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姜黃的功效與作用范文

        姜黃的功效與作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姜黃的功效與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姜黃的功效與作用

        第1篇:姜黃的功效與作用范文

        1.1姜黃素的基本概念

        姜黃為姜科姜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莖被廣泛應用于食用香料、染料,并被認為是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中草藥,具有行氣破瘀,通經止痛的功效[1]。但其有效活性成分一直未能被發現,直到1842年Vogel和Pelletier從姜黃的根莖中提取出一種黃色物質繼而將其命名為姜黃素,1910年Milobedzka等人確定了姜黃素的分子式為C21H20O6[2],直到此時才明確了姜黃素是姜黃的主要活性成分。

        1.2姜黃素的生物學特性及應用

        盡管姜黃的使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但是姜黃素的生物學特性直到二十世紀中期才開始被系統的闡明。1949年首次發現姜黃素具有抗菌功能[3]。隨著對姜黃素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姜黃素還具有抗炎[4]、抗氧化[5]、促凋亡[6]、化療增敏[7]、放射增敏[8]、抗血管生成[9]、抗腫瘤[6]等生物學活性,同時還具有調節血糖[10]、血脂[11]、治療癲癇及減輕癲癇所致的認知障礙[12]、改善胃腸動力[13]、預防神經退行性病變[14]等臨床功效。姜黃素本身具有光敏特性,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和熒光分光光度計檢測了溶于二甲基亞砜中姜黃素的吸收光譜、激發光譜和熒光發射光譜,發現姜黃素在200~230nm和410~450nm處各有一處吸收峰,姜黃素的熒光最大激發波長為425nm,最大發射波長為530nm[15]。而且,相較于現在應用較為廣泛的卟啉類光敏劑,姜黃素不僅能在腫瘤發生部位聚集,而且有較快的全身清除率,避免了治療后較長的避光時間及皮膚的光敏反應。基于此,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姜黃素可作為一種增敏劑應用于光動力與聲動力的治療當中[16-17]。

        2姜黃素作為光敏劑應用于光動力治療腫瘤

        2.1光動力療法簡介及進展

        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起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盡管它還是一種新興療法,但已經被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tration,FDA)批準用于腫瘤及非惡性疾病的治療。光動力療法是用一定波長的光激發已存在于細胞內的光敏劑而引發的光化學效應。在光照之前,光敏劑處于基態,當用一定波長的光激發光敏劑之后,光敏劑吸收光的能量從基態躍遷至激發態,激發態的光敏劑極不穩定,與周圍的氧發生反應,然后通過以下兩種途徑產生活性氧:①處于激發態的三線態光敏劑與非氧底物發生遞氫或遞電子反應,產生自由基或自由基離子,近一步與周圍的基態氧發生反應產生過氧化物。②三線態光敏劑直接與基態的氧發生反應,光敏劑由激發態恢復至基態,而將能量傳遞給基態的氧,產生活性氧,活性氧可作用于細胞致其凋亡、壞死[18-19]。光動力療法與傳統的手術、放療、化療等腫瘤治療方法相比具有很多獨有的特點。①低毒性:在一項使用姜黃素治療胃腸上皮化生的I期臨床研究中發現,連續口服姜黃素8g/天,持續三個月,未發現姜黃素對人體有毒性[20],說明其作為光敏劑具有很高的安全性。②較高的選擇性:光敏劑有靶向腫瘤病灶的能力,光纖可將光源定位于目標治療區,僅激活光照區域內的光敏劑產生光化學反應,而非光照區組織中沉積的光敏劑不能被激發而不會產生光動力作用。③微創:相較于手術治療,光動力療法可直接對體表或通過自然腔道對體腔內的實體瘤進行治療,而不破壞其本身的結構。④可重復治療:光動力治療因其副作用小,患者耐受性較高,而且多次治療也不會影響光動力治療的敏感性。⑤協同治療:現已有報道指出,光動力療法可作為術前新輔助[21]應用于腫瘤的治療當中,或是與放療[22]、化學治療[23]相聯合。正因為光動力具有如此多的優點,所以被廣泛的應用于各種類型的腫瘤及良性皮膚病變的治療當中。光動力療法較為突出的副作用是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局部疼痛、皮膚的光毒性以及治療后較長的避光時間,但是隨著對光敏劑的不斷研發,一些新型的光敏劑克服了避光時間長的缺點。隨著激光光源、光纖技術及內鏡的發展,光動力治療儀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和優化。二極管激光光源相較于傳統的普通光源或是泵浦染料激光,方向性更強、單色性更好、能量更高,并且可通過光纖進行傳輸深入體腔內部治療。這一進步大大提高了光動力治療的效率,推動了光動力治療的發展。

        2.2姜黃素聯合光動力治療腫瘤的應用及機制

        光敏劑的選擇是光動力治療的關鍵,一種理想的光敏劑要具有結構明確、成分單一、性質穩定、活性氧產量高、體內清除速率快、毒性低的特點。研究發現姜黃素是一種高效、低毒的新型理想光敏劑。單獨使用姜黃素能降低AMC-HN-3細胞存活率,且呈現出時間和劑量的依賴性,聯合使用姜黃素和光動力療法相較于單獨使用二者,具有更強的細胞毒效應,而且聯合光動力療法時,姜黃素的使用劑量更低,全身毒性反應也更低。在電鏡下觀察聯合組較單獨治療組細胞出現典型的核染色質固縮、核碎裂以及凋亡小體[24]。現有研究發現姜黃素聯合光動力可顯著抑制包括宮頸癌、胃癌、乳腺癌、鼻咽癌、皮膚癌、白血病在內的多種腫瘤細胞的增殖,并促使其凋亡。而姜黃素聯合光動力治療腫瘤的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2.1活性氧的產生

        光敏劑通過能量轉化、電子轉移的方式將光能轉移給氧分子產生活性氧,而細胞內的活性氧主要由線粒體產生,產生出來的活性氧是誘導細胞凋亡的關鍵。有研究發現,用5μmol/L的姜黃素孵育胃癌MGC-803細胞后活性氧的產生量與激光照射強度呈正相關,較避光組有顯著差異[25]。Ahn等人也指出,姜黃素聯合光動力組較單獨治療組可以產生更多的活性氧[24]。線粒體產生的活性氧與周圍組織發生氧化反應,破壞生物膜、蛋白質及核酸,導致細胞結構和功能嚴重損害而死亡[26-28]。而且活性氧也可誘導細胞色素C的釋放和Caspase3的活化而導致細胞凋亡[29]。

