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研究生就業方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農科專業 研究生 就業教學 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1 當前農科研究生的就業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發展的速度持續加快,我國研究生的招生數量也在逐年增加。2001年的招生數量為46萬人,2007年增加到了每年的130萬人,2010年增加到了180萬人,研究生數目的持續擴招,造成了社會就業競爭壓力的增大,社會對農科專業的研究生需求一直都以高標準、高要求、高操作能力為標準,從我國農業發展狀況來看,目前綠色化農業、生態養殖、低碳農業、核動力農業相關產業、太陽能農業相關產業等方面的專業農科類研究生屬于稀缺類型人才,可是目前我國培養的農科類研究生大多數是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研究生專業,我國農科研究生的專業主要有8大類,分別是:作物學、園藝學、農業生物工程學、植物保護學、畜牧獸醫學、農業工程學、林業工程學、食品科學等專業,隨著新時期的經濟轉型,對農科類研究生人才的標準已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傳統農科專業研究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
2 農科研究生就業困境的原因分析
首先,農科類專業的選擇面積比較狹窄,而且選擇農科專業的學生多為調劑生,而且大多數農科類專業研究生學習專業知識時對自我學習專業領域的技能操作性和實際應用性并不感興趣,對待農業專業知識的學習沒有熱情,不能讓自己“鉆進去”學習,導致了研究生畢業后沒有實際應用能力,對當前的農業發展和農業需求人才類型掌握不明確,可以說是研究生主動性不足的原因占多數。其次,農科類研究生在學習生活中,教學體系中欠缺樹立農科類研究生的一種就業觀念,社會的虛華讓學生們認識到只有生活在大城市才可以讓自己具有更多的機會,大多數學生只愿意選擇薪酬高、職位好、待遇優厚的工作,不喜歡選擇西北邊遠山區基層性的工作,在工作環境上的挑剔,造成了“群羊效應”,導致了大多數的農科研究生畢業后都想留在現代化的大城市,在工作意愿上就沒有端正態度,導致學生沒有設身處地地理解自身農科專業的去向問題,引起了農科類研究生就業的不足。最后農科類研究生畢業后大多數因為在學校中欠缺系統化和職業化的農業產業職業生涯規劃與培養,導致學生對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和發展特點的不明確,難以將自我的優勢或發展理想與現實接軌,造成了農科類研究生的社會化發展與就業的難題。
3 發展農科研究生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新路徑
3.1 堅持全程化就業指導,引導研究生自主就業
農科類研究生的教學路徑發展需要建立在學校對農科類研究生的充分重視的基礎上,農科類研究生的特點是以農業發展為導向的,教學中也要側重與農業之間的聯系,要改善對待農科研究生的一種態度,開展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教學引導,更好地引導研究生自我尋找并發現適合的崗位與具有潛力的職位。從實際就業工作中看,研究生在就業政策的掌握、就業信息的獲取、就業觀念的轉變、就業的主動性等方面并沒有體現出高學歷所應具有的優勢。因此,進一步加大碩士研究生的就業指導力度,引導他們轉變就業擇業觀念,樹立就業信心,成為研究生就業指導部門應著力做好的工作。學校可通過幫助碩士研究生分析專業、社會需求、經濟結構,提供給學生科學的理論和先進的理念,使之認清就業形勢,加強碩士研究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將就業和職業生涯教育貫穿于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
(下轉第194頁)(上接第170頁)
3.2 樹立農科專業研究生基層就業理念
農科類研究生因為專業的特殊性,其發展要與農業產業相結合,而農業產業的發展較集中的地區都在農村或者偏遠城市,這些是農業產業發展的集中地區,也是農業產業發展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區,要改變當前農科研究生對農村或者基層就業的落后觀念,要增強農科專業研究生對待基層農業就業的認識,改善農科專業研究生學習上的不足,要增強農科類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培養農科類研究生的動手能力,使其在實際農作物生長和農業發展中可以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且還要鼓勵相關農業產業和相關組織提高基層農業地區的高等人才就業薪酬,改善農科研究生就業的環境,加強對農科類研究生的重視,穩定安置農科類研究生,發揮農科類研究生的從業價值。
3.3 創新農科院校研究生的專業設置
農科院院校的專業設置按照傳統的分類法一直是8個一級學科,它們是作物學、園藝學、農業生物工程學、植物保護學、畜牧獸醫學、農業工程學、林業工程學、食品科學,在這些學科中還下設27個二級學科。這些學科雖然分類明細可是在現代化的綠色經濟轉型時期,略顯一些不足,在長遠發展中不具有培養潛力和價值。創新農科院小研究生的專業設置是現階段農科研究生培養的主要創新途徑之一。創新農科院小的研究生專業設置主要目標是針對現代化發展中的前沿性的專業進行定位、開展教學,這其中包括:綠色農業發展技術、新興的生物技術、低碳能源、生態養殖技術、生物質能、核能、光電產業中與農學科目產生變化聯系和具有相關性的學科,這些學科已經成為了研究我國新型經濟時期農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培養新型農科專業研究生會幫助國家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改善我國新型農業產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3.4 加強農科專業研究生的基層體驗式教學,提高農科研究生的自主創業能力
加強農科類專業研究生的基層體驗式教學能力是改善農科研究生自身對農村地區和落后偏遠城市農業產業發展認識不足的一個最優化的途徑。通過加強農業產業的發展可以提高農科專業研究生基層工作經驗的積累,改善對落后偏遠城市和農業基層地區的認識,加強對落后地區發展的基層式教學體驗,讓研究生親身體驗農業企業發展與運營的發展方式和流程,改善研究生的“理論盲目”的缺點。而且還要提高農科研究生的自主創業的輔導教學,在創業的輔導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對現代化新農業領域發展的認識,了解到市場中的欠缺與不足,從而更有利于學生發現商機,學校還要積極與本地區的金融機構與組織進行聯系,形成統一體,加強對農科類研究生創業的支持,在資金和技術上都給予相應的扶持。
【關鍵詞】農科高校 畢業研究生 就業能力提升 方法策略
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也逐漸下降,就業形勢每況愈下。個別研究生的就業形勢甚至比不上本科生,就業競爭力減弱,研究生群體中普遍彌漫著由就業問題導致的心理焦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學校重視不夠、研究生自身的不重視等,導致研究生的教育不容樂觀。本文結合農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從職業生涯教育的角度,談談通過加強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提升研究生就業能力的方法策略。
一、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
研究生就業形勢的嚴峻,促使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關注職業生涯規劃,但整體而言,各高校對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仍然處在薄弱環節。研究生職業生涯教育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方面,學校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認識不足,將職業生涯教育等同于就業指導并局限在畢業生,而忽視了在校期間的整個職業生涯教育。一些看法甚至認為職業生涯教育是培養單位的責任,忽視了社會機構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生自身的職業規劃意識薄弱,存在著學習動力不足,就業期望值過高、功利化傾向等問題。高校擴招規模的擴大,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有機會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但是不乏一些學生對自己的考研目的不明確、缺乏研究動力源的問題,他們不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沒有清晰的人生規劃。在校期間學習動力不足,職業競爭力差,擇業時又普遍期望值過高,導致就業瓶頸。加之種外在因素的存在,導致研究生職業規劃不足,從而引起就業困難。
二、研究生就業能力提升的方法策略
(一)建立學校職業生涯教育機構
做好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必須應正確認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職業生涯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幫助研究生順利就業,還在于幫助學生在研究生學習期間不斷強化職業理想,調整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等。農科院校的研究生培養,應設法為學生就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⑴為研究生提供相關的就業指導,加強為研究生就業服務的意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培養單位應構建研究生職業教育的全程化模式。對研究生進行分階段和內容板塊的就業環境和職業市場的教育,提高研究生職業定向的意識。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自我評價,有效規劃和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并注意提高研究生在人際溝通、信息溝通、管理、創新等方面的技巧。⑵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為研究生提供寬松的情感交流和智力交往環境。開展一些與就業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研究生之間的信息溝通和互動,引導他們關注就業,模擬就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并尋找解決辦法。⑶為研究生創建社會實踐基地。如一些與學校合作的農業研究所,定期選派研究生參加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對于自己期望進入的行業有所了解。在參與的以職業適應性為目的的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他們接受到更加豐富和真實的教育,能夠明確自己的職業興趣和定位。通過社會實踐,他們不僅獲得了相關的工作經驗,加深知識的同時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正確認識社會和經濟發展局勢,認清就業形勢,有效避免了就業的盲目性。
(二) 發揮導師的引導作用
農科高校的研究生一般實行導師負責制。導師是研究生學習、生活等多方面的導師,對研究生各方面發展的影響很大。很多導師在對研究生的關注上,更多關心學習狀況,而對于研究生就業的指導不夠重視。農科院校可以利用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適當安排導師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研究生進行人生與職業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導師在學生入學之初給他們上好就業和指導課,要求學生做好求學期間的生活和學習規劃,做好規劃人生與就業的心理準備,消除學生的依賴心理。另一方面,導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給學生以職業規劃的建議。在求學期間,學生提供參與研究和社會實踐的機會,多方面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為學生發展就業能力提供幫助。
