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企業綠色管理案例范文

        企業綠色管理案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綠色管理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企業綠色管理案例

        第1篇:企業綠色管理案例范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供應鏈理論;案例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28-0034-02

        1 可持續發展供應鏈研究

        1.1 閉環供應鏈研究

        Lee H.L.(1997)認為閉環供應鏈管理是企業贏得競爭的一種新策略,是一種現代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Fleischmann(2001)從績效考核角度分析了閉環供應鏈設計與前向供應鏈設計的區別,并提出需要將逆向物流和前向物流進行整合;Harold et al.(2001)從經濟、環保、物流渠道等角度研究了閉環供應鏈系統的設計原則;2005年,Walkfr預言供應鏈包括閉環供應鏈系統的復雜性在速度、可變性、有聲化、可視化和價值五個方面日趨復雜,即所謂5V原則。

        在國內,朱博等在傳統供應鏈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從可持續發展、環境、管理、開拓新市場、應對不確定性、物流網絡與回收方法匹配、提高回收質量和再循環能力等角度研究了閉環供應鏈的設計原則;趙曉敏認為閉環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哲理,該理念同樣強調通過鏈上各個實體的協同運作來實現整個系統的最大效益;孫林巖等將逆向物流與傳統的前向物流、閉環供應鏈、綠色物流、廢物管理及可持續發展概念進行了比較。

        1.2 綠色供應鏈研究

        綠色供應鏈(Green Supply Chain)或稱環境供應鏈(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最早起源于國外,即在供應鏈中增加環境因素思想。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MRC)進行了一項“環境負責制造”的研究,并于1996年較早地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1999年,Handfield和Nichols對綠色供應鏈給出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定義:綠色供應鏈是包括從原材料到最終用戶的同商品及信息的流動和轉移相關的所有活動,物流和信息流都是貫穿于供應鏈的上下游。2000年,Roland Clift和Lucy Wright應用生命周期分析法(LCA)研究了產品供應鏈中環境影響與經濟增值之間的關系。2002年,Stevels例證了供應商與制造商在生態設計領域和制造過程中進行合作能產生巨大而深刻的生態和經濟效益。2003年,Joseph Sarkis主要研究了怎樣將環境決策整合到供應鏈戰略決策中去。

        在國內,王國文認為,綠色供應鏈就是將低碳、環境保護思維融入所有的物流和供應鏈環節之中,形成從原材料采購到產業設計、制造、交付和生命周期支持的完整的綠色供應鏈體系。謝紅燕認為,隨著公眾對環境問題的廣泛關注和政府的嚴格管制,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成為現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錢宇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等領域綠色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在越來越多的行業,特別在制造業、物流業等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上,“低碳經濟”越來越彰顯其重要性。

        1.3 逆向供應鏈研究

        James Stock在1992年給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bI)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逆向物流是一種包含了產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產品廢棄處置、再處理、維修與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動。

        Burnetas&.Gilbert(2002)研究了供應商在面對多個不相互競爭經銷商的情形下,如何設計數量折扣合同的問題。

        Savaskan(2004)提出了制造商可采用的三種不同的回收渠道回收廢舊產品。并應用博弈方法建立了以制造商為主的分散決策模型。通過設計協調機制,研究回收渠道對閉環供應鏈中成員定價及其利潤的影響。

        王文賓、達慶利(2007)考慮消費者及全社會利益的前提下,應用Stackelberg博弈理論和最優化理論給出了制造商主導的逆向供應鏈三種情況(制造商不參與渠道、制造商參與渠道和集中式決策)下的制造商與零售商的利潤分配問題,并對這三種分配方案進行了比較。

        1.4 應急供應鏈研究

        Tang C.S.(2005)、Christopher M.(2004)、Sheffi Y.(2005)等,分別提出了“彈性(Resilient)供應鏈策略(Strategy)”的理論構想,描述了“魯棒性(Robust)”與“彈性供應鏈策略”的聯系與區別。Tang C.S.根據風險的性質,把供應鏈中的風險分為運營風險(Operational risk)和突發事件(Disruptions)。還根據風險給企業造成的影響,把供應鏈中的風險分為與原材料供應相關的風險、與產品市場需求相關的風險和與產品生產過程相關的風險。

        孫云展,陳宏(2009)分析了應急狀態下的供應鏈與傳統供應鏈的不同,并構建了抗震救災物資管理工作的流程。作者認為,應急供應鏈物資管理流程具有較強的可移植性,對整個地震災區的救災及重建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很有可能取得較大的社會效益。

        2 可持續發展供應鏈案例分析

        2.1 鴻海集團案例

        鴻海集團在大陸的投資企業――富士康正在低調而疾速地增加在大陸的投資,數據顯示,2010年經由臺灣“投資部投審委”核準的鴻海匯往大陸投資金額為36.6683億美元,集團擁有60余萬員工及全球頂尖IT客戶群,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日本、東南亞及美洲、歐洲等地擁有上百家子公司和派駐機構。2008年富士康出口總額占中國大陸出口總額的3.9%,連續7年雄踞大陸出口200強榜首。

        (1)鴻海供應鏈管理變革。鴻海供應鏈管理變革集中在“客戶永續關系”和“產品完全制造”兩大方向。在產品完全制造方面,鴻海成功發展“不做則已,要做就從內到外一條龍”的方式,建立完整的生產體系。供應鏈缺什么,鴻海便進行投資,彌補產業鏈的缺失環節。鴻海由1C發展到3C領域,進而發展到6C領域,一步步實現自己的整合計劃。

        ①PC領域的整合

        A.上游整合

        模具生產:從創業至 1978 年,郭臺銘決定把錢投入設立自己的模具廠,正是因為這次舉措,鴻海從此有了競爭者沒有的、可以持續累積進步的技術。

        進入連接器領域:當PC時代開始悄然來臨時,鴻海憑借其模具技術于1981年成功的進入了電腦連接器領域,鴻海自身得以不斷壯大。

        B.下游整合

        機殼生產:1995年開始,鴻海從模具能力發展了第二種核心業務――機殼。

        準系統組裝:1996年,鴻海正式進軍準系統的組裝,這是一項最重要的向后垂直整合。

        ②橫向整合――CMMS模式的誕生

        鴻海橫向整合引入了CMMS模式,不僅令鴻海在全球EMS企業中的排名大幅躍升,也給這一市場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時至今日,偉創力等全球代工領域之王亦借鑒了這一模式。

        ③多元化整合

        2002年至今,鴻海沿著產業鏈不斷蠶食。2003年8月,鴻海收購總部設在芬蘭拉蒂的塑料鑄模公司Eimo Oyj約93.4%的股權,獲得了歐洲、亞洲和美國的注塑設施;2005年,鴻海收購了奇美集團旗下通信公司55%的股份。

        作為從“制造的鴻?!毕颉翱萍嫉镍櫤!狈e極轉型的重頭戲,2003年5月,鴻海旗下沛鑫半導體和群創光電在臺北、昆山和深圳三地全面導入基地啟用與營運提速階段,標志著鴻海在半導體設備和TFT-LCD(液晶顯示面板)產業領域展開實質性的布局。

        ④由3C向6C的整合

        2003年以后,鴻海每一年的營業額都要增長超過一千億,即使組織沒問題,但如果沒有足夠的市場空間,根本無法應付一年一千億的增長。郭臺銘在2002年中就宣示要準備進軍下一個 3C:分別是 Car(汽車)、Channel、Content(數字內容),這三個發展方向,將是鴻海營收的動力來源。

        (2)案例小結。截至2006年,鴻海的營業額增長了56倍,利潤則增長了38倍。2010年營收增長39%,達到了850億美元。

        2.2 閉環供應鏈案例

        (1)案例概述。本案例為一大型企業運作的決策問題。迫于政府和法律的壓力,公司正在考慮是否在原有正向物流網絡的基礎上,構建逆向物流網絡。為了完成此項目的,企業進行了試驗性研究。假設在回收中心建立完成的前提下,企業回收了一批公司生產的產品,現需要給出回收決策的最佳方案,使這些廢舊產品在提高利用率的基礎上,給企業和社會帶來最大的貢獻,從而便于企業作出正確的決策。

