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神經修復恢復方法范文

        神經修復恢復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神經修復恢復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神經修復恢復方法

        第1篇:神經修復恢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吻合神經 指側方皮支皮瓣修復 手指遠端缺損

        The Effect of Lateral Cutaneous Branch Chain Flap of Anastomosis Nerve Repairing Distal Finger Wound

        ZHU Jia-ping ZONG Peng-fei PENG Liu-fe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People's Hospital of Dongxiang District;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teral cutaneous branch chain flap of anastomosis nerve repairing distal finger wound.Methods A total of 44 patients with distal finger woun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20 to March 2020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22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repaired with the dorsal cutaneous nerve of fingers nutrient vessel skin flap repair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paired with lateral cutaneous branch chain flap of anastomosis nerve, the survival rate of skin flap,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finger function recovery,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dex(blisters, bruises, swelling, poor cold resistance, painless scar), pain and satisfaction of skin flap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survival rate of fla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0.00%, which was higher than 95.45% of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90%, which was higher than 77.27%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incidence of blisters, bruises, bloats and poor cold resista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painless scar and pain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skin fla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45%, which was higher than 81.81%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Conclusion The lateral cutaneous branch chain flap of anastomosis nerve repairing distal finger wound is effective, which can improve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functional recovery for affected limbs,reduce the incidence of blisters, bruises and swelling,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flap, the utility model has good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and is a good method for repairing distal finger wound.

        Keyword:Anastomosis nerve; Lateral Cutaneous Branch Chain Flap; Distal finger defect;

        手指遠端缺損(distal finger defect)是臨床常見創傷,因為創面伴有神經、肌腱損傷,修復難度較大[1]。傳統的皮瓣修復,存在角度缺血,手術成功率較低,且患者治療時間較長[2]。隨著臨床不斷的研究,皮瓣修復技術逐漸呈現出多樣化。研究顯示[3],吻合神經的手指皮支鏈皮瓣修復技術,不僅能有效修復皮膚、保留殘指的長度,還有助于指端感覺恢復,但是具體的臨床應用效果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本研究結合2020年6月-2021年3月在我院治療的44例手指遠端缺損患者臨床資料,觀察吻合神經的指側方皮支皮瓣修復手指遠端創面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6月-2021年3月在撫州市東鄉區人民醫院治療的44例手指遠端缺損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2例。對照組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齡23~54歲,平均年齡(34.18±3.10)歲;缺損部位:拇指8例、食指9例、中指5例。觀察組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齡21~52歲,平均年齡(34.70±2.98)歲;缺損部位:拇指8例、食指9例、中指5例。兩組均伴有骨質、肌腱外露,甲片及甲床的缺損。兩組年齡、性別、缺損部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均為距離指腹遠側橫紋2 mm以遠的指腹缺損,或甲根部以遠的軟組織缺損;(2)無患指端既往外傷史。排除標準:(1)合并肝、腎、心腦血管等嚴重系統疾病;(2)合并嚴重指骨骨折或伴有多量骨質缺損;(3)依從性較差,不能配;(4)隨訪資料不完善。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指背皮神經營養血管皮瓣修復:均采用臂叢神經麻醉,手指遠端創面常規處理,以掌背動脈和指背動脈投影皮瓣的軸心線為皮瓣旋轉點。根據創面設計皮瓣,先在皮瓣近端切口,找到指背皮神經并游離結扎,再切開皮瓣兩側緣至深筋膜,于伸肌腱表面解剖游離皮瓣,然后切開蒂部皮膚,形成寬度0.7~1.0 cm的筋膜蒂,逆行掀起皮瓣游離至旋轉點平面。再經明道轉移至受區,端端吻合皮瓣所攜帶的指背神經與受區指固有神經。供區取同側臂內側全厚皮片植皮,加壓包扎固定。

        1.3.2 觀察組

        采用吻合神經的指側方皮支皮瓣修復:和麻醉和術前準備均同對照組,以患指指動脈皮支血管鏈為供血基礎的手指側方,逆行皮瓣進行修復。于食指近尺骨側面,設計皮支皮瓣,于患肢中節取蒂部為旋轉點,切開皮瓣側緣,尋找固有動脈神經。沿尋找固有動脈表明游離皮瓣,對固有動脈皮支進行切斷結扎術。然后沿皮瓣筋膜蒂切開皮膚至真皮下,依次牽開于皮膚兩側,充分暴露筋膜,在切口軸線縱向游離筋膜,直至皮瓣遠端側緣位置,蒂部寬約4.5 mm。自皮瓣近端向遠端游離,以皮瓣旋轉點為中心,將皮瓣旋轉,完全覆蓋創面,確保皮瓣完整,移至遠端創面進行修復,修復過程中確保皮瓣神經皮支與創面神經殘端吻合,皮瓣處烤燈進行保溫處理。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皮瓣存活率、患指功能恢復優良率、術后恢復指標(水泡、淤紫、臃腫、耐寒性差、無痛性瘢痕)、疼痛度、皮瓣滿意度。功能恢復優良率[4]:(1)優:皮瓣存活,患指屈伸指活動基本正常,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2)良:皮瓣存活,患指功能部分恢復,對日常生活有輕微影響;(3)差:皮瓣存活,患指功能恢復不佳,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疼痛度評分[5]: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依據疼痛程度分為無痛、輕度、中度以及重度,依次記為0、1~3、4~6、7~10分,評分越高疼痛度越大;皮瓣滿意度[6]:采用治療滿意度調查表,90分以上為滿意,89~61分為基本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分為100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包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皮瓣存活率比較

        觀察組皮瓣存活率為100.00%(22/22),與對照組的95.45%(21/2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34,P=0.401)。

        2.2 兩組患指功能恢復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患指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水泡、淤紫、臃腫、耐寒性差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無痛性瘢痕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疼痛評分位(4.56±1.02)分,與對照組的(4.78±0.89)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18,P=0.061)。

        2.5 兩組皮瓣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皮瓣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指功能恢復優良率比較[n(%)]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發生率比較[n(%)]

        表3 兩組皮瓣滿意度比較[n(%)]