(三)提高研究生自身的職業規劃和競爭能力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研究生作為就業主體應加強自身職業競爭力的學習。研究生自身的努力,應建立在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的基礎上。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努力:首先,對自我進行合理、客觀的評價。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通過勤奮、自律主動積極的按既定計劃培養職業能力的實施推進,強化自身優勢;其次,轉變就業觀念。研究生應通過各種實踐,在實踐中加強學習。并通過多種途徑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缺口及崗位要求。根據現實調整自己求職的心態和期望值,認清就業形勢、抓住有限的就業機會,并努力的拓寬自己的擇業范圍,追求個人的長遠發展而不是只看眼前利益;最后,加強在校期間與社會的接觸,走向社會、了解社會并融入社會。通過參與科研與社會實踐等觀察社會,洞悉社會發展脈動,實習行業規則,增加社會閱歷。清晰的認識自己,明確職業和自己未來發展的走向。
小結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研究生的就業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提升研究生的就業能力,是需要高校、研究生本人等共同努力的。高校應建立學校職業生涯教育機構、發揮導師的引導作用、提高研究生自身的職業規劃和競爭能力,多方面加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促進研究生就業。
【參考文獻】
[1]吳妮莎. 我國碩士研究生階段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研究[D]. 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關鍵詞:種子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4-0225-02
隨著近幾年高校擴招,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年遞增,畢業生就業難、就業滿意度低已成了不爭的事實。就業問題已成為一個牽動各方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如何破解就業難題成為各級政府和各高校亟待解決的難題,也是關系到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之一。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積極探索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打造符合新時期社會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個性化復合型”人才,全面提升畢業生綜合素質能力,增強就業、考研競爭力,從源頭上解決大學畢業生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構性供需矛盾,是高校學生就業工作需要積極探索的一條有效途徑。下面以山東農業大學創新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為突破口,建立“個性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模塊化、個性化重點培養,增強考研、就業競爭力,破解就業難題為例,研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途徑。
一、種子專業就業現狀與分析
該專業于2003年設立,同年開始招生,至今已有6屆本科畢業生,6年來共培養了500余名本科畢業生。從2007屆至2011屆種子專業就業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由2007年畢業生的59.5%就業率上升至2012年的98.61%。隨著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培養質量的提高,畢業生的社會認可度也逐年提高。該專業畢業生考研質量逐年提高,考取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水平科研院所研究生人數逐年遞增。多元化就業趨勢明顯,畢業生就業去向改變以往考取研究生和到種子公司工作這一單純的二元就業格局,出國、公務員、創業等就業形式豐富了種子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就業區域日趨廣泛。隨著種子行業地快速發展,畢業生就業區域也呈現出日趨廣泛的特征。
二、種子專業人才培養的幾點具體做法
種子專業是理論型和應用型并重的一門學科,學校將培養“個性化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新生入學后,注重從思想引領、專業認知、培養方案制定、模塊化個性化培養、導師負責制等方面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1.及時開展專業認知教育,穩定專業思想,明確努力方向,堅定成才信念。由于多種客觀、歷史原因,農科類大部分專業在社會上都屬于冷門專業,每年新生同學中調劑志愿人數比例較高,新生報道后存在專業思想不穩定、努力方向不明確等情況,不利于新生個人發展和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專業認知和專業教育為契機,學校通過院長論壇和校友論壇等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專業教育,讓新生了解身邊的榜樣,通過學業規劃,確定目標和制定學業方案,樹立“學一行愛一行”、“行行出狀元”的信念,扎實走好大學生活第一步。
2.掌握社會需求,科學分析論證,完善個性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為社會輸送大批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務之一,通過對用人單位走訪、問卷調查、電話調查等多種途徑,全面掌握當前社會需求,把握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趨勢,以社會發展和需求為導向,及時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做出調整和完善。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同,以課程和實踐環節設置為基礎,將培養方案分為側重于理論研究模塊和側重于實踐應用模塊,每一名學生結合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塊。通過對生物學、經濟學以及專業知識的學習,培養具備種子科學與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適應市場經濟需求,能夠在種子科學與工程技術的相關部門或單位從事教學與科研、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3.學生客觀分析自我,全面了解發展方向,理性客觀地做出選擇。學校通過開設職業規劃課程、設立學生職業測評系統、配備學業規劃導師等措施,讓學生對自己的性格、興趣、特長等有了全面的認識,對自己將來的專業發展和職業發展能夠做出準確判斷,在學習過程中,按照人才培養方案有重點的選擇符合自己將來職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塊,在模塊內選擇個性發展課程,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競爭力。
4.搭建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平臺,服務學生成長成才。通過不同人才培養模塊的設置,讓學生針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學習準備中,有更多、更細化的選擇,學院也根據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塊,在理論學習過程中增設不同的專業核心課程、特色課程、個性發展課程學習,在實踐創新環節中增設基礎實踐環節、專業實踐環節、創業實踐環節、綜合實踐環節等,積極為同學們搭建成長鍛煉的平臺。同時,學院通過舉辦系列學術性、專業性、實踐性、競賽性等學生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針對側重于理論研究型的同學,學院設立大學生研究訓練項目、課外學術作品大賽、開設科研崗位等措施為學生進行專業研究和實驗創新提供條件;針對將來側重于實踐應用型的同學,學院開展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企業實習、“三產田”實踐創新項目等活動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等。通過模塊化、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為將來就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5.完善導師指導制,幫助學生完成專業學習和個人發展。為幫助學生走好大學之路,學院根據學生實際特點,在大學一、二年級設立班主任和學業規劃導師,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制定學習計劃,規劃大學生活,解答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大學三、四年級實行導師負責制,導師針對每個學生同學個性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個人發展意愿選擇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提供個性化發展條件,通過導師指導專業學習和實踐鍛煉,幫助學生實現人生規劃。
三、構建“個性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幾點思考
本文所論述的“個性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按照培養對象個體對自己全面客觀了解的基礎上,對自己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做出選擇,按照模塊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對課程、實踐環節、綜合實踐等作出選擇,有側重地進行學習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將來考研、就業打好基礎。
1.要把“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理念真正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個性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原則是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的成長成才需求,其根本核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理念和素質化教育的根本要求,個人的成長成才與國家社會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服從服務于人的根本發展和長遠發展,是高校人才培養和個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人才培養方案要適應需求變化,體現細化模塊和動態調整的特點。隨著社會地快速發展、變化,對人才的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同時,“90后”也成為在校大學生的主力,他們身上也表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因此,高校人才培養要及時做出調整。“個性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調整需要緊跟社會對人才需求和發展趨勢以及學生主體的變化而適時作出調整。
3.人才培養方案要注重個性化與復合型的協調統一。人才培養方案中個性化體現了對個人的興趣愛好的滿足,只有將個人學習進步與自身興趣有機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復合型體現出對知識的掌握,不能只注重學習理論而忽略實踐環節,重理論而唯理論,反之也不能只重視實踐創新而放棄課本知識的學習,重實踐而唯實踐。在滿足個人發展的前提下,有側重地進行選擇性學習鍛煉,個性化、復合型才能做到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馬守才,廖允成,付增光.種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的建設與發展[J].高等農業教育,2007,(8):54-56.
