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旅游現狀及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前言
生態旅游一詞最早是在1983年由墨西哥人謝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謝貝洛斯?拉斯喀瑞認為,生態旅游是所有觀覽自然景物的旅行,并且這種旅行不會使被觀覽的景物有所損傷。目前,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質的生態旅游受到了嚴重的挑戰,生態旅游對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促使相關部門應該對此進行解決。
二、生態旅游的定義及特征
(一)生態旅游的定義
生態旅游是一種建立在自然資源基礎上的回歸大自然的活動。生態旅游建立基礎的特殊性致使生態旅游需要承擔一定保護環境的責任。
(二)生態旅游的特征
1、旅游資源
在旅游資源方面,生態旅游包含一切富含生態美的自然生態系統以及某些人工改動過的自然人文生態系統。由于生態旅游資源較為脆弱,因此,需要對生態旅游資源加以保護。
2、旅游者體驗
在旅游者的體驗方面,生態旅游的路線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給旅游者帶來了新奇的體驗,使旅游者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融入自然,產生更加豐富的旅游體驗。
3、旅游行為
在旅游行為方面,生態旅游可以為旅游者提供生態服務,如果旅游者提出的要求在環境許可的范圍內,則可以滿足旅游者的要求。
三、中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一)中國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中國的生態旅游大多是在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以及風景名勝區的基礎上建立發展起來的。目前,中國的風景名勝區總計有512處,占地面積達9.6萬平方公里。其中,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數量為119處。中國的33個省、市以及自治區都在開展各式各樣的生態旅游活動,各級政府都對生態旅游高度重視。中國目前的生態旅游形式包括探險、觀賞、生態農業主體活動以及田園采摘等,格局呈現多樣化。就其他國家的景點而言,哈薩克斯坦的布拉拜就很適合發展生態旅游。布拉拜有許多湖泊、矮山和森林。布拉拜地區有充沛的降雨,因此,布拉拜的山體大多是由大塊的花崗巖組成的。較少的風化作用和夏季相對較低的汽溫使布拉拜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小氣候帶。
(二)中國生態旅游中的問題
1、中國生態旅游景區的環境遭到破壞
由于對進入生態旅游區的客流量限制不足,部分生態旅游景區的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旅游者將攜帶進景區的垃圾亂扔,不但會對景區的水、土產生污染,還可能對景區內生存的野生動物造成危害。目前,生態旅游景區環境的破壞已經成為中國生態旅游發展的最大障礙。
2、對生態旅游沒有充分理解
人們對生態旅游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誤區。真正的生態旅游應該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是讓人們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增強環保意識。
3、相關人員綜合素質較低
生態旅游中的相關人員是指旅游企業經營者、當地居民以及旅游者。生態旅游開發與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較少,旅游企業中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較低;由于生態旅游景區大多設立在偏遠地區,落后的經濟水平導致生態旅游景區當地居民的整體素質偏低,當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利益之間產生沖突時,當地居民通常會選擇經濟利益,進而對自然資源造成損害;旅游者對生態旅游景區環境的破壞也較為嚴重,由于大多數旅游者的生態意識較差,因此常常發生踐踏草木、亂刻亂畫等現象。
四、解決中國生態旅游中問題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體制
對生態旅游環境的管理主要包括對生態旅游的設施、場所的生態管理以及對生態旅游區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健全的管理機制,保證生態旅游的空間布局、外觀風格等建設不能對環境有所破壞。除此之外,還應該對旅游者進行嚴格管理,以防出現踐踏花草、破壞旅游設施等不文明行為。
(二)合理規劃生態旅游
對生態旅游進行合理的規劃可以使生態旅游發展得更好。在對生態旅游進行規劃時,要充分考慮旅游資源的狀況及其分布、旅游者的活動要與旅游環境相融合、當地居民對生態旅游活動的接納水平等。
(三)強化生態旅游意識
由于中國的生態旅游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旅游企業的經營者、旅游者、當地居民的生態旅游意識都比較低。對此,可以通過相關的宣傳手段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將旅游者塑造成能夠自覺維護生態環境的旅游者、幫助當地居民樹立環境保護觀念、教育旅游企業經營者意識到自身具有保護環境責任。
(四)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
生態旅游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的關鍵就是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對此,可以建立一個生態旅游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體系。在協調好旅游院校與生態旅游企業關系的基礎上,對如何更好地培養專業從業人員進行探索。
五、結論
關鍵詞: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生態旅游;廣西金秀
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是應民族地區文化生態保護和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針對民族文化的這種脆弱性,引入生態旅游的概念,強調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就顯得十分必要。金秀縣的自然風光和民俗特色是其旅游資源開發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而,本文從金秀縣入手,希望通過金秀這一典型的案例來為其他的落后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一、金秀縣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金秀大瑤山位于廣西中部偏東大瑤山主體山脈上,屬廣西大瑤山生態民俗文化旅游區,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金秀縣旅游開發的現狀及特點,具體情況如下:
(一)旅游資源豐富多彩
在旅游資源類型的8大主類31亞類和155個基本類型中,金秀縣旅游資源8大主類齊全,31亞類中金秀縣有28亞類,占到了90.3%,在155個基本類型中,金秀縣有101個,占65.2%。其中,屬于地文景觀、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的有蓮花山景區、銀杉公園和圣堂山風景名勝區;屬于建筑與設施、人文活動的有下六甲水庫景區、瑤族博物館、孟村廣西農業旅游示范村、美村民俗村和古占民俗村;屬于水域風光的有二龍河漂流。
(二)瑤族風情無處不在
瑤族風情如鑲嵌在大瑤山的明珠,無處不在。金秀瑤族5個支系在各地均有分布,瑤族風情與大瑤山有機地融為一體,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朝相呼應,“無山不有瑤”。其中,金秀縣的孟村、美村等幾個民俗村就已特色的瑤族風情表演、民俗文化體驗而出名。
(三)六大要素配套齊全
在游客就餐方面,金秀縣現有餐飲設施主要集中在縣城,旅游景區內較少,經營的菜譜也較單一,經營規模偏小,旅游旺季時不能滿足游客的需要和品位要求。縣城除了依托賓館飯店外,社會餐廳主要集中在榮興路。
在住宿方面,截止2012年底,金秀縣開設旅游接待賓館10家,其中二星級賓館飯店3家,四星級酒店1家,總共1560個床位。
在交通方面,金秀縣地處大瑤山腹地,交通主要依托公路,金秀縣域內有7條干線公路,全縣客運班車可達柳州及附近縣,年客運量約9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6496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5910萬噸/公里。
二、金秀縣民族文化生態旅游開發的問題分析
雖然金秀縣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及獨特的民俗文化旅游發展類型使金秀縣的旅游產業不斷攀升,但其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具體如下:
(一)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待開發的旅游資源很多,不能一一及時提上議事日程;已開發的旅游資源由于各種原因仍處于初級至中級開發階段。如土縣平老嶺旅游度假區,在幾年前曾有客商意愿投資成配備高爾夫球場地的旅游度假區,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一項合作未能成功,使得平老嶺這一獨特的“高山上的平原”流于議事日程之外。其次,在開發中,政府及投資商的保護意識不夠強。
