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育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課程設置目標;科研能力;培養途徑
1 質量調查結果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針對畢業生的專業能力、綜合素質以及思想品質做出了廣泛性總結,通過用人單位得知:
1.1 在專業技術方面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表現出的專項能力比較突出,能夠勝任專項的訓練教學工作。但除專項以為的運動項目技能水平一般或不高。
1.2 在綜合素質方面
受訪單位普遍認為該專業學生的管理組織能力、專項教學、訓練的組織和競賽能力較強。但教學能力表現不突出,對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認識、掌握與運用不足。科研能力欠缺。
1.3 在思想品德方面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表現出的頑強拼搏,禮貌文明,工作責任心強等特點受到了用人單位的肯定。但在協作和吃苦耐勞方面,除了基層單位的肯定,其他層次的單位給予的評價一般。
可見,新建本科院校體育專業的學生工作表現出來的業務能力,思想品德以及綜合素質基本能達到用人單位的基本需要。但也有很多不足甚至缺失的素質。當務之急目前我國新建院校體育專業須在課程目標,教育方式上進行大力度的改革,在業務學習方面,需要培養學生一專多長的技能特點,加強多種運動技能的學習,使其滿足不同層次用人單位的教學需求;在科研教學方面,應增加教學方法、手段課程;加大對學生科研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增強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科研和教學方法。在文化思想方面,要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強化團結協作意識,培養吃苦耐勞的作風。
2 新建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目標定位的理性思考
2.1 新建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目標的虛實偏差
課程目標的虛實,與課程目標層次有切實的關系。有研究認為,課程目標由教育培養目標和分科課程標準中的分科目標兩個層次構成。宏觀目標是人才培養目標,具有時代性、市場性、專業性特點,它基于國家制定的課程方案之中。微觀目標是指具體分科課程標準的目標,它具有更直接的操作性和指導性,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
2.2 新建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目標呈現不清晰、滯后性狀態
教育部提出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從事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運動訓練和競賽組織等工作的多能一專的體育教育專業復合型人才。通過研究,我國體育理論研究相對落后,因此,高校普遍存在以體育教學目標替代課程目標;以體育教育目標替代課程目標。
調查顯示,在校生認為湖南一師大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很清晰的占14%,比較清晰的有38%,認為不太清晰的有37%,還有11%認為不清晰。多數新建本科院校在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中針對課程目標的研究很少,大部分被教育、教學目標替代。
2.3 新建院校體育課程目標與社會需求聯系不緊密
本科院校體育教育課程目標要體現社會需求和個體需求的結合,但多數單一的培養目標跟不上飛速發展的社會和體育事業的要求。通過研究,新建本科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全面地認識和評價自己,以至于不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等到臨畢業時才匆忙進行專業方向的選擇;據所調查的102人中,只有48%人對自己未來有一定的認識,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目標不清楚,甚至幾乎沒有規劃的意識,而是過分依賴自己已有的經驗。有43%人對就業現狀較為清楚的了解,而57%的人對就業現狀的認識不到位,缺乏對就業政策、就業環境、就業形勢的了解。有59% 的人不清楚就業的途徑,缺乏與就業指導機構的溝通交流,沒能及時而全面把握就業渠道等,以為只要獲得畢業文憑就意味著做好了就業準備,就能較順利地就業,結果往往會導致被動就業或找不到就業崗位。
3 轉型期體育教育專業目標培養的實現途徑
新建本科院校體育專業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使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適應時展的需要,使課程目標符合體育人才市場的要求,作者對新建本科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進度以及實施過程進行分析,并結合我院情況,進行了課程目標實施的研究探索。
3.1 優化適合體育教育專業目標的課程設置
為培養合格體育教育人才必須優化適合體育專業目標的課程。新建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應根據本專業的師資條件、專業特點和市場需求,有目標的設置和優化適合培養目標的課程設置。加強基礎學科的應用性、應用學科的時代性、技術學科的一專多能、加強基礎學科的通用性,是改革的要點;加強體育教育專業目標、專業方向、專業學科、專業課程內容的深入研究應是改革的指南。
3.2 加強教學方法的教學與運用
作為體育專業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和知識是基礎內容。從長遠考慮,體育運動與知識的傳授教學則是重要內容。素質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教學方法的積極性,強化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掌握多種教學手段,是學生成為教師角色轉變中的重要基礎。
3.3 加強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教學及訓練環節
加強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教學及工作是符合時代性,市場性需求??萍技夹g日益翻新和該專業學生科研能力相對較低的現狀,提高專業學生科研素質是當務之急。實踐性建議:在課程設置中開設豐富的體育科學研究課程,科研基本方法課,資料查閱課,論文撰寫課;進行體育科學實踐性研究;各類課程的教學方法,提倡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興趣。
4 結論與建議
1)通過對用人單位的了解和反饋,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專業方面表現的專項能力突出,非專項水平一般;管理組織能力、訓練競賽能力較強,教學手段科研能力不強;頑強拼搏、責任心強但吃苦耐勞不夠。2)從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目標的現狀來看新建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目標的虛實偏差,專業課程目標呈現不清晰、滯后性狀態,新建院校體育課程目標與社會需求聯系不緊密。3)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實在必行,通過加強教學方法的教學與運用,加強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教學及訓練環節途徑解決。心理教育應貫穿體育教育的整個過程。
【參考文獻】
[1]潘志琛.我國新時期體育思想變革與發展初探[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3.
