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學的核心問題范文

        生態學的核心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學的核心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學的核心問題

        第1篇:生態學的核心問題范文

        關鍵詞:產業集群 共生治理 生態系統 演進路徑

        引言

        中國當前的經濟增長速度依然比較樂觀,數據表明中國2012年上半年經濟增長率為8%左右,總量穩居全球第二,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是產業的支撐。因此,建立完善的產業治理機制是保證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實現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些目標的重要保證和支撐。如何有效應對產業轉型升級難、產業發展瓶頸和產業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設計長期有效的產業治理機制,已經成為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急需解決的命題和難題。這個命題和難題最核心問題是建立相關理論、理清研究概念、構建研究框架和完善研究路徑。有效治理產業集群發展問題,使之與經濟增長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非矛盾對立的均衡發展態勢,必須完善理論路徑,形成“產業集群-共生治理-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國內對上述問題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但是主要以應用性研究為主,很多研究借鑒或引用單一的理論,如產業集群或共生治理理論,對某一產業進行分析,并沒有構建一個比較完備的研究框架。

        產業集群理論的演進

        產業集群理論的演進路徑可以從馬歇爾(1890)的產業區位論開始。該理論認為集群是由于自然的稟賦或者政府的決策,這兩個因素決定不同產業在不同的區位聚集。但是自然稟賦可能并不是某些產業集群的主要原因。之后韋伯(1929)的工業區位論完善了馬歇爾的理論。韋伯提出產業集群的新術語,包括“產業聚集”等,認為聚集的原因來源于綜合要素優勢、企業內部分工協作與技術進步等因素,并把研究范圍細化到工業,對集群的來源因素進行擴展?,F在有學者從更大視角研究這個問題,認為發達國家代表中心區域,發展中國家代表區域。表現在繆爾達爾(Myrdal,1957)的增長極理論,從不同視角對產業集群問題進行了研究。該理論認為區域的偶然因素帶動產業發展,產業發展表現在產業就業人口的增加和新工業企業的進入,并最終帶動地區經濟增長,形成增長極。但是在對什么原因造成增長極出現這個核心問題上,繆爾達爾的解釋比較蒼白,增長極的存在成為事實,是產業聚集的結果。

        波特(Porter,1990)競爭優勢集群理論借鑒生態學的競爭關系,把產業集群提升到新的理論高度。該理論從競爭力角度考察產業專業化問題,并首先嚴格定義了產業集群:企業與產業相關的企業、專門機構和供應商在地理上集中的經濟學現象,這些機構相互之間存在競爭與合作等多種聯系。這種集中的現象,波特認為來源于競爭優勢:第一,在競爭力來源問題上,波特提出鉆石要素體系,這個體系包括生產成本、需求條件和相關產業在內的聯系,形成鉆石結構模型,最終造成產業集群。第二,在產業集群路徑問題上,波特認為當企業數量達到一定水平,這是一個自我強化過程。由于存在鉆石結構,因此各要素之間的互動是一種良性促進關系。規模經濟、技術外部性首先促進企業投資,產業競爭促進企業創新和發展外部經濟。要素的鉆石互動帶來成本、分工和信息優勢,從而帶來競爭優勢,進而產生對區域經濟的影響,這種影響機理首先提高企業生產力,生產力的提高進一步增進企業創新力,企業創新力的提高進一步增強自身競爭力,從而形成企業競爭優勢,擴大集群的規模和競爭力。第三,在政府干預問題上,波特認為政府的作用有積極也有消極,必須加以區別對待。波特的政府干預論實質是政府治理問題,從競爭優勢的角度對政府職能進行分析。后來Baldwin & Venables(1995)的新經濟地理學結合生物演化環境和區位(生態位)觀點開始研究集群問題。

        產業集群與共生治理

        產業集群的演進過程為生態學和治理的觀點引入到產業集群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礎。由于產業集群的競爭和區位等問題與生物進化過程相當吻合,組織生態學理論被德國生物學家Haeckel.E首次提出,20世紀60年代后得到迅速發展,應用到產業經濟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Michael.T.Hannan & John Freeman(1977)做了系統研究,提出組織生態學理論,到20世紀90年代趨于成熟。在理論方面研究組織與社會結構問題,包括以種群、生態鏈、互利共生、捕食等觀點研究現代組織和社會問題;在實證方面則以生態學的觀點嵌入到具體案例中進行產業分析,研究企業或其他組織基于生態學概念上的出生率、進入率、死亡率、生命周期等動態演化過程。這些分析的不斷深化為產業集群研究拓寬了視角,奠定了理論基礎。產業集群問題用生態種群演化的觀點來分析具有重要意義,也是這一學科最前沿的理論研究,具有無限生命力。

        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是共生治理理論在產業經濟學上應用的成功階段,這一時期有意義的研究包括:Mascarenhas(1989)從流動率對經濟穩定、增長和衰退時期的產業集群的影響,發現經濟增長不同周期的產業集群戰略變化問題和產業群間的流動率發生明顯變化。Murray.B.Low(1997)的研究則是尋找產業種群的起源,研究產業集群是否有生物集群的相同的習性和變化趨勢,并得出肯定結論。于是結合產業集群與自然生態系統演化規律,尋找生態學中與產業集群與共生治理相關的要素,并進行深入解讀和比較分析成為必然。

        產業集群與共生治理路徑

        產業集群的過程實際類似生物的種群演變過程,有一定的周期性和穩定性。這種演變過程不是單個企業的孤立行為,而是這一群體的綜合過程,這個過程的變化過程與生物種群變化一樣,生物種群的變化有衰亡、突變和進化過程,產業集群過程也有產業升級和轉移、產業結構突變等過程,這種過程的原理一樣。具體的演進路徑如圖1所示。

        對這種變化過程的解釋,主要體現在二戰后美國對日本的經濟扶持政策上,日本的傳統產業開始不斷集群,成熟發展后通過升級與轉移,產業集群向高科技產業演變這樣一種類似生物種群進化過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臺灣產業集群過程和日本的情況相似,不同的是臺灣剛開始是以承接其他先進國家的產業轉移業務開始形成產業并集群,在進化過程中人力資本不斷提高,臺灣也向高科技產業升級,而這些傳統產業則轉向廣東沿海地區等。因此,產業集群過程可以通過與自然生態系統演化過程的對比分析得到深入了解。

        產業集群與共生治理路徑內部機理

        產業集群與共生治理框架內有諸多組成要素,其中包括企業、研究機構、行業協會、政府等外部治理主體;還有基于生物進化理論和產業演進過程中的要素優勢因素:文化環境、制度環境、基礎設施、資源稟賦等。因此,產業集群過程實際上是基于競爭優勢的演進過程,主要體現在區域要素優勢因素。產業共生治理則是企業外部治理主體與集聚經濟圈內企業相互作用的過程。從波特的定義可以看出,產業集群符合生物種群演化的三大要求:集群內企業位于某一具體區域;具有相同的可供利用資源和相近的客戶群;集群內企業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即產業鏈和產業網絡。屬于不同產業群的企業文化、價值觀、愿景等不同,而它們的特征也不一樣。因此,集群內的企業,應該將同類企業當成一個產業群整體來研究其演化過程。

        產業集群中的產業群是指由不同個體單位組成的集合體,異質企業、行業協會、研究機構、政府等組織都屬于不同產業(企業)群。不同產業群或治理主體互利共生,通過長期合作共同維護產業集群的穩定,推動產業集群發展。聚集經濟圈是指產業集群與之相關的環境所形成的綜合整體,集群內企業、政府、教育機構、研究機構和行業協會等之間存在著資源、資金、知識、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動,通過這些要素的流動,集群內企業與外部治理主體和區域要素優勢產生互動,形成一個自我調節和自我發展的共生治理機制不斷循環。在與區域要素互動過程中,企業與其環境相互聯系和影響,從大的方面講,包括文化環境、制度環境、基礎設施和資源稟賦等。產業集群的產業鏈和產業網絡則是集聚經濟圈的主要聯系方式,是集群式的供應鏈,包括垂直的供需鏈和橫向的協作鏈。產業集群也可以看做是一個社會網絡,這一社會網絡類似生物系統中的食物網,具體的路徑機理如圖2所示。

        共生治理機制包括外部治理主體、聚集經濟圈和區域要素優勢這三個基本要素。也可以認為是三個同等重要的層次,即核心網層級、輔助網層級和要素稟賦網層級。核心網層級主要以企業為核心,企業有互補企業和同類企業之分,由供應商、客商或顧客等上下游組成;輔助網層級主要有政府、教育機構、研究機構和行業協會等;要素稟賦網層級主要包括文化環境、制度環境、基礎設施和資源稟賦等,它們相互聯系,共同作用于聚集經濟圈。

        結論

        第一,構建有效的研究路徑,理清研究的相關概念,并進行比較充分解釋;第二,構建產業集群與共生治理研究路徑需要構建好的研究范式,生態學的某些重要觀點成為重要的參考對象,借鑒自然生態系統的要素,找到產業集群與共生治理的類似自然界生物演化模式這樣一個重要的范式;第三,構建“外部治理主體-集聚經濟圈-區域要素優勢-共生治理機制”的治理主體內部機理路徑,并認為內部的重要變量的具體機理相當復雜,需要在后續研究中不斷深入和細化;第四,對于產業集群與共生治理的演進路徑存在性,通過對產業集群理論的演進過程進行梳理分析,表明這樣的范式是存在的,產業集群與共生治理類似于生物演化過程,共生治理是產業演化的最優模式。

        產業經濟的傳統范式基于“結構-行為-績效”展開,隨著產業高級化的過程,產業治理問題顯得更加重要。本研究的創新在于:第一,對產業集群理論和共生治理理論進行了綜述和梳理,分析理論的演進過程,對理論進行分析,提出新的整合的產業發展演進路徑,這是對理論范式存在性的一種新嘗試;第二,在充分理解理論和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產業集群的演進路徑,并對路徑內部機理進行初步分析和探討,為后續研究提供研究基礎。