(二)旅游交通體系與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存在的問題
首先,金秀縣的交通設施相對落后。金秀縣的對外交通主要有金秀―桐木二級公路、金秀―平南二級公路。景區與外界直接交通條件較差,鄉與鄉的交通以及金秀荔浦、金秀蒙山、金秀平南等縣的交通狀況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其次是金秀縣的旅游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問題。金秀縣城旅館數量逐年遞增,但總體基數較小。近年來,旅館數量雖不斷增多,但這些旅館仍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旅客的需求。尤其在旅游旺季,金秀縣的賓館接待容量就會出現嚴重不足的情況。
(三)宣傳力不足導致品牌效應難以形成
金秀旅游資源品位高,但就已開發的旅游產品而言,產品的宣傳促銷力度較弱,宣傳促銷不到位,沒有打開國內、外市場,且沒有加強與城市新聞媒體合作和各大旅行社聯手進行旅游推介,致使金秀大瑤山的自然風光、避暑勝地和豐富的瑤族風情在大桂林旅游圈內知名度不高,極大地影響了全縣旅游業的整體形象和客源市場的拓展。
(四)單一的旅游產品結構無法帶動游客積極性
目前金秀縣已開發的旅游產品結構比較單一,多為游覽觀光型,休閑度假型旅游產品也由于資金短缺等種種原因而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且旅游產品的深度開發和產品的文化內涵不足,沒有體現出金秀縣多彩的瑤族風情。因此,無法帶動游客的積極性,游客參與性不高,逗留時間較短,對其他行業的帶動作用較小。
三、金秀縣旅游開發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問題原因分析
首先對于旅游資源開發力度不足這一問題。對于金秀縣而言,山間道路比較崎嶇,汽車運行需要花費不少的成本。其次,對于開發中政府及投資商的保護意識不夠強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原因在于政府的扶持度不夠,沒有有效地對開發商進行引導開發。
(二)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
由于金秀縣四面環山,地勢相對較高。景色雖然神奇秀麗,但也加大了修公路的難度,因為路線所在的地區均由群山構成,項目先期幾乎沒有通訊線路,加上山勢起伏劇烈,給路線的施工和建設帶來了相當難度。其次,政府在旅游基礎設施的投資不夠,政企合作不足。在市場經濟中,不難發現,政府的過多干預導致的服務行業發展滯后性存在。同時,由于近年來金秀縣政府把大量的資金用于工業建設,而忽視了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導致工業與旅游業發展不平衡,雖然工業化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旅游服務等方面還是相對較為薄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這樣金秀縣旅游才得以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三)宣傳力不足導致品牌效應難以形成的原因分析
1、形勢判斷有偏差。“重發展、輕宣傳”的思想,影響了金秀縣旅游品牌的形成。由于認識上的偏差,使宣傳工作擺不上位子,掛不上號,上級抓一抓就動一動,完全處于應付狀態,在組織領導上不夠有力。
2、形式手段不多。雖然全縣生態旅游宣傳的形式在不斷創新,途徑在不斷拓展,每年都有新的載體推出。但是,通過電視和廣播媒體、報刊雜志等途徑了解到金秀縣的游客卻相對很少。而具體到金秀縣周邊的各個縣市以及省外旅游市場,缺乏著具體的針對上述旅游市場的宣傳手段,如宣傳手冊、標語、宣傳影視作品等。
(四)旅游產品無法帶動游客積極性的原因分析
1、 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化。如今,一部分成熟游客追求品質旅游、深度旅游,在產品形態上,由傳統的觀光進入到度假、休閑旅游。出游形式上,更傾向于自助游、自由行。與之相適應,金秀縣的旅游企業的商業模式與服務方式也應該不斷創新,服務標準應該及時跟進
2、 政府缺乏引導。政府往往只注重宏觀旅游經濟的發展,卻忽略了旅游所帶來的附加值的影響力,而旅游產品行業是旅游業發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政府卻常常缺乏相應引導,導致旅游產品市場無序不合理的發展,從而造成了旅游產品結構單一,無法帶動游客積極性。
四、金秀縣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的深度開發建議
要加快金秀縣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產業融合的步伐,就要使其符合進一步規范生態旅游產業經營與管理、優化金秀生態旅游產業布局的內在需求。
(一)優化旅游產業空間布局
根據“點―軸”漸進擴散理論和旅游圈理論,應在大瑤山生態旅游圈的發展基礎上,綜合考慮開發金秀縣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產業過程中所關聯的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等眾多部門,構筑“一核、兩軸、四區、一圈”的空間戰略格局。其中,一核是指以金秀旅游服務中心(金秀縣城)作為金秀縣旅游接待中心、集散中心、娛樂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兩軸是指東西發展軸和南北發展軸(東西發展軸:來賓――象州――金秀――蒙山,向東可延伸至賀州或梧州;南北發展軸:桂林、荔浦――金秀――平南、梧州);四區是指四大旅游景區:世界瑤都文化旅游景區、圣堂山生態民俗文化旅游景區、天堂嶺生態休閑旅游景區、龍騰古村田園觀光旅游景區;一圈是指以金秀縣為中心的整個大瑤山生態民俗旅游圈。
(二)完善旅游產品結構布局
根據金秀瑤族自治縣的民族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的地域分布與組合狀況、結構類型、地形地貌、空間分布、社區布局現狀和土地利用情況,(金秀滴水河生態瑤族旅游區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戰略分析)并綜合考慮旅游業發展趨勢,將金秀縣民族文化生態旅游區劃分為瑤族風情體驗區、峽谷漂流探險區、養生度假區、戶外拓展運動區四個功能分區。各分區之間按照各自特有的資源整合、開發不同的項目,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優化旅游目標市場結構
金秀縣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目標市場定位應國內為主,入境為輔。國內市場主要是開發廣西區內市場以及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為主,入境以港澳臺地區和東盟國家為主;在旅游業發展的后期,逐步開拓國內外其他客源市場。
(四)完善旅游服務體系
旅游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旅游資源,也需要大量的公共設施,為旅游者提供較為完善的旅游服務體系。
首先對餐飲住宿方面,政府統一劃定上下價位線,保證其服務質量。其次在游客出行方面:一是在對外旅游交通規劃上,應該加強與外界的交通聯系,如加快建設金平二級公路,促進大瑤山與桂平的聯系;改建金秀――修仁(荔浦)二級公路,縮短金秀與荔浦之間的距離,便于金秀與荔浦、桂林的聯動;二是在對內的景區間旅游交通規劃上,應注意維護通往主要景區的公路,如通往圣堂山、蓮花山等景區的公路。
第三,旅游產品開發方面。根據金秀縣豐富的旅游商品資源,以綠色生態產品、藥用植物保健產品、瑤族手工藝品為特色,根據消費者購買心理及需求,加大品牌宣傳,提高旅游產品的質量及包裝檔次。如綠色食品的開發,正以其特有的食療功能引起人們的日益重視,并逐步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因此,綠色食品的開發迎合了市場需求,必將促使旅游者的消費與購買。
(五)堅持生態優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旦過度開發,不注意保護就會扭曲、枯竭甚至消失。因此,在進行全縣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同時,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游道路。一方面要定時邀請有關專家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環境進行評估,科學地規劃旅游的接待量,制定民族文化環境保護規劃,把民族文化環境與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協調起來,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及媒體調動當地村民、各開發商保護民族文化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保護意識。(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高紅艷.民族地區文化生態旅游與民族文化保護[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
[2]良警宇.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水滿村的事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3]蔣麗芹.試論民族文化村生態旅游發展中的問題和對策[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5(j).
[4]趙麗麗,朱創業.民族文化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芻議――兼議“攀西大裂谷”格薩拉旅游區旅游開發[J].生態經濟2005(6).
