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優秀環境設計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環境設計初步課程是環境設計專業核心主干課程的開端,對高年級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與從業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針對環境設計初步課程的設置,文章借鑒建筑學設計基礎課程經驗,提出問題并進行反思,結合環境設計專業學科特色和專業內涵,對環境設計初步課程展開論述,以期對環境設計專業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
環境設計;設計初步;體驗式;分組討論
一、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背景
藝術專業教學改革在國外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20世紀初,以包豪斯為代表的設計教育體系在教學方法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際工作探討形式、色彩、材料和質感,將構成主義的要素帶進了基礎訓練,使學生了解如何客觀地分析兩度空間的構成,并進而推廣到三度空間的構成,為工業設計教育奠定了基礎。環境設計專業最初由室內設計專業演化而來,而室內設計作為一門學科則是數十年的事。1977年,中國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高考;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室內設計隨之步入發展正軌;1983年后,許多高校為適應社會需要設置了室內設計專業。根據教育部專業目錄委員會制定的歷年本專科專業目錄,環境設計包括的內容很廣泛,有室內裝飾設計、園林景觀設計、建筑環境設計、城市規劃等。環境藝術可分成室內環境藝術和城市環境藝術。“環境藝術設計”這一稱謂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當時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設計系(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將院系名稱由“室內設計”改成“環境藝術設計”,但專業名稱一直稱為“藝術設計(環境設計)”,就是俗稱的“環境藝術設計”方向。同時,工科類院校也設置藝術類專業,其中環境設計的基礎課程至今還沿襲建筑學專業的發展模式,而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知識背景、專業要求和學科的發展既區別于建筑學專業,也不同于傳統美術專業,所以環境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改革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二、問題的提出與反思
目前大多數高校設置了環境設計專業,并且環境設計專業與院校特色專業相關(表1)。工科院校設立環境設計專業大多以土木建筑專業為特色,依托建筑學與土木為學科背景,環境設計專業最初也依照建筑學建制設置專業課程。而從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的專業背景也由建筑學、環藝、視覺傳達、城市規劃等專業構成。依托建筑學設置的環境設計專業有以下優勢:宏觀上體現了環境設計的學科定位,以建筑學為學科依托,環境設計專業被打造成更注重應用性的專業學科;中觀上體現了教學的學科建設,環境設計專業學科建設以建筑學優秀的學科為支撐,其專業設置對環境設計的發展大有裨益;微觀上體現了不同的學習方法,在建筑學特色專業的引領下,環境設計專業課堂教學以教師講述為基礎,通過教師分析案例、講述設計方法和學生做快題設計練習等程序安排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對環境的基礎理論掌握得比較扎實,也在做實際項目的過程中鍛煉了實踐能力,理論和實踐得到了較好的結合。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形成了一種成熟的發展模式,其畢業生擁有明顯的學科優勢,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增強了就業核心競爭力。環境設計專業作為藝術設計的一個分支,明顯具有藝術專業的一些特質,如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審美具有獨特性、感性思維豐富等。環境設計專業與建筑學專業存在一些區別: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無論是心理素質還是專業能力都與工科學生具有很大差異,建筑學這類工科專業的學生更具有邏輯思維,而環境設計這類設計專業的學生多具備感性思維。建筑學作為工科專業與環境設計專業的專業要求具有很大不同之處。以環境設計專業方向為例,它一方面是理性的,必須適合工程設計的基礎條件和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注重感性表達,審美、風格、形式都是社會藝術思潮的展現。而藝術設計創作有時候更加強調個體行為,強調主觀認識與主觀表達。
三、教學探索研究
針對環境設計專業性質與學生思維方式,筆者在環境設計初步課程教學中嘗試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體驗式教學法環境設計基礎課程著重引導并培養學生掌握設計師思維方式。所以,教師將實地考察、親自體驗優秀設計案例納入環境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對即將進入環境設計行業的學生大有裨益。學生分組通過實地測繪,感受空間尺度,對設計要素進行初步了解,并在體驗中認知常用景觀植物。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在校園中選擇基地測繪,認識非常熟悉的樹木、臺階、座椅等,感受校園的空間構成與尺度感;其次帶學生去西安的大雁塔廣場、慈恩寺遺址公園等大型場地感受人文歷史氣息,讓學生在認知最基本的設計要素的基礎上感受深層次的設計主題式場地文化;最后學生分組交流溝通,選擇尺度適中的小地塊進行概念設計。教師運用體驗式教學法,可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與創新意識。體驗式教學不再局限于小空間的教室,而是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和學校,到大自然中感受尺度、氛圍、景觀并發現美和自我。
2.分組討論教學法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由學生選擇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對調研內容或者設計內容進行討論,這樣的集體學習方式比個體學習方式的學習效率更高,不同思想的交換可以使每位學生都得到更多的思想,也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協作能力,是環境設計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一項基本專業素質。在考察調研課程中,教師應根據調研內容如基地概況、氣候、地形地貌、文化背景等給學生分配任務,讓學生最后總結整理,形成調研報告。在設計內容中,小組成員分析基地現狀優勢與存在待解決的問題,進行前期的討論研究,方案的前期分析研究部分也是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然后小組成員根據前期的研究結果提出基地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不同的解決方法。這使學生了解到環境景觀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再單一,環境設計是一門發現美、創造美的學科。
教師除了要運用體驗式教學法和分組教學法之外,也不能忽視傳統教學方法。環境設計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一個相當成熟的體系,有很多好的方法和理論,是環境設計基礎課程改革的基礎。通過課堂教學,教師能收集相關的基本數據,如學生的藝術基礎、藝術素質、智商、天資等。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如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態度)、身心發展狀況以及學生對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編排的評價等,有助于教師及時獲取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意見。
四、結語
在環境設計初步課程教學實踐中,重要的一點是教師應注意轉變角色,由知識的傳輸者變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除了傳授課堂知識,還要進行體驗教學與分組教學的設計,并具備極強的課堂掌控力,調動學生的專業積極性和好奇心。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體驗優秀案例,并能對課堂分組討論適時進行提綱挈領的總結,為學生進行高年級的專業課程學習乃至進入設計行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岳邦瑞,段德罡.高等建筑教育.城市規劃專業低年級教學改革的探索.高等建筑教育,2006(3).
