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全球經濟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過去二十多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世界秩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所謂的“全球化”時期。在這種形勢下,文化也會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和資本的全球擴張而進行世界范圍的重構,無意識地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意識形態范疇和話語,接受資本主義制度觀念的影響,甚至會失去原有的文化同一性和民族性。因此,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如何不失去本來文化的同一性和民族性,越來越成為經濟文化全球化話語下備受關注和探究的問題。
一
過去二十多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世界秩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所謂的“全球化”時期。在西方,出現了所謂從福特主義到后福特主義的轉變,也稱作后期資本主義,后工業資本主義或跨國資本主義。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交通和通訊的日益快捷,這些必將進一步促進各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形成一個“經濟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在這種形勢下,文化也會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和資本的全球擴張而進行世界范圍的重構,無意識地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意識形態范疇和話語,接受資本主義制度觀念的影響和全球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入侵和破壞,甚至會失去原有的文化同一性和民族性。因此,一個民族和個人,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如何不失去本來文化的同一性和民族性,越來越成為經濟文化全球化話語下備受關注和探究的問題。
“全球化進程中強勢文化形成的超時空、跨地域的浪潮,正在有力地沖擊著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世界文化存在的全部合法性和合理性,這就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文化全球化危機。”[1] 由于現在所指的西方文化往往是美國文化的代名詞,全球化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國化在全球規模的普及。美國文化正在侵襲著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文化。美國為了推行自己的強勢文化,正在利用自己的科技優勢和對信息技術的壟斷,有意識有目的地為其全球霸權主義利益服務。在當今世界,好萊塢,麥當勞,迪斯尼,美國電視節目,美國通俗音樂等美國大眾文化形式深深吸引和影響著全世界的青年,甚至越來越深入到新一代的青少年之中,進而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美國的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消費趣味,及其資本主義消費主義文化成為全球時尚風向標,人們在日常消費和吃喝玩樂中接受著美國的文明,并在無意識中受到美國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當對美國方式的模仿逐漸遍及全世界時,它為美國發揮行使間接的和似乎是經雙方同意的霸權創造了一個更加適宜的環境。”[2]
對中國國家文化安全環境的考察,對中國國家文化戰略政策的分析和定位,還有對文化安全戰略走向的正確把握和預測都要求我們重視和合理分析中美兩國之間的文化關系和文化戰略。對華和平演變戰略,通過文化意識形態產業,諸如電影、唱片、軟件、光碟、電視等,對中國的大量輸出,通過文化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并通過文化影響來改變中國政治制度,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政府對華的一貫文化戰略。這種支配性的文化滲透是美國輸出其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工具,以此來達成其全球文化霸權的目的。如何警惕美國的和平演變的同時,“清醒地認識和分析開放條件下中國面臨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制訂科學的國家文化安全戰略”[3],加強我國自身綜合文化國力的建設將是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國家戰略和中國國家文化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
二
即使在商業時代,電影仍然是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電影中所蘊涵、傳播的意識形態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例如,電影所帶來的視覺效果,常常會被人無意識地接受,形成某種內在的文化邏輯,很難先行通過批判再來吸收,即使邊看邊批判的人,也會無意識地受到某種影響,因為它們所表現的內容和它們的色彩、聲音、圖像,以及周圍的環境會同時對人腦發生作用。“中國文化部部長孫家正曾給出這樣一組數字: 2000年至2004年間,中國從各個渠道進口的影片4332部,其中,美國影片占40%到50%,其中,在電影院放映的211部進口影片,53%是美國影片。”[4]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美國影視產品在我國文化產品消費市場中占據半數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美國好萊塢電影更是深得中國年輕一代的青睞。風靡全球的好萊塢大片成為美國文化和意識形態向全球傳播和擴張的重要渠道之一。好萊塢在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還把美國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文化理念通過電影的傳播,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其他國家的傳統文化價值觀,把美國的價值認同強行輸到各國,從而使美國文化風靡全世界,推動其文化霸權主義理念繼續向前邁進。“《蜘蛛俠3》于2007年5月2日登陸中國影院,在黃金周里一共收獲了7410萬的票房。”[5] “然而,‘蜘蛛俠’熱潮蔓延的另一面,則是我國本土影片的尷尬,五一期間,《蜘蛛俠3》等幾部進口大片就卷走了總票房的90%,《紅美麗》、《明明》、《功夫無敵》等多部華語片只能分點殘羹冷炙。”[6] 承載著濃厚的意識形態內容的《蜘蛛俠3》在中國國內各大中小城市的傳播,是通過通俗文化形式構建的文化霸權和文化侵略。自從首部《蜘蛛俠》在中國上映,到如今《蜘蛛俠》的大熱,中國的“蜘蛛俠”“粉絲”們,尤其是兒童小“粉絲”對《蜘蛛俠》電影的附屬產品的消費和追捧達到近似瘋狂的狀態。蜘蛛俠服裝,蜘蛛俠飾品,蜘蛛俠玩具等占據著中國文化產品市場的很大份額。人們在消費美國文化附屬產品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地消費美國文化和美國方式。逐漸地,美國大片里承載的意識形態,文化觀念,價值理念慢慢地以不被覺察的方式植入我國青少年和兒童的思想里,融進他們本土價值觀世界觀之中,伴隨他們的成長,并逐步取代他們原有的幼年時期形成的不穩定的傳統的中國價值觀。從這個方面看來,美國大片在中國的大肆傳播不僅阻礙了我們本土電影的發展,還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造成對我國本土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動搖。
因此,在反思好萊塢大片對我國未來一代意識形態觀念的不樂觀影響的同時,我們更應反觀我國現行文化戰略政策的合理性和完善度,在加強我國經濟實力建設的同時,加大力度提高我國的綜合文化國力,以應對美國霸權主義對我國文化事業的干涉。
三
從電影市場來看,我國的電影要致力站穩本國市場,發展本土電影、弘揚民族文化,制作更多反映我們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的文化產品,以抵制外來意識形態的大肆入侵。而上升到國家文化安全戰略的把握和定位上,對本國國情的正確分析,對外國文化意識形態侵略的清醒認識成為我國文化戰略所要把握的中心問題。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大規模的經濟交流必然會引起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民族文化形式似乎正被美國的大眾文化模式—電視、電影、服裝、音樂等逐步取而代之。對這樣一些文化的交流究竟采取什么態度,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如何保持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同一性,無疑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強壯我國的文化實力,反抗美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入侵和美國文化霸權主義在中國的擴張,要求我們不能實行一味的強行抵制政策,我們應該在文化產業上與美國文化產品競爭的過程中,吸取其先進因素,為發展和強壯我國本土文化產業之用。從我國政府堅決加入WTO所作的努力來看,我們一貫的政策是看到挑戰的同時也要看到機遇。我們不能因為存在市場競爭就放棄把握機遇的機會。因此,在面對美國文化的滲透時,我們既要警惕又要在積極參與競爭,謀求進步。
中國要實現和平崛起的偉大戰略目標,必須依賴于中國文化產業的戰略性崛起。通過文化產業的創造力和影響力,促進中國國力在全球范圍的影響,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因此,進行文化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全面推進文化產業制度創新,堅持中國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的世界目光,將有助于我國文化戰略策略路徑的選擇和目標定位的正確判斷。最后,實現既保證我國傳統文化的統一性和同一性,又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接軌。
注釋:
[1].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頁。
[2].轉引自張驥,劉中民:《文化與當代國際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頁。
[3]. 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頁。
[4]. news.xinhuanet.com/ent/2005-12/08/content_3891648.htm
當前,信息網絡技術加速創新,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成為“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復蘇的新引擎。各主要國家紛紛將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推動實體經濟提質增效、重塑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并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取得的創新成果融合于實體經濟各個領域,圍繞新一輪科技和產業制高點展開積極競合。
基于此,中國數字經濟百人會依托中國電子學會的專業研究團隊,深入分析全球各國數字經濟主要戰略,調研走訪在數字經濟領域具備領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業,系統梳理了國內外頂尖學者的最新觀點,以及權威智庫和知名戰略咨詢公司的公開成果,對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做出十點研判,具體如下:
一、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成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
人類生產、生活及治理的數據基礎和信息環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強和顯著改善,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持續普及部署,智能終端和傳感器加速應用滲透,人、機、物逐步交互融合,與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相關的各項活動已啟動全面數字化進程,呈現出從被動到主動、從碎片到連續、從單一分離到綜合協同的三大轉變,源源不斷地產生著呈現爆炸式增長態勢的海量數據,蘊含著巨大的價值和潛力。數據已成為與資本和土地相并列的關鍵生產要素,被不斷地分析、挖掘、加工和運用,價值持續得到提升、疊加和倍增,有效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優化提升,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新動能。
圖1 新摩爾定律主導下2015-2035年全球數據總量增長態勢
數據來源:IDC,中國電子學會整理
二、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是首要戰略任務
