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各國市場經濟體制范文

        各國市場經濟體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各國市場經濟體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各國市場經濟體制范文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 生態市場經濟;生態與經濟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 F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6-0018-05

        黨的“十七大”科學地總結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寶貴經驗,指出“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同時指出“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必須“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創新”。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尤其是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創新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這就是形成與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體制。

        1 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呈現逆向運動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制定了經濟體制與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方針,強調了實現2010年遠景奮斗目標,“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十七大又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2003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認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建立起來了,并作出了《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近幾年,我們按照《決定》規定的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又取得了新進展。這些表明,自黨的以來,我國經濟體制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已經初步實現。它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集中表現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使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的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是近20年來對全球經濟增長與發展貢獻最大的國家之一。

        但是,我國經濟迅速崛起的正面與負面效應卻是同時發生的。這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經濟增長與發展實際表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變基本上沒有實現,“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還處于主導地位。從總體上看,這些年來,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快速高速增長,一直未能擺脫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未能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的痼疾。不僅如此,進入21世紀以來,它的弊端日益強化,其粗放程度不斷加深。這種“高開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低產出、低質量”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在實踐中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的生態問題、社會問題和人的問題,使我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付出了極高的自然生態代價和人與社會代價,導致今日我國“人―社會―自然”有機整體發展面臨著不少突出矛盾和積重難返的嚴重問題。其體制根源就在于我國初步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沒有改變傳統經濟體制的反生態性與不可持續性的根本缺陷,尚未形成自然、人、社會有機整體和諧協調的可持續體制機制。有幾點值得我們重視: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是完全符合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屬性的。由此決定了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的根本一致性。因而,從理想狀態來說,這兩個根本性轉變應當是同步運動中協調發展。然而,國際國內的實踐已經證明,經濟增長和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要比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艱難得多,時間要長得多,是難以達到同步運動的。即使是這樣,兩者也不應發生逆向運動,至少也應當是同向運動。但是,在我國卻出現了逆向運動:一方面,經過近30年的努力,我國初步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上完成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使我國社會生產力獲得迅速發展,主要表現為物質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確實是“物”的世界大大發展并增值了。

        另一方面,我們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未能推進我國經濟增長與發展方式轉變,而且使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數量擴張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功能與弊端獲得了充分表現,導致自然生態、人身生態、社會生態的全面惡化,以人的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的重大犧牲為代價來換取物質生產力增長,確實是“人”的世界貶值和自然的世界的衰敗。尤其是我國經濟快速高速增長過程中過度的資源消耗,過大的環境污染,過重的生態傷害,使生態資本存量下降與生態赤字擴大同快速積累的經濟增長之間嚴重失衡,經濟持續快速高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生態約束的矛盾加深,極大阻礙著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撇開社會制度而言,無論是資本主義的傳統市場經濟體制還是社會主義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都屬于傳統經濟體制,它們都是在傳統發展觀指導下,基本上都是以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長和物質財富無限增加為目的和動力,并且把實現這一目的視為傳統經濟體制運行的最高原則。因此,傳統市場經濟體制和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基本上都是把經濟增長建立在貪婪地索取自然資源,大量地消耗資源環境與掠奪生態的基礎之上。因而,與傳統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必然也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所以,傳統經濟體制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制度安排與體制保障。10多年來,兩個根本性轉變逆向運動的事實表明,目前我國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未能擺脫傳統經濟體制的窠臼,也就是說未能克服傳統經濟體制的局限性:一是不僅未能克服傳統經濟體制對經濟高速以至超高速增長目標的盲目追求,而且還為其提供了某些制度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年均經濟增長為9.6%,從2002年至2007年GDP增長都超過10%;為盲目追求經濟高速以至超高速增長的“極端發展主義”盛行提供了實踐基礎,并與傳統經濟體制的擴張機制相結合,使我國經濟發展沒有改變在傳統經濟體制下,那種數量速度型、外延擴張式的老路。對此,現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缺乏抑制這種盲目數量擴張的制度和機制,顯得勉為其難與無能為力。二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第二輪工業化與現代化建設,付出了高昂的沉重的代價,目前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相當嚴重,國民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以犧牲生態環境和大多數民眾利益為代價換取經濟的高增長,經濟總量、物質財富的不斷增加與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擴大的矛盾加深,使我們探索的新型工業道路并沒有改變我國在傳統工業化老路上前行的步伐。對此,現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缺乏克服傳統工業化那種犧牲生態環境和大多數人利益的制度和機制,顯得無能為力。

        (3) 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從總體來看,多數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模式、經濟體制及運行機制,都是以生態與經濟相脫離為基本特征的,使現代經濟運行與發展往往不能反映生態學的真理。因此,傳統經濟體制的一個根本缺陷,就是以生態與經濟的脫離和對立為特征。它不僅沒有保障當代人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的制度與機制;更沒有為后代人生存與發展留下充分的資源與環境的制度與機制保障,由于在它的運行過程中不能反映生態學的真理,必然引起自然資源的耗竭和環境質量的惡化,在創造經濟生產力的同時,削弱生態生產力,使生態資本存量下降,從而導致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可持續性。我國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很不完善的一個根本方面,就是沒有消除傳統經濟體制的這個根本缺陷。沒有解決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尖銳矛盾問題。在創造經濟生產力使我國經濟日益富裕的同時,削弱了生態生產力,使我國生態貧困越來越嚴重。如果說我國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是一種資源環境掠奪型的經濟體制,那么,我們初步建立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仍然帶有這種傳統體制的痕跡,還保留著生態與經濟相脫離和對立的特征,實際上是資源環境消耗型的經濟體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它仍然是一種非持續發展的經濟體制。美國著名學者R•布朗在《生態經濟》一書中批評了主流經濟學只是相信市場力量,尊重市場原理而不尊重生態原理,尤其是無視生態可持續性原理,使當今自由市場經濟往往不能反映生態學的真理,將會導致現代市場經濟崩潰。于是,他引用開發挪威和北海油田的埃索公司前副總裁厄于斯泰因•達勒的看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中央計劃經濟崩潰于不讓價格表達經濟學的真理,自由市場經濟則可能崩潰于不讓價格表達生態學的真理。”當今人類正在進入生態時代,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應當反映生態學的真理,實現環境掠奪型經濟體制向環境保護型經濟體制的轉換,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2 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本身,應當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一是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根本轉變;二是從市場經濟體制向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這種體制的要義應是基于生態和人文關懷的生態可持續性,從而以生態可持續性原則為基礎構建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及其現代經濟發展模式。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客觀要求。因此,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實質上是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市場經濟體制。生態市場經濟是生態與經濟一體化的現代市場經濟,反映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優化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內在統一。它既是一種全新的經濟體制,又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形態。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從發展趨勢上講,生態市場經濟將成為21世紀的主流經濟形態”。如果說,現存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未顯著表現出超越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那么,建立社會主義生態市場經濟體制有可能是提供這一超越的機會。因此,建立社會主義生態市場經濟體制是對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現實超越與理論超越。是我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正確方向與戰略任務。

        (1)從理論上看,生態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理論是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的理論基石。

        首先,在馬克思學說中,自然、人、社會有機整體發展理論,不僅為當今生態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理論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為生態內生經濟發展模式及其經濟體制提供了科學依據。這是因為,自然、人、社會有機整體理論,其根本精神在于不是把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視為分散的和封閉孤立的存在,而是視為自然、人、社會有機整體中的各個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馬克思恩格斯不僅闡明人與自然的不可分割性,而且闡明自然與社會的不可分割性;揭示了客觀世界是由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類社會的各種要素組成的復合系統,這就是自然、人、社會的有機整體。人類文明發展就是自然、人、社會有機整體發展。資本主義文明發展是如此,社會主義文明發展更是如此。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關于發展的理論,深刻地回答了“發展”與“人”的關系這一核心命題,把人、社會與自然看作一個有機整體,來界定發展的內涵,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視為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四個基本要素發展構成的整體發展、和諧發展、文明發展。傳統經濟學的經濟體制與經濟發展模式理論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把經濟系統看成為不依賴外部環境,其交換及運動發展只是在經濟這個封閉系統的內部進行,因而可以不受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制約而無限增長。這就使得傳統經濟體制既忽視了自然環境因素又忽視了社會環境因素,并使其本身具有“反生態”和“”的性質,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因此,只有把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理論牢固地建立在自然、人、社會有機整體發展理論的基礎之上,才能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生態可持續性和社會可持續性,真正成為生態與經濟一體化的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

        其次,生態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生態環境內因論”,這是生態與經濟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的一塊基石。生態環境內生化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是人的生命的組成部分,是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態安全的內在因素;另一方面是當今世界系統中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經濟運行與發展的內在要素,對現代經濟良性運行與可持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已成為現代經濟增長與發展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源泉。因此,生態環境已從現代經濟運行與發展的外生變量轉化為內生變量,這是生態環境內生可持續發展經濟理論的基本結論。這就要求建立社會主義生態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內在地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機制,使生態環境真正成為現代經濟運行與可持續發展的內生要素。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建立社會主義生態市場經濟體制,就是建立生態內生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生態與經濟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