[2]李衛平,等.當前我國高等體育教育研究中的若干熱點問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1).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會計專業;教學定位;課程體系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10-0075-02
中外合作辦學在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涌現出融合模式、嫁接模式和松散模式等主要辦學模式。我院的中外合作辦學采取的是融合模式,主要是借鑒國外的優質教學資源,并將中方的教學模式融入到國外合作學校的教學模式中。自2008年起,我院于英國桑德蘭城市學院進行了合作辦學。教學模式采用英方提供教學文件、課程設置、教學資料和參考資料,同時選派外籍教師進行教學支持,其余課程由我院選派合格教師擔任雙語授課任務。
1 我院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特點
1.1 學生文化基礎差,學習興趣不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性 中外合作辦學的生源質量相對而言不高,錄取的學生大部分是學習興趣不高而文化基礎較差的。由于學生入學總成績較低,尤其英語基礎薄弱,所學課程均為英國原版教材、涉及面廣、專業性強、詞匯量大。所以多數同學上課聽不懂全英文教學加上課后不復習,課前不預習,越學越不懂到最后產生對英語的恐懼到消極放棄甚至逃課。
1.2 學生思維活躍,活動能力和社交能力較強,勇于承擔任務,但是功利心濃厚 中外合作辦學學雜費較高,被稱為“貴族學?!?,錄取的大部分學生家庭條件較好。在良好的家庭條件的影響下,他們具有較強的實戰能力,愿意組織和參加各種活動,但是偏于功利,缺乏團隊意識和務實精神,這使得課程的理論學習引不起他們的興趣。
2 國際商務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中英教學體系的沖突
中國的會計教學體系側重于會計具體操作的訓練,學生以學會做賬為目的。國外課程編排的思路是要求學生能看懂財務報表,理解財務信息,并會分析和使用這些信息,對會計做賬要求不高。其教學體系內容靈活,按照理解報表的順序編排,內容涵蓋范圍較廣。可以說,國外教材相當于國內基礎會計和中級會計的合并本。因此,使用外文教材講述時,如果刪減內容或調換順序,就會使學生感覺條理不清,思維不連貫,極易產生混亂。
2.2 雙語教學的限制
由于中外合作項目的學生都是直接從高中升入大學,外語水平參差不齊。根據教學實踐,1/3的學生能夠聽懂雙語課程中用英文講解的部分,1/3的學生能夠聽懂一部分,還有1/3的學生無法聽懂老師雙語教學中的英文部分。如果一開始教師就立足于用英語講授會計理論,同時還要求學生理解會計的專業知識,并且閱讀理解英文教材,學生普遍感覺壓力非常大。
2.3 教材選擇的限制
英方的授課模式是提供教學大綱與參考書目,不提供任何指定教材,這與我們的教學習慣完全不同。因此,我們要求英方提供一些教材。但是,原版教材價格昂貴且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不易理解。根據調查,將近2/3學生反映原版教材閱讀困難大,專業詞匯量過大,對教材的理解存在巨大困難。另外,我國的雙語教材大都引進國外原版教材,并不包括中國的會計法規和實務操作等內容,這就增加了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難度,且國外教材習題較少。
2.4 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病
傳統雙語教學的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以英文原版教材為依據,一部分一部分進行講解,學生被動地接受,沒有自學的壓力和能力,一味依賴教師講授,大多數學生在完成英方課業時無從下手,缺乏有效的參考資料。這樣的教學模式,沒有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夠透徹,在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上顯得能力不足。
3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國際商務會計專業的教學定位 鑒于我院獨特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對于國際商務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原則上應該完全按照英方的教學大綱進行授課,但考慮到大部分學生今后的就業去向,我們對國際商務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進行了詳細分析和定位。
3.1 明確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在專業培養目標方面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所以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就成為調整教學工作的關鍵點。根據我們對2007、2008兩屆150名國際會計畢業生的調查顯示,有132名學生留在國內發展,僅1名學生出國發展,其余19名學生選擇專升本繼續深造等。
3.2 明確教學目標
中加合作辦學的教學目標是為國際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培養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和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基本理論知識,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會計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人才。同時,根據學生的未來就業調查結果,國際商務會計專業教學的目標被界定為:站在國際立場上,了解中國和國外的會計基本理論和實務,掌握中國的會計實際操作,能夠使用英語閱讀西方國家基本的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處理方法,同時能用英語進行會計方面的工作交流。
4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國際商務會計專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4.1 建立有效地溝通機制
這就需要打破系部界限,構建中外合作國際商務會計專業教學團隊。次級團隊不僅包含英語教學團隊、項目課程教學團隊,更重要的是要包含會計專業教學團隊。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相互溝通,交流經驗。定期召開溝通會,設置聯絡員,加強信息交換工作。
4.2 有效的教學改進
4.2.1 教學模式的改進
考慮到畢業后直接到國外深造和工作的學生畢竟是少數,而中國的會計處理與國際會計處理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中,既要完成英方的教學內容,還要兼顧本院會計專業課程教學的實施。在課程內容上,建議先有中方課程做鋪墊,再完成英方教學內容。
4.2.2 雙語教學的改進
由于中外合作班學生的外教課程所占比例較大,而學生的英語基礎并不好,因此,中方教師的任務首先是做好英語專業詞匯的引進和講解,其次是對專業基礎理論和概念的詳細詮釋,使學生在建立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的前提下,能夠積累大量的專業英語詞匯,幫助學生順利地過渡到外教課,盡量減少語言障礙。
4.2.3 教學方法的改進
在課堂教學上,不刻意追求課堂紀律,學生可以隨時提問,教師隨時解答。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盡量以學生為主,增加練習比例。練習解答由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或由學生先獨立完成,隨后教師進行講解,使學生既動手實踐,同時也得到了正確答案。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不同的章節靈活調整實踐與理論講授的授課比例。
4.2.4 案例教學的實施
在國外課程中,案例教學是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通過背景資料介紹,指出面臨的問題,給學生留下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樣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查找資料和課堂分組討論,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比如給出企業具體情況,讓學生根據企業具體情況設置企業情境,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分析該情境所反映的企業情況,并做出相應的幻燈片向全班進行講解。這樣迫使他們運用已學的知識去分析、歸納、總結、表述,從而使學生提高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舉一反三、活學活用、擴展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外合作是今后高職辦學趨勢,高職院校要想在激烈競爭中取得辦學優勢,必須加強師資力量培訓,合理設置專業課程,做到既滿足外方教學要求,又能為學生的就業和升學創造良好條件。
參考文獻:
[1]文華,汪穎從企業的人才需求看物流管理專業的雙語教學[J].高教探索,2007(S1).
[2]肖琳《國際會計》雙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財會月刊,2010(6).
[3]劉斌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老區建設,2008(14).
關鍵詞:社會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社會體育專業是體育學的五個基本專業之一,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能適應社會體育發展要求的,能獨立組織和指導群眾進行健身,娛樂休閑等活動,并能獨立經營和管理各類體育組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中。高級專門人才,畢業后適宜在各級體育行政部門,事業單位,社區會所,體育產業部門,健身中心,體育場館和康樂休閑中心等部門工作,也可以自主創業成為體育產業的經營者,目前,云南師范大學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較為單一,難以適應新時期國家體育事業發展對高校體育教育提出的要求,也不利于其自身的長期發展,結合云南省的區位優勢和民族特色,設立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新時期體育發展要求的專業是社會體育專業長期發展的重要保證。
一、培養目標
根據《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和社會實際要求規定了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備社會體育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夠勝任社會體育健身指導和咨詢,健身項目推廣、體育經營管理和組織體育競賽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二、課程設置
從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的診斷分析出發,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以滿足社會需要為導向,建立起更能適應社會體育發展的、體系結構合理、內容完整的新型課程體系。為此,應堅持突出時代特點,以便能夠培養出與社會體育發展現實相適應的專門性人才。但同時也要考慮到該專業的學生分流到其它工作崗位的可能,要進一步面向社會,拓寬專業體現出課程體系統一下的多元化特色,保持高度的開放性。社會體育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不能將眼光僅僅局限于體育科學,應該從管理科學、經濟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中汲取營養,以使學生能夠在原基礎的情況下突出寬口徑的特點,以下是云南省八所高校開展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模式表表中涉及到了云南省開設社會體育專業的部分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就業方向。
