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范文

        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

        第1篇: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廣西傳統村落;園林改造規劃;現實意義;思考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5-0196-01

        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號召使得新農村建設成為必然趨勢,由此引發新農村建設,舊村改造使得一些傳統建筑物被規劃為現代化的建筑,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號角下開始漸漸退出人們的視線。廣西傳統村落作為我國典型的傳統村落,約有18萬個自然村,但傳統村落僅存277個,其中69個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長期研究古民居建筑和傳統村落保護的廣西城鄉規劃設計院原副院長朱濤擔憂,“古村落是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目前全區完整的古村落所剩不多,納入國家和自治區保護的更少,這意味著我們的農耕文明和歷史文化遺存正大量遺失”。為了保護地區古村落,進行傳統村落的園林改造就具有了現實意義。

        一、廣西傳統村落園林改造與規劃的現實意義

        1.保留民族特色,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社會在進步,民族文化需要傳承,只有民族特色與時展融為一體,才能使社會繼續發展。民族裝飾有他自己的符號語言,能激蕩人們的靈魂,觸發自己的經歷、體驗和感悟,并感悟到種種。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哲學及審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道”的形而上的意識形態。像世界其他民族一樣,傳統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時代的不同,出現很多新的社會要求及社會條件,人們都是很有必要思考、研究和探索具體傳承與發揚傳統的具體方法。廣西傳統村落不是靜態的,它該是發展的,除了它自身擁有著的傳統特色藝術風貌,它該融入到現代裝飾中,既裝飾現代環境又使自己得到了傳承。

        2.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現。現代化節奏的加快使得廣西一些農村環境惡化,其實桂林的好多村莊本來有很好的自然環境,但是由于現在生活方式的變化,這些村莊也開始承受它們無法承受的環境壓力,村莊在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環境衛生以及農業、工業、生活污染方面面臨諸多問題。生態文明是從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視角層面來探討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環境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園林建設是提高群眾對環境滿意度的重要載體,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舉措,因此,傳統村落的園林改造建設也是生態文明的具體體現。

        3.農耕時代向信息時代轉型,農民追求現代生活方式。信息時代的到來,農村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需求與農耕時代生產生活條件的矛盾日益突出,古村落的居民對生存現狀條件越來越憂心,為此,村民特別是年輕人或外出打工,或外遷擇地建新居,或進入城鎮居住和就業,很多古村落逐漸淪為留守村、空心村。無人居住,年久失修,日曬雨淋之下,大批古村落歷史建筑破敗,民間風俗、傳統文化等日漸瓦解和流失。因此,廣西傳統村落的園林改造是民生之策,能改善廣大農民居住條件,同時傳統村落的園林改造在提升生活環境的品質品位的同時,能進一步使群眾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

        二、廣西傳統村落園林改造與規劃思考

        1.對傳統村落建筑物內部的改造與創新。傳統村落的改造分外建筑物內部的改造和外部的裝修,為了使傳統村落園林改造能夠適應更新的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首先需要對舊建筑的內部空間結構進行改造與更新。我們可以根據新的使用功能要求,重新組織內部空間關系,并對影響新功能的原有建筑結構進行局部改動。在二層建筑后屋加以中庭,天井下的空間,使住宿的人們在四面高墻的住屋中仰望此蔚藍的天空,在此可以讓心靈得以放松。傳統意境空間的營造必定離不開軟裝的修飾,軟裝修飾通過視覺作用于心理,常常影響人的情感,左右人們的精神行為。中國古代室內空間的軟裝有著很深的民族特色,這種特色表現在特別重視色彩的特征性,把傳統裝飾圖案中的點、線、面、體、色彩、肌理的構成充分應用,占滿著人類的審美意識和情感,具有多樣與統一、對稱與平衡、尺度與比例、節奏與韻律的特征,便體現裝飾遵循的秩序感藝術規律。

        2.對傳統村落外部墻面的翻新修葺。對于傳統村落的園林改造與規劃,整修后人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建筑物的外觀,外觀給人以第一印象,做好外部墻面的翻新至關重要。因原有建筑空間十分閉塞,故采光、通風的處理更為重要。墻面基本都做成可開啟的氣窗,賦予建筑空間更大的自由,靈活的可能性。整體的建筑采光的需要,已確定門洞的開鑿,基本即確立了建筑立面的改造形態。在不影響建筑與周邊環境相融合的情況下,對其開窗方式進行中西式的雜糅。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民族人口較多,可以在墻面上制作以民族特色的圖案,將實用與審美的完美結合,以豐富的藝術想象力,綜合了理性和感性思維方式,運用特有的視覺形態,向世人傳達著獨具特色而樸素宜人的視覺信息,它重疊了實用意識、民俗風情、倫理道德、宗教習俗,是世代相傳的文化心理的藝術形態體現。

        3. 對文化遺產是利用不是開發。當前我國一些有些特色的傳統村落園林改造后就成為了游客們的旅游去處,當地居民為了一時的經濟效益,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認識不足,只重經濟利益,而輕社會價值,缺少保護規劃和強有力的保護措施。加上各級財政預算都沒有專項保護經費,導致大量古村落得不到有效保護和維修,瀕臨消失之危。傳統村落是脆弱的,要考慮游客量過多的壓力,不能一味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更不能為招徠游客任意編造和添加與村落歷史文化無關的景點。聯合國對文化遺產采取的態度是利用,而不是開發。利用是指在確保歷史真實性和發揮其文化的精神功能與文化魅力的前提下獲得經濟收益;開發則是一心為賺錢而對遺產妄加改造,造成破壞。坦率地說,這種對文化遺產的開發等同圖財害命,必須避免。廣西傳統村落作為錄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較多的地區,應保護好中國的傳統村落,將中國傳統文化保存完好,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三、 結語

        總之,對于廣西傳統村落的園林改造與規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人才和資金的投入以及全社會的重視和關注,尤其需要政府主導和群眾參與。與此同時,還要把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搞好,加強傳統村落自然地理環境保護和整治,因地制宜地發展農家樂旅游和生態旅游,培育農村特色產業,賦予傳統村落新的活力,以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廣西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欽楠,張祖剛.現代中國文脈下的建筑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 崔世昌.現代建筑與民族文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2000年6-10.