        參考文獻:

        1.Marshall.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890

        2.Weber.A.The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1909)[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 London,1965

        3.Myrdal,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London:Duckworth,1957

        4.Porter.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Macmillan,1990

        5.Baldwin,R.E.&Venables.A.J.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in G.Grossman and K. Rogoff,eds.,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Amsterdam:North Holland Press,1995,3

        6.Michal.T.Hanna,John.Freeman.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82(5)

        第2篇:生態學的核心問題范文

        [論文摘要]在對生態倫理學進行界定的基礎上,結合生態倫理學所涉及的主要流派對其內部自然觀念的發展變化進行梳理,指出生態倫理學發展的基本理論趨向;進而厘清生態倫理學的基本發展路向,即個體主義路向和整體主義路向。

        關于生態倫理學的界定問題,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生態倫理學是環境倫理學內部以生態學為依托對傳統倫理學進行改造的環境倫理學?!€有一些學者認為,生態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是指自然界有機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生態系統,所以生態倫理學強調人只是生態共同體中的一員,而非其中心。正由于生態倫理學以生命實體乃至整個自然為研究范圍,關注生態系統中所有自然存在物,強調生態的整體利益,所以理論相對較為激進,因此在環境倫理學中具有獨特的理論地位。

        就生態倫理學的特點和關注的問題而言,可以把動物權利論/解放論、生物中心主義和生態整體主義涵蓋在其研究范圍之內。其中,生物中心主義立足傳統倫理學理論,以生命個體的權益作為自己關注和研究的重點,而生態整體主義立足于生態學,以生態整體作為自己研究的重點,試圖把倫理關懷的范圍由生命個體拓展到整個自然系統。

        在生態倫理學內部,針對自然的倫理觀念從生物中心主義到生態整體主義經過了一個從關愛生命實體到關愛整個生態系統的過程,其目的都是要擴展人類道德關懷對象的范圍。而這種自然倫理觀念的轉變恰恰體現出它的兩條基本致思理路,即個體主義路向和整體主義路向。

        一、生物中心主義視角:從個體生命角度出發的生態倫理學

        生物中心主義包括施韋澤‘傲畏生命的倫理學”、泰勒“生物平等主義倫理學”以及辛格“動物解放的倫理學”、雷根“動物權利論的倫理學”,它們的基本觀念是把人以及人之外的其他生命個體納人道德關懷對象的范圍之內。

        1923年,施韋澤提出一種以生命為中心的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沖破了傳統倫理學只限于關注人與人之間行為和關系的觀念束縛,力圖把善賦予其他的生命。在他的哲學視域里,一個人能否成為真正有道德的人,不在于他是否是一個理性的存在物,不在于他是否具有內在的善,而在于他是否把一株植物、一個動物的生命看得與自己的同胞的生命同等重要,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沒有所謂的高低貴賤之分。敬畏生命的基本原則就是:‘菩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生命原理?!边@一倫理觀念的顯著特點就是要求我們對生命采取一種敬畏的態度,其目的是通過直覺、體驗等培養、提高我們的德性。本質上,這種倫理觀對以往的傳統倫理觀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戰,使人們發現倫理在本質上不是有限的,而是無限的。

        泰勒尊重自然的倫理思想是對施韋澤敬畏生命倫理思想的延續和發展。生命在施韋澤的觀念中不僅僅指的是人類的生命,還包括自然界的其他物種,像動物、植物等。泰勒繼承和發展了施韋澤的生態倫理學思想,以善為基礎概念提出,任何生物均是由自己的本性決定了它們都擁有自己的善,善是對其生命事實的描述,所以,人類與其他的生命形式一樣都擁有絕對平等的天賦價值和道德價值。

        從理論形態上看,這類生態倫理學關心的對象僅限于生命個體,只重視生命個體的權利和價值,而對生物共同體所具有的實體屬性卻視而不見,而且也沒有看到人對生物種群及生態系統的道德責任。但是,無論是動物權利論還是動物解放論,乃至生物平等主義都是從關愛個體生命出發,試圖重建人類對自然的倫理觀念。

        二、生態整體主義視角:從生態整體角度出發的生態倫理學

        生態整體主義以生態學思想為理論范式,利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把自然界的有機體、有機體及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生態過程和生態系統整體都預設為道德主體。其目的是通過道德主體范圍的拓寬,對生態環境問題做出倫理解答。生態整體主義主要有三個流派: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奈斯的深層生態學和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倫理學。

        三個流派通過對問題的解答,力圖轉變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建立一種生態的、整體的觀念。例如,利奧波德大地倫理學的基本思想是要擴展道德共同體的邊界,他說“土地倫理只是擴大了這個共同體的界限,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動物,或者把它們概括起來:土地”0141193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被大地倫理學視為最高的善。利奧波德同時認為現代生態學已經證明人類只是生物共同體中的一員,他曾這樣表述道:“……土地倫理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重,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重?!薄蔽覀內祟愐獙W會像山一樣思考,大地倫理學的建構不能缺少人類對自然的情感體驗,共同體的拓展過程不光要依托生態學所提供的知識,而且也需要我們的情感。

        從理論形態上看,同前類生態倫理學相比,生態整體主義認為不僅生命個體具有道德主體的地位,而且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也是一個道德主體,所以人類應把自己倫理關懷的范圍從個體生命延伸到整體生態系統,應對整個生態系統負有道德義務和責任。為此,生態整體主義的哲學家們都從整體生視角出發,依托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力圖對生態系統所具有的道德主體地位的合法性進行確證。他們認為,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是其他有機個體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在其中無論是有機物,還是無機物都處于相互依存、內在關聯之中,生態系統本身固有的整體性、過程性、相關性使其具有不依人為判據的內在價值,所以自然本身就是一個價值主體、倫理主體。

        正是基于上述兩個理論視角,生態倫理學內部形成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兩條基本進路。這一方面是源于生態倫理學內部自然倫理觀念的變化;另一方面是生態倫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倫理學,擔負著一個責任,即為解決環境危機所表征的一系列問題提供指導人類行為的道德準則,但在理論實踐上,它卻無現成的倫理原則可以直接運用。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就在于,從起源上說,應用倫理學不是單獨發展了傳統倫理學中‘原理’之后的‘應用’這一部分,而是起源于現實生活中無法‘應用’傳統倫理學的原則來加以理解和解決的問題領域,換言之,是起源于現有的原則在同一問題上的相互沖突、以至相悖而使現實實際上無原則的問題領域”。所以,生態倫理學采用了多元化的方法來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是它的兩條基本路向。

        三、生態倫理學的基本進路:個體主義路向和整體主義路向

        如何把道德身份拓展到人之外的其他自然存在物,既是個體主義路向,也是整體主義路向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一般意義上,傳統倫理學只承認人的道德身份,認為人對自然并無直接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所以,道德身份范圍的拓展是否具有合法性以及如何拓展的問題,是生態倫理學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作為個體主義路向主要流派的動物解放論、動物權利論和生物中心論是以人之外的生命個體作為道德的主體,從個體生命的權益、價值出發論述它們應具有何種道德地位、道德權力和責任等問題。在本質上,這些理論是建基于傳統倫理學的情感范疇框架之內,用人的情感來感知動物,所以具有西方傳統情感主義的理論特質。就具體而言,個體主義路向的生態倫理學是對邊沁、密爾的功利主義思想和康德的道義論思想的借鑒和運用,其實質是對傳統倫理學理論及概念的延伸和移植。例如,辛格對平等的基本準則進行重新詮釋和擴充,試圖使平等原則運用于其它物種,論證了所有動物擁有平等權益的正當性。他提出,各種動物之間感知能力、智力水平的差異并不能成為他們能否享有平等原則的依據。這一思想直接源于邊沁功利主義倫理學,邊沁認為感受痛苦和享受快樂的能力是獲得權益所不可或缺的條件。

        整體主義路向在對個體主義路向進行批駁時,首先肯定了個體主義路向以生命本身作為判據對道德身份的拓展,是倫理思考的重要轉折點。這一思想把道德關懷的對象由人推及到自然界的大多數生命存在物,從而賦予倫理學新的理論意義。但是這一思想過于強調生命個體的權益,而沒有考慮非生命自然存在物和生態共同體的實在性以及整體性,使其理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顯得過于片面。而‘一個完整的倫理學必須給非生命的自然物體(比如河流和山川)和生態系統予以道德關注……生態倫理學應當體現‘整體性’,比如物種和生態系統以及存在于自然客體間的關系等生態‘總體’應當受到倫理上的關注”。整體主義路的這種觀念的確立,完全得益于生態學思想蘊涵的整體性?,F代生態學的深入發展,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自然界中的物種是普遍聯系的和相互依存的。受到現代生態學對生態系統的生物物種之間相互依存關系以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間緊密關系和相互作用的啟發,整體主義路向的學者通過強調系統的整體『生使道德身份拓展到人類以外的其他非生命存在物。他們基于生態學的相關知識提出,這些非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系統整體的觀點來看,它們本身就具有價值,這種價值是道德身份的判據。

        第3篇:生態學的核心問題范文

        關鍵詞:生態;科學發展觀;比較研究

        Abstract:TherearemanyconsistentaswellasdifferentviewsbetweenecologicalMarxismand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Thispaperanalyzestheirconsistenciesanddifferencesfromthefollowingaspects:theideologicalbasis,essence,theoreticalcore,basicrequirement,andfundamentalapproach,andpointsoutthat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candrawlessonsfromtheecologicalMarxismsoastobetterservethesocialistconstruction.

