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耳石癥復位的治療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 手法復位
中圖分類號:R25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08)3-0070-02
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一種常見的內耳機械性疾患,占所有眩暈癥的20%左右,也是約半數耳源性眩暈癥的原因。其中以后半規管性BPPV(PC-BPPV)最常見,治療方法比較成熟,水平半規管性BPPV(HC-BPPV)相對較少,現結合本人對48例HC-BPPV患者的診治,對其病因、發病機制以及診治作簡要總結,以增加對該疾患的了解,提高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48例HC- BPPV患者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齡15~63歲,平均43歲。
1.2 診斷
依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和仰臥側頭位試驗結果陽性。同時除外頸性眩暈、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全、非特異性頭昏、心源性頭昏和神經癥等。[3]
典型臨床表現包括:(1)潛伏期:頭位變化后1~4秒鐘后才出現眩暈;(2)旋轉性:眩暈具明顯的旋轉感,患者視物旋轉或閉目有自身旋轉感;(3)短暫性:眩暈在不到1分鐘內自行停止;(4)轉換性:頭回到原來位置可再次誘發眩暈;(5)疲勞性:多次頭位變化后,眩暈癥狀逐漸減輕。本組患者的表現均符合這5項特征。
仰臥側頭位試驗的具體方法是:患者坐于檢查臺上,迅速取平臥位,隨即頭向一側轉90度,HC-BPPV者立刻出現劇烈旋轉性眩暈和水平向性眼震,反復試驗有疲勞性。
由于上述測試可誘發眩暈,患者會恐懼、喊叫或不配合,因此檢查前應將目的交代清楚,取得配合,保證不閉眼。所有患者在做此試驗前均常規做心電圖、頸部x線平片和經顱多普勒檢查,以排除嚴重心臟病、頸椎病和頸動脈狹窄。
1.3 治療方法
Barbecue翻滾法:(1)患者坐于治療臺上,在治療者幫助下迅速平臥,頭向健側扭轉90°;(2)身體向健側翻轉,使面部朝下;(3)繼續朝健側方向翻轉,使側臥于患側;(4)坐起。完成上述4個步驟為1個治療循環,每一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分鐘。
2 治療結果
經一次Barbecue翻滾法手法治療后,39例患者癥狀消失,首次治療有效率為81.3%,5例經2次Barbecue翻滾法手法治療,1例經3次治療后癥狀也消失,3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3.8%.經隨訪,有6例在半年內復發(復發率12.5%),復發者再行Barbecue翻滾法手法治療仍有效.
3 討論
BPPV的病因,早期的研究認為是嵴帽沉石癥或管沉石癥。[1]以后對病人的耳部手術和對個別病人的尸檢發現半規管中出現游離的碳酸鈣鹽晶體,證實了管沉石癥學說。[2]該學說推測橢圓囊囊斑上的耳石因感染、外傷或變性等原因而脫落,因解剖位置的緣故多沉積于水平半規管中。頭位變化(低頭或抬頭)使水平半規管處于水平位置,轉頭致使耳石碎片在管中受重力作用而移動。因其比內迷路淋巴比重大,產生“拔塞效應”,使壺腹嵴發生位移,刺激前庭神經,產生眩暈。該學說可以很好地解釋BPPV的各種臨床特征,但大多數患者無明確病因,17%的患者起病前有頭外傷史,15%有前庭神經元炎史(可在炎癥后2周~8年內發生),少數可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史。目前仍認為管沉石癥是主要的病因。治療上的經驗是轉動角度大、速度快、引發出眼震則效果好。初次治療無效者,可反復多做,效果亦好。傳統的管石復位治療要求患者在治療后2天內不能躺下,以避免耳石碎片流回半規管。[4]但近來也有報道在治療后患者躺下也有與傳統方法相同的療效。[5]由于Barbecue翻滾法治療HC-BPPV效果明顯,簡單易行,且安全無副作用,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子明,張素珍,楊偉炎,韓東一. 耳石器相關的疾病[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03,02: 76~78.
[2] 鐘乃川.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再認識[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 2001,12: 3~5.
[3] 邢光前,陳智斌,卜行寬.水平半歸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治[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1,36:28~30.
