作成功而且十分逼真。
5.2 動物疾病模型讓教學大綱要求的實驗內容得以實施
舊式教學方式基本上是“教師先講實驗內容,然后學生根據實驗指導完成實驗,最后書寫實驗報告”的單一模式。實驗教學內容多為孤立、經典的實驗,學生只需機械完成和熟練操作,這可很好地應用于獸醫基礎技能的學習,但對于小動物內科學課堂實驗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根本不能形成合理的實驗教學內容,不可能實現教學大綱所要求達到的教學目的,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動物疾病模型一般應用于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讓教學大綱要求的實驗內容得以實施。它可豐富實驗內容,增加實驗的深度,提高實驗的全面性和變化性。就如我們開設的這幾個實驗內容,每個都涉及到疾病的臨床檢查、實驗室的診斷和治療。學生以前在獸醫診療技術、獸醫臨床病理學等課程中學過的多種實驗技術都被用到,而且是根據疾病診斷需要選擇性的靈活使用,不是簡單的重復。
6 參考文獻
[1] 林曉東,李乃民,孟軍,等.犬的藥物性肝炎肝硬化血瘀證舌象動物模型制作[G].四診研究論文匯編,2000:10,58-60.
[2] 郭玲,李文靜,徐明江,等.吸入脂多糖誘導小鼠急性肺炎模型的建立[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41(2):226-229.
[3] 位志峰,陳志強,葉章群.膀胱內灌注脂多糖法建立腺性膀胱炎動物模型的研究[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6,21(12):933-934,937.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長沙410128)
摘 要:文章從獸醫寄生蟲病學的教學現狀與湖南省寄生蟲病流行現狀出發,系統地闡述了提升獸醫寄生蟲病學教學效果與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獸醫寄生蟲病學;教學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 2015)01-0012-02
湖南是一個養殖大省,畜牧產業及相關行業規模在全國占據了重要位置,到2011年全省出欄生豬8060萬頭;生豬存欄4770萬頭;牛、羊、家禽分別出欄(籠)184萬頭、735萬只、6.1億羽。隨著養殖規模化的深入,“健康養殖”成為養殖業的必然發展方向。目前我國的養殖業從傳統養殖方式正逐步過渡到現代養殖、生態養殖模式,朝著健康養殖方向邁步。在養殖過程中,寄生蟲病給養殖業帶來的危害與傳染病帶來的危害相比較,相對較小,且面積較窄,但卻可使育成豬生長速度下降8%-15%,飼料利用率下降13%。如全球每年因球蟲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其中3.2億美元用于藥費支出。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人畜共患病中,人畜共患寄生蟲病在我國有60種,其中日本血吸蟲病、豬帶絳蟲病和囊尾蚴病、棘球蚴病等在我國分布較廣,每年僅綿羊包蟲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4.0億元。
獸醫寄生蟲病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我國動物醫學專業的必修課之一,是預防獸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養殖模式的變化,寄生蟲病疾病譜在各個地區也在發生著變化,動物醫學專業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而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大部分院校的獸醫寄生蟲病學教學學時卻在逐步減少,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培養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實踐動手能力,我們對獸醫寄生蟲病學的教學,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學改革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適應湖南省養殖模式發展,在教學改革之前進行了湖南省動物寄生蟲病的流行現狀調查,并對湖南省動物寄生蟲病流行現狀歸納如下。
(一)家畜寄生蟲病流行的特點
湖南省的養殖模式正逐步走向現代化、生態化,豬、牛、羊、雞的養殖都占據了一定的規模。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在豬場主要寄生蟲病以線蟲、原蟲為主;牛、羊主要以土源性線蟲、肝片吸蟲、日本血吸蟲、血液原蟲如邊蟲和焦蟲等為主,但是部分地區如湘西自治州境內發現了大量山羊感染肌肉型多頭蚴病;禽類以土源性線蟲為主。
(二)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的比例上升
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伴侶動物如狗、貓等飼養量的增加,人畜共患病的比例如鉤蟲、華支睪吸蟲、絳蟲等比例也在增加。
