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區塊鏈技術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區塊鏈; 審計; 實時監督;
隨著社會的發展, 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已經有了較大的進步, 但仍然存在人力成本高、數據真實性難保證、覆蓋面不全等不足之處。而近年來逐漸盛行的聯網審計對這些不足進行了改進, 但又出現了數據安全性不強、系統維護成本高等新的問題。2008年, 經過比特幣之父中本聰對多種計算機技術的巧妙揉合, 區塊鏈技術誕生了。2015年, 英國著名的《經濟學人》雜志發表了名為《The trust machine》的封面文章, 把區塊鏈技術稱為信任的機器。自此, 區塊鏈技術進入了備受關注的黃金時代。該技術具有去中介化、可追溯、分布式等特點, 最初應用目的為了驗證交易真偽, 這就相當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中的鑒證功能。隨著研究的深入,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區塊鏈技術對進一步改進現行審計具有重要意義。黃冠華 (2016) 認為區塊鏈能從數據記錄與數據存儲兩方面改進聯網審計、陳旭, 翼程浩 (2017) 設想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實時審計框架, 并認為區塊鏈技術在改進審計實施流程方面具有優越性。在此背景下, 更深一步探究在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中使用區塊鏈技術的影響是有必要的。
一、區塊鏈的含義與特征
區塊鏈的英文是blockchain, 即block (區塊) 與chain (鏈接) 的結合體, 簡而言之, 區塊鏈就是有多個區塊相互連接形成的一條長鏈。這條鏈存在于虛擬信息世界, 每個區塊就是一個數據塊, 里面記錄了一組采用哈希算法組成的樹狀交易狀態信息, 這樣可以保證區塊和區塊中的信息不能被篡改。區塊鏈不是一項單一的技術, 它是包括點對點傳輸、密碼學算法、智能合約、分布式數據存儲在內的多種計算機技術的交叉整合。雖然學術界、金融界對區塊鏈技術的定義多種多樣, 但普遍認為區塊鏈就是一個分布式數據庫。這個數據庫由全網節點共同維護, 共同記錄, 除非控制整個系統中51%以上的節點, 否則將無法對數據進行修改。
(一) 分布式。
區塊鏈實質上就是一種基于對等網絡 (p2p) 的分布式存儲方式。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數據不再集中保存在中心服務器上而是分布式的保存在全網的各個節點, 任何一個節點受損都不會影響其他節點已經儲存的數據。一旦數據有更新, 全網所有的節點能夠快速同步新錄入的信息。如果某節點上的用戶故意或者不小心改動了該節點上的某一記錄或某一賬本, 系統在后續的運營中又會自動的給這個節點同步正確的賬本。
(二) 去中介化。
很多資料在談及區塊鏈的特征時都提出了去中心化這一概念, 但實際上這是難以實現的, The DAO事件的發生說明沒有絕對中心存在可能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困擾。因此, 使用去中介化這一概念比較恰當。去中介化就是節點與節點之間不再需要經過中介商就可以實現對接。這可以改變現行互聯網的數據傳輸模式:區塊鏈系統內的信息交流可以點對點進行而不再需要通過網絡供應商, 因此數據的安全可以得到進一步的保障。
(三) 按合約執行。
區塊鏈系統中任何交易都按照已經確定的規則和約定進行。這種規則和合約被稱之為智能合約。智能合約本質上是一種協議, 這種協議存在于物與物之間。它采用了編程語言, 通過程序語言強制執行。當合約被約定后, 需要進行操作的時候, 系統會自動完成, 即使是系統運營方也無法隨意對其進行改動。
(四) 可追溯性。
在區塊鏈中, 每個區塊都存在指向前一個區塊的、以密碼簽名的方式形成的鏈接。通過這樣的鏈接, 區塊連成一條鏈, 從最新的區塊可以一直往前追溯至最初創建的初始區塊。而每一筆發生在區塊鏈中的交易都會被記錄在系統的區塊中并被蓋上時間戳。因此, 所有交易記錄都可向前追查。無論該筆交易距今有多長時間, 只要區塊鏈存在, 都可以在系統中查詢到。可追溯的特點使得每一個數據的來源都有溯源記錄, 數據的真實性從源頭便可獲得辨別。
二、區塊鏈技術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影響
(一) 保障數據安全, 增強數據可靠性。
傳統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方法以事后查賬為主, 是對過去一段時間里被審計單位會計信息的監查。由于審計工作并不是隨時隨地進行的, 因此, 在經濟業務發生后, 企業有對業務會計信息進行修飾甚至是篡改的可能。聯網環境下, 雖然保證了實時審計, 但是, 電子憑證依然有被篡改的風險, 且被篡改后沒有痕跡, 很難被發覺。同時, 會計師事務所與被審計單位之間數據信息的往來都由網絡服務供應商進行管理。一旦網絡服務供應商的服務器遭到黑客攻擊, 存儲在其中的數據不僅有被泄漏的風險, 更可能被直接摧毀。而區塊鏈系統是去中介化的, 每一個節點都具有相同的地位, 都儲存有完整的數據且數據是實時更新的, 任何節點受損都不會影響其他節點已經儲存的數據。其次, 區塊鏈系統可以根據各個節點賬本的重合度識別真帳和假賬, 與大部分節點的賬簿記錄不相符的節點將被自動劃為假賬。最后, 想要控制整個系統就必須要控制系統中51%以上的節點, 而這樣做的難度大, 代價高, 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因此數據被篡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數據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二) 簡化審計工作, 提高審計效率。
傳統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 主要通過成立專項的審計小組進駐被審計單位對其進行審計檢查。由于這些檢查都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通力合作, 如果審計員之間或審計員與企業員工之間出現溝通問題, 便會降低審計效率。此外, 一旦在審計過程出現審計資源配置不足或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問題, 也會對審計效率產生不良影響。現行的聯網審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非現場審計, 但仍需要審計人員自行將聯網獲得的原始審計數據轉化為有效的審計信息, 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 各類需要審計的數據都呈指數式增長, 這樣的數據處理工作會耗費大量人力, 且效率不一定高。使用區塊鏈技術后, 區塊鏈的分布式數據存儲技術使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人員不需要通過進駐被審計單位也能自如的對該單位的經營情況進行實時監督且不擔心假賬的存在。區塊鏈特有的時間戳和不可篡改使得事務所不需要向銀行或其他單位發送函證也能保證審計信息的可靠性。還可以結合大數據技術, 對獲得的審計信息進行自動處理。因此, 只要保證某些必須由人工錄入的原始數據是真實、準確的, 集中人力對源頭信息進行審計即可。這樣一來, 人工審計工作量大幅減少, 審計效率將顯著提高。
(三) 促進全面審計, 規避審計風險。
為了能更好的提高事務所審計工作效率, 有效降低審計成本, 抽樣調查方法在傳統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中被普遍應用。雖然抽樣調查方法有統計學理論的支持, 但是, 它無法對每一項經濟活動的有關數據進行監察, 只能通過數理統計的理論進行評估, 因此, 難以保證數據的可靠性, 審計風險也相應增加了。現行的聯網審計雖然在全面審計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 但是受到現有技術水平的限制, 這種審計模式只能獲得被審計單位提供的信息, 在該單位與關聯方的聯系方面, 仍然難以獲得來自關聯方的第一手資料, 并沒有真正實現全面審計。而運用區塊鏈技術后, 區塊鏈作為一個龐大的數據庫, 一旦信息記錄, 全網各個節點自動實時更新, 無需再向其他單位進行函證, 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審計。同時, 區塊鏈可追溯的特性可以幫助會計師事務所輕松獲得審計數據的來龍去脈, 假賬無處遁形, 有效的規避了審計風險。
三、在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中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對策
(一) 加大對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力度。
現階段區塊鏈技術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算力問題。區塊鏈技術目前擁有的算力還沒有達到大規模使用的水平, 其整體的運算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此外, 區塊鏈技術的安全系數也有待增強。雖然區塊鏈最引人矚目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的安全性, 但2016年發生的最大眾籌項目The DAO被攻擊事件, 使區塊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對于審計行業來說, 安全問題是尤其重要的。會計師事務所想要在審計中使用區塊鏈技術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讓數據獲得更多安全性。因此安全問題的解決對在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中推進區塊鏈技術而言是非常關鍵的。總之, 無論是政府還是會計師事務所都需要加大對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力度, 進一步完善區塊鏈技術。