        2.2.2細胞周期阻滯

        陳瑞川等人發現日光燈敏化的姜黃素顯著誘導MGC-803細胞凋亡,使細胞分化停滯在G2/M期[30]。而當姜黃素被360~480nm范圍內的激光照射后發現MGC-803細胞主要阻滯于細胞周期的G0/G1期[31]。分析其原因考慮可能是與激發光波長不同所致。2.2.3激活凋亡相關蛋白細胞凋亡是細胞在一定條件下自主發生的程序性死亡過程。而線粒體介導的凋亡途徑及Caspase家族的激活在細胞凋亡過程中起關鍵作用。近期研究認為姜黃素對中波紫外線照射的HaCaT細胞的光敏作用就是通過活化Caspase途徑引發的[32]。光敏化姜黃素作用于胃癌MGC-803細胞后,下調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達,上調促凋亡蛋白Bax的表達,使Bcl-2/Bax的比值顯著降低。當Bcl-2/Bax比值降低時,可導致線粒體內細胞色素C的釋放,同時激活凋亡蛋白Caspase-3、8、9,促使凋亡進入不可逆的階段。而且檢測到HSP70蛋白表達水平下降,也促使細胞色素C的釋放,進而促進凋亡[31]。與單獨治療組相比,姜黃素聯合光動力作用于AMC-HN3細胞促使線粒體膜電位顯著降低,細胞內細胞色素C含量顯著增高,線粒體途徑相關凋亡蛋白Caspase-3、9和PARP的表達明顯上調,引起更多的細胞凋亡[24]。

        3姜黃素作為聲敏劑應用于聲動力治療腫瘤

        3.1聲動力療法簡介及進展

        聲動力療法(sonodynamictherapy,SDT)是二十年前在光動力療法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腫瘤治療方法[33],它利用超聲波穿透組織的能力激活細胞內蓄積的聲敏劑進而產生抗腫瘤作用。超聲作為一種機械波,具有非常強的穿透能力,尤其高能聚焦超聲更是能無創傷地將聲能聚焦于深部組織,無需借助其他手段就能穿透深達5~10厘米的組織。相較于光動力療法大大提高了組織的穿透深度,可以滿足人體各部位、各器官治療的需要,克服了光動力療法存在的諸多局限性。由于聲動力療法問世較晚,目前還未發現能專門用于聲動力治療的增敏劑,現有研究常用的聲敏劑大多是具有聲敏活性的光敏劑。如第一代光敏劑:卟啉類衍生物、HP,或是第二代光敏劑:5-氨基乙酰丙酸、HMME、二氫卟吩等。使用兼具聲敏活性的光敏劑用于聲動力治療同樣會出現藥物排泄緩慢、避光時間長、皮膚光毒性等不良反應。因此研發具有化學純性、聲敏活性、高靶向性、低毒性的新型聲敏劑對于推動聲動力療法向前發展至關重要。現有研究發現姜黃素同樣也具有增敏聲動力的功效。

        3.2姜黃素聯合聲動力治療腫瘤的應用及機制

        姜黃素聯合超聲抑制腫瘤細胞主要是通過誘導細胞凋亡及壞死,且細胞凋亡占主要地位[17],但誘導凋亡的機制還未能闡明,主要認為是與誘導細胞線粒體損傷、線粒體自噬、活性氧生成相關。Wang等人[34]研究發現,超聲聯合姜黃素后能大幅提高對CNE2鼻咽癌細胞的抑制率,并在透射電鏡下觀察發現單用姜黃素組、單超聲組的超微結構改變不明顯,而在聯合組中發現細胞微絨毛消失、細胞膜出泡、染色質凝集、線粒體腫脹,這些都是細胞凋亡的特征性表現,說明姜黃素聯合聲動力是通過誘導細胞凋亡的方式殺死鼻咽癌細胞的。還有實驗發現姜黃素聯合聲動力治療鼻咽癌CNE2細胞后六小時,在透射電鏡下觀察到嚴重的線粒體腫脹、破壞及線粒體自噬[35]。說明線粒體自噬是導致鼻咽癌細胞死亡的關鍵。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聲動力聯合姜黃素治療CNE2細胞及由THP-1誘導產生的巨噬細胞后均出現線粒體膜電位下降的情況,而且較單一方法治療時下降更為顯著。通常在發生線粒體形態改變之前就會出現線粒體膜電位的變化,線粒體膜電位下降是線粒體損傷的敏感指標。聯合治療顯著地損傷了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而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是否正常直接關系到細胞的存亡,當線粒體結構被破壞、功能異常時會干擾細胞呼吸鏈、破壞細胞能量代謝、使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開放、線粒體細胞膜電位下降[37]。線粒體的損傷在聯合治療誘導細胞死亡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在對聲動力聯合姜黃素治療鼻咽癌的實驗中還發現,聯合治療組活性氧的產生量顯著增多[36]。即使姜黃素本身具有抗氧化的活性,然而與聲動力聯和后,超聲產生瞬態空化釋放出光能,激發姜黃素產生大量的活性氧物質,高水平的活性氧導致線粒體損傷及鼻咽癌細胞的死亡。

        4總結與展望

        第2篇:姜黃的功效與作用范文

        [關鍵詞]姜黃素;血管生成素-2;缺氧誘導因子-1α

        姜黃是姜科植物(CurcumalongaLinn)的根莖,屬于活血化瘀藥,始載于《新修本草》,具行氣滯、散風活血而止痛之功效。姜黃素是姜黃的主要成分,其主要藥理作用有抗炎、抗腫瘤、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脂質過氧化等[1]。姜黃素的抗腫瘤作用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已成為腫瘤預防和治療的一個研究熱點。我們從血管形成抑制的角度,對姜黃素抗腫瘤的作用機制作了進一步的研究。

        材料與方法

        1實驗動物及瘤株

        昆明小鼠72只,雌雄各半,6~8周齡,體質量(20±2)g,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小鼠肉瘤S180細胞由武漢大學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提供。