(三)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的多樣化
隨著動物性食品品種的豐富多樣化,主要是人們對野生動物和燒烤魚類的品嘗,也就增加了人感染寄生蟲病的途徑。通過對全省范圍內野生動物寄生蟲、自然河流中魚類寄生蟲種類調查,在野生動物如蛇的體內發現了鉤蟲,在獾豬體內發現了大量的蛔蟲寄生。
(四)學術交流的影響
參加國內、國際寄生蟲病學大會,在大會中積極聽取、了解、交流寄生蟲與寄生蟲病學研究動態和前沿學術成果,為教學內容的豐富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二、教學改革策略
(一)革新教學理念
獸醫寄生蟲學是研究寄生在各種動物體內的寄生蟲形態、生活史、致病機理、診斷、防制的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培養具有寄生蟲病診斷、綜合防制措施制定工作及動物寄生蟲及寄生蟲病檢疫檢驗工作的專業人才。對現在的動物醫學學生而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二)精選教學內容
1.更新教學內容。在湖南省動物寄生蟲病流行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對動物寄生蟲病的授課內容進行了調整:規模化豬場與散養豬之間比較,土源性寄生蟲的患病率在下降,應當適當地刪除部分內容;隨著寄生蟲病學新的研究與進展,增加了分子寄生蟲學、免疫寄生蟲學的教學內容;在寵物飼養增加及動物性食品公共衛生安全的要求下,增加了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的教學內容。
2.優化教學內容。獸醫寄生蟲病學教學內容繁多,必須著眼于獸醫執業資格證考試大綱要求,進行全面調整。經課程教學組討論決定,理論課教學以湖南省常見的寄生蟲病進行重點講授,教學內容如下:(1)對動物醫學各個專業以總論為主,重點詳細介紹寄生蟲病發展歷史、寄生蟲與宿主分類、寄生蟲與宿主之間相互作用,寄生蟲病學流行病學、寄生蟲感染免疫、寄生蟲病診斷方法、寄生蟲病的綜合防治。(2)對不同的專業方向分類介紹,例如針對獸醫專業,重點突出家畜寄生蟲病,當然對豬、牛、羊等不同家畜寄生蟲及寄生蟲病的介紹要有代表性的突出,患病率不高的寄生蟲病簡單了解或者讓學生去自學;對寵物醫療方向,重點突出犬貓等小動物寄生蟲病流行現狀等。并且要求對重點介紹的寄生蟲病要講解得精、準、透。
對于實驗課教學,以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為主。湖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的寄生蟲病學實驗課教學為24學時,這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不夠的,為此我們在實驗課的授課內容中增加了寄生蟲病學分子診斷技術、寄生蟲病驅蟲實驗的內容。
(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1.理論課教學采用“參與式”教學法、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傳統教學是采用掛圖及黑板板書來講解寄生蟲形態、生活史等內容,呆板的教學使得學生對有著復雜生活史的寄生蟲很難理解。現代技術多媒體課件增強學生的視覺效應,加深印象。此外課程小組在一個專業中采用了“參與式”教學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豐富教學素材。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學生與資料互動的過程,強調學生與教學素材之間的互動。課程小組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進行了蟲體形態的拍照、整理;利用快捷的網絡資源收集了大量的蟲體形態素材;對部分能體外培養的蟲體,在進行體外培養的過程中用生物顯微鏡進行生活片段的錄制,采用動畫制作技術對湖南省流行的主要、重要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的生活史制作了動畫模擬。本課程小組把基本的多媒體課件放在精品課程網站上,隨時接受學生的提問與答疑。
3.改革實踐教學方法。(1)結合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改革教學內容即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習中,讓學生通過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過程,對寄生蟲病有個全面的了解。現場實地在教師的指導下,調查寄生蟲流行病學資料,收集寄生蟲病病原體,并帶回實驗室進行科研攻關,使得學生對現場疾病的發展有了動態了解,又在科研的過程中使得學生對病原體的致病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興趣又提高了動手能力。
(2)組織課外興趣小組與創新小組。寄生蟲病學實驗室是一個開放實驗室。本教學團隊目前有國家級、省級科研課題20余項,組織課外興趣小組或科研創新小組10個,這樣使得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研究動態及拉近書本知識和實際之間的距離,也增加了學生的印象和學習寄生蟲學的興趣。
