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個人提升教學科研能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習型教師;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5—0110—02
終身教育的倡導者法國教育家P,倫格蘭德認為,教育應該是人一生中持續不斷地學習的過程。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涌現,為防止知識陳舊,理論滯后,保證人自身的學習的連續性和對工作崗位的適應性和創新性,每個人都必須終生學習。培養學習型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要求,對高職院校而言,培養學習型教師是提高高職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一、學習型教師的內涵及其特點
所謂學習型教師,是指在終身學習理論的指導下能夠不斷地自主學習,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學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適應專業發展和崗位需求的教師。學習型教師必須具備三方面素質,一是不斷進取的精神,二是具有終生學習的理念,三是具備學習的基本能力。具體地,高職院校學習型教師應具備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1 自主性。高職學習型教師的培養主要不是由行政職能部門行政化地計劃培養,而是由教師自主學習而形成的。高職培養的人才雖然是通過個人學習而獲得的,但是與學習型人才相比,是被動的接受教育;如果是個人自主要求進行培養,才應該屬于學習型人才。因此,學習型教師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是自主性。它的形成是個體自愿、自發地從各種渠道主觀學習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能力的一個連續的過程。
2 終身性。高職學習型教師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理念,以終身學習來指導其整個教學。因此,終身性是其鮮明的特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習型教師的終身性即是在終身學習理論指導下,通過自主學習教學的基礎理論與實踐,是一個不斷進取延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體現出了學習型教師的特點。
3 教與學交融性。學習型教師不是單一的專業人才的拼湊和簡單結合,而是教和學交融在一起的人才,具有明顯的交融性。這是因為,高校的學習型教師,是通過教學為科研提供實踐經驗,又是通過科研來提升教學質量的。因此,兩者是統一地聯結在一起的,同時也是在終身學習理念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學習,將教與學融合在一起,在教學中運用科研,在科研中創新教學理論與方法。因此,學習型教師具有教與學交融性的特點。
二、學習型教師的主要學習內容
1 學習并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及其方法
高職教師一定要把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熟悉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及時應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變革,將教學與科研理論相結合,并有能力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論。同時要掌握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和教學方法,能夠熟練應用系統方法、控制方法、結構功能方法、信息方法、模型化方法等,豐富自己的科研和教學方法。
2 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
高職教師既要“博”又要“專”,不但要對專業領域內的知識有全面的了解與認識,而且也要掌握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站在本學科技術理論發展的前沿,這樣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符合高職“創新型”、“復合型”、“實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3 以終身學習理念指導教學活動
這是學習型教師內涵中的主要內容,也是難點。具體是掌握終身學習的理論與方法,能在實踐中,以其為指導思想,積極進取,主動地獲得知識,并不斷更新知識,體現教學的時代性、科學性和前沿性。
三、學習型教師的培養策略
1 建立激勵機制,激發教師自主學習的熱情
“激勵機制是指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有針對性地應用激勵方式啟迪參與者的心智潛能的科學系統”。“有效的激勵機制能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積極參與組織學習”。首先,是對教學個體的激勵。高職院校要以學習型教師培養的目標與內容為基礎,針對高職教師的心理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個人教學科研評價體系,使用相應的評價手段激發其教學科研熱情,把高校學習型教師培養的目標和教師個人的心理需要有機結合起來,調動廣大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的教學科研行為,如教學方案設計大賽和說課比賽,教學、科研標兵評選,教學、科研之星遴選等。要將評選或比賽的結果與享受津貼、晉升聘任專業技術職務等掛勾,并給予一定的獎勵。另外,對個人申報的省級、國家科研項目應配套給予經費支持,激發他們從事教學科研的熱情,并以此激勵他們不斷地學習、探索教學科研的規律,從而使其在自主學習基礎上,體現出學習型教學人才的學習連續性的特點。
2 構建互動學習的教師學習型團隊
教師學習型團隊的組建是增強高校教學科研水平的重要舉措。高職應以院系為單位,圍繞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結合專業特點,組建互動學習的教師團隊。教師團隊建設應該與專業建設、課程特點、科研項目特點等相結合,從四個方面構建的學習型教師團隊。第一,以院、系為單位、以專業為導向建立教研室,專業教研室負責本專業的科學、科研、專業建設等全面工作。第二,以校為單位,根據學科優勢與特點,優化組合教學科研的師資隊伍,組建校學術委員會,負責全校的學科建設、科研評價、科研規劃、項目申請、課題攻關等方面的工作。第三,根據課程的特點或科研項目的特點組建臨時型教學科研團隊。臨時型教學科研團隊是根據具體的教學科研目標而組建的團隊。它具有教學科研目標明確、成員結構合理的顯著特點。第四,組建在實踐中經過磨合自然形成的、具有規范的團隊章程和成熟的團隊文化的常規型教學科研團隊。它具有教學科研方向明確、團隊規章制度及團隊文化成熟的特點。組建教學科研機構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學校科研管理職能部門將其融合起來,以實現學習型教學科研人才的培養為目標,構建專業教研室、學術委員會、臨時性科研團隊之間的互動學習體系。
3 以導師制為依托,創建青年教師自主學習的平臺
最初,導師制度被用于學生教育教學管理之中,近年來,導師制度被用于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管理之中。這是指在教師群體之間建立聯系,由教學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師對青年教師的教學、教學研究進行指導和培養,使其熟悉教學規范,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與科研水平的制度。這是督促青年教師向經驗較為豐富的中老年教師學習的制度。青年教師接受導師的指導和培養,即是在虛心學習導師的教學科研經驗,從而創建了青年教師教學科研學習的新平臺。首先,導師的遴選應該由學校教務職能部門組織、系部負責,以雙向選擇的原則,遴選那些工作認真負責、師德師風優良、教學效果良好、教學經驗豐富、熟悉各個教學環節、重視教育理論學習的資深教師作為導師并按一定比例分配給青年教師。其次,要建立導師考核評定機制。導師從事青年教師的指導工作應該與工作量掛勾,經過系、院、校的三級評定,獎優罰劣,激勵教師積極上進,不斷提高導師教師的綜合素質。青年教師依托導師制,虛心向其導師學習教學科研經驗,這實際上就是一種以終身學習理念為指導的行為。通過這個過程,青年教師便多了一個學習教學與科研的新平臺,使他們的教學科研能力進一步地提高。
4 開展校本學習活動,營造教師自主學習的氛圍
校本學習活動是主要針對學校教學與科研中出現的問題而開展的實踐性活動,它是以提高教師教學科研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的。因此,校本培訓的基本點必須放在課堂教學、課程改革以及科學研究實施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上,并以理論與實際結合為基礎,實現教師教學科研方法的轉變。終身學習是學習型教師所具備的基本理念,而教學科研活動以實踐性學習貫徹始終,成為培育終身學習理念的切入點。
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美國卡內基要梅隆大學圖書館為了更有效地服務專家學者的教學科研工作,委派熟悉本館館藏結構,并能熟練掌握文獻資源獲取手段的資深圖書館員,與對口專業的專家學者建立專門聯系,為他們提供相應的信息咨詢和檢索服務,以便更好地滿足專家學者的文獻資源需求。這便是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形成的雛形。中國的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開始于20世紀末,1998年,清華大學圖書館在國內率先建立學科館員制度,緊接著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十余所重點大學也都引入了這一模式。進入21世紀,學科館員制度更是在高校圖書館界遍地開花。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7年,全國已有56所高校引入了學科館員制度。
2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產生的背景
學科館員制度之所以會產生并逐漸在高校圖書館界得到廣泛認同和采用,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伴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資源數量的增長速度也是前所未有,而且出現了各種不同載體形式的信息資源,這就是所謂的信息爆炸。面對這樣紛繁復雜的信息資源海洋,信息用戶想要檢索獲取教學科研所需的文獻信息資源,必然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和困難。而一直以來,作為學校教學科研工作信息保障重要部門的高校圖書館,如果仍然沿用過去的信息服務方式,肯定是不能滿足學校各院系的專家學者的教學科研要求的。高校圖書館必須從海量的信息資源中,有針對性地找出讀者所需的專業信息,從而更好地為教學科研服務,這就需要有一種新的信息服務制度模式產生。可見,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要求高校圖書館建立學科館員制度。