[2]蓋國強.高等農業教育的學科創新與發展[J].高等農業教育,2002,(9):7-9.
[3]李保同.植物生產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3,(2):53-55.
[4]高榮岐.高校種子專業就業形勢及應對策略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1):22-23.
關鍵詞:成人教育;就業心理預期;社會需求;錯位
中圖分類號:G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03-008-02
2009年7月,全國610萬莘莘學子紛紛跨出大學校門,其中包括一部分研究生。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就業問題一直被認為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研究生,如今也為“歸職何處”翹首。據2008年7月《羊城晚報》報道,華南地區研究生就業率不敵本科生,重點高校本科就業率65.2%,碩士研究生就業率為49.8%。另據四川農業大學研究生處2009年一份統計數據表明:該校2007年研究生就業率98.4%;2008年畢業研究生就業率為92.4%,而2009年畢業研究生870人,截至4月1日,碩士簽訂就業協議的占42.3%,博士簽訂就業協議的占50%。總體上看,該校研究生近三年來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呈逐年下滑的趨勢。
客觀地講,研究生就業出現巨大壓力,與目前的國家宏觀經濟環境、教育培養機制、學校培養和社會需求等諸多外部因素有關。其中,不乏與學子考研的目的、價值取向和心理預期等因素有極大的關系。本文試圖從考研心理預期的設定、讀研“成本”強化這種心理預期和就業的心理預期與現實錯位等方面人手,剖析研究生就業難這一話題。
一、考研:背負心理預期起航
心理預期,這一概念更多地源于經濟學層面,它強調未來的不確定性對于人們心理上的決定性影響。在社會學領域,“心理預期”更多地指人們對某一事物價值的真正估量。一個理性的人,在行動之前都會有心理預期。研究生就業心理預期早在考研之時就已經有意無意地設立。要談研究生的就業預期,得從考研的目的談起。實踐中,考研的目的多種多樣,每一種目的都是一種心理預期和心理期待。經過疏理,考研的心理預期大致可歸納成如下四類。
1.崇尚興趣,利用專長做研究型人才。研究生,在中國大多指大學后攻讀更高學位的人。無論碩士還是博士,都將會在某一學術領域內有所“研究”和“創新”。在大學應屆畢業生以及同等學力者中,有不少考生具有研究的興趣和創新的潛力,他們的心理預期是,通過讀研,希望把自己打造某一領域的“專業人才”。
2.提升素質,增強競爭能力。為了更好地立足于崗位、職業和社會,部分人選擇繼續再學習,攻讀研究生,其心理預期是,通過深入了解理論知識和前沿的學科研究,提升自身素質,增強社會競爭能力。拿到研究生學歷后,為以后的就業增加砝碼。這種類型的人,在考研者中有相當大的比重。
3.著眼長遠,為后續發展儲備實力。對于一些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較高的操作水平的大學畢業生而言,考研并非最佳選擇。而對于一些著眼長遠的非應屆畢業而言,卻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尤其是一些在職人員,包括一些政府機關、高校或企事業等單位的人士,他們攻讀研究生的目的是,既能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也能提高自己的職業資本。更能構建更廣的人際關系,為后續發展積累資本。
4.隨波逐流,學歷至上而漫無目的。除上述三種類型的考生,也有隨波逐流者和學歷至上者。這部分人對于自己的攻讀研究生沒有太多的興趣愛好,考研的動機要么有從眾之嫌,要么“學歷至上”使然。對于考研,他們沒有太多的職業規劃。隨著研究生就業壓力的增大,這部分考生日漸減少。
二、讀研:心理期望被“成本”強化和加重
考研有了心理預期,但還得付諸實踐。從心理角度講。如果某人設定一個目標并加以實施。即會產生一定的心理預期和心理期待,在目標的實施過程中,其付出的“成本”越大,其期望值越高,心理期待越強;反之,“成本”越低,其期望值越低,心理期待也越弱。研究生所面臨的情形也不例外。
這里所指的成本,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商品經濟價值范疇概念,而更多地指一種價值犧牲,意指為實現或達到一定目的而放棄另一種目的所犧牲的價值。
考生不管以何種心態參考,一旦其進入研究生序列學習、研究階段,除了要付出大量的體力、精力、腦力,還會產生必要的額外“成本”。從非嚴格意義層面上講,這些“成本”包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和“貨幣成本”。
1.時間成本。這與研究生培養時間相關。在研究生學制年數上,2002年我國部分高校推出“三改二’,實行彈性學制,允許論文、學術水平“達標”的學生兩年畢業。但2007年,由于培養質量和就業壓力等諸多原因,研究生學制大多又“二改三”。根據現有的教育體制,除了少數高校或研究機構,其他大多數高校或研究機構,研究生都必須學夠三年時間,有的學校或專業學習時間會更長。
這至少三年的時間,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時代,對于大多數研究生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時間成本”。單從時間概念上看,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階段,隨著經驗積累、思想成熟等條件的變化,所體現出來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是不一樣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讀研的時間,意味著一定程度的價值犧牲。
2.機會成本。機會成本,原本指進行一項投資時放棄另一項投資所承擔的成本。通俗地講,就是為了從事某件事情而放棄其他事情的價值。在這里,可以具體地指考生為了讀研而放棄就業等機會的價值。
大學畢業生,一旦走進社會,會以不同的方式體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但一旦讀研,他們將失去一些創造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機會。而機會常常是瞬息萬變的。三年前是機會,三年后未必是機會。機會的喪失,也是一種價值的犧牲。
3.貨幣成本。提及貨幣成本,最直接的莫過于研究生收費問題。2008年,全國有56所設有研究生院的高校研究生招生不再區分公費自費,通過獎學金和助學金的方式,資助優秀研究生。但是,這56所院校在所有可以招收研究生的高校和研究機構中,其所占的比例較小。而對于大多數未實行改革的高校而言,自費讀研是主流。即便有56所高校改革,但在碩士研究生這個層面,獎學金和助學金也不能實現“全覆蓋”。這種“貨幣成本”,是一種最直接的價值犧牲。
有學生算了一筆經濟賬:現在高校的研究生專業一般學費在每年7000元至8000元,再加上生活費,三年下來需花三四萬元。按照現在本科生就業的平均收入,每年年薪2萬元計算,那么三年下來,自費讀研就相當于損失七八萬元錢。
三、就業:心理預期與現實的錯位與沖突
實踐中,所有的心理預期都會接受現實結果的“檢驗”,最終形成三種結論:其一,當現實結果好于心理預期,當事人會喜出望外,非常滿意;其二,當現實結果與心理預期一致時,會感到滿意;其三,當現實結果不如心理預期時,當事人會感到
沮喪,不滿意。
在研究生的就業過程中,其心理預期會通過多元的方式和手段“外化”,主要表現為自我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三個層面。而對具體的研究生個體,這三個層面的心理預期,又常常會“物化”為“專業對口度”、“職位”和“薪水”三個終端。但在當下,研究生就業這種“外化”和“物化”的心理預期,往往會一廂情愿,因為與殘酷現實和激烈的競爭與心理預期產生了強烈的錯位與沖突,最終導致心理落差的形成,從而形成研究生就業難的局面。
1.專業對口度――自我價值實現層面。研究生,絕大多數是“術業有專攻”的專業性人才。要成功實現自我價值,就業中和專業對口度是一個相對比較重要的環節。一旦在就業中,這一因素得到滿足,研究生找到了未來發展的“根據地”,然后“精耕細作”,其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也將能得以體現。如果專業不對口,研究生放棄專業,與本科生相比,其擁有的專業知識的優勢將不復存在。在就業的競爭和未來的發展上,研究生就失去了強大的后盾和后勁。
然而,現實的問題是,研究生“專業對口”這個底線,正在被無休止地突破。越來越多的研究生迫于壓力,走上了跨專業的崗位。2010年5-6月,智聯招聘對包括研究生在內1.5萬畢業生進行調查,調查顯示,就業方向比較明確的理科、工科及醫科學生在就業選擇工作時放開了范圍。要求“專業嚴格對口”醫科學生比例僅為3.5%。而認同“專業不對口”的。醫學學生占41.9%,工科學生為40.3%,理科學生為36.6%。
2.職位――社會價值實現層面。如前所述,作為專業人才,研究生希冀在就業過程中,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在所供職的單位謀求“一官半職”,一方面,可以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職位的高低與薪水、福利等“利好”因素大致成正相關關系,即職位越高,其薪水、福利等待遇也會越好,社會價值體現也就越充分。這種“一箭多雕”的局面,也會在某程度上讓研究生在巨大的“成本”支出的同時,保持一種心理平衡。
[關鍵詞] 三大戰略;高校畢業生;就業;耦合
[中圖分類號] G6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0037(2015)09-54-3
Analysis on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nan “Thre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and Colleges Graduates Employment