        2藥品

        姜黃素購自sigma公司,純度97%。

        3方法

        3.1荷瘤鼠模型的建立

        小鼠肉瘤S180瘤株,腹腔傳代接種。待腹水生長旺盛時,抽出腹水,細胞計數,調整細胞濃度為107個細胞/ml,在小鼠腋下皮下注射S180肉瘤細胞,每只接種0.2ml。

        3.2治療及分組

        60只小鼠于接種當天隨機分為4組:隨機分為空白組、姜黃素低劑量(40mg/(kg•d))組、姜黃素中劑量(80mg/(kg•d))組、姜黃素高劑量(160mg/(kg•d))組,每組各15只。姜黃素組每天予以姜黃素相應的劑量灌胃。治療10d后處死小鼠,剝離瘤體。接種成瘤率為100%。

        3.3微血管染色

        免疫組化SABC法染色血管,微血管染色試劑盒(一抗為人相關第八因子)為武漢博士德生物公司產品。大劑量各組和對照組瘤體剝離后,切取標本,固定,包埋,切片。經染色后的切片,內皮細胞褐染,血管呈黃褐色,易于辨認。MVD的測定按Bosari等[2]報道的方法進行,先在低倍視野下選取腫瘤微血管最豐富的區域,既“熱點”,再在400倍視野范圍計數被染成棕色的微血管數目,取3個數值的平均值作為MVD值。任何棕染的內皮細胞或內皮細胞簇,只要與臨近的微血管、腫瘤細胞或其他結締組織分開,就視為一個血管,盡管血管腔常可看到,但并不作為判斷血管的標準。為了避免較大血管對計數的干擾,對管壁有較厚平滑肌包繞或管腔>8個紅細胞面積的血管不予計數。

        3.4Ang-2和HIF-1α免疫組化

        Ang-2和HIF-1α免疫組化檢測試劑盒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公司。各組瘤體剝離后,切取標本,固定,包埋,切片。按照試劑盒說明操作。陽性細胞呈棕黃色,免疫組化染色評分按Rahman等[3]的方法進行,即Ang-2和HIF-1α的評分標準是:根據著色細胞的比例(染色范圍)及染色強度,染色范圍(陽性細胞比率)分為0~4級,陰性為0;陽性細胞1%~25%為1;陽性細胞26%~50%為2;陽性細胞51%~75%為3;陽性染色76%~100%為4。染色強度劃分為0~3級:陰性為0;弱陽性為1;中等強度為2;強陽性為3。

        4統計方法

        運用SPSS統計軟件,采用t檢驗。

        結果

        1姜黃素對S180瘤體微血管密度的影響

        經免疫組化SABC法染色后的切片,血管內皮細胞被褐染,對照組可見微血管廣泛分布于腫瘤間質內,實驗組微血管相對少見。各組小鼠移植瘤內微血管密度,結果見表1。

        2各組對S180瘤體Ang-2和HIF-1α表達的影響

        免疫組化結果顯示,Ang-2和HIF-1α蛋白在S180肉瘤組織中呈高表達,主要表達于細胞的細胞質。中劑量和大劑量姜黃素對Ang-2和HIF-1α的表達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大劑量組作用最明顯。結果見表2。

        討論

        祖國醫學認為“久病必瘀”,腫瘤患者臨床多出現血瘀癥候,活血化瘀是治療瘀癥的主要方法。目前人們正致力于開發和研究能抑制血管生成從而有效地阻止腫瘤生長和轉移的藥物。常用活血化瘀藥姜黃是抗腫瘤復方常用藥,其主要有效成分―姜黃素(curcumin)在防治腫瘤等方面有明顯作用,在抗腫瘤方面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4],美國國立腫瘤所已將其列為第三代癌化學預防藥。

        缺氧誘導因子-1α(HIF-lα)表達增加可使腫瘤血管形成相關基因表達升高,包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纖維生長因子(FGF)、轉化生長因子α(TGFα)等,VEGF在腫瘤血管行程中起關鍵作用[5]。目前的研究表明:在缺氧時調節VEGF的信號傳導途徑中,HIF-1起中樞紐帶作用,它的功能不僅使VEGF的mRNA穩定性增加,而且能增加VEGF的轉錄活性[6]。HIF-lα對腫瘤血管的形成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血管生成素-2(Ang-2)的表達是腫瘤血管新生起始及加強的關鍵因素之一,與腫瘤血管形成的數目、臨床分期、預后關系密切[7]。Ang-2在腫瘤組織中的表達明顯高于周圍正常組織,且特異表達于腫瘤邊緣的血管重建區[8],參與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延續,影響腫瘤的生長、轉移。設計針對Ang-2的干預,已經成為預防腫瘤轉移的潛在治療靶點。

        第3篇:姜黃的功效與作用范文

        關鍵詞:植物色素;分類;應用

        中圖分類號:Q9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2-0251-02

        1 引言

        色素可分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天然色素是指從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中分離提取,并經過人工純化、精制而成的色素。植物色素是天然色素中應用最多的色素。人工合成色素是指采用人工化學合成方法所獲得的有機色素,一般以苯、甲苯、萘等化工產品為主要原料,經過一系列反應化合而成。

        由于很多人工合成色素對人體有害,甚至有致癌的風險,引起各種安全問題,如“蘇丹紅”在食品中含量過高,有誘發腫瘤的危害。人們對色素的安全性要求日益增強。由于天然植物色素來源于植物,與合成色素相比有著許多優點,因此在人們生活中日益運用廣泛。

        2 植物色素分類

        植物色素依據化學結構的不同可分為花青素、類胡蘿卜素、類黃酮、吡咯類等主要色素。這些色素由于溶解性質不同還可分為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

        2.1 花青素

        花青素又稱花色素,是一種水溶性色素,是各種花色苷的總稱,廣泛存在于植物的花、葉、果實、莖等部位。花青素色彩種類繁多,在不同的pH值條件下顯色各異,酸性時顯紅色,中性時顯紫色,堿性時顯藍色,是構成色素王國的主力軍。據不完全統計,植物中27科,72個屬的植物中都含有不同含量的花青素。

        2.2 類胡蘿卜素

        葉綠體中除葉綠素外,還有其它呈黃色、橙紅色或紅色的色素,在光合作用中發揮重要作用,即類胡蘿卜素。類胡蘿卜素是胡蘿卜素和胡蘿卜醇的總稱,又稱多烯色素,是一類脂溶性的萜類聚合物。

