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旅游規劃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生態旅游管理現狀
(一)管理決策不權威
目前,我國僅存一部1994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難以解決旅游管理中現存問題,可謂管理決策毫無權威性。與此同時,自然保護區業務主管部門和實施行政部門管理模式不統一,這種分部門管理的模式不利于管理決策的一致性,導致各地盲目追求經濟效益或政績,而對當地旅游資源進行過度開發。
(二)未科學規劃
當前,各旅游區更重視開發銷售旅游產品的工作,而不重視環保問題,這種重效益輕環保的現象,嚴重影響著我國生態旅游健康持續、科學的發展。再加上對旅游資源開發時規劃不科學,結果造成開發不當或過度開發的問題,不利于規范生態旅游的管理工作。
(三)生態保護措施差
由于旅游產品期間較為嚴重的破壞環境,加之相關部門對環境破壞監測缺乏足夠的有效性,譬如,旅游活動易干擾珍惜野生動植物,或污染大氣、土壤和水源等。從根本上來說,旅游活動對旅游區生態環境均會產生相應的負面影響,據相關調查資料,我國實施監測調查的自然保護區雖達到70%左右,但受限于技術因素,還無法更深入地分析研究各項指標。與此同時,我國未實施監測調查的自然保護區約30%,只能對旅游活動造成的影響進行感性分析,缺乏一定的科學性。
二、制約生態旅游發展的因素
雖然我國生態旅游的內容種類呈多元化發展趨勢,然而開發期間受人為不合理因素影響,使得生態旅游可持續長期發展受到制約。首先,部分地區開發生態旅游資源過于盲目粗放,欠缺更深層次和縝密的調查論證,對開發規劃的設計不夠科學合理,沒有全面考慮旅游環境與資源的接待能力和承受能力,僅受到利益驅使而盲目粗放地開發旅游資源,嚴重削弱了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其次,由于理念的不準確,部分開發單位錯誤的認為景區精品化建設,即擴大其規模,建設旅店餐館等服務場所,結果不斷改造寧靜小路、古樸茅屋,造成景觀嚴重的城市化、商業化和人文化現象,從而失去其原本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對人們毫無吸引力。再次,鑒于我國對旅游業管理和規劃的力度不足,加上民眾缺乏強烈的環保意識,在旅游景區隨處可見亂扔垃圾殘渣的現象,甚至時常存在破壞歷史文物等重要資源的問題,使得景區維護成本不斷增加。最后,還有生態旅游庸俗化、招牌化,以及低效化、理想化的惠民功能,均會制約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旅游管理路徑選擇
(一)科學規劃,有序開發
首先,規劃地方旅游事業發展方向時,可聘請相關專家全方位調查研究當地環境質量、地質特征及生物資源,合理評估環境資源的承載開發力,避免盲目規劃,并評估可能造成的資源環境損耗與污染,制定相應解決方案。注意開發過程中,要同步進行資源和人文的開發論證及設計,有機融合地方經濟發展規劃與旅游事業開發,比如將安排當地居民就業規模,及其就業待遇估計清楚羅列在開發方案中,這部分內容在招商引資開發旅游項目上也應強調。其次,建設開發旅游區時,嚴格遵循按步驟分層次的原則,堅持綠色開發,并做到因勢就地的取材造景,開發過程中應采用體現景觀自然風格美感和原生態的色澤、材料等,盡可能開發對生態影響最小值的項目,堅決避免開發需要破壞生態環境才能實現的旅游項目。此外,建設時要有機融合人為因素與自然景觀,以避免其單一性、同質性,增添更多吸引力與文化氣質。當然,對環境容量問題還應進行客觀研究,避免旅游景區接客規模高于環境承載力。
(二)嚴格執法,加強管理
生態旅游必須嚴格遵循法律法規,強化建設立法與執法,不斷健全各類實施細則,比如,明文規定可開發與禁止開發的部分,或詳細規定景區開發規模、開發時間和待客量;增收環境保護稅,用于受損環境的修復。此外,依法處罰破壞性、盲目性建設行為,嚴重者依法追究相應責任,嚴格處理懲戒旅游過程中污染破壞環境資源的行為,以生態旅游促進我國國民生態教育。另外,還應加強科學合理的經營管理,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提高景區生態系統的自調節能力。比如,通過生物間同化、富集等相互作用,設置水上浮旋物或蘆葦等生物屏障,以此拓展生物空間,最大化降低環境污染;通過物理、地理的技術知識,消除各類自然地質災害,制定有效應急方案等。
(三)提升服務,加強宣傳
生態旅游更適宜高品質追求人士,是當前的一種新興旅游項目,急需專業完善的旅游服務機構來運轉,故而有必要進一步增強旅游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盡可能提供給客戶高品質的旅游咨詢服務。為此,應加強生態旅游相關的普及教育,鼓勵旅游領域從業人員積極參與學習,使之深入了解傳統大眾旅游與生態旅游的本質差異,才能正確地向客戶講解。與此同時,國家方面要完善生態旅游資格認證體系,嚴格審批考查的程序標準,予以公示符合條件的生態旅游區,避免造成生態旅游市場濫竽充數、參差不齊的現象。
而生態旅游可持續發現與國民環保觀念和生態意識的形成鞏固息息相關,所以必須加強相關教育宣傳。這就需要,既加強旅游工作者生態道德的教育,提升其環保意識,以此起到規范游客行為的導向作用;也要強化培養旅游者的生態意識。一方面,借助各類媒介及學校教育,普及宣傳環保知識,使人們更加熱愛自然,進而參與到自然保護中,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和道德素質,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則充分發揮生態旅游原本的教育示警作用,使旅游者在游玩中親近、感受并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從而愛護、保護大自然,進一步提升環保的生態意識。
1.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社會宏觀發展的可持續理論的指導下,生態旅游的概念在新世紀油然而生,生態旅游在全球的旅游業中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我國地域遼闊,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但相對而言,生態旅游的發展研究,要比其他世界旅游發達國家晚,因此存在許多的問題。
1.1 對生態旅游資源本身的不合理規劃建設
規劃建設不合理,造成生態旅游資源的破壞是我國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首要問題。對于一些生態旅游景區的規劃建設中,缺乏科學的論證以及合理的建設手段,一些景區的開發商以及管理者,無視規劃的重要性,亂拆亂建,使得許多原生態的植被、動物環境被破壞。
1.2 生態旅游管理粗放
旅游開發是新世紀許多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特別是那些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他們希望通過旅游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但同時又缺乏相關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片面的追求旅游開發,旅游行業管理粗放,僅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無視生態旅游的重要性。管理制度松散使得許多旅游管理者思想松懈,對旅游地區的承載力不在乎,對游客來者不拒,使得游客大大超過了旅游地區的最大承載力,給景區造成了極其負面的環境生態影響,生態旅游成為一紙空談。
1.3 對生態旅游的錯誤利用
許多旅行開發商在根本沒有透徹理解生態旅游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匆忙推出生態旅游線路,以迎合市場的發展,增加經濟收入。而這些所謂的生態旅游線路大多是以自然區域為旅游目的地,在整個旅游過程中,許多導游也根本不具備生態環境教育知識,這類活動也根本無法與一般性旅游區分開來。不僅達不到生態旅游的根本目的,還對生態景區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1.4 生態旅游景區的社區參與程度較低
一般來說,在生態旅游景區生活的居民往往生活水平較低,不具備其他高效過得經濟收入的有效手段,開展生態旅游業正是為了更好的解決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許多旅游景區開發商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存在,事實上,他們對于這片土地的了解要遠遠高于某些從業人員,具備許多實用的知識,只要對他們稍加培訓,就能夠成為正式的從業人員。
2.生態旅游的發展對策
生態旅游追求的是旅游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它涉及到當地居民、政府、旅游者以及旅游行業經營者之間的利益。在旅游產業的運營過程中,只有在強調保護自然環境的前提下,實現行業內各參與者的協調配合,才有可能實現生態旅游的和諧發展。
基于國內生態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相關發展對策如下:
(1)加強生態旅游景區的規劃與開發監管