(二) 加快區塊鏈技術人才培養。
區塊鏈技術作為近年來興起的金融科技, 獲得了學術界相當多的關注。但就國內而言, 雖然近兩年有關區塊鏈的書籍出版量較大, 但是總量上面來講還是不多。國家應該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各界學者, 尤其是金融科技領域的學者加快對區塊鏈技術的研究, 以出版更多高質量的區塊鏈相關書籍。其次, 時至今日, 高校區塊鏈人才培養方案尚處于探討階段, 各高校對區塊鏈技術的重視程度依舊不高。區塊鏈技術現在尚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 需要相關人才對它進行研究改進, 方能使它更好的為包括審計行業在內的各個行業服務。因此, 各高校應該肩負起人才培養的責任, 對區塊鏈提起足夠重視, 早日制定出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 為包括審計行業的各個行業輸送更多區塊鏈技術人才。
(三) 構建完善的區塊鏈運行監管機制。
雖然國家鼓勵區塊鏈技術的發展, 并于2016年了《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但尚未有針對區塊鏈技術相關法律規章。而一項技術的法律屬性如果不明朗, 會存在諸多的安全隱患, 以至難以得到社會上的廣泛認可。因此, 政府針對區塊鏈技術的立法監管工作應該跟上該技術的發展速度。此外, 雖然審計行業的先驅們已經意識到區塊鏈技術會對審計行業帶來的重大影響并開始積極對此展開研究。但是對于整個行業來說, 對區塊鏈的認識和重視仍然遠遠不夠, 針對區塊鏈應用的行業監管制度還沒有出臺。因此, 審計行業應該積極行動, 盡早出臺相關的監管制度, 讓會計師事務所更加規范合理的使用區塊鏈技術, 更加放心的享受區塊鏈技術能帶給它們的便利。
參考文獻
讓我們來看看對區塊鏈冠以不切實際期望的七大誤區:
誤區1:具有高度的可擴展性 與傳統的(基于服務器的)交易方法相比,區塊鏈部署不具有真正的可擴展性,并且目前交易時間取決于緩慢的一方。它們只對某些類型的交易是可擴展的,比如有效載荷小的和接近某種極限的交易。你不能只在區塊鏈上堆積信息。
誤區2:是絕對安全的 盡管區塊鏈基于加密標準,但確保隱私的方法完全在任何區塊鏈標準和實施之外的。只有加密專家才能真正理解和驗證區塊鏈整合。但是,每個實施者都有責任確保安全性,因此這種處理方式很大程度上與舊時代的金融交易管理方式相同。
誤區3:值得信賴 區塊鏈確保交易和信息的完整性,否則在區塊鏈中儲存的任何內容都不可信賴。你需要通過確保在區塊鏈中存儲事實的各方值得信賴并能確保事實的真實性,才能確定它是真正可信賴的。這個治理模式允許多方對基礎設施承擔連帶責任,同時需要安全訪問才能在區塊鏈中存儲事實。
誤區4:可在區塊鏈中放入任何東西 區塊鏈是一種以代碼表示的協議,它并沒有按照任何標準進行定義。沒有標準機構來提供制裁的實施規則或指導。 通常情況下,你只能處理小型有效載荷,并且你仍需要所有參與者之間達成一致的標準,以便任何人了解存儲的內容。
誤區5:可在智能合約中表達任何東西 雖然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在實踐中,區塊鏈僅限于簡單且易于理解的用例。智能合約本質上是非常復雜的。按照設計,一旦,你無法修改或修復它們。它們包含非常復雜的交互和不可撤銷的結果。
今年以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重新站上了風口浪尖,走入國內外投資者的視線。從4月1日以來,比特幣的價格就上漲了兩倍多,6月甚至突破3000美元。
拋開炒作因素,如果探究比特幣的生產過程,不難發現,區塊鏈才是比特幣的核心和基礎架構。比特幣的崛起,體現了人們對于區塊鏈的信任,這才是價格上漲的幕后推手。區塊鏈不僅是一項新技術,更代表著一種新的理念和商業模式,它引發了一輪關于信任的變革,并可能成為新一輪互聯網革命的關鍵詞。
所謂“區塊鏈”,顧名思義就是“區塊+鏈”,是由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產生的數據塊所組成的鏈條。每個區塊包含三個要素:一是本區塊的ID;二是若干交易單;三是前一個區塊的ID。以比特幣為例,其系統大約每10分鐘創建一個區塊,包含這段時間里全球范圍內發生的所有交易。由于每個區塊中包含了前一個區塊的ID,因此可以由這個ID 找到前一個區塊,如此往復,可以一直追溯到起始區塊,從而可以生成一條完整的交易鏈條。區塊鏈在每增加一個區塊后,都會向全網進行廣播,從而使得全球的參與者都保留一份拷貝,即使出現網絡崩潰等情況,只要全球有一臺參與此系統的計算機還能工作,這條區塊鏈就得以存在。
由此可以看到,區塊鏈技術具有一些優勢。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整個網絡沒有中心化的硬件或者管理機構,任意節點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而且某一節點的損壞或者失去都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去信任(Trustless):參與整個系統中的每個節點之間進行數據交換是無需互相信任的,整個系統的運作規則是公開透明的,所有的數據內容也是公開的,因此在系統指定的規則范圍和時間范圍內,節點之間是不能也無法欺騙其它節點。集體維護(Collectively maintain):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所有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的,而這些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是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可靠數據庫(Reliable Database):整個系統將通過分布式數據庫的形式,讓每個參與節點都能獲得一份完整數據庫的拷貝。除非能夠同時控制整個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數據庫的修改是無效的,也無法影響其他節點上的數據內容。因此參與系統中的節點越多和計算能力越強,該系統中的數據安全性越高。
因此,與現有的中心化系統相比,區塊鏈更安全、更快速和更便宜。首先,去中心化的系統更安全。區塊鏈能更好地抵御黑客攻擊,同時由于避免了對單一中心的依賴,也有效防止了中心的道德腐敗;其次,去中心化的系統更快速。在區塊鏈系統中,交易結算幾乎同步發生,交易雙方在交易確認后不需要各自核對賬目。在交易通過POW 或其他方式驗證之后,新的區塊將寫入分布式賬本,所有區塊的賬本將同時更新,所有節點仍共享完全一致的賬本。最后,去中心化的系統更便宜。比如在銀行結算領域里,區塊鏈技術可以幫助銀行節省跨境支付基礎建設、證券交易和監管合規等方面的成本。據西班牙銀行的奧利佛?威曼(Oliver Wyman)和風險投資者安澤米斯(Anthemis) 的報告,如果采用區塊鏈技術,到2022 年以前銀行每年在這些方面能夠節約150億-220 億美元。德國的Fidor 銀行在應用Ripple 協議后,某個業務的手續費由以前5 歐元/筆縮減為0.49 歐元/筆,為原有的1/10。
區塊鏈誕生與發展蘊含著深層次的社會演進邏輯。區塊鏈是對互聯網思維的一次深化和實踐。區塊鏈去中心、去信任、透明、開放的機制,通過全網記賬,P2P 協同建立“信用”,其核心不是“數字貨幣”,而是在不確定環境下建立“信用”的生態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互聯網思維和“人人社會”的理念。可以想象,未來的區塊鏈技術如同現在的互聯網技術一樣,可在諸多行業前面貼上“區塊鏈+”的標簽。根據《BLUEPRINT FOR A NEW ECONOMY》,目前及未來,區塊鏈將在三個層面有所應用,分別是區塊鏈1.0、區塊鏈2.0、區塊鏈3.0。
第一個應用層面是“貨幣”(區塊鏈1.0)。即把簡單貨幣變為可編程貨幣(programable money),例如比特幣、以太幣、瑞波幣等。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構建了一種全新的、更安全、更便捷的去中心化數字支付系統。
第二個應用層面是“合約”(區塊鏈2.0)。即,引入“智能合約”的概念,使得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范圍拓展至金融等領域。智能合約,是指用區塊鏈的程序語言來訂立合同和表達邏輯,由計算機判斷合同結果,并在區塊鏈上自動執行合同、自動交割,把需要人工介入的合同變成完全自動化、智能無歧義的合同。例如區塊鏈+證券的應用:納斯達克推出的Nasdaq Linq,作為納斯達克私人股權市場的一部分,其核心優勢是能提供一種不可篡改和永久保存的記錄。
第三個應用層面是“治理”(區塊鏈3.0)。即把區塊鏈應用在社會各個領域,成為如同互聯網的新工具,實現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一切交易,包括醫療、選舉、司法、通信、物聯網等的“區塊鏈化”,構成一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可編程社會(progammable scoiety)。
關鍵詞:FinTech;現狀;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3-0088-03
一、FinTech的內涵
