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議范文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議

        第1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碳排放;LMDI;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70(2011)05-0090-06

        收稿日期:2011-06-28

        作者簡介:王宜虎(1973-),男,山東滕州人,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環境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

        一、 引言

        近200年來,隨著人口持續增加以及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世界能源消費劇增,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特別是氣候變暖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而溫室氣體排放則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元兇,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又是最主要的一種,因此實現二氧化碳的減排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雖然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規定,在2012年之前發展中國家沒有減排二氧化碳的指標,但是可以預料到,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中國面臨的二氧化碳減排義務將是十分艱巨的。山東省作為我國的人口和經濟大省,一直是我國的高碳排放區,中國能源報告(2008)的數據顯示,2005年山東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全國第一位。近年來,山東的碳排放量仍在持續增長,持續穩居全國首位。因此如何控制和減少碳排放已成為一項日益緊迫的重大課題。

        目前,國內外均有學者對二氧化碳排放進行研究。York利用STIRPAT模型研究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人口之間的關系[1];Cole發現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人均收入之間符合庫茲涅茨曲線[2],而Friedl與杜婷婷分別應用奧地利和中國的數據發現二者之間是“N”形曲線關系[3,4];徐國泉等采用對數平均權重分解法,定量分析能源結構、能源效率和經濟發展等因素變化對中國人均碳排放的影響[5];張雷通過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對比研究發現,經濟結構多元化導致了能源需求降低,從而降低了碳排放[6]。這些研究著重從碳排放與人口及經濟發展的關系角度進行分析,探討的是整個國家的碳排放問題。也有一些研究從區域角度探討碳排放問題,鄒秀萍、王偉林、李國志等分別對我國省級區域碳排放、江蘇省的碳排放、我國碳排放的區域差異等進行了研究[7-9]。本文根據山東省1995-2009年的產業發展和碳排放數據,分析山東省產業發展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碳減排措施。

        二、 模型構建

        (一) 數據來源與處理

        經濟數據來源于《山東統計年鑒》,為剔除經濟發展中的價格變化因素,所有經濟數據均已換算為1995年可比價格。按照山東統計年鑒對GDP的劃分原則,將經濟系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生活用能源排放除外)分解為:第一產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和其他第三產業。由于生活消費能源沒有相對應的GDP值,為了更好地說明GDP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關系,在本文的研究中不涉及生活消費能源,即總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包括生活消費能源排放,僅指生產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數據采用1995-2009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上的數據,在計算碳排放量時,只計算能源的終端消費量,而不計算加工轉換過程以及運輸和分配、儲存過程中的損失量,另外,電力和熱力的碳排放按火力發電和供熱投入的能源計算,也不再計算能源終端消費部門電力和熱力的碳排放。

        能源消費碳排放量使用各種能源的消費量乘以各自的碳排放系數,其計算公式為:

        Cit=∑(Eijt×ηj)(1)

        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王宜虎:山東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實證分析其中,Cit為行業i第t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Eijt為行業i第t年第j種能源的消費量;ηj為第j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由于原始統計時各種能源的消費量均為實物統計量,測算時必須轉換為標準統計量,具體的換算方法根據2009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提供的各種能源折合標準煤的參考系數計算(表1)。能源碳排放系數根據2006 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的缺省值,并將能量單位由J轉化為標準煤,具體轉化系數為1×104t標準煤等于2.93×105GJ。各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見表2。

        (二) 模型選擇

        對二氧化碳排放進行分解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在一定時期內不同因素對碳排放的影響程度。常用的方法有Laspeyres指數分解法、Paasche分解法以及Sun的完全結構分解法,這些方法的主要缺陷是不能同時對多個因素進行分解,或者分解后的殘差比較大。由于迪氏對數指標分解法(LMDI)不僅可以對所有因素進行無殘差分解,還可以運用到部分殘缺數據集的分解上,因此,國際上許多學者廣泛采用迪氏對數指標分解法(LMDI)對能源環境進行分解研究。本文也運用迪氏對數指標分解法(LMDI)研究山東省六大分類部門對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生產效應、結構效應以及規模效應,從總體上把握各部門對二氧化碳排放的貢獻強度。

        根據LMDI,從0年到t年的總二氧化碳排放差值稱為總效應ΔEtot。ΔEtot由三部分組成:由生產規模擴大或者縮小產生的生產效應(ΔEpdn),由經濟結構調整導致二氧化碳排放變化的結構效應(ΔEstr),由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改變而引起的強度效應(ΔEint)。因此:

        ΔEtot=Et-E0=ΔEpdn+ΔEstr+ΔEint(2)

        根據Ang提出的LMDI分解方法[10],(2)式右邊的每一項可以表示為:

        ΔEqdn=∑iEi,t-Ei,0ln(Ei,tEi,0)ln(-YtY0)(3)

        ΔEstr=∑i=Ei,t-Ei,0ln(Ei,tEi,0)ln(Si,tSi,0)(4)

        ΔEint=∑iEi,t-Ei,0ln(Ei,tEi,0)ln(Ii,tIi,0)(5)

        式中,Y代表年度GDP值;Ei,t是第t年行業i的總二氧化碳排放;Si,t是第t年行業i的GDP占總GDP的份額(Yi,t/Yt);Ii,t是第t年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Ei,t/Yi,t)。

        計算某一行業的三種效應按下列三式進行:

        ΔEi,pdn=Ei,t-Ei,0ln(Ei,tEi,0)ln(YtY0)(6)

        ΔEi,str=Ei,t-Ei,0ln(Ei,tEi,0)ln(Si,tSi,0)(7)

        ΔEi,int=Ei,t-Ei,0ln(Ei,tEi,0)ln(Ii,tIi,0)(8)

        三、研究結果分析

        運用LMDI對山東省1995-2009年六類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和GDP數據進行分解,得到如下結果:

        (一)總效應

        山東省在1995-2009年間經濟飛速發展,按可比價計算,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2.37%。經濟的強勁增長帶來了能源消耗的快速上升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15年間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了3.57倍,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凈增長8425.75萬噸。

        圖1是山東省總二氧化碳排放分解效應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造成山東省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生產規模的擴大,2008-2009年為11960.45萬噸,是1995-1996年的30.43倍;而GDP的結構調整對碳排放的增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相較于生產規模的擴大,其程度很小。所以從總體上看,山東省經濟結構調整并沒有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反而由于工業規模的迅速增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效應一直是負效應,對山東省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起到了較大的節制作用,并且這種節制作用不斷增強,2008-2009年的強度效應為-3534.71萬噸,是1995-1996年的6倍多。

        (二)生產效應

        圖2是各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的生產效應圖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工業部門二氧化碳的生產效應最大,從1995-1996年的326.65萬噸增加到2008-2009年的9796.51萬噸,這主要是由山東省國民經濟中工業所占的比重最大,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結果。在工業部門中高能耗的重化工工業所占比重較大,并且近幾年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導致了山東省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的迅速增加。

        其他行業中,二氧化碳排放的生產效應較大的是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2008-2009年由其生產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值為950.49萬噸。據統計,在很多國家中,交通運輸的能源消耗量都約占全部終端能源消費的1/4到1/3,占全部石油制品消耗量的90%左右[11]。因此,交通運輸業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須減排行業。而像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第一產業、其他第三產業,它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產效應相對而言較小。

        圖11996-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的總效應圖21996-2009年各部門二氧化碳排放的生產效應圖31996-2009年各部門二氧化碳排放的結構效應圖41996-2009年各部門二氧化碳排放的強度效應注:圖2-4中A-第一產業、B-工業、C-建筑業、D-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E-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F-其他第三產業。

        (三)結構效應

        圖3是各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的結構效應圖示。從圖中可以看出,1995-2009年山東省工業內部的結構調整并沒有對工業節能減排起到積極的正面作用,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的結構效應仍然持續增加,仍在推動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增加。其他行業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的結構效應也在持續增加,表明其結構調整對二氧化碳的減排也沒有起到積極作用;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的結構效應也表現為持續小幅增加,但不很明顯。第一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結構效應呈明顯下降趨勢,表明近年來對于結構調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最顯著的是第一產業,其次是其他第三產業和建筑業。