[5]蔣廉雄.區域競爭的新戰略:基于協同的區域品牌資產構建[J].中國軟科學,2005,(11).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斷地提升,從而使得人們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也越來越大,尤其是近年來的生態旅游更是成為人們旅游的重點。但是我國當前對生態旅游缺乏相應的管理和調控,從而使得其在經營規模以及發展速度上都與國民經濟發展不相符,同時也嚴重破壞了生態旅游資源。所以,加強對生態旅游的管理已經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對生態旅游管理概念的闡述,從而對我國生態旅游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發展策略
一、生態旅游管理的定義
生態旅游管理指的是從生態學角度出發,從而對生態旅游體系進行合理化的管理,從而為旅游者提供完善、周到的生態旅游服務和產品,同時還能夠對生態旅游區域的環境、生物以及其藝術價值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維持。生態旅游管理的對象是受到旅游業和旅游活動影響的自然生態體系。生態旅游管理的任務是在國家以及地方生態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的角度上,以可持續發展為行業發展方針,協調、均衡旅游業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從而制定且實施的一系列的生態旅游管理規范和措施。
二、我國生態旅游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科學的生態管理意識和清晰地發展思路
我國生態旅游發展過程當中,還沒有完全了解生態旅游的特征、性質以及其內涵,從而使得我國生態旅游在發展上多數都趨向于單個方向且發展水平較低;部分地方旅游部門對本地生態旅游資源了解不足且利用率較低,同時在發展生態旅游領域通常只是憑借以往經驗,從而缺乏對生態旅游的管理內涵、特點以及性質的認識,進而阻礙了本地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二)盲目開發利用生態旅游資源
近些年來生態旅游在我國發展迅速,部分地方旅游部門為了能夠以此來樹立政績和發展地方經濟,對當地生態旅游資源進行盲目的開發利用,從而使得生態旅游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并且在規劃上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導致本地生態旅游業發展混亂、市場定位模糊,進而不能夠將本地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合理運用,最終阻礙了本地生態旅游業的健康、合理發展。
(三)缺乏專業的生態旅游管理人才,經營觀念滯后
當前我國生態旅游經營主體大部分是由企事業單位和當地村民者兩部分組成的。企事業單位由于受到計劃經濟的長期影響,在服務水平、意識上的都比較低;而村民由于受到知識、管理水平較低的限制,在對本地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的效率也相對比較低。另外,我國旅游部門對生態旅游管理也缺乏專業的管理和旅游人才,再加上當前生態旅游行業在管理、服務方面的人員服務、素質水平普遍偏低,從而使得我國生態旅游產品的研發以及經營、銷售方面發展緩慢。
三、我國生態旅游管理應對策略
(一)加強概念、管理方面認識,整合發展理念和思路
我國政府旅游部門以及相關其他部門應當加強旅游業以及各個地方旅游部門對生態旅游、生態旅游管理方面的認識和培訓教育,從而使得從業者與消費者對生態旅游的性質特點及其內涵有深入的認識和理解,以此來改善我國在生態旅游發展中的方向單一化和低水平的局面,進而提升我國生態旅游管理水平和意識,以此來整合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理念和思路,從而促進我國在生態旅游管理的可持續發展
(二)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生態旅游資源,因地制宜制定的發展計劃
我國政府以及地方旅游部門應當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做到合理、科學。可持續,從而對生態旅游環境的負載限的最大限度、最大利用率以及持續性做出準確、合理的預測,從而制定出最佳的、系統性的生態旅游發展計劃。同時還要同區域經濟發展進行充分的結合,制定出區域經濟相適應的生態旅游發展、管理措施,以此來降低對生態旅游資源的浪費和因盲目開發造成的經濟、資源損失,從而實現生態旅游資源的因地制宜和可持續開發利用。
(三)加強生態旅游的管理、服務人才的培養
專業化、高素質的生態旅游管理、服務人才是促進我國生態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以及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缺乏人才的生態旅游開發利用和管理則不能夠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國應當加強對生態旅游管理、服務人才的培養,從而為我國生態旅游領域的發展不斷輸送更多的人才資源,從而真正提升我國在生態旅游領域的健康、科學發展。
(四)多樣化手段加強生態旅游管理
要以政府為主導,采取多樣化的手段來加強我國生態旅游的管理水平,并且實施由上而下的垂直化的生態旅游管理模式。同時制定出生態旅游區域的旅游行為規范和相關規章制度,加強對生態旅游區域的動態化監管,從而有效的將人為因素在生態旅游資源、環境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具體的是運用廢棄物處理、水資源節約等多樣化的手段來增強生態旅游區域的管理。除此之外,我國政府還要加大對生態旅游保護的宣傳力度,從而提升游客與生態旅游從業者對保護生態旅游環境、資源的意識,最終營造良好、和諧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生態旅游氛圍。
四、結語
通過對我國在生態旅游領域的發展、管理上的問題分析,筆者在認識、規劃、人才以及具體措施四個方面提出應對我國當前在生態旅游管理上的單一化和低水平的問題。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對于生態旅游管理從根本上需要我國政府對生態旅游的從業者、游客的宏觀調控,從而以制定相關法律和具體舉措來聯合社會各界來共同促進我國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廖立新,黨賢忠.中國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01):0911
[2]王婧靜.我國景區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對策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05):2225
[3]田園.我國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03):1314
【關鍵詞】 生態文明;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現狀;開發措施;畢節市
一、生態文明與生態旅游
1、生態文明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其本質是倫理、生態和產業合一的文明。而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后的一種文明形態,它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相處、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它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綜合。
2、鄉村生態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首次提出鄉村生態旅游一詞,在1993年國際鄉村生態旅游協會將其鄉村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其定義重點強調的是對自然環境和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科學合理的鄉村生態旅游,廣義的鄉村生態旅游則認為鄉村生態旅游只是一種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進行的游覽、度假活動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觀光、體驗及學習等等得旅游活動。
3、生態文明對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的意義
我國的鄉村生態旅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鄉村生態旅游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審美視角也隨之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回歸自然,貼近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便成了很多游客選擇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國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或者鄉村生態旅游的意識在我國起步較晚,很多時候游客旅游的初衷與結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導致部分旅游景點的自然景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生態文明的理念對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畢節市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畢節市轄七縣一區,鄉村生態旅游資源極為豐富,但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基于發展,導致開發結構與理念的不和諧,很多的旅游資源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1、畢節市旅游資源概況
畢節市位于貴州省西北部,處于滇黔川三省的結合部。本地區區位優越、氣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態資源豐富。并且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旅客休閑、度假、避暑的首選之地。畢節市國土總面積為26853km2,占貴州省國土總面積的15.25%。畢節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奇峰異石、山間湖泊,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鄉村生態旅游景觀,如織金洞、威寧草海等,為此,民間把畢節稱為“洞的王國、花的世間、鳥的天堂”,可見畢節市的鄉村生態旅游資源是如此的豐富。因此,畢節市在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開發扶貧、生態建設”實驗區。
2、畢節市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1)城市色彩逐漸加重,鄉村特色逐漸減退。鄉村生態旅游最大的資源特色就是有別于城市風貌的生態特色,鄉村生態旅游主要體現在鄉村性上。鄉村性主要表現在不同于城市的農村特有的生產生活,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自然風光、歷史古跡等。近30年的發展,畢節市的鄉村生態旅游景點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比如大屯彝族土司莊園、觀音橋辦事處塘房村董武剛家的凱鴻園。
(2)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對于發展鄉村旅游或者是鄉村生態旅游,我們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畢節市的很多鄉村旅游景點,這些硬性的指標始終達不到要求,導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沒有什么興趣。隨著城鎮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駕車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數會越來越多,有些旅游景點,遇見突發天氣轉變,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對于畢節市要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必須完善道路設施,提高吃住場所的質量,才能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帶來轉機。
(3)衛生環境條件差。畢節市的部分農村旅游景點,衛生設施極為缺乏,尤其是飲水和廁所,其次還有垃圾亂扔亂丟現象極為嚴重,從而導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農村旅游景點,只要一到景區,遍地都是白色垃圾,這樣的景區是不會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游客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況與自己的估計相差太大的話,那可能來一次,下次就不來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對畢節市七縣一區的鄉村旅游景點的調查過程中,很多的旅游景點從業人員缺乏相應的旅游服務知識,而且服務質量較差。有些旅游景點,從表面上,游客玩得很開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條件差,不斷遭到舉報。有些旅游景點的工作人員,對景區的了解程度還沒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這樣就為景區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三、畢節市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對策
1、創新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理念
畢節市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不但要結合本地區的自然氣候環境,還要突出本地區的歷史風土人情,把國家對畢節的開發扶貧元素融入里面,彰顯本地區鄉村生態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態性、歷史性與時代性,更要發展和倡導低碳旅游、原鄉村生態旅游,這是推動畢節市鄉村生態旅游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在國家能源資源逐漸減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區倡導宣傳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飯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鄉村生態旅游的項目,同時結合當地景點和歷史文化元素,加大對相關旅游產品的研發力度,進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又能對地方鄉村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較好的保護。
2、加強和完善村寨參與的體制機制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其最主要的問題是帶動相關村寨及社區的經濟增長。就農村鄉村生態旅游而言,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應該更加深入地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村寨及社區參與鄉村生態旅游建設和發展的體制機制,提升村寨及社區參與鄉村生態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覺悟。
3、加強相關旅游配套設施建設
(1)生態餐飲業。對于畢節市來說,很多鄉村的餐飲仍然保留原始的氣息,這對我們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好事。應該充分挖掘本地區豐富的餐飲資源,全力打造生態餐飲品牌,是本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更具特色,并為之大力推廣。在旅游景點,我們要能夠為游客提供安靜舒適的場所,使游客盡情地享受生態餐飲。
(2)做好住宿條件和接待場所的規劃,加強住宿條件的改善。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能夠保持原生態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進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設時應考慮創新,同時要結合地方文化元素,創建一種原生態參觀,在賓館的外形、室內裝修上,應該與景點和地方文化有機地融合到一起,盡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區道路系統。對于景點的交通道路系統,在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做一個長遠的規劃和戰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這建設景區道路交通系統的時候,應注意建設的合理性、科學性和生態性。景區道路盡可能少用水泥等現代筑路材料,盡量減少對珍稀瀕危動物正常生存的干擾。
4、依托式連體開發模式
從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對于畢節市所有的鄉村生態旅游,并不是每一個地區都適合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然而,各方面條件都適合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單一的特色景觀可以聯合發展鄉村生態旅游。還有就是依托本地區豐富的資源,這些鄉村生態旅游資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備足夠強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場依據其知名度、旅游產品特色等差異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遠程。
5、多方著手,提升區域競爭力
一個旅游景區的生存,關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競爭性是極為關鍵的一點。競爭力的強弱,與景區的生存發展有著必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景區應該多方面著手,提升景區在整個大區域的競爭力。如提升景區形象、將歷史文化與景區產品有機融為一體、增加文化產品的附加值、加強景區管理、創新景區銷售模式等,這樣才能為本景區的發展提升競爭力,進而帶動地方經濟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四、小結
畢節市的農村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無論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都帶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顯“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要積極發揮各方面的作用,盡量把畢節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展現給游客,為畢節市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興斌.中國的鄉村生態旅游與旅游生態環境保護[C]//中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組編.中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33-137.
