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范文

        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

        第1篇: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范文

        關鍵詞:民間藝術;幼兒教育;幼兒園課程

        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內容十分豐富,有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和民間美術等。民間藝術充分體現了人類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因而具有認識、教育、娛樂等多種審美功能。民間藝術能培養幼兒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想象力、透徹的理解力,能帶給他們以真的啟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因此,在幼兒教育中開發和利用民間藝術資源對于提高幼兒教育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擬對如何在幼兒教育中開發和利用民間藝術資源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拋磚引玉。

        一、民間藝術資源在幼兒教育中開發和利用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民間藝術,作為我國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其豐富的內容和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記錄了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演變,是世代勞動人民集體的智慧和創造。民間藝術之所以能成為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是因為感受和創造民間藝術是幼兒的認知和審美能力可及的。民間藝術的生活性和價值的綜合性與幼兒園課程的特性是一致的。在當前和諧社會背景下進行幼兒民間藝術教育,無論對社會還是幼兒發展都會有重要的價值。

        民間藝術要成為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必須關注其實踐性和可操作性,這是最關鍵的一項宗旨。以民間藝術課程化的方式進行幼兒教育,不是純粹的在現有的課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主要是對原有的課程內容的呈現和實現,我們要采用一種新的視角把部分課程內容同現實生活和民間藝術結合起來,使其它課程內容的學習與民間藝術的學習在同一過程中綜合地進行,使幼兒園課程的實施真正成為一個生活化的、趣味性的和綜合性的過程。當然強調民間藝術的課程價值也并不意味著民間藝術成為幼兒園課程的全部,而是民間藝術應該融合和滲透在其它課程內容之中。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民間藝術可以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在素質教育作為當今教育的一種導向的形勢下,審美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對于幼兒全面協調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民間藝術的審美內涵主要可表述為:從善之美、稚樸之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和諧之美。因為幼兒與民間藝術的相通性與相似性,其對于民間藝術有著強烈的接受性。“幼兒不造作,無拘無束,喜歡色彩鮮艷大膽,隨心所欲,無透視,反自然,幼兒的圖畫往往充滿了幼兒特有的稚拙、純真、自然的質樸美,這與民間藝術是很相似的。”從而使得對民間藝術的組織、加工和改造就成了幼兒園課程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民間藝術的選擇、加工的基本原則是對幼兒來說具有發展價值,有讓幼兒通過多種感官進行動作學習的可能性,遠離幼兒生活經驗,不能引發幼兒全身心投入的民間藝術不是幼兒園課程首選的內容。

        當前有很多幼兒園已經意識到民間藝術對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價值和重要意義,開展了幼兒民間藝術教育,努力創設民間藝術教育的環境,堅持“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基本理念,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依據民間藝術教育的目標、內容,充分挖掘、精心創設與民間藝術教育相適應的環境資源,引發、支持幼兒與民間藝術教育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活動中,試圖探索如何使幼兒對戲劇、工藝、腰鼓、木偶剪紙、染紙、中國結、泥塑、蠟染、舞蹈等多種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產生興趣和敏感,并在高一層次上對多種民間藝術形式的共同審美要素進行有益的抽象、概括和相互遷移,從而培養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智慧、一種整體的反映能力,將民間藝術得以繼承發展。讓幼兒從小就在民族藝術的氛圍中形成對精神的認識,培養幼兒初步的審美情趣、探索精神和想象創造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民間藝術資源在幼兒教育中開發和利用的對策

        幼兒民間藝術教育的基本原則是以培養審美能力為核心,促進幼兒全身心投入到民間藝術活動中,從而激發幼兒對民間藝術的審美情趣,讓他們充分體驗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創造美的愉悅。幼兒的審美心理結構主要包括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想象力、透徹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內容。其中,審美感知能力對于幼兒來說是審美心理結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一,創設一個富有美感的環境。優美的環境可以激發幼兒對美的事物的興趣,使他們的審美感知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按照幼兒心理發展層次,在幼兒園創設富含民間藝術色彩的生活與活動環境,讓幼兒的生活因為民間藝術而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也可以通過參觀古跡或民間藝術作品展覽,如民間剪紙、風箏、民族繡品、各地面塑、民間布玩具展覽等容易吸引幼兒興趣的活動,讓幼兒對民間藝術有直觀的感受,讓幼兒感知民間藝術的存在形式,讓民間藝術的客觀歷史、造型和色彩直觀地展現給幼兒,使得幼兒產生對民間藝術初步的意識,增強他們對民間藝術的感覺和情感。孩子長期處在這樣的氛圍中,耳濡目染,再加上教師有意識地激發和引導幼兒主動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強幼兒對民間藝術的敏感性和審美感知能力。

        第二,從幼兒的興趣切入開展民間藝術教育。教師在民間藝術教育活動過程中,應該根據幼兒心理發展特征及興趣傾向經常和幼兒一起談論民間藝術作品。這樣有助于幼兒把感知經驗系統化,有助于幼兒把從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審美感知方向發展,從而培養其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這種敏銳的感知能力表現在幼兒能在獲得對作品強烈的第一印象的基礎上再認真細致地觀察民間藝術作品(要素特征、要素之間的關系、作品表現的情感);能觀察作品使用的材料特征,如某種物象的色彩與質地,某種樂器的音色,某首曲目的聲調;能觀察作品所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如早晨或黃昏的背景。

        第三,教師在幼兒民間藝術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啟發和引導。教師的引導是要幫助幼兒面對民間藝術作品時能做出正確的審美反應,引導他們學會如何感知和欣賞民間藝術作品,這也正是培養幼兒審美感知能力的關鍵所在。例如:在進行民間藝術活動中,教師可以從“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幼兒感知民間藝術作品所再現或表現的內容;從“你覺得哪里最美?為什么?”引導幼兒感知藝術作品形式;從“你心里有什么樣的感覺?”引導幼兒感知民間藝術作品的情感;從“請你給作品起個名字”,引導幼兒回顧與反思美術作品的整體內涵;從“猜猜這是哪個民間藝人的作品?”引導幼兒感知了解民間藝人的風格。

        總之,創設民間藝術教育環境,有利于繼承和發展優秀的民間藝術,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使其在良好的藝術氛圍和健全的教育環境下,樹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民間藝術的教育真正達到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虞永平.文化、民間藝術與幼兒園課程[J].《學前教育研究》,2004(1).

        [2]陳源明.幼兒教育指引[M].巨流出版社,2008.

        [3]趙玉蘭,張赤華,李芹.民間藝術教育與幼兒發展關系的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4 (1).

        [4]學前教育網..cn.[DB/OL]

        [5]吳喜紅.論幼兒民間美術教育的當代價值[D].山東師范大學.2009,5.

        第2篇: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范文

        【關鍵詞】年畫;民俗;民間藝術;中國元素

        【中圖分類號】J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074(2009)05-0272-02

        中國民間藝術是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枝奇葩。在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厭惡工業都市的情感傾向在人們的心中油然而生。回歸大自然,,尋找原始民間藝術,追求純樸稚拙的人類童年情趣,追求原始藝術的神秘感和真摯野性,這種人類對本性的執著與追求使得民間藝術的價值和份量受到空前重視。中國現今興起的“民間文化熱”并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它是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時期所產生的一種現象,是人類內心空虛而致的返自然現象。在中國,是數千年中華文明在現代人內心的一種涌動。

        中外藝術的起源趨同,其藝術設計的思維特征也是趨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文化的發展雖然從表面上看似乎發生了文化的斷裂和變異,但是,作為一個漫長的文化歷史階段,原始神秘文化并沒有伴隨著分解型文化的產生而消失。中國民間藝術的寶貴財富就是民族文化幾千年來積淀的結晶,民間藝術始終保持著相對的傳承性。

        民間年畫、鞭炮、窗花,是舊歷春節中不可缺少的三樣東西,尤其是年畫,俗稱“喜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一直深入尋常百姓家。每值歲末,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祝愿新年吉慶,驅兇迎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一次,或張貼后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年畫逐漸脫離了和過年的聯系,失去了“年味”,甚至已從大多數人的生活中消失,變成了純粹的“畫”,而在藝術家手中,年畫的元素是不朽的,不會因時代的變遷而褪色。