        再次,黨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上,使我們黨最終確立了生態文明是一種獨立的嶄新的現代文明形態,并要求形成與建設生態文明相適應的“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要“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因此,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其根本點就是要把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化”、 “體制化”,形成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和與它相適應的可持續經濟體制,它們不僅反映經濟學的真理,而且反映生態學的真理。

        (2)從實踐上看,構建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不僅是我國國情和發展現實的客觀要求,而且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

        首先,當今人類文明發展正在進入生態時代,使當今現代經濟發展具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經濟活動的生態化,二是經濟目標的人性化,三是經濟形態的知識化(包括信息化)。這三大歷史潮流的有機統一,是21世紀現代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希望所在。事實表明,能夠適應三大發展趨勢有機統一的經濟體制,就是生態與經濟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它是一種既符合生態文明發展要求,又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嶄新的經濟體制。它能夠克服傳統經濟體制的根本缺陷和主要弊端,突出強調經濟發展的人文向度和生態向度及其統一性,突顯的是人與自然協調和諧和人與人協調和諧的根本精神。因此,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這才是最根本的經濟生態化、人性化、知識化的真諦。

        其次,無論在當今世界還是當代中國,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現代經濟運行與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素,已經成為一種高度稀缺的生活要素和生產要素,嚴重地制約著現代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這種嚴峻的客觀現實決定著構建我國社會主義生態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美國著名生態經濟學家戴利、布朗都強調當今世界系統已經完成了“空的世界”向“滿的世界”的轉變,使現代經濟系統的運行與演變已經從物質資本是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的時代,進入生態資本是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的時代,因而,世界各國生態系統提供的優良的生態產品越來越稀缺,日益稀缺的生態資本存量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制約因素。在我國,必要的、良好的生態環境的稀缺程度不僅超過發達國家,而且超過某些發展中國家。可以這樣說,我國目前已經完全改變了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的短缺經濟局面,物質資本日益雄厚,經濟正在走向富裕。當今中國發展由經濟貧困走向經濟富裕,既付出了高昂的生態環境代價;又付出了物質財富分配與占有的不公平的代價,從而形成了現代社會主義經濟的生態短缺局面。因而,當今中國的發展正在由生態脆弱走向生態貧困。正如一位青年學者所說的:“我國的生態貧困狀況相當嚴重,甚至可以說已成為我國目前乃至今后相當長的時期發展的基本特征。”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要保障我國不斷走向經濟富裕,而且要保障逐步消除生態貧困,努力改變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生態短缺局面。

        再次,近幾年來,我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尤其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我們推進由非持續發展經濟體制向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轉變,構建社會主義生態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我國正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安全型經濟社會,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生態化;與此同時,加大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力度,大力開展生態省建設試點,海南、福建、浙江、江蘇、黑龍江、山東、安徽、陜西等開展生態省建設的試點工作,正在進入大規模生態建設和大規模經濟建設同步進行與協調發展的新時期;尤其是發展綠色產業,生態農業、生態工業、使生態工業園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據報道,目前在廣西、遼寧、江蘇、山東、天津、新疆、內蒙古、浙江、廣東等省市自治區展開了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試點,覆蓋各種傳統行業和高科技行業,推動著現有工業園區發展向生態化方向轉型,提升工業園區發展的生態化水平,從而加速了我國新型工業化朝著生態化方向發展的進程,展示出生態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有機統一的科學發展的廣闊前景。現在,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我們黨的治國理政的新觀念,標志著我們黨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航程,一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正在到來。所有這些表明,生態與經濟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態內生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是有堅實的、豐富的實踐基礎的。

        3 小 結

        如果說,“從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個新的歷史跨越、新的偉大實踐,也是一項更加艱巨、更加宏偉的系統工程。”那么創建生態與經濟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作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攻方向與戰略任務,就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一個新的歷史跨越,新的偉大實踐。德國學者指出:“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擁有一個圍繞關注環境而組織的市場經濟,德國也不例外。”這就告訴我們,建立生態市場經濟體制,在世界上還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實現由非持續發展經濟體制向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的轉變,不僅要比實現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更加艱巨、更加復雜,而且要比實現粗放型向集約型增長方式的轉變更加艱巨、更加復雜,是非常宏偉的系統工程。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萊斯特• R•布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M].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Lester R Brown. EcoEconomy

        Building an Economy for the Earth[M].Beijing: East Press,2001.]

        [2]孟憲忠.論生態市場經濟[N].光明日報,2001-08-21.[Meng Xianzhong. Theory of Ecological Market Economy[N]. daily Guangming Ribao,2001-08-21.]

        [3]劉思華.論經濟思想和理論的生態革命[J].西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2). [Liu Sihua. Theory of Ecological Revolution of Economy Idea[J].Journal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Pages),2005,(2).]

        [4]柳楊青.生態需要的經濟學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138,145.[Liu Yangqing. Economic Research on Ecological Needs[M].Beijing: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004.138,145.]

        [5]人民日報社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體制保證[N].人民日報,2004-10-15.[The People’s Daily Editorial. System Insurance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N].

        The People’s Daily,2004-10-15.]

        [6]吳曉東等譯.人類需要多大的世界MIPS―生態經濟的有效尺度[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46.[Translation by Wu Xiaodong et al. How Big World the Human Needs:MIPSthe Effective Scale of EcoEconomic[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146.]

        [7]嚴法善,劉會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利益[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3).[Yan Fashan, Liu Huiqi. The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i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J].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 (3).]

        [8]景維民, 田衛民.市場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演進與評析[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3).[Jing Weimin,Tian Weimin.

        On Ownership Theory in Market Socialism from the Evolutional Perspective[J]. Nankai Journal(Philosophy,Literature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8,(3).]

        [9]袁小云.論馬克思實踐倫理與我國轉型期的市場經濟[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8,(2).[Yuan Xiaoyun. On Practical Ethics of Marxism and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in Transition[J].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 2008,(2). ]

        [10]周德海. 論市場經濟與體制改革[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2).[Zhou Dehai. Market Economy and System Reform[J]. Journal of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2008,(2).]

        [11]夏瑞林. 經濟發展:理論演進與中國經濟實踐的歷史比較[學位論文].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7.[Xia Ruilin.Economic Development: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Economic Practice of China[dissertation].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2007.]

        [12]馬德成.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綱[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7.[Ma Decheng.Concise Discuss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D].Dalia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07.]

        [13]劉爽.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思想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Liu Shuang.MaoZedong's Socialist Economy System Thought Studies[D].Changchu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2007.]

        Theoretical Though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 System of Socialism

        FANG Shijiao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change from the traditional planning economic system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has been primely actualized. But 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in China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has not yet been realized. There seem to be opposite movements between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both of which impact the overall situations. The opposite comes from the fact that the economic system of modern market primely built in China has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system, belonging to a kind of antiecology without basic capacit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the market system now in China must be reconstructed into an economic market system of socialism that 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construction is not lack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ing bedrock for the nonce, but it is still a longrange and formidable systematic project to be done.

        第2篇:各國市場經濟體制范文

        一、經濟危機與經濟體制的選擇

        自市場經濟產生以來,它經歷了自由市場經濟和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經濟兩大階段。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產生后隨之就產生了自由市場經濟。自由市場經濟主張由一只“看不見的手”去自由調節經濟的發展,國家只是“守夜人”。但是,自由市場并不能自動調節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它只能利用經濟危機這種強制性外力,通過破壞生產力來修補這種平衡。經濟危機與自由市場經濟幾乎是一對孿生兄弟。自1825年以來,幾乎每隔8年~10年都要爆發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性最大經濟危機的爆發,宣告了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的徹底失敗。危機后誕生的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遲滯了凱恩斯主義的貫徹。戰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凱恩斯主義,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由此轉變為國家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

        但是,由古典經濟學家所倡導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并未消失,戰后仍然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反對國家宏觀調控。它們被戲稱為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即經濟自由主義,并在歐美等國家大行其道。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自由市場經濟泛濫的結果。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自由市場經濟思想實際上對美國這樣一個全球性唯一超級大國及其他發達國家最有利,即美國等可以自由地到世界各國去投資,去占領市場,去打壓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去獲取高額利潤。但是它萬萬沒有想到會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國內金融業的超級自由主義卻導致了金融業的全面癱瘓。

        國家宏觀市場經濟體制強調國家政權的經濟職能,強調國家政權對于國民經濟發展承擔的決定性的主導責任,強調國家政權用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去干預國家的經濟活動,防止出現經濟危機,強調反對讓“看不見的手”去操縱經濟,讓國民經濟放任自由。凡是真正實行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例如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到來時受損失都比較小。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快速,于是自由市場經濟在全球的漫延導致了多次地區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機。于是它就向人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要建立一個怎樣的世界性市場經濟體制來防止世界性金融危機的發生呢?這就要求市場經濟體制再由國家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到國際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也是建立世界經濟秩序的體制基礎。