        第2篇: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范文

        論濱江新區的建設理念

        學習和借鑒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成為21世紀城市規劃領域發展的核心,只有生態的城市才能可持續鏖戰。結合此次濱江新區專家的意見,設計單位成果的匯報,以及我市的實際自然情況,總工辦以打造松原市生態城市示范區的觀念,從生態城市經濟,生態城市社會,生態城市環境,生態城市文化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 生態城市經濟

        濱江新區中,經濟的發展應以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首要條件,采用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消費、交通和住居發展模式,實現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推廣無污染產業和高薪科技產業。對于經濟增長,不僅重視短期數量的增長,更追求可持續、長期的發展。在具體的實施上,遵循三、二、一的城市發展原則,新區的經濟以第三產業為主。以不專業的眼光看第三產業中十一類行業,排除國營處壟斷地位的,地理、環境、人力資源等條件不允許的,以及難以走出松原做大做強的,發現有以下幾種可能符合濱江新區中,經濟產業的發展,即:現代物流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房地產業,文體娛樂業以及隨著現代物流業可發展起的批發和零售業和文體娛樂業相關的專項技能教育業。其中,尤以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文體娛樂業應加大政府引導力度,一是因為松原地理位置上距離此兩種行業的中心城市較遠;二是此兩種行業都是高等教育的普遍學科,人才廣泛,家鄉此兩類人才眾多;三是此兩種行業起步低、見效快、可持續發展,且周邊城市尚未形成局部行業中心。

        二 生態城市社會

        濱江新區的建設,將使松原歷史性的第一次擁有了市區內建設完善的旅游場所,這里將迎來越來越多的市民和外來觀光者,各位知道,一個旅游業繁榮的地方,首要的問題是環境的保護。要求人們擁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價值觀,以及相應的文明和守序,因此,人們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應加快步伐,這也要求相應政府部門對濱江新區范圍內,加以更有效的限制和引導力度,將濱江新區中的精神文明建設作為重點,日后,人們在濱江新區會真切的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在全市范圍內,精神文明建設程度也會相應提高,與自然環境、經濟、歷史文化共同協調發展。規劃人都有著較高素質,在此倡導我們規劃人在濱江新區建設之際,在精神文明方面做出表率作用。

        三 生態城市環境

        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節約能源、提高熱能、水源利用率,使用新型能源,提倡大力使用無污染能源。在具體的建設上應遵循環境政治與土地開發相結合;資源利用與旅游開發相結合;堤防改造與道路建設相結合;景觀建設與功能性建筑相結合,力求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與景觀的創新,突破傳統的求高、求大的創新誤區,使濱江新區成為以功能性建筑景觀為點,街景、堤景、綠地濕地景觀為線,環江成面的獨特景觀社區。

        松花江每到晚上,江面一片漆黑,讓想觀賞夜景的外地游客大失所望,還給市民出行、活動帶來不便。

        水資源利用方面,生活用水雙循環體系,

        夜晚的光污染,在設計之初就將防護光污染考慮進來。道路與景觀相結合,以綠化帶等設施防止臨街景觀的防噪音、防粉塵。區內臨街建筑較多,也應對進入區內的車輛總重作出限制。

        太陽能-風能

        江濱亮化,尤其江北的濱江景觀帶,沿岸景觀已經形成,但亮化程度還不夠,部分區域只照明,無亮化,對沿岸及江面輻射不夠,燈光顏色單一。應以多種顏色的射燈、地燈、草坪燈、高桿燈、激光射燈等,將沿岸的路面、綠樹、草坪、江面統一協調的進行亮化。

        漂浮式沿江攔污網-漂浮物和江畔旅游垃圾,經濟上遠低于清理江面,浮漂設置為微型懸浮發電機,攔污網在夜晚標示出水岸安全線,

        白天繁華動中取靜、夜晚寧定不失恢弘,動靜有序的無污染區域。

        景觀的功能性,觀賞性與能源相結合

        游船能源政治,防止旅游業發展起來,江水被污染

        四 生態城市文化

        在座的各位都走過很多城市,一個城市不論經濟發展的如何,歷史和文化一直是城市知名度和旅游業發展的基礎,也是市民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同時,一個經濟發展速度快,新興的城市,往往都面臨著歷史、文化、精神文明的發展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例如深圳,從一個小漁村成為經濟之都,因為文化的匱乏被稱為文化的沙漠。又如東莞,經濟第一強鎮,空有行政中心廣場這個亞洲第一廣場,即使在周末,游客也難以超過千人。歷史、文化的開發,不只是開發本土旅游經濟,也是讓市民在生活中注意到松原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并因此感到作為一個松原人的驕傲和自豪。在這方面,松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據確鑿史書記載,松原有著2117年的塞北文明足跡,也有著近千年的中華文明傳承;有著基礎廣泛的漢文化,也有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松原的文化不僅是滿蒙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也不是局限于

        第3篇: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范文

        隨著時代的進步,在物質文明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發展顯得略為緩慢。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物產極度豐富的大國,在林業發展上,我國可以說是位居前列,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如果按照人均水平來說,卻是大大落后極度匱乏的。與此同時,人們生活節奏的加速,對生活水平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營林問題不僅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需要。

        【關鍵詞】

        林業發展;營林工作;問題對策

        營林問題是關系國家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也是與人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的問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林業發展和營林工作遇到了很多的阻礙,比如濫砍濫伐現象,極度開荒現象等,這些都是影響營林工作的重大因素。本文根據目前我國林業發展現狀對營林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以下幾點簡述,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方針。

        1 營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濫砍濫伐現象

        濫砍濫伐就是指人類無節制,不合理地砍伐森林資源。濫砍濫伐問題出現的原因有以下幾種:一是人們的法律意識淡薄,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的人民,總認為自己家門前的樹木資源就可以隨便砍伐,沒有法律意識。其次則是因為很多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不到位。再者就是,人們因為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這些原因都是造成濫砍濫伐現象出現的直接原因。

        1.2 營林生產管理體系不完善

        在營林生產中,不能流利地進行生產環節,根本原因是因為營林產業的管理體系不完善。一個完善的體系能讓生產如行云流水一樣正常進行,而不完善的體制,則會導致生產上的錯誤和效率低下。營林生產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可持續發展項目,任何一個環節的事物和怠慢都會對整個管理體系產生嚴重的影響,這就要求,在營林生產中,管理者要制定好一定的管理條例,首先從思想上提高人們對營林工作的重視以及認識到營林管理的重要性。

        1.3 在營林工作上缺乏正確的認識

        營林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專業的營林工作者進行造林,培養和生產等。如果在造林工作上不能正確進行造林,則會造成樹木的存活率低,造林之后的一系列培養生產等都會相應受到拖累。營林工作本身就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存活率低的造林工作會大大增加營林工作的成本。

        1.4 造林與市場需求信息不一致

        造林既是可持續發展工程的部分,也是一項經濟產業。但是就目前的造林營林工作來看,我國很多地方的造林工作與市場需求不一致。造林工作的展開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實行,而不是漫無目的地種植與培育。

        2 具體的對策

        針對我國目前營林工作中存在的以上問題,下文中進行相應的對策簡述。

        2.1對于濫砍濫伐現象,營林工作者應該首先從思想上強化人們對營林工作意義的認識。營林工作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田地遭到損壞,可以預防洪水災害,還可以凈化空氣,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還可以為人們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比如我們所使用的鉛筆筷子等,都來自與營林工作帶給我們生活的意義。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上來說,營林工作本身就是一項可持續發展工作,有利于為后代子孫留下更廣闊的天空。這些都是營林工作給我們生活所帶來的益處。其次,還需要從法律意識上強化,避免人們由于無知對樹林進行濫砍濫伐。在我國很多地區,很多樹木遭到了村民的砍伐,這些樹木是國家的財產,歸國家所有,私人不能隨意砍伐。還有些人,明明知法懂法,卻還抱著僥幸心理去濫砍濫伐,利欲熏心。營林工作者以及我國的執法人士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管理工作,從行動上規范人們的濫砍濫伐。

        2.2一個良好的管理工作,對營林工作的效率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在我國很多地區,營林管理工作的低效實行,會整體影響到造林生產等一系列工作的展開,細節上的滯緩會影響到整體工作的開展。這就要求營林管理者抓緊每一步工作環節,將營林工作落實到實處去。作為操作實行人員,要積極參與到每一個工作環節中去,共同推動營林工作的實施。