全球經濟仍處于相對穩定的復蘇階段,以先進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將繼續作為主要增長點,在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中不斷煥發新的動力。下一階段,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數字經濟相關戰略會陸續深入實施,普遍將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先進制造業作為重要舉措,積極推進從生產要素到創新體系,從業態結構到組織形態,從發展理念到商業模式的全方位變革突破,持續催生個性化定制、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形成數字與實體深度交融、物質與信息耦合驅動的新型發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有效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圖2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資料來源:中國電子學會
三、平臺化、共享化引領經濟發展新特征、新趨勢
企業之間的競爭重心正從技術競爭、產品競爭、供應鏈競爭逐步演進為平臺化的生態體系競爭,一批用戶基數龐大、技術積累豐富、資金實力雄厚的行業領軍企業已率先啟動,通過提供開源系統、營造開放環境、促進跨界融合、變革組織架構、重塑商業模式、孵化創新團隊等多種方式,持續構建完善資源集聚、合作共贏的生態格局。同時,飛速發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頻泛在的在線社交,以及漸趨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資源提供了成本趨近于零的共享平臺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數量的指數級集聚,弱化了生產生活資料的“所有權”而強調“使用權”,逐步創造出新的供給和需求,促使共享經濟快速興起。
圖3 共享經濟行業滲透趨勢
數據來源:羅蘭貝格,中國電子學會整理
四、全球創新體系以開放協同為導向加快重塑
創新仍是推動經濟數字化發展的源動力,受技術開源化和組織方式去中心化的雙重作用,知識傳播壁壘開始顯著消除,創新研發成本持續大幅降低,創造發明速度明顯加快,群體性、鏈條化、跨領域創新成果屢見不鮮,顛覆性、革命性創新與迭代式、漸進式創新相并行。創新主體、機制、流程和模式發生重大變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組織邊界束縛,資源運作方式和成果轉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聯網展開,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眾籌、眾包、眾創、眾智平臺不斷涌現,凸顯出全球開放、高度協同的創新特質,支撐構造以數據增值為核心競爭力的數字經濟生態系統。
圖4 具有典型意義的開放式協同化創新平臺
資料來源:中國電子學會
五、基礎設施加速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
持續提升數據獲取的量級和頻率,不斷豐富數據傳輸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擴大數據存儲空間,強化數據加工能力,創新數據使用能力,都是數字經濟能夠得以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萬物互聯和人機物共融將會成為網絡架構的基本形態,各國信息基礎設施的規劃與部署都面臨著擴域增量、共享協作、智能升級的迫切需求。同時,電網、水利、公路、鐵路、港口等傳統基礎設施也正在逐步開展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向著智能電網、智能水務、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轉型升級,顯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資源調度能力,支撐數字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圖5 基礎設施加速轉型升級
資料來源:中國電子學會
六、國家和地區的核心競爭力延伸至信息空間
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呈現數字化發展趨勢,傳統產業紛紛面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日益廣泛深入。人類社會、物理世界的二元結構正在轉變為人類社會、物理世界、信息空間的三元結構,國家和地區之間競爭和博弈的重心逐步從土地、人力、機器的數量質量轉移至數字化發展水平,從物理空間延展到信息空間,并將很快呈現出以信息空間的競爭和博弈為主導與引領,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間核心競爭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將在圍繞新一輪國際分工態勢展開的博弈中搶先占據價值鏈制高點。
圖6 2016年主要國家數字經濟規模
資料來源:《數字經濟 邁向從量變到質變的新階段》
七、數字技能和素養推動消費者能力升級
新興的數字化產品、應用和服務大量涌現,已形成規模巨大的消費市場,不啻于是對消費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備一定的數字化技能和素養,才能更好地發掘數據價值、使用數字化產品和享受數字化服務。消費者所具有的對數字化資源的獲取、理解、處理和利用能力,將成為影響數字消費增長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關系到數字經濟的整體發展質量與效益。全球各主要發達國家將會愈益重視對公民數字素養的挖潛和培養,并將持續提升公民數字素養上升到構建國家新興戰略競爭力的高度,作為推動數字消費、擴大內需市場、強化內生動能的重要舉措。
圖7 數字經濟時代對公民素養提出新要求
資料來源:中國電子學會
八、社會福利水平依托數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滿足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數字經濟孕育、誕生、發展的重要動力及目標。大幅提升公共資源供給效率,顯著增強公共服務效用,進一步推動教育、醫療、慈善等公共事業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數字經濟在創新變革生產方式、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之外的關鍵著力點和突破口。多種類型、多個領域的網絡化、智能化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將被搭建,面向公眾持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互聯網遠程診療將成為高頻次、低門檻、易得可選的常規醫療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診療精準度,緩解全球性的醫療資源緊張難題。區塊鏈技術將在慈善資金募集和捐贈過程中得到大規模應用,強化互信關系,減少交易成本,溯源資金去向,保障慈善事業的公正、透明、有效。
圖8 數字化手段提升社會福利水平
資料來源:中國電子學會
九、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啟動規劃、建設和管理
隨著信息基礎設施的規模擴張、功能升級和網絡構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運行管理過程中廣泛深入地推廣應用,大量完整、連續、系統,具備一致性、關聯性、價值性的城市數據將被持續獲得,為構建與現實物理城市精準映射、智能交互、虛實融合的數字孿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礎。全球一批形成技術、人才集聚發展,產業規模與創新能力較為突出,具備主動比特化條件的現代化城市將率先嘗試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的同步規劃,并逐漸上升為兩者的同步建設和同步管理。為匹配真正海量數據的采取、傳輸、存儲和計算,專門用于數字城市運行管理決策的系統級平臺將得到持續的開發與完善,并逐漸形成可推廣復制的標準體系。
圖9 數字孿生城市功能日趨完善
資料來源:中國電子學會
>> 世界低碳經濟發展趨勢和影響 試論世界低碳經濟發展趨勢和影響 對世界低碳經濟發展趨勢和影響的探討 低碳產業與低碳經濟發展路徑 關于林業在低碳經濟中的地位與工程發展趨勢研究 低碳經濟發展的研究現狀與趨勢展望 低碳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低碳經濟視野下旅游經濟發展對策 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比較 淺談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 低碳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低碳經濟與甘肅經濟發展模式轉變 試論低碳經濟發展對林業的影響 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對策 山東省低碳經濟發展對策研究 榆林市低碳經濟發展對策研究 淺談低碳經濟發展與建筑設計 低碳經濟發展與區域生態文明建設 淺析低碳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方法 林業與低碳經濟發展關系探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何建坤,周劍,劉濱,孫振清.全球低碳經濟潮流與中國的響應政策[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04):18-35.
[3]周杰,李金葉.發達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與中國的策略選擇[J],世界農業,2015(02):1-4.
[4]周杰,李金葉.英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踐經驗對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之路的探討[J],世界農業,2015(06):155-159.
[5]紀玉山,紀明.李金葉.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及中國的對策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10(02):83-89.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差距;脈沖響應
[DOI]10.13939/ki.zgsc.2017.08.036
1變量的選取與數據來源
以下對各個變量進行簡要的說明。
城鄉收入相對差距(gap)。城鄉收入相對差距就是兩者收入增長率的比值,這個指標是相對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差距來說的,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率與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率的比值。
修正的貿易依存度(open1)。一般來說,貿易依存度(TI)等于一個國家對外貿易額占一國GDP的比重。Patrick(1998)PatrickLow,MarceloOlarreaga,JavierSuarez.Doesglobalizationcauseahigherconcentrationofinternationaltradeandinvestmentflows?[A].WTOworkingpapers,1998(8).在充分考慮經濟和人口這兩大因素對貿易開放程度影響的基礎上,修正了貿易依存度指標。
對于以上變量所需要的數據,本文所取數據的時間跨度為1978―2015年,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2相對收入差距指標的實證分析
2.1協整分析
本文采用特征根跡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
從協整方程可以看出,兩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同時,也可以看出代表經濟全球化的變量open1t與相對收入差距gapt之間正向關系,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會加大我國的收入不平等性。
2.2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首先,應確定VAR模型的滯后階數,數據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根據AIC和SC準則,應選擇建立VAR(2)模型。經檢驗,該模型滿足平穩性條件。然后,以該模型為基礎建立脈沖響應函數,結果如下圖所示。
3實證結論
本文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1978―2015年,經濟全球化使得我國的區域經濟差距逐漸增大。由協整方程可以看出,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代表經濟全球化的變量open1t與絕對收入差距指標和相對收入差距指標之間都呈正向關系。由脈沖響應函數可以看出,經濟全球化沖擊引起的收入差距的脈沖響應在各期內均為正,這表明經濟全球化有拉大收入差距的作用。
本文的實證研究結果與新貿易理論和區域極化理論的預測更吻合一些,但同樣也不能因此而做出最后的定,還需要在更大的范圍內對更多的影響因素進行更全面的分析。
參考文獻:
[1]謝嫻.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影響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7.
[2]PatrickLow,MarceloOlarreaga,JavierSuarez.DoesGlobalizationCauseaHigherConcentrationofInternationalTradeandInvestmentFlows?[A].WTOWorkingPapers,1998(8).
