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重視閱讀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課文。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而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看到,學生剛剛才讀過一遍課文,有的字還認不識,句子也沒讀通順,很多詞語也沒有理解,對課文內容還不熟,授課老師就急急忙忙的組織交流閱讀體會了。甚至有的教師直奔中心自談感悟;還有的急著用課件出示重點句段或抓住幾個重點詞語,引導學生反復地進行朗讀、感悟、體會、想象。可是,此時的學生對課文還沒有形成一個整體印象,也不知道課文的重點部分在哪,就拿出一詞一句進行重錘敲擊,學生必然體會不深,理解膚淺,泛泛而談,不得要領。所以,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讓學生充分熟讀課文,就像于永正老師說的那樣,“書不讀熟不開講”。
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尷尬。當時我們中心校舉行教學開放日,我準備的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課文《愛如茉莉》的第二課時,為了上好這節課,我認真研讀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還準備了大量的音樂和圖片,準備有針對性地講,但是當我興致勃勃地展開教學時,卻發現怎么也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帶著滿腹的不解,草草地上完了這節課。在評課時一位老師說,學生對課文很不熟悉是造成這節課失敗的主要原因。我仔細一想,確實如此,因為第一課時教學,學生僅自學了字詞,對課文只是膚淺的讀了一下,還沒有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也沒有理清文脈,怎么能急于組織對話呢?
二、明確目標
最近我聽了一節閱讀觀摩課。聽后我就忍不住問旁邊的同事,他上的是第幾課時?說他是第一課時,我沒看到學生識字學詞,通讀課文的教學環節,但從開始上課看,學生對課文確實一無所知,應該說是第一課時;說他是第二課時,但第二課時的教學又不能建立在學生對課文一無所知的基礎上;從課時結束看,學生對課文已有較為全面的理解,教師的小結讓人感到這是第二課時。對這樣的課,就像一群運動員,在沒有弄清終點的情況下,就聽到“啪”的一聲信號槍響,結果大家只能胡亂奔跑。這種公開課,給我們老師許多誤導,第一課時能這樣上嗎?如果第一課時這樣上,難道第二課時才去識字、學詞?
有效的語文課堂首先是目標定位要準確,要將目標意識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課堂教學的每一課時都應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除了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而制定的個性目標外,還應該有一定的常態的教學目標。例如第一課時,一般是識字學詞,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而讀懂課文,體味詞句,領悟情感,則是在第一課時教學任務完成的情況下進行的。
現在,新課標又提出了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那么在教學中該怎樣整合這三個目標呢,這就要求我們分清主次,合理分配,突出重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找準了,課堂教學效率跟著也就提高了。
三、加強指導
新課標要求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老師的有效指導也是不容忽視的。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沒有老師的正確指導,就會造成學生讀得深度不夠,對讀的指導不得法,不得力,也會造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應該深入的沒有深入,只是觸其表面,教師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把握不準時機,指導的方式方法不得當,讀得方式單一,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把握不準時機,引導缺少方法,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影響學生領悟正確的思想情感。因此,高效的語文教學,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
例如在我校舉行的“一人一課”活動中,我聽了一位老師上的一節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課文《理想的風箏》,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接著說如果我們一邊讀課文,一邊聯想效果一定會更好,然后再讓男女生分別齊讀,老師只是糾正了其中讀錯的字音,之后讓學生再讀……學生只是為讀而讀,不知道作者為什么要描寫美麗的春天景色?“春天又到了”的“又”和“每逢這時”等詞語都說明了什么?劉老師的“圓木拐杖”課文重復提了三次?“理想”與“風箏”是截然不同甚至是不相干的,作者為什么把他們放在一起,并說是“理想的風箏”呢?由于沒有老師的有效指導,學生很難悟到上面這些思想內容。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33-0-01
隨著語文教育的不斷發展,教材編寫者己經越來越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主體來考慮語文教材的建設問題。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在關注學生主體這一點上比之傳統教材有了很大的突破。總體說來,選文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典范性,考慮到了選文內容與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以及時代特點相契合,貼近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經過對教材中兒童題材作品進行仔細的分析和研究后,發現其在選材編排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個人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課文應貼近時代和生活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入選的兒童題材作品大部分是十九到二十世紀的作品,例如,七年級上冊中的《偉人細胞》(節選自秦文君的長篇小說《男生賈里》),這篇在教材中離我們的時代最近的作品,反映的卻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學生生活,文中提到某些現象、人物(如歌星費翔),也離現當今學生的生活有些遠了。那是不是能多選些更為貼近現今時代的作品呢?比如,兒童作家楊紅櫻的校園小說系列《男生日記》,這部小說頗受學生喜歡,自出版以來風靡中小學校園。《男生日記》以輕松幽默的筆調,真實地記述了六年級男生吳緬小學畢業后,他的精彩難忘的暑假生活。文章成功地展現了一群少年從小男生成長為男子漢的心路歷程,充分表現了當代少年兒童成長的快樂和煩惱。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其中一些精彩片段來替代課文《偉人細胞》呢?
