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內部審計主要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內部審計 比較 準則體系
為了適應內部審計的最新發展,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準則在規范內部審計行為、提升內部審計質量方面的作用,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對2003年以來的內部審計準則進行了全面、系統的修訂。2013年8月23日,中國內部審計協會以公告形式頒布了新修訂的《中國內部審計準則》(以下簡稱新準則),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準則的頒布,標志我國內部審計準則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并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
新準在總框架以及其內容上都進行了更新與改進,從而進一步縮小了我國內部審計準則與國際內部審計協會即IIA的最新的準則的差距,表明我國企業內部審計準則正在逐步拉進與國際理論與實踐的距離,與此同時,國際內部審計準則所表現的出的優點也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從而促進我國內部審計準則的完善,使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理論與實踐與國際慣例進一步接軌,本文將從準則框架、結構以及相關的主要內容上對中外內部審計準則進行一定的比較,以期找出兩者差距,從而指出我國企業內部審計準則可以發展及改進的地方。
一、框架之上的比較
(一)中國內部審計準則體系
新準則內部審計準則體系由三部分組成:基本準則、具體準則以及職業道德規范。
基本準則是內部審計準則總綱領、內部審計從業者應遵守的基本規范,以及另外兩部分的制定依據,在準則體系中擁有最高的法定約束力和權威性;以基本準則為依據制定基本準則,基本準則則是內部審計工作應遵守的規范,較為具體及具有操作上的指引意義,其權威性低于前者;職業道德規范是開展審計工作時內審人員所應具備的職業品德,也規定了內審工作的職業紀律以及在實施審計時內審人員應承擔的職責。將職業道德規范納入準則體系屬于國際慣例,其具有法定的約束力,也處于準則體系的最高層次。
(二)IIA規定的內部審計準則體系框架
IIA職業實務框即PPF由強制性指南、實務咨詢以及發展和實務支持組成。
所謂強制性指南,指在任何情況必須使用的準則,包含了對內部審計的定義,以及內部審計的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和職業實務準則。PPF的第二個層次便是實務咨詢,它屬于一個建設性條款,對準則的運用以及解釋提出詳細建議,也包含諸如內部審計準則公告、咨詢服務準則、風險管理細則、信息安全服務準則等的新信息;發展與實務支持即內部審計界最新實務,包含IIA的專題及研究報告、參考的書目、教育培訓等推薦參考意見。
二、內部審計準則
(一)結構比較
新準則基本準則含六章三十三條。總則,說明本準則的目的及依據、內部審計定義及本準則適用范圍;一般準則,要求組織應當設置與其目標、性質、規模、治理結構等相適應的內部審計機構,并配備具有相應資格的內部審計人員。并規定內部審計人員應有職業審慎性、勝任能力以及保密;作業準則,是進行內部審計工作時遵循的基本要求,描述該怎樣進行審計工作;第四章為報告準則,確定了審計報告出具要求,及怎樣對審計結果出具審計報告;第五章為內部管理準則,共兩條,闡明內部審計的報告對象,應有的組織結構以及管理模式;最后一章是附則,表明準則的、解釋者及實施的日期。
IIA最新的內部審計職業實務準則即SPPIA,共五部分構成。第一是導言,提出了內部審計的定義、適用對象及目的,以及準則的三個部分,即屬性標準,工作準則以及實施準則。屬性標準明確內審機構和人員應具備的特點,工作準闡明內審工作性質以及工作業績衡量標準,實施準則具體運用了以上的準則。可見前兩者是對內部審計業務廣泛地規定,實施準則卻是對特定的審計項目的限定。同時,導言提出,準則的制定方式IIA內部審計準則委員會,并表彰了其在準則制定過程的努力。
屬性準則位于第二部分,主要內部審計業務的實施具有的特征,有四個主要方面:實施審計業務的權責以及目的、專業勝任能力、獨立性和客觀性、及應有的職業關注以及審計工作質量保證和改進。工作準則處第三部分,提出審計工作的指南及質量衡量標準,分為7個部分:內部審計管理工作、工作性質、審計計劃、執行審計業務、審計結果的交流、過程監督以及管理者對待風險的態度。執行準則為屬性準則及工作準則的運用和操作提供指南,涉及到了審計確認與咨詢的活動。最后部分為內部審計術語,對若干審計詞匯進行說明以及定義。
新準則與SPPIA相比較,SPPIA更詳細具體,是內部審計最新動態及發展趨勢的反映,有著更為豐富的內容,也囊括了我國內部審計準則大多的規定。
(二)主要內容比較
1.內部審計定義。我國新準則的定義: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它通過運用系統、規范的方法,審查和評價組織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以促進組織完善治理、增加價值和實現目標。
IIA規定:一項獨立、客觀的確認與咨詢活動,其目的在于增加價值,改善組織經營。通過系統及規范的方法,評估、改進風險管理、控制、管理過程的有效性,幫助實現組織目標。
關鍵詞:公立醫院;內部審計;改進提高
在我國新一輪公立醫院改革深入推進實施的背景下,對于公立醫院的內部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內部審計作為一種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在健全完善公立醫院的內部控制管理,改進公立醫院的經濟決策、內部管理、風險控制、效益提升等方面的管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公立醫院受到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的影響,在內部審計方面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加強公立醫院的內部審計管理,已經成為公立醫院管理工作的重點,這對于加強公立醫院的內部控制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公立醫院內部審計主要內容概述
現階段,絕大多數的公立醫院都已經按照中央要求,開展了一系列的內部審計工作,內部審計工作的實施,在改進公立醫院內部領導,確保資金使用規范安全以及推進公立醫院醫改深化實施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現階段,絕大多數的公立醫院內部審計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財務收支審計
財務收支審計重點是對公立醫院的各項經濟活動以及資金收支的合法合規性所開展的審計,財務收支審計是公立醫院內部的一項傳統審計,在所有審計內容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二)經濟合同審計
現階段公立醫院內部的經濟合同審計是僅次于財務收支審計的審計業務,重點是對各類經濟合同的效益、合法、公平、可操作性等開展的審計,并對合同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問題進行分析。
(三)經濟責任審計
經濟責任審計主要是對公立醫院內部的領導層以及各個業務職能科室責任人所開展的責任審計,主要是對被審計人員的黨風廉政情況、民主決策、權力運用等方面開展的審計,目的在于防范各類舞弊行為。
(四)其他審計
在公立醫院的內部審計方面,除了上述內容以外,還主要包括效益審計、預算執行審計、投資決算審計等。效益審計主要是對公立醫院資金使用效益等開展的審計,預算執行情況則重點針對預算計劃是否得到有效執行以及所帶來的績效情況開展的審計,投資決算審計重點針對公立醫院的投資項目所開展的系列審計。
二、當前公立醫院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公立醫院對內部審計工作重視不足
當前,有的公立醫院對于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性還沒有清醒的認識,對于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支持力度不大,尤其是內部審計部門的地位層次不夠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較差,影響了內部審計質量。
(二)內部審計制度機制不夠健全
健全完善的內部審計制度機制是公立醫院內部審計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但部分公立醫院不夠重視這一基礎工作,內部審計方面的制度較少,對于公立醫院內部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沒有形成有力的指導。
(三)內部審計技術手段不夠先進
很多公立醫院的內部審計手段都非常落后,在內部審計工作中,審計工作人員更習慣于采用財務分析、風險評估、管理戰略分析等審計方法,而未能全面結合醫院的實際情況,特備是對公立醫院的經營發展風險因素考慮不足。
三、改進加強公立醫院內部審計的具體實施措施
(一)完善有關制度建設提高公立醫院內部審計的規范化水平
公立醫院的管理部門應該結合國家有關規定以及公立醫院的實際情況,建立內部審計方面的相關規章制度,重點對公立醫院內部審計工作的組織領導、內部審計機構設置、審計工作規范、內部審計職責權限、具體審計程序、審結報告要求以及審計結果運用等一系列的工作內容進行明確,通過完善的制度優化公立醫院的內部審計管理體系,為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實施提供良好的環境。
(二)注重提高內部審計質量
真正發揮內部審計在公立醫院內部控制管理中的作用,應該進一步的加強公立醫院的內部審計質量。一方面,應該注重不斷地改進內部審計的技術手段,特別是結合現階段醫院大多數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將內部審計工作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重點是建立醫院內部經營管理的數據信息庫,及時通過對各類經濟活動信息重點是資金收支信息的監控,開展動態的審計管理。另一方面,應該制定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細則,重點是明確公立醫院的內部審計準則、審計質量標準以及制度落實等進行細化明確,提高內部審計工作質量。
(三)在公立醫院內部審計中突出風險導向
當今公立醫院自身的經營發展同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問題,因此在公立醫院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也應該重視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在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也應該針對財務領域、非財務領域等方面,找到公立醫院經營管理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點,對于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及時進行風險預警,并找到風險問題發生的根源,確保醫院內部各項管理活動的合法合規。
四、結語
在公立醫院內部審計工作開展實施過程中,應該結合公立醫院的內部實際情況,重點在營造良好的內部審計環境,健全完善公立醫院的內部審計制度,提高內部審計質量等幾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公立醫院的內部審計工作水平,為提高公立醫院的整體管理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張振華 單位:萊陽市婦幼保健院
參考文獻:
[1]沙占華.公共服務視角下的民生問題探析[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1(04):30-33.