[2] 郝芳.農村鄉村生態旅游及發展模式探析[J].林業經濟,2014.100-103.
[3] 曹曉鮮.武陵源風景名勝區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對策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89-94.
[4] 王嘉學,明慶忠,楊世瑜.云南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態經濟,2005.1.95-97.101.
[5] 龍祖昆.湖南鄉村生態旅游培育機制研究[J].商業研究,2007(11).
[6] 夏林根.鄉村旅游概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作者簡介】
關鍵詞:森林生態;旅游;價值;作用
收稿日期:2011-06-10
作者簡介:張祖成(1972―),男,河南信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園藝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中圖分類號:F5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7-0180-03
1引言
森林生態旅游是指在被保護的森林生態系統內,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融合區域內人文、社會景觀為對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過與自然的接近,達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態功能的目的,產生回歸自然的意境,從而自覺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一種科學、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1]。森林生態旅游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游形式,也是當前旅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環境及為公眾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強。森林生態旅游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已成為世界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林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2]。森林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其發展應與自然和諧,并且必須使當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后代人相平等,并且在森林生態旅游的全過程中,必須使旅游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森林生態旅游強調以生態效益為前提,以經濟效益為依據,以社會效益為目的,力求達到三者結合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續發展。限于篇幅,本文僅以信陽市為例探討。
信陽地處北溫熱帶向暖亞熱帶過渡地帶,有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大別山、桐柏山。森林覆蓋率達到32%,在主要的風景旅游區,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有高等植物2 100余種,陸生脊椎動物390余種。截止2009年,信陽已建立自然保護區9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省級自然保護區6處,建立森林公園10處,其中國家森林公園3處,省級森林公園6處,省級濕地公園1處。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已構成了信陽旅游資源的主體,在信陽的整體旅游開發建設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市生態旅游收入達2 387.6萬元,為緩解林業景區經濟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3]。
2森林生態旅游所面臨的問題
2.1認識上存在差距,資金投入不足
由于森林生態旅游前期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缺乏吸引外資的“短、平、快”優勢,建設資金籌集困難,景區、景點、食、住、行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在招商引資中,主要的招商項目基本上集中在消耗資源的工、礦業,而對既能充分利用資源又能保護資源的生態旅游業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開發建設速度較慢。
2.2旅游交通和服務設施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
一個旅游者就是一個污染源,旅游設施密度越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風景區出于經濟目的,熱衷于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游區、修建旅游設施,使游客空間分布不均,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違反了生態旅游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狀態的開發原則,導致旅游資源退化[4]。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以信陽南灣水庫為例,庫邊大量興建旅游設施、農家飯,致使湖水受到污染。
2.3旅游資源的挖掘程度不高,各種旅游資源缺乏有機結合
在信陽,生態旅游資源的挖掘還是停留在資源的單一觀賞性,缺乏參與性的旅游項目,如漂流、保健、娛樂等項目,沒有體現資源的多功能價值。紅色旅游、綠色旅游開發開放上各自為政,沒有形成有競爭力的旅游線路,使各地的旅游資源呈散亂狀況,無法形成合力。
2.4專業旅游人才缺乏,服務質量不高
旅游人才培養不受重視,培養機制不健全,人才匱乏。而缺乏管理與經營的人才,缺乏科學知識與技能,真正的生態旅游則難以開展[5]。由于從事森林旅游業的人主要是過去林業局、場、站的人而過渡的,加之起步較晚,導致專業旅游人才缺乏,2010年11月份,信陽市各景區僅有100多人有導游證,還不足1%,整體素質不高。部分森林公園至今無一名專職導游,游客來了只是簡單象征性地介紹,致使旅游景點不能引起游客的興趣。
3森林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
中國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于開展生態旅游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出現環境資源退化[6]。森林生態旅游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游模式,否則,破壞了生態旅游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7]。
3.1樹立可持續利用資源的新思維,強化生態文化建設和生態教育
堅持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增值并重,將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值、保護目標納入森林生態旅游事業的發展計劃,并進行統一核算。通過綜合開發,促進產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使綠色企事業3大效益同步增長[8]。同時,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必須與宣傳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旅游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游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和諧,有序,體會“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9]。
3.2加強森林生態旅游管理,保護景區環境
對森林生態旅游區進行有效地保護、加強森林生態旅游管理是保證生態旅游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態旅游區應普及太陽能、沼氣、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為主,在滿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應盡量減少對空調、汽車、飯店等奢侈消費的需求,對生活污水及垃圾的處理應采用生態工程技術,做到物質的循環利用[10]。
豫南大別山森林生態旅游是一個整體,要堅持統一規劃、綜合開發的原則,由于旅游資源涉及不同的縣區、不同的部門,要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在政府的主導下,進一步深化經營機制改革,各森林生態旅游經營單位或森林生態旅游資源所有者,在不涉及單位的隸屬關系和法人地位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權不變,經營權統一的原則,通過資本重組和優化配置,組建森林生態旅游開發公司,作為森林生態旅游景區的經營、建設和發展的主體,公司對出資者和股東負責,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
3.3培養和引進人才
森林生態旅游健康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是旅游行業的隊伍素質。因此,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提高至關重要。森林生態旅游涉及林業、旅游、環保、生物、地理、歷史等眾多學科,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經營管理以及開發高品位、高檔次的森林生態旅游項目和產品,需要有一批環保、管理、旅游、服務等方面的人才[11]。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方面可吸收綜合素質高的專業技術人才壯大隊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請進來,走出去”、“內外結合,長短結合”的辦法,加強對在崗人員的培訓、輪訓,實行高素質的規范化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質量[12]。
3.4推出生態旅游產品,加強游客教育
生態旅游是高層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較高的欣賞層次和較強的環境意識。應加強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并規定旅游途中的允許操作行為,使其旅游行為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有利于環境優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及文化保護。要貫徹生態意識,開發生態旅游產品。如餐飲結合本地物產,以地域產品特別是當地的綠色食品為主。住宿設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具有地方特色,有條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樹上旅館”。景區內盡可能限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較原始的交通工具為主,如步行,馬車,自行車及利用自然能(風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體現生態旅游活動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13]。購物方面提倡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的土特產品。按照市場導向原則,開發森林景觀資源,制定森林生態旅游產品開發戰略,調整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結構,改變觀光旅游單一產品結構的局面,使森林生態旅游活動內容多樣化[14]。
3.5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景點、景區建設。
在森林生態旅游的開發投資上,建議各級政府制訂優惠的投資政策,吸收方方面面的資金來共同開發,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將景區的旅游接待服務、休閑娛樂項目、商業網點等全面推向市場。廣泛調動不同所有制主體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的積極性,形成競爭有序的發展環境,不斷擴大產業規模,改善服務質量,全面提高森林生態旅游產業的整體效益水平。
4信陽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業的思考
4.1因地制宜開展觀鳥旅游活動。
觀鳥旅游是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高層次生態旅游方式。在臺灣、香港,許多市民旅游都選擇了觀鳥這種方式,歐美國家觀鳥旅游的人數更多。2003年,美國發展觀鳥旅游,當年消費額就達到200多億美元,觀鳥旅游周期長,有利于增加生態旅游的附加值,觀鳥者為了看到一種鳥可以在一個地方呆一個星期甚至更長,同時對境外游客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因此,觀鳥旅游是發展生態旅游的最佳載體。豫南大別山區特別是雞公山、羅山董寨、新縣連康山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處區域是國內森林鳥類分布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北京“自然之友”每年都組織國內外觀鳥愛好者來此觀鳥,并從2004年開始每年都在羅山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辦鳥類攝影年會,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廣州、臺北、香港等幾十個城市和地區的觀鳥愛好者參加了年會。2007年 5月,中國鳥類學會在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辦了“第4屆中國珍稀瀕危動物保護論壇”,來自中科院動物所、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鳥類專家齊聚信陽,并實地考察董寨、連康山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南灣湖鳥島。中國科學院士、國際知名鳥類學家鄭光美教授、臺灣著名學者劉小如教授參加了學術交流活動,并對信陽大別山區豐富的鳥類資源給予了很高的評價。2009年董寨就接待觀鳥游1 000余人次。董寨、雞公山、連康山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的豫南大別山區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觀鳥勝地,“觀鳥旅游”已成為信陽生態旅游的一塊“金字招牌”。
4.2打造具有強烈吸引力的景觀,發展休閑度假游
景觀設計要突出“精、奇、美、特、新、秀”等特色,體現特色和“亮點”,使其能打動人,愿意花錢到此一游。如雞公山的避暑聞名、商城湯泉池的溫泉等,都可以大做文章,打造具有“震憾力”的景觀,使游客流連忘返。當前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已成為現代人一種高品味的追求。豫南大別山區氣候涼爽宜人,生態環境原始古樸,森林景觀幽奇獨特,是開展休閑度假旅游的理想場所。應充分利用這些生態環境優勢,整合雞公山、南灣、羅山董寨、新縣連康山、金蘭山、商城金剛臺、黃柏山等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的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統一規劃,綜合開發,精心包裝,突出詩畫山水、山地避署、健身休閑等優勢,傾力打造豫南大別山休閑度假知名品牌。
4.3提高森林旅游的文化品位,積極引進科普教學游
科普教學游就是利用自然保護區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向公眾特別是大專院校、中小學校的學生普及自然科學知識,開展自然學科的教學實習等活動。信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許多頗具豫南特色的文化遺產,如楚王遺址、紅色文化等。在開發設計森林旅游產品時,把生態與文化、民風、民俗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游客在飽覽異域他鄉的山川名勝的同時,還能滿足了他們對異域他鄉的歷史、風土人情、服飾、飲食文化和表演藝術的欣賞、探求。信陽的雞公山、董寨、連康山、金剛臺等自然保護區由于其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復雜的地理環境、優越的自然條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逐漸成為中原地區大專院校自然學科主要的教學實習基地,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林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也曾到雞公山、董寨、連康山自然保護區進行過生物學科的教學實習活動。同時,每年都有相當多的中小學生物夏令營到保護區內開展活動,中國青少年手拉手夏令營的營地就設在雞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充分利用保護區內的自然條件和生物資源優勢,進一步提高接待水平和接待條件,開展科普教學游,使豫南大別山區逐漸成為中部地區,輻射北京、武漢、南京、西安地區的大專院校教學實習基地和中小學校的科普教育基地。
參考文獻:
[1] 池麗月.生態旅游市場營銷策略[J].林業經濟問題,1999(1):37~40.