此外,近年來風靡全球的英國的魔幻小說系列《哈利·波特》是幻想類兒童文學作品的典范。文中神奇的幻想令讀者時而渾身冰涼,時而又熱血沸騰。馳騁想象的奇異美,情節推進的動態美,這些層出不窮的變幻最能滿足兒童的閱讀趣味,讓被現實禁錮的孩子們隨心所欲地在童話王國里翱翔。孩子們在幻想中體會著世界的神奇,體會著自由的快樂。而且它還在一定程度上教給了孩子們如何學會獨立思考、自己設法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那我們的語文教材這是不是也可以考慮節選些適合的內容呢?
二、課文內容難易須適中
“最近發展區”理論啟示我們教材中選文的難易程度只有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中,才是最適合他們學習能力的。因此,語文教材的編寫應“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己有認知水平、學習的興趣和生活經驗”,“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挑戰性,能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猜測、想象、聯想、推理、判斷、對話、反思,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功感”。(《語文課程標準》)教材中《我的老師》、《我們家的男子漢》、《七顆鉆石》無論語言、情節還是主題,對初中學生來說都過于簡單了,不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那我們是不是可以依據這三篇課文的體裁或內容找些相應的文章替換呢?比如寫“我的老師”的名篇有很多,像海倫·凱勒、賈平凹、李躍榮等都曾寫過,完全可以從中發掘出更貼近七年級學生學習能力的作品。
三、豐富選文兒童形象
語文教材中的兒童形象,無論是在形象的數量還是其他方面,男女性別的形象和民族形象應該在我們的教材中保持一定的平衡,不能重男輕女,也不能都是漢族兒童,應該提供給學生一個比較真實和符合實際的環境。另一方面,語文教材中的少女形象不一定非要是巾幗英雄,女英雄的成長和大多數女孩的成長較難找到共同點。而因教材中選擇的少女形象都是這種比較單薄的榜樣形象,真正能夠反映現今時代下的少女形象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幾乎是缺失的。例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致女兒的信》,選用“書信”和“故事”的形式,來回答十四歲女兒“什么是愛情”的詢問,表現年長一輩的眷眷心態和高度的責任感,意在告訴女兒生活中一個嚴肅而又不可回避的問題——什么是愛情。這一作品也被收入了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中。
筆者認為應適當選些像以上這些塑造普通少女形象,或是反映她們日常生活的作品來平衡男女比例和豐富人物形象。
四、整體把握,循序漸進
七年級下冊第一課《童年的朋友》因節選的內容不夠充分,給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造成了障礙,那編者在是不是可以考慮作為名著閱讀的精讀賞析來編排教材呢?抑或是把選文往后排些,不要編在下冊的第一課,讓教師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安排學生在課外進行閱讀,然后再在閱讀整篇小說的基礎上,通過人物外貌的片段描寫來理解人物的性格,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再不然,可以在課文下面的注釋中補充有關《童年》相關情節的內容概要,以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外祖母的人物形象。再者,選文要適應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符合學生語文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這是語文教材應具有的一種“召喚力”。八年級下冊《送東陽馬生序》和九年級下冊《呼蘭河傳》(節選),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調查發現,前者教學效果不理想,而后者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實際上就是文章不符合當時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所致。至于選文要具體向前(或是向后)移到怎樣的位置才算科學,才真正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筆者的研究條件和研究能力有限,還有待于專家的進一步探究或批評指正。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教材選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
參考文獻