        Keywords:ecologicalMarxism;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comparativestudy

        “生態”(EcologicalMarxism)一詞來源于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教授本•阿格爾。他在1979年《西方概論》中第一次運用了“生態”這個概念,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建立了與生態學之間的關聯。生態是西方的最新流派之一,也是當今最有影響的十大流派中較為活躍的一派。其關注的核心問題是,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圍繞人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社會內部的“和解”兩大主題,研究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人的解放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嬗變等問題,揭示當代生態危機的根源,并通過重建馬克思的生態唯物主義哲學,進行技術批判與消費主義文化和生存方式批判,探索解決生態危機的途徑,實現社會制度和道德價值觀的雙重變革,從而最終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社會??茖W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化的,其中心問題是“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茖W發展觀的內涵在于,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表面上看,生態與科學發展觀并不基于相同的現實基礎,產生的理論背景、發展脈絡和解決生態危機的途徑等方面也不盡相同,應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實際上兩個理論體系之間,觀點的契合是主要的,即使有些觀點有明顯的差異,卻可以相互為用,并不矛盾。

        一、思想基礎的比較

        生態,也稱生態學的,其理論基礎在于和生態學的有機融合。如生態的代表人物福斯特和佩珀所認為的那樣,歷史唯物主義內在地包含了生態學和生態思維方式。應該說,在馬克思那里,生態思想并不具有重要的地位,他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去談論與生態問題息息相關的生產問題,卻很少在純粹意義上談論生態問題。盡管如此,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是馬克思有意還是無意的,他都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生態思想。如“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批判了黑格爾關于人居于超自然的地位的觀點,提出了‘社會是人與自然的完整統一體’的思想,并指出‘自然是人類的生命,但不是生活的手段’”,“在人與自然的關系、資本主義制度與生態危機的必然聯系以及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本途徑等問題上,‘生態學’與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1]。另外,生態繼承了以作為理論基石的西方,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理論的批判傳統,像萊斯和阿格爾就受到馬爾庫塞相當大的影響。只不過與他們的前輩相比,生態者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相對溫和,也更富有建設性。

        科學發展觀則是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及作為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的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處處滲透著立場、觀點和方法。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的創立和發展,主要是基于中國化的,面對的現實是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與科學發展觀對于關注的點不同,偏好的理論也不一樣,面對的現實情況也有明顯的差異。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二者都是以作為理論的來源和基礎,都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的科學性、革命性和開放性,掌握了活的靈魂。

        二、第一要義的比較

        生態代表人物之間的理論并沒有太多聯系,應該說,不能形成一個系統,但在第一要義上卻是基本相同的。如阿格爾斷言,“歷史的變化已使原本馬克思關于只屬于工業資本主義生產領域的危機理論失去效用。今天,危機的趨勢已經轉到消費領域,即生態危機取代了經濟危機”,因此,當務之急是“從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本質的見解出發,努力揭示生產、消費、人的需求和環境之間的關系”[2]。阿格爾轉變了人們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看法,認為傳統的經濟危機已經轉向了生態危機,因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原罪,即利用環境代價換取財富,已經導致了經濟增長的瓶頸,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無限性和環境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如果沒有有效的措施緩解矛盾,那么經濟增長就會停滯,甚至會倒退。可見,阿格爾關注的決不僅僅是對于資本主義危機的解釋和分析,問題在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這說明,他始終是以發展作為第一要義的,這是他邏輯分析的前提。高茲認為:“‘對我們的經濟從產品設計到消費和物質的再循環進行生態學的重建,……對能源、化工、運輸和農業進行生態學的重建,……技術上的發明不僅必須有助于生態學的重建和理性化,而且還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使縮短勞動時間成為可能,把我們從異化勞動中解放出來?!股a和利潤最大化的經濟標準服從于社會——生態標準’,走向基于自我約束、更節儉、生態上可持續消費模式的生態社會主義,達到真正的經濟理性與生態理性的統一,實現生活得更好、勞動與消費更少的社會?!盵3]高茲如何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歸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明確了要在發展的基礎上構建生態社會主義,發展是第一要義。從阿格爾和高茲的觀點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出,生態學者無論給生態危機開出什么樣的處方,目的都是為了實現發展這個第一要義。

        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認為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由此可見二者之間觀點的相似性。應該說,生態與科學發展觀所提的“發展”概念并不完全等同,前者更多的是在解決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意義上使用,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的增長,當然這種增長不能以生態為代價;二是,正如高茲談到的那樣,發展不僅是經濟理性的,還應該是價值理性的??偟恼f來,生態關注的比較多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建立在人的解放基礎上的人與社會的關系調整,而較少涉及純粹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茖W發展觀所使用的“發展”,強調的是一種和諧,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三個層面基礎之上的。與生態相比,概念的內涵擴大了;作為一個分析系統而言,也更加全面和完善。

        三、理論核心的比較

        “生態考察了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所造成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提出了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的論斷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的問題,它研究的方向符合人類的健康發展趨勢和美好愿景,它的研究目的是力圖從制度層面探索生態問題解決的根本途徑,具有前瞻性和開創性,它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面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建立和發展,力圖通過制度轉變解決人與自然的對抗?!盵4]由此可見,生態在談及異化概念時,是以人為核心的,只有人才有異化;在談及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時,將社會系統放在首位,因為只有以社會系統中的主體——人,作為分析的核心和邏輯的出發點,其他的分析才有意義,換句話說,此岸世界的真理探尋是具有現實意義的,而彼岸世界是遙不可及的;在趨勢和目的方面,無論是通過制度還是其他手段,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最終都是為了人性的解放和全面發展。

        相比之下,科學發展觀始終明確地將“以人為本”作為理論核心。十七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15從以上論述中可以明顯看出,二者之間的觀點趨同是主要的。當然,生態強調的“以人為本”,是從純理性的角度說的,在他們的邏輯中,不分析人,其他的分析就抓不住重點,是徒勞的,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帶有功利性質;另外,他們過多地強調人的解放與個性張揚,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維度,所以,很多時候不過是空批判而少建設,在很多方面往往容易被細節所迷惑,墜入就事論事和抓小放大的泥潭??茖W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不僅源于對社會和自然規律的把握,還具有倫理層面的考慮。無論是依法治國還是以德治國,都是追求人之善,是人全面發展的應然。所以,生態與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在總體上是一致的,它們的差異只在于對人的倫理態度和側重點上,而這在一定意義上講是受意識形態的影響。

        四、基本要求的比較

        很明顯,生態認為,僅僅局限于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分析是不夠的。在高茲那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的物質豐富程度明顯提高,社會地位有所改善,然而,這種改善不過是資本主義緩和階級矛盾的一種手段。并且,無論資本主義采用什么方式給予無產階級多少施舍,實質上,并不見得會損害了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今日付出了一百萬美元,是為了明日的一百億美元。資本唯利是圖的本性是不會泯滅的,相反,越是要提高資本主義的成本,資本主義就越是要加緊攫取,換取更多的財富。于是,自然成了犧牲品,這種犧牲到了一定程度,資本主義就會達到發展的極限,而出現衰退。所以,利潤動機同生態環境相沖突是必然的,利潤最大化驅使人們破壞生態環境,把降低成本看得比保護生態環境更加重要,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按照奧康納的總結,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一切社會的發展,都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的結構及態勢的“不平衡的和聯合性的”發展過程。[6]奧康納還指出,資本主義積累導致一定程度的生態危機,由生態危機可能會引發經濟危機,同時生態危機所導致的環境運動有可能會加重經濟危機的程度??偟膩碚f,在生態者看來,資本主義的危機就是人、社會和自然失衡的危機,就是片面發展的結果,就是資本運行的現實性危機。根據反向調節的原則,可以明顯地推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樣是會被生態所認同的。

        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5]15-16應該說,在基本要求方面,如上述分析的那樣,生態和科學發展觀在基本觀點上能夠達成一致。然而前者強調的不過是“平衡”二字,即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的關系,就社會的復雜性而言,這種關系只是眾多關系中的一種,所以分析的結果難免流于片面,或者不過是空洞的說教;后者則強調四位一體,即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同時,由于科學發展觀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和諧”思想的部分,在中國社會中能夠尋找到現實基礎,并為現實世界的革命化起到促進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彼?,科學發展觀的實際影響要遠遠大于生態的“烏托邦”,也更具有現實意義。

        五、根本方法的比較

        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5]16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了辯證法的思想,強調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要求用全面的、系統的、動態的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吧鷳B學者全方位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批判:批判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自然資源壟斷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對自然界所進行的掠奪行為;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異化勞動和異化消費;批判了資本主義等級森嚴的管理體制及其破碎的勞動分工;批判了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及其生活方式。將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批判納入到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視野之內,與資本主義制度緊密聯系起來考察?!盵7]由此可見,在方法論意義上,統籌兼顧是二者認可的。生態盡管沒有明確提出統籌兼顧的思想,但是從其關注的對象,包括制度批判、等級批判、異化批判和工業文明批判等維度考察,它并沒有刻意突出資本主義的某一個部分,而是更加突出幾者之間的聯系。再如,生態的代表人物克沃爾認為,要實現生態社會主義,在所有制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經濟制度方面,要計劃與市場有機結合;在實現條件上,要像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全人類一起實現。從這里,生態的統籌兼顧思想也可見一斑。

        雖然同樣在方法論意義上堅持了統籌兼顧,所關注的視域卻截然不同。科學發展觀以中國的現實國情為基礎,站在整體的高度審視各個部分的協調與平衡,是一種治國的理論。生態主要是從學理上進行探討,因為其所秉承的法蘭克福學派的傳統,所以,在思想上側重于批判,而建設性的東西受到限制。同時,由于生態的相關理論并沒有理論聯系實際的機制,這樣一來,無論其有多么豐富的思想,也不過是一種值得參考而不具有指導性的理論而已,當然也就不會像科學發展觀一樣,不斷地在實踐中發展。這個發展過程基于實踐,服務于實踐,又為實踐所檢驗,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發展觀的真理性價值也要大于生態。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態作為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學派,其主流學者遍布在加拿大、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視野廣闊,科研環境優越,尤其是他們對于資本主義的理解和批判、對生態危機的本質分析等非常到位??茖W發展觀作為一個開放性的體系,與生態有較多的契合,這決定了科學發展觀理論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吸收和借鑒生態的思想。在觀點契合的方面,應該說生態在有的方面研究得更為細致,這與其血緣關系和研究傳統等因素密不可分;在觀點分離的方面,對于科學發展觀而言,合理的可以借鑒,不合理的可以作為警示,兩者之間并不是一種對立關系。

        參考文獻:

        [1]曾文婷.“生態學”與[J].學術論壇,2005(10):34-37.

