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與對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7-0011-01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
大部分的農村留守兒童都正處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對他們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由于外出務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難以將子女帶在身邊,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于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并且孩子大部分是由年邁而且沒有文化的爺爺奶奶照顧,以生活照顧為主,知識、精力上基本無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養、輔導、督促孩子學習的義務,也會過于呵護溺愛孩子,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在他們正是需要父母關愛的時候卻缺少了父母的關愛,這勢必會對他們將來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二)學校教育缺位
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通常會得到學校與老師更多的關注,由于老師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對所有的留守兒童投入同樣多的關注。所以對于那些學習成績一般,在學校里表現既不特別突出,也不調皮鬧事的留守兒童,老師往往關注得較少。受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在農村學校中還沒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組織對學生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動;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對那些“問題兒童”難以管理,致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
(三)社會關注不夠
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社會環境存在一些不利于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農村基礎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于城鄉之間,給農民工子女教育造成諸多矛盾,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農民工子女入學須在原籍所在地參加中考、高考;在城市打工的農民無力承擔子女在務工所在地普通學校入學的費用,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孩子升學考試的問題;各地教材選用不同,使得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直接導致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乃至壯大。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社會教育又跟不上,直接導致了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問題的產生。
二、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社會方面
首先,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重視和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其次,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和完善農村社區教育和保障體系,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有計劃地配套籌建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托管中心、心理咨詢站;再次,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強社會各方面和各層次人士對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權利的關注,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關注、共同解決;最后,政府要加快當地經濟發展,增加農民在本地就業機會,加強對農村地區的經濟投入,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讓更多的農民就近務工,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產生,創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和社會環境。
(二)學校方面
首先,學校應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引導留守兒童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充分利用當地有效資源,加大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配備心理教育教師,樹立科學育人觀念,促進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其次,學校要對留守兒童在精神上鼓勵、學習上幫助、生活上關心,使他們與城市孩子一樣身心健康、快樂成長。鼓勵教師多走訪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學習輔導,指導家長或親屬如何關心孩子,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子女家長會,與家長交流,并且要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制度。再次,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構建留守兒童教育的監管機制,強化心理教育。最后,要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豐富教育活動內容和形式,加強對留守兒童的人文關愛,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
(三)家庭方面
關鍵詞:道德教育;留守兒童;農村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047-02
留守兒童是中國社會轉型期過程中產生的特殊弱勢群體,隨著農民工的進城務工,遠走他鄉,越來越多的農村留守兒童也在形成,目前,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環境較差,只有父母一方或者老人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家庭本身的重負和他們自身的教育缺陷使得家長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出現了真空。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不僅造成了家庭溫暖和家庭教育嚴重缺失,也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一系列問題越來越突出,并滋生了很多社會問題。
一、當前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留守兒童正處在思想啟蒙和人生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上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他們孤獨感較重,思想和心理表現都較為封閉,心靈一般不易被感化,害怕遭到輕視與歧視,有些人甚至會走上犯罪道路。因為父母榜樣作用的缺失,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問題要比非留守孩子多。一是人生觀不正確。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殘缺的家庭結構很難使留守兒童發展到父母所期望的程度,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回到家鄉顯示愛的方式往往只限于單純的資金給予。孩子極易形成打工掙錢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現狀的思想,把自己的將來過早定格在打工掙錢這個唯一目的上,思想功利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二是道德意志薄弱。留守兒童道德意志的薄弱,從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了他們在道德上的失范。據調查顯示,犯罪的“留守兒童”中,有56.4%與留守的父親或母親單獨生活在一起,32.2%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與親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養在他人家里。其中父母外出打工三年以上的占26%,沒去過父母工作地的有65.3%,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的有23.3%,非常想念父母的有64.1%。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三是道德心理不健康。由于正常的心理環境的缺失和農村教育環境的不理想,留守孩子缺乏父母的關愛,缺乏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形成不良的個性心理特征,集中表現為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獨、不安、膽怯和自我封閉等。這些有著強烈自卑感的留守兒童在某種程度上會失去對社會的安全感和對他人的信任感。這些性格缺陷和心里障礙嚴重影響著留守兒童的身心。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北京的中國社會調查所公布的調查也顯示,超過半數的父母明顯感覺到孩子留守后變得沉默、孤僻。