[2] 張逸.森林生態旅游的開發與可持繼發展策略的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02(1):57~59.
[3] 信陽市林業局.信陽市森林生態旅游業發展情況匯報[R].信陽:信陽市林業局,2009.
[4] 陳逢珍.試論旅游業持續發展的若干問題[J].林業經濟問題,1998(2):22~24.
[5] 傅岳瑛,劉琴.我國西部生態旅游的現狀和開發建議[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2):103~106.
[6] 羅美安,向風行.生態旅游的發展與管理淺析[J].旅游科學,1999(1):5~7.
[7] 趙新民,楊松茂,馬蘭.陜西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分析[J].陜西經貿學院學報,2000(1):40~43.
[8] 馬澤斌.淺談國有林場開發森林生態旅游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經濟林研究,2001(3):63~64.
[9] 王爾康.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J].旅游學刊,1998(2):14~16.
[10] 于法穩,尚杰.實施生態旅游認證的緊迫性[J].生態經濟,2002(5):48~50.
[11] 張秋根,萬承永,熊冬平.南昌市森林生態旅游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林業資源管理,2003(3):20~23.
[12] 吳楚材.論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J] 中國地理,2000(11):43~45.
[13] 徐嵩齡.旅游業建設面臨的14個問題[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87~91.
[14] 李晴.發展重慶的森林旅游[J].生態經濟,2006(7):81~82.
Strategies and Thinking about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logy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Xinyang City
Zhang Zucheng,Liu Daochun
(Traveling department,Xinyang Agriculture College,Henan,Xinyang 464000,China)
一、國內低碳旅游研究進展
第一,低碳旅游概念分析。侯文亮、梁留科等(2010)認為,低碳旅游不僅是一種新的旅游方式,也是一種管理思想,應在保障旅游者旅游體驗的同時降低CO2的排放。唐承財、鐘林生等(2011)通過對低碳旅游產生的背景研究認為,低碳旅游是一種能夠實現旅游業節能減排與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利益最大化的可持續旅游發展方式。他們通過分析旅游業的碳排放途徑,認為低碳旅游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目的是實現多元素(節能減排、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的利益最大化;手段為創新節能技術、開發可再生能源和轉變低碳旅游思想;發展方式具有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CO2排放少的特點。張雪松(2011)認為,低碳旅游就是要求在旅游過程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其內涵是保護生態環境,實質是低碳經濟發展方式,強調保護環境而不是享受環境。鄭海燕(2011)認為,低碳旅游是一種綠色生態、高效循環、可持續的旅游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提倡低碳技術創新,實行碳匯機制和低碳消費方式。何瑋、徐喆(2011)在對低碳旅游概念對比研究后,認為“低碳”是低碳旅游概念的核心,“可持續”是低碳旅游發展的目的;他們認為相比與生態旅游、綠色旅游及可持續旅游等概念,低碳旅游研究對象更加全面、關注對象更加明確、目的性更加廣泛以及實際可操作性更強。吳曉山(2011)認為,低碳旅游方式是旅游業今后發展的新出路,是其融入當代人類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必然選擇。
第二,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可持續旅游等對比分析。有眾多學者在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可持續旅游、綠色旅游等的差異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姜真林(2011)在對生態旅游、低碳旅游和負責任旅游的對比分析中,認為三者的發展背景和目標相同:都是在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逐漸被人們關注的,他們的最終目標都是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他對三者的不同點也做了深入研究,首先三者的涉及范圍不同,低碳旅游的范圍最廣,其次是負責任旅游,再次是生態旅游;第二個不同點是三者的側重點不同,生態旅游的側重點是以自然環境為主的旅游區域,負責任旅游主要關注的是旅游利益相關者的“倫理責任”,包括社會倫理、生態倫理和經濟倫理三方面,低碳旅游強調的是“低碳”,即實現旅游各利益相關者的較低碳排放,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蔡萌、汪宇明(2010)通過分析可持續旅游、生態旅游和低碳旅游的關系認為,低碳旅游和生態旅游是兩種旅游發展方式,都隸屬于可持續旅游;兩者的指導思想是可持續旅游理念,終極目標是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旅游更加注重的是“自然旅游”,即“生態”,而低碳旅游比生態旅游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和更強的實踐性,它更強調的是“低碳”,運用“低碳技術”,建設低碳景觀、低碳旅游社區等,結合“低碳消費方式”,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低碳旅游發展策略分析。解智涵、韓軍青(2011)通過對翼城縣旅游業發展現狀及旅游資源分類進行分析,提出了實現翼城縣低碳旅游發展的策略:宣傳低碳理念和倡導低碳旅游方式,低碳更經濟轉型,人才培養和強化旅游企業內部管理,低碳景區和低碳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低碳旅游產品創新等。王潔、劉亞萍(2010)通過對氣候變化對旅游業的影響分析,認為低碳旅游時我國在氣候變化形勢下旅游業發展負責任的選擇,應該在明確旅游業“碳責任”、樹立旅游業“碳形象”、降低旅游業“碳足跡”等方面實現旅游業低碳化發展。蔣小華、盧永忠(2011)通過對云南騰沖的旅游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其發展低碳旅游的基本策略:構建低碳旅游示范區,引導騰沖旅游業整體發展;建立旅游業低碳發展數據庫,量化測評旅游業的低碳發展趨勢;加大低碳旅游宣傳力度等。
二、國外低碳旅游研究進展
第一,碳排放足跡研究。Paul Peeters等(2009)通過對低碳旅游研究認為,全球4.4%的CO2排放量來自于旅游業,并且在未來的三十年內旅游業CO2的排放量每年將增加3.2%;并且指出,全球在應對氣候變暖、減少CO2排放的措施中對旅游業的重視不夠。Farreny Ramon等(2011)在研究了南極洲的旅游業后發現,南極大陸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對本地,也對全球的氣候變化產生了影響;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主要是有運輸業造成的,這種影響被大部分人們所忽視;作為統計領域,南極洲旅游業對能源消耗、CO2排放以及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的數據仍然缺乏;他們通過研究發現南極洲CO2排放的主要來源是海洋巡航,這也體現了氣候變化的全球性特征。
第二,酒店及景區低碳發展對策分析。Kostakis等(2011)以旅游酒店為研究對象,在運用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篩選出影響游客對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的影響因素,其主要包括人口、經濟、經驗、環保意識及信息傳播等方面;他們還發現,中年人更愿意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支付額外的費用,一般情況女性的支付意愿比男性小,同時如果游客具有環保意識并且充分知情,其支付意愿更強。Filimonau Viachaslau等(2011)通過對旅游住宿設施的生命周期評估(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研究發現,酒店在運營過程中實際的能源消耗和CO2的排放量是要比旅游住宿管理機構預期中的要少;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酒店業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在不斷的提高。Boemi S.N.,Slini T.等(2011)認為酒店建筑物的節能和環保性能在其節能減排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他們嘗試通過對希臘酒店在節能環保方面的數據進行分析,選取酒店能源消耗影響因子,制訂一套對酒店節能環保效果的評價指標。
三、國內外低碳旅游研究對比評述
通過對國內外低碳旅游理論與實踐研究現狀的分析總計,其低碳旅游的研究的區別主要表現以下幾點:
第一,國外低碳旅游研究更具深入性。國外對低碳旅游研究相對更加系統,研究方法和技術模型應用比較普遍,理論與實踐研究對象更注重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國外研究的視角越來越多樣化、微觀化,不僅注重酒店業和航空業等對二氧化碳排放貢獻較多的領域的有效控制研究,也更加關注對國際間碳交易、碳稅等領域的研究,視野更具國際化。
引言
近年來,旅游活動對自然、文化、社會、生態環境產生破壞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生態旅游則是促進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協調發展,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開展生態旅游也是實現森林類型自然保護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之一。雞公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旅游避暑勝地之一,同時,它也是集自然景觀為主、人文景觀為輔,兼有療養、避暑、游覽、觀光、科研、實習等各種價值的山岳型風景名勝區。
