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光伏產業的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光伏產業;兩頭在外;破產重整;產能過剩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08-0001-02
1 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由于光伏產業發展速度之迅猛,發展前景被高度看好,因此備受資本市場與各地方政府的青睞。有了政府在政策和經濟上的支持,光伏企業在各地迅速展開,至今中國已有上百個光伏產業基地,產能占據全球半壁江山。然而,在2011年歐債危機、“雙反”調查和行業內部產能過剩、激烈價格戰的多重沖擊下,曾經風光無比的光伏產業進入它的一個低潮時期,與之相伴的是已現端倪的光伏“破產潮”。
2011年12月初,四大光伏巨頭英利、尚德、天合、賽維陸續了第三季度財報,四家公司虧損2.9億元,它們面對的普遍困境是產能過剩、市場需求萎縮。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與地方政府大規模的補貼政策有關。在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發展光伏產業之后,企業紛紛擠進光伏市場來淘金,致使產能過剩的局面難以避免。
當前中國光伏產業的市場情況是:光伏產業產能與光伏市場需求嚴重不協調,整個行業的產能過剩致使行業競爭格局已經形成。如今,大部分企業都處于停產、限產或半停產狀態,有少數面臨破產危險。在海外市場萎縮、國內市場沒有完全打開的局勢下,光伏產業的發展道路令人堪憂。國內光伏市場趨近飽和。
目前,國內光伏企業開工率不足30%,大多數沒有核心競爭優勢的企業已基本停產,還有部分企業將面臨破產重整。不過,對國內光伏企業而言,一個好消息是:《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顯示,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將達到15吉瓦,年發電量200億千瓦時。這說明,中國光伏產業并沒有走到它的盡頭。
2 尚德的發展之路
無錫尚德是尚德電力公司旗下資產規模最大的生產基地,集中了尚德電力公司95%以上的產能,是全球四大光伏企業之一,所以研究尚德比較具有行業代表性。
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由施正榮博士于2001年1月建立,是一家主要從事晶體硅太陽電池、組件,光伏系統工程,光伏應用產品的研究、制造、銷售和售后服務的外商獨資高新技術光伏企業。2002年9月,尚德完成了第一條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的安裝;2004年,太陽電池生產能力達到60兆瓦,實現銷售收入八千多萬美元,挺進該行業全球前10強;2005年12月14日,公司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同年,形成150兆瓦生產能力,銷售收入達兩億多美元,居全球前8強;2010年10月9日,尚德在美國市場上開設了第一家工廠。
然而,尚德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自2011年以來,尚德的形勢急轉直下。2013年3月11日,尚德電力公開表示,該公司已經和至少60%的債券持有人就延遲兩個月償付債務一事達成共識。截至2013年3月15日,尚德電力有價值五億多美元的債券到期。2013年3月14日,政府公開表示將不會向陷入困境的尚德電力公司伸出援手。2013年3月18日,無錫尚德的債權銀行聯合向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無錫尚德破產重整申請。
3 尚德在發展中暴露出的主要問題
尚德由一開始的輝煌走向破產重整,與它自身發展中伴隨出現的問題緊密相關。以下針對主要的幾個問題進行探究,并就出現的問題提出相關對策。
第一,尚德的市場長期在外。無錫尚德資本市場和實體生長的區域割裂,使得企業的生存能力大幅度降低。尚德的市場主要在海外,包括歐洲市場、美國市場等,也主要在海外進行融資,但生產基地卻集中在大陸。這種“兩頭在外”的局勢使得尚德生產嚴重受制于外需。
第二,光伏產業產能過剩,致使惡性價格戰頻發。中國整個光伏產業共同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產能擴張的速度遠超于市場發展的速度。市場需求遠遠跟不上市場產能,各企業只有通過惡性價格戰來維持企業的發展。尚德幾乎所有產品都是用于出口,而且多數產品處于產業鏈低端,附加值低。尚德是重走了國內傳統制造業的發展之路,產品附加值低、沒有核心競爭優勢,缺乏創新技術。
第三,過度依賴政府。尚德從一開始發展,就受到無錫市政府政策和經濟上的強烈支持。政府一方面積極鼓勵企業擴大產能,卻忽視了企業在海外市場過于強勢會招致打壓。另一方面在國內市場的啟動上,缺乏長遠戰略,一味追求“低價競標”,在研發、品牌等方面投資甚大,但研發能力低、缺乏核心技術。
4 光伏產業發展對策探究
針對以上主要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第一,國家及政府應加強組織管理,做好頂層設計,而不是盲目地進行政策和經濟支持;應明確產業規范,在打開市場的同時兼顧考慮環境因素。必須杜絕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只一味地追求市場利益。各地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扶持和經濟支持來啟動國內光伏市場,刺激國內光伏市場需求,以緩解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壓力。市場需求增加了,產能與需求相匹配了之后,行業內惡性價格戰也會隨之減弱。
第二,規范產業、提高行業準入門檻。一是應對目前存在的企業進行調整。砍掉大型企業的一部分業務,分散大部分業務,采取化整為零的策略。淘汰或者兼并比較落后的企業,再進行統一的科學管理。二是對準備進入光伏產業的企業做好篩選和考核。三是建立并完善光伏產品標準體系,提高檢測認證水平等手段,可考慮對優質光伏產品進行認證,并大力宣傳和推廣通過認證的產品市場應用價值。整個光伏行業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刺激企業的創新和研發能力。
第三,創新和摸索新的產業組織形式。可以將太陽能產品納入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進其走入千家萬戶等。引導光伏企業向系統集成領域拓展,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社保等穩健型資金進入光伏電站投資領域,為光伏企業電站開拓進行融資;支持光伏電站證券化,通過租賃等方式,促進商業模式創新。
5 結語
關鍵詞:光伏產業;發展現狀;行業風險;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3)04-0080-03
伴隨著全球常規性能源供應的短缺問題不斷加重,大量開發利用化石能源導致了環境污染加劇和人類生存環境惡化,迫使世界各國加快了尋找和利用新興能源的步伐。從而各類新興能源的開發利用力度逐步加大,而太陽能光伏發電所具有的總量大、分布廣、無污染、可持續等優點,受到各國政府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發展前景良好。
我國光伏產業2004年后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目前已經有數十家光伏企業在國內外上市,尚德、英利、天合、晶澳、阿斯特等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舉足輕重。但是受歐美經濟持續下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企業生產盲目擴張等因素影響,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形勢十分嚴峻,面臨著宏觀經濟波動、市場需求下降、產能過剩和價格下降等多種困難和問題。
一、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現狀
光伏系統以其規模上的靈活性、地域上的適應性、用電上的便利性等特征,決定了光伏發電技術是太陽能開發利用中最具實踐意義的技術,因此成為了世界各國競相研究應用的熱點。
我國光伏產業保持了迅猛增長勢頭。一是從生產能力上看,2007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總產量的50%左右,且90%以上的產品用于出口。二是從產業布局上看,我國形成了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區各具特色的區域產業集群,部分企業還加大了海外并購和投資設廠力度,形成了面向海外的國際化企業。三是從產業作用上看,我國光伏產業既為半導體設備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和市場空間,促進了國產設備技術水平提高和企業資金循環積累,也為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集成電路所需的電子級多晶硅材料發展創造了較好的產業發展基礎。四是從發展前景上看,光伏產業符合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政策要求,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的光伏市場將會呈現指數增長。但是,由于按照生產成本核算,光伏發電上網電價價格高達1~1.1元/千瓦,在價格方面根本無法與火電競爭,使得我國光伏發電裝機量仍處于較低水平,光伏發電市場目前相對還比較落后,現階段光伏產業發展仍需要給予政策扶持。受技術、政策、市場、資金等因素影響,我國光伏產業鏈各環節之間仍存在脫節問題,比如多晶硅供應不足、缺口很大,導致了多晶硅市場價格高企,增加了后續各環節的生產成本。同時,據賽迪智庫光伏所預計2012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產能40GW以上,超過全球預計產能的50%,而歐洲光伏工業協會預測2012和2013年光伏市場需求在30GW左右,光伏市場的增長速度遠不能跟上產能擴張的步伐,一批光伏企業將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整合或淘汰,甚至可能會被國外資本趁虛而入,掌控對我國優勢企業主導權,使我國光伏產業日益空心化。
二、我國光伏產業面臨的主要風險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光伏產業在世界光伏市場上越來越具有話語權。但伴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光伏產業面臨的政策調整、經濟波動、市場競爭、經營管理和技術依賴等風險問題,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我國光伏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政策調險