19世紀末,隨著資本輸出的不斷擴大,貨物、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經濟要素的跨國流動日趨頻繁,從事跨國投資和其它經濟活動的企業和個人的收入和財產日益國際化。與此同時,所得稅制度和一般財產稅制度在各國相繼確立。在此背景下,各國為了避免對納稅人跨國收入和財產的征稅所產生的國際重復征稅問題而采取適當措施協調彼此之間的稅收利益分配關系,國際稅法因此逐漸形成和發展。顯然,國際稅法是國際經濟交往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調整國際稅收關系的一個新的法律部門。國際經濟活動的發展變化所引起的國際稅收關系的發展變化,必然導致國際稅法的發展變化。20世紀90年代,人們習慣于使用“經濟全球化”這一概念來描述由于資本擴張和科技進步所引起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家、國界等關系到國家的因素相對減弱,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國際稅收新問題,相應地,對由國內法和國際條約和習慣構成的國際稅收法律體系的未來發展也必將產生一系列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產生的國際稅收新問題
(一)各國的稅收受到侵蝕
是國家具有的獨立自主地處理自己的對內和對外事務的最高權力。稅收是國家在稅收領域內的體現。稅收可直接表現為國家有權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目標制定其稅收政策,對國家的稅收活動進行有效的管理,以及自主、獨立地參與國際稅收利益分配關系,以增加自己的財政收入,維護自己的稅收權益。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之下,上還的國家稅收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蝕,其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1.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國家稅收的侵蝕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結果之一是產生各種形式不一、程度不同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這些一體化組織通常設有統一機構,調節或者管理一體化組織范圍內的有關事項,各成員國必須服從和遵守統一機構的調節和管理。這意味著一個超國家的權力主體產生,成員國以承認該主體并向其讓渡部分(包括部分稅收)為條件,以被管理者而非管理者的身份參與該一體化組織。由于該一體化組織所追求的是體現各成員國全體利益的整體性目標,與各成員國的直接利益目標是有距離的,因此國家向其轉讓部分,將直接導致自己原有權力的減少和削弱。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國家稅收的侵蝕,歐盟是最好的例證。歐盟成員國雖然是國家,但是在處理包括稅收領域的國外各個領域的問題時,必須遵守建立歐盟的各項條約,并且服從理事會所的各項指令。
2.國際稅收協調對國家稅收的侵蝕
經濟全球化造成各國經濟關系日漸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織、彼此影響的關系,導致國際經濟合作和協調關系的加強,其中當然也包括國際稅收關系的合作與協調。與參加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相同,各國通過簽訂多邊性或雙邊性的國際條約參與國際稅收的合作與協調,意味著在締結條約后必須受條約的約束,再行使稅收時必須以國際法為依據。在協調的范圍內,國家的稅收政策已不再完全僅僅由本國政府管理和制定,而必須遵從相關的協調組織的協議、國際條約和國際法的約束,這意味著國家單獨制定稅收政策的權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3.跨國公司的活動對國家稅收的侵蝕
跨國公司進行跨越國界和地區界限的生產和經營,對經濟全球化進程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國際直接投資領域,跨國公司在東道國進行大規模的直接投資活動,通過兼并和收購以及建立新廠等方式控制東道國某些重要的經濟部門,壟斷了東道國某些產品和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東道國國家經濟政策包括稅收政策的制定。同時跨國公司從其整體性的發展戰略出發,進行大量的“公司內部交易”和轉讓定價行為。在稅收領域,這些活動構成了國際逃避稅的主要部分,對有關國家的稅收收入造成了極大的侵蝕。此外,掌握著大量國際金融資本的跨國金融機構,在全球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進行巨額瞬間貨幣交易,使得一國政府難以有效監控這部分資本,更無法對之合理課稅。它們提供的層出不窮的金融衍生產品和交易形式也給使得一國對之難以進行有效的稅收管理,也就是說,對一國的稅收管理權力提出嚴峻的挑戰。
由此可見,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國際稅收原則受到嚴重挑戰。如何在彼此合作中堅持稅收,以及如何在維護稅收中進行彼此合作,是各國必須予以解決的問題。這一問題對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尤為重要。因為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并非是發展中國家,而是發達國家,取得經濟全球化所帶來利益的大部分是發達國家,而非發展中國家。正因為如此,有人稱全球化為“少數人主導的全球化”、“資本主義的全球化”。
(二)各國的稅收競爭加劇
隨著各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相繼采取市場化的經濟體制,對資本等經濟要素的流動放松管制,加之現代科技的發展,各國對外國直接投資的管制大大放松,而且金融資本也基本上已經可以在各國尤其是工業化國家之間完全自由流動。覓利是資本的本性,國際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也總是遵循利潤最大化的原則,而流向那些能夠產生豐厚利潤的國家和地區。在影響國際資本利潤最大化的因素中,稅收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減免稅等稅收優惠政策不可避免地對國際資本的流向產生影響。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市場經濟的普遍確立,并不能緩解和消除包括資本在內的資源的“稀缺性”問題,相反,在各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供給的有限性將進一步顯現出來。因此各國為了本國經濟的發展而展開的資源爭奪也將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而進一步加劇。
由于上述兩方面的因素,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國為了吸引外國資本幫助本國經濟發展,難免將采取各種低稅政策,給予外資免稅或減稅等諸種稅收優惠,鼓勵外資尤其是外國生產資本投入本國的落后地區或者相關產業,以符合本國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如果各國競相采取上述稅收優惠政策,將不可避免地引起各國稅收競爭的加劇。就發展中國家而言,由于歷史原因,加之舊的國際經濟秩序所形成的不平等的國際經濟格局,它們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是資金奇缺、外匯短少、技術落后、基礎設施差。投資環境的缺陷使得它們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然需要通過稅收優惠政策來吸引外資。近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發展中國家均制定各種吸引外資的稅收優惠政策。在發達國家內部,由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也有差異,彼此之間也同樣存在著為吸引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技術等經濟要素而展開的激烈稅收競爭。
對于稅收競爭問題的認識,應當采取辯證的觀點。適度的稅收競爭使得參與稅收競爭的國家擴大稅基、降低稅率。這不僅有利于吸引外來的資金、技術,從而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而且使得從事跨國經濟活動的納稅人的稅負減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稅收對國際經濟活動的扭曲作用,有利于稅收中性原則的貫徹,從而有利于促進國際經濟活動的發展。因此,適度的稅收競爭是有益的、良性的,應
當加以促進和引導。相反,如果參與稅收競爭的國家僅僅從本國的國內利益出發,競相從事過度的稅收競爭,采取與鄰為壑的政策,那么這不僅使得參與稅收競爭的
國家的國內稅基受到嚴重侵蝕,財政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而且也使得吸引外來資金和技術以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目標難以實現,同時也扭曲了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的發展。因此,過度的稅收競爭是有害的、惡性的,應當加以抑制和禁止。無論是促進和引導良性稅收競爭,還是抑制和禁止惡性稅收競爭,均需各國之間的國際稅務合作,需要確立新的國際稅法規則。
(三)跨國納稅人的逃避稅活動更加活躍
經濟的全球化進程使得各國對商品、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經濟要素的流動放松管制,公司設立更加自由,跨國納稅人本身可以在各國自由流動,跨國納稅人的各種所得和財產的跨國流動也相對便利。與此同時,各國稅制仍然存在著差異,各國為了吸引外資而采取的稅收優惠政策依然存在。這些因素為跨國納稅人進行逃避稅活動更加提供了可乘之機,在尋求收益最大化的主觀動機驅動下,跨國納稅人的逃避稅活動將更加活躍。近年來,跨國納稅人采用改變居所、縮短居留時間、在聯屬企業內部實行轉移定價、在避稅港設立基地公司、弱化投資和濫用稅收協定等諸多方法進行國際逃避稅活動,以致于在國際稅收關系中,如何防止國際逃避稅問題已經成為避免和消除雙重征稅問題之外的最主要問題。
從當前現狀看,各國管制國際逃避稅的措施,主要是各國國內法所規定的反逃避稅措施,即主要依靠國內稅法中所確立的單邊規范。除此之外,各國通過稅收協定所確立的國際法規范十分有限,主要是避免雙重征稅協定中的稅收情報交換條款,以及近年來關于國家之間簽訂的稅收協定中逐漸增加的一些反國際逃避稅的特別條款,例如反濫用稅收協定條款等。從現有的稅務情報交換條款的規定看,各國通過雙邊稅收協定進行的稅務情報交換的內容受到諸多限制,交換稅收情報的方法也十分有限。目前,除了在稅務情報交換領域,或者稅務行政協助領域出現專門的雙邊或多邊稅收協定外,還沒有出現專門反國際逃避稅的雙邊或多邊稅收協定。在此背景下,各國國內的反逃避稅立法仍然發揮主要作用。顯然,這種過度依賴國內法管制國際逃避稅的做法,是經濟全球化之前的產物,它以充分尊重國家的絕對稅收國家以及國家可以對國際稅收活動實行有效控制的理念為前提。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這種僅僅依靠單邊性的或者雙邊性的反逃避稅措施,以及受限制的稅務情報交換合作方法,難以打擊方式越來越復雜和精巧的國際逃避稅安排。
