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體生物力學的基本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長期以來,中西醫眼科以各自不同的理論及思想體系為主導,都在臨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本文試就兩種理論作一分析比較,并結合循證醫學來展望眼科臨床未來的發展方向。
1中醫眼科理論
中醫認為,眼部是人體重要組成部分,并與五臟六腑具有密切的聯系,其中眼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肝開竅于目,肝受血而能視。《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之血氣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眼睛與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有著廣泛的聯系,臟腑經絡失調,精氣不能上榮于睛珠、神膏、視衣、目系等部分,易患眼病。筋骨肌肉氣血,又分屬于五臟,所謂“眼通五臟,氣貫五輪”,中醫治療眼底是根據“五輪八廓”臟腑、經絡并結合四診八綱,將眼的各個部位與全身臟腑密切聯系起來,進行辨證施治。中醫臨床治療使用中藥、針灸、點穴、按摩等方法是獨特的,是西醫所不具備的。眼部與人體全身息息相通,“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通過對眼部不同部分形色的診斷,就可知人體臟腑變化,《審視瑤函•五輪不可忽論》說:“臟有所病,必現于輪,……大約輪標也,臟本也,輪之有證,由臟不平所致。”故針刺身體有關部位的穴位可治眼病,針刺眼部穴位,也可治療人體有關方面的疾病,尤如“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醫易同源,中醫合理地應用了周易理論指導實踐,也為周易提供了一個廣闊的醫學陣地,促進了周易學理論的發展,同時使中醫理論更富有全息統一、整體協同的特色。中醫學中有很多世界上其他醫學體系無法企及的東西,本身就是一門獨特的科學。
2西醫眼科理論
西醫認為,眼是由多層次、多性質、多功能的不同組織所構成,眼的組織結構細微,基礎理論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眼是由眼球及其輔助器官以及有關的血管、神經構成的復雜結構,位于眼眶中。眼接受外來光的刺激,通過視覺傳導,將光的沖動傳至大腦半球的視覺中樞,而引起視覺。眼科病理學是以實驗研究及結構變化為主的“細胞病理學”,細胞病理學說是1958年德國病理學家創立的理論體系,它是以局部定位觀點為指導的,認為“一切病變都是細胞的病變”,當手術后或眼外傷恢復期時,需要更多的能量修復。眼睛的能量直接來源是三磷酸腺苷的分解,能量的基本來源是糖、蛋白質、脂肪在體內的氧化分解,根據生理需要轉化成機械能、生物電能、化學能。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過程,所伴隨著的能量釋放,轉移和利用稱能量代謝,通過消化、吸收,在神經系統和體液因素的調節下,互相配合,協調進行。今天,隨著儀器精度的提高,眼科臨床日益精細化,準分子激光手術已經普及,StephemKwok在《眼科生物力學》一文中指出:“(21世紀),手術效果應建立在眼組織生物力學知識之上,逐漸地達到分子工程學技術水平,利用局部組織張力的力學特性來矯正局部組織條件。”[1]正是由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基礎理論的研究,才能使人工晶體普遍使用,使人工角膜在體內存留的時間較前延長,人工眼的研究也已集中在視網膜、視神經和枕葉皮質刺激器3個方向。這些是中醫所無法企及的。
3眼科中西醫基礎理論的差異
通過眼科兩種理論的對比,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思維模式下,東西方對事物的考察方法有著顯著的差異。基本思維方式的不同,對基本關系和基本概念理解的差異采取相異的觀察方式,從而建立不同的理論和模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科學體系,繁衍出不同的眼科醫學內容,這是東西方醫學的分野所在。中醫用整體全方位的方法應用于眼科臨床時,就難以同時應用分析分割的方法,也就難以進化到人工眼的研究;西醫應用到眼科臨床進行分解分析時,又難以顧及到整體,比如曾經發生過眼球摘除術后才發現患者是個孕婦。一種著眼于分析,顧“小”而失其“大”;另一種縱觀整體,求“全”卻存其“粗”,這本身就是社會的客觀存在。當然,中西醫理論各有千秋,都在眼科臨床實踐中各自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眼科兩種理論的差異(表略)
[關鍵詞]管理心理學 實驗教學 實驗室建設 人因工程
隨著市場增長的需求和發展,經管類人才的需求十分龐大,作為經管類專業的一個獨特學科,管理心理學科教學規模迅速發展。但是,在這一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實驗室建設的步伐相對滯后,對學生進行的心理學技術訓練和實踐能力培養都還遠遠未能達到應有的水準,心理學科學化的追求還顯不夠。為此,根據我國經管類心理學本科實驗教學和實驗室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了管理心理學本科專業建設的方向和架構。
一、管理心理學實驗室建設的同質化
管理心理學在我國是從心理學學科發展分離出來,尤其是應用心理學在經管類中開設的課程比較多。但是作為管理心理學實踐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心理學實驗室卻基本上都是復制心理學本科實驗室的模式和架構,這些心理學實驗室又表現出驚人的相似。所有這一切的相同或相近,造成的同質化將會很快地顯現出來,同時也會造成管理心理學的獨特性研究不足。