        3 討論

        手指是人體重要的肢體,具有特殊的功能,手指遠端損傷,最大化保留患指長度是患者迫切的愿望[7-9]。手指遠端損傷皮瓣修復方式較多,不同修復方式效果存在差異,對患肢功能恢復也存在不同影響[10]。研究顯示[11,12],指側方皮支是固有動脈的較粗的4支背側皮支,且處于近節指骨中段和遠側,皮瓣質地良好,手術操作簡單,可促進皮瓣成活率。同時該位置皮瓣攜帶固有神經皮支,如果與患指神經端吻合,可促進患指功能恢復[13]。但是在修復手指遠端創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仍有待大樣本數據證實[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皮瓣存活率為100.00%,與對照組的95.4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吻合神經的指側方皮支皮瓣修復手指遠端缺損皮瓣存活率與指背皮神經營養血管皮瓣修復效果基本相似。同時觀察組患指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0.90%,高于對照組的7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吻合神經的指側方皮支皮瓣修復患指功能優良率高,進一步表明吻合神經可促進患指功能恢復,該結論與楊煥友等[15]的報道基本相似,分析認為吻合神經皮瓣攜帶了固有神經皮支,可更好的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從而提高患指功能恢復優良率。觀察組水泡、淤紫、臃腫、耐寒性差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痛性瘢痕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吻合伸進指側方皮支皮瓣修復手指遠端缺損術可降低,降低皮瓣水泡、淤紫、腫脹及耐寒性發生率,從而促進皮瓣滿意度。可能與皮支鏈皮瓣是通過動脈皮支形成的血管結構,可直接為其提供血供,接近生理性皮瓣,可避免或預防術后血運障礙有關。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選擇修復方式時,可不用考慮疼痛因素。此外,觀察組皮瓣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該修復方式患指功能恢復良好,術后血運良好,可避免水泡等癥狀發生,從而確保良好外觀效果有關。

        綜上所述,吻合神經的指側方皮支皮瓣修復手指遠端創面效果確切,且可提高患指功能恢復優良率,降低術后水泡、淤紫、臃腫、耐寒性發生率,提高皮瓣治療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楊煥友,李穎,王斌,等.兩種改良指側方島狀皮瓣修復拇指指腹缺損的療效觀察[J].中華燒傷雜志,2016,32(7):432-433.

        [2]Balan JR.Free toe pulp flap for finger pulp and volar defect reconstruction[J].Indian J Plast Surg,2016,49(2):178-184.

        [3]侍朋舉,張文龍,趙剛,等.攜帶指背神經的指動脈背側終末穿支逆行島狀皮瓣在修復指端缺損中的應用[J].中國醫師雜志,2015,17(12):1848-1850.

        [4]Liu J,Song D,Xu J,et al.Use of Free Modified Innervated Posterior Interosseous Artery Perforator Flap to Repair Digital Skin and Soft Tissue Defects[J].Indian J Surg,2015,77(Suppl 3):886-892.

        [5]王輝,楊曉溪,張劍鋒,等.第2-5指近節側方帶指固有神經背側支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修復同指指端皮膚軟組織缺損35例[J].中華燒傷雜志,2016,32(4):233-235.

        [6]Kinsella A,Yong L,Davidson DM.An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dorsal branches of the digital nerves[J].J Hand Surg Eur Vol,2017,42(4):425-426.

        [7]吳波,廖蘇平,危蕾,等.手指側方皮支血管鏈皮瓣和指動脈島狀皮瓣修復指端缺損的療效比較[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6,32(6):464-465.

        [8]林宏偉,鄒育才,趙資堅,等.手指帶蒂皮瓣逆行轉移修復指端缺損的臨床觀察[J].實用手外科雜志,2015,29(2):179-180.

        [9]肖寧,王祎,戴黎明.腕橫紋皮瓣游離移植修復手指皮膚缺損[J].創傷外科雜志,2015(4):370-380.

        [10]Yorlets RR,Busa K,Eberlin KR,et al.Fingertip Injuries in Children:Epidemiology, Financial Burden, and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J].Hand(N Y),2017,12(4):342-347.

        [11]張海永,郭廣惠.指掌背血管鏈皮瓣修復手指中末節皮膚軟組織缺損[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5,31(2):155-156.

        [12]伍美藝,徐亞非,邱輝,等.應用指側方皮支鏈皮瓣修復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35例[J].實用手外科雜志,2016,30(2):204-205.

        [13]李曉亮,譚桂豫,鞏凡,等.鄰指皮瓣與腹部帶蒂皮瓣修復指背皮膚缺損的臨床療效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16,38(8):683-685.

        第2篇:神經修復恢復方法范文

        1 臨床資料

        2007年9月我院內科應用高壓氧及腦細胞保護劑成功救治一例電擊傷心肺復蘇后持續植物狀 態(PVS)。患者,王某,男,22歲,病案號66297,于2007年8月14日高空作業時被高壓電擊 傷,意識喪失,呼吸心跳驟停。經搶救心臟復跳,經呼吸機輔助呼吸1周后自主呼吸恢復撤 機。但是一直昏迷,繼而轉入持續植物狀態,臨床表現為:①不認識家人,僅有無意識活動 ,不能執行指令;②呼吸、心跳及血壓、體溫正常;③有睡眠-覺醒周期;④思維及語言表 達欠缺;能自助睜眼或在刺激下睜眼;⑤眼球無目的的跟蹤運動;⑥丘腦下部及腦干功能基 本保留,上述表現持續1月以上。本例患者符合1996年我國急救醫學會制定的PVS診斷標準 [1]。本例患者經HBO及護腦藥物(復方麝香注射液、神經節苷脂、長春西汀)等藥物治 療45天后 ,意識逐漸轉清,PVS的表現有所逐漸好轉, 115天后能夠識家人,能正確回答部分問題, 能自行行走及進食,偶有小便失禁。8個月后隨訪,生活基本自理,能干部分體力勞動。

        2 討論

        目前國內文獻報定HBO治療PVS患者總有效率為5.7%~80.8%%,基本痊愈率即意識恢復率 為22. 9%~32.5%[2-4]本文報道1例PVS患者,45天后PVS癥狀逐漸恢復,115天基本痊愈。 8個月 后生活基本自理,能干一般體力勞動,效果如此之好,我們認為與以下治療方法有關。①P VS應盡早、長程HBO治療,因文獻報道HBO可促進缺血缺氧性腦損害后的神經膠質細胞反應激 勵星狀型膠質細胞表達堿性成纖維生長因子,從而促進腦組織損傷部位新生毛細血管形成, 神經軸突再生,神經芽生長,對腦組織功能重組產生積極影響[5]。②保護及修復損傷腦細胞的藥物:如復方麝香注射液、神經節苷脂對治愈PVS也起到了重要 作用。正如文獻報道,在常規治療重度腦損傷的基礎上加用復方麝香注射液,可顯著減輕腦 損害程度[6];靳凌等研究結論:神經節苷脂具有顯著的腦保護作用[7]。