Pan Jingq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The polymerization of thre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has become the power and advantage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mode transform in Henan Province. The paper deeply analyses the industrial background of implementing thre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imbalance match status between Hen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tructure, explore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and collegegraduates employment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the control and transfer between the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self-adjustment when employment structure facing the strategic stimulus.
Keywords:The thre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collegegraduates;Employment;Coupling
2009年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納入國家糧食戰略工程,2011年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2013年國務院正式批復《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2013-2025年)》。當前,河南統一服務全國大局與加快自身發展的戰略思想,全力推進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大戰略”實施,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對各類高素質人才供應鏈的需求也持續走高。囿于多種原因,近年來河南高校畢業生就業存在結構性失業,未能為區域經濟建設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產業結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的非均衡狀態成為社會持續關注的焦點。尋求“三大戰略”具體實施與優化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的契合點,探索兩者間的耦合關系對實現河南人口、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1 產業結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相關研究綜述
國內外對產業結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的相關性研究觀點相對集中。薩繆爾森認為,只要經濟持續不斷發展,就業也將會自發的持續增長,兩者呈正相關性[1]。配第-克拉克定律表明,隨著產業的演進,人口的結構與空間分布格局隨之發生改變,兩者的變化方向和協調性將影響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2]。經濟由第一產業逐漸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的規律也被實證證明[3]。王崇鋒、石龍認為我國產業結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的匹配呈現出不平衡態勢,并通過構建結構耦合協調度模型測算了兩者間的協調程度,得到僅制造業和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兩類產業基本實現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協調發展,農林牧漁業、制造業、建筑業和批發零售業屬于就業滯后型,其余產業均為產業滯后型的結論[4]。曾海宏等基于2001年基本單位普查和2004年經濟普查數據分析出深圳市就業空間格局由“帶狀組團式”向“網狀組團式”發展[5]。靳衛東、周光鋒考察了產業結構轉化對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個區域經濟增長的正向決定作用及其就業效應[6]。牟宇峰應用重心法描述了長江三角洲就業、產業重心的演變軌跡,從空間和結構兩方面確立了兩者間的耦合關系[7]。
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在以下幾個問題上需要深入研究:首先,產業結構的轉化及其重心的演變規律區域性特征不明顯,數據較為陳舊,缺乏對因外部強刺激的結構突變引起的產業、就業結構匹配研究。其次,研究角度多為結構、空間相關性,缺乏對時間維度的相關性研究。第三,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載體也發生著變化,與就業結構的耦合關系需要重新構建。河南高校畢業生生源以省內為主,2014年占到91.86%,省內就業比例達到81.98%,其中鄭州對畢業生的吸納能力最強,可以預計今后一段時間內,面對就業總量持續增高、宏觀經濟環境下行壓力、畢業生自身素質和就業觀念等多重因素影響,河南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仍十分嚴峻。“三大戰略”的實施可以視為外部強刺激,從時間、空間、結構等維度研究戰略實施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耦合關系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2 河南省“三大戰略”實施的產業背景及短期成效
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實施近六年,充分發揮了河南農業大省的比較優勢,實現糧食產量“十一連增”,為保障河南乃至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兌現了中原經濟區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科學發展的承諾。在新常態下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面臨持續增產難度加大、土地規模遞減、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不足、種糧比較效益偏低、邊際產量遞減等困境,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培養面向未來的科技新型農戶、發展食品精深加工將引領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新。
中原經濟區建設目標是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科學發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全國示范區,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2014年,經濟區GDP總量僅次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主要依托鄭州航空港區朝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國際化陸港城市、國際性綜合物流區、高端制造業基地和服務業基地發展。兩年來,盧森堡貨運航空公司、蘋果、微軟、阿里巴巴、京東等先后與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簽署合作協議,圍繞航空設備制造維修、電子信息、精密機床、生物醫藥重大項目實施集群招商,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成為推動河南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三大戰略”規劃目標迥異,但具備交叉的產業背景和整體推進的先決條件,強化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以產業集聚區為科學發展載體,圍繞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自主創新體系和現代市場體系壯大第二產業,完善產業轉移承接,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成長業和現代農業,為第三產業后發制勝提供優勢基礎和平臺。
3 河南產業結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匹配的非均衡
產業結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存在密不可分的天然關聯,一來產業結構的變動會打破原有的就業格局,二來會給就業結構帶來更多的挑戰。1978年河南省三次產業結構為39.8:42.6:17.6,2009年為14.2:56.5:29.3,2014年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并持續優化,比例為11.9:51.2:36.9,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產業結構基本實現了“二、一、三”到“二、三、一”模式的歷史性轉變,但有著鮮明的河南特色,即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比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后勁發力不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工業產業結構呈現積極變化,食品、有色、化工、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繼續提升,高成長性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迅猛;產業集聚區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2014年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50%,拉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8.4%,集聚區載體優勢明顯。