二、人因工程學被忽視
人因工程學(Human-Factor Engineering)作為管理心理學專業的發展方向被嚴重忽視,管理心理學基本上都集中在“心理咨詢與教育”、“人力資源管理”兩個方向,未考慮過人因工程學或者不了解這一學科。
人因工程學是一門將心理學、生理學、解剖學、管理學以及各種工程學的知識與方法相結合,探討人、工作和生活彼此關系的新領域,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研究如何設計一個最適合人的生活及工作的新環境。歐美各國,大都將人因工程學歸于工業工程研究的范疇,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它已經可以在工業化,以及公眾生活品質的提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基于這樣的問題,管理心理學實驗室的功能定位與系統組成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
三、管理心理學實驗室的架構
1.設計適合專業特點的實驗教學體系
在管理心理學實驗室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構建一個科學的、獨立的、內容充實飽滿的實驗教學體系,該體系既不是單個實驗項目的隨意組合,也不是對理論教學的簡單輔助,而是對心理學課程體系的完善和提高,其著眼點是專業素質的培養,要增強學生運用心理學知識于實際工作的能力。
(1)精簡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
實驗教學分為驗證性、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驗證性實驗要求學生對課堂中的一些基本教學內容進行驗證,使獲得對基本概念的感性認識。同時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知識的實驗;設計性實驗是指給定實驗目的要求和實驗條件,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加以實現的實驗。購置相應的實驗心理學軟件,來增強學生的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能力。
(2)應用性實驗室,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本科畢業生最終要走向人才市場、走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所以作為經管類地要掌握一系列心理學技術。管理心理學技術除了心理測驗技術和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之外,核心的成分就是人因參數測量技術,包括人體參數測量、生理參數測量、心理特征測量、心理過程測量,甚至神經機能測量等等。這些方面的測量技術和裝備的發展其實已相當成熟,管理心理學實驗室急需發展且具有建設可行性的實驗室就是人因工程實驗室,充實此方面的教學實驗,可以大大拓寬心理學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也能有效地推動心理學為經濟建設服務。
(3)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
大學生心理檔案包括提供個人基本信息、在老師的允許下進行心理測量、和心理老師預約心理咨詢、在老師允許下查看測量結果。心理測量為全面地反映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為學校德育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據,每年新生入學都要進行心理測量和問卷,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4)開放式管理心理學實驗室
即可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服務和為教師的研究提供基地,同時也對外進行有償服務。
2.管理心理學教學實驗室的架構
根據功能需求,可以構建管理心理學本科教學實驗室,教學實驗室劃分為兩個主要的層面,即“基礎層面的實驗”和“技術層面的實驗”。
基礎層面的實驗主要承擔驗證性心理學教學實驗,屬于教學演示性質的,服務于教學的。技術層面的實驗,可以看作是實驗室的功能擴展,也是體現專業的“應用性”的,并具有研究功能和承擔本科生畢業設計的功能。這一層面的實驗室可以根據辦出特色。“人因工程實驗室”就屬于這一層次。
3.具體實施架構
(1)心理實驗室
心理實驗室的主要功能是滿足心理學專業教學、科研的需要,同時,保障全校和校際的公共選修課的教學、實驗。從總體上來把握,整體需求分兩個部分:
【實驗室架構】
實驗室架構以其主要功能為區分,需求功能相同的實驗室,進行架構重疊,既節省了建設資金,同時用充分利用了場地空間。應用心理系實驗室按照功能群不同,設計分為4個區:
1.基礎心理實驗室
2.行為分析實驗室
3.屏蔽心理實驗室(ERP、眼動、生理反饋)
4.心理咨詢室
【實驗室規模】
實驗室建設規模以當前教學、科研任務量為設計依據,同時適度兼顧學科發展。
【實驗室主要功能】
1.多媒體演示
2.教學實驗設計與操作
3.實驗環境控制
4.實驗數據及行為的實時記錄、分析
5.數據的查詢、檢索及重現
6.實驗權限分級控制
7.行為設計與訓練
8.網絡環境
【方案設計原則】
在實驗室設計中堅持以下設計原則:
功能實用性。密切圍繞教學、科研的中心工作,準確、完整地實現學校學科建設規劃的中心思想。
運行穩定性。保證實驗室的7x24的全時工作狀態,隨時投入工作運行。
操作易用性。良好“人機交互”設計與集成化設計。輕松掌握專業化操作。
管理開放性。給管理和使用人員以充分的自由度,對實驗參數、實驗列表、實驗人員以及實驗環境變量進行個性化設置。
心理實驗課教學目的
