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質勘察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TU447 文獻標識碼:A
蘇北地區位于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區域,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發展蘇北地區的經做好交通建設是基礎,鐵路工程是重要的陸上交通渠道,做好鐵路工程的建設對于促進蘇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在鐵路工程的建設過程中,軟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地質,做好軟土的地質勘察為軟土地基的設計及施工提供準確的數據是軟土地質勘察的重點也是難點。
1.蘇北地區軟土地質特點
軟土地質主要是是對土壤中水分含量較高的土壤的總稱,較為典型的軟土地質有淤泥以及淤泥質土等,軟土多形成與濱河或是降水較為充沛以及低洼地帶,軟土地質在我國各地都有著廣泛的分布,由于軟土地質的特性會對鐵路工程的地基施工造成極大的影響。天然軟土具有以下的特點:
(1)土壤中的含水量較高,一般來說軟土中的含水量在40%以上,以淤泥和淤泥質土為例其含水率能夠達到60%±10%左右,且這一含水率會隨著周邊區域的降水情況而有所改變。
(2)軟土地質的孔隙比較大。
(3)滲透性較小。
(4)軟土地質的可壓縮性較高,在軟土地質受到外界壓力的作用時其原有的絮狀結構將遭到破壞,甚至于呈現出流動狀態,從而導致軟土的承壓強度直線降低。
2.蘇北地區軟土勘察的主要內容和注意要點
在軟土勘察的過程中需要對軟土的形成類型、分布區域以及埋藏深度、滲透性能、立體分布的均勻性、表層硬殼的厚度等的情況進行勘察測定。在軟土勘察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勘探點的分區情況需要結合勘察項目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設計布置,在軟土勘察的過程中除了對軟土土層的類型、分布情況等進行測定外重要的是需要對軟土土質的排水情況、軟土的沉降速度以及軟土的強度等的情況進行詳細的統計與測定。此外,在軟土勘察的過程中需要對土壤的力學性能進行評價,對軟土土壤的固結情況進行測定,確定軟土土壤屬于欠固結、一般固結或是超固結等的何種情況,對于不同固結狀態的軟土其應力的存在有所差異,在對軟土進行勘察的過程中應當通過細致地分析來確定軟土在固結時所承受的壓力,而后結合固結情況來確定軟土土壤的變形參數,在室內試驗中通過相應的試驗來確定軟土土壤固結壓力、系數和指數以及回彈指數等的各種參數的詳細的數值,并通過測定所得到的數值來作為后續工程施工中重要的理論依據。
3.蘇北地區軟土地質的地質勘察方法分析
在對于軟土地質的地質勘察中多采用的是靜力觸探試驗、十字板剪切試驗、標準貫入試驗等原位測試為主要勘察方式,在上述主要的勘察方式外,再輔以土質鉆探和取土試樣等多種方式再結合室內土工試驗結果,從而對蘇北濱海軟土地質的土壤力學性質指標得出一個較為準確的測量結果。此項測量數據能夠為后續的工程項目的設計、施工提供良好的數據依據,確保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在軟土地質的勘察中采用較多的勘察方法有:
(1)靜力觸探試驗在測試的過程中采用的是將具有一定規格的圓錐形探頭使用外界機械力,將其以一定的速度壓入到土中并測量記錄圓錐探頭壓入到軟土土質中時所承受的外界阻力的一種原位測試方法。
(2)十字板剪切試驗測試方法主要用于對軟土地質的抗剪切能力,在使用此種方法來對軟土地質進行試驗測定時首先通過鉆孔得到一定的鉆孔深度,而后將十字板頭以一定的速度均勻地壓入到鉆孔底部的泥土中,而后均勻地旋轉十字板,通過對十字板轉動過程中所施加的切力矩進行測定并通過一定的測算方式來計算并判定出軟土的抗剪強度。通過此種方式所測得的軟土的抗剪切強度代表土的天然強度。
(3)標準貫入試驗是動力觸探中的一種,其主要被應用于對軟土現場測定時對于砂土、粉土等土質的承載能力的測定。在使用標準貫入法對軟土進行測定時主要需要使用標準貫入器、觸探桿和穿心錐等幾部分組成。
(4)鉆探是軟土勘察中應用較多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勘察技術。在對軟土土層進行鉆探勘察時,需要注意的是軟土土質多呈現出絮狀的結構,其流動性強、穩定性差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在鉆孔的過程中做好對于鉆孔孔壁的支護,以避免鉆探中出現的縮孔現象對鉆探勘察所造成的影響。
4.蘇北地區軟土地質勘察實例分析
某項目工程位于蘇北地區濱海平原區域,這一區域的表層全部為第四紀中的各類沉積物所覆蓋,其中所含有的沉積物主要為海洋和沉積物所組成,通過對工程項目沿線的地質情況進行勘察后的數據表明,工程項目沿線多為平原區域,地市平坦,沿線周邊多有河流等的分布從而使得沿線的土壤地質情況極為復雜,軟土區域分布很廣。工程項目沿線的軟土多是淤泥或是淤泥質的粘土,其含水率極高,且孔隙和壓縮性都較大,從而使得在其上施工的工程項目極易產生沉降,從而對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在對此項目沿線的軟土土質進行勘察的過程中使用了靜觸力試驗和十字剪板等的試驗,以便對軟土土層的相關數據指標進行詳細地測定。在對軟土土層進行靜觸力試驗的過程中主要使用靜觸力探測儀和圓錐探頭等的勘察工具,圓錐探頭的錐底截面積為10cm2,錐角為60°,通過這項試驗所測得的數據完成對于軟土土層的劃分。在使用十字板試驗來對軟土土層進行檢測試驗的過程中其主要是用于對軟土土層的抗剪強度進行原位測定的勘察方法,在勘察的過程中,由于軟土的靈敏性與軟土的結構性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當結構性軟土在受到外界的擾動時將會導致軟土內的平衡被打破,且軟土的原有強度較難恢復,通過對圖1進行分析后發現,蘇北濱海平原地區某工程項目軟土土層的靈敏度系數達到了4.0左右,其抗剪切強度較低,是一種靈敏性較高的土質。
結語
軟土是一種在工程項目施工中較為常見也是對工程項目施工質量影響較大的一種土質。軟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以及成因類型的變化都會對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為確保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應當做好軟土土層的勘察工作。
參考文獻
[1]張小利.深圳市海上田園風光下游段整治軟土勘察淺析[J].陜西水利,2013(3):103-105.