《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9月1日,48.3萬應屆畢業生進入就業序列,其中,91.86%畢業生生源地為河南,鄭州和周口名列省內生源總數前兩名,省外就業比例僅為18.02%,且集中在北京、廣東、上海、浙江等地,省內就業中僅鄭州就吸納了超過50%的畢業生。研究生初次就業率相對較高的專業多與醫學有關,本科生車輛工程、治安學、動物科學、物流管理、工程造價等專業的初次就業率領先。專科生就業集中于衛生和社會工作、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建筑業等行業,本科生就業集中于教育、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建筑業等行業,衛生和社會工作、教育、制造業、公共管理等行業受研究生的就業青睞度較高。同時,2014年核發了3 442份畢業生自主創業證,電氣信息類、藝術類和市場營銷類等專業畢業生的自主創業熱情相對較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所遵循“二、一、三”到“二、三、一”模式演變相比存在較大差異,河南產業結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無論在結構、空間和時間上都存在非均衡性。
4 河南省“三大戰略”實施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耦合關系
4.1 耦合
“耦合”一詞常用于通信、軟件和機械工程領域,指兩個或以上電路元件的輸入和輸出之間存在緊密配合與相互影響,并通過相互作用從一側向另一側傳輸能量的現象,是影響軟件復雜程度和設計質量的重要因素。目前,耦合關系研究也被廣泛應用于經濟、管理領域。“耦合性”也叫耦合度,是對模塊間關聯程度的度量。耦合度取決于模塊接口的復雜性、模塊調用的方式及傳送數據量,按其強弱性可以分為內容耦合、公共耦合、外部耦合、控制耦合、標記耦合、數據耦合和非直接耦合等類型。
4.2 河南省“三大戰略”實施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間的控制與傳輸
“三大戰略”實施至今,河南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發生了突變,兩者間的控制與傳輸現象明顯。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等聯合申報的“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入選教育部首批“2011計劃”,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等一批省內“2011計劃”立項建設,資源得到了優化整合,就業層次結構得到明顯改善。中原經濟區涵蓋河南全省及山東、河北、安徽、山西部分縣市,圍繞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省內高校把握時代契機,主動轉型發展,黃淮學院、許昌學院、洛陽理工學院、安陽工學院等試點院校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建設,適應區域經濟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學科調整、專業優化布局,在政產學研、行業學院建設進行了積極摸索,畢業生就業質量明顯提升,學科結構、地域結構得到了極度改善。航空港建設日新月異,對臨空經濟、航空物流的人才需求極為迫切,傳統的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專業無法承接航空港崗位需求,以航空港目前集聚態勢較好的電子信息、航空運輸等產業為基礎,省內相關高校夯實物流學科基礎知識,注重對產業集聚中產品供應鏈的前后雙向延伸,對現有物流專業進行改造,橫向拓寬專業口徑,縱向拓展專業內涵[8],根據航空港規劃崗位預測及時更新專業(方向)設置,為臨空經濟、航空物流儲備應用型高素質人才。
4.3 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在“三大戰略”刺激下的自調整
經濟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思維的行業滲透,人才需求和崗位劃分對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時代新呼喚[9]。“三大戰略”的實施將倒逼河南高校進行自調整,圍繞市場需求、崗位劃分在專業設置、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創業教育等領域進行改革,適度轉型,為區域經濟建設更好提供智力支撐。第一,保障糧食安全是根本,持續增長難度加大,要通過土地流轉確保生產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發揮科技對農業的支撐,農業類相關專業要圍繞糧食生產、加工、流通、社會化服務進行綜合改革。第二,工業升級轉型是關鍵,現代服務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物流、高端制造業將引領就業潮流,產業集聚區、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網等載體的作用越發凸顯,相關高校要整合資源,把握轉型發展契機,圍繞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優化布局專業設置。第三,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平臺,實現畢業生就業信息跟蹤服務,動態監控就業狀況,測算畢業生就業崗位與專業水平的一致效應,掌握差異度,為層次結構、學科結構、地域結構等調整提供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 Samuelson P..Marxian Economics as Economic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2):616-623.
[2] Feldmann H..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labor market Performance in transition countries[J].Post Communist Economies,2005(1):47-62.
[3] Egger H.,Egger P..Labor market effects of outsourcing under industrial interdependenc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2005(3):349-363.
[4] 王崇鋒,石龍.產業關聯與高校畢業生就業耦合效應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2015(2):94-103.
[5] 曾海宏,孟曉晨,李貴才.深圳市就業空間結構及其演變(2001-2004)[J].人文地理,2010(3):34-40.
[6] 靳衛東,周光鋒.產業結構轉化的增長與就業效應――基于我國四大經濟區域的經驗研究[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1(4):32-36.
[7] 牟宇峰.長江三角洲產業、就業演進及其耦合性研究[J].經濟地理,2013(10):95-102.
資環學院XX屆畢業生就業工作總結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為了保證人才的充分利用,切實發揮人才的作用,為國家西部大開發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我院根據學校安排,在招生就業處的指導下,主動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認真做好XX屆畢業生就業工作。今年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總的來說是成功的,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現將XX屆就業畢業生就業工作總結如下:
一、學院領導重視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大,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普遍關注,同時也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件大事,畢業生就業率也被作為考核高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學生教育是學校發展的命脈,學院領導對此高度重視,曾多次召開黨政聯席會議,專門研究畢業生就業工作。雖然學院領導重視此項工作,但由于學院相關鼓勵措施尚未出臺,導致參與學生就業的教師相對較少。
二、多次舉辦就業講座,積極做好就業指導工作
對學生的就業動員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新生入學期間,重點是目標分解。通過對專業介紹、分析近兩年的就業形勢,從新生入學起就增強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同時指明目標和努力方向,將三年的任務分解到每一個學年,實行目標管理,使新生入學后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第二階段放在二年級,重點是準確定位。對于文化課成績較好的學生,鼓勵他們樹立高職升學的目標;對于文化課成績較差的學生,強調加強實踐能力和技能的提高,要求他們參加各種活動,爭取多拿一些獎證,為就業作好充分的準備。同學們基本上能找準定位。第三階段的就業動員工作放在三年級上學期,重點是降低學生期望值,合理定位。動員會內容:進行正確自我評價,確定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介紹上一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包括聯系方式。分析當年市場需求,準確定位就業方向,適度調整期望值。教育學生從實際出發,調整好心態,根據自己的成績、能力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分析自身的優劣勢處發展潛力,合理定位,既不能缺乏自信心也不能期望值過高,以避免求職理想與現實出現的較大的反差,導致高不成低不就,最終導致失去所有機會。特別指出現在學生中存在的一次擇業定終生的誤區,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觀念,動員學生到基層工作。