        2.3 類黃酮

        類黃酮是一類次生代謝產物,它以結合態(黃酮苷)或自由態(黃酮苷元)形式存在廣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花卉等植物中。類黃酮多顯淺黃色或無色,少數顯橙色。類黃酮一般可分為黃酮醇類、黃酮類、黃烷酮類、黃烷醇類、異黃酮類等幾大類,其中在植物界分布最廣的是黃酮醇類和黃酮類,就目前發現的已有400多種[1]。

        2.4 吡咯類

        吡咯類色素主要包括葉綠素及其銅鈉鹽、鋅鈉鹽,廣泛存在于綠色植物的葉綠體中,如高等植物的葉片和果實的綠色部位。

        2.5 其他類色素

        其他類色素主要是蒽醌類色素、紅曲色素等。蒽醌類色素主要包括紫草紅、酸棗紅、胭脂紅、紫膠紅等,主要存在于植物地下根莖和紅甜菜中[2],在藥用植物中也較為常見,如決明子、何首烏、虎杖等。紅曲色素是多種色素的混合物,主要有紅色系和黃色系兩大類,可由紅曲米中提取制得。

        3 植物色素的應用

        植物色素的產生是植物組織自然生長和新陳代謝的結果。大部分植物色素無毒無副作用,有的色澤鮮艷,有的含有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營養物質,有的還兼有藥理性能,植物色素因其性能在食品保健、化妝品、紡織品等行業均有應用。

        3.1 在食品著色中的應用

        植物色素的著調自然,接近天然色澤。人類很早以前就開始使用天然色素為食品著色,我國古代就有用紅曲米釀酒、醬肉和制做紅腐乳,我國江南一帶在清明時節有采集菊科的鼠草做成青團子的習俗,廣西布依人用楓樹樹葉、紅蘭草、紫蘭騰、板藍根、密蒙花做出了色香味俱全的五色花米飯。

        有的植物源類胡蘿卜素可作為著色劑,直接添加到糕點、乳制品、冷飲、糖果等食品。類黃酮中最常見的姜黃素,也廣泛應用于食品著色加工中。

        3.2 在醫療保健中的應用

        一些天然色素本身不H具有營養價值,此外還具有一定程度的藥理作用,如在清除自由基、抗氧化、降血壓血脂、調節免疫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些種類的類胡蘿卜素,如β-胡蘿卜素在人體內可轉化成維生素A。維生素A是維持人體健康不可獲卻的物質,維持正常視覺功能和維持骨骼正常生長發育的作用。花青素是羥基供體,具有抗氧化防衰老、抗炎抗癌、增強免疫力的藥理作用,在眼科學和治療各種血液循環失調,保護心血管方面均有療效[3]。類黃酮在抗氧化、防變異、延緩衰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在化妝品中的應用

        植物色素由于具有安全無危害及色彩鮮艷等諸多優點,天然植物色素應用于化妝品成為一種趨勢。如紫草素等被作為一種化妝品的色素組份,應用于在面乳、面霜、美容水、發油、浴油、唇膏等化妝品中,紫草素除了具有著色劑的基本功效外,還兼具收斂毛孔、抗菌消炎等諸多功能[4]。

        3.4 在染發劑中的應用

        天然植物色素安全無毒不會引起皮膚過敏,能避免化學染發劑對人體健康所造成的損害,越來越受崇尚自然的時尚人士和追求健康老年人的青睞。

        據記載,天然植物色素應用于植物染發劑的還有蘇木紅、甘菊蘭、生姜提取物、鼠尾草提取物等十幾種天然植物色素。我國的蔡向源研制了一款由何首烏、蟛蜞菊、生地、旱蓮草和靛青組成的中草藥植物染發劑,不但染發,同時還具有殺菌、滋養頭皮和護理頭發的藥理作用。

        3.5 在紡織中的應用

        植物染料染出的織物不僅具有植物特有的芳香,而且其染料殘渣一般可以自然降解,對環境沒有危害,印染好的紡織成品對人體也無過敏和其他的副作用,以上優點使得植物染料在服飾,高檔紡織品等領域日益應用廣泛。

        常用的天然植物染料有:靛藍、紅花、姜黃、蘇木等。靛藍廣泛應用于纖維素織物的著色,不僅經濟環保,還是一種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老染料。紅花是一種紅色染料,其特有的胭脂紅在印染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藥姜黃的根莖含有姜黃素類色素,是一種黃素,上染性好而且色澤鮮艷。蘇木為豆科蘇木屬植物蘇木的干燥心材,是一種絳色染料。

        4 植物色素應用展望

        我國自然資源,植物品種繁多,著力于我國豐富的自然植物資源,許多天然色素生產的原料都可以開發利用。挖掘植物色素的保健功能,擴大功能性食品添加劑市場;加強和改進色素的提取工藝,提高天然植物色素的純度和穩定性;開發新的色素品種,為人們提供優良優質的天然植物色素產品,將成為色素行業的趨勢所向,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龔盛召.黃酮類化合物保健食品大有開發價值[J].廣州食品工業科技,2002,18(1):63-64.

        [2]郎中敏,索全伶,吳剛強.蒽醌類食用色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食品添加劑,2006(6):76-78.

        第4篇:姜黃的功效與作用范文

        大黃首載于《神農本草經》,“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利五臟”,其性寒,味苦,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具有瀉下攻積、瀉火解毒、活血祛瘀、利膽退黃的功效。因其氣味重濁,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斬關奪門之力,故號為將軍。大黃以通為用,適用范圍較廣,魏師臨證喜用制大黃,取其緩下積滯、不傷正氣之功,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發揮其特長,治療諸多疾病,屢奏佳效。現介紹如下。