        [2]阿格爾.西方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486.

        [3]吳寧.高茲的生態學[J].研究,2006(8):99-104.

        [4]唐宏.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從資本主義到生態社會主義——西方生態的啟示[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學報,2007(5):76-81.

        [5].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4篇:生態學的核心問題范文

        【關鍵詞】生態課堂 構建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9-0027-02

        人類的生態化已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種趨勢。教育是人的事業,課堂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地方,是學生作為主體人的精神交流場所,是激發其生命活力,啟動其自由天性,展現其多彩自我的舞臺。所以,教育生態化,構建生態課堂,實現學生生命成長,是課堂改革、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生態課堂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

        生態學認為,任何生物都具有生命及其多樣性,都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是最值得尊重的;任何生物都有其完整無缺的自然整體,是一個穩定、有序和完整的生命共同體;任何生物都只能在適當的環境下存在,只有保持開放,才具有生命力;任何生物都是生活在一起,互利共生,相互之間直接或間接地不斷發生某種聯系。可見,“生態”具有生命性、多樣性、整體性、開放性以及共生性等特征。用生態學原理去審視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課堂教學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手段等諸因素構成的教學組織形式。在這些因素中,既有生物的也有非生物的;既有物質的也有心理的;既有動態的也有靜態的。諸因素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互惠共生所形成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氛圍,我們可把它稱為生態學視野下的“生態課堂”。生態課堂是以人為本的課堂,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第一要務的教學情境,是一種珍視“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學氛圍。生態課堂具有多元意義,它是自然的、自主的、互動的、開放的、和諧的、審美的和可持續發展的。

        1.生態課堂是回歸自然、崇尚自主的課堂

        自然的即是和諧的、自主的。由于自然,生態中的各種因素自由發展,彼此依從而協調。課堂也因自然而自主,因自主而充滿活力。自主課堂的核心是以學生為本,學生在和諧中自主地學習,自然地生長。在這種生態的自主課堂里,從封閉的“填鴨式”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從個人學習轉變為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角色從全權的灌輸者轉變為設計者和促進者;學生由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轉變為具有創造性的學習者。這樣的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教師智慧、學生主體精神充分展現的場所。自然、自主的課堂讓學生不斷地做思維的體操,讓學生在新異的話題里馳騁思辨的語言。

        2.生態課堂是整體和諧的課堂

        生態學的核心問題是生物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課堂教學的生態環境就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手段等諸因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互利共生的一個整體。具體來說,和諧就是課堂中的各因素之間的和諧,也即是整體的和諧。如師與生和諧、教與學和諧、教與育和諧、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手段和諧、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和諧、課內與課外和諧等等。整體和諧的生態課堂,會使師生間相互認可,心理相容,諧振共鳴;會使教師熱愛學生,學生尊敬教師,從而產生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和諧共振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氛圍;整體和諧的生態課堂,也會使教師和學生發揮各自最大的獨特作用,獲得最充分的、最和諧的發展。

        3.生態課堂是交往與互動的課堂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交往論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損耗,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即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セ莼ダダ采?,是維系一個生態組織的基本要求。課堂上師生的交往互動,會使課堂更加精彩,更具生命力。

        4.生態課堂是開放與生成的課堂

        可以說,開放實質上是解放學生的心理,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心理氛圍,學生能自由地想象而不擔心其怪誕離奇,能大膽地思考而不在乎其是非正誤,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能全面展示自己的個性。開放的目的是為了生成,每一節課都應該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同時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學生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教學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5.生態課堂是可持續發展的課堂

        可持續發展的人,能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諧、均衡的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透視課堂教學,可以看出,人要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人,歸根結底是應該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即終身學習的能力。只有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使自身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減少對外界的依賴性,提高對外界及未來的適應能力。所以,將生態課堂的教學目標定位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上,讓學生獲得自我發展的能力,應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二、生態課堂構建的基本路徑

        第5篇:生態學的核心問題范文

        關鍵詞張谷英村;文化生態;保護;發展;湖南岳陽

        AbstractThe related concepts,background,and general situation of Zhangguying Village were introduced.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suggestions for i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so a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in Zhangguying Village.

        Key wordsZhangguying Village;cultural ecology;protection;development;Yueyang Hunan

        自20世紀中后期以來,全球化的影響日益加深,在這個“同一化”過程中,原生態的民族聚落和城鎮人文景觀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城鎮形態風貌日漸趨同,個性逐步淡化。因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張谷英村始終與外界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顯得閉塞保守,習俗古樸且風景秀麗。隨著它獨特的歷史、文化、經濟、旅游價值為人們所認識,在城鎮化進程中,也被現代化的強勢邏輯所要挾。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尋找新的視角對張谷英村的保護與發展進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1文化生態的概念及背景

        文化生態學是一門借用生態來研究特定文化存在和發展的資源、環境、狀態及規律的科學[1]。1955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斯圖爾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態概念,并從文化生態變遷的角度研究人類適應自然與社會環境的過程,創立了專門的文化生態學學科。文化生態學的核心命題是:人類的行為和文化是對特定環境相適應的創造性結果,特定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著特定的文化,文化在其特定的環境背景中取得發展[2]。文化生態學突出強調受特定生態環境影響的文化發展與變遷中的差異性,“文化生態學它尋求闡明不同地域的特定文化的特征和型式的起源”[3]。文化生態學主張的生態批判“帶有強烈的學科轉向特點,具體表現為:從文本形式研究到內容本體追問的轉向;從研究的概念化模式向關注實在性存在的轉向;從語言中心的文本解讀向生命中心的文本閱讀轉向”[4]。正如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懷特所說:“無論在什么地方,文化都絕非文化特質的單純相加或簡單匯聚,文化要素總是組成為系統。每種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一體化和統一性,它依賴于一定的基礎,按照一定的原則或系統組織起來[5]?!比祟愇幕到y中的任何一個文化要素的研究不能孤立地進行,除了要研究其本身如何適應自然環境外,更要研究整個文化圈內各種文化之間的關系。

        2001年6月25日張谷英村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歷史文化名村是文化遺產的密集區,同時也是受破壞的重災區。在對張谷英村保護與發展的研究中,采用文化生態學的理論體系,能全面地認識諸多社會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張谷英村,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啟發。

        2張谷英村概況

        張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陽市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地處岳陽、平江、汨羅3個縣市交匯處,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體現聚族而居的明清時期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張谷英村因建筑規模之大、建筑風格之奇、建筑藝術之美,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相傳明代江西人張谷英沿幕阜山脈西行至渭洞,見這里層山環繞,自然環境優美,他經過細致勘測后,選擇了這塊宅地,便大興土木,繁衍生息,張谷英村由此而得名。張谷英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經明清2代多次續建而成,總體布局依地形呈“干技式”結構,主堂與橫堂皆以天井為中心組成單元,各個單元自成庭院,各個庭院貫為一體。目前保留了1 700多座明清建筑,內擁有206個天井,60多條巷道,1 732間房屋。整個建筑由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體組成,其布局之妙,巷道之幽、排水之奇、空間之活、雕飾之美、用材之雅、石橋之玄,制作之精,堪稱“八絕”。這樣一座規模宏大的連片大屋和村落環境與自然山水和諧與共,形成一個天衣無縫的整體,在全國古聚落中具有其獨特的存在和保護價值。

        張谷英村作為一種具有獨特自然景觀特征和人文內涵的鄉村人文景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在旅游開發后的10余年間,古村風貌遭受嚴重破壞諸如亂建亂蓋、盲目建設,破壞了原有的景觀,大屋內千瘡百孔,景觀“百步三橋和龍泉井”雖然風韻猶存不減當年,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氣;民俗文化逐漸瓦解等。同時,這座名村旅游開發的品牌意識淡薄、管理的模式不規范等都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影響了其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當前歷史保護與社會進步對立,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出現了諸多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困難,從文化生態學的視角出發,對當今張谷英村的保護與發展提出合理的建議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3保護與發展的文化生態學建議

        聚落向現代化邁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在邁進的過程中,究竟如何讓歷史與先輩們創造的財富和優秀的文化遺產在不斷前進的歷史長河中發揚光大,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現從宏觀出發、以文化生態學視角,談幾點建議。

        3.1引入文化生態學,指導張谷英村的保護與發展

        文化生態學是一門綜合、整體、全面、動態的社會文化研究,而不是孤立地考察文化因素的某一項內容或某一方面。文化生態學認為人既是自然的產物又是社會的產物,因此要把文化放到整個社會環境中去考察其形成、發展以及變異的過程。由于社會制度、組織形式等也為文化的產生、發展提供了不同的社會環境,影響了文化的創造,所以文化生態學主張從自然、社會、文化的整體結構、作用及相互關系來研究不同社會、民族文化發展的特殊形態和模式。只有把各種復雜的文化因素聯系起來,才能夠說明環境因素對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影響,以及不同的文化類型和文化模式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這種強調從全局去考慮文化因素與環境之間、文化因素之間關系的視角,為張谷英村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思路。