二、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1.家庭道德教育缺失。多數家長長年在外打工,一年中難得與孩子相見,父母少了與孩子之間正常的感情交流,使家庭教育的功能被人為的弱化,非常容易導致兒童心理和行為的偏差。親情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對情感的渴望難以得到滿足,極易在心理與現實之間形成落差,在現實中表現為情感冷漠,內心封閉,不相信他人,逆反心理強,內心比較敏感,有心事或遇到困難時,沒有可傾訴的對象。更有甚者,一些留守兒童由于交友不當,往往被引入歧途。情感缺乏是留守兒童成長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與父母的親情關系趨于淡漠,無法在良好的親子關系中與父母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無法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從而難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質,在正常的道德情感方面常常會表現出諸多的偏差。
2.學校道德教育不全面。中國現有的學校道德教育還停留在書本上和考試上,沒有開展形式多樣的道德教育,學校的道德教育甚至還因為應試教育而被人為減少課時,個別農村學校甚至對于道德教育這一塊的學習不做考慮和安排,學校老師對于道德教育也沒有很好地探索。教育起點的不公平讓原本處于弱勢地位的留守孩子更加自卑,更加弱勢,加上注重應試教育的目的性,極少關注道德教育的過程性,致使農村留守孩子在學校道德教育中就留下了道德隱患。
3.道德教育機制不健全。在當前的發展形勢下,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政策予以關注和支持,但是,政府和相關教育機構對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沒有制定相關的政策,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權利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政府在留守兒童教育機制的建立健全上沒有探索出好的出路,特別是現有戶籍制度的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要求不相一致,留守孩子的道德教育機制出現了問題,致使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出現了困難。
三 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實踐策略
1.完善政府在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中的角色。留守兒童道德問題之所以日益嚴重,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制度和機制的不健全,致使進城務工人員與留守兒童之間產生了監護困難,這些困難其實是可以通過改善和健全機制來予以解決的。譬如說,可以通過設立留守兒童探親假,讓在外務工的父母可以享受必要的時間,讓孩子與父母能定期聚會。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戶籍改革制度,對于那些在某個城市工作五年以上的,有穩定收入的農民工,予以解決城市戶口,讓他們的妻兒老小能夠順利進城,讓他們的孩子能夠順利到他們務工的城市上學,并且能夠享受相應的城市人待遇。同時,還可以在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農村鄉鎮通過政府補貼,成立相應的留守兒童心理輔導中心,聘請有文化、有愛心的人士當留守孩子的臨時父母,履行父母職責。
2.完善家庭在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中的責任。家長要十分重視對孩子進行文明禮貌、尊老愛幼、誠實守信、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等優秀品德的教育,從而約束和制止不文明、不道德、不守法的行為的發生,培養孩子向上、向善、向美的優良品格。由于留守兒童問題是子女與父母聯系過少、缺乏溝通管教引起的,首先應該使留守兒童的父母對該問題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為了能夠讓子女健康成長,作為父母,應做到與孩子多些情感的交流。父母應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多鼓勵孩子們自行獨立,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多解開孩子心中的結,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就在身邊,感受父愛、母愛的溫暖。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奮發向上的精神。父母應多向孩子講講外面打工的艱辛,世界的精彩,知識的重要性,讓孩子從小樹立學好知識的思想,要使孩子養成艱苦樸素的好品德。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加強與子女的臨時監護人、老師的聯系溝通,把子女的教育監護權利更多地給予臨時監護人,讓他們盡可能地及時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出現的問題。
3.創造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良好環境。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最大問題是沒有一個良好的道德教育環境,創造良好的環境是搞好道德教育的當務之急,只有創造一個良好的農村兒童道德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做到提升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水平,促使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一是創建一個有父愛、母愛、兄弟姐妹之愛的完整家庭。父母可通過合理選擇臨時監護人的方式,通過結構上的父母來創建事實上較為完整的家庭。即父母在外出前,合理選擇熟悉孩子、有愛心的、能給孩子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的監護人。盡量避免隔代管教和盲目托管現象的發生。二是創造一個良好的學校生活環境。現有農村孩子大多從小學開始就要寄宿,學校在孩子道德教育上起著十分大的作用,要提高農村中小學校教師的素質,有意識地選派有能力有素質的城市教師到農村結對幫扶,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要加大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視力度,加大道德教育的課時,提高道德教育的質量,開展好形式多樣的道德教育活動,將道德教育提高到與應試教育相同的位置上予以考核,對不重視道德教育的學校領導和相關老師予以嚴懲。真正在學校營造起重視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圍。三是創造一個全社會關心留守兒童成長成才的環境。要通過加大宣傳力度,促使全社會都來關心幫助留守兒童,紅十字會、民政救助相關部門都要幫助農村留守兒童,還要成立相關基金幫助留守兒童,青年志愿者協會應多組織志愿者下農村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促使留守兒童在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下成長,感受到社會的愛心。
參考文獻:
[1] 留守兒童“心病”多缺乏呵護易成“問題兒童”[J].中國新聞網,2009,(6).
[2] 范先佐 .流動子女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教育識論壇,2005,(4).
>> 留守兒童的現狀及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及教育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情感邊沿的現狀及對策 初中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留守兒童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淺談留守兒童的現狀及對策 留守兒童的現狀及幫助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語言發展的現狀及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現狀及對策 芻議留守兒童問題的成因、現狀及對策 淺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干預對策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及對策 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對策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現狀及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教育對策探析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德育現狀及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71-79.
[3]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6,157(3):60-65.
[4]葉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思考[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27(6):67-69.
[5]傅愛紅.公共圖書館為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的思考[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0,(04):63-65.