我們就人教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為例來做說明,語文教材的編排以主題單元組合,每個單元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而且課文類型基本相同。因此,采用“單元整體教學法”可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實現效率的最大化。例如,在學習第二組課文《民風民俗》時,我仔仔細細地翻閱相關的教學參考,認認真真地思考了編者的意圖:這一單元主要讓學生了解,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五十六個民族生活豐富多彩,習俗獨特,讓學生感受一幅幅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畫。如何讓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在很短的時間學完教材內容。預習時,我們把這個單元的學習時間定為三個課時。具體的做法是:
第一課時,以小組為單位,自主互助預習課文
根據教師提供的預學習案,學生可在小組中進行分工,你想預習哪一塊,組長合理進行分配。以學習第二組課文《民風民俗》為例,以小組為單位,精心預習課文《北京的春節》,對于后三篇課文《藏戲》《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維吾爾》則進行簡單的預習。小組長進行分工,對于接受能力比較強的同學,可以讓他預習較難的問題;而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可以預習較為簡單的問題。在預習中,較好的同學輔助較差的學生,達到預習的最佳效果。
第二課時,以小組為單位,自主互助學習課文
對于課文中簡單的問題,例如生字詞、成語解釋等,組內可以討論解決。對于難理解的問題,例如:在《各具特色的民居》這一課,客家民居、傣家竹樓各有什么特點?課文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來說明這些特點的?學生比較難以理解,交給老師來解決。
第三課時,拓展積累,展示風采
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學生進行展示。對于學生不明白的地方,教師予以解答。最后進行總結。例如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課文的精彩段落等等,都可以讓學生進行精彩展示。
“單元整體教學法”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能主動適應團體生活,培養人際關系交往的能力,能和集體成員相互幫助、相互監督、相互學習。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 小學英語; 新義標; 人文性
英語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把培養學生語言能力作為教學重心,突出強調其工具性,對人文性重視不夠。2011年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本文簡稱“新課標”) 修訂的最大亮點就是確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重視人文教育,強調對人文素養的培養,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結果等方面做出闡述,提出具體要求。
在小學階段,對學生加強人文教育可以產生深遠的影響。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落實人文性教育,必須準確領悟新課標在小學階段設計中所體現出的“人文性”,在教學中充分滲透人文性教育的理念,充分挖掘利用小學英語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資源,創設人文情境,使用人文方法,體現人文關懷,并通過人文性的有效教學評價,從而在促進語言學習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挖掘教材資源,提升人文素養
小學英語教材中有很多落實人文性教育的優質資源,應充分挖掘利用。其資源有顯性的,如文本自身的內容、課本插圖等;也有隱性的,它隱藏在文本中,其積極的思想內涵,需要教師去挖掘、把握。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深層或背后,甚至對文本進行拓展與創新,讓學生在獲得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的基礎上,感悟文本的內涵與價值,以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例如,在閩教版第七冊Unit 7 Thanksgiving Part A教學時,大多數學生對“感恩節”的理解都停留在吃火雞、吃大餐這一“表層”上。針對這一現象,更針對在家庭中備受溺愛、自私、不愿分享的部分學生,筆者在教學時對文本進行了拓展,播放了感恩節來歷的視頻,組織學生討論:在英國的移民挨餓受凍的那個冬天,是誰伸出了援手?第二年的秋天,英國移民是怎么慶祝豐收的?他們為什么要邀請別人來參加?通過對感恩節來歷的視頻展示,這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學會了單詞Thanksgiving、turkey和句子They had a big family dinner. 更收獲了單詞和句型后面的語言文化――學會幫助別人,學會給予,學會感恩。
