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機構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興趣是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傾向,它在學習活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CAI課件動畫的 演示性、科學交互性、直觀形象性等功能優勢,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結合數學教材內容,巧妙地設計課件,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多媒體課件演示:在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上,一只猴子坐在一輛正方形車輪的車上,在音樂的伴奏下狼狽地往前行進。同學們看到猴子被顛得一上一下,樂得哈哈大笑。 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開 始,學生在問“為什么”的同時思維迸發出火花。學生展開想象: 有的想把車輪換成三角形的試試;有的想把車輪改成橢圓形的看看效果……這便是孩子們心中久存的疑惑:大街上飛馳的汽車,車輪為什么一定要是圓的呢?各種形狀的車輪豈不是能讓世界顯得五彩緩紛。教師引導學生操作課件演示,輕點鼠標選擇了一組多媒體信息來論證學生的想法:車輪換成三角形的、橢圓形的,可憐的猴子仍被顛得七上八下。在“怎么辦”的情境中,學生的思維開始深入。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得出: 因為在同一個圓里,所有的半徑長度都相等。車輪做成圓形的,在滾動時車軸到地面的距離始終不變。這樣車子在前進時就會保持平穩,所以車輪要做成圓的。悅耳的音樂響起,小猴子愉快的表情映射出學生快樂的心情。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使學生大膽的想象有了驗證的機會。
二、信息技術與教學難點的結合
教學難點是否能突破是一堂課能否成功的關鍵。運用信息技術,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能直接感知的具體形象,把靜止不變的圖形符號轉化為不斷運動的活動場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材料,幫助學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為促進學生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的飛躍發展架橋鋪路。在教學量角和畫角時,由于學生空間觀念還沒有形成,很難掌握量角器的擺放方法,因而不能正確地量角和畫角。運用CAI課件動畫的 演示性、科學交互性、直觀形象性等功能優勢,在大屏幕上認識量角器,學生可以清楚地看見量角器的每一小格,每一條刻度線,內外圈刻度。比使用教具演示更清晰更直觀,從而正確認識量角器,為量角和畫角做好準備。量角和畫角時,動態地顯示量角器的擺放方法,變換不同角度擺放量角器,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然后讓學生在臺上量角和畫角,展示學習效果。這樣,教師、學生、信息技術三者相互交流,突破了量角、畫角這一教學難點。同時,明顯地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信息技術與智力潛能的結合。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 信息技術能形象地模擬思維世界,再現思維過程,促使學生多向思維、發散思維。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需要通過“等積變形”,將圓形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以前,教師運用教具演示,很難較好地完成“由曲變直”。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后,可以在學生動手剪拼圖形,把圓分成16等份拼成近似長方形的基礎上,再由計算機演示將圓等分成32份、64份……。分的過程具體、形象,突破了現實的局限,使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開啟了心智,不僅掌握了由圓轉化成長方形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方法,而且創造性地提出可把圓轉化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同樣也可以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CAI課 件的動態生成,使學生的思維呈現出多元化狀態,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四、信息技術與學生自學解疑的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網絡收集資源、管理資源,開展網絡教學。根據數學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培養能力的需要,可以讓學生解決學習或生活問題的課題為單位建立“資源包”提供教學時用,也可以在教學中引發學生通過各種資源管理平臺進行知識點的查詢、分析。它的基本教學程序是:提出問題——引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欲望——上網查找有關資料——運用數學方法處理信息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交流、評價和改進解決問題的方案。 運用這一教學模式,設計課題和構建“教學資源庫”是兩個相輔相成的重要環節。所設計的課題應是需要應用數學的方法、知識以及網上信息能夠解決的問題。而所提供的網絡資源應該有著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豐富背景資料,為學生進行創造性獲取和處理信息提供可能。這一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數學教學和信息技術對學生發展的整合性功能,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充分地體驗數學和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通過搜索和處理信息,學習和掌握有關的信息技術,通過有關數學方法、知識的應用,鞏固數學知識,培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這樣開放式教學環境中的學習過程完全是自主進行的。程度差的學生沒有壓力,照樣學得輕松愉快,程度好的學生意猶未盡,全體學生都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
五、信息技術與創造能力的結合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建構研究;核心問題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品德與社會成為最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之一,同時也可以提高對學生的教育效果。而且這門課程是從學生的社會生活基礎出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促進學生實現社會性的發展,保證了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可以說,品德與社會是對傳統德育的重構。
一、對課堂教學生活進行重建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與改革,課程教育也開始將學生置于一個理性與封閉的空間中。這樣也就造成了課堂教育失去了對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關注,也難以讓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其中。從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任務上說,注重知識等方面的傳授,而從教育的層面上說,就是要讓學生可以快速地參與到社會中去,從而學習做人。因此,在實際中,教師就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與體等方面出發,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以此實現知識的遷移,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一)從生活化的層面出發
保證課堂教學環境的生活化已經成為教學組織的重要理念之一,其中也就包含了對課堂生活的重建。首先,要創建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采取直觀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生活體驗。其次,營造出良好的心理狀態,呵護好學生的學習心態,保證師生心態上的自由與開放。最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準備足夠的想象與思維空間。
(二)讓課堂回歸到生活中去
對于德育來說,就是要從生活的層面出發,也可以說,道德教育就是一種生活。在品德培養中,一直遵循著生活上的邏輯,加之品德與自然、生活以及勞動等方面的綜合也就意味著品德與生活存在內在聯系。讓課堂回歸到生活中去,也就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此基礎上構建出課程。