        (四) 強度效應

        圖4是各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的強度效應圖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就整個國民經濟而言,工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效應下降的幅度最為明顯,其次為其他第三產業,其他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效應變化不大,有的偶有反復,只有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的強度效應在2005年以后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正效應。由此可以推斷,強度效應主要是由工業部門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降低引起的,工業部門的強度效應很好地制約了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速度和總量增長。具體來看,從1995-2009年間,工業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整體上保持遞減的態勢,只在1998年、2003年、2005年有小幅反彈。到2009年,工業部門二氧化碳排放的強度效應達到-3419.43萬噸,是1996年-397.68萬噸的8.6倍。由此也可以看出,山東省工業部門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四、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以上對山東省產業碳排放總量進行指數分解的實證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山東省碳排放總量的上升主要是由于生產規模擴大造成的結果,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對碳排放總量的上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由于山東省碳排放強度的降低,碳排放的強度效應大大減小,有力地遏制了能源消費總量的上升。

        (3)從生產效應、結構效應和強度效應來分析,工業是碳排放的主體,不論是其生產規模的擴大還是其結構的變化都極大地導致了碳排放量的增加,雖然工業碳排放強度的不斷減小也對碳排放量產生較大的遏制作用,但是仍不及生產效應和結構效應對碳排放量的促進作用。

        (二)建議

        實證分析顯示,經濟產出的持續增長是山東省碳排放增長的主導因素。然而經濟產出的增長是滿足人民生存與發展基本需求的必要條件,因此目前節能減排政策的制定不能寄希望于控制經濟產出規模,而應著眼于優化結構與提高效率,具體建議如下:

        (1)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變化對山東省現階段碳排放表現出正效應,這與以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節能減排的初衷有較大差距。其原因與山東省一度強調重化工業的發展戰略不無關系。山東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曾大力發展石化、鋼鐵、紡織等高能耗行業,消耗了大量能源,嚴重減緩了碳排放強度的下降。因此,應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減少對第二產業(工業)的過分依賴。一方面努力在重化工業領域進行資源整合,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步伐,適當發展低能耗產業,逐步減小高能耗行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產出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盡快使山東經濟完成從外延粗放型向內涵集約型的轉變。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盡管山東省碳排放強度總體處于下降趨勢,但是同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企業生產應加大對先進節能技術的傾斜性投資,推動能源利用環節創新技術的研發與推廣,逐步淘汰高能耗的設備,改進生產工藝,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應盡快促成各行業制定《節能法》實施細則,加大《節能法》貫徹力度,從法律層面保障能源效率的持續提高。

        (3)改善能源結構。考慮到山東以煤炭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的制約,要保持能源結構對碳排放的負效應并加以增強,主要出路應該在于發展非化石能源。應有計劃地扶持核電、風電、水電、太陽能及生物質能項目,努力保持非化石能源比重的持續增長態勢。在化石能源中,相對低碳的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長期呈現過低比例,應通過調整產業政策及國際貿易政策促進天然氣產業的發展。

        (4)推進碳減排政策創新。將碳排放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績效的考核指標,提出單位GDP的碳減排比例,不斷推進政府進行碳減排的政策創新,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實施碳減排補貼政策等,從而不斷推進碳減排。

        參考文獻:

        [1]YORK R, ROSA E A, DIETA T, STRPAT.IPAT and IMPACT: 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3): 351-365.

        [2]COLE M A. Development,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How Robust is the Environmental Kunzets Cuvre[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8): 557-580.

        [3]FRIEDL B, GETZNER M. Determinates of CO2 Emission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1):133-148.

        [4]杜婷婷,毛鋒,羅銳.中國經濟增長與CO2排放演化探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2):94-99.

        [5]徐國泉,劉則淵,姜照華.中國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分析:1995-2004[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6):158-161.

        [6]張雷.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區域格局變化[J].地理研究,2006,25(1):1-7.

        [7]鄒秀萍,陳劭鋒,寧淼,劉揚.中國省級區域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生態經濟,2009(3):34-37.

        [8]王偉林,黃賢金.區域碳排放強度變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生態經濟,2008(12):32-35.

        [9]李國志,李宗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區域差異和影響因素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5):22-27.

        [10]ANG B W. 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 Making Inevergy: 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J]. Energy Policy, 2004, 32 (9):1131-1139.

        [11]齊玉春,董云社.中國能源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現狀及減排對策研究[J].地理科學,2004(5):528-534.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Factor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WANG Yihu

        (School of Econom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China)

        第2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林業;碳交換機制;溫室效應

        近年來由于溫室效應的加劇,對于林業也需要有新的機制去管理。根據國家《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要求林業要有歷史性的轉變,轉變的途徑、內容、方式、目的等都要緊緊圍繞排碳權進行。

        一、降低溫室效應是目前全球需要

        地球上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導致空氣升溫不均衡,極地比赤道升溫快,內陸高于沿海地區,北部大于南部,使得整個地球的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出現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地球的升溫導致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它們的融化還給處于下游的地區帶來了常年的洪澇災害,同時這些冰川對于太陽光照有折射作用,增加了地球對于太陽能的吸收,導致溫度升高,而且這些冰川都是寶貴的淡水資源,不久的將來會產生旱災。農作物的生長也需要相對于適宜的溫度,地球上氣溫的上升將導致農作物的大量減產。地球變暖導致風暴的能量增加,許多地方出現了以往沒有的大風暴,沙塵暴的出現也變得頻繁,造成大量的損失。溫度上升會導致物種的滅絕和轉移,導致外來物種入侵,產生新的疾病,比如艾滋病、非典等。

        二、林業在緩解氣候變暖中的作用地位

        林業想要真正服務于生態環境,要以緩解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為主。森林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排放出氧氣,由于森林和土壤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庫,森林生產部門單位是最主要的碳匯單位,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轉變為新的枝葉、根莖,可以用木材代替鋼筋水泥等材料,降低使用這些材料所帶來的高耗能、高二氧化碳排放等問題。同時由于木材對原材料的消耗最少,植樹造林、增加森林碳匯量是目前解決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最有效的措施。

        提高森林的覆蓋率是最正確的選擇,但是植物只有在新葉、根莖的生長中才能形成新的碳匯,假如只關注森林的總量,那么產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現有的森林生長緩慢,甚至不生長,對于碳的吸收很少,因此,就固碳制氧的作用上來說,增加森林的生長量的作用遠大于增加森林的總蓄積量。目前我國林業只注重蓄積量而輕視生長量,這種觀念下的經營理念、管理措施都是不科學的,要把森林的生長量放在第一位,才能增加森林的碳匯,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合理的采伐是必要的,不能一味的因為保護森林資源而不去采伐,這樣影響了森林的再生,也極大的影響了碳循環。

        三、生態危機導致碳交換機制的建立

        溫室效應的持續增高,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間越來越少,因此需要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進行分配。但是由于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導致有的國家二氧化碳排放權過多、有的國家過少,對于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就無法避免,碳交Q機制的建立使得碳匯市場化、產權化。一個國家林業量勢必會影響到該國家的發展空間,林業的地位越來越高。林業只依靠政府的補貼時代已經結束,現在已經開啟了市場交換的新模式。國家《森林法》的相關規定,以及國家對林業的投入,森林狀況已經日益好轉。利用市場化的道路,讓一些二氧化碳排放量多的企業,比如交通、電力、煤炭等通過購買二氧化碳排放權,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新機制,這也是時展的必然需求。

        四、碳交換機制的建議對林業產生的影響

        森林的生態價值遠大于其經濟價值,而生態價值中,森林的制氧、固碳功能占主要地位,一個國家森林新增碳匯量的多少是決定該國家生存、發展空間的重要因素。碳交換機制的建立,使得碳匯產權化,生態服務也不再僅僅是公益項目,林業部門真正在市場經濟上取得發展,不再像以往僅靠木材的收入、以及國家的補貼去發展。

        五、保證碳交換機制建議所做的措施

        為了盡快實現碳交易,不僅要做好宣傳工作,還要在理論上進行分析,為宣傳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首先,要對于森林碳匯量有一個相應的測定方法,對于碳匯總量有合理的預算,為我國爭取到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權。其次,通過對碳源進行研究,核實碳源單位及其排放量。經過分析,工業部門占排放比例的30%,商業民用占排放量的40%,交通部門占20%,農業部門占10%。同時優化交易方式,比如收取二氧化碳排放稅,對相應碳匯單位進行補貼,或者為碳源、碳匯單位搭起直接、合法交易的平臺。

        結束語

        解決溫室效應引發的一系列生態問題,必須對二氧化碳的排放權進行分配,建立碳交換機制,林業部門也要在這個時期進行相應政策的調整,保證自身的健康、快速發展,為地球的生態平衡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齊闖. 林業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機制綜合評價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3.