關鍵詞:巖溶地區;工程地質勘察方法;工程應用
Abstract: The complexity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in karst area, often because of karst geological survey uncertainty and hidden trouble such as objectivity, in the actual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process carefully to do specific exploration survey results, obtained bett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karst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method in detail, through in-depth study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method provide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Key words: karst region; engineering geology survey;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 P642.25
0 前言
巖溶別名喀斯特,指的是以石灰巖、白云巖等為典型代表的可溶性巖石在水的作用下發生溶解溶蝕的現象,通常在地下流動水的作用下還會形成一系列的洞穴、裂隙等地質構造。在巖溶發育地區,地下水與地表水長期侵蝕可溶性巖石,逐漸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巖溶地貌與形態,流水的作用使得巖層的完整性受到破壞,相應巖石的強度也會下降,此時巖層是不穩定的,無法為上部建筑物提供可靠的承載力。巖溶地區的工程項目建設首要做好的工作就是工程地質勘察,具體了解地下巖層的巖溶發育情況,掌握巖溶分布區域以及發育規律,以便于認知地下巖層的實際情況,收集有用的地質數據,為工程建筑的后續建設提供數據支持。巖溶地區的工程地質勘察是保障建筑物整體安全穩定的一項重要前期工作,必須認真對待。
1 巖溶地基簡述
巖溶地區往往地下巖層各種溶溝、裂隙叢生,嚴重時會極大程度地影響巖層整體的穩定性,進而影響巖層上部建筑的安全。巖溶地區各種建筑物必須建立在一個可靠的地基之上,建筑物在建設開工之前必須對巖層地基有清晰的了解,依據碳酸鹽出露條件等,巖溶地基可以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1)型地基
型地基地表植被稀少,通常會有厚度小于十米的土層覆蓋。實際中詳細地將型地基分為溶洞地基和石芽地基,溶洞地基要關注的是溶洞頂板的穩定性,通常頂板穩定性與巖石性質、頂板厚度以及水文地質條件等有關;石芽地基是由于大氣降水或地表水侵蝕碳酸鹽裂隙及節理而形成的。石芽地基的基巖面不平整,起伏較大可能會使得地基不穩定產生滑動或沉陷,影響建筑施工的順利進行。
(2)覆蓋型地基
覆蓋型地基上部的覆蓋層厚度往往厚達幾十米,根據具體厚度的不同又可以詳細分析淺覆蓋型與深覆蓋型。一般情況下上覆土層的特性較為松軟,多為紅粘土、沖洪積砂等,覆蓋型巖溶地基需要重視建筑地基沉降、地面塌陷的問題,考慮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地基的實際承載能力。
(3)埋藏型地基
在碳酸鹽層的上部又有其他非可溶性巖石覆蓋,此類地基稱為埋藏型地基。在實際工程建設中,若非可溶性巖石的厚度及強度能夠為上部建筑物提供足夠的承載力,那么其巖層下部的巖溶發育情況可不作考慮。
2 巖溶地區工程地質勘察方法
可溶性巖層由于其生成的地質年代是不一樣的,經過長期的地質作用巖層所形成的具體形態也是不盡相同的,漫長的流水侵蝕使得巖層出現了溶洞、裂隙以及地下河等特殊的構造。地下巖層巖溶發育情況極為復雜,這就使得在巖溶地區進行地質勘察時面臨很大的挑戰。故,在巖溶地區實際的工程地質勘探過程中,想要僅僅依靠坑探、槽探等比較傳統的勘察方法是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為獲取更加詳盡的地質資料,巖溶地區工程地質勘察可以使用以下方法開展具體的勘察工作,以提高工程地質勘察的準確性。
2.1 鉆探
在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中,鉆探是一種非常常用的地質勘探方法,鉆探適用范圍極廣,幾乎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在巖溶地區,使用鉆探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了解一定深度地下巖層的巖溶發育情況。使用鉆探技術進行勘察工作時,鉆孔的位置布置很重要,合理的鉆孔布置有利于取得更為準確的數據。另外,為更好地了解地下巖層的實際情況,還可以采用井下電視、鉆孔攝影等與鉆探相結合的方式了解地質情況。
2.2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簡稱物探,該勘探方法利用地球物理原理,依據巖石的物理性質如密度、電性、放射性等的不同,結合相應的物理方法及儀器,對地質條件水文條件進行勘探。巖溶地區物探也是一種效率比較高的勘察技術,通過利用各種勘探儀器可以詳細地了解地下巖溶的分布情況、分布規律等。隨著技術的進步物探已經相當的成熟,在工程地質勘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現階段,巖溶地區常用的物探方法有微重力法、電阻率法、地震層析成像技術、五極縱軸電測探法以及地質雷達等。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不同的物探方法都有其適用范圍,大量的實踐經驗表明針對具體的地質情況選用合理的物探方法能夠充分發揮技術的特性得出準確的勘察結果。此外物探與其他方法的結合也將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地質數據的準確性,更好地掌握工程地質的實際情況。
2.3 靜力觸探
靜力觸探指的是運用壓力裝置將配置有觸探頭觸探桿壓入試驗土層,依靠量測系統對土層的貫入阻力進行測量,從而確定土層變形模量、容許承載力等物理性質。靜力觸探主要用于粘性土、砂類土以及軟土承載力的測定,在巖溶地區靜力觸探更適用于覆蓋型巖溶地質的勘探。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靜力觸探能夠有效地處理一些其他方法無法探測到的一些難題,在覆蓋型巖溶地基的地質勘察工作中,靜力觸探能夠有效地探查隱蔽土洞及其分布規律與位置。針對不同的工程地質條件,靜力觸探也可以與地質雷達相結合,進一步提高土勘探的準確度。
2.4 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是一項較為新穎的技術,其原理是利用電磁輻射波對探測目標進行探測,依靠相關接受設備得出最后的遙感資料。遙感技術能夠對遠距離的目標物進行有效探測,能夠將地表特征及地質現象真實地表現出來。由于其在識別巖溶形態及地質構造方面的優勢性,該技術更適用于巖溶地區的地質勘察。我國近些年來,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各種遙感設備如遙感衛星、雷達遙感已經廣泛應用于巖溶地區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
3 工程項目應用實例
某南方地區一花園小區項目,占地面積30.68公頃,小區建筑項目一共包括25棟高層住宅樓、5個籃球場、6個網球場、4個地下車庫以及2個健身會所。項目小區場地位于一個巖溶平原和谷地平原的相交位置,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項目小區東西南三面為山地,北面是巖溶平原,山地平均高程為286.56米,項目小區所在地的中心地段平均標高是158.46米。在項目小區西面,地下有兩條發育完全的地下河,由西向東流向遠端的漏斗落水洞區。依據地質勘察報告,項目小區所在地位于一個傾斜構造中,走向為北東。項目小區所在地為巖溶發育強烈區,上覆土層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沖洪積層,土層為一般粘性土,巖層溶溝、溶槽部位是軟-流塑狀粘性土;下伏基巖為上泥盆統桂林組灰巖,灰-淺灰色,結構為細晶結構,巖溶發育情況較為強烈。
該項目在進行地質勘察工作中,不僅采用了常規的工程鉆探技術,還結合了工程物探技術等,最終準確地查明了地質情況。在實際勘察過程中,通過采用高密度電阻率測試法有效地了解了建筑所在地地下覆蓋層的巖層厚度,有效地了解而來地下溶洞、不良地質體的分布情況。此外還使用了多波列地震映像法對現場的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使得工程人員了解到項目所在地的地層實際情況。
4 結語
綜上所述,巖溶地區的工程地質勘察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員依據具體的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勘探方法以便實現對巖溶地區地質狀況的有效勘察。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充分把握各種勘探方法的優缺點以及使用條件,應用過程中選擇合理的勘察方法,對項目工程地質情況進行詳盡的勘探,對項目所在地的整體工程地質情況作出正確的評估,為建設項目的后期施工提供有效地支撐。
參考文獻
[1] 石東虹,段輝云.深度探討巖溶地區工程地質勘察的合理方法[J].科技資訊,2010,17(4):22-23.
關鍵詞:煤礦;地質災害;地球物理方法;能源;危害
引言