二、教學范式上的自主
從課程的特征上說,品德與社會教學就要從實現學生認知與道德情感的層面出發。因此,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實施就要堅持以學生的自主性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動動機,同時還要讓學生可以自主地參與其中,實現主動發展。但是通過調查可以看出,現階段還是存在學生自主學習泛化的現象,雖然學生進行了熱熱鬧鬧的學習,但是確實教師在掌控,這樣也就使得學生的自主發揮空間不足,學生的自主活動價值也不大。
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想要實現真正的自主活動就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活動權利,激發學生的自主活動動機,創建出科學有效的活動方式。且從實際上說,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活動時間就是要給學生自,讓學生可以自己去支配。
三、學生生命的和諧發展
對于學生生命的和諧發展來說,其主要價值就是要向著有生命的課堂轉變。因此,想要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教師就要做好教學工作,自己也要全身心地參與其中。首先,要樹立整體教學的觀念。從實際上來說,整體教學是針對斷裂性的、分割為部分的教學來說的,且對于這種整體教學意識來說,可以讓學生置身于學習中,在課堂中也可以得到自身發展的信心。其次,要培養人文意識。教師要避免從科學理性的角度考查品德與社會教學,這樣很容易失去學生對自然生命的關注。所以在實際中就要不斷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懷,讓學生進入到情感化的空間中去。
四、對課程教學資源進行創生
對于課程資源來說,已經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重點。對于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來說,注重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在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就要不斷開發與利用好課程資源。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是極為廣泛的與多樣的,所以教師就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來充實教學資源。其次,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沖破傳統教材的束縛,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接觸到社會,同時還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好校內與校外資源。對于教學內容來說,就可以從書本上出發,融入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上。只有保證了充足的課程教學資源,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去。所以在實際中教師就要不斷深入挖掘出教學資源,利用好資源,以此獲得不同程度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對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進行重構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明確的是確保課程對生活的依賴,而這也就成為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發展的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利用好教學資源,不斷完善生活化課堂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開展好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信息技術 物理教學 混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77-02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改革在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中得到深化,以構建傳統教學和信息技術結合的橋梁為基礎形成的混合課堂教學,正在成為當前中學甚至更高層教學改革的趨勢,搭建更合理更深層次的信息技術與教學混合課堂的模式,在不斷信息化的社會得到充分肯定,因此研究其實施現狀與改進策略對當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混合課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初中物理教學也要不斷順應信息技術發展形勢,在教學上實現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學校在建立最優化的物理教學模式下,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物理教學成效,提升信息技術的應用深度和學生的的信息技術能力。本文就如何構建初中物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混合課堂進行了深層次分析探討,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水平。
一、消除差異,尊重并加強基礎平臺的構建
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的搭建首先需要消除兩個學科教學之間的顯著差異,將差異之間有機結合,通過一定的方式達到深層融合,該過程是指將信息技術的應用性教學模式融入到初中物理新課程的有機整體中,通過信息技術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其在初中物理課程教學中的優勢,在授課教師與學生雙主體,以教材為客體,信息技術相關的教學輔助設備媒體等各個教學教學環節上,經過有機組合達到相互融合,實現初中物理教學整體優化,在消除差異的同時以高效的教學模式達成教學目標。實現的對兩種教學模式的尊重與切合,加強了信息技術在構建基礎教學平臺中的作用。
例如,在講“聲現象”的那一章中,教師根據通過多媒體演示聲波的產生原理,以學生的觀察和實驗為基礎,通過討論和交流,理解聲波的形成和傳播原理;學生可以嘗試制作有關聲音形成及其傳播的過程,通過這樣可以將信息技術很自然的應用到實際教學之中,使兩者得到有機結合并加強了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平臺的構建。學生可能不能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通過授課教師的引導,結合自己的實踐和生活經驗,完成這些應用的推廣。
二、深入每一個教學環節,以自主學習為主
教學不管是在哪一個環節,自主學習始終是教學之本,各個教學環節的開展需要將兩種教學模式的有效搭建建立在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中。有調查表明,課堂學習學生現有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相對較差,對教學內容及其教師的教學方式存在較大分歧,教學環節之間沒有有效的連貫性,不能將信息技術有效體現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需要學生的習慣性和理智性的在結合創造能力,所以授課教師應結合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相似之處,再結合學生課堂的表現,將這種對信息技術的處理與應用能力深入體現在初中物理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光現象”的內容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教師通過信息技術處理過的教案,以動畫等形式向學生展示關于光的傳播、反射、折射等,及其利用這些現象在生活的體現,也可以通過網絡教學的形式,向學生講述這些現象定理。通過學校制作或者購進的網絡平臺,讓學生體會網絡也是教學的好方式。例如設置網絡物理核心課程,精品課程庫等形式,讓學生通過網絡信息學到可本省同樣的知識,并且又比課程教學更高層次的內容。
三、優化實施條件,逐步增強可操作性
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混合課堂的構建,不知識教學模式的改變,相應的更是教學設施的不斷更新,教學設施的不斷更新又跟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只有把握了信息技術的更新才能將在信息技術不斷更新的形勢下逐步優化教學實施條件,逐步增強新的教學模式的有效開展。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增強自身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也有利于混合課堂本身的順利實施。讓學生在更新的教學設施下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逐步增強學科教學平臺的構建。