        1 消化系統疾病

        案例1:患者,男,44歲。自訴胃脘部脹滿3月余。診見患者面色少華,胃脘部痞滿脹悶,噯氣頻作,進食后加劇,無泛酸,食納不馨,不思飲食,倦怠無力,曾服嗎丁啉等藥物未見明顯改善,夜寐較淺,易于驚醒,大便欠暢,二三日一行,舌淡紅,苔薄,脈細滑。西醫診斷:慢性胃炎;中醫診斷:胃痞,證屬脾虛失健,胃失通降,氣滯中焦。治擬和中緩急、理氣止痛。處方:桂枝15 g,白芍15 g,茯苓30 g,佛手9 g,香櫞皮10 g,蒲公英15 g,白花蛇舌草15 g,炒雞內金15 g,制大黃15 g,炒枳實、炒枳殼各15 g,黃芪30 g,炙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7劑后,胃脘痞脹感減輕,少有噯氣,食納較前有所增加,偶感疲乏無力,大便尚調,一二日一行,舌淡紅,苔薄,脈細。諸證減輕,效不更方,續進原方14劑,諸證消失,面色紅潤,胃納馨,體重略增,大便暢調,夜能安睡。

        按:胃為水谷之海,主通降,以降為和。胃失通降,胃氣上逆,則見脘腹脹滿,噯氣呃逆,大便欠暢。《素問·陰陽印象大論》云:“濁氣在上,則生嗔脹。”故而胃脘通降之正常是繼續受納的前提條件。本案患者雖有脾虛失健的表現,但魏師認為,近人飲食甚多,營養富足,非大補所能取效,故方中多加大黃,取其通腑之功,以通為補,以降為順,大便調暢,脾胃功能自然恢復,夜寐自能安睡。

        2 代謝性疾病

        案例2:患者,男,49歲。自訴頭暈脹痛3年。診見形體肥胖,精神不振,頭昏蒙重,時有脹痛,頸項板滯,肢體困重,食納不馨,晨起口中粘膩,二便調,舌質偏黯,苔白膩,脈弦滑。BP 180/100 mm Hg。患者既往有高血壓、高脂血癥病史3年,血壓最高可達190/115 mm Hg,平素服藥不規則。工作應酬繁忙,多食肥甘厚膩,飲酒較多。空腹血清膽固醇(TC)為8.2 mmol/L;三酰甘油(TG)為2.9 mmol/L。B超示:肝內血管影模糊,后見衰減波,肝內重度脂肪浸潤。西醫診斷:高血壓、高脂血癥、脂肪肝;中醫診斷:眩暈,證屬痰濁中阻,上擾清竅。治擬消痰降脂、燥濕通腑。方藥如下:制膽南星15 g,法半夏15 g,天麻15 g,炒白術15 g,陳皮12 g,茯苓15 g,葛根18 g,全蝎3 g,蜈蚣1條,厚樸15 g,土茯苓30 g,決明子10 g,制大黃10 g, 西瓜翠衣30 g,天花粉10 g,川芎12 g,炙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服。服上藥1個月后復查TC降至4.6 mmol/L,TG降至1.3 mmol/L。B超示:肝內輕度脂肪浸潤,較前明顯好轉。BP 140/95 mm Hg。余癥隨失。

        按:本例患者有高血壓、高血脂癥,屬現代醫學“代謝綜合征”范疇。多因飲食不節、脾失健運、痰濕內生所致,而“痰”既是機體津液代謝障礙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子。機體輸化失常,痰濁入血,則成高脂血癥;痰濁上擾清竅,則見血壓升高。對此類疾病,魏師多采用燥濕化痰、行氣通腑法治療。方以二陳湯為基礎,伍制大黃、決明子,使痰濁之邪從下而走,祛除胃腸蓄積,減少病理產物,阻止惡性循環,恢復胃腸功能,促進飲食與藥物的有效吸收。

        3 慢性肝病

        案例3:患者,男,47歲。20世紀80年代患者被查出“乙肝大三陽”,從未進行任何治療。患者有家族史,其母親、兄弟姐妹均有肝炎病史。4年前查B超提示:肝區光點粗。1個月前體檢,查上腹部示:肝硬化,脾大,胰頭局限性脂肪沉積。總膽紅素23.8 IU/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61 I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40 IU/L,總膽汁酸7.0 μmol/L,總蛋白78 g/L,白蛋白44 g/L,球蛋白34 g/L。HBV-DNA 2.45×105copis/mL,透明質酸170 μg/L,Ⅲ型膠原54 μg/L,Ⅳ型膠原76 mg/L,甲胎蛋白3.09 μg/L,鐵蛋白301.3 μg/L。患者面色晦黯,晨起口干苦,無兩脅脹痛,胃納較差,夜寐欠安,排便不爽,1日2次,質偏稀,舌質偏紅,苔薄白,脈弦細。西醫診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中醫診斷:鼓脹,證屬肝陰不足,毒瘀內結。治擬滋陰疏肝、解毒活血。處方:北沙參15 g,麥冬15 g,枸杞子15 g,生地黃15 g,當歸12 g,天花粉10 g,郁金15 g,半邊蓮、半枝蓮各15 g,白花蛇舌草15 g,敗醬草30 g,炮穿山甲10 g,益母草30 g,丹參30 g,桃仁9 g,土茯苓30 g,白芍15 g,姜黃15 g,決明子10 g,制大黃10 g,黃連3 g,生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2周后,排便爽,日一二行,皆成形。上方酌情加減,連續服用3個月后,面色晦黯明顯改善,病情穩定,胃納正常,夜寐能安,二便調暢。復查肝功能等指標,除HBV-DNA略高出正常值外,余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繼進原方鞏固治療。

        按:肝炎、肝硬化屬中醫學“脅痛”、“鼓脹”范疇。其病機多為肝、脾、腎功能受損,氣血水代謝失常。本病多為虛實夾雜之證,本虛為氣血陰陽虛損,標實為氣滯血瘀水停。治宜標本兼治,攻補兼施。魏師臨證常以一貫煎或柴胡疏肝散為主方,無論標實為主或虛證明顯,均佐用制大黃,以增強療效,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作用。大黃歸心、肝經,性寒,味苦。其苦寒瀉降,能瀉火解毒以清無形之邪熱;氣味俱厚,能通腑攻下除有形之積滯;走氣分兼入血分,能行氣血,化瘀滯。