從上表看出,云南省開設社會體育專業的八所高校開設的課程都是和社會體育專業相關的專業課程。這些課程都符合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規定》的內容要求,在技術課程上得安排都與體育教育和運動訓練專業是一樣的。當然開設這些課程是每一個體育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但是社會體育專業這個特殊的群體,專業的針對性不強,本來應該是針對大眾健身的培養變成了學校體育教師的培養,違反了各個高校對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的制定,所以導致了培養出來的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變成是四不像的一類畢業生,既不像是體育教育專業針對學校體育教育的培養,同時又跟社會體育專業的需求不符合,沒辦法結合到社會實踐的大眾健身指導工作中,因而導致了社會體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三、社會實踐
云南師范大學所開設的這些課程與社會體育教學必備素質和知識結構相符合,但是其培養方向和培養目標上更多的是偏向于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在調查中發現,社會體育專業95%以上的課程都是與體育教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是一樣的,甚至有些課程在社會體育專業開設的課程卻開到的體育教育專業和運動訓練專業去了。因此導致了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沒有掌握相關的健身知識和器材使用的規范,導致了再工作的過程中錯誤使用這些器材和錯誤的訓練方式方法。
因此在“拓寬專業,打好基礎,加強實踐,培養能力?!钡慕虒W原則下,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該注意:突出本專業的特色;注意本專業與相關專業的融合;圍繞專業的就業反響上發動課程設置;不同專業的課程設置的側重點要明確;重視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相結合。
四、就業問題
社會體育專業發展至今只有10余年,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經過四年的培養后工作方向的定位不明確,目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市場失衡的矛盾也比較突出?,F在我國的健身領域中沒有專門設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崗位,同時也沒有相關的政策做保證,因而也就沒能給社會體育專業的畢業生提供明確的就業崗位,社會體育專業主要服務的領域是體育產業。
現在我國的體育產業出于較低的發展水平不足以吸收太多的社會體育專業的畢業生,使得社會體育專業的的畢業生與就業市場需求之間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增大了就業的難度,從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06級和07級的社會體育專業的就業情況來看,這兩年的畢業生選擇教師這一職業的達35%轉行從事與社會體育專業無關的行業的畢業生占到了55%,剩下的5%左右的畢業生繼續深造或者是自主創業。
四、存在問題
(一)社會體育專業定位不準
現在對社會體育專業的定義有八種之多,對其歸類是十分復雜的,因為它幾乎涵蓋了除競技體育和學校體育之外的多有體育和體育的相關行業,現階段,趙破奴改過的社會體育處于起步階段,不同的社會體育種類也是與日俱增如:老年體育、農村體育、社區體育……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出來的,因此,要對社會體育進行合理的定位是很難的,從而這就給各大高校對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增加了難度,到底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才是符合社會的實際需求。
(二)社會體育專業培養方向不明確
社會的發展速度在不斷地加快,需要更多方面的體育人才在社會體育人才培養方面很不明確,很多人都不知道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的人才以后是做什么的甚至在培養的過程中把社會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當成是體育教育專業來培養,社會體育專業應該是以體育產業經營者和體育健身技能知道者,服務于社會體育發展需求的專業。
五、對策建議
(一)確立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的核心方向
從市場的需需求角度作為出發點,社會體育專業的核心培養方向應該是培養服務于社會,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健身需求,那么核心培養方向的定位應該符合:在市場條件下根據社會的需求著眼未來確定培養方向;按照國家教育部有關專業培養要求進行培養;目標明確并隨著不同的社會使其的社會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
(二)確立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傳統的培養模式已經不能培養出適應迅速變革和發展的社會需求,狹窄的知識面和知識結構導致學生無法積極主動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更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崗位和職業的不斷變化的需要,為了讓畢業生能更好地就業,就必須確立一個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培養模式,這就要求學校與社會取得聯系和溝通,了解目前市場的行情,并與相關的單位共同培養,同時也應該根據當地的發展需求培養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進國 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田徑課程改革的理論研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2)。
[2]艾東明 社會體育專業學生應用技能缺陷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華章2010(14)。
[3]趙東平.孫潔 湖南理工學院社會體育專業發展改革研究[J].中國科技縱橫2010(24)。
[4]艾東明 社會體育專業學生應用技能缺陷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華章2010(15)。
1.1中國特殊教育法規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頒布了《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教育條例》、《義務教育實施細則》、《特殊教育學校暫行規程》等[3],批準加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為我國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維護殘疾人特別是殘疾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提供了法制性保障。
1.2美國特殊教育法規背景
美國特殊教育高度發展得益于相關教育法規的制定。為了保障身心障礙者得到應有的教育,以及對身心障礙者人權的尊重,美國建立了相關司法干預。美國殘障教育法案中明確規定,適應體育(adaptedphysicaleducation)是特殊教育的一部分。1967年,美國90-170公法正式實施,其第五款明確提出為特殊體育師資的培養和研究提供資金保障。此外,與適應體育有關的美國聯邦立法還有:1973年聯邦法令PL93-112(504)《復建法》、1975聯邦法令PL94-142《殘疾兒童教育法案》、1978年聯邦法令PL95-606《業余運動法》、1990年聯邦法令PL101-336《美國失能者法令》、1990年聯邦法令PL101-476《失能者個別教育法》。健全的特殊教育法規,保障了美國特殊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2特殊體育師資培養模式比較
2.1培養目標
美國特殊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多方位特殊教育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二是職業素養的提高。培養目標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等課程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知識的視野,為后續的特殊體育教育專業知識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特殊體育教育專業知識,主要側重于如何對殘疾學生進行評估、診斷和評價,如何根據不同殘疾的學生創造性地設計和安排教學,如何靈活地解決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困難。從中國已開設特殊體育教育專業的體育院校來看,各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基本一致,對所要培養人才的質量和規格都提出了總體要求。具體目標主要是培養出具備殘疾人體育教學、訓練、競賽、管理、康復、科研等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為我國的特殊學校、中小學、殘疾人康復機構、社區、殘疾人體育機構等部門輸送應用型專門人才。
2.2培養形式和學制
美國的高等教育具有區域自治特點,各州根據自身的自治制度安排特殊體育師資的培養形式與學制。如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培養形式,是面向體育專業學生開設特殊體育教育課程,學生若要獲得特殊體育教師資格證就必須先取得體育教育資格證書。而東俄勒岡大學則是以所有體育專業學生作為特殊體育師資的培養基礎,在培養學制方面,主要是四年制專業培養和3+1模式,即三年體育教育專業加一年特殊體育教育的混合培養模式。這種靈活多變的培養形式與學制,能較好地適應實際需求;在中國,現階段特殊體育師資的培養,主要由屈指可數的幾所本科體育院校來承擔,學制四年。主要培養形式有兩種:一是設立特殊體育教育專業培養師資;二是以體育教育專業為基礎來培養特殊體育師資。相比之下,中國特殊體育師資的培養形式較單一,應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拓寬培養途徑。
2.3課程設置
特殊體育課程標準是實施特殊體育教育和編制課程的重要依據。美國為加快特殊體育教育的發展,1991年由美國身心障礙與休閑聯合會向美國教育部、特殊教育與復健服務部以及人事儲備局提出了一項為期五年(1992—1997年)的國家適應體育課程標準和專業證照檢定的建置方案,并于1992年頒布和推行了綱要文件———適應體育課程國家標準[4]。美國課程國家標準為特殊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提供了重要依據,其核心內容包括15項特殊體育課程專業標準及其主要目標所規定的知能要求。在課程的設置上,特殊體育教育專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非常緊密,包括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三個核心部分。基礎課程涉及知識范圍很廣,既有社會科學又有自然科學,但體育運動學占較大比重,如運動生理學、運動保健學、運動訓練學、運動心理學等;專業課程包括殘疾人通識理論和殘疾人體育教育專業理論兩大塊,后者涉及的課程包括殘疾人體育教育概論、特殊體育教學法、特殊兒童的運動評價、特殊體育的歷史與法律等;實踐課程也是美國特殊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用實踐經驗》(PracticumExpe-rienceProvided)這門課程就是專門針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開設的。實踐課程使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掌握特殊體育教育的相關知識,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課程設置是專業建設的核心,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特殊體育屬于交叉學科,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需要高度整合。而目前中國各體育院校特殊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整合度不夠,課程體系主要為教育學、體育學和康復醫學類。筆者認為,特殊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性質要突顯出“特殊”二字,應針對學生將來就業對象———殘疾人多開設殘疾人體育類課程,而不是以體育類課程為主、特殊體育為輔的本末倒置形式來設置課程。應突出“特殊體育”的核心課程地位,培養社會亟需的特殊體育人才。在課程的設置上應盡量克服主講教師專業素養和特殊體育器材設備條件等弊病,加大殘疾人體育類課程的比重,設計出更為合理的特殊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
