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際服務貿易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對外貿易 服務貿易 國際競爭力 對策
加入WTO以來,我國明確提出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大力發展服務貿易,致使我國服務貿易規模迅速擴大。2001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726.1億美元,其中,出口額333.4億美元,進口額392.7億美元;2010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已經達到3645億美元,其中,出口1933億美元,進口171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8.7%、18.38%及19.0%。我國服務貿易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排位不斷提高。2001年,我國服務出口及進口在世界的排位分別為第12位及第9位,2010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在世界的排位升至第四位,進口升至第三位。雖然與歐美等服務貿易大國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地位已不容忽視。
一、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
1、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不利因素
中國加入WTO以來,宏觀經濟和對外貿易都增長迅速,整體經濟貿易形勢繼續了多年來的良好態。但是,在普遍樂觀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隱藏在這種良好態勢后面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比如經濟增長方式的單一,以高投入低產也為特征的經濟效益低下,貿易方面的出口產品附加值偏低,對外貿易條件惡化,以及頻頻遭受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等都在困擾著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貿易壁壘,包括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知識產權貿易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指一國或一個區域組織以維護國家或區域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植物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而采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愿性的技術性措施;(2)貿易條件惡化;(3)高等生產要素相對貧乏,我國是一個資金相對不足、高素質人才短缺、教育發展滯后、勞動生產效率較低的國家,競爭力還較弱。
2、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
(1)服務需求潛力巨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大多數居民在已經解決了基本吃、穿、和部分用的基礎上,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大大提高,消費與儲蓄偏好發生變化,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對包括旅游在內的休閑服務,以及與信息、教育、房地產、汽車、電信、金融、保險等行業相關的服務的需求將會逐步增加,前景十分廣闊。這一服務市場優勢,是別的國家無法比擬的。
(2)人力資源優勢
中國是人口大國,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但并未形成人為資本。中國服務業的產業內部結構是以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為主,這是中國的比較優勢所在。
二、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中國雖處于服務貿易大國之列,但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來說,服務貿易整體的國際競爭力還處于比較劣勢。為了應對“入世”過度期后日趨激烈的競爭,提高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成為當務之急。
1.調整和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推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產業升級。
目前,中國服務業內部結構以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為主,這是基于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基礎上的現實選擇。但是,中國想要使服務業有長遠的發展,必須調整和優化服務業的內部結構,既要繼續充分發揮傳統服務產業的優勢,又要大力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產業和新興服務業,推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產業升級。只有這樣,才能盡快縮短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2.實施服務品牌戰略,增強服務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競爭力。
由于服務的無形性特征,使得市場對服務的識別不得不依賴于其品牌的影響力,因此信譽和商標往往成為服務企業向消費者傳遞信息的有力手段。鑒于此,首先要注意保護和發展我國服務企業中的老字號,如同仁堂、四季美等;其次要不斷創造新的服務企業品牌,在世界范圍內創造一批有影響力的服務品牌。
3.培養和引進精通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人才,提升服務貿易中的智力資本因素。
目前制約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瓶頸是缺乏服務貿易方面的人才,這勢必會影響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走內部開發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的道路。一方面,可加強對企業現有員工的短期培訓,以改善原有的人力資源狀況;另一方面,可通過各種途徑引進高素質人才,提升我國服務貿易中的智力資本因素。
三、我國服務貿易的未來發展
1、服務貿易發展的自由化趨勢
服務貿易自由化可以促使我國服務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改善經營管理,加快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加強市場開拓,強化企業競爭觀念、市場觀念和人才觀念,使企業更加重視人才和為力資本投資,推動服務部門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導致服務部門技術標準化和服務綜合化程度的提高,提高廠商甚至貿易國的競爭力。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有著重要的意義。
2、服務貿易發展的高科技化趨勢
由于世界服務貿易以高新技術為載體,服務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在當今世界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過去十年中,許多新興服務行業從制造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服務經營行業,其中技術、信息、知識密集型服務行業發展最快。其他如金融、運輸、管理咨詢等服務行業,由于運用了先進的技術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圍內擴大。高新科技的發展,不僅使得世界服務業的發展不斷地高科技人,而且也使很多傳統的產業和傳統的服務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裝,金融的電子化、商務活動的電子化、電信業務的數字化都體現了世界服務的高科技化趨勢。
參考文獻:
[1]文斐婧,王柏彬,逄忠臣. 我國入境旅游服務貿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6).
[2]鄧世榮.比較優勢理論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應用2005,(12).
[3]楊亞梅.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探討.現代經濟探討,2005,(9).
采用最常用的貿易競爭力指數來評價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其計算公式為:TC指數=(出口―進口)/(出口十進口),其取值范圍為(-1,1)。如果TC指數大于零,表明該類商品或服務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TC指數越接近于1,表明該類商品或服務競爭力越強;如果TC指數小于零,則表明該類商品或服務不具國際競爭力;如果TC指數為零,則表明此類商品或服務的競爭力與國際水平相當。2001—2008年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數雖為正值,但數值都比較小,表明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不強。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響,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數明顯下降,降至2002年的1/2,表明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減弱。2004—2006年,雖然體情況有所好轉,但總體來看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仍偏弱。2006年之后,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TC指數不斷下降,從0.17一直降至-0.43。特別是2009年,入境消費額比2008年明顯下降,而出口消費額比2008年增加了21%,旅游服務貿易進口首次超過出口,TC指數由多年的正值轉變為負值,表明微弱的競爭優勢已經轉變為微弱的競爭劣勢。2011—2013年,出口只增長6.6%,而進口增長了77.1%。在逆差增大的情況下,旅游服務貿易TC指數呈現向-1接近的趨勢,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下降明顯(詳見表4)。
二、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影響因素
(一)國民經濟高速發展帶動出境游消費持續增長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持續增加,使居民出境旅游消費需求日益旺盛。我國出境人數增長與GDP、人均GDP增長保持同步,出境人數與GDP、人均GDP的相關系數高達0.98;而出境旅游支出的增長雖然落后于出境人數、GDP和人均GDP的增長速度,但增長趨勢仍保持一致,出境旅游支出和GDP、人均GDP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0和0.88。可見,我國出境旅游的發展與經濟發展高度正相關,出境旅游支出與人均GDP的相關度要高于出境旅游支出與GDP的相關度,說明隨著居民個人收入的增長,出境旅游消費的欲望明顯加強。近些年,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經濟下滑明顯,失業率劇增,居民可支配收入明顯下降,入境游客消費意愿降低,這些因素使得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出口轉為負增長。