目前我國光伏產業以外向型為主,歐美市場是消納我國光伏產能關鍵區域,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特別是歐洲國家光伏補貼政策呈現不穩定態勢,光伏產品政策補貼紛紛下調,增強了國際太陽能市場需求變化的不確定性,進而對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產生較大影響。隨著2008年以來歐美經濟增速下滑、歐元危機演化升級,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2012年上半年,美國商務部對我國光伏產品做出“反補貼”和“反傾銷”初裁,在實施加征近35%的“雙反”關稅后,我國光伏產品在美國市場將不具備任何競爭優勢;最近,歐盟也開始醞釀針對我國光伏產品的貿易保護調查,一旦裁定加征“雙反”關稅,將會對我國光伏產業造成更大的打擊。同時光伏產業屬于高能耗、高污染行業,隨著國家對相關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提高,將會增加光伏企業經營面臨的不確定性。
(二)經濟波動風險
光伏產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企業的啟動和運行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對國內外的經濟波動以及貨幣政策的變動調整較為敏感,企業盈利能力也與經濟周期變動有著較強的相關性。據不完全統計,在2008年光伏市場的快速發展時期,光伏產業平均利潤率曾經達到30%;隨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的增速減緩,光伏產業平均利潤率回落到15%左右;2011年以來,受世界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等因素影響,世界經濟持續保持低迷狀態,光伏產業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利潤率下降到13%左右。由此可見,光伏產業的盈利情況受經濟波動影響明顯,光伏企業面臨經濟周期性波動帶來的風險。
(三)市場競爭風險
目前,我國有100多家企業從事硅錠及硅片生產,約50家企業從事太陽能電池生產,從事電池組件生產的企業達200多家,預計2012年太陽能電池產能在40GW以上,超過全球產能的50%。光伏產業產能的快速和過度擴充,導致了光伏市場的競爭十分慘烈,進而引發產業鏈各環節產品價格大幅下滑。2011年以來,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片、太陽能組件價格都快速下降,并且從趨勢上看仍將呈持續緩跌態勢,一些規模小、生產成本高的企業將面臨倒閉風險。同時,國外多晶硅企業實行低價競爭策略,向我國大量出口多晶硅產品,搶占我國多晶硅市場,受此影響我國多晶硅企業80%已經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我國絕大多數多晶硅企業將面臨徹底倒閉風險。
(四)技術依賴風險
光伏產業是典型的技術依賴型產業,企業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目前,光伏組件生產核心技術仍被世界上的少數幾家大公司掌握,雖然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光伏產業在技術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突破,部分光伏企業初步掌握多晶硅生產工藝,多晶硅產量能夠滿足全國50%光伏電池的生產需要,國產光伏電池生產能力也不斷提高,但是在某些新技術的開發、新結構的創新,甚至在一些新型電池的基礎研發方面,我國仍落后于德國、日本等先進國家,大尺寸鑄錠爐、多線切割機、薄膜電池生產線、四氯化硅閉環回收裝置等關鍵裝備,主要以進口為主;高純多晶硅、銀漿、切割液等主要原材料,對外依賴度也比較高。
(五)經營管理風險
2010年光伏市場的火爆以及高企的投資回報率,引發了各方資本持續流入光伏產業,有的投資者甚至未對技術、資源、人才、市場等要素進行深入分析,不顧客觀發展規律盲目開展項目建設、持續不斷擴大產能,面臨的經營管理風險十分突出,市場秩序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目前,國內企業對產業鏈的產品及價格控制力較弱,業務發展受限硅料供應、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較為明顯。同時,我國太陽能電池行業主要面向海外市場,面對歐美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我國光伏企業加快了跨國企業建設步伐,這就需要有豐富的跨國企業管控經驗,并有效應對海外產品和業務整合、跨文化及跨境管理方面的挑戰,否則企業持續經營能力與盈利能力將會受到一定影響。
三、促進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從長期來看,光伏產業的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我們應從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出發,通過加強政策扶持、搞好技術研發、改革電力體制、積極開拓市場等方式,推動光伏產業提升技術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擴大市場范圍、強化競爭能力,為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實體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一)加強政策扶持
太陽能光伏發電具有可持續性、能量回報高、環境污染小、網絡布局靈活、節約空間和成本等特點。但生產成本高成為目前制約我國乃至世界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國際經驗表明,光伏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國家能源政策和發展戰略的支持,德國、日本政府通過高價收購太陽能電或對太陽能電用戶給予補貼等方式,促進了太陽能光伏產業的較好發展。因此,我國應吸收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制定有效的補貼方案,合理地核算補貼水平,建立光伏發電上網補貼體系,補貼支持使用太陽能供電方式;建立光伏發電配額制度,促進光伏產業技術研發及應用。同時,通過采取科技、財稅、金融、外貿等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持太陽能光伏企業強化技術創新,整合生產能力,降低產品成本,提升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最終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需求,使光伏發電逐步成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逐步實現對化石能源的替代。
(二)搞好技術研發
我國的光伏發電技術與全球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技術水平和應用水平都還比較落后。因此,要增強對提高光伏發電技術研發能力必要性的認識。一方面是從國家層面上來講,要建立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中心,著力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供給這一關鍵問題,提升生產技術研發能力和技術成果轉化能力,進而提升光伏產業各生產環節的技術水平,特別是在高端生產設備國產化、生產技術應用等方面求得突破;另一方面是從企業層面上來講,要著力提升光伏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技術應用能力,支持和促進優勢企業實行優化重組,組建起幾家具備國際競爭實力的企業集團,增強企業的經營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三)改革電力體制
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優勢是不受資源分布的地域限制,可以利用建筑物面或空閑土地實施安裝,通過低電壓接入配電網,從而實現對太陽能的有效開發和利用,所發電量既可滿足用戶自身需要,還可將多余電量上網以提供備用服務。同時,分布式應用有利于先行解決偏遠農村、海島、通信中繼站、邊防哨所等的供電問題,解決當地居民、工作人員、駐守官兵的基本生活用電,既改善當地的生存環境,又體現國家的人文關懷。而要促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發展,營造光伏發電市場建設的有利環境,就必須深化電力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實現輸電和供電體系相分離,并全面開放用戶端電力市場,為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太陽能;光伏產業;挑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075
[中圖分類號]F4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24-0-02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問題,在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情況下,資源豐富的太陽能作為一種新型、潔凈的能源,是非常寶貴的,因而太陽能光伏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本文根據目前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現狀,對其面臨的問題與困難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決策略,從而促進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
1 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現狀
在我國的整個能源系統的開發應用方面,太陽能光伏發電占據著比較領先的地位。太陽能光伏企業在發電過程主要是根據太陽能收集到太陽光之后所散發出的能量,通過一種半導體的電子器件從而轉化成電能。太陽能光伏企業在發電的過程中,不僅操作簡單方便,而且有著非常高的安全性,對外界環境所產生的污染也比較小,非常的持久耐用。為了能夠快速的發展這一新興產業,政府給予了多方面的扶持政策,從而促進了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生產發源地,并不斷的把這種新能源運用于各個行業領域,這標志著我國的新能源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2 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2.1 缺乏科學的管理,造成產能過剩