FinTech是Financial Technology(金融科技)的縮寫,指的是金融和信息技術的融合型產業。主要是指,高科技和互聯網公司借助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開展的低門檻金融服務。FinTech與銀行提供的服務和金融產品互為補充,不是顛覆的關系。
FinTech具體內涵包括如下幾點。
第一,以數據和技術為驅動。從兩個維度上講,首先是數據維度,金融科技公司的數據規模要夠大、維度要夠廣,且要合法;其次是技術維度,在數據基礎之上,疊加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運用。
第二,提升行業效率,降低行業成本。FinTech可以快速、大規模獲取用戶;可以通過用戶標簽,更精準地找到特定的目標用戶,提升轉化率;可以利用大數據風控體系,減少人工審核。風險決定融資價格,風險控制得越好,資金成本也就越低。
第三,FinTech不應該跟傳統金融機構搶生意,而應更多去做傳統金融不能做或做起來成本很高的業務。
第四,服務金融機構。FinTech對傳統金融機構不是挑戰,而是服務與支持。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的創新模式需要驗證,另一方面,在用戶體驗要求上,傳統金融機構跟金融科技公司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差異。
二、全球Fintech行業的發展現狀
(一)FinTech的融資規模
金融行業的每次變革都與信息技術發展密切相關,新技術的運用正在改變金融行業的生態格局。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有著天時地利的因素。由于全球經濟長期低迷,各國政策都在鼓勵并支持金融新范式,金融科技公司則適時破土而出,傳統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也都參與其中。全球在金融科技領域的融資規模在迅速擴大,2013年為 40.5 億美元;2014年為122.1億美元,較上年翻了3倍,其中11%的資金為A輪投資;2015 年預計超過 200 億美元,增速達到 66%。截至2016年3月,共有1 400余家金融科技拿到總計超過350億美元的融資。
(二)Fintech的公司性質
在 TOP50 金融科技公司中,有 5 家為上市公司,其中 4 家是美國的公司,細分行業包括借貸、支付和征信,最后一家為新西蘭的財務軟件服務公司。
(三)Fintech分布的地域
在 TOP50 金融科技公司中,美洲公司有 27 家,歐洲、非洲和中東公司有 11 家,亞洲公司有 9 家,澳洲公司有 3 家。從國家分布來說,美國公司占了半壁江山,有 25家公司上榜,中國排名第二,占有 7 席,英國排名第三,有 5 家公司入圍,見圖2。
(四)Fintech分布的行業狀況
在 TOP50 金融科技公司中,借貸行業占比最高,為 30%,有 15 家公司上榜;其次是財富管理行業,有 9 家公司上榜;保險行業排名第三,有 6 家公司入圍;支付行業排名第四,有 5 家公司入圍。
三、FinTech帶來的金融創新分析
(一)FinTech對金融服務的創新
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利用科技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包括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降低金融服務的成本。信息技術的運用增加了金融服務的受眾數量,并提高了金融服務的頻率,因而擴大了整個金融服務市場的規模。雖然傳統金融機構受到了來自新型金融科技公司的沖擊,但是金融科技帶來的最大影響是滿足了過去傳統金融機構無法實現的金融需求,服務了過去未被服務的客戶,其實只是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使普惠金融成為可能。
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金融科技公司根據大數據征信為貸款客戶提供個性化的貸款方案和貸款利率,根據個人理財目標和風險屬性選擇最合適的投資組合,而這些服務只需點擊鼠標即可完成。根據互聯網用戶的特征,更多創新的金融產品有望誕生。
(二)市場化貸款平臺的創新
隨著機器的入侵,新一代金融模式通過分享經濟與數字化的結合,直接將資金需求方與供給方撮合在一起,這其中最大的入侵者是市場化貸款平臺。
市場化貸款平臺最初只是個人與中小企業的借貸空間,現在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其中,目前約80%的資金來自銀行、對沖基金和養老金等機構,早已超越了P2P所包含的內容。市場化貸款平臺掀起了一場貸款范式的革命,貸款平臺的核心部分在于智能化機器,貸款的審核、批準、定價、信用評分、資金支付全部由機器自動完成。換句話說,機器替代了傳統銀行中的信貸員、審批人以及后臺的一系列流程,將貸款審批流程從幾周縮短到幾分鐘的時間。機器通過數據的采集分析,直接將借款人與貸款人配對,并實時監控借款人資信和經營方面的動態變化,解決信用風險難題。市場化貸款平臺在融資成本方面有很大優勢,平臺的支出平均只占貸款余額的2%,遠低于傳統銀行的5%―7%。2014年美國市場化貸款平臺交易額達55億美元,據普華事務所預測,到2025年該平臺規模將達到1 500億美元。
(三)對支付的創新
經濟活動中的每筆交易都要經過資金的支付和結算。幾十年來,信用卡和借記卡一直占據著支付的絕對優勢。進入互聯網時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體驗經濟崛起,第三方支付公司應運而生,移動支付成為眾商家爭奪的新戰場。三星、谷歌、微軟和美國一些大型零售公司也在構建自己的移動支付系統,爭奪對客戶體驗的控制,一場硝煙彌漫的大戰拉開序幕,2016年成為移動支付年。
美國的Paypal和中國的支付寶等運用網絡和數字化技術,憑借強大的數據解析能力和安全保障技術,通過一系列應用接口程序,繞開傳統的信用卡公司和銀行,形成獨立的支付平臺。中國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第三季度,移動支付共發生45億筆,總金額達到18萬億元,同比增長253%和194%。其中,支付寶在移動平臺市場份額為70%,騰訊支付平臺財付通19%。中國銀聯于2015年12月18日宣布同蘋果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在中國推出Apple Pay,顧客只要將蘋果手機靠近支持銀聯云閃付的 POS 終端,通過指紋認證即可,讓顧客獲得極致的支付體驗。
(四)區塊鏈――破壞性創新
區塊鏈技術是機器重塑金融業的最具顛覆性的創新,意味著重新開創一個金融資產交易清算體系。區塊鏈是一種以數字化形式在分類賬本里完整記錄公共交易的機制,并且這些記錄是被所有網絡共享,一旦交易被確認,就不能修改,每位參與者都可以查詢到每筆交易歷史。它同現有金融機構清算體系最大的不同在于去中心化,不需要任何一個中心服務器或中心機構就能完成工作。由于區塊鏈信息透明,解決了金融業最令人頭疼的信用問題,讓交易活動更加通暢、高效。區塊鏈(Blockchain)受到各大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的格外關注。
區塊鏈的應用存在著豐富的想象空間。巴克萊銀行已經為這項技術找出了45種用途,從客戶身份信息的儲存、跨境支付處理,債券或股票交易的清算和結算,到那些自作的智能合約如信用衍生合約等,再到如果一家公司出現違約機器會自動支付等。區塊鏈技術將對現有金融機構的清算系統產生巨大沖擊。
美國和英國的300多家技術初創企業正在緊鑼密鼓地開發如何讓區塊鏈技術為金融服務,許多大銀行的前高管也投入其中,如JP摩根的Blythe Mastes,CDS之母,正帶領著區塊鏈創業公司Digital Asset Holdings,再次站在金融創新的前沿。花旗集團正緊鑼密鼓在其實驗室開發行內模型,創建一種數字化貨幣Citicoin;高盛也于2015年11月申請將正在測試中的虛擬貨幣SETLcoin用于證券交易的實時清算。20多家大型銀行之間簽署了合作協議,旨在共同制定金融服務的區塊鏈標準,打造一個全行業的新平臺。另外,納斯達克開始對區塊鏈技術做試驗,希望交易所的業務不被吞噬。
(五)智能化交易方面的創新
金融市場交易成功的關鍵在于智慧與速度的結合。2008年金融危機后,交易員操縱金融資產價格等違規頻發,對比之下,機器主導的交易逐漸在金融市場上形成氣候。未來幾年,隨著多層級計算機網絡通過自主學習,在圖像、語言識別方面產生技術突破,機器交易員必將全面替代人工操作成為金融市場的主人。
例如,利用新聞在影響市場走勢方面的作用,道瓊斯和彭博等金融數據供應商早已開設了專供機器閱讀的新聞專欄, 為機器提供信息服務。同時,機器硬件技術方面的突破也讓金融數據傳輸速度日新月異,0.001秒就可以拉開高頻交易獲利差距,在把握金融市場上轉瞬即逝的套利機會和完成復雜的交易方面拔得頭籌。
(六)理財方面的創新
機器在投資理財方面開始步入金融專業人士的神秘地帶,自動理財軟件的登場取代了理財師和財務顧問的角色,在降低手續費的同時,又借用了理財專家的智慧,解決了投資者的困惑。嘉信理財集團(Charles Schwab)、美國先鋒集團(Vanguard)等大牌投資公司先后加入到自動理財的浪潮中,一方面希望新技術為公司帶來創新活力,另一方面解決財務顧問正在老齡化的問題。目前理財顧問平均年齡51歲,30歲以下的不到5%。從理財師指示機器到機器指示理財師的轉變遲早要到來。Future Advisor是一款在美國具有影響力的智能理財軟件,由兩位前微軟工程師開發。軟件根據現代組合投資理論建模,在市場機會的把控、股票的選擇等方面模擬優秀金融理財師的思維,利用算法調整投資者年齡和風險偏好。智能理財軟件Robo-adviser通過年齡、工資、投資目標和風險偏好等一系列參數,自動設計投資組合,由于大部分自動理財資金以跟蹤一些主要股票和債券指數基金為主,目前已被大型資產管理公司黑巖集團收購。
參考文獻:
[1] 李揚.中國發展消費金融研究[J].當代財經,2016,(2).