煤礦幾乎在世界范圍內都有分布,而我國在世界上已經成為了最大的出產煤炭的國家,每年的煤炭產量高達11.5×108噸,也就是說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煤炭都是從我國地下挖出的。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炭主要占71%,油氣占22%,其他能源占7%,這就使得依靠煤炭才能正常運行的生產生活活動除了要面對煤礦日益枯竭的事實,還要擔憂整體環境的改變所帶來的危害。我國煤炭開采的技術設備比較落后,煤炭企業管理和制度建立并不完善,這就導致在煤炭開采的過程中會引發大量的地質災害,進而造成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1 煤礦地質災害的種類及其危害
地質災害的種類非常多,在我國因為煤炭開采所導致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滑坡、坍塌、地面下城、瓦斯漏水或爆炸、煤礦所在區域的水土流失等問題,這不僅危害周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對環境也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壞。其中塌陷造成的危害程度最嚴重。根據數據顯示,在我國重點煤礦中,出現坍塌的礦區面積占總礦區面積的十分之一。我國境內中山西省是煤炭生產大省,同時也是出現坍塌問題最為嚴重的區域,全省共計1560平方千米土地,采空區就已經高達208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的七分之一。我國全部采空區中已經有6000平方千米的區域已經遭受了煤礦引發的地質災害,進而導致采空區上方的房屋、橋梁、山體出現斷裂和坍塌。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歷年來由于煤礦開采導致的坍塌區域已經累計超過了400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就占了30%。此外,不斷加快地水土流失速度,不僅破壞了土地資源,而且也會引發其他的環境問題。通常來說,我國煤礦富裕的地區也是水資源貧乏的地區,我國缺水的礦區占總礦區的71%,其中嚴重缺水的區域占40%。由于開采煤礦導致煤礦頂部的含水層慢慢變干,進而導致整個礦區的地下水位線下降,給礦區周圍居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用水困擾。同時,因為地下煤層已經遭到了破壞,使得大量的地下水滲入到礦井之中,而礦井正含有大量的煤粉等污染物,通過水解反應,產生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滲入到地下水中,污染了地下水,嚴重危害到周圍居民用水安全。
2 煤礦地質災害的地球物理特征
對煤礦地質災害的測量有很多方式方法, 當前最為常用的就是物探方法,這種方法主要依靠地下介質層之間電性、密度、彈性等方面的差異,來判斷地下巖石層之間的變化,進而判斷出可能出現的煤礦地質災害。具體來說,在煤層沒有被開采之前,整個地層是完整的,一定區域范圍內的電性差異也不會很大,而每層和頂板、底板之間的差異也是一個比較穩定的值,具有比較好的彈性。但是在煤層被開采之后,煤層的完整性遭到破壞,空間上的連續性不存在了,采空區和坍塌物之間被空氣所填充,那么在無水或者很少水的情況下,采空區的電阻率就會比周圍的巖石要高,而當采空區中被水填充的話就會導致整個采空區的電阻率下降。一旦這種均衡性被打破,那么就會在三維空間中以某種形成的規律呈現出來,既可以表現出局部的,也可以表現出區域性的異常,則就為電法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依據。在這個區域的反射波被中斷以及頻率特征發生變化都能夠為開展地震勘探工作提供數據基礎。
氡是一種無色,無嗅,無味的惰性氣體,它具放射性,被認為是致癌物質,對長期工作在礦區的采礦人員帶來很大的危害。在煤礦的采礦區域中,由于斷裂縫隙的出現,就容易聚集大量的氡,所以在采礦區的上部測量氡的數值非常高,而且在坍塌區域,因為地面的塌陷使得地表和下面的地層之間相連,那么就會形成比較寬的裂縫,氡氣體就會向地表方向游動,不過此時氡的保存條件并不好,所以氡的海量也就不高。在殘留的煤柱區域,因為煤層的孔隙發育的并不好,所以上面的覆蓋層就不會產生很大的破壞性,這就不利于氡的游動,所以地表只會殘留低濃度的氡。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氡的差異性來查看地下地質情況的變化,這也就能夠看出煤礦地質災害區域的范圍、強度等方面。
3 應用物探方法勘查煤礦地質災害
高密度電法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物探方法,廣泛應用于災害調查及工程勘察中。它是一種直流電阻率法,應用的地球物理前提是地下介質間的導電性差異,通過向大地供直流電,采用點陣式布電極,密集采樣觀測和研究電場的空間分布規律,和常規電阻率法一樣,它通過A、B電級向地下供電流I,在M、N極間測量電位差u,從而求得該記錄點的視電阻率值PS=KU/I,反演結果為二維視電阻率斷面圖。根據實測的視電阻率斷面進行計算、處理、分析,從而獲得地層中的電阻率分布情況,以此劃分地層、圈閉異常、確定冒裂帶等。通過研究高密度電法獲得的數據資料,可以對災害體的縱、橫向發展的規模有更深入的了解。
瞬變電磁法是一種基于電磁感應原理的物探方法,利用不接地回線(大回線磁偶源)或接地線源(電偶源)向地下發送一次場,在一次場的間歇期間,測量地下介質的感應電磁場(二次場)電壓隨時間的變化。根據二次場衰減曲線的特征,就可以判斷地下地質體的電性、性質、規模和產狀等,間接解決如陷落柱、采空區、斷層等地質問題.由于該方法是純二次場觀測,故與其他電性方法相比,具有體積效應影響小、對地形、地物條件要求小、抗干擾能力強有體積效應小、縱橫向分辨率高、對低阻反應敏感等特點。同時,瞬變電磁勘探對地下良導電介質具有較強的響應能力,適用于進行煤層頂底板含(隔)水層劃分、煤層陷落柱探測、斷層及裂隙發育帶導(含)水性評價等工作,是一種高效、快捷的物探方法。
采煤活動使得地下地質體的橫向連續性遭到破壞,巖石中氡元素的運移和集聚作用發生異變,在地表面能測到氡值的異常。氡射氣元素向采空區運移,在采空區積聚,在地表形成一個與采空區形態相應的氡異常區。因此,可以通過測量地表氡元素的濃度(實際上是測量氡衰變所釋放的僅射線的強度)來準確圈定煤礦采空區的位置與范圍。此外,根據氡氣異常的峰值狀態還可以確定巖溶陷落柱的位置和范圍。由于地下的氡氣通過構造、裂隙、地下水搬運由深部向地表遷移,測量氡氣的濃度可間接反映地質體的裂隙系統的情況,并可分析其開啟度、連通性及破碎程度,對預測滑坡能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
不論是二維地震檢測方法還是三維檢測方法都是通過大量的信息、比較高的分辨率以及準確的空間定位來進行檢測,這兩種方法在地質災害勘察中應用的范圍比較廣泛,物探的方法很多,適用的條件也不一樣,在實際的檢測過程中應該根據當時當地的地質條件、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選擇最佳的檢測方法,同時兼顧經濟投入最小化,獲得最好的勘察結果。
[關鍵詞]工程物探 滑坡空間預測 趨勢性滑動面
[中圖分類號] P63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2-179-2
1概述
物探作為一種工程地質勘探中的先進技術,近幾十年來在國內外發展很快,其研究內容不僅超出了經典物探的范圍,亦超出了傳統工程物探的范圍,隨著我國城市建設和經濟的發展,為適應種類繁多的工程項目的需要,物探的對象從前期的礦產勘查,發展到工程前期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勘查及提供工程設計、施工所需的依據。如對工程場地滑坡的空間預測和滑動面的確定;對隧道前方的構造帶的勘查;對地下采空區和地下空洞的確定。為此,國外,尤其是日本、歐美等國對工程物探研究非常重視,投入了大量資金。日本在二十年前用于巖土工程的工程物探就占了物探總投資的74%,且逐年遞增。在歐美等國亦占很大比重。加之物探技術效率高,成本低,獲取信息多,能適應工程建設的需要,從而促進了物探在工程地質領域中的深入發展。物探方法提供的一些資料間接或直接地在工程設計、施工及工程質量檢測中被大量采用,開拓了工程物探的應用領域,亦使物探的方法技術和精度水平不斷提高,日益完善。
2研究的方法及對象
應用在工程勘察方面的物探方法很多,涉及地震、電、磁、重力、放射性、測溫、測井、聲波等各種技術。用于滑坡勘查方面的方法,目前國內外均以電法為主,因其與巖體的電阻率關系密切,故而在探測的地質對象與周圍介質間存在物性差異較大時效果最明顯,用于隧道地質超前預報技術,能夠較準確的檢測出前方是否有隱伏的斷裂構造帶,為隧道施工減少了許多損失。
地震、測溫、聲波等技術在工程地質勘察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有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工程物探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
(2)災害及環境地質調查;
(3)工程質量檢測。
3研究現狀
在現實的工程勘察中,物探方法主要用在對工程場地滑坡勘察、隧道超前預報和地下采空區、溶洞的探測中。本文主要對運用物探方法對工程場地滑坡勘察做一簡單的評述。
經在幾個滑坡應用高密度電法測量系統進行勘測的結果,表明該方法在滑坡的調查中只要運用得當,對滑坡地層結構、地下水分布、后緣、出口位置、滑動面(帶)的空間形態等要素的調查是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效果的。
對祈連縣某公路段滑坡的勘查分析:
根據高密度電法層析成像剖面圖像(見圖1~圖3)和高密度電法等視電阻率反演圖像的判識,并經解釋軟件和人工經驗解釋相結合的定量解釋,得到如下的結論:
邊坡上部的巖體較完整,為電阻率大于2000Ω-Μ的板狀砂巖,崩坡積覆蓋層較薄;下部坡體為嚴重風化的破碎砂巖,地下水很發育,深部有大面積匯水區,電阻率根據潮濕和含水程度的不同在10Ω-Μ~200Ω-Μ之間變化,崩坡積覆蓋層較厚。完整砂巖和強風化砂巖由于斷裂帶影響呈陡傾角接觸,接觸帶附近的砂巖中存在直角形的兩條連通的含水斷裂帶,但埋藏較深。