受過去陳舊的教學模式影響,當前的園林生態學教學中還存著很多弊端,阻礙了教學進步,急需改革。在此以環境設計專業為例,提出一些改革建議,包括教學觀念和內容的更新、先進教學方法的應用、實踐課的增加,以及師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 環境設計;教學改革;園林生態學
環境設計專業涉及城市規劃、室內設計、園林建設和公共藝術設計等領域,因實用性較為突出,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而傳統的教學存在很多弊端,如缺少實踐鍛煉、教學方法單一等,因此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園林建設、室內裝潢等行業備受重視,這就對環境設計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影響,針對以往教學方法太過單一的缺陷,應進行改革,掌握多種方法并能夠靈活運用[1]。
1更新教學觀念和內容
1.1理念更新
現代教育非常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所以首先,應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堅持生本理念,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突顯其主體性。利用有效手段,激發學生興趣,調動起積極主動性,轉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作為輔助者和引導者,要敢于接受新知識,并進行新的嘗試。環境設計專業經常需要人工繪圖、搭配色彩、提出新創意,并熟練操作計算機等基本技能,而學生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性,需要教師了解學生興趣和心理規律,真正地體現以生為本理念。其次,學習理論知識的主要目的是在實踐中應用,環境設計專業的目的是培養出更多的實用型人才,所以要重視實踐。以室內設計課程為例,需要學生掌握辨別裝飾材料、熟悉施工流程的能力,若只傳輸知識,學生很難理解。但若是帶領學生在材料市場或施工場地學習,將會取得更好效果。
1.2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同樣重要,首先,課程要和專業緊密結合,環境設計的范圍其實很廣,涉及領域較多,尤其是在基礎課上,必須結合專業設計,體現出較強的專業性[2]。如在學習色彩搭配時,不妨增加光與色彩之間的關系等內容,讓學生了解在今后設計時如何根據光線選擇顏色;而在設計素描課上,應增加室內空間、家具結構等寫生內容,使學生盡早適應實際生活,而不是僅僅在學習理論。其次,教學內容要根據社會需求和市場而加以調整,不可與實際相脫節。例如,環保節約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在建筑設計或者室內設計教學上上都要突出綠色生態這一特點。教學內容要具有針對性,根據崗位工作要求,形成健全的內容體系。
2積極引進新教學方法
具體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教學效率和質量,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方法不能過于單一,而且一定要有效,能夠取得進步。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許多新方法都經受住了考驗,應用越來越多,在此主要介紹以下2種方法。
2.1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把課堂教學活動視為一個完整的項目,按照規范的流程、操作要求逐步完成。通常要經過項目選擇、項目實施、能力轉化、能力提高幾個階段,部分高校采取此方法,結合現代化技術,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教師發揮引導作用,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多個項目,然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擅長選擇合適的項目。接下來的設計、實施工作就要學生獨立完成,最后展示成果,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例如,園林植物景觀規劃項目,植物在園林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既是景觀,又起著綠色環保的作用[3]。實際中的規劃工作涉及多個部門,首先是要對項目進行策劃,考慮其可行性和合理性;確定項目后,需初步規劃方案,根據其用途、性質以及可能帶來的各種效益綜合考慮;然后對方案進行修改,直到滿意后,開始施工圖的設計;最后一步是對施工圖進行變更。在此過程中,盡量遵循實際崗位要求,提前熟悉崗位環境,使自己的操作能力進一步提升。
2.2實例教學法
上面已經說到,環境設計是針對的具體項目、具體工程,理論知識必然是要用到實際案例中的,而且具體案例不同,所采用的技術、方法、要求等也有差異。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部分理論知識比較抽象,不好理解,需要借助實際案例進行分析。世界上有很多經典的建筑、雕塑、室內格局,都是著名設計師的作品,有許多可借鑒之處。國內也有很多案例值得借鑒,如植物對污水具有凈化作用。那么如何凈化,具體如何操作,又會取得怎樣的效果是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此時不妨以石家莊“清源節流行動”為例,通過分析洨河水污染的處理方案和具體措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相關理論知識。除了提供實踐經驗,案例教學還有很多優勢,比如可以反映行業最新動態、可以提高學生科學設計的意識、發揮模范作用引導學生進步等。
2.3其他方法
目前,各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還有很多優秀的方法,如角色扮演法,試著讓學生扮演教師講課;頭腦風暴法,鼓勵學生提問,培養其創新意識,集思廣益,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創意;實踐-理論-實踐法,即先通過實踐讓學生初步了解理論知識,并主動去總結探究,然后針對重點難點加以講解,再把整個理論知識串起來,加深記憶。課堂結束后,再次應用于實踐,操作技能會有很大的提升[4]。
3提高實踐實訓課比重
為了使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技能,并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必須增加實踐實訓課的比重,爭取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足夠的實踐機會。就環境設計專業而言,創意無比關鍵,所以實踐課程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為主。加大投資,建立起專業的實訓室,除了實訓中常用的畫板、畫筆等基礎物,還要注重氛圍的營造和整體結構的設計,包括選材、形狀和風格等,都要結合專業課程和企業需求考慮,盡量保持一致。除了動手操作區域,實訓室內還應有材料存儲區、教學示范區、作品展示區、現代化信息技術區等。當確定一個項目后,搜集材料、獨立思考、動手操作、作品展示、最終評價等工作最好都能在實訓室內完成,一來可充分利用資源,二來能夠提高學生的工作效率。部分學生想象力很豐富,經常能想出很新穎的創意,但缺乏平臺展示。所以,學校要經常辦一些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參加,給他們一展身手的機會。例如,舉辦校級技能大賽、原創作品比賽、模擬實踐設計活動等,在寒暑假也可以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實習。實際教學證明,很多優秀設計師都是在此類活動中積累了大量經驗,而且對市場需求更加了解,所以設計水平要高于一般的學生。
4提高師生的綜合素質
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師生的努力。教師在新的教育環境中退居幕后,其實責任更重,要真正提高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師的業務水平,就必須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積極鼓勵專業教師參加相關的專業培訓與研討會,吸收新知識與新理念;鼓勵專業教師參與社會行業的職稱評定;有目的的讓專業教師進入相關企業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的實際工作技能與經驗,確保其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能夠將最新、最好、最實際的技能傳授給學生;鼓勵專業教師多參與實際工程項目,并以實際項目為任務,驅動教學的實際案例對學生進行教授,在親身經歷項目過程的同時,把實際工作的經驗與技能同學生一起分享,達到務實教學、增加學生實踐經驗的目的[5]。學生亦是如此,除了深入理解環境設計專業,了解該專業的社會現狀,還要養成獨立思考、仔細觀察、認真總結的習慣,強化自身創新意識,學習計算機等現代技術,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同時,要完善自身道德素質,以便將來能夠更好地勝任崗位工作。
5結語
環境設計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緊密的一個專業,在實際中有著廣泛應用,包括室內設計、園林規劃、建筑設計等。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快速吸收理論知識,提高自身技能,需對以往的教學進行科學改革。
參考文獻
[1]袁方.關于教學改革的思考——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魅力中國,2010,22(27):154-155.
[2]張榕泉,吳海燕,夏建紅,等.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以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劍南文學,2012,24(10):170-172.
[3]吳玉琴.園林生態學教學改革探討[J]綠色科技,2011,20(7):245-246.
[4]季玲.信息時代的教學改革模式初探——以環境設計專業為例[J].時代教育,2013,22(15):173.