[2] 廖雯.基于經濟增長的消費金融發展問題研究[J].金融在線,2016,(5).
[3] 李娜.基于中英消費信貸比較研究[J].經濟縱橫,2016,(4).
一、風控相關系統介紹
1. 相關系統介紹
風險相關系統建設總體思路為搭建統一的風險管控平臺,以風險數據集市為基礎,集成信用風險等計量,提供統一入口、統一系統架構、統一管理和統一風險視圖的風控平臺。風險管理類系統一般包含:風險數據集市、內評系統(含評分卡及評級模型等)、風險監測預警系統、資產風險減值系統、模型實驗室等。具體介紹如下:
Ø 風險數據集市
作為整個風險相關系統的數據基礎,集合所有風險管控所需數據,以企業級數據倉庫為基礎,建立風險應用領域數據模型,支撐上層各個風險應用。
風險集市模型:
應用架構:
Ø 內評系統
通過自身數據,應用相關模型估算PD、LGD、EAD等風險參數,通過自身數據構建申請評分卡、行為評分卡和催收評分卡,分別對貸前準入、貸中監控以及貸后調整進行定量風險估算。內評建模模型需要一定時間的違約數據積累,同時需要依靠內部客戶相關數據和引入一定外部征信數據以及其他相關數據完成對客戶評級建模。
Ø 風險監測預警
基于風險管理平臺及數據集市,實現風險指標的監測和動態預警,對指標進行分類管理和預警及處置流程,從預警信號發生、識別、排查認定、處置、信號解除以及評價反饋等,建立完善的預警體系及處理流程。
監控信號從最初的簡單業務指標信號逐步優化擴充為由預警模型經過數據分析篩選的預警因子,從識別單一客戶預警信號到關聯客戶預警等。
Ø 資產分類減值
負責資產的五級分類,并進行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計算。目前的IFRS9下的減值模型優化。
Ø 模型實驗室
進行大數據分析建模的平臺,基于數據倉庫和數據集市,可進行評分卡模型的建模優化以及返回檢驗等。實現數據處理,準備,變量篩選,變量分析,建模,檢驗,模型指標分析以及模型監控等得統一平臺,實現大數據風控的基礎平臺工具。
3. 風控與業務系統的關系
目前風險相關系統應用主要為被動接收外部業務系統數據,分析計量風險,將風險結果和指標等進行展示和提示。
部分應用以及嵌入到業務流程各個環節中,甚至對業務流程有強制影響。如:
Ø 申請評分在客戶準入環節的應用,當客戶評分低于某個值時,自動拒絕客戶;
Ø 客戶評分的值對客戶授信額度的影響;
Ø 客戶的行為評分對客戶授信額度的自動調整;
Ø 業務人員在做單筆業務時可以進行違約率單筆測算,來考慮是否要進行該筆業務;
風險系統應當不僅進行事后的反應統計,應該逐步嵌入業務流程,更多進行事前、事中的預警和管控,體現風險管理的價值。
二、金融科技前沿技術應用介紹
Ø 大數據
大數據能夠通過分析蘊含在大量歷史數據中不容易被直觀發現的規律及關系來預測未來一定概率下某些情況的發生。
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認識到數據的重要性,逐步開始建立企業級的數據倉庫以及基于倉庫的面向具體應用領域的數據集市。通過制定企業級的數據標準,數據質量檢查規則、數據治理架構,以及數據責任部門等形成一套數據管理體系。
銀行基于企業大數據平臺的應用,主要包括客戶細分及營銷、差異化產品及服務、風險管理、智能投顧、反欺詐、反洗錢等;保險行業的差異化費率。
Ø 云計算
云計算是由分布式計算、并行處理、網格計算發展來的,是一種新興的商業計算模型。
主要體現硬件及軟件的集中維護、共享以及服務化。
分為外部公有云和企業自建私有云,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考慮,一般金融機構自建私有云。
能夠為金融機構帶來的好處包括通過共享降低成本,可靠性和擴展性好,服務集中管理維護,快速交付,快速部署使用云服務等。
Ø 區塊鏈
來源于比特幣,是一種分布式賬本技術,一種通過去中心、去信任方式來共同維護并進行記賬。分為公有鏈、私有鏈和聯盟鏈。
特點:
1) 去中心化,去信任,不需要統一的信用中介,互不相識的各方可以直接進行交易。
2) 記錄按時間序列記錄且不可被篡改,并可以被追溯。
3) 每個節點擁有完整的交易記錄,公開透明。
4) 安全性強,節點多,不存在唯一的中間節點,不易被攻擊。
5) 智能合約,自動按規則執行約定好的合約規則。
金融行業應用領域包括支付、清算、供應鏈金融等。目前已進行區塊鏈技術的業務如招行的跨境清算、郵儲的資金托管系統等。
Ø 人工智能
Ø 物聯網
三 、系統建設的思路
Ø 系統建設的驅動因素包括外部監管要求和內容精細化管理提升需求,目前中央企業投資的金融企業監管正在逐步加強。
Ø 系統建設需要循序漸進,不斷迭代,分階段建設,體現階段性成果,再不斷優化完善。系統實施時先搭建整體統一框架,再不斷進行功能完善和數據完善。
Ø 系統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長期的過程,需要考慮關聯業務系統的同步改造,同時需要結合公司目前系統、數據以及業務制度管理等的具體情況逐步推進。
四、系統規劃建議
Ø 內部管理需求
隨著公司風險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對風險管理認識的不斷深入,系統建設的驅動因素也逐漸從應對監管要求轉化為提高內部風險管理水平,為公司正真規避風險、創造價值提供支持。同時不斷將風險系統嵌入業務流程中,加強風險管理系統和業務系統的互動,從事后的風險分析逐步提前至事前的準入和風險判斷,事中的風險監控和及時應對處置。包括客戶評級管理,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計算,客戶行為評分,以及限額管理等。
Ø 系統短期規劃建議
短期來看,主要搭建系統基礎功能架構及數據架構,充分考慮未來系統的擴展性。初步形成風險管理數據基礎,完成系統與財務、業務等系統的自動對接。
同時考慮到風險數據集市是整個風險應用的基礎,下一步考慮進一步完善風險數據集市,完善數據模型,規范數據標準、進行數據治理,提高數據質量。同時制定與相關系統的數據對接標準,數據補錄機制等,并基于數據集市完善風險指標監測及預警,風險報告報表,風險視圖等,逐步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提高公司風險管理水平。
逐步將風控系統嵌入業務流程,將控制點前移,在業務系統中引入客戶信用風險評級指標輔助決策。
作為異軍突起的新生事物,近年來互聯網金融一直處于不斷創新和變革中,新潮迭起。一方面,聯網金融正逐步深入社會生活,不斷推動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社會自由、開放,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另一方面,由于監管滯后和自律不足,許多并非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以“金融創新”的外衣為掩護,進行金融詐騙或者非法集資等非法活動。公安部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涉及非法集資的立案數達2300余起,涉案金額超億元案件明顯增多;尤其是“e租寶”、“泛亞”、“上海申彤大大”、“中晉系”等惡性案件于近期內集中爆發,導致社會對互聯網金融的質疑之聲不斷,加上 “三偽”(偽平臺、偽專家、偽協會)盛行,經常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致使社會廣泛存在著一些不成熟和不理性的態度,很多人由三年前的趨之若鶩變成現在的避之不及,互聯網金融正被快速地妖魔化和污名化。目前,互聯網金融污名化的主要類型和表現形式如下:
1.創新失敗論
為期一年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已經在包括北京等地全面展開,眾多小平臺被淘汰也成為了事實。盈燦咨詢、網貸之家聯合的《P2P網貸行業2016年上半年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時間全國共減少了246家正常運營平臺,預計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仍然將進一步下降。野蠻生長的網貸行業將迎來“存量淘汰”階段。對于諸如此類的情況,有人斷言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已經失敗。
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其生命周期,但是在其剛出現的時候,就說它要退出,明顯是時機把握和判斷不太妥當。在專項整治后,近期的監管政策會給其帶來較大壓力,預計互聯網金融領域優勝劣汰將加劇,但此階段是真正去偽存真階段,而規范發展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或迎來壯大契機。
真正的互聯網金融在中國才開始,尤其是作為一個全球性的浪潮,仍將蓬勃發展。當前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只是向規范發展邁出了第一步,不是發展過了,而是發展不足,遠遠沒有到結束或者消亡的階段。
2.新詞替代論
國外高盛、富達等全球頂級的傳統金融巨頭向科技公司轉型, Fintech概念全球大熱,已經成為國內互聯網金融企業跟風的目標,像理財范、積木盒子、京東金融、宜信等平臺也定位為金融科技公司。有人認為,隨著金融體系融入更多元的科技因素,如智能機器人、VR、生物驗證技術等,互聯網金融一詞就顯得捉襟見肘了,從金融業態發展與更替的宏觀視角上看,金融科技的概括性更強,有望取而代之。同時,國內互聯網金融監管收緊, P2P平臺轉型尋出路。為此,甚至有一些企業和專家急于撇清不規范甚至違法的行為導致的行業被“污名化”,認為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已經病入膏肓,必須讓位于Fintech,改頭換面才能重獲新生。