路基的開挖已經破壞了局部坡體的穩定,在公路路基上部的崩坡積覆蓋層中已有兩處形成高阻的松動體(視電阻率大于400Ω-Μ)。從高密度電法層析成像剖面圖像(見圖1~圖3)和高密度電法等視電阻率反演圖象可直觀反映出在坡體上部覆蓋層中局部變形和下部變形體的范圍和幾何形狀。根據定量解釋結果,在公路路基上部有長約100米,寬20-75米,深10-13米的坡體產生松動,有發生局部滑動的可能,且有向上部坡體發展,牽動上部松動體沿完整砂巖風化層頂面的發展的趨勢。根據物探的結論進行了滑坡防止工程設計,并實施了工程,消除了交通安全隱患。
說明:剖面位于滑坡體上部后緣,表層為崩坡積層的碎塊石或碎石土,棕紅色為高阻松動體。
說明:剖面位于滑坡體中部,表層為崩坡積層中形成的紅色高阻松動體,下部為風化砂巖。
說明:剖面位于滑坡體下部出口附近,沿公路布置,表層為崩坡積層中形成的紅色高阻松動體,但影響范圍已經很小,下部為風化砂巖。
總之,只要應用得當,物探工作的分析就可得到可靠的結果。基本可滿足滑坡勘探和滑坡穩定性整體評價的要求,定量分析結果可部分提供防治工程設計的可靠數據。
4發展趨勢
綜上所述,我國物探在工程地質領域中的應用已非常廣泛,其中有些已接近和達到國外同等水平,但就總體水平而言,與國外還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儀器方面,不少方法的應用也還不能滿足設計、施工的需要,尚處于探索階段。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從未間斷,前景廣闊,可以預測,今后的研究將著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1)更廣泛地直接提供工程設計、施工所需的依據及穩定性評價指標的研究。
(2)高邊坡滑坡、路基病害防治工程設計、施工等的參數與檢測方法的研究。
(3)物探儀器的便攜、計算機控制和數據處理的簡便性研究及新儀器的引進與開發。
(4)新軟件的開發與應用的研究,提高成圖的自動化水平。
(5)對已有方法技術將逐步完善,對新方法新內容的研究還將不斷開拓。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公路工程地質勘察;方法;步驟
引 言:公路工程的地質勘察,就是運用工程地質的理論和各種技術手段,實行調查、研究公路要穿越地帶的工程地質條件、為公路選線、設計、施工和使用提供經濟合理而又正確完整的工程地質資料。同時公路工程地質勘測直接關系到路基、橋隧的安全,應引起高度重視。
1 公路工程地質勘察的主要方法
1.1 工程地質測繪
一般采用沿程測繪的方法,其測繪寬度一般包括中線兩側各200 m、300m。對于專門目的或地質條件的重點工程地段,應進行大面積工程地質測繪,這時的測繪線布置常采用路線穿越法和順層追索法。而觀測點的布置必須選在具有代表性的地質現象的天然露頭、人工露頭處。目前在公路橋梁測繪中應用最多的測繪技術是應用航片和衛片測繪。航片的應用主要是運用室內光學儀器編制地形圖,或者通過地質專業判譯編繪工程地質圖。而測繪技術中效果比較好應是衛片測繪技術,其優點主要是衛片拍攝地面范圍大;反映宏觀形態特征較清楚、解釋效果比較好;衛片中包含的信息量大,可根據色調和形態特征,能夠解決工程地質測繪中的很多問題。
目前公路勘察中可利用衛星遙感影像信息資料對項目區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不良地質與特殊性巖土等進行圈定、判釋,為路方案選擇、線位展布提供宏觀資料。在此基礎上利用1:5 萬和1:1 萬線位地形圖為底圖,進行實地工程地質調繪、驗證,對路線通過地帶及重點構造物場地進行全面的工程地質分析研究,編繪 1:5 萬和 1:1 萬綜合工程地質圖。
1.2工程地質勘探
勘探是工程地質勘察的重要方法,是獲取深部地質資料必不可少的手段。能提供設計所需的技術參數,在橋隧、涵洞、不良地質處理中應用廣泛。在進行地質勘探時,應充分利用地面調查測繪資料,合理布置勘探點,認真分析勘探成果,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公路工程地質勘探方法主要有挖探、鉆探、地球物理勘探(簡稱物探)幾種。
(1)挖探
挖探是工程地質勘探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可分為坑探和槽探。它就是用人工或機械方式進行挖掘坑、槽,以便直接觀察巖土層的天然狀態以及各地層之間接觸關系等地質結構,并能取出接近實際的原狀結構土樣,該方法的特點是地質人員可以直接觀察地質結構細節,準確可靠,且可不受限制地取得原狀結構試樣,因此對研究風化帶、軟弱夾層、斷層破碎帶有重要的作用,常用于了解覆蓋層的厚度和特征。
(2)簡易鉆探
簡易鉆探是公路工程地質勘探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具有工具輕,體積小,操作方便,進尺較快,勞動強度小等優點。但缺點是:不能采取原狀土樣或不能取樣,在密實或堅硬的地層內不易鉆進或不能使用。“麻花鉆”是在公路工程中常見的簡易鉆探方法。
(3)鉆探
在工程地質勘測工作中,鉆探是廣泛采用的一種最重要的勘探手段,它可獲得深部地層的可靠地質資料。鉆探按鉆進方法分有回轉、沖擊、振動和沖洗四種。在公路工程地質勘測中,鉆探主要用于橋梁、隧道及大型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的勘探,一般是在挖探、簡易鉆探不能達到目的時采用。鉆探作為最重要的勘探手段其提供的成果亦是相當詳盡的。
(4)物理勘探
物理勘探簡稱“物探”。不同成分、不同結構、不同產狀的地質體在地下空間呈現不同的物理場分布,物探采用專門的儀器,通過觀測這些物理場的變化,來判斷地下地質情況。物探的優點是效率高、成本低、儀器和工具比較輕便。但是由于不同土、石可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物理性質,或同一種土、石可能具有某些不同的物理性質,因此有時較難得出肯定的結論,必須使用鉆孔加以校核、驗證,所以物探有其一定的適用條件。
1.2 公路工程地質試驗及長期觀測
(1)為了進一步驗證工程地質情況,有時候需要在現場取有代表性的試樣,送到試驗室進行相關項目的試驗。或者直接進行原位測試,就是直接在野外現場進行測試。兩種試驗方法相比來說,原位測試由于不用花費人力、物力搬遷土樣,因此原位測試在工程地質試驗中采用最多。目前原位測試中采用最多的有靜力載荷試驗(CPT)靜力觸探試驗、圓錐動力觸探、標準貫入試驗、十字板剪切試驗、扁鏟側脹試驗、旁壓試驗、波速測試、現場大型直剪試驗、塊體基礎振動試驗等。
靜力載荷試驗指在擬建場地上,在挖至設計的基礎置深度的平整坑底放置一定規格的方形或圓形承壓板,在其上逐級加荷載,測定相應荷載作用下地基土的穩定沉降量,分析研究地基土的強度與變形特性,求得地基土容許承載力與變形模量等力學數據。靜力載何試驗分為平板載何試驗、螺旋板載荷試驗、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等。用以確定地基土的臨塑荷載、極限荷載,為評定地基土的承載力提供依據;估算地基土的變形模量、不排水抗剪強度和基床反力系數。其試驗裝置為承壓板、加荷與傳壓裝置及沉降觀測裝置等。根據實測結果繪制沉降與時間(s~t)關系曲線及荷載與沉降(p~s)關系曲線,由此確定地基承載力、地基土的變形模量、估算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強度、估算地基土基床反力系數。
靜力觸探試驗指通過一定的機械裝置,將某種規格的金屬肩探頭用靜力壓入土層中,同時用傳感器或直接量測儀表測試土層對觸探頭的貫入阻力,以此來判斷、分析、確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學性質。靜力觸探試驗適用于粘性土、粉土和砂土,主要用于劃分土層、估算地基土的物理力學指標參數、評定地基土的承載力、估算單樁承載力及判定砂土地基的液化等級等。
(2)進行公路地質勘察時應對工程地質進行長期觀測,其觀測內容主要是觀測與工程有關的地下水的動態觀測;不良地質現象的觀測;建筑物修建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動態觀測。
2 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運用過程和步驟
2.1 鉆孔布置
平面布置規范規定,應沿道路中線布置,當道路寬度較大時,宜在道路兩側交錯布置占孔。當路基巖土條件復雜時應布置橫剖面。我認為在路塹、陡坡路堤(經常是半挖半填路段),須進行支擋工程的地段應布置橫剖面,具體布置可參考”邊坡工程規范”。
2.2 勘探孔孔距
在一般情況下可按道路性質布孔,布孔時應注意兩點,一是每個地貌單元,不同地貌單元的交界處均應布置勘探孔。同時在微地貌和地層變化較大地段予以加密。此處的地貌單元指平原(堆積地貌)崗地(剝蝕堆積地貌),丘陵山區(剝蝕地貌),微地貌指平原中的,河漫灘,低平原,高亢平原等,崗地中的坳溝崗地等。二是規定有機質垃圾,疏松的雜填土,未經沉實的近期回填土及軟土分布地段應查明其分布范圍,勘探孔距宜控制在20~40m。
2.3 勘探孔孔深
原地面或設計地面標高(挖方地段)以下2~3m,規定為原地面以下5m,或挖方地段為設計路面下4m。規范同時規定當為有機質垃圾、疏松的雜填土,未沉實的近期填土,軟土和可液化層時孔深應適當加深或鉆穿該土層;當高路堤地段孔深應滿足地基承載力、變形計算、穩定性分析評價要求及地基處理要求。路塹,陡坡路堤,支擋工程孔深也應滿足上述要求。總的說來道路工程鉆孔的特點是:①所有鉆孔都必須取樣;②市政鉆孔應封孔;③多數鉆孔應量測水位。
2.4 取樣與試驗
(1)地基土與路基土
市政規范規定橋涵,室外管道,堤岸工程等劃分地基巖土應與現行建筑地基礎規范一致,對道路路基土應執行《城市道路設計規范》。地基土的概念大家已很清楚。主要說一下路基土。什么是路基,路基是路面的基礎,承受由路面傳來的行車荷載,它又分為路床、路堤。路床又分為上部0.3m,稱做上路床,0.3~0.8m,稱下路床。0.8~1.5m稱上路堤,1.5m以下稱下路堤,需要指出的是,路堤是填方路基,當為挖方路基,或以后地面為路面標高時就不存在路堤而只有路床存在。對于路基土也就是路床及路堤部分土的定名及試驗方法均應遵照現行公路土工試驗規程。路堤土來自取土場,如進行取土場勘察時應遵照上述規程辦理。路基土下面的土分類規范沒有說,我想應該稱地基土,按目前習慣似乎可以按《建筑地基規范》的規定來執行。
(2)取樣間距與測試