        所謂經濟體制就是經濟規律借以發揮作用的實現形式,它包括由誰(組織機構)來調控經濟、調控什么(調控內容)、調控規則(調控應遵循的原則、政策和法規)和調控方法(怎樣調控)這四個方面的內容構成。建立國際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是一項漫長、艱巨而復雜的任務。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發達國家仍然會堅持奉行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因為在經濟全球化下這對他們有利,所以全球性經濟危機仍然還會發作。所以要求現在就建立起國際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很不現實,況且目前也沒有形成國際性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體系。面對十分龐大的世界經濟體,復雜多變的經濟活動,各民族國家的不同經濟利益考量,所以建立國際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很艱難的任務。但是,只要每發生一次性世界經濟危機,提出建立國際性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呼聲就提高一次。

        二、經濟危機與“內需主導型”發展模式的確立

        對于我們的中國,以及那些經濟、人口、國土面積大的國家,在工業化甚至后工業化的進程中,要不要采取“內需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再次引起人們的爭論。這對我國更為現實。

        我國的國家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提供了可靠的體制保障。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格局下,面對世界性生產能力過剩,面對對外貿易的過高依存度,面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強大的貿易保護主義,面對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嚴重不足,我們不能不考慮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巨大風險。

        不錯,我們要加快工業化的發展進程,增加資本和技術的投入,不能不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這是我國30年經濟飛快發展的成功經驗。我們必須堅持對外開放政策長期不變。但是每一次大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都對我國的出口貿易形成巨大的壓力。我國經濟發展的對外依存度高達40%,高于發達國家如美國的一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有近40%依靠對外貿易拉動,每發生一次經濟危機,我國的出口訂單就大大減少一次。“制造大國”、“出口大國”,成為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經濟制裁的主要借口,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巨大心理壓力。害怕中國占領他們的國際市場成為他們向中國施加壓力甚至制造經濟政治摩擦的經常性對策。如果我們仍然堅持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必然會帶來更大的風險和遇到更多的困難。如果全球性經濟危機影響到發達國家居民的消費,他們不進口中國產品了,那么約占國民生產總值近40%的生產出口產品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將會倒閉,大量工人將會失業。目前這種趨勢正在顯現。

        走出這個困境的最好出路是擴大內需,其中主要是擴大消費需求。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消費生產出懂生產的生產者,為生產而生產是沒有出路的,是注定要失敗的。這是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我們絕對不能違背,否則是要受到懲罰的。改革開放30多來,現在到了要大力提倡消費、增長消費的時機了。現在我們國家國民收入總額中,消費額只占到不足4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20%,比發達國家低30%,目前我國有1.5億人口生活在聯合國設定的貧困線之下。廣大職工的工資水平也很低,平均水平比發達國家低5倍~10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2倍。消費不足和消費增長速度過慢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阻力。不斷提高擴大人民消費水平是我國今后經濟發展的長期而重大的歷史任務。消費需求占國民收入的60%左右比較合適。

        擴大消費需求的潛力是很大的。國家巨大的和不斷增加的財政收入,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來源。4萬億人民幣救市資金可以主要(占60%以上)用來擴大消費需求。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是擴大消費需求的基本源泉。

        擴大投資需求與擴大消費需求相比應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擴大投資需求在整個擴大內需上所占比例以四分之一為宜。

        擴大投資需求的著眼點應放在最終服務于擴大消費需求上。這一點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我們應當按照這個思路去規劃、布局投資需求,否則就會走到為生產而生產的邪路上去。投資需求的增長,應當為消費資料的生產提供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優質高效的生產資料特別是先進的機器、設備、優質原料和節約高效的能源,而不能主要投資在保證自我消耗的產業上。

        強調“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思路并不是不重視擴大外貿需求。外貿需求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杠桿。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外貿需求以占到國內生產總值四分之一為宜。這個比例比較穩妥。

        強調“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思路與加快工業化進程所需資金和技術并不矛盾。只要我國堅持對外開放政策,巨大的國內市場不愁吸收不到國際上存在的大量過剩資本的投資。同時,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已經度過了工業化初期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國內存有巨額的閑置資本,推進工業化進程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資本緊缺,資本已不再成為推進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瓶頸。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科技水平已經有了較大的提高,今后隨著其投入的增加,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科技水平將會有更快的提高。同時,今后在引進外資上,將更加強調其技術水平,即一般技術外資投入將受到嚴格限制,高技術投資將受到鼓勵。我國工業化發展道路應當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所需資金主要通過對外掠奪獲取的,中國則主要靠自己積累和引進獲得的。一些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所需技術主要引進和模仿獲得的,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則主要依靠自力更生。

        三、經濟危機與企業規避風險的經營決策

        上面兩個問題是從宏觀上思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警示,那么這個問題則從微觀上思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警示。

        美國金融崩潰并不能證明風險和收益成正比相關關系的結論。規避風險是當今經濟全球化大環境下企業經營決策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在當今世界,金融資本是一股力量最大的資本,是最活躍的資本,是掙錢最多的資本,當然也是投入風險最大的資本。由于金融風險而釀成的金融危機必然或快或慢、或多或少地波及到實體經濟。其主要途徑有三個:一是金融炒家算計經濟實體企業。他們通過宣傳、引誘,使企業陷進他們設計的圈套。二是金融崩潰必然造成貨幣奇缺,消費水平下降,從而使經濟實體企業的產品銷售困難,引起企業破產和工人失業。三是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破產必然造成經濟實體企業貨幣短缺,或企業間的資金鏈條裂斷,給企業生產經營造成很大的混亂甚至破產。

        金融危機沖擊到實體經濟,給企業的警示就是如何規避風險。在當代全球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企業家感到十分驚恐。企業家特別是大企業家不敢貿然相信大銀行家。

        面對金融創新和對沖基金的套利活動,企業家的經營決策應十分謹慎。對收益的追求使美國和歐洲的銀行系統從傳統的“零售銀行模式”(接受存款然后放貸)轉變為新的“發起―分散”(通過資產證券的發行和分銷)批發銀行模式,企圖打破有限的國內儲蓄的限制,大力利用全世界的儲蓄,從而攫取高額利潤。所謂金融創新,其主體就是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它瘋狂地吹大了金融泡沫。對沖基金則在股票、債券、外匯、商品、不動產投資信托和金融衍生產品等市場進行套利活動。這些都給金融市場甚至實體經濟市場帶來了巨大風險。因此企業家在買賣大宗金融產品時必須十分謹慎。要盡力加強調查研究,要科學分析客觀經濟規律發生作用的具體形式和經濟周期發展的趨勢,要看清重大交易所行為后面有沒有金融大鱷的背后操縱。有一個警句:“是貪婪的客戶讓銀行家變得貪婪,還是貪婪的銀行家讓客戶變得貪婪?”我們的企業家(客戶)首先是自己不要貪婪。尤其在大蕭條時期不要去夢想賺大錢。以保守心態應對蕭條是企業家經營決策的首要原則。慎重決策是企業經營規避風險的首要選擇。

        第3篇:各國市場經濟體制范文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基本特征 發展中國家 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呈現了諸多發展趨勢,其中,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其表現及影響已日益為國際社會所廣泛關注。它使企業生產的內部分工不斷擴展為全球性分工,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優化組合,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了各國和全球經濟的共同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全球共同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

        一、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經濟全球化,是指資本、信息、技術、勞動力、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流動、配置、重組的過程,是生產、投資、金融、貿易使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相互融合、相互依賴、相互競爭和制約的趨勢。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1、企業全球化

        跨國公司既是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產物,又會進一步促進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和全球化。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一直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導力量。全球化的發展使跨國公司的生產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競爭也在全球范圍內展開。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兼并現象比較突出,并呈現出兩大突出特點:規模大;兼并數量多;涉及金額巨大。這種企業的兼并浪潮客觀上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2、生產全球化

        生產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動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從廣度上講,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家和地區已遍及全球;從深度上講,國際分工越來越細,已由過去單一的垂直型分工發展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種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同時,國際直接投資迅速發展,國際直接投資是一種深層次上的通過投資設廠,在生產領域里、在生產過程中把各國經濟聯系起來的方式,90年代以來,國際直接投資增長速度在各項國際經濟指標中是最高的。另外,國際資本流動規模的迅速擴大,已成為貿易之外聯系世界各國經濟的又一重要紐帶。

        3、貿易全球化

        貿易全球化表現在:國際間的產業轉移使各國交流產品的必要性大大增加;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的高效率大批量生產,也要求在全球范圍內開拓市場,擴大國際貿易規模;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對國外產品的需求,從而促進貿易全球化;便捷靈活的貿易方式和國際協調對貿易限制的減少,促進了貿易全球化。二戰后,國際貿易總量和規模不斷擴大,而國際貿易的進一步增長又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4、市場經濟體制全球化

        雖然西方發達國家實行市場經濟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二戰后相繼取得民族獨立的發展中國家也大都選擇了市場經濟體制,但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全球化還只是上世紀末的事情。目前,市場經濟體制已成為不同制度國家的共同體制,從而為市場經濟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礎。經濟全球化以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為基礎,沒有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就沒有生產要素國際間的自由流動,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的經濟全球化。