(四)網絡技術對稅收管理提出嚴峻挑戰
促使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科技的發展。可以說,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當前,網絡技術的發展引起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的革新,并對傳統的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管理模式提出種種挑戰。就稅收管理活動而言,受到的挑戰主要來自以下兩個方面:
1.對收入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確定規則的挑戰
現代各國基本上都是基于的屬地原則而主張來源地稅收管轄權。行使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的前提是納稅人的有關所得和財產來源于或者位于征稅國境內的事實。既有國際稅法規則包含一系定有關納稅人所得來源地的規則。但這些規則是為了調整傳統商務活動方式下國際稅收利益分配關系的產物,它們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跨國電子商務活動的發展需要,難以繼續調整在跨國電子商務活動中所產生的國際稅收利益分配關系。因為在跨國電子商務活動中,跨國納稅人在收入來源地國除了設置一個網址或者服務器之外,并不需要另行設立任何的“有形存在”(physical presence)。從而根據既有國際稅法規則難以確定該筆收入的來源地,此其一。其二,在跨國電子商務活動中,納稅人所從事的商務活動所涉及的大多數是無形的數字化產品交易,因此根據既有的國際稅法規則亦難以確定該所得究竟屬于何種所得。其三,在網絡空間,跨國納稅人可以從事各種數字化產品等無形資產的商務活動,也可以通過加密等手段保護和隱瞞收入和財產,以及征稅國據以征稅的相關會計資料。這將使得國際逃避稅更加容易,跨國納稅人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帶來的便利,在來源國逃避根據現有的稅法規則所承擔的納稅義務。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就像各國政府永遠不能控制公海一樣,它們也無法控制網絡空間,因此網絡空間將成為謀求避開政府控制者的避難所。
2.對征稅權劃分規則的挑戰
根據既有的國際稅法規則,各國在協調對跨國營業所得和跨國勞務所得征稅權沖突中,普遍承認來源地國的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居于優先地位,在此基礎上,通過常設機構原則和固定基地原則限制來源地國的征稅權;在協調對跨國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等消極投資所得征稅權沖突中,各國普遍采用的是征稅權的分享原則。顯然,上述的征稅權劃分原則是建立在行使有效的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基礎上的。然而,在跨國電子商務活動中,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受到嚴重的;沖擊和挑戰,各國基于來源地稅收管轄權難以對從事跨國電子商務活動的納稅人行使有效的征稅權,取得相應的稅收收入。因此以有效行使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為前提的征稅權劃分原則,不可避免的受到挑戰和沖擊。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際稅法的發展趨勢
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國際稅收新問題,以及既有國際稅法規則所受到挑戰,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今后國際稅法發展將出現如下的趨勢:
(一)國家稅收將在相對弱化和不斷強化中交織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雖然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跨國公司的挑戰而使得國家管理和控制國際稅收活動的能力受到削弱,國家參與經濟一體化組織和稅收協調組織而使得國家稅收受到限制,從而使得國家稅收受到侵蝕、限制,但是,在今后的國際稅法發展中,國家稅收將在相對弱化和不斷強化中交織發展。這是因為:
1.國家管理稅收活動能力的弱化并不必然導致稅收的弱化。傳統的稅收管理手段、模式的失靈只能說明國家必須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稅收管理方式和手段,并不能說明國家徹底喪失了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國際稅收新問題的管理能力。相反,新問題的產生與國家的稅收利益息息相關,因此國家會不斷地采取措施加強國際稅收活動的管理,以強化自己的稅收。
2.國家稅收受到限制并不必然表明稅收的弱化。國家稅收是國家在稅收領域享有的全面的。國家稅收受到限制的結果只能是使得受到限制的稅收范圍擴大,國家排他性稅收范圍縮小。但是影響國家稅收的不是法律限制的數量,而是它的性質。因此國家限制自己在稅收領域內行動自由的法律數量并不影響其稅收,并不影響它作為稅收領域內立法和執法的最高權威性質。對稅收的限制只能是局部的、相對的,而非對稅收整體的削弱。在處理經濟全球化所引起的國際稅收新問題的過程中,以國家的稅收利益為核心的國家在稅收的國際協調和合作過程中總是強調自己的國際身份,保持自己的權威,從而出現超越與國家同時加強的趨勢。
3.就發達國家而言,由于它們主導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之它們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可以說它們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地位十分鞏固,相應地其稅收受到的威脅最小。在稅收的國際協調和合作中,發達國家從未放棄自己的主張,也不放棄自己的壟斷權,而且還進一步挑戰發展中國家的稅收 。例如在雙邊性的稅收國際協調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頒布的稅收協定范本總是強調居民稅收管轄權,保護發達國家的稅收利益,即使在聯合國頒布的稅收協定范本中,居民稅收管轄權并未受到削弱,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結合當今國際資本主要流向發達國家的事實,聯合國范本中對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的擴大,也并非一定有利于保護發展中國家的稅收利益。此外,在多邊性的稅收國際協調和合作中,例如在WTO中,發達國家總是在決策機制上占據主導地位,對于發展中國家的要求通常是給予一定期限的、有條件的差別待遇,但仍然是要求發展中國家在一定期限內完全達到多邊協調組織的總體目標。相反,就發展中國家而言,由于它們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多居于從屬地位,以及它們的經濟實力較差,在稅收的國際協調和合作過程中,為維護自己的稅收,也將不斷努力實現自己的稅收。
(二)稅收的國際協調和合作進一步向縱深發展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各國稅收制度的趨同化。國際稅法是各國國內稅法在國際范圍內的延伸,它既影響一國的稅收和稅收利益,又影響到經濟要素的國際流動和國際經濟的發展。因此規范各異的國內稅收制度,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國際重復征稅、制止潛在國際逃避稅、防止亞性稅收競爭,是未來稅收的國際協調與合作的目標。當前,眾多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以及國際稅收協調和合作組織,力達到其組織目標和原則,均制定各種指令和建議,要求參加該組織的成員國的國內立法,包括稅收立法,進行修改和協調,在一定時期內達到該組織的指令或建議所規定的目標,由此引起各國稅收制度的趨同化。例如,在新近出現的稅收競爭問題上,歐盟于1997年12月旨在消除有害稅收競爭的《行為法典》,要求其成員國對國內的現有法律進行審查,廢除現行稅法及稅收實踐中認為可導致有害稅收競爭的規定或措施。根據該行為法典的規定,歐盟成員國民遲應當在2003年1月根據該法典的要求完成國內稅法的修訂和調整。
第二、雙邊稅收協定的內容進一步擴大。自從20世紀經濟臺作與發展組織稅收協定范本和聯合國稅收協定范本誕生以來,雙邊稅收協定在稅收的國際協調與合作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國之間締結稅收協定十分活躍。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各國為了解決由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國際稅收新問題,將更加重視利用這一既有的雙邊性的稅收協調與合作模式。這不僅僅表現在簽訂稅收協定的國家不斷增多、協定網絡進一步擴大,而且表現在協定的內容日漸豐富。今后稅收協定的內容將會有以下的增加:1.增加協定適用新稅種(如社會保障稅);2.將稅收協定適用于新的商務活動方式(例如電子商務活動);3.廣泛制定新的防止國際逃避稅措施(如資本弱化、套用稅收協定);4.增加稅務行政協助(稅款征收、稅務文書的傳遞)以及稅務爭議解決新方法(如國際稅收仲裁)等方面的規定。此外,就某一專門問題而簽訂的雙邊稅收協定,如有關稅務情報交換的協定、有關稅務行政互助協定等,將進一步發展。
第三、制定新的建立在國際合作基礎之上的反國際逃避稅新措施。經濟全球化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給跨國納稅人逃避稅提供了新的便利。因此各國將進一步加大打擊國際逃避稅的力度。這將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各國改進既有的國內反國際逃避稅的單方面措施,制定國內反逃避稅專項立法,并在稅法中采用更加有效的反逃避稅措施。例如轉讓定價法規從制約跨國關聯企業擴大到制約按照“事實推定”的“受控實體”;從制裁商品、勞務和無形資產交易擴大到制裁物物交換和債權債務相互抵沖等各種隱易;確定是否存在轉讓定價的方法從傳統的非受控價格法、再銷售價格法和成本加成法擴大到還可采用利潤分割法、可比利潤法和交易凈利潤法等。二是制定建立在國際合作基礎之上的新措施。主要有:第一,突破現有的雙邊情報交換制度中對所交換情報的種類和范圍的限制,以及交換方法的限制,擴大所交換情報的內容和范圍,同時采用同時審計或共同審計等新的情報交換方法等;第二,制定新的反國際逃避稅規則。例如,隨著跨國獨資電子商務活動的蓬勃發展,在可預計的將來,各國將會結合電子商務活動自身的特點,制定專門用于防止電子商務活動領域逃避稅的新規則;第三,針對單邊和雙邊反國際逃避稅措施的不足,制定多邊性的反國際逃避稅規則、建立多邊性的反國際逃避稅機制。