可以從不同角度挖掘利用教材的人文性教育資源,達到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如閩教版五年級下冊的教材story time中有一個關于三只小豬的故事,在學習了這個故事后,可以乘機提出一個問題:Who’s your favorite?Why?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最后分角色為自己辯論,通過辯論,學生將深刻意識到偷懶是個很不好的習慣。在閩教版第七冊小學英語的第一課Olympics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了解奧運會以及奧運精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公平競爭、尊重競爭對手等積極進取的精神;在教學the Spring Festivals時,可以通過中外重要節日的對比,引導學生關注中外文化異同,拓展學生的視野。
二、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人文情境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運用多媒體手段,特別是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制作動畫課件,集聲、形、色、光于一體,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變學生的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這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通過創設有效的人文學習情境,以生動的畫面、形象的聲音和充足的信息,突出形象性和感染力,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學習內因,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英語是件樂事。
譬如在教學閩教版六年級下冊Unit 4 Mother’s Day Part A時,可以通過優化PPT的設計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情感。筆者在課前預先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照(平時學生與母親的生活合影、母親料理家務的照片等),以《世上只有媽媽好》作為背景音樂,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展示這些照片和視頻時,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在本節課的語言輸出環節,筆者繼續
利用這些相片做成“愛心墻”的課件,提出問題:What will you do for your mother?及時引導學生認識到,愛母親不是只在母親節為母親做些什么,而要從平時的小事做起,學生濃濃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在接下來的第二課時Unit 4 Mother’s Day Part B教學中,筆者利用上一課時的教學點Sally will give her mother a surprise.導入新課后,在PPT中用動漫呈現一個問題:Is Sally a good kid? 學生對這個問題有點愕然,似乎覺得這個問題與本課主題Mother’s Day無關。通過課文學習后,筆者再次引導學生,Sally 和她的弟弟妹妹在母親節前許諾要為媽媽做些事情,現在她和她的弟弟妹妹都實現她們的諾言了,雖然他們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事情,但是他們能說到做到,所以Sally,Ben and Kate are good kids.在以分數論英雄的“小學畢業班”里,大家似乎都默認了只有成績好的孩子才是good kids,而那些一向各科成績不是很優異的孩子,一直很壓抑,此時我看到他們的眼睛瞬間亮堂起來了。
三、力求“評”而有“價”,體現人文關懷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往往忽略了形成性評價機制的運用,忽略了以學生為本、關注個體差異的教育評價理念。要落實人文性教育,必須運用靈活有效的評價,尊重個體差異,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進取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增強孩子的集體榮譽感,通過集體的力量來幫助、促進每一位同學,在獲得集體榮譽時,也獲得個人的進步。這樣,在教學中人文關懷得以彰顯。