[6]傅斌.依托文化共享工程 服務農村留守兒童——公共圖書館為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的思考[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0,(02):72-74.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 家庭教育 社會化問題
1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及研究現狀
伴隨著農民外出務工或經商的普遍化,中國農村傳統穩定的家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數以千萬的農民離開了農村的土地進入城市尋求生存,他們囿于自身的社會條件、生活條件及城市內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將子女留在家鄉,這種長期親子分離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據推測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達二千多萬,占農村兒童的18%-22%。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在一定程度上雖然改善了其子女生活的農村大環境,但更多的是破壞了留守兒童固有的社區、家庭、學校等微觀環境。留守兒童能否得到良好的家庭、學校及社會教育是關系到未來農村人口素質的大事。
2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因素分析
2.1社會因素
1) 農民家庭負擔過重、農村經濟發展滯后以及我國對農村勞動力外出政策的導向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直接原因。
目前我國農村不少家庭子女數量偏多,家庭負擔較重。農村傳統重男輕女理念造成農村兒童數量多、性別比例失調。過重的家庭經濟負擔逼迫以及中央和地方一系列農村政策的引導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鎮)轉移的規模不斷擴大,導致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多。但受以戶籍制度為主的城鄉二元結構的限制,絕大部分打工父母無法將留守在農村的孩子帶入城市上學。
2) 農村依靠讀書跳出“農門”的傳統觀念被打破,“讀書無用論”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失學、輟學現象加重。
農村留守兒童小學階段在校狀況較好,但初中階段問題較明顯,表現為在校生人數隨年級的升高逐漸減少。據接受筆者調查的學校教師反映,在輟學學生中有近70%屬留守兒童,這些輟學的留守兒童大多是跟隨父母外出務工。這與當前我國農村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普遍偏低有很大的關系。
3) 農村基層政府部門不重視、城鄉發展不協調。
目前農村社區和地方政府更關注的是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并把它視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對伴隨而生的留守兒童問題,既缺乏認識,更談不上相應的政策和措施。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既沒有設立專項資金、也沒有指定專門負責人,從而使留守兒童的社會教育和管理處于真空、自發狀態。
2.2學校因素
1) 農村學校缺乏科學育人的理念,對留守兒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
無論是對教師的考核還是對學生的評價,農村學校都還停留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的理念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普遍不高。為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學校甚至放松了對部分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
2) 農村教師素質相對偏低,教學負擔重,對留守兒童和一般學生的教育管理未加區別。
農村教師文化素質偏低,缺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活力,是導致留守兒童輟學的重要因素之一。絕大部分留守兒童并沒有因為父母的外出而得到教師額外的關照,老師由于本身課業負擔比較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對留守兒童進行特殊、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2.3家庭因素
1) 農村家長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缺乏家庭教育意識,家庭教育質量不高。
大部分農村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態度消極部分家長確實無能力對孩子學習進行輔導,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兒童被“家庭邊緣化”。留守兒童父母與子女關系相對疏遠,導致家庭關系失調,親子關系發生消極變化。
2) 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的負面影響大于正面影響
父母外出打工改善了家庭的經濟狀況,增加了留守兒童的教育支付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維持等,形成了一些家長對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確態度,提高了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關注程度。
3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內容
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具體對策將圍繞“從留守到進城”、“從失衡到平衡”、“從監護到教育”、“從家庭到學校”四個層面提出。
3.1從留守到進城
留守兒童問題的癥結在于兒童與外出父母的時空分隔,因此,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首要辦法就是保障更多的留守兒童與父母一起進城,保障兒童家庭結構的完整性。
在短期內,建議實行如下對策:
1) 適當拓展城鎮的義務教育規模。
2) 切實執行《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中有關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的意見。
3) 針對農民進城兒童予以少量非戶籍所在地的高考和升學名額。
3.2從失衡到平衡
父母外出改變了留守兒童所在家庭的教育方式,為保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平衡,建議采取如下對策:
1) 為留守兒童尋找合法、合適的監護人。
2) 加強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日常聯系。
3.3從監護到教育
完全留守兒童因父母的雙外出由監護人代為監管。針對監護人“重監護輕教育”的現狀,提出如下對策:
1) 建議完全留守兒童密集地區建立切實有效的“留守兒童監護家長教育學校”。
2) 建議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關于監護人法律責任的相關規定。
3.4從家庭到學校
學校內加強針對留守兒童的管理,成立專人負責的留守兒童管理和教學、心理輔導機構,在完全留守兒童密集的地區開辦寄宿制學校。
4總結
最近兩年由于社會領域提出關注“弱勢群體”和教育領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等重要命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成為教育科學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在提出上述對策的同時,也必須指出兩點:
1)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依賴于農民工問題的解決和農村教育的整體提高;
關鍵詞: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
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從而成為了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主要和祖父母一起生活,與父母的溝通困難,不懂得父母在外的艱辛,也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感情上越來越淡漠,甚至對父母沒有了愛。如此一來,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快樂成長,并極易使其養成各種壞習慣,滋生很多不良行為。對此,為培養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愛心,需要加強感恩教育。