1.加深學生對心理學基礎理論及基本概念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心理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2.領會實驗設計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3.學習實驗報告的寫作,訓練學生的教育科研技能。
實驗場所
要求能滿足一個班的同學同時做心理實驗的獨立房間。具體面積可根據每班同學的數量確定,建議人均不小于1.3平方米。
實驗室應具備良好的自然采光和燈光照明系統,同時配有深色窗簾。地面平整,有條件的可以參考計算機機房建設標準。
人員分組
每個小組2-3人。因為一般的心理學實驗,需要一名被試和一名主試,主試負責監控實驗的實施,特別是要監督作為被試的同學對實驗的指示語的理解、反應方式是否正確等。一次實驗完成后,兩個同學調換主、被試角色,重復實驗。如果條件緊張,可以采取,一名主試,兩名被試的方式。通常每組人數不建議超過3人。一來人數太多,相對空間擁擠,彼此干擾較大;二來每個小組人數過多,導致實驗時間過長,影響實驗質量;并且,在實驗時同學的相對位置,也會對實驗數據產生影響,尤其是視覺反應時此類的實驗。
(2)人因工程實驗室
一、人體測計
1.靜態與動態人體測計數據庫之建立與維護
2.3D人體模型之構建
3.人體測計與產品、系統設計應用與推廣
二、生物力學
1.人體力學數據庫,標準模式之建立
2.人工力學模式之建立
3.工作姿勢的生物力學分析
三、工作生理
1.工作生理能力與生理負荷之測量與標準
2.體適能數據庫與推廣教育
四、人機系統
1.行動秘書與信息系統之接口設計
2.抬頭顯示與控制裝置之設計特色
3.中文計算機界面設計之人因標準
4.自動化系統之工作設計
5.人員與計算機接口問題研究
6.自動化系統之功能配置
7.多媒體與虛擬實境之人因問題
五、人員績效與可靠度
1.人為失誤與意外事故之行為模式
2.人員可靠度評量
3.人員績效數據庫與模式之建立
4.心智工作負荷之測量與標準
5.影響工作績效的因素之探討
6.系統緊急操作程序之研究
六、人類訊息處理與決策行為
1.故障偵測與診斷行為之探討
2.問題解決行為理論在自動化系統訊息顯示設計之應用
3.信息系統知識庫設計之人因標準
4.心智模型之理論與應用
5.人類決策行為理論在決策支持系統之應用
6.數據庫之人機接口研究
七、安全與衛生
1.肌肉骨胳系統職業傷害的成因與防范對策
2.重體力的與心智的工作負荷之安全問題
3.公共工程安全管理策略之探討
4.數據庫之人機接口研究
八、產品與環境設計
1.人因工程應用在產品設計上的問題之探討
2.機器工具的人因設計與標準
3.消費產品的人因設計與標準
4.公共及居住空間之合理化與人性化設計
5.視障者使用產品之設計
6.新科技產品之適應分析
7.無障礙環境標準建立與評估準則
九、視覺與色彩
1.本土之色彩與認知模式
2.中文字體視覺與辨識行為研究
工效學是根據人的心理、生理和身體結構等因素,研究人、物、環境相互間的合理關系,以保證人們安全、健康、舒適地工作,并取得滿意的工作效果。工效學吸收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廣泛知識內容,是一門涉及面很廣的邊緣學科。
工效學在人-機環境系統的研究中,經歷了人適應機、機適應人、人機相互適應幾個階段,現在又已深入到人、機、環境三者協調的人-機-環境系統。在系統內,從單純研究個人生理和心理特點,發展到研究怎樣改善人的社會性因素。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生產水平的提高。
在人-機系統中,人體各部分的尺寸,人的視覺和聽覺的正常生理值,人在工作時的姿勢,人體活動范圍、動作節奏和速度,勞動條件引起工作疲勞的程度,以及人的能量消耗和補充;機器的顯示器、控制器(把手、操縱桿、駕駛盤、按鈕的結構型式和色調等)和其他與人發生聯系的各種裝備(桌。椅、工作臺等);所處環境的溫度、濕度、聲響、振動、照明、色彩、氣味等都會影響人的工作效率。而工效學正是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的。
工效學還研究人的工作行為和產生行為差異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報括:年齡、性別、個人的智力和文化技術水平、工作興趣和工作動機、性格特點、工作情緒等主觀因素。同時,工效學還研究所處環境、物體性能、工作條件等客觀因素以及人群關系、組織作風等社會性因素。這些因素使人的能力互不相同,對系統的適應程度也各有差異。
工效學還強調人有產生錯誤行為的可能性,良好的人-機-環境系統有助于減少操作人員失誤的客觀因素,并有利于預防和減少由于主觀因素或社會性因素造成的失誤。
為實現人-機-環境系統的整體效果,還需要選擇具有一定素質的操作人員,并給予適當的訓練,使他們學會操作和維護這個系統。操作人員必須遵守操作規程,制訂的操作規程應符合操作人員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3)建立心理學相關網站
通過建立網站,通廣更廣泛的資源共享與交流,并能增加更多的合作機會
隨著心理學的教育在我國的快速發展,與心理實驗教學密切相關的新的實驗體系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我們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發展狀況,分析其中的優點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和發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并能適應各類培養目標的管理心理實驗教學條件。
參考文獻:
[1]張一中.心理學實驗教學及其發展趨勢[J].實驗研究與探索,2002,21(2):17-18.
[2]陳文鋒,崔耀,張建新.心理實驗系統E-Prime介紹及其應用. 心理科學, 2005,28 (6): 14561458.