        2.3對于營林工作中的正確認識,首先需要相關的專業人士進行實地考察與研究,對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因地適宜制定對策與方針,這也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投入參與到營林工作中去,準確無誤地制定好營林方針,保證營林工作的順利展開與正確實行。對于營林管理層來說,要多納入相關行業的有識之士,提高整體工作的效率與準確性。

        2.4造林屬于生產環節,市場的需求屬于供銷環節,這些環節共同組成了造林產業的正常進行。作為營林工作者,應該明白供需平衡的關系,營林工作者應該對需求市場進行一定的調查,然后再進行造林工作,讓造林順應市場的需求,讓市場的需求促進造林的生產,共同促進營林工作的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我國林業發展中營林工作所面臨的嚴峻考驗,這些問題都是根據平時營林生產中觀察總結得出的,營林工作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也是一項頗具潛力和市場價值的行業。作為合格的營林工作者,應該及時觀察營林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狀況,制定出合適的方針和政策,讓營林工作更具有時代性,效率性,合理性,讓營林工作的積極影響更深入人心,讓大家攜手,共同推進我國營林工作的展開與實施。

        【參考文獻】

        [1]鄒飛燕,張彩萍.如何做好現代林業營林工作 [J] 《科技與生活》 2012(9)

        第4篇: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范文

        中圖分類號:F590文獻標識碼:A

        一、低碳經濟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不得不提的是,氣候變化將影響到全球人類基本的生活元素,糧食生產,健康和環境的獲得。低碳經濟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點,成為各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共識。

        它的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為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操作性詮釋。它的這種環保的概念完全適用于蒸蒸日上發展的旅游業當中去。

        二、低碳經濟與古鎮旅游

        (一)古鎮旅游的定義

        古鎮旅游是指在古鎮地區開展的,以古鎮文化景觀、古鎮自然環境及傳統習俗等資源為旅游吸引物,以城鎮居民為主要目標市場,滿足其休閑、娛樂、求知、康體和回歸自然等多種需求的旅游活動。是從地域出發進行概念界定,也就是說,所有發生在古鎮的生態旅游、鄉村旅游、休閑娛樂等都屬于古鎮旅游范疇。

        旅游作為一種綜合性的人類活動,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旅游涉及“行、住、食、購、娛、游、營銷、環境”等諸多層面,是人類體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成果的綜合性大舞臺,具有響應低碳生活方式理念、推行碳匯機制、運用低碳技術成果的先天優勢,也必然成為實踐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前沿陣地。

        (二)低碳經濟與古鎮旅游的關系

        無論是在古鎮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還是在參與旅游的過程中,都會無形或是有形產生大量的廢水、廢氣、廢渣和噪音,這些都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而游客們進出帶進的塵土、排出的二氧化碳,都會破壞了古建筑文化的和諧而且對環境造成破壞。此外,垃圾也是古鎮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據初步統計數字,周莊游客人均留下垃圾0.8kg,那么260萬人留下的垃圾就可想而知了。堆積如山的垃圾不僅給古鎮造成了環境污染,還帶來了精神污染,影響了古鎮的旅游質量。

        因此,旅游業的發展向低碳經濟型轉變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古鎮旅游具有獨特的‘自然性+生態性’,是旅游者走向和體驗自然氣息和感受原生態的旅游方式,其發展也必然要求最大的生態化、低碳化,以此達到鄉村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和社會、經濟和生態的三贏效益。

        三、古鎮旅游發展低碳旅游的意義

        (一)低碳旅游是古鎮旅游發展的新方向

        目前,大部分古鎮旅游屬于人口密集型的目的地旅游,與傳統自然景區大相徑庭的是古鎮旅游更加注重人文歷史、宗教文化的體驗,比如,不同于鄉村旅游,鄉村旅游注重的是鄉村的民俗、民風,但古鎮旅游往往注重的是生態環境上。因此,古鎮旅游在生態、綠化等方面做的往往還很不到位。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狀況來看,古鎮發展低碳旅游是可以很好的“可持續發展”與真正意義的“獲取經濟利益”二者間的平衡點,國內古鎮旅游向低碳化方向發展,尋求古鎮旅游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點,實現古鎮旅游開發、發展與古鎮保護的雙贏目標。

        (二)低碳旅游是新要求

        在倡導低碳概念、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今天,現有古鎮這種非低碳的旅游模式已經遠遠不能跟上時代步伐,滿足時代和人們對于各行業的要求。以低碳概念做前提是對旅游業發展,甚至整個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同時都具有相當重要的社會意義。

        (三)低碳旅游是新途經

        低碳旅游的行為直接表現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消除二氧化碳對人類環境的巨大危害,為游客創造良好的旅游氛圍。這也是旅游業向低碳轉型發展的新途徑,它不僅僅使該行業發展逐步綠色和可持續化,也對其上下游產業向低碳產業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

        四、古鎮旅游發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

        (一)古鎮旅游產業鏈發展的相關性

        大部分古鎮中仍使用的是傳統的生活方式,在能源使用現代化上,不是采用的太陽能、水能、風能這樣的清潔能源。更多的使用傳統煤、石油、天然氣等高碳排放能源。古鎮中的某些燃煤商家和店鋪的廢氣直接排放到空氣中,沒有經過任何有效處理。然而,處理技術引進的巨大成本使低碳技術要想在古鎮旅游發展甚至是整個旅游業發展中得到廣泛應用十分困難,而在古鎮旅游中要實現低碳化,除了要求游客低碳消費以外,更多的需要依賴古鎮旅游開發中對低碳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二)古鎮旅游的人群低碳意識薄弱

        在不少古鎮旅游中,各種群體對于低碳概念的認識不強,往往只顧眼前利益和環保意識“掠奪性的開發”,而對旅游資源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忽視自然保護對于人類生存環境的長遠利益。并且,旅游企業服務人員的低碳意識也相對薄弱,更重要的是,某些古鎮在旅游開發和旅游服務中就很少積極考慮低碳發展和采用低碳措施。為此,在古鎮旅游發展的同時,普及旅游中的低碳旅游是相當必要的。

        (三)古鎮資金的缺乏和低碳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

        在國內古鎮旅游當中,部分旅游開發過程中,由于當地經濟水平有限;旅游營運商追求高利潤的同時,都不重視投入資金對旅游資源實施有效保護,致使低碳旅游設施投入明顯缺少。主要體現在低碳交通、低碳服務設施不完善、低碳旅游綜合接待水平低等。

        五、古鎮旅游發展低碳旅游的模式

        以下,簡述了低碳旅游與社會發展和古鎮旅游的發展的模式。(見圖1)

        六、古鎮旅游發展低碳旅游的措施

        (一)加大宣傳力度,推動低碳理念

        從宏觀角度來講,政府要組織相關部門,合理利用新媒體科技的各種形式,制作古鎮低碳旅游推廣宣傳內容,制定符合當地古鎮文化的低碳旅游宣傳口號。從微觀角度而言,古鎮當地主動介紹低碳旅游活動和低碳旅游的益處的義務,在服務過程中不斷傳播有關低碳旅游的知識,在古鎮各個景點全景圖、游覽圖中增加有關古鎮的低碳信息,通過這樣的多種方式表現對低碳旅游的發展決心和力度。例如:旅游者對古鎮活動、交通方式、旅游購物、住宿餐飲等等上的選擇,實現通過合理引導,減少旅游者在旅游行為發生中的旅游碳足跡。