3特殊體育教育評估體系比較
1973年美國出版了特殊體育教師培養指南,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教育部要求制定特殊體育師資培訓標準,以評定特殊體育師資的培養質量。為此,1984年美國Oak-ley推出了本科階段特殊體育師資評估指南。此外,師資培養質量的鑒定還依賴于專業證書制度的執行。在美國,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在獲得普通學校教師資格證書的同時還要取得特殊學校的教師資格證書。而要獲得這種證書,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資格考試,并且證書具有時效性,有效期一般為五年,五年后重新認定資格??梢?,美國特殊體育教育質量的評估體系已相對完善;在中國,特殊體育師資的培養缺乏權威的培養指南和質量評估標準,尚未建立起特殊體育教師資格認定制度,對特殊體育教師所應具備的特殊專業技能也缺乏詳細的規定,特殊體育教育評估體系尚待完善。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1)美國半個世紀以來對特殊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經驗非常豐富;而中國特殊體育教育專業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培養體系仍需逐步地完善。
(2)健全的特殊教育法規保障了美國特殊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中國也頒布了相應的殘疾人教育法規,但仍需進一步完善殘疾人教育法律的保障體系。
(3)中美兩國特殊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在定位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中國的培養目標主要定位于培養以教學為主的復合型人才,目標輻射面較廣;而美國特殊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相對要更加清晰,主要側重于培養特殊體育教師,圍繞著“如何教學”的問題來培養人才。
(4)在培養形式與學制方面,美國的培養形式體現出多樣化、多元化的特點;而中國特殊體育師資的培養形式較單一,應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拓寬培養途徑。
(5)課程的設置上,特殊體育教育專業需將“體育”與“特殊教育”高度的整合。美國課程的設置相對來說整合度更高,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突出了特殊體育課程的重要性;而中國仍是以體育類課程為主,特殊體育為輔的本末倒置形式來設置課程。
(6)美國特殊體育教育質量的評估體系已相對完善;而中國缺乏權威的培養指南和質量評估標準,尚未建立特殊體育教師資格認定制度,特殊體育教育評估體系尚待完善。
4.2建議
(1)增設特殊體育教育培養方向。中國特殊教育事業,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得到了迅速發展,據《2010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為盲、聾、智殘少年兒童興辦的特殊教育學校發展到1705所,義務教育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有2775個,在校的盲、聾、智殘學生51.9萬人。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主、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輔的辦學模式。特殊教育的發展依賴于大量具有特殊教育技能、掌握特殊教育理論的教師。對于體育教育專業來講,對特殊體育師資的培養已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目前,社會需求與特殊體育師資培養之間供需矛盾突出。只有加大培養力度,才能得以緩解。根據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在體育教育專業中增設特殊體育教育培養方向,不失為一個合理的途徑。特殊體育教育方向,使學生在掌握體育教育基本技能和知識的基礎上,熟悉殘疾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識,以便日后能真正勝任特殊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或普通學校跟班就讀殘疾學生的體育教學工作。
(2)整合教育資源,培養形式多樣化。①目前,中國特殊體育師資培養的主要渠道是高校開設的特殊體育教育專業,也就是由體育院校招收特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根據相應的培養目標對其進行專業的培養,但這種培養模式易受到教育資源的限制,如特殊專業的師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培養人才的質量;②開設特殊體育教育的高校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充分整合校本的教育資源,建立體育教育專業和特殊教育專業聯合培養模式,最大程度上優化校本資源,以解決特殊體育師資培養的資源問題,切實提高特殊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質量;③在職培養??赏ㄟ^進修等在職培養形式對中小學體育教師,甚至是幼兒園教師進行特殊專業知識的提升,以改善我國基礎教育殊體育師資匱乏的現狀。
(3)健全殘疾人教育法規。中國的特殊教育法規與美國相比,還存在著一定差距。主要體現在法案不明細,指導性不強、理論指導與具體實踐操作之間仍存在脫節現象。因此,建議相關部門加強特殊教育的相關立法,完善殘疾人事業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使得實際操作有法可循,依法保障殘疾人接受體育教育權利。
關鍵詞: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1、引言
伴隨著高校畢業人數持續提升,2014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就達到了700多萬,就業難成為社會重要難題之一。由此可見,高校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是提升畢業生社會競爭力,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措施,這也導致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成為辦校的難點問題之一。
2、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通過多年的辦學經驗,按照社會和就業需求的不斷改變,各個高校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著自身的培養計劃,其實踐環節作為提升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關鍵措施,一直備受關注。從各個高校對該專業學生在實踐環節教育計劃的制定與實施狀況而言,雖然實踐環節在整個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較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也是導致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不足的主要因素。
2.1、課程結構不合理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理論知識逐漸邁向實踐化,要求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反復的進行實踐訓練,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實踐時間不足,學生就很難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變為實踐能力,實踐能力也無法得到相應的提升。相關調查顯示,大多數高校實踐環節主要集中在7或8學期,實踐課程的學時和學分在整個學時學分中比例不超過20%,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實踐課程開設的數量比較少,總學時并不多,不同的實踐課程之間沒有關聯性,并且針對性也比較弱。
2.2、教學內容不符合社會需求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自從開設一來,大多數高校對于該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的內容都較為重視,改革的次數也比較多,按照健身市場的實際需求,對該課程設置并實施的實踐教學內容進行了針對性優化與調整,并淘汰了一些陳舊的項目,開設了一些新型的健身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的實際需求。但是,因為健身市場的社會需求變化速度較快,并且許多高校對于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并不快,這也導致實踐教學的內容無法及時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形成嚴重樓后,以至于實踐教學內容不具備前瞻性與針對性,促使學生所學內容無法應用于社會。
2.3、實踐教學質量較弱
當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教師大多數都是該學校畢業的學生,此外也有一部分是其他體育項目轉到該項目的教師。雖然這些教師在學歷層次、專業理論等方面能力較高,但是他們基本上都是從高校畢業之后直接參與工作,對市場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需求認識并不充足,缺乏工作經驗,只能夠從理論到理論,無法從理論轉變為實踐,最終提供的實踐教學質量有明顯不足。
2.4、校內實踐教學條件較弱,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不足
根據相關調查發現,許多高校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校內實踐教學條件并不充足,器材老舊、教學環境較弱,硬件設施設備長久不更新,在該專業方面的經費投入也并不多。與此同時,校外實習實踐基地的建設也相對較弱,基本上沒有實質性的校外實踐基地管理及運行規模,對于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缺乏市場保障。因為學生自身實踐能力較弱,再加上實踐基地的實踐時間不足,實習基地培養學生的成本又比較高,學生所接受的實習教學質量并不足,只是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簡單工作而言,無法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
3、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3.1、系統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務必以社會需求為主要導向,構建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并持續完善課堂實踐、校內校外實踐等相關環節的結構體系,并突出課內外、校內外實踐教學環節的關聯性,持續構建并完善相對獨立但又有較高協調性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提升實踐教學環節的課程設計,提升實踐教學的學時,持續不斷的在四年本科教學中貫穿實踐教學,促使實踐教學成為整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教學核心,促使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穩定處于合理有效、規范有序、科學嚴謹的狀態下開展。