筆者曾選定一個試驗班,在課堂上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靈活有趣的分組評價。譬如,在學習天氣時,用raindrop(雨滴)作為禮物送給學生以進行加分,看哪組獲得最多的raindrops;在學習四季時,把學生分成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四組進行比賽,看看哪個季節是最美的。但不久發現,以下情形凸顯:每一組積極發言的僅限于幾個學生;第一組第一桌單獨坐的那個孩子是一天到晚坐不住的人,他的書包都是扔在地上,課桌椅對他來說只是擺設;第三組最后一桌單獨坐的那個孩子是一動不動的孩子,天天趴在桌子上,什么作業都不做,甚至經常不帶課本。針對這一情況,筆者改進了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具體做法是:每一組均有集體積分和個人積分,把個人的表現(比如作業是否完成、是否帶課本、上課是否遵守紀律...)記入小組積分,獲勝組的每一位成員也可以在組長那里得到相應的加分;課堂上因為個人的表現被扣分的,組長要扣掉其相應的個人積分;課堂上表現突出為本組爭光的,組長可以給其個人加上相應的積分;對主動幫助同學學習、改進不良習慣的,教師給予特別加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發現很有成效。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落實好人文性教育,重視人文素養的提升,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設計理念:
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詩歌是詩人用成熟的藝術技巧、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詩歌,是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小學語言綜合性學習不能等同于綜合實踐活動,語文性是它最基本最主要的屬性,其次才是活動性。所以,語文綜合性學習應貫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聽說讀寫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協調發展及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更強調整個活動過程指向“語文收獲”。
由于以前分散在各單元里的詩歌教學,總是服務于相關的單元目標,對于詩歌本身的學習與探究,總難免失之零散或膚淺。本次綜合性學習獨立成為一個單元,正是一次基于單元整組設計,相對系統地走進詩歌世界的好機會。
教學目標:
1.以“輕叩詩歌的大門”為主題,開展搜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等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寫詩、開詩歌節目展示會進行詩歌知識競賽等活動。
2.在活動中,讓學生了解古今中外詩歌的形式、內容和音律等特點;感受詩歌的意蘊美、節奏美,陶冶高尚的情操;感受兒童詩的形式和寫法,初步感受詩歌故事和詩歌的研究方式,為學寫詩歌和開展詩歌研究打下基礎。能借助注解和圖畫,準確了解詩歌的內容和詩人的內心世界;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弘揚民族精神。
3.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意識、團結一致的合作精神和深入探索、不言放棄的態度,以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特別是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活動資源:
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和學生多渠道搜集的古今中外的詩歌;同步《古詩文誦讀》;推薦相關詩歌網站。
教學流程:
第一部分:詩海拾貝
活動一:規劃,叩開詩歌的大門
一、明確主題,激活已知
1.引導學生簡單回顧上個學年開展過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五年級上冊:遨游漢字王國;五年級下冊:走進信息世界。)簡單概述自己的感受或體驗。
2.揭示主題:我們要開展一次新的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
(設計意圖:六年級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并不是零起點,開展新的綜合性學習之前,做簡單的回顧是必要的喚醒。
二、通讀教材,整體感受
1.在預習的基礎上,再次自由瀏覽整組教材,交流感受:通過預習和瀏覽教材,你知道了些什么?產生了哪些困惑或疑問?(在預習時,教師可做適當的讀法點撥,如本組教材是怎樣編排的,分別告訴我們什么?這次綜合性學習與五年級的綜合性學習在要求上有什么不同?等等。)
2.結合以往的綜合性學習經驗,你認為這次綜合性學習可以開展哪些活動?
(設計意圖:預習教材是六年級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也是學生應該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之一。引導學生進行有深度的預習,有助于使綜合性學習的開展成為基于學生體驗與認知需求的學習活動。)