例如,“光學實驗”的教學,教師可依據信息技術環境創造探究式物理實驗模式,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實現教學中物理實驗的有效開展,設備的選擇至關重要,應該購進最先進的但又最使用的實驗儀器,通過一定的技術過程實現實驗過程的高信息技術含量。讓學生在體驗高科技的實驗過程中,體會物理實驗的原理與應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重視信息技術能力培養,增強實踐能力
明確不同信息資源的利用與教育功能,逐步提升信息技術資源建設與教學建設的質量,更好的優化課堂教學的實施條件,使教師專注于教學工作并將教學工作與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依據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地進行課程性質改革并選擇適合共有平臺構建的課堂類型,充分發揮混合課堂的優勢,最終實現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與管理,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和積極性。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是建立在合理的教學目的之上。 有助于學生的轉變學習方式方法的觀念。
例如,在授課“物體的慣性”一課時,教師在提供些許教學器械的同時,通過技術演示向學生展示信息技術在物理現象中的體現,并通過學生不斷地實際動手操作,增強對技術院里的認識和理解,逐步加深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
五、總結
信息技術與學科混合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體現,不僅在教學成果上,還有課堂教學效率上都得到了最廣泛的好評。逐步完善和加強初中物理學科與信息技術的的混合教學,以信息帶動我國教育的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從而在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的同時,實現在信息技術前提下構建新的教育教學模式,給學生以形象的教學模式展示,給社會一個良好的教學發展態勢,逐步增強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云;資源整合;信息管理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27-6072-03
1 概述
隨著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前沿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浪潮正沖擊著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并在諸多領域中引發了深刻變革[1]。加強中小學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對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學校管理水平,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為此,結合中小學教育的實際情況,運用“教育云”架構的理念設計并研發中小學綜合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建立統一的業務管理平臺,構建集中式“教育云”中心,搭建標準的校園門戶網站,并執行統一的業務規范,從而實現對中小學教育的標準化管理。
2 “教育云”架構研究
中小學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在研發過程中結合了當前最先進的信息服務支撐技術,主要包括下一代互聯網的核心技術、高性能計算、服務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面向核心應用的安全技術和數字媒體平臺等技術,并采用“教育云”架構作為系統的核心架構。“教育云”是一種將教育服務資源通過云計算模式傳遞給用戶的信息化服務平臺,并通過“云”的理念打通教育信息化邊界,將教育技術、創新思維等多種思想融合,從而對各種教育資源與技術進行深度整合[3]。中小學綜合信息管理系統所采用的“教育云”架構模型,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在“教育云”架構的支持下,云端提供了教育管理和教學服務的硬件基礎設施、軟件應用系統以及相關維護和管理任務,可供系統范圍內的所有用戶透明使用。“教育云”基礎平臺搭建在統一的數據中心基礎之上,涵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過程中所涉及的各類規范一致的數據信息,并經過嚴格統一的授權認證,以供不同用戶使用。此外,“教育云”數據中心可對系統進行統一的安全管理,保證了系統核心數據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了數據維護成本[4];同時,“教育云”數據中心還可作為未來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從而減小信息系統的搭建周期。
3 系統整體設計
3.1 系統技術路線
中小學綜合信息管理系統以學生和教師管理為基礎、以平臺應用為主線,實現學校各系統、各部門的協同辦公。系統采用.NET技術以及B/S架構模式,用戶通過瀏覽器即可完成系統操作;同時,系統采用集中認證和統一授權機制,用戶只需通過身份認證即可訪問具有相關權限的系統資源。此外,系統使用模塊化設計結構,設置多元化的用戶群并授予不同權限,系統通過權限管理,便可控制相應的功能模塊。
3.2 系統架構設計
中小學綜合信息管理系統使用IIS作為Web服務器,Oracle 11g作為數據庫,開發環境為 3.5 FrameWork,使用C#語言編寫。系統結合三層架構,在表現層采用CSS3.0、Ajax、HTML、XML、JQuery等技術實現良好的用戶界面,在邏輯層采用工廠模式實現業務的統一管理,在數據訪問層使用ibatis實現對象-關系映射。系統整體的架構設計,如圖2所示。
業務服務庫作為系統中的核心模塊,具有靈活的可擴展性。“教育云”通過上層的業務系統為教育管理人員、教學人員、學生和家長提供信息獲取、數據流轉、業務管理、家校溝通等服務,并且具有可定制的功能與特點,還可根據應用需求進行擴展升級。
3.3 系統聯網技術
3.3.1 主干網連接技術
中小學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向用戶提供了完整、方便的網絡管理功能,包括校內各單位間的信息共享與通訊,多媒體教學VOD點播、數字化圖書館、校園網站等服務。系統主干網采用具有第三層交換功能的千兆位以太網(Gigabit Ethernet)連接技術,可以平滑升級至萬兆以太網。網絡中心節點使用已有的Cisco Catalyst 6509交換機,各校園節點配置Cisco Catalyst WS-C3750-48TS-S交換機,中心節點和各校園節點之間采用單模光纖以星型拓樸結構通過1000M交換技術進行連接,組成縱向子系統。
3.3.2 廣域網技術
系統通過互連網專線與Internet相連,并使用網絡安全防火墻增加校園網的安全性,從而減少外部環境對校內網絡系統的攻擊;同時,安裝殺毒軟件以防止病毒在校園網內傳輸,有效凈化校園網中的病毒與不良信息。
3.4 功能模塊分析
根據中小學的教學業務與管理職能,中小學綜合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包括教師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資源管理、信息服務、行政管理和黨群工作7大功能模塊,以及教師信息系統、學生學籍等30個子系統。系統中各模塊的功能、流程相互補充和流轉,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滿足中小學日常工作需求的業務體系。系統整體的功能架構,如圖3所示。
學生管理模塊以學生的學籍管理為基礎,針對中小學學生信息的特點以及學生管理中的實際需要而設計,可全程維護每位學生的學籍變動情況,實現了學生成長中所有數據的記錄與維護,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師管理模塊實現了中小學教職工信息的統一管理與教師個人信息的查詢功能,包括教師檔案管理、教師日常管理、師德榮譽、業務培訓及進修管理等內容。教師可以查詢本人的教研信息及系統生成的教師成長檔案信息,讓教師充分體會職業成就感。教學管理模塊實現了中小學教學業務層面的統一管理,主要包括教學計劃制定、排課計劃維護、教學情況評價、考試管理等功能。教育行政與教輔管理模塊實現了中小學教育、教輔綜合管理功能,有效提高了中小學行政管理效率。
4 結束語
加強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對于轉變中小學教育理念,加速教育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5]。建設實施基于“教育云”架構的中小學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對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促進了中小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實現了教育管理的規范化與精細化,有效提高了學校教學管理的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 岳毅宏,韓文秀.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變革[J].中國軟科學,2002(1):61-64.