        第3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外貿依存度、外資依存度碳排放、VAR模型

        一、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貿易對于國家經濟的發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為應對全球性的氣候變化,低碳排放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和討論的焦點問題。傳統的文獻從環境庫茲涅佐曲線的角度論證了收入變化與環境污染的倒U型曲線關系,而貿易作為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碳排放作為環境污染的重要表現形式,兩者的關系研究對于庫茲涅佐曲線和積極減排作用的認識顯得至關重要。以湖北省為例,探索湖北省貿易對碳排放的影響作用,是以一個新的視角來考慮碳排放的影響因素。湖北省位居中部,但伴隨著中部崛起戰略,以及湖北高新電子產業的興起,貿易日益在經濟發展起到日益關鍵的作用。而同時湖北省為節能減排做出巨大的努力,實施一系列的相關經濟政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經如火如荼的展開,武漢兩型城市圈的不斷推進與建立以及一些生態項目的實施等等。我國以1983年開始改革開放和對我貿易,湖北省作為中部大省,1990年開始對外貿易有了顯著的規模,所以本文采取截取1990-2013年的較新的湖北省對外貿易相關數據,運用VAR模型具體分解分析對外貿易開放對于湖北省碳排放的相關影響因素,為實現全省有效控制碳排放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二、文獻綜述

        關于環境庫茲涅茲曲線,有很多研究者對此進行了實證研究。至少表明環境質量與收入水平之間的關系。從環境庫茲涅佐曲線角度研究貿易與二氧化碳之間的具體聯系,具有大量學者研究的文獻基礎。李秀香和張停(2004)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例分析了出口貿易增長對我國環境質量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出口貿易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李小平和盧現祥(2010)運用部分發達國家和中國各工業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貿易數據,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國際貿易能夠減少工業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單位產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中國并沒有因為對外貿易而成為發達國家的"污染天堂"。這些大量的文獻論證了貿易與碳排放之間的實證聯系。而對于這種關系研究的計量方法也有很多,王源(2011)運用LMDI因素分解法研究中國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的問題,龐軍基于MARIO模型研究中歐貿易隱含的碳排放問題。大多數的文獻主要集中于研究國家貿易出口卻很少有將視角集中于省份的貿易對于碳排放的影響中。事實上貿易的政策傾向對于省市的經濟發展以及節能減排的實施都有一定的影響。本文以湖北省為例,通過VAR模型,研究貿易開放程度對于碳排放的影響,以及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三、VAR 模型及變量選擇

        (一)變量選擇

        本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湖北省統計年鑒》中1990-2013年的較新的統計數據,作為研究對象。

        以往研究貿易開放與二氧化碳排放關系的國內外文獻中,多數是采用對貿易依存度指標來反映貿易開放程度,而忽視了對其他貿易開放度指標的考察。僅僅考察對外貿易依存度是不夠的,其只能反映進出口規模的變化情況,考慮到研究期內多數年份外資企業的進出口在湖北對外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較大。因此本文將貿易開放程度表示為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兩部分。外貿依存度即進出口貿易總額與湖北地區生產總值之比,記為TR。外資依存度,是用當年外商直接投資與湖北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來表示的,記為FD。

        由于化石等能源消費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所以在計算時主要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三種碳排放量大的能源為基礎對碳排放總量進行測算;依據IPCC 提供的測算方法,碳排放量= Σ 能源i 的消費量× 能源 i 的碳排放系數(i 為能源種類),能源消費量必須換算成統一熱量單位的標準煤。另外,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的研究結果,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碳排放系數分別為0.7476噸碳/噸標準煤、0.5825 噸碳/噸標準煤、0.4435 噸碳/噸標準煤。碳排放量記為C。為了避免在計量研究中出現異方差現象,以上序列均采取對數化處理,以ln(C)、ln(TR)、ln(FD) 作為研究序列。

        (二)變量ADF檢驗結果

        為了防止虛假回歸,在建立VAR 模型之前,必須進行單位根檢驗,以檢驗該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并確定單整階數。本文采用ADF 單位根檢驗方法。首先,使用Eviews 對序列進行顯著性檢驗,其檢驗形式應設為既不含截距項也無時間趨勢,并采用SC 信息準則自動設定最優滯后階數。最終,得出檢驗結果如表一 所示,變量ln(C)、ln(TR的ADF 統計量均大于其臨界值,是不平穩的。當一階差分后,所有序列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平穩性檢驗。當二階差分后,所有序列在1%,5%,10%的顯著性水平上均通過平穩性檢驗。而ln(FD)經檢驗直接平穩, 所以ln(C)、ln(TR)、ln(FD) 均為平穩序列。

        (三)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

        約翰森(Johansen)在1988年及在1990年與杰森留斯(Juselius)一起提出的一種以VAR模型為基礎的檢驗回歸系數的方法,是一種進行多變量協整檢驗的較好方法。假設模型中無常數項和時間趨勢項情況下,對ln(C)、ln(TR)、ln(FD)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檢驗結果表明,跡統計量和λ-max統計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拒絕R=0、R≤1的原假設,接受R≤2的原假設,說明ln C、ln TR、ln FD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湖北省的碳排放與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關系。

        (四)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上文的協整檢驗證實了這三個變量間存在著長期的協整關系,但具體方向的因果關系仍然不能確定。為了研究LnTC、LnTR、這三個變量之間具體的因果關系,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分析他們的因果關系,檢驗結果顯示:外貿依存度與二氧化碳排放存在著單向的因果關系,湖北省對外貿易的增長是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Granger原因,而二氧化碳排放不是對外貿易增加的Granger原因。

        外資依存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存在著單向的因果關系,即外資依存度是導致湖北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變化的Granger原因,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變化卻是外資依存度的Granger原因。

        (五)脈沖相應函數

        脈沖響應函數刻畫了內生變量對誤差變化大小的反應,它是測量其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對內生變量當前值和未來取值帶來的變化,它不僅能全面映射變量間的動態關系還可以量化各變量間擾動影響的數量關系。故運用Eviews7.0 軟件對構建的VAR 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在此主要分析ln(C)、ln(TR)、ln(FD)間動態關系的路徑變化,本文設定滯后階數為10 期,脈沖響應結果表明:碳排放對對外貿依存度的脈沖響應曲線接近于倒U型曲線,外貿依存度對碳排放的的沖擊為長期的正效應隨著滯后期的推進,而后沖擊力度小幅減緩并趨穩水平,說明外貿依存度對碳排放的沖擊為持久效應,即湖北省對外貿易水平的高低會對碳排放的變動產生持續影響,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會導致碳排放水平的穩步增加。而外資依存度對碳排放的沖擊為長期的負效應,除去在第三期的小幅度增加外,其負效應持續推進,到第10期達到最低水平-0.004682,就滯后十期結果來看,其對于碳排放的負效應較小。所以由此得到的是對外貿易依存度對碳排放的沖擊作用較大,而外資依存度對碳排放的沖擊作用較小。

        (六)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是通過將每一個內生變量分解為結構沖擊各期方差的線性組合,計算結構沖擊在不同期限內方差總和占各內生變量總方差的比例來度量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的影響,可以更具體的表示內生變量相互影響的重要程度。它能夠提煉對內生變量產生影響的每個隨機擾動的相對重要性信息,能夠量化每一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度,這里主要分析ln(C)、ln(TR)、ln(FD)所受沖擊對碳排放的貢獻率,方差分解結果表明:對外貿易依存度對碳排放變動的貢獻率最大,但第1期開始貢獻率達到85%逐漸下降,說明外貿依存度對碳排放不僅會產生即時效應還會在長期產生較強的影響,但這種影響逐步減弱,直至第10期的22.64%。外資依存度對碳排放的貢獻率在在滯后第5期達到最大值7.06%后,小幅度逐步下降直至4.19%。說明外資依存度對碳排放的貢獻具有短期時滯性和長期顯赫的影響。而外資依存度的平均貢獻度則只有2.08%。這個結果與上面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所得的結論是一致的,即外商接投資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比進出口貿易的影響要小。