        4 慢性腎病

        案例4:患者,女,69歲。患者10余年前勞累后開始反復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尿常規提示血尿、蛋白質和白細胞增多。每次口服沙星膠囊后癥狀改善,曾被診斷為“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膀胱炎”。3周前因勞累后出現小便澀痛墜脹,溺痛不著,淋瀝不盡,小溲色黃,伴有腰膝酸軟,神疲乏力,于外院口服抗生素后癥狀改善不明顯,口干無味,胃納可,大便每日一行,便質適中,眠可(每晚6~7 h)。多次查尿常規示:白細胞(++),蛋白質(+),潛血(+)。舌淡紅,苔濁膩,脈弦滑。西醫診斷:尿路感染;中醫診斷:勞淋,證屬腎陽不足,兼夾濕熱。治擬溫補腎陽、瀉濁利濕。處方:制大黃12 g,熟附塊10 g,龍骨、牡蠣各30 g,熟地黃15 g,山茱萸15 g,牡丹皮15 g,澤瀉15 g,茯苓30 g,山藥15 g,蒲公英30 g,大、小薊各15 g,白茅根30 g,益母草30 g,知母、黃柏各10 g,黃芪30 g,炙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14劑后,精神轉佳,乏力改善,小便澀痛癥狀略減,舌淡紅,苔薄白膩,脈弦滑。復查尿常規示:白細胞(+),蛋白質少量,潛血(+),上方去知母、黃柏,繼服30 d后復查尿常規基本正常,諸癥消失。

        按:本案患者淋證日久,勞傷過度,損及腎陽。魏師以六味地黃湯及大黃附子湯加減為用。方中六味地黃湯補腎填精;伍附子之辛熱助命門以溫陽化氣,微微生火,鼓舞腎氣,乃陰中求陽之治;大黃得附子之溫則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存。魏師認為,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多水液代謝障礙,邪濁毒素蓄積,臨證宜重視驅邪外出,故常配伍制大黃以導滯通便而瀉濁毒,使邪有出路,濕無從生,濁從下注,以降低機體代謝產物的蓄積,延緩病情進展。此法臨床用于慢性腎炎患者,能明顯改善血尿、蛋白尿,降低肌酐、尿素氮,改善機體生化環境,以延緩腎功能的惡化。

        5 結語

        第5篇:姜黃的功效與作用范文

        【關鍵詞】痤瘡;中醫藥臨床;綜述

        痤瘡是一種常見多發的皮膚病,多見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過后大都可自然痊愈。痤瘡好發于面部、胸背部等處,形成粉刺、丘疹、膿瘡結節或囊腫。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對稱。初起為毛囊口黑色圓錐形丘疹,擠壓可見黃白色半透明性蠕蟲樣脂栓排出。周圍可形成炎癥性丘疹,其頂端可形成結節囊腫,消退后遺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現代醫學認為,其病因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進,刺激皮脂腺分泌過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發細菌感染而發病。此病與微量元素鋅在發育期相對缺乏也有一定的關系,稱之謂“青年痤瘡”。

        中醫學認為,過食肥甘厚味,脾胃濕熱內蘊上蒸;肺經蘊熱,外受風邪;或冷水漬洗,使血熱蘊結,均可釀成本病。近年來,在診治過程中,人們發現,用中醫藥治療痤瘡,療效明顯,且劑型多樣,副作用小,現就其研究進展闡述如下:

        一、臨床研究

        1.1辨證論治:痤瘡,在中醫學中相當于“痤”或“痤痱”,或稱之謂“肺風粉刺”、“面瘡”等。最早的記載見于《黃帝內經》:“汗出見濕,乃生痤痱……郁乃痤。”(《素問·生氣通天論》)不僅指出了汗濕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總括了本病的病機所在。晉代《肘后備急方》提到本病發生在面部,故稱面瘡。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說:“面瘡”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瘡,頭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清代吳謙在《醫宗金鑒》中對本病的癥狀、病因、治法、方藥等作了更為全面的論述:“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因此,多數醫家認為痤瘡病位在肺,因于風熱,辨證分型多為“肺經風熱”。但現代臨床研究表明單一的“肺經風熱”已不能完全概括痤瘡的癥候特點,所以很多學者已經從多個角度對痤瘡進行辯證治療。

        張志禮將痤瘡分為:(1)肺胃積熱型:(多為痤瘡初起,以丘疹、粉刺為主)方用枇杷清肺飲加減;(2)濕熱蘊結型:(多為中、重度,皮疹紅腫熱痛,或有膿皰)方用枇杷清肺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3)痰濕凝結型:(多位囊腫結節,遷延不愈)方用海藻玉湖湯、參苓白術散合四物湯加減。歐陽恒等將痤瘡分為:(1)肺熱型:方用枇杷清肺飲加減;(2)脾胃實熱型:方用清胃散合茵陳蒿湯加減;(3)熱毒型:方用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4)血瘀痰凝型:方用血府逐瘀湯合二陳湯加減。經典教材及傳統中醫多認為痤瘡為實證,或熱,或濕,或痰,或瘀,然而隨著中醫的不斷發展及臨床經驗的累積,很多現代名醫提出了新的辨證思維。禤國維等強調滋補腎陰在治療痤瘡中的重要性,認為痤瘡除了肺胃血熱、腸胃積熱之外,還有腎陰不足,相火過旺,治療中采用墨旱蓮、女貞子滋補腎陰。何莉等從肝論治女子痤瘡,認為女子痤瘡多由于肝郁、肝熱引起,應用疏肝、清肝之法效果較好。余方從臟腑辯證入手,結合面部痤瘡的形態、分布及兼癥,將痤瘡分為心火亢盛、肺經風熱、脾胃濕熱及肝腎陰虛4型。其中,心火亢盛型,痤瘡以額部為主;肺經風熱型,痤瘡以頰部鼻周為主;脾胃濕熱型,發病以鼻及鼻翼兩側為主;肝腎陰虛型,發病以頰頦部為主。徐愛琴將體內臟腑與體表經絡有機聯系起來,認為痤瘡發生于前額與胃有關,在口周與脾有關,在面頰兩側與肝有關,發于胸部與任脈有關,發于背部與督脈有關。

        二、中藥外治

        痤瘡的病變部位主要在皮膚,痤瘡的外治藥物多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祛風殺蟲、消腫散結等功效,涂于患處,可使藥力滲透肌膚,直達病所,因此中藥外治治療痤瘡,具有療效確切,使用方便且副作用小等優點。現介紹以下幾種外治劑型:

        2.1洗劑:閆凌云等將228例痤瘡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18名采用白地蛇洗劑(藥物組成:蛇床子15g,白礬6g,地膚子15g,白蒺藜15g)、痤瘡靈(藥物組成:辛夷、琥珀、白芷、白及、川芎、紅花、黃芩、水蛭、珍珠粉等)、枇杷清肺飲加減進行治療,對照組100名采用過氧苯甲酰凝膠或霜劑、四環素、葡萄糖酸鋅片進行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92%,對照組總有效率83.64%,P<0.01;治療組復發率10.71%,對照組復發率41.3%,P<0.01。

        2.2酊劑:支萍以活血解毒為治療組方:苦參、白及、當歸、赤芍各50g,黃柏、丹參、大黃、甘草各30g,將上藥灌于大口瓶中,注60度白酒300ml,甘油300ml,氮酮5ml,一周后裝入100ml塑料瓶中。每日早晚各一次搽于面部。治療總有效率94%。

        2.3軟膏:適用于敏感或干性皮膚。馮永芳等采用自制尋常痤瘡膏(內含有大黃、苦參、黃連、白芷、僵蠶、白及、桃仁、茯苓等)治療痤瘡248例,有效率88.73%。

        2.4面膜:杜艷梅采用中藥面膜治療30例痤瘡患者。白及10g,黃芩10g,大黃10g,皂刺15g,白芷5g,紅花10g,白丁香5g,密陀僧3g。上藥混勻,打成細粉。另取當歸50g,加水煎煮2次,每次0.5h,合并煎出液,濃縮至約10ml。制成當歸浸膏。將當歸浸膏與醋混勻成粘合劑,將中藥細粉研成糊狀,即成中藥面膜。清潔面部后,以常規按摩加負離子噴霧,行手法按摩,洗去按摩膏,然后將中藥面膜敷于面部,約30min,以上方法每周1次,4次為1個療程。治療結果:治愈19例,顯效8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7%。史萍使用自制中草藥面膜進行治療。藥物組成:黃連10g,茯苓10g,丹參10g,白及10g,當歸10g,姜黃10g,白花蛇舌草15g,杏仁15g。以上成分共研為細末,取100g藥物細末加入250g香油調成按摩膏,再取細末50g,加入醫用生石膏200g調勻為面膜粉備用。潔膚后予面膜膏涂面,隔日1次。對照組外涂氯霉素酊,每日2次。二組療程均為4周。結果治療組55例,總有效率83.6%;對照組46例,總有效率52.15%。

        2.5霜劑:劉喜福等用中藥參柏霜治療100例痤瘡患者,其主要組成為:苦參、黃柏、丹參、百部、白鮮皮、地膚子、人參皂甙、冰片及凡士林、甘油、三乙醇胺、液體石蠟、尼泊金乙酯。對照組外用痤瘡王擦劑治療97例痤瘡患者,兩組療程均為4周。分別在治療1、2、3、4周后隨訪患者,結果治療組在4周內各階段療效均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

        2.5散劑:蔡綠珍[13]以消痤散(由黃連、黃柏、銀花、蒲公英、白芷、當歸等組成)外敷治療尋常痤瘡48例,對照組48例用美膚寶痤瘡膜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83%,對照組總有效率79.17%,P<0.05。郭四紅以白芷康散外敷治療痤瘡47例,每天1次,6次為1療程。經過3-6個療程的治療后,痊愈28例,好轉1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且治療過程中未出現皮膚過敏和其他不良反應。

        三、其他療法

        3.1針灸療法:周志杰等用針灸治療尋常痤瘡288例,主穴選用雙側合谷、曲池、肺經風熱配大椎、肺俞、風池穴(雙側),脾胃濕熱配足三里、內庭穴(均雙側),沖任不調配天樞、公孫、三陰交(均雙側)、關元穴,留針,結果:總有效率91.9%。李雙利[16]等用針刺療法治療痤瘡156例,選用肺俞、脾俞、心俞、肝俞及痤瘡凸起部周圍穴位,結果痊愈85例,顯效49例,好轉7例,無效15例。燕金芳用針刺治療尋常痤瘡36例,選用印堂、太陽、承漿、風池、人迎、水突、天容穴位,結果:36例1-3個療程的治療,治愈30例占83.3%,顯效5例占13.9%,無效1例占2.8%,總有效率97.2%。

        3.2耳穴療法:吳傳俊取耳穴肺、心、胃、神門、內分泌用王不留行籽耳壓,配合耳尖、背部俞穴放血,總有效率94%;翼健民主穴選肺、內分泌、神門、交感、皮質下、面頰,配穴用王不留行籽耳壓,總有效率98.3%;李斌選肺、胃、大腸、皮質下、神門、內分泌用六神丸耳壓,治愈率55.6%,總有效率96.3%。

        3.3刮痧療法:蔣曉霞采用刮痧加中藥外敷治療痤瘡56例,治療組取項背督脈經、膀胱經共5線,督脈經從啞門刮至腰俞以下,兩側膀胱經則分別從天柱至大腸俞以下,從附分至胞盲。刮完后囑患者飲水促進水液代謝,同時中藥局部外敷。對照組21例純用中藥局部外敷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4%,對照組總有效率76.1%,P<0.05。

        3.4穴位埋線:張理梅等運用四診八綱的方法,根據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癥狀、舌苔、脈象進行辨證選穴予穴位埋線治療100例痤瘡。肺經風熱型主穴:肺俞、曲池、大椎、尺澤,配穴為天樞、支溝、大腸俞、血海;腸胃濕熱型主穴:曲池、足三里、大腸俞、上巨虛,配穴為中脘、天樞、大橫、梁丘、陰陵泉;血瘀痰結型主穴:豐隆、陽陵泉、曲池,配穴為膈俞、血海、陶道;沖任失調型主穴:腎俞、三陰交、血海、關元,配穴為豐隆、足三里、肝俞、心俞。根據辨證取5-7個穴位,進行埋線,每次選用穴位與前一次不同,每2周埋線1次,3次為1個療程。結果臨床總有效率94%。埋線療法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用醫用羊腸線來替代毫針,起到長久刺激穴位,達到調整機體,治療疾病的目的。