3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建設的意義
學科館員制度建設對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利于高校圖書館自身服務水平的提升。
3.1學科館員制度有利于提高學校科研水平
高校圖書館作為信息保障機構,擔負著為學校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服務的任務,服務對象主要是各院系專家學者。服務對象層次較高,他們的信息需求同一般讀者相比,也更加專業、準確、深入、有時效性。針對這部分信息需求,圖書館必須改變過去被動的服務方法,主動出擊,全面深入地了解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情況,聽取他們的信息需求曰然后有針對性地對各類型的學科專業文獻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及時反饋,以保證他們的科研工作順利進行。因此圖書館必須建立學科館員制度。
3.2學科館員制度有利于提高圖書館信息服務水平
以往高校圖書館側重于文獻的收藏和保管,信息服務方式也趨向被動,一般只有在讀者有了信息需求,主動找到圖書館尋求幫助的情況下,才提供信息服務,而且服務內容也只是查找文獻,電子資源使用培訓等初級服務,并沒有達到主動、深入了解讀者信息需求,分析研究,提供信息服務的水平。而學科館員可以深入各學科了解各院系教學科研對專業文獻信息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學科專業文獻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并主動提供高水平、專業化、深層次的服務。學科館員的建立,成為院系與圖書館溝通的橋梁,通過直接傾聽讀者意見和建議,有針對性地主動為教學科研提供深層次的服務,為學科建設提供文獻保障。
3.3學科館員制度建設有利于提升圖書館工作人員素質
一直以來高校圖書館人員結構都比較復雜,其中既包括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出身的工作人員,也有通過其他渠道進入圖書館的人員,因此整體素質參差不齊,知識結構也不合理,服務水平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圖書館即便想為教學科研工作提供更好更專業的信息服務,也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圖書館通過建設以人為本的學科館員制度,對圖書館工作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助于在館內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曰圖書館館員為適應工作需要,必須加強自身的學習,特別是英語、計算機,以及學校專業方面的學習。這樣一來,將會大大提高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
3.4學科館員制度建設有利于提升高校圖書館地位
圖書館在高校中長期處于比較低的地位,不被學校所重視。出現這種情況有一定的客觀外部原因,但更大的原因還是在于高校圖書館本身信息服務工作沒有得到讀者的認可,特別是沒有得到掌握話語權的學校各院系專家學者的認可。傳統的高校圖書館只重視館藏資源的建設和保存,重野藏冶輕野用冶,服務上也只是被動地等待讀者上門,不能主動地與讀者特別是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專家學者交流溝通,帶來的結果就是圖書館在讀者心目中印象不夠深刻,讀者、特別是這些從事重要教學科研項目的專家學者們,在遇到文獻信息需求的時候,第一時間不會想到通過圖書館來獲取他們所需的文獻信息,而是習慣于通過自己查閱工具書,網絡檢索等方式解決信息需求問題。這種情況造成的后果是高校圖書館不能很好地參與到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中去,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文獻信息保障作用,導致圖書館在學校內部影響力日益下降,地位也相應降低,并出現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學科館員制度的建立,能夠建立起一座連接圖書館與讀者的橋梁,使高校圖書館能夠主動了解、傾聽讀者需求,密切跟蹤專家學者的教學科研進度,了解掌握其信息需求,并根據需求收集整理相關文獻信息資源,加以分析研究,有針對性地為學校重要教學科研活動提供文獻信息保障,在學校學科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樣才能使得學校領導和廣大讀者充分認識到圖書館在教學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擴大圖書館在學校的影響力,提升圖書館在學校內部的地位,爭取學校對圖書館建設增加投入,在政策資金等多方面加大對圖書館的扶持力度。
4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建設具體舉措
4.1加強人才培養,建立學科館員人才儲備
學科館員制度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學科館員不同于以往傳統的圖書館工作人員,傳統的圖書館館員更多傾向于文獻資源的建設與保管,對其自身的要求也只是需要了解、熟悉本館館藏資源,能夠在讀者利用圖書館查找文獻信息資源的時候,迅速準確地為讀者找出所需相關文獻資源。這樣的工作任務決定了傳統的圖書館館員只需要掌握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相關知識就可以了。而學科館員因其擔負的工作任務不同,對其自身素質要求和專業教育背景也不同于以往。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學科館員,除了具備圖書館學專業知識以外,還應該具有圖書館學專業以外的其他專業教育背景,另外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外語讀寫能力,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能。圖書館應當通過多種方式來培養符合學科館員要求的人才隊伍。首先,從外部引進具有其他專業教育背景的工作人員,特別是跟學校重點建設學科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以往圖書館引進的應屆畢業生大多都是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這樣往往造成圖書館工作人員對本校各個學科專業不熟悉,不了解,無法做到很有針對性地為學校教學科研工作提供所需的文獻信息資源。今后圖書館在引進人才時,除了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畢業生之外,也應當考慮引進一部分具有其它專業教育背景的人才,比如計算機相關專業、外語專業、以及本校所開設的某些專業的畢業生。其次,高校圖書館也應鼓勵并開展繼續教育,目前各高校人事編制都比較緊張,單純依靠增加編制,引進人才來建設符合要求的學科館員隊伍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圖書館必須重視繼續教育,鼓勵原有工作人員,繼續加強學習其他專業知識,為館內工作人員繼續深造創造良好的氛圍和條件。從館內培養出一批既有圖書館學專業背景,又對學校相關專業非常熟悉的學科館員人才隊伍。
4.2調整部門結構,適應學科館員制度建設
傳統的高校圖書館部門結構一直以來都是按照圖書館學業務流程劃分的,基本都是按照對文獻資源的處理過程來設置各個部門,野采、分、編、典、流冶。這樣的部門劃分是符合傳統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的。但是如果要建立學科館員制度,就必須對傳統的部門結構進行調整,這是由學科館員的工作任務決定的。學科館員工作的重點在于主動了解讀者特別是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專家、學者對文獻信息的需求,進而根據需求收集整理相關專業文獻信息資源,并加以分析研究,提供給相關的專家學者,以保障其信息需求。這樣的工作任務,要求圖書館內部打破過去傳統的部門劃分,建立一個由圖書館領導指揮下的,各部門一起參與的學科館員服務機構,例如像南開大學圖書館的學科館員組,或是像河南理工大學圖書館成立的學科館員管理委員會等。這些組織機構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首先是由圖書館領導牽頭成立,統一協調部屬曰其次成員涵蓋全館各個業務部門,通力合作。這樣的組織機構有利于及時了解學科建設信息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文獻資源建設,縮短特定文獻資源從采訪到流通的時間周期,更好地為專家學者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信息保障服務。
4.3建立完善評估體系與激勵制度
提高學科館員工作效率為了更好地衡量、判斷學科館員為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服務的能力和工作業績,圖書館應該建立完善服務質量評估體系,制定任務目標,明確學科館員的責任劃分,規范學科館員的管理體系,這樣才能夠讓每一名學科館員清楚地了解他所需要做的工作內容和工作目標,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職責,從而更出色地為專家學者的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信息保障服務,完成圖書館賦予他的學科服務任務。在建立目標評估體系的同時,為了激發學科館員工作熱情,鼓勵學科館員不斷提升個人服務能力和水平,圖書館也應當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勵制度。對工作認真負責,學科服務成績顯著的學科館員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獎勵,以調動大家工作熱情,獎勵先進,帶動整體共同提高,使學科館員隊伍形成野比學趕超冶的良好氛圍,不斷提升自己服務能力。
4.4加強宣傳推廣學科館員制度
1.管理人員無法適應高校管理工作發展的需要。管理人員職業化的核心是是管理者具備必要的素質和能力,能夠勝任其所擔負的職責。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高校管理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部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無法滿足高校管理工作的需要,主要體現在,第一、沒有掌握系統的管理學知識,不具備基本的管理決策能力;第二、不懂教育,不了解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和基本理念;第三、不熟悉業務,缺乏部門崗位要求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經驗;第四、缺乏主動服務意識、創新能力和務實精神。管理人員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問題往往導致高校管理工作本末倒置、效率低下,無法滿足高校的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的需要,同時,直接制約了高校管理人員職業化的建設。