國內外審計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于什么是效率,有著不同的理解。在早期的經濟性和效率性檢查(Economy and Efficiency Review) 即“2E”審計中,有效率的業務活動包括四種情形:成本不變,使收益增加;收益不變,使成本降低;成本和收益同時增加,但成本的上升率慢于收益的上升率;成本和收益同時降低,但成本的降低率快于收益的降低率。
在英聯邦國家審計理論與實務界比較盛行的貨幣價值審計(VFM審計)概念中,對效率性的定義是“涉及資財、服務的產出及其他成果與所用資源的關系”。
筆者認為,從理論上說,將效率表述為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無可厚非。但是,這種理論色彩濃厚的效率概念,不容易為內部審計實務工作者所理解。筆者認為,效率是指在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單位時間內處理業務或辦理管理性事務的速度。效率可用數量、金額、時間等絕對值指標及相對指標進行量化計量。
根據內部審計機構所在單位性質的不同特點,我們可以將效率區分為生產效率、經營效率、管理效率三類:生產效率是指被審計單位(或其生產部門)在配備一定的生產用設備、具備基本的生產條件后,按照一定的生產工藝流程組織生產活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合格產品,或按約定向其他組織(個人)提供服務的數量。
經營效率是指被審計單位(或其采購、銷售等經營部門)在配備一定的經營用設備、具備基本的經營條件后,按照一定的經營業務流程組織采購、銷售等經營活動、向其他組織(個人)采購一定數量(金額)的物資或服務所需的時間,或者在單位時間內向其他組織(個人)銷售產品、提供服務的數量(金額);管理效率是指被審計單位(或其管理職能部門)在配備一定的管理用設備、具備基本的管理條件后,在單位時間內處理管理性事務的數量,或按規定的程序辦理管理性事務所需的時間。
二、效率性審計概念、目的、內容與重點
效率性審計,是指內部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內設生產、經營和管理職能部門開展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效率所進行的審查和評價,是績效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效率性審計的目的,是通過審查和評價組織內部的生產、經營業務和管理性事務的處理流程,在確保投入小于產出、達到預定效果的前提下,促進改進和優化流程,提高組織的運作效率。
效率性審計的主要內容是對被審計單位(或其生產、經營和管理部門)的生產效率、經營效率和管理效率進行審查和評價。效率評價的重點是被審計單位的生產工藝流程、經營業務流程和管理性事務處理流程的先進性、科學性、合理性和規范性。
三、效率性審計的計劃
內部審計機構應將效率性審計納入年度審計工作計劃。內部審計機構在制定效率審計工作計劃時,可以將組織的全部生產效率、經營效率和管理效率作為一個整體考慮,也可以將其中一個或多個分別進行安排,也可以將其作為其他保證或咨詢服務項目的一個組成部分加以考慮。
四、效率性審計證據及其獲取
(一)審計證據的收集
內部審計人員在進行效率性審計時,應當收集以下四個方面與效率評價有關的證據:
1、與被審計單位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流程有關的計劃、預算、生產工藝設計圖紙、采購和銷售等經營業務流程圖及其說明、管理流程圖及其說明等書面文件和資料;
2、被審計單位生產、經營業務和管理性事務處理過程中形成的結果記錄(含歷史結果記錄、審計截止日結果記錄);
3、由國際性專業組織、其他國家和地區制定的與被審計單位的生產、經營業務和管理性事務處理有關的先進標準;
4、由國家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權威機構制定的與被審計單位的生產、經營業務和管理性事務處理有關的國家標準。
(二)審計證據的獲取
內部審計人員在進行效率性審計時,應主要運用以下六種方法獲取審計證據:
1、審核。內部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提供的各種書面文件、資料進行審閱、查核。
2、觀察。內部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進行現場實地察看,了解各項業務或事務的處理流程,以發現流程中存在的影響效率提高的各種缺陷或制約因素。
3、詢問。內部審計人員向被審計單位的有關人員了解生產、經營、管理等業務或事務的處理流程,以發現流程中存在的影響效率提高的各種缺陷或制約因素。
4、查詢。內部審計人員在被審計單位以外的機構查找有關的專業標準等資料,或就流程的先進性、科學性、合理性等向專家咨詢。
5、計算。內部審計人員根據審核、觀察、詢問、查詢的結果,計算被審計單位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效率。
6、分析性復核。內部審計人員將被審計單位實際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效率與評價標準進行對比。
五、生產效率評價的主要內容及評價指標
內部審計人員根據經過核實的審計證據,對被審計單位(或其生產部門)生產工藝流程的以下三個方面做出評價:
1、產品生產過程的連續程度。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是否按專業化的要求配置專門的生產設備,是否按“流水線”作業要求組織產品生產過程,現有生產工藝流程是否能提高生產工人重復操作相同工序的熟練程度,是否有助于減少更換工序所需要的準備、終結、調整時間。
2、產品生產各環節的協調性。評價的內容主要是:生產工藝流程各個部分是否能按生產計劃的要求進行銜接,是否能實現基本生產部門、輔助生產部門內部的有效協調及相互間的有效協調。
3、生產工藝流程的未來適應性。評價的內容主要是:生產工藝流程在保證生產過程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能否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和技術進步的要求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
內部審計人員可以參照(但不限于)以下五類指標對被審計單位(或其生產部門)的生產效率進行評價:(1)期間(年、半年、季、月、旬等,下同)產品產量(服務量)、產值;(2)期間人均產品產量(服務量)、產值;(3)期間單臺設備產品產量(服務量)、產值;(4)生產單位產品(提供單位服務)所需要的時間;(5)期間設備利用率、閑置率。
六、經營效率評價的主要內容及評價指標
內部審計人員根據經過核實的審計證據,對被審計單位(或其經營部門)經營業務流程的以下四個方面做出評價:
1、受理生產、管理部門提出的采購申請后,能否在最短時間內處理該項采購申請、采用招標等適當方式選擇供應商、按采購合同管理規定與供應商簽訂采購協議及選擇適當的運輸方式,能否在不提高采購成本或者降低采購成本的情況下組織生產、管理用的物資供應。
2、按計劃采購的物資到貨后,能否及時進行質量檢驗及型號、規格、數量等查驗,并及時辦理
入庫手續。
3、按計劃采購的物資經驗收合格入庫后,能否及時通知提出采購申請的部門及時辦理領用手續。
4、能否按銷售協議規定的品種、型號、規格、數量等及時辦理產品出庫手續及向客戶發貨,以確保銷售協議按期履行。
內部審計人員可以參照(但不限于)以下五類指標對被審計單位(或其經營部門)的經營效率進行評價:(1)期間生產、管理用物資(或服務)的采購總量(金額);(2)單項生產、管理用物資(或服務)的采購申請處理時間(包括受理申請、與供應商簽約、驗收、通知申請人等時間);(3)期間人均生產、管理用物資(或服務)的采購總量(金額);(4)期間按銷售協議規定的時間按時向客戶發貨總量(金額);(5)期間人均按銷售協議規定的時間按時向客戶發貨總量(金額)。
七、管理效率評價的主要內容及評價指標
內部審計人員根據經過核實的審計證據,對被審計單位(或其管理部門)辦理管理性事務流程的以下三個方面做出評價:
1、辦理管理性事務的流程是否有利于管理性事務申請人在最短時間內提出申請,及是否在最短的時間內受理申請。
2、正式受理管理性事務申請后,是否及時將該項申請移交相關部門或人員按授權制度規定的程序及時進行處理,形成處理結果。
3、能否及時將管理性事務處理結果通知申請人。
內部審計人員可以參照(但不限于)以下三類指標對被審計單位(或其管理部門)的管理效率進行評價:(1)期間處理管理性事務總量;(2)單位時間人均處理管理性事務總量;(3)處理單項管理性事務所需要的時間。
八、效率評價指標的計算
內部審計人員可將確認的被審計單位的效率指標與下列六個方面評價基礎進行比較:(1)各該項效率指標的設計(或計劃)水平;(2)被審計單位各該項效率指標的歷史同期最高水平;(3)各該項效率指標的國際標準水平;(4)各該項效率指標的國家標準水平;(5)某國家(或地區)各該項效率指標的先進標準水平;(6)國內同行業同類單位各該項效率指標的先進標準水平。
內部審計人員在進行比較時,可以采取絕對值比較法,也可以采取比率比較法。
九、效率審計結果報告
內部審計人員(組長)在完成效率性審計后,應根據審計工作底稿撰寫效率性審計結果報告(征求意見稿),并在征求被審計單位意見后,向審計部門領導報告審計結果。如有必要,內部審計人員應根據被審計單位的反饋意見修改效率性審計結果報告(征求意見稿)。
效率性審計報告應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審計概況。包括審計項目的立項依據、審計起止日期、審計目標、審計范圍、審計程序與方法等;(2)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3)被審計單位生產工藝流程、經營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描述;(4)經過核實、確認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效率指標;(5)作為對比評價基礎的效率指標及其來源;(6)審計結論;(7)審計建議。