一、環境設計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內容不利于知識型人才向操作型人才的轉化
注重理論知識與設計技能的培養,忽視書本知識與實際操作的聯系,是目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設計作業內容脫離實際項目,使學生在校期間很難了解到實際工程的狀況,增加了學生對實際工程理解的難度,特別是那些剛步入社會的學生在面對實際工程時往往束手無策。如何使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實踐進行有機整合,是環境專業教育應廣泛研究的核心問題。教學手段不利于學生開放性思維的發展。以往環境專業的教學只注重圖面表現,教學手段單一,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阻礙了開放性思維的發展。
1.2 教學體系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
環境設計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所涉及專業知識面寬廣,操作性和動手能力要求高。過去由于沒有科學的教學規劃,教學體系普遍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各校環境專業在課程設置中普遍采用三段式教學模式,即設計與畢業設計之間缺乏銜接,各階段所學知識點無法順利轉化為畢業設計成果。
二、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創新性
2.1 從教學的方法和內容來探析
首先,要注重課堂教學內容上的連貫性和科學性。不斷加強環境設計課程與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外環境設計等專業相關的課程的聯系,互相借鑒,互相滲透,達到整體推進的目的。其次,培養學生個體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獨立創新精神。采用實際的工程項目為設計教學內容,加強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再次,課堂內應以精講和案例教學為核心輔以高科技手段。在課堂上要注重講透教學的重點,切實做到精煉而到位。引用當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實際案例,適時開展課堂內討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適當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針對當前大學生的發展特征和接受能力,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如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等,增強教學效果。改變學生的學列方式,改變傳統的偏重于記憶和被動接受知識傳輸的教學方法。
2.2 從環境專業的硬件設施來探析
前環境專業硬件設施有以下幾點不足:(一)環境設計專業用于教育的理論和與之匹配的實踐體系大多數是早先翻版國外的內容,不能與時俱進的理論和實踐注定了不適應當前環境的要求:(二)環境設計相關專業設置比較盲目。環境設計與某些專業一樣,皆屬于基礎領域,在設置專業的時候,不能因為沒有就業市場而將某些專業進行壓縮或取消,與之相對的,有部分專業因為市場相對火爆,拼命擴招致使教學質量持續下降:(三)環境設計實踐的局限性和實踐條件的不完善性,使大多數專業在教學的過程中與現實實踐環節相脫離,理論與實踐不能同步,而這正是阻止學生就業率提高的罪魁禍首。
綜合上述三點所述,環境設計要創新,首當其沖需要創新的是相關專業的教育理論、專業設置和實踐體系。要結合我國當前的國情,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則的指導下,更新已經不適用于當前社會的專業和理論,改造實踐體系中落伍了的鏈條,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使理論、實踐與社會的步伐相一致,從而增加環境專業的潛在價值和核心競爭力。
2.3 教學方法與手段
一是啟發式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并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維空間。以空間為主線,強調建筑及室內外空間環境綜合的思維理念和開放的知識結構。二是互動式教學方法。突出課程的互動性,強調集體評圖在設計主干課中的作用,重視設計課的反饋環節,每一次草圖及正式圖完成后都要組織評圖,由學生介紹方案,并鼓勵師生及同學之間進行討論,各種集體評圖及答辯使學生能力得到全面鍛煉,一方面討論式的輔導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分析與判斷的能力。設計過程中的互動式教學方法強調設計過程,鍛煉學生的“執行一轉化”能力,強化教育目標。
關鍵詞:信息時代;環境設計;教學;改革
在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下,環境設計教學也在加速轉型升級。圍繞信息技術加速產業延伸,將現代藝術設計納入生態環境建設之中,能夠實現現代設計和環境理念的相互結合,以一種多元化、多形式的教育模式,加速環境設計的教學實踐,培養多元化藝術設計人才。
一、環境設計教學改革的實施價值
環境設計指的是建筑室內外的空間環境,是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進行整合設計的一門實用藝術。環境設計所涉及的學科較為廣泛,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劃學、人類工程學、環境心理學等學科,同時借助于一定的組織形式和圍合手段,達到對空間界面的設計化處理。進入21世紀,互聯網信息技術加速發展,環境設計教學改革沿著更加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在推動“課上教學和課外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信息教學能夠引導學生融入課外實踐,培養出熟悉理論知識又兼具實踐操作方法的環境設計人才,借助于多媒體信息技術,充分挖掘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中的精華和內涵。深入鉆研提升藝術教育的教學方法,將設計類課程的新思維和新方法納入教學實踐,使學生處于個性化、多維度、開放性的教學模式之中,通過一系列的教育舉措,促進本科環境設計專業的顯著提升。借助于教育技術理論的不斷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藝術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教育效率,幫助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加強教學改革。一方面,教師要在教育過程中,建立“以人為本”的主導作用,及時把握教學進程,調整教育方向,確保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設計技能。而另一方面,有針對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凸顯主觀學習性能,激發學生的有效學習動機,切實幫助學生樹立學習動機,培育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更好地融入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背景。
二、環境設計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信息時展背景下,環境設計教學改革要尋求新的發展路徑,積極挖掘新的藝術形態,從多個方面加速對環境設計教學的深化改革。但是,在推動環境設計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具體分析如下:(一)教學方式存在滯后。環境設計在我國的發展歷程較短,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的環境設計教學存在一定的劣勢。一些環境設計教學工作者較多地借鑒了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但未結合中國文化的基礎特點,實施相應的教育引導。然而,過于“西化”的教學思想導致學生丟棄了傳統文化的實施特點,無法達到對文化體系的全面延伸,大大脫離了市場對于環境設計人才的實際需求,導致環境設計教學的基礎不夠穩固,明顯脫離了市場經濟的各項需求。(二)教學理念不夠先進。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工匠精神”表現為一種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與時俱進、刻苦鉆研的工作精神,通過推動工匠精神的培養,滿足受眾更高層次的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但是,常規的環境設計教學往往難以達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教師進行精細化、針對性的教育培養。但是這種教學理念的缺失很難在一時半刻被改變,導致環境設計人才的塑造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三)實踐培養存在欠缺。環境設計教學不同于其他教育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對于書本的知識理論較為關注,但是對環境設計人才的實踐意識培育不足。尤其是在構建綜合性人才的教育培養中,環境設計基礎理論教學和實踐的融合不足,課程體系的建立缺乏實效性。(四)自主學習性能不足。對于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動性、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較為重要。但是從整體上看,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設計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設計教學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不夠關注,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切實結合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背景,難以實現對環境設計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三、信息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環境設計教學改革