        四、結論與建議

        第一,協整分析。單位根檢驗發現二氧化碳排放量、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三個變量均屬于I(1)序列。Johansen協整檢驗發現發現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外貿依存度之間存在正的協整關系,而與外資依存度之間存在負的協整關系。因此,從實證角度來看,湖北省的進出口貿易產生了負的環境效應而外商直接投資產生了正的的環境效應。第二,Granger因果關系。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的結果顯示了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對于碳排放的影響關系。說明了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是影響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影響原因。第三,脈沖響應。基于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的模擬結果表明,外貿依存度沖擊響應累計值為正值,外資依存度位負值,兩者都有一定的滯后效應。二氧化碳排放對外貿依存度的沖擊響應曲線大致呈現出倒U型的軌跡的趨勢,整條沖擊響應曲線位于水平線的上方,長期來看外貿依存度對二氧化碳排放產生了正面影響。即外貿規模的擴大會促使湖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二氧化碳排放對外資依存度的沖擊響應曲線大致呈現持續負下降的軌跡的趨勢,長期來看外資依存度對二氧化碳排放產生了負面影響。由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的沖擊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全部響應期內的峰值(分別為0.22176和0.04682)來看,外貿依存度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力度很大,外資依存度的影響力度則較小。這一結果顯示由于進出口規模的擴大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相當嚴重。這從側面反映當前湖北省政府所制定的各種貿易政策對優化進出口結構的作用仍有限或其效應仍未顯現出來,如何促使對外貿易結構盡早向可持續性、環保的方向改進仍然是政府在制定和執行貿易政策時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第四,方差分解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分析結果表明,在整個預測期內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對二氧化碳排放方差分解的貢獻度分別為46.84%和4.463%,雖然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對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差分解貢獻度差別較大,但都呈下降趨勢。這又說明了湖北省當前的貿易產業政策向低碳化轉型的趨勢。

        針對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這兩個衡量區域貿易開放程度對于湖北的碳排放具有長期持續的影響效應。如果將我國的貿易區域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東部沿海地區作為我國主要的對外貿易基地的現狀短時間不會改變,中部地區對外貿易開放程度并不高。但是不高并不代表沒有,湖北作為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湖北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處于中上游水平,盡管貿易的比重并不算高,但是逐年增長也保持在一個穩定的范圍水平。更重要的是,近年來,湖北大力的建設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光釬等高新電子行業企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這都進一步說明湖北省企圖擴大貿易程度的傾向。鑒于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對于碳排放的長期作用相反,盲目的擴大貿易規模可能會增加碳排放的產生,而由于外資依存度對于碳排放的負效應作用,湖北省可以依據自身狀況,積極引進外資,擴大外資規模。外資依存度在湖北省對于碳排放的負效應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湖北的外資引進主要集中于高新或金融產業,引進先進的技術取代落后的技術是有利于減排的,引進資金投資在新興產業也有利于減排。所在外資依存度的擴大會有利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當前國際貿易體系要求中國工業從粗放型向技術集約型轉變,這種轉型對于湖北省要求也是一樣的。這要求湖北省需要建立穩定、安全、經濟的清潔能源產業體系,通過能源結構的轉型實現能源強度的降低和能源消費總量的下降。通過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積極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業融合,加快市場主體培育,堅持集約、集聚、集群發展,努力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不斷提升工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促進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動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為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提供首要支撐。

        參考文獻:

        [1]蘭天.貿易與跨國界環境污染.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J],2004.

        [2]劉強,莊幸,姜克雋,韓文科.中聞出口貿易中的載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中國工業經濟[J],2008,(8):46-55.

        [3]何潔.國際貿易對環境的影響:中國各省的二氧化硫(S02)工業排放.經濟學(季刊)[J],2010,(1):415- 443.

        [4]李秀香,張婷.出口增長對我國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一以C02排放量為例.國際貿易問題[J],2004,(7):9-12.

        [5]李小平,盧現祥.國際貿易、污染產業轉移和中國工業C02排放.經濟研究[J],2010.(1):16-23.

        [6]李鍇,齊紹洲.貿易開放、經濟增長與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經濟研究[J],2011.(11):60-69.

        [7]盧授永.國際貿易中的綠色瓶頸制約及其對策.國際貿易問題[J],2003,(1):42-45

        [8]彭水軍,包群.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一基于廣義脈沖響應函數法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5):15-23.

        第4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KAYA模型;碳排放;驅動因素;青島市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3)03-0084-04

        一、引言

        與同類城市相比,青島的農村大、城市小,農民多、市民少,縣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90%,農業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60%。2011年青島市的萬元GDP能耗0.71噸標準煤,已居全國前列;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為4.6:47.6:47.8,能耗較高的工業比重依然大于當年的全國平均水平46.8%。因此,本文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考量青島市二氧化碳排放狀況,分析驅動碳排放量增長的因素,及各個因素的影響程度。

        目前我國對二氧化碳排放及其驅動因素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集中于某個區域或省份二氧化碳及驅動因素。李衛兵、陳思(2011)對中國中、東、西部三個經濟帶的碳排放驅動因素進行了分析,并通過區域對比研究發現,中部地區與東、西部在碳排放驅動因素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1]。葉曉佳、孫敬水、董立峰(2011)測算了浙江省1996—2008年碳排放及各驅動因素對碳排量的貢獻[2]。張超、任建蘭(2012)利用1990—2009年的數據對山東省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及驅動因素分析[3]。王兆君、李婷婷(2012)利用KAYA模型,分析了2001—2010年黑龍江國有林區碳排放量與人口數量、經濟發展、單位能耗碳排放、單位GDP能源強度的關系,提出了減少林區碳排放的建議[4]。本文利用KAYA模型對青島市二氧化碳排放及其驅動因素進行研究,以期為青島市低碳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二、碳排放模型的構建及指標解釋

        (一)模型構建

        KAYA模型是由日本學者Kaya Yoichi(1990)提出的,專門用于研究二氧化碳排放及其驅動因素,揭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推動力[5]。他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碳排放量受到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能源強度以及單位能耗碳排放量四個因素的影響,反映的是碳排放與人口數量、經濟發展和能源利用的關系。利用KAYA模型,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碳排放量驅動因素分析,以找出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措施。模型的具體形式如下:

        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能源強度×單位能耗碳排放量 (1)

        在KAYA模型原始表達式(1)的基礎上,構建青島市二氧化碳排放及驅動因素分析的模型:

        其中,CO2為青島市二氧化碳排放量,P為青島市人口數量,GDP為青島市生產總值,E為青島市單位GDP能源強度,K為青島市單位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

        本文基于上述模型,測定青島市2001—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及變動趨勢,分析各個驅動因素對碳排放總量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數據主要來源于2001—2011年《青島市統計年鑒》、《山東省統計年鑒》。這10年正值國家“十五”計劃(2001—2005)和“十一五”規劃(2006—2010)的重要時期,也是青島市經濟快速發展時期。

        (二)指標解釋

        1.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影響碳排放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般來講人口數量增長對資源和能源的需求量就越大,碳排放量會增加。

        2.人均GDP(GDP/P)

        人均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準。一般來講,在高碳經濟模式下,人均GDP越大,碳排放量越多;而在低碳經濟模式下,人均GDP的增長可能不會帶來碳排量的增加,低碳或無碳能源和低碳產業是推動經濟的主要力量。

        3.單位GDP能源強度(E)

        單位GDP能源強度是指每單位GDP消耗能源的數量。單位GDP能耗越大,說明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程度越強,它是衡量能源經濟效率的重要指標。

        4.單位能耗碳排放量(K)

        單位能耗碳排放量是指每消耗一單位的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衡量碳能源結構的一項重要指標。由于熱值和燃燒效率有所差異,不同的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很大的不同。單位能耗碳排放量的計算模型如下:

        其中,Ui表示第i種能源消耗量,i表示第i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n表示能源的種類。參照2001—2010年的山東省能源消費結構,根據《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的不同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數,計算得到各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及單位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

        三、青島市碳排放計算結果及分析

        (一)模型計算結果

        為了保證數據的前后可比性,本文以2000年為基期,用GDP平減指數對GDP數據進行處理。在完成模型構建和原始數據收集匯總工作以后,利用Excel對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和分析。