在對生態旅游景區的開發規劃過程中,必須要在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條件下,按照我國的相關法制,制定出合理的規劃和開發方案,必須對旅游區的相關建設進行監督和約束,不允許有任何形式損害生態環境的開發活動進行,從而確保開展旅游活動對于生態環境的達到最低值。
(2)堅持生態旅游的原則
生態旅游實際上應該在旅游發展、生態保護、環境教育、社區參與等方面得到實踐,生態保護是生態旅游的重要前提,旅游發展則是核心,旨在讓游客享受到自然的饋贈,環境教育則是保證生態旅游的必要條件,社區參與是為了進一步保障旅游地區社區與景區的共同富裕,這四個方面各有深意,是生態旅游必須遵循的原則。
(3)堅持嚴格生態旅游的標準
我國是生態旅游迫切需要完善運營機制,同時還需要建立生態旅游的認證制度,提高準入門檻,將生態旅游與一般性旅游區分開來。國家旅游主管部門應該規范生態旅游市場,約束旅游經營者的不規范行為,建設一個健康的生態旅游市場。
(4)堅持生態旅游科技力量研究與管理方法研究
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景區的生態環境維護密不可分,因此必須要用科技手段來維護生態景區的生態系統穩定,這樣才能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生態旅游景區還需要不斷研究出符合旅游發展的管理方法,合理的控管生態旅游行為。
近年來迅猛發展起來的生態旅游又被稱為“綠色旅游”,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為準則,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采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并獲得心身愉悅的旅游方式。生態旅游已經被認為是將來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生態旅游蓬勃發展,但是整個生態旅游市場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尚不健全。本文將以泰寧生態旅游標準化建設為例,探討如何在生態文明導向下建設好生態旅游標準化體系。
一、生態旅游標準化體系建設的價值
對于生態旅游地來說,制定出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生態旅游標準體系,使其指導和規范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加強生態資源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惠及子孫后代;保護資源的豐富性和生物的多樣性,有利于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提高生態旅游區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提高旅游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保護歷史遺存和民情風俗,促進地方文化的保護與研究。
二、泰寧旅游標準化體系建設的做法與成效
泰寧縣2013年被國家環保部命名為“國家生態縣”,2014年確定為福建省生態旅游示范區,同年被國家旅游局列為“第三批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縣”并于2016年10月通過評估驗收。其主要做法與成效如下。
(一)主要做法
1.政府主導與企業主體相結合。首先,成立組織機構。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參與、企業主體、共建共享”的工作機制,成立由縣長任組長,縣委副書記任常務副組長,分管縣領導任副組長,縣旅委會等20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縣旅游標準化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與組織實施。其次,制定實施方案。《泰寧縣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縣工作實施方案》等明確了指導思想、工作重點、保障措施、階段目標。第三,提供政策保障。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系列扶持與獎勵政策,對創建A、評星、評級的先進單位、企業和個人進行表彰或獎勵;從項目資金、收費優惠、活動開展等方面給予涉旅企業扶持與獎勵,保障旅游標準化工作深入推進。
2.一般標準與地方實際相結合。首先,編制特色標準。按照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縣要求,結合泰寧旅游發展實際情況,制定《泰寧縣旅游標準化規劃》,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為主體,以縣地方技術規范為補充。其次,堅持因地制宜。在“國家級旅游服務業標準化試點縣”基礎上開展,對于原有的好經驗、好機制、好標準進行借鑒吸收、轉化提升。比如泰寧導游管理,以“狀元、進士、舉人、秀才”等級,在全省全國獨具特色、且運用成熟。
3.試點突破與全面推廣相結合。首先,全力抓好試點創建。選擇涉旅“吃、住、行、游、購、娛”行業的30家企業作為旅游標準化試點單位,對試點企業從方案制定、企業標準、人員培訓、內業資料、硬件完善等全過程輔導。其次,強化從業人員培訓。先后安排創標辦和試點企業參加在武漢、蘇州、海口、永泰等地舉辦的全國和全省旅游標準化工作業務培訓會、經驗交流會;邀請石培華、戴學鋒、張凌云、鄭向敏等國家知名旅游專家到本地介紹景區管理、互聯網+和智慧景區建設、景區廁所標準和建設等;第三,大力營造創建氛圍。制定了《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縣氛圍營造方案》,向國家旅游局標準化信息交流平臺上傳刊發縣域及試點企業簡報,并在《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專刊和報道。印發《旅游標準化基礎知識手冊》,制作微信宣傳稿,大力宣傳標準化意義和創建工作,在全縣特別是旅游從業人員形成了“學標準、講標準、用標準”的氛圍。
(二)主要成效
1.旅游標準有效貫徹實施。一是建立完善了旅游標準體系。在實施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基礎上,制定了多項縣技術規范以彌補縣旅游管理和服務空白,規范和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二是旅游企業標準化水平提升。至2016年,泰寧金湖景區等3家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區,明清園景區等3家被評為4A級旅游景區。全縣旅游星級飯店7家,全縣16家本地旅行社中14家為3A級及以上旅行社,參評率為87.75%。全縣所有星級賓館、旅行社均通過了旅游安全標準化,參評率100%。
2.全域游客滿意度明顯提高。一是提升了旅游公共服務功能。通過實施旅游標準化,完善提升了一批城區和景區游客集散和服務中心、咨詢中心,形成了完善的游客服務網絡。引資了一批中高檔旅游賓館和游船,新建改造了一批生態停車場,明顯提高了泰寧全域公共服務水平。二是提升了旅游服務品質。全面強化了旅游安全、旅游文明、旅游秩序等市場監管,提升了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簡化規范了一系列面向游客的服務流程和手續,游客滿意度較創標前明顯提高。
3.旅游綜合帶動效應明顯增強。極大地提升了泰寧旅游形象,提高了泰寧市場競爭力,促進了全域旅游康健發展,特別是在近兩年全國旅游處于轉型新常態下,泰寧縣旅游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三、泰寧生態旅游標準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1城市生態休閑旅游區規劃發展的必然性
生態旅游可規劃為4個層次:基礎層次、核心層次、輔助層次、目標層次。首先,對于資源環境和客源市場的研究,對于資源的類型、質量、數量和分布進行分析評論。其次,是客源市場的需求。生態旅游發展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組成部分,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戰略綱領,對于各個地區的旅游開發和城市生態建設具有很大的指導和規劃意義。
2城市生態休閑旅游區規劃現存問題
首先,我國的城市建設目前面臨著很多問題,間接造成了城市的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積減少、水污染等現象越來越嚴重,不僅破壞了生態平衡,對經濟也起到了阻礙作用。生態旅游造成的環境污染,導致了旅游資源的浪費和損害,又影響了可更新旅游資源的增值,最終進入影響旅游發展的惡性循環中。目前,城市旅游業規劃沒有相關管理體系,相關規劃有待修訂完善,部分項目設施規劃不夠科學合理,制約了旅游區的進一步開發建設。生態旅游景區宣傳不夠,人力、物力投資不夠,收效不明顯,以至于很大一部分城市居民,對于各個生態休閑旅游區的分布和具體服務項目并不了解。旅游區內管理服務也有待加強,監管不到位,旅游區內部自然景觀受到生活垃圾、牲畜放養等破壞,衛生較差,生態環境雜草叢生。目前旅游業還需要各行政管理部門合理扶持,但旅游項目審批關下部門較多,手續繁雜,公共服務始終得不到良好地改善。