[2] 曹衛真.中小學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的探討[J].中國遠程教育,2003(17):61-63.
[3] 王康,廖漢文,張巖.云計算在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 2012, 22(4):104-106.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5)15/16-0193-03
一直以來,我國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是被動接受式,欠自主,缺探索,少合作,學習方法機械、呆板。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那么,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呢?本文結合小學美術日常教學實踐活動,探討了信息技術環境下構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美術學習方式的策略。
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整合,實現自主性學習
自主學習指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自己正在進行的學習活動進行主動、積極、自覺的計劃、監控、評價、調整的過程(單志艷定義)。在美術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可以構建信息豐富、反思性強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接受和挑戰學習任務,允許學生自由探索,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創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1.運用虛擬網絡,創建自主學習空間
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網絡搜索,獲得大量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料,制作成適合學生操作的虛擬網站,供學生自主學習,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降低了學習難度。例如,在講授《多彩的民族紋樣》一課前,筆者先創建了虛擬網站的學習環境,并設置了三個問題:①什么是單獨紋樣?②可以用哪些圖案內容來設計裝飾單獨紋樣?③發現了哪些圖案規律及設計方法?并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探討如何根據單獨紋樣的特點與設計要素繪制民族紋樣。學生在短時間內借助網絡查找到了大量有關民族紋樣的資料,并得出結論:設計圖案可為動物形、人物形、植物形、幾何形等,形式有均衡式、均齊式、合適形和不規則形等,通過截取紋樣圖案,運用多種排列方式和合理的色彩搭配,便能設計出豐富多彩的單獨紋樣。在學生了解了單獨紋樣的基礎上,筆者進一步引導他們感受民族紋樣的文化魅力,體會創意生活的樂趣。網絡學習活動改變了學生作業千人一面的程式化、死板化。
2.運用微視頻及課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例如,《自行車和摩托車》一課的重點是認識自行車和摩托車的基本結構和外形特點并會用線描法表現。自行車和摩托車的構造較復雜,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而言,要求其獨立表現自行車和摩托車的各部分構造細節特征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制作了一段題為“自行車和摩托車的基本畫法”的微視頻,使學生可以對基本畫法中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在課后重復觀看,幫助他們突破難點,促進其自主學習。
網絡課件學習方式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以及設計構思,組織教學所需的各類文本、聲像素材并制成課件在局域網上實現共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教師的引導自主選擇相應的內容進行瀏覽,獲取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感受作為學習主人的快樂。例如,筆者根據《唱大戲》一課的教學內容制作的課件,提供了說唱臉譜、臉色篇、臉形篇、臉譜故事、人物篇、動作篇、裝飾篇、場景篇和優秀作品欣賞等一系列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欣賞不同內容,并給予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在網絡課件的學習方式中,教師應起到組織、指導、幫助和促進的作用,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實現自主學習。
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整合,實現合作性學習
信息技術的交互功能為學生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多種可能,教師要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共享的特點,安排適合學生合作的學習任務,促使學生通過交流、探討、協商、合作等形式完成任務。例如,教授《亞洲大陸之旅》的內容中,指導學生利用計算機制作電子板報時,可先向學生提出本課的總任務是:通過信息技術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交流,利用多媒體手段制作完成一幅亞洲旅行長卷圖。布置總任務后,再引導學生了解亞洲建筑的藝術風格和雕刻作品的裝飾風格,了解制作旅行圖長卷的基本方法,并對總任務進行分析、分解,制定出子任務。子任務有:①選圖,搜集有代表性的亞洲建筑和雕刻作品。②搜集、確定展板的形式。③探索版面編排的設計和線路圖的設計。④研究文字的內容和字體設計。⑤使用Word或PowerPoint對前面資料進行整合,編制完成亞洲旅行圖的電子板報。這樣的任務分配,小組成員不但能明確任務分工,又可依據自己的能力分解成更小的“子任務”,使任務逐步細化,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例如,根據子任務“選圖”,小組長可以讓每位組員負責一個國家的資料搜集,還可以讓計算機基礎較好的同學將其制成演示文稿。因此,在網絡學習中合作學習能更好地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創造性,更有利于問題的深化理解和知識的掌握運用,能促進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協作精神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整合,實現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主動地發現問題、體驗感悟、實踐操作、表達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探究性學習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獲取信息、語言表達及組織管理的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團結協作、學習興趣及科學探究精神。探究性學習特別適合在網絡中進行,因為網絡能提供探究所需的大量資源,可以幫助學生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教師布置的研究課題,以及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進行分工協作、展開探索。
同時還解釋了動瞬心線沿定瞬心線做無滑動的滾動,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為瞬心線機構的分析設計提供幫助。
關鍵詞:動瞬心線 定瞬心線 瞬心線機構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entrode problem of planar hinge four-bar linkage in the course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method of graphic and analytic is applied to clearly show the drawing process of moving centrode and fixed centrode, as well as the trajectory equation of centrode in an analytic mode. The reason of moving centrode rolling without sliding along the fixed centrode is also explained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 understand the theory, and design the centrode mechanism.