一、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現狀
1.學校教育現狀
在農村小學教育中,教師只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學校也將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如此一來,教師只重視在課堂上為學生傳授知識,并用考試的方法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學生的感恩教育,教師一般不重視,也認為沒有必要。這導致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的側重點放在“智”上,而忽視了對留守兒童的“德育”。
2.家庭教育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向到城市中,由于疲于生計,因而疏忽了對孩子的管教,對其關愛也不夠。父母雖然盡量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但是在情感上的投入很少,想的都是哪怕自己受苦,也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1]。如此一來,孩子的各種需求在得到滿足以后,將逐步滋生不良習慣。孩子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一旦他們的欲望無法得到滿足,將出現各種不良行為,容易讓留守兒童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將別人給予自己的愛當成理所當然,感恩意識不強。
3.社會教育現狀
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生產力水平也逐步提升,社會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不過也產生了很多不良文化,滋生了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以及拜金主義等思想,而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恩品質則被忽視了。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處于這樣的環境下,身心健康也容易受到不利影響。
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對策
1.在學校中加強感恩教育
(1)將感恩教育融入課堂,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留守兒童。在農村小學教育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滲透對留守兒童的感恩教育,并將其作為日常教育工作內容。每節課之前,教師可以為留守兒童出示一句感恩的名言,讓留守兒童一起朗讀,或者為留守兒童出示一些感恩方面的詩詞,讓留守兒童的心靈得到洗滌[2]。如此一來,留守兒童在今后的學習中,必將心懷感恩,既能夠實現學習效率的提升,還可以逐步增強感恩意識。
(2)將感恩教育融入活動中,讓農村留守兒童能夠真正踐行感恩。通過課堂內外的雙管齊下,可以提升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成效。對此,學校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例如,開展“感謝捐資助學的愛心人士”的主題活動,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書信大賽;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各種教育影片,如《媽媽再愛我一次》,讓留守兒童寫下自己的觀后感 ;舉辦“我與凡卡作比較”的主題班會;在母親節當天,讓留守兒童為自己的母親制作一份小禮物。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在參與各種活動的過程中,既可以體驗成功的快樂,又能懂得如何感恩。
(3)創設良好的教育氛圍,保證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順利進行。在留守兒童品德形成的過程中,校園文化也發揮著關鍵作用,農村小學要結合自身情況,塑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同時將其內化為留守兒童的實際行動[3]。從校園文化對留守兒童的影響來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階段:一是服從階段。受到校園文化的影響,留守兒童會將其與自身行為作比較,若是發現自身行為有不規范的地方,則會加以改正。二是認同階段。隨著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更加深入理解校園文化,對其也將更加認同,從而主動改正以往自身的不良習氣。三是內化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在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會將其內化成自身的道德修養,最終養成良好的品質。所以,農村小學要重視校園文化的塑造,可以將感恩教育相關標語張貼在校園中,并采取設置專欄、懸掛橫幅等方法,展示各種活動中的優秀案例。也可以將專欄設置在教室墻壁上,在上面張貼留守兒童的學習成果,通過發揮宣傳的作用,以此激勵更多的留守兒童。
(4)定期開展家長會。學校方面要積極組織開展家長會,通過與留守兒童父母的溝通交流,讓他們及時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有的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無法到場,教師則要通過手機進行聯系,告訴他們孩子的現狀。只有加強家校聯系,才能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并提升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效果。
2.在家庭中加強感恩教育
在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中,家庭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下,留守兒童才能受益K身。家長是留守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在其感恩教育上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此,家長要改善家庭教育環境,為留守兒童做好表率,投入更多的情感。只有父母多關心留守兒童思想狀態,與他們培養濃厚的情感,這樣留守兒童才能理解父母在外的艱辛,才會更加刻苦學習,以報答父母的恩情。此外,父母還要重視對留守兒童的養成教育,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增強其責任意識。同時父母還要承擔起對留守兒童的監管責任,積極主動與孩子溝通,及時了解其心理和思想上的變化,而不是過于溺愛孩子,一味滿足他們的要求[4]。父母可以為孩子講述自己在外的艱辛,讓他們真正明白幸福生活來得多么不容易,這樣才會使其更加發奮讀書,生活上也懂得了勤儉節約。父母要多與學校和班主任聯系,主動交換意見,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這樣留守兒童的感恩教育才能取得實效。
3.在社會中加強感恩教育
除了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社會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脫離了社會,則教育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取得實效。對此,需要以政府為主導,各個機構加強配合,凈化文化市場。同時還要提高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將教育放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根據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確保將相關教育法律法規落到實處,只有這樣,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才能得到更多人關注,并能夠順利開展下去。
三、結語
總之,加強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感恩教育,讓他們懂得如何感恩、如何生活,這樣農村留守兒童在今后的學習中才會心懷感恩,并認真完成自己的學業,同時也能與人為善,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農村小學留守感恩教育任重而道遠,學校、社會和家庭之間需要加強配合,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這樣才能增強留守兒童感恩意識,使其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蘇民懂.芻議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J].經營管理者,2015(11):369.
[2]李 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4(7):91-92.