        (2)數據搜集。本案例考慮從同一地區回收處理四種產品,為了計算的簡便性,進行如下假設:①所有的決策過程是在滿足市場需求的條件下進行的;②雖然回收產品的種類不同,經過再利用處理后所得零部件數量不同,但企業生產及回收均為主要外部材料相同的家用電器,再生處理得到的材料相同;③本案例中只考慮從同一地區回收廢舊產品;④回收中心的處理能力能滿足所有回收產品的處理。案例通過對模型求解基于得到的數據,并對此函數進行求解,得出了為最優解的求解步驟。

        (3)案例結論。案例中回收的70臺洗衣機、100臺電視機、60臺電腦、80臺電冰箱中,當60臺洗衣機、80臺電視機、50臺電腦和70臺電冰箱被用于再用處理,10臺洗衣機、2臺電腦和10臺電冰箱被用于再生處理,20臺電視機和8臺電腦被用于填埋處理時,可給企業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最大值為3605.6元。

        3 結 論

        第2篇:企業綠色管理案例范文

        2009年2月11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2008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這是中國移動連續第三年推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這標志著中國移動的企業社會責任戰略與管理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報告》從中國移動企業社會責任的戰略與實施、利益相關方溝通與回應以及年度社會責任“五大工程”等方面系統總結了中國移動2008年承擔社會責任、實踐可持續發展取得的進展,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目標。

        優化CSR報告,實現相關方溝通機制常態化

        建立穩定、通暢的溝通渠道是確保企業CSR活動符合相關方需求的前提。中國移動2008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與前兩次報告相比,更加完善了相關方溝通機制,并結合重點議題,針對國際、國內相關方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專項披露。

        中國移動連續三年滾動編制和CSR年度報告,形成了報告編制的規范方法與流程。與此同時,一些運營子公司也開始CSR分報告。

        本次《報告》特別還增加了大專題“與奧運同行”和小專題“‘5?12’汶川大地震救援”兩項。

        全面落實五大社會責任工程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裁王建宙在會現場表示:“中國移動2008年以明確的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為指導,建立了全面配套的管理保障制度,全面落實五大社會責任工程,取得了突出成效。”

        在“農村工程”方面,中國移動積極推進“村村通電話工程”,以豐富的信息幫助廣大農戶走上致富之路,成為廣大農民獲取涉農信息的重要平臺。

        在“生命工程”方面,2008年,中國移動實現了扶貧助困活動的系統化、戰略化的管理和組織,有效提升了活動成效。

        在文化工程方面,中國移動2008年加大力度開展不良信息專項治理,處理客戶不良信息舉報843萬件,取得明顯成效。

        在綠色工程方面,中國移動“綠色行動計劃”取得突破性進展,“綠色包裝”開始進入實質應用階段,全年新建綠色能源基站2135個,開辟了通信產業“綠色”藍海。

        在志愿工程方面,中國移動成立了中國電信行業首個員工志愿者協會。在奧運會和殘奧會召開期間,中國移動共有2,451名奧運城市志愿者為盛會提供了超過2,5000小時的志愿服務。

        大陸惟一入選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企業

        第3篇:企業綠色管理案例范文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4;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0-0051-02

        引言

        隨著人們保護環境、節能減排意識的增強,企業供應鏈上的諸多問題逐漸顯現。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環境下,綠色供應鏈管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新興的企業戰略管理模式,因此,被實務界和理論界得以高度重視[1]。

        當今社會,工業迅猛發展,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環境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如何取得經濟和環境的雙贏,提高企業活動與環境之間的相容性成為企業和社會共同研究的熱點問題。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整個供應鏈管理中綜合考慮環境與資源效率的一種現代管理模式。企業是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主體,為有效測評和引導企業的管理行為,在其實施過程中必須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進行及時全面的評價。但是,目前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研究僅限于比較狹窄的范圍 并沒有進行全面、廣泛深入研究。

        一、綠色供應鏈及其績效評價的理論分析

        (一)綠色供應鏈的內涵

        綠色供應鏈的研究開始于1996年,當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資助密歇根州立大學制造研究協會(MRC)進行了有關環境負責制造的研究,并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目的在于使供應鏈中環境影響因素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

        一般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基于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保護的供應鏈管理模式,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的管理模式,它對產品從原材料購買與供應、生產、營銷,到最后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整條供應鏈管理進行綠色設計,通過供應鏈中各企業內部部門和各企業之間緊密綠色合作,使整條供應鏈在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管理方面實現和諧統一,達到系統社會、經濟、生態最優化 [2,3]。

        目前,對綠色供應鏈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其概念界定還不健全和完善,還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1,4,5]。

        (二)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

        所謂績效評價,即運用數量統計學和運籌學等科學方法對評價系統提取相關的指標因子,對照標準的評價體系按照相應的程序,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對特定組織或系統主體在一定的時期內完成的效益和業績給出客觀、準確和公正的度量和評判。

        綠色供應鏈的績效評價的著眼點應服務于綠色供應鏈的總體目標,它包括綠色供應鏈內部各環節的成員,并涉及供應鏈的整體經營狀況和運營關系的各種指標。從空間來看,應該涉及供應鏈系統的內部績效、外部績效和供應鏈整體績效。從時間來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由此,確定了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基本思路。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相對于“供應鏈管理”,我國企業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更為陌生,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處于起步階段。就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來講,國際上研究較早,國內的研究大多數是跟蹤研究和經驗性的總結。

        目前,國內很多學者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進行了研究。目前國內學者的主要觀點是,綠色供應鏈績效是指綠色供應鏈的運作過程和運作效果;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是指圍繞供應鏈的目標,對供應鏈各環節運作進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評價。

        (一) 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通過建立真實、客觀、全面的同時具有可操作性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供應鏈管理的綠色化提供了衡量標準,為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必要約束和激勵機制。

        劉源認為可將指標體系按生命周期分為形成階段指標、發展階段指標、成熟階段指標、衰退整合階段指標等四個階段性指標。

        馬飛、陳宏軍、楊華基于DEMATEL方法,給出了從流程、客戶服務、財務、環保、信息以及知識層面對綠色供應鏈評價指標的方法。

        張培、趙濤、張華倫等根據ISO14000環境管理認證、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成果以及專家的意見,主要從核心企業業績水平、供應鏈管理水平和供應鏈綠色水平等方面指標進行評價[1]。

        溫宏博、王富華、黃燕等人從綠色供應鏈綜合績效指標構建的視角,為已有的指標體系做出了補充和完善。

        綜上所述,專家學者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比較深入,但在具體的設計中不應該僅僅注重財務指標,也應該注重非財務指標領域的量化指標。

        (二) 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1.國內學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方法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類:

        張安霞、張紅巖、陳彥召、陳煥江提出了基于SPSS因子分析法的企業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其研究結果可用于評價綠色供應鏈的績效及分析綠色供應鏈的運作過程。

        韓志新基于成熟度的視角進行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的評價,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為出發點,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使用價值。

        李靜芳、余送、黃芳利用多層次灰色關聯度模型進行了企業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并以實例驗證了該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確性。

        曹慶奎、趙斐基于隸屬度轉換算法,改進了綠色供應鏈中的不足,提高了績效水平。

        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對綠色供應鏈績效進行校驗,是繆朝煒和伍曉奕提出的,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和供應鏈績效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并證明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會對績效產生積極的作用。

        、張勇基于突變級數法視角進行了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這種方法汲取了層次分析法語模糊評價法的優點,按指標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對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避免了多目標分析決策時制定各因素權重的主觀性,并且計算量小、簡單易行、便于掌握,特別是在綠色供應鏈這種復雜系統的績效評價決策時更能體現迅速及時的優越性。

        根據平衡積分法的思想,從財務、運營、環境、可持續發展4個維度建立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將云理論與物元方法相結合,是唐秋生、趙勝男和呂先洋提出的模型。

        姚芳、張于賢、王立甫、葉冰冰還提出了基于增強型BSC模型;李劍虹提出了基于屬性方法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該方法使得評價指標更具定量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宋巧娜基于論據理論的模型,通過案例分析,說明了該方法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基于模糊模型的績效評價,它是最常用的方法。張志偉與陳銘、周曉輝、馮艷飛與蔡璐分別從模糊數學理論、模型方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方法三種角度,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進行了建模,深刻地探討了模糊方法在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方面的具體運用[4]。

        陳梅與畢曉航、柳鍵與葉影霞運用數據包絡分析的方法結合實例對企業綠色供應鏈績效進行了評價。

        2.國外在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研究方法上,采用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相結合,同時附有大量的調研問卷和統計分析等。