2.政策機制的問題。高校普遍存在的“雙肩挑”是高校管理人員職業化進程中的一個突出問題。這里的“雙肩挑”,是指高校中從事教學科研的教師同時擔任管理崗位的管理干部。“雙肩挑”意味著管理者同時扮演著被管理者的角色,容易造成教學科研資源分配不公,出現等問題,影響高校教學科研等工作的開展,也不利于高校管理人員的職業化。高校管理人員職業化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重業務,輕行政”,即重教學科研人員,輕管理人員。高校重視教學科研人員的發展,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提高教師待遇,鼓勵深造進修,力爭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本是無可厚非。但是,高校對于管理人員的福利待遇、個人發展等方面的投入和重視不夠普遍存在,造成管理人員缺乏工作積極性和管理職業規劃,不利于管理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二、職業化的實現途徑
1.提高職業認同度、發揮主觀能動性。高校管理人員職業化是社會分工和職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需要和要求。高校管理人員應當轉變思想觀念,充分認識自己的管理服務角色,將個人的職業發展與高校的宏觀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對管理工作的重視度,形成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同時,管理人員應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認識高校管理的特殊性,結合自身崗位的特點和要求,提高管理業務能力,樹立服務意識。
2.建立健全職業化準入制度。高校管理作為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職業,必須有嚴格的準入制度,而高校管理人員職業準入制度則是推進職業化建設的重要前提。高校管理工作職業資格應該成為從事高校管理工作的必要條件之一。通過職業準入制度,建立一套涵蓋職業培訓、職業資格認定、職業雙向選擇市場和職業后勤服務機構為一體的高校管理人員從業就業和發展體系。高校和具備從業資格的人員可以通過這套體系實現雙向選擇、擇優錄取,充分利用相關的人力資源,提高高校管理人員素質和職業化的水平。
3.完善高校管理人員的在職培訓制度。為了促進高校管理工作的創新發展,高校應建立完善高校管理人員在職培訓制度,幫助其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具體而言,高校應該結合不同管理部門和崗位的特點,制定管理人員培訓計劃,建立科學規范的在職培訓體系,并將培訓考核成績作為管理人員晉升的依據。其次,高校還應支持管理人員的個人發展需要,通過學費減免等方式鼓勵管理人員尤其青年管理人員積極攻讀在職學位,提高管理隊伍素質。
4.建立健全高校管理人員的激勵考核機制。完善的激勵考核機制是為了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加其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促進學校管理服務水平的提升。完善的激勵機制應當堅持民主、公正的原則,堅持物質激勵、精神激勵相結合的原則。落實管理人員的福利待遇,增強職級評定的激勵作用,建立體現崗位績效的薪酬機制。
三、小結
高校教師發展 教學科研 激勵措施
歐美等國初期的高校教師發展,主要指教師專業領域水平的提高,后來增加了教學能力的提高,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教情況的變化,又開始引入職業發展、組織發展和個體發展等內容。教師發展的研究在我國目前主要集中在基礎教育領域,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以來,相關的研究較多;而高校教師的發展在我國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人們片面認為高校教師高學歷,具有獨立進行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的能力,不需要進一步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在巴黎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具有活力的教師發展政策是高等教育機構發展的關鍵。教師是一所高校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教師的質量和水平決定了高校各方面的發展程度。經過連續擴招,中國高等教育正在邁入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的新階段;而質量的提高,主要決定于教師的水平;特別是國家和社會對高等教育有更高的期許,高校在應對社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和贏得自身發展過程中,對高校教師發展問題越來越關注。筆者通過問卷調查,以期對高校教師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并針對相應問題提出激勵措施。
一、調研對象及方法
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對全國199所高校的273位教師進行了書面和電子問卷調查。筆者利用在中國人民大學訪學的機會,通過參加各種全國性高校研討會,現場發放調查問卷;同時,向在中國人民大學訪學的全國各校教師發放調查問卷。調查組其他成員或者委托他人,深入華南和西南高校進行調查,部分對象通過電話調查的方式進行。另外,調查組成員還通過發送電子郵件、郵寄和在Q群共享中提供下載等方式進行調查。調查方式及狀況見表1-1。在以下調查分析中,我們會就公辦和民辦教師的發展問題進行對比研究;對比的比例數據,是某項被調查的教師數量占相同類別教師數量之比。
二、高校教師發展觀念
在調查“選擇教師這一職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時,43%的民辦高校教師是出于“熱愛教育”的原因,這種選擇比公辦高校教師的選擇高出10%。中國民辦高校相對于公辦高校而言,企業化運作比較明顯,其職業的穩定性比較差,其工資待遇與相應層次的企業管理者相比相差甚遠;在民辦高校教師職業不穩定,工資待遇又不好的情況下而選擇這個職業,其對教育的熱愛程度就不言而喻。對于以上調查問題,選擇教師“社會地位較高”的公辦和民辦高校教師的比例分別是13%、17%,由此可以看出民辦高校教師對于教師行業的肯定高于公辦學校的教師。在“對教師職業的總體滿意程度”調查時,77%的民辦高校教師選擇“滿意”,高于公辦高校教師2%。對于“如果重新選擇職業,您還會選擇當教師嗎?”這一提問,民辦高校教師選擇“是”的達49%,高于公辦高校教師8%。
民辦高校教師職業不穩定、工資待遇又不好,但接近一半的教師仍然還會重新選擇教師職業,除了“熱愛和肯定教育職業”的原因之外,我們還可以從其他方面探索原因。從表2中可以看出,教師們選擇教育行業,還源于教師有較長的寒暑“假期”。但是,在表2“最不滿意”欄目中,竟然還有1~3%的教師對假期不滿意?自從高校擴招以來,加上計劃生育等原因,使得高校生源越來越少;各校之間,特別是部分民辦高校,為了爭奪生源而強制教師在寒暑“假期”去中學招生;公辦高校,特別是部分高職院校,為了使教學接近實踐而強制要求教師下企業鍛煉等等;以上這些占用寒暑“假期”的事情會越來越多,教師對假期的滿意度可能也會越來越低。表2“最在乎的”欄目,“收入”一項位居高位,這與“最不滿意”的是“收入”而遙相呼應,這也反映出高校教師收入之低和學歷職稱之高反差太大,提高高校教師收入勢在必行!在“最在乎的”的欄目中,民辦高校教師選擇“自身業務能力”高于“收入”的需求,公辦高校教師選擇的比例也很高;現實中,民辦高校教師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后,一方面爭取進入公辦高校執教,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業務能力去校外兼職賺錢;公辦高校教師主要通過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兼職賺錢、提高社會地位和實現自我價值,也有一部分因此進入更好或更高層次的高校工作。
三、高校教師教學科研習慣
調查中,有觀察記錄自身教學行為習慣的公辦和民辦高校教師均達54%,但是經常有記錄教學日記習慣的教師只有6~13%;“觀察記錄自身教學行為”和“寫教學記錄”有利于反思自身的教學問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應該提倡并納入到教師考核當中。但是,觀察記錄自身教學行為和書寫教學記錄的頻率應根據學科特點和教師經驗水平,而選擇日度、周度、月度、季度或者半年度等觀察和記錄周期,否則流于形式。在問到“您習慣根據什么來設計教學?”公辦和民辦高校教師憑“教學經驗”和“教科書/教參”來設計教學所占比重均達50%以上,這種教學設計趨于保守,因為教學經驗和教科書需要時間的積累,知識相對陳舊;對于知識更新較快的學科來講,這樣是不合時宜的,應該更多地采用參考專業書刊及與同事、同行交流的方式來設計教學。20%的公辦和22%的民辦高校教師,通過“與學生交流”來設計教學;現實當中,部分教師為獲取學生給予的評教高分,而迎合學生口味進行教學。因此,高校人事部門在設計教師考核體系時應加以避免。
在問到“您在教學之余從事過教學研究”之時,只有6%的公辦高校教師回答“從沒做過”,而同一答案的民辦高校教師高達27%;但是,93的民辦教師和97%的公辦教師都認為,教學研究是教師提升自身水平的手段、是一種經驗的總結;64%的民辦教師和72%的公辦教師認為教學研究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明顯,這是什么原因呢?63%的公辦教師認為,教師進行教學與做研究兩者之間能夠統一,偶爾或者沒有矛盾;但是,只有25%的民辦教師認為能夠統一,偶爾或者沒有矛盾。現實中,民辦高校師資嚴重缺乏,除了超負荷的教學任務,還要負責招生和學生就業等重任,加上民辦高校獲取科研課題的機率很低,所以很難做到教學與研究的統一。難怪民辦教師一方面肯定教學研究的作用,一方面卻不認同教學與研究之間的統一關系。擴招后,公辦高校中的高職高專院校師資也很短缺,20%教師認為教學任務繁重;調查顯示,20%左右公辦高職高專院校和民辦高校教師認為,在科研素質和能力、資金和參考資料、科研理論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這些在高校教師發展方面應重點扶持。在問到“在教學科研中碰到問題時,您一般如何尋求幫助?”時,89%的公辦和91%民辦高校教師自己鉆研和請教校內其他老師來解決問題,只有6%~9%的高校教師通過校外交流的方式來解決。校外、國內和國際交流,是高校教師獲得前沿知識、先進經驗和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必須全面推廣和大力支持。
四、高校教師發展的影響因素及程度