        1民間藝術的審美特性

        歷史上農業社會的形態結構不僅成就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也是中國民間藝術生

        成并發展的基本文化背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美”的認知是與人的味覺相聯系的。許慎《說文解字》釋“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給主膳也。”“甘,美也,從口含一。”這便揭示出以味為美的起源觀。這種最初的對美的認知是直接從身體感覺的對象中觸發的,其實質內容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某種合人意的事物,意味著對人生價值的體悟。

        民間藝術的審美特性所表現出的功利傾向是以善為本的,是一種精神性的物化轉換。在民間藝術的各個品類中,對吉祥、如意的祈求,對生殖、生命的渴望無處不在,老百姓總是用善的正面形式來揭示或寄托對美的追求。這種精神上、觀念上的趨利避害的功利追求,通過各種恰當的審美形式表達出來,使參與者或受眾群體的功利意愿得到一種意念性的滿足,這種形式特征具體表現為構圖飽滿、對稱;造型完整、意象;色彩鮮艷、爽朗;氣氛熱烈、生動;工藝自然、靈透。

        2“年畫”――雅俗共賞的中國民間藝術

        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藝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避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間年畫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較多的產地,流行也十分廣泛,通俗普及,而且擁有大量的讀者,曾經有過頗為興盛的發展。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藝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綿竹的木版年畫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蘇州桃花塢年畫始于明代,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間。主要有門畫、中畫和屏條等形式。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設色上,具有樸實、稚拙、簡練的特點。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天津楊柳青年畫始于明代崇禎年間,風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年畫內容多取材于傳統戲曲、美女、胖娃娃等。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有500多年的歷史,盛于清代,流行于黃河下游地區。其風格重用原色,想象豐富,線條粗獷而對比有力。四川綿竹年畫以雕版藝術精湛、藝術情調高昂著稱。造型質樸簡練,填色鮮艷悅目。

        正因為年畫的這種“取之于民,用至于民”的特性,使得年畫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廣為流傳,民間藝人的本色設計,文人騷客的精雕細琢為民畫的藝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各色人群在藝術審美上的溝通變得輕而易舉。真正的大眾藝術在年畫中得到了體現。

        3現代藝術中的“年畫”元素

        我國自古以來的太極陰陽哲學對中國民間藝術就有著深遠的影響,對現代的藝術設計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太極圖案最終成為象征中華民族的標志圖案之一。民間崇尚完整圓滿,講求對稱偶數,喜好以大為美等審美觀,不僅體現在中國民間藝術中,而且直接影響著中國現代藝術設計,尤其是平面設計。

        民間藝術中民間木版年畫的完美構圖、互不遮擋的人物造型,民間吉祥圖案中的“喜相逢”紋樣,還有許許多多陰陽相合,倆倆成對的造型,如“陰陽魚”、“比翼鳥”、“雙頭驢”、“扣碗”等等,無不反映出正負相生、陰陽一體、生生不息的哲學觀念。而這種哲學觀念經過數千年的傳承,深深地烙在每個現代人的心里,直接影響著現代藝術設計的思維觀,這一點在平面設計中顯得尤為突出,在藝術設計的其他領域也普遍存在。

        現代藝術工作者、藝術家、設計師都在不斷努力探索發現著與眾不同的新鮮理念和元素,將民間藝術發揚光大無疑成為了“在經典中提煉經典”的捷徑,尤其是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平面設計師們在他們的作品中爭相開始了用現代的手段演繹現代與傳統融合的比拼戰。

        無論從近些年來世界范圍內刮起的“唐裝”風,還是在“申奧”過程中,設計師們費心為中國形象貫穿的中國色、中國形,處處都體現出本土文化是中國形象走向世界的王牌。民族元素是中國設計抗衡所謂西方主流設計的制勝符。年畫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繪畫藝術,以其嶄新的藝術姿態搖身一變,更加靈動地為各類設計提升了藝術審美和高貴實用的雙重價值。越來越多的設計作品已經認識到民間藝術的重要性,是能夠深入表現內容的處理手法,也是能夠引起共鳴的藝術形式。

        4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年畫――民間藝術――中國元素,是一個層層遞進,生生不息,發展升華的概念。不僅對于現代藝術家、設計師是一個值得研究發揚的話題,對于任何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都是一個值得不斷提升的課題。從而,我們更應該以嚴謹的態度學習、借鑒,不能對中國民間藝術形成表層而單一的模仿。追求表面的稚拙味,毫無法度的“變形”,歪頭歪腦,短手短腳,片面地追求原始風,無節制的“粗獷”、“濫用臉譜”、廉價“圖騰”。

        第3篇: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范文

        [關鍵詞]民間藝術;當代設計;文化傳承;價值研究

        一、民間藝術的產生及現狀分析

        我國最早對民間藝術的研究始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民俗界,鐘敬文先生等一批民俗家在《歌謠周刊》等刊物發表一些關于民間藝術的文章。20世紀80年代張道一先生在“中國民藝學研討會上指出:“民藝學側重于研究藝術的發生和發展同勞動群眾的關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種種特點及規律。”當前,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經濟環境發生很大變化,人們生存環境也隨著改變,一些散落在民間的傳統藝術遭到嚴重的打擊。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不管是物質文明的發展,還是精神文明的豐富,都具有延續性,而設計創新必須建立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社會發展的轉型使得民間藝術的發展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民間藝術的生存之道與傳承發展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1]

        二、民間藝術的載體及表現形式

        在每個民間藝術種類的內部,統一性之外還存在著多樣性的差異,民間藝術不以復制為目的,就算是看似相同也會存在個體間的差異。民間藝術載體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可劃分為民間雕塑、民間年畫、民間剪紙、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等。[2]民間藝術依附于民眾階層,反映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寄托民眾的祈福心理。著名美學家、藝術理論家王朝聞先生在《總要選最“趣”的畫》中提出,民間藝術的研究對象分為直接與間接兩種,只要說是具備審美價值,適應人們的審美需求,從產品中能認識到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除了民間繪畫之類具有精神性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的作品值得研究和引起重視外,其他如工具、器具、旅游藝術品之類的具有實用功能的生產、生活用品及工藝也都是民間藝術的研究范疇。后來的許多民間藝術家與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民間藝術的概念進行分析與總結,得出不同的認識。王樹村先生將民間藝術大致分為三類:第一,具有獨立欣賞價值,不依附于一些實用器物或建筑上做裝飾;第二,附屬于日常生活用品上或是建筑上做裝飾作用;第三,既不是獨立欣賞品,也不附屬于任何物品上的,這種分類側重于民間藝術特征。[3](P25-30)還有學者將民間藝術分為“日常活動”“節日活動”“祭祀活動”三類。本文采取后一種分類方法,對民間藝術的性質加以揭示。

        (一)日常活動

        民間藝術植根于勞動人民日常的生活之中,是生活中的一門藝術。以草編為例,草編是一項古老的技能,在中國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往往離不開草編,最為常見有草帽、草鞋等配飾,簍、筐、墊、席、包等家居用品。除此之外人們的娛樂生活也離不開草編,如蒲草編織的螞蚱、螳螂等昆蟲,惟妙惟肖,深受喜愛。草編堪稱中華民族民間歷史文化的瑰寶之一,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2008年草編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價值不僅僅是囿于經濟實用鏈條,而且具有較高的審美愉悅和鑒賞功能。在民間,勞動者更是把美好的愿望和使用功能緊密結合在一起。

        (二)節日活動

        民間藝術與傳統的節日活動緊密關聯,豐富了民族生活,便利了日常生活,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象征,成為中國民間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從傳統節日的習俗中,可以折射出一個民族的生存方式、審美意蘊、生活態度及民族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場景,如民間剪紙。剪紙是婚喪壽宴等節日禮俗活動的表現形式之一,是民間傳統節日中不可缺少的裝飾物,有長壽富貴、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等寓意。這與人們當時的生活習慣、民俗習慣、心理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勞動人民長期生活在封建統治下,過著苦難的生活,這樣的環境使他們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家庭和睦,而民間藝術正是他們所寄托愿望與信念的載體。民間傳統的節慶活動折射出淳樸、率直、樂觀的思想感情,表現出鮮明、美滿、夸張的特點和濃郁的地域特色。民間藝術文化傳播形式,也體現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傳播和藝術形態的滲透,而且這種傳播也是一種審美形態的培育過程。