(二)國外對我國出境游限制減少,出境游手續辦理愈加簡便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居民出境游范圍不斷擴大,并得到多國和地區的政策扶持,出境游限制越來越少,程序愈加簡便。在出境旅游方面,我國境內居民可以通過“自由行”等方式赴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歐洲、美國等地旅游,滿足了居民旅游多樣化需求。同時,部分周邊國家為吸引我國游客,也紛紛推出免簽或落地簽政策,簡化了出境游簽證辦理手續[1]。
(三)人民幣持續走強和銀聯卡結算便利化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公布的對我國出境旅游市場消費特征的調查發現,從2004年開始,境外購物一直是我國出境旅游者花費最高的項目,而匯率的變動直接影響到旅游者在境外的購買力,因而人民幣匯率成為我國游客在境外消費的重要影響因素[2]。2005年我國實行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對主要出境目的地的貨幣(例如美元、港元)升值幅度較大,如2001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為1美元=8.2770元人民幣,而到了2013年該匯率為1美元=6.1932元人民幣,升值幅度約為33.6%;2001年人民幣兌港元的匯率為1港幣=1.0608元人民幣,而到了2013年該匯率為1港幣=0.7988元人民幣,升值幅度約為32.8%。人民幣的大幅升值導致旅游服務貿易進口(出境游)價格降低,對整個出境旅游形成較有力的推動作用。此外,人民幣實現跨境結算,在境外使用和接受的范圍越來越廣,接受銀聯卡的商家越來越多,便利了我國游客的境外購物消費。我國公民出境主要集中在港澳臺地區、東南亞國家、韓國、澳大利亞等,這些國家和地區均開通了ATM(自動取款機)/POS(銷售終端),接受中國所有的銀聯卡。隨著中國游客購買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推出諸多針對中國游客的服務,包括提供中文導購員、中文購物標識等[3]。
三、對策建議
(一)高度重視旅游購物,增加入境旅游消費與發達國家相比,旅游購物占我國旅游總體消費的比重偏低,僅為28%~30%,而發達國家此比重高達50%~60%。其原因在于,我國旅游業仍處于大眾化旅游發展的初期階段,發展方式較為單一,對于門票經濟的依賴性較強,而旅游購物仍是旅游產業鏈中比較薄弱的環節。[3]因此,首先要重視和發展旅游購物,促進入境旅游消費。將地域文化與時尚元素相結合,將地方特色與現代文化、現代工藝相結合,創新研發旅游產品和紀念品,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從而不斷提高旅游購物占旅游消費的比重。其次,可借鑒韓國樂天、新羅免稅店以及臺灣升恒昌免稅店的營銷方式,在有條件的城市打造國際購物天堂,注重購物場所的人性化設計、經營服務水平、營銷網絡構建、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為境外游客購物提供免稅或退稅便利,并提供信用卡支付、網絡支付等便捷服務。
(二)大力發展旅游業,夯實旅游服務貿易基礎我國旅游服務貿易逆差的出現以及不斷擴大,從根本上反映出我國旅游業基礎薄弱,發展滯后。因此,促進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首先應大力發展我國的旅游業。一是大力完善連鎖酒店體系、餐飲、交通等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增加有效供給,提高旅游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二是整合旅游資源,優化旅游產品結構和旅游線路,在保持傳統觀光旅游優勢的基礎上,加快開發休閑度假旅游、商務旅游、歷史文化旅游、地域文化體驗、民俗旅游、主題公園等旅游產品和旅游路線,以適應多樣化、多層次的市場需求;三是構建與國際接軌的旅游服務標準體系,強化旅游企業的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四是加大對旅游宣傳和旅游營銷的投入,建立多語種的國家旅游宣傳推廣網站,加強對國家旅游形象和優秀旅游品牌的宣傳推介。
(三)加快我國旅游企業“走出去”步伐要進一步擴大旅游業對外開放,支持和促進我國有實力的企業到海外投資旅游業,鼓勵企業做大做強。通過合資或并購的方式獲得國際知名品牌及其先進的管理理念、商業模式、產品研發技能、國際化管理人才,實現旅游企業的品牌化、規模化、國際化發展,提高我國旅游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進而實現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服務貿易 理論 述評
20世紀70年代以來,服務貿易研究逐漸引起經濟學家們的重視。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服務貿易才正式被納入到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中。國際服務貿易理論研究雖然仍未能建立起像貨物貿易理論那樣完整統一的理論體系,但也已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學者們不斷嘗試著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下和不同的研究角度對服務貿易理論進行研究。到目前為止,業已形成對現實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
一、傳統貿易理論分析框架內的服務貿易理論研究
傳統貿易理論分析框架內的服務貿易理論研究,是對比較優勢理論是否適用于服務貿易所展開的研究。國際學術界對此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比較優勢理論完全適用于服務貿易;一種觀點是比較優勢理論完全不適用于服務貿易;第三種觀點是比較優勢理論不完全適用于服務貿易,即:承認比較優勢理論基本適用于服務貿易,同時也承認由于服務貿易獨有的特性,比較優勢理論在解釋服務貿易時存有缺陷,主張對比較優勢理論進行修正,在此基礎上再用于解釋服務貿易,以便使其更加貼近現實,更具有說服力。總的來說,第三種觀點得到國際學術界較多的認同。其代表性觀點有:Deardorf(1985) 率先對標準的H-O模型中個別要素作了改變,成功解釋了服務貿易是如何遵循比較優勢原則的。Sampson & Snape(1985)在放松標準的H-O模型中兩國生產要素不能移動的假設的前提下,得出傳統貿易理論是適用于解釋服務貿易的。Tucher & Sundberg(1988)主張在運用傳統貿易理論分析服務貿易時,要更多關注相關市場結構和需求特征,這樣就可以圓滿地解釋服務貿易,并可以獲得拓展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空間。Burgess(1990)在對標準的H-O-S模型進行簡單修正的基礎上,也得到了解釋服務貿易的一般模型。
二、新貿易理論分析框架內的服務貿易理論研究
Deardorf等人在傳統貿易理論分析框架內對服務貿易理論的研究,在解釋服務貿易時會遇到困難,因為服務貿易比貨物貿易更具有不完全競爭的特點,服務部門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很高。為克服傳統貿易理論分析框架內的服務貿易理論出現的各種問題,經濟學家開始在新貿易理論分析框架內即產業內貿易理論分析框架內對服務貿易理論展開研究,其代表性觀點有:Markusen(1989)從服務部門內部專業化角度,討論生產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特征的差異性或專業化中間產品的貿易,指出,在生產者服務貿易中,對于初始的固定成本,實際提供的服務成本比較低,導致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并得出生產者服務貿易優于單純的最終產品貿易。Francois(1990)則從服務部門外部專業化角度,討論服務在協調和聯結專業化中間生產者過程中的作用,指出,生產者服務貿易對于國家間相互依存的重要性,積極參與生產者服務貿易,有助于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提高專業化水平。
三、“新新貿易理論”分析框架內的服務貿易理論研究
無論是在傳統服務貿易理論分析框架內還是在新貿易理論分析框架內對服務貿易理論所進行的研究,其所關注的都是服務業整個產業的貿易發展,并未涉及其微觀主體的服務貿易。因此,“新新貿易理論”以微觀主體――企業的服務貿易為研究對象,研究企業對出口和FDI的選擇、固定成本和企業異質性、不完全合約以及全球組織生產及其經濟效應等問題。Jones & Kierzkowski(1988)運用“生產區段和生產鏈”理論對服務貿易進行解釋,認為,由于比較優勢的存在,服務鏈可以促進生產國際化,從而服務貿易可以大大促進貨物貿易。Dunning & McKaig-Berliner(2002)基于對96家專業商務服務企業的問卷調查發現,在所有競爭優勢中,對勞動力的獲得、對當地市場容量和顧客需求的了解等是最有可能從國外獲取的,與其他產業的跨國公司一樣,服務業FDI的目的也是為保護或增強已有的競爭優勢。Grunfeld & Moxnes(2003)對OECD的雙邊服務出口和FDI流動進行研究,指出,兩個國家之間的服務貿易與它們的規模成正相關,與它們的距離和進口國的服務貿易壁壘成負相關。
四、服務貿易理論發展研究述評
關于傳統貿易理論分析框架內的比較優勢理論是否適用于服務貿易的問題,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比較優勢理論基本適用于服務貿易,沒有必要再另行建立專門的適用于服務貿易的理論體系。服務貿易具有不同于貨物貿易的特點,但兩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因此,本文同意大多數經濟學家的觀點,即:比較優勢理論基本適用于解釋服務貿易,但為了更加充分地解釋具體的服務貿易現象,應在對比較優勢理論進行修正的基礎上用于服務貿易的解釋。
關于在新貿易理論和“新新貿易理論”分析框架內對服務貿易理論的研究,雖然兩者是從不同的角度對服務貿易理論進行解釋,但由于兩者均考慮到了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其所建立的服務貿易理論模型更加地貼近現實,對于服務貿易的發展具有更加現實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Deardorff,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Services [J]. Canada/US Perspectives, 1985:39-71
關鍵詞: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鉆石模型
1 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進入服務經濟時代,以有形產品為基礎的競爭逐步向以無形服務為基礎的競爭轉變,服務貿易己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服務貿易競爭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發展還存在諸多的不完善之處,而貴州又是我國西部地區的欠發達省份,因此貴州服務貿易的發展面臨著激烈地競爭和挑戰。本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研究貴州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培育問題。
2 理論基礎