根據政府的鼓勵政策,很多地方都制定了有關太陽能光伏發電的規劃,從而強化當地的新能源發展,但在規劃過程中,沒有充分的考慮到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及太陽能資源等因素,導致太陽能光伏發展缺乏一定的統籌協調性,因而在很多地方呈現出多晶硅產業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及產能過剩的現象。例如在天津的某些太陽能光伏企業,是以國家示范工程的方式而建設的,并采取項目業主自有資金投資或自發自用的模式運營,對前期項目的審批、認證與驗收進行了相應的監管,但對太陽能光伏企業前期需要的投資融資及后期的維護、經營等卻沒有規劃,導致其沒有發揮出真正的作用。
2.2 政策扶持瓶頸
盡管政府出臺了一些有關太陽能光伏市場的扶持政策,例如對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站的補償,但這些相關的政策卻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導致沒有出現預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由于所出臺的扶持政策過多的側重以經濟補助為主,卻沒有設計出一個非常高效的協調機制,因而使很多太陽能光伏企業與電網公司、建筑物業之間出現了不協調;二是雖然有些扶持政策中的補貼比較明確,但地方政府的配套補貼比例不明確、補貼范圍不清楚,從而使用戶難以估算其安裝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有關太陽能光伏的發展建設;三是有的扶持政策是短暫性的,只在太陽能光伏安裝的初期給予補貼,而對后期過程中的驗收、測試及并網等缺少了相關的政策指導,這對太陽能光伏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2.3 發電成本較高
與傳統的化石能源發電方式的成本相比,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要比傳統的發電成本高出兩到三倍,嚴重制約了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主要取決于其在壽命期限內的發電成本與發電總量。因其前期投入過高,可能會造成個人的投資困難。如在其安裝前期的投資在1萬元/千瓦~1.5萬元/千瓦時,可能會需要7年的時間才能收回成本。除此之外,在太陽能光伏發電站運行過程中也會產生其他的費用。
2.4 標準、檢測認證體系不完善
目前,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技術標準及規范,都呈現出不全面與不規范的現象,并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盡管我國已經頒布了太陽能光伏的相關技術標準,但大部分的太陽能光伏產品的技術仍然存在著不規范性,嚴重缺少符合建筑要求的太陽能光伏產品的質量標準。由于其標準的遲緩,使太陽能光伏檢測與認證的機構設備嚴重不足,直接影響到了檢測水平。除此之外,缺乏標準化、規范化的太陽能光伏產品管理機制。
2.5 環境污染問題
太陽能光伏產業鏈在發電過程中往往會造成很嚴重的環境污染。其中的金屬硅作為發電的原材料,通過發電之后,就會產出大量的廢氣與廢渣,例如常見的一氧化碳、四氯化硅等,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另外,對太陽能光伏產業中的生產原料與廢棄物沒有達到高效的循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會形成原料的浪費,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污染。
3 解決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過程中問題的策略
3.1 加強規劃工作,完善體系建設
太陽能光伏產業是我國新型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太陽能光伏發電制定一些實際可操作性的整體規劃時,要有效的與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相結合。各個省、市、地區要制定出詳細的太陽能光伏產業規劃與布局,并與國家的規劃發展相一致,另外,還要重視對電源電網協調同步的發展,從而有助于新能源的規劃與電網規劃的協同機制。當然,在進行持續穩定的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時,需要得到政府完善的規劃體系,國家政策的支持及市場的推動。總之,要合理的安排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從而使太陽能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
3.2 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在增強國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之前,要先積極的探索使政府引導及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方法,從而制定出推進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通過稅收優惠的政策,增加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研發投入;通過財政的資金補助方式,對農村或貧困地區的太陽能光伏產業給予專項補貼;從而推動國家有關太陽能光伏產業政策的落實。
3.3 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對太陽能光伏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國家要增加對其的資金投資力度,并在不同范圍內,建設不同模式的示范工程,如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光伏供熱等。有效的利用科學技術的研究,不斷地降低太陽能光伏產品的成本,從而促進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
3.4 加強企業之間的聯合
根據國家制定的相關規定,企業之間應當采取相互聯合的一種經營方式,進而不斷促進構建太陽能光伏的整個產業鏈。通過強化對原材料工藝流程的標準與嚴格控制質量,來吸引其他企業對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投資,與此同時,還要提高相關技術人員的專業研發技術。通過在技術上的不斷突破,來增強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競爭力,有效的降低耗能,合理的利用資源,從而實現共同發展。
3.5 優化廢棄物,發展循環經濟
優化太陽能光伏發電過程中的廢棄物,可以有效的減少太陽能光伏產業對外界環境的污染。例如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生產過程中所排出的極性有機物,采用硅膠帶極性吸附劑進行吸附處理;而對溶于水的有機物,通過添加絮凝劑進行處理;對排放出來的一些酸性氣體,則在排放前用堿性的藥劑進行處理。
在利用太陽能光伏產業發電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通過加強技術研究,不斷改善生產工藝,從而把太陽光光伏產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與此同時,把循環經濟作為企業經濟發展的理念。對在太陽能光伏產業過程中多晶硅原材料存在的環境污染與能源浪費問題,企業應堅持節約、循環、清潔的原則,發展低耗、低排與高效的循環經濟。通過科學合理的控制太陽能光伏產業規模,促進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循環發展,有助于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除此之外,要增強太陽能光伏企業及社會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把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的工作落實到實處。
4 結 語
太陽能光伏產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地彌補常規能源的不足。盡管我國的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有著較大的規模,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很多的挑戰,面對眾多有待解決的問題,要合理地優化太陽能光伏產業結構,通過企業之間內部的聯合,來促進太陽能光伏產業健康持續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歐盟委員會公布的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總計涉及中國200多億美元的對歐出口額,占中國對歐出口總額的7%左右,占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的80%左右,關系到中國上千家企業的生存和40多萬人就業。之前美國的反傾銷措施已影響中國的光伏行業發展,尤其在光伏產業聲譽上的損害,造成80%的企業停產。歐盟區占中國光伏出口達70%,大大超過對美出口的20%比例。黑龍江目前已經形成牡丹江、黑河、綏化等一批光伏產業基地,反傾銷稅的裁定將對未來光伏產業鏈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一、該案對黑龍江省產生影響分析
(一)龍江光伏產業發展現狀(以綏化、黑河、牡丹江三市為例)
光伏產業是典型的低碳環保型產業,產業鏈較長,對地方經濟帶動作用大,大力發展光伏產業是黑龍江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能源消費結構由以傳統能源為主逐漸向新能源轉型過渡的現實需要。黑龍江光伏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快,投入大,產業集聚能力較強,尤其以綏化、黑河、牡丹江三地為代表。
2009年10月,黑龍江省將光伏新材料產業作為近期重點推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此后,光伏產業發展項目陸續興建:2010年10月,項目總投資160億元的漢能控股集團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在雙鴨山市開工;2010年11月,省科技廳與綏化簽訂《廳市科技合作共商議定書》,明確將綏化市打造為“中國北方光伏產業城”;2010年12月,總投資25億元的河北東旭集團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在牡丹江市啟動。