        國外學者Scott D.Johnson 認為,環境績效的改善能夠促進績效的改善,最終實現經濟增加值。他利用平衡計分卡原則識別并選擇了環境績效指標。另一學者J.Sarkis 利用網絡分析法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進行了評估。

        三、發展趨勢

        綠色供應鏈所研究的內容極為廣泛,是多學科知識的融合,這就使得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研究具有復雜性。基于目前的研究現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深入研究。

        1.由于綠色供應鏈理論產生的時間比較短,在實踐中的應用也不是很廣泛,造成對企業案例的搜集比較困難。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進一步深入到企業的內部,調查盡可能多的綠色供應鏈的實例。同時,要總結行業的異同點,根據行業的特點建立既有側重點又有通用性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

        2.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方法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盡量避免由于主觀因素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造成影響。因此,以神經網絡為代表的智能建模方法非常有研究價值。

        3.綠色供應鏈在績效評價上,如果能與計算機相結合,不僅可以設計出更為完整、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還可以更好的檢驗綠色供應鏈績效的評價效果。所以建立一個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信息平臺,也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結語

        綠色供應鏈是生態環保、綠色制造理論、供應鏈管理等學科的交叉,國內外對它的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現代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在企業改善環境績效、提高綜合競爭力,最終達到企業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等方面協調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必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新的戰略模式。供應鏈的績效評價,是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之一。

        目前,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理論研究已不少,但是要想運用到具體的實踐當中,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探索。如何使企業在環保方面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從而從根本上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還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張培.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商界,2010,(7):221-222.

        [2] 張艷麗.淺析綠色供應鏈[J].物流科技,2011,(9):67-69.

        [3] 方灝.淺談綠色供應鏈及其評價指標[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9):94-95.

        第4篇:企業綠色管理案例范文

        關鍵詞:戰略成本管理;綠色經濟;戰略定位;價值鏈

        一、引言

        現如今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飼料工業生產國。飼料工業持續快速發展,產業融合加速,中軸作用突出,上下游聯動效應明顯。堅持質量第一、綠色發展,推進飼料工業發展變革。同時戰略管理決定著企業發展的前景,是企業發展的根本要素,而戰略成本管理又是企業戰略管理的核心。因此筆者選取A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從戰略層面對其戰略成本進行分析,強化企業的戰略定位,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從而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更具優勢。

        二、研究現狀

        1989年,DavidPearce首次提出“綠色經濟”這一概念,認為經濟發展應該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與此同時我國學者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綠色經濟的發展問題。張葉(2002)認為,綠色經濟是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在生產、流通、分配與消費過程中不損害環境和人的健康,并能獲得收益的經濟活動。侯純光、程鈺等(2017)認為科技創新是綠色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能源結構效應、投入產出效應來促進綠色經濟效率的提升。KenneAhsimmonds(1981)首次提出戰略成本管理這一概念。夏寬云教授(2000)在??说睦碚摶A上拓展了戰略成本管理的內涵,對戰略定位、價值鏈分析和戰略成本動因作了詳細闡述,開始了我國戰略成本管理的探索歷程。我國學術界對戰略成本管理案例進行了大量探討和研究,研究的案例涉及各行各業,在研究過程中,首先對企業成本管理實施現狀進行剖析,然后找出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最終針對相關問題提出解決對策。何蓉蓉(2015)對手機行業的小米公司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谏?四J綄υ摴緦嵤鹇猿杀竟芾磉M行全方位的分析,最后針對小米公司成本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提出改進措施。

        三、A公司戰略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一)集團簡介

        A公司是首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集團致力生豬產業鏈一體化經營,經過近三十年的創業發展,已經形成了“品種改良、飼料營養、健康養殖、肉品加工、價值服務”五大產業發展格局,在全國擁有七十余家子公司。集團旗下的“唐人神”“駱駝”商標都是中國馳名商標,集團位列飼料、肉類行業十強,跨入中國制造業500強。

        (二)戰略成本管理的現狀分析

        1.戰略定位分析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重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因此“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現階段社會的發展趨勢。同時傳統的成本理念以及成本管理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公司財務發展新的需求。因此,尋求新的戰略成本管理方式迫在眉睫。(1)A公司機會分析。我國是農產品生產大國,政府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日益增大,市場需求日益旺盛也給農產品行業帶來無限的發展空間。同時近年來我國積極推行現代化畜禽養殖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了畜牧業規?;?、專業化建設步伐。A公司始終堅持生豬產業鏈一體化經營模式,生豬產業主營收入占比一半以上,產業鏈競爭優勢明顯。同時其研發技術領先,是國內飼料研發能力最強的企業之一。(2)A公司面臨的挑戰。我國生豬養殖以散養戶為主的特征,生豬行業養殖效率低,規?;潭容^低,以致于我國平均養殖成本居高不下。同時受天氣、市場經濟供求關系的變化、中美貿易戰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原料供應不足或價格持續上漲均對產品的生產成本帶來直接的影響。特別是非洲豬瘟在全國擴散,目前沒有有效疫苗控制,重大疫情將對公司的養殖產業產生較大壓力,增加防疫成本,影響公司的飼料銷量增長。(3)競爭優勢分析。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于形成了種豬繁育、飼料營養、生豬養殖、肉品屠宰加工的生豬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公司擁有行業領先的生產研發技術體系、先進高效的生豬養殖管理模式,以及較高知名度的肉品品牌。公司根據成本、效率、環保、團隊等條件綜合考慮,完善了“1+3”自繁自養養豬模式,風險相對可控。并且該公司確立了未來成為中國豬料大王的戰略目標,制定了在保持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同時,迅速建立起低成本競爭優勢的發展戰略。(4)競爭劣勢分析。在我國,高度分散的小農經濟使得行業整體養殖效率低下,生豬養殖以散養戶為主,規模化程度低。導致養殖成本居高不。同時產能利用率低。整個集團飼料產能利用率不足一半,致使其低成本的優勢沒有通過產能發揮出來。市場占有率不高。公司近幾年的發展,靠的是公司數量的快速擴張,在局部區域并沒有取得與大公司相稱的市場地位。

        2.價值鏈分析

        隨著經營環境越發錯綜復雜,A公司目前的成本管理系統已無法滿足其高效成本管理的需求,成本管理信息系統的規模較??;缺少一致的數據口徑及完善的流程;各系統之間的相關性和數據共享程度較低;數據傳輸效率較低,管理層難以獲取信息;數據挖掘深入性較低。所以,A公司的成本管理創新模式勢在必行。在我國,生豬全產業鏈條協調發展仍不夠成熟,多數大型企業基本能夠做到上游產業鏈協調發展,以A公司為代表的部分企業僅僅只能做到概念上的全產業鏈模式。A公司產業鏈布局屬于傳統的生豬產業鏈。在這個產業鏈中,最上游是育種和養殖,并且它是產業鏈的關鍵環節,產品附加值高的同時也有很大的風險所在;產業鏈的下游是屠宰加工和消費,附加值相對較低。

        四、戰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戰略定位及成本動因角度

        基于前文分析,A公司實行成本領先戰略,在采購、生產、儲運、銷售以及日常管理過程中,利用先進的成本管理理念以及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多方位的成本精細化管理,簡化業務流程,通過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高效的團隊管理來降低產品單位成本。與此同時,致力于施行“1+5”成本管理理念。以營銷投入為主,以顧客為中心,在工業化養豬理念基礎上創新出來的一種新模式,1+5養殖模式結合智能養豬管理系統,使得出欄率增加,成本費用管理效率提升、單位成本降低,發揮A企業的低成本優勢。A公司銷售主要集中在飼料板塊,但在過去的五年時間內,飼料行業企業數量由一萬兩千多家下降為六千多家,淘汰了50%,意味著飼料行業競爭進入“紅?!睍r代?!昂卯a品、價不貴、服務好”是集團近兩年升級的經營新理念,集團獨創的“1+5”成本管理理念將為集團完成連續三年增長30%的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成本支持。

        (二)價值鏈角度

        面對A公司對精細化管理及成本控制的緊迫需求,公司必須加快成本管理創新,打破現有成本管理理念方式。A公司在此需求下,結合自身企業特性,創建成本管理大數據平臺,分別是:數據應用層、企業數據庫層、企業標準層以及系統平臺層。同時,銷售費用在企業成本費用中占比較大,對銷售費用的管控也是企業在競爭中必須關注的環節。因此以網路平臺為基礎,通過線上商城進行銷售的模式,縮短了銷售環節,在擴大銷售規模的同時也減少了企業的經營成本。由傳統的生豬產業鏈向現代化生豬產業鏈轉型,形成產業鏈系統拉動效應。采取橫向一體化的戰略,通過投資并購和建立戰略聯盟,提升市場份額及核心競爭力。集團實施分線經營,走專業化基礎上的規模之路,與多所高校開展科研合作,引進外資提升研發能力和物流網絡建設能力,在湖南省形成產業鏈一體化規模優勢。