[3]涂平榮,周素琴.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問題探微[J].青少年研究,2014(5):8-11.
關鍵詞:留守兒童 發展困境 依戀理論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5-0050-02
一、農村留守兒童發展困境及問題分析
(一)發展困境分析
1.內部環境
依戀理論提出的基礎是基于兒童早期對成年人通常是其父母之間的依戀關系的建立。在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及生活壓力的驅使下,農村年輕父母大多數選擇外出務工,忽視了對孩子的影響及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經過在安徽省某村隨機調查30戶年輕家庭,數據顯示,63%的家庭父母雙方選擇外出打工,將孩子留在家中與父母同住,由于長時間的分離,再次見面時,兒童表現出的是明顯的陌生感,這種陌生感會持續一段時間才會消退,孩子遇到事情也不會主動去和父母溝通,不會去表達感情,甚至在面臨喪失或分離的時候,導致回避的產生,以此造成一些心理或行為上的偏差,進而在學習、生活、道德等方面產生一系列的問題。①
2.外部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在同輩群體中屬于較弱勢的群體,在雜亂的社會環境下,他們沒有分辨事物好壞的能力,加上可依戀的對象不在身邊,沒有正確的指導,很容易誤入歧途。
(二)留守兒童問題現狀
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離不開內部和外部環境的綜合作用。留守兒童的發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阻礙:
1.缺乏正常的生活照料及保障
農村父母外出務工,留孩子在家由祖輩照顧,由于缺乏很好的生活照顧加上溺愛,部分留守兒童沒有正常的飲食規律,厭食、偏愛零食等造成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
2.家庭及學校教育的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中,由于缺乏合理的家庭約束,僅有教師在上課期間的正確指導不足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多兒童在成績落后時產生一種自卑感,自我放棄,致使學習積極性不高,認為自己不適合學習、腦子太笨,進而厭學甚至輟學。
3.心理及道德行為偏差
由于留守兒童對父母依戀的弱化,導致他們在遇到問題時不愿和父母進行溝通交流,以尋求正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留守兒童會把事情壓在心里,不愿向外人吐露,導致性格發生變化,心理上產生一定的扭曲,養成不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②
4.兒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合理的保障
留守兒童屬于弱勢群體,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因此人身安全問題突出,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垃圾食品嚴重威脅著未成年兒童的健康,兒童好奇心及貪吃的性格導致其不加分辨地去嘗試。二是學校與家庭溝通機制不完善。
二、解決對策
(一)內部環境
1.完善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溝通渠道
Mastern和Garmezy提出親子關系是造成兒童發展問題和心理病理問題的最有影響力的因素。家長外出務工時要盡量考慮將孩子帶在身邊,如果務工地無法解決孩子的教育等問題時,要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常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③,每年盡量多回家看望孩子,或者在孩子放假的時候將孩子接到身邊,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給他們家庭歸屬感和安全感。
2.通過一系列措施增強父母對孩子的責任感
一是在條件允許時,在沒有辦法將孩子帶在身邊時,考慮把孩子托付給有責任感、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親屬等;二是加強與監護人的溝通交流,提醒他們重視對孩子的學習和心理的溝通輔導。
(二)外部環境
1.建設家庭制學校,給孩子正確的監督指導
優化師資力量的配置,實行家庭制教學,完善學校硬件、軟件設施,每位任課老師“認領”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細心全面的指導監督。密切關注“孩子”的生活起居及日常飲食衛生安全,保障兒童的身體健康;老師與家長建立長效溝通機制,定期組織孩子與家長視頻或者是電話溝通,幫助孩子,與其父母保持依戀關系;學校開設心理輔導室,針對留守兒童的不良行為及心理取向進行及時的矯正。
2.完善社會支持網絡
向社會各界發出號召,籌集社會資金,幫助有困難的留守兒童及所在學校建立學校支持系統,全方位地在生活、學習、健康、心理等方面照顧到留守兒童;社會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項目,通過購買政府項目,直接與留守兒童進行接觸,利用組織方法,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的實施策略,定期為留守兒童提供相關的服務,了解他們的需求,切實解決其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3.進行戶籍制度改革,給農村孩子入城接受教育的平等機會
留守兒童這一社會問題的產生與戶籍性質有直接的關系,農村戶口的孩子無法進城接受與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而被迫留守。放開教育系統關于戶籍的限制,緩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讓依戀不再在農村留守兒童一方缺失。
4.社會工作者介入
社工通過提供理解支持和心理治療進行干預。一方面針對留守兒童現狀即長期以來形成缺少對父母的依戀,正確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運用相關社會工作理論,進行有針對性的介入治療。保證案主在自愿自覺的情況下,緩解長期以來形成的對陌生人的排斥或者敵對的心理。另一方面,要詳細告知留守兒童的父母缺失對父母的依戀對兒童的不利影響,并提醒他們在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時候應該注意的細節問題,以更好地促進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關系的恢復。④
三、結論
依戀關系對于孩子以后的發展與進步具有長久的意義。兒童早期的這些關系和經歷對于以后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塑造性和深刻的影響。留守兒童的問題,一方面需要父母引起足夠的重視,充分發揮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的職責,給孩子以正確的指導,也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另一方面,社會發展的腳步在不斷加快,政府和相關的組織機構應充分認識到留守兒童的問題的嚴重性,其不僅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也是一個大的考驗。另外,社會工作機構應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將兒童社會工作進行本土化改造,以更加適應我國當前留守兒童問題的
現狀,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
注釋:
①李靜,我國留守兒童發展研究綜述[J].高校社科動態,2017(1).