Key Words:moving centrode;fixed centrode;centrode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TH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7(b)-0213-01
1 問題的提出
針對機械原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某些原理性的概念普遍感覺抽象難以理解的特點,通過合理安排課程設計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啟發創造性思維,可采用課后小組討論、鼓勵多查找專業文獻等方式,加強對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本文以瞬心線為例,采用作圖法和解析法進行研究,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以更好地分析和設計相關瞬心線機構。
2 瞬心線概念
由基本理論可知,瞬心的位置是隨兩構件的運動而變動的,它將在各自構件上形成一條軌跡,即為瞬心線。對于平面鉸鏈四桿機構ABCD,以AD為機架,兩個連架桿的瞬心以A/D為起始/終止點的為定瞬心線,以B/C為起始/終止點的為動瞬心線,而且動瞬心線沿著定瞬心線作無滑動的純滾動。
上述的描述晦澀難懂,給學生的理解帶來很大問題。下面將采用兩種方法,詳細闡述:
2.1 作圖法分析
根據已知條件,機架AD桿固定不動,連桿BC轉動,可以確定一條瞬心線即定瞬心線。同理采用機構倒置方法,將連桿BC作為機架,構件AD相對于新的機架的瞬心構成另一條瞬心線,即動瞬心線。作圖過程如圖1和圖2所示。
由于機架AD桿固定不動,2、3、4桿長度確定,并做相對轉動,因此定瞬心線與動瞬心線形狀不變。在畫動瞬心線時,無論1、3桿相對位置如何,2、4桿延長線的交點,即為兩條瞬心線重合點。同時在轉動過程中,1、3桿相對位置不同,所以其重合點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根據瞬心的定義可知,無論是動瞬心線還是定瞬心線,都表示1、3兩個桿件相對速度為零的軌跡,由于分析時機架選擇的不同,兩條瞬心線的轉動角速度不同,因此動瞬心線相對于定瞬心線做滾動。
2.2 解析法分析
假定在定瞬心線上任意取一點E,連線AE、DE,分別減去AB、CD,以B為圓心,B’E為半徑,以C為圓心,C’E為半徑分別作圓,交于點E’,于是根據靜瞬心線便可確定動瞬心線。即:
AE=AB+BE’
DE=DC+CE’
只要確定了靜瞬心線,就可以確定動瞬心線
下面確定定瞬心線的軌跡。以A為原點,為X軸,AD向上為y軸,則B點軌跡為:x2+y2=r2AB;C點軌跡為:(x-xD)2+y2=r2CD,則直線AB’方程:y=
因此,當已知時,可進一步化簡或利用計算機做出定瞬心線的軌跡曲線。
3 結語
本文通過采用作圖和解析兩種方法,詳細分析了平面鉸鏈四連桿機構的瞬心線問題,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瞬心線這一抽象定義的理解,并進一步為瞬心線機構的創新設計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朱孫科,羅天洪,鐘厲,等.機械原理課程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J].科技視界,2013(17).
[2]黃小龍,劉相權.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科技信息,2011(24).