規范規定在原地面或設計地面以下1.5m范圍內每間隔0.5m取一個樣(公路規范是0.5、1.0、2.0、4.0m取樣)。采取的土樣應做顆粒分析,天然含水量和液塑限,以便劃分路基土類別和土基干濕類型,干濕類型的劃分按路床頂面以下0.8,深度內平均液性指數按大于1.00,為過濕,0.75~1.0為潮濕類型,0.5~0.75為中濕類型,小于0.5為干燥類型,需要指出的是公路規范規定應按平均稠度指標來判定,二者有不一致之處。
2.5 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首先是文字部分:(1)勘查工作的任務和概況;(2)是否存在影響建筑物地基不穩情況存在及其影響程度;(3)工程場地的地質土層結構、強度及各土層物理力學性質;(4)低下水位的深度、水質情況、變化情況及對建筑材料的腐蝕程度;(5)在地震設防區劃分場地類型和場地類別,并判別飽和沙土及粉土;(6)對建筑地基基礎方案進行分析,提出經濟可行的設計方案意見,尤其對地基設計和施工中需注意的地方檢出建議;(7)當工程需要時,尚應提供:深基坑開挖的邊坡穩定計算和支護設計所需的技術參數,論證其對周圍已有建筑物和地下設施的影響;基坑施工降水的有關技術參數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議;提供用于計算地下水浮力的設計水位。
其次是圖表部分:(1)勘探點平面布置圖;(2)工程地質剖面圖、綜合工程地質圖或工程地質分區圖;(3)土的物理力學性試驗總表。重大工程根據需要,繪制綜合工程地質圖或地質分區圖、地質柱狀圖或綜合地質柱狀圖和有關試驗曲線。 3 結束語
總之,公路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任務艱巨,必須明確其目的,克服各種因素,正確利用公路工程地質勘測方法對提高設計質量,有效控制工程造價和工期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公路工程地質勘測作為公路建設中的重要手段,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關鍵詞:長引水線路 , 地質勘察方法,地質界線
Abstract: the diversion of smoke hydropower station hole deep-buried long tunnel, projec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engduan mountains, and the type of erosion, cutting high mountains, there exists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 complex.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line, basic checked out the bas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water diversion lines, and reveals the water diversion lines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
Keywords: long water diversion lines, geological prospecting method, geological boundaries
中圖分類號:[TM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工程概況
煙崗水電站是鴨嘴河水電開發工程“一庫一閘三級開發”的第二級,位于四川涼山州木里縣境內雅礱江支流鴨嘴河下游煙崗~河口峽谷段。工程由煙崗低壩樞紐、引水發電洞、調壓井等組成。總庫容139萬m3,調節庫容38萬m3。設計引水流量Q=24.6m3/s,水頭最大約40m,裝機25.2萬千瓦,屬中型Ⅲ等工程。
初設選定可研階段的左線方案,引水隧洞全長5.93Km,自煙崗閘址進口(C點)到調壓井(H點),中間共有4個轉折點,各段走向分別為:C~D走向43°、D~E 走向68°、E~F 走向42°、F~G 走向63°。進口高程:3126m,出口高程3097.35m。比降:3‰。
二、區域地質、地震
(1)工程區位于川西高原高山峽谷地貌區。在大地構造部位上,屬松潘—甘孜地槽褶皺系之雅江冒地槽褶皺帶。工程區位于該斷裂北側約35km處。近場區北側有理塘—德巫斷裂之前波斷裂,距工程區12km,其最新活動年令約1.5萬年;其次為木里弧形構造帶,由博瓦斷層、小金斷層等多條斷層組成,距工程區最近距離為16km。近場區構造對工程無大影響。
(2)依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確定引水線路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5s,相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
三、地質概況
引水發電洞自煙崗低閘引水至調壓井全長近5.931km,兩條比較線沿鴨嘴河下游左岸的山梁布置。沿線巖性主要為志留系變質石英巖及石英砂巖,屬堅硬耐風化巖石層。引水隧洞進口位煙崗低崗閘,底板高程3116m,洞徑3m,平均比降1/1000。據可研資料巖性前段為D1-2W1絹云石英千枚巖及ST2—①石英砂巖,中后部為ST2—②石英巖。沿線主要的構造為西別梁子背斜,斷層為泥盆系與自留系統地層間的滑脫斷層、燒香梁子斷層等。石英砂巖、石英石強度高,完整性好,成洞條件好。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以泉的形式向溝谷排泄。在核桃坪滑坡北部山頂出露5處泉水,分部高程3320~3386m,Q=0.2~0.82l/s,可能存在涌水。
四、地質勘察方法
初步分析認為引水線路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有:①進口段的穩定問題,②淺埋段、斷層及其影響帶的圍巖穩定問題,③斷層帶及裂隙帶的涌水問題,④深埋段250~630m可能存在巖爆及高地溫問題,⑤洞室可能存在有害氣體問題。針對問題,確定以地質測繪為主,在進口、調壓井及淺埋段布置重型勘探點相結合的方法。并采用衛星遙感技術,對線路可能存在的巖爆、涌水作出預測。
由于引水線路河谷深切及核桃坪滑坡體發育,使沿線基巖,高陡險峻,使地質測繪工作遇到限制,只能沿著現有的3條小路采用1:1精度,采用穿越法工作,沿較大支溝進行主要界線的追索。第一條線路分部高程大約3140~3000m。引水洞的前段人跡可以到達,除實測1:1萬帶狀圖外,還編錄1#、2#、3#交通洞。由于第二條線路巖體原有結構已破壞,只能從滑體出露的巖性段大致推測有關界線。第三條線路地層、構造出露條件好。通過以上3條線路穿越找出巖性分界點、構造線等重要地質界線的出露及延伸狀態,結合線路局部地段支溝的追索、完成線路1:1萬帶狀填圖。
五、勘察結論
通過采用地質工程測繪,在整個過程中重點對引路遙感資料中反映的構造進行了復核。引水線路位于鴨嘴河左岸,山梁南側呈北東走向分布;主要發育有泥盆系地層與志留系地層間的滑脫帶(F1)、燒香梁子斷層(F2)、志留系地層中變質石英砂巖與石英巖間的滑脫斷層(F6)、核桃坪滑坡體西邊界斷層帶(F4)、核桃坪滑坡體北邊界近東西向斷層帶(F7)等9條斷層。
1.引水線路比選意見
引水洞線推薦線與比選線方案比較,比選線方案支洞長度大,與主要斷層及巖層走向交角小于推薦線,因此,地質意見推薦線方案可作為選定引水隧洞方案。
2.隧洞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評價
(1) 斷層對洞室穩定性的影響
根據對本工程區斷層的統計資料可見,各斷層中規模較大的斷層主要有F1、F2、F4、F5,其中F1、F2與洞線夾角34°、25°,F4與洞線夾角53°,F5與洞線夾角僅16°,各破碎帶巖體呈碎裂結構,且為地下水的集中出露點,對洞室圍巖影響較大。
(2)淺埋段及深卸荷帶對洞室穩定性的影響
洞線5+438~5+733m段,洞頂圍巖厚度僅13~29.5m,洞室處于強風化~弱風化石英巖中。該段圍巖成洞條件差,施工中局部可能出現冒頂。建議施工應及時支護與襯砌。
5+733~5+931m段,洞室圍巖呈弱~微風化,該段洞室在施工中易發生塌方、掉塊,應采取針對性的施工方法和及時支護,并加強該洞段施工地質工作。
(3)地下水對洞室穩定及開挖施工的影響
根據閘址及電站鉆孔各類巖石的壓水試驗可知,一般透水率q=1~7Lu,圍巖整體性良好,地下水出露主要以滴水,滲水形式為主,地下水對圍巖穩定性影響小。透水率q=11~13Lu,進口段千枚巖中,層間裂隙較為發育,開挖過程中易形成地下水的集中出露,建議施工中加強排水。調壓井出口段基本上全部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故可不考慮地下水對施工的影響。F1、F2等各斷層破碎帶,巖石破碎,易形成集中涌水通道,建議在施工中應作好提前預報,做好排水工作。
六、結論和建議
依據可研階段的資料及線路遙感地質測繪成果,最終結合已施工的1#,2#、3#交通洞編錄資料及調壓井的1:1千帶狀圖、和有巖石的物理力學試驗資料,對施工提出了針對斷層破碎帶及洞室淺埋段、深卸荷段、巖爆、涌水處理建議。
隨著水利水電行業的發展,水利水電工程的規模和難度越來越大,特別是在西南高山峽谷區的水利水電工程勘察難度更大。本文采用的高山區引水線路勘察的方法,可供同類工程勘察參考。
參考文獻:
[1]《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鴨嘴河煙崗跑馬坪水電站工程地質勘察報告》陜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關鍵詞:礦產 地質 勘探方法 勘察
中圖分類號:P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2(b)-0094-02
今年來,隨著我國針對礦產業的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使得我國的礦產地質勘察狀況也發生了巨大的變法。在市場經濟條件的作用下,礦產的勘探和開發已經是融合數據和信息的雙重作用下的自然產物。同時對礦產地質的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因此努力解決我國礦產地質勘探在技術上的突破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1 我國礦產地質勘查的現狀