1月-2015年8月本科門診年齡≥60歲的BPPV患者86例,隨機分為單純手法組和手法+藥物組,每組各43例。單純手法組僅使用手法復位,手法+藥物組使用手法復位加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1周,1周后評價治療效果。結果:單純手法組總有效率為90.70%,手法+藥物組總有效率為93.0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評分均大幅提高,其中單純手法組為(8.38±1.89)分,手法+藥物組為(9.23±1.10),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手法復位; 藥物
Effect Analysis of Maneuvers with Betahistine Mesylate Treatmen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GUO Min, JIANG Chao-wu, LI Shu-ling, 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36):126-129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maneuvers with medic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Method: A total of 86 patients with BPPV and ≥60 years of age from January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group A and group B. There were 43 patients in each group. Group A used maneuvers only. Group B used maneuvers with Betahistine mesyl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a week later. Result: Total efficiency of group A was 90.70%, and group B was 93.02%. Ther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wo groups in total efficiency(P>0.05). VAS score of each group before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But after treatment VAS score of each group were (8.38±1.89)vs (9.23±1.10), with a substantial increase than before.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wo groups in VAS score after treatment(P
【Key word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Maneuvers; Medi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6.041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種與改變密切相關的自限性外周性眩暈,在所有眩暈疾病中發病率最高[1]。1897年,Adler最先提出良性陣發性眩暈,1921年,Barany將該病描述為頭部快速運動時出現短暫的反復發作的眩暈,并正式提出該病。1952年,Dix和Hallpike對該病進行了詳細描述,并且命名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隨著對BPPV病理生理的認識,嵴頂耳石癥和管石癥理論逐漸得到公認,在后半規管中發現了飄動的耳石,促進了該病治療[2]。Epley在管石癥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復位治療方法,這些復位治療操作簡單,迅速見效,有效率高,更加證實了管石癥理論,逐漸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2]。
隨著對BPPV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60歲以上的老年人BPPV的患病率是18~39歲人群的7倍[3],這提示在臨床上必須高度重視老年性BPPV這一病癥。雖然手法復位是BPPV的有效治療方法,但是在臨床工作中人們也發現,單純手法復位對有些患者效果不佳,或者復位后患者出現不易緩解的不適感,在老年患者中尤為明顯。有研究顯示,BPPV手法復位成功后仍然有很多患者會出現頭暈,所以BPPV的治療不能滿足于手法復位后眼震消失,還要注意頭暈的治療,老年人相對于年輕人復位成功后頭暈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年輕人,持續時間也長,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4]。因此本研究擬通過對比單純手法復位和手法復位加藥物治療對老年性BPPV的效果,以期為治療老年性BPPV提供更多的參考。
臨床上觀察到,雖然手法復位可以有效治療BPPV,但是復位后的殘余主觀癥狀,如頭暈、惡心等癥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部分患者手法復位后眩暈明顯改善,但仍伴有頭暈、站立不穩等癥狀,極少數患者甚至可能會出現跌倒發作,但意識清晰,這可能與耳石返回橢圓囊后改變了橢圓囊斑的敏感性有關。手法復位治療后還可能伴隨暈厥、惡心、嘔吐、出冷汗、臉色蒼白等自主神經癥狀[15]。因此如何處理這一復位后的殘余癥狀是臨床關注的一個焦點。在手法復位后是否使用藥物治療還有一定爭議。有研究顯示,單純手法復位法和手法復位加口服抗眩暈藥物治療BPPV療效相當[2],但是也有研究顯示,手法復位加藥物治療對BPPV有積極作用[16],尤其是可以縮短復位后不適的持續時間[14,17-18]。這些不適感不易通過客觀檢查測量,因此VAS評分可以較好地評價患者的這些主觀感覺。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可以看出,治療前兩組得分無明顯差異(4.70±1.04)分vs(4.53±1.01分)分,治療后兩組評分均大幅提高,其中單純手法組為(8.38±1.89)分,手法+藥物組為(9.23±1.10)分,兩組治療后的VAS評分有統計學差異,這提示對于主觀癥狀的改善方面,藥物治療是有其積極作用的。BPPV的病因目前仍不是非常明確,但有研究顯示,盡管大多數BPPV患者沒有明確的病因,但是內耳血供異常可能是BPPV患病的重要因素[19]。甲磺酸倍他司汀為組胺類藥,其具有擴張毛細血管的作用,能善循環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同時又能抑制組胺的釋放,還有輕微利尿和輕微降低血壓作用,另外甲磺酸倍他司汀能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度,增強紅細胞變形力,改善血液活動性和微循環,能顯著增加腦血流量和內耳前庭、耳蝸血流量,減輕迷路積水,從而消除眩暈癥狀[20],因此可以有效減輕患者復位后的不適感以及眩暈癥狀。
綜上所述,老年BPPV是老年人周圍性眩暈的重要原因,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對于老年BPPV患者,手法復位操作簡便、無創傷、一次性治療療效高,可有效縮短病程,減輕患者痛苦,目前已作為BPPV門診治療的首選方法[10]。BPPV復位后可出現頭暈、站立不穩等癥狀,合理加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等改善微循環的藥物可以有效地改善老年BPPV患者復位后的主觀不適感,促進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吳子明.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治的現狀與挑戰[J]. 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08,23(5):255-256.