3城市生態休閑旅游區規劃設計優化策略
3.1加強行政經濟保證
加強對于城市生態休閑旅游業的組織領導,加強政府對于生態旅游業的宏觀調控,指導各級旅游行政主管部門之間協調好決策、管理、規劃、促銷工作的展開。各行業、各部門協力合作研究和解決旅游業發展重點和難點的問題,加強生態旅游區的行政機構建設、組織建設和隊伍建設,建立完善旅游協會機制,并嚴格執行有關制度規定,生態旅游區域內的項目需要按照規定程序報有關部門審查批準才能開展。項目開展過程中還需要廣泛吸收各方面的建議,多進行經濟、技術、環境的考察論證,做好一切與項目和設計方案可行性的研究工作。
3.2打造田園綜合體特征
以一定的田園景觀環境和生產生活為基礎,田園綜合體指的是,結合農林牧漁的生產與鄉村文化習俗、農家生活為一體的自然生態環境、環境資源和觀光旅游活動,是一種新的綜合體形式。隨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于旅游和娛樂等活動更傾向于親近大自然。田園綜合體依托城市服務于城市,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可運用農林牧漁資源,結合城市現有的生態環境,營造出優美獨特的田園景觀和山水景觀,將生態環境和有限旅游合理結合,打造休閑、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能夠一站式滿足游客們對于旅游區的體驗要求。打造以休閑娛樂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旅游產業,還能將結構單一的生產活動轉型為休閑農業化,其中包含旅游、休閑、獨家、地產、會展等在內的全能型休閑產業的中和發展構架。
4結語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人們對于生態的需求和對于生活最初夢想的美好描繪,設計田園綜合體的生態休閑旅游區域,能夠讓城市和鄉村都能夠發揮出自身的優勢,以產品升級、產業升級、地產綜合開發的模式,帶動城市周邊和生態旅游區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起來。
作者:于小琴 單位:北京生態園林集團
參考文獻:
摘要由于環境保護機制缺失,導致我國“生態旅游離生態更遠”的尷尬現實。文章假定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制旅游企業,制定并實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構建政府和企業的博弈模型,從政府規制角度對企業制定和實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的行為進行分析,得出博弈雙方的均衡戰略:政府執行有效監管,對不實施環境保護規劃的企業制定適當的懲罰力度,就可以促使企業自覺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從而證明政府規制企業實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政府規制博弈論
1引言
生態旅游作為一個“舶來”的概念于20世紀80年代末引入我國,并在隨后的20多年得到蓬勃發展,一時間生態旅游成為最時尚的旅游消費,消費者趨之若鶩,生態旅游市場規模龐大。面對巨大利益誘惑,許多旅游開發商的觸角開始轉向生態旅游,政府對于生態旅游的開發熱情也不斷高漲。這些旅游企業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業已形成的旅游產業鏈條及客源市場優勢,能夠很好地解決傳統政府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促進了生態旅游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生態旅游的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政府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機制缺失,政府與開發商的協議在關乎環境成本補償及懲罰機制的內容方面幾乎是空白,于是,旅游企業對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和管理,落入了法律和規定的“制度真空”地帶。結果導致旅游企業只關注開發生態旅游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生態環境保護,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缺少系統環境保護規劃,肆意開發,造成了污染、環境退化、經營性設施侵占生態旅游資源等諸多問題。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制、監督企業制定和實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迫在眉睫。本文假定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制旅游企業制定并實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構建政府和企業的博弈模型,從政府規制角度對企業制定和實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的行為進行分析,得出博弈雙方的均衡戰略,以期分析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政府規制的效用。
2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
針對生態旅游開發中存在的環境保護規劃缺失與資源開發建設不當,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出現的生態旅游破壞生態的現象,諸如美國、西班牙等旅游發達國家就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制定了完備的法律法規,以期通過行政和法律手段規制旅游企業從生態旅游和環境保護相互作用機制入手,以環境評價與環境容量為科學依據,在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對規劃區域的功能區劃、生態旅游規模與形式、生態旅游區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和環境美學保護等方面做出系統規劃與實施方案。規制,又稱政府規制,是指政府利用國家強制權依法對市場中的微觀經濟進行干預,其規范目標是克服市場失靈,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以確保公眾利益。規制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政府部門的立法程序來干預,具體手段包括經濟性規制和社會性規制。我國生態旅游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發展都落后于旅游發達國家,但是各級政府對發展生態旅游給予了極大支持。由于財力有限,對旅游業的投資相對不足,導致地方政府在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的選擇中往往更傾向于后者,而對旅游企業只顧經濟利益而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行為持默認態度,生態旅游環境規劃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就無從談起,更不要說對違規旅游企業采取行政處罰手段。
誠然,在當前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要求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制旅游企業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制定并實施環境保護規劃,要考慮政府制定法律法規的成本、監督企業實施的成本,要考慮旅游企業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實施環境保護發生的成本以及企業違規時的處罰成本等資本投入問題。但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實踐證明,缺乏系統環境保護規劃,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必定要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開發和保護同步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這一系列的問題的實質是政府和旅游企業之間的一場博弈,是博弈雙方圍繞經濟利益所制定的各種策略,而博弈的結果將檢驗政府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規制的效用。
3政府與企業實施生態旅游環境規劃的博弈
3.1基本假設