        五、實施戰略成本管理后的效果評價

        (一)大數據平臺促進成本管理

        A公司目前形成了以飼料、養殖、肉品深加工三大產業為支柱的生豬全產業鏈完整布局,最終打造出了全產業鏈快速發展的競爭發展模式。通過改變原有的養豬模式,快速增加生豬養殖規模,為做強生豬全產業鏈打下堅實基礎。2019年上半年,公司銷售生豬50.85萬頭,同比增長60.9%,業務取得快速發展。同時,公司加大飼料研發力度,充分利用發酵飼料技術,降低飼料成本。“1+5”模式養豬效率是傳統養豬場的3倍以上。由于農牧行業是微利行業,近年來為了節約成本,A公司在機制與管理方面不斷創新,利用信息化手段,對生產各環節成本進行嚴格管控。開發了智慧豬場計算機管理系統,對成本進行精細的管理,企業的成本管理大數據平臺助力了綠色養殖,使得成本測算更加精準,隨著持續推進管理制度與業務流程的優化與再造,加大內部整合,進一步提升了管理效率,降低成本費用。企業的成本管理大數據平臺提升成本管理至戰略層次,不僅對企業成本管理模式產生影響,也增強了項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企業“1+5”模式等策略得到了其特有的成本優勢。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強了對成本的管理。與此同時,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出現進一步促進了企業成本管理的發展。

        (二)綠色經濟促進產業鏈發展

        公司建立了肥料處理基地,實現了污染零排放,通過有機肥獲取經濟增加值,有效解決養殖的環保風險。封閉儲運降低污染風險。散裝飼料運輸車在裝卸及運輸過程中全程采用密封設備,防止飼料與外界接觸,避免運輸過程中的污染。肉品盈利能力不斷改善,產業鏈優勢明顯。學習借鑒優秀商業模式,不斷提升肉品產業的競爭力,夯實“飼料—養豬—肉品加工”的完整產業鏈。2019年上半年,公司肉品產業實現營業收入54,971.18萬元,同比增長99.57%;實現毛利5,196.86萬元,同比增長45.55%。散裝運輸降低包裝成本。另外,現今飼料包材大多以塑料為主,塑料在生產過程中會造成環境的污染,采用散裝運輸免除了飼料包材的使用,也達到綠色環保的目的。

        第5篇:企業綠色管理案例范文

        【關鍵詞】綠色物流 校企聯合 人才培養 需求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JGZ201202420):《基于校企合作機制下的綠色物流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項目組成員:徐秋怡、張化疆、李夢川、于坤、陳設、程莫茹、馬劍鋒、劉麗波、李娜、賈麗穎、王鵬、張勇、符一波。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17-02

        一、綠色物流高端技術人才培養的意義

        如今,物流已經根深蒂固地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也給許多人們帶來了許多利益,但是,在獲益的同時,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危害。而綠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利用先進物流技術規劃和實施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等物流的可持續發展的活動,是一項全新的發展領域,對生態環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是我們今后物流發展的必要選擇。所以,為了滿足今后的生態保護要求,我們必須要堅持弘揚發展綠色物流。但由于我國的綠色物流理念并未普及,雖然得到各級政府的認可與肯定,但是消費者對此理念淡薄,使得理念只能是理念,還沒能真正的開始實行。所以,我們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術型人才來展開我們的行動,而校企合作,則是一個提供人才輸出的平臺。不僅能大量招攬人才,還能讓更多的人認知綠色物流,不斷開拓發展綠色物流市場,讓綠色物流走上國際市場[1]。

        二、當前綠色物流高端技術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以下是筆者針對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的研究提出的各種問題分析。

        (一)對于校企合作的培養理念認知淡薄

        由于物流這個專業發展的太慢,還沒被大眾所了解,許多人們只是知道有這個專業,但是真正懂得的卻沒有幾個。再加上許多學校的專業教育不到位,沒能讓學生們真正意義上認識物流專業,導致了合作熱情高漲,但是真正實現合作收利益甚微的現象。許多企業或者學校合作意識匱乏,沒能正確明白合作的意義,不懂得改革創新,一味的按照之前的老模式經行工作?;蚴切F蠛献鞯男问讲怀墒炫c沒有完善的合作制度,只是單純的口頭合作而沒有注重其培養,企業沒有融入到人才培養當中,一味的讓學校進行文字教育,沒能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2]。

        (二)校企合作現象表面化

        很多學校和企業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的合作關系,但大多數都是為了各方面的利益簽訂了合同協議,并沒有實質性的參與實踐與培訓。企業多以接收實習生為主,而學校則是為了招攬更多學生就讀。學校盲目的安排了學生進企業工作學習,而具體的什么形式卻沒有去管束,減少了對企業與專業的認知,無法達到企業的技術人才的要求,使得企業對校企合作越來越消極,學校也更加散漫的對待培養人才[3]。

        (三)對于綠色物流點的認知不夠

        許多學校與企業看到合作便熱情高漲,實際上對與綠色物流的概念與理解的認識并不是非常明朗,只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盲目合作,過于表面化。由于學校不夠了解企業綠色物流的理念,也沒有與企業進行詳細的溝通,所以導致學校盲目的教學生去學習古板的書本內容,而書本上的內容有過于老舊,無法適應當代要求[4]。

        (四)政府只是單方面支持綠色物流,而沒有重視校企合作

        針對綠色物流,國家各級政府給予了許多支持與優惠政策,但對校企聯合的宏觀調控營造乏力,缺少完善的法律體系和政策支持,還沒有頒布具有可行性的對綠色物流與合作的學校和企業道德優惠措施,讓校企聯合出現“一頭熱“的情況,無法加深合作關系。許多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參與力度不夠,基本上就是走個形式。組織、領導、協調與監督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讓許多想要發展的企業對此只能望而止步。

        三、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的解決問題

        造成上關于綠色物流高端技術型人才培養校企聯合出現的問題因素有很多,主要歸結為我國目前的物流業經驗不足與各級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還有培訓機構的不專業,讓人們無法正確認識到綠色物流的益處及校企合作的積極意義,所以下主要從這幾個方面提出針對性的意見。

        (一)學校應注重理論與現實相結合,大力培養復合型人才

        物流專業很看重操作實踐性,而綠色物流的要求則更高,因而,各高校應當著重理論與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靈活結合企業需求地去培養學生。不僅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更應該不斷去尋找企業案例教學,利用案例分析,模擬訓練等各種方式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全面發展。也可成立實訓基地,加強教學、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不僅能增強此專業的適應能力,也讓企業能憑借學校的教育力量來提高素質層次。還可更深入地參與合作,例如創立專門培養人員機構,可由企業的資深員工對在校學生進行操作實踐,也可讓學校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去幫助企業提高員工的素質,使得合作更加完善,培養處更多專業技術性人才。

        (二)政府部門統籌規劃,加快完善綠色物流策略

        一門行業想要發展,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不會壯大的,因此政府部門應當立即著手去完善物流制度,出臺政策保護處于萌芽階段的綠色物流。同時也應該支持關于綠色物流的校企聯合,讓學校與企業更加重視綠色物流,培養更多人才,讓此行業得以加速發展,為我國下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又增加幾個小數點。且校企聯合模式的正式確立,也間接推動了教育業發展,使其更具實際性,所以政府應當大力扶持讓其快速發展。

        (三)借鑒性地引進國外先進綠色物流技術

        我國的綠色物流要發展,必須要有先進的技術支撐。通過國外先進成熟的物流技術,使我國的物流水平更加健全,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改造目前技術落后的狀況,更是為我國行業就業發展又提供了一個平臺。但是國外的社會體制與我國存在些許差異,我們不能盲目引進,而要客觀性的引進,并在其基礎上不斷修改,不斷進步,使得綠色物流成為我國今后行業發展的一大特色,讓綠色物流這低碳環保的理念以實際行動走上國際的大舞臺。

        (四)加強校企聯合的管理制度

        要想通過校企合作來提高綠色物流技術性人才的培養,企業與學校必須要重視培養的過程。學校應當把職業教育的培訓融進企業價值鏈當中,加強老師的專業型與全面性,把為企業培養技術人才視為己任。企業應該在學校培養人才是不斷提供本企業的案例與工作經驗,讓學學校明白企業的需求。只有這樣,校企聯合才能真正上的實現合作。

        四、總結

        總的來說,綠色物流剛開始萌芽,要想發展也不能操之過急,要一步一步穩穩的發展。而綠色物流技術型人才的培養,也需要各方面的合作與發展才能更好地進行。對于目前要通過校企聯合來培養技術型人才的研究,更是需要企業和學校還有各級政府的的相互協調與幫助才會取得成功。同時也希望這與時俱進的培養方式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讓這低碳環保的綠色物流成功打開中國市場。

        參考文獻:

        [1]郭薇.“十二五”區域經濟轉型中高端物流人才培養研究[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5(12):15-16+24.