[2]莫曉冬,馬鑫,余力生.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相關發病因素研究進展[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9,17(6):536-539.
[3] Von Brevern M,Radtke A,Lezius F,et al.Epidemiology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8):710-715.
[4]王利一,高波,黃魏寧. 耳石癥患者復位治療成功后頭暈觀察[J]. 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4,28(4):20-25.
[5]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2006 年,貴陽 )[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2):163-164.
[6]張t,劉博,左麗靜,等.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臨床特點[J].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0,17(12):646-649.
[7]張t,鄒怡,劉博.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復發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卒中雜志,2013,8(5):351-355.
[8] Vibert D , Kompis M , H?usler 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older women may be related to osteoporosis and os teopenia [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 2003 , 112(8) :885.
[9]沈雙. 手法復位治療老年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J].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20(11):697-699.
[10]王慧,于棟禎.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衛生經濟學研究[J].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5,22(5):222-224.
[11]王超,陳卓,黃輝.手法復位結合心理疏導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58例分析[J]. 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3):103-105.
[12]李亞楠.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臨床特點及手法復位療效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0):47-49.
[13]田穎,張濤,姜學鈞. 318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治分析[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26(1):13-15.
[14]宋巖,白偉良,馬秀嵐.手法復位配合藥物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療效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27(21):1217-1218.
[15] Dornhoffer J L,Colvin G B.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nd canalith repositioning:clinical correlations[J].Am J Otol,2000,21(7):230-233.
[16]王斌,熊濤,熊素芳,等. 單純手法復位與手法復位加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療效分析[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2,20(5):493-494.
[17] Zhang H,Geng M,Yan B,et al. Epley’s manoeu-vre versus Epley’s manoeuvre plus labyrinthinesedative in the manage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 prospective,randomised study[J]. 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2012,26(4): 750-752.
[18]劉紅釗,王靖博,秦慧兵,等. 藥物輔助Epley手法復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3,8(4):270-272.
[19]吳子明,張素珍,劉興健,等. 甲磺酸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內耳缺血相關性眩暈的療效研究[J].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7,20(5):26-29.