        3.5飲食療法:患者宜少食甜食、脂肪、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豆芽、青菜、蓬蒿菜、冬瓜、絲瓜、苦瓜、荸薺)及水果。常飲綠豆湯有清肺熱、除濕毒之功。多食含長纖維的食品,保持大便通暢,對防治痤瘡有良效。此外,忌用油脂類、粉類護膚美容化妝品及含有激素成分的軟膏及霜劑;每日宜用溫熱水洗臉兩次,不要用堿性強的肥皂,洗時用力擦去面部脂垢;禁忌用手指擠捏面部丘疹粉刺膿瘡,以防遺留疤痕;保證睡眠充足,調整消化系統功能,這些均有助于痤瘡的治愈。古月論述痤瘡的飲食療法時,還提到山楂苡仁粥、苡仁天葵粥、二皮石膏山藥粥、二仁散結粥、海帶二豆湯、當歸柚子酒等藥膳食療方。

        四、實驗研究

        4.1中藥單藥及復方抗痤瘡丙酸桿菌的研究:陳紅斌[22]等測定大黃的幾種游離蒽醌對痤瘡主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結果發現大黃素對痤瘡丙酸桿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大黃酸對金黃葡萄球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夏明靜[23]選用22種抗菌消炎中藥有效成分作體外抑菌實驗,結果發現,痤瘡丙酸桿菌對丁香酚與桉葉素高敏,對黃芩甙、丹參酮I、蘆薈甙、厚樸甙、小檗堿、大黃素、葡甘聚糖、龍膽苦甙、丹皮酚、丹參酮II中敏,其作用均優于甲硝唑。楊柳[24]等對清肺愈痤丸進行藥效學研究,結果發現清肺愈痤丸20g/kg能非常顯著地降低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亢進(P<0.05);清肺愈痤丸20g/kg、40g/kg能減輕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的腫脹(P<0.01、P<0.05);清肺愈痤丸對痤瘡丙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分別為0.3125g/ml,0.625g/ml,0.625g/ml,說明清肺愈痤丸有明顯的抗炎、抑菌作用。

        4.2中藥對皮脂分泌影響的研究:丹參酮是丹參的脂溶性有效成分,周展超[25]等報道外用2.5%丹參酮治療痤瘡50例,8周后總皮損消退率測定,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后皮脂分泌率有明顯下降(P<0.05)。周計春[26]等報道消痤飲治療尋常痤瘡及其對皮脂分泌的影響,其成分為金銀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丹參15g、牡丹皮10g、赤芍10g、生地黃15g、黃柏12g、陳皮10g、生甘草10g),結果發現消痤飲治療后痤瘡患者的SER(皮脂分泌率)較治療前平均下降36%,經統計學處理,二者有極其顯著差異(t=8.89,P<0.01)。

        4.3中藥對痤瘡患者性激素影響的研究:王海鷹[27]比較肺經風熱、濕熱蘊結、痰濕凝結等中醫證型共90例女性痤瘡患者血清PRL、FSH、LH、T、E2、P水平,并與30例正常體檢者對比,結果發現女性痤瘡患者各證型組血清T、FSH、E2水平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或非常顯著性意義(P<0.05、P<0.01);3組血清T水平均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E2水平則低于正常對照組(P<0.01);肺經風熱組、濕熱蘊結組FSH水平低于正常對照組而痰濕凝結組FSH水平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說明性激素尤其是T、FSH、E2代謝失衡在女性痤瘡發病中起一定的作用。汪五清[28]報道中藥痤瘡飲(由金銀花、蒲公英、生地、黃芩、茵陳、丹參等10味中藥組成)有抗睪酮及雌激素樣活性,從而為治療痤瘡提供了理論依據。辛琳琳[29]觀察平痤飲治療女性遲發性痤瘡(FDAV)的臨床療效及其對性激素的影響,結果發現雄激素異常增高是FDAV的主要發病原因之一,平痤飲(藥物組成:金銀花、蒲公英、黃芩、黃柏、梔子、知母、生地黃、丹參、陳皮、紫草、皂角刺、白芷、浙貝母、牡丹皮、甘草)治療FDAV療效確切,總有效率94.8%,治療后血清睪酮水平明顯下降(P<0.01)。

        五、討論

        目前對痤瘡的治療,根據辨證論治中醫藥治療取得一定療效,從歷年來文獻報道來看,病因病機主要分為肺胃積熱型、濕熱蘊結型、痰濕凝結型、血瘀痰凝型等,此外還跟肝郁、肝熱、肝腎陰虛、沖任不調等類型進行辨證,選用方劑為傳統古方和自擬方劑。在中藥內治的同時,強調內外合治,配合選用外涂洗劑、酊劑、軟膏、面膜、霜劑、散劑及針灸、耳穴、刮痧、穴位埋線、飲食療法等,對減輕臨床癥狀,改善美容都有肯定的療效。西醫認為痤瘡的發生與痤瘡丙酸桿菌、皮脂分泌、性激素水平失衡等有關,目前中藥單藥抗痤瘡的有效成分及復方抗痤瘡的各種實驗研究也取得了頗佳的進展。目前存在的普遍問題是關于痤瘡仍缺乏統一的中醫辨證分型,科研設計不嚴謹,部分文獻不設隨機對照。目前的內服方藥以湯藥為主,中成藥較少,服用和攜帶不方便。痤瘡是一種常見多發又容易復發的疾病,需經常服藥治療,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緊張,開發見效快、服用方便、無副作用的中成藥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張志禮.皮膚科手冊.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4.472-473

        [2]歐陽恒,楊志波.新編中醫皮膚病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470-472

        [3]禤國維,范瑞強等.中藥消痤靈治療痤瘡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N].廣州中醫報,1995,12(3):6

        [4]何莉,蔣詩興,周賢惠.女子痤瘡從肝論治32例分析.新疆中醫藥,2002,20(4):25

        [5]余方.80例痤瘡的中醫分型與治療.廣西中醫藥.1995,18(4):5-6

        [6]徐愛琴,徐宜厚.診療痤瘡經驗.中醫雜志,1998,39(2):80-82

        [7]閆凌云,李敬哲.白地蛇洗劑合痤瘡靈治療痤瘡的臨床觀察,中醫外治雜志2005,14(1):17

        [8]支萍.苦參酊治療痤瘡30例.中醫藥信息,2001,18(3):26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你懂的网站亚洲欧美另类在线 | 偷拍台湾佬中文网 |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综合 | 精品呦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福利在线看国产精品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视看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