        5、金融全球化和經濟信息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電子技術和通信手段的飛速發展,尤其是隨著各國對資本流動管制的解除和“電子貨幣”(信用卡)的流行,貨幣的國際交換和流動的規模日益擴大,使經濟信息在全球迅速、準確地傳遞,這大大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金融的全球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科技的加速發展,信息化已成為市場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顯著特征,信息產業在一些發達國家已取代傳統產業而成為支柱產業。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也改變了傳統制造業、商業、金融業的生產組織方式和經營方式。這一切使全球經濟活動的速度越來越快,規模越來越大。

        6、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加強和國際經濟組織日益健全

        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展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明顯加快,這種區域經濟一體化進一步推動了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蓬勃發展的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等作為協調和監督世界經濟運行的國際性組織,其權威性和作用越來越明顯,在世界經濟活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二、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

        1、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機遇

        二戰以來,發展中國家紛紛實行市場經濟體制,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多數發展中國家也在不同程度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

        (1)經濟全球化使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步伐加大。發展中國家利用這個契機,既可以繼續引進發達國家技術比較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增加國內就業,擴大出口,完成工業化進程;又能夠利用經濟全球化提供的機會,加大對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學習,發展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在某些關鍵環節上占據優勢地位,加速國內現代化進程。

        (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外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使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長迅速。如:1983―1987年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僅為年均42億美元,1996年則增加到510億美元,而到2003年,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則達到900億美元,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十分之一強。

        (3)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據聯合國公布的數據,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的數額在增長;投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私人資本在增加。吸引外資規模的擴大,無疑有助于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短缺問題。

        (4)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有些跨國公司已從貿易活動深入到國際生產領域和高科技領域,并開始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向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提出了挑戰。

        (5)經濟全球化帶動了世界范圍內經濟與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區等多種形式自由經濟區的發展。主要分布于發展中國家的各類經濟區,不僅成為吸引外資的“載體”,而且對解決這些國家的就業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

        (6)經濟全球化拉動了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近10年來,國際貿易的增長大大超過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盡管發達國家是國際貿易的最大受益者,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受益于國際貿易。

        總之,發展中國家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可以為自身發展提供全球化的市場、資金、技術、人才及先進的管理經驗,使國內資源得到最為充分的合理配置;可以在日益劇烈的國際競爭中,盡快地提高本國民族企業的競爭力,加快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現代化的早日實現;還可以推進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進程。

        2、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發展中國家在與發達國家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部分利益的同時,卻承受著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甚至對本國經濟的嚴重沖擊。

        (1)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現在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后于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于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后。因此,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中呼吁人們重新認識經濟全球化問題,努力縮小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2)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各國都要一定程度地讓渡和共享經濟,而這種讓渡和共享實際上又是不對稱的。同時,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范圍內市場力量的加強以及發達國家大跨國公司的不斷擴張,有可能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國內產業,威脅其國內市場安全,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事務中的權力相對減弱。另外,適應經濟全球化需要而成立的“超國家”的專門性國際經濟組織也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形成約束,因此,經濟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問題是國家將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

        (3)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因此,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不利地位。

        (4)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兩難的尷尬局面:一方面他們要發展本國經濟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卻被發達國家指責破壞環境。而實際上,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將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以及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展中國家資源浪費現象因此而相當嚴重,平衡的生態系統因此而遭到破壞,良好的自然環境因此而受到污染,社會負擔成本因此而日益加重,從而嚴重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并最終影響到整個世界的可持續發展。而問題的實質在于,發達國家現在已經超越了工業化發展階段,它們理應對已經形成的環境污染負責。

        (5)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目前,24小時電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形成,在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時,也為金融界的不少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國際互聯網的暢通運行,使資金可以隨時流向地球上任何一個有利可圖的地方。由于國際市場上巨額資金的短期套利,如果在防范金融風險和穩定金融秩序方面稍有不慎,將會帶來巨大風險,墨西哥和東南亞的金融危機都是最好的例證。

        可見,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深遠而復雜,各國都要從自身的戰略高度,全面考慮本國的經濟利益,綜合平衡各方面的經濟利益關系,既要看到經濟全球化的大好前景,又要充分考慮到可能產生的問題并審慎對待,不可盲從。

        【參考文獻】

        [1] 十七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學習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7.

        [2] 《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2.

        第4篇:各國市場經濟體制范文

        一、中國經濟增長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型轉變的意義

        全要素生產率是各種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條件下,所達到的額外生產效率[1]。全要素生產率的實現,從微觀上來講,一個企業則需要進行生產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并拓寬企業市場;從宏觀上講,國家則需要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將勞動力從農業產業向非農產業轉移,以大大提高生產率,同時,需要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發,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水平。同時,全面發展各種產業,并大力發展經濟效率較高的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行業。我國的經濟增長在傳統的發展模式下,無法實現經濟增長的可持續,將會導致經濟增長放緩,沒有強勁的動力。在新的世界經濟環境和經濟發展形勢下,要保證我國健康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就需要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型轉變。

        二、中國經濟增長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型轉變主要策略

        (一)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經濟增長

        科學技術是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對于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都加強了科技的研發與創新,以其作為本國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巨大動力和保障。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科技含量較低,科學技術水平不高,主要仍以制造業為主。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加強科技創新,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的重心從制造向創造轉變。國家應當加大科技研發和創新的資金投入,使得科研擁有強勁的動力支撐,同時,加大科研人才的培養力度,為科技創新和研發提供人才保障。只有實現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才能有效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二)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

        國家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經濟環境,離不開市場經濟的有力支撐。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政治體制和經濟發展模式仍處于轉變當中,市場經濟體制仍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當中,這就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較西方發達國家仍較慢,經濟增長的效率也較低。因此,應當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具體體現在我國所有制的改革、政府改革和價格體制改革上。實現所有制改革,能夠更好地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實現經濟更加的自由化。實現政府體制改革,則能有效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保障。實現價格體制改革,能夠使得市場機制全面推行到其它生產領域當中。

        (三)發展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

        我國的經濟增長在產業上的分布仍不均勻,主要依靠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第三產業的產業優勢仍未充分發揮。為此,應當努力發展我國的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價值較高的服務業。其中,服務業包含消費業和生產業。消費業隨著人們物質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加,將會實現其自身的巨大發展,而生產業的經濟效益則需要得到有效的促進和提高。應當降低生產行業的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使得其經濟效益得到巨大的提高。

        (四)推動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我國的農業人口較多,且都聚集在農業生產當中,生產效率低下,勞動力的價值得不到充分發揮。而將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能夠有效發揮勞動力的價值,使得非農產業有效解決勞動力匱乏的問題,并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同時,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還能夠為城市發展和城市建設提供巨大動力,為我國的城市化發展提供有效保障。因此,我國應當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實現經濟效率的有效提高。

        第5篇:各國市場經濟體制范文

        一、我國政企關系的新變化

        1.政企關系類型日趨多樣化

        當前世界各國政府與企業關系大體上有三種:第一種是"警察與司機關系",政府與企業沒有隸屬關系,政府只需要告訴企業什麼是不該做,企業其余事情政府一律不過問不干涉。這種政企業關系在歐美發達國家比較普遍。第二種是"手足關系",即政府與企業之間相互依賴,官商一體。日本的政企關系屬于該種類型。第三種是"父子關系",企業隸屬于政府,不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政府對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擁有決定權。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政企關系大致屬于這種類型。

        我國經過近20年的改革,政企關系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是原來的純粹的"父子關系",而是在逐步向包括上述三種類型的混合型政企關系過渡:政府與部分國有企業之間、一些鄉鎮政府與其所轄的鄉鎮企業之間依然保持著"父子關系";政府與民營企業、三資企業之間是監督與被監督的"交通警與司機"的關系;一些地方政府與其所辦的企業、部分鄉鎮政府與鄉鎮企業之間則形成了利害相關、生死與共的"手足關系",政府與企業一體,政府企具有了業化傾向。

        2.政府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系日趨突出

        以前,每當談起政府與企業關系,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專業經濟管理部門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但是經過近二十年的改革,其他所有制企業迅速發展,鄉鎮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支柱。政府與企業關系不再局限于專業經濟管理部門于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而政府職能部門與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企業整體之間的關系日益引起關注。這是因為職能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具有特殊性:首先是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系涵蓋所有專業領域;其次是職能部門僅僅在某些特定職能上與企業發生關系;第三是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系是隨機的,非緊密性的;第四是職能部門視企業為均質的,不論企業性質如何,規模多大,都按同等方式平等對待;第五是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系多為由法律調整的法律關系,這種關系很難由行政手段調整。因此,職能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是現階段政企關系中的基本關系,在國有企業改革進展到一定階段后,職能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將是政府與企業關系的全部內涵。