十、效率審計應考慮的問題
內部審計人員開展效率性審計工作時,還需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企業;內部審計;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1月4日
一、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的內涵
《企業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19號》對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定義為內部審計機構為確保其審計質量符合內部審計準則的要求而制定和執行的政策和程序。內部審計質量控制一般包括內部審計督導、內部自我質量控制與外部評價三個方面內容。本文主要從內部審計內部自我質量控制這一角度加以論述。
(一)內部審計自我質量控制的主要內容。內部自我質量控制是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和審計項目負責人通過適當手段對內部審計質量所實施的控制,主要內容包括內部審計機構質量控制與內部審計項目質量控制兩個層次,具體內容如下:
1、內部審計機構質量控制的主要內容包括:督促內部審計人員遵守職業道德規范;保持并不斷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合理分派內部審計業務;依據內部審計準則制定操作規程;適當運用咨詢手段;審計質量的內部考核與評價;評估審計報告的使用效果;監控內部審計機構質量控制政策與程序的執行。
2、內部審計項目質量控制主要包括:指導內部審計人員執行審計計劃;監督內部審計過程;復核審計工作底稿及審計報告。
(二)影響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主要因素
1、影響內部審計機構質量控制的主要因素包括:內部審計機構的組織形式及授權狀況;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與專業結構;內部審計業務的范圍與特點;成本與效益原則的要求。
2、影響內部審計項目質量控制的主要因素包括:審計項目的性質及復雜程度;參與該項目的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等。
(三)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目標及要求。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目標及要求可以歸納為:審計活動遵循內部審計準則和本機構審計工作手冊的要求;審計活動的效率及效果達到既定目標的要求;審計活動能夠促進組織目標實現的要求。而其中最核心的目標為滿足企業經營者經營管理、風險管控及內部控制的需要,幫助其實現企業的既定目標。
二、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現狀
盡管內部審計的作用得到企業經營者的認可,審計質量控制也越來越被業內外人士所重視,但就目前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現狀來看離要求還相距甚遠。
(一)內部審計獨立性不夠,組織機構不健全。雖然內部審計的作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經營者所認可,但是內部審計組織建設并不理想,很多企業內部審計是由其他職能部門兼任的,有的甚至只是為了滿足監管部門要求,而未賦予實際的審計職能權限,由于內部審計在組織機構及職能權限上受到限制,審計人員無法真正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全過程監督,無法從源頭上保證審計質量。
(二)內部審計人員專業素質及結構不合理。內部審計項目內容包括企業經營管理各方面,尤其是近幾年各大中型國有企業先后上市,企業經營范圍不斷擴大,企業對自身風險管控的防范要求越來越高,這為企業內部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不但要熟悉國家的財經法規,還要對企業的發展定位、投資決策等內容提出相應的意見,以幫助企業降低經營風險,但目前我國內部審計人員的構成,主要是財務人員,而且年齡偏大,缺少對企業投融資分析、企業風險管理等學科領域的人才,同時審計人員的后續教育發展也相對滯后,審計人員的知識構成及更新速度無法跟上企業發展的步伐。
(三)內部審計缺乏相應業務操作標準。盡管中國內審協會出臺了一系列內部審計準則,但內部審計業務還是缺乏針對各行業的詳盡、具體的工作指引及操作標準,審計人員往往憑借經驗或所謂“最佳實踐”做出判斷,內部審計工作彈性及可操縱空間較大,致使內部審計工作質量難以保證。
(四)缺乏對審計質量適時有效的過程控制。由于缺乏對審計全過程的質量控制,致使部分審計人員在實施現場審計時,未按照內部審計準則、企業內部規章制度及審計方案的要求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導致個別項目出現重大“漏審”現象,加上現場審計信息反饋滯后,各質量控制環節有關人員之間溝通渠道不順暢,審計領導不能及時準確地把握現場審計動態,無法對審計質量進行全程控制。
(五)內審人員違規或者失職的懲罰成本太低,使得內審人員的執業意愿偏低和獨立性下降。在被審單位的無理要求或利益誘惑下,部分審計人員犧牲審計原則,隨意修改審計結論。這無形中加大了審計人員查處違規違紀行為的取證難度,影響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審計結論的客觀性。部分單位雖然建立了審計質量責任追究等管理辦法,往往是無具體標準、制度過于簡單化、難以執行,導致制度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六)缺乏與審計項目質量相對應的審計項目業績評價體系及內部審計質量考評制度。由于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機構未能制定科學有效的內部審計質量考評指標體系和具體操作過程,考評結果的綜合整理及根據考核結論進行兌現獎懲措施也就無從談起,從而導致干好干壞一個樣,甚至干與不干一個樣。
(七)企業經營者對內部審計的期望值與審計隊伍自身發展相脫節。近年來,隨著審計監督領域的不斷拓展,審計項目不斷增多,審計任務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員少、任務重的矛盾造成審計人員疲于應付,無暇顧及審計質量,最后導致實施的審計項目不少,但真正有成效的少之又少,這樣就造成,審計項目越多,審計風險越大。
三、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影響審計質量控制的基本要素,本人就如何加強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必須建立健全內部審計質量組織保證機制。內部審計要進行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首先應建立、健全獨立、完整的內部審計機構體系,成立審計委員會,對董事會負責,使其獨立于其他職能部門,保證其能夠獨立、有效地開展審計工作,進而為加強內部審計質量提供組織保障。
(二)建立規范化的審計作業標準。想做好審計工作,單靠行業標準及審計經驗是完全不夠的,一方面行業標準比較籠統,缺乏實際操作性,另一方面個人的經驗主觀性較大,帶來的審計風險較大,同時不利于審計成果的考核,容易帶來“吃大鍋飯”的現象。因而,企業應在內部審計基本準則要求指導下,結合企業自身生產業務的特點及審計各項目的特點,制定詳細具體、可操作性強的作業標準,以指導審計人員的現場工作,使審計工作有章可循,審計成果有據可查。
(三)建立審計人員素質控制機制。審計人員是執行審計業務的主體,對審計人員的素質進行控制,其標準主要有兩個:①思想標準。堅持獨立、客觀、公正的審計原則,忠于職守,秉公辦事,廉潔奉公,不謀私利,勤奮工作,保守秘密;②業務標準。熟悉審計基礎知識,懂得審計法規;熟悉會計原理及相關的專業會計知識,懂得財務法規;熟悉經濟管理知識;具有一定的審計、財會實踐經驗,掌握審計技術方法;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和分析能力。具體來說,可通過以下三個環節來進行人員素質的控制。
首先,人員選擇控制,即制定一套完整的人員錄用制度及考核方法,吸收高素質的人員加入審計機構,注重多學科人才的吸入,把好篩選關。選聘審計人員,在控制好業務標準和文化標準的同時,必須重視審計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選擇。
其次,人員后續教育控制,審計工作必須適應經濟活動復雜多變的特性,審計人員的知識更新及業務水平的再提高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對審計人員的后續教育,關鍵在于能否切實進行。審計機構可通過以下三個方式進行人員的后續教育:①進行集體培訓,加強審計人員相互之間的經驗交流,從而使整個審計機構的業務水平得到提高;②開展多種形式的崗位競賽活動,樹先進典型,發揚以師帶徒,傳幫帶的精神;③鼓勵審計人員將后續教育運用到具體工作中,整理審計案例,與其他審計人員進行交流,并將其工作業績和獎懲制度相結合,提高審計人員對后續教育的重視。
第三,人員業績考核控制。業績考核是對審計人員工作質量評價的有效手段,業績考核控制應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①考核制度標準化,即要求審計機構對審計人員的考核應形成制度,制定統一標準且保持標準的連續性和一貫性;②業績考核制度與經濟責任相結合,在業績考核中,一定要明確責任,獎懲分明,做到責任與業績、利益對應;③業績考核與職務晉升掛鉤,做到能上能下。