3.2、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在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的過程中,首先需要采用一些具備較高社會體育市場工作經驗的實踐性教師;其次,需要鼓勵當前的專業教師強化自身的實踐能力,并定期組織專業教師開展健身行業的進修工作,促使教師真正的掌握當前的建設那行業,培養專業教師的職業能力,進而提升教師在實踐課程當中的實踐教學能力;最后,需要定期選擇一批素質較高、業務精湛的專業教師參與到健身行業當中,并參與相關的職業培訓以及資格認證活動,促使其能夠在健身行業中獲得相應的成就,從而優化高校的辦學競爭力。
3.3、整理當前資源,持續提升實踐基地的建設質量
充分應用高校目前的條件資源,并逐漸提高校內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力度,優先以校內實踐基地為輔導,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健身技術操作方式以及健身原理,再以校外的實踐基地為主要完成空間,促使其能夠開展針對性的就業時間技能提升方式,最終形成校內外一體化的教學實踐平臺。與社會的有名企業進行溝通與交流,力求與其進行合作,由高校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可用性人才,由企業為高校提供校外實踐空間,構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臺,并開展相應的定向培養途徑,實現校企資源互補,從而極大程度提升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能力,提升高校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與創業機遇。
3.4、明確實踐教學目標,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核心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基本上可以分為具體目標與總體目標。無論是實踐教學還是理論教學,其基本上都是為了實現整體教學目的而服務,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訓的整體目標就是借助具體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而言的。對此,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專業課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具體目標應當是圍繞著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而制定的。以北京體育大學為例,該大學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教學目標是為了培養能夠掌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的基本知識與理論、基本技能與技術,具備良好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能過在社會、體育管理部么、健身企業、各類體育組織中從事大眾健身服務與指導、項目開展與設計、推廣與組織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就當前而言,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所有環節的具體目標。對此,按照專業實踐課程的順序性與階段性,必須明確各個階段實踐教學的目標。第一階段:大學一、二年級,其目標應當是提升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認識。主要是借助通識基礎課以及學科專業課當中的課堂實踐教學為核心實現該教學目標。當前的大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與社會認知能力基本上都是在大學中逐漸培養形成,該階段的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應當是結合案例教學與授課內容進行簡要的社會介紹,并借助多形式、多層次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社會生活閱歷與經驗,從而培養學生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認識。其次,借助課程作業與基礎性時間互動掌握專業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實際操作與應用,以北京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為例,其設置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社會體育項目推廣兩個主要方向,圍繞著這兩個方向的理論課程設計了兩個方向的實踐課程,也就是社會體育指導實踐與社會體育項目推廣實踐,其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更好的應用于社會實踐當中。第二階段:大學三、四年級,其目標是綜合提升專業知識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能夠獨立的完成相關實踐實習任務。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借助畢業論文與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方式來完成,這一階段的實際目標主要總結為:將基礎知識、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綜合應用與體育工作實踐,并在實踐當中檢驗、鞏固所教學的理論技能與知識,借助實習,促使實習生能夠基本掌握體育管理、體育資訊、體育經營以及體育知道等方式方法,鍛煉并培養實習生獨立工作的技能與能力。畢業實習作為實踐教學內容的核心內容,其主要包含:為學生提供將所學的理論與實踐知識結合應用的空間,促使學生能夠思考自身的專業角色,考驗學生的實際管理水平,識別自身的技能成就,辨別自身的實際需求,為教師提供一個能夠準確評判實習生是否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實踐操作平臺。
4、總結
綜上所述,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必須符合現代教與學理論以及規律性理論,以市場需求為主要導向,構建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理論,著重理論教育與實踐學習的有機結合,促使學生借助實踐教學強化自身綜合素質以及綜合能力。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非常重要,其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都無法替代的,實踐教學體系需要持續完善,最終培養出符合市場實際需求的應用型專業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克建,王偉.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基于營銷理念[J].科教文匯旬刊,2014,13(8).
[2]王曉云,阮云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以北京體育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為例[J].運動,2015,23(17).
[3]高小亮.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32(18).
[4]戴國清,高秋平.地方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產學研用”教學體系初探[J].當代體育科技,2015,23(32).
[5]馮振偉.職業教育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以鄭州輕工業學院為例[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4,32(8).
[6]黃思敏,王紹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效益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5,5(21).
由于受到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影響,高職體育教學模式通常僅注重運動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體育運動基礎的體能素質培養。雖然在短期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從長遠發展來說,對高職學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根據相關部門的調查統計可知,近些年來,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呈現一定的下降趨勢,必須及時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措施,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身心素質,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體育教學時,必須將樹立終身體育意識作為體育教學的核心。通過體育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健康的身心,還要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使學生在畢業之后還能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確保身體健康,最終實現國家經濟的平穩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2.基于終身體育教學思想的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策略
2.1滲透終身體育的教育理念
為了有效提高高職學生的身心素質,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形成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和活動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教育理念而言,終身體育向學生滲透了“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而且比“健康第一”更重視階段與長遠效應的有機結合。高職體育是學生正規接受體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加強此階段的體育教育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通過終身體育教學還能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從而養成長期的鍛煉習慣。基于此,以終身體育為高職體育改革的主導思想,更具有理論深度和實踐價值,既能加強學生在學校時期的體育鍛煉,也能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的長遠效益;既能著眼于體育教學的整個過程,還能放眼學生的未來的體育鍛煉。
2.2制定終身體育的教學目標
在新形勢下,學校體育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基于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將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習慣和能力作為基本教學目標。學生只有具備了終身體育意識,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健康第一”的目標。
2.3合理制定滲透終身體育理念的體育課程大綱