        3.企業與所在地政府之間的關系重要性增強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國有企業與上級主管政府之間的關系逐步理順,而越來越多的與所在地政府之間發生關系,如就業、稅收、企業社會負擔的轉移、企業支援地方建設等關系。同時,大型民營企業、三資企業也面臨如何與所在地政府打交道、建立良好關系的問題。這些企業絕大部分的日常經濟活動都發生在所在地,要受所在地政府約束與管轄。當地政府對企業的態度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否順利進行,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企業對當地政府的支持也會促進當地的社會經濟良性發展。

        4.政企雙方在職責上越位與缺位行為同時并存

        政府的越位行為表現在與國有企業政企不分、干涉企業經營、亂收費等方面。其缺位行為表現在國有資產出資者缺位、公共服務提供者缺位、市場競爭監督者缺位等行為。企業的越位行為表現是一些國有企業私自處置企業資產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強迫企業職工購買企業股份等行為。其缺位行為表現有國有企業沒能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功能、企業不能按國家政策規定保障下崗職工權益、不履行保護環境職責產生嚴重污染以及偷稅漏稅等行為。

        5.政企關系的當事主體呈現多元化狀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與企業關系不再僅限于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而是政府與國有企業、鄉鎮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之間的關系;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也不只是企業與專業專業經濟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還要處理與政府職能部門的關系,不僅要與主管政府打交道,還要處理好與企業的本部以及各分支機構所在地政府的關系。政企關系主體日益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所呈現出的上述變化是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必經的階段。對于我國的各級政府和各類企業來說,這些變化是新生事物,在處理雙方關系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種種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會影響良好政企關系的建立,從而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康運行。

        二、政企關系新變化產生的原因

        1.市場經濟體制取代計劃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取代計劃經濟體制對政府與企業關系的變化帶來了兩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為適應市場競爭,企業必須成為市場的主體,成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成為能夠獨立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企業法人,從而與在法律上是行政法人的政府具有平等的主體資格,兩者之間不再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法律上保證的這一平等關系,對政企關系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為建立新型的政企關系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據。

        另一方面,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政府職能進行轉變以提高效率,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傳統體制是下中國政府的經濟職能具有明顯的弊端。其一是政府的經濟職能與其他職能高度集中在一起,缺少必要的獨立性;其二是政府的經濟職能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場機能,用經濟計劃和行政命令排斥和取代了市場機制;其三是強調用政府的經濟職能(當然同時也使用其他職能)同時解決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的問題,政府的經濟計劃和宏觀管理直接"侵入"到企業的微觀經營管理內部。這種狀況直接阻礙了中國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進展,轉換政府職能以越來越成為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迫切要求。因此對政府職能進行了轉變,經過其主要表現是:(1)部分專業經濟管理機構改組為經濟實體或行業協會,不再承擔政府職能。(2)暫時保留的專業經濟管理部門亦將生產經營權大幅度下放給企業,并進行了大規模的機構和人員精簡;(3)政府管理方式發生了初步轉變,如減少指令性計劃和行政命令,強化宏觀調控職能等;(4)積極探索建立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實行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分離的新路。政府職能的轉變,為政企關系的變化消除了一個直接障礙。

        2.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對外開放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引進了外資,也產生了同時產生了幾種新新性質的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外資獨資企業。這些企業與我國各級政府在一開始就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因而為我國原來單一的政府和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增添了新的內容,也為政府職能的轉變提供了探索的渠道。

        3.所有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我國20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是沿著兩條線進行的,一是經濟運行機制的改革,確立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基礎的,國家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調控宏觀經濟穩定運行。二是所有制改革,構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所有制基礎。所有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到1997年迅速發展到占經濟總量的1/4,涌現出了一些新的公有制實現形式。非國有制經濟的壯大與發展,為政企關系的轉變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的出現,也是國有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出現了紛紜復雜的局面,導致了政企關系新變化的出現。

        三、合理的企業與政府關系模式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企業對政企關系的轉變前景十分關心,并紛紛提出了自己所希望的政企關系模式。綜合起來看,合理的企也與政府關系應該具備以下原則:

        1.主體平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是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企業法人;同樣,政府是公共秩序的維護者,是依法行政的行政主體,是能夠承擔行政行為責任的行政法人。企業法人和行政法人之間不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因而從主體資格上看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2.法治原則。行政機關和企業是不同的主體,必然有不同的利益關系,調整這種關系的準則職能是法律。行政機關的活動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必然會影響私人利益,因此,行政活動職能在法定范圍內,依照本機關的職責和權限行事,所實行的行政行為必須有充分確鑿的證據并且符合法定程序。當行政權力被任意行使侵害企業權益時,企業有權要其行政機關補救或賠償。企業也必須依法進行經營活動。

        3.權利、義務對等。政府的權利是征收稅賦,義務是為納稅人提公共服務;企業的權利是獲得政府的公共服務,義務是向政府交納稅賦。

        4.平等保護原則。在職能部門面前,不論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都是企業法人,因此,任何企業依法經營都要受到平的保護,任何企業違反法律都將受到相應的處罰。

        5.高效原則。辦事效率是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工作態度和業務能力的表現,是政企關系是否協調的重要標志。政府辦事效率搞可以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同時推動企業效率的提高。國際經驗表明,高效、廉潔的政府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起飛與發展的關鍵。因此政府的辦事效率不僅是政府內部問題而且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

        6.經濟原則。經濟原則適用三種情況:

        (1)政府機構設置應遵循經濟原則。一般來說,要實現政府的公共管理與服務職能,行政機構過小和公務員太少是不夠的,但機構龐大人員冗腫也是不行的,因為會導致人浮于事、職責不清的問題,形成政府內部自我服務的惡性膨脹。因此,機構設置應考慮經費問題,盡可能的降低納稅人的負擔或把有限的資源更多的應用于科學、教育、衛生等事業上去,造福于民。

        (2)政府制定或實行某項法規、條例時,應綜合對比該項實行所產生的社會效果或經濟效益以及帶來的負效益,當社會效果大于負效應時才能實施,反之則不應該實施。

        第6篇:各國市場經濟體制范文

        關鍵詞:市場經濟,宏觀經濟,科技進步,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發展速度之快,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舉世矚目。由于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市場繁榮,購銷兩旺,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在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我國經濟發展存在一個突出的弱點,那就是經濟效益不高,我國經濟長期處于粗放經營的速度型增長方式之下。這種粗放經營的增長方式,同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適應,必須努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其實質就是通過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與有效運行,達到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需要的目的。任何一種社會生產與經濟增長,都是在生產要素的某種組合與運行之下實現的,這種組合與運行,可以是優化的、不斷提高發展水平與效益的增長,也可以是不良的、僅有數量擴張、沒有水平與質量提高的增長。我們一般把第一種增長方式叫做集約型、內涵型增長方式,這種增長方式意味著真正的經濟發展,即經濟數量的增長伴隨著質量與水平的提高,它將不斷增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我們把第二種增長方式叫粗放型、外延型增長方式,這種增長方式主要是數量的擴大,質量與水平的較少提高,經濟效益甚差,嚴格說來,不能叫做經濟發展,也難以增強讓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物質基礎。當前我們提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就是要努力推進過去那種粗放型、外延型、速度型為主的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內涵型、效益型為主的增長方式的轉變,這就需要做到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各種經濟單位改進管理與有效運行,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水平與質量,實現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標。

        1.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

        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兩個重要轉變,即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兩個轉變是緊密相關的兩件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以經濟體制的轉變為前提。我國過去長期存在粗放型增長狀態的主要原因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生產不計成本,企業不講盈利,既無激勵,又缺約束,效益不高是傳統體制的必然結果。因此,改變增長方式首先要改革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一種高效率的經濟。市場經濟具有優化生產要素組合與配置、協調供需關系的功能,促進競爭、優勝劣汰,促進企業改進管理、提高技術、降低成本、改善服務,因此市場經濟一般來說具有較高的生產效率。所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設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條件。

        2.改善與加強宏觀經濟調控機制

        市場機制可以促進單個企業提高經濟效益,企業效益提高了,無疑是整個國民經濟取得高效發展的基礎,但企業效益的提高,并不完全等于宏觀經濟效益的提高。宏觀經濟調控的著眼點是國民經濟的總體,如調節與控制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使之既積極而又不超越農業與基礎產業的客觀可能性,是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宏觀調控對資源優化組合與配置、調整經濟結構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對社會總供需、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分配格局、地區協調等方面的調節,都將對國民經濟總體的協調發展和效率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把轉變政府職能、改善與加強宏觀經濟調控機制作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容,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措施。

        3.改革企業體制,改善企業經營管理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位,轉變增長方式的基礎在企業。我國國有企業多數是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不能不帶有傳統經濟體制的烙印,這是我國國有企業長期活力不足、后勁不大、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要搞好國有企業,必須對企業的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優化國民經濟的微觀基礎。經過十多年改革,我國國有企業有了較大變化,在黨的十四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的指引下,提出了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這個要求突破了十多年企業改革只是在放權讓利上做文章的框框,提出了帶有制度創新意義的改革方案,按此要求落實,將可能理順企業體制,創造一個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產與經營者的良性經營機制的基本條件。