生態旅游環境規劃在制定和實施推進過程中,面臨的決策環境是復雜的,為了便于分析,筆者在不影響研究結論的前提下,做出以下基本假設:①博弈中僅有兩個參與者,即政府與企業,二者可以選擇的策略分別為“監督”和“不監督”、“實施”和“不實施”;②兩個參與者做出決策前不知道對方的行動,可以認為他們的行動是同時的,即模型為靜態博弈,參與人對相互的策略和收益函數有準確的知識,即模型為完全信息博弈;③環境的改變及其環境保護規劃的成本是政府關心的主要目標;④企業在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時受到一定約束,企業未制定(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會對消費者的利益和環境造成破壞,如果被檢查到,會受到法律訴訟和處罰等經濟、名譽損失。
3.2構建博弈模型
依據上述模型的假設,可以建立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即完全信息條件下,不考慮時間因素的一次性博弈):r1—企業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時所獲得的收入;r2—企業未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時所獲得的收入;c1—企業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所發生的全部成本;c—政府在對旅游企業進行監督時所花費的各種成本;cp—企業不實施環境保護規劃,被政府查處時所受到的懲罰;p—企業不實施環境保護規劃被政府查處的概率。
作為理性的經濟人,政府和企業都在權衡利益得失后,選擇決策行為。博弈的策略矩陣見表1。
通常情況下,政府所得到的懲罰收入大于監督成本,本文假定pcp>c;當企業未實施環境保護規劃被查處時受到的處罰大于實施環境保護規劃的成本,否則就企業出于經濟利益考慮在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就不愿意實施環境保護規劃,只需要向政府交納相應的懲罰金即可,本文假定pcp>c1,企業實施環境保護規劃的利潤應小于未實施情況下的利潤,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才有逃避實施環境保護規劃的動機,即r1-c1<r2,現實中,企業受到處罰后的收益應處于一個低的水平,才證明政策的相關政策是有效的,即r1-c1>r2-pcp,其中,y和1-y分別是政府選擇監督和不監督策略的概率,x和1-x分別是企業選擇實施與未實施的概率。
自生態旅游的概念[1]提出以來,濕地一直出現在生態旅游研究中,但并未成為生態旅游研究的熱點[2]。Christopoulou等[3]曾提出發展生態旅游首先應發展濕地生態旅游,因為濕地具有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以及擁有最好的環境教育功能和社區參與功能。濕地生態旅游追求旅游經濟與濕地保護的協調發展,逐漸引起許多國家政府、國際組織和濕地周邊社區的關注。國外研究者認為,在濕地開展生態旅游,不僅能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對濕地生態環境的積極保護,還可對旅游者進行生動的環境教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西涼湖是素有“千湖之省”美譽的湖北省的第五大湖,為典型的淺水草型通江湖泊,水生生物資源極其豐富,其中多種水產品已列入國家農業部優質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名錄。但近20年來的過度漁業開發,多種野生魚類面臨枯竭,水生生物多樣性銳減,濕地生態環境面臨壓力,傳統的經濟開發模式嚴重影響了西涼湖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以西涼湖為例,對濕地生態旅游資源質量、開發潛力及規劃方案進行了分析,以尋找最適合湖泊濕地生態旅游的開發方式和途徑,為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借鑒。
2旅游資源環境概況
西涼湖位于湖北省咸寧市境內,長江中游南岸,跨嘉魚、赤壁、咸安市區交界處,界于114°00′—114°10′E、29°51′—30°01′N。西涼湖是湖北省的第五大湖泊,屬長江中游淺水草型湖泊,現有水域面積80km2。西涼湖東側距咸寧市中心城區8km,京珠高速、107國道均從湖區邊緣通過,與湖北省境內公路相連接。西涼湖區現有魚類57種、浮游動物68種、底棲動物19種。據資料記載證實,西涼湖有鳥類110種、兩棲動物8種、爬行動物15種;植物資源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高等水生植物;浮游藻類90種,其中以綠藻門最多,共43種;水生高等植物49種,隸屬于29科[4]。在眾多的動植物中,歷史上有國家二級保護魚類1種(胭脂魚)、湖北省重點保護類魚3種;國家Ⅰ級保護鳥類6種(黑鸛、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白頭鶴、白鶴、丹頂鶴),國家Ⅱ級保護鳥類4種(白額雁、大天鵝、灰鶴、鴛鴦)。西涼湖高等植物有70種[5],按植物生活類型分,濕生和水生植物39種、漂浮植物8種、浮葉植物9種、沉水植物14種。豐富的物種資源加上西涼湖是長江中游一個理化環境良好的中型淺水湖泊,其養殖條件優越。在西涼湖實施水生生物的保護,對長江中下游生態環境保護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3濕地生態旅游資源評價
3.1評價指標
對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價需要選取和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國內外已有較多的研究[6-9]。本文以有關研究成果為參照,并結合本地實際共選取了20個指標(表1)。指標體系由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三個層次構成。在所選指標中,將水環境質量列為重要指標,水域面積作為評價指標。濕地是敏感的資源環境,生態系統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因此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與其他生態系統的連通性和生態安全性如何,監控措施的有效性與否被選作評價指標。在旅游價值中,物種珍稀度也是個重要的評判標準。Blangy和Wood的研究將資源的觀賞價值作為評價旅游資源的重要指標。社區特點將影響人們對生態旅游、社會變化和對旅游業保護工作的態度。在當地社區中,區位和經濟條件、人口素質和服務設施在EcotourismWorkingGroup、Pearce等的研究中也將其作為旅游業的發展背景。文化獨特性將決定今后開發是否可作為依托的資源,社會開放程度將影響社區社會是否接受外來文化和游客。考慮到我國的具體情況,當地執法力度是保障游客安全的因素,因此將其和社會開發程度一起列入評價指標。在旅游條件中,科普教育是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在旅游發展潛力中,旅游經濟占當地比重和旅游發展潛力也是重要的指標。
3.2指標權重
表2中各指標權重的確定采用改進了的三標度層次分析法[10],并結合專家經驗確定各級指標權重。首先,根據各層次指標相互隸屬關系,構建層次結構模型;然后,請專家對各層指標進行相對重要性的兩兩比較。在匯總各專家評判意見后,得到各層級指標相對重要性的判斷矩陣,再通過矩陣計算和一致性檢驗,得到各指標的權重(表2)。
3.3評價指標的聚合
本文所運用的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中,一個主要的技術問題是將單項指標合成為綜合指標。單項指標及其權重只反映了濕地旅游資源質量的某一個方面,要了解濕地旅游資源的整體綜合情況就必須將單項指標值進行綜合。確定綜合指數常用的數學方法有指數加和法、指數乘積法、指數加乘混合法等。本文擬選用加法模型對各評價系統的指標進行聚合:yj=Σnji=1wjixji。式中,yj為第j個子系統評價指標的綜合值,wji為第j個子系統的第i個指標的權重,xji為第j個子系統的第i個指標的標準值。
3.4評價結果與分析
指標原始值的獲得是根據20位專家、旅游管理者、社區居民、利益相關者采用1—10分制打分,1表示級別最低,10分表示級別最高。依次將得出的評價結果導入模型中計算,得到最后結果(表3)。從評價結果來看,西涼湖生態環境得分較高(8.03),說明西涼湖自然旅游資源質量好,可為生態旅游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這主要得益于西涼湖寬廣的水域和良好的水質,以及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相較而言,社區環境一般,得分為6.67。主要是由于經濟水平較低,社會服務設施落后,但交通條件較好,可進入性好,加之地域文化特色,使社區環境總體上可滿足旅游開發的要求。旅游開發得分最低(3.12),說明旅游發展尚處在剛起步的階段。主要原因是旅游基礎設施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幾乎為空白,只有零散分布的碼頭和餐飲服務。但如果有外部資金投入建設,旅游發展潛力將很高。總體來看,西涼湖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綜合評價得分不高,為5.39分,旅游發展處在萌芽階段,沒有正式成為生態旅游的目的地,要進一步發展就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發展規劃支持和外部資金的大力投入。