(四)建立審計質量過程的控制制度。對于審計質量而言,明確控制標準是前提,建立和完善審計過程的質量控制制度是審計質量得到有效控制的保證。
1、立項管理制度。審計項目前期的準備必須充分,這是做好審計項目的前提,在確立審計項目后必須搜集完整的審計項目資料,選配合適的審計人員,加強審前的業務培訓,制定詳細審計方案,進而保證審計項目的順利實施。
2、審計復核制度。為確保審計質量,企業內部審計應就審計成果實施三級復核制,即項目主審對審計人員的審計報告進行一級復核,審計管理部門對審計主審的意見進行二級復核,審計委員會對審計管理部門的意見進行三級復核,進而保證審計結論的準確性、適當性。
3、審計考核制度。審計質量考核指標體系,不僅有利于對審計人員業績和工作質量進行考核,還能反映出審計質量偏離質量標準的程度,反映審計質量控制的效果。因此,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的建立,也是審計質量內部控制系統應涵蓋的重要內容之一。審計質量控制考核指標可分為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兩類。審計機構可根據自身規模大小、業務性質等制定適合的定性與定量指標,以考核審計小組和審計人員的工作質量。
4、審計責任追究制度。責任追究制度是一種事后監督機制,它是出現質量問題后的一種補救措施,用以對責任人的一種警示。但是,建立責任追究機制的目的并不是單純為了追究責任,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審計質量。
(五)不斷完善審計手段。審計手段的先進性直接影響著審計質量的提高,所以在審計質量控制過程中切忌忽略審計手段的提高。在審計手段建設中,信息化建設逐步代替了傳統手工審計。隨著企業會計電算化、管理信息化的廣泛應用,作為企業監督部門,審計部門也要加強信息化的建設,一方面應將傳統的審計方法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要注意與其他信息系統的對接,如企業業務系統、人力資源系統等,做到審計數據庫能夠囊括企業生產經營方方面面,為開展全面審計監督提供完整的數據保證,同時要注意對審計人員信息化手段的培訓,進而提高審計效率、保證審計質量、節約審計成本、加強審計管理。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內審協會.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19號——內部審計質量控制[Z].2005.
一、三E準則的主要內容及其特點
(一)三E準則主要內容體例三個準則有著相同的體例,規范的內容也基本相同,都含有總則、一般原則、審計的內容與方法、審計評價標準和審計報告等內容。在總則中,各自給出了經濟性、效果性和效率性的含義以及三種審計的定義,并指出其是管理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三E準則特點第一,三種審計都是以協助管理層改善管理,增加組織價值為最終目的。第二,明確了經濟性、效果性和效率性三者的評價次序。規定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同時對組織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果性和效率性進行審查評價,并且應優先考慮效果性;也可以只對其中之一進行審計。但應關注與其他兩種審計之間的聯系。第三。在效果性審計中,提出既要考慮經濟目標(如產值、收入、利潤),也要考慮社會目標(如社會滿意度、環保效應、社會責任等)。
三項具體準則的審計內容與方法中指出,除了運用常規審計方法外,還可運用數量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標桿法等,在選擇審計方法時應與審計對象、審計目標及審計評價標準相適應。采用審計評價標準時首先要注意評價組織已建立標準的適當性,如果沒有現存的標準,則應選擇適當的評價標準,標準本身應具備適當性、先進性和動態性。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應根據不同審計對象及目標,選擇定性或定量的評價標準,或將二者適當結合。且三個準則都根據自身特點給出了適當的標準。
二、三E準則實施的意義
(一)可以使內部審計準則體系日漸完善 中國內部審計協會一向注重內部審計準則的建設,從2003年6月首批公布并施行的《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及10項內部審計具體準則開始,到目前已經頒布了27項具體準則,在三E準則頒布之前的具體準則,基本都屬于對審計流程中具體環節做出的規范,而三E準則屬于對內部審計宗旨的評價規范,更具有全局性的指導意義。
(二)體現了內部審計的宗旨,有利于發揮其作用 國際內部審計協會(IIA)認為:內部審計是一項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以增加價值、改善組織經營活動為宗旨,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評價和改進本組織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過程,協助組織實現各項經營目標。三E無疑是體現與衡量該宗旨的最好指標。我國的內部審計定義雖然沒有指出內部審計的宗旨,但定義中所指出的審計目標與IIA中的基本一致,都是為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三E準則的頒布將會使內部審計職能更加符合現代內部審計的趨勢和要求,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三)從制度上落實了管理審計思想 自從美國于20世紀70年代頒布了《政府的機制、計劃項目、活動和職責的審計標準》將三E明確納入政府審計以來,三E審計被國際審計界普遍認可與開始采用,并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在國際內部審計協會頒布的《內部審計實務標準》中還沒有明確的條款約束三E審計,作為權威機構對此缺少規范,這顯然不能滿足國際上先進內部審計實踐的需求。而中國內部審計準則對此的規定充分滿足了實踐需要,也體現出內部審計準則制定的發展方向。
三、三E準則實施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探索適合三E審計的審計模式 三E可以看作是管理審計目標的具體化。審計目標是一項審計項目的出發點和歸宿,從審計的發展史來看,不同的審計目標都有著相應的審計模式,如查錯防弊采用的是賬項審計模式,制度審計模式用來對報表的公允性發表意見,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側重于防范風險,對于管理審計,則缺少一種行之有效的審計模式。當前,應該積極探索,研究該種模式應具備要素的特點,即審計的范圍、內容、所需證據類型、審計方法與技術手段,以及審計結論的表達方式和最終處理結果等,并用審計準則加以規范。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企業規模的日益龐大,企業管理水平逐漸提高,有效的風險管控成為增強企業競爭能力的前提,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內部審計也在尋求改變,主要表現為從查錯糾弊為主要內容的財務收支審計到以增值和風險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增值性變革。在中國內部審計協會新修訂的《中國內部審計準則》中得到反映,這是與國際內部審計準則相銜接,進而推動了內部審計在日新月異的企業發展中轉型定位。新準則關于內部審計最新的定義指出: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它通過運用系統、規范的方法,審查和評價組織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以促進組織完善治理、增加價值和實現目標。新的定義進一步明確了內部審計的職責和定位,反映了內部審計在理念、內容、職能和目標變化。這一內部審計新的趨勢,促進其在實踐中必須轉型,以發揮增值作用。從南京公交行業來說,公交集團2012年7月31日在原南京市公共交通總公司的基礎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整合南京地區公交企業而成立,是江蘇省城市公共交通行業中規模最大的企業。2013年末,公交集團總資產33.73億元,公交線路454條,營運車輛6377臺,在崗員工21128人。南京公交集團不僅從組織結構上明確定位,而且將審計工作方向定位為從合規導向型審計轉向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側重關鍵風險控制和增值服務。近年來,南京公交集團審計部門成功地實現了三個轉變:由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向內部控制監督、專項審計轉變;由傳統的手工記錄審計向計算機輔助審計轉變;逐步將工作重心從事后反映向過程控制轉變。這些轉變直接導向于服務企業實現價值增長。
二、圍繞管理目標,打造內部審計增值鏈條
幫助企業加強內部控制管理、防范風險、提高資產使用效益、減少損失浪費、促進廉政建設是內部審計價值所在和內部審計的功能定位。我國內部審計的職業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解決企業內部信息不對稱問題增加審計價值
內部審計在受托經濟責任關系下,基于經濟監督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它是經營管理實行分權制的產物。南京公交集團管理層分為董事會、總經理、部門經理、普通員工等,每個不同的層級都有他們不同的關注目標和職責范圍。公交集團要完成上級下達的經營目標時,需要將它分解成無數個小目標,并層層落實。各個小目標由不同部門人員來完成。當上級分管領導需要了解具體的經營管理信息時,如果僅僅通過部門人員向上級領導匯報工作進展情況,人的利己性和潛在的自我保護意識會讓部門人員“報喜不報憂”,從而導致上下管理層之間出現明顯的信息不一致的現象。由于內部審計部門是不直接參與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管理活動,同時具有一定的獨立性,通過開展深入細致的審計項目,了解各項生產運營的具體情況,縮小信息不對稱的差距,幫助企業建立一種通暢的信息溝通渠道,促進企業目標的實現。