事實上,任何事物都有本質性。互聯網金融會從2013年伊始,即從中國發力到全球互動,Fintech是西方世界回應中國互聯網金融熱潮,是新技術引領下的一個潮流,與中國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及主要的形式一致。目前我們面臨的金融變革,是新技術革命驅動下的金融創新,具有全球性、技術性、數字化等共同特征,是以新的一代信息通訊技術為代表,涵括了大數據、云計算、創新平臺、移動互聯、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宏闊的技術領域。這些不斷迭代和升級的新技術浩浩蕩蕩,遍布我國國內外各個角落,不僅影響著傳統的實體產業,也影響著金融等過去稱之為虛擬經濟的部分。今天這種革命也才在進行之中,互聯網金融作為其中的一個領域,只是我們看到的非常少的層面,有足夠的未來和發展空間。名稱只是個符號,不是可以隔離污名化的金鐘罩,為撇清歷史問題而將簡單將名稱由互聯網金融替代為Fintech的做法,不利于總結行業發展過程的經驗教訓,也不符合我國的行業發展現實需要。
3. 歷史虛無論
很多人認為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的元年,主要是基于有人對當年業界巨頭聯手合作試水互聯網金融而提出一問,并將其定位為互聯網金融產業聚合聚變之年:“2013年,網絡逆襲,成王敗寇,歷經十余年醞釀的互聯網金融產業爆發在即,其能夠顛覆傳統的主流金融模式,開啟屬于自己的產業元年嗎?”對此類現象,主流媒體積極跟進熱炒。實際上,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中,2013年是媒體熱點報道的元年,并非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元年。這個元年是媒體給它的宣傳定位,并不是產業或者技術的元年。
我們不可歪曲和否定的是,早在1998年央行科技司陳靜關注到互聯網金融將會影響中國的金融,主要應用計算機信息技術等進行打造升級,通過央行構建了一些新的技術支持平臺,從而把運用互聯網技術打造的傳統金融叫做互聯網金融。而后專業報告《歷史的腳步》,主要從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發展對我國金融業產生的深刻影響、電子商務網上支付、網上銀行、人民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服務方面開展的相關工作四個方面介紹了1998年至2001年互聯網金融服務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從而澄清了很多謬論。
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和相關的研究,比通常所說的還要早很多,社會上普遍說互聯網金融是2013年才出現,或者說是2003年伴隨支付寶而出現等說法不準確,不符合歷史事實。尊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歷史,我們需要堅持一切從客觀歷史事實出發,將單個的歷史事件放入我國這些年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歷史長河中去研讀和理解。
4. 以偏概全論
很多人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以P2P、眾籌為代表,以至于流行誤導老百姓的“線下P2P”的說法,很多的研討會、媒體報道也不自覺地就把偽P2P當做P2P的標簽,而把P2P當做互聯網金融。事實上,我們要劃清的界限和澄清的事實是,互聯網金融不只以P2P、眾籌為代表,而是以電子銀行為起點,包括互聯網銀行、互聯網保險、互聯網證券、互聯網基金、互聯網消費金融、互聯網支付、互聯網借貸、互聯網征信、互聯網風控等將近十多種類型和模式的廣泛領域。
從2003年開始,因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出現了支付寶、易寶支付等電子支付,互聯網金融是從電商領域中孵化出繼而進入民間領域,發展起來的基石是支付,2007年在中國因互聯網技術和民間金融結合而出現的P2P借貸和股權眾籌,從來就只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個支流。2015年7月十部委聯合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P2P、眾籌也只是其中列示的互聯網金融業態的一小部分。互聯網金融本質來講是金融的一種新業態,與讓人談虎色變的偽P2P等存在本質區別。 互聯網金融去污名化的對策
“污名的施加是社會建構的過程”,認識不清、不規范甚至違法的行為導致“污名化”現象嚴重,使得互聯網金融的社會形象遭到嚴重的破壞,同時也使得眾多從業者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并通過互聯網迅速地傳染、深刻影響整個生態。這是互聯網金融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瓶頸。2016年乃至“十三五”期間,我國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的要求愈加明確。研究互聯網金融的污名化理論的意義在于探尋去污名化的策略。要正確看待互聯網金融就不能與一些行業污點混為一談,更不能依據偏見而影響相關政策制定和執行。因此,我們對于互聯網金融去污名化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第一,厘清概念界限
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基礎理論研究亟待加強。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現在還相對模糊和寬泛。但是基本邊界應該清晰劃定。我們認為,互聯網+非法集資不等于互聯網金融。非法集資早已有之,不是因為有了互聯網才出現,也不是因為互聯網才變得更加惡劣,是因為有了互聯網才會更加容易檢測到和參與其中。現在有了互聯網,可以隨時查資料來了解哪里有非法集資和非法集資的情況怎樣,所以互聯網+非法集資不是互聯網金融,而是非法集資在互聯網上的一種延伸。要打擊非法集資,但是不打擊互聯網金融,在互聯網上的非法集資還是非法集資。
互聯網+金融詐騙也不等于互聯網金融。金融詐騙也早已有之,在沒有互聯網金融之前金融詐騙更為惡劣。通過互聯網的驗證,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有了較大的改變。有了互聯網,騙子可以更快和更多一些對互聯網沒有經驗的人進行詐騙,而對有經驗的人來說有了互聯網,則可減少被詐騙的概率。
互聯網+金融創新才等于互聯網金融。過去認為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金融。例如之前在網上售賣基金銷售,直到余額寶將其變成一塊錢可以理財的產品時,才變成了草根可以參與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并迅速紅火起來。現在互聯網金融平臺出問題的關鍵是因為沒有運用技術和真正的創新,而在做互聯網理財或者互聯網理財計劃、有集合資金形成資金池,都存在非法集資嫌疑。
第二,堅守三線準則
互聯網金融要有底線。現在法律明確規定的、非法集資底線和不能形成區域性的金融風險以及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底線,是法律底線和風險底線,也是政府監管部門的明確規定。
互聯網金融要明確政策紅線。政府一直鼓勵創新,但是對于創新的政府紅線,央行以及其他的監管部門通過白皮書、各種會議的和一些文件等等是在不同的階段發揮作用。
互聯網金融劃定業務的界線。互聯網確實是一個跨界集成很多邊界的一種新的形式,但是掌握這種界限,還是一個基本功,特別是要掌握一個業務過程中的產品所連接的經營者與消費者全力與義務的界線。
第三,創新治理手段
關鍵詞:智慧物流;區域;發展
一、智慧物流的含義、發展背景、現狀及趨勢
智慧物流就是傳統物流與信息物理系統(CPS)相結合,是信息物理系統應用于物流領域所產生的一種新型物流業態。信息物理系統(CPS)是融合了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形成的技術體系,是物質世界互聯互通、虛實融合的智慧系統,這個系統的產生與發展,給社會及國民經濟各行業帶來了巨大沖擊,推動著包括物流業在內的各行業的發展創新。智慧物流的提出最早源于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概念,最初理解是在物流運作的各個環節都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納入信息系統的控制之下,實現系統全面的感知、處理、調整,使物流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隨著物聯網(IOT)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我國于2009年提出了“智慧物流”概念,開始了智慧物流的探索與發展。隨著“智慧物流”三大核心系統的發展,2017年以來,智慧物流已經成為業界高度關注的話題,無論是電商企業還是物流企業,都開始大力發展智慧物流。特別是各級政府也認識到智慧物流的重要性,開始推動智慧物流的發展。2009年國務院提出了“感知中國”建設戰略,物聯網被正式列為五大新興戰略產業這一。2010年,“智慧物流”入選物流業十大關鍵詞。2016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與物流深度融合,推動物流業乃至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這是中國物流業的‘供給側改革’”。這標志著智慧物流的發展上升到國家層面。