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BPPV)發作原因有多種,是一種外周性眩暈,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占眩暈癥的1/3左右[1]。筆者200801~200912利用手法復位及藥物治療118例BPPV患者,觀察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118例均為BPPV,男50例,女68例,年齡20~70歲。伴原發性高血壓22例,均為1~2級低中危,高脂血癥46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0例,對照組58例。所有經詢問病史、神經系統檢查及頭顱CT排除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眩暈。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給予鎮靜藥物(如適量安定、異丙嗪等),惡心、嘔吐者胃復安肌內注射,適量的紅花針靜滴改善微循環,對癥治療。治療組:采用手法復位+藥物治療(同對照組)。手法復位治療是據DixHallpike變位眼震試驗[2],對患者進行鑒別確定為后半規管性BPPV后,采用Epley手法復位治療[13]:患者取坐位,頭向患側轉45°,保持該頭位使患者快速躺下并懸頭30°,然后患者經過中度頭伸位,頭緩慢向健側旋轉45°,然后患者旋轉呈側臥位同時頭向下轉45°,最后緩慢回到坐位同時頭前傾30°,每個保持30 s~1 min或至眩暈消失。重復此過程直到眩暈及眼震完全消失。未完全改善的患者每天給予1~2次此手法治療,直到癥狀消失。治療結束后囑患者保持直立頭位,避免頭前傾和后仰,睡眠時取半坐位,癥狀消失48 h后可恢復正常活動。
1.3 療效判定 痊愈:眩暈消失,DixHallpike試驗陰性。改善:有以下情況之一者仍有眩暈但每日發作次數較治療前減少一半以上;雖無眩暈但有不同程度的頭暈、不平衡感;DixHallpike試驗有誘發性眼震。無效: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2組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見表1。
3 討論
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是指某一特定頭位誘發的短暫陣發性眩暈,有典型病史及臨界頭位試驗方法,向患側臥出現旋轉、眼震,直立頭位時有反向眼震。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多屬自限性疾病,大多于數天至數月后漸愈,超過3個月者為頑固性位置性眩暈[1],可能與外傷、耳部疾病、內耳供血不足(動脈硬化、高血壓病等)有關[1]。據嵴頂結石和管結石學說,頭位改變時重力作用于耳石牽引壺腹嵴偏移產生眩暈和眼震。BPPV是系統性眩暈中的周圍性眩暈,發作時大多都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心慌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
手法復位治療是據嵴頂結石和管結石學說,對患者進行鑒別后,據不同半規管性BPPV給予不同手法治療,使脫落耳石復位。一般后半規管性BPPV多見,前半規管及水平半規管性相對少見,絕大多數BPPV手法治療有明顯效果[1]。尤其對年輕患者效果更佳。
BPPV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多有高脂血癥、原發性高血壓等,血液黏稠度相對較高,發作時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可引起微血管痙攣,內庭動脈缺血,加重癥狀,使病程延長。給予藥物治療可改善血小板聚集,減低血液黏稠度,緩解腦部及前庭動脈微小血管痙攣,擴張腦微血管,改善微循環障礙,促進病情的緩解恢復。根據BPPV的發病原因及機制,考慮手法復位治療+藥物治療BPPV有相互補充的作用,且效果好,值得推廣應用。表1 2組治療效果比較2組相比,χ2=16.17,P
【參考文獻】
[1] 張素珍主編.眩暈癥的診斷與治療[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142157.
【關鍵詞】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手法復位; 心理疏導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指頭部運動到某一特定位置時所誘發出的短暫性眩暈,是臨床最常見的具有自限性的外周性前庭疾病[1],在神經科就診的較多,現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科采用手法復位結合心理疏導治療的BPPV患者58例,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科診治BPPV患者58例,男21例,女37例,年齡22~78歲,平均53.6歲。病程1~36 d。其中后半規管BPPV患者48例(82.8%),水平半規管BPPV患者5例(8.6%),上半規管BPPV患者3例(0.52%)。后半規管及水平半規管同時發病者1例(0.52%),后半規管及上半規管同時發病者1例(0.52%)。右側半規管43例(74.1%),左側半規管15例(25.9%),本組中無雙側半規管同時受累者。所有病例均為突然發病,伴惡心者52例(90.0%),嘔吐者21例(36.2%)。伴緊張者53例(91.4%),焦慮抑郁者24例(41.4%)。
1.2 診斷標準 參照2006年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在貴陽制定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方案》及《眩暈診療專家共識》[2-3],通過患者有特征性眩暈的病史及Dix-Hallpike或Roll-test等檢查來確診BPPV。全部患者經詳細詢問病史,進行神經科常規體格檢查及其他檢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暈,確認為BPPV。排除標準:排除頭部外傷、感染、各種耳部疾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等繼發性BPPV。
1.3 治療方法
1.3.1 心理治療 治療前積極與患者溝通,了解發作的時間、次數、持續時間及伴隨癥狀,同時向患者進行相關健康教育,解釋本病自愈率高,無嚴重的后遺癥,取得患者信任及配合,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減輕心理負擔,增強治療信心,使其掌握復位的方法,配合治療的進行。手法復位過程中仔細觀察患者的感受及心理情緒等變化,必要時及時給予安慰和心理疏導,穩定患者情緒。治療后囑患者注意休息,適當鍛煉,避免受涼、熬夜、過度勞累,忌辛辣、燥熱類食物,保持心理平衡。同時重視并取得患者家屬的理解與支持,有利于分擔患者的不良情緒,加強了患者的心理支持,為患者的治療及安全提供保障。