當前被人們廣為接受和使用、用來解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理論是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又稱為“鉆石模型”,由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在其代表作《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的有關分析產業競爭力的理論。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主要分析研究了一國某一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以及如何能使該產業保持這樣的相對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理論認為決定一國某一產業競爭力的主要有四個因素,分別為: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撐產業和企業的戰略結構及競爭狀態,這四個因素之間都具有雙向作用;此外,在這四個決定因素之外還有兩個輔助因素,即政府作用和機會。以上六個因素互相作用、滲透和支持,構成了競爭優勢理論最核心的鉆石體系。
3 貴州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鉆石模型”分析
本文根據貴州服務貿易發展的實際狀況和特殊性,綜合考慮各要素的適用性和重要性,對原模型進行了適當修正,建立起新的模型。波特的“鉆石模型”中的四個基本要素是研究國際競爭力的基本要素,本文所建立的新模型是對波特的模型的延伸和發展,這四個要素在新模型中仍然處于關鍵地位。“政府”這一要素,在原模型中只是居于輔助地位,但在新模型中,我們把“政府”這一輔助要素的地位充分提升,把它作為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新模型在波特“鉆石模型”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另外兩個輔助要素,分別是國內環境因素和國際環境因素,是因為包括“政府”在內的五個要素,都需要在一定的環境下才能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產生影響,因此增加國內國際環境這兩個輔助要素十分必要的。這五個基本因素和兩個輔助因素是互相影響、協調統一的,只有相互協調好,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新模型如圖1所示。
4.1 數據的選取
本文在選取了6個指標來分析影響貴州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因素,具體計算標準為:
(1)服務貿易開放度,以貴州服務貿易出口額占貴州GDP總額的比重來表示;
(2)服務業發展水平,以貴州服務業產出來表示;
(3)外商直接投資,以外商投資的實際流入額來表示;
(4)人力資本,以貴州省服務業專業技術人員人數來表示;
(5)城市化水平,以貴州城鎮人口數占貴州總人口數的比例來表示;
(6)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以貴州省城鎮居民人均年服務性消費支出來表示。
4.2 對數據的綜合分析
根據整理出的數據,通過相關系數分析,上述6個指標與貴州服務貿易出口額的相關系數如表1所示
從t檢驗值來看,給定一個顯著性水平α=0.05,自由度為3(n-2=3),通過查t分布表得到t0.025(3)=3.18,表4-3中所有變量的截距項的t值均大于3.18,即通過變量顯著性檢驗,表明在95%的置信度下,拒絕截距項為零的假設。
從一元回歸的結果來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服務業發 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與貴州服務貿易出口額的線性相關關系顯著,模型擬合度良好,可決系數分別為0.8917、0.8813和0.8652。服務貿易市場開放度、人力資本和外商直接投資與服務貿易進口額之間的模型擬合度稍差,可決系數分別為0.6970、0.5323和0.4932,這一點和之前相關系數分析中,這三個變量與服務貿易出口額間的相關系數較低相吻合。
5 貴州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培育對策
5.1 大力發展本地服務業
在保持傳統服務業的發展優勢的基礎上,還要積極推進新興服務部門的發展。對于在國際競爭中具有相對優勢的傳統服務業,政府應當鼓勵這些初步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行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從而使傳統服務行業的優勢得以提升。對于目前在國際市場上還不具備競爭優勢的服務行業,也可以適當發揮比較優勢,通過參與國際工程承包等方式爭取一定的市場份額。
5.2 繼續推進城市化進程
城市是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主要平臺,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規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地區的城市化水平。貴州若要發展服務業,必定要加快自身的城市化進程,著重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有交通、通信設施等方面,這些基礎設施會影響服務部門發展的質量、方式和速度。只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做后盾,服務貿易才能獨立的發展。
5.3 培育精通國際服務貿易的高級專業人才
人力資本在服務貿易發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貴州要發展國際服務貿易,就必須大力培育精通國際服務貿易的專業人才,尤其是需要培育既懂得專業服務知識的,又懂得規則法規的復合型人才。依托貴州現有的專業院校、教育培訓機構和企業等多方力量,建立人才實訓基地,加快緊缺人才的培育步伐。
5.4 積極開展服務貿易的國際合作
貴州可以利用我國與別的國家或地區所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開展服務貿易的交流合作。2007年1月4日,中國和東盟各成員國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政府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服務貿易協議》,貴州處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沿地帶,可以以此為契機來開展服務貿易的國際合作,提升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M.E.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譯本)[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丁平,徐松.中印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7,(8).
既然國際旅游既屬于跨境服務貿易范疇,又以商業存在的方式提供,因此,我們可以用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來解釋旅游服務貿易。1.國際貿易理論解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旅游服務貿易是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傳統的國際貿易比較優勢理論仍然可以適用于對旅游服務貿易的解釋。李嘉圖(Ricardo,1817)和赫克歇爾-俄林(H-O,1977)分別從相對的生產效率(李嘉圖用技術代表效率)和國家的相對資源稟賦(赫克歇爾-俄林假定所有國家可以獲得同樣的技術)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原因。根據他們的理論,技術和國家的資源稟賦是國際貿易產生的主要動因或國際貿易發生的潛在原因。林德(Linder,1961)與要素稟賦理論等傳統的貿易理論不同,不是從供給角度解釋貿易的發生,而是著重從需求角度尋找貿易的起因。他從偏好和需求相似性的角度解釋貿易的流向。羅默(Romer,1986)的新貿易理論用收益遞增(規模經濟)解釋生產效率的差異。效率的差異取決于規模經濟,或者是公司特定資產(內部化)帶來的規模經濟,或者是干中學和外部性而帶來的規模經濟。根據收益遞增的新貿易理論,一部分貿易文獻強調跨國公司的作用(Markusen,1995),認為作為先進技術創新者的跨國公司,擁有所有權優勢,可以通過技術轉移方式把技術轉移到其他東道國。另一些文獻強調,集聚經濟或產業集聚的作用(OttavianoandPuga,1998),認為其可以通過提供創新要素集聚的良性互動、雄厚的市場要素、基礎設施的改善,獲得長久的競爭優勢。
另外一些研究與新技術理論相關(Krugman,1979a;Vernon1966),強調創新驅動產業的定位和技術在各國間如何擴散。[1]游客可以選擇到某國旅游是因為文化的相近度,例如香客旅游。游客也可能會被旅游目的地國家的自然風光吸引,例如陽光、沙灘、海岸,或是文化遺址。除此之外,目的地國家的旅游產品具有競爭力的價格,也會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上述是從旅游目的地國家供給的角度和游客需求的角度,說明旅游服務貿易產生的原因。國際旅行集團、跨國公司的連鎖酒店因為他們的服務質量、聲譽、品牌具有顯著的優勢,會吸引游客到他們投資的國家旅游。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意識到較好的酒店設施,旅游業的基礎設施,對吸引入境游客有重要作用。因此,發展中國家在酒店、旅館、機場、道路和交通運輸方面進行大量投資,以便改善旅游業的軟環境和硬環境,從而吸引更多游客。2.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解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認為,跨國公司在同時擁有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以及區位優勢時,才能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服務型跨國企業,[2]所有權優勢是服務型跨國企業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前提和基礎,主要表現在企業的規模經濟,擁有雄厚的資金、企業具有卓越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聲譽和品牌等無形資產,以及獲得投入或進入市場的有利機會。內部化優勢,是指擁有所有權優勢的服務型企業為避免市場不完善而將所有權優勢加以內部利用所獲得的優勢。
例如,避免尋找伙伴并與其談判的成本,弱化或消除投入的性質和價值的不確定,中間服務產品或最終產品質量的保證,避免或利用政府的干預行為以降低約束條件的制約程度。區位優勢是屬于東道國所有,是東道國不可移動的要素祟賦所產生的優勢,如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對旅游服務而言,東道國的區位優勢對旅游服務貿易至關重要。因為氣候、自然風光、名勝古跡、人文景觀等旅游資源只能在某個特定的地區才能獲得,而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即使可復制的旅游資源,在不同的區位會有不同的特色,如迪斯尼樂園在日本和美國的建設和經營會因兩國文化、價值觀的不同而不同。[3]我們把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的不同組合所決定服務型企業采取何種國際經濟活動的方式,歸結為表2的理論模型中。當跨國公司只具備所有權優勢時,應采取跨境提供的方式進行服務貿易;若具備所有權優勢和區位優勢時,可以采取境外消費方式;若具備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時,可采取自然人流動的方式;若三種優勢都具備,那么跨國公司可以采取商業存在的方式。就旅游服務而言,若旅游資源是自然稟賦的,只能在特定的地方進行消費。但是一旦這些服務具有內部化因素,則可以選擇“商業存在”,如主題樂園,它們在不同國家建立游樂園以提供服務。[3]而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旅游服務逐漸擴展與電子商務相結合,通過國際電訊、計算機網絡等方式,為境外旅游者提供各種旅游信息、旅游咨詢、遠程預訂服務這種跨境交付的方式會越來越盛行。
二、我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發展特征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開放和服務貿易的發展,我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快速發展并呈現出以下的特征:
(一)我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快速增長2001年,我國加入WTO意味著中國以全方位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潮流,旅游業作為服務貿易領域的重要行業,旅游業的對外開放也走在了前列。世界貿易組織數據庫的數據顯示,2001-2013年我國旅游服務貿易飛速發展,其中,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進口額從2001年的139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287億美元,增加了8倍多,在世界的排名由第7位躍居全球首位,超過了一直處于首位的德國和位居第2位的美國,使得中國一躍成為全球第1大旅游客源地。與此同時,旅游服務貿易的出口額從178億美元增加到516億美元,增加了近2倍,位居世界第5位。旅游服務貿易的總量從2001年的317億美元增長到2013的1803億美元,增加了近5倍。我國的旅游服務貿易占世界旅游服務貿易的份額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01年的3.52%增加到2013年的7.99%。
(二)旅游服務貿易逆差的出現及擴大趨勢2008年以前,我國國際旅游貿易一直呈現順差局面。但從2009年開始,我國旅游進口和出口呈現不同的走勢,在旅游出口方面,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現負增長,出口額為396.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了2.84%;在旅游進口方面,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為43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20.85%。2001-2006年,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增長率均高于旅游服務貿易進口,而2007-2013,年我國旅游服務貿易進口增長率均明顯快于旅游服務貿易出口的增長。2009年,旅游服務貿易自1982年以來首次出現逆差,差額為40.2億美元,且規模不斷擴大(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數據庫)。旅游服務貿易逆差是由于旅游支出增長過快、收入基本平穩造成的。2009-2013年,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從396.8億美元增長到516.6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4.98%,旅游服務貿易進口則由437億美元增長到1285.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29.05%。導致旅游服務貿易逆差的原因在于:第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持續增加,消費需求日益旺盛。第二,各國和地區紛紛針對中國市場推出各種促進政策,在出境旅游方面,境內居民可以通過“自由行”等方式赴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歐洲、美國等地旅游,滿足了其旅游多樣化的需求。同時,部分周邊國家為吸引中國游客,也紛紛推出免簽或落地簽政策,減少出境游簽證辦理手續。此外,人民幣實現跨境結算,并且人民幣境外使用和接受的范圍越來越廣,方便和促進了游客的境外消費,這些便利化措施切實滿足了我國居民出境旅游。第三,入境旅游基本穩定導致旅游收入增長平穩。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來華旅游人數基本穩定。據國際統計局網站數據顯示,2009來華旅游人數為1.26億人次,2011年最高達到1.35億人次,2012年和2013年連續兩年下降,其中,2013年降至1.29億人次,反映了近年來全球經濟相對低迷、人民幣持續升值等因素的影響。
(三)旅游服務貿易是服務貿易國際收支中的主要項目我國服務貿易包括運輸、通訊、建筑、保險、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各種商業服務(咨詢、廣告和其他)、個人文化娛樂服務,以及政府服務等非旅游的其他服務貿易項目,共計10個子項目。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需要利用入境旅游賺取外匯,因此,旅游服務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創匯的重要渠道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長期以來,其在服務貿易領域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國服務貿易中發展規模最大、出口規模最大、服務貿易順差最大的項目,也是影響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重要項目。表2顯示,1997-2013年,旅游服務貿易規模占服務貿易規模的比例在25%-44%之間。從1997-2008年以來,我國的旅游服務貿易一直呈現順差狀態,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服務貿易項目年年逆差,旅游服務貿易長期的順差有力緩解了我國服務貿易總逆差的局面,使旅游服務貿易成為平衡我國國際服務貿易收支的重要支撐點。
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正確認識旅游服務貿易逆差如同貨物貿易的出口和引進外資一樣,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在20多年時間里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它一方面以其規模和順差額,在國際收支經常賬戶(特別是服務貿易項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左右國民經濟運行的各項宏觀經濟變量將會更加深刻地影響改變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方向。[5]近些年,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出現逆差,主要是由于出境旅游高速增長導致旅游服務貿易順差逐漸縮小。我國出境旅游的高速增長,是一種必然的趨勢,這源于國內旅游市場供給無法滿足居民旅游的需要。一旦出境游市場開放,國內被壓抑的購物成為推動我國出境旅游消費的重要動力。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里,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升,以及人民幣已經進入了一個在較長時期內升值的區間,而這會在進一步降低出境游費用的同時,使入境游變得相對昂貴。對此,我們應該理性看待旅游服務貿易的逆差,對中國出境旅游不宜“堵”,而更應該采取合理措施規范、引導中國出境旅游的穩定、健康發展。同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擴大我國服務貿易的出口。
(二)加快旅游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我國加入WT0后,逐漸完開放旅游市場,給予外國旅行社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這些國外的旅行社在經營規模、管理水平、營銷手段、服務質量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加劇了我國旅游行業的競爭。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國內一些旅游企業形成一定規模和實力,與國際旅游大企業之間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具備了初步的國際競爭力,但是本土的旅游企業在企業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依然遜色于國際旅游企業。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僅按照承諾開放國內旅游市場,同時為中國的企業融入國際市場、走出國門創造了機會。因此,要進一步擴大旅游市場開放,支持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到對方國家投資旅游業,可以鼓勵旅游企業在海外設立連鎖店和分支機構,經營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以及外國游客的國內旅游,擴大我國旅游企業的跨國經營和規模;國內具有一定的規模和資本實力的旅游企業,應該跟進和擴大酒店、餐飲、電子商務、航空服務業等行業的海外投資,通過合資或并購的方式獲得品牌、先進的管理能力、商業模式、產品開發、國際市場知識和國際化管理人才,提高旅游企業和行業的國際競力,進而實現我國旅游業的國際化。
關鍵詞:合作式教學模式 國際服務貿易課程 教學理念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4-137-03
一、合作式教學模式在國際服務貿易課程中應用的教學理念
(一)合作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及內涵
根據教學思想或理論的不同,學習內容和目標的不同,教學實踐活動的形式和過程必然不同,從而產生各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合作式教學模式是基于20世紀90年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而產生的一種現代教學模式。主要強調情景創設,提倡合作學習,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在學習者原有的經驗和認知結構基礎上,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即通過協作學習和教學情景的創設來建構新的理解。
合作式教學模式是融合了多種教學因素和多重教學環節的立體式的教學模式,它的實現包含了教師、學生、教學資源動態協作等因素,即“師生”、“師師”、“生生”等不同要素的相互組合,同時也涵蓋了“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的相融合。
(二)合作式教學模式在國際服務貿易課程中的適用性
合作式教學模式的特點決定了其非常適用于課程內容豐富而靈活,解決問題的答案是開放式的,不斷發展更新的新興課程。隨著國際服務貿易相比于傳統的貨物貿易所呈現出的迅速發展的貿易現象,國際服務貿易課程已經成為國際貿易專業一門重要而新興并需要不斷探索的課程。該課程的認知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服務業發展與服務貿易基本理論,對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背景、現狀、特征、影響因素、國別服務貿易政策、不同行業服務貿易發展狀況進行綜合分析的課程。該課程的能力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具備獨立思辨能力與開放式思維,了解并熟悉國際服務貿易政策與措施,會根據實際情況熟練運用服務貿易總協定和WTO規則,解決各行業所出現的服務貿易發展的新問題。但是由于國際服務貿易是一門新發展起來的課程,缺乏像國際貨物貿易那樣完整統一的理論體系,對于這樣一門課程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不合適的,只有采用合作式教學模式,將學生帶到理論前沿,才能讓學生高起點、多角度來觀察行業熱點問題,深化對課程的認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這是一門新興的課程,目前國內開設國際服務貿易的高校并不多,可供借鑒的經驗比較少,國際服務貿易課程在教學大綱制定、教材編寫、課件制作、習題集和試卷庫的建立方面,都面臨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因此,針對課程特點,以及教學認知目標和教學能力目標,合作式教學模式在國際服務貿易課程中的應用體現出很多優勢。