        根據模型(2)得到青島市2001—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增長速度(見表1)。可見,青島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速度總體上呈降低趨勢,10年間的平均增長速度為7.16%,排放總量緩慢增加。

        (二)結果分析

        1.二氧化碳排放規模與速度分析

        由表1可知,青島市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呈上升趨勢,期間年平均增長速度為7.16%。從發展軌跡上來看,青島市二氧化碳排放大致經歷了三輪的螺旋式攀升階段:2001—2004年環比增長速度較高,2005—2006年增長速度有所減緩,2007—2010年增長速度進一步放緩。2001—2004年正處在國家第十個五年計劃的發展時期,經濟發展進入了新一輪的快速增長,這一時期青島市GDP(可比價)平均增長速度維持在14%左右的高水平上,能耗水平較高的工業比重在47%~51%之間,工業經濟的增長速度在17%~24%之間,此階段人們對高碳排放的認識不足,單位GDP碳排放水平較高,這種高能耗的產業結構和落后的耗能設備技術,是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2005—2006年,工業經濟比重依舊在51%~52.4%的高水平上,但增長的速度明顯放慢,增速在20%左右。2007—2010年青島市的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加快,能耗高的工業比重由2006年的52%,降低到2010年的48.7%,工業的增長速度進一步放慢,在15%上下波動。“十一五”規劃中國家節能減排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強,青島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節能減排力度,使碳排放增長速度趨于平緩。

        2.碳生產力分析

        碳生產力是衡量碳排放效率的重要指標,指一段時期內每單位二氧化碳排放創造了多少GDP,反映了單位碳排放所產生的經濟效率,因為涵蓋了“低碳”和“經濟發展”兩大目標,所以它成為衡量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指標。碳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單位物質能源消耗創造了更多的社會財富,碳生產力的增長率也常被用于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根據原始數據,計算2001—2010年青島市、山東省碳生產力及增長情況(見表2,圖1)。

        由表2、圖1可見,2001—2010年青島市碳生產力在循環波動中不斷提高,2001—2010年碳生產力增加總量1.28萬元/噸,年均增長速度約為7.57%,其中,2004年、2007年、2010年的增長速度最快。碳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01—2003年),青島市碳生產力緩慢提高,增速在2.2%~3.5%,即每噸碳排放產生的經濟效益增加額為246.66萬元;第二階段(2004—2010年),青島市碳生產力增速不斷提高,增速最低的2009年也達到4.18%。從總體趨勢來看,10年間青島市碳生產力不斷提高,意味著碳排放效率不斷增強。

        與山東省總體水平比較,不管是碳生產力還是其增長速度,青島市的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是因為青島市的產業結構優于全省的產業結構。2010年山東省工業比重為48.2%,其中重工業比重高達67.61%,青島市工業比重為48.7%,其中重工業比重為61%。同時,青島市在節能減排、生態城市建設等方面的成績比較突出。

        3.碳排放驅動因素分析

        根據因素分析法計算可得,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能源強度以及單位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對青島市二氧化碳排量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見表3,圖2)。

        由表3、圖2數據,可以對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能源強度以及單位能耗碳排放量四個因素做以下分析:

        (1)人口效應。人口數量對青島市碳排放量基本產生正向影響,影響程度總體來看相對較小,2003—2006年相對顯著。從原始數據來看,主要是青島市10年間人口總數波動不大,不會造成碳排放量的顯著變化。

        (2)經濟發展效應。人均GDP的變化對碳排放量產生重要的正向影響,在四個影響因子中,人均GDP的影響程度最大。其歷年對碳排放量的影響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從比重上都是最大的,且每年影響程度除2003年、2004年為87.85%、97.77%外,多數年份的影響比重均在116%以上,2008年達到頂峰值246.31%。10年經濟發展共產生了增量二氧化碳4508.16萬噸,占10年二氧化碳增量總量的近146%,這主要是由青島市目前發展的高碳產業結構導致的。據相關研究,第三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遠低于第二產業,而在第二產業中,先進制造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也遠低于以電力、石油加工為代表的傳統能源加工轉換部門以及以鋼鐵、化工為代表的能源密集型工業部門。因此,青島市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應通過不同層面的結構調整,進一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強度,實現低碳發展。

        (3)單位GDP能源強度效應。該指標對青島市碳排放產生了顯著的負向影響,單位GDP能源強度的降低對抑制碳排放量有著重要意義。從GDP結構上來看,2001—2010年第二產業在青島市GDP中的比重大致在47%—52%之間波動,2004—2008年都在50%以上,高碳經濟的特征明顯。因此,青島市如何優化經濟結構,加快低碳和零碳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快高能耗設備的技術改造,直接影響到青島市低碳城市和藍色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

        (4)單位能耗碳排放效應。該指標對青島市碳排放有正向作用,但影響程度不大,只有少數年份出現負影響。這主要是受當年的能源結構變化的影響,從青島市2001—2010年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來看,原煤和原油的消耗量占近99%以上,天然氣比重不到1%。這種能源結構不僅會增加碳排放還會制約經濟發展。因此,如何優化能源結構,發展和利用新能源成為青島市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文運用KAYA模型,對青島市碳排放及其驅動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實證結果顯示,2001—2010年青島市碳排放總量持續增加,碳生產力不斷提高,以煤炭、石油為主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仍然沒有根本改觀。四個影響因素中,人口數量、經濟發展、單位能耗碳排放三個因素對青島市碳排放量基本為正向影響,即如果當前經濟發展模式不變,人口增長、人均GDP增長、單位能耗碳排放增長都會導致青島市碳排放量的增加。單位GDP能源強度則主要為負向影響,體現出青島市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碳排放水平。從影響程度上看,經濟發展和單位GDP能源強度是影響青島市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而人口數量和單位能耗碳排放對碳排放影響較低。從最終結果來看,總的正向驅動效應大于總的負向驅動效應,從而使青島市碳排放量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青島市的經濟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是影響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未來青島市低碳經濟的發展應依據長期的碳強度控制目標,制定低碳發展戰略。以調整經濟結構為突破點,改變目前的高碳發展模式;提高低碳技術創新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通過機制創新和相關政策體系的完善,營造良好的低碳經濟發展環境,并逐步建立起“低碳交易市場”,在政府、企業、市場“三位一體”監管機制的約束下,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李衛兵,陳思.我國東中西部二氧化碳排放的驅動因素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11(3):111-116.

        [2]葉曉佳,孫敬水,董立鋒.低碳經濟發展中的碳排放驅動因素實證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4):13-23.

        第5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議范文

        10月底,《世界空氣最差20城中國“落榜”印度占一半》一文引起熱議。因這與各位議民的感受似乎有點出入。那么,除了無休止的指責政府之外,作為消費者,還可以做些什么來幫助改善霧霾天呢?

        霧霾襲來

        “從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北京連續3天以上能見度小于3千米的嚴重霧霾污染事件共出現了18次。”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這意味著,在過去的一年里,北京平均每20天就有一次霧霾迷城。

        根據“全球碳計劃”的數據顯示,2013年碳排放排名前4的地區分別是中國28%,美國14%,歐盟10%和印度7%,而且排放量還在不斷增加。此外,世界資源研究所的統計數據顯示,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的煤炭燃燒量相當于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總和。

        雖然中國政府已表示要向霧霾宣戰,但是《低碳經濟2014年報告》顯示,基于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和科學水平,至少要20-30年時間才能完全消除霧霾,如果采取堅決的行動,也至少需要15-20年。過去,德國、英國、日本等地區也花了30-50年的時間才把空氣污染治理好。

        霧霾形成的內因在于污染物的排放。“我們工業、交通會排放出氣體物質,這些氣體物質與大氣中的成分結合,通過復雜的過程轉化成的固體物質叫二次顆粒物。造成重污染、重霧霾的污染顆粒物大部分不是直接排放出來的,而是二次顆粒物。” 丁仲禮解釋。在北京,霧霾的最主要來源是燃煤和機動車排放。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240萬的死亡案例與空氣污染有直接聯系,150萬死亡案例與室內空氣污染有關。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每年超過50萬美國人因吸入細顆粒物而死于心肺疾病。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勤華認為,低碳發展是解決霧霾問題的根本出路。