2、完善內部控制增加審計價值
現代企業治理層都認識到有一個全面的管理體系很重要,特別是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程度。內部審計對于幫助改進單位內控制度的優勢在于:可以從企業全局的視角,觀察企業內控制度的整體情況。而具體的職能部門僅從自身的業務進行控制,無權問及其他相關部門的內控情況。例:公交集團內審部門2013年開展的安全事故專項審計。審計人員通過對所屬運營公司安全事故細致的審計,發現其安全管理薄弱環節,如事故減免制度的嚴謹性和執行力有待加強,通過審計發現,所屬運營公司一次賠款減免折扣時限定義不準確,所屬運營公司部分減免未按制度規定執行,隨意性較大,違章考核處罰上有未遵守制度的現象存在。同時,審計發現所屬運營公司安全事故管理相關部門之間相互控制缺位,不利于安全事故的管理,所屬運營公司計財部保險理賠科未將事故的具體信息與安全部及各巴士公司安技科進行充分核對確認,導致了案件辦結效率的降低。內部審計部門通過關注這種只能部門之間的銜接,運用審計的專業判斷,分析內控制度存在的薄弱環節,提出合理化建議,幫助企業完善內部控制體系。
3、協助企業加強風險管理增加審計價值
內部審計部門并不是企業的風險管理部門,而是要對企業的風險管理策略、流程、有效性進行評價。企業風險管理是對企業內可能產生的各種風險進行識別、衡量、分析、評價,并適時采取及時有效的方法進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經濟合理的方法來綜合處理風險,以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企業風險是指由于企業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生產經營活動的復雜性和企業能力的有限性而導致企業的實際收益達不到預期收益,甚至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失敗的可能性。而風險導向審計,內部審計部門是把單位中存在的一些風險反映給管理層,便于管理層及時采取風險控制措施。例:公交集團2013年開展的所屬公司招標管理專項審計,關注招投標實際操作會產生道德風險、制度風險和法律風險等,因此在招投標過程中防范風險是首要任務。通過招標管理審計,發現委托中介公開招標中招標管理存在不同投標單位的投標文件相似度高達93.23%的現象;評標和定標人員均為評標小組人員,而評標小組包括監督組人員,違背“評標、定標、監督三職分離原則”等。我們從內部審計的獨特視角,對企業經營中不斷變化的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反映管理中的問題,及時防范和糾正不當行為,發揮內部審計在管理中的預警作用,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協助企業加強風險管理,以實現企業的價值增值。
4、降低企業支出成本增加審計價值
組織價值包括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顧客價值等,具體體現為利潤增長、成本節約、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等。顯然成本節約是組織價值增長的重要一項。作為內審部門,我們做審計項目就要努力促進降低企業成本,從而達到增加審計價值的目的。去年我們在開展的車輛保險專項審計,通過對三年保險費用總投入額、保險實際理賠額、事故發生發生頻率及費用額等建立數據模型推算,并對保險合同逐條分析的基礎上,完善商業險種、投保額度,風險對策、車輛保險采購方式的選擇,從而為制定最佳的保險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促進公交集團車險效益的提高。審計報告中指出:所屬運營公司與人保簽訂的保險條款中有“年度總累計賠償金額以實繳保險費的90%為限,超過限額保險責任終止”的條款,該條款明顯使企業利益受損,事故風險得不到轉移,保險的效率降價。我們審計部門在2014年1月跟蹤項目結果發現,該公司與人保簽訂的保險條款已將此項去除,提高了保險效益,為企業一定程度上減少支出,從而增加價值;通過對投保方案的研究分析,得出三責險的保險額度10萬元比20萬元更經濟合理;承運人險方案應以較低的價格讓保險公司提供最佳的服務條款。因此開展績效審計,降低企業成本支出對增加內部審計價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5、開展經濟責任增加審計價值
經濟責任審計作為內部審計的主要內容之一在保護國家財產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和健全領導干部的監督管理,促進廉政建設方面,取得了成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經濟責任審計的價值可以從審計的評價目標的轉變中得到體現,即由過去以評價管理效果和廉政情況為主向以評價管理效果、管理能力和廉政建設并重轉變;審計重點向合法性審計和效益審計、內部控制審計并重方向發展,通過檢查和評價單位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情況,強化對單位經濟管理機制及其體現的領導能力的評價。我們在經濟經濟責任審計中就發現較多的不規范管理,主要為合同越權簽署;招投標不規范,過程監管缺位;存貨材料存在賬實不符等問題。可以說經濟責任審計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審計,審計的內容涉及責任人履行經濟責任績效的審計、經濟決策審計、政策和制度審計、廉政情況審計等,對改進企業的經營管理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對增加內部審計價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內部審計活動實現增加企業價值的途徑
1、將實現企業價值增長作為內部審計人員工作的理念和目標
新準則關于內部審計的新定義表明,為企業增加價值是內部審計的目標,也是內部審計自身存在的需求,因而內部審計的增值功能應成為所有內部審計人員的基本工作理念和最終目標。內部審計人員應加強自身勝任能力,通過不斷的學習,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內部審計人員通過開展密切聯系企業經營活動的全方面、多角度的審計項目,提出有價值的審計意見和建議,揭示企業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和管理缺位,改善企業日常管理水平,防范企業管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內部審計的增值功能。
2、通過提高內部審計獨立性促進內部審計增值功能
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審計,都必須保證審計人員能夠不受干涉、客觀地進行審計。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發揮作用的好壞,取決于內部審計機構在公司中所處地位的高低;企業負責人對審計的支持度,直接影響審計的效果和積極性。因此要使內部審計能夠真正履行應有的職能,首先必須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公交集團內部審計部門設于董事會之下,審計工作直接向董事長報告,這種部門設置情況提高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3、充分的協調與溝通將促進內部審計增值功能
邁克爾?波特提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企業價值鏈之間的各種行為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一個企業要良性運轉,各個價值鏈之間的協調和配合很重要。內部審計作為企業價值鏈的一個環節,為更好發揮內部審計作用,保證審計項目的順利開展,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協調和溝通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內部審計協調和溝通工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日常與被審計單位和相關人員溝通,讓其充分的了解到審計的工作性質、審計的目標等,減弱并消除其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抵觸和敵對的心態,認識到審計是一種提高管理能力、增加效益的手段,從而積極配合內部審計工作;二是審計結果溝通是審計程序的重要環節之一,在內部審計提出意見和建議后,通過積極的溝通協調使其積極糾正完善,為企業提高管理水平,防范管理風險提供支撐,實現內部審計的增值目標。
4、通過加強內部審計力量實現內部審計的增值功能
內部審計想要實現增值功能,為企業提高經濟效益服務,內部審計力量可謂不可或缺的首要因素,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能,直接影響到審計的效率和效果,影響到所提供的增值服務是否切實有效。在公交集團內部審計人員兼職人員大部分來自于單位的財務部門,知識結構單一,提出的審計意見和建議往往不夠深入。因此必須花大力氣從兩個方面創建學習型的高素質審計隊伍:一方面在隊伍建設上要求力爭做到四點:堅持原則,敢于硬碰硬;客觀公正,嚴謹細致;要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廉潔從業,愛崗敬業。另一方面要優化內部審計人員層次結構,審計人員應具備審計、工程、管理等專業背景,組合后能開展全方面的審計項目,消除審計盲點,同時,已經在內部審計崗位上的人員應持續的學習,保持應有的專業勝任能力,為實現內部審計增值功能提供有力的保障。