關鍵詞:少年舉重;訓練方法
一、少年舉重運動員的技術訓練
(一)建立正確的技術概念。舉重技術從表面上來看比較簡單,但實際上技術是比較復雜的,它包含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和人體解剖生理學原理。對于初期訓練的少年舉重運動員來說,一定要了解技術的動作形式和基本概念,建立正確的技術動作。例如抓舉,粗略地講,在預備姿勢中,全身肌群處于等長收縮,在作提鈴第一階段,伸骸肌和兩臂屈肌是處于等長狀態,而伸腿肌是處于動力狀態,在下蹲支撐杠鈴時,全身肌肉進行等長收縮;在起立收腿時,上身肌群仍處于等長收縮,而下肢進行等張收縮。在作挺舉動作的過程中,參與活動的肌群也同樣需要進行上述兩種形式的收縮。因此,在運動員掌握動作的過程中,教練就需要考慮如何更好地培養運動員靜力姿勢的正確性和動力動作的協調性。在現代的舉重比賽中,要取得高水平的成績,光有強大的肌肉力量還不夠,還要有正確、熟練的動作技術,才能把力量和各種必要的素質發揮出來,產生舉起更大重量的效果。
(二)分解練習和整體練習相結合練習。抓、挺舉技術結構復雜,動作難度大。如果一開始就教完整的動作,對于初學者來說是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為了使初學舉重的少年運動員迅速、正確地掌握好技術動作,采取正確、科學的教學方法顯得極為重要。根據舉重完整動作的結構及特點,要遵循由淺到深、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和實踐經驗,應先教分解動作,再教完整動作,把舉重技術根據動作特點分解成若干個環節,進行分解訓練,并要求隊員認真對待每一個動作,一絲不茍。教練員認真指導,嚴格要求,監督,并且進行有效檢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抓舉與挺舉相比,抓舉較挺舉容易,所以先教抓,后教挺。
(三)抓舉技術動作練習的順序。1.先教聳肩提肘拉,再教聳肩提肘發力拉;2.掌握好聳肩提肘發力動作后,再教膝上高抓;3.膝上高抓掌握好后,再教完整的抓舉動作。
(四)挺舉技術動作練習的順序。1.先練膝上高翻;2.掌握膝上高翻后,再教膝上下蹲翻,最后教完整翻鈴動作。要注意翻站起后的調鈴以及換氣、憋氣動作的練習;3.掌握翻鈴動作和調鈴、換氣后,再教上挺動作;4.上挺動作時先練預蹲,再練借力推、半挺;5.半挺掌握后,再練分腿挺,最后是完整動作。
二、青少年各階段訓練手段、方法和特點
(一)選材和基礎訓練階段。此階段主要任務是引導他們對舉重有興趣,激發他們的訓練動機。使學生掌握標準動作和主要輔助練習的基本技術,通過技術練習進一步建立正確的技術概念,發現和糾正訓練中的易犯錯誤,消除多余動作,逐步地達到用力協調、節奏明顯、杠鈴路線正確。選材和基礎訓練階段的訓練手段和方法的特點:重在打基礎,身體素質訓練比重大,專項訓練強度小,次數較多,以熟練技術為特點。
(二)全面和專項訓練階段。此階段主要任務是以穩步的發展專項力量、速度力量為主。加強關節、肌肉和環節系統的支撐能力,發展內臟器官負荷的能力,避免脊椎負擔過重,注意恢復和放松練習。全面和專項訓練階段的訓練手段和方法的特點:該階段仍然重在打基礎,身體訓練比重較大。但也要不斷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訓練原則以中上強度快節奏多課次為特點。
(三)鞏固和專項訓練階段。(適合省、市專業隊員)該階段訓練過程的主要內容是大力發展專業力量、完善和不斷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不斷增加負荷量,有計劃地進行大強度、打運動量訓練,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進行多課次快節奏的訓練。
(四)高水平訓練發展和保持階段。(適合高水平國家隊的優秀運動員)運動員長期堅持高強度、高質量、快節奏、多課次的訓練,承受高度的身體和心里負荷。這一階段的運動員,由于訓練的強度不斷加大,預防傷害事故和多種疾病的措施必須加強,因此在訓練過程中加強小肌肉群和薄弱環節的訓練,加強訓練后的恢復和按摩理療,加強生化指標的人工督測。
三、少年舉重運動員訓練時一定要加強各關節韌帶的柔韌性練習,從而防止傷病
為作好各種接、撐杠鈴的動作,除了要具備一定的有關肌群的力量外,還要有適度的有關關節的靈活性。如肩、肘、髖、膝和踝關節的靈活性。因此,做早操時或其它時間教練員要安排壓關節的訓練項目。
(一)加強肩關節柔韌性的訓練項目。
1.吊單杠:運動員可采取由寬握過渡到窄握,由徒手過渡到負重,為了使上肢充分放松,因而使肩關節韌帶得到充分牽引并拉長,最好用拉力帶吊單杠;2.木棍穿肩動作;運動員直臂在頭頂上握棍,然后做穿肩動;3.墻上壓肩動作;運動員面向墻壁,單臂抬肘將關節的背面貼在墻上,然后上身靠在墻上做壓肩動作,左右兩臂輪換進行。
(二)加強肘關節柔韌性的訓練。運動員走向深蹲架,雙手握杠,橫杠務必置于掌心,做胸前深蹲的起舉動作,保持這種姿勢,教練員將運動員的兩肘慢慢往上抬,重復這動作。