影響教師發展的因素包括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和家庭環境因素,我們從知識、能力和教研經驗積累方式來分析客觀因素。調查中我們發現,在教學方法和技術知識、教師個人實踐經驗方面,50%以上的高校教師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增進了高校教師的專業水平。50%以上的高校教師則認為課堂組織和管理能力、教學表達及師生交往能力、自學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水平。50%以上的公辦和44%以上的民辦高校教師認為: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反思與教學科研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師的專業水平;在閱讀專業書刊方面,47%的公辦高校教師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師的專業水平,而36%的民辦高校教師認為作用很大,其實專業書刊傳遞前沿知識和技術,在高校科研工作上作用巨大。
影響教師發展的主觀因素,我們主要從教育組織及成員本身來調查。48%以上公辦和44%以上民辦高校教師認為,院系領導、學校管理及學校氛圍、教師自身的評價等因素,對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程度很大;但是,單靠領導個人的努力是不長久的,必須建立高校教師發展的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同時還必須有教育部門的宏觀管理、配套政策,還要發揮教研組的微觀組織作用和優秀同事的模范帶動作用。調查結果顯示,公辦高校學生上課遲到、早退和曠課的情況不容樂觀,民辦高校更是問題嚴重;53%的公辦和64%的民辦高校學生,自覺提前預習課程的實施率不到5%;44%的公辦和60%的民辦高校,上課認真聽講的學生少于40%;一半以上的公辦高校,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不到20%,民辦高校的情況更糟糕;70%的公辦和88%的民辦高校,課后復結的學生不到20%;總體上來講,45%的公辦和69%的民辦高校,認真鉆研學習的學生不到20%。其實,學生認真學習與否會深刻地影響教師的發展,其影響狀況如表3。
影響教師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容易被人忽視,就是家庭環境因素。高校教師也食人間煙火,越來越多地困于家庭感情糾紛的旋渦。在調查中,問到“您因為教學工作而與家庭成員有過沖突嗎?”公辦和民辦高校教師回答“經常有”的分別是8%、12%;在高校教師中,民辦高校教師有著更重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其與家庭成員沖突的概率也更高。談到沖突的原因,46%的公辦和50%的民辦高校教師沒有足夠時間陪伴家人,這與上文表2“1~3%的教師對假期最不滿意”的原因有關系,也跟師資缺乏而導致教學任務繁重、科研任務壓力大等有關系;特別是,還有11%的公辦和21%的民辦高校教師生活比較拮據,這種反常現象到了向相關部門問責的時候了!在這種困境下,教師投入與產出天差地別時何以安貧樂道?在談到“您對情感生活或家庭生活整體滿意度如何?”時,19%的公辦和31%的民辦高校教師回答“不滿意”,這種警示足以引起教育部門,特別是高校的足夠重視;在企業有專門解決員工經濟困難和感情困境的“員工幫助計劃”項目,為何高校就沒有“教師幫助計劃”呢?建議高校工會和院校領導少在電視鏡頭和照像機前做秀,多做一點實實在在的“教師幫助計劃”工作。
五、高校教師發展激勵措施探討
(一)增強領導對高校教師發展的意識和問責制
領導的支持是高校教師發展項目能否開展以及影響項目開展情況的關鍵性因素。調查中,當我們問到“您認為貴校教師發展的效果如何?”有高達47%的公辦和58%的民辦高校教師回答“口頭上、走過場”。在問到“校長、院系領導在促進教師發展上的態度”時,56%的公辦和72%的民辦高校校長、院系領導“名義上都支持,但不提供機會和資金”。可見國內大部分高校領導對高校教師發展的意識還停留在“口頭上、名義上、走過場”,對本校高校教師發展工作缺乏責任感和執行力。因此,我國高校教師發展面臨許多問題和困難,詳見表4。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明確對高校教師發展的支持;面對學校不重視教師發展以及氛圍不好、教師工作任務繁重的嚴峻現實,在相關政策中應建立院校領導問責制度和教師發展激勵政策;同時,教師們應增強自我發展的意識,加強教學和科研水平,唯有先行自救才能獲得他助。
(二)普及高校教師培訓發展項目
調查中,當我們詢問“您常有培訓進修的想法嗎?”有66%的公辦和58%的民辦高校教師回答“經常有”;培訓需求比較旺盛,但現實中教師們是否如愿以償呢?于是我們進一步調查“您獲得的培訓進修機會如何?”52%的公辦和67%的民辦高校教師回答“比較少”;由此可見國內高校教師發展水平之低,也預示著國內高校教師發展前景廣闊。高校在做教師發展項目的時候應參照教師的培訓需求,并且應用恰當的培訓方式,才能激勵和促進教師發展。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教師比較重視學科新發展、專業知識、課程研制與開發等培訓內容;比較受歡迎的培訓方式包括,實踐指導、案例分析和研討交流等。如果沒有培訓進修的機會,可以通過網絡資料、查閱書籍、自己摸索、同行交流、參與教研活動等,來提高自己的教學和科研水平。
(三)建立教師發展機構和學術休假制度
當詢問“本校是否有教師發展激勵研究和服務機構”時,60%的高校教師都回答“沒有”,但同時又表達了“想參與該機構”的愿望;同樣,48%的公辦和67%的民辦高校教師反應,本校沒有但是又想參與各類學術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高校教師發展活動需要通過一定的組織機構來實施,西方發達國家有比較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我國高校教師發展項目起步時間不長,在研究教師發展機構建設時,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們可以先建立校內組織,例如直屬校長領導的“高校教師發展研究和服務中心”,先讓高校教師發展基本活動初步開展起來。然后研究如何為教師發展提供服務,而非管理,更非領導,并建立相配套的學術權力激勵機制;研究如何幫助教師減輕工作負擔、提供教學和科研資源、提高教師福利待遇;研究如何賦予教師學術權力,保證專家治校等等。條件成熟的高校可以自己成立高校教師發展的專門協會,條件不成熟的高校可根據教師的專業、愛好和個性,引導和幫助教師參加國家各級研究機構、科協、社科聯、專業學會、協會、俱樂部等學術團體。對于積極參與者和一定貢獻者,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
最古老的高校教師發展形式始于1810年哈佛大學的教師學術休假,它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是美國高校教師發展的主要形式。調查中發現,74%的公辦和81%的民辦高校教師反應,本校沒有但是又想參與學術休假激勵項目。我國第一批被列入“春暉計劃”海外留學人才學術休假回國工作項目試點的高校,也可以算是國內學術休假制度的先行者;盡管相關部門沒有提出具體措施,清華大學及北京師范大學分別在2004年前后相繼提出學術休假制度;但嚴格而言,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實行真正的學術休假制度。推究原因除了相關高校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支撐有薪休假制度,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就是相關人員休假以后,誰來頂替其教學工作?筆者建議在各專業選拔和資助學術功底比較好,知識面比較寬的教師,作為“輪教崗位”教師,能夠勝任專業大多數課程的教學任務;“輪教崗位”教師頂替學術休假的教師完成其教學任務,被替代的課時仍然歸學術休假的教師擁有,“輪教崗位”教師的課時由學校另外支付。建立學術休假審批和考核方案,使得有學術潛力的教師都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安心參加訪學、進修、培訓、科研、調研、學術會議和講座等,而無須兼顧教學。
(四)推廣反思性教學研討和建立教師職業發展平臺
反思性教學,是對自己在教學和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進行反思和交流,運用相關教學標準、企業和行業標準不斷地檢驗自己,追求教學過程的合理性、企業和行業的應用性。調查中,45%的公辦和42%的民辦高校教師反應,本校沒有但是又想參與反思教學研討活動項目。我們可以嘗試建立“專家會診式”集體反思教學激勵機制,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和企業職業經理人參加,高校和企業集體討論、分析和解決典型、普遍、難度較大的教學和實踐問題,并且把相關過程和結果向相關老師分享,從而促進教師成長。
建立教師職業發展平臺包括:教師教學科研成果展示及交流,創造較好的環境、氛圍、政策和資源給大部分教師從教學科研方面發展,提供正常渠道給小部分教師從行政管理崗位方向發展。關于教師教學科研成果展示及交流,包括教師教學科研成果的攤位展示、學術交流和“電子檔案袋”;有37%的公辦和36%的民辦高校教師表示“沒有但我想參與”,這也表明成果展示及交流活動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任務。攤位展示就是直接把教師作品張貼、懸掛和擺放,學術交流就是把教師教學科研成果通過研討會、講座和學術會議等形式,向大家展示和交流。還可以利用網絡建立高校教師教學工作“電子檔案袋”,充分展示高校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成果,使得各種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從而促進教師發展。
關于“本校有正常渠道給教師從行政管理崗位方向發展”調查項,有31%的公辦和37%的民辦高校教師表示“有,并且我想或已參與”;令人興奮的是,有28%的公辦高校教師表示“有但我不想參與”,還有29%的民辦高校教師表示“沒有并且我不想參與”,這說明越來越多的教師疏遠行政官僚職位、青睞教學科研崗位。在“本校有較好的環境、氛圍、政策和資源給教師從教學科研方面發展”調查項中,盡管本校教學科研沒有得到應有的高度重視;可喜的是有49%的公辦和66%的民辦高校教師表示“沒有但我想參與”,也讓我們看到中國高校工作正本清源的未來。高校應大力培養工于學術、偏好教學科研的教師,大力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政策和資源給他們從教學科研方面發展;工于管理、偏好行政事務的教師,可提供競聘渠道給他們從行政事務崗位從而為教學科研的教師服務。
(五)體制外的個人獨立發展項目
當高校教師對其職業進行高學歷、高職稱、多精力的高投入時,卻換得低薪酬、低地位、少資源的低產出時,高校教師一定會謀求體制外的個人獨自發展項目,來達到自己投入與產出的平衡。開明的高校管理者必須要明白,管制教師、頤指氣使、獨享資源的所謂高校領導時代已經終結,服務教師、人性關懷、共享資源的高校服務時代即將來臨。高校服務時代產前陣痛期越長,這種體制外的個人獨立發展會越長和越強。目前,這種體制外的個人獨自發展情況調查結果如下:調查中,有49%的公辦和53%的民辦高校教師認為,本校有教師在校外兼職賺錢,并且自己想或者已經參與。有26%的公辦和20%的民辦高校教師認為,本校有教師組建了公司或學術團體,并且自己想或者已經參與;另外,有42%的公辦和43%的民辦高校教師認為,雖然本校暫時沒有人組建公司或學術團體,但是自己想找機會組建或參與。有58%的公辦和38%的民辦高校教師認為,本校有教師主講學術會議或培訓或講座,并且自己想或者已經參與;另外,有25%的公辦和38%的民辦高校教師認為,雖然本校暫時沒有教師主講學術會議或培訓或講座,但是自己想找機會參與。
參考文獻:
[1] 徐延宇.高校教師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潘懋元,羅丹:高校教師發展簡論[J].中國大學教學,2008,(11).