根據黑龍江省光伏產業工作方案,到2015年將建成綏化、牡丹江、黑河等光伏新材料產業基地;建成哈爾濱、雙鴨山、齊齊哈爾、大慶等光伏設備生產制造基地;建成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等光伏產品使用示范基地。此外,將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主營收入400億元。
綏化市制定了《綏化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至2015年底,建成光伏產業及其配套類項目10個,投資總額60億元,項目達產后年實現銷售收入600億元,實現利潤146億元,上繳稅金92.3億元。
黑河市編制了《硅材料及光伏產業發展規劃》,到2013年光伏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4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40億元、利稅總額20億元;培育銷售收入億元的企業5家,過10億元的企業2家。
牡丹江市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硅、碳化硅及其超細微粉企業發展到9家,年生產能力達到4.5萬噸,是國際綠碳化硅粉體材料的最大出口基地,到2015年,全市光伏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60億元、利潤60億元、稅金26億元,培育2戶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集團。2013年1月,高寒硅基光伏組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立,標志著牡丹江市將擁有獨立的國家光伏產品質檢中心,牡丹江市的光伏產業鏈在走向成熟上又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將為省光伏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與保障。
(二)征收反傾銷稅對黑龍江省光伏產業的影響
光伏產業是黑龍江省轉變“油經濟、煤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舉措,是新的優勢產業和經濟增長點,歐盟反傾銷裁定結果將對黑龍江省光伏產業發展產生嚴重影響,這種影響將會波及到光伏產業上游和下游企業。
1、光伏企業出口成本增加,企業利潤空間縮小
11.8%的反傾銷稅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盈利空間,經有關部門測算,其影響國內光伏產業主營收入減少20%以上。由于有征收關稅的風聲,歐盟國內的進口商要求中國企業押貨款30%,以備繳稅。3月份以來,中國光伏產品出口歐盟幾乎已停滯。反傾銷稅的實施也為其他國家參與光伏國際市場競爭提供了便利。
2、光伏企業發展目標受到嚴重阻礙
由于歐洲市場的強勢需求,我國及至黑龍江省的光伏產業都將其視為重要發展市場,加之黑龍江特有地緣優勢,俄羅斯也將成為市場拓展目標,反傾銷稅將嚴重影響黑龍江省的光伏外貿出口額度,對俄光伏出口也將受到一定影響。
黑龍江省硅線石、玄武巖等硅石等原料優勢,品位高,適合光伏產業發展,全省有眾多的依附光伏產業的上游、下游企業已經進入生產狀態,且多數以外貿為主攻方向,反傾銷稅的震蕩影響將很快波及這些企業。
3、光伏企業國際市場份額減少,市場發展話語權減弱
2012年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發起雙反之后,歐盟也開始對我國光伏企業展開反傾銷調查,嚴重阻礙了光伏產業的發展。隨著我國光伏產業在歐洲市場銷售份額的減少,德、日等光伏技術先進國家以及美國等光伏企業的國際市場占有量將相應增加。
4、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市場調節初期成效未現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光伏產業近年來的市場發展極其不均衡。2009年至2010年整個行業高速擴張,但進入2012年,出現產能過剩現象,全行業陷入集體虧損。今年1月,國務院了《關于印發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即將“十二五”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的目標提高到21GW,比先前的規劃上調了66.7%,為光伏產業提供了長遠發展政策保障基礎,但現在政策成效尚不明顯。
二、對策建議
光伏產業是黑龍江省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之首,全省各地市也都紛紛瞄準這一新興領域,相繼出臺發展規劃。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的確定,對處于起步階段的光伏產業必將產生極大影響,必須采取重點扶持措施,積極應對。
(一)充分落實國家支持政策,推動光伏產業健康發展
2012年,國家陸續出臺利好政策,刺激光伏內銷市場啟動。今年更是加大了相關扶持力度,將光伏發電項目增值稅稅率下調50%至8.5%。國務院先后多次表示,要解決中國的光伏產業危機。中電聯、國家電網、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以及財政部都接到了批示,正在啟動相關項目,新的政府投資可達700億元。面對眾多利好政策及發展前景,必須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支持、扶助政策,推動全省光伏產業健康發展。
(二)堅持光伏產業發展方向,合理引導能源結構調整
必須深刻認識到當前的光伏危機只是暫時的,從全球范圍看能源危機是長期的,太陽能發電占全世界能源總量的比例會逐漸提高,未來的五到十年將達到10%,光伏產業仍是一個巨大且有前景的新興市場。國家能源局在去年相繼印發了《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實施方案編制大綱》,標志著分布式發電示范項目正在積極快速的落實。
(三)改變銷售方向,尋找穩定的國內銷售基礎市場
改變依托單一國際市場的發展目標,結合國內新能源應用戰略,加大國內市場的開發力度。
以牡丹江的旭陽太陽能為例:從2012年開始,旭陽就開始調整市場結構,內外銷比例已經基本持平。進入2013年,企業繼續加大國內市場開拓力度,到現在,內銷比例已經占到80%以上。
(四)實行高額補貼,推動光伏企業研發和投產的積極性
通過高額補貼和有力的財政、金融支持,表明國家對新能源的鼓勵態度,增加光伏企業的運營資本,減少投入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
(五)深化光伏企業的社會意識
把光伏發電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引導企業積極加大對光伏產品的開發和應用,提高光伏產品的科技含量。
關鍵詞:科技服務業 產業結構 價值鏈 產業集聚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高智力、高附加值為主要特征的科技服務業逐步參與到經濟發展的各層面中,成為當今科技與經濟相結合中發展最快、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國內學者從三方面進行了研究:第一方面只考慮將促進科技進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作為科技服務的目的來研究;第二方面則只考慮將科技作為提供服務手段來研究;第三方面則從服務目的和服務手段兩個維度進行界定,他們認為“科技服務業是一個區域內,通過利用現代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為促進科技進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種服務,涵蓋了科學技術研究、應用、轉移等方向的所有組織或機構的綜合”[1]。本文為了更好的展現科技服務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對產業升級的影響機制,采用第三種方式定義。
在科技服務業與產業升級的關系方面,以往文獻只把科技服務業作為促進產業升級的條件,沒有深入解釋兩者之間的作用機制。而本文則結合廣東省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將科技服務業是如何融入產業升級模式中進行探討,歸納出科技服務業與產業升級之間的關系。
二、科技服務業與產業升級模式研究
(一)科技服務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升級最終目的是產品從低層次向更高層次不斷演進。而高層次產品發展要經歷技術研發、產品研發、產品生產三個環節。關鍵是研發中的資本(資金、知識、人力)投入問題。首先,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該過程存在較大的風險,企業難以從一般的金融機構得到貸款,而科技風險投資業的發展無疑給這一環節雪中送炭。其次,知識的積累是創新的條件,而創新是產業升級的基礎,沒有創新就不可能滿足那些更細致、更高層次的需求,會使得導致產業停止發展,最終慘遭淘汰[2]。而科技服務業具有知識積累、技術創新和知識技術傳播的功能,能快速、準確地將國家和地區政策通過整合后傳播至服務對象,促使科技信息流動,有利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結構。最后,知識的載體是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而科技服務業屬于典型的知識型服務業,它主要依靠從業人員的智力獲取收益。一般科技服務業積聚了大批的技術創新人才和新技術運用人才以及高素質產業工人來推動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并縮短科技成果產業化周期,使得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的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從而加速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種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質是通過發展科技服務業使得產品得到創新,促使產業向重化工和技術知識密集的方向轉型,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我們抽象表達為圖1。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廣東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利用本地土地和勞動廉價的優勢,吸引了大量外資,形成了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的產業結構。進入90年代末,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巨大變化,原有優勢受到了挑戰:一是企業規模小,易受到資金、人才的限制,技術吸收和創新能力不足,跟不上現代的先進技術和生產工藝;二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使得這種產業結構存在脆弱性。外部環境(特別是金融危機)的稍微變化,這些企業就顯得很被動。這兩點缺陷已經制約著廣東省經濟進一步發展,要克服這缺陷,必須及時調整產業結構。