5、通過完善內部審計制度促進內部審計增值功能
關鍵詞:企業內部審計問題對策內審質量
中圖分類號:F239.1
正文:
企業的內部審計關系到企業內部各方的經濟關系和利益,對于企業的監督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眾多企業面臨著貿易摩擦和貿易壁壘的E多方挑戰。因此,為了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需要不斷強化企業的內部組織建設,加強企業自身的內部經濟監督,從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一、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內涵
所謂的審計工作就是在受托經濟責任的關系下,對經濟中的組織、單位或個人進行咨詢、監督和檢查工作,從而確保其經濟關系的合法化和規范化。內部審計是基于審計工作而進行的內部檢查活動。內部審計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在組織、單位內部實施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從而增加組織價值和改善組織運行。在企業內部進行審計工作,可以促進企業的合法經營,強化企業經營管理,增強企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監督能力,進而從內部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的規范發展。
二、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般而言,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是嚴格按照《內部審計基本準則》而進行的,然而,由于企業中各種經濟因素和個人因素而造成內部審計工作失誤或失利,嚴重影響了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企業內部審計環境的復雜對內部審計工作造成不利影響
企業的內部審計環境對內部審計工作有重要的作用。在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中,企業的宏觀經濟環境、經濟政策和社會環境等都會對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產生影響。此外,就內部發展來說,企業領導的管理思維、企業文化乃至職工意識等都會對內部審計工作產生微觀的影響。為了提高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需要協調各方關系,營造利于內部審計的工作環境,從而提高企業內部審計的工作質量。
(二)企業內部審計程序有待規范
在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中,審計程序的規范性對于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所謂的審計程序,就是在內部審計工作中組織開展審計工作所經歷的一系列環節,主要包括審計計劃環節、準備環節、實施環節和終結環節,最終還包括審計報告的完成,這些都在審計程序范圍之中。在審計程序中每一個環節都是至關重要的,只要不斷規范審計程序,提升審計工作的質量和品質,才能保證審計工作為企業生產經營服務。
(三)企業的內部審計方法有待提高
現階段,企業的內部審計方法主要是針對審計取證的方法而言。內部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過程中,對于審計工作的要求不同,必然也會導致內部審計的方法、內容、目的也千變萬化。由于內部審計環境的日益復雜化,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也必然會面臨許多的問題。為了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企業在內部審計工作中有必要掌握恰當的審計方法,以有限的審計資源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從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人員在審計工作中的作用
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審計工作人員的素質是其中至關重要的部分。在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中,如果審計工作人員在企業中的地位較高,審計工作自然也會得到相應的重視,審計工作的權威性和獨立性也會得到相應的保障。反之,內審工作人員在企業中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其審計工作的影響力和權威性無法得到保障,內部審計工作必然會受到影響。此外,內部審計工作的人員的工作技能對于內部審計工作也有著關鍵的作用。現階段許多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大部分都是從會計或者其他崗位轉崗的,其內部審計的專業技能有所欠缺,審計過程中審計取證不足,會對內部審計工作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在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中,要重點加強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以提高審計水平。
三、加強內部審計工作的對策
企業內審工作的加強不僅僅是為對企業各方的經濟關系進行審查和監督,它更主要的意義在于及時找出企業內部存在的經濟風險,幫助企業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經濟防御能力。因此,企業必須要加強內部審計工作,改善內部審計工作質量。
(一)完善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環境
為了促進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企業首先要營造一個有利于企業內審工作進行的環境。首先,內審工作要引起企業高層的足夠重視,企業的管理層要經常向企業的職工灌輸內部審計工作的意義和必要性,為內部審計工作提供一切所必須的審計資源,保證內部審計材料的完整性。其次,還要加強與企業各部門的溝通和合作,內審部門要通過自身的工作來爭取各部門的密切配合,從而保證內審工作能夠得到企業廣大職工理解和支持。再次,要加強內審部門對企業發展的宏觀經濟形勢的關注和了解,從而盡可能全面的了解企業的經濟環境和發展方向,提高企業內審工作的可靠性。
(二)規范內審工作程序
審計項目質量是審計工作質量的具體形式,加強對實施項目質量的控制是企業內審工作質量控制的最主要內容。它就是要求審計人員嚴格按照審計工作程序規范操作,盡量避免主觀隨意性,具體是抓好計劃、準備、實施、終結四個質量控制環節。首先須編制切實可行的內審工作計劃。其次做好審前調查工作,準確把握審計重點。再次抓好審計取證和審計底稿編制工作。審計取證是保證審計工作質量的關鍵,如果取證存在問題,就會帶來審計風險。審計底稿是編制審計報告依據,審計底稿應做到認真復核,內容完整、要素齊全,真實反映審計成果和記錄審計人員工作過程。最后是審計報告和審計結果落實的控制。內審結果是否得到真正落實,直接關系到內審工作成效的發揮。內審機構在審計項目結束后,應定期組織人員對審計結果的落實情況進行跟蹤。遇到被審單位無理拒不落實的,在做好督促的同時,應及時向企業領導報告,爭取企業支持。
(三)改進內審工作方法
企業開展內審工作還應加強審計技術方法研究和創新,應注重學習和掌握現代審計軟件,建立審計信息系統,利用計算機技術促進審計工作智能化。目前審計發展處于風險審計階段,內審人員必須加強包括計算機、分析性復核等與審計風險分析技術等方面的學習,掌握先進審計技術和方法,以審計方法的創新降低審計風險,以有限的審計資源取得好的審計效益。
(四)加強內審工作隊伍建設
為了提高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企業必須要加強內審隊伍建設。首先,企業不僅要加強對內審工作的重視,還要提高對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地位,從而增強內審工作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其次,還要加強對內審工作人員的素質培養,爭取打造一只業務素質和政治素質都過硬的內審隊伍。在加大審計培訓力度的同時,企業還須進一步增強內審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讓內審人員保持清醒頭腦、奮發有為的精神,出色地完成各項內審工作。
小結:
綜上所述,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環境下,企業的內部審計工總是確保企業規范經營,明確各項經濟責任關系的重要舉措。當前,在我國的內部審計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勇往直前,敢于與困難作斗爭,從而提高內審工作質量,促進企業的內審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郭秀君,馬廣奇.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3,(z1) .