關鍵詞:醫患關系;和諧;信息化建設現狀;信息化建設思路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7)14-0005-02
1概述
近年來,醫患沖突不斷發生,我國每所醫院平均每年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高達27次,有96%的醫護人員曾遭謾罵、威脅。公眾普遍認為,如不改善,有可能出F“醫者不敢行醫,患者不敢就醫”的情形。本研究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開展了“醫院信息化對醫患關系的影響”的調查和研究。研究表明,信息化建設在減少醫療差錯、改善患者看病體驗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醫患關系走向和諧。
2醫院信息化建設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
2.1規范醫院管理和醫療行為,減少醫療差錯
醫院信息化建設的主體框架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的使用,規范了工作流程,對財務、藥品、人事等方面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臨床信息系統的應用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和診療質量,如醫生工作站和電子病歷系統的使用,規范了病歷的書寫和過程監控,保證了病歷的真實性和嚴肅性,杜絕了個別醫生的隨意性,極大地減少了醫療差錯和醫療糾紛。
2.2提升醫療體系效率,改善患者看病體驗
目前,患者可以通過自助預約機、微信等多種渠道進行預約,尤其是微信預約掛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截止到2016年8月,微醫已經深度連接了全國27個省市的1900多家醫院,服務總人次超過了5億。這些資源為微信用戶提供了精準預約、在線診療、家庭醫生簽約、診間支付等多項服務,提高了診療效率,大大改善了患者“三長一短”的看病體驗。
2.3減少患者就醫支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好大夫”、“微醫”,“北大醫信”、“丁香園”等知名互聯網醫療企業快速興起,使智慧互聯網醫院成為現實。據有關報道,綜合公立醫院門診病人單次診療費用在200-300元之間,其中近一半是藥費,而互聯網醫院單次平均診療費用不足100元。患者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價廉而優質的診療服務。
2.4增加醫患溝通渠道和交流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
臨床信息系統的使用將醫護人員從繁瑣重復的病歷文書書寫工作中解脫出來,使醫護人員有更多的時間與患者交流。另外,部分醫院采用微信、QQ等多種渠道與患者進行互動,從而使醫患溝通更暢通,提高患者滿意度。
2.5減少診療過程的信息不對稱,增進醫患互信
目前絕大多數醫院安裝有叫號系統、藥品價格公示電子顯示屏、費用詳單查詢等設備,基本實現了診療過程的公開透明。尤其引入臨床路徑管理系統后,使得診療過程更加流程化、透明化。從而增進醫患互信,減少了因信息不對稱而引發的醫患糾紛。
3我國醫院信息化建設現狀
隨著醫院信息化越來越普及、深入,醫院各信息系統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應用,其中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已成為常態,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應用系統相關標準規范已基本制定完成。云計算、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我國醫院信息化建設已形成一定規模。但由于受資金、信息化人才、頂層設計等多種因素影響,其發展并不均衡,因醫院級別不同、地區不同而差異明顯。
4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視角的醫院信息化建設思路
4.1制定醫院信息化建設長期發展規劃,提升醫院管理和醫療服務水平
醫院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長期發展規劃:做好頂層設計,降低院內各業務系統的耦合度,為后續院內醫聯體、區域醫療業務等新增業務系統提供規范統一的接入方式。同時,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軟件工程類、醫學信息類人才的引進力度,為開展醫療大數據輔助診斷、精準醫學等領域的應用提供條件,以此從整體上提升醫院管理和醫療服務水平。
4.2加快協同智慧醫療信息平臺建設,共享優質醫療資源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通過醫療聯合體統一開發,建立能實現各系統間的醫療信息傳輸及共享的協同智慧醫療信息平臺,這是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此過程中,由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建立個人健康檔案,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則提供患者的診療、檢驗、檢查信息。在該平臺上,患者可以進行掛號、預約和檢驗結果查詢,醫院可以進行雙向轉診和遠程醫學影像會診,這樣城鄉患者便可共享優質的醫療資源。
4.3完善臨床信息系統建設,防范醫患糾紛
在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臨床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加入部分專業術語的詳細解讀,可減少患者因為不理解其診斷結果或費用來源導致的醫患糾紛。還可以在電子病歷中集成合理用藥管理系統,利用該系統的醫囑、藥品配伍和劑量審查等功能的同時,增加藥品費用控制功能,防止醫生開大處方,當藥品費用高出與系統設置的該疾病所需藥品平均值時則出現警示信息。以此提高醫院的醫療質量和用藥管理水平,及時避免可能的用藥錯誤和醫療糾紛。
4.4豐富智慧醫院體系功能,提供便民醫療服務
加強醫院信息化建設,豐富智慧醫院體系功能,如增加智能問診功能。這樣對于不具備醫學專業知識的普通大眾,只需輸入性別、年齡和癥狀等信息,即可知曉可能得的疾病,并精準推送與該疾病相關醫學知識,增強患者自身對醫學的理性認識,降低對醫學的過高期望,減少因醫學知識信息不對稱而引起的醫患矛盾。隨著物聯網在醫學領域的深度應用,醫院還可以通過患者穿戴醫療設備遠程監測其生理體征,實現智能化的慢病管理,為患者提供便捷的醫療服務。
4.5引入先進的輔助診療系統,減少醫療差錯
在目前的診療過程中,更多的是依靠醫生的經驗做出診斷,影像報告診斷尤其如此。研究表明,人眼判斷影像報告可能會產生30%左右的漏診、誤診率,如果引入人工智能的輔助診療系統,能把肉眼直觀看到的影像數字化,再與參照組數據進行比對,進行定量分析,無疑能有效輔助醫生決策,大大增加診斷的準確率,減少醫療差錯的發生。
關鍵詞 團學活動 大學生核心價值觀 教育接受機制
1 提高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價值認同的戰略需要
價值認同即是指價值主體不斷改變自身價值結構以順應社會價值規范的過程,它體現出社會成員對社會價值規范的一種自覺接受、自覺遵循的態度。依托課外團學活動,構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接受機制,重點在于加強接受主體對接受客體的價值認同,并將這一過程動態化、持續化、長期化。