        [2]李慶滿,呂贊. 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市場,2011,12(3):6-8+11.

        第6篇:企業綠色管理案例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綠色會計;發展建議

        本文為安徽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高鐵經濟下銅陵地區旅游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201610383052)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2月24日

        一、引言

        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發起了嚴峻的挑戰,并且伴隨著全球人口數量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碳排放等能源使用使酸雨、霧霾、煙霧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問題日益嚴重,這些環境問題在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同時,隨著社會科技文明的發展,人類的精神文明也在進步,由當初的“以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的理念向“經濟與環境和諧統一發展”的理念轉變,在這雙重大背景下,低碳濟、綠色經濟應運而生。英國于2003年2月24日頒布了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率先提出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近年來,低碳經濟已然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最佳模式,而綠色會計也是這一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綠色會計如何發展值得我們思考。

        二、綠色會計

        (一)綠色會計闡述

        1、綠色會計的產生。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的部分經濟學家、環境學家、生態學家和社會學家為了解決人類工業文明所帶來的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便著手研究經濟與環境如何協調發展。比蒙斯和馬林分別于1971年和1973年在《會計學月刊》上發表了《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和《污染的會計問題》兩篇文章,綠色會計從此逐漸研究和發展起來。1999年《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的誕生,標志著國際環境會計與報告指南開始系統地發展。經財政部批準,我國于2001年6月成立了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將我國綠色會計發展送入新的研究階段。

        2、綠色會計與傳統會計的區別。綠色會計又被稱為環境會計,它是會計學與環境經濟學相結合的產物,在六大基礎會計要素的劃分上與傳統會計保持一致,但因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綠色會計考慮了環境因素,所以在具體科目上有所不同。例如,“環境資產”與“環境負債”等科目。相比于傳統會計的會計基本假設的貨幣計量,由于綠色會計考慮到有些環境因素有時無法用貨幣計量,因此采用多元計量,常結合實物、圖表、指數計量和文字附注加以說明。同時,綠色會計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缺乏規范,存在很多不足,只有少數企業在年報中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甚至國內一些大型企業在向社會公布環境信息時,所披露的信息也都很籠統,缺少對綠色會計計量與披露的具體陳述。但綠色會計的優勢在于,其可核算的目標范圍更大、更廣泛,并且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環境和社會效益也被不斷重視。

        (二)綠色會計發展的必要性

        1、低碳經濟下環境資源現狀的需要。地球的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中國雖然是地廣物博的大國,但人均資源極其匱乏,所以環境資源應該被確切計量并被賦予一定的價值。然而,現實并非如此。在我國,生態環境價值還沒有被廣泛認同且環境資源價值有多重因素交叉,價值計量具有模糊性。長期以來,我國對資源的利用都是高消耗、利用率低且廢棄物排放多,造成了我國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且不斷地威脅著生態和環境系統。這些都與我國對環境污染、對資源耗費不加以會計計量有著密切關系。當今在不斷改善環境和生態資源系統,提倡綠色經濟、環保經濟,低碳經濟下的環境資源被會計計量勢在必行。

        2、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國家和企業)。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注重可持續發展理念,綠色會計正是計量和記錄環境污染、環境防治、環境開發的成本費用的有效手段。綠色會計可以對環境的開發和維護所形成的效益進行合理計量與報告,通過有效的價值管理手段,使國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樣,對于企業而言,企業不能像過去一樣只是單純地追求經濟發展,爭創效益,而應追求可持續發展,并承擔相應的企業社會責任,向社會披露環境會計信息,這時企業必須發展綠色會計,對企業的環境成本和資源成本進行記錄、計算、反映和控制,加大環保技術投入,實現企業在新經濟下的可持續發展。

        3、新經濟形式下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達國家的許多跨國公司將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業向我國轉移,殘忍地對我國進行“環境剝削”。為了應對各國環境保護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種種要求,我國必須高度重視綠色會計的發展和推進,對外資企業在我國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掠奪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和會計計量,保護我國在國際發展中的自身利益,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三、發展建議

        (一)日本富士通公司綠色會計成功案例分析。日本富士通公司綠色會計的成功在于:一方面日本政府對綠色會計具有高度的重視和政策支持,在這一有利前提下日本富士通公司率先發展綠色會計,不斷完善綠色會計體系并走在前列;另一方面二戰后日本環境污染嚴重,日本百姓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綠色發展的理念逐漸滲透到各個行業,使綠色會計與市場利益戚戚相關,這一有利的市場背景也促使了它的成功。

        (二)我國綠色會計推行發展的建議

        1、建立健全相關環保法律法規,完善綠色會計相關準則。我國綠色會計的管理相對落后,綠色會計的工作缺乏獨立性,相關信息的計量與披露也缺少依據。同時,我國的相關會計監督不到位,例如對綠色會計核算成果的審計與監督。為了更好地確認、計量和反映低碳經濟下環境發展的“環境資產”、“環境負債”和“環境利潤”等要素科目,并真實可靠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就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環保法律法規,完善綠色會計相關準則,促使我國綠色會計健康發展。

        2、加強公眾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綜合素質。我國是人口大國,環境資源浪費的數量更是龐大,這除了資源利用率低,還與公眾的環保意識薄弱,綜合素質欠缺有關。所以,我國應大力加強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只有公眾的綜合素質和環保意識提高了,在這個過程中讓公眾逐漸對環境和低碳可持續發展產生敬畏的心,才能治本,但這也是一個長遠的過程,需要堅持。

        3、增強綠色會計理念,培養綠色計人才。財務人員應增強綠色會計理念,最終踐行于實際之中。綠色會計對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財務人員不僅要有豐富的會計學、經濟學、管理學知識,還要掌握相關的環境學和生態學知識。然而,目前我國這類綜合會計人員嚴重缺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綠色會計的發展,所以必須注重培養綠色會計人才。

        4、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國家的發展必須立足國情,綠色會計的信息披露是綠色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如此。雖然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綠色會計相關信息披露體系走在前列,但由于我國綠色會計的實踐經驗不足,如果僅以獨立報表模式披露并不能明確地反映各項環境會計指標,所以應結合我國國情,建議使用報表加附注的綠色會計信息披露模式,這樣更能滿足決策者的需要。

        四、總結

        本文通過介紹綠色會計的產生與發展,以及其與傳統會計的差異和低碳經濟下發展綠色會計的趨勢,充分顯示出綠色會計是走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之路的必然選擇,在低碳經濟這一有利背景下,綠色會計也會不斷發展。最終,綠色會計會促使我國有限的環境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促進我國生態和環境系統的改善。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發展綠色會計的同時,應減少自身的不足,在借鑒發達國家成功案例的同時也應立足國情。

        展望未來,在低碳經濟下綠色會計會在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修訂和完善中走向規范化和系統化;隨著精神文明的建設,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綜合素質會顯著提高,會計人員也在不斷深入理解綠色會計理念,綠色會計人才逐漸增多;符合我國國情的綠色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將逐漸形成和不斷完善。

        主要參考文獻:

        [1]吝麗芳.論綠色會計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2.

        [2]張麗娟,張紅旗.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及其對策[J].會計師,2008.9.