        (三)祭祀活動

        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沉淀中,培育了華夏民族所特有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在早期的原始社會,巫術與藝術有著不解之緣。我國先秦時期的典籍《周禮》中有這樣的記載:“若國大旱,則巫師而舞雩。”所謂的雩就是一種舞蹈,遇到大旱,便率巫師做舞以求得雨水。至今的貴州東南地區還有古代祭祀的遺存,作為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象征符號,在民間藝術發生之初,繼承了原始藝術先前的發展方向,反映了原始初民的思維觀念和造物意識。古代神學為民間藝術的創造與發展選擇了合適的契機,神仙題材成為民間藝術的普遍題材之一。儒家信奉“天地君親師”,祭天、祭地、祭國、祭祖是規定的儀式,在這些傳統的祭祀節日中勞動人民用多姿多彩的表現形式,按照儒家傳統道德倫理觀念,將中國民間傳統的信仰觀念和造型觀念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時也展現了中國普通民眾的審美創造,且對中國民眾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民間藝術作為傳統藝術的一個分支,是服從于人的本性需要而產生的,它表達了質樸勤勞的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眷戀之情。在漫長的歷史中,民間工藝自然形成獨特的審美觀念、造型、色彩規律和發展規律。[4]由于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的變化,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民間藝術的生存延續必然受到嚴重的影響。但是,如果能為民間藝術培育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從“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觀念出發,使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民間藝術發揮其民族性,更系統地挖掘其發展的價值所在,那么民間藝術的生存之道其實是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追求器物的本質美,以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來塑造當下產品的內在美。譬如“鐵畫”,具有上百年的工藝,它是以低碳鋼為原料,按照畫稿分別鍛打成枝、葉、朵、山等,再焊接在一起,烘漆成畫,主要產于中國蕪湖等地。鐵畫采取與中國畫同樣的構圖方法,顏色與國畫中濃墨、焦墨的效果近似,具有與中國傳統水墨畫相同的藝術效果。例如,《金戈舞影鐵畫瓶》的設計者王小元,致力于傳統美學在今天的延續,以繁昌窯青白瓷的燒制技巧巧妙地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技法———鐵畫,做出了由兩種不同材料結合而成的系列裝飾瓷瓶,突破鐵畫單一的裝飾功能,將鐵畫的骨感與瓷器質樸相融合,整體造型風格鏗鏘有力,柔中有剛、意中有境,設計理念新穎獨特,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金戈舞影鐵畫瓶》既繼承了傳統鐵畫的工藝與技法,又符合當今時代審美需求,同時還喚起人們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是維系徽州族群存在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5]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開創了新的道路。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發展并不是簡單地依照傳統進行復制,而是要將其與民眾的生產方式、文化方式等日常的生活內容有機結合。例如,在南美洲哥倫比亞的亞馬遜河流域的民族,由于生活在大山的深處,無人知曉。但族民的編織技術精湛,堅韌的竹藤在他們嫻熟的手下變成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作品,并體現出了本民族文化。同時,這個地區受到美式文化的沖擊,當地人愛上了各式各樣的塑料瓶飲料,飲用完的塑料瓶遍布亞馬遜河流域,嚴重污染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顯得日趨尖銳。西班牙設計師阿瓦羅(Alvaro)知道此情形提出:通過設計的力量可以將廢舊物重新利用,同時能拯救即將消失的民間手藝。通過阿瓦羅的的精心設計,一盞盞精美的吊燈,就這樣誕生了。這些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因為它不僅具有民族特色和異國情調,還體現了環保意識,重要的是它能夠拯救傳統民間藝術,幫助貧窮的原始居民和手藝人。阿瓦羅的設計在資源回收和保護傳統手工藝之間搭起了一個良性的循環紐帶,為傳統民間藝術找到了一條良性發展之路。設計作品不能一味的追求經濟價值,而應考慮設計的作品是否對社會有益。而設計的生命力也在此,它解決的問題越多,幫助的人越多,存在的價值就越大。

        四、小結

        在現代社會,人們應該充分利用設計的創造力,在遵循藝術發展本質的前提下,正確處理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堅持民間藝術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和整體性,不斷地促使民間藝術的完善和發展。只有為民間藝術創造合理適宜的生存空間,把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的技術成就與傳統的文化藝術形態相結合,民間藝術才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才能成為彌足珍貴的藝術瑰寶。

        [參考文獻]

        [1]楊秀蘭.民間藝術現狀分析及傳承探索[J].讀天下,2016,(15).

        [2]劉美英.民間藝術的形態構成[D].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3.

        [3]潘魯生,唐家路.民藝學概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4]肖旺群.云南民族民間工藝與現代工業設計的相互關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7.

        第4篇: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范文

        關鍵詞:手工印染;傳統印染藝術;個性化圖案;審美;數碼印染;整合

        手工印染是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工藝。它包括手工扎染、手工蠟染、印花和手繪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人們消費水平和審美意識的不斷提高,家居裝飾及著裝個性化的需求,印染裝飾面料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其個性化的創新設計圖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的重視。

        一、傳統印染圖案藝術美的形成

        傳統印染藝術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工藝,據《二儀實錄》稱手工扎染“秦漢間始有,不知何人造,陳梁間貴賤通服之。”從這個記載來看,中國的手工扎染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我國的唐宋時期曾盛極一時,印染藝術的風格多樣。秦漢的樸實、唐代的豐滿華貴、宋代的清雅麗質、清代的纖俗。它以其特有的裝飾風格和獨有的民族、民間語言在家居方面、室內軟裝飾、公共空間環境、著裝等方面廣泛的應用。其中的扎染、蠟染圖案、色暈變化仍然受到現代人的青睞。傳統民間的印染藝術內容廣泛,如:我國古代的“鹿胎纈”、“魚子纈”“龍子纈”,日本的“目交纈”,我國近代云南大理的“小圓菊”、“蛾蛾花”圖案,湖南湘西的“狗足花”、“雙蝴蝶花”、“海棠花”等圖案都是印染藝術中較經典的圖案。蠟染藝術的冰紋天然成趣,是其它任何藝術形式所無法比擬的。例如扎染藝術,具有樸實、自然、清新、雅致的審美格調,它帶給人們美好的藝術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悅,使人產生親切溫馨之感。并且每一幅扎染作品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具有突出的個性。手工扎染圖案有著特殊的個性美。制作者在掌握了扎染的各種技藝之后,結合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內在的情感和獨特的審美就能創造出更具特色的扎染作品。手工扎染的特殊性還在于,任何一件作品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取決于它的制作工藝。手工印染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獨特的審美特征。在機械化印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并沒有屏棄古老的手工印染,這是因為它具有自身獨特圖案造型的藝術魅力。傳統的手工技法則更加需要我們研究與繼承。

        隨著社會的工業化,傳統民間藝術將以更大的情感容量而進入高層次,成為民族文化的回歸。傳統民間藝術是藝術之根,是藝術的寶藏,是值得我們認真去挖掘的。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要求表現自我、個性發展。那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民族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結合,正迎合了現代人的心理。運用現代的設計理念和先進的數碼印染技術,通過對古老的印染藝術的深入挖掘,將會開辟裝飾圖案設計的新局面。

        二、印染裝飾面料的發展趨勢與印染圖案創新

        印染裝飾面料作為一種日常用品,在家居裝飾、公共空間,著裝等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特別是在審美和民族文化方面,許多國家的設計師都非常重視這一方面。一幅完整的印染裝飾圖案,對立與統一同時存在于畫面。處理不好容易造成呆板、中庸、死氣沉沉的效果。因此,尋找印染圖案中的元素,運用形式美的原理,如對稱、平衡、反復、比例、節奏、呼應等,通過數碼技術與傳統印染的整合,利用電腦軟件的技術,做到設計元素的多少相宜,層次豐富,疏密得當,排列有序,穿插自如,虛實相應,動靜結合,方圓互補。使創新型的帶有民族特征的印染個性化裝飾圖案面料呈現一個嶄新的面貌。