與其它學科不同,體育是一門只有學生親自參與其中才能收益的一項教學實踐活動。高職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鍛煉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以便學生在畢業后還能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從而終身受益?;诖?,在制定課程教學大綱時,要以終身體育為指導思想,重視鍛煉和養護身心,使體育教學向著終身化方向發展,同時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特征,由淺入深,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實現強身健體的最終目標。
2.4改革體育課程內容,與終身體育銜接
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技能和體能的需要,體育課程應該按照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此施教,制定具有特色的課程計劃。具體來說,可按照下述集中模塊開展體育教學:第一,公共性模塊,即體育基礎教學,該模塊教學適合所有高職學生,主要是進行基本運動理論講解和實踐;第二,定向性模塊,即設置專項體育課。可將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分為兩個階段:公共體育課階段和定向體育課階段。前一個階段主要是進行公共體育課程的訓練,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后一個階段是根據學生身心健康、個性及專業性等特點針對性的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如禮儀專業的學生可開設形體訓練課程等;第三,拓寬性模塊。開設強身健體、實用性強的終身體育鍛煉項目。例如:可根據不同學生的運動愛好,開展游泳、武術、氣功等體育教學活動,讓學生掌握一門自己感興趣體育項目的鍛煉方法和理論知識,達到終身受益。
2.5按終身體育的要求建立合理的考評體系
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通常以理論和專項技能為基本要求對學生進行終結性的考核和評價,重視對成績的考核,這種考核方式嚴重扼殺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因此體育教學的考核和評價不能重視達標等這些定量的考核因素,而要重視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體育鍛煉能力及鍛煉次數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從而建立以終身體育為核心的考評體系。
3結束語
關鍵詞:舞蹈編導學科課程體育院校教學改革
進入知識經濟的21世紀,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當代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藝術教育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注重和強調藝術感受與想象、藝術創造與思維,已經成為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綜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教育的深層次發展,藝術教育已層層滲透到全國各類高校教育體系之中。近幾年以來在體育院校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如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等。而其開設的藝術類舞蹈編導學科課程尚屬于起步階段。因此,體育院校特色的舞蹈編導專業課程建設與開發迫在眉睫。目前舞蹈編導學科建設在藝術類院校已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摸索中漸趨成熟。但其針對的教學對象以及教學目標與體育院校的現狀有很大的不同。首先,體育院校體育舞蹈專項的學生與一般藝術類院校舞蹈專項的學生在藝術知識功底、藝術素材、舞蹈素材的掌握上有很大的差異;其次,體育院校與藝術類院校對舞蹈編導的培養方向各異。必須將舞蹈編導的知識運用于體育舞蹈及社會流行舞蹈的領域,將舞蹈編導課程作為各舞種編創的基礎,并與體育類、社會流行類舞蹈相結合。而現有的舞蹈編導教學方法與評價手段較為單一,已不能完全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必須在借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大力開發適應于體育院校培養目標的舞蹈編導課群。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體育院校舞蹈編導學科課程的教學。
2.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通過對中國期刊網、上海圖書館、上海體育學院圖書館、國際互聯網GOOGLE搜索引擎等的檢索,并查閱了以北京舞蹈學院為主導的,以舞蹈創作教學為中心的《中國舞蹈編導學研究》《舞蹈編導教學》以及國外的如:·黎達的《舞蹈編導與舞蹈編導學》等數十篇與舞蹈編導教學相關的文獻資料。搜集相關文獻,并對文獻進行整理、分析,為本課題尋找理論依據。
訪談法。對體育院校舞蹈專業的師生進行訪談,了解其舞蹈編導學科課程的教學現狀以及學生在學習中的相關動態想法。
實驗法。對上海體育學院舞蹈編導專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舞蹈編導核心課程的改革實驗試點教學。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體育院校舞蹈專業學生編導基礎能力分析
(1)體育院校舞蹈專業高考生源以體育舞蹈(國際標準舞)專業學生為主,其次才是中國舞或當代舞、健美操專業學生。而通過對其即興編舞考試的現場觀察以及對其考分的查詢發現,專業高考的即興編舞考試中,是以中國舞或當代舞的學生的即興編舞能力為最強,而體育舞蹈學生受其專業特性的影響節奏感較強,但動作編創能力及思維能力過于局限,編舞自信心明顯較差。健美操的學生則對編舞完全無概念。
(2)體育院校舞蹈專業在校學生絕大多數在進校前從未接觸過舞蹈編創活動。而通過與進校前參與過舞蹈作品編創的學生交談得知,其所參與編創的舞蹈也只是一些簡單的伴舞等小舞蹈,沒有專業性可言。
(3)體育院校舞蹈專業學生大部分對藝術作品的了解還太缺乏,更不要談藝術底蘊、藝術積累了。而一個好的藝術編導首要的是要懂得審美,對美有了概念才能嘗試編創出美的作品來。我國著名的舞蹈藝術家、思想家、教育家賈作光老先生在《舞蹈編導的專業職能》一文中寫到:“舞蹈編導的專業職能是指編導創作成功的必要條件。這主要有三個方面: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摹仿能力……舞蹈編導應用‘舞蹈的眼睛’,要求對生活的分析感受始終透著動作感……”而舞蹈專業學生對生活中的藝術,對舞臺上的藝術還缺乏基本概念。生活、藝術的積累還很有差距。
2.舞蹈編導學科課程的教學方法結構改革分析
(1)舞蹈編導學科課程傳統教學方法結構研究
傳統的藝術院校舞蹈編導學科課程的教學方法結構為純理論的舞蹈編導基礎課程;或者純實踐性的舞蹈創編法課程。而結合體育院校的生源現狀、現場教學觀察以及課后對以上兩種相對獨立結構的課程教學方法調研的數據分析,簡單分割的純理論或純編導實踐的教學方法結構均不能適用于具有很強的思維能力要求以及實踐需求的舞蹈編導學科課程的教學。因此,必須將該課程的教學方法結構進行合理改革。
(2)舞蹈編導學科課程教學方法結構改革研究
根據以上對傳統的舞蹈編導學科課程教學方法結構的研究,以及與北京舞蹈學院、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分院、上海體育學院等藝術院校及體育院校資深教師的深入探討,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結構應適當調整,改變傳統的純理論或純實踐的課程教學方法結構,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將授課地點轉換到舞蹈技術課教室,一是將編導理論的內容通過對相應編創場景或作品的觀看、講解使學生能直觀地分析、理解;二是將編導理論的各技法內容先進行理論講解以及教師或個別同學的示范編創,繼而要求同學們以課堂或課后作業的實踐編創形式來完成。
綜上所述,該課程采用新的教學結構方法以后,學生對編導理論知識的理解與在編舞中的實踐運用能力都有了顯著提高。
3.舞蹈編導學科課程教學評價改革研究
(1)舞蹈編導學科課程核心環節——課后編創實踐研究
舞蹈編導的核心即一個字——編。每一個舞蹈作品都要經過大量的思維勞動以及動作編創的體力勞動反復交替進行而編創完成。無疑作品編創是一個艱辛的過程,但完成之后的幸福感、成就感也是無與倫比的。而舞蹈編導學科課程的每一教學單元的完成也必須經歷這一從艱辛走向幸福的歷程。課后單元編創作業的完成即是這一亙古不變的編創規律在教學中的最核心、最縮略的體現。
結合對該課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編創過程的基本規律可知:幾乎完全沒有舞蹈作品編創基礎的體育院校舞蹈專業的同學們在完成該課程的核心環節“編創實踐”——即課后編創作業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畏難、不自信等心理,以致出現不完成作業等不良現象,影響課程教學進度的實施、教學目標的實現。
(2)舞蹈編導學科課程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評價改革研究
教學評價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用來探明、調節、改善和提高教學活動本身的功能。不正確的教學評價也會給教學工作帶來不良后果。教學評價可分為: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在我國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中,總分100分的學科,平時成績(也就是過程性評價)為10分或20分,考試成績(也就是總結性評價)為80分或90分。這是以總結性評價為主,過程性評價為輔的教學評價方式。
而采用總結性評價為主過程性評價為輔的傳統的課程評價方式下的作業完成是以同學們的主觀學習態度為主導因素的,狀況極不理想。由于編導學科課程每一教學單元聯系緊密、環環相扣,其中一個單元的編創實踐練習不完成,就將導致后續的單元都無法完成,最終影響到整個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任務的完成。
針對上述研究,應將原有的教學評價方式作出調整,加重課程核心環節——課后編創實踐的評價比例,對每一單元的課后編創實踐都進行回課與評分,直接計入平時成績。增加過程性評價(平時成績)的比例為總成績的40%或更高;而降低總結性評價(考試成績)的比例為總成績的60%或更低。在教學實驗中實施了新的教學評價手段以后,同學們普遍都能完成編創實踐作業,可見舞蹈作品編創的過程雖然艱辛,部分同學的畏難情緒依然存在,但同學們的能力通過教學評價方式的合理運用被有效激發。在與學生們的交談中得知,在一段時間的單元編創能力訓練之后,同學們看到了自己編創學習的成果,對自己的編創能力有了新的認識。對于編創實踐的主觀學習態度從被動完成逐漸轉化為主動完成,并且大部分同學對舞蹈作品編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總結與建議
1.體育院校舞蹈專業學生普遍舞蹈編導基礎能力較差。為利于該專業的發展,每年招生中可適量配置專業較好的中國舞學生比例,降低或取消健美操學生的比例,以帶動整體舞編學生編創專業能力的提高。
2.舞蹈編導學科課程是以編創實踐為主導的課程,每一單元的理論學習必須通過實踐編創來理解、消化。將堅實的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于編創實踐,使學生能較快地將編創理論轉化為自主編創實踐能力,建議將純理論的舞蹈編導基礎課程或純實踐的舞蹈編創技法課程的授課方式轉換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授課方式。
3.舞蹈編導的核心即一個字——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然出現畏難、不自信等心理,作為教學者必須理解并從各方面著手讓每一位學生動起來,讓不敢編的學生編得更好,挖掘每一位學生的編創潛能,幫助學生突破課程進行中的這一瓶頸。
4.根據該課程的教學特點,結合舞蹈編導的學習規律,必須堅決實施增強過程性評價,將編創實踐實時考評并計入平時成績的教學評價方式。并且要進一步研究拓展適用于該專業發展的教學評價體系。
5.體育院校舞蹈專業針對的教學對象以及教學培養方向與藝術類院校有很大的不同,根據體育院校特點開發適應于其發展目標的舞蹈編導專業課群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卡琳娜·伐納.舞蹈編創法[M].法國:巴黎維戈特出版社,1993,8.