(一)設立教學目標,加強綜合能力培養。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形式多樣的媒體終端為客戶提供豐富的教育信息和開放的娛樂服務。借助新媒體的發展,教師的教學方式、教育理念在得到有效提升,教學改革的各項舉措被落實,繼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環境設計綜合能力。首先,教師要結合環境設計教育的發展趨勢,探究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趨勢,充分挖掘課程中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課程。一方面,教師除了要面向學生講述理論知識,還要開辟實踐教育的各項渠道,深度挖掘課本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挖掘環境設計與市場的密切聯系,培養綜合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將提升環境設計人才的發展質量設定總體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更好地應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推動本專業教育的教學改革。其次,教師要為學生綜合各項教育資源,利用互聯網開放的信息視域,把遠程教育、在線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教育模式融入日常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力和想象力,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要將社會、文化、經濟、科技等教育因素納入人才設計之中,改變單純的課堂教學,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構建良好的環境設計教育課堂。(二)推進個性教學,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在培養優秀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個性化的教育模式,堅持“因材施教”的發展原則,充分借助政策的有效引導,積極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和環境教育的相互融合。第一,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教育帶來的發展成果,吸引最優質的企業進入學校,用企業化、職業化的教育標準來要求學生,本著“以人為本”“個性教育”的教學模式來培養設計工匠。第二,教師要進一步調整教學模式,利用“騰訊云視頻”“網絡課堂”等多種教學方式,實施小班化教學。實施特色人才培養,結合不同的專業方向,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長和愛好,借助個性化的而教育模式,調整教學策略,挖掘學生的無限可能。第三,打破環境設計教育的傳統教學模式,結合在線教學等方式,在學校內部建設“創新型實驗室”,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同時,針對即將畢業的環藝學生,選擇建立其他類型的培養載體。例如,設置“設計大師工作室”“名師教學班”等方式,和當地優質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邀請工匠團隊對學生給予積極的引導,進一步提高環境設計教學的改革成效。(三)提升教師隊伍,培育強大師資隊伍。結合環境設計教學的發展屬性,教師不僅僅要改變對學生的培育方式,還要看到教師身上存在的不足之處,結合自身進行業務提升。要通過建立一支完善的教師隊伍,重新審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外可以提升的地方,鼓勵在職教師利用本身的職業技能,帶來環境設計學生投身日常實踐,在具體的教學中領悟更加深層次的教育方法。通過建設一支雙師型師資隊伍,將教師融入實際的環境設計工作之中,使教師既能夠肩負理論教育的職能,也能夠具備實踐教學的價值引導,確保環境設計教育更具實踐性。除此之外,為了提升雙師型師資隊伍的綜合水平,教師要在原有的教育水平上,盡可能引進企業或專業行業人員,采用專職和兼職的方式。創新教育舉措,鼓勵本專業優秀的學生帶項目回校參與教學,壯大環境設計隊伍,構建更加專業的教學課程,在取長補短的教育融合之下,將所學實際納入實踐教學之中。(四)提高自主性能,實現“設技并重”。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主性能,環境設計專業教師要加強藝術和科技的相互結合,從教學理念、課程設計、教育改革等方面,為學生開辟工作室體制,利用大數據、5G信息技術、云存儲的發展理念,引導學生領略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文化之美,感受“設計與技術新統一”的發展理念。教師可以利用抖音短視頻、微信公眾賬號、微博等方式,構建“教習閱”的教學模式,將環境設計教學中的設計方法、構圖排版、色彩搭配記錄到一起,在實踐教學中加強對環境設計制作工藝、制作流程的相互結合,提高環境設計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在日常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主動投入學習實踐之中,將所學的知識細化為實踐設計成果。尤其是要對設計方法、構圖排版、色彩搭配等方面,把握市場規律,設計出更多更出彩的設計案例。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加強對環境設計的理解,鼓勵學生改變“西化”的設計思潮,在環境設計作品中融入東方設計理念、傳統文化思想,加強理論知識、設計藝術、生活實踐的三者融合,將“設計”和“技藝”納入環境設計之中,培養更多高素質環境設計人才。
四、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互聯網時代背景,高校環境設計工作者要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進行創新和改革,要通過多種教學舉措,切實為社會培養出復合型、專業型的環境設計人才。在環境設計教學改革上,要結合教學內容上進行積極的調整,針對實際教學,研發計算機輔助作圖軟件,加強對環境設計的發展創新,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固化思想,讓學生能夠完成更加獨特的設計作品。通過一系列科學、有效的學習體系,從課程布置、創新思維、教學環境上,實施合理的教學改革,加速對設計人才的更高要求,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以系統、全面、細致的教育方式,實行多元化教學,最大限度地提升環境設計教育的發展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志遠.互聯網時代高校藝術設計的多樣化教學路徑[J].考試周刊,2017(50).
[2]王磊.高校美術設計教育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育,2018(12):157.
[3]譚吉武.“互聯網+”時代的藝術設計教育探析[J].藝術教育,2019(1).
1.教學資料與內容的單一
目前,慶典環境設計的市場已相對成熟,根據其形式可分為兩類,分別是社會慶典與商業慶典。如佛山“秋色”、孔子文化節等,這一類文化活動為社會慶典;農博會、演唱會等以盈利目的的活動即為商業慶典。正因慶典形式的多樣化,其產生的作用具有深遠性,因而人們更多地將目光聚焦于此。目前,慶典環境設計課程的授課過程,以及教師對教輔資料的選擇或學生的學習活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與慶典設計有關的資料多圍繞婚禮、節日活動等內容進行論述。展示設計專業對該課程的學習側重場景設計,以目前由朱瑞波與于忠編著的《現代慶典策劃設計》一書為例,該書側重講述的是策劃活動,但在課程細化講授中還是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從慶典類別看,該書講述了除節日外的開業慶典、開盤慶典、封頂儀式、奠基典禮、搬遷典禮、畢業典禮、會展典禮等,在這些類別里,如開盤慶典等都是跟隨社會發展而增添的反映時代的內容。然而,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我們在追趕社會發展步伐時卻忽略了歷史,遺漏了古時就已存在且非常盛大的祭祀典禮。
2.教學方法與手段相對單一
素質教育要求改革教學方法,其中,要求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參與教學過程。可在實際的教學中,最常規的教學法依然是以講授為主,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常輔以案例教學、小組討論、情境法等,提高其參與意識。為轉變現狀,本門課程的教學大綱特別要求,實際操作的課時量要占總課時的70%,要打破常規,讓學生主導教學過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受硬件設施的制約,一般以模擬的方式進行設計,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難免積極性不高,因此實操環節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學評價具有片面性
教學評價主要分為兩種: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的評價,該形式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教學過程中自身需要提高與改進的地方,但在實際教學評價中的使用率相對較低;總結性評價則是針對教學的最終效果作出的評價。在以往的教學評價中,起主導作用的多為教師,弱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評價是教師針對教學過程進行不斷思考與調整的途徑。目前,高職院校設計類專業課堂的教學評價集中體現在作業評價方面。如學生方案設計中的講評,通常是學生將方案分享后,教師針對其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從而使得總結性評價也更多地流于形式,變成最終作業的講評與打分環節,這對于課程的建設、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師自身的發展來說都起著一定的消極作用。
二、慶典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思考
1.教學內容
在社會中,某部門、團體或者個人,因節日、紀念日、重大事件而開展的有條有理的活動與儀式,統稱為慶典。而舉辦這類活動或儀式之前,以空間為載體進行的場景、燈光與流程的設計,即慶典環境設計,文中簡稱為慶典設計。其實,慶典設計并不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得益于現代多媒體科技的快速發展,慶典設計越來越多地走進了公眾的視野,使用頻率與范圍也愈發高與廣。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全面了解慶典設計,筆者除了針對教輔資料中的慶典內容進行講述外,還補充了兩種類型。
(1)祭祀慶典
查閱中國古代典禮儀式可知,傳統“五禮”中的“吉禮”即為祭祀的典禮,有三種形式,分別為祭天、祭地與宗廟祭祀。除此之外,還有狩獵祭祀、求雨等具體的祭祀活動。筆者認為,古時的祭祀活動是慶典活動發展的源頭,在教學中不應忽略,無論從歷史還是專業角度都應讓學生知曉這部分歷史。
(2)其他個性典禮
現代社會是一個崇尚自由、彰顯個性的時代,無論在吃、穿、住、行各方面都追求創意與個性的表達。在現代慶典文化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們視野的開闊、思想的開放,眾多新奇的儀式活動走進了公眾的視野,其中最為典型的為離婚禮。2007年,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辦了首次以離婚為主題的展覽會。無獨有偶,2009年3月15日,在英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布萊頓舉辦了一場名為“重新開始”的離婚主題博覽會。在中國,讓“離婚”一詞變得不再十分敏感,而轉向平常與詼諧的,不得不提及電影《非誠勿擾2》。在銀幕中,離婚儀式的現場與結婚儀式不同,在白色的基調中,點綴以黑色女方也是一襲黑色禮服亮相,用來突出“離婚”這一主題。現場司儀將二人自戀愛到離婚的過程向親朋簡述,緊接著進行取下婚戒的儀式,與此同時,司儀莊嚴地宣布二人離婚,成為單身。雖然此等場景是影視劇的藝術化處理,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引發了一些潮男潮女的相繼效仿。
2.教學方法與手段