(三)加強踝關節柔韌性的訓練。運動員將兩腳前掌的前半部蹭在五公分以上的小木板上,然后慢慢地屈膝下蹲擠壓踝關節,保持這種姿勢5―8秒。重復此動作。強度可由徒手過渡到負重。
(四)加強膝、髖關節柔韌性的訓練。箭步蹲;運動員走向深蹲架,雙手握杠,做胸前深蹲的起舉動作,將杠鈴抬出深蹲架,箭步姿勢,上體保持與地面垂直,然后,臀部隨著身體重心垂直線往下沉,使杠鈴重量落到髖關節處,(而不是像做箭步壓腿將杠鈴重量壓在前出腿上)。既然叫箭步蹲,所以安排這項目訓練時,要像安排前蹲頸后深蹲一樣要求強度,這樣,不但為加強髖關節的靈活性是很好的訓練項目,而且為上挺箭步分腿接鈴動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意志品質的培養
人的意志品質包括意志的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堅韌性,這些良好的意志品質都是人的一生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意志品質是運動員訓練和身心發展的重要條件,不是生來就有的,特別是良好的意志品質,更需要在后天教育和日常訓練中有目的地加以培養。
對于初學者來說,開始練舉重時,往往感到肌肉酸痛,手腕、肩帶和鎖骨可能有壓痛現象出現,這就要求運動員有不怕苦、不怕疼的堅強意力。所以,經常教育運動員要有不怕苦、不怕困難和勇于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質的形成,是走向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體能與技術存在于統一體中。技術,要求肢體動作過程實現運動生物力學的合理性。體能,簡單化地說,它的發展和發揮,要求實現運動生理學的合理性。肢體動作是由生理運動進行的,它若存在錯誤和缺點,該項運動的運動生理學合理性也就不可能完整實現。本體能與技術互為表里,不能截然分割。動作技術如有錯誤缺點,在大量重復中會鞏固、難改;因此,在個體訓練史中,一般地說,首先要把動作技術練對、練好。體能離不開技術質量。這里假設技術質量完好,專門探討體能訓練的訓練結構問題。在本文中體能和體力是同義詞。
本文著重探討:怎樣在訓練中爭取進步?怎樣在比賽中爭取發揮?
1訓練以體力波動態為客觀基礎
體力波是我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對人體運動能力進行認識的一個基本概念。運動能力在具體時刻出現,它具有“時相”特性。運動能力是動態的,既具有連續性、又具有間斷性(間歇性),其動態呈現出波浪現象。其本質在于人體有序狀態的內部矛盾運動。
人體有序狀態是一個超級復雜的巨系統。這是一個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統一的,多層次、多分支、又嚴密協應著的,由巨量矛盾運動構成的有機整體。遺傳決定人體有序狀態的先天基礎,訓練參與決定人體有序狀態后天發展的具體選擇。
體質,指人體有序狀態的總體的機能狀況。它可劃分為體力和健康兩個方面:體力反映體內矛盾運動的運動勢壘態(斗爭性),健康反映體內矛盾運動的統一性。
具體體力,是體內具體的系列矛盾運動激烈展開中表現出來的人體運動能力。它以具體的運動勢壘態(包括肌肉、骨骼等等的具體結構狀態,從神經體液支配到能量物質代謝等等一系列復雜過程的動力學結構、機制、配置和配備等等)為基礎。它是先天、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動態存在。運動勢壘態,是一種發展過程中的暫時的穩定態,可相對地大致區分為非激發正態(安靜正態)、激發態、非激發負態(安靜負態)等三種狀態。在表現出運動能力的運動過程中,隨著運動勢壘內部矛盾斗爭的激烈展開及可供動用的物質的耗解,“正態”便轉化為“負態”(疲勞狀態);以待隨著休息等過程,在體內矛盾統一性的推動下,在有關的相應的系列矛盾運動的進展中,動態地重建(改建)新的運動勢壘態(非激發正態)。前者形成訓練負荷,后者形成運動能力在波浪運動中的動態發展。因此,體力只能以具體形式并在具體的波浪運動中存在著。要爭取運動能力的進步、爭取運動成績,必須研究、把握作為運動著的整體的具體體力的波浪運動動態。從波峰著眼,才能避免盲目性;從波體進行把握,才能保證實效性;這就形成了訓練結構。這樣,才能正確地掌握運動訓練,積極地爭取運動提高。
由于作為超級復雜巨系統的人體的內部矛盾運動的巨大復雜性,運動訓練的內在作用和影響也是極為復雜的,現代科學尚遠未能清楚了解其全部內涵;但若能在總體上認清其本質,便可防止認識上的以偏概全。在訓練經驗極大豐富、有關科學和哲學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也應該努力促進運動訓練的研究和實踐發展到新水平,使之比較正確地積極向前發展。