二、合作式教學模式在國際服務貿易課程中應用的教學設計
(一)“師師”合作——國際服務貿易教學團隊
“師師”合作是指改變以往一門課程由單一老師授課的形式,采取多名老師組成的國際服務貿易教學團隊的合作形式。國際服務貿易教學團隊的合作方式又包含教師合作性教學和教師合作性學習兩種。
1.教師合作性教學。
芝加哥大學的杜威(John Dewey)教授曾提出“教師在一起工作(Teaching Team)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育環境,教師可以擔任不同的教學角色,有的與小組在一起,有的與大組在一起,有些進行一對一教學。”通過合理構建國際服務貿易教學團隊,可以使教師之間自身原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不斷的信息交換,改造原有的知識結構,構建新的知識、經驗體系,實現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并且,教學團隊中每位教師的教育背景、研究專長、教學風格都有所不同,可以給學生帶來更豐富全新的教學感受,避免單一授課風格導致的枯燥無味,更好地激發學習興趣,多角度進行綜合思考以此更深層次地把握國際服務貿易的前沿問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進行團隊授課時,必須充分重視授課前準備、授課中互動、授課后反饋三個階段的教師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在授課前制定教學計劃,進行充分的討論,在合作目標、課程計劃、課堂教學與管理、評價標準等方面達成一致,明確分工,確定每個人在合作中的角色和任務,優勢互補、發揮合力,優化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有序、有效、靈活而不雜亂的教學效果。在授課中要及時溝通,積極改進,在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教學進度方面做好有序銜接。在授課后,反饋交流課堂上出現的情況,反思課前設計存在的缺陷并進行修改,然后將其納入日后的課程設計中,如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的實施來檢驗整體團隊授課的效果和個別老師出現的問題,通過改進團隊教學順序和教學角色來創設更合適的教學情景。
2.教師合作性學習。國際服務貿易教學團隊的合作性學習主要可以通過相互聽課和集體備課兩種方式來進行教學信息和教學方法上的交流與合作。通過相互間的課堂聽課,團隊中的教師一方面能夠直接從其他老師的課堂教學中獲得有益的教學經驗,取長補短,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更好地銜接。而集體備課可以促使教師在教學技能、教學專長、研究方向等方面實現良好的契合,可以共享多媒體課件,豐富教學案例和教學視頻資料,多角度深層次創設國際服務貿易教學情境,并最終產生學習成果,如編寫國際服務貿易教材、案例集等。
(二)“生生”合作——國際服務貿易學習小組
“生生”合作,即創立國際服務貿易學習小組是合作式教學模式的第二基本要素,也是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重要途徑。學習小組中的個體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通過共同的目標、差異化的認知構建知識結構,并激發個體的潛能對深層次的問題進行探究學習。學生的協作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包容能力、合作精神。在合作形式上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辯論、問題解決、討論探索等多種應用模式。
(三)“師生”合作——國際服務貿易教學互動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是合作教學模式中發生的最頻繁也最主要的環節。在合作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習情境的創設者,是方法手段指導者,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驅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達到主動建構知識的目標。具體來講,國際服務貿易教學互動包含以下幾個環節。
1.合理劃分學習小組。劃分學習小組應考慮學生學業基礎、學習習慣、學習目標等差異,形成“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合作小組,并且實行“角色互換、輪流負責”的制度,如在探討國際運輸服務貿易章節時,在學習小組中選擇學生A作為組長,而在探討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章節時,則更換學生B作為組長組織討論和學習。這樣很好地避免了“搭便車”現象,又保證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性。
2.教師分組指導。國際服務貿易教學團隊由多名教師組成,因此可以采取一名教師負責一個學習小組的形式,避免一名老師無法和所有學生保持聯系和溝通的問題,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如負責講授國際金融服務貿易內容的教師可以指導匯報國際金融服務貿易學習小組的討論、PPT的制作等。通過教師針對學習小組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可以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也使學生個體能夠從學生間的差異以及教師的指導兩方面獲得知識建構。
3.小組自學、組內討論。在明確學習任務、合作規則后,要求學生獨立整理、歸納已掌握的知識并列出未理解的知識,通過組內討論、分享,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于集中的個別難點,再由教師進行幫助輔導。
4.教師評價與組內評價、組間互評結合。教師對學習小組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評價,還要結合小組集體的評價和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對小組及其個體合作學習的參與度、積極性、獨創性給與恰當評價,以樹立榜樣,激發競爭。
(四)“校內外”合作——課內外教學一體化
國際服務貿易課程是一門新興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實踐性。通過課內外教學一體化的模式,即立足課內有效拓展,融會貫通以賽促進,深入實踐切身體驗,才能更好地達到國際服務貿易人才培養的目標。國際服務貿易課內外教學一體化的實現路徑主要有三種。
1.立足課內有效拓展。教師在講授國際服務貿易課程內容時,由于知識點多而且不斷更新,因此課內要注重為學生搭建知識結構框架,介紹將課內知識點延伸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自己在課外收集資料理解應用。例如在介紹服務貿易統計方法時,教師在講解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給學生介紹相關文獻和網站,引導學生在課外以小組為單位了解國際服務貿易統計體系、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服務貿易統計制度及其差別等現實問題。
2.融會貫通以賽促進。在課外通過學生社團、學科競賽與科技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為了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國際服務貿易發展中的新現象、新問題,在課外可以成立國際服務貿易研究社團,開展國際服務貿易科技論文競賽,區域貿易協定條款搶答比賽等活動,使學生提高應用能力,將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緊密聯系。
3.深入實踐切身體驗。成立服務貿易實踐基地,聯系服務外包公司,跨國公司等有國際服務貿易的企業,使學生課外在相應崗位上鍛煉實際操作技能,對服務型企業組織機構、運營方式有更深刻理解。另外,可以帶學生參觀商業、旅游、通信、咨詢等服務型企業,通過現場參觀訪談,與企業主管人員交流,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更深刻理解國際服務貿易的基本理論。
三、合作式教學模式在國際服務貿易課程中應用的教學反思
(一)重視教師團隊的交流,保證知識建構的完整和有序
教師團隊的充分交流直接影響合作式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特別是在采取教師團隊合作授課的教學方式時,要避免因缺乏教師間的交流而導致的授課章節和章節之間的重復、孤立與矛盾,使學生出現知識建構的不完整和理解上的混亂。在整個合作過程中都需要教師針對教學目標、課程計劃、課堂教學與管理、考評方式進行交流和協商,必要時隨時進行調整。在實踐中,筆者所在的國際服務貿易教學團隊每周進行集體備課,并且在每位教師講授本章節時,都要對上一章節的內容進行復習,提出和本章節內容的邏輯聯系。
(二)合理劃分學習小組,實現“師—生”的最優結合
學習小組的劃分直接影響合作學習的效果。要盡量避免好學生扎堆,而差學生沒有小組的情況,教師應在小組劃分過程中起到組織者的作用。同時,要避免小組合作“務虛”化,出現有小組而無合作的現象,如在布置“選擇感興趣的國別或行業分析其服務貿易狀況”課題時,筆者在實踐教學中發現,有些小組并不充分討論,而是單純一個人收集資料,一個人負責制作PPT,一個人負責上臺展示的情況。因此合作學習對輔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輔導教師能夠根據學習目標和內容,幫助學生對學習任務進行分解。
(三)搭建網絡交流平臺,分享合作成果
國際服務貿易網絡課堂是合作式教學模式在服務貿易課堂外應用的良好媒介。讓教學團隊中的每位教師負責一個專題的建設,包括最新理論、資料、案例的上傳,負責解答本專題的學生提問。或者讓每個學習小組成為一個版塊的版主,通過發帖、回帖的方式進行專題版塊的建設。通過網絡上的討論分享,推進合作教學模式的提高與完善。
參考文獻:
1.何麗玲.任務驅動和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研究[J].成功(教育),2009(1):13-15
2.張娟.合作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課堂運用例析[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17-19
3.余靖.健美操合作教學模式對促進大學生社會化進程的影響[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10):20-23
4.高曉清,李思思.通識教育知識觀下的教師合作教學模式——一種實踐觀[J].教師教育研究,2012(7):30-33
關鍵詞:文化;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差異性;互補性
1文化及其特征
文化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的歷史過程中,賦予物質和精神產品的全部總和。文化體現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如人類所生產的物質產品上;人類與其他個體或群體的關系上,包括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人的行為方式等;文化還體現在意識形態上,通過宗教,哲學,道德,藝術等來表現,體現出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民族性情等。