        綜上所述,HBO及保護腦細胞的藥物復方麝香注射液、神經節苷脂治療1例PVS患者取得滿意 療效,與文獻報道一致,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制定我國持續性植物狀態診斷標準專家討論會》會議摘要[J]急診醫學 雜志,1996,5:95

        [2] 王普清,羅韻文,羅文浩.高壓氧綜合治療持續性植物狀態患者的療效及其 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3):167-168

        [3] 孫琳,孫選.高壓氧綜合治療持續性植物狀態患者52例療效觀察[J].現代醫 院,2005,5(8):55-57

        [4] 陳丹、楊大鑒,胥方元,等.高壓氧綜合治療對持續性植物狀態的促醒作用評 價[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170

        [5] 余海,宋連文,田潤井,等.高壓氧在神經修復與再生過程中的作用及分子 學機制[J].現代康復,2001,5(3):48-49

        第3篇:神經修復恢復方法范文

        近年來,由于脊髓損傷、腦血管意外等疾病的頻繁發生,對神經修復的研究也被廣泛關注。大量研究結果顯示,中醫藥療法對神經再生恢復細胞的病理損傷以及促進神經元生長等多方面具有臨床價值。

        1 中藥對神經再生的作用機制

        1.1 黃芪 黃芪在臨床中應用十分廣泛,對黃芪的藥理作用研究顯示:黃芪具有清除自由基,抵抗脂質過氧化反應等作用。其含有微量元素硒,硒能提高血中環磷腺苷的濃度,有利于神經細胞的增殖和雪旺氏細胞的生長。劉儒森等[1]通過研究黃芪對兔周圍神經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發現:黃芪可以阻止周圍神經內部腔隙間隔綜合征發生,清除自由基,有促神經細胞生長的作用,對周圍神經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保護作用。

        1.2 當歸 當歸有較強的抗凝血、抗氧化作用,能夠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對缺血損傷更具有保護作用。夏泉等[2,3]在對當歸藥理作用及當歸注射液對大鼠鉗夾傷后氧自由基濃度的影響研究中發現,當歸促進神經再生的原因是由于其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通過促進神經的血液循環,提供神經再生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從而提高全身的物質代謝,促進神經的再生。

        1.3 人參、丹參、黨參 這三種參均具有促進蛋白質合成,促進神經再生等作用。有報道,人參皂甙對軸突延伸具有促進作用,對細胞弛緩素-β引起的軸突變形具有抑制作用。雌激素參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影響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4]。有關學者對局灶性腦缺血后研究發現,雌激素對海馬齒狀回神經元再生具有促進作用[5]。人參皂甙具有雌激素樣的作用,能對抗β淀粉樣蛋白引起的神經膠質細胞增生和神經元損傷的作用[6],但人參皂甙是否通過雌激素樣作用機制發揮與雌激素相似的神經保護作用,仍處在初步研究階段。

        丹參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等功效,具有一定的抗腦缺血、抗血栓、改善微循環及促進組織修復與再生的作用。以丹參為主要成分的復方丹參注射液是一種傳統的中成藥制劑,主要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在臨床上用于改善微循環,很多學者都注意到微循環的改善對神經再生具有促進作用[7]。丹參注射液可促進細胞再生時的DNA合成和細胞分裂增生過程,丹參素能抗血小板聚集,減少血小板,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對抗凝血功能有抑制作用,還能促進纖維蛋白降解,因此被用于治療腦缺血,防治血小板聚集,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黨參可抑制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明顯降低全血比黏稠度,有效抑制體內外血栓形成,顯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漿血栓素TXB2水平。研究者認為黨參可以促進DNA和蛋白質的合成,提高能量代謝,增強體質,從而有利于神經元的活動性以及受損傷后的再生能力[8]。

        2 中藥復方及注射劑對神經再生的作用機制

        2.1 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湯出自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是中醫治療肢體癱瘓的經典方劑。由黃芪、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七味藥組成,具有補氣、活血、通絡之效,是治療缺血性中風的傳統名方。此方中重用黃芪至四兩,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通經絡,并助諸藥之力,為君藥;臣配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佐以川芎、桃仁、紅花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諸藥合用,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具有改善周圍血液循環,增加機體抗缺氧能力;川芎、赤芍、當歸、地龍、桃仁、紅花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從而消除血管損傷因素,改善局部血供,促進周圍神經的恢復和生長。

        2.2 其他復方 為了能更好的發揮中藥對神經再生的作用機制,許多學者通過試驗研究出由補陽還五湯等加減化裁而來的復方中藥。復方紅芪提取液中含有紅芪、當歸、川芎等中藥,此復方制劑具有益氣、活血、通絡、補腎之功效,主要成分是紅芪多糖,可顯著促進巨噬細胞的活性,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明顯降低血漿中過氧化脂質的含量,提升血紅蛋白比值,促進RNA的合成及周圍神經再生[9,10]。

        周圍神經損傷后,損傷遠段軸突發生Walle變性,髓鞘和軸突完全解體,最后消失。理氣補血湯由黃芪、黨參、川芎等組成[8],可促使軸突生長,髓鞘生成,并逐漸趨于成熟,使軸突直徑、髓鞘厚度逐漸增大。腰痛靈栓劑和脊髓康,可抑制炎癥發生,減少膠原纖維數量,增加神經髓鞘數量,防止損傷脊髓區再生軸突屏障的形成,起保護和營養神經元細胞的作用,激動神經纖維修復和再生[11、12]。

        2.3 中藥注射劑 目前,以中藥有效成分提取制成的注射劑,在預防和治療腦血管疾病等方面,有其獨特的療效,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其治療不僅副作用小,而且對神經細胞也有不同程度的保護作用。在應用舒血寧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時,發現其具有活血祛瘀、通脈活絡的功能,可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有報道指出,中藥注射劑具有清除自由基,增加腦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蛋白質合成,修復受損傷組織,促進神經病變盡快修復等作用[13~15]。