1.1 創新活動內容,增強核心價值觀認知認同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或信息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和語言等。認知認同就是指人們在對價值觀、價值體系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完成的理性認同。在團學活動中,通過設計活動方案,規定活動主題,把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愛國精神、榮辱觀等內容融入到每一次主題團學活動中,強化接受主體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首先,認同主體將價值觀內容的主體納入到自己的認知范圍,但對它的正確性和必要性不一定認可,甚至還會懷疑。然后認同主體在認知基礎上對價值觀表示承認、認可和贊同。衡量它的指針是認同主體對價值觀的意義、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知曉度”和“熱知度”。認知認同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對同一內容的傳達要在不同的時間內多次反復進行,從而使認同主體獲得對該內容所涵蓋知識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并達到熟知的程度,進而實現認知認同。只有在認知基礎上對接受客體感到親切、承認、認可才是認知認同。
1.2 創新活動方式,強化核心價值觀情感認同
情感是指人在對事物的屬性、特征及其關系等形成認識的同時所產生的對該事物滿意與不滿意、喜愛與厭惡、肯定與否定等一系列的態度。情感認同就是指在對一事物有了深刻全面的了解之基礎上,在情感上對其產生的滿意、喜愛以及肯定的態度。它是在認知的基礎上產生,又推動著認知認同的深化并促進價值認同的發展。從認同的選擇,到客體信息的分析、加工、綜合等,整個認同過程無不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而且,認同主體的情感具有自身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容易受到外在導向的影響。在團學活動中,情感無處不在,它對是否認同、認同的廣度和深度發生影響,對認同活動起到調控作用。一般而言,認同主體對于能夠引起其產生肯定性情緒反應的信息比較容易認同,也就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認同主體的情感狀態也制約著情感認同。當認同主體處于積極的情感狀態時,他往往對認同客體的感知取向、理解向度帶有肯定性情感的痕跡,從而能促進價值認同。利用具有重大紀念意義的節日,創新團學活動方式,注重烘托氛圍,調動接受主體的積極情感,以便從情感上增強其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這樣的情感體驗自然而然地加深了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2 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需要
不斷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穩妥推進素質教育,扎實開展高校第二課堂,舉行內涵豐富的課外團學活動,是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口與著力點。
目前高校在主導價值觀教育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內容分散、重復、更新慢。長期以來,高校“兩課”著重強調學理層面,對于大學生急需解決的價值觀問題則著力不夠,兼有重復,缺乏時代性與針對性,脫離了學生實際。而對于新時期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則沒有及時補充到課堂教學,也就未能及時地解決、疏導、調控大學生在內心深處和外在行為上遭遇到的價值困惑與價值沖突。其次,教育方法單一、死板,評價體系僵化。傳統教育模式下,大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一直是“灌輸式”的,教學上沿襲“說教式”、“權威式”等固定模式,學生則扮演“被接受者”的角色,結果自然導致“臺上口干舌燥,臺下心情煩躁”的尷尬局面。而且,對于教育效果的評價、學生學習狀況的考核基本采取“標準答案”式的單一標準,符合學生特點更具操作性的評價體系尚未建立,這就造成了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價值取向與教育初衷背道而馳,“只進耳,未進腦、進心”。
依托課外團學活動,構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接受機制,可以有力避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足。課外團學活動在內容形式上不拘一格,因時因地制宜,形散而神不散;秉承寓教于樂、貴在參與的原則,實踐出真知;契合大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容易博得其同感,引起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教育任務。
3 進一步發揮團學活動教育功能的客觀需要
其一,它能引導大學生樹立切合時代要求的主流價值觀。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社會思潮日趨多元化、復雜化,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價值體系和評判標準彼此并存、魚龍混雜的局面。為此,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切合時代要求的正確的價值觀,就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依托課外團學活動,構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接受機制,能夠形成高尚的文化氛圍、健康的精神生活環境,而使其參與主體無形中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心理素質等方面產生價值認同,進而實現其精神、性格、心靈的塑造。一經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往往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大學生的思想狀態、行為方式起著規范性作用。在特定的校園環境下,它也會對身邊的其他成員產生共鳴,經它肯定、宣揚的事物、行為,也將為大多數學生所推崇、追求;反之,為它否定、摒棄的,也終為大家所不齒。長期在這種正確的、積極的價值導向、輿論導向的熏陶、浸染下,大學生自然就會形成打上時代烙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二,可以規范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既需要智力支持,又需要紀律約束,如長期形成的校紀、校規、校訓、校風、學風等。而作為大學生自我參與、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的課外團學活動,就更需要全體成員共同創造和認可并自覺遵守的一定的紀律、準則去約束。在這些活動中形成的良性制度文化對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約束力,規范其思想、行為,自覺抵制不良思潮、行為,督促其向好的、美的方向轉變,不斷提高其思想覺悟、道德水準。通過這種具有強制性的規章制度,使大學生知道應該做什么、什么應該做、什么不能做,化錯誤行為為正確行為,并養成習慣,內化為自覺要求。而這些帶有硬性約束力的制度就是為了弘揚課外團學活動的初衷:遵紀守法、明禮誠信、團結進取、開拓創新等價值取向。