        低碳意識

        隨著世界各地人們對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低碳”成為不少國外消費者有意識的行為。2011年,英國碳基金會的數據顯示,即便經濟不景氣,消費者對低碳商品和低碳服務的需求還是有所增加。同時,消費者也愿意為“低碳”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顯示有45%的消費者表示,如果自己喜歡的品牌其實是高碳產品,他們將不再購買這些商品。這一比例較上一年的22%增加了一倍。而如果企業生產的過程以及產品都符合“低碳”要求,消費者的忠誠度會大大增加。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加入到改變和減少碳排放的過程中。

        這種實踐低碳消費的行為也有間接的數據體現。“全球碳計劃”的數據顯示,2013年只有歐盟的碳排放量較上一年降低了1.8%,其他國家地區均有增加。2011―2012年,中國、美國、歐盟和印度的CO2排放增長率分別為:5.9%、-3.7%、-1.3%和7.7%。

        有研究發現,在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時,人們常常感到無能為力。在這個背景下,2007年,英國8家大公司聯合啟動了一項旨在幫助消費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綠色行動”。

        活動啟動儀式上,首相布萊爾說道:“有人認為,我們很難采取行動來控制氣候,因為這會傷害經濟,但我今天從這些公司聽到的卻是這是一個雙贏的行動。”活動中,英國第一大零售商樂購Tesco就表示將半價出售節能燈泡。

        在中國,情況有所不同。據《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統計,我國城鎮居民生活行為中能量消耗最大的行為是居住,占到了總能源消費的45.10%,直接生活用能占26.43%,食品消費占11.66%,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占8.37%,以上四者共占91.56%。這些行為同時也是最大的碳排放行為,分別占城鎮居民生活行為CO2排放的43.82%、24.47%、12.85%、9.74%,共占90.88%。

        華中農業大學經管學院的余艷等人發表的《低碳經濟環境下的消費者行為研究》中指出,中國居民消費結構不是合理的,應該減少生活行為浪費,以實現低碳消費。

        “從消費者低碳消費行為動機來看,人們有足夠的動力通過綠色健康消費來過上一種健康環保的生活,然而綠色健康的消費不一定就代表著低碳消費,任何過度的消費都不是低碳消費。”文中表示。

        消費者可以做什么?

        在英國,英國碳基金會的減碳標簽已經在數百種商品上有標識,包括著名的樂購Tesco。該機構也是全世界最早推出“碳標簽”的機構。消費者選購時可以參考經過他們認證的標注產品以及做出減排承諾的制造商。這些標簽可以顯示商品的“碳足跡”,督促消費者們“減碳”購物。零售研究中心預計這些商品的銷售額在2015年將達到150億英鎊。

        研究中,消費者顯示出對低碳生活方式改變的意愿,并且需要公司和企業對環保作出貢獻,在標示上幫助他們更好地“減碳”。在此前提下,越來越多企業也開始注重碳排放,以此吸引顧客,提高顧客忠誠度,而且最成功的企業常常也是最注重環保的。

        目前,歐盟、美國、韓國等地已有類似的碳標示制度,雖然中國市場還沒有實行“碳足跡”的標注,但已有不少專家建議推行。在中國,已有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在開發并運行中國污染地圖數據庫,推動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促進環境治理機制的完善。在他們官網上,消費者可以查閱到污染企業“黑名單”。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表示,在二氧化碳減排的過程中,“普通民眾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發表報告,對個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多項建議:

        用傳統的發條式鬧鐘替代電子鐘,這可以每天減少大約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用傳統牙刷替代電子牙刷,可以減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

        把在電動跑步機上45分鐘的鍛煉改為附近公園慢跑,可以減少將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如果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火車比乘汽車可以減少1.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不用洗衣機甩干衣服,而是讓其自然晾干,這可以減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午餐休息時間和下班后關閉電腦及顯示器,可以將這些電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一。

        改用節水型淋浴噴頭,不僅可以節水,還可以把3分鐘熱水淋浴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一半。

        此外,豬肉和雞肉的含碳量比牛肉和羊肉要少;洗碗機比手洗碗筷要節能;環保型的洗衣液,低溫洗衣這些都能節省碳排放,都是可行方法。

        第6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議范文

        “零碳”排放一小時體驗

        2009年3月28日,家住北京通州區的劉先生用DVD看完了電影《機器人總動員》,正好是晚上八點。他拉掉了家中的總閘,與朋友一起在黑暗中度過。

        這一刻的黑暗,讓從農村出來的劉先生回憶起兒時家中經常停電的情景。然而,時過境遷,這一次的體驗,是他身體力行參加了“地球一小時”減少“碳排放”的活動。用他的話說,是“為環保做了一次小貢獻”。

        根據現有的資料計算,劉先生所做的貢獻有:少看電視一小時,減少排碳0.096公斤;少聽音響一小時,減少排碳0.034公斤;少開節能燈一小時,減少排碳0.011公斤;少用筆記本電腦一小時,減少排碳0.013公斤;冰箱停用一小時,減少排碳至少0.65公斤。

        仔細算下來,劉先生這一小時的貢獻總計減少排碳0.804公斤;若劉先生在一年里堅持每天減少一小時用電,他減少的排碳量為293.46公斤;如果在接下來的40年內,劉先生每天都堅持如此,到他70歲的時候,他一生減少的排碳量為11738.4公斤。

        在3月28日這一天,劉先生并不是孤獨的。據統計,共有來自橫跨各個時區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0個城市超過10億人參與了這項活動。這場全球上千個城市的“關燈接力”,從新西蘭起,傳遞到悉尼、首爾、上海、北京、保定、香港、吉隆坡、馬尼拉、新加坡、曼谷、雅加達、孟買和新德里。

        在中國保定,這個城市在市長的帶領下一起見證這個美麗的黑暗時刻。北京、上海的新世界商場、宜家、沃爾瑪也關閉了景觀照明燈,和它們的顧客一起,倡導綠色消費。大連、成都、武漢、深圳、佛山、順德等地也紛紛掀起了關燈的熱潮,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加入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列。

        這里,我們屢次提及的一個名字“碳排放”。“碳排放”是關于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總稱或簡稱。溫室氣體中最主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詞作為代表。雖然并不準確,但作為讓民眾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簡單地將“碳排放”理解為“二氧化碳排放”。

        以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來看,多數科學家和政府承認溫室氣體已經并將繼續為地球和人類帶來災難,碳排放量,已經成為本世紀初最重要的環保話題之一。

        2007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北京的《2007-2008年人類發展報告》提出,目前,中國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僅次于美國,已經居全球第二位。到2015年,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將達到5.2噸。預計到2025年前后,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到全球第一位。

        “如果發展中國家的每一個人都擁有像加拿大人或者美國人一樣的碳排放量,我們需要九個地球來吸收這些污染。而現實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聯合國駐華系統協調代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馬和勵說。

        從報告里可以看到,到2020年,中國的平均氣溫將比1961年至1990年間高1.1到2攝氏度。如果目前的排放模式繼續,中國三分之二的冰川,包括天山,將會在2060年前融化,而剩下的那三分之一也會在本世紀結束前消失。

        據《關于我國碳排放問題的若干政策與建議》顯示,1999-2002年間,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為及滿足這些行為的需求造成的。劉先生“零碳”排放一小時的體驗,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但終究是一個開端。

        “燒碳人”的懺悔

        “燒碳人”這個稱呼是他參加了社區“少開一天車”的活動后,自愿這么稱呼的,現在回顧起來,有些慚愧。他直言自己以前是名副其實的破壞自然“敗家子”。

        這話還得從2005年家里拆遷入住通州后說起。自從入住通州以后,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原來乘坐公共汽車上班的他改自駕車前往國貿附近上班。從此,劉先生的生活再也離不開他的座駕。不光用水用電不節制,連去菜市場買菜都要開車。

        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北京實行單雙號限行,劉先生的“車奴”生活才開始有了改變。劉先生說,其實政府倡導單雙號限行,一開始自己還有些抵觸。但當劉先生在社區網站看到了“碳排放計算器”之后,讓他深受震動。“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這幾年我每年的平均碳排放量達到7噸,竟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

        一份報告的數據表明,截至2008年12月,中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了1.68億輛;汽車保有量達到了6289.3萬輛。民盟中央副主席、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主任歐陽明預測,按目前的增長速度和油耗水平,我國汽車保有量到2020年將超過1.5億輛,年耗油將突破2.5億噸,如果不加以節制,碳排放量和空氣污染將達到驚人的地步。

        現在,劉先生每天能不開車的時候就不開車,“即使開車上下班,也會載上幾個鄰居,一路上有說有笑,聊得十分開心。”劉先生說,這么做其實還是受一個人的影響。劉先生介紹,他看到過一個報道,回龍觀社區的王永已經堅持搭載鄰居十年有余。粗略一算,十年的時間,如果按照每次搭3個人計算,王永已經搭載乘客近7000人。

        “每次把鄰居送回家,都會收到感謝的短信。其實環保沒那么難,反而給我們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快樂,多載幾個人,也能減少我的碳排放。”劉先生開起了玩笑。

        努力做個“低碳人”

        就在劉先生意識到踐行“低碳”生活的前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08年6月了兩份報告,為劉先生“消除碳依賴”提供了日常生活準則。報告指出,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是我們可以人為控制的,例如我們的駕車方式、航空旅行方式、房屋的能源以及取暖方式。只要采用氣候友好的生活方式,這不會對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太大改變,更不用做出什么大的犧牲!