4旅游客源市場潛力
4.1市場預測模型
作為咸寧市最大的湖泊,西涼湖成為咸寧市獨自擁有的特色旅游資源,其濕地生態旅游開發必然成為全市旅游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西涼湖濕地旅游市場依賴于咸寧市整體旅游客源市場,全市旅游客源市場的發展必然帶動其發展,因此湖泊濕地生態旅游市場可根據所在區域旅游客源市場的發展動態變化來進行預測。目前,旅游客源市場預測可采用不同的模型進行預測,主要有引力模型、指數曲線模型、環境容量模型和經驗期望值階段增長模型等[11]。咸寧市旅游業目前仍屬于新興產業,具有初期階段增長較緩、近期快速發展的特點,符合典型旅游地不同市場發展階段增長率顯著變化的規律。2009年前咸寧市客源數量呈直線變化,根據歷年統計數據計算得到平均年增長率為24.4%。2010年客源數達到1155.95萬人,年際增長率高達61.5%。可以預見,隨著旅游規劃的完善、新項目的投入運營以及城際高速鐵路的開通,2010年后咸寧市旅游市場已進入了一個騰飛期。但由于旅游環境容量的限制,此后將進入一個平穩期。因此,旅游客源市場的變化規律適應邏輯斯蒂方程:Nt=K1+ea-rt。式中,Nt為t時間客源人數,K為環境容量,r為增長率,t為時間,a為參數,其值取決于N0。環境容量K的計算采用以下公式[11]:K日=A/B×D;K年=K日×T×C。式中,K日、K年分別為日環境容量和年環境容量,A為區域面積,B為人均指標(取0.1km2),D為日周轉率(取2d),T為全年可旅游天數(取180d),C為游人系數(取0.6)。根據上述公式經過計算,得到咸寧市旅游環境容量為2131.704萬人,最終得到咸寧市旅游客源市場預測模型為:Nt=2131.7041+e0.44554-0.615t。
4.2預測結果與分析
根據該公式計算2011年以后咸寧市各年旅游人數,見圖1。由圖1可見,2010年是咸寧市旅游市場騰飛的拐點,5年將達到一個新的拐點,2015年咸寧市客源市場人數為2051.71萬人,此后將緩慢平穩增長。西涼湖濕地生態旅游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根據咸寧市政府提出的“一江兩湖”發展戰略,目前西涼湖已納入市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規劃,為將來逐步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打下基礎。由此看來,西涼湖濕地生態旅游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西涼湖作為咸寧市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共享咸寧市旅游業發展所帶來的客源市場,全市旅游客源市場的增長將會成為西涼湖濕地生態旅游未來的潛在客源。圖1旅游客源市場預測
5西涼湖濕地生態旅游發展規劃
根據咸寧市政府提出的“保護‘南山北水’的自然生態格局,建成擁江抱湖、城林相間、山川秀美、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生態城市”的區域定位,西涼湖作為濕地生態旅游在整個區域發展中的地位凸顯出來。根據西涼湖的區位和交通優勢、自然環境資源特點以及周邊自然景觀結構和土地利用狀況,本研究制定了以下發展規劃方案。
5.1旅游項目設計
生態漁業觀光旅游:生態漁業主要有水生生態模式(魚—蓮藕—水禽)、畜—沼—漁模式(豬—沼—魚)、特種養殖(包括精養魚池,品種有甲魚、烏龜、蝦、蟹、野鴨)等。西涼湖湖區周邊是低丘崗地,把果林蔬菜種植、家禽家畜養殖與漁業相綜合發展生態漁業具有天然優勢。漁業觀光旅游是觀光農業的一種,把漁業生產和捕撈過程作為一種觀賞物進行利用和開發。我國漁業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長江中游水產資源豐富、漁業發達,通過建設生態漁業養殖基地并提供對外旅游觀光服務可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觀光漁業輔以游覽路線與憩息亭,可形成別具風格的觀光旅游產品系列,通過規劃和合理安排形成規模,必然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前來參觀游覽。休閑漁業—休閑鄉居:休閑漁業是漁業的一種新形式,是對漁業資源的綜合利用,是實現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同時,休閑漁業也是一項新興的旅游資源。通過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結合配置,有助于漁業產業的擴展、漁民收入的提高、漁區經濟的繁榮,對促進城鄉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垂釣愛好者大部分是經濟較寬裕的人士,他們對垂釣的鐘愛而不計成本,在享受垂釣過程中愿意花錢買快樂。休閑垂釣主要花費包括漁獲物支付費、水路運輸費、住宿費、生活消費、漁獲物加工費等。即休閑垂釣需要多種服務,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休閑垂釣一旦形成規模,每一項服務都會帶來大量工作崗位,漁民收入將大大提高。除了垂釣還有休閑居住、漁家生活體驗。這部分群體不僅是觀賞者,也是參與者,他們關注整個湖區包括水域和周邊的林地、農田、果園和村舍。因此,他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駐留時間長、消費較高,但人數相對要少。如按5000人/a、人均消費5000元計算,可帶來2500萬元的效益。把漁業生產從過去單純的產品生產(養殖與捕撈)與旅游、度假、游釣、觀光、美食結合起來,對振興漁區經濟,引導漁民致富,美化漁村自然環境,減少天然水域中資源捕撈的壓力,促進城鄉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水產展銷—水產品鮮: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對原生態和綠色食品需求的增長,野生魚類和蝦蟹貝類已成為城市居民喜愛的食物。西涼湖水產品品質優良、種類豐富,其中鱖魚和黃顙魚已列入國家農業部優質水產品保護名錄。選擇交通便利的湖區鄉鎮作為水產品展銷區和餐飲服務區,每年定期(10月份)舉辦水產品品鮮節推動水產品銷售,堅持多年就可形成品牌效應。同時,通過對特色水產品進行地理標志保護工作,即可形成生產—加工—銷售—運輸一條龍服務的產業鏈,將帶來永久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科研教學—科普教育:在湖區選擇適當的自然景觀地點,設計湖泊濕地科學考察路線,為候鳥常規統計、水生生態學和水禽環志科學研究提供便利。同時,建設兩座觀測保護站,為水生生物專業科技人員的學術會議和實地考察,有關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實習與科研提供必備的場所。此外,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在湖區可觀賞到幾十種國家一、二級保護物種,候鳥的周期性遷徙為觀鳥活動提供了固定的時空。可通過建設沿湖嘹望臺(塔)、草洲觀賞平臺,輔以高倍望遠鏡吸引大批鳥類攝影愛好者來拍攝和欣賞鳥類飛行、取食、起舞、嬉戲等有趣的生活習性場景。
5.2濕地生態旅游功能區劃
根據西涼湖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觀特征,在原有自然保護區功能規劃的基礎上,本研究制定了西涼湖濕地生態旅游規劃,規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和湖岸生態旅游區4類功能區。其中,湖岸生態旅游區又制定了4類小區,主要包括生態漁業觀光區、水產品品鮮商業區、湖岸休閑居住區、休閑垂釣區和科普教育區(圖2)。圖2西涼湖濕地生態旅游功能區劃所有功能區的面積分別為:湖岸區2330hm2、核心區2000hm2、緩沖區1800hm2、實驗區4059hm2。其中,核心區作為保護區用來保護生物多樣性,不能進行任何人類活動;緩沖區作為過渡區,生態環境較敏感,開發利用價值較小;生態旅游開發主要集中在實驗區和湖岸區。在實驗區可利用來進行生態旅游開發活動,以生態漁業養殖和觀光旅游為主,通過修建碼頭和漁港,讓游客坐船觀賞西涼湖的美景和鳥類。此外,當地還可以開發眾多水上游樂項目。在湖岸區主要進行生態旅游開發,建立水產品鮮區、休閑垂釣區、休閑居住區、科普教育區等生態旅游區,通過招商引資的方法,在旅游規劃部門的指導下實施合理建設。
關鍵詞:生態旅游 評估
自從Ceballos-Lascurain.H于1988年在《生態旅游的未來》一文中正式引入生態旅游的概念以來,在生態旅游的概念以及由其延伸的具體實施方案上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而在我國,盡管對生態旅游的樂觀估計時有報道,生態旅游也被廣泛地認為是自然旅游的一種形式,被期望能促進資源的保護和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生態旅游項目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對生態旅游的內涵缺乏一個統一的認識,從而導致缺少一個評估生態旅游貢獻大小的明確的指標體系。而本文的寫作目的就是力圖初步建立一個對生態旅游進行評價的框架。該框架是基于對生態旅游內涵的正確認識以及對當地居民、自然資源和旅游三者間關系上進行設計。