(三)多邊性稅收協定的進一步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各國經濟相互滲透、互相依存,在國際稅收關系上則表現為一系列新的國際稅收新問題呈現多邊化趨勢,因此,各國難以單純依靠既有的單邊性的國內法規則和雙邊性的國際法規則,解決此類新問題,而必須制訂新的建立在多邊性基礎之上的國際稅法規則。當前,已有諸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亞聯盟等眾多的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存在。在這些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中,多邊稅收國際協調與合作措施和規則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例如,歐盟即訂有《稅務相互協助公約》,丹麥、荷蘭、挪威、冰島和瑞典訂有《北歐條約》,獨聯體國家也于1999年6月簽訂了多邊性稅收互助協定。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今后將會產生更多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甚至產生全球性的經濟一體化組織。相應地,多邊性的國際稅法規則也將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8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0)52-0014-02
1 國際貿易的現狀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國家受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而先后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匯率的變化、國際債務、戰爭等因素的嚴重制約,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連年下降,而且波動較大。總的看,整個20世紀90年代國際貿易將處于一個新的增長期,其發展速度可達5%左右,不僅超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還將明顯高于20世紀80年代的發展水平。國際商品市場對機電產品、運輸設備、計算機、有色金屬、石油、石化產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長,價格上揚,其中制成品貿易將進一步擴大。初級產品貿易亦有明顯好轉,其絕對貿易額將不斷增長,但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卻呈下降的趨勢,下降幅度將小于20世紀80年代同類產品的水平,這種態勢在今后幾年內還將繼續發展。20世紀90年代,國際貿易的基本走勢是初期緩慢增長,中后期增速加快,其推動力主要來自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是與產業結構變動直接關聯的技術大周期正處在上升階段,還沒有重大突破,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沉重的債務負擔等因素的制約,國際貿易出現大幅度增長的可能性不大。
2 新經濟時代國際貿易新趨勢
第一,國際貿易在結構上出現軟化趨勢。首先,高技術產品貿易比重越來越大。新經濟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的智能化、高技術化。知識含量高的高技術產品必將成為世界產品市場的主體,傳統的初級產品以及一般技術的制成品將讓位于高技術產品。新經濟時代,國際貿易中高技術產品貿易的比重將越來越高,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其他產品。其次,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崛起。工業經濟時代,服務貿易異軍突起,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據IMF統計,1970―1980年,世界服務貿易年均增長率為18.7%,與同期貨物貿易年平均增長速度大體持平;在20世紀80年代,國際服務貿易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長,超過貨物貿易8%的平均增長率;在人類漸入新經濟時代的同時,服務貿易仍然以異常迅猛的速度發展,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的“引擎”。
第二,國際貿易在交易方式上出現網絡化趨勢。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對國際貿易方式和手段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網絡技術的成熟和普及、網絡經濟的逐漸形成,使國際貿易網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網絡貿易是指在網絡平臺基礎上直接進行在線交易,利用數字化技術將企業、海關、運輸、金融、商檢和稅務等有關部門有機連接起來,實現從瀏覽、洽談、簽約、貨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業務自動化處理。簡而言之,即交易各方借助互聯網完成商品訂購和銷售。
網絡貿易是國際貿易手段的創新,代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它一經產生,就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當前網絡貿易如此迅猛發展是因其具有傳統貿易無法比擬的優勢。網絡貿易活動中的交換信息、磋商交易、訂立合同、轉讓貨物、報送商檢、進出口、付款交付等綜合貿易及服務功能都能通過電子商務系統傳輸和處理,通過遍布世界各地的銷售網絡和用戶資源,為貿易商尋找買主,得到訂單,銷售產品,從而降低成本。
第三,國際貿易在貿易規則上出現規范化趨勢。國際貿易自從產生就不斷朝著規范化方向發展。隨著全球化和新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型服務貿易、網絡貿易和網絡稅收等新事物不斷涌現,一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更需要協調一致的貿易規范,各國對國際貿易規范化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這就使得國際貿易規范化向著更全面、更完善的方向邁進。一方面,新經濟對國際貿易的流通主體的影響已經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以貨物貿易為主的局限,信息技術轉讓等知識型服務貿易日益成為國際貿易活動的主要內容。為了適應這一要求,烏拉圭回合中加入了有關服務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的談判,并在歷時8年后達成《服務貿易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協議》,奠定了新經濟時代國際貿易法規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WTO的成立更加有利于確定和監督各國的貿易行為是否規范化。目前,WTO正在就環境問題、勞工問題和網上稅收問題進行新一輪的磋商談判。可以肯定,國際貿易規范化的發展將越來越有利于世界貿易的發展,世界貿易的發展也必將越來越規范化。
3 國際貿易具有不同于國內貿易的特點
第一,交易雙方處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洽商交易和履約的過程中,涉及各自不同的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慣例和習慣做法,情況錯綜復雜。稍有疏忽,就可能影響經濟利益的順利實現。
第二,國際貿易的中間環節多,涉及面廣,除交易雙方當事人外,還涉及商檢、運輸、保險、金融、車站、港口和海關等部門以及各種中間商和商。如果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影響整筆交易的正常進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糾紛。另外,在國際貿易中,交易雙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運輸過程中可能遭到各種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其他外來風險。所以通常還需要辦理各種保險,以避免或減少經濟損失。
第三,國際市場廣闊,交易雙方相距遙遠,加之國際貿易界的從業機構和人員情況復雜,故易產生欺詐活動,稍有不慎,就可能受騙上當,貨款兩空,蒙受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四,國際貿易易受政策、經濟形勢和其他客觀條件變化的影響,尤其在當前國際局勢動蕩不定、國際市場競爭和貿易摩擦愈演愈烈以及國際市場匯率經常浮動和貨價瞬息萬變的情況下,國際貿易的不穩定性更為明顯,從事國際貿易的難度也更大。
可見,國際貿易具有線長、面廣、環節多、難度大、變化快的特點。因此,凡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員,不僅必須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原理、知識和技能與方法,而且還應學會分析和處理實際業務問題的能力,以確保社會經濟效益的順利實現。這樣就要求任課教師必須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講授專業知識,培養合格、優秀的外貿專業人才。
4 我國應采取的對策
第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勵技術發明與創新。知識經濟的核心是知識的生產與創造,而知識的生產與創造又離不開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因此,科技進步與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決定競爭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這也是我國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發展國際貿易的關鍵。第二,進行科學技術的吸收和應用,加快我國產業的升級換代。第三,推行網絡貿易,開拓國際市場。第四,政府給予適當支持,培養我國的跨國公司。第五,與國際貿易關系協調,維護我國外貿利益。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變化日新月異,企業因技術的改變和創新所導致的無形風險日益增加,國際貿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會產生一系列的國際貿易矛盾與糾紛。因此,我國在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貿大趨勢的同時,一定要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要積極參與國際貿易關系的協調,這是我國在知識經濟時代進行國際貿易和維護自身利益的必要保證。