        第7篇:企業綠色管理案例范文

        關鍵詞:環境管理會計 環境成本 投資 業績評價

        一、引言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環??偸鹗堑谝粋€通過正式程序推動環境管理會計采納的國家性機構。各大會計研究機構都在積極地探討和研究環境管理會計的指南或準則,如英國特許會計師協會(ACCA)、加拿大管理會計師協會(CMACanada)、澳大利亞注冊會計師協會(cPA Australia)、菲律賓注冊會計師協會(HCPA)和日本公認會計士協會(JICPA)等。為了交流與協調各國對環境管理會計理論的研究,,許多國際機構和企業均出版了不少關于環境管理會計的指導性文件(如USEPA,1995;UNDP,2001;AGE。2001;GEM,2003;Envirowise,2003;IFAC,2005),還有與之相關的財務會計報告與環境成本核算指南(EC,2001;UNCTD,2004)和統計核算與報告方面的指南(Eurosiat2001;EC,2003)。這些報告和指南對環境管理會計的理論構建和實務推廣起到了極大地推進作用。盡管這些指導性文件內容各有不同,但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介紹不同國家的指南并補充各國的案例研究和實驗項目;由環境管理會計協會支持的具體環境管理行動介紹;強調不同層次的環境管理會計方法應用(肖序等,2005)。另外,國際標準組織于1996年推出了IS0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主要包括環境管理體系、環境審核、環境標志、環境業績評價、生命周期評估等幾個部分,更是對環境管理會計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環境管理會計研究的專門機構主要有美國環境保護局(EPA)、特勒斯協會(TeUusInstitute)、PollutionPreventionResourceExchange(P2Rx)污染防治資源交流、歐洲環境管理會計協會(EMANetwork-Europe,E~N-EU)、英國環境局、英國特許注冊會計師(ACCA)、社會和環境會計研究中心(CSEAR)、亞太地區EMA協會、澳大利亞特許會計師協會(ICAA)和經濟與社會事務署可持續發展都等。其中,歐洲環境管理會計協會(EMA Network-Europe,EMAN-EU)于1997年從歐盟環境和氣候規劃組進行的“生態管理”Ecomac(Eco-ManagementasaToo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研究項目發展而來。EMAN旨在把前期工作建立在環境管理與管理會計功能的現存和潛在關系上以尋求促進的途徑。歐盟(Eu)曾經發起過一個關于環境與氣候的研究項目。EMAN-EU建立了自己的網站(theEnvironmentalandSustainabflityManagementAccountingNetwork),成立環境和可持續管理會計網絡就是為了對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會計問題感興趣的組織和個人提供―個交流的平臺。定期向成員發送電子通訊,每年召開一次年會,截止到2006年已經召開了9次會議。并且EMAN-EU每年都出版有關的書籍。在歐盟及其他組織的資助下,EMAN得以迅速的發展,目前在歐洲、亞太、美國和非洲建立了四個地區網站。

        二、環境管理會計框架研究

        (一)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的相關研究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于1998年發表了《組織中的環境管理:管理會計的作用》。該報告定義了環境管理實踐、環境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等術語,簡要概括了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企業環境管理的主要挑戰和目標,討論了會計人員在企業環境管理中的作用(IFAC,1998)。2005年8月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公布了《環境管理會計國際指南》,這份指南共分6章,第1章討論了公司為什么關心環境問題,會計概念和語言,環境會計概念和語言。第2章討論了環境管理會計的定義,環境管理會計包括的信息類型,環境管理會計的用途和利益,環境管理會計對現行會計實務的挑戰。第3章探討了實物流信息。包括能源流、水資源流、材料流和廢物流,主要采用了投入產出法。第4章探討了環境成本和收益的貨幣流。第5章分析了環境管理會計在內部管理中的應用案例,分場所和組織層,材料層和項目層等不同層次。第6章分析了環境管理會計和其他類型的會計及外部報告的例子,主要包括環境管理會計與國家會計和報告、環境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和報告、環境管理會計和公司環境業績報告。

        (二)Roger,L,Burfitt等的相關研究 RogerL.Burrlu等(2000)在文章《環境管理會計的當前進展―一環境管理會計的復雜框架》中提出環境管理會計分為貨幣環境管理會計和實物環境管理會計兩大部分。在環境管理會計工具方面提出內部和外部、自愿和強制、過去和未來、短期和長期維度,以及環境管理會計信息生成的規范性要求,并指出管理的不同層次會對環境管理會計的諸多工具有所側重。RogerLBurritt(2004)在《環境管理會計――(清除)通往綠色愉快土地的障礙》――文中在分析傳統管理會計障礙的基礎上,引出環境管理會計,指出環境管理會計的方法工具包括環境成本分析、投資評價和業績管理,并對每種方法的具體應用做了說明o

        (三)加拿大管理會計師協會的相關研究 加拿大管理會計師協會(sMA)的一系列有關環境問題的《管理會計指南(MAG)》強調實用性。如第31,37,40,45號指南分別探討了綜合業績指標、公司環境戰略、商務決策中的環境會計工具與技術,I$014000的醉和實施等。

        (四)捷克共和國環保署的相美研究 捷克共和國環保署頒布的環境管理會計實施指南(2003)中闡述了環境管理會計的定義、應用范圍、環境成本的概念、內容、環境保護措施、環保設備、污染預防的原則、環境收益、材料和能源流;監控環境成本和收益的要求。其中對環境成本和環境收益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類和說明。

        (五)Maliah Sulaiman等的相關研究 Maliab Sulaiman等(2006)在《面向可持續未來的環境管理會計》中提出必須將環境管理會計提高到戰略層次的觀點,認為實現保護環境同時提高公司底線不是不可能的。指出環境管理會計的四大要素是成本會計、財務管理、風險評價以及信息系統。并在文中引用了企業和可持續發展國際學院的關于公司對環境反應的五級分類法。

        (六)聯合國的相關研究 聯合國作為一個官方性國際組織,由其下屬的經濟與社會事務署可持續發展部(UnitedNationsDivision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DSD)于1999年組織了一個“改進政府在推動環境管理會計中的作用”專家工作組。工作組現包括來自阿根廷、奧地利、比利時、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中國、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芬蘭、德國‘、匈牙利、印度、意大利、日本、墨西哥、

        尼泊爾、荷蘭、新西蘭、挪威、菲律賓、波蘭、葡萄牙、SaintLueia、斯洛伐克共和國、瑞典、瑞士、英國、坦桑尼亞、美國、津巴布韋的政府官員。還包括來自國際組織的成員,如經濟與社會事務署可持續發展部(uNDSD)、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歐盟委員會、歐盟環境署、歐洲會計師聯合會、國際環境地方理事會(ICLEI)、生態管理會計網絡(EMAN)、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cIcA)、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以及來自于學術界、私營工業和其他非政府組織的成員。專家工作組從1999年開始一直召開學術會議,對環境管理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司專家工作組與奧地利聯邦運輸、創新和技術部合作開發的《環境管理會計:程序和原則》(2001)。在這份報告中對環境管理會計進行了定義,系統論述了公司年環境支出,具體包括廢物和排放物管理,預防和環境管理、材料采購價值、加工成本和環境收益。并對公司范圍的環境管理會計進行了闡述,具體包括資產負債表中的環境因素、從利潤表中提煉支出數據,公司范圍的材料流余額、組織存貨管理和生產計劃、一致性與合并。同時還進一步的討論了過程流程圖和成本會計,包括作業會計和流動會計。報告中還介紹了環境業績指標和環境投資評價方法。

        (七)網絡會計公司的相關實踐 網絡會計公司(ArehurAndersen(AA)會計公司開發)一種“生態會計”的模型及配套軟件程序,其功能在于幫助企業對環境總成本及主要組成部分進行確認、追綜、累積、估算及管理,并定義了一百多種環境活動,以成本矩陣形式組織和表達所有數據。其程序包含三個階段:確認環境成本;計量環境業績;分析評估提出替代方案,且各階段都包含具體的實施步驟。這是環境信息被納入會計系統的很好的例子。