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是文化的兩大特征。①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都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社會結構。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生成并發展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差異文化。②文化的時代性。任何文化都反映了時代的精神,時代的內容,時代的審美要求和審美情趣,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創造的文化差異為文化和國際貿易的契合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
2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比較優勢
自從國與國開展貿易以來,通過深入的研究,經濟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貿易理論。其中,比較優勢論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建立在亞當斯密“絕對利益”學說的基礎上,大衛•李嘉圖提出了“比較利益”學說。自從誕生之日起,“比較優勢”始終是理論發展的線索。究其原因,“比較優勢”,這四個字本身就蘊涵了深刻的理論內核,它包含兩個內容:一是“比較”,比較就是差異性,是獨特性,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客體在某一層面進行的對比。有了差異性或獨特性,客體之間才有可比之處。二是“優勢”,其核心在于“優”字。它說明比較客體在該對比層面上的強勢地位。正是因為國與國之間(比較主體)在可比內容(比較客體)上存在的我有你無,你有我優的差異,才使得交換成為必然,對外貿易得以產生。
3文化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從國際貿易理論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推導出的文化差異性恰好在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間。
在國際貿易實踐中,文化較為普遍地存在于傳統的貨物貿易領域和新興的服務貿易領域。
(1)在傳統的國際貨物貿易領域,文化商品一直是貿易的主要內容之一。眾所周知,早在西漢時期,大量的絲綢,瓷器和茶葉從中國被運往地中海沿岸的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產業的興起和蓬勃發展,文化產品更是鋪天蓋地。在追逐降低產品成本的競賽已經窮途末路的情況下,人們開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的因素,以獲取新的超值。
(2)在新興的服務貿易領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例如基于傳統文化之上的文學,戲劇,電影,音樂以及收藏和展覽等,其貿易的主要內容就是我們在前面所說的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還有旅游服務,作為一項集觀光、餐飲、住宿以及游樂為一體的綜合項目,其獨具特色的文化內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國際消費者的重要條件。
4國際貿易中文化差異的思考及啟示
每一種文化都會產生自己的價值體系,只有尊重并深入研究不同文化,才能更好地開拓國際貿易市場。
關鍵詞:比較優勢;競爭優勢;服務貿易
一、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
大衛?李嘉圖于1817年提出了比較優勢原理。一國即使在任何產品生產方面都沒有絕對優勢,但只要一種產品生產具有相對成本優勢,就可以生產該產品。比較優勢理論使經濟在每個階段上都能發揮當時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維持經濟持續增長并提升資源稟賦結構。一個國家或地區在選擇產業發展道路時,只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才能最大限度積累資本,實現經濟持續增長。邁克爾?波特提出解釋國家(的產業或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的菱形模型。該模型中的每一個決定因素決定產業國際競爭優勢的形成。波特認為:競爭力來源于培養高級要素;競爭力來源于集群;競爭力來源于苛刻的市場需求。金碚(1997)認為:“各國產業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是由多種因素所決定的,從國際分工的角度看,比較優勢具有決定性作用;從產業競爭的角度看,競爭優勢又起決定性作用。而在現實中,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實際上共同決定著各國各產業的國際地位及其變化趨勢。”
二、國際服務貿易的涵義和服務貿易的發展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跨越國界進行的服務交易,可按照部門進行分類,包括:運輸服務、旅游服務和其他商業(通信服務、建筑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計算機與信息服務、特許與許可服務、個人、文化與娛樂服務和其他商務服務)。國際服務貿易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15%,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部門。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其興旺發達的程度成為衡量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本文將用測量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兩類指標分別對中國服務貿易進行定量分析,說明中國發展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和劣勢。
三、中國服務貿易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實證分析
(一)中國服務貿易比較優勢測量及分析
1、服務貿易出口狀況分析。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總額增長迅速,出口結構變化總體遵循世界變化趨勢,即以提供現代服務為主要特色的其他服務已成為服務貿易出口比重最大的貿易門類。中國運輸服務出口年均增長率是世界平均的近三倍,旅游服務高于世界4%,其他服務出口年均增長率相當于世界的兩倍(見表1)。
2、顯示比較優勢指數(RCA)分析。顯示比較優勢由a行業占國家總出口的比重相對于a行業出口在世界總出口中的比重來衡量。如果RCA
3、要素投入類型和比例分析。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是以人力資本為基礎的。人力資本在服務貿易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過程中有重要作用。人力資本水平高,服務生產的熟練度強、供給能力大。中國代表高技術人才及專業人才的對外設計咨詢人員只占0.56%(見表3)。輸出對象主要是亞洲,輸往歐洲及北美洲等地區比重較小。這說明中國在國際服務貿易分工中發揮優勢的仍是低級要素,中國勞動力比較優勢無法在西方國家服務市場占據競爭優勢地位,中國處于國際服務貿易分工的低端。
(二)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優勢測量及分析
1、競爭優勢指數(TC指數)分析。TC指數,是指一國某產業或商品進出口差額占該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其值大于0,說明該項服務出口國際競爭力強,且越接近于1則國際競爭力越強,反之,則說明出口國際競爭力弱。從整體看,中國服務貿易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除2005年外,整體TC指數均為負數。從具體行業看,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結構不平衡。只有旅游TC指數一直為正,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時高時低,不夠穩定。金融服務等TC指數均為負數,說明競爭力薄弱。從各行業發展趨勢看,信息服務等國際競爭力逐步提高,新興服務部門的快速增長反映中國服務出口結構正朝優化方向演變。總之,中國現代服務業中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部門尚未形成競爭優勢,且傳統服務項目中旅游服務部門還未形成穩定的競爭優勢。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除了旅游項目存在一定的競爭優勢外,運輸服務貿易與其他服務貿易均名列倒數第二,這說明中國的運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很弱,而其他服務競爭力低下反映了中國高等生產要素的缺乏(見表4)。
2、國際市場占有率(MSI)分析。國際市場占有率即一國某產業或產品的出口總額占世界市場出口總額的比率,可直接反映一國家(地區)服務貿易整體國際競爭力強弱。MSI值越高,表明該國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越強。從時間序列上觀察,中國服務貿易MSI明顯處于上升過程,1990-2008年增長了五倍多。世界排名也第26位上升到第5位。這充分反映出中國服務貿易總體上競爭力不斷增強(見表5)。與其他國家比較,美國20世紀90年代來一直是世界第一的服務貿易出口國,但其MSI總體呈下降趨勢。德國同樣呈下降態勢。與發達國家相反的是,中國和印度服務貿易的MSI和世界排名都不斷提升,競爭力增長顯著。但中國服務貿易MSI不足4%,競爭優勢不明顯,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處于弱勢地位。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總體優勢比較突出(見表6)。從服務貿易分部門的MSI看,各部門的占有率都有提高。其中旅游服務提升的比例最大,說明中國以資源密集型為基礎的旅游服務在國際服務市場上具有較大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四、結論
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較晚,但其立足自身優勢,服務貿易取得較快發展,其出口增長率大大超過世界服務貿易出口增長率,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但與世界整體發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缺乏競爭優勢,服務貿易結構還不合理。世界服務貿易結構已朝技術、知識密集型方向發展,而中國服務貿易比較優勢集中于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的運輸業和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旅游業等傳統低附加值行業,現代服務業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高附加值行業處于相對劣勢。
中國應立足比較優勢,保持和促進原有優勢,同時優化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國內政策可適當向比較優勢行業傾斜,通過提高勞務輸出素質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維持中國服務貿易持續增長。另外,一國要確定自身的對外貿易優勢,還要考慮競爭優勢。因此,中國的服務貿易應實現由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在保持并提升比較優勢的同時,應大力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等新興服務產業,通過發展教育積累人力資本等途徑,挖掘服務貿易潛在的比較優勢并使其轉化為競爭優勢,創造和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殷鳳.世界服務貿易發展趨勢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7(1).