關于生態旅游內涵的認識
由于缺乏一個被廣泛認同的生態旅游的概念,因此生態旅游和其他旅游方式的區別顯得模糊不清。王家駿選擇了44個具有代表意義的生態旅游定義來進行分析,將關鍵詞一一選出,按聚類方法將其歸納為6大類11組分,構成了生態旅游定義分類系統。然后根據構成生態旅游定義分類系統的6大類組分的內在聯系,參考Edward?S?等人的模型,構建起理解生態旅游的概念模型。這一模型對于我們理解生態旅游的概念有一定的幫助。從這一模型中,可看出大多數的學者都認為生態旅游既可以促進環境資源的保護和發展,同時也可以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但是,大部分的定義仍將生態旅游對象局限在自然生態、自然環境方面,忽視與自然相伴而生的歷史遺產、傳統社區等文化生態。也就是從旅游資源角度來看,對生態旅游的認識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大類:狹義的生態旅游是基于自然資源的一種旅游形式,包括風景、地形、水文特征、植被和野生動植物等;廣義的生態旅游資源則把當地的民俗風情、傳統文化等人文景觀也包括了進去。也就是說,廣義的生態旅游還包含了民俗旅游等文化生態的內容。筆者的觀點傾向于后者。
筆者認為對生態旅游的內涵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認識:從旅游者角度來看,生態旅游是對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小同時具有高質量的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的一種全新體驗過程;從環境保護和文化保護角度看,生態旅游是一種對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生態環境破壞較小,實現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文化保護為目的的旅游方式;從當地居民角度看,生態旅游是一種對當地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影響較小、并可為當地社區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新型產業。總的來說,生態旅游應當以實現當地居民、生態旅游資源以及旅游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以及社會、環境、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為終極目標。而這個終極目標的實現必須是以對生態旅游產品的正確規劃設計和有效管理作前提的。
生態旅游評估框架的設計
通過上面對生態旅游內涵的認識,我們可以看出生態旅游應當以實現當地居民、生態旅游資源以及旅游業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并以社會、環境、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生態旅游評估指標框架至少應包括四個方面:對當地居民和生態旅游資源之間聯系的評估;對當地居民和旅游業之間關系的評估;旅游業和生態旅游資源之間關系的評估;對規劃和管理有效性的評估。選擇評估因子時應注意其是否具有相關性、實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等特征。這樣才能使設計出的評估體系不僅能夠實時監測生態旅游點的狀態以及發展趨勢,并進行優劣判斷,而且還可為管理決策體系提供重要的信息資源。
當地居民和生態旅游資源的關系及其評估該關系的指標
在現實中居民和環境間的沖突時常發生,這一情況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一方面來自當地政府一相情愿的保護和開發政策,沒有征求和顧及當地居民的意見、想法和利益,另一方面則來自于居民傳統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缺乏對生活、生產方式加以選擇的余地。持續的環境壓力不僅會影響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而且會危及到脆弱的生態系統和旅游業的發展,以至造成不可逆轉的災難性的后果。當地居民和生態旅游地資源之間應建立一個和諧的關系:一方面,居民主動地參于生態旅游點的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同時從良好自然環境帶來的旅游產業中獲得回報;另一方面,居民完全可以通過適度的農、林、牧、副、漁等產業從自然資源中獲得回報,但同時應避免資源的過度開采掠奪,造成生態系統處于過度的環境壓力之下。
對兩者關系的評估可從居民對資源的依賴程度、對待資源保護的態度、地方參與資源保護的程度(數量和類型)、當地居民和保護區內員工的關系、對資源的使用頻率等方面來進行。
生態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的關系及其評估該關系的指標
生態旅游資源是生態旅游業發展的基礎。自然景觀(包括風景、地形、水文特征、動植物資源、生物多樣性等)和人文景觀(包括過去和現在)決定了生態旅游點發展的潛力和競爭力。自然景觀連同人文景觀同時可以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自然體驗和文化交流,這是生態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時一個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環境也會加強當地居民和游客的環境和文化保護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環境就是一個生動的環境和文化保護課堂。反過來,對環境和文化保護必須在資金上給予保障,在當地旅游業所帶來的財政收入中,必須保證充足的資金返還到環境和文化保護中去,促進旅游業發展與環境、文化保護的良性循環。在發展生態旅游的同時,還必須認識到資源的有限性和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生態旅游的開發不能使資源退化,而應當實現一種敏感于環境的發展方式,即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和規模,避免超出旅游景點的環境本底,破壞當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因此評估生態旅游資源與旅游業的關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首先要評估生態旅游資源對旅游業的貢獻率,這可從生態旅游資源是否提供了有質量的旅游經歷,是否提供了高質量的環境教育的場所,對現有容易利用的物質改進的潛力如何,對文化生態的體驗質量怎么樣等來進行;其次要評估旅游業對生態旅游資源所應做出的貢獻,這可從旅游業是否對生態旅游資源有意識地進行保護,保護如何,對當地居民和旅游者進行的環境教育怎么樣等方面來進行。如果這兩個方面的貢獻都比較高,說明這兩者的關系處于良性的互動之中。
旅游業和當地居民的關系及其評估該關系的指標
生態旅游應該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讓當地居民加入到生態旅游建設中來,即從經濟、心理、社會、政治等多方面參與生態旅游開發,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尊重和保護他們的正當經濟利益。只有居民對生態旅游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及和生態旅游之間建立起這種正向的互動關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難題。
在當地居民參與生態旅游業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當地居民的經濟來源不能完全依賴生態旅游業,應該補充其它的經濟形式,使經濟多元化。旅游業不僅可以為國家和地方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同時可以為當地居民帶來社會和經濟效應。反過來,旅游設施的改善和良好的自然及文化景觀會給旅游者帶來全新的體驗,并為生態旅游業的后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文化基礎,與此同時還會增進當地居民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從而有利于當地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保護。
要評估旅游業和生態旅游地當地居民的關系,主要要看當地居民是否從旅游業中獲利。當地居民從旅游業中獲利的類型主要有三種:一是由于開展旅游業而提高了的經濟收益,在這方面主要看地方居民從事旅游業及其與旅游業相關行業的數量,看地方的旅游業企業或與旅游業相關的企業數量以及當地居民與外來者的比例。二是當地基礎設施的改善,這方面主要是評估當地離供應商品與服務的最近城鎮的距離,醫療狀況,教育狀況、郵政、電話和電力供應,道路質量、公共交通狀況等。三是社會福利條件的改善。這主要是評估居民健康和教育水平的上升,收入增加的影響,地方居民對旅游者和旅游業的態度,真正的認識或經歷地方文化等。