        三、環境成本會計研究

        (一)美國的相關研究 美國環境管理會計的研究與應用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這主要得力于美國環境保護局(以下簡稱EPA)的有力推動。為執行1990年的“污染防止法案”,EPA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專門的環境會計項目,旨在“促進和激勵企業全方位地理解環境成本,并將其運用于決策”。1993年由EPA、美國商會、企業圓桌會(theBusinessRound Table)、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管理會計師協會(IMA)、AACE國際組織等聯合發起了一個“國家工作室(nationalworkshop)”座談會,公布了《利益相關者行動議程:工作室對環境成本的會計與資本預算的一項報告》(EPA,1994)。這是環境管理會計最早的重要文獻之一。這份報告提出,為發展環境會計需要解決四個中心問題:對相關術語與概念的良好理解;創造內部和外部的管理激勵;教育、指導和推廣;開發和傳播分析工具、方法和系統。此后,EPA的環境會計項目與多方合作,沿著兩個方向展開工作:一是理論研究,為企業應用提供指南;二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包括案例研究和基準(benehmarking)研究。在第―個方面,為了解決上述第一個問題,EPA于1995年發表了題為《作為企業管理工具的環境會計入門:關鍵概念和術語》的重要報告,后來被廣為引用。首先,該報告闡述了環境會計的意義,界定了環境會計的基本概念。其次,EPA將企業內部環境成本分為傳統成本、隱藏成本、或有成本、形象和公關成本四類,此外還有外部的社會成本。這五種成本的計量難度依次遞增。最后,分析了如何將環境會計用于成本分配、資本預算、流程或產品的設計等。EPA認為,成功的環境管理體系必須對全部環境成本進行汁量,并將其應用于各種決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環??偩窒略O的(PollutionPreventionResource.Exchange,P2Rx)污染防治資源交流是集合了八個地區環境信息的國家網站:美國東北部廢物管理官方協會NEWMOA(Noztheast)、東南部廢物減量資源中心WRRC(Southeast)、北美五大湖地區污染預防圓桌會議GLRPPR(GreatLakes)、西南部零廢物網絡ZeroWasteNetwork(Southwest)、平原污染預防地區信息中心P2RIC(Plains),山脈草原污染預防地區信息中心Peaksm+Prs,il'ies(Mountain)、西部地區污染預防網絡WRPPN(PacificSouthwest)和西北部污染預防資源中心PPRC(Northwest)。TopieHubTM項目是污染防治資源交流的產品之一,而其中的環境管理會計TopieHubTM是由美國東北部廢物管理官方協會研發的,成立于2001年,是一個可以自由交流環境會計信息的網站。其中包含了豐富和先進的環境管理會計信息:背景和總覽、對傳統會計變更的原因、環境管理會計實施、輔助活動和相關鏈接等。

        (二)加拿大的相關研究 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cICA)1997年發表的《環境角度的完全成本會計》堪稱在環境管理會計上最有影響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推行FCA的許多條件當前尚不具備,但政府和研究者應積極組織研究,企業也應保持足夠關注。

        (三)德國的相關研究 德國關于環境管理會計最重要的成果是奧格斯堡(Augsburg)大學管理與環境協會(IMU)設立的“生態效率――材料流動會計”的項目。該項目的目標是通過流量管理的手段減輕環境壓力和降低成本,同時提高經濟效率和環境效率。德國技術合作協會(GTZ)下設的“環境導向的成本管理”研究項目特別關注非產品產出的成本,旨在盡量降低非產品產出的數量,從而同時降低生產成本和減少環境損害。德國Lueneburg大學“可持續性管理中心”也在研究“當代環境會計(CEA)”。德國聯邦環境部(BMU)和聯邦環境局(uBA)在1996年頒布了一套環境管理會計的手冊,強調環境成本的分配問題。

        (四)國際會計公司的相關研究普華對CormackManufacturingPty Limited環境管理會計的案例研究(2002)中說明了環境管理會計分別在制造業務單元、關鍵制造過程以及單個產品的應用,并對現行環境管理會計框架提出了改進意見。因為不同企業對環境管理會計的若干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不一樣,所以在這份案例中專門列示了術語表并進行了相應的解釋。同時對環境成本采用了五級分類法:0和1級成本記錄在總分類賬中并且是可控的,2和3級成本是指那些或有的或者無形的,并且是主觀的非量化的。4級成本是外部成本。該案例的研究范疇主要集中在0和1級成本上。通過更改會計科目,使得隱藏的成本明晰化,進而通過各種工藝中環境因素的對比進行方案的取舍,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收益比較,改進訂單預測減少存貨陳舊,改善存貨控制,降低包裝成本,減少能源消耗,預防災害。在該份研究中還總結了教訓,包括對環境成本定義應事先同意并一貫執行;對于2和3級成本沒有辦法量化,但應

        定性說明;在環境管理會計應用層次方面主張如果在單個產品上應用有難度的話,可適當提高層次,并需對標準成本及如何獲得有一定了解;建議分階段實施環境管理會計;環境管理會計本身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會計框架。

        四、其他相關理論研究

        (一)環境業績評價的研究 2000年USEPA在《綠色股利――企業環境業績和財務業績的關系》中提出了推行環境戰略以增加企業價值的建議,并設計了全部成本評價法。該組織還研究了AT&T的綠色會計實施經驗和五家大型石油化工企業等大量的案例。RogerLBurritt等(2002)在文章《文化特征與環境管理會計用于職員業績評價:來自于澳大利亞、德國和日本的證據》中列舉了文化對公司環境管理會計的影響,環境管理會計信息用于職員的業績評價以及評價在澳大利亞、德國和日本之間的比較。JeffS.MeDanid等(2000)在《環境經濟增加值――HSE戰略的財務指標》中將傳統的EVA增加環境影響因素,并將其與HSE組織的戰略及業績考核結合起來。

        (二)環境成本預算的研究 特勒斯協會(Tellus Institute)是―個關注環境與資源問題的非盈利性研究組織,創建于1976年。該協會的“商務與可持續性”項目涉及能源、水、廢物、交通和綜合的政策設計、研究、技術支持和實施、課程開發和培訓以及軟件開發。如EPA與特勒斯協會合作開發的P2/FINANCE軟件,可以幫助企業在資本預算決策中考慮環境成本因素。只需要輸入默認參數、初始投資成本和年度經營成本,該軟件就可生成方案摘要、現金流分析和盈利性分析(采用凈現值、內部收益率、折現回收期三個指標)等報告。

        五、環境管理會計案例研究

        (一)單獨的案例 為了實現《利益相關者行動議程》中的第三個目的,EPA了一系列經典的案例研究報告,并希望案例中的經驗有助于其他公司開始運用環境會計。如EPA于1995年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實施“綠色會計”的案例研究報告。AT&T的經驗主要是:將綠色會計與為環境設計(DfE)、全面質量管理(TQM)、污染防止(Pollution prevention,P2)、作業成本法(ABC)和作業成本管理(ABM)等結合起來,由高層管理人員作出承諾,建立了一個跨職能的團隊,發行了"AT&T綠色會計術語表”,開發了一個文獻評價程序和公司自我評價工具。另―個有名的個案研究是關于加拿大安大略水電廠(Ontario Hydro)在決策中所采用的“完全成本會計(FullCostAccounting,以下簡稱FCA)”(EPA,1996)。這個案例強調將環境成本及其影響納入企業的計劃和決策。該公司的經驗與AT&T相似,建議修改現有會計體系,擴展現有財務評價框架,支持FCA的研究、培訓和實施。

        (二)行業案例集 EPA發表的行業研究報告比較注重環境影響突出的行業,如電鍍行業、化工與石油行業。1997年休斯頓大學接受EPA的委托與“墨西哥灣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BCSD--GM)”合作,對5家實施環境會計制度的化工與石油公司進行了為時一年的基準研究,比較了其使用的環境會計方法(EPA,1997)。研究目的是使參與研究的公司能對其環境成本會計體系的形式和功能在討論后有所改進,也對環境成本會計的成本收益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各個公司在背景文化、環境成本會計制度設計、經營與資本支出決策、總體優勢與劣勢等方面均有很大差異。1998年,EPA了―份關于公司環境機會評價的案例研究報告(EPA,1998)。污染防止的目的是“雙贏(win-win)”,即公司既減少廢物也節省成本,但現實生活中并不容易做到。為了更完整地說明企業在選擇污染防止項目上面臨的挑戰,EPA分析了美國的三家化學品制造業公司不成功的污染防止項目。研究發現,污染防止投資項目財務上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技術困難、不確定的市場條件、監管問題以及成本、收益和風險信息的不足。此外,特勒斯協會1998年為EPA編寫了一本環境成本會計案例集,其中包括資本投資(24個案例)、流程與產品成本計算(9個案例)和戰略規劃(6個案例)三組案例(EPA,1998)。2000年,特勒斯協會為EPA進行了另一項案例研究。在與有關人員進行訪談的基礎上,描述了在9家美國醫院中運用環境管理會計的情況和運用環境管理會計提高環境業績、降低成本的機會(EPA,2000)。2002年EPA將過去的環境會計項目及相關成果轉交特勒斯協會接管,同時要求其開展國際項目。特勒斯協會隨即在波士頓成立了“環境管理會計研究與信息中心(EMARlc)”,由EPA出資并由EMARIC接管和拓展美國EPA環境會計項目,并于同年5月建成了“環境管理會計國際網站(省略)”,成為美國和國際上研究環境管理會計的重要信息來源。2004年6月該網站已有320多個條目,其中一半以上的內容可以免費下載。EMARIC目前已經是個獨立的中心。