省政府結合各地區優勢和未來有可能進行重大技術創新突破的行業,選擇了以電子及通信設備、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為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包括科技服務機構、科技服務聯盟、科技服務協會等。特別是在“十二五”計劃期間,省政府提出以自主創新科技成果發展新興科技服務業與改造傳統服務業為主要目標,推出“科技服務振興計劃”,包括振興科技服務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催生新興科技服務業,推進現代服務業創新,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此外,省政府還積極促進企業與其它科研院的合作。以科研機構和技術平臺為主要形態的科技服務業成為廣東省發展主導產業的主要著力點,為構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產業結構,發展優勢主導產業提供更好的支撐,加快了科技創新,為調整優化廣東省產業結構打下了堅實基礎。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廣東省霍夫曼系數從1990年達到最高點的1.93后開始下降,到了2008年霍夫曼系數僅為0.62,形成了重化工的為主的產業結構。在某些產業已經逐步向技術知識集約化的工業化遞進,比如電子信息產業已經逐步在微電子技術方面得到了發展,生物醫藥在生物技術各方面也有所突破。
(二)價值鏈升級中科技服務業的作用機制
廣東省的發展模式是基于FDI進行加工貿易,即承擔發達國家或地區的跨國公司處于價值鏈低端的生產、加工、組裝、制造環節。這些環節的技術經濟特征是對資源的高強度消耗和高密度化使用。這種發展雖然在吸收FDI的過程中,得到了一定的稅收、加工費、增加了就業,同時也承擔了資源的高消耗和環境的高污染,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粗放化[3]。筆者認為,打破廣東省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因從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和產業互動關系的角度著手,即提高廣東省制造業的技術水準和附加值,一方面在產業內部實現產品附加值升級和生產加工程度高度化;另一方面是向價值鏈兩邊延伸――要么向上游的產品設計、技術研發、專利標準、核心技術等環節延伸,要么向下游的市場營銷、售后服務、品牌運營等環節延伸,從而實現價值鏈向高端攀升。本文把提高產業內部產品附加值和改變產業在價值鏈中的位置統稱為產業的價值鏈升級模式。
不管是產品附加值升級模式還是價值鏈條高度化的升級模式,都是以社會分工作為前提的。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分工與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深化,企業出于比較優勢原則,不僅在國內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產業的戰略分工,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價值鏈的“外包”[4]。每個企業只專注于自身更具效率的核心環節的活動,使企業朝更加專業化、市場化的方向發展。因此,企業需要更專業化的人才、知識、技術為其發展服務。科技服務業作為一個獨立行業,憑借其服務對象廣、高度專業化與技術化等功能特點,一方面把社會中日益專業化的人力、知識、技術導入產品、服務生產過程的飛輪中,構成了這些資本進入生產過程的通道,能夠提高產品、服務生產過程的生產效率,從而降低分工成本,促進分工深化,同時也能夠提高單位產品產出附加值,從而帶動產品附加值升級;另一方面,科技服務業作為實體行業,通過承接制造部門高端環節的服務外包,依托其人才資源優勢和專業化服務,為其他企業提供所需的核心技術、產品設計、創意服務,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爬升。
以佛山市陶瓷產業為例,其陶瓷生產歷史悠久,作為廣東省傳統產業升級的典型,一直是地方重要的支柱產業。陶瓷生產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制造業,經過近30年的發展,環境和資源困擾著佛山市陶瓷產業向前發展。
為此,佛山市政府在這幾年連續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政策,這些政策指出要發展總部經濟,創造良好的產業服務體系,鼓勵現有企業將總部、研發中心、信息中心等科技服務業留在佛山市,同時積極吸引國內外陶瓷相關的企業在佛山設立研發、檢測中心等科技服務體系,促使產品、工藝和生產方式變革的創新,實現低耗能、低污染、智能化的生產方式,引領價值鏈條高度化的升級。如今佛山陶瓷產業逐步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多元化的科技服務體系,引導企業向價值鏈上下游發展。首先,企業生產裝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這種所需的科技服務主要依靠“國際大腦”提供設備支持,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將具有核心競爭能力的知識、技術資本嵌入機器設備中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將大量的“中國元素”融入產品工藝中提高產品附加值,最終引領產品附加值升級。其次,科技服務業創新體系已接近完善,佛山市成立了國家級華夏建筑陶瓷研究開發中心,以該中心為依托還建立了公共創新科技服務平臺。這些平臺促進科技企業掌握產品研究與開發、設計、創意等核心技術環節,從而增強產品差異化以此提高控制市場的能力,實現產業向上游價值鏈攀升。最后,產品質量監督及檢測體系較為完備,擁有國家級陶瓷檢測重點實驗室和監測機構中心,企業借助這些檢測中心,推動陶瓷專業化、標準化生產,不斷強化產品的質量,從而建立自己的品牌,通過品牌運營使產業向下游價值鏈延伸。
(三)科技服務業集聚促進了產業集群升級
本文的第三個維度是基于產業集群視角來分析產業升級,通過政府積極扶持科技服務業的發展,提升科技服務業的規模和質量,形成科技服務業的有效集聚從而帶動產業集群的全面升級。
波特認為企業集群的成長過程如產品生命周期一樣,包括集群形成、持續增長、成熟期、衰退期、死亡五個階段。一個集群要長期保持競爭優勢,需通過外部組織協助來加強其與全球企業的聯系使其嵌入全球價值鏈中,從而增強產業集群競爭力,獲得更多的價值增量,實現產業集群升級。科技服務業的發展恰好充當“外部組織”這個角色,利用科技服務業的發展為突破口,切入全球產業價值鏈高端,以此為契機帶動制造業向產業鏈高端躍升,從而謀求產業集群全面升級。而科技服務業的形成和發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傾斜,政府應在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產業發展初期,政府要針對地方特有的資源和區位優勢組建成產業基地,并建立各種技術創新、管理和培訓的科技服務平臺或者引進各種科技服務機構,營造適應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和優化;二是對初具規模的產業集群,政府制定相關法律和制度,搭建科技服務平臺,繼續推動技術創新,促使產業集群更好、更快的發展,從而引導產業升級。三是隨著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結構,促進產業有序轉移和進一步集聚,并建立根植于集群內部的創新體系,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產業集群升級提供可靠和持續的動力[5]。
廣東省一直是按照出口導向型制造業基地的產業發展模式運行,在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城市形成了制造產業集聚地帶。特別是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的集聚最為明顯,以深圳、惠州、東莞3個城市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空間集聚過程明顯。同時,該產業集群也存在問題:一是產業集群缺乏內生的核心技術,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產業集群競爭力主要集中在低素質勞動力、低工資等低成本競爭優勢上,隨著東南亞其他各國的崛起,這種低成本優勢將會逐漸消失;二是雖然專業化分工與合作已初步形成,但是產業內部之間缺乏上下游的聯系,縱向分工程度不高,這種各自為戰,雖然在一定時期內能增加收入,但是面對西方跨國公司席卷全球市場時,廣東這些電子信息產業則表現出后勁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保護市場策略只是暫時的,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營造一個有利于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區域創新環境,來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全面升級。近十年來,省政府通過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搭建了Linux軟件、數字家庭、嵌入式軟件和集成電路設計等四大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來支持電子信息產業的高級化發展。首先,這些平臺的建立吸引了國內外大批知名企業的集聚,他們彼此之間通過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交流信息,聯合攻關關鍵技術,從而直接催生和帶動了原創性技術的突破,承接國際信息產業新一輪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為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升級鋪平了道路。其次,這些平臺聚集的同時吸引國內外具有全球戰略眼光的高級信息人才,然后以此為依托借助高校、研究院來共同培養產業需要的“高級藍領”,而這些人才正是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加速產業升級的動力。最后,這些科技服務在制定行業標準、幫助中小型企業招商引資、保障產品質量安全、改進質量管理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既有效降低企業創業成本,又為相關企業落戶廣東解決后顧之憂,促進了產業的轉移和升級。
三、結論