        (二)推廣低碳技術,改善古鎮能源結構

        發展古鎮低碳旅游,首要就是低碳技術的研發、推廣和運用是關鍵。由于當前低碳技術的運用成本過高,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利用旅游業帶來的經濟增長,從中抽取一部分,采用政府補貼或者獎勵等手段推廣運用,對古鎮和當地居民生活中產生的氣體、固體、液體等污染物采用技術處理,有效發揮低碳先進技術在節能減排中的作用,以達到各種資源的最大化循環利用。

        (三)建立低碳旅游相關法律法規

        在發展低碳旅游當中,政府部門應當發揮其主導作用,指導和引領旅游企業、古鎮游客、古鎮居民的行動方向。對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業,按照其開發利用資源的程度和污染破壞環境的程度讓其承擔相應的責任。合理的政策引導,確保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同時應加快低碳旅游法律、政策和規章制度的建立步伐,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和企業的經濟行為,使低碳節能進入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第5篇: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農村;環境保護;現狀;問題;對策

        一、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現狀

        城市環境與農村環境唇齒相依,農村環境保護不好,不僅損害農民的切身利益,還會嚴重影響城市居民的“菜籃子”、“米袋子”。

        1、農村飲用水環境逐步得到改善。高度重視農村飲水環境安全工作,合理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科學制定環境風險應急預案,加大風險防控工程資金投入,重點解決農村群眾飲水困難問題,著力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切實保障農村人畜飲水安全。

        2、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積極開展。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強化養殖業污染防治。加強畜禽養殖環境監管,科學規劃養殖園區,突出抓好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實現畜禽養殖由庭院式分散養殖污染向集約式集中治理污染轉變,積極引導畜禽產業在農業生態系統內的良性循環。

        3、農村生態示范創建工作效果明顯。生態示范創建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工程。堅持“以點帶面”、“示范帶動”的原則,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農村生態建設活動,積極開展治理“三亂”(亂倒垃圾、亂潑污水、亂堆雜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糞便堆、垃圾堆)、推廣“三改”(改水、改廁、改廚)、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門口)活動,凈化了農村環境。同時,通過大力開展生態示范區、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和綠色文明單位創建等系列活動,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整體推進。

        4、農業土壤環境污染防治有序推進。加強對農業土壤環境污染調查,開展高污染用地的環境監測和評估,通過法律、政策、技術、工程等多種手段防治污染,不斷提升了土壤環境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

        二、農村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1、環境安全面臨嚴重威脅。農村水環境污染表現較突出,農村作坊式企業生產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農村生活污水隨便傾倒,造成“二污合流”,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污染飲用水源或用于農田灌溉,嚴重威脅著村民生命健康和農作物安全。農村生活垃圾、廢棄物基本上未進行無害化處理,“臟、亂、差”現象仍十分普遍,嚴重影響農民正常生產、生活環境。

        2、化學污染問題十分突出。農業生產中化肥的過量施用,造成土壤養分比例失調,理性化性質惡化,肥力下降。農藥的高強度使用造成高毒、高殘留,不僅會加重農作物生長環境污染,而且存在嚴重農藥殘留持續污染。非降解農膜碎片殘留土壤后,滯留時間長,將嚴重影響土壤透氣性,阻礙農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長,導致減產。

        3、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遠。我國農業生產特別是畜禽養殖造成的農村面源污染逐漸加重,“三廢”排放很難有效控制,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和土壤污染,甚至導致部分水體、土壤功能喪失;農村生活垃圾的肆意堆放,垃圾解析、淋溶導致大量污染物滲入地下,將對農村地下水質量構成嚴重威脅。

        4、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相對淡薄。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十分薄弱,環境監管工作機制不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宣傳投入不足,導致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法制觀念淡薄,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氛圍尚需時日。

        三、農村環境保護的對策

        1、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遵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農村保護實際情況,抓緊研究、完善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飲用水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等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方面的規范、條例和制度等。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研究制定農村區域間、城鄉間的生態補償政策。推廣應用農村污染防治適用技術根據農村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現狀,研究、開發和推廣適合不同區域特點的農村污染防治適用技術。

        2、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提升農民環境保護意識。大力開展農村環境保護宣傳活動,擴大環境宣傳教育領域,利用各種形式宣傳農村環境污染狀況及危害,讓群眾了解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治理污染的緊迫性,提高村民環境保護意識、道德水平和環境保護法制觀念,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尊重自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新風尚,構建人人主動參與環境保護的新格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3、推進環境連片整治,著力改善村容村貌。(1)加快推進生態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生態文明村鎮創建是推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立足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突出城鎮規劃與農村規劃統籌考慮、城鎮建設與生態建設統籌考慮、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統籌考慮、快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統籌考慮,努力構建生態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的新格局。(2)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解決農村垃圾處理問題。大力實施農村連片整治工程,積極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3)集中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按照“硬化、凈化、綠化、亮化、文化化、有序化”的“六化”標準,強化對農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亂倒、糞便亂堆”等臟、亂、差現象進行集中整治,逐步建立起村鎮環境綜合治理的長效機制。(3)加強畜禽養殖集中整治。科學布局畜禽養殖園區,加強對畜禽養殖散養戶的引導,積極推動集約發展,逐步改變人畜混居現象,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鼓勵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4、發展綠色生態農業,重視環境保護科技支撐。從科學發展的戰略高度,積極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加強農藥、化肥控制,堅決禁用超標農藥,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積極扶持生產企業開發生產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種。要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科技支撐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大力研究、開發、推廣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以及農村健康危害評價等方面的環境保護實用技術,將清潔生產和廢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大力扶持并建設一批集研究、開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化廢為利的生物科技企業,通過“壓小上大、扶優汰劣”提升產業層次,延伸產業鏈條。推廣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重視對塑料農膜的污染防治。采取適時揭膜技術,提高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勵開發農膜再生加工技術。加強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評估,掌握水質狀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農村生活飲用水達到衛生標準。

        結束語

        近年來,各級政府以“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能源”為目標,以生態示范創建為載體和抓手,把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作為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大力推進生態示范創建活動,穩步實施人居飲水安全工程,突出抓好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持續加大農村環境監管工作力度,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環境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易國鋒. 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困境及對策[J]. 農業環境與發展. 2007(06)

        第6篇: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綠色建筑;建筑行業;綠色施工;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建筑行業是一種自然資源消耗高、環境負擔極重的一項產業。據相關調查統計,在人類消耗的自然資源總量以及能源總量中,建筑活動所占額度均占到了40%。由此可見,建筑行業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對于推動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可持續發展軌道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而對于中國來說,其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巨大的能源消耗更是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因素。而同樣的調查統計顯示,在各類支持性資源中,我國當前能夠實現自給的僅占20種,而在2020年之前能夠保持自給的僅占6種,剩余部分均依賴于進口。也可以說,綠色建筑不僅是推行環境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更是對當今世界發展主流的肯定與適應。