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實現高效授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化知識,首先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興趣促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筆者根據本門課程的特點,除講授法外,還使用了案例教學法、項目實訓法、討論教學法、指導自學法等。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除基礎理論的學習外,教師有意地選擇優秀案例進行分析。如,課堂中對陳奕迅“DUO”演唱會的場景設計賞析,能夠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愉悅地、主動地參與案例的賞析。筆者認為,討論教學法是對常規教學方法中項目實訓法的有效補充。慶典環境設計與其他設計類課程一樣,在授課過程中檢驗學生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方案的設計,一個完整的、優秀的方案在課堂上的誕生,需要思想的不斷交流與碰撞。因此,教學過程中,筆者非常重視學生間對各自方案的討論,通過參與學生的討論,能夠顯著地感受到學生設計思維逐漸變得活躍與開闊。指導自學法是根據本門課程教學資料匱乏這一特點提出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完善內容,佐證內容的有效性,筆者特別設置了部分環節,讓學生發現問題并討論、提出假設、證實假設、修正并得出答案。筆者在實踐后發現,相較講授法而言,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率、理解率、運用率都有所提高。在學習理論知識、進行案例實訓的同時,筆者還根據課程的需要,適當帶領學生進行市場調研,利用實地考查的方式,使學生置身市場中感受慶典環境設計的氣氛,加深對課程的理解,提高對課堂知識點的體悟。
3.教學評價體系
在日常授課過程中采用的最為普遍的方式是方案設計說明,其中包括小組主題的確定說明、風格定位、素材整理分析、方案初定、修改、方案完成等環節。一般情況下,評價多發生在方案的初定、修改過程中,因此總會出現學生不愿意修改方案的情況。筆者認為,從最初方案的構思開始,每個環節都可設有講評及討論的部分,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的設計思維過程更為清晰、流暢,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大幅度修改與重做的幾率。作業講評環節的實施者多數為教師,一方面很容易使學生形成被動學習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容易因教師的個人傾向造成學生知識的片面性。為此,筆者特意加入了學生互評、公司專家講評等多種評價模式,力圖使該課程的作業講評建立在更為客觀、全面的評價體系上,使評價更為公平、公正。至此,本門課程的評價體系由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第三方評價以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組成,學生評價教師也是為了促使教師不斷進步,學生的評價是教師授課情況最直觀、最實際的總結。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評價反饋的問題微調授課計劃,課程結束后可根據學生的問題補充、完善授課內容。
三、結語
關鍵詞:翻轉課堂;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改革;人才培養
1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沿革
“翻轉課堂”(Flipped…Classroom),將傳統課堂中的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過程顛倒來增強教學效果,通過對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過程進行變革與創新,旨在改變傳統教學流程中師生角色問題,并對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時間和內容進行了重新規劃。翻轉課堂模式最早由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的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開始。國內學者張金磊等提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宋朝霞提出基于翻轉課堂的項目式教學模式,董黎明等提出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應用模型等,這一系列關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對于國內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改革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也為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借鑒。
2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面對的挑戰
2.1學生的藝術功底差異很大,給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育帶來巨大挑戰
近年高校擴招,造成生源藝術功底差異很大,主要體現在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總是無法滿足全體學生的需求,勢必造成每次的課堂教學內容都會有部分同學認為教學進度過快、課程難度很大,另一部分同學認為教學進度過慢、課程過于簡單。這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
2.2新技術和新理論的發展,專業課程知識量增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軟件、新理論的不斷發展,國家經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對環境設計專業有更高的要求,這些因素都對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同時,新軟件的出現使得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總體知識量大增。
2.3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普遍存在自主學習能力不足,不善于主動思考的問題,而環境設計專業要求學生需要具備豐富的創造性和對知識靈活的應用能力。很多學生對所學知識缺少系統的課前預習,只能在課堂講授中來學習基本的知識要點,在課后進行一些簡單的軟件操作,對于所學知識缺乏系統理解和應用,也就出現很多學生作業成績非常優秀但是實際操作能力表現很普通的現象。
2.4教學模式相對滯后,教師創新意識不強
環境設計專業要求學生具有廣闊的視野和嫻熟的專業知識,這樣才能適應工作的不斷發展,滿足設計對象的各種需要。但當前還存在教師對教學資源準備缺乏創新和整合,仍然采用在課堂上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一股腦地傳輸給學生的教學方式,不管學生的消化程度如何,認為只要講完了課本知識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
3翻轉課堂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的改革模式
環境設計專業非常適合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翻轉課堂更加符合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規律,是先學后教、知識學習與知識內化相結合的一種形式。
3.1課前教學內容設計
教師自己錄制視頻能夠根據教學設計完全按照教學目標來自行設計視頻的教學內容、知識結構、視頻時長等,能夠完全符合教學設計,保證課前教學內容與課堂授課內容的契合度,并可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差異性錄制多版本課前教學視頻。但是,教師自己錄制視頻也存在一些困難,視頻腳本的編寫、教學視頻錄制技術和視頻錄制時間等等都制約教師自己錄制視頻。
3.2課堂教學內容設計
課堂教學內容設計首先要突出一體化設計,要根據教學大綱對“課前—課堂—課后”進行整體的設計,突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授課教師要在每門課開課前根據教學大綱整體設計好本門課程翻轉課堂教學內容,突出課前知識與課堂知識的銜接和互補,同時為可能出現的預習視頻內容變化帶來課堂教學調整留出空間。其次,課堂教學要具有問題意識。課堂教學不再是單單講授知識點,尤其是軟件課或者史論課程,課前教學視頻已經將基本的知識點全部講授完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大綱,根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興趣,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選擇題目來做作品或者項目,通過問題意識帶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來完成知識的內化,讓學生有更強的動手能力和更高的藝術修養。
3.3課后習題作業設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的預習情況、課堂表現、作品或項目的完成情況,有針對性地在課后給學生布置一定量的作業和閱讀材料案例,并根據學生提交的作業質量為學生的每章節內容學習情況作整體評估。根據學習情況、整體評估結果,教師能夠非常清楚每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對下一章節的教學活動提供依據。
4基于翻轉課堂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改革中存在問題
4.1翻轉課堂模式改革的技術條件限制
翻轉課堂的具體開展需要網絡環境的支持,還需要有足夠的視頻課程資源來保障課程翻轉的質量,當前雖然國內外慕課平臺提供了很多優質的教育視頻資源,但是國外知名大學慕課課程都是英語原音授課沒有字幕,為學生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國內教師慕課錄制也受到客觀因素影響無法完整支持課程。
4.2教育理念發生變化,教師改革動力影響改革效果
在翻轉課堂模式中,教師不再是傳統的高高在上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問題的解答和指導者,給教師的工作和心理都帶來一定的影響。同時翻轉課堂改革對教師整體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師還要精通視頻錄制、課程實踐指導、網絡教學、數據分析等方面的知識,而且要隨時在課堂上回答學生的提問。因此,教師會對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這對翻轉課堂改革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4.3學生學習行為監控和評價體系影響翻轉課堂改革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由于學生課前預習資料涉及大量的知識內容,這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個別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對于課前學習資料應付了事的現象。因此,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的監控和評價體系。翻轉課堂不但要注重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還要通過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真正做到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對個人的評價和對小組的評價、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之間的良好結合。
參考文獻:
[1]馬秀麟.大學信息技術公共課翻轉課堂教學的實證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1).