為了幫助畢業生更快的、更好的適應目前的就業形勢,正確認識和處理在就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通過就業指導課、就業指導專題講座、就業指導咨詢、就業形勢報告會等方式,積極引導畢業生認清當前形勢,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念,逐步更新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觀念,避免期望值過高的現象。在對于用人單位的選擇上做到不再將目光僅僅放在國有企事業單位上,應當考慮實際情況先就業再擇業。此外有意識的增強學生的就業心理素質。擇業是雙向選擇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難免會有遭遇挫折的時候,引導學生用積極的心態應對就業,在遇到問題時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心態,建立信心。對學生如何抓住機會、參加面試以及如何簽約一一作了具體的指導。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的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過程和抓學風建設的過程,通過對畢業生的教育,促進學風建設。
XX年11月至12月份,學院組織畢業生參加學校組織的有關教師所做的講座,從求職技巧,求職心理等方面給予指導;同時我院還邀請校外有關專家為學生進行講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學院領導結合專業、企業情況跟學生談就業,學院還舉辦模擬招聘會,不僅提高學生的求職技巧,同時還教育學生,切實轉變擇業觀念,端正就業心態,樹立正確的就業取向。
三、班主任積極落實各項推薦工作
為更好地做好畢業生的擇優推薦工作,班主任定期到本班調查了解每一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清楚是否每位畢業生已落實就業單位,未落實的是否有意向單位。通過及時了解和掌握有實際困難的每一位畢業生的情況,為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提供準確的依據。此外,學院專門為畢業生建立了資源庫,將有需要學院再推薦意向的畢業生的個人資料登記造冊,只要有信息,有合適的需求就通知他們,使他們能早日落實就業單位。讓畢業生自始至終感受到學校的關心和支持,愉快地走上社會,正面人生。鼓勵學生參加高職升學考試不僅僅可以讓學生繼續深造,有新的發展空間,也是我們提高就業率、提高學校知名度的一種途徑。
XX年1月份由班主任組織畢業生認真填寫推薦表,同時組織畢業生上傳求職信息到高校就業網,以便于利用現代化手段為畢業生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 4月8號左右組織畢業生參加我校舉辦的“雙向選擇洽談會”,與社會和用人單位廣泛聯系,推薦畢業生;3—7月份邀請多家單位(如云南斯泰城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九河農資股份有限公司、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到學院招聘畢業生,院團委及班主任認真做好接待工作以及推薦工作,努力做到用人單位滿意。共3頁,當前第1頁1
四、拓寬就業途徑,緩解就業壓力
長期以來,高校畢業生把就業的目標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或國有大型企業、外企和政府機關,致使這些地方在某些領域人才飽和、供需失衡,造成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大,許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另一些不被看好的行業和領域卻出現人才匱乏。應該說:畢業生就業難并不是人才過剩,只是人才的相對過剩。 另一方面,高校擴招帶給就業工作的壓力,逐年加重,所以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部門在工作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讓當代大學生在擇業觀念上逐步發生轉變,使畢業生接受“先就業后擇業”這一理念,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工作。
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開闊思路,學習借鑒先進國家的就業政策,制定符合我院專業特色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建立并健全相應的網絡機制:
(1)信息網絡:充分利用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建立網絡平臺,及時向用人單位提供畢業生基本情況,向畢業生就業信息。
??(2)與用人單位建立相對穩定的需求網絡,定期向用人單位了解需求情況,建立長期、穩定的雙向合作。
??(3)人才網絡:建立政府支持體系(如:學校成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積極開辟畢業生就業市場,實現統一管理,把畢業生推向社會,為其創造更廣闊的就業天地。
根據歷年經驗,采取
了實習安排與就業推薦結合的辦法。根據用人單位的要求,有目的的選送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畢業生參加實習,讓實習與就業掛鉤,以有利于就業率的提高。要求班主任能掌握每個畢業生的求職動態、意向和簽約結果,及時統計學生的意向和簽約情況,以便向用人單位推薦時有的放矢。對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學生以個別談話的方式,幫助他分析形勢、正確評價自己,力求學生保持清醒頭腦。
在學習中我院非常重視學生的英語學習,多次組織學生座談英語學習心得,各班主任開班會也不厭其煩的強調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突出優勢,增加學生就業機會;在畢業生分配工作上計劃好,下手早,工作細,抓落實,講服務。同時,我院近年重視畢業生取證教育工作,也為畢業生的就業安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畢業生開始實現從憑各種證書求職,向靠崗位證上崗的轉變。鼓勵畢業生報考碩士研究生;鼓勵學生參加國家、省級公務員考試,鼓勵部分學生參加國家和地方就業項目,如到邊遠地區支邊、執教,響應為西部服務的號召;努力創造條件,使部分學生畢業實習與就業推薦相結合。經過一年的辛勤工作,我校XX年畢業生就業安置工作已基本結束。在本年度的就業工作 中,多方搜集就業信息和就業途徑,妥善安排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截至目前,我院本科生考取碩士研究生9人,考取公務員4人,簽定正式就業協議20人,參加國家、地方就業項目30人,就業率達到70%;碩士研究生就業率為90%。
五、認真做好畢業生離校后的就業跟蹤統計
我院畢業生有一部分回到生源所在地,參加第二次就業分配;還有部分畢業生參加地方公務員考試,這些學生就業情況關系到我院就業率。學院通過團委、在校研究生、班主任與畢業生網上或電話聯系,在畢業生中做調查,及時反饋畢業生對我院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部門工作的看法與建議。建議以學校牽頭編寫畢業生文件匯編及就業指導手冊,將有關國家就業文件和政策編輯成冊,使畢業生人手一冊,做到人人知政策,用來更好地指導畢業生的就業。
進一步將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前移,開設必要的畢業就業指導課程,并將其納入學院的教學管理中。使同學們了解基本就業政策,根據就業形勢和需求及時彌補自身不足。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其他知識和技能,考取各種必要的資質證書,積極地接觸社會,為將來的就業積累經驗,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畢業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較低,獎證偏少。
2.我校缺乏與社會的廣泛聯系,就業渠道不夠暢通。
3.學生潛意識存在一次就業定終生的誤區,導致少數同學好高騖遠,挑肥撿瘦,不愿到基層工作,不愿到外地工作。
4.個別同學簽約不慎重,還有悔約現象。
5.缺乏自主創業的勇氣和條件。
6.少數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和創新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總之,我校的畢業生就業工作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實現充分就業為目標,圍繞著“鞏固就業率,提高簽約率”的總體思路,努力提高就業質量。以上是我院今年的畢業生就業工作總結,我們會不斷總結工作經驗,本著創新發展的指導思想,力爭做好今后的畢業生就業工作。共3頁,當前第2頁2
???? 資源與環境學院
XX年9月19日
資源與環境學院XX年屆畢業生就業工作計劃
資源與環境學院組建于XX年5月,已經經歷了四個年頭,四年來學院教職工人數始終保持在30人左右,特點是高學歷人數多,科研力量相對雄厚,班主任主要是由年輕老師擔任,發展至今已有三個碩士點,研究生人數為84人,三個本科專業12個班級,近630名本科生。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擺在面前的一大難題,為此,經研究,我院對XX年屆畢業生就業制定就業工作計劃方案。
一、07屆畢業生基本情況
我院XX年年本科畢業生共有154人,其中環境科學96人,農業資源58人,研究生23人。
二、加強就業工作組織領導,明確責任
學院在9月份成立07屆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學院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指導、服務和協調工作。