        張谷英村作為一種聚落景觀的載體,凝聚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宗教信仰等。它的產生、發展和演變與明清時期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連,與當時生產力水平同步,與民俗生活和宗教信仰相互融合,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等多種因素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因此,它與其他聚落景觀一樣,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文化背景的關系是密切聯系的,既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一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文化傳統作為聚落景觀重要的文化生態基礎,彼此間的關系又是全面的、動態的、聯系的、發展的。由此可見,對張谷英村的保護與發展研究迫切需要文化生態學這樣一種整體的、系統的理論。

        3.2加大政策支持,保持傳統景觀的異質性

        文化生態系統具有競爭、演替及文化入侵等變化過程。傳統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互動過程中實現自身演替。歷史文化村落通常具有獨特性,如大屋梁柱上刻有太極圖,屋內隔屏大多以喜鵲、梅花等圖案的雕花板鑲嵌,栩栩如生,這些精美絕倫的雕刻工藝體現了張谷英村民居的傳統風貌,是體現地域特征的傳統文化景觀。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時期,生態環境與聚落空間的結構形態相對封閉、穩定,聚落的發展緩慢,始終和村民的傳統習俗、生態環境保持著良好的均衡關系。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外來文化的強勢入侵,村鎮聚落的社會結構受到強烈的干擾,村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張谷英村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價值觀念轉變等多種原因也逐漸走向衰落。當地村民開始改建原有的傳統民居以適應現代化的生活習慣,村落結構逐漸失去了特色,村民亂建亂蓋現象比比皆是,盲目建設破壞了聚落景觀和人文內涵,如進村的農田全部建成了水泥地面、當大門前的停車場取代了綠色田野、建到一半的半拉子房子、到處搭建的房屋和游樂設施阻隔了原本可以遠眺的視野。

        因此,當地政府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擔負起張谷英村保護與發展的政策制定、規劃制定、資金投入、統籌協調等工作。同時,注重地域文化的承載力,減少外來文化的不良干擾,防止具有歷史特色的文化群落衰退,保持聚落景觀的異質性。不可因個別建筑物的外在品質,如簡陋、粗糙而拆除,必須從它在整個張谷英村的系統性功能來認識其意義和價值,將其保護,例如古井、古墓葬、鐵匠鋪、土地廟等。沒有它們,過去農村的生活、生產就不可能維持。雖然它們在當今已經失去了原有功能,但作為歷史的見證,是必不可缺的。

        3.3推進教育建設,重塑村民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價值觀支配和調節一切社會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價值觀是后天形成的,是通過社會化培養起來的。家庭、學校、所處工作環境等群體對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其他社會環境也有重要的影響。近年來,城鎮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各地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其中村民價值觀念變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加快教育建設,重塑村民的價值觀顯得尤為迫切。

        該村山林面積超過133.33 hm2,植被豐富。退耕還林以后得林場逾66.67 hm2,林木生產已成為該村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了解,村里存在著不少偷偷砍伐山林的現象。張谷英村有干部并不重視該問題,對于這種現象如果不及時加以規范,一旦泛濫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可以得出,從各種渠道或方式引導村民正確認識他們青山環繞的自然環境是張谷英村保護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措施?,F在張谷英村的一些民間手工藝瀕臨失傳,后繼無人,正是因為在傳授過程中沒有重視村民價值觀引導。在教育過程中要加強他們特色文化自豪感的培養,讓其都明白每一個民間藝術文化都是聚落存在的根基,它最能夠彰顯聚落的特征,是自己文化身份的標志。對其掌握的各種民間工藝,應該感到自豪和驕傲。

        3.4尊重聚落演變特征,延續文化的多樣共生性

        聚落景觀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并仍在繼續發展和不斷變化,人類社會的正常發展也依賴于多種文化、多種智慧的滲透。應該尊重聚落景觀的演變特性,延續聚落的文化脈絡,維護現代社會文化的多樣共生性。面對全球文化同質化的趨向,文化生態學的多樣共生觀為人們指明了對待張谷英村的正確態度。

        張谷英村在發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封閉性、自發性特點,其文化傳統發展具有獨特性。近年來,隨著張谷英村為外界知曉、旅游業等的開放,外來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逐漸向該村滲透。在新文化物種的入侵過程中,村中原有的文化生態平衡正在逐漸被打破,如村民在大屋范圍內搭建起現代化的建筑、越來越多的村民走出張谷英村等。歷史性聚落的保護一方面要復興和保護這些面臨消失的文化,遵守文化物種的多樣共生原則,保護文化物種的多樣共生性和文化景觀的多樣性,另一方面更要使張谷英村傳統的人文精

        神與現代生活相互適應,在發展中促進文化生態的平衡。

        4結語

        對于張谷英村的保護與發展,作為一個文化生態,其需要結合時代的要求,以發展的眼光和動態開放的觀點將張谷英村放到整個文化生態系統的大環境中來進行全局認識和整體把握,全面考慮生產生活方式、文化變遷、價值觀、倫理觀、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各個因素,才能為張谷英村創造一個共生、協調的文化生態環境,從而實現張谷英村的可持續發展。

        5參考文獻

        [1] 戢斗勇.文化生態學論綱[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2(5):1-7.

        [2] 王諾.生態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當代西方生態思潮的核心問題[J].南京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37-46.

        [3] 黃育馥.20世紀興起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文化生態學[J].國外社會科學,1999(6):19-25.

        第6篇:生態學的核心問題范文

        關鍵詞:質量生態學;高職教育;質量競爭;協同進化

        作者簡介:王全旺(1975-),男,山西大同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趙兵川(1974-),女,山西大同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主體功能區職業教育發展的勞動力市場適切性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1YJA880103)主持人:王全旺;山西大同大學博士科研啟動經費資助。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28-0024-03

        提高質量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的、未來一個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這也是高職教育在經歷了規模擴張之后,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訴求。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的職責和使命。然而教育質量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涉及層面甚廣,無論考慮哪幾個因素都難免顧此失彼。在人才需求日趨多元化的今天,市場對高職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適時跟蹤各類市場主體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職教育面臨的艱巨任務,如何在以質量為內涵的教育競爭中獲得優勢是高職院校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質量生態學可為科學衡量職業教育質量,全面系統地探究高職教育質量提供獨特的視角。

        一、質量生態學的內涵及意義

        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的、非線性、不穩定的系統,質量系統也逐漸演化為復雜網絡,不僅呈現出復雜的非線性、而且在市場環境中失去了穩定演化的條件。基于生態學與質量系統研究對象的相似性,質量生態學主要以生態系統演化的視角來看待和研究質量系統,并把質量生態系統作為質量系統的最好描述,進而對其內部結構和功能屬性的形成、演變與質量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機制進行研究;對由質量生態位所表達的質量系統在質量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質量群落中質量系統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對質量群落中相互關聯或相互競爭、共生以及協同進化規律等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1]

        藉此,以質量生態學的視角探討職業教育質量的可行之處在于:

        1.以系統科學的思想為指導,對復雜的、非線性的、動態的高職教育質量系統的內外部影響因素進行整體把握。這是一種為持續改進教育質量所進行的全面、科學的思考模式,其最終目的是提升產品(高職院校畢業生)和服務(高職教育服務)的質量,改進組織內的所有運作過程,以滿足高職教育的消費者——學生、家長和勞動力市場的現實與未來需求。

        2.高職教育質量的改進與提升是一個循序漸

        進的過程。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具有典型的需求驅動特征,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需求十分明顯。高職教育的諸多教育教學活動和過程無法實現在短期內滿足學生、家長以及企業的需求和期望。質量生態學所關注的質量生態系統的演化同樣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

        3.質量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對象單元是質量生

        態系統。從系統的視角出發,該對象單元又可看作是由其子系統構成。系統內各個要素之間以及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都存在著競爭與協作過程。質量生態系統中某一子系統相對于其他子系統在競爭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優勢用質量生態位表示。如果把高等教育系統看作是由高職教育系統與普通高等教育系統兩個構成要素的話,高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內部”競爭,如高職院校之間為獲得共同利用的有限資源而開展的競爭;同時也存在著“外部”競爭,高職院校與普通高等院校之間在生源、經費等方面的競爭。在競爭過程中,高職教育較之于普通高等教育,以及高職教育系統內某一院校的特色與優勢可用質量生態位來描述。

        二、高職教育質量生態系統的構成

        質量的話語最先來自于企業,然后迅速擴展到社會系統的方方面面。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教育系統雖然有別于企業,但二者之間也并非沒有共同之處。伴隨高職教育規?!鞍氡诮健钡匚坏南鄬Ψ€定,而其在辦學條件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存在嚴重不足的情形下,人們對高職教育質量的質疑聲不絕于耳。在“保證規模、調整結構、加強管理、提高質量”的基本要求下,高職教育系統必須跨越系統的界限,在質量建設的道路上摒棄教育與企業的“異”,學會借鑒與分享企業質量科學的最新成果,逐漸創立并完善高職教育質量管理的基本理論。有鑒于此,將高職教育質量問題的研究置于系統演化的時間軸上,借鑒質量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問題的方法,從高職教育質量生態系統的視角出發,探討其質量個體間的質量競爭與協同進化,對于多元化時代的高職教育沿著質量文化的邏輯推行改革,保持生存和發展的旺盛動力具有積極意義。

        任何系統都與外部環境之間有著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高職教育質量生態系統可看作是由影響和調節高職教育質量的宏觀系統與微觀系統構成。