[2]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2012(4).
[3]宋朝霞,俞啟定.基于翻轉課堂的項目式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4(1).
[4]董黎明,焦寶聰.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應用模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7).
環境設計創作是個漫長而又繁瑣的過程,要通過前期調研、方案構思、草圖、正稿、修改稿、確定稿、調整設計方案,直至設計制作完成。整個過程要在創意、造型、材質、工藝等基礎上進行綜合設計。這就要求設計者必須有較高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水平,懂得計算機設計軟件的靈活操作,以充分表現設計意圖,體現計算機輔助設計對環境設計專業的作用。
1.精確化
計算機輔助設計輸入的參數基本上都是數據化的,這種數據化使得生成的圖像數據非常精確,從而使得比例協調。無論是3dsmax三維建模還是AutoCAD軟件制圖,都具有自帶的尺寸標注,能夠根據提供的測量數據精確的體現出來。所以計算機輔助設計做出來的平面圖、效果圖、施工圖等非常精確、畫面干凈整潔、清晰可見。
2.真實化
計算機輔助設計具有直接、真實的特點,可以使不同層次的顧客清楚明白最終達到的效果,便于了解設計人員的設計意圖和設計思維,充分體現顧客所需的效果。3dsmax與V-Ray渲染軟件的配合使用,可以做出非常直觀真實的室內外效果圖、景觀設計效果圖等。并可以根據一天中的設計呈現出真實的早上、中午、傍晚及夜景效果圖。
3.便捷化
計算機輔助設計方便快捷,節約時間。電腦繪圖能夠精確繪制出非常復雜的圖形,做到一些手繪達不到的真實效果,在室內設計平面圖中可以形象的繪制出各種家具和材質。可以反復修改設計作品,達到理想的程度,節約了重新設計的時間。在環境設計中,計算機輔助設計的運用涉及到的領域越來越寬泛,比如室內外設計、建筑藝術設計、園林景觀規劃、商業廣告等隨處可見,設計人員的操作需要在學習專業的時候打好基礎,才能夠應用自如,體現設計的便捷化。
4.共享化
計算機輔助設計中圖紙資源可進行互相傳遞,同一個項目可以稍加改動就繼續使用。從而導致了設計人員圖紙照搬的現象,使得設計出現了雷同。雖然給設計師帶來了便捷,并且通過3dsmax三維建模和AutoCAD及Photoshop后期處理,可以儲存大量的資料,作為日后的設計,但是每個設計項目都需要結合實際環境空間進行設計,通過實地考察,丈量尺寸,創意構思,確定最終設計方案。所以圖紙的共享化并不是所謂的完全照搬和復制。
二、計算機輔助設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辦法
計算機輔助設計在進行圖紙設計和繪制上具有強大的優勢,在促進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及社會發展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我們看到計算機輔助設計強大功能的同時,千萬不能認為計算機輔助設計就是萬能的,而忽視了手頭表現及創意思維,因為計算機只是比較直觀的實現設計方案的預期達到的效果,很多設計者在做設計時太過于重視表現,忘記了設計的重點,所以一套完整的方案不只是幾張完美的效果圖。在學習環境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注意這些方面,靈活操作達到設計的意圖就可以,不應把大量的時間全用在表現上,而忽略了設計本身。
1.依賴化
由于電腦繪圖的速度、精確、資源傳遞等方面的優勢。計算機輔助設計在環境設計中的運用越來越贏得設計者的認可,很多設計人員在做設計時從未離開過電腦桌,甚至邊吃飯邊設計,過度依賴電腦會直接影響到專業設計人員的身體健康。所以不應該完全依賴電腦,雖然具有快捷方便的優勢,但是出來作品不一定完全貼近客戶的需求,而失去其操作的意義。所以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不要忘記計算機在只是起到輔助作用,不應該過分的依賴計算機軟件制圖。
2.片面化
在設計過程中,電腦繪圖可以為我們做出非常絢麗真實的室內外效果圖,但是這也使得現在許多的設計人員在做設計時片面的重視效果圖的表現,盲目的追求效果圖的效果,而忽略了一個優秀的設計作品不只是一張華麗的效果圖,而是好的設計方案、設計構思和創意,最后再加上圖紙表現出來。這就要求自己在學習環境設計專業的過程中,應該注意這些,不要把大量時間放在做效果圖上,而忽略方案的設計。甚至為了達到完美的效果,對現實場景的周邊環境也進行修飾或更改,從而顯得不夠切合實際,導致了設計的片面化追求。
3.模式化
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輸入具有數據化、便捷化、精確化等特點。這使得繪制設計圖紙比傳統的手繪更加方便、快捷、節省時間,加上電腦制圖可以進行多人繪制與資源共享的優勢,促使現在許多設計人員的圖紙越來越模式化、批量化、類似化,這樣將會扼殺了我們的設計靈感,使設計藝術創作變成工業化批量生產,淪為純粹的制圖員。所以我們應該結合實際的案例,考慮民族元素、地域文化、氣候特征等方面的因素設計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方案。
三、結語
關鍵詞: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傳統文化元素;應用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now,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got more widely used, a lot of stylist make good will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and the modern environmental art perfectly together, make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get better have reflected and inheritance.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in modern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of the application of simpl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 the modern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現代環境藝術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涵義
中國是一個文化古國,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所謂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其實就是針對一些意象的東西而言的,例如,在建筑、服裝、繪畫上的意象。將這些傳統文化元素的精髓與現代藝術設計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打造出屬于自己本土文明繁衍出來的建筑環境概念和形式來。中國傳統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也屬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范疇,講究和諧統一,建筑與環境的完美融合。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對于中國的環境藝術設計來說,要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就需要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完美的結合,完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理念上的建構,做到本質思想與建筑技術的完美契合。
二、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設計藝術中的運用
在現代環境設計藝術領域中,一定要結合本民族的文化根源找出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態語言元素,而不要一味地去學習和效仿西方的一些設計,中國已經走過了無數個春秋,在建筑理念上已經形成自己的一種形式,我國悠久的歷史所傳承下來的文化應該在現代科學技術理念中得到全面地結合,只有這樣,民族氣息較強的作品才能夠展現在人們面前。在現代環境設計藝術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得到了較為廣泛地應用,本文總結以下幾點運用方法:
1.用形