        4.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物質基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是提高經濟增長中的科技含量的根本途徑,是增加產品附加價值的重要手段。論文參考網。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由于歷史原因,科技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依靠科技進步來提高經濟效益的潛力很大,科技進步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重要途徑。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與應用,就其水平來說可以大體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先進技術,反映各個技術學科領域最先進、最現代化的技術,即學科前沿,這類先進技術我們當然要努力學習、引進,也要組織力量做出創造性的突破,這是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需要,必須投入足夠的力量,投入必要的資金,務求有所突破。論文參考網。但是現代先進技術需要很強的投入,而且有一定的風險,目前還不能要求一切領域齊頭并進,遍地開花,因為我們發展現代先進技術的力量尚感不足,經費投入也受到一定限制。而另一種叫做適用技術的技術,其含義為,在各種技術方案中,必然有一種從科技水平來看不屬于現代高科技,但對于解決普通工農業生產的實際問題來說,卻是既廉價又有效。我們要在努力發展現代化技術的前提下,踏踏實實地大力發展適用技術,以廉價的方式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就業壓力頗大,適用技術一般都能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因此,大力發展適用技術符合我國發展中大國的國情。

        5.要十分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

        我國科學與教育長期落后,文化基礎薄弱,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與技術水平不高,干部素質也不理想。論文參考網。而人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生產資料、先進設備要由人來操縱,新的生產資料、先進的技術裝備的開發與創新也要由人來完成。因此,生產力水平包含著生產者的素質,高素質的勞動者,高素質的經營者,高素質的各類專業人員,是促進生產發展、提高經濟效益、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資源的開發,包括培養高水平的勞動者、經營者與各類專業人員,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條件,是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內涵。

        6.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外經濟交流

        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發展迅速,國際經濟技術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均已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開放與交流,給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有益的積極影響,促進各國經濟的增長與發展。我國經濟發展長期處于粗放經營狀態,科技水平提高較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期閉關鎖國,得不到國際經濟交流與互相促進的利益,對國際現代科技發展狀況、現代化生產組織與管理經驗均不甚了解。我國經濟發展,受到兩個因素的制約,一是技術,一是資金。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這些弱點,這一因素是不可低估的。為了轉變增長方式,必須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先進管理方式、先進生產組織形式,促進我國經濟向著集約型、效益型方向健康發展。

        第7篇:各國市場經濟體制范文

        在西方理論界,近二、三十年來,隨著新貿易理論興起,作為該理論在政策領域的拓展,布蘭德和斯潘塞等人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所謂的戰略性貿易政策(strategictradepolicy)是建立在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基礎上的新貿易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而言,即為“利潤轉移理論”,其基本思想是由于寡占存在著超額壟斷利潤或租金,一國政府可以通過貿易干預來影響本國企業及其國外競爭對手的行動,以改變競爭格局,從而達到從國外寡頭企業向本國轉移利潤,提高本國福利的目的。狹義的戰略性貿易政策主要包括三個觀點:戰略出口政策、戰略進口政策和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政策。廣義的戰略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結合起來,除了上述“利潤轉移”的論點,還包括“外部經濟”理論。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基本模型對現實做了極大的簡化,從而突出了問題的核心,但正因為如此,其結論的得出依賴于一些嚴格的假定前提,一旦這些假定發生變化,其實施效果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政府應該采用的最佳政策工具就會發生變化。因此,戰略性貿易政策提出后,一些學者提出了種種批評意見,主要可分為經濟與政治經濟兩方面。

        在經濟批評方面主要有以下觀點:1、戰略性貿易政策模型對一些特定的前提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和敏感性(如,對假設競爭行為、廠商數目、時間選擇的敏感性),因而缺乏一般性結論的政策含義。在實際政策制定中,對企業成本、競爭行為、市場結構等信息缺乏準確的了解就不能制定適當的政策。2、戰略性貿易政策給本國帶來的福利提高并不是很大,對某些支持甚至可能對本國福利產生不利的影響。3、至今在戰略性貿易政策領域,還沒有明確的標準來確定該扶持哪一類部門或產業,大多是憑經驗來確定的。此外,還有人從扭曲理論的框架出發,指出戰略性貿易政策未必是糾正某一扭曲的最佳“對癥”政策。

        在“政治經濟學”上的局限主要可以概括為:1、國家之間同時采用戰略性貿易政策進行干預會導致“囚徙困境”局面的出現。2、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在出口補貼的籌集、選擇特定行業等方面都可能給本國國內帶來不利的收入再分配效應。3、政府通過貿易政策支持本國企業競爭會引起“道德風險”問題,造成國內企業對政府政策的依賴性,甚至引發“直接非生產性尋租”活動,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4、政府的政策干預可能不適當,其行為可能缺乏應有的效率,其政策決策會受到特殊利益集團的影響,這些都可能導致本國福利惡化。盡管對戰略性貿易理論存在諸多批評或質疑,但不可否認,這一觀點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積極的意義和貢獻。

        二、戰略性貿易政策在中國的適用性分析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前提假定是:規模經濟與不完全競爭。理論創立者們已明確提出這些前提條件。我們還應認識到,該理論由西方學者在市場經濟體制基礎上提出,對他們來說經濟體制是不言而喻的,但對中國這樣的轉型國家就不同了。市場經濟體制是否已經建立起來并處于良好的運行之中,這是判別該政策能否應用的一個極為關鍵的條件。由于這一條件對西方國家是不言自明的,西方學者并沒有明確提出,因此可以把它稱為戰略性貿易政策應用的隱含條件。

        1、轉型經濟體制是我國目前適用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前提條件

        首先,我國目前尚缺乏推行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微觀基礎。一般說來,企業及企業家的創新活動(組織、制度創新;產品、技術創新)是規模經濟產業和壟斷利潤產業的源泉。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正處在經濟體制的轉軌時期,市場主體、市場機制及市場體系等因素發育不全,創新機制尚未有效建立,最為缺乏的資源就是企業及企業家的創新能力。其次,人為分割封鎖的國內市場有礙規模經濟的實現。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以保護進口促進出口,需要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國內市場有效規模大,足以實現所需要的規模經濟。然而,目前我國尚未形成統一有序的國內大市場,這嚴重阻礙著許多行業及企業實現其必要的經濟規模。再次,國內市場運行傳導機制及宏觀調控機制不健全,政企職責不分,有礙政府政策工具作用的發揮。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目前我國也有一些不完全競爭性行業和規模較大的企業,然而這些行業和企業中的壟斷特征并非主要源于規模經濟和市場競爭,他們多是計劃體制和轉型體制中的行政因素所致。因此,這些企業通常缺乏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制度與能力,不能勝任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微觀主體角色。

        2、行業市場結構是我國目前適用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另一前提條件

        行業的市場結構不僅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前提假定之一,而且直接影響著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有效性。按照產業組織經濟學SCP理論,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和市場績效三者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其中市場結構是邏輯起點。如果我們從戰略性產業的市場績效來考察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有效性,那么根據SCP理論,我們有如下啟示:第一,戰略性貿易政策有賴于一定的市場結構;第二,政府政策不能割斷市場結構與企業行為的相互關系;第三,提高戰略性貿易政策有效性的關鍵是提高市場結構的效率,包括企業創新效率、企業規模效率和專業分工效率。

        比照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對行業市場結構的要求,我們很容易發現目前我國與規模經濟相聯系的行業的市場結構多數是低效率、不合理的。這可以從決定市場結構的三個主要因素上加以分析。第一,行業集中度與企業規模方面。目前,我國的戰略性保護候選行業(如汽車、造船、鋼鐵、計算機、家用電器等行業)的集中度大多偏低,表現為企業分散、規模小,達不到最小有效規模。第二,產品差別化方面。產品差別化是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一個主要因素。而我國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使產品單一化,工業設計落后。80年代初又大量盲目重復引進,生產大多停留在模仿階段上,而自身的消化吸收、創新能力不足,以致產品雷同化。第三,行業進入、退出壁壘方面。我國許多行業,一方面進入壁壘往往因為企業規模小、產品差別程度小和投資軟約束而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市場機制不健全,沉沒成本較大和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大量低效率企業無法退出而且產權重組困難,導致行業內過度競爭。

        3、其他一般性約束

        除了經濟體制與市場結構這兩大主要前提條件之外,我國還面臨著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隱含的其它實施條件的約束,如關于政府的條件約束;關于國際產業分工沖突與貿易報復的約束;關于行業間資源爭奪的約束;關于不存在政策性尋租假定的約束等等。而且,這些一般性的限制還因我國過渡經濟體制中的缺陷和行業市場結構上的不合理性而有著比發達國家更為突出的表現。

        4、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工具與國際規則相抵觸

        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空前發展,貿易自由化已成為世界共識,關稅減讓取得良好成果,發達國家許多產品進口稅率近乎于零,任何國家希望通過提高關稅保護國內市場必然面臨巨大壓力;非關稅壁壘的“灰色區域”也受到種種限制:WTO的貿易政策評審機構每年都對成員國國內政策及貿易政策進行評審,監督各國修正政策對多邊貿易機制的背離,使任何具有保護色彩的蛛絲馬跡無所遁形。因此,對各國而言,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提出的政策工具沒有應用的制度保障。