        一、綠色建筑和施工的發展現狀

        著名建筑師保羅·索勒瑞(美國)于1960年首次結合了建筑學與生態學,由此提出了綠色建筑理念。而人們又在10年后發生的石油危機中意識到社會文明不能以生態環境的犧牲和破壞為代價來謀求發展,建筑產業必須對自身傳統發展模式加以改良,有效、合理控制自然資源的消耗。風能、太陽能、節能維護結構以及地熱等新技術得以出現并推廣使用,建筑行業中,節能技術由此成為先導。而節能建筑體系發展至上世紀80年代時漸趨于完善,并得到了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等的廣泛應用。但在提高建筑物密閉性后室內環境問題隨之產生,不少辦公用建筑物出現病態建筑綜合征,嚴重情況下對樓內工作人員工作效率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影響。因而在發達國家,與人員健康相關的建筑環境研究成為一個熱點。自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召開后,“可持續發展”隨之成為世界性課題,而在世界建筑領域,綠色建筑成為其發展的主流方向。

        對于我國而言,科教興國以及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是新世紀推動社會經濟與文明發展的基本戰略,而國民經濟各大產業中,建筑業是其重要支柱。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能源需求與日俱增,隨之而來的更有環境保護以及資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巨大問題與壓力,可持續發展戰略由此面臨巨大的挑戰。當前,我國既有建筑占地面積為380億平方米,而此數值以每年約16億平方米的速度不斷增長。我國各級政府在對環境保護給予足夠關注的同時,針對居民住宅建筑舒適性也做了更高要求,并在1994年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其中針對中國人類住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優選項目明確作作出如下規定:城市現代化交通體系、城市垃圾管理和無害化系統、給排水持續發展建設、建筑節能、跨世紀居住環境與民用住宅、開發并完善建設和管理信息系統、以防災滅災為主的城市生命線工程和建筑的綜合性發展、城市規劃等。我國自新世紀以一直對生態住宅課題的研究給予極大關注,建立其綠色辦公建筑評估體系、奧運建筑評估標準以及生態住宅評估標準,同時我國自有建筑評定標準體系也實現了初步建立與完善,例如康居工程、健康住宅、建筑節能示范工程、住宅性能評級等。建筑產業鏈中,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和健康建筑的生產與營銷理念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實踐。

        二、綠色建筑和施工的展望

        一直以來,我國綠色建筑施工始終堅持以“四節一環保”為中心,取得了巨大的建設和發展成果。從整體來看,綠色施工具有廣義的內涵,而在初步研究中許多關鍵部分的問題尚未得到深入探究。以工業化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為例,國內建筑行業吸納了巨量的勞動力,而在材料品質、施工人員素質、低價中標、不合理工期以及環境因素等制約和影響下,無論怎樣的管理都難以實現綠色施工的宗旨。基于此,筆者結合我國建筑行業發展現狀,探討了國內建筑業步入綠色軌道的策略如下:

        (一)強化綠色意識

        人民群眾以及建設工程各參與方應就環境保護意識以及環境保護方面的認識達成一致,由此方能形成綠色價值標準和與之相匹配的行為模式。首先應加強培訓和教育,并深入宣傳綠色建筑理念,提高人們對綠色建筑的全面認識,重視施工各環節可持續發展;強化公眾環保意識,對綠色施工意義以及重要性有充分了解。此外不斷培養強化施工人員素質以及開展可持續行為的教育,承包商由此可從中受益。

        (二)健全法律法規,完善制度體系

        在綠色施工和技術應用全過程中,科學的法律規范以及系統性的制度體系是關鍵。我國建設有關部門已出臺了《綠色施工導則》、《綠色建筑技術導則》以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相關文件,為評獎、示范以及推廣綠色建筑提供了規則和依據。

        綠色施工貫穿與綠色建筑全過程中,而制定與之相匹配、相適應的法規體系是系統性工程,應由多學科、多行業之間展開協商。政府部門應積極參與并引導,同時推行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規,自上而下形成巨大推動力,才能確保綠色建筑和施工的有效落實。

        (三)推行科學管理,強化企業管理水平

        綠色施工的推行必然要求科學的管理,建筑企業在綠色施工工程中實現規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綠色建筑提高自身經濟性。綠色施工并不是單純為了社會公眾利益和環境保護,其更與企業自身利益和發展緊密相連,與工程項目管理投資、質量以及進度目標密切相關。

        結語:

        綜上所述,應與我國社會總體發展水平以及經濟實力相結合,制訂出可行性較高的制度框架,有效結合長遠利益和即時利益。與此同時,最大限度控制環境污染,避免資源浪費,切實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仇銘華.我國建筑鋁模板產業的崛起對綠色施工的推動作用[J].施工技術,2012,41(6):43-47.

        [2] 郭宏,史秀清,程志等.住宅建筑設計對綠色施工的影響研究[J].施工技術,2012,41(21):8-10.

        [3] 郭慶軍,賽云秀.綠色施工競爭力要素排序分析[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3,9(2):177-181.

        [4] 崔景山,王東,劉飛等.綠色施工“十化”在施工項目管理中的應用[J].施工技術,2012,41(21):4-7.

        第7篇: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語言環境;投資環境;高校教育;外語人才

        中圖分類號:H2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4-0166-02

        一、簡述

        語言環境有別于語境,語言環境指的是一個地區或一個社群語言生活的狀況,是社會使用語言文字的基本面貌。相比較而言,“語境”是一般語言學意義上“語言環境”的簡稱,指的是影響語言運用的種種主客觀因素,或者言語的上下文等。關于語言環境,人們的語言態度、對外來語言的相容性、語文規范化程度、語言文明水平等等都是構成一個社區或一個社群語言生活面貌的基本方面[1]。

        我國語言環境建設始于20世紀初,當時的語言環境建設主要側重于語言文字規范、推廣普通話與語文知識教育等方面的內容。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速,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日益增強的對外開放,語言環境建設得到高度重視,語言環境研究實現了新的轉向,融入了新的內容,更注重與社會經濟、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對外開放的緊密結合,如戴煒棟[2]、郭先珍[3]、何自然[4]、高一虹[5]、董紅[6]、馮廣藝[7]等從語言經濟、語言生態、語言和諧的角度進行了探討,學界的語言社會資源意識日益增強。在我國,語言的對外開放重點體現在投資語言環境的建設上。對一個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而言,外向型經濟人才的培養是建設投資語言環境的重心所在。

        二、廣西外語語言軟環境建設意義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所轄行政區域組成,是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地區唯一的沿海區域。建立一個規范和諧的語言環境,培養服務于泛北部灣架構下經濟建設的與語言服務相關的外語人才對北部灣經濟建設將起重要的作用。要實現北部灣經濟大開發,一個重要的支撐就是外語語言軟環境的建設。

        廣西語言環境建設發展良好,但隨著北部灣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語言環境建設,尤其是外語語言軟環境的建設方面,未能適應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這主要表現在:

        1.對外開放的城市外語語言環境建設有待加強

        外語語言環境建設對于一個對外開放發展的經濟區域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構建現代文化、現代文明、增強國際交流的要求,也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8]。廣西城市語言軟環境建設中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1)城市公示語英文標注存在各種問題,雙語標牌設置缺乏翻譯術語標準的約束,翻譯不規范的現象隨處可見。2)從事酒店、出租、郵政、電訊、旅行等行業人員中只有為數不多的人能在工作環境中運用外語進行服務,外語素質普遍不高。