三、組合團隊,初定計劃
1.指導閱讀單元導語、兩個活動建議及最后的結語,明確本次綜合性學習的任務與目標。
2.根據“自由組合為主,教師調整為輔”的原則,組成6人左右的學習小組,組長管理研究檔案袋。研究檔案袋里的內容包括:成員責任分工單,活動計劃表(分為組員建議和集中確認兩種),活動總結表等。考慮到小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經驗有限,教師可以把相關步驟要求表格化,降低學生設計與操作的難度。如:
第___小組:“輕叩詩歌的大門”活動計劃
(小組成員建議版):_______
第__小組:“輕叩詩歌的大門”活動計劃
(小組成員集中版):______
3.對照表格,學生先分散后集中討論整理確定本組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計劃。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活動的準備,包括:確定活動的目標內容;團隊自愿而不失合理地組建;活動計劃先獨立設計,后集中討論。既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也追求學生學習的獨立自主性。不過,本次探究活動是基于學生初步閱讀相關材料的感受和困惑而安排的,對研究內容的深度等問題要求不宜過高,重點是強化學生對綜合性學習的程序性認知。)
四、組際交流,互啟完善
1.先分組交流各自的活動計劃,然后回答同學的提問,教師也可根據情況從可行性、科學性等角度提問。教師的提問既要起到示范作用,又要有助于促進學生反思,使其完善各自的活動計劃。
2.結合大家的意見,各組修改活動計劃。
(設計意圖:制定合理的活動計劃是進行綜合性學習的前提,而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計劃則是使活動計劃更趨合理的有效途徑之一。)
活動二:感受,貼近詩歌聽心跳
一、再讀材料,初步理解
默讀閱讀材料,定向思考探究:
(設計意圖:對詩歌進行定向思考探究,一是深度走進詩歌,二是彌補前一節課確定研究內容的不足。畢竟,讓學生自己發現研究內容而深入走進詩歌,不是一件容易和具確定性的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探究,可減輕難度。)
二、課堂交流,適時補充
1.匯報交流,要特別關注學生發現的形式上的特點來源于哪些詩句。特點包括四言體、五言律詩、詞、散曲、現代詩等。學生說六首詩歌表達的主要內容時,注意圖文注解相結合,師生共同評價。
2.教師可簡要補充關于《詩經》、律詞、散曲以及現代詩的發展時期和藝術成就等知識。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詩歌的過程是發現之旅,但教師該出手時當出手,有必要系統集中地進行相關詩歌知識講解,這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不同詩歌的藝術形式,更能讓學生體驗到詩歌藝術的博大精深,心生向往。)
三、朗讀背誦,積累感悟
1.教師指導朗誦詩歌,背誦詩歌。
2.小組合作探究詩歌的藝術特色。內容從六首詩歌中自選。研究形式與第一課時的綜合性學習相同。此活動在課外學生自主完成。如:
第三小組:《詩經?采薇》活動計劃
成果示例:
《詩經?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四句詩對偶勻稱寫景狀物生動傳神,意境深遠,又蘊含兒女情長,暗喻戰爭的殘酷,短短16個字,內涵卻非常豐富,所以成為千古名句。它最大的藝術特點是對比,通過昔盛今衰的對比,突出了眼前的悲涼。
(設計意圖:詩歌的誦讀積累是豐富積淀,培養語感的重要策略,背記詩歌應該成為一種習慣。探究詩歌的藝術特色,重在打開這扇門,讓學生自己去不斷汲取、體會,從詩歌形式到詩歌寫作的時代背景,到詩歌表達的內容和作者情懷,都需要學生自己貼近了細細傾聽。本次探究以閱讀材料的內容為主,視野相對局限一些。下次探究將可能從詩人的角度或詩歌類別等角度進行自由探索。)
活動三:探究,
美麗的詩歌美麗的發現
一、生成問題,篩選問題
1.檢查詩歌積累情況。談話生成問題:在這些詩人中,你最崇拜的詩人是誰?預設:如果學習小組最崇拜的詩人是杜甫。則引出一系列問題:你們還會背誦杜甫的哪些詩呢?除此之外,還對杜甫有哪些了解呢?你們還想了解杜甫的哪些事情呢?等等。最后,引導學生把問題歸類,如分成生平、作品、軼事等。)
2.繼續談話:探究的角度很多,我們還可以尋找其他視角。比如,在這些詩詞中,你們最喜歡哪類詩詞?(預設:如果學生喜歡愛國詩詞,則導思:一首詩詞,一份情環,不同的愛國詩詞有著不同的創作背景,你想知道嗎?相同的情懷,又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你想細細了解嗎?相機誦讀古今中外的愛國詩詞,講解愛國詩人如屈原、文天祥、岳飛、聞一多等的故事。吟唱由愛國詩詞譜曲的歌曲。此外,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把視角投向山水詩、邊塞詩、田園詩、送別詩、詠物詩等專題。)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設計意圖:以閱讀材料中的以及學生積累的詩歌為引子,進行輻射性的探究活動,對詩人的作品進行系統重組,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建構知識體系。這無論對夯實學生的經典文化底蘊,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搜集、歸納、探索的能力,都十分有益。在這方面一定要下工夫。)