(3)動物寄生蟲病學模型教學。課題組成員在科研過程中建立了疾病動物模型3個,讓學生在課余實踐從疾病動物模型中來了解疾病的發展情況,使得學生在建模的過程中增強了對寄生蟲疾病發展過程的認識,也提高了動手能力。
三、教學改革的成效
[關鍵詞]法蘭西研究院;法蘭西科學院;諾貝爾獎;諾貝爾科學獎;居里家族;居里夫人;《辭海》彩圖本
[中圖分類號]G321.9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40-0106-04
1 居里家族與諾貝爾獎
諾貝爾科學獎(指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三項)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最權威和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性大獎,是萬眾矚目的世界最高科學獎,在其112年(1901—2012年)的頒獎歷史上,居里家族共有5人次(貝可勒爾與居里夫婦分享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居里夫婦共享其中的一半獎金;居里夫人獨享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居里夫婦的長女伊倫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共享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榮獲諾貝爾科學獎,舉世罕見。居里夫婦的次女艾芙(ve Denise Curie—Labouisse,1904.12.06—2007.10.22)是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她撰寫的《居里夫人》(1937年)是一本曾風靡全球、影響很大的傳記作品。1954年11月19日艾芙嫁給美國外交家(時任駐希臘大使)和政治家拉布伊斯(Henry Richardson Labouisse,Jr.,1904.02.11—1987.03.25),1965—1979年拉布伊斯出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原名聯合國國際兒童緊急救助基金會,1946年12月11日在聯合國大會上成立,1953年改現名,總部設在紐約)第二任執行主任(總干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因“促進國家間的手足情誼”而榮獲1965年諾貝爾和平獎,拉布伊斯作為其代表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領取了當年諾貝爾和平獎。迄今為止,兩次榮獲諾貝爾獎者(即雙料諾貝爾獎獲獎者)僅4人,他們依次是:法國籍波蘭裔實驗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居里夫人(1903年與其他兩人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其獲獎理由是發現元素的天然放射性現象;1911年獨享諾貝爾化學獎,其獲獎理由是發現天然放射性元素釙和鐳,分離出純金屬鐳并對鐳及其化合物的性質所進行的研究)、美國量子化學家及和平主義者鮑林(1954年獨享諾貝爾化學獎,獨享1962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巴丁(1956年和1972年都是與其他兩人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1958年獨享諾貝爾化學獎,1980年與其他兩人分享諾貝爾化學獎)[1-3]。居里夫人作為女性科學家,首開兩獲諾貝爾獎之先河,且是跨學科(物理和化學)獲獎,后人很難逾越。1898年居里夫婦先后發現具有天然放射性的84號元素釙(Polonium)和88號元素鐳(Radium),被譽為“鐳的父母”,“鐳的母親”居里夫人是女性成功地開創自己的科學事業的先驅,她早已成為全世界杰出科學家的標志性代表人物,是所有科學家(尤其是女性科學家)學習的楷模。美籍華裔女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Chien-Shiung Wu,1912.05.31—1997.02.16)教授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或“東方居里夫人”(錢三強和何澤慧夫婦則享有“中國的居里夫婦”之美譽),1957年1月由她領導的華盛頓國家標準局5人實驗小組通過Co-60的β衰變實驗首先精確地證實了在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恒,因此李政道和楊振寧(他們于1956年6月首先在理論上提出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恒)得以很快就榮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 法蘭西研究院簡介