對規劃和管理有效性的評估
沒有好的規劃和有效的管理,開展生態旅游不能成功。因此對生態旅游地的管理機構以及生態旅游經營管理人員進行評估是對生態旅游進行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也是能夠調控生態旅游地域系統的能動因素,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對生態旅游地域結構是否有序及系統是否能夠良性循環有決定性作用。而要對生態旅游進行有效管理,首先就必須有科學的管理目標。其次要做好生態旅游規劃,生態旅游區要確定區域的游客臨界容量。第三還要加強旅游環保工作,加強環境保護的科研工作,加快環境保護法規的建設,加強對國民的環境教育,重視環境質量的監測和效應評估工作,同時還要增加環保經費的投入。第四是要加強對生態旅游經營者的管理,要求經營者慎重選擇旅游目的地,精心編排旅游路線,培養游客的環保意識,嚴格控制旅游團人數,培養好的生態旅游專業領隊。
評估能影響生態旅游是否最終取得成功的管理因素的指標,因此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一是要看管理政策的完善和有效性,這包括了環境保護法規的制訂和執行情況,生態旅游規劃的制訂和執行情況,生態保護區的規定和使用限制如何,對社區的介入的支持如何等。二是要看管理策略如何,是否對生態旅游地的年度資料進行更新(包括物種、旅游者數量、周圍社區統計等),是否有社區共享計劃以及對旅游者的管理如何(包括對旅游者行為的控制、群體的數量、運載量等)。三要評估保護區管理人員和員工的素質,這可從對物種的監控,擔當旅游向導、景區巡邏和執法的狀況,跟科研單位的合作情況以及跟社區的公共關系等。
通過認識資源、當地居民和旅游業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們可了解到對生態旅游的評估,其實就是看這三者的關系是否處于一種良性的互動之中,如果三者的關系良好,可見生態旅游地開展的生態旅游是成功的,而發現三者關系中任何兩方的關系處于不好的互動時,就可以提醒當地的旅游管理者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使三者的關系重回正軌。這個評估框架也顯示了只要通過運用適當的管理策略,在資源、當地居民、旅游業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的基礎上,生態旅游既可以促進保護,又可以促進發展。因而這個框架既可以評估生態旅游業的各個重要方面的相互聯系,同時又可以評估一地生態旅游的地位。
參考資料:
1.王家駿,關于“生態旅游”概念的探討,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18(1):103-106
社頂部落舊名”龜仔角”,其位置座落于墾丁公園范圍的核心區域,與墾丁森林游樂區、社頂自然公園、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林業試驗所相比鄰,地位重要。社頂部落多為公有土地,被公有森林、試驗林、事業用地或保留區所包圍,經濟發展受到高度限制,因此居民常不顧法令盜采、盜獵自然資源以販賣謀利,同時也因濫墾、違建,常與墾丁公園管理處(簡稱墾管處)發生抗爭和沖突。
生態旅游是推動小區保育重要的策略與方法,透過生態旅游引領小區民眾學習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兼顧自然資源保育和當地居民利益,進而促成保護區經營與小區發展走向共生共榮。墾管處于2004年選定社頂地區作為小區保育與生態旅游地示范區,并展開了相關輔導工作。
墾管處委托專業團隊協助社頂部落建構小區生態旅游經營體制。第一年的研究,初步收集社頂地區動植物資源、傳統文化產業等資料,并依據田野調查所獲之人文及動植物解說據點規劃步道。為了培養小區居民自主管理,墾管處另于2006年-2007年委托屏科大團隊進行社頂部落小區營造,經屏科大團隊不斷與居民溝通,社頂部落居民逐漸達成發展生態旅游的共識,并以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為窗口,組成生態旅游工作團隊組織,同時依生態旅游發展需求進行人員分工,定期舉行工作會議,形成推動各項工作溝通與決策的平臺。社頂于2006年4月開始參訪其他小區社頂居民組成的巡守隊也自6月開始進行小區資源的巡守監測;8月對外推出夜間生態旅游游程:9月推出日間生態旅游游程,經游客滿意度問卷評估的結果,獲得游客不錯的評價。而2007年墾管處繼續委托屏科大團隊,除了持續加強2006年各個工作項目外,還要注重于生態旅游的經營體制及組織分工,其中對于解說服務質量和新的游程規劃有更進一步的進展。
短短兩年間的準備,社頂生態旅游的表現廣受好評,在2008年就得到許多獎項的肯定,如社頂部落生態旅游輔導計劃榮獲永續計劃行動獎第一名,社頂部落巡守隊獲得屏東縣政府學習典范獎等等,其發展模式已成為臺灣發展生態旅游的一個成功典范。2010年社頂部落更代表屏東縣成為臺灣低碳小區的示范地。
一切從溝通開始
生態旅游的內涵為尊重自然人文導向、教育與解說、當地專業小型企業組織主導、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負面影響最小、永續經營、回饋小區與小區參與。生態旅游是基于對大眾旅游造成對環境沖擊的反省,因此在許多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偏鄉地區或保護區周邊小區,生態旅游莫不被視為是兼顧保育與生計的資源經營策略。小區是人們生活的家園,不是觀光游樂區,一般的大眾旅游并不利于小區永續發展。社頂部落在1968年“墾丁森林游樂區”成立后,游客如織,居民多以販賣紀念品、經營餐飲為生。由于社頂部落緊鄰墾丁森林游樂區、社頂自然公園等臺灣重要的旅游景點,更讓社頂的觀光收入在七、八十年代達到最高峰。
然而隨著墾丁大街的興起,臺灣各地許多的旅游新景點的競爭,以及旅游類型的轉變,來到社頂的游客越來越少了,過去賣游客紀念品、飲料、小吃的生意一落千丈,社頂的產業面臨需要轉型發展的時刻。但歷經長期依賴大眾旅游為生,社頂居民所認知的旅游形式,卻常停留在依賴硬件建設引進大量人潮的大眾觀光思維,與墾管處強調生態保育的經營目標格格不入。
因此屏科大團隊一開始進入社頂部落時,就決定從與居民溝通開始,先讓居民了解生態旅游的內涵,生態旅游與小區永續發展的關系等,激起小區居民共識之后,再展開一系列生態旅游相關推動工作。
相互了解是前提
唯有真正的涉入,才能了解小區所遭遇的各種問題并找出解決之道,因此屏科大團隊把自己當成小區的一份子,采取直接涉入的方式,實際進入部落,與小區居民共同推動各項小區營造工作。屏科大團隊首先尋找熱心居民,形成團隊組織,建立社頂生態旅游的工作團隊,接著激發團隊成員積極參與,以實際行動及作為取代紙上談兵,讓團隊成員有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從中培養生態旅游經營的能力。
針對生態旅游發展之需,進行人員的組織與分工,生態旅游組織共規劃有六個工作小組,包括解說、巡守、民宿、手工藝、風味餐及多元就業方案管理,每組設一名小組組長,以推動生態旅游各項工作。
屏科大團隊除了參與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之理監事定期會之外,并與促進會的干部及部落居民組成生態旅游工作團隊,每周至少召開一次工作會議,并視實際需要隨時加開工作會議。參與工作會議的成員主要是社頂部落解說員、巡守隊員及屏科大團隊人員,但也陸續有餐飲、民宿業者及有興趣的民眾加入,并不定期邀請墾管處人員參與。工作會議的形成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需要一群核心的工作成員,以有效率并長期的參與推動社頂的生態旅游,這個生態旅游工作團隊,未來要能夠承擔生態旅游經營任務。
準備期的工作會議內容,主要在于生態旅游發展所涉及各項議題的溝通、討論與協調,尚無具體行動產生。行動期的工作會議內容則以各項業務的推動及改善為主,如巡守工作調配及監測紀錄分析:游客服務項目討論及分工協調;解說服務質量檢討與經驗分享等。
知識技能是基礎
沒有優秀的解說員再好的資源也無法展現給來訪的游客。社頂生態旅游地初級解說員訓練目標為是要完成社頂生態旅游初級解說員訓練課程。
訓練內容以養成各游程解說服務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為主。由熟稔課程相關知識技能的專業人員或長者擔任教員,兼備室內與室外課程,室內課程著重于知識的傳達,室外課程著重于技能的訓練與實作,室內課每堂課約為2小時,戶外課每次上課需要半天或一天的時間,以現場實作方式驗收學員的學習成果。
為方便居民參與,訓練課程上課地點在社頂部落,上課時間配合參與學員以晚上時間為主。以講座、工作坊、共同討論及實務操作等方式進行,招募對解說有興趣的居民加入訓練。
我巡邏,我快樂
有感于周邊良好的自然資源常遭盜獵販賣,部落成員都有意成立巡守隊進行監察。在墾管處的支持下,社頂部落巡守隊于2006年6月23日成立,每天晚上以排班方式兩個人一組巡守。
巡護過程中除了調查、監測資源狀況外,也會與公園警察隊保持密切聯系,建立通報機制,積極防范非法盜獵、濫捕、盜伐林木及盜采貴重木等等不法事件。巡守隊設備由墾管處提供,隊旗設計、監測表格及監測技術則由屏科大團隊協助,巡守隊巡護至今全是以志工精神付出,未領取任何津貼。