2、薛榮久.國際貿易[M].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8.
3、魏下海.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經濟前沿,2006(7).
4、邱偉強.中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現狀與對策[J].發展研究,2007(4).
國際貿易學畢業論文范文一:大數據時代的國際貿易理論新發展
摘要:時至今日,大數據作為海量的數據存儲,將我們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數據的海洋中,由數據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帶來的技術創新、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以及新的競爭優勢和新價值的產生已成為新一輪的生產力增長點。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
一、引言與理論研究綜述
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自跨國界商品、要素流通和生產分工發展伊始幾個世紀以來便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及前沿問題。從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到今天的新新貿易理論,對國際貿易學的研究歷經五個階段已逐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理論體系。與之相比,大數據卻是理論界較新且同樣具有前沿研究價值的概念。雖然,數據作為世界的本原和人類認識世界的客觀標度,對其認知歷史可追溯到人類科學發展的起始(黃欣榮,2014),而大數據這一名詞卻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人提出后直至2008年9月Nature刊登的一期以Bigdata為主題的專輯才得以廣泛傳播。此后,理論界雖以大數據為研究主題,從不同視角和學科、交叉學科領域對其進行探索,但這些研究或集中于對其概念和特點的探討,相關文獻如陶雪嬌等(2013)、黃欣榮(2014),或集中于其技術具體運用途徑和方向的分析,如黃曉斌、鐘輝新(2012),李莉、顧春霞和楊亞楠(2014),邵鵬、、齊杰(2014)等。將大數據與國際貿易學這兩個前沿研究問題結合研究的文獻資料很少。需求催生供給,近年來隨著交通、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價值鏈的分工方式使得世界范圍內的實體物品資源和數據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方式日趨復雜,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挖掘信息以促進貿易發展成為大勢所趨。王碧宏(2014)、李連飛(2014)等從跨境電商、在線國際貿易等新興國際貿易方式發展的角度解讀了大數據海量規模及其挖掘技術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對于我國國際貿易管理及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及相關挑戰;曹云、王東(2014)和謝健明(2014)則選擇緊跟時事,將大數據研究置于絲綢之路經濟帶開發和自由貿易區發展的具體操作案例中,研究大數據對國際貿易的重要作用;還有研究將大數據與貿易進出口直接關聯起來,辯證地對大數據時代下進出口貿易發展的機遇及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如薛靜辰(2014)。從上述文獻梳理分析可發現,目前學者對大數據下國際貿易發展的研究雖不是空白,但研究的角度比較單一,多停留在大數據時代所帶來的信息分析及其挖掘技術運用到某一具體貿易流通環節(如消費者行為分析、營銷模式變革或物流效率提升等)而促使貿易企業效率提升的表象上,并未涉及其深層作用體制或傳導體制的分析,因而所得出結論的普遍指導性不強,對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學理論及架構變化的研究稍顯不足,也無法形成對國際貿易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展的全面而系統的認識。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對大數據下國際貿易學發展的研究還處于基本空白而亟待理論研究者們的探索與創新。已有的國際貿易學理論研究領域的發展創新,經過總結大都可以沿著貿易動因、貿易結構和貿易結果等層次進行歸類總結(彭徽,2012),沿用這一研究主線,本文將就大數據時代下國際貿易在貿易動因、貿易方式、貿易內容、貿易結果和貿易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發展進行探討,通過抽象具體商務和貿易操作中的大數據運用,深入剖析其深層作用理論,希望能從理論發展的層次去分析大數據時代給國際貿易學帶來的新發展,填補研究空白。
二、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學的新發展
隨著數據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推廣,我們所能分析和利用的數據的4V特征日益明顯:數據總量規模增長巨大且呈指數級增速;來源和類型不斷增加;數據價值突顯。大數據的強大影響力已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科技、經濟、衛生、教育、軍事等各個方面,有學者稱大數據將成為開啟人類社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紅旗手,更有甚者認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直接意味著第四次科技革命。那么,就國際貿易學而言,大數據究竟在多大范圍、多深程度上影響其理論發展呢?
1.大數據提供了貿易動因的新來源
深層解構國際貿易理論不難發現,無論基于何種發展層次的理論,貿易主體間的比較優勢是貿易開展的動因這一結論已成為不可撼動的真理,理論的主要分歧點在于貿易主體的具體比較優勢來源不同。已有的理論或從技術、要素稟賦等供給的角度,或基于相互需求、產品生命周期等需求的角度論述了貿易主體的優勢來源。而數據作為重要的信息載體,它是知識的源泉,是企業創造價值和利潤的原材料,是知識競爭的重要支點。擁有海量規模的大數據已為國際貿易主體帶來新的優勢來源:基于國家主體層次,龐大的數據資源儲備被各國提到戰略高度,將成為新的知識基礎設施,構建國家綜合競爭力;基于行業或企業主體層次,大數據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機和發展機遇,并作為新的、重要的生產因素成為行業或企業發展的未來新石油,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這些新的比較優勢的培育,將成為新的貿易動因,推動貿易進程。
2.大數據促進了貿易方式的多樣化
傳統的貿易平臺為實體貿易,商品或貿易主體需經過漫長的旅途到達特定交易地點以供選擇或進行面對面的磋商,這樣大大加大了貿易的成本和風險。而今,大數據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所帶來的商品參數的可傳遞性、消費市場需求的精確分析和交易貨幣的電子化等巨大變化已突破了傳統交易的時間、地域限制,使得交易流程數據化;此外,大數據技術的推廣促進了跨境電商或在線國際貿易平臺的構建,完善了國際貿易的供需鏈條。大數據時代下,國際貿易突破了傳統實體貿易形式,發展出了跨境電子商務或可稱為在線國際貿易的新型虛擬網絡貿易平臺,這種貿易平臺的強勁發展豐富了國際貿易方式,成為實體貿易方式強有力的補充。
3.大數據充實了國際貿易的內容
在以往,商品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相關的要素流動占據國際貿易的全部內容,人們或有注意到由貿易所產生的貿易主體間的信息流交換,但也未將其放置在與商品、服務、要素等貿易內容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作為獨立研究對象,而是將其籠統地摻雜在貿易商品或服務商品內做細小的分析研究。大數據時代的誕生革新了這一現象。作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所衍生的數字貿易、信息貿易便是基于日益頻繁及擴大的國際貿易中對信息流重要性的強調及價值分析,認為數字所包含的市場定位分析、消費者行為分析、生產者供應行為分析等重要信息是比具體商品更為重要的貿易內容。一旦某一國家或企業能夠掌握這些信息,那么其市場決策及預測的有效性便可大大提高。因此,許多知名企業紛紛投入到數據庫收集及分析的行列中,大數據也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許多大型跨國企業在進行市場分析與產品定位等決策前,花費大量成本進行數據采集及購買,這也成為了商品成本的構成部分。數字信息貿易已成為國際貿易不可或缺的內容。
4.大數據為改變世界貿易格局提供了機遇