        3 討論

        脊髓損傷(SCI)嚴重程度與最初的神經組織的創傷及繼發變性階段的細胞分子反應有關,繼發階段主要包括興奮毒性、缺血、自由基的形成,炎癥反應和水腫,這些改變均可導致軸突損傷和細胞死亡。中醫藥神經再生作用機制主要表現在:抗神經細胞凋亡的作用;降低自由基水平的作用;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對抗鈣內流的作用;促進蛋白合成的作用;降低興奮性氨基酸損害的作用;擬雌激素作用。神經細胞損傷后沒有充足的血液供應,無法獲得氧、蛋白、葡萄糖以及其他營養物質的供應,導致毛細血管和小的動、靜脈改變以及引起血供障礙。中醫中補氣活血、活血化瘀、通絡生新、滋肝補腎等作用是促進神經修復的基本治療依據。中藥中的補氣藥、活血祛瘀藥、清熱藥等均具有清除自由基、增加腦血流量、改善微循環、降低血脂、抗凝、抑制血小板功能等作用。從中醫氣與血等基礎理論上來講,傳統治療方法在神經再生的修復中是有很好的臨床效果。中藥復方的作用機理則需要深入研究來論證。而且提取中藥有效成分制成注射劑的安全性方面目前存在爭論,有關學者提出有效成分提取和生產技術需要進一步提高[16]。

        很多資料研究表明,中藥對腦功能保護、肢體功能恢復顯示了較好的效果,對神經再生有促進作用,可為神經系統損傷疾患治療提供可靠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劉儒森,郝桂蘭,張德光.黃芪對兔周圍神經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3,20(6):505-507.

        [2] 夏泉,張平,李紹平,等.當歸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時珍國醫國藥,2004,15(3):282.

        [3] 楊萬同.中藥當歸對神經組織氧自由基濃度及脂質過氧化影響的試驗研究.中國創傷雜志,2000,23(4):279.

        [4] 章培軍,呂永利,賴紅,等.氧自由基損傷海馬神經元及人參皂苷的保護作用.解剖科學進展,2000,6(3):264-266.

        [5] 張可蘭,李妍怡.單味中藥及其提取物促周圍神經再生的研究概況.甘肅中醫,2006,19(2):46-48.

        [6] Wang M,Lu YP,Zhu GP,et al. Effects of oestrogen on Ischemia-induced Neurogenesis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rats.Zoological Research, 2007,28(11):88-94.

        [7] Li J,Wei YZ,Fan ZG.Present research oil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5,9(41):108-111.

        [8] 廖文,張慶富,趙永歧.復方丹參對周圍神經再生的影響.中國康復,2004,19(3):131-133.

        [9] 邵小鵬,劉勇.川芎嗪對大鼠局部腦缺血星形膠質細胞的影響.交通醫學,2001,15(4):362-364.

        [10] 魏光如,姜保國,趙富強.復方紅芪減方對周圍神經再生影響的實驗觀察.中國臨床康復,2004,8(7):1310-1311.

        [11] 姜保國,黨育,徐海林,等.局部應用復方紅芪對周圍神經損傷修復后影響的試驗研究.中華手外科雜志,2002,18:40-42.

        [12] Wang BJ,Wang HM.Experim ental Studies of the Promoting Effects of Liqi Buxue Decoction on Regeneration and Repairation of Injured Peripheral Nerve.Chinese J Trad Med Traum & Orthop,2002,10(6):24-27.

        [13] 羅才貴,鄧國忠,張沖,等.腰痛靈栓對大鼠炎性神經根的修復與再生機理研究.四川中醫,2007,25(2):23-26.

        [14] Wang JW,Wu M,Ma Y.Experiment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elf-draf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prescription for spinal cord injury.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6, 10(35):16-19.

        [15] 馬艷,汪荷,張敬,等.中草藥注射劑在腦梗死后神經功能康復中的作用.中國臨床康復,2004,8(16):3138-3139.

        第4篇:神經修復恢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足部皮膚缺損;顯微外科修復;皮瓣;成活率

        足部為人體負重的關鍵部位,由于外傷、疾病等導致足部皮膚缺損、壞死潰瘍、繼發感染等現象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又加之足部皮膚相對較厚,皮下組織相對致密,因此治療發生缺損后修復治療的成功率相對較低。近幾年有研究顯示,顯微外科修復治療在足部皮膚缺損修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足部皮膚缺損的顯微外科修復實例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行顯微外科修復治療的足部皮膚缺損患者的臨床資料展開了回顧性分析,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中資料來源于我院收治的行顯微外科修復治療的足部皮膚缺損患者,抽取其中的23例作為研究對象,包括有男15例,女8例,年齡6-57歲,平均(32.4±12.3)歲,23例患者中包括:足背皮膚缺損者6例,足跟皮膚缺損者5例,足底皮膚缺損者5例,外踝皮膚缺損合并骨3例,內踝皮膚缺損合并骨外露者2例,跟腱缺損者2例。缺損面積在4cm×5cm-16cm×25cm之間。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將以上統計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進行整理,針對患者的一般資料、皮膚缺損類型、修復方法以及治療隨訪效果等展開回顧性分析。

        1.2.2顯微外科修復方法將創傷處進行徹底的清潔和消毒后,根據足部創面缺損的部位、面積以及功能修復要求、局部血管條件等對相應的修復術進行選擇。針對內踝和外踝皮膚缺損行足背皮瓣順行轉為修復術,針對足底皮膚缺損者行足底內側皮瓣轉移修復術,足跟皮膚缺損者行小腿外側皮瓣逆行轉為修復術,足背皮膚缺損行胸臍皮瓣移植修復術,針對跟腱缺損者行帶闊筋膜的股前外側皮瓣移植修復術[2]。

        2結果

        經統計,本組23例患者均接受了相對應的顯微外科修復治療,經隨訪發現,治療效果為優者11例,良者9例,可者3例,無差者,優良率為86.96%。23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現皮瓣壞死,發生率為4.35%,有2例患者出現部分壞死,發生率為8.70%,其余患者皮瓣全部成活。

        本組患者中切口Ⅰ期愈合者22例(95.65%),Ⅱ期愈合者1例(4.35%),愈合效果良好。

        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為:非常滿意者12例,基本滿意者9例,不滿意者2例,滿意度為91.30%。