一、雞公山森林資源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開發現狀
作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雞公山,自1982年被批準以后,其開發利用就轉向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1988年被列為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級景區;按《中國旅游普查規范》為基礎,主要的資源類型可劃分3大景系、8大景類。3大景系分別為自然、人文、服務景系;有地文、水文、氣象、生物、歷史遺產、現代人文吸引物、抽象人文吸引物和服務8大景類。雞公山是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景區之一,同時,也是我國第一批被列入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的旅游景區。如今,作為以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為主的4A級風景名勝區,其景區景點建設的整體框架已初步形成,景區內森林類資源的開發已初具規模,例如,已為游客進行觀光游覽、避暑度假、野營探險、以及科學考察等活動提供適宜場所的有波爾登森林公園、長生谷生態景區、大東溝和香茶溪景區;其中在2001年開發建設的長生谷生態旅游景區已建有橋頭圖騰、秀女潭、老鷹窩、犀牛臥波、棧道、吊橋、石門關、一線瀑、龍珠瀑等景點。另外5km的游覽步道、1km的公路、及1000㎡的停車場也已建成。可開展餐飲住宿以及購物服務的秀女潭、休閑山莊服務點于2003年正式對外開放;波爾登森林公園于2004年開發建設,2006年開始對外開放。波爾登紀念林、森林游樂園、古茶溪、茗湖、碑亭、竹海等是其主要景點。2016年1月,雞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河南省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給予通報批評并限期整改,目前,雞公山正致力于基礎設施的完建設與景區景點的整改中。
(二)存在的問題
雞公山開展森林生態旅游起步較晚,開發建設中難免會有問題存在。首先,在景區管理上,雞公山風景區缺乏一套系統成型的管理體系,當前它的核心景區部分由雞公山管委會管理,其余部分隸屬林業部門管理。這種在管理上權屬不一的現狀,增加了管理協調的難度,一些部門之間不相互協調、不合作的現象在開發中顯現出來。在規劃與開發上,沒有做到在統一中進行科學的規劃開發,森林生態環境保護有待加強。例如,景區內居民搭建一些與附近自然景觀不太相稱的建筑進行盲目開發,如住宿餐飲設施、商店等隨意經營,嚴重污染生態環境。
二、雞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的資源優勢
(一)多樣的山地景觀
雞公山原屬山岳旅游景區,山地面積約3000h㎡。整體上,山體呈南北走向,山勢高大陡峭、山嶺連綿起伏、形狀宛如手掌,縱橫交錯。兩邊深平的峽谷,周圍陡深的坡溝,加上獨特的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十分復雜。奇峰、怪石是山地景觀的兩大特色,奇峰中當數報曉峰,海拔達765.5m,主峰突兀拔起,酷似引頸欲啼的雄雞,雞公山也因此而得名;其怪石是形態不一的花崗巖體在長時間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像五怪石、將軍石、小將軍石、等讓人記憶深刻,形象逼真生動而著名的還有旗桿石、月牙石、鷹嘴石、鴛鴦石、金印石、船石等,景象壯觀雄偉,觀賞價值極高。
(二)獨特的水域景觀
雞公山自然保護區水域景觀豐富,景區內遍布著許多瀑布、池塘、湖泊和水庫等,最具特色的當數瀑布和山泉。區內瀑布多集中在雞公山的東溝,構成了妙趣橫生的瀑布群。此瀑布群全長大概有十公里,姿色宛如天成,極具野趣。那些誘人的瀑布群在森林與山岳的襯托下,或飛流直下,或長龍戲水,氣象萬千,游客可乘空中索道前去領略;雞公山山泉資源豐富,在歷史上留有美譽。“山間一陣雨,林中百座泉”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了雞公山山泉資源的豐富。雞公山不僅水域資源豐富,水質清幽秀美,品質極高,加之森林山岳復合生景,別具一番美感。
(三)多彩的生物氣候
雞公山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性氣候,季相變化特征明顯。夏季平均氣溫為23.7℃,最高氣溫32℃,氣候適宜,涼爽宜人,有“三伏炎蒸人欲死,清涼到此頓疑仙”之美譽“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呈現“云霧構景”“晨昏構景”和“雨雪構景”等多種壯觀的天文氣象景觀,被譽為“中國避暑勝地,豫南云中公園”。夏季涼爽宜人的氣候與山岳、森林和諧交融,構成了良好的山地氣候森林生態旅游環境,是集觀光、度假、休閑和避暑為一體的“中國避暑圣地”。
(四)豐富的生物資源
雞公山森林生物種類豐富,資源獨特性強,多年的調查表明,景區內的植物可分為259科,728屬,2061種及變種。野大豆、香果樹、天竺桂、青檀等是國家列入的20種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雞公山山梅花、雞公山茶桿竹、雞公柳等是雞公山特有的4種植物;258種陸生脊椎動物,其中170種為鳥類;45種獸類,1041種昆蟲被記錄:區內有27種屬于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原產于北美的落羽杉與池杉是1919年在李家寨保護站境內引種,后又引種到了全國,現在雞公山是我國最早引種落羽杉的基地和國內引種落羽杉的祖根圣地。
(五)悠久的人文景觀
雞公山的人文旅游資源豐富,其中不僅南北文化明顯交融,中西文化的內涵也顯現其中,從歷史古文化到近代文化連綿不斷,底蘊深厚。遺址遺跡、宗教寺廟、摩崖石刻和紀念碑等歷史遺跡景類十分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科研、美學價值。其中,雞公山自然博物館陳列有全國重點自然保護區、河南省自然保護區以及雞公山自然保護區的珍貴資料,貯藏有各種動植物標本和土壤、地質、人文歷史等展品,是保護區的濃縮體;這些為人們進行科普教育、科學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平臺。
三、雞公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旅游開發探討
獨特豐富的森林旅游資源是雞公山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的基礎,但其生態旅游活動還處于初級階段。根據雞公山自然保護區目前的旅游發展現狀,在今后的開發管理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構建系統成型的管理體系
發展生態旅游,保護是根本。雞公山進行規劃開發要立足于保護的基礎上,做到保護與開發并重,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將景區環境容量和游客容量進行科學的測算,嚴格控制旅游區游客規模。針對景區管理上一些不合作,不協調,權屬不一的現狀,要不斷完善景區管理制度和辦法,在保護區內成立有權威的、產權清晰,職責明確的認定機構,形成一套成型系統的管理體系,為保護區內建設的項目和設施進行統籌安排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協調各方利益,做出合理規劃,進行綜合決策,促進景區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科學合理規劃森林生態旅游區,開展多種森林生態游活動
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必須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雞公山在森林生態旅游區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確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首先應按照核心區、緩沖區、試驗區對保護區功能進行合理的劃分;以規劃作為標準,將自然景觀豐富、吸引力強、適合發展生態旅游的實驗區進行嚴格的開發建設;對已開發的景區,按其自身特點開展一些生態旅游活動,如森林沐浴游、觀鳥游、科學考察游等,開發其森林保健療養功能、森林旅游生物科學考察與科普價值的潛力;還可通過建一些貼近自然、樸素舒適的森林小木屋、小農舍等以植物景觀為主體制定一些參與性特色活動,開發“吃住行游購娛”的完整服務體系。
(三)加強對游客的生態教育,提高森林生態環保意識
【關鍵詞】生態旅游;生存環境;旅游業
一、生態旅游的概念
198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最早提出生態旅游這一概念,在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將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生態旅游是在一定的地域中進行的具有責任的旅游行為,以欣賞、享受歷史和現存自然文化景觀為目的,這種行為要在不干擾自然地域、降低旅游負面影響、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生態旅游的兩個前提條件是生態旅游的物件必須是自然景物且不應該受到損害,當前人類生存環境面臨危機,人們對保護環境的意識逐漸覺醒,提倡綠色消費等運動風靡全球,生態旅游自然在全球反向很大,生態旅游的概念也飛速普及到世界各地,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可持續發展旅游”和“保護旅游”。生態旅游不僅僅是在旅游中欣賞美麗景色,更是一種思維方式與行為,是一種具有保護性的旅游,生態旅游大力倡導認識生態、保護生態、不破壞生態、最終達到永久的和諧,這是一種層次性的漸進行為,生態旅游用旅游來促進生態保護,用生態保護來帶動旅游業的發展,這樣既不會破壞自然,還會讓當地從保護自然資源中獲取經濟效益。
二、我國旅游業目前存在的狀況
1.認識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導型旅游業發展機制沒有真正形成。雖然旅游業一直被稱為“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但是還未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旅游產業的發展還未被納入到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重要議程,怎樣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將產業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缺乏認真的調查研究。旅游業涉及面較寬、帶動性強、關聯度大,必須實行政府的主導作用,才能突破體制局限,達到可持續快速發展。