        (三)問卷調查 1995年EPA與特勒斯協會合作,對管理會計師協會(IMA)的成員公司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制造業公司在其常規性資本預算程序中考慮環境成本的方式和程度(EPA,1995)。調查發現,許多公司只考慮了環境成本中容易計量部分,低估了環司將環境成本計入制造費用,或按錯誤的標準分配到產品,妨礙了有效的業績控制、產品定價、激勵制度及其他影響企業競爭力的活動。對于戰略規劃,如流程優化、市場滲透、公司形象等,也因不準確的成本信息而受到不利影響。美國EPA在FCA的發展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FCA幫助地方政府識別、評估和管理城市固體廢物實際成本,有利于城市管理決策和規劃。

        第8篇:企業綠色管理案例范文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管理會計;

        一、研究提出的背景

        (一)我國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達國家已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取得新突破,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加速推進新一輪全球貿易投資新格局。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必須放眼全球,加緊戰略部署,著眼建設制造強國,化挑戰為機遇。

        (二)我國經濟發展h境發生重大變化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挑戰。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刻不容緩。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

        (三)建設制造強國任務艱巨而緊迫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已具備了建設工業強國的基礎和條件。但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國的工業化水平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等問題。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必須著力解決以上問題。

        二、管理會計在我國制造企業應用的現狀

        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引進管理會計以來,雖然管理會計體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制造業的發展,但管理會計在制造企業中的應用并不是完美的,在制造企業的應用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1)我國管理會計的應用狀況與企業規模大小、經營狀況有一定的相關性。(2)大多數企業財務系統建設的重點仍然是財務會計,而對管理會計的重視不夠。(3)對已有的管理會計應用經驗缺乏系統總結和提高。

        三、提高管理會計在制造企業中應用的建議

        (一)管理會計與綠色制造

        傳統的管理會計往往局限于企業內部,上汽集團財務總監谷峰認為應當打破這種思路,從企業內部跳出來,站在整個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待管理會計。因為目前所呈現的企業管理報告已經不僅局限于分析企業本身的成本,更牽涉到此項成本在整個產業鏈中的位置。此外,管理會計涉及到短期利益與長遠發展的問題。綠色制造講求的是基于未來長遠利益的可持續發展,而從企業本身而言,更多關注的是短期利益。為綠色制造增加的投入和運營成本,一定程度上和企業傳統的成本核算理念是背道而馳的。而且綠色制造在短期之內,并不會給企業帶來回報,從企業的角度看,這只是一種增加成本的生產方式,缺乏實施和維持的動力。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會計與公司財務學院教授羅杰?伯里特認為,環境管理會計能夠讓企業在尋求環境友好型的解決方案中,順利實現轉型。環境管理會計的好處不僅在于提升資源利用率、減少保險費用,還可以幫助企業做投資決定、改進定價決策、減少成本。

        可持續發展是管理會計和綠色制造理念的共同目標,積極回應不斷加大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推進綠色制造,是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

        (二)管理會計與大數據

        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智能制造等新技術浪潮風起云涌的時代,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也必須積極創新。浪潮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王興山認為,互聯網+業務領域,將驅動企業管理創新和模式變革,如互聯網+財務實現財務共享、流動性、決策支持?;ヂ摼W+行業,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如互聯網+制造將是智能工廠、個性化定制、制造服務化、智能供應鏈和協同研發等?;ヂ摼W+給財務工作(特別是管理會計)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遇。

        互聯網+管理會計最主要的特征是與大數據的融合,過去的數據是經營數據,現在管理會計新的數據源有三類:一是企業內部的經營數據,二是生產制造環節的物聯網數據,三是外部的互聯網數據。這些數據能否發揮作用、創造價值,還要看企業的管理水平以及信息系統是否融合了先進的管理會計思想?;ヂ摼W+推動了財務管理模式和工具的創新。例如,互聯網+成本管理,將實現實時成本、價值鏈成本管理等;互聯網+責任會計,產生實時績效管理。我們認為,中國制造2025對管理會計的影響在于中國制造2025的推動會帶動系統的集成應用,帶動財務業務的一體化,從而有利于管理會計的發展。反過來,中國制造2025也需要管理會計的支撐。

        中國制造2025,將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影響企業后續的生存與發展,在新的發展機遇下,企業管理者更應該重視管理會計理念的創新,與時俱進,創新理念與拓展思維,為此,我們應樹立以下新的管理會計理念:

        (一)進入信息時代以后,企業面臨日益激烈的環境變化和市場競爭,管理會計不能局限于內部成本的管理,還必須樹立互聯網+的觀念,即互聯網網絡銷售市場,將傳統的交易市場像互聯網市場延伸,同時密切關注市場導向,加強研究市場動態,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動及時調整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以獲得更多的市場競爭優勢。

        (二)在21世紀的信息技術時代,由于計算機和網絡的廣泛應用和信息處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業上下級之間、多功能部門之間及其與外界環境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十分便捷,企業可以隨時根據環境的變化作出統一、迅速的整體行動和應變策略。管理會計作為決策支持、規劃與控制系統,必須服從21世紀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樹立動態管理觀念,根據企業內、外部條件的變化及時進行相應的調整,不斷地進行分析、比較和選擇,在動態中尋找最佳的平衡點。

        (三)開展典型案例研究,及時總結經驗,解決在我國企業管理中出現的問題。管理會計經過二十多年的應用和發展,一些企業取得了成功的經驗,但是我國會計界對管理會計領域的研究缺乏應有的重視,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缺少具有示范性的典型案例研究報告,這是阻礙管理會計有效普及和推廣應用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此看來,典型案例的研究將是我國今后一段時期內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如果能對典型案例及時進行科學的歸納、總結、整理、提高,增強管理人員對管理會計的認識,把各行業經過實踐檢驗的成功經驗作為各個單位應用管理會計的模板,增強可操作性,使其得到推廣和應用,使企業少走彎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9篇:企業綠色管理案例范文

        “筑回自然”的綠色建筑理念

        為響應全球節能減排號召,分享綠色建筑“筑回自然”的理念與創新的節能技術,創立于1971年,多年深耕“電源及元器件、能源管理與智能綠生活”三大業務范疇的臺達,其于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COP21)期間在巴黎大皇宮舉辦的“綠筑跡―臺達綠色建筑展”移展北京,并于6月14日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正式開幕。

        自2006年來,臺達已在全球范圍內與合作方共同實踐了22棟綠色建筑。臺達不僅善盡全球企業公民責任,也積極實踐在地的企業社會責任;此次“綠筑跡―臺達綠色建筑展”進一步將國際節能經驗與本地化實踐相結合,呼應中國大陸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要較2005年下降60%-65%的自主貢獻目標,將推廣綠色建筑作為實踐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方式,呼吁社會各界一起加入減碳行動。

        臺達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臺達環境與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表示,“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出實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綠色建筑全產業鏈發展計劃,以及“十三五”時期單位GDP能源消耗累計降低15%的節能目標。因應后巴黎時代的減排大趨勢,企業也應責無旁貸。臺達自2006年起以綠色建筑作為自建廠辦或社會捐建的設計依據,讓建筑轉型成為減緩與調適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十年間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希望可以通過本次展出,推廣好的理念及具體可行的節能做法。今后也將繼續與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等機構合作,從綠色建筑人才培育、支持節能建筑項目落地等面向深入參與綠色建筑推廣,為節能減排貢獻力量。

        原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表示,通過節能減排來應對氣候變化對我國來說不僅是善盡國際義務,同時也是促進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及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建筑是消耗能源的大戶,而推行綠色建筑則是實施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中國尚處于建筑節能的發展階段,在實現“十三五”綠色發展方面,綠色建筑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其中離不開國家的政策的引導、技術的創新、人才的培育、以及建筑師和開發商的共同努力。尤其在人才培育方面,已連續舉辦十年的“臺達杯國際太陽能建筑設計競賽”,將獲獎作品落實于建設學校、住宅等項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對推廣綠色建筑影響深遠。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在线盗摄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网站 | 三级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亚洲欧洲日本欧美 | 日本一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