        (一)加強傳統印染藝術審美特征的研究,如:扎染、蠟染、手繪、圖案等。傳統手工印染工藝具有自身的審美特色,其材質純樸,肌理多變,色彩鮮明,裝飾效果豐富。例如,蠟染的冰紋、扎染斑斕的色暈和藍印花布上的斑點、碎線,著實使人癡迷。藍印花布藍白分明,樸素、幽雅,與瓷器青花有異曲同工之妙。蠟染的冰紋是其審美特色之一,美麗的冰紋,冰紋若隱若現,圖案具有一種妙趣天成的韻味。傳統手工印染中的圖案具有一種簡潔、整齊、勻稱的裝飾效果。它取材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花鳥蟲魚、人物、建筑等形象,圖案生動且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近年來人們只注重印染工藝的研究而忽視了傳統手工印染的精神和文化內涵。只有豐富其精神內涵,創造出適應時代審美特征的新圖案、新作品,才能使傳統手工印染工藝得到新的發展。

        (二)將數碼印染技術與傳統的手工扎染、手工蠟染等藝術進行整合。扎染的色暈、蠟染的冰裂紋肌理圖案等傳統技藝精髓與潑彩、噴涂、拓轉等技術結合,集中國畫“寫意”之意境和西方的光、影之神韻于一體,將傳統民間工藝文化與現代設計法則、數碼圖形創意與紡織印染技術相綜合創新,形成了全新的市場前景。

        第5篇: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范文

        一、民間文化的傳承、交流狀態與兒童美術教學環境的創設

        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兒童的形象思維經過了學齡前期的涂鴉期(1.5~3.5歲)、象征期(3.5~5歲)及圖式期(5~7歲)與學齡初期的寫實期(7~12歲)這四個階段。學齡前期的幼兒由于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其美術活動表現出比較鮮明的游戲性、模仿性、求全性及稚拙性等特點。[1]兒童對于藝術作品的創作,僅僅停留在直觀的形象思維層面,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對于事物的認識,也處在“對”與“不對”的簡單判斷階段。兒童對自己作品的判斷永遠是“對的”、“好看的”和自以為是的。

        在創作的過程中,民間藝術家進行的是全方位的藝術創作,畫、塑、剪、糊等要樣樣精通,通常進行創作時不是事先擬定草稿,而是信手拈來且一次成型。“目識心記”是民間藝術家學習的過程,通過“目識”師傅“信手拈來”的創作過程,“心記”師傅的創作規律,再通過個人循序漸進的實踐,才能達到“得心應手”的創作效果。這種經驗性的、直觀傳遞性的傳授方式,積淀著不知多少代人對某種技術性創作的經驗總結。基于此,接受者能夠直觀地認識事物并達到再創造的目的。[2]

        節慶、廟會、祭祀、紅白喜事等都是民間藝術家創作和展示其藝術作品的時機,無論是炸響的鞭炮、喧天的鑼鼓、嘹亮的嗩吶,還是孝子的哀嚎、和尚的誦經,這些民間活動與文化氛圍營造了民間藝術不同的創作環境。民間藝術家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創作,并將其作品通過一系列活動給予展示。無論是創作還是展示,學生(徒弟)都要全程參與。全面感知藝術的方法,這是我國民間藝術傳承和交流最典型的特征。

        美術新課程改革提出要改變美術教育學科本位的傾向,進而建立文化美術和生活美術。民間藝術家將傳統文化與生活十分緊密地結合起來,用滿腔的熱情創造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兒童美術教學中,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養構成了美術學習能力的基本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借助書籍、圖片、實物、音像等工具,讓兒童進入到一種藝術體驗的環境中,感悟美術作品、分析美術形象、聆聽美術故事、創作美術形象,從而激發他們對藝術的熱情。

        民間藝術家必須在特定的環境,如民間節慶、祭祀、婚俗喪葬禮儀等中創作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作品。兒童也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在游戲、親情、友情和自然現象中感知世界。因而,在兒童美術教學中,從感知能力到形象思維能力,從臨摹到創作,文化情境創設都是至關重要的。民間有一則《畫匠畫佛》的故事是這樣講的:徒畫彌勒佛,其笑容總不盡如人意,問多次,其師笑而不答。一日再問,其師笑而舉手,做逗兒狀,徒弟不解。過數日,師抱其胖兒,徒舉手逗兒,兒樂呵呵笑容滿面,徒見之遂喜,原來如此也。一尊身形胖大、光頭大耳、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佛像立揮而就。這種“笑”是無法用文字描述的。因而,教師要在文化情境中,將民間美術與節日習俗相結合,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悟”其“真”,培養兒童對民族故事、傳說及藝術傳統的興趣,也要引導兒童自我感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樹立科學、平等的文化價值觀念,在美術學習中感受美術,從而使學習更具娛樂性和趣味性。

        二、民間藝術的造型理念與兒童審美意識的培養

        程式化、意向造型是民間藝術造型的核心理念。由于地域文化的強烈影響,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造型理念和審美意識。民間美術承載了更多民族地域文化、和生活形態中的文化符號和藝術形象。民間美術的實用性、概括性、隨意性、象征性及完美性等特征,是民間藝術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形象理解,并以符號化、程式化的方式展現出來。中國戲曲當中的動作、臉譜、服裝,民間美術中的構圖、色彩、造型等皆為高度程式化的理念。

        受地域性、民族心理與民族文化的影響,各個民族都有本民族自身的審美特質和造型語言。兒童審美意識受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其造型理念帶有強烈的民間意趣。超時空的構圖、主觀性的色彩、稚拙的線條,這些是民間美術和兒童美術所共同擁有的特征。例如,X光機的透視構圖意趣,大紅大綠、對比強烈的色彩觀念等。

        在兒童美術教學中,教師往往用成年人的審美意識來指導和品評兒童課堂。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現代信息技術獲得較大進步,人們逐漸忽略了民間藝術,導致民間藝術迅速衰落。在這種狀態下,中小學教師不愿也不會將民間美術引入課堂。在小學一至六年級的美術課堂中,能夠直接涉及中國民間美術文化的課堂占比不到20%,而以自然物象為觀察對象的課堂占比是50%,美術基礎知識課堂占比是30%。兒童美術教學中,人文社科知識的內容較少,民間藝術知識涉及不多,因而,兒童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十分有限。

        兒童對基礎美術知識的了解,不應僅僅局限于春天是嫩綠的、嫩黃的、粉紅的,夏天是深綠的、火紅的,秋天是金黃的、橘紅的……,也就是說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自然物象的細致觀察和表現上。中國民間藝術的造型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和概括,以民間美術色彩為例:紅色、黃色代表著喜慶,代表著皇權;喪葬儀式中所用的藍色、白色、黑色象征著凄涼、慘淡、悲痛。中國民間美術的色彩運用,深受傳統陰陽五行學的影響,形成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青、黃、赤、白、黑,五時——春、夏、季夏、秋、冬,五方——東、南、中、西、北等因素的象征關系。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將這些民間文化的基礎知識穿插于小學美術教學當中,兒童就無法欣賞中國傳統藝術,更無法理解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造型與色彩觀念。

        感性、直觀、抽象、完美是民間藝術與兒童美術創作的共性。民間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以感性的、直觀的視覺去審視世界,以夸張的、抽象的、盡可能完美的畫面去表現世界。兒童也是一樣,“所有的兒童創造都不是對物體原物的模仿,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創造。正是由于這種兒童先天認知的思維混淆,使他們自身原創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釋放,足以支配自己的世界,所有對外界的感知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的。”[3]

        無論是民間藝術家的有意,還是兒童的無意,其造型理念中均表現出一種超自然、超物類、超科學、超邏輯的自由思維狀態。在這種思維狀態之下,其畫面顯得充實、飽滿、自由與奔放。所以,在兒童的眼里,小草可以歌唱,大海能夠呼吸,樹木可以和云彩聊天,馬兒可以長上飛翔的翅膀,小朋友也可以在月球上蕩秋千。因而,教師在兒童美術教學中,將中國民間美術的審美元素與造型理念融入其中,有益于兒童民族文化情感的形成,更有益于兒童審美意識和藝術創造能力的培養。