        5、我國推行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有利條件

        雖然目前我國推行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面臨如上諸多限制,但是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有自己獨有的特色與條件。第一,我國雖然整體生產力水平較低,但發展存在不平衡性,既有技術水平十分低下的行業,也有技術水平先進甚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部門,因而在局部領域有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可能;第二,我國國內市場廣闊,潛力巨大,這對于運用戰略性貿易政策中的進口政策,實現國內企業的經濟規模和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應用前景;第三,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正處在建立與完善過程中,這在長期上將為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推行創造良好的制度條件。第四,方興未艾的全球經濟結構大調整,為我國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提供了空間與機會。

        三、在中國應用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啟示

        1、正確處理應用戰略性貿易政策與貿易自由化趨勢及WTO的關系

        戰略性貿易政策支持的貿易保護是適度的,它并不主張高筑保護壁壘。中國在實際應用戰略性貿易政策時應當注意技巧,靈活運用規則,以避免其他國家進行報復。同時,還要注意政策工具的多樣化。事實上,關稅、配額、補貼以外的其他一些政策,例如價格控制、相機的反傾銷政策、政府采購政策等可以收到同樣的政策效果,甚至進口監管、與貿易相關的知識產權政策以及狹義貿易政策以外的競爭政策、環境政策、產業標準的制定等也能改變企業的戰略行為從而發揮同樣作用,并且這些政策的隱蔽性較強,不易引發貿易沖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WTO的一些模糊區域和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政策來為本國的貿易干預提供辯護,例如保護幼稚工業的原則,國際收支平衡例外的原則,以及對發展中國家在出口補貼、政府采購、技術壁壘等方面的一些有利規定。

        2、進一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促進市場結構合理化

        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包括培育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理性的市場微觀主體與宏觀主體,大力發展非國有企業;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改變各類市場發育不平衡的狀況,推動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繼續推進對外開放,實行國內外市場的全面接軌。

        3、選擇適當行業應用戰略性貿易政策

        根據特定行業的市場結構特點、競爭狀況和發展前景等來決定在該行業能否應用戰略性貿易政策以及具體應用哪種政策。在國內外均為寡頭壟斷的行業,對國外進口可以施加適度的關稅,實施戰略進口政策,從國外企業轉移利潤;在國內為完全競爭、國外有壟斷力量的行業,也可以采用戰略進口政策,從國外企業抽取利潤。對于國內外均為寡頭壟斷,本國出口較多,出口競爭激烈的行業,可以實施戰略出口政策。對具有寡占特征、規模經濟效應顯著、國內外企業在本國以及其他市場上爭奪激烈的行業,特別是一些國內尚不成熟的新興產業或高科技產業,可以應用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政策。

        第8篇:各國市場經濟體制范文

        [關鍵詞]金融產業政策;體制轉軌;現實選擇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08)01-0037-02

        金融產業政策是一個國家基于整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對金融產業進行定向干預,促進特定金融功能作用發揮的政策。金融產業政策在一定的經濟金融外部環境中生成與運行,基于環境所需要的功能而存在和發揮作用。外部環境對于金融產業政策起著根本性的制約作用,也構成了金融產業政策主觀能動作用的界限。所以,金融產業政策不能脫離具體的環境而獨立存在,每個國家或地區都必須根據自己的發展階段與發展目標確定適合自己的政策。

        一、金融產業政策存續的外部環境及特點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制度變革尤其是經濟體制變革是其內在要求,也是其根本推動力量。我國金融產業正是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完善而形成和發展的。所以,金融產業政策制定與實施必須立足于經濟體制轉軌的大背景。這一外部環境具有以下特點:

        1.體制轉軌周期長。我國于20世紀末初步建立起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在此基礎上,未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到2010年形成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直至21世紀中葉建立起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所以,我國經濟體制轉軌的周期相當長,經濟體制轉軌不是一個暫時現象,這意味著矛盾的緩釋和多重交織,從而使我國的金融產業政策不但要受到一般意義上的共性因素的影響,而且要受我國獨特因素的制約。

        2.雙重體制與機制真空并存。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傳統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共生;同時還存在雙重體制都不起作用的領域,即存在著體制真空。雙重體制的疊加使得許多因素的作用方式、效應等與單一體制下存在較大差異,并且一些機制由于系統要素的缺失而不能發揮作用。所以,金融產業政策要同時完成兩項任務:一方面,要培育金融產業發展的環境,最直接的是金融環境的培育;另一方面,則要彌補市場失靈以及雙重體制失靈。

        3.兩難的政府職能轉變。制定金融產業政策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國政府的通常做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府必然要為促進金融產業發展提供政策。同時,體制轉軌卻要求行政力量在金融體系中退出,變直接的行政干預為通過市場間接的適度干預。但是要在改革實踐中分清二者,并做到協調統一,有相當大的難度。

        4.高頻率的制度變動。我國改革已經進入了攻堅階段,體制轉換成本加大,各種矛盾集中顯現,各種體制進入快速變動時期,帶動相關制度快速變動。并且,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3000美元之間的階段,國際經驗表明,在這個關鍵時期我國將面臨急劇的社會與經濟變動。這兩方面因素的重合,必然導致制度的高頻率變動,并且也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二者的需求。

        5.國際化的競爭。現今金融業已經進入全面開放階段。金融產業的未來發展將面對國際化的成長環境,直接面對成熟、強大的國際競爭對手在本地與國際間的競爭。這與許多國家的金融產業演進不同,同時也與一般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產業演進的環境相異。更為重要的是,這涉及如何處理金融資源配置的經濟區域與行政區域不統一的根本性問題。當前,新的國際形勢使得金融成為各國戰略競爭的新重點,這一問題尤顯重要。

        二、金融產業政策的基本架構和主要內容

        基于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遵從金融產業政策一般規律,立足于支撐我國國際競爭力提升和保證我國金融安全的目標,我國金融產業政策應該包含如下架構與內容:

        1.金融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系政策。金融產業與其他產業關系政策是金融產業政策體系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這與一般的產業政策有所不同,后者一般不需要此項內容。但是金融產業由于其特殊產業屬性,具有強大的滲透性、支配性,所以必須規制金融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系,主要是金融產業與其他產業資本結合問題。另外,金融產業具有基礎性的特征,在經濟運行中處于關鍵地位,要求與其他產業保持協調發展,即在量上有個合適的度。總體上,對于資本層面的產融結合問題,要以限制二者的結合為主,注意防范其中蘊藏的風險,產融關系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二者的適度結合。在協調與其他產業的發展關系方面堅持需求導向為主兼顧供給導向。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速增長階段,龐大的經濟規模與巨大的人口總量能夠給金融產業提供足夠的發展動力,而我國金融體系的改革慢于實體產業部門,二者關系已經處于需求導向的狀態。此外需求導向也是順應金融產業自然演進的產業發展政策,所以,需求導向原則應是我們的政策基調。但是,當前直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面臨強大的資源約束、環境約束以及嚴重的結構問題。這需要強有力的調控手段來解決,金融產業無疑是擔當重任的載體之一。

        2.金融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組織政策是產業政策的支柱之一,主要職能是維護產業內部的競爭來保證市場效率,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產業內部的有效競爭和其組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問題。金融產業是一個特殊產業,其產業組織問題也不同于一般的產業,適度競爭是一種合理的選擇。原因在于:金融產業的產品具有虛擬性特征,尤其是金融衍生產品,極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并且金融產品價格的關聯性遠強于其他產品,所以,價格波動頻繁,幅度較大,傳染性強。另一方面,金融組織的自有資本比例較其他產業低得多,金融組織之間的關聯度極高,所以,金融產業整體上呈現一種與之強大控制力和重要地位不相稱的脆弱性。擁有強大影響力和脆弱特征的雙重矛盾屬性決定了金融產業只能實行適度競爭。金融發展的歷史表明,這種適度競爭表現為兩種方式:一是金融產業內單一細分產業的高度壟斷與整個產業高度細分的結合;二是整個產業低度細分與寡頭金融組織的結合。后一種形式在20世紀80、9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之后成為一種趨勢。我國當前實行的是一種分業經營的制度,同時各行業內部壟斷程度較高。為此,政府應通過改革金融行政審批制度,降低市場進入壁壘等方法,從制度上為各類金融組織營造公正、公平、透明的市場競爭環境,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以市場為媒介通過效率的改進完成由現有形態到適度競爭產業組織形態的轉變,這樣才能防止已經實施的金融產業政策成為再次改革的對象。