        《改變生活方式:氣候中和聯合國指南》提出,選擇非電動牙刷將避免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烤面包機烤面包,而不是用15分鐘的烤箱,這樣可以少排放近170克的二氧化碳;將火車而不是汽車作為日常上下班的工具,僅僅8公里的路程,就可減少1.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午休和下班后關掉你的電腦和平板顯示器,將使這些設備造成的排放減少1/3;購買使用節水型淋浴噴頭,不但每分鐘會節省10升的水,而且也將洗3分鐘熱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削減到一半。

        現在,劉先生正努力按照這個指南,就如同文章開頭那一幕“零碳”排放一小時體驗一樣,做個“低碳人”。他的生活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少開一天車:劉先生的家中已經沒有待機狀態的電器,吃午飯的時候自帶筷子,電腦不用的時候總會隨時關機。劉先生的“低碳”生活已經擴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有時候還是經常忘記,但我努力讓低碳成為我的一種習慣。”劉先生說。

        “碳補償”的嘗試

        在現實生活中,不光是人們開車排放了二氧化碳,其實每個人都會留下了自己的碳足跡,每項日常活動所消耗的能源、資源,都可以算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我們當然完全沒必要“因噎廢食”,回到原始社會。公眾都能承擔個人行動對氣候影響的責任,自愿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合理有效的補償,這就是“碳補償”。“碳補償”是伴隨著“碳排放”而產生的一個概念。就是公眾捐資給專門機構,以植樹或其他減排項目,抵消自己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自愿行為。

        根據專家測算,每畝人工林每年約吸收1.83噸二氧化碳。每1輛奧迪A4汽車1年排放20.2噸二氧化碳,約需11畝人工林來吸收,按照1畝人工林造林管護及監測成本250元,總成本為2750元。

        2008年7月,在北京八達嶺碳匯造林暨中國綠色碳基金北京專項啟動儀式上,北京市民羅福來從國家林業局副局長祝列克手中接過一個綠黃色相間圖案的車貼和一個購買5.6噸二氧化碳的憑證。他因此成為第一個使用“碳補償”標志車貼的普通北京市民。

        看著路邊公交車站上李冰冰代言的“地球一小時”公益廣告,劉先生說,他要和幾個朋友進行“碳補償”:在4月22日地球日那天去郊區種樹,“坐公交車去”。

        讓我們一起回顧文章開頭劉先生觀看的動畫片《機器人總動員》。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2700年,由于人類無度地破壞環境,地球此時已經成為漂浮在太空中的一個大垃圾球,人類不得已移居到太空船上。但愿那一天,人類不用住在太空船上……

        鏈接:

        二氧化碳計算器

        二氧化碳計算器根據你的住房結構、你的個人能源消耗量、你的環保習慣,以及你的個人交通習慣, 對于控制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提供簡單易行的指導。 二氧化碳排放量(簡稱碳排量)是代表一年里,家庭能源消耗,交通和廢物處置的過程中排放到空氣里的二氧化碳。

        這個版本的二氧化碳計算器是根據家庭能源消耗的研究數據而制定的。它會告訴你可以怎樣改變你在家中使用能源的方式。 你交通的選擇也可能影響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于計算器不要求你具體地提供你消耗燃料或用電量的數據,所以,雖然它易于使用,但只可以作為一個大概的指南。

        要使用二氧化碳計算器,請回答各個部分的問題。你選擇答案的時候,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會顯示在上面。

        “百度”一下“二氧化碳計算器”,就會出現不少網站,方便計算你的碳排放數量。

        一個都市人的碳足跡:

        少燙一次衣服0.02kg

        少洗熱水澡0.42kg

        少搭電梯上下一層樓0.218kg

        少開冷氣機一個小時.0.621kg

        少看電視一小時0.096kg

        少聽收音機一小時0.006kg

        少聽音響一小時0.034kg

        少開節能燈一小時0.011kg

        少開鎢絲燈泡一小時0.041kg

        少開電扇一小時0.045kg

        少用筆記本電腦一小時0.013kg

        少開車一公里0.22kg

        少騎摩托車一公里0.055kg

        少用一噸水0.194kg

        少用一立方米天然氣2.1kg

        少搭高速列車一公里0.05kg

        少搭公交車一公里0.08kg

        少使用一公斤木炭3.7kg

        少吃一個快餐0.48kg

        第7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議范文

        冰箱門少開快關

        冰箱有“電老虎”之稱。其實,要想從它的用電量上“剝掉一層皮”,還是有一些簡單辦法的:使用冰箱時最好減少開門次數,開門動作要快。

        如果每次開門1秒鐘,將增加碳排放2.68克。每天開10次門,每次15秒,一天碳排放402克。每天少開5次冰箱門,一個家庭每天減排201克。有統計顯示,僅在上海一地,只是隨手將超市中的冰柜門關上這樣的小動作,就可令一年減排4.5萬噸二氧化碳。

        洗澡水低一度

        無論哪種熱水器,洗澡水溫每降低一度,每人每次淋浴可相應減排二氧化碳35克。按照每個人洗澡約20分鐘算,可節水170升,相應減排二氧化碳8.1千克。淋浴時最好用大噴頭的花灑,或換一個可以調節水流大小及水柱形狀的噴頭,這樣在洗澡時可以隨時控制流量,達到節水目的。如果用浴缸洗澡,只需放1/3或1/4的水就足夠了,否則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多粗糧,免加工

        五谷為養,多吃粗糧。我國的傳統膳食結構就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養生之道也要求人們“五谷為養,五菜為充”,要節制飲食,清淡為主。按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天進食250~400克谷類、薯類及雜豆,就是既安全又營養的選擇。而這個建議也與低碳飲食不謀而合。一畝耕地用來種植大豆,可獲得60千克蛋白質,可滿足一個人85天的蛋白質需要;如果用來種糧食配成飼料養豬后再食用豬肉,僅能產蛋白質12千克,滿足一個人17天的需要。因此,用全谷替代一部分精米白面,無疑會大大減少自然環境的負擔。而且,粗糧未經精細加工,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是精米白面的3~5倍,對預防糖尿病、高血脂更有好處。

        少精細,減能耗

        多選完整食物,少選加工食物。完整食物,即少加工、少人工添加物、無化學肥料、無農藥、天然形態的天然食物,例如吃一個蘋果,而不是一杯蘋果汁;吃一個馬鈴薯,而不是一包薯片。攝取完整無害的食物,可獲取直接而大量的營養成分,又減少了加工、包裝和儲藏過程中的巨大能耗,不僅收獲健康,還能低碳環保。精細加工、制作繁瑣的高加工食物,給地球帶來的污染,給環保造成的危害,更是不可計數。

        精細加工意味著更多的食品添加劑,這些物質的碳排放量遠遠高于天然食物。少買瓶裝水、袋泡茶、各式飲料。一瓶550毫升的瓶裝水的產生伴隨著44克二氧化碳的排放。生產相同質量的瓶裝飲用水、桶裝飲用水及普通白開水的能耗比為1500:500:1,也就是說生產瓶裝水、桶裝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普通白開水的1500倍和500倍。