        2.高校人才培養的量與質有待提高

        廣西高校在培養相當數量的既懂國際經濟運作,又熟悉東盟各國國情、文化、法律,而且又熟練掌握科技知識的外語復合型人才,尤其是英語應用人才方面作出努力。英語作為官方或半官方語言,在教育、行政、法律、國際國內貿易、公眾傳媒中占優勢地位,英語所具有的經濟價值、權威性、較高的社會影響力等使其變得越來越重要[9]。許多高校因此加強英語教育,開始實踐英語、漢語雙語教學。但廣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主要貿易面向東盟國家,小語種教育顯示出較大的需求優勢。廣西高校在外語學科建設方面尤其是小語種的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尚缺力度,外語復合型人才尤其是小語種人才培養方面未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其次表現在外語人才質量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方面。目前的外語教育大多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面上,忽視了語言作為交流和協作工具的功能,使學生的外語實際應用能力與社會經濟建設與發展相距甚遠,無法進行跨文化交際。

        3.文化教學缺乏對泛北部灣區域文化的認同意識

        東盟國家的社會語言呈多元性,語言環境構建必然是東盟國家建設中的一個關鍵因素。語言環境的構建深受文化的影響,文化傳播在某種意義上影響到語言環境的建構[10]。泛北部灣區域的語言呈現多元化色彩,語言多元化的影響勢必帶來文化的多樣現象。泛北部灣文化由于區域、地理、歷史等因素影響,有文化的認同性。以中國南方沿海地區與東南亞構成的泛北部灣區域,包含有中華(儒家)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東南亞土著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區域。泛北部灣文化是以那文化、儒佛文化、華人文化三種文化形態和文化理念為核心和紐帶的區域性認同的文化。那文化、儒佛文化、華人文化三種文化形態和文化理念是泛北部灣文化的核心,并成為中國—東盟區域性認同的文化的紐帶[11]。以文化認同理念發掘泛北部灣文化生產力,以泛北部灣文化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實施符合廣西經濟發展的特征。通過在高校外語教育中加強學生對中國—東盟區域認同文化理念的教育將有助于構建適合泛北部灣區域經濟發展的語言環境。

        三、外語語言環境建設與高校人才素質培養

        在推廣建設改善語言環境建設中,高校外語教育對語言與文化的推廣與發展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廣西的語言環境建設應以增強國際交往功能為主線,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為重點。依托高等院校的外語教學優勢,大力培養面向東盟國家的既懂外語又懂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增強外語教育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是語言環境建設的關鍵。依托高校教育為語言環境建設服務的實踐體現在如下方面:

        1.加強對黨政領導干部外語能力的培養,幫助他們樹立全球化的戰略眼光

        高度重視高校教育對外語語言環境建設的作用,為建設良好的外語語言環境服務。

        第8篇: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綠色大學;綠色校園;綠色教育;綠色科研;綠色文化;綠色校園管理

        收稿日期:20130514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4127136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項目(編號:J1103512;J1210026);國家創新團隊

        培養計劃項目(編號:1092020804)

        作者簡介:崔志寬(1988—),男,河南濮陽人,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城市生態方面的研究。

        通訊作者:李建龍(1962—),男,長春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7031904

        1 引言

        我國大學目前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許多大學抓住歷史發展機遇紛紛改擴建校園,如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南開大學津南校區、鄭州大學新校區等,大學校園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然而,校園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的背后卻也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問題,如校園的建設和學校教育的發展不能良好的將城市環境、城市生態、環境哲學、生態倫理學和可持續發展等的因素融入其中,環境人文學科的發展不能跟上學校硬件發展的速度。校園文化建設問題頻發:重物質文化建設,輕精神文化建設;外來文化的滲透產生負面影響;大學生文化匱乏,個人素質修養較低;網絡文化沖擊嚴重;精神生活方面崇尚自我,缺乏集體觀念和社會責任感,不懂得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缺乏,環境道德缺失,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受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觀念的影響,物質生活追求高消費,攀比現象滋生,對公共環境缺乏愛心,無節制地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完全丟棄了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和保護環境的基本道德。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存在較多問題,如大學校園內長明燈、長流水、隨地吐痰、亂吐口香糖、亂扔雜物、踐踏草坪、亂涂亂畫、宿舍實驗室衛生環境差等現象屢見不鮮。這些現象嚴重影響了大學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諸多學者和有志之士提出了建設綠色大學的理念。

        2 建設綠色大學的背景

        綠色大學作為一個環境人文學科,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把大學實現可持續發展任務明確納入大學主體的第一個宣言是《塔羅里宣言》[1]。該宣言指出“大學的領導者必須提供領導地位并支持動員國內及國外資源,如此才能使大學能應付突來的挑戰”、“大學在研究、教育、政策形成與信息交換方面,均扮演重要的領導角色,可以促成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自此宣言之后各地的綠色大學建設就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最早實施綠色大學計劃的地區是美國與加拿大。例如美國的華盛頓大學、南加州大學、水牛城大學等都成立了專門的綠色大學推動委員會,加拿大的滑鐵盧大學于1990年3月就開始進行校園的綠色化工作,并建立了最佳環境政策。

        自此之后綠色大學建設便開始蓬勃發展,歐洲的德國亞倫技術學院以環境友好的運行為核心的綠色大學策略;英國則于1997年由25所大學共同成立了高等教育21委員會[2];擬定關于高等院校可持續發展的行動策略;美國布朗大學的“綠色布朗”、加州大學的“校園環境規劃”、威斯康星大學的“創建生態校園”等;亞洲國家也在積極開展綠色大學的建設[3],如日本的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名城大學、東海大學等,韓國的延世大學、漢陽大學等,在印度有新德里大學、印度統計學院等。我國綠色大學的創建起源于1990年代,通常是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與大學共同創建并命名。目前獲得綠色大學認證的學校暫有清華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廣西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新疆大學等一批學校。

        3 建設綠色大學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綠色大學的建設是一場大學辦學方向、路線、模式的重大改革。這場改革要改變傳統的征服自然地教育觀,改變人類至高無上的價值觀,以及向自然索取最大化和單一資源利用的技術觀[4]。人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大學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優勢和知識主導地位,因此建設綠色大學,使之成為綠色文化、綠色人才和綠色科學技術的生產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有助于培養師生環境知識、意識、態度、技能、行為和價值觀等環境素養,使其在今后的個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更加重視環境問題;促進學校環境管理體系和相關檔案資料的建立,提高環境教育教學管理水平;減少學校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回收再生資源,營造優美環境,校園環境更利于師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社區、政府、企事業和民間團體在學校環境教育和管理上的合作;有助于教學,獲得實現綠色大學的課程所需要的教育思想、教材和輔導資料,強化素質教育;學校能提高自己在本地區的聲譽和形象,有利于學校自身的發展;學校提高經濟收益,能夠有效地節能、節水、節電,資源回收措施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事故隱患,明顯地減少浪費,節約學校財政開支,加強學校內部管理。

        建設綠色大學,開展綠色教育,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高等教育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紀對大學的呼喚。綠色校園在為廣大師生提供優美整潔、舒適宜人的學習和工作環境的同時,也對身處其間的師生發揮著潛移默化的環境意識教育作用。綠色大學通過綠色教育和綠色建設,積極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實踐,傳播和普及可持續發展觀念,從而推進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 目前建設綠色大學的現狀與問題