        宏觀系統指從宏觀層面對高職教育的質量產生影響和發揮調節作用的環境要素,主要涉及:(1)社會-文化環境。高職教育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其發展必然要受到社會經濟各種因素及其發展規律的制約與影響。學校是一個文化組織,質量對其而言是一種實質性的潛結構。[2]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職業院校師生和管理者的價值取向、行為模式以及質量標準。(2)政治-法律環境。在我國政府行政命令推動,也即通過政治權力與權威對職業教育質量提升施加影響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諸如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等針對職業教育的相關立法,均對職業教育發展起到基礎性質量保障作用。(3)人口-經濟環境。毋容置疑,人口中高職教育適齡人口的素質是影響高職教育質量的重要部分。不僅如此,人口中高職教育適齡人口數量在作為影響高職教育規模的重要因素的同時還影響著科學的高職教育質量觀的形成。另外,職業教育體系的產生本身就是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經濟發展決定著職業教育發展的規模與速度,經濟結構的變化也制約著職業教育的結構變化。量變必然會引起質變。結構的優化本身就是質量提升的一種體現。因此,經濟環境表面上影響和改變了高職教育的規模與結構,實質上實實在在的對高職教育質量起著決定性調節作用。(4)技術-自然環境。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科學技術變革有著密切聯系??萍几锩瓦M步需要高質量的高職教育為其提供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證。就自然環境而言,高職教育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均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按照美國學者鮑恩的觀點,高等教育生產過程的起始點是高等教育系統環境的資源輸入,學生及其社會關系的變化是高等教育生產過程的主要結果,其社會意義就在于通過這種變化使自然環境得以改造。[3]與之相似,隨著人們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們對高職教育質量的要求也與日俱增。

        微觀系統指從微觀層面對高職教育質量產生直接作用的各利益相關主體,主要包括:(1)政府。政府主要通過制定高職教育相關政策、經費劃撥、質量標準的制定等手段對高職教育質量產生影響。(2)學生及家長。學生與家長通過對高職教育消費的選擇權影響著高職教育的發展,迫使質量不高的高職教育機構努力進行質量改進。(3)高職教育機構。作為高職教育的組織和實施機構,高職教育機構的師資、教育教學過程、以及管理者所秉承的質量管理理念均顯著影響著高職教育的質量。(4)勞動力市場。隨著高職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就業成為高職教育的根本導向。在勞動力市場適切性以及產業結構匹配性的質量新標準下,高職教育作為“教育”,其固有的內部質量觀,面對市場的強制性要求,不得不轉向外部質量觀{1}。(5)行業企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培養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積極探索并建立行業企業參與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贏機制是高職教育質量提升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三、質量競爭與協同進化:高職教育質量提升的路徑選擇

        高職教育是促進教育公平,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途徑。隨著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高職教育的規模大增。然而,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在市場原則成為社會活動的首要原則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高職教育作為一類服務活動,各教育機構之間為了獲得有限的教育資源,必將以競爭和提高效率作為基本的生存法則。換句話說,市場經濟中高職教育的生態圈有別于計劃經濟。高職教育機構必須面對顧客可以進行開放性選擇的教育市場的形成與隨之而來的高度市場競爭。[4]

        從質量系統的一般構成角度看,質量生態系統是由顧客、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員工、股東以及社會五大利益相關方組成的價值交換和利益相關的復雜系統。[5]從質量生態系統的構成看,可以把影響高職教育質量的主客觀因素概括為顧客(學生及家長)、供應商和合作伙伴(高職教育生源供給機構、參與校企合作的行業企業)、員工(教職員工)、股東(高職教育出資方)以及社會五大利益相關方。這些利益相關方構成的高職教育質量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系統。

        (一)質量競爭:高職教育質量提升的永恒話題

        任何復雜系統內都包含著各子系統的獨立運行。高職教育質量生態系統可看作是由各子系統構成的質量群體。同處于一個質量群體中的各高職教育質量子系統對于質量環境的依賴程度及其相互作用關系,影響著這些質量子系統在質量群體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進而影響到各質量子系統內部結構特征和系統功能屬性。高職教育系統提供的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服務活動,這一活動本質上也是一個質量過程。一種質量過程可由不同的服務活動實現,而為了達到同一內涵的質量,不同服務活動個體在質量群體中所展現的質量過程特性又有所不同。所以圍繞同一質量過程,不同類型的服務之間在質量集合中必然存在著質量競爭。高職教育質量過程以增進學生的基本職業技能和知識為根本目的,以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為內涵。因此,在高職教育質量生態系統群體中的各質量子系統必然會為獲得有限的稀缺高職教育資源而展開質量競爭。

        對于高職教育系統這樣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系統,其質量過程實際上需要滿足整個質量生態系統中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和要求,并且在相互的認可過程中形成相對固定的既得利益。系統中的各利益相關者為了保持和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并使其最大化,某一種質量的含義就會被堅持,某一種判別質量高低的標準就有存在的合理性。高職教育質量生態系統的各利益相關者是系統不可或缺的重要質量個體。質量個體在質量群體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是該質量個體在質量競爭及與質量環境相互作用的演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并確立的。質量競爭是一個博弈過程,質量個體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相互博弈的過程中會發生改變。因此,各高職教育個體要結合自身的辦學條件以及在質量群體的地位,選擇合適的發展規劃,并且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做出動態的調整,選擇最優的競爭策略,以期獲得在高職教育質量生態系統中的較高質量生態位。

        (二)協同進化:高職教育質量提升的必然選擇

        盡管各質量個體在高職教育質量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有的處于主要地位,有的處于次要地位,但作為系統不可或缺的要素,彼此之間在競爭的過程中也不乏相互協作。協同進化是質量系統一種重要的演化方式。質量協同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協同系統的整體競爭實力和生存能力。質量本身具有一種整體性的特質,質量是某種產品或服務所呈現的整體屬性,并強調服務過程。

        懷特德的過程哲學認為,作為有機體的組織是處于不斷進化過程之中的。主要表現在組織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斷進化以及組織本身內在的創生環境的過程。高職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以及有限資源的競爭可能導致協調效應。質量協同系統的穩定性與質量協同個體在質量群體中的質量生態位以及質量協同環境有關。就高職教育機構這一特定質量個體而言,在協同進化的過程中,其本身在質量群體中都有自身的質量生態位。當個體之間的質量生態位屬于結構性互補時,就是形成質量協同體的最佳時機,互補性越強所形成的質量協同體穩定性就越強。因此,高職教育機構在發展過程中,要結合市場實際需求、自身辦學條件與水平,以及外部環境等,在盡量確保質量生態位結構性互補的前提下,通過協同進化不斷提升自己的質量生態位。

        協同進化實質上體現了一種哲學思維過程,即對事物的分析不能孤立地進行。在高職教育質量生態系統中,盡管質量個體之間由于資源的稀缺性而導致了一定程度上的競爭,但不能由于存在競爭,就忽略對系統的整體性把握。作為一種有機體組織,高職教育質量生態系統會不斷自我生成、自我進化。在質量生成過程中,各質量個體及相關利益組織為了組織的質量戰略必須相互配合,并形成協作共同體。當高職教育質量生態系統中各子系統相互協調、相互影響,整體運動占主導地位時,系統才會呈現出有規律的有序運動狀態。[6]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高職教育生態圈發生了和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與其要給高職教育的質量下一個定義,還不如真正地審視不同利益相關者用來判別質量的標準。假使質量生態系統中的不同受益者的偏好與各種不同的質量概念被識別和得到尊重,或許也就尋找出復雜的高職教育質量生態系統中高職教育質量實踐改善和提升的哲學解答。高職教育才有成功渡過質量危機的可能。

        在高等教育后大眾化時代,質量提升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按照質量就是適合目標的推理,高職教育質量就是高等教育目標的達成度,然而這不是一個對高職教育質量的科學定義,因為目標未必與質量有關。[7]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高職教育質量提升過程中涉及諸多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與權利,使得高職教育質量的含義變得十分復雜。換言之,高職教育生存的生態圈發生了變化,因此,高職教育質量的提升應從質量生態系統的視域出發,通過質量個體間在質量競爭過程中的質量博弈,在動態的質量演化過程中,實現質量的協同進化。

        注釋:

        {1}此處“內部質量觀”與“外部質量觀”中“內”、“外”的客體均是高職教育。作為教育,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單從教育而言,其“教與育”的質量標準稱為“內部質量觀”; 而勞動力市場適切性以及產業結構匹配性的質量標準稱為“外部質量觀”。

        參考文獻:

        [1][5]韓福榮.質量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王建華.從復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方向[J].復旦教育論壇,2010(02):67-72.

        [3]趙文華.高等教育系統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32.

        [4]溫正胞.市場與學術的對話:高等教育導入ISO9000的比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13.