        三、民間藝術的創作技藝與兒童造型能力的形成

        民間藝術家的創作技藝是全方位的,眼、手、腦共同協作,繪、雕、剪、繡、塑等各種技法綜合運用。而這種全方位的動手實踐能力恰恰是今天電腦時代所缺乏的,卻是兒童所喜聞樂見的,對兒童群體的傳統文化認知和文化情感的啟蒙具有重要意義。民間藝術家通過用心觀察去寫生的作品,以自身的表現需要為出發點,非常注重內心情感的表達和釋放,所造之形不是對視覺形象的直接復制,而是融入自己的主觀情感和思想,對印象本身進行能動性的改造、修飾、規范、取舍和提煉,使其造型特征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與典型,將其融于剪紙、年畫、刺繡等形式中。[4]

        民間藝術是“生產者的藝術”,在長期的工藝創作實踐過程中,民間藝術家在選材、布局造型及設色等方面有其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民間藝術家造型的稚拙化、完美化、平面化和程式化,構圖的規整化、秩序化,對稱性、均衡性、多樣統一性,色彩的象征性、對比性、民俗性和質樸、真摯、熱烈的情懷,對于兒童美術教學有著積極的意義。民間藝術家在各類民間作品創作中,有其獨特的創作規律和創作技藝。在具體實踐中,民間藝術家以諺語、歌謠等形式進行技藝交流,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作品創作。民間藝術家坐在暖暖的炕頭上,唱著信天游,剪著窗花,與文人雅士或專業藝術家在寧靜典雅的環境里進行專業創作有異曲同工之處。專業藝術家以系統的理論和技藝進行傳承;民間藝術家以歌謠、順口溜形象地總結民間藝術的技藝特征。這些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技藝經驗,成為民間藝術創作樸素理論和創作實踐的依據。

        民間技藝口訣對形式的總結體現在形象造型、色彩、紋飾、結構等方面,其中最為普遍的是造型藝訣和設色藝訣。民間技藝口訣內容豐富多樣,包含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玩具藝人總結的塑造口訣“從下而上,由里到外;分段組合,一氣呵成”,上色口訣“從上到下,先淡后濃,先白后黑,頭發靴子最后”、“落筆如飛,厚薄均勻,頭色不過四,身色勿過三”。[5]這些朗朗上口的畫訣不僅僅是民間藝術家技藝的總結,也是中國傳統繪畫技藝的精髓。

        民間藝術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教育意義,而且也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在今天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民間藝術的生存空間在逐步縮小,如何在這種尷尬的狀態下,保護、拯救、傳承民間美術文化是值得所有美術教育工作者重視的議題。

        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條件的完善以及應試教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兒童美術教學更多地依賴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逐步向西方美術教育模式看齊。但遺憾的是西方美術教育模式缺失了美術教育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民族化。民間文化是廣大群眾自己創造的文化,是源頭,是根,是一個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載體,是和生活融為一體的。美術教學特別是兒童美術教學,必須強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與創新,否則在我國特定的社會形態轉型時期,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會面臨被中斷的危險。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美術教學中,教師應以課堂教學、興趣小組、采風考察、民俗實踐等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兒童在欣賞與實踐的過程中接受歷史與人文的教化,提高審美能力、創作技能和求知欲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民間美術視野下師范院校藝術類課程建設研究”(課題編號:GS[2013]GHB084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武葵英.美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63.

        [2]劉吉平.隴南民間美術創作狀態與文化傳承[J].文藝評論,2009(4).

        [3]徐青青.民間美術[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1:58.

        [4]謝子靜.讓民間藝術融入兒童美術教育[J].文藝爭鳴,2010(7).

        第6篇: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范文

        關鍵詞:民族民間藝術;高校;美術教育

        從中國美術教育的現狀來看,教育教學內容大部分都是在外來教育模式影響下進行的,借鑒的痕跡相當明顯,而本國特色重視不夠,缺乏本土化和民族性的東西。幾十年的美術教育發展,雖然我們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我們放眼世界就發現仍然缺乏用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聲音說話的能力。為使我們的美術事業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并蓬勃發展,我國的民族民間藝術就是我們美術教育的最大寶庫。

        一、高校民族民間美術教育現狀

        高等學校是指對公民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它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搖籃,高層次的人才素質包括美術等藝術方面的素質。最早提出對民族民間藝術關注的是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張汀先生。他早在二十世紀期間,不斷探索著民族化的現代藝術教學模式,提出了重傳統、重民間、重實踐的美術教學方針,推動了中國美術教育走向新階段。因此,在全國范圍內,大多數的藝術院校和有相關藝術專業院校都紛紛開設了民族民間藝術的相關專業或者相關課程,例如,江南大學“民族藝術考察與研究”課程。自各地開展民族民間美術教育以來,增加了學生們的自我認同感以及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培養了大量從事民族民間藝術的人才。同時,教師通過言傳身教的學習,提高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是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護民族藝術的責任心。

        但也有民族民間藝術教育相對落后的省區,他們的民族民間美術研究還停留在選修課等低層面的形式上。

        二、本民族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應用

        高等學校是知識分子集中的地區,也是培養人才的地方,還是傳播文化、知識、思想的陣地。因此,高校應該借助本地優勢設置具有本民族文化內涵的藝術專業。比如江蘇宜興陶,云南建水陶,重慶榮昌陶和廣西壯錦,這些民族傳統產品,古色古香,獨具一格。但是有的地方的這些產品的研發現狀并不容樂觀,大多處于手工半手工生產低層次階段,人才層次偏低,斷層嚴重,已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由此可見,高校根據本地特色設置相關專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開設民族民間藝術特色的課程需要與當地民族文化相結合,要挖掘當地的民族文化資源。比如剪紙、年畫、苗族的蠟染,壯族的銅鼓藝術等,這些藝術研究方向都值得我們高校教育中以課程的形式進行專業的探討。在課程中,滲透民族民間藝術文化。比如在圖案課程上,我們啟發學生創造靈感,引導學生用本民族民間圖案等元素進行設計。在這樣的練習中,不僅提高了美術專業水平,也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了學生保護本民族民間藝術的責任心。

        為了研發民族民間藝術,深入進行調查研究是十分必要,這在美術類高校已經形成了傳統,這是一個好現象。在考察、調研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并虛心地向當地民族民間美術的創作者或民間藝人學習,從而得到創造源泉。只有這樣,我們創作或設計出來的美術作品才能保持民族民間的純樸藝術情趣。

        在進行藝術考察、研究的過程中,面對舊有文化和傳統技藝的時候,要使藝術教育走向了真正的“傳承”,使“死的標本”變成“活的文化”,關鍵在于民族民間藝術的開發和應用要同時進行。任何一件作品特別是設計作品從來就不是孤立于商品社會而存在的,它是進行整合再創造出來的新作品,是設計者、創作者做好本民族民間文化整合的基礎上,使民族民間藝術重獲新生。俗話說得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為此,有的地方高校在少數民族特色地區建立實訓基地,開發了該地區的民族美術,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比如廣西特色的建筑或者園林工程和蘇州印象的海報活動就很成功。他們不僅提高了專業人員業務素質,也通過活動提高了整體形象,宣傳了本民族特色文化藝術。

        高校大學生是文化藝術傳承者,因而對他們進行民族民間文化教育是至關重要。其實,美術教育本身就起到了對本地民族民間藝術傳承與發展的作用。這正是“繼承發展一切優秀的傳統,不是融入在古物之中,而是在于繼承保全作為傳統精神的創作者理念,即創造。”民間美術的繼承和發展在于民間美術的民俗應用和社會應用,脫離了現實生活的應用,任何傳統的民間藝術品種都會失去它生存和發展的條件。我們要學習和傳承民族民間美術,要求我們對民間美術要有個消化、吸收、轉換和升華的過程,在創作時借助傳統的民間美術,最終是要賦予它時代的活力。

        第7篇: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范文

        一、民間青花的藝術價值

        1 藝術技法

        民間青花的藝術表現手法,既吸收了中國民間圖案的特點,又融入了中國繪畫的技法,在長期積累中形成了以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不重細節、注重大勢,不重形似而求神似,質樸、簡練,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風格。