②陳會昌,梁蘭芝親子依戀研究的進展心理學動態[J].2013(1).
③葉敬忠,楊照.關愛留守兒童:行動與對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31.
④隋玉杰,現代社會工作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參考文獻:
[1]葉敬忠,楊照.關愛留守兒童:行動與對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31.
[2] 隋玉杰,現代社會工作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 陳會昌,梁蘭芝.親子依戀研究的進展[J].心理學動態,2013(1).
[4]俞曉莉,論親子依戀類型、原因及其應對[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8(4).
[5]張玉沛,郭本禹.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及其臨床應用[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2(1).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偏差;心理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擔負著較大的生活壓力,因此,心理成熟普遍較早,心理壓力較大。農村留守兒童同樣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必須得到更多關注,讓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
1.普遍缺乏自信
留守兒童的家境一般不富裕,父母在外打工,從事的基本都是高強度的體力勞動,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顧,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極度缺乏自信心,這種負面的情緒會使他們在做事的時候擔心出錯,怕別人笑話,不敢面對失敗,逐漸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
2.人際交往能力差
留守兒童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性格孤僻,不善溝通言談,人際交往能力較差,有的孩子甚至將自己完全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了,抵觸與人溝通,長此以往,所有的事情都壓抑在心里,無法訴說痛苦和排泄壓力,最終導致留守兒童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造成行為上的偏差。
3.嚴重的逆反心理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各方的關愛,嚴重缺乏安全感,自我保護意識極強,存在著嚴重的逆反心理。對于一切事物都具有抵抗情緒。無法正確地對待教師、父母的教導和訓誡,認為世界是不公平和冷漠的,看待問題偏激,這樣的心態,不利于留守兒童融入社會中,實現自身的發展。
4.對不良行為的抵制和判斷能力差
留守兒童對身邊的不良行為的抵抗力和判斷力是極差的,由于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走上歧途。一方面,由于父母、親人不在身邊,自身變得膽小懦弱,自卑自閉;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受到約束,性格暴躁,產生行為偏差,出現一些打架、罵人等違反紀律的行為甚至是一些違法行為。
二、從心理問題的產生分析導致留守兒童產生行為偏差的原因
1.父母教育不到位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行為,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沒有完整的家庭教育,與父母交流少,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同時,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不能及時給孩子解決問題的建議,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孩子應對問題的能力,而對于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不能給出及時的糾正,長此以往,留守兒童缺少關懷和與父母之間的交流,最終導致性格上的孤僻偏激、自卑冷漠。
2.學校不能對留守兒童做出正確的引導
農村留守兒童受到的教育普遍存在缺陷和不足。學校數量與學生數量不匹配,教學設備落后,教育條件差,課本陳舊單一,教師的整體素質偏低,這都導致學校不能給學生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環境和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不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讓學生用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學習知識,提升素養。
3.受到社會上的不正當行為和心理壓力的影響
留守兒童年齡小,對行為的判斷能力差,無法正確區分對與錯,同時,由于心理還不夠成熟,極其容易被外界的行為所吸引。社會上存在一些偷盜、搶劫等不正當行為,留守兒童極容易由于好奇心和長時間的壓抑受到不正當行為的干擾,走上歧途。除此之外,留守兒童的心理壓力也是很大的,因為留守兒童的父母多數從事的是繁重的體力勞動,這導致留守兒童都有著渴望改變現在的生活環境的夢想,這無疑給他們自己增大了心理壓力和心理負擔,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三、解決現狀的對策
要想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從而規范留守兒童的行為,需要從三方面入手,分別是家庭、學校以及社會。首先,作為父母,要多給孩子關心和愛護,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為孩子提出意見和建議,讓孩子能夠以樂觀的心態成長。其次,學校是留守兒童獲得教育的最重要的場所,學校應該提升教師的素質,努力從留守兒童的心理出發,在教他們知識的同時也做他們心靈的守護者,幫助孩子解決心理上的問題,給孩子充分的尊重,讓孩子獲得成長。最后,社會也應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援助和鼓勵,嚴格把控一些不正當的行為,給孩子一個和諧的成長環境。
留守兒童也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必須得到我們的重視和關注,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從根本上規范孩子的行為,提升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這對于留守兒童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王燕蓉,劉桃,吳華盛,等.家庭干預對利川市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及行為問題因子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4797-4799.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3)03-0008-01
一 留守兒童概念的界定