        第7篇:生態學的核心問題范文

        關鍵詞: 傳統建筑設計理念、現代建筑設計理念、“5W2H”、TRIZ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也越來越看重建筑行業的發展方向。傳統建筑的設計理念已經不能滿足這個社會的需要,所以,建筑設計師不僅應當負起責任,還要大力引進建筑高新技術及全新的設計理念,設計并建造出更加適應當今社會的建筑。

        1 現代建筑設計理念

        現代建筑設計理念可以從“安全,經濟,適用,美觀,環保,可持續發展”這幾個角度展開。主要有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和生態建筑設計理念。

        1. 1 綠色建筑設計理念

        節能能源: 充分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采暖和空調,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筑采用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節約資源: 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節約水資源,包括綠化的節約用水?;貧w自然: 綠色建筑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 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1. 2 生態建筑設計理念

        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 在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人的因素,建筑是為人使用,所以在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人的舒適性和使用的方便性。注重建筑的地方性: 任何一個區域規劃、城市建設或者單體建筑項目,都必須建立在對特定地方條件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其中包括地域氣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與風俗、建筑肌理特征、有利于環境持續性的各種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強度和持久性,以及當地的各種限制條件等等。生態學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與實現: 具有足夠的彈性,以包容未來科技的應用與發展。可持續的概念是一種動態的思想,體現在生態建筑中就是建筑應具有足夠的彈性,以適應未來的發展,如: 樓梯的可生長,預留的空間管道,家具系統的可變化性等。

        2傳統建筑設計理念

        傳統的建筑設計以實現建筑必備的三個條件: 方便、堅固和愉悅為主。建筑要求“堅固”。這一需要使它與科學的標準發生了關系。結構的機械結合嚴格地限制它的生長。推力與平衡,壓力與支撐,正位于建筑使用的語言的根部。在傳統的建筑思想中,沒有堅固就沒有建筑的根本。建筑需要“方便”。僅僅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及結構的抽象邏輯性是不夠的。它的存在是為了滿足某種外在的需要。建筑物應當以它們的設計是否滿足實際目標的成功程度為判斷標準。也可以自然地延伸說,我們可以用其目標本身的價值來進行評判。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成為傳統建筑設計的基本出發點。建筑需要“愉悅”。為此,與它的實際目標和機械答案相交織,我們又可在建筑中發現第三項不同的因素―――人們對美的無私愿望。事實上,這種愿望并不終結于某種純美學的結果,因為建筑必須與具體的實用基礎打交道。然而,它畢竟是一種純美學的沖力,一種與建筑必須要同時滿足的其他因素不一樣的沖動。一種使建筑成為藝術的沖動,也成為傳統建筑設計理念與現代建筑設計理念的銜接點。

        3 全新的建筑設計理念: 創新方法建筑設計理念

        創新方法論是研究創新過程中有沒有邏輯順序、規則、方法以及以什么樣的順序、規則與方法為宗旨的哲學研究。創新方法常用于科研活動、產業化生產過程。隨著創新理論的不斷完善,創新方法理論已經滲透到各個行業領域。在現代綠色和生態建筑設計理念的基礎上,通過創新的手段,將創新方法的思想與建筑設計的理念相結合,得到新的建筑設計理念: 創新方法理念。

        3. 1 “5W2H”法與建筑設計理念的相結合

        “5W2H”法是通過設問的方式來進行創新活動的,只是引導的問題有所不同,在運用這種方法的時候,均是首先分析待解決問題本身的屬性,然后依照各種方法列出問題或屬性進行分析,嘗試各種可能的改進,獲得創新性的設想方案,再從獲得的設想中篩選出適宜的可行性方案,最后執行篩選出的方案,具體流程

        見圖 1。

        在進行建筑設計時面臨的矛盾有: 內容和形式之間的矛盾;需要和可能之間的矛盾; 投資者、使用者、施工制作等方面和設計之間,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由于對建筑物考慮角度不同而產生的矛盾; 建筑物單體和群體之間、內部和外部之間的矛盾、各個技術工種之間在技術要求上的矛盾; 建筑的適用、經濟、堅固、美觀這幾個基本要素本身之間的矛盾; 建筑物內部各種不同使用功能之間的矛盾; 建筑物局部和整體、這一局部和那一局部之間的矛盾等這些矛盾構成非常錯綜復雜的局面。尋找解決上述各種矛盾的最佳方案就是建筑設計工作的核心。采用“5W2H”法進行建筑設計分析,首先分析建筑設計過程中所面臨的矛盾種類。其次綜合各方面要素分析矛盾重要性的先后關系,如環境、實用性、經濟、設計技術等。針對矛盾重要性順序,運用建筑設計工具和方法逐一找出科學解決方案,通過分析得到最佳解決方案,最后設計執行最佳方案。設計流程見圖 2。

        3. 2TRIZ 與建筑設計理念的相結合

        TRIZ 理論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問題解決理論。在運用TRIZ 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常先將實際問題轉換表達為一個TRIZ 問題,然后利用 TRIZ 的理論和工具來進行求解,獲得 TRIZ問題的通用解,再根據實際條件的限制,將 TRIZ 問題的解轉化為具體求解過程,其解決問題的模式見圖 3。

        采用 TRIZ 法進行建筑設計分析時,首先要明確待解決的問題,及建筑設計的核心問題: 設計過程中面臨的矛盾。其次將其轉化為問題模式,即各個矛盾之間的關系、矛盾的來源以及傳統解決矛盾的方法。然后通過 TRIZ 的標準處理工具結合矛盾的屬性進行分析,建立多種具有創新解決矛盾方法。最終分析得到標準的矛盾解決方案。具體流程見圖 4。

        3. 3 “5W2H”和 TRIZ 法與建筑設計理念相結合的區別

        相同點: 都是利用創新的手段解決建筑設計過程中的核心問題: 建筑設計過程中所面臨的矛盾。并將矛盾逐一分解、分析,最終獲得最佳建筑設計方案。不同點: TRIZ 法解決建筑設計的矛盾問題時,所運用的創新手段來自 TRIZ 法標準解數據庫,解決問題過程簡單?!?W2H”解決建筑設計矛盾問題時,所運用的創新手段沒有固定的來源,解決問題過程較復雜,但問題解決質量好。

        4 TRIZ 理論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用 TRIZ 的方法解決建筑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問題: 如何使一座經濟實用的建筑體非常醒目的展現在人們面前。

        首先: 找出矛盾,即經濟實用與醒目之間的矛盾。

        其次: 矛盾屬性分析,經濟實用即造價低,用途廣; 醒目往往伴隨著雄偉、特色和古老。

        再次: 運用 TRIZ 的創新法解決問題。我們提到醒目與雄偉、特色和古老有關。而雄偉總是與高造價相聯系,排除雄偉。特色即區別,在建筑外形上一定要與周圍的建筑有不同,且不同點要突出。古老: 往往與好奇心有關,例如建筑物的名稱以甲骨文和漢字聯合在一起,這將起到很好醒目的作用。

        最后: 得到標準設計方案,符合兩個條件: 1) 外形與周圍建筑不同,不同點突出。2) 建筑物名稱以兩種語言表示,且字的顏色以紅色為主。

        5 結語

        1) 介紹了從“安全,經濟,適用,美觀,環保,可持續發展”這幾個角度對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和生態建筑設計理念進行分析。2) 在現代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引出了新的建筑設計理念: 創新方法建筑設計理念。并針對“5W2H”和 TRIZ 的創新方法建筑設計理念,結合建筑設計的核心問題矛盾展開分析。最后介紹了兩種創新方法建筑設計理念的區別。3) 通過實例介紹了 TRIZ 的創新方法建筑設計理念。

        參考文獻:

        [1] 林揚?。?建筑結構概念設計及相關問題探討[J]. 建筑建材

        裝飾,2009,10( 62) :81-84.

        [2] 王哲鋒. 對高校新校區圖書館建筑設計與理念的設想[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05,24( 2) :76-78.

        [3] 楊其國. TRIZ 向度下的綠色創新設計[J]. 現代商貿工業,

        2010,22( 11) : 305-306.

        [4] 陳 紅,孔祥建. TRIZ 理論推廣層面及模式的探討[J]. 軟

        第8篇:生態學的核心問題范文

        關鍵詞:生態經濟;生態經濟城市;規劃

        1. “生態經濟”概念與相關研究

        “生態經濟”一詞首先出現在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爾丁(Kenneth Boulding, 1966)出版《一門新的學科―生經濟學》的“生態經濟協調”理論中,生態經濟協調的核目的在于如何實現生態和經濟的平衡上。城市的實質就是一個生態經濟系統,具有生態與經濟的雙重特征,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城市化將進一步要求生態經濟平衡。生態經濟城市的概念也應運而生,“生態經濟城市”與在目前社會界流行的“綠色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等概念相比,存在較大差別。當前在探討“低碳城市”和“生態城市”時,都是關注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生態城市”關注自然環境、人居環境等多個方面,而低碳則主要關注全球氣候變化,“綠色城市”的核心問題是城市交通和城市發展形式。相對來說,生態經濟城市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多樣的衡量標準。

        生態經濟城市規劃,是以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為導向的城市規劃,是以“人與自然協調”為規劃原則,在多學科參與的基礎上強化生態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和生態經濟規劃技術方法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通過廣泛的部門協商和公眾參與對城市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等來實現城市復合系統的良性運轉。目前,城市規劃已從基于解決具體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常規規劃路徑如彼得.卡爾索(Peter Calthorpe,1993)提出的“公交主導發展模式”(Transit Orient Development,TOD)和安德雷斯?杜安伊和伊莉沙白.普拉特夫婦(Andres Danny& Elizabeth Plater, 2001)提出的“傳統鄰里發展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TND),發展為“一體化規劃發展模式”,如集能源、交通、水、固體廢物于一體的城市規劃―哈默比湖城(RonaldWennersten,2007)。

        2. 湘潭湘江生態經濟帶規劃

        湖南最大河流湘江,為長江主要支流之一。湘江孕育著敢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自古以來,湘江就是湖南省最重要的通江達海的航運河流。國家經濟戰略向內陸中部轉移之后,對其重視度日漸提高,湘江經濟走廊勢必逐漸發展壯大。湘江作為湖南沿江帶城市群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帶來了豐富的自然濱水景觀,同時,在城市生態安全格局,區域生態基底中承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2湘潭湘江生態經濟帶規劃措施

        2.2.1總體規劃策略

        我們把湘潭湘江生態經濟帶的定位為湘潭的城市名片,文化之源、生活之樂、休閑之所、生態之谷。其總體規劃策略主要有兩個方面:

        2.2.1.1結構規劃

        形成“生活居中,產業兩頭”“商貿入城,休閑臨江”“擁抱湘江,江城聯動”圈層發展,梯度推進,江城共生的整體發展結構圈層發展:區域空間發展以湘潭城區為核心,向南向北,圈層發展;商業商貿旅游為中心,居住向外,產業兩頭;綠地東西向楔入分隔,層次分明。