從2009年起,在全省范圍內分四批選拔200名特級教師(其中教師120名、校長80名),圍繞修煉師德修養和人文精神、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創新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增強教育教學科研素養、提升學校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內容進行重點培養,使其教育理論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個人專長更加凸顯,特色風格更加鮮明,為培養造就社會公認的人民教育家奠定基礎。
2009年首批擬選拔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50名,其中教師30名、正職校長20名,主要是50歲以下,具有江蘇省特級教師稱號,在區域和學科專業領域內聲望高、影響大、示范性強的在職的中小學教師和校長。
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采取專家引領和自主研修相結合、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相結合、國內培訓與國外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培養工作。為培養對象創造演練實踐和交流展示的平臺,努力讓培養對象在改革實踐中獲得發展和提升的機會。資助培養對象開展教育教學科研和出版專著,推廣培養對象的教育教學科研成果,努力擴大他們的社會影響。在江蘇教師教育網設立交流中心,供培養對象交流研討和展示成果。
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周期為5年,省教育廳與培養對象簽訂目標責任書。省教育廳在第三年對培養對象進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不合格的不再列為培養對象。管理期滿后,省教育廳對培養對象進行終期考核。培養期間,省教育廳安排人均年培養經費3萬元,主要用于培養對象的培訓、科研、專著出版和導師指導費等。
(摘自教育部師范教育司主辦《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簡報》2009年第19期)
2009年部屬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生招生工作進展順利
今年是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的第三年。在認真總結前兩年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精心組織,狠抓落實,2009年的免費師范生招生工作進展順利,生源質量良好,實際錄取免費師范生12112人,比2008年實際錄取人數增加729人。
一是考生報考踴躍。2009級免費師范生生源數量比較充足,重點線上考生達到招生計劃數的數倍以上,如報考華中師范大學的湖北考生數與招生計劃達到10:1的比例。
二是生源質量保持良好。6所部屬師范大學在各地錄取的免費師范生平均成績高出省重點線42.5分,錄取最低分平均高出省重點線31.2分,錄取最高分平均高出省重點線64.3分。
三是生源結構基本穩定。2009級免費師范生中,中西部生源占89.38%,農村生源占59.4%,男生占35.1%,與2008年相近。
2011年1月2日,美國Alfred大學的用戶培訓館員Brian T. Sullivan發表了《2050年大學圖書館尸檢報告》[1]一文。此文一出獲如一重磅炸彈,重新燃起了20世紀70年代未曾鼓噪一時的“圖書館消亡論”的戰火。這把“火”不僅燒著了美國圖書館界,同時也迅速波及到國內圖書館領域,不少人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對圖書館生存的憂慮。因此在這場撲朔迷離的圖書館變革中,高校圖書館是生是死,是日漸式微直至消亡,還是鳳凰涅??獲得新生,高校圖書館都首當其沖。
上海圖書館吳建中館長說過一句話“圖書館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規模而在于智慧”。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初景利教授也說過:“圖書館的未來取決于圖書館員的能力,就像醫院的能力是由醫生的水平所決定的”[2]一樣,將來的圖書館不是館藏規模大,館員人數多就是一個大的、有能力的圖書館,因此在數字化、網絡化、范在化的信息環境中,高校圖書館如何重新定位自身、重塑形象,避免走向邊緣化乃至消亡,這是擺在整個圖書館界面前都應該認真思考的難題。而如何提升自身服務技能,留住用戶則是高校圖書館館員當前和未來將要面對的挑戰。
1 高校圖書館館員服務能力的范式轉變應對策略
由于在新經濟時代下,網絡化、數字化是大勢所趨,圖書館的發展面臨著各種不確定因素,面對這些因素,如果圖書館不能適應這些環境的變化,那么必然被拋棄、被取代。所以我校圖書館對已有的信息系統的管理與服務模式進行調整,重新規劃部署業務機構和整個圖書館業務流程,以創新學科服務,嵌入到教學科研過程,真正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業務模式和管理機制,采取的措施有:
1.1 嵌入教學科研過程
圖書館能否走出圖書館而嵌入教學科研過程中,是對圖書館能力的重大考驗[1],而嵌入式服務已成為國內外圖書館服務的主流模式和新的趨勢。它是指圖書館員的服務不再局限于圖書館的物理空間,而是嵌入到用戶的科研或者教學當中,實時、實地為用戶提供服務[3]。圖書館只有實施嵌入式服務,才能充分挖掘信息資源的潛力,才能縮小信息與用戶間的“最后一公里”,這也就是我們優于以Google為代表的搜索引擎的地方,也才能實現圖書館的價值,提升圖書館的地位。今年我館派出三名學科館員于歷史與文化學院中實時、實地了解科研人員的信息需求,并加入到土司文化申遺課題中,得到了老師們的歡迎和認可。
1.2 創新學科服務,設立參考咨詢部
圖書館對文獻信息資源的開發層次、參考咨詢和情報服務工作的開展水平,都直接影響著高校整體的教學科研水平,[1]Brian T. Sullivan認為大學圖書館的參考咨詢工作會被不斷改進的搜索引擎和社會網絡工具以及相對便宜的信息技術幫助平臺所取代。應該承認,隨著時間與技術的發展,簡單的參考咨詢工作會逐漸被取代,但以學科服務為代表的高級服務則應運而生。在科研過程有很多工作是需要通過人來完成的,是技術所不能取代的。以學科館員為主體所開展的學科服務適應新信息環境與科研環境對圖書館創新服務的需要。而設立參考咨詢部就是要集中館內最優秀的人才,建立起高水平、并擁有各種專業背景的學科館員、學術團隊或專業隊伍,以承擔起由提供文獻檢索、培訓、咨詢服務的知識管理與知識服務轉變,學科服務的場所正由館內服務向融入科研一線、嵌入式學科服務的方式轉變、學科服務的方式由學科館員個人能力向學科館員專業隊伍(團隊)與用戶的團隊協同轉變,成為科研伙伴和科研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3 加強技術部力量,利用新技術,提供移動服務
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移動寬帶等新技術,開展移動學習服務,[1]德國的Klans Ceynowa 在2011年國際圖聯(IFLA)大會中勾畫了圖書館移動服務的框架:OPAC和網站等基礎服務的移動化、特色館藏顯現的新場景,多種設備解決方案…,從而實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圖書館,圖書館員的職業定位不是在圖書館里工作,而是更多的是在用戶的空間里,包括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將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和移動設施結合在一起,將順應用戶信息行為與需求的變化,極大地擴大圖書館的服務范圍,增強圖書館的服務能力。
2 如何提高高校圖書館館員服務能力
進入21世紀,未來圖書館從內到外都將與傳統的圖書館有很大的不同。這個世界變化太快,圖書館要想在競爭中不被取代和放棄,就必須主動的適應用戶的需求,“窮則思變”。面對互聯網的沖擊,圖書館的吸引力在哪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初景利教授說過:“圖書館的未來取決于圖書館員的能力,就像醫院的能力是由醫生的水平所決定的”,古人云:“富不學富不長,窮不學窮不盡”,圖書館在供給上具有雄厚的實力,高質量的信息內容和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構成了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這一點,是不能被互聯網輕易取代的。這個社會一直在淘汰有學歷的人,但不會淘汰有學習能力的人。
2.1 高度重視館員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1.1 請進來。我館每年都要請特聘教授、專家來館里進行講學,每年培訓的主題、?熱鶯脫?請的教授、專家都有不同,所講的內容對館員開拓視野,接觸更多信息,銜接目前的發展和未來的變化,對圖書館館員的能力有一個快速的提升。
2.1.2 走出去。我館每年都會組織一些人走出圖書館,到對口支援大學如湖南大學、中山大學圖書館,進行業務能力方面的學習和培訓,學員學成歸來后,還要將他們所學知識對全館人員進行學術匯報和分享。
2.2 引進人才
通過引進高層次人才,培養或者設立特聘教授,是使圖書館擁有一批學科情報專家最快捷的方式。由高端人才的引領,帶動和支撐培養和造就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干,可以使圖書館館員的能力有一個質的飛躍。
2.3 實行崗位輪換制
崗位輪換是在圖書館內部各部門或各部門內部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之間進行崗位輪換,時間期限最好是一至二年。通過崗位輪換,可刺激館員的職業敏感度,逼著館員適應新環境,開發職業潛能,挑戰自我學習新技能,使館員的能力有一個大的提升。
[關鍵詞]教學 質量 優質 團隊
隨著我國高校本科向大眾化發展,教學質量呈下滑趨勢的今天,教學團隊無疑是一種提高教學質量,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的突破口。教育部在2007年初明確提出在實施教育質量工程中,要建立一批教育質量高、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這表明教學團隊作為一種高效的基層教學組織,無疑將給教學質量的提高,組織教學改革帶來了很大的助推力。
一、目前影響高校本科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分析
1.教研室的教研活動日益減少。我國高校一直沿用前蘇聯高等教育體系的教研室教學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是按教師所講授的課程來劃分的。目前教研室的教研活動日益減少,教研室的工作實質上變成了對學校政策的上傳下達,例行布置教學任務,期末的監考安排,而對教師教學研討的組織卻非常缺乏,教師們缺少教學交流的平臺。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學質量的提高。
2.教學科研呈現各自為營的局面。教學和科研是既互為補充又相互結合兩個方面。通過教學科研能開發新的教學資源、產生新的教學思想,為人才培養提供技術支持。沒有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研究,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教學。只有經常進行科研的教師才能站在學科的前沿,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提出新的學術觀點,因此提高科研是提高教學水平的動因。而教學是科研的基礎,只有通過實際的教學才能發現教學中問題所在。長期以來,在高校教學科研主要倚重教師個人的作用,合作比較少。即使對于申報成功的課題,課題組成員之間也缺乏合作研究,往往是課題主持人自己在研究。由于是單兵作戰,所以造成在教學科研中有重大突破的研究較少,重復低質量的教學科研項目較多的現象,對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更新也比較慢,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3.教材配備率低,缺乏優質的教材。教材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它不僅指紙質課本,還包括與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試題庫、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等立體化教材。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進行教學的依托。教材的質量直接體現高等教育和研究的水平,也直接影響到本科教學的質量。目前在高校,教材配備率比較低,有些課程根本就沒教材,上課的內容由教師自己決定,隨意性大。在教材研究方面,由于缺乏組織者,教材的更新緩慢,教材內容陳舊,輔助教材、教學參考書短缺,缺少高質量的教材。目前大多數教材的選擇與編寫都是依靠教師個人或教研室,沒有按學科建設來選擇,缺乏一定的系統性。