        民間青花的主要用筆是線的表現,用線條概括物象的形神關系。通過線的變化,來表現事物形象的量感和質感。以線條的剛與柔、動與靜的運用,產生率真奔放或寧靜優雅的美感。而且用筆自然瀟灑、毫不拘束,像書法一樣,通過快慢輕重和頓挫轉折進行變化。并常常根據工藝性能的需要,結合運用了許多裝飾手法如釉中青花、青花斗彩等(圖1)。

        2 藝術美感

        美的東西是人們不斷追求和向往的,因為它能給人們以愉快、歡樂和希望。而民間青花正是以它那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誘人的藝術魅力,向人們展示出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情趣的美感。

        民間青花沒有藝術理論的拘束,沒有矯揉造作、故弄玄虛,而是民間藝人發自內心真誠的情感流露。從那灑脫的線條、簡練的構圖、生動的形象中能體會到民間青花藝術的率真之美。如圖2嬰戲圖就是這種率真美的很好體現。民間青花出自民間藝人真誠、質樸的心理,給予人強烈的審美感。

        民間青花的青白關系體現出空間美感,在大面積的白底上畫少而精的青色形象,突出一個“疏”字,充分發揮了以白襯青的作用。布白、透白、留白、襯白的方式,顯得形象更加簡練分明,給人以清新自然的色彩感覺。

        3 藝術風格

        民間青花主要來源于生活,表現一些大自然的物象,同時吸取了中國畫的一些技法,不斷創新,用筆自然灑脫,使表現對象形神兼備,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僅要求意境情趣,而且對形象的意態特征進行整體把握。

        民間藝人從自己純真、質樸的內心出發,用飽蘸料水的筆隨意灑脫地運用于陶瓷坯體上,有如寫意國畫的紙墨相發,產生特有的肌理韻味。其輕重虛實、曲直剛柔均根據畫意大膽勾勒,在隨意的用筆中自然展現著線條的活潑流暢,毫無矯揉造作。他們從內容到形式處處反映出民族化、大眾化的特色。如圖3的山水小景,寥寥幾筆中,呈現給人們的是一種簡練中見豐富、樸拙中顯靈巧的藝術風格。其青藍的色料和白中泛青的釉色組合,構成統一的色調,形成青花的獨特裝飾體系。

        二、民間青花的文化價值

        1 生活價值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可以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民間文化是影響民族感情、民族氣質和民族審美意識的重要元素,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它完全融于人們的生活中。民間青花作為大眾百姓日常使用的器具,功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裝飾題材內容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和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與審美情趣。民間青花藝人們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從生活中吸取裝飾的題材與形象,在平常生活中發現美、表現美。

        民間青花的作者大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勞動人民,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大批量地生產,但由于坯胎和青花料的工藝制約,要加快繪畫速度自然必須草化線條,簡括形象,有的進行了夸張、變形。同時因為他們社會地位的低下,生活勞作的艱辛,為宣泄一種苦悶情緒,他們寄情于游山玩水,聽泉下棋。有的在臨江垂釣中忘去疲勞,有的逗孩子來開心。如圖4的山水人物圖,民間青花中出現了許多描繪這些生活實景的畫面,有濃郁的生活情趣,給人輕松愉悅的美感。

        2 社會價值

        民間青花最大的特點是符合平民百姓的審美需求及工藝制作,同時反映出民族化、大眾化、社會化。它將民族性格、民族感情貫穿其中,體現了民族審美意識的共同特征,把民間青花藝術伸向廣泛的現實生活,分析、概括、提煉成一幅幅反映社會風俗、民間傳說的山水、花鳥、文字及吉祥圖案。通過這些畫面在器物上的集中展示,從而構成了民間青花的獨特風格。如圖5福壽康寧罐,“福”、“祿”、“壽”、“喜”,原本是書法作品,但經過民間制瓷藝人巧妙的構思,將其納入了青花瓷裝飾之中,并使其變為具有裝飾美的形象。

        民間青花瓷的圖案裝飾還具有儒、佛、道三家的思想軌跡。儒、佛、道三家思想對華夏民族素養、文化心態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比如儒家倡導的“天人合一”,便是把人與自然共融合并的一種整體觀念,于是人們賦予花、鳥、蟲、魚的吉祥寓意和豐富的擬人情感,正是體現人對自然的認識。在中國思想史上,儒道兩家的思想體系是互相補充的,儒、道、佛三家也常常合流出現。如圖6以“漁樵耕讀”為題材的吉祥圖案,就表現了中國古代士大夫在儒、佛、道三家思想中的徘徊,而歸于山林隱逸的這一特點。道家強調想象,體悟與吉祥圖形的象征寓意也不無關系。

        3 心理價值

        普列漢諾夫曾說過:“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由它的心理決定的。”民間青花中可以發現中國民眾祈求吉祥心理的表達,這是中國民間特有的文化內涵。“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趨吉避兇、寓意吉祥、希冀幸福,已經成為民間陶瓷藝術的文化主題。

        與官窯陶瓷相比,民間陶瓷除了自然、樸素和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還表現在裝飾上,用寓意和諧音來象征吉祥的圖案比官窯器多得多。游魚圖案象征富足有余;牡丹象征富貴;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鶴象征延年長壽;鴛鴦象征成雙喜慶;鹿象征官祿;蝙蝠象征幸福等。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形式與發展,除了潛在傳統意識外,其本身發展的內趨力,也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由民族文化積淀所形成的一種象征物在不斷地運用過程中,又不斷增加新的內涵。民間青花的實用性、多樣性,從而促成了裝飾題材的廣泛性和豐富性。青花瓷是民間藝人經過歷史的傳承,并不斷創造的產物,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與人民大眾的普通情感緊密相連。

        三、民間青花現代設計價值

        1 民間青花的發展趨勢

        民間青花這一民族傳統藝術有其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官窯青花相比,民間青花普遍胎質較粗、造型簡單、裝飾不細,加上數量多、價格便宜,故民間青花長期以來不為人們重視,鑒藏家們推崇的是做工精細的官窯青花,博物館展出的也多是官窯瓷器。直到20世紀后期,民間青花在中國才日益受到現代藝術家和學者們的重視(圖7),關于民間青花的研究也才日漸增多。現在人們已逐漸認識到民間青花藝術是一個值得深入發掘、充分利用的民間藝術寶藏。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 提高,青花瓷的功能效用也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青花的內涵與外延都開始發生改變,從“民族化”“高雅化”開始向“世俗化”“裝飾化”轉化。在現代青花的范疇里,民間青花的繪畫風格得到社會的普遍接受。現代青花在保持歷史上民間青花質樸、率真、自然的藝術風格前提下,通過材質、工藝的變革和藝術的更新,把裝飾在日用瓷上以滿足人們實用為主,發展成裝飾在藝術陳設瓷上的現代民間青花藝術,可以滿足人們收藏、鑒賞的需要,使它適應現代人更新更高的物質和精神功能的需要。

        民間青花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為我們營造了一個豐富而充足的物質世界,而且塑造了一個有華夏民族特色的精神世界。經歷時間長河的沖刷,卻毫不褪色,反而以其東方神韻之美,顯現出薪火相傳的魅力。現代民間青花從傳統民間青花上發展、蛻變而來(圖8),在繼承傳統民間青花的簡練、質樸、率真、灑脫的藝術風格基礎上融合現代藝術的創作觀念、手法,達到了現實與傳統的對話,將傳統與現代的事物融合一體,開創了民間青花的新局面。

        2 民間青花的現代設計價值

        青花瓷從14世紀生產到現在已經有約七百年的歷史,由一個新生的、不起眼的一般瓷器品種發展成為明清時期以來的主流產品,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器具之一,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能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物美價廉,特別是它的藝術審美特點能夠適應和滿足大眾的審美要求。現代,我國多以青花瓷作為國家大慶宴會、接待外國元首和駐外使館實用的器皿。由于我國對外交流日益擴大,青花瓷已為我國駐外一百多個使館使用,青花瓷在我國外交上已成為國家級的用品。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民間青花的藝術價值與意義正在被重新喚起,并逐步為一些國內外的現代藝術家和理論家所關注并在實踐中所借鑒(圖9)。返璞歸真是現代藝術發展的特點,而民間青花就具有率真、質樸的本性,所以從民間青花中尋求靈感是現代藝術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現代許多陶藝家常采用民間青花這種特有的民族化語言,逐漸從室內的裝飾小件器物及日用器皿,走出到更大發展空間的室外去,這種介入到“公共空間”領域的新藝術形式也是傳統青花瓷所無法比擬的。這樣它的價值空間與實用功能得到了更大的延伸,也創造了民間青花藝術的更大社會價值。