物流業是應用物聯網技術最主要的行業,隨著二者的深度融合,智慧物流已經進入全面發展的時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信息感知、采集的技術與產品全面應用。倉儲盤點、物流分揀、快遞收件與配送等領域手持終端已經全面普及。特別是在快遞領域,手持終端設備正在向與手機融合、小型化化方向發展。2018年物流領域手持終端產品產銷量同比增長30%以上。二是人工智能技術得到深度探索與初步應用。物流機器人全面發展。僅2018年銷量增長至少在2萬臺以上,同比增長50%以上。無人機、無人倉、無人港開始出現并快速發展。無人機配送網已經在江蘇、陜西、云南、廣東等地嘗試常態化配送,預計目前物流領域參與貨運、配送的無人機有1萬架左右。從企業看,京東于2018年2月獲得民航西北地區管理局的授牌,成為陜西省無人機航空物流多式聯運創新試點企業,也是國內第一家以省域為范圍進行無人機物流配送的國家級試點企業。2018年3月,京東無人配送站開始運營,可以實現無人配送中轉。2018年3月,順豐速遞獲得中國民用航空華東地區管理局無人機航空運營(試點)許可,可以在指點的授權空域內商業化運營。同年5月,中國郵政EMS水陸兩棲無人機試飛成功,“餓了么”獲準開辟中國第一批無人機即時配送航線,目前已有17條無人機航線,覆蓋面積達到58平方公里。等等。無人駕駛貨車開始上路進行測試,“無人配送車”開始在特定區域常態化運營,并在繁忙的市區繼續進行配送測試。在青島、廈門、上海,無人港碼頭空無1人,巨大的集裝箱被穩穩抓起、平移、放下,無人駕駛車輛來回穿梭運輸。三是倉儲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全自動化倉儲系統已經日趨成熟完善,倉儲系統是到目前為止物流智慧化水平最高領域。特別是在制造業物流領域,無人的全自動化物流系統發展最早,由于產品品類簡單,產品包裝標準,智慧無人化倉儲已經越來越普及。四是大量物流裝備已經接入互聯網。據有關媒體報道:到2018年底,全國已有600多萬輛道路運營車輛、近4萬輛郵政和快遞車輛、3000多座內河導航設施,近3000座海上導航設施使用北斗定位導航。使用GPS定位導航的貨運車輛估計更多。這些接入互聯網的貨運車輛,以信息互聯、設施互聯帶動物流互聯,推動了智慧物流的發展。五是貨運互聯網吸引了大量資金投入。利用物聯網打造的車聯網,實現了貨物運輸的透明化管理,實現了貨運資源優化整合與最佳配置,降低了車輛空駛率,提升了貨物跟蹤與追溯的信息化水平,是近幾年來物流領域資本投資的熱點,吸引了大量資金投入,資本聚集已呈飽和狀態。目前,5G應用已經開始試點。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傳統物流領域各環節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將迎來快速發展。
在制造業物流領域,自動化立體倉庫、自動輸送分揀系統、裝卸、搬運機器人等將高速增長。物流系統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將成為工業互聯網的一部分。在電商物流領域,手持智能終端系統、智能終端自提貨柜快速增長。在物流配送中心,智能揀選系統、機器人等也快速增長,智能化、網絡化水平不斷提高。在信息系統領域,大數據、云計算等與物聯網不斷融合,成為引導電商物流配送、整合物流資源、建立物流網絡的神經系統。云倉儲系統將得到較大發展。在商貿物流領域,倉儲業轉型不斷升級,智能物流系統快速發展。帶托運輸、按托盤進行貨物的定位與追蹤、按托盤訂貨交貨將快速增長。智能周轉箱循環共用系統增速較快。在智能追溯領域,各項感知技術和自動識別技術如RFID、視頻技術、傳感技術、條碼技術等應用更為廣泛。物流技術裝備的可視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發展空間巨大。在“物流業+物聯網”創新方面:智慧物流操作系統將開始應用,并推動全面的創新與升級。人工智能在物流系統各個環節得到應用并不斷創新。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不斷融合,推動供應鏈金融等領域應用與創新。物流領域大數據計算模式將不斷創新,邊緣計算、霧計算出現,會朝著實時/離線計算融合方向發展。機器視覺技術應用更為廣泛,在倉儲自動化、管理智能化方面發揮更重要作用。倉儲柔性自動化系統和作業模式不斷成熟,相關技術標準將得到全面推廣。
二、智慧物流得到高度重視的客觀必然性
智慧物流的產生源于物聯網在物流領域的應用,目前尚處于研發推廣期,還沒有發展到大規模的應用階段,之所以受到高度關注,在于:
(一)這是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決定的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被定位為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是融合了運輸、倉儲、信息、金融等產業的復合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十分重要地位。對于其重要性,有專家學者曾這樣論述:在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地區,可以沒有工業、農業,但絕對不能沒有物流業。國家也十分重視物流業的發展,從出臺《物流企業分類與評估指標》,到印發《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再到《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既彰顯了物流業的重要性,也為物流業的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
(二)這是解決我國物流業目前存在問題的必然途徑我國雖是世界第一物流大國,但也存在著物流成本高物流效率低的突出問題。據統計,我國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在14%左右,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則在8%~10%之間。存在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物流各個環節存在信息不對稱、資源利用率運營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諸多因素。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推進互聯網與物流業的深度融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集約物流各環節資源,不斷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同時加大物流設施裝備升級改造力度,提高物流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水平。
(三)這是信息化時展的客觀要求信息時代信息和信息化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數字化、網絡化、電子化是信息社會新的經濟運行模式。《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來,各行業各領域與信息化的融合不斷深化,轉型升級不斷加快,信息化助推經濟發展的作用凸顯。在社會信息化水平日趨提高的環境下,物流業智慧化水平水漲船高是客觀必然。
三、區域推動智慧物流發展的對策建議
智慧物流的發展顯然還處于初級階段,還很不充分。盡管如此,智慧物流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已經顯現。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為,東部、南部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物流企業的智慧化水平明顯優于中西部、北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既使在同一行政區域內部,經濟條件優越的地方物流企業的智慧化水平也高于經濟條件弱的地方。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各地政府不同程度地把推動智慧物流發展提上了議事日程。根據多年來的學習、考察及思考,同時借鑒了有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對各級政府如何引導推動本區域內智慧物流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創新從業務角度看,智慧物流涉及工信、交通、商務、科技等部門。從現行的管理體制看,對物流的管理卻比較分散,各地政府主管部門并不統一。有的發改部門管理,有的交通部門管理,有的商務部門管理等等。這種多頭管理的方式,造成了管理職責不清晰、投入分散、辦事效率低下、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不利于智慧物流的發展。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將管理物流的職責進行集中。為此,有的地方政府成立了物流局(辦),作為政府管理物流的職能部門,有的地方成立了物流工作專班,將過去的分散決策、分散投資統籌起來,為物流企業發展提供最優的資源、最短的流程,全力引導推動智慧物流有序快速發展。上述創新做法,取得了較好效果,值得各地學習借鑒。另外,最好將既懂信息化又熟悉物流運作的專業人才充實到行政管理隊伍中,用專業的人管專業的事。
[關鍵詞]人工智能;包裝專業;人才培養轉型