        3討論

        臨床研究證實,針對皮膚缺損患者而言,依照患者全身情況以及足部創面的具體情況,若是條件允許,需要及時對其采取相應的顯微外科一期修復術對缺損進行修復。本次研究中對23例足部皮膚缺損者均行相對應的顯微外科修復術進行治療,通過回顧性分析我們發現,該術式的主要優點為:①創面解剖結構相對清晰,能夠對二期修復時由于解剖不清從而容易對血管神經重要結構造成誤傷等缺陷予以避免。并且能夠促進肌腱、神經高質量的修復,使足部功能得以早期恢復[3];②該術式不管是在整復骨折、修復肌腱、縮短病程以及恢復功能等方面,還是在時傷員痛苦得以減輕,醫療費用得以降低等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③該術式可實現一期修復關閉創面,對二期修復創面經久不愈易混合感染予以了有效的避免,并且能夠有效降低肌腱骨外露壞死、瘢痕增生、關節攣縮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減少了足部功能恢復的影響[4]。本組23例患者經上述相對應的顯微外科修復術進行治療后,有20例患者術后治療效果良好,僅1例出現皮瓣壞死,2例發生部分壞死,95.65%的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高達91.30%。

        綜上所述,采取相對應的顯微外科修復術對足部皮膚缺損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術后足夠功能恢復效果理想,可實現Ⅰ期修復,提高了治療優良率和患者滿意度,降低了術后肌腱骨外露壞死、瘢痕增生、關節攣縮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臨床值得對其給予關注,并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田萬成,張發惠,潘風雨,等.足踝部損傷的顯微外科修復與重建[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0,29(01):66-67.

        [2]蘇振炎,邱文奎,趙金廷,等.腓腸神經營養血管皮瓣修復足踝部組織缺損的臨床應用總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9,15(05):75-76.

        第5篇:神經修復恢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 拇指背橈側皮神經營養血管蒂島狀皮瓣;拇指軟組織缺損;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274.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7(b)-0182-02

        拇指的功能狀態對整個手部功能的影響較大,研究顯示,其占手部功能的一半左右,因此對拇指軟組織缺損患者的軟組織修復關系到手功能的重要方面。臨床中以往多采用食指背側帶神經血管蒂皮瓣修復的方法進行治療,效果較佳,但仍需改進[1]。筆者就拇指背橈側皮神經營養血管蒂的島狀皮瓣修復拇指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2月采用拇指背橈側皮神經營養血管蒂島狀皮瓣修復治療的31例拇指軟組織缺損患者為觀察組,并將同一時期采用食指背側帶神經血管蒂皮瓣修復治療的31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對照組31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齡18~59歲,平均(34.5±6.2)歲,缺損面積1.1 cm×1.4 cm~2.4 cm×2.6 cm;致傷原因:車禍傷18例,機械損傷10例,其他3例。觀察組31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齡18~60歲,平均(34.7±6.0)歲,缺損面積1.1 cm×1.5 cm~2.4 cm×2.5 cm;致傷原因:車禍傷17例,機械損傷10例,其他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缺損面積與致傷原因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以食指背側帶神經血管蒂皮瓣修復缺損組織,主要為根據缺損組織的情況于第二掌骨的近側做切口,并取其食指背面的近節皮膚,取皮過程中注意保護血管與神經等,并注意適當保留脂肪組織,然后用其修復缺損部位。觀察組則以拇指背橈側皮神經營養血管蒂的島狀皮瓣修復缺損組織,以拇指掌關節橈側為中心線,并以近節指骨的中段為旋轉點,游離皮瓣的過程中注意由真皮下向兩側游離,在手術中注意保護皮瓣血管網,以保證術后血運。兩組術后均隨訪12個月左右,然后將兩組治療后的手功能與感覺功能進行比較。

        1.3 評價標準

        ①手功能狀態評估:以患者治療后的手部功能完全恢復至健側狀態為優,功能恢復至健側功能的3/4以上為良,功能恢復至健側功能的1/2~3/4以上為中,功能恢復至健側功能的1/2為差[2]。②感覺功能的評估范圍為S0~S4,表示感覺功能從完全喪失(S0)至完全正常(S4)[3]。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4.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手功能狀態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的手功能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感覺功能狀態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創傷手部的感覺功能S4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拇指是關系到手部功能的重要手指,其對整個手部功能的影響極大,當其受損后早期進行修復對患者的預后影響較大[4],同時對患者綜合生存狀態影響極大。臨床中對于拇指軟組織受損的修復方法較多,其中以食指背側帶神經血管蒂皮瓣修復治療的方法較受肯定,也是以往臨床較為常用的方法,但是其效果的改進程度仍需提升[5]。近年來,臨床中采用拇指背橈側皮神經營養血管蒂島狀皮瓣的修復效果日益受到肯定,臨床認為其具有不臃腫及血供相對較佳的優點,因此對于手部術后的靈活性及美觀程度均實現了較高的保證[6-8]。

        本研究就拇指背橈側皮神經營養血管蒂的島狀皮瓣修復拇指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研究,結果顯示,其較常規的食指背側帶神經血管蒂皮瓣修復治療方法更佳,不僅手功能恢復更好,感覺功能的恢復也達到了較高的效果。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拇指背橈側皮神經營養血管蒂的島狀皮瓣修復拇指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效果相對更好。

        [參考文獻]

        [1] 占進文,袁西兒,,等.拇指橈側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復拇指軟組織缺損[J].浙江創傷外科,2012,17(3):397-398.

        [2] 李國強,王夫平,李世民,等.拇指背側皮神經營養血管逆行皮瓣修復拇指軟組織缺損[J].臨床外科雜志,2012,19(2):132-133.

        [3] 單建民,左金鎖.遠端蒂拇指橈背側皮神經營養血管筋膜皮瓣修復拇指軟組織缺損[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3):282-283.

        [4] Lin CH,Tang PL,Lin CH. Second toe extensor digitorum brevis provides a simultaneous abductorplasty to free vascularized 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 transfer for posttraumatic thumb composite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 defect[J].J Trauma,2009,66(5):1374-1378.

        [5] 沈泳,徐浩,吳柯,等.拇指尺背側逆行皮神經營養血管皮瓣修復拇指軟組織缺損的臨床研究[J].臨床急診雜志,2010,11(4):242-243.

        [6] 郭欣欣,闞世廉,李瑞華,等.改良第一掌背動脈島狀皮瓣修復拇指軟組織缺損的療效觀察[J].中華骨科雜志,2010,30(9):882-886.

        [7] 劉澤,張嶺,蘭永紅,等.拇指指背皮神經營養皮瓣修復拇指遠端軟組織缺損9例分析[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10,7(4):23-24.