1.1 地質礦產研究的內容
地質礦產主要對“成礦”理論進行研究,分析礦床的地質特征、成礦類型、成礦機制,以及成礦的地質背景和環境等因素,找出成礦所處的雕件和規律,對成礦模式進行預測。
1.2 我國礦產地質勘查的現狀
目前我國處于我國投資效益很低,而社會投資卻受到自愛的困境中,這種情況的發生是由于我國沒有只能正的企業在商業性的礦產地質勘查中確立主體地位,很大程度的抑制了我國礦產地質業的發展。
我國額地質勘察人才的匱乏也是一直以來制約我國礦產地質行業發展的因素之一。傳統的勘查技術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而對新技術的掌握能力不夠深入,較難適應到目前的勘查工作中,不利于勘查工作的展開。
如今我國礦產地質的勘探重點從露頭礦、高品位、淺部礦體轉向隱伏礦、深部礦進行開采,大型和巨大型礦產的發現才能滿足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
1.3 礦產地質勘察中存在的問題
(1)我國沒有確立企業在商業性礦產地質勘查中的主體地位,使得對礦產的勘探和開采收到了體制的屏障。這種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礦產地質勘查的發展,使得我國進入了社會投資受到了阻礙,而國家投資效益低下的困境。
(2)礦產地質勘查的相關權益的體系不夠完善制約了我國礦產業的發展。由于我國的有勘查的政策法規相對滯后,存在著不透明性和不穩定性,投資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使得礦產勘察市場發育不良。
(3)地質勘察人才的缺失,地質勘探技術的落后造成了嚴重勘查問題。針對地質勘查人員的培養方面不夠完善,使得具有專業的勘察技術的人員匱乏。或者勘察單位的人員技術僅懂得傳統的勘查技術,對新技術的學習和掌握不夠,對遙感、物探、化探等新技術的掌握不夠深入是十分不利于地質勘查工作的開展的。
(4)我國礦產地質勘查的主次不夠明確。今年來我國對地表礦和淺層礦產的開采已經將近枯竭,向隱伏礦、深部礦的轉型是勢在必得。然而我國仍停留在露頭礦和淺礦的開采中,那也礦山資源已經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了。
2 地質礦產的勘查方法的研究
2.1 “同位成礦”找礦的方法的研究
同位成礦主要是指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框中均可以出現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同為成礦作用,同為成礦特征主要表現在一些重要的、巨型的、相對穩定的大規模礦床的形成中。礦產的形成過程是由相對穩定的成礦熱活動中心在不隨機遷移的前提條件下,與成礦物質資源和流體相結合,通過地殼的演化運動和良好的封閉條件和良好保存得來的。
(1)可以通過對工作區域的地殼演化運動的特點來分析當地地質情況。首先基地成分應縣里區域地質時間表,通過對地質環境和地質事件的兩者關系進行研究,并對多方面的資料進行分析成礦的地質環境,以及陸殼基地成分和分布地質等資料的研究可以了解其成礦關系。
(2)找礦可以順著有利于成礦的地區開始查找,可以起到良好的找礦效果。首先調研人員應找出區域性深大斷裂機器斷裂構造組合的特點,以及與區域成礦帶存在的緊密聯系等。通常情況下橫向礦帶規律和次級斷裂帶是很容易被發現的,橫向礦帶可以根據礦田、礦床的斷裂構造與區域成礦帶的深大斷裂間大角度相交出現,并以行的形態表現出來。而次級斷裂帶是在不同構造應力場條件下形成的與區域甚大斷裂帶成平行或斜交的情況。在勘探過程中可以沿用斷裂帶的級次關系和成礦關系進行查找,極易發現礦產資源。
(3)礦化信息是礦產勘查的有利證據。通過對找礦信息的深入研究和指導對找礦開路具有先鋒意義,在尋找地表礦、半隱伏礦場等礦產資源時可以結合找礦信息的中和研究評價是找礦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對隱伏礦的查找過程中,應先進行礦產深部評價,其中應對物探找礦信息為依據可以反映出地表的剝蝕程度,可以分析出不同礦種的隱伏礦。因此研究找礦信息可以分析出礦產的信息的長處特點、空間分布風部分規律,對找礦具有重要的意義。
2.2 物化探測技術在深部找礦中的應用
研究深部找礦的關鍵問題是要解決礦區的成礦規律,例如,深部礦區的成礦環境、成礦系統和成礦的演化過程等。通過對礦床的全面認識可以找到礦床的深度空間和制約因素,以便發現深部礦床,科學技術的運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1)對成礦系統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深部找礦。所謂的成礦系統是指,在一定的時空區域內,通過成礦要素的結合所形成的成礦過程、成礦產物等諸多構成所形成的成礦整體。為了提高找礦的成效需要對區域成礦系統進行基本的了解,對礦床的類型進行整體的認識。同時掌握成礦系統的發育深度也是十分重要的,了解礦床在宏觀的空間分布特征能夠對深度找礦起到直接的指導作用。
(2)物探技術的應用。地球物理勘查技術簡稱物探,它所研究的范圍包括重力、磁效應、電、地震、放射性和地熱等共有六類。通過對物探技術的使用可以幫助尋找和擴大對能源礦產、有色金屬礦產、非金屬礦床等礦產的查找,效果卓越。采用物探技術進行物理勘查之前應對勘測去的地層、巖體、礦石等進行測量,通過對其參數和性能的掌握可以確定是否可以使用物探技術。
(3)化探技術的應用。地球化學勘查技術簡稱化探技術,在對金屬礦產的查找過程中采用化探技術的效果較物探的效果更為明顯。具有代表性的化探的應用是以水系沉積物的測量、土壤測量法、礦床原生暈法等。今年來對露頭礦和近地表礦的開發已經趨于殆盡,而對隱伏礦的查找越來越成為今后的發展趨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對于靈敏度高、精度高的化學儀器的使用使得對地球化學勘查方法的研究更為深入,通過對隱伏礦的存在形式和遷移機制的不斷研究,提出了很多采用化探技術找礦的新方法。
2.3 地質體運動理論在找礦中的應用
地質體是諸如板塊、地塊、巖體、底層等多個不同層次的地質客體,是具有自身獨特特點的在時間空間中運動的物體,地質體實質是在地球內熱、自轉、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的時空位移、解體、聯合等活動。通過對地質體進行觀察、研究和認識,掌握其運動特點,根據時空定位信息可以應用于礦產勘查工作。在勘探礦產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步驟,礦帶、礦田、礦區、礦床、礦體的定位,因此抓住對地質體的運動特點對礦產勘查具有重要意義。
結合地質體運動的理論的實際應用進行找礦的首要工作是對找空進行布局,根據成礦去帶的穩步和成礦類型的不同,根據地質體的整體運動理論的結合對成礦圍巖和成礦類型的使用進行布局找礦。其次結合地質體內部運動理論對區域成礦能力進行預測,區域成礦能力與元素的豐度、元素含量方差直接相關,同時與礦床的儲量分布也直接相關。加上元素空間分布規律可以構造成異常模式下對化探數據進行處理可以推測出礦體。此外可以根據礦化元素的空間分布和礦產大小對探礦工程的孔徑進行選擇和辨別,從而推測出勘探區的實際儲存量。
2.4 “地磁測量”方法的研究
地磁測量是通過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對地磁場的數據進行研究的一種礦產勘查找礦方法。由陸地磁測、海洋磁測、航空磁測和衛星磁測四部分組成,同時根據測量的目的和測量精確程度不同可以分為,區域性測量、全球性測量和地方性測量。
陸地磁測是使用質子旋進磁力儀測量地磁強度,我勘探工作提供重要的數據依據。海洋磁測是也呆一起的船只對海洋進行地磁測量的一種形式,他對研究海洋地質、海底資源信息、編制地磁圖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區域航空磁測是地磁測量的方法之一,主要利用航空磁測資料對地球大范圍物理測量,通過對測量資料來識別斷裂、圈定火成巖體、磁性地層等成礦進行預測。適用于交通不便利,很難進行地面磁測的地方進行找礦工作。同時還適用于金屬礦、石油礦的普查和地質構造研究等。
3 勘查手段的區域選擇
勘察手段的選擇應從地質目的和經濟效益兩者出發來選擇找礦方法,同時應注意勘查方法的先進性和實用性。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勘查方法也在不但的進步,多種進的勘探技術的出現使得地質工作人員視野得到了開拓,同時使得地質信息的了解也在不斷地深入。在勘查方法的選擇時應重視先進技術的引入,同時實用性也應作為參考之一。例如,對航空遙感及時、物化探測技術、同位素成礦技術的原則的過程中應注重對方法的先進性和實用性雙重考慮的結果,不要一味的只考慮技術先進,而忽略勘查工作的實際地質情況和資金狀況,應從宏觀的視野,在信息準確、可信度高的條件下選擇適合的方法。同時采用綜合的勘查手段是目前廣泛使用的,它可以避免單一手法的局限性,使得多種查找手法各取所長,合理的進行取舍,大大的提高了地質信息和數據量的準確性。靈活的選擇勘查手段,通過對勘查手段的綜合運用可以提高找礦的效率。總之礦產勘察的方法選擇應從總體技術,既要滿足資金的投入總量,又要縮短勘查周期,專業、科學、效率的完成勘查工作。
4 結語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之快速,使得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也急劇增加,如此對大型礦產的發現也是十分迫切的。根據不同的找礦原理,快速、準確的發現可用礦產,對我們的經濟和生活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根據同位成礦的原理找礦,依據地質環境為基礎,通過對比成礦的地質條件,是十分有益于找到大型、超大型礦床的。但目前我國的礦產勘探仍存在很多問題,這種方法仍需要不斷的實踐經驗,需要不斷地發展和完善的。
參考文獻
[1] 李勁松,蔣仕伯.著重探討地質礦產勘查遙感找礦技術[J].大科技,2012(1):313-314.