人工智能時代,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后,人類現代社會的第三次浪潮時代。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應用應運而生[1]。包裝產業作為典型的傳統產業,人的操作技能與經驗曾發揮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對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等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隨著包裝產業向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技術升級與轉型,企業的崗位設置和人才需求也正在發生巨大變化[2]。為了深入了解包裝相關產業的轉型,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傳播工程學院會同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院針對四類包括包裝印刷生產企業、包裝設計公司、設備制造企業和終端品牌客戶在內的28家大中型代表性企業開展了“人工智能時代包裝人才需求的調研”。本文將結合這次調研結果,探討人工智能時代高職院校包裝專業人才培養轉型。
一、包裝相關企業用人現狀分析
根據調研數據分析,對于包裝印刷生產企業,人員占比最大的是印刷生產人員和印后加工人員,這體現出目前我國包裝印刷生產行業的現實情況,即印刷生產及印后加工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都處于較落后的狀態。但隨著數字車間、智能工廠的建設,印刷生產、印后加工、質檢、倉儲物流崗位將更多地被智能化設備所替代[3],因此這些崗位的人員需求度將逐年降低。對于包裝設計公司,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策劃及包裝創意設計人員,且設計師崗位工作目前受到人工智能技術的沖擊較小。這也說明在人工智能時代,設計師崗位結構變化不大,因為設計崗位屬于智力勞動型崗位,對設計師的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要求較高。作為包裝印刷企業服務商的設備制造企業,其主要人員崗位均集中在產品研發人員、產品生產人員及售后服務人員。在這次人工智能技術革命中,設備制造商將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產品要滿足智能化的需要,就必須掌握并應用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所以未來其產品研發崗位必定是設備制造企業的核心崗位,且對人才的要求較高,需求較旺盛。而對于最受畢業生就業喜歡的終端品牌客戶其產品研發人員的比例遠遠高于前三類企業,產品研發人員一直是終端品牌客戶關注的主要崗位,未來需求也將保持穩定。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除了上述固有崗位結構變化外,對于包裝類企業在人工智能時代也將催生一批新的就業崗位,如IE工程師、智能設備操作員、云服務平臺運維人員、智能化信息管理人員、智能化物流管理倉儲人才、智能化服務平臺的運營人員等,這些新崗位的出現為包裝高職教育提出更高的人才培養要求。
二、人工智能時代對包裝專業高職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時代,技術創新不斷涌現,包裝產業結構也隨之調整,在人才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術能力要求兩方面對包裝專業高職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一)人才知識結構要求
根據調研數據分析,從企業選擇數量來看,人工智能時代,包裝專業人才需要具備的知識,按照占比排前的依次為“包裝策劃與營銷知識”“包裝結構設計”“智能包裝技術”“包裝造型設計”。在人工智能時代,包裝專業人才需要跨界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作為一個包裝從業人員要不斷強化市場營銷意識,根據包裝產品的屬性與特點,結合市場與消費者需求進行設計開發,并將功能、結構、裝潢、材料、生產工藝等方面的因素同時考慮,進行針對性、多樣化包裝設計。例如,包裝設計已由單品包裝轉為系列化的包裝設計,一套茶葉包裝可擴充為茶葉包、茶葉盒、茶葉手提袋等多種包裝產品。另外,人工智能時代,智能包裝必定成為包裝行業的主流趨勢,因此,日常工作中,包裝設計師在保留包裝產品基本功能后,還應設法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進行品牌推廣的同時需增加感知、監控、定位、記錄等相關信息的輔助包裝設計功能,幫助客戶對產品流通全程進行跟蹤、監控,以提高供應鏈整體效率,使客戶安心放心使用產品[4]。與此同時,包裝專業人才還應具備數據統計與分析、AR/VR/HTML5等新技術知識,可以幫助包裝設計師了解消費者的心理動態,設計出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包裝產品。
(二)專業能力要求
人工智能時代,隨著客戶需求的提高、包裝承載功能的豐富,包裝相關企業對于包裝專業人才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各調研對象對必備能力的選擇,從選擇的數量上來看,對于包裝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排名靠前的分別是“對市場品牌的敏感度與審美”“包裝造型與外觀創意設計能力”“包裝產品策劃能力”和“包裝結構設計能力”。這充分說明包裝專業人才屬于智慧型人才,需為客戶提供品牌策劃與設計方案。為此,首先要了解客戶需求,對設計品牌的起源、特點及標志有一定認識,才能正確、清楚地進行需求定位;其次才是設計環節。而人工智能時代,包裝專業人才的競爭,將不再局限于紙面上的設計圖案,創新思維將成為當前包裝策劃設計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三、人工智能時代高職院校包裝專業人才培養轉型建議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包裝產業的融合對包裝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人才培養規格[5]。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比其他教育類型更貼近市場、更注重實用性的教育,需要及時調整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
(一)專業定位
高職教育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從前面的調研數據可知,無論是知識結構還是能力要求,策劃和設計都是最重要的兩個點。包裝策劃指根據產品特色與生產條件并結合市場與消費需求,對產品的市場目標、包裝方式與品牌定位進行整體方向性規劃定位的決策活動。包裝設計則是一個大設計概念,包含裝潢設計、結構設計、造型設計、運輸包裝設計、工藝設計等[6]。目前包裝人才培養方面各院校更多偏重于設計、技術方面,而忽視了策劃。未來,整個行業對具有市場數據分析、文案寫作、創新思維、市場營銷的策劃類人才將有更多的需求。包裝人才,策劃先行,包裝專業需在策劃類課程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二)人才培養目標
包裝產業的融合性特點使得包裝專業人才跨界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未來,行業將更需要能提供包裝整體解決方案的復合型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因此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制訂上將體現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1.具有跨學科、跨專業知識背景調研數據顯示,包裝企業從業者往往身兼數職,需要同時掌握多種專業知識和業務知識。例如包裝策劃人員,一方面要有市場營銷知識和品牌推廣能力,對于客戶消費心理有基本的分析和判斷;另一方面還需要具備設計思維和設計技能,同時還應對各種包裝材料、包裝形式、包裝工藝有深入了解。因此包裝人才培養,不僅要具備包裝設計、包裝材料、包裝工藝等知識,還要具備計算機軟件應用、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以及人工智能基礎知識。2.具有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的能力目前包裝企業還面臨設備操作智能化水平低、數據信息交互機制缺失、生產勞動強度大的局面。為了更快地推進包裝企業的智能化,實現高質高效,包裝企業現階段更需要一批既懂包裝專業知識,又精通大數據分析、信息化、網絡化、智能技術的技術型人才。包裝專業人才同樣需要運用大數據分析客戶需求、客戶喜好,同時能夠將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引入包裝設計中,發展智能化包裝。3.具有創新思維創新是企業發展最核心的動力,從前面的調研也可以看出,在人工智能時代,創新技術和創新設計已經成為企業的第一核心競爭力,特別是作為包裝專業人才,需要通過策劃、創意設計進行包裝的創新以滿足功能上的新要求和視覺上的新鮮感。沒有創新思維,就像無本之木,沒有辦法實現包裝在功能、形式、外觀、材料等方面的創新。企業首先看重的就是創新思維,其次才是專業能力。高職院校應在平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基于專業知識的發散思維,通過各種競賽鍛煉創新實踐能力。應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包裝之星”“世界之星”“全國包裝設計職業技能大賽”等科技競賽,以賽促學,以賽育人,參與設計專題討論交流,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培養質量