[2]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一、研究目標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未來的工作是幼教,而幼兒園相關文件中明文規定“體育在教育行業、幼生的發展階段有著主導作用,是幼生全方位發展教育的關鍵要素,是達成教育目標的核心工作”。目前,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通常是以科目為核心開展教學工作的,僅關注體育技巧與學生需求,忽視了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性與表率性的特點,課程引導思維、培育對象、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方式與考評方式等方面有漏洞。筆者以具體疑問為著手點,融合若干年的教學歷練,對學前教育體育教程創設與體系化構建給出了科學的意見,期待可以為學前體育教育領域供應有價值的信息。
二、研究模式
(一)文獻材料法
檢索知網、萬方、維普等我國期刊論文庫、我國優質博碩士學位論文參數庫與網絡搜集的有關材料與訊息。
(二)調研訪問法
約定時間對教育行業的專業人士與幼兒園直接負責人、幼師等實施專訪或電話訪問,解讀幼生在幼稚園體育活動中的表現,實施仔細的解析與選擇材料,為本次研究累積材料。
(三)實踐研究法
通過回顧過往的教學經歷,探尋教學漏洞,研究解析、總結實踐經驗,對課程的創設與構建給出有價值的意見。
(四)問卷調研法
通過對學前教育本科學系的200位學生進行問卷測試,搜集參數并整合解析。依照研究需求,創設了高校學前教育學系“幼生體育”課程的專家問卷,包含“幼生教育”的定義明確、幼稚園需要、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創設、考評模式等層面的研究課題。問卷是在初次進行幼生教育課程創設預案的設計中,對有著學前教育專業背景的學生實施的問卷調研。
三、成果與解析
(一)目前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的漏洞
1.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指導思想有錯誤課程指導思想是說課程內容、模式、方向的系統思想。體育教程的創設與構建應權衡到課程的指導觀念。據調查體育教程與學前教育的融合狀況僅為23.1%,狀況堪憂。我國大多數學前教育學系體育教程以科目為核心完成教學,僅關注體育技巧與學生本身的需求,缺少與學生專業方向的縱向關聯,并未將學生體育教學與以后的幼教職業相關聯,并未開設特征明顯的體育活動。
(二)人才培育與教學目標不明朗
培育目標是教程創設的立足點,目標的明確攸關教育的整個階段,而教學目的是校園教育目標范圍中的一類具象化的定義,其在教學階段有著不可取代的影響,其是教學的切入點,也是教學的終極目標;其是教學的走勢,也影響著教學的整個流程。而目前的學前教育的體育教程并未依照專才的需要創設目的性明確的培育目標。
(三)課程創設缺少可行性與專業針對性
課程內容是不是科學,是進行專才培育的重點。目前,教育學系體育教程僅關注了學生的鍛煉需求與體育進步的需求,內容創設方面缺少針對性與普及性,總結其漏洞能夠概括為下面的內容:1.鍛煉的內容不多而且單調學校學前教育學系體育教程大部分是跑步、打球等教學活動。當中,健身教程也通常是健美操學習,沒有或很少有時髦的瑜伽、拉丁舞、爵士等健身課程。而且也是著眼于成人健身的,幼兒運動中的體育健身游戲、幼兒基礎體操、幼兒啦啦操與體育舞蹈等出現的幾率小。2.缺少幼兒教育、健身教法的學習學前教育的學生不單要學習專業理論,還應學以致用,將所研究的理論與技巧用于教育中,幼生的生理特點會影響其肢體活動能力,學習的階段與大學生學習特征是迥異的。目前,學前教育的體育教程缺少幼生體育、健身教法的研習,讓一部分大學生畢業后對幼教這一職業感到無所適從。3.缺乏與學前教育相聯系的其它體育教學技能的培育學前教育學系的學生面對的是幼生,幼兒體育保健、幼兒運動學說、幼兒安全預防、幼兒受傷處置等學識,在教學編排中并未過多出現。4.課程設計系統沒有體現全方位發展的理念目前,學前教育學系體育教程通常被界定為“公開體育課”,教程設立思維較為單一。5.教學形式滯后單調教學形式是達成教學目的的關鍵,是渠道、模式等的整體呈現。當前,高校體育教學形式通常使用滯后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較為滯后,學生參加實習的契機不多。6.教學考評系統不健全教學考評是維持教學均衡的前提,是對學生教程研習后的一類學習成果考評。當前,學前教育學系體育教程的教學考評系統并不健全,不能完整映射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荚嚹J酵ǔR约记煽荚u、技能考評、測驗分數與平日表現為核心,對學生的學習心態、進步潛力等沒有進行考評。
四、學前教育體育教程的創設與構建
(一)課程創設觀念與思維的構建
面對學前教育專業特征,除開在根據健身大綱的指導性文件下完成體育教程,滿足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愿望并塑造“終身鍛煉“的理念,還應根據學前教育的學習特征指導體育教學。教程既要強健學生的體魄,又要照顧到學生身心方面的需求,同時應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以學生以后任教的幼師職業為核心創設體育教程,完整再現學前教育學系體育教程引導觀念的多樣性原則,讓學生在體會到運動的樂趣的前提下,完成教學任務。
(二)專才培育與教學目標的設立
專才培育目的:學前教育專才培育目的是盡快解讀教育進步態勢,以社會需要為引導,凸顯實踐性與專業性,培育業務能力過硬、有著良好教師職業道德的、有著學前體育學系專業教學技能與管理才干的復合型專才。其教學目的是,學前教育體育教程教學目的不能只著眼于對學生的“身體鍛煉、覺悟提升、能力發展、感情升華、適應社會”等五個版塊的需求;還應培育學生自我健身技能、幼生教授技能、幼生日常管理技能、幼兒體育運動引導技能等。
(三)課程內容的科學化、專業化系統構建
因為學前教育有著師范性、職業性等特點,目前大學的體育教程不再單純滿足學前教育學系的學習,其應設計出獨立的選修課。教程的內容應與日后幼教職業對接。如若不然,學前教育專才培育計劃就得擱淺。因此,學前教育學系體育教程內容應與時俱進,持續更新,以為日后的幼教工作奠定基礎。
(四)課程系統創設
本文的課程系統通常由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構成。必修課包含公共基礎教程、專業基礎教程、實踐教程組成。公共基礎教程設立的內容包含:體育知識、幼兒體育保健、形體塑造、健身專項能力打造等。實踐教程設立的內容包含:幼兒體育教法、幼兒健身操教學法、幼兒操的編排、游戲的布置、幼兒戶外運動、親子競賽、體育運動預案創設實踐等。選修課通常以體育健身運動與學前教育兩個環節為核心,旨在培養學生對體育的愛好,開發自身的潛能。筆者的意見是,將有特定困難度的健身運動作為學生選修的項目,不強迫學生學習,迎合學生的不同層級的需要。
(五)教學方式構建
教學方式有著引導實際工作、培養能力、提升學習功效等功能,在教學任務與目的中有著上聯下通的作用。所以,創設可行度高的教學模式是完成教學目標的重點。
(六)教學考評系統構建
關鍵詞:素質教育內涵與特征體育教育改革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與特征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施素質教育要貫徹落實“三個面向”和“四個統一”,即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使受教育者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
(二)素質教育的特征
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依法保障學生獲得學習發展的基本權利,努力開發每個學生的特長和潛能,改變那種只重視文化成績好的學生,而忽視相對后進學生的做法。樹立強化普及教育,淡化選拔教育的觀念,使受教育者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要求全面發展和整體發展,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寬松的條件,克服只重視智育,輕視德育、體育和美育的傾向,而在智育中只重視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的傾向必須得到改變。在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和整體發展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辨證關系。這種關系,就個體而言,是一般發展與特殊發展的統一。就群體而言,是共同發展與個別發展的統一。
素質教育要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民族創新精神的復興,關鍵在于教育。優秀的創造性人才建立在普遍的人的創造性發展的基礎之上,在基礎教育階段,首先要面對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培養每個人的創造性,另外為培養能夠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的高層次的創造性人才打下基礎,就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積極推行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型、實驗型的教學方法。