關鍵詞:服務外包;新趨勢;制約因素;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74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10)11-0044-05 收稿日期:2010-08-28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服務外包已成為當今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和轉移中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服務外包是指作為生產經營者的業主將服務流程以商業形式發包給本企業以外的服務提供者的經濟活動。而以信息技術外包(ITO)、業務流程外包(BPO)等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為主的服務外包是現代高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吸納就業(特別是大學生就業)能力強等特點。前者主要包括系統操作服務、系統應用服務、基礎技術服務;后者主要包括:企業內部管理服務、企業業務運作服務、供應鏈管理服務(見表1)。
目前全球服務外包的市場分布按發包國(地區)和接包國(地區)來看,發包方主要集中在北美洲、歐洲和亞太地區,主要是美國、西歐國家和日本。在發展最為成熟的外包市場中,印度最具競爭力,其份額占全球ITO與BPO市場40%以上。雖然中國承接ITO與BPO的規模仍然遠遠落后于印度,但根據Diamond Cluste的報告,有意向中國采購ITO外包服務的海外采購商數量上升48%,在產品開發及采購服務等對英語水平要求較低的領域,中國作為服務供應地的地位持續迅速上升。
二、全球服務外包發展的新趨勢與特征
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信息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新興市場國家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為全球服務外包創造了有利條件。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預測,未來幾年全球的服務外包市場每年將以30%~40%的速度增長,并且類型將不斷細化。而美國信息產業咨詢公司加特納Gartner的相關預測,2010年全球的服務外包市場將有20萬億美元的規模,顯示了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的巨大潛力。分析全球服務外包發展的相關因素,未來全球服務外包市場將出現以下幾種新趨勢與特征。
(一)全球服務外包市場前景廣闊當前國際服務外包正從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向印度、中國和俄羅斯等發展中國家轉移。隨著全球科技競爭的加劇,產品技術更新速度加快,在普通的服務進行外包的同時,屬于跨國公司總部服務功能的研發服務外包的趨勢正在增強,服務外包正向縱深產業鏈發展,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的長期潛力較大。據美國信息產業咨詢公司加特納(Gartner)的預測,20lO年,發達國家中25%的傳統工作將轉向印度、中國和俄羅斯(崔立勇,2009)。另據統計,在全球1000強企業中,僅有1/3企業參與了離岸服務外包,還有2/3的企業尚未參加到服務外包的浪潮中,可以看出未來全球服務外包市場前景廣闊。
(二)服務外包承接群體增多,離岸方式強化服務外包不局限于發達國家和一些大公司,而許多發展中國家和一些中小企業甚至個人,為了降低成本也將部分業務外包出去;外包客戶也不僅僅將業務流程一攬子托管給某個單一的供應商,而是有選擇地將它們分別外包給特定的承接商,使外包的客戶范圍不斷延伸。至于承接外包的國家也越來越多,除發達國家外,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參與進來,而且各國均具備獨特的價值定位和優勢:愛爾蘭、東歐與發包方具有地域接近性;印度、中國、非律賓擁有大量低成本人才庫;澳大利亞等擁有與發包方的語言文化聯系以及大規模可利用的基礎設施等。印度在承接發達國家服務外包領域遙遙領先,已形成年銷售收入300億美元、其中出口230億美元的服務外包產業,承接全球65%的軟件外包市場業務和46%的其他服務外包市場業務,成為全球最大的提供服務外包的國家。其他一些國家如中國、俄羅斯、韓國、新加坡、泰國等國家也將服務外包業確定為國家發展的戰略重點,并積極承接全球服務外包。因此,隨著眾多的外包群體出現,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競爭將越來越激烈。
(三)業務流程和IT技術相結合是服務外包發展的新趨勢目前全球服務外包業務正逐漸從最基礎的技術層面的外包業務轉向高層次的服務流程外包業務,BPO將繼續保持高于ITO的增長速度。隨著業務范圍逐漸擴展,發包商逐漸傾向于將ITO和BPO業務捆綁,以滿足企業自身技術和業務的需求。也就是說,發包商不僅僅提供單純的技術性外包服務,也提供一些服務性外包,因為在某些服務領域,企業的服務流程與技術結合得越來越緊密,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技術平臺,企業就無法完成高效率的業務流程(吳潔,2007)。如金融業的國際外包包括銀行數據中心、保險核保理賠、股票交易和金融分析等業務,這些業務都可以在亞洲或歐洲的一些具備相應條件的低成本中心進行。通過外包給專業服務商,金融機構可以更專注于自身核心業務,提升競爭優勢。隨著IT業與金融業的交叉和融合,兩者以相互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強化了服務外包的離岸趨勢(朱乾龍,等2007)。
(四)中國和印度已成為全球服務外包的最大基地就承接服務業外包而言,目前中國、印度、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是全球外包市場的主要競爭者。而中國和印度更是吸引發達國家制造業和服務業外包的兩個最大基地。印度憑借語言、電子信息領域的專業人才規模、產業政策以及服務質量等優勢,最具競爭力,其份額占全球ITO與BPO市場40%以上,已經躋身全球離岸服務外包產業的前列,并且占據了80%的離岸外包市場。根據麥肯利和印度軟件協會(Mckinley-NASSCOM)聯合發表的報告,2010年,印度BPO總值將由目前的116億美元增加到1500億美元,ITO,總值由184億美元增加到1500億美元(對外經貿大學課題組,2007)。雖然中國承接ITO與BPO的規模仍然遠遠落后于印度,但根據Diamond Cluste的報告,有意向向中國采購ITO外包服務的海外采購商數量已上升至48%;而在產品開發及采購服務等對英語水平要求較低的領域,中國作為服務供應地的地位持續迅速上升,近年來,跨國公司已把1/3以上的制造業務外包到中國。此外,中國在地理上與韓國及日本接近,在歷史文化方面有長久深入的聯系,有利于中國在亞洲開展ITO和BPO業務,中國的軟件公司已成為日本軟件業外包的主要合作對象。
三、我國服務外包發展的制約因素
國際服務外包迅速發展是服務業全球化蓬勃興起的重要標志,也是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在2009年3月5日召開的十一屆全周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會中,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做出了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咨詢、軟件和創意產業發展,拓展新興服務領域的重要指示。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是我國優化外商投資產業結構的重點方向,不僅是新形勢下全面推進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戰略選擇,也是加快我國服務業發展和升級的客觀要求。目前,我國服務外包產業整體形成了“三大集群”(環渤海產業集群、長三角產業集群、珠三角產業集群)、“東西映射”(中西部地區與東部三大集群發揮各自優勢,開展合作)的格局。近年來我國服務外包產業仍然保持了較快的發展,但相對于全球其他更知名的服務外包目的地,我國在全球服務外包業所占比例還較低。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作為全球服務外包市場上的參與者,服務外包產業也受到較大影響,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約。
(一)服務外包相關的政策和制度相對滯后隨著中國服務外包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企業開始選擇將服務外包轉到中國,但我國現行的許多政策與國際服務外包的發展并不配套,不能滿足服務外包發展的需要,從而嚴重地制約了我國服務業外包發展的開展。另外,服務外包的發展涉及到寬領域、多部門,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進行產業支持,從外包企業的工商登記政策、人才政策到稅收政策、財政政策等,均需要有一整套的優惠政策對服務外包進行扶持。然而,目前我國還沒有相關配套的扶持政策,雖說我國都有政策支持服務外包的發展,但是這些政策僅涉及某一領域,加之有些政策(如稅收)又無法落到實處,政策效應很難體現。同時,政府政策的地域性和不透明性也增加了跨地區和跨國企業的交易成本,阻礙了大型綜合的服務外包企業的發展。
(二)服務外包型企業競爭力不足與印度、愛爾蘭等承接服務外包的強勢國家相比,我國服務外包企業缺乏權威性的行業組織,加上企業規模小、產業聚集度低,抗風險能力差,未形成具有“中國服務”品牌的國際影響和競爭力的大型外包服務企業。國際上軟件外包最高等級的公司是IBM和EDS,他們所接業務金額最大能過一億美元。印度的四大巨頭,如TATA、Infosys和Wipro等,他們的平均業務額在500萬美元,最高能做到上千萬美元,最大的軟件外包公司人數達五六萬人,而我國最大的軟件外包公司只有幾千人。我國外包企業不僅在總體規模上與國際企業差距很大,管理方面也過于粗放,開發流程有待細分,技術人員不成規模。在服務質量與資格認證方面,差距更為明顯,印度的大多數軟件公司通過了IS09000國際質量認證與CMM質量體系認證,如全球每四家拿到SEI-CMM5級認證的企業就有3家是印度企業。雖然最近一兩年我國的服務外包企業也開始重視質量認證,但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服務外包企業競爭力不足制約了我國服務外包的發展。
(三)服務外包市場不夠規范首先,服務業相關的法律體系還有待健全,這主要表現在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而這正是發包方所十分看重的軟環境。我國所承接的國際服務外包中大多都是低端業務,技術含量高的服務業務所占比例很小,這一方面是因為外國企業想要保持技術壟斷以獲取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我國對知識產權保護能力比較弱,為避免技術泄露,外國企業考慮到安全因素最終會將服務外包到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更加完善的國家。其次,服務外包行業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企業提供的服務質量差異較大,中國服務外包企業與外國公司之間缺少可供參考的質量衡量標準。服務外包行業內沒有相關的組織機構或協會,使中國的服務外包企業與外國公司合作過程中缺少有力的聯盟支持。因此,服務外包企業這種單一的操作不利于企業自身以及整個行業的發展,嚴重影響了我國服務外包的發展。
(四)人才資源結構不盡合理我國擁有多所高校,人才儲備比較豐富,也具有人力成本優勢,但這種優勢僅僅是基礎資源優勢,而人才結構則不合理。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雖然多,但大多知識結構單一、專門技能差,大約只有10%的工科大學畢業生能夠勝任服務外包企業的工作。對于國際服務外包產業而言,需要懂技術、精外語、善管理的高端復合型、國際化外包項目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如英語應用的熟練程度在服務外包中的作用非常關鍵,這是因為在合作、交易的過程中雙方通暢的交流非常重要。而我國的專業技術人才在英語聽說方面的能力卻相對較弱。即使中國的技術人員可能有較強的專業技術和項目開發能力,但語言交流能力上的不足和缺乏西方文化意識將嚴重影響其理解客戶要求的能力,從而無法和客戶正常交流,嚴重地阻礙了我國國際服務外包的發展。