巡守對象由一開始受保育的虎皮蛙延伸至梅花 鹿、螢火蟲、食蛇龜及部落周邊所有生物資源,期間有效赫阻危害野生物的不法行為,對生物多樣性保育有顯而易見的貢獻。林試所恒春研究中心自2006年12月起與社頂巡守隊合作,部落巡守隊巡守范圍已延伸至林試所轄管區域,不僅保護區內林木免受盜采之殃,進而與林試所等單位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共同保護山林資源。同時巡守隊也嚇阻了不良份子侵入小區,對小區治安的維護也發揮功效。
資源是潛力
由生態旅游發展原則與精神顯示,生態旅游的規劃有別于一般游樂園區或觀光風景區的規劃方式,規劃的場域大多是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具特殊的城鎮景觀、多樣化的棲地環境,與在一處基地上展開道路開辟、填土整地、邊坡水土保持、空間及設施規劃等硬件為主的旅游區規劃方式不同。
社頂生態旅游游程規劃流程如下:先以深度訪談法及穿越線調查法來獲得社頂地區的生物資源、人文歷史、當地智能等各項資料;再由研究者初步研擬具有發展潛力的資源路線;然后利用焦點團體及訪談。與小區解說員、巡守隊員及當地長者針對資源的選擇及串連進行討論,并且取得共識;并依焦點團體法所得之共識規劃生態旅游游程,與墾管處合作,導入若干批游客試辦,藉由參與式的觀察檢視游客反應;最后利用焦點團體法與小區解說員、巡守隊員及當地長者,針對是否修改游程路線或是決定正式游程路線之議題進行討論,并且取得共識。
屏科大團隊應用居民參與式規劃與當地知識搜集方式,已完成社頂部落五條生態旅游的游程路線規劃,分別為夜間體驗、日間探索,賞鷹、毛柿林尋幽探秘及梅花鹿尋蹤等路線,并配合于墾丁拍攝的電視劇與電影推出其他游程,如“我在墾丁*天氣晴”及“海角七號”戲劇景點路線。每一條游程路線皆制訂游客承載量,并由單一窗口進行承載量管控。
重質不重量
如何防止游客數量過多而影響生態旅游的質量,這需要專業團隊對部落接待能力,游客承載量等進行調查研究。屏科大團隊就解說員數量、場地設施、路線腹地狀況、游客滿意度、生物監測結果等資料綜合評估,提出社頂部落生態旅游路線的游客承載量建議。以夜間生態體驗游程(適合6-9月)之承載量規劃為例:
為了讓游客在出發前先了解此行的參觀重點及行前注意事項,事前簡報相當重要。社頂簡報地點可以容納的人數為30-40人。因此每團人數應控制在40人左右,如此才能為游客做簡報。
此游程路線需時90-120分鐘,因此每天能夠提供的服務時段有限,目前規劃的解說時段為7:00-9:00、8:00-10:00等兩時段,也就是說每天只能接受兩團。夜間生態旅游每隊10人需一位解說員及一位帶隊助理,加上準備食品及場地布置人力,以現有的18名常態人力,一個晚上服務的游客數應不超過80人。經游客的滿意度問卷調查,并向解說員及隨隊助理進行訪談,得知同一時段若有超過四個以上的隊伍,會因為彼此間的交會而感覺擁擠混亂,因此夜間生態旅游路線同一時段容納四個團隊是游客感到承載量的極限。根據巡守數據顯示,目前游客限制在80人左右,實施五年以來,生物資源并無明顯減少或消失的跡象,推測80名游客進出夜間路線,夜間生物似可承受游客帶來的干擾。
既來之,何安之
游客導入是讓協會組織、解說員、旅游路線、交通、住宿、部落文化產品及風味餐飲等涉及生態旅游相關之產業,有實際操兵演練及相互磨合的機會,同時居民也會實際感受生態旅游的現實樣貌。游客導入的規劃在承繼第一階段的共識結果,并落實成各項細部計劃,以人、事、時、地、物將之說明:
人:游客是誰?來自哪里及數量的限制等議題。
地:旅游的路線,食宿的據點之規劃。
事:游程的目標?想要讓游客看什么7體驗什么?或者有其他相關產品或服務項目可以提供的。
時:旅游時程的規劃,包括導入的季節不同是否有不同的旅游內容。導入的時間是早上或下午,行程時間的銜接、解說班次的銜接等規劃。
物:相關配合的人力資源,包括解說人力的調配、小區居民參與的人力等;物力資源、交通、食宿及相關旅游解說時的物品規劃;旅游資金的來源與用途之規劃等。另外,在此步入規劃的同時,便必須準備在游客導入后的執行成果評估問卷及質量監測的紀錄表。
在生態旅游的營銷經營上,為了擴大客源,社頂部落于1996年-1997年與墾丁夏都沙灘酒店、墾丁福華渡假飯店、統一健康育樂世界、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以及交通運輸業者簽定合作契約,以異業結盟的方式來擴展生態旅游的業務。
社區與環境的雙豐收
為了解游客參加社頂部落生態游程后的滿意度,以作為日后改善解說服務質量的參考,屏科大團隊協助進行游客滿意度調查及分析,再于工作會議中定期報告分析結果,同時討論如何改善缺點,提升解說服務質量。
屏科大團隊協助社頂部落申請政府單位的小區營造計劃,主要目的在活化及健全現有組織之功能,以逐步培養承接小區發展工作及與公部門對話的能力,同時因小區發展涉及多個方面并需要適時的經費投入,因此屏科大團隊自2006年度即規劃社頂部落申請政府單位的小區營造計劃,來搭配小區生態旅游發展,也藉此訓練小區居民組織撰寫計劃、文書行政、計劃執行、成果結報、會議召集、動員參與、與其他社團、學校及公部門對話的能力,相信這樣的培訓過程會使小區協會愈來愈有能力承擔小區發展工作。
社頂部落參與了一系列政府部門的相關培訓(包括游客咨詢、服務及生態旅游推廣;擔任生態旅游帶隊助理;生態旅游路線維護整理,游客連絡、游程安排及配餐服務;手工藝研發創作:參與工作會議及解說員訓練等),提高了居民生態保育觀念及生物調查、監測能力。
小區生態旅游必須建構在居民保育意識及行動上才能永續,巡守隊為社頂發展生態旅游的一大特色。社頂部落巡守隊自成立至今一直堅持執行巡守任務,每個月平均巡守20天。巡守隊執行巡護勤務時,也一并進行夜間及日間生態旅游路線動植物監測。此外,社頂居民經由林務部門“小區林業計劃”的支持,進行毛柿林內小苗變動及更新狀態的觀察,利用小苗的動態變化來評估游客對毛柿小苗的沖擊,讓社頂的居民除了會做一般性的動物生態調查之外,還學會了做有關植物生態的調查方式。社頂部落參與墾丁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生態旅游路線的巡護與監測,已塑造相當良好的棲地保護機制。
推動節能減碳,是臺灣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策略,臺灣預計2010年-2011年每個縣、市完成2個低碳示范小區,2015年推動6個低碳城市,于2020年完成臺灣中、南、東4個低碳生活圈。社頂生態旅游的核心思想就是永續發展,推動期間皆以綠色旅游為原則,減少在旅游過程中的過度消耗。社頂部落以生態旅游為出發,歷經五年的努力,今日成為屏東縣第一個低碳小區示范點,這樣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已獲得各界的肯定。
滿意的答卷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兩個率先”、富民強市總目標,在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基礎上,進一步動員和組織全行業從業人員,積極投身于創建國家生態市活動中來,大力推進生態旅游業,全力打造“綠色旅游”,建設一個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旅游大環境。
二、工作任務
根據國家生態市創建的總體要求和任務分解,重點工作指標是“旅游區環境達標率100%”,重點工程是茅山風景名勝區生態保護工程和綠色賓館創建工程,努力把茅山風景名勝區建成大眾化的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生態旅游區。
指標解釋:由資源環境安全指數、心理環境健康指數和環境質量達標指數三項組成。資源環境安全指數指不破壞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不存在資源環境安全隱患的生態旅游活動。心理健康指數指游人心理可以承受的游客容量。一般以每10米游道容納2名游客為限值,滿足者為合格。環境質量達標指數指水、氣、噪聲、固廢排放的達標情況,全部達標者為合格。
三、工作步驟
(一)20*年年底前,出臺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確定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組員:*。與茅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協調,搭建工作網絡,完善工作機制。
(二)20*年——20*年6月,按照創建方案全面實施
1、全力配合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對風景名勝區、旅游風景區和各旅游景點的各種自然資源的保護,特別是要加強對茅山風景名勝區的生態資源的監測監管,規范開發建設行為,嚴格執行《江蘇省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依法打擊各種人為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妥善處置廢固物排放,把建設項目對環境和審美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2、積極開展創建綠色賓館工作,20*年確保有3家旅游飯店創建成為常州市綠色旅游飯店,1家星級飯店創建成為“江蘇省綠色賓館”。
3、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東風,大力扶植和開發生態旅游和綠色旅游,推動農村旅游業的發展,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前提下,加大對環境保護設施的投入,提高環保意識,做到發展和保護同步,開發和養護并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