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很多傳統圖形會被直接應用,其實也就是將傳統文化元素放置到一個新的載體上體現出來,使其可以表現出一種新的視覺語言環境,使原有的圖形信息可以得到更有意義的發揮。這種直接使用的方式其實是運用一種新的理念,充分地體現創造力和表現力的一種形式,而在這種形式下,環境、具體的工藝和載體相適應的材質等都需要作為重點考慮的對象,只有在建筑中體現出來的組合具有相應的合理性,最終才能將其最大價值表現出來。例如,上海經貿大廈,它建立于1958年,這個設計并不來源于中國人,但是中國人對于這個建筑卻倍感親切,然后就去問設計師,他們認為我們的建筑就是來自于你們中國唐代的大燕塔的結構的啟發,所以設計出這樣一個用鋼鐵和玻璃塑造的大廈。
2.用意
在中國古代建筑和室內藝術裝潢中,人們大部分會將想要表達的情感很含蓄地表現出來,不管是從建筑的外觀,還是建筑的內在來看,最終所選擇的文化圖案和陳設,都會使這些特定的環境體現出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隱喻是現代環境設計藝術對這些手法的一個稱呼。現代環境設計藝術中的隱喻,即通過一定的環境構成元素和組成方式來表到環境本體以外的精神,比如文化內涵、寓意、價值取向等較高層次的文化信息。
三、加強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1.吸取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精髓融現代觀念構建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審美理想
我國是有豐富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集儒、道、佛之大成,并對周圍國家和地區的思想觀念影響極大。我國的文化注重人與人的關系,崇尚“仁義”和“禮樂”,注重家庭倫理,提倡調和持中。“天人合一”是人本哲學和美學的完美結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張人與自然要建立起親密和諧的共存關系,講究審美主體與客體的默契和形式內容的和諧,重人情、重感受、重表現、重意境,以美為最高準則,怡情于志,強調美、善的結合,注重審美的認識和教化的作用;求“氣韻生動”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韻外之致”,深深地滲透到中國藝術的創作實踐中,形成具有獨特中國文化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風格。在我國的傳統審美系統中,禪宗意識有其極重要的地位。我國的禪宗,滲入了濃烈的審美成分,具有深厚的審美追求的內涵,成為審美追求的創構,培養了設計師獨特的審美觀,因而,形成了“禪意”風格的當代眾多設計藝術流派。
2.培植現代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和諧共生的文化土壤,構建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風格形成的文化氛圍
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處在文化國際化時代,文化的國際性催生了新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和審美需求等,改變了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文化環境,所謂的全球化,應該泛指經濟,而不應該是文化,文化不可能統一呈現在種格局,應該有自己的獨特性和個性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仍然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在設計中自然運用到傳統的因素,現代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特征,取二者之精髓,所謂的萬變不離其中,現代與傳統的完美契合,來共同促進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形成。
3.創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構建豐富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源泉、
傳統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拿來,通常所說的繼承傳統,業是在傳統文化多年的積淀下,形成自有的一套建筑手段和技術。吳彪重慶文理學院美術系講師,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環境藝術設計方向研究龍厚強重慶文理學院美術系講師,主要從事油畫藝術方向研究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日本設計理論家佐口七朗認為:”繼承發展一切優秀的傳統,不是融于古物之中,而在于繼承保全作為傳統精神的創作者的理念,即創造。設計師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是在去粗取精的前提下進行的創造性的設計文化,目的是為整個建筑的過程和最終效果以及現代人的生活要求服務。
四、結語
在現代環境設計中,傳統元素的加入可以使傳統文化得到很好地體現。這樣一來,居住者對現代建筑和傳統文化的內心深層次的需求,這就要求設計師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設計的理念有充分地理解,設計出更具中國特色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周慧春.西方現代主義美術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J].中國園藝文摘. 2011(05).
[2]艾萱,李娜,龔程行.工程案例教學法在環境藝術教學中的創新運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 2011(06).
關鍵詞:景觀設計;課程改革;風景園林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268-03
1 研究背景
隨著霧霾橫行,室外環境日益惡化,人們對室外環境的關注與日俱增。作為環境設計的兩大方向之一的景觀設計專業受到了普遍關注。河南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于1999年開設環境設計專業,并于2007年開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3年環境設計專業的培養方案首次將本專業分為室內設計方向和景觀設計兩個方向。基于藝術設計學院藝術設計背景,景觀設計專業存在較多特點,如教師和學生在對于色彩、構成、形體、手繪表現等方面,存在較為明顯優勢;劣勢在于理性不夠,基礎理論掌握較為欠缺。國內各大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構架整體側重于室內設計,對景觀設計專業相關人才的培養有許多需要研究探討的地方。
2 研究對象及內容
基于河南工程學院景觀設計專業建設這一背景,從人才培養與課程設置、師資狀況、學生狀況、硬件設備、教W過程幾個方面,對新形勢下景觀設計專業教學改革進行研究,以期對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2.1 人才培養與課程設置
對比學院景觀設計方向近幾年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2011級及以前專業方向尚未形成,13級以后分方向,專業方向日漸成型,15級授課計劃于13級授課計劃基本相同。通過分析對比兩則大綱課程、學分、課時數、理論與實踐課時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2.1.1 相關課程數量增加,得到重視
隨著就業結構的調整,學院在課程安排時對景觀設計方向有了大幅度的傾斜,景觀設計方課程大量增加,由原來的9門相關專業課增加到19門之多,學分績點和實踐課時數也有大幅增加,不可謂不受重視。
2.1.2 相關課程面廣,擴大專業知識廣度
2013年教學大綱中增加了建筑、規劃、生態學、施工等相關課程,是對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專業知識進行了補充,使學生對相關學科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有利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的廣度。
2.1.3 局部課程設置不合理和重復現象
由于課程結構變化較大,局部課程設置不合理,重復現象時有發生。以生態學為例,環境生態學與景觀生態學在課程內容上重復較多,而且景觀設計專業教授這兩門課的老師基本一致,所以該課程可加以精簡,考慮專業相關性保留景觀生態學更為合適。
2.1.4 課程結構偏理論,弱實踐
課程構成中涉及到幾個專業基礎課程,景觀設計初步、建筑設計初步與室內設計初步,學生在學習中重在對專業形成一定的印象和手繪表達,實踐環節則沒有收到特別重視。