四、我國服務業外包的發展路徑
(一)制定發展服務業外包的鼓勵政策措施面對以服務產業為特征的第二輪經濟全球化新浪潮,我國應進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全面參與服務業全球化和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政策措施,盡快建立有關部門協調管理機制,以便對承接服務外包予以統籌并實施宏觀指導和有效監管(王子先,2008)。在財政稅收、投融資、進出口、出口信貸和信用保險、設立境外研發和營銷機構、人才培訓、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勵服務業的“三來一補”,拓展國際服務外包市場。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服務外包提供商,重點吸引歐、美、日等國家來中國設立服務外包企業,帶動提高地區服務外包層次。完善招商引資機制,創新招商方式,推進集聚區招商、網上招商、招商,舉辦形式多樣的服務外包專題招商會、研討會。積極培育服務外包企業及品牌,通過發展信用擔保機構、支持服務外包企業直接融資,扶持其做大做強,參照國際通行做法完善我國服務業的監管體系,更好地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
(二)以發展日韓服務外包市場為突破口,逐步開拓歐美市場
日本和韓國都是國際上服務發包較多的國家,在我國的制造業投資也較多,在國際服務業離岸外包日趨“近岸化”的今天,我國不僅具有進入日韓服務業外包市場的地理優勢,還具有與委托商相似的文化背景,大量熟練運用日語和韓語的高素質服務人才,這些天然的優勢使我國在與印度、愛爾蘭等國在日韓服務業外包市場上的競爭中占盡先機,我國政府應積極推動中日、中韓軟件企業繼續合作,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擴大對日韓服務出口。當然,日韓市場在我國服務外包中占據重要位置,但日韓市場在全球服務外包市場中所占份額較小,只有10%左右,而更大的市場在美國和歐洲,隨著我國促進服務外包發展的“千百十工程”①的實施,對外承接服務外包業務必將不斷擴大。因此,我國在穩步發展日韓服務外包市場的同時,政府部門要及時為企業提供發包國方面的有效信息
服務,引導國內企業與歐美一些大型外包公司進行分包合作,幫助國內企業在歐美建立自己的營銷隊伍,積極開拓歐美服務外包市場,分散風險,不斷擴展市場空間。
(三)加強對服務業外包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國際服務外包業不同于一般服務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其從業人員需要較高綜合素質。國際服務外包的主要接包國印度、菲律賓等國的經驗表明,合理的人才結構是服務外包發展的關鍵之一。如菲律賓為了大力開拓美國外包市場,在教育體系上采用美國模式,并分派專業人員到美國接受培訓,這使得菲律賓擁有一批精通英語、熟悉美國客戶要求的專業人員。因此,我國政府應采取綜合措施加快這一進程:一是加強教育體制改革,抓緊培養大批適用的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重視雙語人才、軟件出口人才的培養,使人才結構呈現梯次狀態。二是搞好專門人才培訓工作,繼續在商務領域人才培訓資金中,安排服務外包公共培訓專項資金,實施“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訓計劃。重點培訓大學應屆畢業生和尚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以及服務外包企業新員工,力爭在幾年內培訓30~40萬承接服務外包所需的實用人才,有效解決服務外包產業人才短缺問題。同時,服務外包重點城市要制定吸引服務外包高級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在居住和其他生活方面給予更大便利,設立專門人才引進資金,加大對高級人才的引進力度,引進具有服務外包專業和語言優勢的海外留學生來本地工作。
(四)進一步辦好服務外包示范城市
國務院于2009年1月15日批準了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成都、南京等20個城市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深入開展了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試點。各個示范城市也日益看重服務外包的美好前景,已經全面進行對當地服務外包產業的大力扶持,但各地相互間如何發掘自身優勢,如何在競爭中始終處于領先、形成核心競爭力是各地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為此,各地應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特征,確定重點發展領域、重點承接國家和地區,實行錯位發展。一是根據當地生產型服務外包的需要,積極引進技術和培養人才,打造核心競爭力;二是對于新型服務外包,要重點規劃建設服務外包集聚區,努力通過區域性的合作形成產業集聚、產業集群,打造區域品牌。此外,各地要加強基地城市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基地內人力資源培養、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建設,為服務外包產業發展需要進行的服務外包技術支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公共信息網絡建設、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建設提供政策性貸款等。
(五)營造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
知識產權法律環境、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機制的建立與企業的誠信是影響服務外包發展的關鍵因素。發包企業和跨國公司把自己業務發包給服務提供商,就會把大量的商業信息,甚至體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商業秘密交給服務提供者。知識產權得到保護相互信任是外包服務合作關系的基礎,這是印度的服務外包業發展得好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大力發展服務外包企業,就必須高度重視營造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按照國際通行的信息保密規則,以嚴格履行合同、保守客戶商業機密為主要內容,要根據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特殊需要完善有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地方保護知識產權和個人信息安全方面的政策法規,并進一步完善保護知識產權法規體系;建立服務外包產業知識產權數據庫,為服務外包企業的知識產權創造、管理和運用提供信息服務;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各職能部門的作用,依法打擊知識產權各種違法行為,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形成尊重知識產權的氛圍。
參考文獻:
崔立勇,2009-06-18訪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執行主席、國際外包中心全球董事鄭雄偉[N]中國經濟導報
對外經貿大學課題組,2007國際服務外包發展趨勢與中國服務外包業競爭力[J],國際貿易(8)
王子先,2008,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優化外商投資產業結構[EB/OL].http//:省略.04-10
吳潔2007,國際服務外包發展的新趨勢與對策路徑[J],國際經濟合作(5)
于曉峰,2009,2008年我國接包執行額近47億美元[R]第七幅大連軟交會主論壇
[關鍵詞] 經濟放緩主要行業對外貿易
受全球性經濟放緩影響,我國的紡織、鋼鐵、農業等主要行業的對外貿易都相繼遭受嚴重沖擊。從2007年12月到2008年7月起以上主要行業的對外貿易基本保持上升趨勢,但在2008年7月之后,發生很大變化。
一、對紡織業影響及趨勢分析
1.紡織服裝業進出口值減增幅度大。如圖1所示,全球經濟放緩以來(即2008年7月份以來),我國紡織品服裝月度進出口值由2008年7月的202.6億美元下降到2009年2月的76.8億美元。月增長率從2008年7月的19.2%大幅度下降到2009年2月的-52.1%。2月份進出口值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31.6%。2009年3月份其進出口值回升至133.4億美元,月增長率也由2009年2月的-52.1%大幅回升至2009年3月的73.7%,3月份進出口值比2008年同期也上漲了1.3%。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
2.紡織品月進出口值的變化趨勢與紡織服裝業變化趨勢相似。如圖2所示,除2008年2月,從2007年12月到2008年6月我國紡織品月進出口值一直保持上升趨勢,由2007年12月的64億美元大幅上升為2008年6月的129.7億美元。2008年7月份以來,我國紡織品月進出口值開始減少,由2008年6月的129.7億美元大幅下降到2009年2月的35.7億美元。月增長率也從2008年6月的89.3%下降到2009年2月的-35.2%。2月份進出口值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46.3%。2009年3月其進出口值回升至59.1億美元,月增長率由2009年2月的-35.2%大幅回升至2009年3月的65.5%,但3月份進出口值仍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7.7%。
3.紡織品進口影響小于出口.如圖2所示,全球經濟放緩以來,對紡織品的進口影響較小,除2009年1月,進口值基本保持在10億美元與13.6億美元之間。對紡織品出口影響較大,紡織品出口影響及趨勢與紡織品進出口總額相似,2009年2月為最低點,3月份開始反彈。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
4.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值先降后增,增幅大于降幅。如圖3所示,我國服裝及衣著附件月出口值由2007年12月的96.4億美元上升到2009年7月的110.50億美元。從2007年12月到2008年8月我國服裝及衣著附件月出口值波動上升,由2007年12月的96.4億美元上升為2008年8月的125.4億美元。月均增幅為5.14%,全球經濟放緩以來(即2008年7月份以來),我國服裝及衣著附件月出口值開始下降,出口值由2008年8月得125.40億美元下降到2009年1月的105.07億美元,月均降幅只有4.07%。說明全球經濟放緩對2008年8月~2009年1月服裝及衣著附件月出口值影響很小。2009年2月降到最低點,出口值僅有41.12億美元,月降幅為-60.87%,與2008年同期下降57.93%。2009年3月服裝及衣著附件月出口值開始回升,由2009年3月的74.32億美元上升到2009年7月的110.50億美元,月均增幅為24.78%,遠高于全球經濟放緩之前的增幅,說明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值受影響較小,回升快。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