運動能力就是具體體力,是體力在具體項目上的表現,是具體項目中的體力。體力波是運動訓練工作的客觀基礎。運動訓練離不開對體力波的研究和把握。
2體能發展的方向和路線
運動訓練要從體力波的動態中把握體能發展的方向和路線。為此,首先要努力認識這個體力波動態。全部訓練工作,從訓練手段選擇到訓練安排等等一切環節,都必須服務于、而不能干擾于這個體力波動態的發展方向和路線。例如,為百米運動發展“耐力”,若用萬米作訓練手段,便只能形成“干擾”,而不可能提供“服務”。
認識清楚長遠的目標狀態和當前的現實狀態,就可以明確方向。
經過努力,當前就可以達到的目標,是客觀存在的。這個目標倘若被認識清楚,這就是當前現實的目標狀態。實現這個目標,便是訓練長途中的第一個步驟。
訓練的實質,在于調整體內的有序狀態。這就是說,要通過具體的訓練,有分別、有重點地振蕩人體現實的有序狀態,激發其漲落,促使向著目標狀態轉化。因此,不妨這樣來看問題:訓練,是為著實現向目標狀態的轉化,而對現實有序狀態進行的一種“自我改造斗爭”。這種斗爭,無論從空間角度、時間角度來看,都需要采取靈活、生動的策略和方法,需要巧妙地利用現實的矛盾,從而也往往需要一定的迂回。因此,步驟不同于方向。長遠目標瞄準著方向,現實步驟則可能為了迂回而容許在方向上帶有某種偏轉。這就形成:方向是明確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為了曲折而曲折,是為了效益而曲折;也正是為了效益,要盡可能地少曲折。
長遠目標狀態,就是訓練長途中的、最后的一個步驟。
從第一個步驟起,連同依次地、過渡向長遠目標的每一個步驟,這一系列步驟,就構成了路線。
3訓練結構的基本內容
方向和路線,構成訓練結構的基本框架。在這個基本框架內長周期,可能十天、半月,在七天之外;但可以運用訓練戰術和訓練藝術,來巧妙地構筑七天一撥的訓練。進行中必須要做有心人,以便使自然體育學和社會體育學,兩全其美。
從理論上說,一個主訓練小周期,可以既實現著運動進步,又保持著良好的健康水平,從而為后續的主訓練小周期建構了新的、健全的基礎。如果在實踐中基本達到了上述要求,“主訓練小周期”便可以連續地、滾動式地運行下去,使運動水平“階梯式”地實現持續進步。這就形成所謂“快節奏”。這種快節奏,曾經于六十年代在我國個別基層訓練單位開始出現,后遇故夭折。七十年代,快節奏在保加利亞舉重訓練探索中受到支持而勃興。
八、九十年代,在我國少數項目少數單位,快節奏在實踐中,創造性地得到間斷嘗試、或相當成功地開發著。盡管或有挫折,這個成功不容忽視。胡鴻飛、馬俊仁和一些項目的優秀教練員,就是開拓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對世界訓練史做出了貢獻。
1990年北京亞運會期間,馬特維耶夫在與我談話時說到,邦達爾丘克連續運行了28個小周期。這是一種不常見的“長連續段”。這種“長連續段”對于訓練效益,一般地說是有利的。
4調整性訓練小周期
由于人體有序狀態的極為復雜,又由于訓練工作也十分復雜,在訓練運行中,發生某種挫折,是常有的事。例如:主訓練手段的運行中出現了高“過強應激”,主訓練課頻次或主訓練日頻次的安排太過密集,以及運動員偶而傷、病或因故短期離隊等。這時,可及時插入“調整性訓練小周期”,加以因應、承轉、解決。“調整性訓練小周期”也可稱為“恢復性小周期”,與“輔訓練小周期”較為接近。
有時,主訓練小周期連續運行得很好、很正常,但出于預先安排;或為了“見好就收”,完善地了結當前階段,騰出精力更好地啟動下階段;或出于主動預防;也可以主動地“調整性訓練小周期”。
在主訓練小周期的連續運行進展中,并不是不會被動出現、或主動需要暫時的中斷。這時,可使用“調整性訓練小周期”進行穿插接續。這樣,主訓練小周期的連續運行,便劃分成連續段和間歇段。這個“連續段”,便可看作一個“中周期”。這個“間歇段”,便形成中周期之間的轉折和銜接,它一般地歸入于下一個中周期內進行計算。
調整性訓練小周期的主要任務,是使體內矛盾的統一性恢復到應有的水平。就是說,使機體的健康水平恢復到應有的高度。為此,要采取相應的手段、方法、節奏、以及有關的配合措施。對這些,同樣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地研究發展,以提高效益。
如果調整性訓練小周期基本實現了它的任務,便可轉入新的主訓練小周期;如果尚未實現,則可以繼續地組織針對性的新的調整性訓練小周期,直到完成預期任務,能夠順利地開始新的“主訓練小周期”為止。
5迎賽和臨賽掌握
比賽在預定的時間、地點、場地設備和對手參與等條件下進行。
比賽的科學和藝術,在于爭取當時的成績水平的充分發揮。為此:一方面,要求盡可能地消除體內對于成績方向的剩余疲勞;另一方面,在比賽中,不但不懼怕、而且還積極爭取某種程度的過強應激,爭取其準確地在決賽時刻出現。
訓練進步在于體內有序狀態的結構性轉換,這種轉換,導源于訓練張力對原穩定態的破壞和新穩定態的促成;換句話說,導源于訓練張力同所面對著的穩定態的矛盾緊張性。在前后兩個主訓練小周期連續運行的交接中,上一小周期的主負荷的影響,未必完全消除;新建立的穩定態,也未必鞏固;這種情況,可目之為存在著某些成績方向的剩余疲勞;這種剩余疲勞,對于緊接著的下一輪的結構性轉換,并不一定構成甚么樣的障礙;因為它并不、或并不顯著削弱訓練張力同所面對的穩定態的矛盾緊張性。