同時河南工程學院景觀設計專業是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專業下的一個方向,區別于理工院校的與規劃、建筑、生態學、土木等專業相結合的體系,也有別于農林院校與園林、植物、園藝、農學相結合的體系,景觀設計與藝術設計相結合就注定其偏藝術,重形式的特點,史論和構成等課程相對來說較強,而園林植物、植物造景、園林設計、園林工程、造價等師資力量相對薄弱。課程結構中基礎理論課程偏多,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欠缺。
2.2 師資力量有待加強
作為藝術設計學院下屬專業的一個分方向,景觀設計專業雖然有著相對來說豐富的生源,師生比嚴重不均。以2013級為例,環境設計開設5個班,其中景觀設計2個班,專業老師分布相當不均,環境設計教研室教師共計13人,其中園林景觀設計方向僅4人,其余均為室內設計方向。教師資源嚴重不足導致多數史論課程和基礎理論課以及計算機制圖課程仍由室內設計方向老師教授,不能很好地體現景觀設計教學的專業性。
2.3 硬件設施
作為藝術設計學院下屬專業的一個分方向,景觀設計專業處于剛剛半獨立狀態,硬件設施嚴重不足。景觀設計植物方面缺乏苗圃基地、植物栽培日光溫室,而設計方面雖然已經在建工作室,但更多的是提供基本場地,對硬件的供應上仍存在較為缺乏。
2.4 學生狀況
藝術設計學院學生為藝術專業招生,擅長手繪表達,相比理工院校和農林院校學生在景觀設計、考研上普遍具有優勢,這一點是值得保留和發揮的;與此同時,藝術生比較感性化,在理論基礎的系統學習中又有不足,因此,應加強學生理論學習能力。
建筑、農林類院校的景觀設計專業注重從科學、技術、植物等角度進行設計,通常涉及的為體量偏大的規劃層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由于藝術學的背景和學科性質,主要以藝術設計能力的培養為主線,在景觀設計方面更多從藝術與美學的角度來把控,因而更偏重體量較小別墅庭院、花園等外環境設計。由于未受過系統的園林、園藝、建筑、城市規劃、室外空間設計等相關課程的訓練,沒有完善的理論知識控制、指導和管理規劃的實施,學生對空間尺度的概念相對模糊,難以把控較大的空間關系。
2.5 教學方面
教學方面由于環境設計專業教師多為藝術專業出身,而學生也是藝術生,教學方面不管是課程安排還是教學重點,多側重與美學、藝術學的教學,而輕科學、數據等方面。
3 改進措施
3.1 培養目標精確定位,課程持續改革
景觀設計方向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一大方向,通過確定培養計劃、明確課程能力目標,調整、完善教學方法與手段,做好人才培養定位可以在有限的課時內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1]。
3.2 師資力量培養,借助外部資源
針對景觀設計專業教師資源偏少這一問題,既可以引進新教師也可以采取外聘形式,補充教師資源。更重要的是,室內設計方向的教師資源豐富,有興趣和一定專業基礎的教師可通過進修、培訓等手段實現專業方向的偏移,這既是對資源的合理利用,也會促進教師進步,即所謂的教學相長。與此同時,還可以與土木學院教學相結合,實現專業知識面拓寬和資源充分利用。
3.3 學生揚長避短,專業素質全面提升
3.3.1 加強對景觀行業的認識和了解
很多學生對景觀設計行業缺乏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對就業專業傾向表現迷茫。缺乏對景觀設計項目設計過程、步驟的了解和掌握;對景觀行業的就業形勢了解和認識不夠;設計的基礎理論掌握雜而不全,更談不上精;缺乏實例項目訓練,使學生與社會需求脫節[2]。因此,在教學中應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專業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就業信心。
3.3.2 充分利用設計表達優勢,計內容強調立意和支撐
藝術設計類學生圖面表達風格華麗,色彩豐富,但圖紙表達不規范,缺少科學理論支撐,流于形式,缺少內涵。同時,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較為有限,在設計創意上缺少立意和支撐,只是簡單的功能布局設計和“填空”。更有甚者,學生甚至不能準確判斷一個設計案例的優劣。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色彩、表達優勢,在加強學生的理論教學的同時,強調設計案例的講解,避免課程內容空洞乏味,更能使之與表達優勢相互促進[3]。
3.3.3 加強溝通、協作能力培養
針對學生在項目設計過程中不主動同導師、與同學溝通,埋頭閉門造車等情況,在教學中應加強團隊合作訓練,在重視個人想法的同時,博采眾人之長,在協作中學會協調、分配和資源共享。
3.4 教學硬件改進與借鑒措施
3.4.1 借鑒農林院校
借鑒農林類院校加強教學硬件建設:開設日光溫室,配合植物學、花卉學課程教學、科研、實習基地;開設苗圃基地,用于樹木學、苗圃、植物學、栽培技術、草坪學等課程,教學、科研、實習的基地;設立實驗室,使學生平時學習、作業,與教師研究、教學緊密結合。
3.4.2 借鑒理工科院校
借鑒理工科院校實驗室和工作室建設,教學結合城市規劃、風景園林設計、建筑設計、施工管理、概預算等課程,通過設立工作室、設計室、與土木學院相結合教學的方法,強化、豐富本專業。通過與土木學院相結合教學,實現教學內容多元化。
3.4.3 建設校外實習基地
要想提高學生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能夠更好地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學院應著重建設校內外實習基地,尤其是校企結合,真正實現學校“學的”與企業“做的”無縫銜接,真正實現產學研相結合。
3.5 教學改進
3.5.1 資源整合,充分利用
園林規劃類教師與藝術類教師相互學習借鑒,完善課堂內容和自我水平。充分利用院校其他專業優勢,例如土木工程學院師資,聯合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3.5.2 利用先進技術,實現課堂真實化、形象化、具體化
教學中可利用先進技術,實現理論課堂真實化、形象化、具體化。例如在植物造景、園林設計等課堂中采用Lumion、Sketch Up軟件,作為一個實時3D可視化工具,該能夠快速生成畫質優秀的圖像[4]。避免植物材料尺度空而不形象,學生不易把握等缺點,在短時間內通過自帶的大量素材,將真實的尺度和畫面展示出來,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輔助軟件。
3.5.3 教學形式多樣化
在教學過程中,形式單一會造成學生厭學情緒,在教學中采用微課、軟件、視頻、演示、實踐等教學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也益于教師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并且有利于形成新的教學模式。與此同時,學院的工作室建設也應該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實際設計項目相結合,既可以豐富教學形式,也可以提升學生興趣,增加動手能力,更好地與社會需求相接軌,提升學生畢業后的適應能力。
3.5.4 依托大賽完善景觀設計課程體系
通過指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大賽的評定標準融入了更多的行業規范、標準,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業規范標準,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也會越來越側重于方案的合理性、創意性與可行性。同時,依托大賽對學生平時作業、畢業設計也有良好的導向性[5]。
4 結語
景觀設計專業在藝術設計學院背景下的發展有許多特殊性和限制性,只有結合藝術類院校學科特點和社會對相關人才的培養要求,不斷完善和提高景觀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硬件設施水平、師資力量、教學科研狀況、學生學情,充分整合利用相關資源,加強相關院校交流,不斷引進先進模式和策略,才能順應發展規律,培養出理論與實踐兼優的人才[6]。
參考文獻:
[1]劉慶華,王奎玲,劉慶超,等.青島農業大學園林特色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J].現代園林,2015,12(12):969.
[2]劉 嵐.《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W報,2009(6):124~126.
[3]周玉明.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3.
[4]沙環環.Lumion軟件在園林植物造景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4,40(3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