從本文歸納的科技服務業在推動廣東省產業升級的三個模式中,可以發現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情況下,討論產業升級問題時,如果脫離科技服務因素,單從產業升級的本身來談產業結構升級、產業價值鏈升級或是產業集聚升級,會失去產業升級的靈魂和源泉,而必須聯系科技服務業在產業升級中的作用機理來研究才能透徹的分析問題關鍵。以發展科技服務業的思路來加速各地區產業發展,可以從科技服務業對資金的獲得、知識的積累和人力的培養,來促進產品創新進而引導產業結構升級;也可以從科技服務業獲得核心技術、產品設計、創新服務來促進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爬引導產業價值鏈升級;還可以從科技服務業的集聚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形成產業集聚帶動集群升級。所以廣東省發展科技服務業是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區域創新活力的重要因素,是構成產業升級過程的核心環節,對廣東省的產業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和.科技服務業發展與產業升級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14)
[2]張耀輝.產業創新:新經濟下的產業升級模式[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1)
[3]朱衛平,陳林.產業升級的內涵與模式研究――以廣東產業升級為例[J].經濟學家,2011(2)
[4]盧鋒.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2007(9)
摘要:中國光伏產業發展一度達到頂峰,近年來卻跌入谷底,固然有國際貿易壁壘在作祟,但產能過剩、市場發展不平衡、技術落后等內部因素才是更致命的問題。光伏產業的興衰啟示我們,中國想走新能源產業的國際化道路,國家的政策支持、行業整合、市場監管是必須的,遵循研發技術、均衡市場、由內到外的發展戰略,才能使我國的新興能源產業更具有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光伏產業;新型能源;國際化;國際競爭力
一、引言
伴隨著全球能源危機的逐漸加劇,發展新能源成為各國能源戰略的重中之重。太陽能發電作為新興能源具有持續性和清潔性,21世紀中國光伏產業高速發展,一舉成為光伏產能世界第一大國,但是由于國際貿易壁壘、產能過剩、市場發展不平衡、自主技術缺乏等原因使中國光伏產業陷入困局,光伏企業紛紛重組、倒閉。光伏產業的寒冬使得我們不得不思考,中國新興能源產業國際化道路該何去何從。
二、中國光伏產業困局解析
1、貿易壁壘
從2011年開始,美歐、印度等國相繼對中國光伏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并出臺反傾銷懲罰措施,使得中國依賴出口的光伏產品受到重創,企業紛紛倒閉。反傾銷稅使得中國低廉的勞動成本優勢消失殆盡,中國光伏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優勢不復存在。中國這種高度依賴國外進出口市場的光伏產業弊端盡顯,產能過剩、產品積壓,大批光伏企業負債,作為國內最大的光伏企業無錫尚德更是于2013年3月宣布破產。
2、市場發展嚴重失衡,產能過剩
嚴重依賴國外市場是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致命死穴。中國國的光伏產品國內需求比例極小,而且增速緩慢。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電池產量接近全球總產量一半,但是市場格局卻嚴重失衡。一方面太陽能電池生產原料多晶硅國內產量極小,自給率不到10%,大部分依賴進口;另一方面,90%以上的光伏產品出口到國外市場。目前國外市場增速放緩,國內市場供需失衡,光伏產品庫存大量積壓,各國展開的激烈價格戰,使中國光伏企業的盈利能力嚴重下滑。
3、技術落后,更新緩慢
中國光伏產業技術相對落后,創新能力低下,目前的主要技術都是應用國外相對落后的技術,這些技術系統效率低、生產成本高,使中國光伏產業的競爭力嚴重削弱。中國光伏產業尚未建立起全面的研發和創新體系,光伏產品關鍵生產設備基本依賴進口。當前這種現狀使中國的光伏產業總處于光伏產業的市場低端,依靠產量和規模得以生存,一方面大量進口材料、技術,一方面把技術水平不高的產品拿去與國際高端產品競爭。相比國際光伏產業技術快速的更新換代,中國光伏產業技術落后的現狀已經嚴重制約了國內光伏產業的發展。
三、中國光伏產業脫困策略
1、政策扶持
世界各國視光伏產業為新興戰略產業,政策扶持力度都很大。日本是最早制定扶持光伏產業發展政策的國家,德國實行太陽能上網電價補貼政策,美國推行相應的光伏系統安裝補貼政策。正是這些扶持政策拉動了國內市場,使得目前日德美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目前在光伏產業遭受重創的特殊時期,中國政府應利用扶持政策鼓勵國內太陽能市場發展,同時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和創新,以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使得中國光伏產業走出低谷,得到新的發展動力。
2、開拓國內市場
中國幅員廣闊,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據估算,我國陸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陽輻射能約為1.47×108 億千瓦時,相當于4.9萬億噸標準煤,約等于上萬個三峽工程年發電量的總和,具有發展光伏產業的優良條件。中國國內市場規模廣大,國產光伏電池價格已經大幅度暴跌又給國內市場需求上升創造了條件。“十二五”規劃制定的光伏裝機量目標為22GW~25GW,2011年中國占全球實際GDP份額已達14.3%,與整個歐元區相仿,而目前歐盟光伏市場規模為20GW,那么中國 “十二五”期間達到22GW~25GW的目標是很有可能實現的。只要成功啟動國內市場,美歐的“雙反”就不可能打垮、消滅中國光伏產業這個競爭對手。為此,光伏產業熱盼的產業政策配套細則應盡快頒行,為進一步規范國內市場秩序,醞釀多時的《太陽能光伏行業準入條件》也應及時出臺。
3、技術創新、自主研發
中國光伏產業缺乏核心技術支撐,競爭力仍體現在低廉的用工、能源、環境代價之上,這些傳統優勢都將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穩定較快發展而逐步淡化和消失,未來的競爭優勢肯定主要體現在技術方面,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狀況難以改觀。中國光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目前主要在于相對成本優勢,卻遭遇了反傾銷的貿易摩擦。中國應對國外“雙反”調查先要從自我做起,必須通過技術進步降低升本,從而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整合研究力量,集中攻克光伏產業的技術壁壘,通過政府政策扶持、產業界互惠合作、科研機構等多方面努力盡快形成光伏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重點是技術創新、人才教育和企業科研基地的有機結合。技術創新應以企業為主體,發展模式遵循產、學、研結合。首先,政府要提供充足的資金,建立國家級別的技術研發中心以及產品檢測中心,用以研發光伏產業的關鍵技術。其次,自主研發同時也要注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可以通過技術論壇、吸引國外科研人員、技術購買、吸引國外光伏企業合資聯營等方式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自主研發和引進吸收的雙重研發模式,不僅可以實現最低成本的技術變革,同時也可以最快速的縮短國內與國外光伏產業的發展差距。
關鍵詞:光伏產業 產能過剩 反傾銷
一、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現狀
以硅材料的應用開發形成的產業鏈條稱之為“光伏產業”,簡稱PV(photovoltaic),包括高純多晶硅原材料生產、太陽能電池生產、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相關生產設備的制造等。
世界各國為了盡可能利用這個“永不枯竭”的能源,不斷地發展光伏組件技術。目前,全球的光伏產業的產能在迅速擴充,在2008年金融危機非常嚴重的情況下,全球光伏產業的裝機容量增長了49%,而2009年、2010年光伏產業的裝機容量的增長率都超過了70%。
我國也專門針對光伏產業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促進光伏產業發展。2012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裝機容量增長了35%。這些增長的數據大部分是由中國創造的,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600個城市中,有300個發展光伏太陽能產業,100多個建設了光伏產業基地。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由于生產成本較低,我國成為國外太陽能光伏產業生產基地,連續3年成為全球太陽能電池的第一大國。
但是,我國在光伏發電領域的技術和應用只是處于世界下游水平,其主要原因是電池所需要的多晶硅提純技術被國外的大企業所壟斷,國內還沒有掌握該技術,因而國產太陽能光伏電池的成本很高。光伏發電的成本是一般發電成本的數倍,也因此造成無法廣泛普及。
全球多晶硅產量20萬噸,我國占近9萬噸,卻不掌握核心技術;產能巨大,國內市場總量卻較低,嚴重依賴國際市場。這就是我國光伏產業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的產能已經遠遠超過了市場需求。截至2011年,我國光伏產業的產能已經達到了50GW~60GW,而全球的需求也只有25GW~30GW。此外,由于美國和歐盟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傳統貿易保護手段,將使我國光伏產業主要依賴國際市場的狀況難以持續,從而加劇光伏組件產能的繼續過剩。
二、光伏產業的嚴冬
2009年和2010年整個行業高速擴張,欣欣向榮,然而,僅僅過了兩年形勢便急轉直下,2012年全行業更是陷入集體虧損。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歐洲正在經歷嚴重的債務危機,信貸出現緊張局面,光伏市場狀況不佳。目前,光伏行業停產破產等層出不窮,企業從市場上拿到資金亦十分困難。
(一)美國、歐洲先后對中國光伏產業征收反傾銷稅
面對中國光伏產品的競爭及國內經濟形勢下滑、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困勁,美國首先對中國光伏產業進行了雙反調查。2011年10月,美國太陽能電池生產商Solar World要求對中國75家企業展開“雙反”調查。2011年11月,美國開始立案調查中國75家光伏企業。2012年3月,美國商務部初裁,決定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征收2.9%至4.73%的反補貼稅。2012年5月,美國商務部初裁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額反傾銷稅。2012年10月,美國商務部10日作出終裁,認定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