        第6篇:神經修復恢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 腮腺腫瘤;耳大神經-胸鎖乳突肌肌瓣;修復

        腮腺腫瘤是頜面部常見腫瘤,約占涎腺腫瘤的80%,其中良性腫瘤又約占腮腺腫瘤的80%,手術是治療腮腺良性腫瘤的有效手段,常規腮腺切除術在局部遺留較明顯的凹陷畸形,并且容易出現味覺出汗綜合征(Frey綜合征)及耳周麻木等并發癥[1]。我科采用保留耳大神經的胸鎖乳突肌肌瓣修復腮腺區缺損,能有效修復畸形,減少并發癥發生,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8例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齡17~68歲,平均39歲,左側15例,右側13例。其中多形性腺瘤20例,warthin瘤4例,海綿狀血管瘤2例,嗜酸性腺瘤2例。

        1.2 手術方法

        行常規腮腺區S形切口,深達腮腺咬肌筋膜,在腮腺咬肌筋膜深面進行翻瓣達腮腺咬肌前緣,以逆行解剖法解剖面神經,注意保護面神經各分支達主干。腮腺淺葉腫瘤行腮腺淺葉及腫瘤切除;腮腺深葉腫瘤行腮腺及腫瘤全切除。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行一長約3 cm輔助切口與S形切口相連,在頸闊肌深面進行翻瓣,暴露胸鎖乳突肌,解剖游離出耳大神經后支并注意保護,耳大神經前支也盡量保留。制備蒂在上方的胸鎖乳突肌肌瓣,腮腺全切除術從肌肉中下份橫斷前1/2,對腮腺淺葉切除病例取肌肉的前1/2寬度和表面1/2深度即可,將肌瓣向缺損區旋轉覆蓋面神經,與缺損區周圍組織嚴密縫合,放置負壓引流,縫合皮膚切口,術后面部加壓包扎。

        2 結 果

        所有患者術后經1~2年隨訪無復發,術側無凹陷,雙側腮腺區對稱,無耳周麻木,僅3例患者進食時出現腮腺區皮膚潮紅。

        3 討論

        耳周麻木及味覺出汗綜合征是腮腺術后最常見并發癥,腮腺的主要感覺神經是耳大神經及耳顳神經,耳大神經自頸叢發出,在胸鎖乳突肌淺面行向前上,其前支分布于腮腺區皮膚,后支分布于耳垂,術中一旦損傷即出現耳周麻木。而耳顳神經損傷后,分布于腮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以及分布于汗腺及皮膚血管的交感神經纖維產生兩組神經斷端,經過一段時間后,發生迷走或錯向的交叉再生聯合,當味覺受刺激并咀嚼時,副交感神經興奮,出現術區皮膚出汗及潮紅現象,即味覺出汗綜合征[2]。對病人的生活質量有較大的影響。同時腮腺區術后的組織缺損影響面部外觀,患者不易接受,多要求整復。

        我科采用保留耳大神經的胸鎖乳突肌肌瓣修復腮腺區缺損取得滿意療效,筆者認為其具有以下優點:(1)耳大神經走行于胸鎖乳突肌表面,易于解剖游離及保護,能很好地避免術后耳周麻木的發生;(2)胸鎖乳突肌為多源節段性供血,主要血供有枕動脈、頸外動脈的胸鎖乳突肌支,甲狀腺上動脈及頸橫動脈等,胸鎖乳突肌肌瓣血供豐富,不易壞死[3];(3)使用臨近胸鎖乳突肌肌瓣修復腮腺術區缺損,手術難度小,時間短,易于掌握;(4)胸鎖乳突肌肌瓣解剖結構清楚,能使用組織量大,可有效修復缺損,消滅死腔,防止涎瘺;(5)使用胸鎖乳突肌肌瓣,并在腮腺筋膜下翻瓣,將筋膜完整包含在皮瓣內,能阻斷分布于腺體及汗腺的神經纖維之間的迷走神經再生,從而防止味覺出汗綜合征的發生。

        可見,應用保留耳大神經的胸鎖乳突肌肌瓣修復腮腺區缺損,既達到了面部凹陷畸形的整復,又減少了耳周麻木、味覺出汗綜合征等并發癥的發生,符合整形修復原則,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臨床修復方法。

        參考文獻

        [1]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296.

        第7篇:神經修復恢復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尋找一種簡便、有效及創傷小的指骨外露指端軟組織缺損的治療方法。方法運用筋膜瓣轉移+原位回植(或植皮)術及局部皮瓣轉移修復術治療指端軟組織缺損,對兩種手術方法的手術時間、手術切口長度及指端成活率、感覺恢復程度的對比分析,了解兩種手術方式的差異。結果兩種手術方法的成活率及感覺恢復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筋膜瓣轉移修復組的手術時間及手術切口長度均較皮瓣轉移修復組短。結論筋膜瓣轉移+原位回植(或植皮)術是一種修復指骨外露指端缺損的簡便、有效及創傷小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指端缺損;修復方式;筋膜瓣

        指骨外露的指端缺損是手外科常見的損傷,如將撕脫的軟組織直接回植,則成活率較低(60%~70%)[1],故既往為有效修復指端缺損而常采用皮瓣轉移修復術。我們在遵循指端損傷一般處理原則[(1)盡量保持手指的長度;(2)修復后的指腹要有良好的感覺;(3)需要有飽滿指腹和良好的形態][2]的前提下,為了充分利用離斷的指端組織,盡可能減少手術創傷,對直接回植術進行改良,即采用筋膜瓣轉移+原位回植(或植皮)術修復指端缺損,現將其治療效果、手術復雜程度及手術創傷情況與皮瓣轉移修復術進行比較分析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對第421醫院近4年來接收的76例指端缺損的患者,根據患者本人意愿,分別采用筋膜瓣轉移+原位回植(或植皮)術及局部皮瓣轉移修復術進行治療,對每指末端缺損修復所需的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間進行統計,同時對修復區組織成活情況及術后9~12個月感覺恢復情況進行隨訪,平均隨訪時間為10.6個月。其中行筋膜瓣轉移+原位回植(或植皮)術組獲得有效隨訪為23例32指,男15例,女8例,年齡20~46歲,平均27歲;行皮瓣轉移修復組獲得有效隨訪為31例38指,男21例,女10例,年齡19~53歲,平均2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1.2.1筋膜瓣轉移+原位回植(或植皮)術(1)筋膜瓣設計:以指體一側創緣近端約0.5cm的筋膜為旋轉蒂,以旋轉蒂至外露指骨最遠端做一連線,將該連線向指體掌側旋轉60°(如創面以指背側為主且甲根部已撕脫,則向指體背側旋轉60°)作為帶蒂筋膜瓣切取的軸心線,切取范圍根據外露指骨的面積而定(圖1)。(2)筋膜瓣切取:在手指旋轉蒂一側做一縱切口,切開皮膚至淺筋膜層,沿軸心線在指掌側或背側皮下將筋膜瓣游離,解剖時緊貼真皮,在皮下軟組織的淺層進行,僅保留少量的脂肪粒在皮膚瓣上,切取一略大于外露指骨面積的帶蒂筋膜,然后將帶蒂筋膜旋轉約60°,覆蓋于外露的指骨,供區皮膚直接縫合(圖2)。再將撕脫的甲床組織或指腹皮膚原位縫合(如撕脫組織壞死明顯,則于同側前臂切取含真皮下血管網皮片植于組織缺損區),并加壓包扎。