1.3.2 手法復位 所有患者確診后均以耳石手法復位治療,對后半規管或者上半規管的BPPV患者實施Epley手法復位進行治療,而對水平半規管的BPPV患者實施Barbecue翻滾法復位進行治療。多個半規管受累的復位:先對癥狀最明顯的半規管進行復位,并在第3天進行另一半規管復位。對于存在基礎疾病、原發疾病的患者采取積極的對癥治療。操作程序必須正確,動作要規范、輕柔。若在復位過程中出現特殊情況,可立即停止操作進行相應處理,待患者穩定后可繼續進行。
1.3.2.1 Epley手法:使患者坐于檢查床上,將頭轉向患病一側45°,迅速將患者由坐位變成平臥位,同時將頭在床頭外側進行伸展并后仰,使頭與水平面呈30°;將患者頭部向健側旋轉90°,將患者的身體向健側進行轉動,并采用側臥位,同時患者再向下轉動頭部,并使頭部和地面的垂直線之間的角度為135°;使患者慢慢坐起,同時頭部采取直位向前傾30°。
1.3.2.2 Barbecue手法:患者在床上采取平臥位,頭朝向健側旋轉90°,使患者轉動180°,采取俯臥位,同時保持頭部姿勢;將頭部轉動90°,使面部向下;再次轉動頭部,直至患病一側向下;恢復到原來。上述兩種手法治療的過程中,各個均需要堅持1~2 min或至眩暈消失。
1.4 療效判定標準 在首次治療結束后3 d、1周、1個月及6個月后進行療效評估,對仍有癥狀者重復進行手法復位及心理疏導治療。療效判定標準參照《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方案》[2],痊愈:眩暈完全消失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暈或位置性眼震減輕,但未消失;無效:眩暈和位置性眼震無變化,加劇或轉為其他類型的BPPV。復發:痊愈或者好轉1個月后再次出現發作。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PEMS 3.1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所有患者經首次治療后,痊愈者46例(79.3%),有效者12例;3 d后復查并對12例患者進行第2次治療,痊愈者累計達53例(91.4%),5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眩暈和位置性眼震;1周后復查對此5例患者進行第3次治療,痊愈者累計達57例(98.3%),另1例經5次治療,1個月后復查痊愈。所有患者隨訪6個月,1例復發,再次治療后好轉。首次手法復位及心理疏導治療后伴緊張者13例(22.4%),焦慮抑郁者7例(12.1%),其發生率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自1921年Barany首次報道BPPV后,BPPV就逐漸受到關注,近年來國內的研究也越來越多。BPPV是眩暈類疾病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女性更易患病,發病高峰在50~70歲。根據發病的半規管不同可分為后半規管BPPV(posterior canal BPPV,PC-BPPV)、水平半規管BPPV(horizontal canal BPPV,HC-BPPV)和上半規管BPPV(superior canal BPPV,SC-BPPV)。各種類型BPPV中,PC-BPPV最為常見,其次為HC-BPPV,而SC-BPPV的發病率最低,混合型BPPV更少。受累的半規管右側多于左側。本組病例的構成也基本與文獻報道的一致。BPPV的病因,早期的研究認為可能是嵴帽沉石癥或管沉石癥。雖然耳石學說已被廣泛接受,但該病的確切病因及發病機制仍在探討之中。
BPPV的手法檢查主要有Dix-Hallpike檢查及水平滾轉實驗(Roll-test)。美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AAO)2008年的BPPV的臨床指南中指出:Dix-Hallpike變位性實驗是后半規管BPPV診斷的金標準[4]。多數后半規管BPPV及上半規管BPPV可由Dix-Hallpike變位性實驗進行診斷。Roll-test是水平半規管BPPV檢查診斷的首選方法。由于中樞性病變及不典型BPPV的存在,需認真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避免誤診或者漏診。
需注意的是,進行Dix-hallpike及Roll-test試驗過程中應注意改變與眩暈癥狀之間有一個潛伏期,一般為數秒至30 s不等,且具有疲勞性,需同法檢查雙側。對于有后循環缺血危險的患者應注意避免該檢查;對于頸椎狹窄、脊髓損傷或者畸形、病態肥胖等應注意預防副損傷。如診斷明確,影像檢查、聽力學檢查及前庭功能檢查非必須要做[4],但對部分疑難病例可視具體情況選做。
盡管BPPV是一種自愈性疾病,但其自愈的時間可由幾天至數年,對于明確BPPV應采取積極的手法復位治療。BPPV的復位治療手法眾多,本研究采用管石復位法(Particle repositioning Peocedure)簡稱Epley復位法,Barbecue翻滾法又稱Lempert法。
Epley復位法:根據半規管結石癥的理論,結合后半規管的解剖結構特點,通過身體及頭位的位置性改變,使后半規管內脫落的耳石沿半規管,經總腳到達橢圓囊內并固定住。多數患者一次復位即可治愈,部分患者需經過2~5次手法復位可治愈。Barbecue翻滾法,也可由患者自行翻滾,但需結合心理疏導耐心指導。
BPPV的手法復位治療已經得到了一致的認可,但對于BPPV與其伴發的焦慮抑郁等精神障礙之間的關系及其處理還沒有定論。BPPV起病急驟,發作時癥狀較重,焦慮、抑郁,情緒低落,恐懼和軀體化癥狀等在BPPV患者中普遍存在[5],
同時精神障礙的發生又加重患者眩暈,兩者常常相互促進,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周穎等[6]對725例BPPV患者應用滿意度量表(Generalized Contentment Scale)測量抑郁,臨床焦慮量表(Clinical Anxiety Scale)測量焦慮,結果表明焦慮抑郁的發生率分別為:17.5%、31.7%。BPPV及其他眩暈與精神障礙是否共病,目前認識還不統一。Goddard等[7]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前庭神經核團與情緒相關的核團及下邊緣皮質等有神經纖維聯系,同時前庭神經核團與海馬、大腦額葉、齒狀回等也有聯系,表明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生理解剖聯系。研究還表明,精神障礙還與成功手法復位后眩暈的殘余癥狀有關[8-9]。多項資料表明女性BPPV患者更容易出現焦慮以及抑郁[5,10-11],這可能與女性的社會角色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有一定關系。