四、結語
關鍵詞:數據管理數據安全技術手段
1數字經濟時代企業數據安全面臨多重挑戰
當前,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不斷賦能經濟社會各領域,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數字經濟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數字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數據的產生、流通和應用更加普遍和密集,使企業數據安全防護面臨新的挑戰。
1.1新設施帶來的安全挑戰
網絡基礎設施是國家、企業和個人核心數據的載體,是數據安全保護的重要基礎性環節。從網絡基礎設施的傳統界定范疇來看,主要包括存儲設備、運算設備和其他基礎軟件等。然而,隨著新技術新業務的發展與創新,數據基礎設施的范疇不斷擴展,數據中心(IDC)和移動終端等集成了存儲、運算以及基礎軟件的功能,成為日益重要的數據基礎設施,也開始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一方面,攻擊者更多的將注意力集中到存儲海量數據的云計算數據中心,其遭遇DDoS攻擊的占比達到70%。另一方面,信息泄露事件頻發,數據泄露和丟失已成為數據中心面臨的巨大安全風險。根據RiskBasedSecurity公布的數據,2019年已經發現超過3800多起數據泄露事件攻擊了企業或者機構,并且在過去的四年里增加了超過50%。
1.2新技術帶來的安全挑戰
分布式計算存儲、數據深度挖掘及數據管理可視化等新技術能夠大大提升數據資源的規模存儲和處理能力,但也給企業數據的防護帶來了新的挑戰,云計算和多業務融合是其中顯著的代表。首先,云計算的主要特點是采用了分布式的存儲和計算,該方式能夠有效防止個人數據在本地出現大規模泄露,但目前黑客已經可通過分析信息分片的方式,對被分割的原始數據進行復原。其次,隨著多項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新型業務的復雜度進一步提高,也帶來了更加復雜的應用安全風險,使得原有的安全防護技術和體系難以應對。對于單一的技術而言,通常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安全解決方案,而隨著多項技術的交叉融合,針對單一技術的解決方案可能不再有效。例如,英特爾處理器在2018年5月初,又被曝出發現8個新的“幽靈式”硬件漏洞,攻擊者可以竊取運行在同一個物理內核的另外一個進程的隱私數據,顯示出云主機系統與虛擬機之間的兼容問題。
1.3新應用帶來的安全挑戰
數字經濟時代的新應用主要體現在信息通信技術與交通、金融、醫療等領域融合所產生的新的互聯網應用、平臺和場景,如自動駕駛、網絡約租車、智能投顧等。計算機信息技術對大數據的收集、儲存、歸類、處理及分享創造了更加方便和靈活的方式,許多企業決策、問題分析、模型構建等問題都要借助大數據分析來實現,大數據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不僅有助于提升各個領域的工作效率,同時也對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的防護和管理帶來挑戰。首先,垂直行業線下管理機制自成體系,不同部門各司其職,在互聯網引入后,部門間的監管職責邊界較為模糊,已有線下管理職責發生交叉,目前尚未形成廣泛認可的監管體制框架,給新業務的安全管理帶來挑戰,網約車平臺監管就是明顯的例子。其次,數字化生活、智慧城市、工業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業務、新領域創造出紛繁多樣的數據應用場景,使得數據安全保護具體情境更為復雜。最后,企業隱私保護的安全責任更加突出,近年來各類隱私泄露事件層出不窮。據英國科技研究機構報道,Facebook公司于2019年12月再次出現數據泄露問題,超過2.67億用戶數據被泄露,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訪問該數據庫。這反映出了互聯網平臺企業在確保數據多渠道流通的同時,需要更加注重保證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1.4企業自身安全防護基礎和意識不足
數字經濟時代,雖然企業不斷完善信息化相關手段和舉措,但在利用新技術進行數據安全防護方面仍然比較被動。在基礎安全防護方面,我國在芯片、系統中央處理器(CPU)、核心元器件等硬件方面仍然主要依靠進口,且尚未形成安全自主可控的軟件系統生態,企業信息化建設在底部就面臨安全威脅。在安全意識方面,企業重技術、重業務、輕安全的思想還普遍存在,過度重視信息化設備和技術,對于數據安全防護緊迫性的認識不夠,影響了相關投入。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在企業信息化建設工作中,有超過50%的企業依然未設置防火墻,45.4%的企業未設置安全審計系統,超過60%的企業沒有設置網絡入侵監視系統。
2數字經濟時代完善企業數據防護體系的總體思路
2.1明確企業層面的防護目標
對企業而言,最為關鍵的防護目標是平衡好國家安全、企業商業秘密、業務正常運行和客戶合法利益這四方面。一是應滿足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于個人信息保護、重要數據安全等方面的制度性要求,履行企業自身的合規義務。二是還應確保企業自身數據和用戶數據的安全性、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2.2構建以數據為中心的安全防護體系
數據安全防護建設需要以“數據為中心”。具體而言,需要進一步明細數據來源、數據質量、數據生命周期、數據應用場景。基于此,構建起由數據安全制度規程、管理機制、技術手段組成的全面覆蓋的數據安全防護體系,形成閉環管理鏈條。(1)數據安全制度是企業數據安全實踐的指導。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有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論斷,要求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此,企業數據安全制度和規程應建立在國家整體對于企業商業秘密、國家重要數據、個人隱私保護制度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根據企業自身業務流程,明確具體場景下的數據收集、處理、存儲、使用、轉移的規則和責任主體。(2)數據安全管理統籌是落實企業數據安全實踐的關鍵。隨著企業IT系統和環境的不斷完善,運維服務、系統集成、數據存儲的規模不斷擴大,信息和數據安全對于企業而言愈發重要。在這種態勢下,企業應著眼全局、把握細節,成立專門的數據安全管理機制,自上而下建立起相應的組織架構,確保企業數據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戰略、制度能夠有效實施。(3)數據安全技術手段是企業彌補數據制度不足的重要保障。技術的變化永遠超前于制度的構建,新的信息技術不僅會帶來新的安全風險,也是數據安全管理的重要輔助手段,為落實企業數據安全管理制度的總體目標提供技術支持。例如,云端技術將定義新的網絡安全導向,近年來廠商積極研發新技術,未來將有更多企業和用戶選擇虛擬機間安全問題的解決方案;可視化工具能夠有效洞察每臺虛擬機的獨立行動和互動,采用流量監控、應用識別及用戶識別等技術,幫助用戶鑒別是否存在攻擊和非正常行為。
3企業開展數據安全防護實踐的措施建議
數字經濟時代,企業應進一步加強技術研發,同步完善各項管理措施,實現“技管”與“人管”的有機結合,實現企業數據安全管理的目標。
3.1技術防護措施建議
企業應按照數據收集、存儲、傳輸、使用、共享、銷毀這一全生命周期加強數據安全的技術防護。(1)在數據的收集環節,企業重點工作為對于數據進行分類、對于數據類型和安全等級進行達標。同時,企業還應將相應功能內嵌入運維管理系統,保證各類數據安全制度有效地落地實施。(2)在數據的存儲環節,企業可以采取數據加密、硬盤加密等多種技術方式保障數據物理存儲的安全性。對于企業在云端數據的安全,則應按照數據中心或云計算安全評估技術標準要求,嚴格根據數據類型進行對應的技術手段。(3)在數據的傳輸環節,企業重點工作包括采用加密或匿名化等手段對于數據進行處理。一方面,應通過非對稱加密算法等不同技術手段對于數據傳輸鏈路或直接對于數據進行加密。另一方面,由于個人信息的收集、傳輸、處理標準較高,數據泄露風險日益嚴峻,企業還可通過算法等技術手段對于個人信息進行匿名化處理,再將相關數據用于流通領域。(4)在數據的使用環節,企業既可以沿用配置防火墻、數據加密等傳統網絡安全防護措施,也可以采用數據安全域、數據日志管理和審計等、數據流量異常監控等新的數據安全技術措施。(5)在數據共享環節,企業可加強對于共享第三方主體的背景審查,并且將共享和披露數據的具體場景與具體的數據安全域技術進行結合。此外,還可以構建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采用許可或授權的方式對數據離開平臺進行管理。(6)在數據的銷毀環節,企業需要采用硬件或軟件方式,實現磁盤中數據的永久刪除和不可恢復,包括硬盤粉碎機、硬盤折彎機等硬件處理方式,以及多次填充垃圾信息等軟件數據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