4.教師之間協作比較少,教學能力提高不快。高校每年都在擴招,高校的師生比不斷上升,教師的工作量不斷加大,而教師之間對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溝通則日漸減少。教師們根據自己所確定的內容進行授課,教學與科研中如果遇到的問題也采取自我解決的方式,因此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更新帶有隨意性,而且緩慢。另一方面隨著高校新增專業的不斷增加,老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而對于新教師來說,剛畢業不久,雖然知識水平較新,但不能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和學生所學的知識恰當融合,需要不斷提高自己在教學方法、教學能力。雖然許多高校推行青年教師導師制,但只是名譽上的,缺乏實質上的指導。所以目前在高校,教師之間在教學上缺乏實際的合作交流,造成授課內容和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影響高校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二、教學團隊在提高本科教學質量中的作用
團隊建設在企業是一種成功的管理模式。這主要源于團隊能提高隊員的參與度,會使工作變得更有趣,提高隊員的工作積極性;在團隊的工作中,隊員之間可以通過相互作用,形成同志式友情,而增強隊員的滿意度;團隊建設總是與培訓分不開,通過培訓,能使隊員的技術、決策、人際關系提高。另外在多變的環境中,團隊比傳統的組織結構更靈活、反應更迅速,能快速地組合、重組、解散。
高校教學團隊是以專業建設為平臺,依托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為最終目標,由同一專業分布于不同基層教學組織的教師所組成的教師團隊。這種組織形式能彌補教研室在教學研究職能方面的不足,有利于整合教學資源,使教師在相互協作中實現優勢互補和知識共享,在團體中發揮自己的特長,使團隊整體績效最大化。教學團隊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具有很多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供一個教師們探討教學問題的平臺。教師們探討教學問題、設計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是教學質量得以提高的主要渠道之一。隨著知識經濟的迅速發展,新的學科不斷產生,學科之間又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對教師來說,教學過程變得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對所教的本課程有深入的研究,而且還得掌握與本課程相關專業的知識,在這種形勢下,靠教師單個的力量幾乎很難做到。而建立教學團隊,能充分發揮教師們的特長,優化教學資源,實現學術資源共享,滿足學科綜合化發展需求,從而全面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
第二,能利用集體智慧,編寫優質教材。教學團隊把教師按不同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及技能組合在一起,由教學科研能力強的教師作為帶頭人,這就有利于利用集體的智慧組織編寫一些具有一定特色、較高水平的教材,而且還可以隨著知識內容的更新而不斷修訂完善教材,保證每門課都有實用的教材,使得學校教材建設呈現層次化、系列化的特點。
第三,實現教學科研的突破。高校本科的教學一定要與科研相結合,要把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通過研究解決,并且通過科研創新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出高質量的教學研究,必須靠集體的力量。教學團隊的建立擺脫了教師們在科研上各自為營的局面,可以促進教師之間思路啟迪、知識融合,通過教師之間資源的有效整合,會促進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的出現,有益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有利于開展多種模式教學改革實踐,滿足學科綜合化發展的需求,從而使教學質量得到整體提升。
第四,能形成優勢互補,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表現為教案的準備能力、教學方法設計、課堂的組織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雖然有個體差異,但教案的準備能力、教學方法設計和課堂的組織能力,能通過團隊的作用得到提高。從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師的學歷結構來,都具有碩士、博士的學位,從知識結構來看,這些青年教師一般專業知識較新,思維活躍,但由于新上講臺,對教學重點把握,教學方法的設計、課堂的組織能力都較弱,而這些正是老教師的優勢,老教師經過十幾年的教學,知道學生的學習特點,也知道采用學生能較好接受的方法進行課堂設計,但老教師往往面臨的問題是知識結構不夠新,所以建立教學團隊可以優勢互補,年青老師向老教師學習教學方法,而老教師向年青教師學習新的理念,這樣通過知識技能的互補,能不斷提高教師們的教學能力從而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
三、構建優質的教學團隊
1.合理的教學團隊規模。根據企業成功的經驗,最好的工作團隊規模一般比較小。如果團隊成員比較多,只要多于12人,團隊隊員在相互交流時就會遇到很多障礙,也很難在討論問題時達成一致,就難以形成凝聚力、相互信任感,很難順利開展工作。所以對于團隊人數的控制,是高效教學團隊建設所不可缺少的環節。所以要塑造富有成效的教學團隊,就應該把團隊成員人數控制在12人之內。
2.優化的成員配備。教學團隊的成員構成直接影響團隊的績效。所以在隊員的配備上應該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首先在年齡結構上要注意老、中、青教師的配備原則;其次要注意隊員能力的配備,一個高校的教學團隊應該需要下面三種能力的教師,一種是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第二種是具有創新思想的教師,這類教師具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種需要能聆聽、反饋、解決沖突及其他人際關系技能的教師。對不同技能的教師進行合理的搭配是創造高績效的教學團隊的關鍵。另外在選拔團隊的帶頭人時,必須選用真正在一線從事教學工作,教學能力比較強的教師擔任。
3.清晰的團隊目標。成功的團隊會把他們共同目的轉變為具體、可以衡量的、現實可行的績效目標。而目標既能提高個體的績效水平,也能使團隊充滿能力。具體的目標可以促進明確的溝通,有助于團隊把自己的精力放在達成有效的結果上。建立本科教學團隊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學校的整體本科教學質量。具體來說就是要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形成凝聚力,不斷深化課程體系的改革和課程內容的優化、開發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促進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最終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在這過程中,不斷加強教師隊伍的梯度建設,通過發揮有經驗的老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的作用,使得年輕教師迅速成長。當然在不同的階段,團隊要明確具體階段目標,并且應該讓每個團隊隊員清楚哪些是個人的責任,哪些是大家共同的責任。
4.明確的團隊類型。教學團隊的構建應該以相近學科為基礎,推進專業建設、課程建設,通過教師的協作和資源共享,達到教師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使學生在高校能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通常根據團隊存在的目的,可以把團隊分為問題解決型團隊、自我管理型團隊和多功能型團隊。由于高校教師的工作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特點,所以高校的教學團隊應該屬于問題解決型教學團隊,也就是根據團隊的目標及任務,每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討論教學、科研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決定工作任務的分配以及相互交換改進工作方法等。在團隊的運行中要注意調動員工參與決策過程的積極性。
四、在教學團隊建設中應著力解決的問題
1.要積極培養團隊選手。使教學團隊高績效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師的參與度。在團隊中教師的成功與否不再由個人的績效所決定,所以隊員必須學會與別人進行公開坦誠的溝通;面對個體之間的差別并解決沖突,學會把個人的目標升華為團隊的利益。這些對剛加入團隊的教師來說是比較困難。所以對于管理者來說,首先在選拔選手的時候,除了考慮被選者是否具備所需的工作技能外,還要考慮他們是否具備其他能力,如溝通能力、合作精神等。其次在團隊建立后,要聘請一些專家對這些被選拔的隊員不斷地進行培訓,幫助隊員提高解決問題、與其他成員溝通、處理沖突等技能。
2.培養隊員之間的信任感。高校教師由于工作性質的關系,屬于獨立性比較強的個體,教師之間日常的工作聯系并不緊密。而教學團隊的建立,要把這些獨立性較強的個體加入到團隊中工作,要團隊成員善于和別人合作、與別人共享信息,這就使得培養團隊隊員之間信任感尤其重要。高績效團隊的一個特點就是團隊成員之間相互高度信任,也就是說團隊成員之間彼此相信各自的個性特點及能力。而團隊剛建立起來時,團隊成員之間由于背景、經歷和觀點存在不同,所以建立起信任并能真正合作還有一定的難度。要讓團隊成員之間做到真正的相互信任,建設團隊文化顯得尤其重要,只有通過團隊文化的支撐,形成核心的團隊價值理念,才能使得團隊成員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信念,相互信任。所以只有加強團隊文化的建設,才能帶來團隊的健康和諧的發展,形成一個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的平臺。
3.構建合理的團隊績效評估與獎酬體系。建立合理的績效評估和獎酬體系,主要目的就是能使團隊成員在個人與團隊層次上都保持高度負責的精神。績效評估主要通過準確地評估員工個人的績效、團隊的績效,而把其作為獎酬分配的基礎。如果實際的績效評估的標準不準確,隊員就可能獲得過高或過低的報酬,這就會引起一系列如影響隊員的工作績效、工作滿意度、降低其努力程度、增加其缺勤率等消極后果。所以在設計和完善教學團隊的績效評估體系時,應建立以團隊績效為基礎,同時以個人貢獻相結合的教學科研評估制度。首先,團隊應創設自己的衡量標準,樹立自己的目標以及確定每個隊員在實現目標過程中對團隊的作用,使得每個成員清楚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其次,在實際評估中,要把團隊所要完成的目標作為有效測量的手段,重點考察團隊中的成員的教學水平是否得到明顯提升、是否取得一批優秀的教學改革研究成果、是否編寫出高質量的教材以及團隊是否有凝聚力等。對團隊成員的考察重點在個人完成所承擔的任務的情況、個人在團隊中的合作精神,評估每個隊員的貢獻并結合學生的評估。在設計和完善獎酬體系中,應該以鼓勵隊員共同合作為目的,而不是增強隊員之間的競爭氛圍。要獎勵那些善于在團隊與其他成員合作共事的個人。另外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考核的周期也不宜過短,一般以4年為一個周期進行綜合全面考察,但期間可以對于團隊的具體目標進行定期的教學評估檢查。
參考文獻:
[1]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滕祥東,任偉寧,楊冰.地方高校教學團隊建設路徑與管理策略探析.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7.