        第8篇: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范文

        關鍵詞:民間藝術;品牌;建設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6-0150-01

        一、河北省民間藝術文化

        河北省處于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一個文化大省,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在這里孕育了絢麗多彩、形式多樣的民間藝術。在這里有地方戲曲、民間美術、特色的工藝、武術、雜技、等多種多樣。總體概括來說,既有北方民族的粗狂、淳樸又有自然的優美特征。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藝術都是從不從的角度來表現中華民族的文化,這些都是源于民間生活、民間節日而日積月累興盛起來的,深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

        現在河北民間藝術是珍貴的物質和精神的文化遺產,不僅在全國,甚至在全世界都得到了認可。在2006年,國務院批準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其中,河北省有39個項目進入了該名錄,位于全國第四,其中包括武強木版年畫、豐寧滿族剪紙、曲陽石雕、蔚縣剪紙、衡水內畫等。在2008年6月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傳名錄忠,玉田的泥塑、定瓷傳統燒制技藝等被收錄其中。河北省的民間藝術實在河北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發展起來的,承載著河北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通過民間藝術的品牌開發與建設,更好的對河北民間藝術進行整合,更有利于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二、品牌的開發與建設研究的可行性

        河北民間藝術有二十多個門類,但現在實際上鮮為人知的很少,像蔚縣剪紙、玉田泥塑、衡水內畫等少量的藝術品得到了發展,形成了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但是還有大量的民間藝術品都沒有得到世人的關注,更談不上發展,有的甚至已經沒落了。在這種發展的條件下,由于缺乏統籌,使得民間藝術品資源的文化價值開發收到了很大的局限。所以在這樣的發展現狀下,從新整合思路,通過民間藝術品牌的開發與建設,統一的對長期處于“零散”狀態下的民間藝術進行整體包裝。從整體的角度上來組織、協調,更好的推進藝術品的總體發展。

        目前,針對與河北省民間藝術發展現狀來說,雖然河北省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廣闊的民間藝術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但是河北民間藝術品牌形象不夠鮮明,相對于國內其他的省市發展還是比較的落后。冀派內畫的創始人王習在采訪中這樣說:“只有將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成‘知名品牌’,才能引起各界廣泛關注,才有可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它也才能會得到更好的保護!”所以河北省民間藝術品牌的開發與建設在民間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是勢在必行的。

        三、河北省民間藝術的品牌建設

        民間藝術的品牌開發與建設就是通過品牌的創意策劃,延伸民間藝術品牌的文化產業鏈接,實現民間藝術品牌的有效保護,從而使民間藝術有文化資源走向市場,以全新的品牌整合面向大眾,成為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實現區域文化品牌特色的功效。其主要就是把具有深厚歷史積淀的民間藝術,置入現代的文化產業語境中,通過品牌的開發與建設,大力開發,成為區域間,國際間可以廣為交流的新的文化產品。這種民間藝術的開發模式,可以針對不同性質、不同類別的民間藝術進行區別分類,合理開發利用,從而保證民間藝術可以得到持久的發展。在民間藝術品牌的開發與建設研究中,應注重的是民間藝術文化的審美與價值的體現,同時還應該注意的是區域民間藝術資源的獨特個性,展現出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和人文。每一種民間藝術的形式都是源于其民俗文化的土壤。

        由于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有自己的特色,在對本地區的民間藝術進品牌開發與建設也要結合本地區的因素。在河北省民間藝術品牌的開發與建設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應該著重體現河北人的地域特點,忠厚樸實的性格和開放進取的現代風格。在品牌的包裝設計,形象及傳播等多方面都應該與之結合,反映出民間藝術產品的特色,河北人民的特色,河北區域性的特色。2.在民間藝術品的品牌建設設計時,體現出民間藝術品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并且在包裝過程中,標志的設計,顏色款式的定位等外在的視覺元素,應滿足消費者的特殊心理要求。3.在民間藝術品牌經營的過程中,不能因為銷售和市場競爭而失去了民間藝術文化的本質內涵,民間藝術是一個通過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形成的文化剪影,是幾千年里文化的積淀而形成的龐大陣容,在河北民間藝術品牌的開發與建設過程中,應保證品牌的質量,注重對品牌的控制,遏制一切不正當的競爭和損害民間藝術品牌的行為。

        四、總結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龐大陣容,河北省是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擁有燦爛的民間藝術文化,在我國的民間美術中,河北省的民間藝術也是重要的組曾部分,深為廣大群眾喜愛,民間藝術就是需要更好的繼承與保護,需要更好的傳播與宣傳,需要更好的保存歷史文化的結晶,對河北省民間藝術進行品牌的開發與整合是一條必經之路。

        本文為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308028

        第9篇: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范文

        中國是多民族聚集的國家,得益于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滋養,各民族、民間藝術種類繁多別具特色,地域性構成民族區域的文化標志,塑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代表著人們的生活習尚,體現出濃郁的民俗色彩和地域風情。如陜北剪紙,東北皮影、蛋雕,徽州三雕,河南的年畫,唐卡等,④透過不同形式的民間美術,人們可以窺探到不同民族、區域的民間禮儀、民俗風情、審美情趣。內容豐滿形式多樣,原汁原味的自然流露,隨性而質樸的表現風格,具有感人的力量,超越時空的藝術魅力和鄉土情結。在海納百川中匯入華夏文明的源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作為北方的畫家,應著眼于北方的人文景觀地域特色,在我國北方,流人文化、鶴文化、冰雪文化、工業文化包含著東北特有的生態文化資源,是歷史發展的人文印記,“鶴”被譽為神鳥,生態鳥、吉祥鳥,它以形態之美、色彩之美、聲韻之美而著稱。它的姿態優雅、本色天然,在蘆荻雁蕩生生不息,群鶴翔舞蔚為壯觀。鶴已成為北方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養分。白山黑水的冰雪世界孕育了北大荒版畫,冰雪文化構成東北最具品牌的旅游產業,演繹為城市的文化氣質。紀念冊、旅游工藝品、攝影、雕塑、浮雕、壁畫等,作為公共空間藝術從題材到形式是城市文化的標志和符號。北方的畫家應更加關注北方的地域民俗中典型化的原始生態,地域性的民族、民間藝術獨有的人文風情。北方,沼澤湖泊、沃野千里,南方多石林舟橋,湖畔觀荷柳暗花明,北方多森林平原,白山黑水冬花雪韻。北方的樺樹皮制作的工藝品以天然本色、自然肌理與精美手工藝巧妙結合,盡顯天然氣象,北方的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的田園漁獵生活,體現了人與自然天地和諧共生。馴鹿、帳篷、雪橇,不懼寒酷的生活,就是他們與世相處的存在方式。他們使用的弓箭,取自天然,造型精美,手工技藝精湛,以獸皮自作服飾,傳統飾品、一派天然本色。達斡爾人的服飾圖案精美、巧奪天工,刺繡結合裝飾工藝,裝飾紋樣體現了民族的傳統寓意。這些都是歷史和文化的寶藏,也是創作的重要素材,各種精湛的技藝和他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創意在民間散發出異樣的光彩,作為藝術家要看到生活的地方,那些即將被人淡忘的地方,那些漸行漸遠的風景。自然本身并非藝術,但真正的藝術來自于生命體驗,離不開我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南方,民間工藝特色濃郁,例如石雕、磚雕、浮雕,其根基發源于民間,雖然形式樸素卻極富創造智慧和工藝之美。徽州文化滄桑的歷史風貌,在尋常巷陌中所散發出的人文氣息,蘊藏在雕梁畫棟之間,引發無限的思古幽情。木雕、石雕、磚雕堪稱三絕,徽州三雕早已名揚天下。傳統的建筑雕刻裝飾,從結構上重視牢固與美學協調統一,飾以雕刻的地方極為講究,形象與色彩皆自然得體入理入微,常以材料本色別具匠心。木雕上的松石、云泉與奇花異草、來自民間的傳統,就是徽州典型地域形象。徽州文化具有程式化、符號化的美學特征。濃郁的徽派建筑在造型上別具特色,融化在整體環境之中,白墻青瓦、古樸淡雅,特別是木雕藝術,歷經工匠打磨雕琢更為華美典雅,身臨其境,令人留連忘返。三分精美,七分儒雅的古舊浮雕,構筑成立體的景觀空間,令人感嘆!徽州民居依山傍水,風水布局、修竹茂林、相互掩映,從自然天成的環境到人工配置的山水林木,總是和建筑雕刻渾然一體自成格調,民居的前庭后院飾以庭園植物、花草,粉墻以磚雕,石雕、花窗為裝飾,石磚鋪地,曲徑通幽。馬頭墻綿延起伏,錯落有致、形式獨特巧奪天工,使建筑、山水、花木相得益彰,宛若詩意的田園,顯示出園林化的格調,達到了建筑功能與審美的和諧統一。濃郁的地域的民俗風情,也是木雕中題材內容的來源,即便是人物為主的木雕,其襯景,也是從徽州園林中攝取精華,汲取了山區古老村落獨有的靈秀氣韻。徽派建筑成就令世人矚目,雕梁、斗拱、門廊、窗欞、均以平雕、浮雕、鏤雕作裝飾,恢弘而大氣。內容多以花鳥蟲魚為題材,或以戲文故事借物喻人。祥獸蠢蠢欲動,方寸之間寄托著達官仕子躊躇滿志的情懷抱負。其中獅子象征飛黃騰達、魚和蓮花寓意連年有余。成串的葡萄代表子孫繁盛。枕和蝙蝠象征著四季吉祥。徽派建筑門樓多以水磨青磚、石雕青瓦裝飾,造型別致酷似漢字的商字。民居多以木結構為主,天井書齋、內堂高大,門窗為鏤空雕刻,工藝繁復精巧。早年內院串通,據說可以穿堂入戶雨不濕杉。小溪沿山腳由東而西、彌漫著青灰色調,紅燈高掛、古韻猶存,極為賞心悅目。鄰里旅人談古說今,伴著四溢的茶香、挑夫的木履,置身其中仿佛時光倒流,令人回到歷史的深處……流連于古鎮西遞,可謂移步換景。胡氏宗族營造的邸宅家院、古道民風,雖歷經風雨洗盡浮華,卻更顯歷史悠久,古樸典雅。這里曾孕育了無數飽學之士、文人墨客。在茶樓面鋪,綿延伸展、高低錯落的古老村落中,依稀可見昔日的繁華。明德園、流水人家、胡氏宗祠、應福堂、老屋子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徽派建筑白墻青瓦、檐角飛翹、處處獨具匠心。徽派經典結構樣式其實都源自于民間藝人的杰出智慧與發明創造。