然而,對于比賽中的成績表達而言,若有剩余疲勞存在,則明顯地屬于不利因素了。換句話說,成績表達,要求人體有序狀態的相應穩定態的鞏固性而非過渡性。這種要求,對人體有序狀態的一切環節,均有影響。以肌細胞內外的物質儲備、這樣的具體環節來說,結構轉換中物質代謝所需要的氨基酸,暫時變得不突出,而運動勢壘態構成中的能量儲備,變得更突出起來了。
為此,在迎賽和臨賽訓練中:
以主要訓練手段的建構而言,在于爭取接近適度應激的低于應激、或低度適度應激。(這是指應激程度而言,并非指絕對強度而言,而且在賽前的不同小周期中,又很不相同,值得當時細致斟酌。例如,熱身賽中的強度要求是相當高的。)在強度的三特征中:“積極”,轉變為在于人體有序狀態的現實穩定態的維護和鞏固,而非對之進行破壞(當然,對于實力水平不相同的選手來說,會采取稍微有所不同的策略);“可能”,變成不需討論的問題;對“可控”性要求也有發展,需要積極地為提高比賽中的戰術水平服務。
在運動量方面,需要適當地進行削減和控制。具體掌握,要謹慎地依具體情況而定。
在飲食中,三大營養物質的供應,也需要合理地、有序地進行調整,以配合肌纖維中糖元含量提高等項要求的實現。
同時,特別要注意防病、防傷、以及防止類似的災害性事件的發生。但事實上,有些運動員在臨賽中,某些病傷事件還是可能會發生;賽前睡眠受干擾、以至整夜睡不著覺的事也往往會有;然而有的運動員仍然出現了優異的成績。這些情況,一方面說明,搞得好還有更高的潛力可挖;另一方面說明,運動員具有相當的抗干擾能力,若是發生了某些情況,也不必緊張。
在比賽中,為了涌現出激情,除了上述的身體方面的掌握以外,還特別需要研究
在賽前,既需要積極性,更需要著重保持“平常心”;以免賽前出現“虛火”,反而抑制比賽中出現激情。無所事事也可能會引起無謂的心潮起伏,當迎賽、臨賽中運動量削減之際,可以適當安排緊湊而有序的、許多需要一定注意力的事務性活動,以分散注意力而有助于保持平常心;并能產生不會引起成績方向疲勞的某些負荷,以有利于睡眠、飲食等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行。
在比賽中,特別需要高昂的激情,時也需要平常心。要在激情中保持著某種沉著冷靜(在不同項目中,以及對于不同的人,具體要求又各不相同)。
對這一切,既要做有心人,進行積極的安排,又不要搞成庸人自擾。
總之,迎賽、臨賽工作既十分復雜,又情況多變,而且效益的取損出入極強,需要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著意研究和確當把握。
比賽成績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集中展現,迎賽、臨賽工作盡管既敏感又復雜,然而,都同“比賽”密切關聯著;所以,在實踐的進化運動中,“熱身賽”就逐漸顯現出來。熱身賽可以為大賽汲取全面的、豐富的經驗,成為迎賽、臨賽工作中的一種突出的、優選的手段。
以26屆奧運會的短跑選手們為例,開賽前半個月至20天再往前倒數,20多天的時間里,在歐洲、美洲進行了十來場熱身賽。這就為奧運大賽積累了豐富的近期經驗,進行了十分有益的全面準備。
在這些比賽中(以及大賽中的預、次、復賽中),其成績發揮應該掌握在“可控”的程度上(時間不相同的各場比賽,具體掌握又各有不同),以便“鞏固”而非“破壞”身體有序狀態的穩定態,為大賽決賽中涌現過強應激,比較恰當地進行準備。(不同水平和狀態的、面對著不同對手的運動員,在掌握上又稍有差別。)
約翰遜和貝利在奧運會比賽中的成績發揮,明顯地超出熱身賽(低度適度應激或低于應激),并在決賽中成功地打破了世界紀錄(出現過強應激);而在奧運會后參加的多次大獎賽中,卻表現平平(過強應激的后續反應)。從熱身賽、預次復賽到決賽、再到賽后,我們所看到的這種成績軌跡曲線,是掌握得非常成功的。同某些奧運比賽失敗者在大賽前、大賽中、大賽后,由列次比賽成績所構成的軌跡曲線,是不相同的。這樣的實際情況,內藏著深刻的學問、不可不察。(由于游泳比賽、尤其是短距離游泳比賽的自身特點,在掌握上稍有不同;有的奧運冠軍,其世界紀錄打破在復賽中。同時,世界紀錄也并非必然就是過強應激。)
6中周期和大周期
主訓練小周期連續運行中的連續段,就形成為訓練中周期。如果認清了運動訓練訓練的本質意義,掌握了主訓練小周期、輔訓練小周期、調整性訓練小周期等項基本規律,就可以針對具體訓練工作的需要,主動地建構訓練中周期。主訓練小周期是爭取訓練進步的基本環節,訓練中周期則爭取這些基本環節進步的有效累積,使相對微小的進步轉化為顯著的進步,以完成戰役性訓練任務。
訓練大周期是為迎接重大比賽任務而進行的、季度性或年度性的、戰略性訓練安排。它從當前實際出發,從比賽目標著眼,系統地、合理地對中周期和小周期進行組織安排。