[2]齊小嬌.淺析企業內部審計質量管理[J].中國商貿,2014,(17) .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醫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開展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內部審計的主要內容;以及當前醫院內部審計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應對舉措。
內部審計是在一個單位內部建立的一種獨立的評價活動,并作為對該單位的活動進行審查和評價的一種服務。醫院內部審計是醫院內設的審計機構從內部對其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審計監督。內部審計具有不同于外部審計的特征,并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醫院內部審計具有雙重任務:一方面要對醫院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促使其合法合規;另一方面要對醫院的領導負責,促進經營管理狀況的改善、經濟效益的提高。因此,只有科學掌握醫院內部審計的內容和方法,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職能作用,為醫院的發展保駕護航。
一、醫院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
1.制約、防護作用。制止違規違紀現象,保護國家財產和醫院利益。披露經濟活動中存在的錯誤和舞弊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真實、正確、及時、合理合法的反映事實。糾正經濟活動中的不正之風,配合紀檢監察部門,打擊各種經濟犯罪活動。為建立健全高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提供有力保證。保障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降本增效,維護財經紀律。
2.鑒證和促進作用。開展任期內經濟責任審計和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強化醫院內部監督機制。促進醫院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責任制的完善和履行,促進各種經濟利益關系的正確協調處理。
3.建設性作用。審查評價醫院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披露薄弱環節,解決存在的問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審查評價醫院的財務收支和經濟效益。尋找新的經濟效益增長點,消化不利因素,優化資源配置,增強醫院活力和市場競爭力。
二、醫院內部審計的主要內容
1.審查資金來源的正確性和收入的完整性。首先理清醫院資金來源渠道,分清收入款項,審查其收入來源是否正確;其次審查其是否區別經營性、非經營性、專項資金等資金性質,將各項收入全部納入單位財務統一核算和管理,有無隱匿收入,設置賬外賬等違法行為;再就是審查有關收入完稅情況。
2.審查各項支出的合規性和效益性。對于醫院各項支出,應重點審查支出結構是否合理,有關手續是否完備。支出項目是否真實,是否具有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專項資金是否專款專用,資金使用效果如何,有無擠占、挪用或損失浪費情況;其他支出中有無為了逃避監督的模糊項目,是否非法支出。審計本部門的效益性應從實際出發,特別要抓住本單位的大額資金支出項目和專項資金項目這兩個突破口,必要時應對資金使用全過程進行跟蹤審計。審計資金的預算是否合理,是否按任務情況安排到位,資金物化結果如何等等,通過審計避免經濟損失。
3.審查資產、財物管理的安全性。對固定資產的購置、建設、處置等情況進行審主要查其賬物、賬賬是否相符,查,有無非法處置資產情況;處置資金有無不按規定入賬,而是轉做“小金庫”隨意揮霍等問題;資產處置手續是否完備,賬務處理是否正確。
4.審查債權債務總體情況。主要審查債權債務的明細項目是否清晰,有無責任人員或部門負責;債權債務形成的依據、原因、用途及形成過程;有無呆、死賬,有無利用債權債務的問題;有無借債亂發錢物,隨意改變借款用途等問題。
5.審查內部監督制度的健全性、完善性和有效性。醫院作為行政事業單位,在經濟活動中的會計核算應該遵循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財務準則,根據本行業適用的國家財務規定,制定相應的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審計人員應根據醫院經營特點和會計核算過程的關鍵控制點以及單位或部門應當遵循的有關規定,判斷本單位內控制度的內容是否齊全,方法是否可行,單位是否在這些方面建立了監督管理制度,重點審查其內控制度的健全性、完善性;其次應對單位已有制度進行符合性測試,審查其是否符合行業規定,是否適用于實際情況,是否得到貫徹執行,從而審查其內控制度的有效性。
6.開展對外采購審計。對外采購是維持醫院運行的重要經濟活動,是醫院資金支出的重頭戲。對外采購每節約一分錢,就意味著單位增加一分錢的凈收入。因此對其進行審計,規范醫院對外采購行為,提高采購資金的使用效益,進而促進醫院加強經濟管理,提高醫院的整體經濟效益,是國家以法規的形式賦予內部審計的職責。
7.審大經濟事項決策的制定和執行情況。主要審大經濟事項決策是否經領導班子集體決定,有無獨斷專行造成重大損失的行為,有無重大遺留問題。
通過內部審計應該達到為醫院領導提供可靠、真實、準確的經濟活動監督信息,為領導決策服務。內部審計還要不斷健全審計責任制,強化審計項目質量約束,確保審計證據的客觀、公正、充分、有力、到位,有效的發揮內部審計的預警作用。
三、加強醫院內部審計的舉措
當前,在醫院內部審計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由于對內部審計工作缺乏認識,一些單位尚未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內審機構的人員的數量和素質與內審要求不一致:制度不完善,導致審計意見和審計建議難以執行:目前內部審計工作僅限于開展財務收支審計,糾正違紀違規,發揮審計事后監督作用,內審工作內容過于單一,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為了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使醫院內部審計工作適應新形勢,新特點,新任務,更好地發揮醫院內部審計的效能和作用,應實施以下舉措。
1.必須設立醫院獨立的內審機構。只有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才能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評價、鑒證、管理等職能。但是內部審計部門獨立性應強調與其它職能部門相對獨立。在行政隸屬關系上,要求在本單位主要負責人的直接領導下,獨立行使內部審計職權,對本單位主要領導負責并報告工作。
2.完善內審制度建設,加大審計建議和意見執行力度。根據國家《審計法》等相關法制的要求,制定出符合醫院實際的《內部審計工作制度》、《審計人員崗位職責》等內部規章制度,完善內審機制,使內部審計工作走上規范化的道路。醫院以書面的形式授權內部審計特定的職責,避免審計意見和審計建議在執行過程中的人為意志的干擾,使審計真正發揮作用,保障醫院的健康發展。
3.提高內審人員的素質。為適應現代形勢的需要,醫院內審人員在數量上需要擴充,在素質上需要提高。應該吸引技術、工程、投資等各類高素質人才充實內部審計隊伍。同時要嚴格考核機制,對內審人員業績進行評價,促使內審人員提高自身素質;另一方面,內審人員必須注意更新知識,努力拓寬知識面,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掌握多種技能,通過自學、參加培訓、繼續教育等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4.拓寬內部審計范圍,發揮好內審作用。隨著單位對內部審計要求的不斷提高,內審必須擴大自身的審計范圍,要履行對醫院經濟工作的綜合監督職能,逐步向效益管理延伸。如開展經濟效益審計,找出經濟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薄弱環節,把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具體環節。開展內控制度審計,評價內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幫助醫院完善和健全內部控制度;開展基建工程審計,節約建設資金,促進醫院加強基建管理;開展專項審計及審計調查,提出合理化建議。內部審計工作可以通過這些工作的開展,充分發揮內審的職能作用,從而保障醫院各項管理工作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國玉;關于醫院對外采購審計的探討《會計文苑》2006年09期
[2]鄭陽暉;淺談醫院內部審計實施策略《現代醫院》2005年第11期
[3]李剛;淺談醫院內部審計的內容和方法《會計文苑》2006年09期
近年來,國內學者、實踐工作者已經從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的構建、內部治理結構、風險管理、全過程控制等角度對內部審計質量管理進行了探討。內部審計質量管理是一個浩瀚、龐雜的系統工程,其內含許多有待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在“內部審計質量管理”這個大課題下,本文對“持續改進模型”在高校內部審計質量管理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內部審計質量 內部審計質量是指內部審計結論與被審計事項真實情況的吻合程度、對審計需求的滿足程度。這種吻合程度、滿足程度均與內部審計質量呈正相關關系,即吻合程度及滿足程度越高,內部審計質量越高,反之亦然。從“外延”來看,內部審計質量是指內部審計工作的規范程度和審計結果的總體質量,即內部審計工作質量和內部審計結果質量。其中,內部審計結果質量是內部審計工作質量的綜合反映;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是實現內部審計結果質量的保證,是內部審計結果質量的必要條件。
(二)持續改進循環模型 持續改進循環模型,即“PDCA”循環,最早由“統計質量控制之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于1930年構想,后來被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于1950年再度挖掘出來,并加以進一步完善和廣泛宣傳。最初主要用于生產領域的產品質量管理,現在已被廣泛地靈活應用于醫療管理、教育管理等領域。
“PDCA”循環所代表的含義如下:P(Plan)是計劃,即確定方針和目標,確定活動計劃;D(Do)是執行,即實地去做,實現計劃中內容的細節;C(Check)是檢查,即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注意效果,找出問題;A(Action)是行動,即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適當推廣、標準化;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以免重現,未解決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