二、制訂方案,小組分工
引導每個小組研究其中的一類問題。可繼續運用前邊使用過的表格進行規劃、實施研究。學生不夠明白的地方教師再次做簡要的強調。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程序性認知,學生雖然已經接觸過,但還不是十分牢固,教師適當強調鞏固是必要的。)
三、實施研究,撰寫報告
根據方案分工探究,撰寫報告,教師提供寫法示例。比如合并綜合法等。
(設計意圖:確定有意義的不同研究主題重要,搜集信息、歸類整理信息更為重要,教師提供必要的“支援”至關重要。)
四、成果展示,匯報交流
在班級學習園地開辟“成果匯報空間”,鼓勵學生署名評議。
(設計意圖:展現豐富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成果,既是對學生當前學習效果的一種肯定,也是一種課程資源,讓學生之間相互啟發、互相學習。通過探究,使詩歌知識能夠在學生的認知系統中得到梳理,變得清晰系統起來,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第二部分:與詩同行
活動一:感受,走進詩歌有密碼
一、閱讀材料,感受寫法
1.自主閱讀《我們去看海》《致老鼠》《爸爸的鼾聲》三首兒童詩,初步理解三首兒童詩的內容。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的提示框進行學習。
2.引導學生發現兒童詩的特點:有趣的生活、神奇的想象、真情的表達等。
3.指名閱讀詩歌故事《給詩加“腰”》,并且聯系復述。
4.指名朗讀《詩中的“秋”》,并引導學生小結讀詩的方法:不懂的詩句要請教父母、老師、同學;學會把讀到的詩句變成畫面,想象詩歌描述的圖景;讀詩要聯系生活;要學會將不同詩人的作品,或者是同一詩人的不同詩句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學生的自主閱讀與教師的點撥、講解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讀詩、寫詩是有方法的,進而激活尋找方法的意識。)
二、自由選擇,仿寫詩歌
自由選擇一首兒童詩,教材之外的也行。提示仿寫方法:選類似的事物或主題,模仿表現手法或詩歌結構等。如:爺爺的汗珠/就像是雨后山坡上的小溪/它使我總猜想/爺爺的身體里是不是有一個汗池/爺爺的汗珠/一股一股/使我總擔心流干了/咦/爺爺的汗珠沒了/是不是汗池關閘了
(設計意圖:創作詩歌從仿寫開始。最初,學生可能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仿寫,慢慢地,他們在嘗試創作中,會逐步領悟寫兒童詩的秘訣,嘗到寫兒童詩的樂趣。)
三、布置作業,繼續探究
1.收集覺得寫得特別精彩的兒童詩,重點了解幾位著名兒童詩人。
2.探究讀詩、寫詩還有怎樣的方法或秘訣,繼續仿寫兒童詩。
3.為下節課的展示做準備。
(設計意圖:只有以表達的視野去看兒童詩,才能更深刻地體驗到兒童詩的奧妙,只有不斷自主地去尋找、學習前人的寫作方法,才能提高寫詩的水平。)
活動二:展示,我的地盤我做主
學生提前申報節目,教師指導學生設計、組織展示會。
1.基于古詩詞的歌曲類節目。如演唱根據蘇軾詞《水調歌頭?中秋》譜曲的歌曲。
2.基于古詩詞的情景劇節目。如陸游的《示兒》等。
3.基于古詩詞的配樂朗誦節目。如李清照的《聲聲慢》。
4.基于古詩詞的創意小品表演節目。如改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而成的《杜甫回家》。
5.基于古詩詞的現場書畫表演。
(設計意圖:安排這樣的活動課,既是學習成果的展示,更是詩歌藝術之美的張揚。很多時候,美,就是一種具有魔力的召喚。以上節目,根據學生申報情況調整。)
活動三:總結,享受收獲享受美
課前各小組做好總結準備,包括準備好要展示的材料,在教室內做好必要的布置等。
一、指導寫總結報告
教師提供表格式的總結報告單(有能力的學生也可以不使用此表格),指導撰寫。
第____小組:“輕叩詩歌的大門”活動總結報告
二、學習小組討論、記錄、整理
1.學生可以先自己寫,再討論、合作寫。
2.組長整理本組綜合性學習檔案袋。
三、交流總結報告
1.各研究小組依次輪流總結,同一小組的成員對總結進行補充或發表意見。
2.聽眾提出疑問,請總結人或其他成員解答。
3.綜合性學習檔案袋資料展評。有條件的,可以把資料用數碼相機拍照后,上傳到班級網站相關欄目中。
四、活動總結
教師評價本次綜合性學習情況,提出今后的學習方向與要求。
(設計意圖:撰寫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總結報告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也是綜合性學習重要的一環。所有同學都投入到總結、評價的學習情境中,有助于他們進一步熟悉這類學習方式的程序、方法,并在體驗成功的喜悅中增強對綜合性學習及詩歌的興趣。)
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