        4.1 對綠色大學的建設必要性認識不夠

        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貢獻社會為己任的綠色大學,有責任有能力提供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科研成果,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與能力的人才,為生態文明的進步、社會的長遠發展服務。理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完成教學、科研、校園建設、人才培養等系統工作,全面實現高等教育的社會價值。但由于對綠色大學認識不深,理解不夠,把握不準,綠色大學的建設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資金投入不足,我國GDP的3.2%投入教育系統,其中高校只占了23%運行經費先天不足,導致無力投入綠色大學的建設;②高校疲于應付擴招帶來的壓力,草草完成校園建設,無力顧及校園的生態;③科研項目和實驗產生的污染廢物無設備清除等;④學科設置不合理,環境人文學科課程設置少,分配不均勻。

        4.2 對綠色大學的建設目標與指標認識不清,思路不明

        我國地域廣闊,高校眾多,諸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方向對綠色大學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前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院士認為:所謂綠色大學建設,就是圍繞人的教育這一核心,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原則、指導思想落實的大學各項活動中,融入到大學的全過程[5];而張遠增則認為,綠色大學就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作指導,立足學校長遠發展來組織和實施學校當前的各項工作,保持學校持續發展潛力的大學[6];哈爾濱工業大學葉平教授認為:綠色大學主要指全面貫徹和滲透生態意識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新時代大學,是大學的“綠色”榮譽和形象,是高等教育層面推進綠色文明的大學,是新世界大學發展的文明方向,也是大學在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社會精神文明工程[7];余謀昌認為'綠色大學'的提出和發展,同現代環境思想的進化是一致的,它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已經表現我國教育的一個新方向,一種新的教育模式的產生[8]。

        以上這些不同學者基于不同的角度給了“綠色大學”以不同的解釋。筆者認為“綠色大學”的“綠色”除了其本意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它既是指一種保護環境,保護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又是指人的生命力、青春活力和人文素養;不僅包括自然生態的綠化、美化,還包括人文生態的和諧、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和諧,科學的發展觀和學術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認為“綠色大學”是不斷實現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同時,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為指導思想,在學校全面的日常管理中納入有益于環境的管理措施,全面提高師生人文素養和環境素養的新型大學,構建綠色校園,發展綠色文化和綠色教育,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

        4.3 對綠色大學建設的內涵理解局限

        “綠色”之內涵遠遠超過僅校園綠化環境的建設層面。它是一個更高層面上的變化,是對辦學理念的一次更新,涉及到學校具體工作的各個方面,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3個層次:用綠色教育思想培養人,培養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高素質人才,成為我國環境保護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用綠色科技意識開展科學研究和推進環保事業的發展,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貫穿到科學研究工作的各個方面,發展符合生態學原理的技術、工藝和設備,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服務;用綠色大學示范工程熏陶人,運用國內外環境保護,環境治理的先進技術,建立環境優美的生態校園示范區,為廣大師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是綠色大學建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熏陶廣大師生。

        4.4 制定的綠色大學建設指標不得力,行動遲緩

        我國高等院校的類別大致可分為綜合類大學、師范類大學、理工農醫類大學、藝術類4類大學,因此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紛繁多樣復雜多變。張遠增將綠色大學評價的指標體系分為可持續發展的辦學理念、綠色大學教育內容、綠色科研、綠色實踐過程、綠色校園建設、綠色大學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促進等,并在此一級指標的基礎上進行了二級指標的分解[6];羅澤橋等認為綠色大學建設和評價的體系可以從綠色管理、綠色教育、綠色科研與產業、綠色校園、綠色消費5個方面來體現[9];陳文榮等采用了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3層構成,從綠色教育、綠色校園、綠色科研、綠色實踐、綠色辦學5個方面,構建綠色大學的評價指標體系[10];陶敏等認為綠色大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綠色大學建設基金會、綠色教育、綠色校園、綠色科研、綠色社會服務等,每個項目下又有子指標[11]。我們認為綠色大學構建主要包括綠色校園,綠色文化,綠色教育,綠色管理和綠色科研等幾大方面。

        各個高校對指標體系的執行也是參差不齊。國外的綠色大學建設都有專門的監察委員會,監督管理各個指標的建設和執行情況。在國內只是部分省、市提出了計劃和標準,還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創建管理體系,沒有相應的管理部門或是管理責任不明確。即便是構建了綠色大學的指標體系也執行力不足,存在較多問題。

        5 建議與對策

        5.1 加強綠色大學建設必要性的宣傳

        綠色大學的建設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持久性強,緊靠學校的某幾個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其中必須要動員廣大師生的參與。對廣大師生的動員要從3個層面上進行:知識層面,可以通過課堂、校園的宣傳媒體,包括廣播臺、校園BBS平臺、各類校內刊物、宣傳欄等宣傳關于綠色大學建設的概念、理念、可持續發展觀等知識,讓師生了解相關知識和內容。價值觀層面,通過相關知識的傳遞、校園環境的熏陶、思想教育的開展,逐步使師生樹立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把綠色大學建設的內涵深入到廣大師生的思想中去。實踐層面,根據綠色大學建設的理念、概念,結合實施方案,滲透到師生的教學、實踐及日常的生活中,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中。

        2013年7月 綠 色 科 技 第7期在建設綠色大學的過程中,南京大學在這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學校專門開設了環境教育、綠色大學建設方面的選修課程,在學校的廣播臺、小百合BBS平臺、校報、宣傳欄等學校的宣傳媒體上開設了相關欄目,用于對綠色大學的概念、理念、可持續發展等知識進行推廣宣傳;環境哲學和環境倫理學等的課程也都提上日程,并以講座的形式來進行,在價值觀上通過不斷的熏陶影響,廣大師生都樹立了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不斷把建設綠色大學的內涵融入到了廣大師生的思想中;南京大學建設校園的過程中不斷在廣大師生中征集優秀的想法,使廣大師生的綠色創意用于校園的環境文化建設,使思想和實踐結合起來,并以實踐來推動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5.2 制定創建綠色大學的規劃方案和實現綠色大學建設目標

        我國建設綠色大學應該從整體的角度進行思考,整體規劃、整體實施,設計一個適合自己特色的框架方案,定制一個有效的策略:提出愿景,將綠色大學建設概念化;將綠色大學建設的任務概念化;提出綠色大學建設的政策、目標、目的、資金獲得及協調機制;最后實施綠色大學的具體建設措施和行動,為創建一流綠色大學的目標奮斗。如圖1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從根本上保證大學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圖1 綠色大學建設流程

        南京大學在提出綠色大學建設之初,就組建了一個專門的綠色計劃委員會和一個以南大生態學專業教授為主的專家指導小組。綠色計劃委員會負責將綠色大學建設及其任務概念化,提出綠色大學建設的政策、目標、資金獲得及協調機制,并負責綠色大學建設的具體措施和行動;專家指導小組對整個建設過程實施監督指導,指出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建設意見,并構建一個具體的評價綠色大學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在各項舉措多管齊下的建設下,南京大學的新校區,規劃合理,建設得當,從綠色校園、綠色教育、綠色科研、綠色文化、綠色校園管理等多個角度和層面上符合綠色大學建設的初衷。