法蘭西研究院(Institut de France,又譯法蘭西院士院)舊譯為“法蘭西學院(易與1530年由法王法蘭西斯一世創立的、現隸屬于法國國民教育部的教學機構Collège de France的中譯名相混淆,因Collège de France現已成為講演會堂,由常任教授主持事務,特約講演者作不定期的學術報告,對學生不舉行考試,不發給證書,亦不授予學位,故將其翻譯為“法蘭西公學”則更切合其實質)”,是法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更多地具有榮譽機構的性質,是身份特殊的公法人,受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的保護),以“收集新發現,完善科學和藝術”為宗旨,原是17~18世紀的幾個皇家學術院。法國大革命時期(1789—1794年)于1793年8月8日被新興革命政權——國民公會取締而中斷,1795年8月22日國民公會將包括原巴黎皇家科學院在內的所有已被取消的文化學術團體組合在一起,命名為國家科學與藝術學院(后演變為如今的國立法蘭西研究院),同年10月25日以法律名義確定了該學院的組織機構(每年的10月25日現已成為法蘭西研究院正式成立的紀念日),次年4月4日舉行了正式成立盛典(2009年版《辭海》彩圖本第0556頁上的法蘭西研究院“1795年再行籌設,次年正式成立”是欠妥的)。學院下設3個分部:物理與數學科學部(簡稱數理科學部)、精神與政治科學部、文學與美術部,每分部下設若干學科。1803年1月23日首席執政官拿破侖頒布法令,將學院進行了改組,改設為4個分部:物理與數學科學部、法國語言與文學部(即恢復1635年創立的法蘭西語言與文學院)、古代歷史與文學部(即恢復1663年創立的歷史與古文學院)、美術部,精神與政治科學部被撤銷而并入其他分部。1805年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下令,將法蘭西研究院遷至現址,即位于巴黎市中心第六區塞納河左岸(南岸)孔蒂路23號的馬扎然(Mazarin)宮(紅衣主教和宰相馬扎然于1661年逝世后捐贈的原四區學院舊址),與盧浮宮南北隔岸相望。1816年3月21日法王路易十八下令恢復舊制,上述4個部均冠以從前的院級稱號。1832年10月26日法王路易·菲利浦一世又補充恢復了人文院(即精神與政治學學術院,時設5個分部:①哲學;②倫理學;③立法、公法與裁決;④政治經濟學與統計學;⑤一般歷史與哲學史),這就形成了現由5家專業學術院組成的法蘭西研究院,其中歷史最悠久、聲望最高和最權威的學術機構是法蘭西學術院(即法蘭西語文學術院)。
(1)法蘭西語文學術院(Académie Franaise,又稱法蘭西語言與文學學術院,可簡稱為法蘭西學術院):17世紀20年代末,正是法王路易十三統治時期的法國封建王朝盛期,當時常有一些文人聚集在作家孔拉爾(Valentin Conrart/Conrard,1603—1675.09.23)巴黎府邸高談闊論,話題常常涉及時政與文化,尤其是文學和語言。當時的首相和樞機大主教黎塞留(Cardinal de Richelieu,1585—1642)正欲設置一個能貫徹專制王權意志的學術組織,便決定任命這些人為朝廷的學士院院士,學士院第一次會議于1634年3月13日在巴黎舉行。1635年2月10日經法王路易十三批準,法蘭西學士院正式成立。其首要任務是規范法語語法和語言,編纂整理法語詞典,使法語(包括專業術語)成為一種明確而純正的公共語言,以保衛和弘揚法蘭西語言和文化。該院現共設有40個院士席位(截至2012年10月底,現空缺F2、F21、F31、F33和F40共5個席位,該院從未設立過外國合作院士和通信院士,其院士并不僅局限于文學領域,而是分布在社會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他們都是德高望重和學術造詣精深的大學者),獲選后即為終身制,故院士們別稱為“不朽者(immortels)”,迄今該院共產生過721位院士(其中女院士7位)。1980年3月6日小說家和評論家尤瑟納爾(Marguerite Yourcenar,真名Marguerite de Crayencour,1903.06.08—1987.12.17)當選為該院歷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總位次:662,座席號:F3);2002年6月13日華裔翻譯家和小說家程抱一(原名程紀賢,Franois Cheng,1929—)當選為該院歷史上的第705位院士(座席號:F34),從而成為法國歷史上該院的首位亞裔院士。
瑞典文學院(負責遴選和頒發諾貝爾文學獎)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蘭西學術院的模式于1786年3月20日(同年4月5日舉行正式成立儀式)創立的[4]。
(2)法蘭西金石學和美文學學術院(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又稱法蘭西銘文和美文學學術院,可簡稱為法蘭西文學院,相對于法蘭西學術院而被稱為“小學術院”):其前身是1663年2月3日由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近臣和能臣(事實上的首相)科爾貝(Jean-Baptiste Colbert,1619.08.29—1683.09.06)創立的“銘文與獎牌皇家學術院”,1816年3月21日起始用現名。其使命是為歷史學、考古學、文學、哲學等領域的交叉發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如今其主要任務是偏重于語言學、考古學、法國歷史與東方文化的研究和出版。銘文是指刻在建筑、石碑、獎牌和證章上的文字,其特點是短小精悍,目的是要使它流芳百世,故需要對其內容進行反復推敲、千錘百煉,它屬于文學修辭的范疇。美文(《法漢詞典》中譯為“純文學”)在法文《拉魯斯普通名詞大詞典》中的定義是:“文學、修辭、詩歌藝術的總體。”修辭和詩歌也可以由“文學”來概括。該院現設有院士55名,另設有外國合作院士(associés étrangers)40名和通信院士(membres correspondants)100名(其中外國通信院士占50名)。