2.宣傳不到位,生態旅游推廣度不夠。在推廣宣傳生態旅游時缺乏理性的分析與認真的研究規劃,僅僅依靠簡單且小范圍的宣傳等是遠遠不夠的,各個旅游景點在宣傳上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合力,宣傳手段還過于單一,技術含量低,沒有將宣傳達到最大的發揮,無法達到突出特色的效果。
3.規劃不到位,無法達成基礎設施建設的科學性。旅游發展規劃是實現旅游業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還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這樣必然會影響旅游業的發展,造成盲目建設等,既浪費資金也破壞資源,更嚴重會造成生態破壞、資源浪費。
三、生態旅游發展的前景
1.紅色旅游。“紅色旅游”指的是以革命老根據地、紀念物品等為吸引物,組織接待旅游觀光者進行參觀,達到對革命知識的認知和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增加閱歷的旅游活動,例如韶山、井岡山等旅游區。
2.風景名勝旅游。我國有著豐富的風景名勝資源,這些旅游勝地擁有著獨特的自然景物與悠久的歷史文物,從壯美山河到悠久文化景觀,再到民俗風情,無不盡展現了我國的地大物博、物華天寶。
3.觀光農業旅游。觀光農業旅游是一種新興旅游產業,它巧妙地利用了城市與鄉村的差異,以農業資源為基礎做出規劃設計,用生態旅游組合旅游產業,以此引起旅游消費欲望,滿足旅游者的衣食住行、娛樂等需求,讓游客參與到農業生產活動中去,親身體驗大自然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4.濕地旅游。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濕地生態旅游逐漸興起,這是一種有別于其他旅游方式的新型旅游模式,濕地景觀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開發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開發項目的特色性,我國重點開發的濕地旅游景點有青海湖鳥島等。
5.山地旅游。山地旅游是極具生態價值的生態旅游資源,我國有著豐富的山地旅游資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我國多處地質地貌獨具一格,特別是我國地貌區域的界山有著東西、南北的自然環境過度的奇觀,不僅有著生態物種的多樣性,還有生物景觀、氣象景觀等的獨特性。
四、生態旅游目前存在的問題
在生態旅游業開發的過程中,有些生態旅游地區只注重經濟效益,忽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讓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1.缺乏科學的管理,生態旅游區的多方面管理現象嚴重影響了生態旅游區的科學管理,例如風景區歸建設部門管理、自然保護區歸環保局管理、森林公園歸林業部門管理等,這樣就存在著利益沖突等問題,自然環境在其中則成為了犧牲品。
2.盲目利用生態旅游資源,在許多生態旅游區,相關部門在發展生態旅游時,缺乏對自然科學的認識,缺乏對旅游區的規劃等,甚至有個別旅游區在資源本地調查沒完成時就開始發展生態旅游,因此導致多數保護區假借生態旅游之名,實則發展大眾旅游產業,能真正達到生態旅游要求的自然景區少之又少。
3.生態旅游區旅游投入水平低,當地社區參與少。開展生態旅游業,對保護區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部分保護區的科研基礎比較薄弱,缺乏依賴科學信息的管理和措施,保護區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且資金不足,致使基礎設施建設不能與生態旅游的發展相適應。生態旅游是經濟、生態環境與社會的統一體,若在生態旅游指導方針里只是一味強調一方面,則會導致生態旅游發展上出現偏頗,而我國目前生態旅游的現狀是當地社區參與較少,社區受益也較低,由此證明,我國生態旅游保護區在協調保護區與當地社區的關系方面上仍有不完善之處。
五、生態旅游開發的策略
1.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開發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
可持續發展主要強調環境與經濟相協調的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健康的經濟發展應該建立在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生態旅游是有別于其他旅游業的一種特殊產業,具有原始性和整體性價值,旅游景區的經濟效益也直接受到影響,發展與保護要得到同等重視,這就要求管理者必須運用生態學的思想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來開發策劃生態旅游,做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才能讓生態旅游業成為持續發展的旅游產業。
2.要加強宣傳力度,努力提高生態旅游的知名度
宣傳推廣是提高生態旅游知名度的主要手段,是推動生態旅游業實現文化傳播和經濟繁榮的重要載體,在對外宣傳上要堅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的理念,這就要求管理者與策劃者要細分市場、有的放矢,認真研究分析主流客源市場,力求發揮最大的宣傳效果,可以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我國游客的需求。還要具有創新精神,創新宣傳促銷的理念,采取電臺、媒體等多方面渠道對生態旅游業做出宣傳。還要求政府起到主導作用,達到最大力度的宣傳。
參考文獻
[1]吳楚材,吳章文,鄭群明,胡衛華.生態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7.1
[2]呂永龍.生態旅游的發展與規劃[J].自然資源學報,1998.1
關鍵詞:森林生態旅游 旅游產品營銷 促銷 營銷渠道
森林生態旅游系指以盡力降低旅游開發對森林生態環境之不利影響為前提,以旅游開發為手段,以確保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開發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方式促使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價值實現,并將面向公眾的森林生態環保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的一種商業娛樂活動。森林生態旅游產品是指森林旅游資源經營者在生態旅游理念指導下,通過開發并利用森林旅游資源,并向游客提供的森林旅游活動所涉及的產品和服務的集合。
森林生態旅游產品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森林生態旅游產品具有綜合性。按營銷產品層次劃分,森林生態旅游產品是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和延伸產品三個層次的綜合體;按旅游產品功能分析,森林生態旅游產品則包含基礎旅游產品、增值旅游產品等內容;按旅游產品形態分析,森林生態旅游產品則由實物形態的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綜合而成。二是森林生態旅游產品具有旅游資源所有權不可轉移性。顧客購買傳統產品后,通常擁有產品的獨占權。游客在購買森林生態旅游產品后將獲得特殊的生態旅游體驗而非表達為實物形態的物品。旅游者購買的旅游產品不是旅游資源的所有權而是在特定時空條件下對旅游資源的有限使用權。三是森林生態旅游產品具有價值不可儲存性。森林生態旅游產品將生產、交換和消費融為一體,游客可在指定時空條件下即時消費該產品。
制約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營銷效能的關鍵問題
(一)森林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理念滯后
第一,當前森林生態旅游開發中缺乏綠色營銷理念,生態環保理念在當前森林生態旅游產品開發中被漠視,致使森林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安全維護相背離。森林生態旅游開發具有較強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影響所在區域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周邊居民的常態化社會生活及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楊財根,2011)。通過對森林生態旅游的綠色營銷,可以在滿足森林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環境責任,確保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第二,當前森林生態旅游開發缺乏生態價值實現理念,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未能在實現森林生態價值與保護森林生態旅游環境方面取得有效均衡。確保森林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是開發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的基本前提。這要求森林生態旅游產品開發者要在森林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以實現森林生態資源價值與維系森林生態環境安全水平之間維系均衡。對森林生態資源管理者而言,森林生態環境安全帶來的森林生態價值增值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其價值需要通過適度的森林生態資源開發方可實現;但是高強度的森林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將導致森林生態旅游地的環境惡化,降低景區對游客的吸引力,進而降低森林生態旅游的價值。森林旅游景區多分布于地形地勢較為復雜的山地丘陵地帶,森林生態旅游產品開發過度有可能造成局部森林生態系統承受過大壓力,誘發地表土層侵蝕致使水土流失,森林旅游景區局部的植被破壞,干擾森林野生動物的生存和繁衍活動等諸多生態問題。游客在景區內生活污水排放會污染、破壞森林脆弱的水生態環境平衡;不適當的森林游客數量會造成森林旅游景區內的人文景觀遭受不可修復的破壞性開發。
(二)森林生態旅游特色產品開發能力匱乏