        6 廣泛推廣國外創建綠色大學先進經驗,加快實施綠色大學創建步伐

        在綠色大學創建中,還有很多理論空白及實踐難點,應鼓勵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展此方面的研究,多出理論和實踐成果;各創建高效有必要聯合成立相應的學術組織和團體,定期召開研討會,討論創建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與對策。另外,國內綠色大學的創建與國際綠色大學的建設聯系少,國內簽署《塔羅禮宣言》的大學很少。我們認為我國高校應該加強與國際上綠色大學的聯系,條件成熟的大學應該積極簽署《塔羅禮宣言》,與國際上的綠色大學相互學習,交流經驗,互相促進。

        如在2011年6月南京大學聯合香港中文大學和臺灣大學建立了創建綠色大學聯盟,大學共同擔負起了推進綠色科學研究、開展綠色教育及社會服務、推廣綠色文化方面的責任。三位校長陳俊、沈祖堯、蔣偉寧共同簽署了《綠色大學聯盟協議》并發表了《綠色聯盟宣言》,共同致力于用“綠色教育”思想培養人,用“綠色科技”成果造福人,用“綠色校園”工程服務人。

        參考文獻:

        [1] 王 民,蔚東英,張 英,等.綠色大學的產生與發展[J].環境保護,2010(13):50~52.

        [2] 蔚東英,胡 靜,王 民,等.英美綠色大學的建設與實踐[J].環境保護,2010(16):51~54.

        [3] 蔚東英,王 民.亞洲綠色大學建設與實踐[J].環境保護,2010(17):47~49.

        [4] 張秋根,魏 洽.綠色大學建設研究[J].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2,4(4):132~134.

        [5] 王大中.創建“綠色大學”實現可持續發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8(4):5~9.

        [6] 張遠增.綠色大學評價[J].教育發展研究,2000(5):16~19.

        [7] 葉 平.大學“綠色文明”的榮譽和形象[J].環境教育,2001(4):16~18.

        [8] 余謀昌.環境教育與生態文明[J].環境教育,2008(3):68~71.

        [9] 羅澤嬌,龐 嵐,程勝高.淺議綠色大學的創建[J].環境教育,2004(9):12~14.

        第9篇: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區域發展;策略

        吉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全國相對落后,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我省城鄉一體化建設發展緩慢,區域布局不合理。因此統籌我省中東西部城鄉一體化建設發展已成為我省經濟、社會的重大議題,吉林省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一體兩翼”的一體化城市布局,錯位發展戰略。此戰略的含義可簡述為:以中部地區(包括長春、吉林、遼源、四平等城市和地區)的工礦企業集聚等優勢,形成吉林省中部地區城市發展群,即中部一體;以東部地區(包括通化市、白山市、延邊自治州及其周邊地區)的醫藥、鋼鐵、旅游、邊貿經濟等為重點,形成吉林省東部地區城市發展群;以西部地區包括白城市、松原市的農、牧、漁業等特色產業為基礎,形成吉林省西部地區城市發展群,即東西兩翼。其核心就是要統籌協調“一體兩翼”,充分發揮各地不同的比較優勢,尋找突破口,謀求快速發展。

        吉林西部在全省發展中相對落后,城鄉一體化建設相對遲緩,拖了全省發展的后腿。可見,該地區發展刻不容緩,戰略意義重大。該地區在全省統籌發展中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發揮資源優勢,調控人口遷移,構建現代產業、生態格局

        立足該地區重要生態功能和發展基礎,建設吉林省西部生態經濟區,構建人口規模適度的西部城鎮組團,有序引導人口向西部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區轉移。發揮西部地區草 原遼闊、濕地廣袤、河湖互濟的生態優勢,打造漁興牧旺、草茂糧豐、人水和諧的城鎮群。強化與內蒙古相接地區的植樹造林、防風固沙、水土保持,退耕還草還 林,加快修復草原、濕地生態系統,逐步構建現代化大農業格局。支持中心城市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強化與內蒙古、黑龍江的能源、物流、旅游產業合作,構建綠色 新型工業基地。支持小城市和重點鎮完善功能,培育特色產業,保持獨特城鎮風貌。控制生態功能重要、遠離中心城市、產業基礎薄弱的城鎮規模,為生態修復騰出 空間。支持保護、恢復城市周邊草原和濕地,構建河網密布水系,建設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

        二、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科技化

        農業產業化指的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以資源稟賦為條件,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為基礎,龍頭企業和各類中介組織為依托,將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鏈接起來,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一體化經營的產業系統和運行機制。

        從該地區條件看,最現實的選擇:一是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該地區農牧業資源優勢,發展糧、棉、油、畜等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企業。二是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優質、安全、方便、營養豐富的加工制品,打造具有國家乃至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名優品牌。三是要以科技為手段,逐步實現農產品由初級生產向精深加工轉變,延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及其制成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附加值、含金量。四是要大力發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定向加工等公司加農戶定單式的產加銷生產模式,實現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原料基地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運作,最終實現農業發展和農村生產力水平提高,為減少農民,轉移農民,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科技化及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發展進程創造條件,提供動力。

        三、加強制度創新,保證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有效制度供給

        制度創新是指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原有制度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對稱等因素引起的,社會規范體系的選擇、創造、新建和優化演進的過程,它包括制度的調整、完善、改革和更替。加強制度創新是實現該地區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戰略選擇。

        1.土地制度創新。在穩定和統分結合的經營體制上,實現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實現土地的自由、有序、合法流轉,建立、健全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完善農民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同時盡快建立、健全和完善土地征用審查及補償制度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配套體系。

        2.戶籍制度創新。戶籍制度創新改革的終極目標是將現行的城鄉“二元”制發展為“一元”化。現行戶籍管理制度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影響了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的規模與速度,已成為延緩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戶籍制度改革,既要充分考慮農民工的落戶意愿,又要充分考慮流入地人口承載能力。應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循序漸進,區別情況,逐步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和農民工的落戶條件。逐步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統一的戶籍制度。

        3.就業制度創新。打破原有城鄉就業壁壘,真正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雙向流動的就業制度。就吉林西部而言,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區域大農業的有利條件,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建立統一規范的人才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鼓勵個人創業;積極鼓勵和大力扶持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壯大,重點是農產品加工和服務企業、中介企業、物流運輸企業等,逐步拓寬轉移農民的就業空間。

        4.社會保障制度創新。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一種典型的城市居民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有限,無法滿足該地區城鎮化和市場化進程中城鄉居民的現實需要。因此,必須加快建立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將進城的“農村人口”及不進城的農村人口納入統一的的社會管理,逐步實現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服務的均等化。從根本上消除的后顧之憂,使進城農民、留農人口均有保障。

        四、大力開展職業教育,為區域社會發展、城鄉一體化建設保駕護航

        人的素質決定社會文明水平。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確保吉林西部城鄉一體化建設順利開展的保證。只有發展職業教育,提高“留農” “轉移”的勞動力人口的從業素質,才能保證調控人口遷移的順利進行;才能更科學合理利用自然、行業等各種社會資源,發揮資源優勢;才能保證順利構建現代產業、生態格局;才能利于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科技化為;才能確保各種創新制度的順利實施,為該地區城鄉一體化建設發展提供動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级a爱视频日本免费 | 午夜福利麻豆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 | 日韩AV一本二本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日本综合aⅴ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