(3)法蘭西科學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又稱法蘭西理學院,即法國科學院)[5-7]:科爾貝于1666年12月22日邀請一群學者(時有成員21名)在巴黎新落成的皇家圖書館集會,并約定每兩周聚會一次,這就是其雛形和前身。1699年1月20日法王路易十四正式給科學院制定章程,賜名為巴黎皇家科學院,并遷址于當時的皇宮——盧浮宮圖書館。1793年巴黎皇家科學院被取締,1795年由國家科學與藝術學院接管科學院的工作,1816年恢復原名(即巴黎皇家科學院)。在國家科學與藝術學院時期,作為科學院前身的數理科學部下設數學、力學、天文學、實驗物理學、化學、自然史—礦物學、植物學、解剖—動物學、醫療—外科學和鄉村經濟—獸醫學10個學科,1803年拿破侖批準增設第11個學科,即地理—航海學。1816年上述11個學科被劃分為兩個科學部,前4個學科和地理—航海學劃歸為數學科學部,其余學科劃歸為物理科學部。為解決吸收某些新成員而其學術領域又無法歸類的問題,增設了自由院士部。其后又根據實際需要先后增設了非常駐院士部(1913年設立,1964年被取消)和工業應用科學部(1918年)。數學科學部和物理科學部后來又分別改稱為數理科學部和化學—自然(地質)科學部,下屬學科名稱亦作了適當調整。1976年11月15日經法國總統德斯坦批準,取消了工業應用科學部,將其功能轉移到數理科學部和化學—自然(地質)科學部,故這兩個學部的正式名稱分別改為數理科學及其應用科學學部(first division,第一學部,可簡稱為數學和物理學部)和化學—自然(地質)—生物—醫學及其應用科學學部(second division,第二學部,可簡稱為化學和博物學部)。至于兩大科學學部下屬的具體學科(sections)也按照現代科學分類法作出調整,明確第一學部下設數學(mathematics)、物理學(physics)、機械(力學)和信息科學(mechanics and informatics)、宇宙科學(sciences of the universe)4個學科,第二學部下設化學(chemistry)、細胞與遺傳生物學(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genomics)、集成生物學(integrative biology,又譯為動植物生物學)、人類生物學與醫學(human biology and medical sciences)4個學科,另設有科學應用交叉學科。由于這樣的學科分類對現代自然科學領域基本上已概括無余,而且規定對各學科院士名額不再作出硬性分配,故自由院士部已無實際存在的必要,自動消失。由此可見,2009年版《辭海》彩圖本第0556頁上的法蘭西科學院“下分十一個自然科學學部”是錯誤的,因為那已是很久以前的老黃歷了。法蘭西科學院以弘揚和保護科學研究精神,促進科學及其應用的進步,傳播最新科學信息為宗旨。其主要目標在于激勵和保護科學研究,促進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普及,使之成為時代文化的組成部分。按照1987年7月2日經法國總統密特朗批準的最新規定,該院可擁有80歲以下院士110名(自1995年起其中至少應有30名院士的年齡在60歲以下,80歲及以上的院士稱為資深院士,不占用院士的規定名額),另設有外國合作院士120名和70歲以下的通信院士180名(其中50歲以下應占一半)。與中國科學院不同,法蘭西科學院沒有固定的下屬科研機構。
1982年法蘭西科學院成立了“應用委員會”,在此基礎上由法蘭西科學院發起,于2000年12月22日創立了法蘭西技術科學院(Académie des Technologies)[8]。2006年4月18日法國議會通過《研究規劃法》,確定它是具有行政性質的國家公共學術機構,隸屬于法國高等教育與科研部,其正式的開幕典禮于2007年3月14日在巴黎舉行。該院的宗旨是:為人類福祉,提出最佳技術選擇的意見和建議;利用多學科知識和獨立性,為新興技術的戰略決策提供咨詢;評估新技術的好處與風險,為公眾辯論提供事實說明。截至2010年年底,法蘭西技術科學院共有265位院士。文獻[7]第82頁將法蘭西技術科學院列為法蘭西研究院的第6家專業學術院是不對的。