組長:段紅平
副組長:楊志新 高召華
成員:王吉秀 董艷 秦麗
三、學院就業工作計劃
1.繼續舉辦就業講座,加強學生就業教育,積極做好就業指導工作。
2.采取措施,鼓勵班主任加強落實各項推薦工作。
3.繼續加強對學生的培養,拓寬就業途徑,緩解就業壓力。
4.認真做好畢業生離校后的就業跟蹤統計。
5.研究制定有關政策,采取措施調動教職工的協助學生就業積極性。
6.研究指派專人聯系就業單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建議:在為學生解決就業問題上,若確實需要車輛,可適當考慮予以安排。
資源與環境學院
XX年9月19日
關鍵詞:職業提升型 人才需求分析 軟件人才 高年級本科生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04-0008-02
1 引言
自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擴大招生規模以來,每年畢業生人數不斷創出新高。然而,以市場為需求的雙向就業模式使畢業生就業率日趨下降,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導致全球性經濟大衰退,使目前的就業形勢顯得更加嚴峻。《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2013屆高校畢業生數量高達700萬,本科畢業生簽約率僅為35%,低于去年同期12個百分點。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愈加突顯。一方面是全國上百萬大學畢業生捧著簡歷四處求職,紛紛感嘆“就業難”;另一方面是每年幾百萬個就業崗位“招人難”。麥肯錫的一份《應對中國隱現的人才短缺》報告稱,“只有10%的大學生符合跨國公司的人才要求!”畢業生過剩與人才的稀缺矛盾揭示了中國大學生為就業準備不足的高校人才培養問題,而化解當前就業難的關鍵只有著眼于切實了解用人需求,不斷增強畢業生綜合能力。
近年來,中國軟件產業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發展迅猛,計算機軟件專業也是我國高校招生數量最多的專業之一,本文以計算機軟件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首先人才結構、能力以及文化等方面分析了目前軟件行業人才的實際需求,提出一種“職業提升型”培養模式(Career Advancement Programs)。該模式將傳統單一的“學術型”和“應用型”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既重學術,同時更注重應用。
本科高年級(大三及大四)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及基本操作,他們臨近畢業走上社會,卻又缺乏市場所需人才的素養和能力。因此,我們認為本科高年級是作為職業提升人才培養的最佳階段。本文將從課程體系、培養方案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探索“職業提升型”高年級本科生培養模式。
2 軟件行業人才需求
中國軟件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是目前還是小作坊作業居多,和發達軟件大國相比,在產值與規模上存在很大差距。其最主要的深層原因是我國軟件人才結構不完整且人才綜合能力及素養不足。
2.1 人才結構
當前中國軟件行業中,高層次的項目經理、系統分析員以及低端的從事基礎性開發和測試的人員少,而中級的軟件工程師又相對過剩。這種中間粗、兩頭尖的人才結構限制了中國軟件行業的發展,不能滿足行業國際化的需求。因此,中國急需的軟件人才是具有前沿高端軟件技術人才以及具有國際眼界的高級管理人才,這部分人員將決定中國軟件行業發展的方向、水平以及在國際軟件業中的地位。
2.2 知識與能力需求
優秀軟件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專業化、綜合化和國際化。其中,專業化要求軟件人員首先掌握計算機專業基礎知識,這是從事軟件行業的最基本的要素。由于高層次的國際化軟件人員常常參與研發國際項目,需要在海外與國內環境中都能勝任工作,因此,在“海外前方”,他們精通需求分析、項目管理、現場實施,具有專業技能,能夠準確地捕捉到海外用戶的需求;在“國內后方”,熟悉項目管理、分析與設計、編寫代碼、測試交付、文檔編寫,具有質量意識,能在海外前方和后方開發之間做好協調工作。
知識結構國際化要求軟件人員適應國際人才市場的需求,了解國際應用規則和背景、了解國際軟件開發規范也是成功完成國際化項目,擴大市場規模的保證。除此之外,熟悉外國國情、了解外國歷史、政治、風土人情也能促進項目國際間合作的順利進行。
2.3 職業素養需求
優秀應用型軟件人才除了知識的學習和積累,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職業素養,如:較強的溝通能力,特別是在國際間合作中更要注重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它被視為在軟件日益復雜化和大型化形勢下,項目開發以及工程管理關鍵的能力之一;外語能力,這也是國際化高端人才不可欠缺的重要技能。
3 “職業提升型”人才培養模式
考慮到畢業生大多數都期待能夠學以致用,在其職業生涯中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本文針對這類學生的特點,提出構建“職業提升型”高年級本科生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帶有濃厚的工具性色彩,通過此類培養模式,學生不但能夠扎實地掌握專業基礎知識,使自己的專業技能得到充分發展,而且能夠迅速進入職業角色,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3.1 跨學科混合式課程體系
復合型人才培養一直是研究生培養目標重要特征之一,然而為了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本科生教育也應朝著同樣的高度努力。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跨學科混合式課程體系。軟件國際化市場經驗顯示,軟件人才除了專業性知識外,具備一定的跨學科的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就是知識結構的綜合化。例如國際化的軟件人才應當橫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等多學科,要懂業務、懂管理、懂企業,能夠提出用于解決問題的管理信息化方案,并實施該方案;還要熟練掌握主流管理軟件,有效實現該管理軟件在企業中的應用。
因此,在高年級的課程體系安排中應增加跨學科課程這一部分,這部分課程可以包括“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這樣的與項目工程管理相關的學科課程,還可以包括“農業信息化”、“生物信息學”等當前我國熱點學科的內容。跨學科混合式課程為提升畢業生的知識眼界以及創新能力提供支持。
3.2 完善的學生職業規劃指導制度
在本科生高年級培養方案中完善畢業生職業規劃指導,建立較為完備的職業指導制度。在大三學期開始對學生的職業觀念加強教育,對每個學生個體職業規劃進行指導,建立“一幫一”教師責任體系,幫助學生確立2~3個職業崗位并進行跟蹤指導;畢業時對學生進行就業咨詢及選擇指導。健全完備的就業指導制度幫助學生了解市場需求、確定職業定位、明確選擇方向,為學生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和指導。
3.3 強化實踐教學,培養科研創新能力
在校內加強大學生科研立項項目基金資助力度,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大三的學生就進入到感興趣的科研研究室,實際參與各類科研項目,在實踐中出成果,在成果中找到自己的職業定位。高年級學生還應重視培養中英文文獻以及產品說明書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提高成果技術報告撰寫水平。這些都是科研活動以及高層次人才應具備的重要技能。
3.4 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不能一成不變,需要與時俱進、常教常新。高年級學生已經基本完成了較重的課堂講授型理論課程,因此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例如:參加學術討論會、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國內外有學術價值的討論會,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參與導師的課題組,培養科研實踐能力,找到自己的職業定位;加入研究討論班,督促學習進度,激發研究熱情,提高研究能力。
4 總結
“職業提升型“培養模式是化解當前就業難的關鍵,本文從課程體系設計、培養方案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探討了該模式的基本內容。然而,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只有通過積極的嘗試才能分清到底哪些是更適合中國國情的畢業生培養。因此,我們會在未來5年內以東北農業大學為實驗點對“職業提升型”培養模式進行應用與示范。首先針對計算機軟件專業學生進行示范研究,將2010級學生劃分為兩個班,其中一班作為試驗班,采用“職業提升型”培養模式開展教學等活動,對比驗證新的培養模式的教學質量及效果,不斷完善“職業提升型”培養模式,并將該模式推廣到學校其他方向畢業生培養過程中。
(東北農業大學電氣與信息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參考文獻:
[1]麥克斯研究院.就業藍皮書: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黃霞,鄭軍.對軟件行業未來發展的思索[J].信息技術,2010,(06).
[3]劉煥亮,趙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于桂娥,劉洪彬.優化課程體系設計 提升跨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以浙江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09.(06).