留守兒童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關于留守兒童的文獻研究就越多。但目前對留守兒童概念的界定比較膚淺。有的作者稱這群特殊的孩子叫“留守孩子”、“留守少年”等各種稱謂。但筆者認為“留守兒童”更加準確恰當。在年齡上也有很多爭議,有人將留守兒童概念界定為“農村留守兒童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鄉,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年齡在16周歲以下的群體主要集中在農村接受義務教育的群體”。隨著研究的深入,在留守兒童年齡標準方面有逐漸達成統一的趨勢,以《聯合國兒童公約》的年齡為準。經過對各種文獻的對比研究,筆者認為留守兒童就是農村地區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需要父母單方,祖父母或委托人監護,撫養的年齡未滿18周歲者。
二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現狀
兒童時期是身體生長發育最旺盛,心理變化發展最快。也是人格、態度、心理健康等形成的關鍵時期,而父母長期的缺位和隔代撫養的局限性使留守兒童的認知、情感、道德、個性等發展的關鍵期得不到正常的呵護和教育,從而造成心理發展上的缺陷。
1.留守兒童存在孤獨感、自卑感。由于留守兒童缺少親情,對外界敏感,缺乏安全感,易陷入自我責備中,表現為孤獨感、敏感自卑等。孤獨感是留守兒童最多的情緒體驗,自卑是留守兒童群體的代表情緒感受。大多數學者探討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情緒與行為適應特點,并指出留守兒童和父母溝通較少,讓兒童喪失基本的心理歸屬和依戀感,變得孤單、自卑。
2.留守兒童存在性格孤僻。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任何人無法代替的,家庭教育對兒童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影響一生的重要環節。由于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接觸,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自卑懦弱等人格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
3.留守兒童在交際上存在問題。留守兒童的交際能力差,尤其是同伴交往能力。他們有一種孤僻的心理,即沉默寡言、喜歡獨來獨往等。多數學者調查顯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兒童在人際交往和自信心方面顯著高于單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而單親外出留守兒童又顯著高于雙親外出的留守孩子。留守兒童的交往問題顯著地受父母在外打工時間和回家間隔時間長短的影響,時間越長影響越重。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女生比男生在交往交流問題上需要更多的關注和保護。
三 留守兒童的特征
1.放任型。這類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為主。他們的家庭較富裕這些孩子的零花錢較充裕,這便使他們養成了亂花錢的毛病。這些孩子胸無大志,學習一團也是糟。因為父母不在身邊,他們便更加肆無忌憚。
2.外強中干型。在堅強的外表下,他們有一顆脆弱的心,他們易受到傷害,情緒不穩定。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呵護和教育,渴望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與父母交流,但是沒有。所以,他們更多的對老師有一種依賴。他們喜歡熱鬧,不喜歡獨處。當看到別的父母來看望自己的孩子時,他們馬上就會有情緒低落、急躁易怒,仇恨父母等情緒。這類孩子的學多不夠穩定,受情緒影響很大。
3.天天向上型。這類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靠出賣苦力或做小生意為生。他們的父母用勤勞和汗水換來不算錯的收入,為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這些孩子大多保留著農村孩子的節儉,因為他們深知父母掙錢不易,所以,他們的成績一直不錯。不過,這樣的孩子大多比較內向,不喜歡與人交往,有的甚至還有點不合群。
四 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對策
1.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擺脫留守現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之間有序流動,將子女帶到身邊打工所在地的學校就讀,擺脫留守的現狀。
2.加強學校心理教育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加強學校心理教育,學校要把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落實,更應承擔起這個重要責任。在學校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建立留守兒童心理檔案,全面了解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提高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理論實踐能力,進而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調解能力。教師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力所能及地幫助留守學生解決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并善于辨證地、發展地看待留守兒童,真正做到既要嚴格要求,又要關心愛護,培養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進取心,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和諧的成長空間。
3.激發留守兒童父母的教育責任與教育意識。通過多種方式宣傳普及父母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喚起留守兒童父母的教育責任與教育意識,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通過增加溝通次數,見面時間等方式提高溝通效果,增進感情交流,在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上發揮主要作用。在教育孩子問題上,首先不要溺愛孩子,威脅和打罵孩子是家長教育孩子最無能的表現。,教孩子明辨是非。其次要賞識孩子,堅信自己的孩子能行,要及時表揚鼓勵孩子,盡可能為他創造經歷成功的喜悅和體驗。還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孩子的品質和智力是密切相關的,人類最能震撼心靈的是感情。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樂于助人,尊老愛幼,家長也要以身示范。
五 小結
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才是一個完整的家庭,也才是兒童心理良性發展的良好環境。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前進,但背后確有很多問題的產生。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已經變得越來越大,這就需要國家政府給予大力扶持及關心。
留守兒童被留守或產生很多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健康的問題。這都需要國家去關注去解決。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這一問題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段成榮,周福林. 我國留守兒童現狀研究[J].人口研究,2005,4(1) : 29-36
[2]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
[3]襲開國.農村留守兒童焦慮現狀及其個體差異[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 4) : 466-467