[關鍵詞] 工學結合; 圖書館; 信息服務
[中圖分類號] G25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19- 0072- 02
高等職業教育走工學結合之路是深化教學改革、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選擇。作為信息中心的圖書館在學校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館藏文獻資源、優質教學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提供信息服務,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獲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必須優化信息服務。
1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是將課堂教學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和實踐能力的生產實踐、技術開發、實際應用進行有機融合的開放式教育模式,是學校將“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策略應用到教育教學工作當中,以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應用開發能力和職業競爭能力為出發點,應用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方式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保證教學內容盡可能與社會生產、生活保持同步,與具體的職業實踐相對應,在教學中加強實用性。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在人才培養的模式上要從傳統的“知識灌輸型”向“能力構建型”發展。面對社會變革的挑戰和人才培養的競爭,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具有一定專業技能、再學習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學習型社會”中努力提升和創新,能適應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工學結合模式下的信息服務
圖書館工作是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對信息資源的建設,就談不上開發和利用。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組織和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圖書館服務水平的高低。隨著圖書情報事業的發展,圖書館館藏的類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傳統的書刊、報紙、專利資料、政府出版物等,還包括電子期刊、光盤、音像資料等,以及自建特色數據庫,非印刷型數字資源在館藏中的比例日益增多。作為信息資源中心的圖書館,承擔著為學校教學科研收集、存儲、加工、傳遞信息的任務。
圖書館作為重要的平臺,是學校教學科研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在學校人才培養工作中擔負著重要職責。課堂教學是一種知識的傳授過程,而圖書館的閱讀活動以及其他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更多的是一種思想影響和熏陶過程,其他的教育手段往往無法達到這樣的作用和效果。圖書館依據工學結合模式的要求進行正確定位,主動搞好科學服務,大力進行特色建設,積極參與學校的教學科研以及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提供富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圖書文獻和信息咨詢服務,引導和培養學生選擇職業的能力,為學生的創業、就業和可持續發展服務,在培養學生高素質、善創新等方面發揮因勢利導的重要作用,促進圖書館服務效率進一步提升。
3 鎮江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新舉措
3.1 建立與工學結合相適應的館藏體系,注重專業性、實踐性、品牌性
圖書館典藏具有自身特點和規律,各環節之間有較強的關聯性,搞好館藏資源建設是圖書館提供信息服務的基礎,需要集思廣益、長遠考慮。以前圖書館采購新書,多希望以較少的經費購買較多的書籍,或是根據館藏結構進行均衡配置,有些書籍因為價格昂貴,放棄采購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結果造成只求圖書數量而圖書質量良莠不齊,書籍借閱率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工學結合模式下,圖書館更加注重館藏體系建設,精挑細選,合理化解資源豐富性與經費有限性的矛盾,積極采取措施配合學校教學科研與實踐。
3.1.1 重視設置專業性書庫
為方便讀者查找具有關聯性的資料,圖書館調整館藏結構,專門設置了“理工類流閱一體”書庫配合學校的實驗實訓建設,在書庫中設置理工類書刊、光盤、期刊雜志,針對理工類專業實踐性強、操作性強的特點,加強實驗、實訓、工具手冊、行業標準等書刊的采購力度,注重實踐性教學資料的配備;專門設置了“藝術設計”書庫,放置有關藝術設計、裝潢裝飾、繪畫書法、鑒賞收藏等方面的專業圖書,加強設計案例等書刊的采購力度。與書商進行協商,增加專業教師參加大型書展、專場圖書供貨會的機會,增加專業教師現場挑選圖書的機會,通過書刊采購信息反饋等交流方式,邀請各系學科帶頭人或教學業務骨干共同參與文獻采購活動,兼顧經濟性與具體實踐要求。
3.1.2 重點采購實踐性書刊
注重購買國內外先進的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等方面的高職教育相關文獻,及時收集購買各專業實踐教學涉及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職業技能考核規范,市場準入準則等,加強實驗實訓教材、參考書的采購,多采購教師和學生真正想要看、真正用得著的書籍,切實滿足實踐性教學環節的用書需求,保證相關學科資料的系統性、完整性。
3.1.3 重在保證品牌性館藏
任何圖書館都不可能將世界上出版的全部文獻都收藏齊全、面面俱到,為教學提供切實可行的文獻信息服務、有條件有選擇地進行文獻典藏對于高職院校圖書館顯得尤為重要。依據學校重點學科、品牌專業、精品課程的實際需要,圖書館有側重地購買資料文獻,突出學校特色,提高館藏資源質量,保證品牌建設需要。
3.2 更新配置先進的技術設備,提供強有力的軟硬件支持
圖書館在采用現代化技術,加強圖書館的網絡化、自動化、數字化建設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如在工學結合模式下,近幾年來學校領導給予高度重視,增加購置書刊、設備的經費,購置更新服務器,提高存儲設備容量,購置高速書刊雙面彩色掃描儀、打印機等。在校舍緊張的情況下,在實訓樓給圖書館新開辟了兩個“理工類流閱一體”書庫,放置大量閱覽桌椅,并在室內進行書法美術作品的文化布置,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同時學校正在計劃籌備建設新圖文信息大樓,擴大館舍,根據學科發展、專業建設需要,繼續升級圖書館現有的軟硬件設備。
3.3 數字資源建設先試用后對比,再購置先進的數字媒體出版物
數字資源是在紙質文獻整合基礎上的數字化、電子化,信息量更大,涉及面更廣,因此其訂購就更加要求有系統性、連續性。由于數字資源單個采購成本較高,一次性投入較大,購齊所有的數字媒體出版物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購買各類資源庫時必須要有針對性和選擇性[1]。面對市場上種類繁多的數字資源,圖書館的采購不能光求數量,更要講究質量,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調整各類型資源采購經費的比例,確定購買思路與方向,既要性能穩定、使用方便,還要經濟適用、合理高效。多年來,圖書館經常與各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和溝通,及時了解和掌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科研動態,廣泛聽取建議和意見,致力于數字資源的購買和升級,先進行試用再加以對比,先后購置了“中國知網”、“超星”等數字資源。
針對院系設置、學科特點,“中國知網”知識服務平臺專門深度開發構建了“鎮江高等專科學校的機構館”,涵蓋院校建設、校務之窗、學術研究、示范性建設、專業建設、求職就業、黨政建設、校園文化等,特別注重實踐性環節的配置比例。“讀秀”學術搜索以其一站式檢索實現了館藏紙質圖書、電子圖書、學術文章等多種異構資源在同一平臺的統一檢索,“超星學術視頻”涉及學科范圍面廣量多,眾多國內名師主講的學術視頻以多媒體方式呈現給學生,更加貼近受眾的感官,開闊學生的視野,寓教于樂,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了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教學過程的實效性。除上述數字資源外, 還購置了“維普”、“方正Apabi”、“書生之家”等各種數字媒體出版物。
3.4 貼近院系品牌專業創建特色數據庫,為實踐教學提供資源保障
圖書館的信息服務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提供重要的參考咨詢,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直接影響著教學科研的質量和效果。近幾年來,圖書館加大投入,大力進行特色化建設,對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加工、傳播、管理、利用、開發等,不斷實施增值服務[2],建成了“旅游特色數據庫”、“沈括研究數據庫”、“鎮江地方文化數據庫”等自建特色數據庫,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校園學術研究氛圍,挖掘鎮江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精華,更進一步提升和創建校園文化特色和品牌具有現實意義。
目前,我校“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兩個專業建設項目通過國家教育部和財政部審核,獲得中央財政“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重點專業立項建設[3],學校領導、相關系部和職能部門緊緊圍繞“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的要求,推進相關建設工作。圖書館緊密聯系學校的教學實踐,按照專業設置、學科類別、課題項目,開展信息的組織、檢索和傳遞利用服務[4],加強與院系間的交流與合作,在現有自建特色數據庫的基礎上,實行貼近教學需求特點和有助于提升品牌特色的服務模式,積極為教學實踐第一線提供專業性的定題信息資源服務。目前與藝術設計系正在加強溝通交流,準備進行重點專業的數字化資源開發建設工作,對信息加以集中、分類和利用,從中提煉出有針對性、有深度的部分,提供裝潢裝飾、影視廣告、藝術設計、信息傳播等主題全面系統集成化的內容,希望藉此為用戶的教學和研究帶來新思維、新創意。
3.5 開展豐富多彩的專題講座活動,提高信息素養和操作技能
老舍先生說過:“一個藏書多而用書少的圖書館不見得是好圖書館,一個用書多而不教人們怎樣用書的圖書館,還不見得是好圖書館[5]。”圖書館的閱讀活動和其他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對讀者的影響往往是細致入微、潛移默化的。網絡的發展帶來海量的信息增長,這些信息更多是以多元的形態呈現,讀者在利用網絡時,面對海量信息,往往會無從入手,出現信息迷航現象。圖書館定期進行館藏資源介紹和咨詢服務,開展專題培訓講座、網絡資源導讀,可以提高讀者的信息獲取意識和信息利用能力。