一、招聘崗位及條件
應聘人員應遵守憲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職業道德,符合崗位所需的專業水平、身體素質。年齡應在35周歲以下(1973年6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山東省常住戶口(全日制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不受生源地限制)。屬在職人員應聘的,其工作單位應在山東。定向、委培應屆畢業生應聘,須征得定向、委培單位同意。應聘人員不能報考與本人有應回避親屬關系的崗位。
(一)省植物保護總站植物保護技術崗位。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植物病理學專業植物病毒研究方向。
(二)省環境保護總站農業環境質量控制崗位。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土壤學專業土壤環境質量研究方向。
(三)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專業技術崗位。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 農藥學專業。
二、報名和資格審查
報名時間:從公布之日至6月22日
報名方式:可采取兩種方式報名,一是由本人攜帶報名材料,到省農業廳人事處現場報名;二是將報名材料寄至山東省農業廳人事處(地址:濟南市十畝園東街7號,郵政編碼:250013)。
報名須提交材料:《山東省農業廳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情況表》(表樣附后)一式兩份,2張1寸近期免冠照片,及相關證明材料。相關證明材料主要包括:非應屆畢業生應聘的,提交國家承認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身份證、戶口簿,是在職人員的還要提交有用人權限部門或單位出具同意應聘的證明;應屆畢業生應聘的,提交學校畢業生就業主管機構的證明材料和學校教務部門出具的學歷證明。上述相關證明材料,到現場報名的,須攜帶原件,同時提交1套復印件;以郵寄材料方式報名的,只提交復印件,不要寄原件,在面試前再提交原件。
應聘人員需如實填寫、提交相關個人信息資料。主要包括國家承認的學歷學位證書、身份證、戶口簿,專業資格證書,等。屬在職人員的,需提交單位同意應聘的證明。
三、面試
應聘中級崗位的博士學位人員,通過資格審查可簡化程序直接進入面試。面試在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主管機關的指導下,由省農業廳和招聘單位按照規定程序組織實施。
面試采取答辯的方式進行。主要考察個人崗位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綜合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等。面試安排在6月底進行,具體時間、地點等在面試通知單上通知或電話通知。
體檢和考核人選從面試合格人員中以得分排名順序按招聘人數1:1.2的比例確定。經面試,應聘人員均未達到相應專業技術崗位要求的,取消該崗位招聘計劃。
四、體檢與考核
(一)體檢
參加體檢人員需攜帶本人身份證根據單位通知,到省級醫院體檢,體檢標準參照錄用公務員體檢標準執行。不按時體檢者,視同放棄資格。
(二)考核
省農業廳人事處分別和用人單位成立考核小組,對擬聘人選的思想政治表現、道德品質、業務能力、工作學習經歷等進行考察,并對擬聘人員的條件進行復審。
五、辦理聘用手續
(一)經體檢、考核合格的擬聘用人員,在山東農業信息網公示7日。
(二)公示結果不影響聘用的,由省農業廳提出聘用意見,報省人事廳備案。省人事廳同意后,聘用單位與聘用人員簽訂聘用合同。聘用人員按規定實行試用期制度,期滿合格的正式聘用,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試用期一般不超過3個月;情況特殊的,可以延長,但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受聘人員為應屆畢業生(含擇業期內)的,試用期延長至12個月。
六、招聘信息渠道
招聘信息在山東人事信息網、山東農業信息網上。
聯系人:劉戈
聯系電話:0531-67866063
二〇〇八年六月三日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就業問題特別是高校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畢業意味著失業”已成為普遍現象。本文主要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進行分析。我國就業問題長期不能解決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加之高校的盲目擴招,所以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我國目前重點工作就是對產業結構進行合理化調整,同時對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進行引導使其發展協調一致,而高校要根據市場信息及時做出調整,雙管齊下相信很快就業環境會得到改善,就業壓力會得到緩解,就業問題也會得到有效解決。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產業結構;三次產業
一、引言
高校畢業生是我國勞動力的最主要成員,其就業成了近年來社會的難題。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每年有2500萬人等待就業,同時農村還有1000萬剩余勞動力需要被轉移,但我國每年只能提供900萬左右的實際就業崗位,這樣就有一大半以上的剩余勞動力閑置。而且全國高校大規模盲目擴招,使得大學畢業生人數急劇增長。為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對產業結構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優化了三大產業結構比例,但是,我國的勞動力現狀不能很快適應這些調整和優化。有些對技能和素質有較高要求的崗位總是招不到合適的勞力,而那些技能和素質都不高的勞動力又找不到工作,就像這種許多單位招不到大學生但是很多大學生也找不到工作的現象頻繁存在。由此可見,我國目前由于對產業結構調整所造成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不一致引起的就業問題很嚴重。并且,產業不同,對于大學生的吸納能力也會很不同,因此很有必要深入研究產業結構與大學生就業之間的供需匹配關系。
二、產業結構與大學生就業分析
為了加快經濟發展,我國對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升級,這涉及的是經濟問題,而大學生的就業涉及的是社會問題,兩者雖然屬于不同領域,但卻息息相關。不同的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就會不同,對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要求也會有所不同,所以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必然會引起就業結構發生變化,大學生作為勞動力中的主力軍,其就業也必然會隨著發生變化。由我們所熟知的“配弟―克拉克”定理就可以得出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轉移的規律也就是說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動,就業結構也會變動并呈現出一定的趨勢。從岳昌君和丁小浩(2003)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一般彈性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彈性的計算進行分析,就可以得到相對于經濟增長對畢業生的吸納能力,產業結構調整對其吸納能力更為強烈。很多學者都持這樣的觀點,他們就認為產業結構是對就業結構影響最大的因素。張志奇(2012)就在對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偏離問題做了研究后指出,產業結構就是影響就業分布和數量的重要因素,但同時它也會受到就業的制約。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由于其結構單一、產業化水平低等等原因,不能夠使大學生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價值得到更好體現,所以它對大學生的吸納能力是最低的,很多大學生不愿意在此就業。主要包含工業和制造業的第二產業,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制造業也得到很大提速,“中國制造”到處可見,它能夠給大學生提供的崗位也越來越多,但是很多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不高,較低文化層次的人也能夠勝任,所以它對大學畢業生的吸納能力次之。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是由很多非單一的行業組成的產業群,就從近些年來大學生對村官、公務員等“鐵飯碗”的熱衷也可以看出,它是對大學生就業吸納能力最強的。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總體來看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第三產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雖然這些變化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就業結構變化速度是遠遠跟不上它的速度的,而且像高校這樣的人才培養基地,他們的培養機制變化也跟不上其變化的速度,這樣就使得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
三、對策
(一)雖然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變化是處于一種比較合理的狀態,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的產業發展相比,還是存在很多不足和不合理的地方。從第一產業來說,在我國從事這一行業的普遍是農民,總體文化水平不高,技能低。而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必須引進更多更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來盡快實現現代化農業,不斷創新農業生產經營的體制和機制,從整體上提高農業勞動力的素質,盡快形成農業產業鏈,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參與到農業生產中去。針對第二產業,我們可以適當放緩其發展,把重心轉移到對已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的制造業的改造升級上來。不能只做外國的“加工廠”,要不斷引進高科技對企業研發機制進行創新,使制造業的技術得到有效升級。在工業化的同時發展知識經濟,使工業化和信息化得到充分融合。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建立屬于自己的渠道,最大程度的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讓更多的大學生在其中展現才能從而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比重不斷提高而且吸納能力最強的第三產業承擔了相當大一部分就業崗位,但是目前來看大學生在此就業的情況不容樂觀。服務業以后必然會發展成為全球的主流行業,它已經被拿來作為衡量一個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標志。我國必須投入大量精力來大力發展服務業,對其行業結構進行優化,極大提升其技術結構,努力改善其組織結構,引導新型服務業的發展,使服務業發展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只要第三產業的產值上去了,就業問題就一定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二)高等院校作為社會培養并輸送人才的基地,雖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大學生,但是它的改革調整步調明顯沒有及時跟上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也沒有把握好產業調整的方向,對市場需求、技能要求等市場信息也缺乏足夠的了解,這樣落后的人才培養模式必然會導致它的整個課程體系是與市場脫軌的,結構性失業也會愈加嚴重。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必須給高校及時提供完善準確的市場信息,并盡快建立能使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匹配關系得到有效反映的指標體系,必須保證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產業結構變化同步,這樣就能培養出來適應產業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更好的為產業發展提供人力支撐。(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