第一,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對森林生態產品設計缺乏科學性,森林生態旅游項目規劃缺乏系統性。局部地區在開發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前未深入調研,其森林旅游資源規劃缺乏充分科學論證,由此導致諸多不可再生森林生態旅游資源不可挽回的損失。經營者在森林生態旅游項目方面摒棄兼顧森林旅游和生態環保的投資理念,背離森林資源現狀開發缺乏特色的新景點,導致森林生態旅游項目背離區域森林旅游的總體發展規劃,并造成景區生態資源和旅游資源的破壞性開采。
第二,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缺乏有效的潛在游客市場運作能力,導致森林旅游資源開發水平低。傳統的森林旅游產品局限于森林觀光游覽,旅游產品結構單一,難以滿足當代游客個性化旅游需求,致使多數游客進入景區后停留時間短,過夜游客比率低(易愛軍等,2010)。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缺乏將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市場營銷等業務外包的動力,其自身又缺乏有效的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市場運作能力,致使森林旅游資源難以充分轉換為企業經營效益,部分生態旅游收入甚至難以彌補為此而增加的森林生態養護費用支出。
第三,森林生態旅游產業存在多頭管理矛盾,各主管部門圍繞森林生態旅游產業開發事業缺乏有效協調,由此導致森林生態旅游項目從審批到建設再到運營環節都存在諸多體制有待解決。以日本森林生態旅游開發為例,日本政府通過強制執行力規范森林旅游產品開發,并建立科學的開發體系和運營體系(鄭群明,2011)。因此我國森林生態旅游項目亟需林業、交通、城建、旅游、稅務等政府部門的通力協作、鼎力支持方可有效實施。
第四,森林生態旅游項目融資能力不足制約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實施森林生態旅游產品開發進程。傳統的森林生態環保項目多由以林業部牽頭的政府資金來運作,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深入,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應探索設計有效的融資機制以吸引各方資金參與森林生態旅游項目開發。
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營銷效能提升策略
(一)創新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的營銷理念
第一,森林生態旅游的產品創新是確保森林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開發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的前提則是確保森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森林生態旅游超越傳統意義上的游山玩水,而是將生態環保理念注入到森林旅游活動中。如森林生態旅游景點的旅店可以稀疏的散布于森林邊緣地帶,且建筑物的物理形態應與森林環境融為一體,實現人類在自然界痕跡與自然環境的天然融合。森林旅游產品的開發要遵循生態環保的理念,決策者應當采取對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分層有序開發策略,若當前的資金與生態技術水平未能有效確保開發地的生態平衡則需暫緩開發。
第二,凸顯森林生態旅游中的消費者體驗特色,使森林旅游之游客在吃、住、行及游玩等各方面的旅游體驗有別于傳統旅游的角度來創新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現代旅游者的需求具有豐富多變、自主性強、興趣多樣化、選擇個性化等特點(羅金華,2008)。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者應當強化與消費者的互動性,增強游客的親切感。
第三,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應當重視開發以原生態文化為主題且具有深厚地方鄉土特色的森林生態旅游產品,將人文價值注入到森林生態旅游活動中。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應當將森林居民特有的社會人文元素融入旅游產品中,設計出以森林生態旅游體驗為軸心,以森林居民文化為載體的新型森林生態旅游產品。
(二)變革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的定價策略
第一,結合森林生態旅游主題實施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的彈性定價策略。森林生態旅游產品屬于奢侈品消費,其需求彈性系數較大,故特定時間面向特定潛在游客群的降價措施有助于提升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的總收入。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可通過制定季節掛鉤的彈性營銷策略,在旅游旺季提升價格以降低旅游旺季消費者對景區的生態環保壓力;在旅游淡季則可采取低價策略以吸引對價格敏感度的游客來景區游玩,提升森林生態旅游景區的資源利用率。
第二,基于生態旅游理念制定森林生態旅游的綠色定價策略。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應將投放到保護環境和節約能耗上的成本計入旅游業經營成本并納入旅游產品價格中。森林生態旅游的綠色旅游產品應當秉持破壞森林生態環境者承擔成本的原則以從源頭遏制惡化環境的肇因;綠色森林生態旅游產品還應秉持受益者補償原則,以行政力量將森林生態環境治理成本按合理方式分解,并由從森林環境治理中獲益者承擔(杜娟,2010)。
第三,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可在制定森林生態旅游產品價格時引入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技術,以利于旅游產品定價貼近游客的心理價位水平。隨著旅游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旅游產品的定價權逐步從旅游企業向游客轉移。基于互聯網的旅游市場電子商務平臺的網絡定價屬于公共旅游信息,價格相對透明。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可據此確定其旅游產品的價格并上網,在公開、透明的旅游電子商務平臺與其他同類旅游產品相互競價以爭取游客,有助于推動潛在游客快速做出購買決策。
(三)改進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的促銷策略
森林生態旅游形象設計要求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將森林生態環境中的森林旅游資源、管理與服務、周邊社會經濟與文化環境等要素集成,并從森林區域形象、森林旅游資源、森林市場感應等三個角度來設計旅游產品的促銷活動方案。
良好的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的形象定位可強化森林生態旅游產業鏈的凝聚力,塑造特色鮮明的旅游地社會形象,增強游客對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的形象識別力,進而增進旅游地對客戶市場的吸引力。其一,地理資源特征分析是森林生態旅游的形象定位的基礎。森林生態旅游的基礎性資源是森林所在地特色的地形地貌所孕育的山水風景,其形象定位要基于既有山水風景來設計。其二,人文資源特征分析是提升森林生態旅游的形象定位的動力。基于森林地域內人文資源分析的森林生態旅游的形象定位可促進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開發旅游產品增值服務。其三,整體形象定位是森林生態旅游的形象定位的實現方式。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可根據所確定的森林生態旅游形象整體定位來創作森林生態旅游活動的促銷主題內容。
(四)重構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的營銷渠道策略
第一,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應結合森林生態旅游特點,運用促銷策略組合的方式來增進森林生態旅游營銷效果。其一,根據森林生態旅游細分市場的消費特征實施網絡促銷策略。傳統旅游促銷主要面向旅行社等中介機構,森林生態旅游網絡促銷直接客戶群則是旅游市場終端的潛在游客群。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通過互聯網與終端潛在游客群進行即時無縫溝通,且可將節省的傳統促銷活動的中間環節運營費用讓渡給終端潛在游客群,從而提升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森林生態旅游的網絡促銷還可直接向潛在游客群收集游客個性化需求信息,并據此改進森林生態旅游的運營水平,增加游客對森林旅游景點的滿意率。
第二,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可實施綠色營銷渠道策略,為生態游客提供一體化全方位的綠色生態旅游產品。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通過選擇信譽良好的旅游業中間商作為下游合作伙伴,促使旅游中介企業降低終端市場營銷環節的碳排放水平,強化潛在游客群體對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及其品牌的綠色環保印象。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在采購原材料及產品時,可通過選擇獲得環保認證企業的產品或以可再生產資源為原料的企業的產品,以維護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的良好環保形象,打造貫通上下游的森林生態旅游的綠色環保品牌形象。
第三,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可采納開拓體驗旅游營銷渠道的策略。傳統旅游業的實施模式是游客在信譽良好的旅游中介公司的組織下完成旅游消費,這有助于游客規避對異地旅游的陌生感,降低異地旅游在找尋賓館、交通工具及景點時的諸多不便,但亦降低了游客在陌生地旅游中獲得的新鮮體驗感水平。森林生態旅游經營者可強化對自助游客的服務水平,以滿足日益個性化的旅游新模式。
參考文獻:
1.楊財根.城郊森林公園旅游規劃導向的戰略思考[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1)
2.易愛軍,劉俊昌.我國森林旅游產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林業經濟,2010(3)
3.鄭群明.日本森林保健旅游開發及研究進展[J].林業經濟問題,20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