“體力波”是運動訓練結構的內在根據。“小周期”是這個“根據”反映在訓練結構中的基本環節。它同體力波的其它各種運用在一起,構成訓練結構的完整體系。這種運用,是作為客觀規律的“體力波”,在效益驅動的訓練實踐史的進化運動中,自發地逐漸顯露出來的,目前并非臻于完善。可能還存在著巨大的潛在效益。若能在理論上進行較透徹的認識,再使之同實踐探索相結合,可望對之進行較充分的開發。
7進行中的檢驗和診斷
訓練中要不斷進行及時檢驗和診斷。對于具備著條件的運動員來說,如若在訓練進程中正確掌握了訓練結構,就能爭取運動水平的不斷進步。如若停滯不前,就必須深入研究現實訓練結構中的得失而革新之。
我們不妨把訓練工作同醫務工作進行比較,來研究教練員的培養和修養的重要性。教練員和醫生,是處理同一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問題的專業工作者。醫生處理的,是人體由病態爭取轉向健態的發展過渡問題;教練員處理的,是人體轉向高強態的發展過渡問題。醫生必須具備高知識、高智慧,這是人所共知和公認的;教練員同樣必須具備高知識、高智慧,尚未被社會所確認。
事實上:教練員每天審視運動員的情況、制訂訓練計劃,就像醫生審視病情、開出處方那樣,同樣需要高知識和高智慧。如若滿足不了這個需要,便會影響訓練質量,付出代價。
訓練界和醫界情況又有不同。古醫術由巫術發展而來,現代醫學卻已經完全擺脫了巫術的羈絆,建立起科學的、先進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即使如此,仍然存在深刻的矛盾;例如,以還原論為基礎的西方醫學,曾經有人否認以整體論為基礎的中醫醫學的科學性,同時否認它自身也存在著片面性、局限性;這種門戶偏見,現在已在改變和轉變之中。然而,在訓練認識領域,盡管在國內外學者們的艱苦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健康”化、科學化發展,以及解除門戶束縛,現在還仍是繁重艱巨的任務。在體育界,非常需要寬容性、開放性、智慧性和創造性,這就是胡鴻飛、馬俊仁等一部分優秀教練,為什么會來自非科班出身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具有實踐成就和豐富經驗與閱歷的、中國足協教練委員會的主任,自愿以負責的態度深入基層,竟被審定為不具備地方隊主教練的資格,令世人驚詫);同時,另一方面,“馬家軍”在奧運選拔賽的挫折,又對訓練理論研究的迫切性,發出了明確的召喚。熱愛事業,刻苦學習鉆研,從實際出發,不死摳框框,勇于革新創造,堅持以實踐為檢驗標準,這是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的優秀教練員的共同特點。
一方面,由于我們的知識和智慧,不但受到個人的限制,還受到時代歷史的限制,我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還是很不成熟的;另一方面,由于訓練工作的高度復雜性和現實訓練條件的多變性,即使是成熟的規律性認識,運用中也極需要針對著具體實際的生動靈活,而力戒機械、呆滯。因此,要高度重視在實踐中探索、創造、檢驗、前進。
進行中的訓練行為,要求多種知識和智慧的匯集,并交叉地、綜合地、集中地、能動地進行運用。然而,越是要求交叉、綜合、集中、能動,就越是難以一下子做得正確、妥貼、恰如其分。這就需要在進行中不斷地學習、研究,“摸石”、“問路”,證實、證偽,一邊實踐、一邊在反饋檢驗中調整更新。要堅持做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就需要使進行中的訓練行為,同時形成為一個開放式的、自學習的、實踐和認識的能動生發系統。學術在討論和爭論中向前發展,本文不妥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批評指正。新晨:
參考文獻
[1]茅鵬:《運動訓練新思路》,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年版。
[2](德)R.F.施密特、G.特夫斯:《人體生理學》,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
[3](美)喬奇A.布茹克司、湯姆士D.法哈:《運動生理學》,楊錫讓等譯,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
[4]姚志彬、陳以慈、郭愛克等著:《腦研究前沿》,廣東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5]田麥久、武福全等著:《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年版。
[6]茅鵬:《滿負荷與大運動量》,載《體育與科學》1995年第6期。
[7]茅鵬:《談體能訓練》,載《體育與科學》1996年第2期。
[8]茅鵬:《進步速度反映著訓練生命力》,載《體育與科學》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