        3.金融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結構政策是產業政策的另一個支柱,合理的結構與合適的規模是產業效率的關鍵性決定因素。結構效應與總量的增長一樣具有推動產業發展的作用。我國未來金融產業結構政策主要是圍繞某一個金融功能進行牽動,實行以功能為導向的結構傾斜政策。這一政策的關鍵是選擇政策的支撐點,資源配置功能就是可供選擇的比較恰當的牽動點,以此為支撐按照與這一功能的聯系強度協調相關金融組織的發展。因為資源配置功能是工業化為主導的處于高速發展時期的我國經濟的基本金融需求,也是更高發展階段所需主導金融功能的基礎。當然,這一戰略實施的重要前提是金融基礎功能的完備。這不僅是目前我國金融產業存在問題的癥結所在,也是未來我國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基礎。具體在融資層面,重點改革金融市場及與直接融資相關的金融組織,使它們從服務于國企改革的特殊目的轉到一般意義的金融功能承載上。而其他金融組織主要是對它們實行商業化改造,在商業化過程中,必然涉及政策性金融組織問題,必須明確政策性金融的補充性和專業化運營原則。這些具體政策的最終目的是形成合理的融資結構所要求的金融組織體系結構。

        4.金融產業布局政策。金融產業是一個兼具集中與分散特征的產業。其集中是指功能的集中,往往形成少數金融中心主導的功能聚集區。分散是指金融組織特別是銀行、保險組織要具有覆蓋具體客戶的分散的分支機構,功能的集中是以分支機構的分散為保證的。功能中心的形成是經濟金融自發演進的結果,但是政府的政策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金融組織分支機構的設立由金融組織自主確定,但是金融產業同時又是受嚴格管制的產業,受政府政策影響較大。金融組織分支機構的屬地化特征決定了其與地方經濟特別是地方政府的關聯更為緊密。因此必須協調功能聚集與機構分散以及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系。金融產業布局政策的目標是實現金融產業在地區之間的合理布局和區域內分支機構的合理設置。在我國,要達到這一目標,關鍵是保持金融產業地域布局的中央政府主導權,限制各地區在促進金融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金融中心建設中采取以稅收優惠為主的政策,而應鼓勵各地實行以信用環境塑造為主的政策措施。在區域內,分支機構的設立以地方政府的調控為主,關鍵是要建立一個公正、透明的市場準入制度。

        5.金融產業技術政策。金融產業技術政策旨在通過技術進步保證金融功能承載效率的提高,也是確保金融產業發展動力的政策。具體包括研究開發援助、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移以及職業培訓、技術限制政策。金融產業技術政策對于我國具有比較特殊的意義,只有在金融產業技術上的自立性發展才能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核心競爭力。總體上,我國應該鼓勵金融組織進行自主創新和引進技術的再創新,并且通過進一步的結構整合,形成整個金融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國金融產業技術政策的核心是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綜合運用稅收優惠等激勵政策。其基礎是激勵性人才政策,通過薪酬、人力資源管理等制度的變革推動金融產業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尤其是高級管理和技術人員的成長。當前金融組織特別是國有金融組織內部組織體系的商業化改造則是上述政策成功實施的關鍵。

        6.金融產業風險防范政策。這是一項保證金融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金融產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特殊之處。金融產業是具有經濟核心之稱的金融的核心功能載體,擁有強大的滲透力和控制力,同時,金融產業具有超越一般產業的風險,鑒于此,要特別重視防范金融產業風險。首先,以保證金融功能的實現為目標來加強、完善和監管,推動金融產業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這一層次要圍繞維護和強化人們對金融產業的信心進行,無論是短期調控行為還是根本性改革措施都要有利于增強人們對金融產業的信心,這是風險防范政策的根本。其次,促成行業自律體制的形成與完善,在行業層次以自決機制約束金融組織的行為。第三,通過相關法規和行業監管機構特別是注意利用資本市場的作用來促進金融組織內部治理機制的完善,在微觀層次防范金融風險。最后,對金融產品實行差別化的分層風險防范戰略。比如,非貨幣性金融產品風險更大,特別是衍生金融產品風險最大,更易形成泡沫,因而,要更加注意監測這些金融商品的市場情況,更嚴格地監管經營這些商品的金融組織,從而更好地防范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白欽先,孫偉祖.論基于金融產業的金融發展[J].浙江金融,2005,(5).

        [2]秦池江.論金融產業與金融產業政策[J].財貿經濟,1995,(9).

        第9篇:各國市場經濟體制范文

        關鍵字:經濟全球化 &nbs……

        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兩大趨勢。盡管如英國全球經濟問題專家阿蘭·魯格曼所言,目前“'全球化’一詞已經被濫用”  注釋①,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在國際經濟領域,全球化的腳步已勢不可擋。在經濟全球化席卷世界的浪潮中,中國如何以一種積極的姿態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決定了在新的世紀里中國能否產生強大的國際競爭力,能否真正地振興并立于世界之林。在此,我將以“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對策”為題展開討論,請老師批評指正。

        一、  經濟全球化的含義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學術界對何謂經濟全球化,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全球化,甚至認為經濟全球化突出地表現為世界經濟的美國化;二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等經濟技術資源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其中,第一種觀點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因此我認為其理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觀性和公正性;第二種觀點既全面又最接近實際情況,其表現就是當今世界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逐漸融入了全球化的經濟浪潮。

        我認為,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應該從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出發,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說,經濟全球化就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注釋②

        二、  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原因及特征

        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可以追溯到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和近代市場經濟的建立,而經濟全球化進程顯著加快以致被人們所感知并為之震撼,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事情。尤其是上世紀的最后20年,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全球化的浪潮更是洶涌澎湃。注釋③

        (一)  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原因

        1、  世界各國經濟體制的趨同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掃清了體制上的障礙

        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只有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加快本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提高本國經濟的運轉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封閉經濟由于缺少外部資源、信息與競爭,而呈現出經濟發展的靜止狀態。計劃經濟體制則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對稱和激勵不足等問題,而導致資源配置與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傳統的封閉經濟,還是起源于前蘇聯的計劃經濟都不約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國在經濟體制上的趨同,消除了商品、生產要素、資本以及技術在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流動的體制障礙,促成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2、  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進步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創作了物質基礎

        目前的經濟全球化,有著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這就是代表當代最新科技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進步,降低了企業的遠距離控制成本。對于一個現代企業來說,其經濟的活躍程度,表現為企業的經濟活動半徑,是與其所有權控制的成本呈負相關關系的。遠距離控制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由于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與因特網的誕生,使這種成本大幅度降低,以至于從理論上來講,對于任何有能力進行全球擴張的企業,它的活動范圍都可以達到全球各地。

        3、  微觀經濟主體的趨利動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基本動因

        商品與要素價格在全球不同地區的差異,被人們稱之為“區位優勢”。區位優勢的客觀存在,為企業在全球范疇內的“套利”活動提供了空間。于是,便有了對外投資、技術轉讓以及企業生產過程的分解與全球配置。在這種微觀主體世界范圍內的套利活動中,跨國公司逐漸扮演了主角。這是因為跨國公司本身具有“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所有權優勢,使跨國公司可以憑借其獨有的知識產權、技術訣竅、管理戰略以及資金實力:一方面,利用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的生產要素,將產品銷售到價格更高的市場上進行套利;另一方面,將巨額剩余資本轉向資本稀缺、投資回報率高的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本套利。而內部化優勢,又使得跨國公司能夠將生產和銷售活動按照最有利的區位優勢配置于世界各地,并將每一個分支機構及其所聯系的企業在職能專門化的情況下,組成一個一體化的網絡,通過在世界各地的生產、銷售等活動而服務于母公司的發展戰略。這樣做的結果是,國際范圍的分工與協作實際上變成了跨國公司內部的分工與協作。當跨國公司利用優勢而大舉進行全球性套利活動的時候,其客觀的效應便是推動了經濟的全球化發展。

        4、  世界范圍內商法體系的趨同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統一的法律制度環境。

        眾所周知,主導世界的兩大法系是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近年來,兩大法系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互相融合與趨同發展;另外,隨著貿易一體化、投資一體化的發展,國際經濟組織的統一立法活動深入開展,這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創造了統一的法制環境。

        (二)  經濟全球化的特征

        1、  貿易自由化

        國際貿易障礙逐步消除,貿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國際貿易量迅速增長。國際貿易手段、商品標準以及合同樣式逐步統一和規范。WTO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使得世界貿易進一步規范化。

        2、  生產全球化

        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活動的主宰力量,其商品生產環節分布于不同國家,并因此使相關各國間的經濟關聯程度提高。

        3、  資本流動國際化

        跨國公司的發展、各國對外資管制的放松以及由投資基金和養老保險基金高速成長導致的國際游資的形成,使得資本流動性進一步加大。

        4、  金融活動全球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首,各國相繼放松金融管制,推進金融自由化,放松了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和退出本國金融市場的限制,拆除了不同金融業務的隔離墻,加快了金融業的整合。自由寬松的法律與政策環境,加上計算機、通訊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金融市場的全球化,從而形成了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連動的統一國際金融大市場。

        5、  市場經濟體制全球化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 日韩.欧美.亚洲.另类.国产 | 亚洲综合另类专区在线 | 色老99久久九九爱精品 | 五月天婷婷欧美日韩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