[2] 張錦榮,孔海英.陜西地質找礦主力軍—— 記西安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J].法治與社會,2012(1):58-58.
在社會高速發展和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對于礦產資源的需求量正在日益的加大,社會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于礦產資源的需要已經接近頂峰。面對這樣的時代現狀和時代
要求,對于地質勘探以及其找礦技術的發展和創新要求也變得日益迫切。形成一個新的體系和創新原則已經成為未來礦業發展的首要目標。本文通過對以往的礦業勘察機制進行分
析,并結合時代的發展創新其勘探原則,推動礦業發展,為以后礦產資源開發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
地質;勘探原則;創新
地質調查工作是指地質調查工作。從廣義上說,一般是了解同義詞屬性的地質工作。應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的要求,對該地區內的巖石、地層結構和開采、水、
地形、地質條件等一些研究重點工作的其他工作。例如,為了尋找和評價礦產是礦產地質勘查和開發地下水的目的主要為了發現的主要目的是找出鐵路,地質調查的橋梁,大壩,
大壩工地,在工程地質調查的地區工程地質條件等。地質調查各種規模的區域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地熱調查、地熱勘查、地質調查、環境地質調查將是一個基于這個和許多
好因素的時間相對較短的任務,提供必要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原則。測繪、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查、鉆探、點蝕和抽樣檢查、地質遙感和方法或手段的使用。在這個過程中,
或者說中國的地質調查,地質工作的五個階段,對地質調查工作即區域地質調查、普查和詳細。勘探開發探索[1]。
1目前現狀
在國土面積的排行上我國的領土面積是全世界排名第三的國家。而且擁有者最多的國民總數,為此對資源的消耗可應用也是具有非常大的壓力。而在當今社會當中,資源的利用和
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各個行業以求發展的重要步驟和發展路程之一。為了使整個社會的經濟不斷地發展和進步,對于資源的利用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了
。然而在目前我國的資源勘探技術方面以及制度方面仍然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
(1)管理制度的問題:雖然通過了多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到世界大市場當中,吸收了不少外來的管理辦法和技術,但是在現行的管理方式上仍然存在著些
許的問題。而且對于實際情況的把握和分析做得也很不到位,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出現理論技術與實際情況不符的現象。這些現象最為明顯的高發地帶大多數為無人問津和缺乏管理
的小型礦山企業當中。其只想到所產出的經濟利益,在很多其他影響因素方面不多加考慮,導致很多開采出來的資源出現了浪費和工作不規范的現象。從而也導致了許多的礦井事
故的發生還導致了資源無用的流失。
(2)市場不規范:在我國雖然施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整個市場環境有市場本身來進行調解,但是作為礦產資源這種戰略資源也要施行社會主義優勢中的政府調節的手段。
然而在目前的現狀下,國家市場管理機制仍然沒有將我國的地質找礦勘探作業以及技術納入進來。這嚴重的造成了地質勘探找礦技術在市場中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和漏洞。也產
生了市場監管不力的現象。然而雖然這種技術在市場中的管理也受到國家同意的規定和規范,但是這種宏觀的管理模式在其本身的情況就存在著效率低和利益不沖突的本質所在。
為此導致在礦業中出現了許多三不管情況,使得很多礦業開采與勘探沒有形成完整的連接體質,造成了很嚴重的礦業資源浪費。
2原則
2.1統籌規劃
首先在地質礦產資源勘探中要樹立一個較為科學的理念。對礦業的發展進行各個方面的綜合考慮。要做到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將公益性和商業性的地質勘查統籌
考慮并且集中規劃。還要對礦產勘查和環境勘察統籌考慮做到相結合規劃。并且要對相關進行的勘查活動和開采活動進行周密的計劃和開次模式的規定,在對某個地區進行開采要
做好先進的工作,提前十年做好所有開采方面的計劃各規定,和對其開采資源的利用做好科學管理,使得資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不產生浪費的現象[2]。
2.2科學布局
在開采前要對我國整體的地質條件和其資源的分布情況做出詳細的總結和判斷,并且結合目前我國發展的現狀和對何種資源的需要以及在未來十年乃至更久的發展過程中什么資源
將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資源,都要做好前瞻性的考量。還要結合相關的人口數據和城市分布情況以及周邊基礎設施的情況和商業模式以及服務設施的情況都要進入到考量的范
圍之內。在做好所有周邊信息的收集整理并研究對此資源的開發將如何利用也出報告。以實現對于資源利用的規律規范和合理的分配布局。
2.3抓住重點
在進行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采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到我國的地質、資源基礎、環境等各個要素。在進行相關的資源開采過程中找出在資源開發利用上應注意到的重點方向。并且對
重點地區進行詳細的資源勘察和對周圍事物和設施的匯總。努力形成一個完善的礦區以產生輻射作用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這不僅僅可以提高對于礦產資源勘察的精確度和深度,
還可以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需求,“一擊必中”,完善對于社會中需要的資源的解決。并且可以開發出相應的附帶產業,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建立提高經濟社會的需求。
2.4創新原則
創新一直是我國發展中各行各業亙古不變的原則之一。同樣在面對礦業勘察和采礦中,創新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為實現“科技興地”的戰略方針,實現整個地質勘查和采礦
作業的現代化發展,著重研究地質理論問題,將整個地質區位的優勢轉化為科技創新性的優勢。加大力度在礦業勘查和開采方面技術向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創新其設備和開采技術
,將科學研究和實地勘查開次相結合,共同實現現代化設備的應用和開采技術現代化的進程。還要做到對相關科研人員的培養和合理的運用,實現整個開采機構和隊伍的不斷壯大
和技術設備的不斷更新[3]。
2.5國際國內相結合
在目前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現狀中,要充分利用“兩個資源,兩個市場”的優勢。兩個資源極為國內礦產技術資源和國外的技術支持,兩個市場則為國內市場和國外市
場。加大對整個資源開發利用實現全球化和對外開發,適應目前市場的需求,鼓勵各企業間相互協作和合作。實現國內國外向結合借此提升我國科技水平和發展前景。利用國際的
力量推引導我國企業在此方面的技術革新和制度創新,吸收外國先進的思想理念建立一個完善的礦產資源開發結構模式,提高對于礦產利用的效率和保障能力。
2.6制度改革
制度一直是我國礦業發展的弊端和軟肋之一,而相對于制度的革新也是目前礦業發展和勘查的首要目標。要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方略,從政府方面入手加強政府對于礦業開發和資
源利用的管理力度,以及對其相應的協調工作完善整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相關制度的制定,規范各個企業和國有資產的管理和分配。積極調動各個方向和部門的積極性和調度性
,強調其職能和權利,促進礦產資源開發產業的新機制的產生。并且在開發商和企業方面也要做到內部加強管理,設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對開發利用做到合理的分配,對于資金的
周轉和利用做到完善。從外部作用和內部自身管理加強對于新制度的創新性變革。推動我國礦業的發展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方法和創新性研究
3.1找礦中的常用方式
隨時時間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我國的找礦技術也不斷的進行著革新和發展。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過程當中也逐步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統一體系。對于找礦和才開
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統計。例如使用礫石找礦的辦法和利用地質填圖的找礦的辦法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成為我國較為普遍和效率較高的找礦方式。而這些都是我國較為基本的找礦
辦法,并且利用這些基本的運作方式和相關的技術手段也要求著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工作時更加注重對于礦物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這也對我國各個礦產資源分布的挖掘和研
究有著重要的作用。
3.2創新性辦法
首先研究分析及區域地質分析通過工作地區的地質環境,例如改變知覺的實際環境,明確每一時期地質事件的地質及詳細資料的關系,研究地質構造及礦化規律,自己更實質性的
發展部署的。二、礦山信息積累最有效、最直接的找礦的基礎,整合自身的礦化信息分析。信息來源信息地質勘探方向也是很合適的,通過分析這些資料整理好之前,我們大概礦
物分布、空間特征等地區法律這是非常積極的意義主要資源,地區分布測定共生或礦物分布特點、型礦物。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礦區找礦。地質構造和地殼,能找到什么樣的
地質構造及礦化的關系,其特點是能找到的發展控制礦床分布、避免二次故障危害的產生。
3.3綜合應用
在進行相關的找礦工作時必須要改變從地表到深部的找礦理念,應該綜合其他的應用以及聯合各個因素進行這一創新角度的分析和解釋行為。利用巖石物理性的滕征分析不同的差
異現象并且對其深部的結構組成部分加以研究,結合礦產資源的成礦因素和條件,利用科學技術的優勢來進行精確的資源找礦工作。利用這種的方法可以做到對數據收集的準確性
和科學性,并且加以適當的數據圖標的顯示直觀的展示相關資源的數據。并且要結合其他相關科學門類的研究人員進行共同探討,研究對于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開發具備什么樣的條
件和計算出相關的效益和利用率。提高整個找礦技術的創新性發展[4]。
4結語
本文通過對目前我國找礦和采礦技術的發展的現狀作為出發點,研究目前我國礦業發展中應該遵循的原則和發展需要,對我國目前礦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類的討論,研究其
所產生的原因,并對其解決辦法進行研究提出理論構想。而且在創新性方面強調整個礦業的目前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和理念進行深入的研究提出相關的理論依據。為我國未來發展中
對于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一個理論依據。旨在強調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合理開發。
參考文獻:
[1]朱明星.淺談地質找礦勘查技術原則與方法創新[J].科技論壇.