        梯度推進:城市空間布局為沿江至城市內部,東西向梯度推進,沿江以服務休閑,生態綠化休閑為主,商貿入城,工業外拓。江城聯動:沿江產業功能,與城市廣大腹地產業功能共生共融共進,空間格局透江透綠,綠脈通江。最終形成,內外銜接,有主有輔,綠藍相間的和諧城市藍圖。

        2.2.1.2功能規劃

        堅持腹地與沿江統一策劃的原則,加強城市功能的延續性,共生性和可持續性。堅持開發利用與保護兼顧的原則,積極保護濱江岸線的自然生態環境。打破岸線利用的條塊分割,進行統一規劃布局。增加生活岸線和中央商務岸線長度,增加濱江公共空間。對重點地段編制相應的規劃,并在土地利用規劃上加以落實。

        2.2.2詳細規劃策略

        2.2.2.1道路結構規劃

        ①兩縱十橫:跨湘江的10處城市道路橋梁以及沿岸的濱江大道構成湘潭湘江經濟帶的核心道路交通系統。加強城市主要道路,過江橋梁與城市鐵路站場,城市快速路的聯系,將外部交通利用最大化,建立起城市快速交通系統。②增加雨湖大橋:在一橋與三橋之間增加一座橋梁(雨湖大橋),疏解一橋交通壓力,連通舊城旅游區、火車站和新城行政中心區。遠期預留壺山過江隧道位置。③沿江大道分段控制:九華片區沿江道路紅線寬度控制在50-60米寬,車行道為雙向8車道;萬樓片區到一橋,沿江大道控制紅線40米寬,雙向6車道;湘江三橋至望衡亭東側附近道路控制紅線為30米寬,雙向4車道。

        2.2.2.2公共設施系統規劃

        區域整體公共設施布置原則為:商貿入城,休閑臨江。由現在的“雙城記”走向“復合中心”將人流量大、商貿性強的商業活動布置在遠離江邊用地條件更適合的中心區域,而休閑、文化、娛樂生態等優雅閑逸的活動沿江布置,打造詩意湘江的生活。湘潭的城市規模和發展趨勢,應該由兩岸“雙城”式的分離發展,走向以文化休閑為中心的復合式發展,集中力量建設湘潭市的核心區,從而提升城市建設服務水平,提升城市競爭力。

        規劃形成“一主三副”公共設施系統:一主:河東河西復合中心,城市的主中心;三副:萬摟、板塘城市副中心;九華濱江新城副中心易俗河新城副中心。同時,在各社區的中心規劃相應的商業公共設施,滿足社區發展需要。

        2.2.2.3生態綠地系統

        湘江要打造成中國的“萊茵河”,生態基礎是前提條件,生態安全,尤其是水生態安全。重點防治水污染,在湘江綜合水利樞紐建設后,由于水流速降低,自凈能力下降,要加強水污染治理,建設沿江截污管網,將污水排放至于污水處理設施處理。

        湘江生態帶是區域生態的核心,在確保湘江水生態的基礎上以間隔滲透綠地的形式楔入兩岸,將生態“帶”延伸為生態“網”構建更全面的生態綠化體系。結合長株潭綠心的背景山體,形成外有群山環抱,內有碧水蜿蜒的依山傍水,交織滲透的生態網絡體系,也是“山水湖南、詩意湘江”的基本保障。

        2.2.2.4濱水岸線規劃

        1)景觀規劃:以自然柔性植被緩坡岸線為主,以人工塊石駁岸為輔,局部點綴人工親水平臺硬質岸線,同時充分利用濕地本身自凈功能,過濾水中雜質。水域種植蓮藕、荷花、蘆葦等水生植物,并養殖一定數量的水生動物(魚類),將自然景觀與經濟作物結合起來,爭取獲得雙豐收。

        2)功能規劃:根據功能規劃,沿湘江由北往南,功能帶組合依次為九華北段生態公共岸線、九華金沙灘開放岸線、昭山自然岸線、九華生產岸線、易家灣生態岸線等18段濱江岸線。

        2.2.2.5防洪排澇規劃

        湘潭市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降水時空分布不勻,季節性較強,春夏之間,降水量集中,秋季多旱,暑熱期長。結合道路以及排水管道的走向。43米以上區域的排水直接排入湘江,43米以下區域的就近排入河道水體,日常直接排入湘江,洪水期由排漬站排出。

        為確保防汛安全。擬建的長沙湘江航電樞紐工程,將會起到調蓄作用,減少湘江水患的發生。湘江航電樞紐工程建成后,將進一步降低洪水爆發的機率。

        第9篇:生態學的核心問題范文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創設問題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18-0158-02

        生物是次科,次科不參加升中考,可學可不學,考得好不好根本沒人關注……這些負面的影響給生物老師的工作帶來了麻煩,學校不重視、家長不重視、學生當然也不會重視!如何促進生物教學?根據國內外關于智力發展的研究證明,人的智力因素要發揮最大的效能,必須有突出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參與學生學習活動并產生影響的個性心理的因素,如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它們雖與學生的智力水平沒有直接的關系,但這些因素都能促進學生的智力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去觀察、記憶、想象、思維和創造,從而推動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生物教師可以以此為突破點,那么怎樣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達到提高生物教學效果的目的呢?筆者認為應采取如下措施: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著名教育學家贊可夫曾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效作用。”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激發其學習熱情。如在講《輸血與血型》時,筆者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給出“血型鑒定與輸血”Flas,動畫中有三個人在突如其來的車禍中受傷,他們失血過多,生命垂危,必須立刻給他們輸血和動手術。應該輸什么血型的血呢?筆者讓學生把自己幻化為一個救死扶傷的醫務人員,把講臺當手術臺,先測血型再輸血。學生們非常積極,紛紛舉手要求上臺嘗試操作課件。當操作的同學成功地讓病人起死回生時,學生們都很興奮地發出歡呼聲;當操作的同學輸錯血型導致病人加速死亡時,學生們又都很悲傷、納悶、不解:同樣是輸血,為什么有的可以令人起死回生,有的卻讓病人更早結束生命?這一情境牢牢地抓住了他們善良的心,想救人就得學習!在這樣的情境中,不需要教師再用感人、動聽的語言動員學生努力學習就能刺激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學習。

        二、善用生活事例,緊扣學生心弦

        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生物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物的知識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徹底拋掉“學習無用論”。例如,在講心臟時,筆者以一個真實事件拓展知識:有一個人到北京香山游玩,中途突發心臟病,現場群眾馬上進行急救,并撥打120,十分鐘后救護車趕到,這個人得救了。7年后,他在家又突發心臟病,當時家中有不少人,可是沒人懂得只需在他的心口上“打兩拳”就可以活命,等醫務人員到時卻再也無法令他起死回生,因為他已經錯過了急救的“黃金四分鐘”。同一個人、同一種病、不同的觀眾造就了兩種天壤之別的結果!這一實例讓學生明白:在千鈞一發之際,贏得時間就意味著留住生命!

        又如,英國一個年僅6歲的女孩在醫生到達之前,居然通過正確操作為媽媽接生,原因是她曾通過電視看過一些相關知識。活生生的案例緊扣學生心弦,有的追問:“老師,在沒有人在旁時心臟病發作怎么自救?”顯然,學生已經意識到這方面知識的重要性并產生了濃濃的興趣,懂得主動去思考問題并積極地尋找答案。

        因此,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多增加一些急救、自救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使其在今后遇到緊急情況時能派上用場,為搶救生命贏得寶貴時間??梢詫W以致用、有機會大展拳腳的知識,學生當然會更用心學習!

        三、給學生展現才能的機會

        新課程改革要求采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師成為真正“主導”的秘訣不是“霸占”課堂,而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為學生指方向,把學知識、練能力的主陣地留給學生。課室是學生學習和展示的場所,誰能講誰上講臺。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不要進行“填鴨式”教學,在一節課四十分鐘里滔滔不絕地講,而應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多收集資料,這也是新課程強調的內容之一。在課堂上筆者會騰出六七分鐘,分別讓兩位學生上臺講“生物小故事”,即他們所收集的資料,最后由師生共同來總結評出優、良、中三個等級。學生都有好勝心理,為了拿到更高的等級、為了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賞,他們會主動、積極地去收集各種各樣有趣的生物奇聞,并繪聲繪色地表達出來,且興致極高。所謂“一人計長,兩人計短”,通過“生物小故事”這一環節,學生所學的知識不僅僅來自于教材,從而大大地開拓了他們的視野。實踐證明,把講臺還給學生,給學生以展現的機會,其實也培養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妙用角色扮演

        學習活動是一個接受的過程,更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每節課怎樣讓學生去發現、探索、創造是教師應考慮的核心問題。

        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8單元第23章第1節《生態系統概述》一節內容比較簡單,而且學生在七年級時已經接觸過一些生態學的知識,但不全面。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何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的內容,加深對生態學有關知識的理解?通過思考筆者作了以下處理:①組織PK大賽,看哪個小組知道的生態系統種類最多,激發學生興趣。②讓四個同學進行角色扮演:動物、植物、微生物、非生物環境。讓學生自己看書、找資料確定劇本,在課堂上以幽默搞笑的語言和夸張的動作來演示生態系統中各成分的地位和功能,最后總結出:動物、植物、微生物、非生物環境共同組成了我們優美的大自然,它們各具特色、各司其職,就像我們的班集體,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同學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只要盡心盡力、真心真意地為班集體做貢獻,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總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充分開發利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讓學生以最佳的狀態進行學習、思維,就能提高課堂效率,促進生物教學。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 亚洲精品自在线 | 曰韩欧美中文字幕精品区 |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 午夜福利757永久网站 | 亚洲一级二级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