        旅行時床單別老換

        選擇目的地住宿時,多考慮小規模酒店或青年旅館,雖然它們僅提供最基本的設施,但意味著能夠消耗更少的能源。一次性洗浴用品、每天的床單換洗與房間的清潔都會造成污染,增加碳排放。因此最好不要使用一次性用品,如果連續住宿幾天,可以要求不要更換床單被罩和毛巾。離開房間的時候手動關掉燈和空調等電器。

        行李少帶點

        第8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議范文

        當年岳飛被害風波亭時,秦檜一干人等給岳飛編織的罪名是“莫須有”,后人將之理解為“說不定有”,但經過認真考證,參考宋人語言習慣,“莫須有”應該理解成“怎么沒有?”,這是在韓世忠等人責問秦檜時,秦檜用這句話來顯示自己對韓世忠的不屑一顧,岳飛背的罪名是不聽號令,私自逗留等。

        與岳飛的死相同,對于“二氧化碳”背負起導致“全球變暖”這個罪名而言,也不可能用“說不定有”這樣的原因來打發“氣候變暖”的善男信女。所以科學家必須為“全球變暖”找到足夠的理論支撐,使它聽起來像那么回事。

        人類不斷地制造著大量污染物,城市中成堆的生活垃圾,大氣中廢物、有害氣體一直在增加,惡劣的天氣,環境在不斷地惡化,這是鐵的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變化。脆弱的生態,污染的環境,日益枯竭的資源,絕對不是杞人憂天,人類的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冤有頭,債有主,是什么構成對人類的致命威脅,二氣氧化碳被揪了出來,而其他重要的溫室氣體,如水蒸氣等就有意被忽視掉了。

        為拯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必須行動起來,扼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二氧化碳對人類的危害,所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要使用清潔能源。

        一切都順理成章,再完美不過的推理過程,任何人都能理解。

        首先將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極端天氣簡單地進行并列,渲染各種災難對人類的影響。我們總是聽到如果世界上冰川融化了,海平面將要上升多少米,氣候變化了,多少種物種絕跡,仿佛這些很快就會降臨到我們頭上,全球氣候變暖支持者所需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然后將所有問題都歸結到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氣候變暖與人類活動掛鉤,簡單認為人類的工業活動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而忽視了土壤及海洋兩個巨大的碳庫。

        最后在人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劣與二氧化碳之間畫了一個等號,只要人類把二氧化碳固定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二氧化碳硬生生背上了一口大黑鍋,成為人類的公敵。

        很多人喜歡養寵物,狗、貓等寵物可以帶給人類很多樂趣。但如果對寵物不嚴加管束,它在大街上隨意排便,撕咬行人,這肯定對社會公共秩序造成很大的傷害。

        既然給大家的生活造成這么多不便,為什么要養寵物呢?于是有人提議實施捕殺令,但全部捕殺顯然有些不人道,商量的結果是限制寵物的數量,富人的意見就是寵物的總數不再增加,而在現在的基礎上慢慢捕殺。

        這是一個沒有懸念的故事片,富人已經養了很多寵物,窮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一些,開始有閑心養寵物了。但按照富人的建議,最后的結果就是窮人失去養寵物的權力,而富人仍然過著逍遙的日子。

        限制寵物是唯一的途徑嗎?顯然不是。只要狗主人對狗嚴加看管,使狗有良好的習慣,給兇猛的狗拴上狗鏈,社會秩序肯定不會受到什么沖擊,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享受生活。

        同樣,只要人類致力于清潔環保的技術,不斷減少向大氣中排放有害物質,如二氧化硫、重金屬、工業廢水、廢渣,避免河流富營養化,建設更多的污水處理廠,不進行大規模的破壞性開發,讓大自然有自我修復、凈化功能,人與自然怎么不可能保持和諧相處呢?

        工業活動中必然有污染,我們的主要措施是進行嚴格的項目審查,不讓重污染項目披著綠色的外衣對環境進行破壞,這樣就足夠了。打著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幌子控制碳排放,是發達國家編造的世紀謊言,已經成為21世紀最大的陰謀,減排二氧化碳是虛,限制發展中國家發展才是實。

        我們需要正確地看待“碳”,還原它本來的面目,而不要把它丑化、妖魔化,要正確地利用碳來為人類謀福祉。

        我們必須認清“碳陰謀”的實質,把環境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明確地區分開,為了環保而環保,不要忘記了環保的目的是為了提供給人類更好的生存環境,使人類可以享受到更豐富的物質生活。

        碳排放,“碳關稅”,無疑是強盜邏輯,是發達國家套給發展中國家的緊箍咒,看你不順眼時,就念一下,使你根本不能建設更多的工廠,維持貧困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或許是一件好事。

        現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競爭會越來越白熱化,碳是一個最重要的博弈手段,任何人都不可掉以輕心。

        當然,在我們對“碳陰謀”有清醒的認識后,并不能馬上輕松和懈怠下來。

        第9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議范文

        1 用傳統的發條式鬧鐘替代電子鐘,這可以每天減少大約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 用傳統牙刷替代電動牙刷,可以減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

        3 把在電動跑步機上45分鐘的鍛煉改為到附近公園慢跑,可以減少將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4 不用洗衣機甩干衣服,而是讓其自然晾干,這可以減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5 在午餐休息時間和下班后關閉電腦及顯示器,可以將這些電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一。

        6 改用節水型淋浴噴頭,不僅可以節水,還可以把3分鐘熱水淋浴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一半。

        飲食起居――

        1 多在家里進餐,少上館子,可減少浪費及污染;

        2 多自制飲料食品,有益健康又省錢,更保護環境;

        3 食物添加劑往往對人及環境都有害,避之則吉;

        4 多吃蔬果少吃肉,對個人健康有利,同時減少對地球的破壞;

        5 過度加工的食品對人無益,更浪費資源造成污染;

        6 即溶飲料及即食食品浪費資源,污染環境;

        7 盡量用散裝茶葉,少泡茶包,節省資源,減少污染;

        8 盡可能買有機蔬果;

        9 試試自己種植蔬果,既有益身心又有收獲的喜悅;

        10 多選購本地及鄰近地區產品,減少運輸能源及污染;

        開車出行――根據路況節油法

        上坡時應衡量一下車子的負重和路面的斜度,不要一下子用油過多。下坡時使用低檔輔以制動,一方面避免轉速提升過高,另一方面可以減低對制動的損耗。

        交通堵塞時,停車即熄火

        一般來說,超過5分鐘的堵塞,或是前面被堵車輛不見頭的情況下都應熄火等待。

        避免低速檔長時間行駛

        發動機、加速踏板、檔位三位一體配合默契方能輸出最經濟、最佳動力。“超前”或“滯后”的檔位都將形成“拖檔”,增加油耗。所以。行車要盡量避免低速檔行駛,一旦條件允許,上路就要用上高速檔位,并將時速保持在中速最省油。

        不要超速行駛

        對一般汽車而言,80公里的時速是最省油的速度,每增加1公里的時速,就使你的耗油量增加0.5%。

        清理后備箱

        后備箱雜物過多,會增加車輛重量,過重的車輛在行駛時會更費油,因此,要及時清理后備箱,減少攜帶不必要的物品。

        調整輪胎氣壓

        過高或者過低的胎壓都會增加行駛油耗。

        柔用油門

        加油要“柔”。一輛車耗不耗油,很大程度在駕車者的加油方法。想節油,正確加油是關鍵。要輕踏輕放,切忌猛踩猛踏,使發動機在瞬間高速下工作。

        高速行駛關閉車窗

        高速行駛中的空氣阻力不容忽視。如無必要,盡量不要打開車窗,減少風阻,可以省油。

        選擇匹配的燃油標號

        車用汽油的標號是根據它們的辛烷值單位來規定的。但辛烷值不是車用汽油的唯一指標,還有蒸發性、抗爆性、安定性和腐蝕性等。這些指標在使用上都有其實際意義。使用匹配的燃油可節省燃料,延長發動機壽命。

        加油適量

        如果基本行駛于市區,且加油比較方便,則不必一次加滿。載著滿滿一箱油會增加自重,徒增油耗,一般而言,可一次加上30升。特別是新車,更不要第一次就一下子加滿,這有可能會使油浮及傳感器失靈,導致油表失真。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制服丝精品在线精品 | 一道本国产精品久久 | 五月综合网免费在线视频 | 色婷婷七月综合丁香中文字幕 | 日本激情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 日韩国产变态另类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