學校的課程規劃和教學安排不可能囊括所有知識結構和操作技能,豐富的圖書館藏是讀者獲取信息的有效來源和便捷途徑。相當多的讀者對新書介紹和推薦導讀非常重視并按圖索驥,圖書館經常以宣傳通告和網頁形式推薦圖文并茂、深入淺出的優秀教材,不斷提高讀者獲取所需文獻的效率。圖書館還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利用圖書館網站建立人性化的檢索界面,指導讀者正確使用和合理操作,開展有利于提升讀者信息處理能力的輔導培訓,提高師生信息素養,高效利用信息資源。
3.6 建立“大學生就業指導網”,為求職就業提供參考性建議
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業難問題越來越突出。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引導畢業生選擇合適的擇業路徑,關系著學生個人及學校、社會的利益,促進就業工作的正常開展是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的基礎[6]。圖書館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優勢和信息流通渠道,應用數字化、網絡化的技術手段,配合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和溝通,根據學科設置特點、就業形勢發展、個人求職愿景,收集整理職業規劃、簡歷指南、求職心理、面試攻略等內容建立“大學生就業指導網”,分析當前就業形勢、職業發展前景,對學生就業進行針對性指導,讓學生不出校門就可以對未來求職有感性認識。即將求職的大學生往往對自身定位不準和對未來求職期望過高,對可能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應幫助他們正確面對擇業、就業的現實,及時糾正他們的心理預期,做好心理調適,排除心理障礙,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樹立自信心,增強擇業競爭意識,形成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求職心態,幫助他們客觀地分析自己,清醒地認識自己,在擇業過程中揚長避短,增加求職成功的砝碼。
主要參考文獻
[1] 葉茜. 論高職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合理建設[J]. 圖書館,2011(2):126-127.
[2] 黃宇. 高職院校圖書館特色建設的探討[J]. 河南圖書館學刊,2010(1):28-29.
[3] 楊靈芝. 泛在環境下圖書館服務創新研究[J]. 情報科學,2012(3):347-351,386.
關鍵詞:精品課程 教學與科研 互動
1研究的背景
2003年,教育部啟動了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精品課程建設是教育部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方面,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重大舉措,也是高校課程建設與課程改革的導向,各省市和高校都積極主動建設了各級各類的精品課程,極大推進了課程建設的步伐。但其中的一些精品課程特別是校級的精品課程建設,其質量和建設水平都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教師對精品課程的教學研究不夠深入,精品課程的形式和內涵缺乏和諧與交融等問題。如何進一步提高精品課程的建設質量和水平,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教學和科研是高等學校的兩大基本職能,但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卻一直是個難題。從課程建設的角度看,教學與科研應該是一個辯證的統一體,二者是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課程教學是科研的基礎,科研有助于課程教學的發展和提升。高校精品課程建設,既屬于教學范疇,也屬于科研范疇,通過對其內容的各方面各層次進行理論和實踐的分析與探索,可以使教學促進科研,科研支撐教學,推進高校精品課程建設。
2精品課程建設中教學與科研的互動分析
課程建設包括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方法、教師隊伍和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建設。精品課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學水平的優秀課程,在精品課程建設中,師資隊伍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根本保證,教學內容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教材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關鍵環節,突出的課程特色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靈魂。
精品課程建設的主體是教師,因此師資隊伍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根本保證,教師是課程建設中連接教學和科研的紐帶。精品課程對教師隊伍的定位是“一流的教師隊伍”,這個“一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門精品課程應該首先具有一個一流的課程負責人,能夠通過自身的組織和協調,把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能夠注重教學團隊建設,為課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二是精品課程建設還需要具有一支責任感強、團結協作精神好、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團隊,要不斷進行教育教學創新,并取得一定的教研教改成果。
從教學角度分析,教學工作是教師的本職工作,作為教學實踐最重要方面的課程教學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最佳途徑,也是教師從事科研活動的源泉,從科研的角度來看,教師參與科研可以大力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視野變得更加開闊、思維更加靈活,這有助于教師更深刻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授課質量。無論是作為個體的教師還是作為團體的課程教學團隊,都必須充分參與課程建設,將課程建設發展與個人的發展相結合,在教學與科研的結合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
教學內容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一流的教學內容”要求精品課程的內容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和時代要求,以知識整合為課程體系建設的核心,重視課程的內涵建設,始終保持課程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和系統性,及時反映和吸收本學科領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積極整合優秀教學成果和科學研究成果,體現新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課程的教學內容建設包括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內容的組織安排兩個方面。精品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要充分體現教學與科研的互動。
作為一名教師,需要將所擁有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所能掌握的知識,并借以發展學生的智能,這就需要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靈活和教學手段的先進是精品課程的重要標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深刻改變了教學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精品課程建設強調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現代化,提高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與手段的設計中要重視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體現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恰當的教學方法,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能力發展;恰當而又充分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協調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是精品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用的基本原則,如何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這是值得教師永遠探索和研究的領域。
教材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關鍵環節,精品課程建設需要精品教材,精品教材的建設,有賴于教師在不斷的教學工作中積累,更有賴于教師在不斷深入的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中加以創新。精品教材的建設過程,也是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的過程。
突出的課程特色是精品課程的靈魂,是精品課程的生命力之所在。它是在課程建設和改革以及課程教學上的突破,是獨創性的成果,對同類課程建設具有積極引導意義和實際借鑒作用。特色和創新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創新與特色必須貫穿于精品課程建設的全過程,它們在精品課程評審中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課程特色來源于教師團隊對課程教學理念的精心凝練,來源于對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創新,來源于對課程教學手段的深入探索,來源于對教材建設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可以說,沒有研究就沒有創新,就沒有特色。
3構建精品課程建設中教學與科研互動的機制
作為一項課程建設工程,精品課程建設不是單純的課堂教學,而是系統的課程建設,是優質的教學資源,高質量的精品課程必定是教學和科研完美結合的結晶。必須處理好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構建教學科研的良性互動機制,在互動中推進和加強精品課程建設。
構建精品課程建設中教學與科研的互動,有賴于理念上的更新。必須樹立教學與科研工作統一于高校的人才培養的理念。高校的人才培養,最終都會落到課程這個基本載體上,如果在課程建設中沒有教學科研結合的學習和實踐環境,培養這樣的人才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必須從人才培養的高度認識課程建設中的教學與科研,以人為本,特別是以學生為本,推進和加強課程建設中教學與科研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