自二戰以后,國際貿易利益分配便形成了南北兩極分化的格局,發達國家憑借其先進的技術或資源因素占據著貿易優勢地位,主導著世界貿易長達一個多世紀并呈長期保持優勢的態勢。近百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曾嘗試多種改革手段,企圖實現貿易額的快速增長、貿易條件的改善和貿易地位的提升,但一直收效甚微。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帶來了新的機遇,在大數據發展的大環境下,國際貿易并不太多強調國家的天然資源基礎而依賴于數據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其優勢的獲取能力具有后天的可培育性,這為發展中國家的趕超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大數據信息的充分識別和挖掘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對國際市場消費需求的合理定位和預測,從而減少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實現資源的最合理配置。這樣,發展中國家在新一輪的貿易競爭中有望提升其競爭力,獲取貿易地位的提升,進而改變世界二元貿易格局。
5.大數據帶來了新的貿易風險
大數據作為一種符號,在擁有大量科學標示符號所共通的優點之余,也包含著致命的隱患。除卻大數據運用中所包含的提取數據信息的技術壁壘,大數據作為即時、快速的信息,其高速的流動性在便利貿易流通、拉近貿易主體距離之余,也增加了貿易信息擴散或被貿易對手惡意攫取的風險,這將帶來不可預估的貿易損失。更為嚴重的是,貿易的數字信息中包含有大量與居民生活、國家安全、軍事防衛等安全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一旦被惡意破解、攫取和利用,將對國家關系、國家安全提出挑戰。大數據背景下,貿易安全應該是國際貿易理論關注的重點。
三、結論與展望
時至今日,大數據作為海量的數據存儲,將我們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數據的海洋中,由數據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帶來的技術創新、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以及新的競爭優勢和新價值的產生已成為新一輪的生產力增長點。在此大環境下,我們分析國際貿易的新發展是可行且必要的。同時,在厘清新的時代背景下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點之余,還應將其上升到理論層次,這樣得出的結論才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同時也有利于后續研究者做出更為具體而實際的理論政策建議。本文在對大數據時代下國家貿易理論層面可能發生的變化做了基本研究,不足之處希望在后續的研究中得以完善,也期待更多的理論研究者將目光延伸到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學理論新發展這一領域,以共同探討貿易理論的時代特點。
參考文獻
1、我國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基于1991-2005年數據的實證研究曲建忠;張戰梅;國際貿易問題2008-01-15
2、論國際文化貿易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李懷亮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20
國際貿易學畢業論文范文二:電子商務下的國際貿易變革
摘要:傳統的國際貿易在運營上是以單向物流為主,而電子商務實現了四流一體的全新戰略,即形成以物流為依據,以資金流為形式,以信息流為核心,以商流為主體的新的經營管理模式。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貿易
一、電子商務的興起
電子商務是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下,交易各方不相謀面,通過電子交易方式實現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電子商務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它不僅簡化了國際貿易程序,而且成本低廉、大大提高了國際貿易的運行效率,實現了國際貿易活動的全球化、簡易化、信息化、智能化、無紙化,目前已經廣泛存在于商業貿易活動中,并在推動經濟全球化方面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基本應用
傳統的國際貿易活動環節眾多,業務操作過程復雜繁瑣,費時費力。電子商務將交易各方連成一體,把原來傳統商業模式中的各項活動轉移到互聯網上,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實現如下基本應用:
1.選定貿易伙伴。
在電子商務條件下,企業可使用信息技術建立自己的網站或借助相關的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平臺,向全球市場自己的產品廣告和服務信息,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通過網絡主動搜索各種各樣的經貿信息,在互聯網上與客戶咨詢洽商貿易,足不出戶就可以選擇理想的合作伙伴和更多的商業機會。
2.便捷貿易磋商。
在電子商務方式下,各個交易方可通過互聯網這個電子平臺來了解其所關注的商品信息與行業發展動向,也可通過互聯網為媒介的交互工具進行跨地咨詢、交易談判,既突破了面對面洽談的限制,又能夠使貿易業務的咨詢及洽談變得更加便捷、成本變得更加低廉。
3.網簽與支付。
貿易雙方運用電子商務,可以在建立的網站中通過發送電子郵件來彼此溝通,實現各種交易信息的傳輸。若想達成交易可以簽訂電子合同,并可通過網上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參與實現網上支付。在網上進行的這些業務,過程快捷方便、節省開銷,有專門的電子加密等技術保證客戶和商家的商業信息不致泄露。
4.網上交易管理。
國際間貿易的業務活動比較復雜,會涉及到政府、銀行、保險、稅務、運輸等眾多部門。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使國際貿易的交易管理實現了網絡化與無紙化,外貿企業可在網上與這些部門辦理電子票據和電子單證業務,及時高效、輕而易舉地完成相關的結算及后續工作。
三、電子商務推動了國際貿易發生變革
1.改變了國際貿易的運行環境。
傳統實體市場的低速度決定了商品交易規模和范圍的有限性,而電子商務的興起,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市場空間,出現了電子化的虛擬市場。在電子商務這種虛擬化的業務運行環境中,商務活動中的生產者、中間商和消費者以數字方式開展交互式的商業活動,通過網上虛擬信息的交換,商務信息的傳遞被高速流轉,商務主體之間的距離被縮短,商務交易的時空限制被突破,商務交易的范圍被全球化。因此電子商務的出現與廣泛應用,為交易各方創造了更高效的貿易市場。不僅如此,電子商務中網上的咨詢、訂貨、促銷與談判也為國際貿易開辟了新的發展形勢。但另一方面,有時交易者本身的直覺會被虛擬的網絡所埋沒,這樣會使交易出現不確定性。另外,一些網上交易風險也要引起重視,如來自網絡黑客的攻擊或病毒的人侵。
2.擴大了國際貿易的經營主體。
貿易中介在在傳統貿易方式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把電子商務廣泛應用到國際貿易實踐,會引發貿易主體發生變化,隨之催生了眾多向全球市場提品或服務的虛擬公司,主要是指網上經營的公司或者服務公司等。這種虛擬組織在功能和效果上己經遠遠超出了原有的中介公司,并迅速成為新的國際貿易經營主體。電子商務條件下,信息網絡技術將在專業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這些企業聯為一體,利用互聯網形成一個新型的企業組織形式,在網絡上高效、快捷地為國際市場提供更好地服務和產品,實現過去由單一公司或者企業無法承擔的市場職責。同時,電子商務采用現代化的信息網絡技術,不僅簡化了傳統國際貿易業務的操作程序,還能讓比較薄弱的中小企業輕松地進人國際市場參與競爭,擴大了國際貿易的經營主體。
3.創新了國際貿易的交易方式。
新型國際貿易用EDI取代了傳統的有紙貿易,把一些經濟信息如訂單、發票、報關單等,按一定的數據格式通過互聯網進行傳送,不僅速度提高,而且傳送成本與差錯都大幅度降低,在網上做廣告代替了電視、報紙等傳統新聞媒介的宣傳作用,EDI的使用使國際貿易活動的工作更加簡捷。新型國際貿易在互聯網上采用電子支付系統,傳統的紙質貨幣被電子貨幣所代替,電子信用證結算速度高效,使國際貿易付款方式發生巨大變革。互聯網上電子商務的交付分為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的直接貿易兩種形式,一些無形產品,如電子書刊與音像制品等的直接貿易可以通過互聯網完成,這種完全國際電子商務超越了地理空間障礙,已成為全新的國際貿易交貨方式。
4.完善了傳統國際貿易的經營管理方式。
傳統的國際貿易在運營上是以單向物流為主,而電子商務實現了四流一體的全新戰略,即形成以物流為依據,以資金流為形式,以信息流為核心,以商流為主體的新的經營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引導下,、展銷等傳統貿易方式可融為一體,在計算機網絡中可引人報關、商檢、營銷等主要進出口業務流程,由此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互動的全面的服務,消除了傳統貿易中時空對各個交易方的局限,節省了時間與費用,推動了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