由于眩暈對患者有相當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BPPV伴發的精神障礙可能加重眩暈的癥狀及發生,醫護人員應及時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疏導,減輕眩暈患者的心理負擔。研究表明,對眩暈伴有的焦慮、抑郁等精神障礙最好給予干預[6,12],及時正確的診斷及抗焦慮藥物的應用可能給BPPV患者帶來好處[3,9,13-14],Goddard[7]的研究也為抗抑郁焦慮治療提供了生理解剖基礎。本研究也表明,在手法復位前首先給予心理疏導,讓患者了解該病的特點,對患者出現的諸多癥狀給予合理的解釋,可以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礎上給予手法復位治療,可減輕患者的思想負擔,加強患者的依從性,提高治療效果,明顯減少了BPPV患者焦慮抑郁等癥狀,對于首次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尤其必要,更需要進一步進行心理疏導。盡管其具體機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但心理疏導在BPPV的治療中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總之,手法復位結合心理疏導治療BPPV簡單易行,效果可靠,值得臨床醫師推廣。
參考文獻
[1] Von Brevern M, Radtke A, Lezius F, et al.Epidemiology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7):710-715.
[2]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與療效評估(2006年,貴陽)[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7):163-164.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神經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眩暈診療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5):369-374.
[4] Bhattacharyya N, Baugh R F, Orvidas L, 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8,139(5):S47-S81.
[5] Ferrari S, Monzani D, Baraldi S, et al. Vertigo “In the Pink”: The Impact of Female Gender on Psychiatric-Psychosomatic Comorbidity in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atients[J]. Psychosomatics,2013,6(2):5.
[6]周穎,吳子明,侯軍華,等.1888例眩暈患者生活質量的調查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0,8(4):434-436.
[7] Goddard M, Zheng Y, Darlington C L,et al.Monoamine transporter and enzyme expression in the medial temporal lobe and frontal cortex following chronic bilateral vestibular loss[J].Neurosci Lett,2008,437(2):107-110.
[8] Teggi R, Quaglieri S, Gatti O, et al. Residual Dizziness after Successful Repositioning Maneuvers for Idiopath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ORL,2013,75(2):74-81.
[9] Teggi R, Giordano L, Bondi S,et al. Residual dizziness after successful repositioning maneuvers for idiopath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the elderly[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11,268(4):507-511.
[10] Ketola S, Havia M, Appelberg B,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underestimated in vertiginous patients[J].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2007,137(2):312-315.
[11]劉博,左麗靜,段金萍,等.外周性眩暈患者的精神心理評估[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1,32(6):733-736.
[12] Heinrichs N, Edler C, Eskens S, et al.Predicting continued dizziness after an acute peripheral vestibular disorder[J]. Psychosom Med,2007,69(7):700-707.
[13] Jung H J, Koo J W, Kim C S, et al. Anxiolytics reduce residual dizziness after successful canalith repositioning maneuvers in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Acta Otolaryngol,2012,132(3):27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