二、對鋼鐵業的影響及趨勢分析
1.鋼材的月進出口值降幅大于增幅。如圖4所示,2007年12月到2008年8月,全國鋼材進出口值都保持較為穩定的上升趨勢,月進出口值由2007年12月的54.9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8月的109.8億美元。全球經濟放緩以來,我國鋼材的月進出口值由2008年8月的109.8億美元大幅下降到2009年5月的29.28億美元。月增長率從2008年8月的9%下降到2009年5的-11%。2009年6月到7月進出口值有上漲趨勢,月增長率分別為3.65%和11.69%,但進出口值仍低于2008年同期。
2.鋼材進口反彈幅度大于出口。如圖4所示,全球經濟放緩對鋼材出口的影響大于進口的影響,2009年4月―7月鋼材出現逆差,逆差額分別為1.77億美元、2.32億美元、3.61億美元和1.96億美元,逆差額有減小的趨勢。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
三、對農業的影響及趨勢分析
1.農產品進出口額降幅大,反彈期長。如圖5所示,從2007年12月到2008年7月我國農產品月進出口值雖有波動,總體均保持上升趨勢。由2007年12月的84.4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7月的92.1億美元。全球經濟放緩以來(即2008年7月份以來),我國農產品月進出口值由2008年7月的92.1億美元下降到2009年2月的53.8億美元,月增長率從2008年7月的9.9%下降為2009年2月的-11.1%。2月份進出口值亦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15.9%。2009年4月其進出口值回升至74.9億美元,月增長率由2009年2月的-11.1%回升至2009年3月的32.16%和4月的5.34%,但2009年4月的進出口值仍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13.21%。
2.農產品進出口額出現最低點不同。如圖5所示,出口額到2009年2月為最低點,出口額為21.6億美元,3月出現反彈,3月~4月份出口額分別為30.4億美元和31.5億美元。農產品進口額到2009年1月為最低點,進口額為29億美元,2月出現反彈,2月~4月份進口額分別為32.2億美元、40.7億美元和43.4億美元。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
3.對主要農產品的影響及趨勢分析
(1)對大豆的進口影響小。如圖6所示,我國大豆的月進口量從2007年12月的293萬噸上升到2009年7月的439萬噸。從2007年12月到2008年9月我國大豆的月進口量一只保持波動上升,由2007年12月的293萬噸上升到2008年9月的414萬噸。雖然2008年10月其進口量驟降為212萬噸,但之后一直保持較穩定的月進口量,2009年1月份略有降低后穩步回升。到2009年7月,其進口量為439萬噸。其進出口值可以看出,全球性經濟放緩對我國大豆的進口影響很小。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
(2)食用植物油的月進口量已擺脫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如圖6所示,我國食用植物油的月進口量從2007年12月的67萬噸上升到2009年7月的93萬噸。從2007年12月到2008年12月,我國食用植物油的月進口量較為穩定,月進口量從2007年12月的67萬噸上升到2008年12月的75萬噸。2009年1月份進口量卻驟降至29萬噸,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48.2%。2009年2月份開始,其進口量雖有回升趨勢,由2009年1月的29萬噸回升至2009年7月的93萬噸,高于2008年同期進口量27.40%,說明食用植物油的月進口量已擺脫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
(3)谷物及谷物粉月進口量受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較小。如圖6所示,2008年7月以前,我國谷物及谷物粉月進口量總體處于下降趨勢,由2008年1月的21萬噸下降到2008年7月的9萬噸。全球經濟放緩以來,谷物及谷物粉月進口量仍為小幅下降,由2008年7月的9萬噸下降到2009年1月的8萬噸。2009年2月份谷物及谷物粉月進口量開始穩步上升,2009年2月的27萬噸上升到2009 年6月的38萬噸,2009年7月又有些回落,進口值為24萬噸,遠高于2008年同期的9萬噸。說明谷物及谷物粉月進口量受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較小。
(4)大米出口量處于不穩定狀態。如圖7所示,我國大米的出口量從2007年12月的19萬噸下降到2009年7月的4.92萬噸。從2007年12月到2008年3月我國大米的出口量都保持較高水平,月出口量分別由2007年12月的19萬噸上升到2008年3月的26萬噸。到2008年4月其出口量驟降為3萬噸,此后月出口量一直較低。2008年8月出現小幅上升,月出口量為10萬噸,之后的出口量又持續放低,2009年1月我國大米的出口量也僅為4.52萬噸。2009年4月,其出口量回升至13.9萬噸,比2008年同期上漲了363%。但7月份又回落到4.92萬噸。說明全球經濟放緩以來,我國大米出口一直處于不穩定狀態。
(5)玉米出口量降幅大。如圖7所示,我國玉米的出口量一直較低,從2007年12月的4萬噸下降到2009年4月的不足萬噸。其中2008年的5月、9月及2009年的1月~4月,其月出口量均不足萬噸,全球性經濟放緩對其影響亦相當之大,2009年7月玉米的出口量為1.11萬噸,比2008年同期基本相同。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
四、對汽車業的影響及趨勢分析
全球經濟放緩對汽車進口影響較小,但進口值回升幅度較慢。如圖8所示,我國汽車的月進口值由2007年12月(包括底盤)的12.7億美元,下降到2009年2月的8.09億美元。2007年12月到2008年8月汽車的月進口值一直小幅上升,由2007年12月的12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8月的14.4億美元。2008年8月以來,月進口值開始小幅下降趨勢。2009年3月汽車進口值開始回升,但回升幅度較小。2009年3月~6月汽車進口值月增長率分別為16.68%、-1133%、8.24%和-0.11%,到2009年7月我國汽車的月進口值才有較大增值,7月進口值為12.24億美元,月增幅為35%。但2009年7月進口值仍低于2008年同期的14.1億美元。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
五、對成品油影響及趨勢分析
1.成品油月進出口值影響幅度大且回升幅度小
如圖9所示,2008年7月以前,我國成品油月進出口值從2007年12月的27.7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7月的60.13億美元,月平均增幅率為13.03%。2008年7月以后,我國成品油月進出口值處于下降趨勢,到2009年1月為最低點,進出口值為13.49億美元,月平均降幅為-19.05%。2009年2月成品油進出口額開始小幅回升,2009年7月進出口值為28.1億美元,月平均增幅為14.88%,高于全球性經濟放緩之前的月平均增幅,但低于全球性經濟放緩之后的月平均降幅,說明成品油進出口值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恢復到全球性經濟放緩之前的水平。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
2.成品油的月進出口量影響較小
如圖10所示,我國成品油的月進出口量從2007年12月的386萬噸上升到2009年7月的595萬噸。從2007年12月到2008年的5月,其進出口量有較明顯的上升,由2007年12月的386萬噸上升到2008年的5月的605萬噸。之后其月進出口量又從2008年的5月的605萬噸下降到2008年10月的326萬噸。在2008年12月其進出口量回升到680萬噸。2009年1月開始,其月進出口量雖又有所下降,由2008年12月的680萬噸下降到2009年3月的474萬噸,2009年7月小幅回升至595萬噸。如圖10所示,我國成品油的月進出口量總體水平仍是較為穩定的。全球經濟放緩以來,從2008年8月的471萬噸小幅下降到2008年10月326萬噸,2008年11月很快得到回升,可見全球性經濟放緩對我國成品油的進出口量影響較小。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
六、結論
通過以上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性經濟放緩以來,鋼鐵業、紡織業以及農業中部分農產品如玉米、食用植物油等所受影響較為嚴重,在全球性經濟放緩后,其進出口額均有明顯下降;成品油的進出口量在全球性經濟放緩前后變化不大,其進出口額卻持續下降,可見其所遭受的沖擊也相當之大;汽車與汽車零件的進出口額在全球性經濟放緩前后總體變化不是很大(除2009年2月)。但我們也應看到,2009年2月份之后,我國外貿進出口值及各主要行業內的部分產品進出口仍保持較高的增長趨勢,且較為穩定。根據以上影響及趨勢走向,政府可采取相應外貿政策調整不同行業的進出口貿易,使我國對外貿易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安全標簽是指具有一定安全、防偽功能,以及特定功能性需求的標識,在物聯網時代,安全標簽融合了印刷、包裝、防偽、識別、RFID、大數據、云計算、新材料等諸多技術領域,是標簽行業中最具發展前景的領域之一,其發展前途深刻影響著公共安全及品牌保護市場。
SDS+SLE聯手打造最具專業性平臺
第一屆中國國際安全標簽技術與貿易展覽會(SLE)和第十屆中國國際證卡票券安全技術展覽會暨論壇(SDS)同期舉辦。后者已成功舉辦9屆,是目前中國高級安全印刷、特種印刷以及品牌防偽領域內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專業平臺。兩大展會同期舉辦能夠充分吸引國內外安全、防偽技術相關供應商和應用單位的參與,將交流、貿易效應最大化。
打造中國安全標簽領域第一展
主辦方于安全印刷、品牌保護領域耕耘十載,擁有豐富的品牌用戶資源,將精選來自于印刷、包裝、品牌企業中的上萬條數據進行專業化的觀眾邀請工作,同時與多個行業協會、專業媒體聯合組織專業觀眾參觀團。7000平方米展區,匯集200家專業展商,打造中國品牌保護領域第一展!
匯集全產業鏈,拓展無限商機
本次展會將涵蓋全球安全標簽從設備、原材料、安全防偽技術、制造、識別設備以及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技術與產品,同時邀請了國內外內上下游企業、相關品牌企業和終端應用單位參觀交流、洽商。
立足中國,聚焦全球市場
同時,不僅將邀請來自全球各地的安全標簽供應商進行展覽展示和交流互動,也將邀請來自除中國之外的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應用單位到會交流、考察、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