        二、民間藝術的的精神世界

        宗教與世俗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宗教源自于古老的民間傳統和精神信仰。各民族生活習俗與各不相同,但宗教情結,卻深入民間,衍生為各種文化形態。以對神靈的尊崇與供奉、祈愿,獲得神靈的保佑庇護,在民間建有大量廟宇、傳播教義、朝圣祭祀表達民間信仰等。民間藝術中的宗教形式,目的是為宗教服務的。民間藝術并非宗教藝術,但二者又有著內在的聯系。民間藝術中有眾多的題材內容與宗教有關。佛教故事內容大量留載于世,包括建筑、祠廟、浮雕、宗教題材的民間壁畫、建筑墻飾和工藝品,描繪出超脫世俗的天庭境界,反映了民間對宗教的神圣敬畏。自唐宋到明清,敦煌、龍門、永樂宮、法海寺等代表作,都體現出宗教對世俗生活的巨大影響,也寄托著民間文化中的“宗教情結”。中國的傳統壁畫的宗教內容主要是表現佛祖的修行歷程、佛法記述的本生故事,天庭世界的蕓蕓眾生,使人沉迷于想象的世界獲得超脫,令信仰者頓生修行信念。風格上往往氣勢宏大、富麗堂皇、色彩華美、畫工精湛。據學者研究考證:敦煌壁畫樂舞包括天樂和俗樂。天樂寄托對天國的幻象,展示出佛教世界的繁華,俗樂表現了世俗世界的歡場,具有濃厚的宗教意味。實際上,宗教作為統治者的精神工具有其獨特的社會功能,但作為文化傳統,在各種形態的民間藝術中也傳播“普度眾生”的慈悲情懷。因此在世俗社會影響深遠。最豐富的想象都來自于民間。歷代的工匠、畫師以想象和智慧為宗教的傳播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早已突破了民間畫工與藝術家的界限。建筑是造型與結構的藝術形式,門庭寺院在民間的廣泛設立,作為面向社會開放的場所,為信仰者提供了求神納福的場所,營造出濃厚的宗教氣氛。建筑構件的鋪排組合、美化裝飾,屋檐斗拱、瓦當門樓、匾額磚雕、風水布局、院中其他雕刻裝飾等都有特別的講究。民間藝術的祭祀供奉與民間宗教有關的裝飾藝術,如各類神像、祖先像、祭祀物品。它們往往按照傳統的規范樣式進行創作,在人物的造像、比例設色、裝飾配置等方面,都有嚴格的法度規范。在民間各類神像家喻戶曉,民間藝術中的宗教題材,所表現內容除了佛教、道教外,也包含了流傳民間的原始宗教、他們或來自于圖騰崇拜、祖先信仰,或是歷史故事、人物傳說、神話名錄的經典傳奇,又結合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內容極為豐富,天地神靈與人生活有關的神祇在民間廣為祭奠。隨著社會的發展,有時民間藝術也出離宗教藩籬、轉向世俗化,強調實用功能裝飾效果與審美效果。它所呈現的,是一個充滿浪漫想象、世俗趣味的文化精神世界。

        三、解讀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象征性、隱喻性、裝飾性

        在理論總結、梳理后我們發現:民間藝術來源于生活,植根于情感,生長于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因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觀念決定形態,藝術作為精神世界的支撐,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立場中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倫理觀念持續發展,在各種藝術形式中都體現出和諧、圓滿、豐收、吉祥的精神氣象。深入到漢族吉祥文化印記中。在持續的演繹發展中,編結了文化根脈發育生長的基因。世上沒有什么東西憑空而來。民間的各種造型元素都有發源的根脈,可謂意味深遠,從普遍意義上,龍被喻為告天命者,成為華夏民族的精神象征,漢文化的精神圖騰。龍鳳呈祥代表天地之間陰陽調和,每逢年節,舞龍、舞獅成為漢族獨特的人文景觀。饕餮被喻為神界的主宰,來自于獸首紋樣的復合變異,象征統治者的威嚴,在商代是權貴與身份的象征。這類復合紋樣在青銅器上的尊、鼎、爵等器物上綻放異彩,表達了莊嚴、獰厲之美。石獅被譽為神獸,獅的造型莊重威嚴且成雙成對,作為宮廷宅院的重要裝飾,昂然肅立驅邪鎮宅。蓮花與佛教故事緊密相連,民間信奉佛祖、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成為民間世俗化的精神信仰。花鳥蟲魚、裝飾手法蘊涵了濃郁的地域特色,再飾以彩漆做舊更加天然古樸。鳥和魚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魚在各種藝術與題材中都是民間熱衷的主題,魚的造型被民間藝人表現得情態躍動、生趣盎然,早已深入人心。這些技藝傳承的傳奇故事,不斷演繹變幻,出現在各種藝術作品中,成為研究民間文化的活化石。來自民間百姓的平實生活圖卷,也是歷代藝術家們關注的題材,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參照和圖式信息。這些元素帶有濃郁的神秘色彩和精神象征以及文化符號特有的內涵。這些平淡事物衍生的圖示語言,對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帶來了無限的靈感和啟示,對今天的藝術創造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民間藝術蘊涵文化思想,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普世價值觀,充滿人文關懷,是一部圖像學的百科全書。

        四、保護與發掘———關于復興民族、民間文化的思考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网站 | 五月丁香六月婷婷视频播放器 | 色悠久久久久综合网伊 | 亚洲日本欧洲aⅴ在线观看 加勒比色老久久综合网高清 | 日本人成ⅴ在线观看免费 |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