無獨有偶,繼美國對中國光伏產業征收懲罰性關稅之后。2013年5月15日,歐盟委員會與歐盟成員國就對華太陽能產品加征反傾銷臨時性關稅進行閉門磋商。根據歐盟貿易委員會的規則,如果歐盟27個成員國中投反對票的成員國少于15個,那么歐委會將會在6月6日起對中國輸歐太陽能產品征收臨時性關稅。據國內媒體報道,在5月24日的投票中,德國、英國、荷蘭、瑞典等18個國家投了反對票。此外,法國、意大利、葡萄牙、立陶宛四國選擇站在歐委會一邊,而波蘭、西班牙、奧地利、羅馬尼亞、拉脫維亞五國選擇了棄權。2013年6月4日,歐盟委員會公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決定從6月6日至8月6日對涉案中國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
(二)中國的反制措施
為打擊以法國為首的5國投贊成票的國家,中國高調對歐洲紅酒進行雙反調查,明顯針對法國。
(三)中歐最終妥協
經過多輪談判,2013年7月27日,中國光伏產業代表與歐委會就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協議。8月6日,此項協議正式實施,中歐貿易史上涉案金額最高的一起貿易爭端落下帷幕。
三、市場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的市場現狀有如下兩個特點:一是中國巨大產能對國際市場影響巨大。光伏產業大量立項,除了企業投資者的逐利心態外,更有一些地方政府政績顧慮。作為新興產業,大量吸引光伏企業投資,不但可以增加GDP,更可以獲取城市經濟發展的政治資本。有的城市根本不具備開展光伏產業的基礎條件,沒有產業配套,就從頭做起,完全不顧實際情況。另一個是中國無法處在產業鏈上游,受他國影響大。由于盲目投資,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快速,目前產能已處于絕對的世界第一,產業鏈也比較完善。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光伏產業在技術上還相差太遠。光伏行業盲目建設、低水平重復、同質化競爭現象仍十分嚴重。行業景氣指數較低,迫使國內光伏生產企業面臨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提高產品質量,向高端領域發展的局勢。
四、解決辦法
最近一段時期,面對光伏產業暗淡的市場形勢,國務院先后多次表示,要解決中國的光伏產業危機。然而政府出臺扶持政策確實給歐美“雙反”調查提供了“口實”, 如果政府不采取“急救”措施,中國光伏產業可能遭遇毀滅性打擊。我們不能著眼于短期利益,而是要看產業長遠發展。從長期來看,光伏行業的產業結構存在許多問題,不是換一個市場就能解決,更不是補足資金可以解決的。政府和企業還是應該在危機過后,長遠地看待行業發展。因此,對于這樣一個新興產業,無論是從產業發展、搶占新能源市場,還是調整中國經濟結構都至關重要。
(一)擴大內需至關重要
光伏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光伏產業對調整能源結構、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光伏產業當前遇到的困難,既是產業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也是促進產業調整升級的契機,特別是光伏發電成本大幅下降,為擴大國內市場提供了有利條件。要按照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擴大消費市場、規范市場秩序、推進產業重組、降低發電成本的思路,統籌兼顧、綜合施策,著力提升產業競爭力。
中國的光伏產業有95%的市場都在國外,國內的應用仍十分有限。長遠來看,中國再不廣泛應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中國經濟發展所遇到的能源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能源問題必定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中國是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可見,中國具備了廣泛應用光伏發電技術的地理條件。擴大國內太陽能的利用技能解決能源危機,也能帶來光伏產業的新春。
可喜的是繼2012年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發起雙反之后,歐盟也開始對我國光伏企業展開反傾銷調查,在接二連三的打擊下,中國政府于今年1月1日了《國務院關于印發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即將“十二五”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的目標提高到21GW,比先前的規劃上調了66.7%。
(二)推動光伏產業的市場化
目前,中國的光伏產業受政策導向很嚴重,這也是導致光伏產業投資失衡,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為推動光伏產業的市場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確保合法電站的并網及運行發電。要綜合考慮光伏電站、電網公司和發電端的利益,對于電網、調峰電源的建設和光伏發電進行一定的補貼,鼓勵光伏電站的開發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因此這是一個亟待落實的問題;二是打開大型投資基金進入光伏市場的大門。降低商業銀行進入光伏發電市場的門檻,對光伏產業進行利息補貼,引導資本進入;三是考慮退稅政策,鼓勵民間資本。根據美國法案,光伏發電投資額的30%可獲政府現金補助。為此,大量資本涌入住宅光伏和公共事業光伏市場,百花齊放的局面促成了美國光伏市場的良好發展。中國在這方面也可以借鑒美國的成熟模式,通過退稅政策吸引優質投資者進入光伏市場。
(三)提高光伏產業創新活力
【關鍵詞】光伏企業 敗落的原因 尚德破產
一、尚德破產背景
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尚德),這個曾被眾多后來者頂禮膜拜的企業,卻在12年后墜入深淵。 2013年3月20日,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據《破產法》裁定,對無錫尚德實施破產重整。那一刻,其母公司尚德電力便在紐交所停牌。這也致使尚德股價,從高峰時的90美元跌到不足1美元,蒸發掉了99%。這個曾經被譽為“中國光伏楷模”的企業,卻在數年的內耗中日漸淪為平庸,最終轟然倒塌。
二、尚德的發展歷史
尚德的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2001~2005年是尚德初創期。2001年1月,在無錫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尚德成立,而后無錫政府又幫助尚德爭取了江蘇省多個創新項目扶持資金。
(2)2005~2011年是尚德業務快速發展期。2005年,施正榮注冊成立100%控投無錫尚德的尚德電力公司,并在紐交所上市,國有股份被強令退出,引入數家海外投資機構。2006~2011年的6年間,尚德電力主營收入從44.9億元提升至202億元,股價曾一度超過90美元。
(3)2011年至今是尚德衰敗期。自2011年開始,全球光伏產品價格暴跌,行業內企業呈現全面虧損,尚德形勢急轉直下,加之其在多晶硅價格判斷、產品研發、項目投資上的頻頻決策失誤,導致尚德陷入連續虧損。今年3月15日到期的5.41億美元可轉債,最終將無力還債的尚德推向破產重組的境地。
三、光伏產業敗落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的錯位。就尚德而言,借助政府的力量取得的銀行授信令人難望其項背。截至2012年2月底,尚德拖欠9家債權銀行71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一斑。無錫市政府對尚德的“寵溺”在尚德上市前達到頂點,幫助施正榮完成無錫尚德的私有化,從而順利上市。
(二)企業盲目擴張。以尚德為例,2005年底到2008年,產能從100多兆瓦一路猛增至1000兆瓦。但這些新增產能卻令尚德無福消受,并且債臺高筑。盲目擴張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惡性價格戰。據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統計,截至2012年底,多晶硅停產企業數量達到九成。
(三)企業投資連連失敗。2010年,多晶硅價格較早年大幅下滑。施正榮砍去薄膜電池業務,再度將生產線轉為晶體硅生產線,直接導致尚德電力2010年第二季度凈虧達1.74億美元。在投資順大實業的項目上,尚德損失達1.5億美元。
(四)歐美的“雙反”。雙反使龍頭大哥尚德最先倒下。無錫尚德自成立之初,就是一家高度依賴海外市場的公司。2002年第一條生產線投產至2011年的10年中,該公司的光伏組件90%以上出口海外。尚德事件進一步證明,中國光伏行業必須首先立足國內。不僅是尚德,“市場在外”是我國光伏產業存在的最大“軟肋”。
四、中國光伏產業發張的對策
(一)政府應從宏觀引導企業發展,將政府的手轉換成市場的手。企業應正確面對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各類扶持政策和配套資源,處理好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企業不僅要注重提升資源競爭力,還應把打造核心技術競爭力擺在更為重要的位置上。
(二)光伏企業要加強自身管理,保持投資理性。光伏企業要不斷加強自身管理,增強實力才能保證光伏產業的發展。提高光伏企業自身實力,主要從技術、人才、投資理性和企業管理等方面著手,避免盲目投資帶來的巨大損失。
(三)協商解決貿易爭端。為了應對歐美國家對中國光伏企業發動的“雙反”調查,對于沒有最后裁定的訴訟,最適宜的解決方法是協商解決爭端。
五、尚德破產對光伏產業發展的啟示
(一)約束地方政府,防止盲目扶持。地方政府主要為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考慮,這很容易導致光伏產業的無序發展。因此,國務院應該考慮出臺對各地區選擇和發展光伏產業的指導文件,在國家層次上布局各地區的光伏產業。
(二)深刻認識發展光伏產業的本質。發展光伏產業的本質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短缺,中國企業和地方政府將發展光伏產業理解為生產光伏電池,這并不能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而生產光伏電池,又重走加工貿易的老路,這并不符合國家發展光伏產業的初衷。
(三)抑制企業盲目擴張,鼓勵企業研發。在光伏產業不具備創新能力的前提下,盲目擴張,盡管短期內具備一定的價格優勢,但從長期看,抗擊外來風險的能力太弱,不具有可持續性。因此,在發展光伏產業時,應該抑制企業的盲目擴張,并鼓勵研發。
參考文獻:
[1]高連奎.是什么“害死”中國光伏產業?.[OL].中國新聞周刊網 2013,4.