        1.2.2局部皮瓣轉移修復術對于缺損面積小于1cm2的橫形指端缺損,采用V-Y推進皮瓣術[3];對于不適宜行V-Y推進皮瓣術修復的指端缺損,拇指采用第一掌骨背逆行筋膜島狀皮瓣[4]轉移修復,其他手指采用指側方逆行島狀皮瓣[5]轉移修復。同時取皮瓣區直接縫合,如無法直接縫合,則于同側前臂取全厚皮片移植并加壓包扎。

        1.2.3術后處理術后7~10天拆除回植區及植皮區加壓包扎;術后12~14天拆除傷口縫線并評估指端修復區組織成活情況;術后9~12個月進行指端修復區感覺恢復程度的隨訪。患者術前、術中、術后指外觀。

        1.3評價標準

        1.3.1修復區感覺恢復程度評定[6]優:S5,單一神經支配區兩點分辨能力恢復正常(<10mm);良:S4,單一神經支配區淺痛覺及觸覺恢復,過敏感消失;差:S3,單一神經支配區痛覺及觸覺恢復;劣:S2及S1,無感覺或單一神經支配區只有皮膚深痛覺。

        1.3.2手術創傷以手術切口長度為衡量標準手術切口長度=取皮瓣或筋膜瓣的切口長度+取植皮皮片的切口長度。

        1.3.3手術復雜程度以手術時間為衡量標準手術時間=清創時間+取皮瓣或筋膜瓣時間+植皮時間。

        1.4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兩組術式的成活率進行χ2檢驗;對修復區感覺恢復程度進行兩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對兩組手術的切口長度及手術時間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成活率情況

        2.2兩組術后軟組織缺損修復區感覺恢復情況比較見表2。

        2.3兩組手術時間情況及切口長度分析見表3。表1兩組成活率情況分析注:對兩組手術方式的術后修復區組織成活情況進行χ2檢驗,P=0.337,兩組成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2兩組修復區感覺恢復情況分析注:對兩組手術方式的術后修復區感覺恢復程度進行兩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P=0.74,兩組修復區感覺恢復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3兩組手術時間及手術切口長度分析注:對兩組手術方式的手術時間及手術切口長度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P=0.000,說明筋膜瓣轉移修復組的手術時間及手術切口長度均較皮瓣轉移修復組短

        3討論

        3.1手術適應證筋膜瓣轉移+原位回植(或植皮)術通過帶血運的局部筋膜瓣轉移,改善了指骨外露區的血運,從而克服了既往將撕脫組織或游離皮片直接回植于外露指骨所致成活率低[7]的不足。如撕脫組織壞死明顯者,不適合行撕脫組織回植,則可在同側前臂切取含真皮下血管網皮片植于組織缺損區,并加壓包扎。從而拓寬了筋膜瓣轉移+撕脫組織原位回植(或植皮)術治療指端缺損的適應證。

        3.2術后指端外形恢復情況筋膜瓣轉移+原位回植(或植皮)術,因其可行撕脫甲床及指腹組織的回植,從而恢復了術后指體的指甲及指紋外觀(圖2);而行皮瓣轉移修復術則不利于術后指甲及指紋外觀的恢復。

        第8篇:神經修復恢復方法范文

        看看你是否產后盆底松弛

        女性的盆底肌肉像吊床一樣,承托和支持著膀胱、子宮、直腸等盆腔臟器,除了使這些盆腔臟器維持正常的解剖位置之外,還參與了控制排尿、控制排便、維持陰道的緊縮度,增加性等多項生理活動。

        妊娠和生產導致盆底肌肉受損,會出現盆底功能障礙,初期表現為陰道松弛、性生活不滿意或小腹墜脹感、尿頻、便秘等癥狀,不僅給婦女帶來身體上的不適,還可能因陰道松弛、性生活過程中不會或不能收縮盆底肌肉而導致男女雙方性下降,影響婚姻生活質量。

        產后盆底功能障礙危害多

        如果盆底肌肉功能沒有及時修復。將逐漸發展為尿失禁,子宮脫垂、膀胱脫垂、直腸脫垂等疾病,給婦女造成難以言狀的痛苦。如最常見的壓力性尿失禁:輕度的,咳嗽、噴嚏、大笑或提重物時就發生漏尿:中度的,走路快就會尿濕褲子:重度的,站立時都會發生尿失禁。有些婦女需要長期使用護墊或尿片,而且整天異味纏身,使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也嚴重地影響了個人形象和社交生活。子宮脫垂更是苦不堪言。患者有下墜感,陰道發脹不適,伴小腹脹痛,腰背酸痛,重度脫垂的子宮在走路時經常會摩擦到,引起潰瘍、化膿或子宮肥大等問題,不易痊愈。

        產后盆底功能修復要趁早

        產婦在產后42天常規進行盆底肌肉康復療程,喚醒盆底的神經及肌肉,使陰道更好地恢復到產前的大小、敏感狀態,從而提高性生活的質量,同時有利于預防、治療盆底障礙性疾病的發生。如果錯失產后康復的良機,隨著年齡的增大,激素水平下降,肌肉更加松弛,癥狀就會越來越嚴重,到時候就只能選擇手術治療,同時會帶來更多的健康問題。所以產婦一定要及早進行盆底肌肉訓練。

        產后盆底功能修復的方法

        在歐美及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對產后盆底功能修復這一問題十分重視,并已經普及了盆底肌肉的電刺激治療和生物反饋訓練。PHENIX生物反饋盆底功能重塑儀,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最推崇的高新治療儀器。通過盆底肌肉的生物反饋、電刺激訓練和治療,對產后42天的婦女常規進行盆底肌肉訓練,從而大大減少了盆腔器官脫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同時。喚醒盆底的神經及肌肉,使陰道更好地恢復到緊縮狀態,從而增進性和、提高性生活的質量。