(4)法蘭西藝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又稱法蘭西美術院):1795年創立(2009年第二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第6-191頁將該院的創立時間說成1816年是不妥的),由皇家繪畫和雕塑學術院(1648年創立)、皇家音樂學術院(1669年創立)和皇家建筑學術院(1671年創立)集合發展而來,1803年始用現名,分為繪畫(painting,10/1,其中“10”為現在可擁有的院士數,“1”為現在的空缺數,下同)、雕刻(sculpture,8/1)、建筑(architecture,9/2)、木刻版畫(etching,4/0)、音樂作曲(musical composition,8/1)、不能分類(unattached members,無法歸類的院士稱自由院士,10/3)、電影和聲像藝術(artistic creation in the cinema and the audio-visual field,1985年增設,6/1)、攝影(photography,2005年增設,2/0)8組(2009年版《辭海》彩圖本第0556頁上的法蘭西藝術學院“設繪畫、雕刻、建筑、木刻和音樂五組”顯然是沒有與時俱進,且其中存在一些錯漏)。其職責是保護藝術和藝術家并推介藝術作品。該院現在可擁有的院士總數是57名,實際擁有院士總數是48名(現空缺9名),另設有外國合作院士16名和通信院士55名。1997年12月17日抽象繪畫大師群(原名萃,Chu Teh-Chun,1920.10.24—)當選為該院歷史上的第一位華裔院士(屬繪畫院士,座席號:F9);2002年12月5日畫家趙無極(Zao Wou-Ki,1921.02.13—)當選為該院歷史上的第二位華裔院士(屬繪畫院士,座席號:F10);1984年6月20日美籍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04.26—)當選為該院首位華裔外國合作院士;2002年3月6日中國畫家吳冠中(別名荼,Wu Guan-Zhong,1919.07.05—2010.06.25)當選為該院通信院士,是第二位當選為該院通信院士的亞裔藝術家(第一位是1987年當選的新加坡詩人、雕塑家和畫家陳瑞獻(Tan Swie-Hian,1943.05.05—),他出生于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省,祖籍中國福建省南安市)。
(5)法蘭西精神與政治學學術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 Morales et Politiques,又稱法蘭西倫理學(道德)與政治學學術院、法蘭西人文科學院、法蘭西人文院):1795年創立,1803年被取消,1832年得以恢復,現分為7個分部:①哲學(philosophy);②倫理學(moral sciences);③社會學(social sciences);④立法、公法與裁決(legislation,public law,and jurisprudence,可統稱為法學);⑤政治經濟學、統計學與金融學(political economy,statistics and finance,金融學又譯為財政學);⑥歷史與地理學(history and geography);⑦泛指(綜合)部分(a general section)。有時將②和③合稱為倫理學與社會學分部,則只有6個分部。顯然,2009年版《辭海》彩圖本第0556頁上的法蘭西倫理學和政治學學院“設哲學、倫理學、法學,政治經濟學、統計學和財政學,歷史和地理學等六個學部”是不當的,因為它很容易誤導讀者。該院的目標是共同為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乃至社會體制的合理化而努力思索。該院現設有院士50名,前5個分部各8名,第6分部10名,另設有外國合作院士12名和通信院士60名。
各個學術院都各自編印書刊并單獨對外聯系。法國是現代院士制度的主要發源地,其院士制度已成為各國公認的典范。法國院士均被稱為membres(法文),其中語文學術院院士亦被稱作académiciens(法文),法蘭西研究院院士均實行終身制。
3 居里家族與法蘭西科學院
1905年7月3日法國實驗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1859.05.15—1906.04.19)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1902年第一次競選院士時失敗)。1910—1911年居里夫人(Marie Sklodowska-Curie,1867.11.07—1934.07.04)參加了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的競選,其最后一個競爭對手是1890年前后發明無線電檢波器(Branly coherer,又稱粉末檢波器)的物理學家布冉利(douard Eugène Désiré Branly,1844.10.23—1940.03.24),因居里夫人的女性和波蘭裔的雙重身份,她受到了排擠和歧視等不公平對待,在1911年1月23日的最后投票中她以28∶30惜敗于布冉利,從此她再未參選過科學院院士。1922年2月7日居里夫人當選為巴黎醫學科學院(創立于1820年12月20日,1947年起稱Académie Nationale de Médecine,即法蘭西國家醫學科學院,法國醫學界的最高榮譽機構,該院現設院士130名,外國合作院士40名和通信院士260名,其中外國通信院士占100名)院士(非法蘭西研究院院士),是該院歷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放射治療(radiotherapy,簡稱放療)、手術治療和化學治療(簡稱化療)現已成為臨床醫學上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居里夫人晚年致力于化學和放射性物質在醫學上的應用研究,積極倡導把鐳應用于醫療治癌(在法國鐳療術被稱為居里療法),使放射治療得到推廣和提高,對放射學的建立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1943年(文獻[10]中的“1942年”是不準確的)居里夫婦的女婿、法國物理化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Jean Frédéric Joliot-Curie,1900.03.19—1958.08.14)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伊倫·約里奧-居里(Iréne Joliot-Curie,1897.09.12—1956.03.17)則一直未當選。