[2]許冬梅.關于進一步推進地質勘查工作的思考[J].甘肅科技2009.
[3]易宗旺,雷東軍.淺談地質找礦勘查技術原則與方法創新[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20)196.
[關鍵詞]勘查地球化新辦法 應用 效果
[中圖分類號]P63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9-128-2
0前言
目前, 我國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資源形勢, 45種主要礦產中, 有一半以上儲量消耗速度大于儲量增長速度, 而且隨著國家對礦產資源需求的日益增長和勘查程度的不斷提高, 找礦難度日趨加大。因此, 加強礦產資源勘查, 實現找礦重大突破, 是當前提高礦產資源保障程度的重要途徑。國內外找礦實踐證明, 勘查地球化學方法在礦產勘查工作中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技術手段。經過多年的研究,研發出了許多尋找隱伏礦床的新方法、新技術,并且取得了明顯的試驗和找礦效果。
1勘查地球化學新方法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找礦效果
1.1電地球化學法
電地球化學方法是前蘇聯Ryss和Goldberg等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20世紀80年代桂林冶金地質學院羅先熔等對該方法進行了試驗,通過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并且先后在多個隱伏礦的找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該方法用于尋找隱伏礦體的基本原理是深部盲礦或隱伏礦經過電化學溶解,在礦體周圍形成離子暈,與成礦物質有關的成礦元素及伴生元素在電化學電場、地氣、地下水運動等各種自然營力作用下遷移至近地表,并以多種形式賦存下來。在人工電場作用下,與礦有關的金屬離子平衡發生了變化,其中的金屬陽離子在電場作用下向陰極移動,并形成電解物,收集并分析電極上吸附的電解物,即可發現與礦有關的金屬離子異常,從而達到找礦和評價的目的。
主要應用于礦產勘查的詳查及異常查證階段。據國內外的研究表明,該方法可用于尋找埋藏厚度超過150m的未固結覆蓋層下和厚度超過500m基巖下的深部礦體,在尋找隱伏礦床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有關學者正在研究將該方法應用于油氣資源的勘查開發中。
1.2構造疊加暈法
原生暈找礦方法又稱巖石地球化學方法。該方法從20世紀50年展到現在,已成為地球化學找礦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在找隱伏礦床方面更具優勢。前蘇聯曾應用該方法預測深部盲礦體,其成功率達84%以上。在原生暈找盲礦理論研究的基礎上,20世紀90年代末,李惠等根據熱液成因的礦床成礦具有多期多階段脈動疊加的特點,提出了構造疊加暈找盲礦的新方法,從而不僅解釋了過去用一般原生暈理論不能解釋的原生暈軸向“反常”、“反分帶”等異常現象,而且將“前尾暈共存”、“反分帶”和“地化參數軸向轉折”等無規律的反常現象變成了判別深部是否有盲礦存在的重要標志。同時通過對膠東、小秦嶺、陜西、河北、內蒙、山西等幾十個典型金礦床的構造疊加暈模式研究,總結出了4種疊加結構的理想模式以及5條盲礦預測準則。其基本原理是研究不同成礦階段的元素組合、不同成礦階段形成礦體(暈)的軸向分帶及其在空間上的疊加特點,建立礦區內已知礦床的巖石地球化學異常模式和疊加暈找礦模型,進而對礦區深部及的未知區域進行預測。但在實際應用中應注意結合未知礦區疊加暈的特點,特別是前、尾暈特征指示元素及其在軸向上的濃度變化規律,研究成礦(成暈)過程,區分主要成礦階段與非主要成礦階段形成的異常特點,有利于從本質上反映含礦異常與非礦異常的區別。而僅僅利用統計的方法建立的異常模式和找礦模型,雖然在找礦工作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局限性較大。
實踐找礦工作證明,該方法主要在熱液金屬礦床方面應用最為成功、效果最好,特別是在礦產勘探階段,應用鉆孔、坑道基巖采樣進行原生暈研究,可以有效的指出漏礦以及預測礦化的延伸方向,從而指導勘探工程布置,追蹤盲礦體。而熱液金屬礦床主要受構造的控制,構造帶中原生疊加暈的強度最大、范圍最廣,因此在采樣工作中應有針對性的采集構造帶中具有蝕變疊加的樣品,這樣不僅可以達到強化暈的強度和盲礦預測信息的目的,而且還大大減小了采樣和分析工作的難度。
1.3金屬活動態測量法
金屬活動態測量技術是依據金屬(特別是金)主要呈超微細粒而不是離子狀態存在的新概念為基礎而研發的。現在普遍認為在金屬礦床本身及其圍巖中,有大量與礦有關的超微細粒金屬、金屬離子或化合物的存在。這些超微細粒金屬或離子以及化合物,會在某種地質營力(如地下水、電場、地氣流、蒸發作用、濃度梯度、毛細管作用等)的作用下向地表遷移。對于厚層運積物覆蓋區和后來沉積巖或火山巖蓋層區,地氣的搬運可能起著主導作用。這些超微細粒金屬或離子以及化合物在到達地表后,被各種天然捕集物質(如可溶性鹽類、膠體、黏土、氧化物和有機質等)所捕獲,并在原介質元素含量的基礎上形成活動態疊加含量。對采集的土壤樣品實施兩步提取流程:第一步用各種弱溶劑使活動態金屬與其依附的載體分離;第二步用強溶劑(HNO3+HF+HClO4)破壞膠體,使活動態金屬擺脫膠體的吸附而進入溶液。用原子熒光、原子吸收、等離子質譜等手段測定溶液中欲分析的元素,可達到尋找和評價隱伏礦的目的。目前該方法已運用于多個礦區的深部找礦工作,并且都得到了較好的找礦效果,特別是對不易形成離子形式而多以超微細粒活動態形式存在的金的找礦效果更為突出。但正如謝學錦院士指出的那樣:測試元素的總量是最優先考慮的事,因為它們是最能夠再現的數據,而且與從礦產勘查到地質調查再到基礎地質的研究目標相一致。因此,對于金屬活動態測量技術,只有在那些元素總量測量效果欠佳的地區才會適當采用。
2認識與建議
通過上述對各種勘查地球化學新方法應用現狀及其地質效果的評價分析,可以發現化探方法應用于礦產勘查具有經濟、快速、見微知著以及受覆蓋層限制較小的特點,而且與物探方法相比更具有直接性。但也應注意到,上述的任何一種化探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適用性,對于不同的礦種、不同的景觀條件、不同的勘查階段都有其一定的適用范圍,例如原生暈)構造疊加暈找礦方法,對于礦區基巖出露較好的地區以及在已知礦體深部尋找盲礦體或第二個礦體富集帶較適用;而對于被厚層外來運積物(黃土、沖積層、戈壁等)覆蓋的地區,則可采用能夠有效揭示深部異常的酶提取法、電地球化學法、金屬活動態測量法等等。因此在實際應用這些方法時,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3結束語
礦產勘查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任何一種單純或單一的化探方法都很難對發現的化探異常做出圓滿的解釋。因此在實際勘查工作中,必須從思想上重視化探方法與地質、物探、遙感等技術方法的綜合應用,充分發揮各學科的特長和優勢,最大限度的克服異常的多解性。此外,任何一種找礦標志和指示元素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礦床類型和成礦條件的限制,因此,在利用上述方法時還必須結合具體礦區的地質背景,在地質研究的指引下有針對性的進行。
參考文獻
[1]唐金榮,吳傳璧,施俊法.深穿透地球化學遷移機理與方法技術研究新進展[J].地質通報,2007,26(12):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