[2]王趙賓.尚德敗局.[J];能源 2013,4.
[3]溫源,邱玥.新興產業緣何“未老先衰”?[N].光明日報,2013,3.經濟社會新聞.
[4]蘇西萌,張娉婷,馬家駿.中小企業擴張問題研究以及對應措施[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1.
關鍵詞:光伏產業現狀 光伏專業 專業建設
一、全國光伏產業發展現狀
2012年以來,光伏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繼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太陽能(光伏)電池板征收懲罰性關稅后,歐盟又著手對華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加上原先的投資過大、產能過剩且無序競爭,光伏產業進入了“寒冬”。針對光伏產業的困境,2012年以來,國家的產業政策也發生相關調整,由出口為主改為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電站,促進國內需求。國家多次完善光伏發電扶持政策,加大對終端環節支持力度。2013年7月,國務院又出臺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八條意見”,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出臺配套措施。2014年1月國家能源局給出的《2014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提出,打造中國能源“升級版”,提到新增光伏裝機10GW。我國政府采用整合光伏產業資源、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來增強行業凝聚力,擴大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
二、江蘇光伏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江蘇省配合國家政策出臺了多項促進光伏產業發展的鼓勵政策,如《江蘇省新能源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江蘇省光伏發電推進意見》《繼續扶持光伏發電政策意見》等,新一輪光伏發電扶持政策的出臺將有效刺激國內光伏發電產業的發展,促進本土光伏發電站的建設進度,從而轉變光伏生產企業依賴于出口生存的現狀。本省還組建了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成立了中國光伏產業聯盟。
江蘇省電子信息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已明確將新能源產業列為全省六大戰略型新興產業之首。太陽能光伏產業居江蘇省十大重點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之首。目前,本省太陽能光伏產業規模大約占全國的60%,占全球的30%左右,總產值超過1500億元。全省擁有太陽能光伏企業600多家,從業人員約12萬人,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江蘇省光伏產業蘇南、蘇中、蘇北光伏企業競相發展,蘇州、無錫、南京、常州、南通、徐州等區域發展尤為迅猛。產業鏈上中下游齊頭并進,太陽能電池產量與產能呈幾何級數增長,吸聚了光伏產業鏈上游和下游的關聯企業,形成產業集群。
根據江蘇省最新發展規劃,未來5年將大力發展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產業鏈技術與裝備,薄膜電池關鍵技術及大規模生產線,大型并網光伏電站、區域建筑光伏和光伏微網系統關鍵技術及裝備;支持單晶硅和多晶硅等關鍵材料產業的發展,提高太陽能光伏電池及組件的生產水平;支持以太陽能為能源的各類產品研發,擴大其應用領域。同時,培育龍頭企業,優化產業布局,發展配套產業,加快產業化進程,完善產業鏈,推動光伏產業在更高層次上發展壯大。江蘇省光伏產業發展面臨著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和機遇,將帶動和促進江蘇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三、光伏產業人才培養現狀
太陽能光伏產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新興產業,光伏產業的發展導致人才需求量的劇增。而光伏產業發展歷史短暫,國內外光伏產業生產、管理、研發的各層次人才緊缺,光伏發電專業人才儲備相當少,從事光伏行業的技術人員大都從化工、電子、自動化、機電一體化等相關行業經過二次培訓后從業上崗,在技術層面上來講,這些轉型人員在進入光伏企業后,仍需要較長時間的技術磨合期、技術成長期及技術成熟期。
光伏產業一線技術人才更是嚴重不足。目前全國l200多所高職院校中,真正開設光伏發電技術應用專業的不超過30家,江蘇省不足10家,難以滿足太陽能光伏產業一線技術人才的需求,因而高職院校在光伏專業設置和專業人才培養上遠遠落后于產業的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國光伏行業急需大量專業學習和研究光伏科學與技術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四、光伏專業建設重點
江蘇各高職院校以光伏技術專業緊缺型人才的培養為任務,以加強與企業緊密合作為手段,以提升專業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為總體目標,力爭將本專業方向建設成江蘇高職院校骨干示范專業方向。
光伏建設重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構建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暨“崗位主導、德能并重、產教結合、學做一體”;完善課程體系,進一步完善核心課程、課程改革、教學資源方面的建設。
2.創新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和培養機制,建立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混編型”的師資隊伍;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設,建立廣泛的校企合作理事會,形成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3.加強教學實驗、實訓條件建設,借助政府、企業、學院三方力量共建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探索“校中廠”“廠中校”模式的工學結合教學與實訓形式,新建和完善一批校內專業實訓室。
4.建立網絡數字化教學平臺,實現虛擬教學、遠程教學的目標。
5.服務江蘇光伏產業,輻射長三角,以合作企業為主體, 積極開展企業員工培訓、學歷晉升方面的教學活動,共同申報課題,積極參與企業的新產品開發,擴大學院在光伏行業的影響力,積極開展各類技術服務。
6.與企業合作建立第三方評價機構及評價管理制度長效機制,明確評價指標。引入第三方評價,指導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企業的新產品開發,擴大學院在光伏行業的影響力,積極開展各類技術服務;與企業合作建立第三方評價機構及評價管理制度長效機制,明確評價指標;引入第三方評價,指導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形成良性循環。
江蘇各高職院校應抓住有利時機,依托江蘇光伏產業集團優勢,增設光伏專業,根據實際情況,為培養多層次的光伏專業人才,拓寬高校學生就業面,促進光伏產業和人才的培養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建設高職專業――對江西高職院校太陽能光伏專業建設的思考[J].教材建設,2011(21).
[2]李文萱.高職院校光伏專業建設的探索[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6).
[3]安霞.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現狀研究――以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尚德光伏學院為例[J].價值工程,2010(29):35.
[4]田擁軍,羅先進,文其知.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光伏發電及應用專業建設探析[J].職業時空,2011(5).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