約里奧-居里夫婦的獨子、生物物理學家皮埃爾·約里奧-居里(Pierre Joliot-Curie,1932.03.12—)于1982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法國女核物理學家佩麗(Marguerite Catherine Perey,1909.10.19—1975.05.13)是居里夫人的學生,1939年她在研究錒的同位素Ac-227的α衰變產物時首先發現了具有天然放射性的87號元素鈁(Francium),1962年她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歷史上的第一位女通信院士。1979年5月14日法國女數學家肖蓋(Yvonne Choquet-Bruhat,1923.12.29—)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歷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她主要從事廣義相對論和偏微分方程的研究,是數學家和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勒雷(Jean Leray,1906.11.07—1998.11.10)的學生,勒雷的主要貢獻是用拓撲方法研究微分方程方面的先驅性工作。
文獻[9-11]的作者均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饒毅教授,文獻[10]和文獻[11]中的這段話“同年年底,她(指居里夫人)第二次獲諾貝爾獎。51年以后,居里夫人的一個學生成為法國科學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實際上是不恰當的,因為它混淆了院士和通信院士(沒有選舉權和作為科學院領導機構成員的被選舉權,只有通過再次選舉才能當選為科學院院士的正式成員)的區別,很容易誤導讀者。為了避免上述錯誤繼續以訛傳訛,特做出上述辨析和說明。
4 結束語
至今居里家族共有5人次榮獲諾貝爾科學獎,且出現過3位法蘭西科學院院士,是世界上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杰出科學世家,其科學傳統已延續了四代:①物理學家保羅-雅克·居里(Paul-Jacques Curie,1856.10.29—1941.02.19)和居里夫婦;②約里奧-居里夫婦;③約里奧-居里夫婦的獨女、核物理學家伊蓮娜·朗之萬-約里奧(Hélène Langevin-Joliot,1927.09.17—,其丈夫是法國著名物理學家朗之萬之孫米歇爾·朗之萬)和獨子、生物物理學家皮埃爾·約里奧-居里;④伊蓮娜夫婦的獨子、天體物理學家伊夫·朗之萬(Yves Langevin,1951—)。
《辭海》號稱是當代中國唯一的極具權威性的大型綜合性辭典,“對不對,查《辭海》”已成為廣大中國讀者的口頭禪。通過筆者對2009年版《辭海》彩圖本第0556頁“法蘭西研究院”詞條和第1452頁“陸家羲”詞條[12]的分析發現,其科學性、嚴謹性、專業性和權威性仍有待加強。
謹以此文紀念筆者夫婦結婚20周年(瓷婚紀念)。
參考文獻:
[1]唐得陽.諾貝爾獎獲獎者全書[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4.
[2]楊建鄴.20世紀諾貝爾獎獲獎者辭典[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
[3]郭奕玲,沈君慧.諾貝爾物理學獎一百年[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
[4]朱安遠,田永,張在明.有錯即改(欄目)[N].南方周末,2006.02.09(總第1148期第A2版).
[5]蔣大智.法蘭西科學院[J].國際科技交流,1989 (2):49-52.
[6]劉春杰,周先路.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制度的啟發[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2 (5):384-385.
[7]楊慶余.法蘭西科學院:歐洲近代科學建制的典范[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24(6):81-87.
[8]李艷平.法蘭西學院等機構掠影[J].科學文化評論,2010,7(1):124-130.
[9]饒毅.居里夫人:光榮背后的辛酸[J].二十一世紀(香港),1996,7(4):106-109.
[10]饒毅.居里一家與法國科學院[N].南方周末,2003.06.12(總第1009期第C20版).
[11]饒毅.居里夫婦與法國科學院[N].中國民航報,2006.04.28(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