“PDCA”循環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如圖1所示,它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各級質量管理都有一個“PDCA”循環,形成一個大環套小環,環環相扣,互相制約,互為補充的有機整體,上一級的循環是下一級循環的依據,下一級的循環是上一級循環的落實和具體化;其二,每一個PDCA循環都不是運行一次就結束,而是周而復始地進行,一個循環解決一批問題,未解決的問題進入下一個循環,實現階梯式螺旋上升,這意味著質量管理每經過一次循環,質量水平都有新的提高;其三,在PDCA循環中,A是一個循環的關鍵。
二、持續改進循環模型在高校內部審計質量管理中的應用
持續改進循環模型是不斷經過計劃、執行、檢查、處理四個程序周而復始的循環,從而提高產品質量。這一方法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可以靈活、有效地應用于各種管理實踐活動。結合內部審計質量管理與持續改進循環模型各自的特點,將持續改進循環模型引入內部審計質量管理中,可對持續改進循環模型各環節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如圖2所示)。
(一)計劃階段 這一階段屬于審計項目質量的事前控制階段。切實做好審前調查,并編制一個詳實可行的審計實施方案是此階段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必不可少的環節。
(1)切實做好審前調查,是提高審計質量的重要保證。審前調查是審前準備階段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整個項目審計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重視審前調查是發達國家審計的慣例,審前調查所花時間一般都占到全部審計時間的三分之一以上。而目前我國不少高校對審前調查不夠重視,在審前調查這方面的工作相當欠缺,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走過場,甚至為了節省時間直接省略此環節。高質量的審前調查應以“由淺入深、調查全面、重點突出”為調查原則,采用多樣化的調查方式、方法圓滿完成審計調查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一是應當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機構設置及人員編制、管理方式、創收及其分成情況、內部控制狀況等被審單位的內部情況,以及業務關系網、銀行賬戶、對外合作辦學等被審單位的外部情況;二是了解以前年度接受審計情況,如:以前年度發現的問題,以前年度審計的審計意見和審計決定落實情況、審計建議的采納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等;三是了解與審計事項有關的法規、規章、政策和其他文件資料,如:“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專款專用、預算管理等;四是根據被審計單位的特點,選擇并掌握適當的審計方法、審計重點,為實現審計提前做好技術準備,如:被審計單位為學校校辦企業,可以重點關注的內容有:校辦企業的經營收入及其上繳學校的情況,是否存在濫發福利,是否存在資金體外循環搞“小金庫”等。
(2)制定好審計方案,是有效質量管理的前提。審計方案是在審前調查的基礎上編制而成。高質量的審計實施方案具備以下特征:具有指導性、針對性,重點突出,操作性強。高質量的審計方案可以提高審計的效率和效果,減低審計風險。而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對審計方案的重要性認識存在偏誤,或認為編制審計方案是向內審機構領導交差,或認為審計方案是審計資料歸檔的需要,或認為審計方案大同小異沒必要編制,造成編制審計方案的針對性和科學性不強,詳實度不高。審計方案包括的主要內容有:審計項目、審計方法、審計目的、審計范圍、審計內容、審計重點、審計風險分析與評估、重要性水平、審計人員分工、具體的時間安排等。在編制審計方案初步擬定后,應進行可行性研究并對審計方案進行進一步的修訂和完善,力爭審計目標明確,范圍適當,重點突出,方法適宜。此外,在總的審計方案下可以進一步擬定各審計要點的審計作業方案,有助于提高審計方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校內部審計對象除了各學院、各行政部處,可能還包括附屬醫院、附屬小學、校辦產業以及各式各樣的二級單位,這些單位各有特點,因此,審計方法、審計重點、審計人員安排等方面應“量體裁衣”,密切聯系實際。
(二)執行階段 這一階段屬于內部審計質量的事中控制階段。控制好審計項目進度,把握好審計證據,編制好審計工作底稿,撰寫好審計報告是此階段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關鍵點。
(1)控制好審計項目進度,是提高內部審計質量的基石。在審計項目轉入具體實施階段時,審計人員應以審計實施方案為依據開展審計工作,內部審計機構領導也應以其為依據對審計項目進度進行動態的跟蹤控制,以便及時提出改進措施。不少高校內部審計由于不重視發揮審計方案指導審計實施的作用,審計方案形同虛設。可能出現以下影響審計質量的問題:不能按時完成審計任務;超范圍審計;審計完整性不夠等。為保證審計方案充分發揮作用,一方面,審計操作人員應積極預防可能發生的問題,善于發現問題,并對已發生的影響審計項目進度的事件及時處理;另一方面,審計操作人員應定期與高校內審機構負責人溝通當前的主要工作、重要變動以及疑難問題。除特殊情況外,應該嚴格按照審計方案執行。
(2)把握好審計證據,是提高內部審計質量的核心力量。高質量的審計證據應具備充分性和適當性兩大特點。其中,充分性是指審計證據的數量足以支持審計人員發表審計意見,切忌“以偏概全”;適當性是指審計證據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即:審計證據既與審計目標相關聯,又能如實反映客觀事實。
把握好審計證據應注意如下事項:一是明確審計取證的范圍,突出取證的重要事項。二是根據審計風險,合理確定審計證據的數量,采用多種方法搜集多形式的審計證據。其中,取證方法有:審閱法、觀察法、鑒定法、分析法、抽樣法等。審計證據的形式有:書面、實務、視聽、電子數據、口頭、鑒定、勘驗筆錄等。三是通過多渠道搜集審計證據,并考慮審計證據間的相互印證性,準確判斷審計證據的真實性。四是合理評價審計證據。
(3)編制好審計工作底稿,是提高內部審計質量的關鍵環節。審計工作底稿可以分清審計責任,防范審計風險,檢查審計工作。審計工作底稿是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的關鍵點。高質量的審計工作底稿應具備規范性、清晰性、準確性三大特征。
編制好審計工作底稿應注意如下事項:一是審計工作底稿的格式與填寫應規范,填寫的主要內容有:審計事項、審計時間、審計方式方法、審計程序、審計依據、審計證據、審計結論、審計操作人(簽字)、審計工作底稿的復核人(簽字)、復核意見和復核時間等;二是審計工作底稿后應附上充分、適宜的審計證據;三是認清問題的事實,搞清問題存在的客觀性;四是準確界定問題的性質,是違紀還是違規,是一般問題還是重大問題,是個別問題還是普遍性問題;五是審計工作底稿的結論表述應清晰、明確;六是審計工作底稿編制后,審計組長應對審計工作底稿及附于其后的審計證據進行審核,審核內容主要有:審計程序、時間安排是否按審計方案執行;審計目標是否實現;審計事項是否完成;審計事實是否如實反映;取證的手段是否恰當;審計證據是否充分、適當;審計判斷和評價是否合理。
(4)撰寫好審計報告,是提高內部審計質量的決定因素。審計報告是審計全過程的縮影,是向外界公告的載體,是內部審計質量高低的決定因素。高質量的審計報告具備客觀性、適當性的特征。
保證審計報告的高質量并有效防范審計風險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審計報告的結構應清晰明了,審計報告的內容應詳略得當,審計報告的文字表述應準確、通俗易懂;二是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全部如實反映,并對其進行準確的定性;三是審計評價應以審計工作底稿為基礎,以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為依據,有理有據、準確、適當;四是審計報告提出的審計意見、建議應具備準確性、全局性、針對性、建設性、可操作性;五是在審計報告初步擬定后,在發送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最好就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與被審計單位當面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六是需對審計報告進行復核,先由審計組長復核,再由內審機構負責人對審計組長復核并修改后的審計報告進行審核,最后將審核并完善后的審計報告向學校校長、分管內審機構的黨委部門、分管被審計單位的學校副校長、被審計單位及其他相關部門征求意見。
(三)檢查階段 這一階段屬于內部審計質量的事后控制階段。審計組(或人員)的自查與互查、內審機構領導的檢查、各級領導和內審人員風險排查是此階段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重要方面。
審計組(或人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自檢自查或互查,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審計目標的實現、審計技術方法、審計事項、審計項目的完成進度、審計證據的詳實與客觀、審計工作底稿的完整性與謹慎性、審計評價的客觀與妥當等。在檢查中,及時糾正和采取補救、預防措施,不斷完成自己負責的審計任務,不斷的提高內部審計質量和效率。
高校內部審計機構領導需要做的工作有:其一,通過審計實施方案對審計項目進展情況進行動態的跟蹤與分析,加強與審計人員的交流與溝通,可以進行階段性指導,向審計人員提供意見或建議;其二,在審計項目初步結束后,依據審計實施方案和審計質量標準,評價審計項目的工作質量和結果質量。檢查是否按審計實施方案開展工作,是否達到審計目標,內部審計結論與被審計事項真實情況的吻合程度以及對審計需求的滿足程度是否較高等。
內審機構各級領導和審計人員應定期進行風險排查。內審機構領導的風險排查內容主要是制度機制;內審機構科室領導的風險排查內容主要是業務流程與制度機制;內審人員的風險排查內容主要有思想道德、崗位職責、外部環境等方面。通過風險排查可以及時清除內審機構各級領導和審計人員的風險隱患,有利于內部審計質量的提高。
(四)處理階段 這一階段屬于內部審計質量的事后控制階段,這一階段是建立在檢查階段的基礎上,根據檢查的結果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理。如果審計工作質量或審計結果質量較差,就分析原因,汲取教訓,改進提高;如果審計工作質量或審計結果質量很好,就總結經驗,將其標準化、規范化,并加以推廣。在持續改進循環模型中處理階段是一個循環的關鍵。處理包括了兩方面的內容:從審計實踐(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回到審計實踐,指導審計實踐,并接受審計實踐的檢驗。這個階段完成了認識辯證過程的二次飛躍。因此,此階段在內部審計質量持續改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之,高校內部審計質量管理是個系統工程,借助持續改進模型這個管理工具,抓好內部審計工作流程中的關鍵點,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并不斷的總結,不斷的蛻變,舍去糟粕,保留并深化精華,促使內部審計質量持續改進,日臻完美。
參考文獻:
[1]陳武朝:《內部審計有效性與持續改進》,《審計研究》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