[4]劉允明.關愛農村“留守兒童”[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狀況;教育
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社會、學校以及家庭三方面的因素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和教育情況有著潛在的、深遠的影響。相較于城市教育質量而言,農村的教育質量存在明顯的不足,而農村留守兒童在這種狀況下的成長必然存在一定的風險的。
1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
本文選取江西農村某地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選取了600名留守兒童,其中男生300名,女生300名,問卷有效率為93.5%,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在校情況、對讀書是否有用的看法、在課堂中是否會主動回答問題、逃課的情況、打架斗毆以及沉迷網絡等情況[1]。
1.1生活狀況:在這些留守兒童里面,有將近20%人的父母在其一歲時就外出去城市工作,他們的生活狀況都是由(外)祖父母照料,但是缺少父母關愛的他們很難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難以在親人感情以及社會認知方面樹立正確的掛念。也有部分留守兒童在生活方面能夠自理,但是在其身心發育的關鍵期間父母沒有在身邊監護,他們忽略了自身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程度,在成長過程逐漸變得孤僻、冷漠。
1.2教育狀況:在對該農村綴學學生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屬于留守兒童的高達92.3%,在問到留守兒童對讀書是否有用的看法時,絕大部分的學生表示讀書并沒有什么用,在將來進入社會后同樣可以獲得工資,小部分學生表示對讀書無所謂。對于是否會在課堂中主動回答問題,93.6%的學生表示不會主動[2]。也有部分學生趁監護人不在時偷偷逃課外出,跟隨他人一起沉迷于網絡,荒廢學業。綜合以上情況可知,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教師加大對留守兒童的監督力度。
1.3心理狀況: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有31.7%的留守兒童在生活中表現為孤僻內向,由于長期不能與父母進行溝通,缺少父母的噓寒問暖,留守兒童在與外界溝通時表現十分吃力,并且不愿主動與人交流,與同齡兒童相比,在遇到事情時極易產生消極倦怠的心理。35.4%的留守兒童表現為冷漠乏信,這些留守兒童在長期不與父母溝通的情況下,不能養成待人善良的良好習慣,在生活中得不到鼓勵,使得學生缺乏自信。26.4%的留守兒童由于常年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邊,其行為習慣受他們的影響較深,極易產生仇視、憎恨等不良心理[1]。
2留守兒童產生問題的原因
2.1社會因素:長期以來,由于農村的發展較為落后,且相對于城市的家庭結構而言,農村很多家庭并沒有真正實施少生優生的政策,甚至是一個家庭有3至4個或四個以上的子女,在面對越來越重的家庭壓力時,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直接導致留守兒童數量的增長[2]。此外,外出打工的父母由于戶籍的限制也無法將子女帶入城市上學,而且相較于農村的上學費用而言是,城市的高消費讓農村父母更無法承擔,在這種情況下,留守兒童數量的增加是必然的。
2.2學校因素:相較于城市里的學校而言,農村學校的教學育人經驗十分缺乏,在留守兒童的教育方面并沒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彌補,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時對他們全面發展的作用甚微。農村教學條件差是學生得不到正常教育的主要原因,在長期教學過程中,學生逐漸表現出學習散漫、缺乏主動性等現象[3]。此外,學校沒有針對留守兒童做相關調查,對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缺少了解,也沒有組織專業的心理教師團隊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加以探討,忽略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以及個人素質等方面的發展。
2.3家庭因素:現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其父母自身的文化較低,不能對子女的教育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經驗,而且有大部分的農村父母認為讓孩子上學就是讓他們接受教育,學生的受教育情況以及素質、品德問題都應該由學校負責[4]。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出現這些想法主要是由于他們沒有教育孩子學習的能力,甚至有些父母認為上學并沒有什么作用,對孩子受教育并不十分贊同。這些家庭方面的因素是農村留守兒童出現心理、人生觀念偏差的主要原因。
3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具體解決措施
3.1加強監護人以及教師與留守兒童之間的互動:在校期間有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后時間了解班里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況,在發現問題時給予正確的引導。監護人也應該重視孩子的成長發展,監督學習,通過多種渠道加大溝通的力度,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為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4]。
3.2利用高新技術提高留守兒童的智力:農村學校應該重視教育的質量,利用高新技術開設優質教育,利用多媒體的作用打開留守兒童封閉的心理,培養他們樂觀的學習態度,在激發留守兒童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他們的智力。與此同時,高新技術可以加強留守兒童與他們父母之間的溝通,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3加大對留守兒童心理輔導的力度:農村學校應根據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成立專門的心理輔導小組,并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將學校的留守兒童按照性別、年齡段以及家庭情況進行分類,加強與留守兒童之間的溝通,在發現問題時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同時利用父母在其身邊時共同與學生進行交流[5]。4結語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之一,其父母以及教師需要對其心理問題以及生活狀況加以監視,在其成長狀況面臨許多問題時,需要隨時加以正確引導,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文章在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具體解決措施中還存在很多的缺陷,還需要對留守兒童的問題進一步研究。
作者:鐘雪珍 單位:興國縣高興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蔣戰修.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2.
[2]臧亞鵬.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2.
[3]王琳.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D].吉林.吉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