素質教育強調發展學生主動精神,注重學生個性健康發展。創造性的培養是以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個性的健康發展為基礎的。素質教育是弘揚人的個性和主體性的教育,它強調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培養和形成學生健全個性和精神力量,使學生健康成長。
二、體育教育專業在培養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
目前我國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已經多次改革,國家教育部在2003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中所提出的最新培養目標與以前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比較,更為全面和寬泛,但仍以培養體育師資為主體。培養目標雖追求全面性,但不堅定、不明確。這一點在教育與受教育兩方面都得到反映。由于近年高校大幅度擴招,中小學體育師資需求較小,畢業生就業難等因素的影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同程度地對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產生動搖。因此,高校的部分決策者從適應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未經深思而采用的一些舉措,明顯帶有急功近利的色彩,反映到現實中就產生了這么一種現象,那就是體育教育專業自身不夠完善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就匆忙在本專業的基礎上或基礎內拓展其他專業,使體育教育專業培養體育師資的目標出現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育部(委)就體育教育專業陸續修訂頒布過4個本科教學計劃(課程方案),對體育教育專業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從整體上看,如課程設置、專業化程度、教育目標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在課時分配、內容體系等方面仍不能滿足培養目標的需求。新的教學計劃沒有體現根據培養目標有針對性的設計課程這一特征,沒有體現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特征,只是對原有課程設置的一個縮減,對提高培養體育教師質量、提高教師專業化程度方面還遠遠不能滿足。反觀這次體育教育專業教育計劃的修訂,讓人感到遺憾的是與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難于適應基礎教育和社會的需要。
(三)培養方法不得當
體育教育專業在培養學生時,只注重了系統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只注重了運動技能的獲得和學習,而忽視了培養學生對運動項目文化內涵、健身作用、對人的全面發展作用的理解,在讓學生學會如何“教”的方面顯得很薄弱。當學生剛剛步入教師行列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舉足失措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體育教育專業的改革方向
(一)辦學思想逐漸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過渡與改革
體育教育專業的辦學思想要從單純培養具有體育教師能力的人才,向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而轉變。每一個教育者都必須明確,人的全面發展是德智體美各方面協調全面的發展,是個性和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共同進步的全面發展。這一以素質和能力為核心的人的全面發展觀,要求我們在不斷深化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改革的同時,還必須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加大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時數的同時,加強教育實習的管理,確實使學生獲得以素質和能力為核心的人的全面發展。在轉變的方法上,要根據國家的總體要求,制定在體育教育專業的教育過程中,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運行模式、方法、內容、評估體系,使素質教育成為體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二)課程設置要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當前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當前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從根本的意義上講,并沒有跳出傳統的課程設置的模式,依然是傳統的專業理論課程加田徑、體操、球類、武術等課程,把知識和技術的傳授放在第一位,學生以考試合格為標志完成一門課程學習的結束,至于學生是否通過教師的知識傳授而獲得繼續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和能力,就很難說了。由于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弱點,沒有為學生提供滿意的、標準化的教授,導致了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教授每門課程的方法和技能。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要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深化體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如何有效地推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體育教育界急待研究的問題。筆者認為,進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首先教師要思想重視,更新教育觀念,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加強教師綜合素質的教育與提高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相關的制度和要求,使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成為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和實施的工作,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教師必備的能力,積極探索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教師應盡的義務與職責。只有如此,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才能有突破性的進展,才能持之以恒,取得好的效果。
(四)建立教師專業化培養標準是體育教育專業改革成功的保證
為了保證教師隊伍的整體質量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使教師職業盡快標準化和專業化,即使教師工作由社會普通職業發展成專門化職業,亦即以專門化的崗位,確定教師專業化的培養標準,以專業化的標準來建立專業化的教學,以專業化的教學與訓練來構建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使教師教育成為一種有自身獨特培養規格、內容與標準的專業化工作,使其成為像培養醫生、律師一樣的、其他教育類別無法替代的培養模式。體育教育專業的管理機構,就必須特別重視本專業教師的進修與培養,使他們不斷地獲得提高,始終具備培養合格教師的能力。體育教育過程中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關鍵是教師全面素質的教育與提高,教師教育的結果,最終決定著體育教育改革的成敗。
四、結論
面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形勢,當今教師迫切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理論轉化為方法的能力。作為師范院校體育學院在培養未來合格體育教師的工作中更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兆厚.高校體育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