關鍵詞:名義價格 公允價值 實際利率法 未確認融資費用 未確認融資收益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了新的會計準則體系,要求2007年1月1日開始在上市公司中執行,鼓勵其他企業使用,這對于改善我國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實現與國際慣例接軌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對于銷售時延期收款以及采購貨物時延期付款,新準則更多體現了資金時間價值這一現代財務管理的理念,特別是對于涉及金額較大,涉及時間較長的延期收付款購銷業務更應該考慮這一理念,因而不可避免會帶來會計處理與現行稅法的差異, 因此無論是稅務機關還是納稅人將來都應該認真對待此問題,防止企業多交所得稅或少交所得稅。
根據《企業新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會計賬戶和主要賬務處理》(征求意見稿)規定,企業采用遞延方式分期收款或延期收款、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等經營活動產生的長期應收款,滿足收入確認條件的,按應收合同或協議價款,借記“長期應收款”賬戶,按應收合同或協議價款的公允價值,貸記“主營業務收入”等賬戶,按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增值稅額,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賬戶,按其差額,貸記“未實現融資收益”賬戶;對于未實現融資收益,按期采用實際利率法計算確定利息收入,借記“未實現融資收益”賬戶,貸記 “財務費用”賬戶。
購入材料、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資產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或分期支付價款(如分期付款購買固定資產),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應按所購材料、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購買價款的現值,借記原材料、固定資產、在建工程或無形資產賬戶,按應支付的金額,貸記“長期應付款”賬戶,按其差額,借記“未確認融資費用”賬戶;然后采用實際利率法計算確定當期的利息費用,借記“財務費用”、“在建工程”、“研發支出”等賬戶,貸記“未確認融資費用”賬戶。
由于我國現行會計處理方法在此方面不涉及未確認融資費用、未確認融資收益及其攤銷問題,因此新準則與現行會計處理方法存在較大差異。《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采取賒銷和分期收款方式銷售貨物,為按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的當天;所得稅方面盡管稅法沒有對應的規定,但基本上也是參照此規定執行,因而新準則的做法又會與稅法產生差異,并且該差異貫穿業務的全過程,必須認真對待。
下面結合案例分析在延期收款銷售與延期付款購買、分期收款銷售與分期付款購買兩種情況下,對購銷雙方的核算方法進行新舊比較,并探討新準則對將來稅收可能產生的影響。
一、延期收款銷售與延期付款采購會計處理新舊比較
現行《收入》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收入應按企業與購貨方簽訂的合同或協議金額或雙方接受的金額確定,即計量采用名義金額;新《收入》會計準則則要求計量采用公允價值,規定收入應按其已收或應收對價的公允價值來計量。如收入的名義金額與其公允價值(通常為現值)差額較小,可按名義金額講量;如收入的名義金額與其公允價值(通常為現值)差額較大,應按公允價值計量。
對于延期收款銷售與延期付款采購業務,目前采取的會計處理方法是:購買方按照收到的發票賬單通過“應付賬款”賬戶核算,銷售方通過“應收賬款”賬戶核算;而按照新的會計準則規定,如果延期時間較長,涉及金額較高,對于購買方應通過“長期應付款”賬戶核算,銷售方應通過“長期應收款”賬戶核算,對于在核算過程中出現的未確認融資費用和未確認融資收益,應采用實際利率法按期進行攤銷,因此新準則下購銷雙方會計處理方法均會涉及與稅法的差異。
案例1: 2007年1月3日光明公司從長江公司購買材料,考慮到光明公司由于手頭資金很緊張,但是信譽很好,雙方簽定購銷合同,購買價格為400000元,增值稅稅率為17%,2008年6月30日償還物資款。2007年1月3日長江公司發出了材料,并按400000元的價格開具了增值稅專用發票,當日該材料的市場價格只有360000元,即如光明公司當日能及時付清款項,則材料的價格為360000元,多支付的40000元是由于長江公司資金被占用應獲取的利息。
長江公司銷售業務:
現行做法:
1.2007年1月3日銷售時:
借:應收賬款—光明公司
468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40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68000
2.2008年6月30日收到貨款時:
借:銀行存款
468000
貸:應收賬款—光明公司
468000
稅務分析:會計處理方法與現行稅法無差異。
按照新會計準則的做法:
1.2007年1月3日銷售時:
借:長期應收款—光明公司
468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36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68000
未確認融資收益 40000
稅務分析:按照現行稅法規定,應確認的收入應為400000,而會計核算只確認了360000,因此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納稅調增40000元。
2.按期按實際利率法攤銷未確認融資收益,假設按半年攤銷一次。
P=F*(P/F,i,n)
360000=400000(P/F,i,3)
復利現值系數(P/F,i,3)=0.90
查復利現值系數表,再采用內插值法求得:i=3.6%
表一:未確認融資收益攤銷表
時間 未收本金A
當期未確認融資收益攤銷額
B=A*3.6%
銷售日 360,000 0
2007年6月30日 360,000 12,960
2007年12月31日 372,960 13,426
2008年6月30日 386,386 13,614
總額 40,000
(1)2007年6月30日攤銷未確認融資收益
借:未確認融資收益 12960
貸:財務費用 12960
(2)2007年12月31日攤銷未確認融資收益
借:未確認融資收益 13426
貸:財務費用
13426
稅務分析:2007年度攤銷未確認融資收益,共沖財務費用26383元,稅法沒有未確認融資收益及其攤銷概念,因此本年度根據公司核算利潤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需納稅調減26383元。
(3)2008年6月30日攤銷未確認融資收益
借:未確認融資收益 13614
貸:財務費用
13614
稅務分析:2008年度公司攤銷未確認融資收益,共沖財務費用13614元,稅法沒有未確認融資收益及其攤銷概念,因此本年度根據公司核算利潤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需納稅調減13614元。
3.2008年6月30日收到款項
借:銀行存款
468000
貸:長期應收款—光明公司
468000
光明公司采購業務:
現行做法:
2007年1月3日購買時:
借:物資采購
40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68000
貸:應付賬款—長江公司
468000
2008年6月30日付款時:
借:應付賬款—長江公司
468000
貸:銀行存款
468000
稅務分析:會計處理方法與現行稅法無差異。
按照新會計準則的做法:
1.采購材料時:
借:材料采購
36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68000
未確認融資費用 40000
貸:長期應付款—長江公司
468000
稅務分析:會計核算確定的購進材料的賬面成本為360000元,而稅法認定的該材料的成本為400000元,在將來該材料消耗或出售時該差異還有轉回,消除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