        北京和美婦兒醫院是一家專注于女性健康的高端婦兒健康管理機構,在女性產后修復方面除了引入先進的PHENIX盆底功能重塑儀外,還提供多種科學的修復方法和婦科疾病的診療服務。

        知名專家坐診:聘請國內具有數十年臨床婦科工作經驗的專家坐診,為女性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提供科學的診斷和治療。

        第9篇:神經修復恢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 聯合用藥 多方法 視神經挫傷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159

        視神經挫傷為眼科危急重癥,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當常可引起不可逆性視力下降。2005年以來收治視神經挫傷患者27例,嘗試以聯合用藥并多種方法多管齊下治療,收到良好療效。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5~2010年收治視神經挫傷患者27例(27眼),其中男25例,女2例,年齡14~44歲。均經頭顱+眼眶CT排除顱內病變、視神經管骨折、視神經斷裂或完全撕脫、前房積血、視網膜脫離等嚴重影響視功能者。診斷標準:患者均有瞳孔散大,直接對光反射消失,間接光反射存在,眼底正常。致傷原因:高處摔傷3例,騎摩托車摔傷15例,車禍撞傷6例,機械傷3例。治療前視力:無光感14眼;眼前手動9眼;0.02~0.1 3眼;0.3 1眼。就診時間2小時~25天。

        方法:①早期大劑量激素沖劑治療5~7天,應用甲強龍1000mg或地塞米松10~15mg/日入側管,5~7天逐漸減量;②20%甘露醇250ml靜滴,2次/日,5天后減為1次/日;③及時應用鼠神經生長因子30單位肌肉注射1次/日;④急性期過后應用活血藥物;⑤球周注射激素及擴血管藥物;⑥高壓氧倉治療;⑦顳動脈旁皮下注射復方樟柳堿。治療時間:1例7歲男孩治療1天離院,1例17歲及1例40歲男患者治療1周后離院,其余患者均治療3周以上。

        結 果

        觀察出院視力改善22例,總有效率81.48%。最佳視力0.7,其余均在原有基礎上提高:視力無光感14眼,3例離院無光感,2例至出院仍無光感,無效,其余為眼前手動至0.25,有效率64.29%。眼前手動9眼,恢復至0.1~0.3,有效率100.00%;0.02~0.1 3眼,恢復至0.1~0.5,有效率100.00%;0.3 1眼,恢復至0.7,有效率100.00%。見表1。

        討 論

        視神經挫傷是指外力沖擊作用下所導致的視神經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是重要的外傷性致盲因素之一[1]。大多數患者由于嚴重視力下降無法檢查視野。故目前仍然認為,受傷側視力嚴重下降或喪失、瞳孔直接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而間接對光反射存在,無論有無眼底改變和影像學證據,均可診斷視神經挫傷。視神經挫傷又稱視神經間接挫傷,主要是由于血管的變化痙攣所致。血液循環障礙而引起缺血缺氧等致視神經纖維軸漿運輸障礙,致使進一步缺血缺氧。從而更加加重視神經纖維腫脹,改善視神經循環非常重要。視神經挫傷的治療,1~2周內視力逐漸好轉者多能恢復一定視力。王志強等報道就診時間與治療效果顯著相關[2],認為就診時間越早,就診時的視力情況越好,其預后也好。

        目前對視神經挫傷的最佳治療方法尚存爭議,但改善局部微循環、解除視神經擁擠壓迫和水腫、增加視神經營養代謝、改善缺氧狀態、恢復視功能等措施被學者普遍認同[3],這與我們的觀點相同。激素的應用是大家比較認可的較有效的藥物,雖然不是很滿意,但未發現更好的方法。糖皮質激素通過抗氧化作用減輕自由基對細胞膜性結構的損傷,減輕水腫,阻斷外傷性炎癥介質及血管活性物質的產生,減輕血管痙攣,保護了缺血的視神經軸突圍[4]。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神經損傷主要是穩定細胞膜及溶酶體膜,自由基的形成及其對組織的損傷,降低細胞內的鈣濃度,維持局部血液循環及需氧能量代謝等機制,減輕損傷區繼發變性和壞死,并阻斷外傷性炎癥介質及血管活性物質的產生,減輕外傷引起的血管痙攣,大劑量的甲基強的松龍沖擊治療能迅速減輕炎癥和水腫,改善局部微循環和神經的軸漿流,減少視神經細胞的死亡。同時,阻止繼發性損害因素對視神經進一步破壞。雖然直接受損的神經元病理改變是不可逆的,但部分健康的或損害輕微的邊緣神經元是臨床進行積極保護的重點,否則終將會使那些處于病理環境中的邊緣神經元繼發變性。包映暉等認為[5],影響神經再生修復的主要因素是神經內在生長能力有限。應用神經營養因子已成為增強神經元再生能力的首選。高壓氧能迅速提高機體動脈血氧分壓、氧含量。在高壓狀態下吸純氧,可提高血氧分壓達很高182Kpa,腦組織氧分壓達36Kpa,較常壓下提高10倍以上;且血氧的彌散半徑增大,增加了毛細血管血氧彌散距離,能迅速改善損傷組織的缺氧狀態。復方樟柳堿有穩定保護血管內皮細胞作用,從而抑制傷后內皮素的異常表達和釋放。內皮素相對穩定,有助于維持血管緊張度及血流量。通過眼局部注射復方樟柳堿,可以調節眼部缺血區的血管活性物質,緩解局部的血管痙攣,增加血流量,從而改善眼部供血。

        臨床上有關治療視神經挫傷治療的報道方法多樣,而且也取得了較好療效,但總的說來并不理想,尤其對于就診時視力無光感的患者來說,更是極為痛苦。因此我們在臨床治療中采用了多管齊下的方法并用,來搶救傷后低視力,參閱各種藥物說明書并無用藥禁忌。既營養神經,又減輕水腫,同時抗炎,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收到了滿意的療效,認為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夏小平.急診眼科學[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96.

        2 王志強,馬志中.外傷性視神經病變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眼底病雜志,2002,32(2):98.

        3 許和.視神經損傷27例臨床分析Ul.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1,19(9):698.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专区中文字幕视频专区 | 香蕉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福利院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青青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