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問題;對策
大學生是一個特俗的群體,是一個承載著社會和家長期望的群體,他們正處于青年的中期,心理素質發展較快,處于成熟與未完全成熟之間,這期間,學生的心理問題尤為突出。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1.許多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中國青年報》于2004年7月4日的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中14%存在抑郁癥,17%存在焦慮癥,12%存在敵對情緒。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是高校的一種常見問題。2002年2月23日,作為清華大學的大學生劉海洋,用硫酸潑灑黑熊致使嚴重燒傷;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學的大學生馬加爵,將四位同學殺害;2010年3月30日,大學生曾世杰因被人嫌棄樣貌丑,致心理失衡后產生殺人泄憤惡念,在校園內持刀殺死一名女生、刺傷兩名男生;2014年11月20日,天津城建大學二年級學生翟清松先在寢室內持刀將同宿舍同學何某殺死,隨后將相鄰宿舍的同學杜某捅傷,最后把自己反鎖在寢室內,開始自殘。……這些大學生因心理健康所導致的嚴重事件,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大學生心理問題具有多樣性。目前,許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都存在著不同的問題,主要有焦慮癥、強迫癥、恐懼癥、精神抑郁癥、疑病癥和感情危機等不良心理狀況。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活環境或學習環境不適應所引起的焦慮;經濟貧困導致的心理失衡;人際關系難溝通導致的苦悶;戀愛與性關系危及情感問題的困擾;就業競爭產生的心理緊張等。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不健全、經費不足。1990年,我國就已經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截止到2001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高校有30%—40%已經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建立了心理輔導室,同時,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和講座等,其中有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水平和規模。但是,仍有很多高校都沒有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有的高校設有機構,但是無論從人力、物力還是財力方面,都比較缺乏,無法正常開展工作。2.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缺乏專業師資隊伍。在實際工作中,多半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師都是兼職,有輔導員、學生處干事、學科教師等,他們即便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但是還是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知識。他們會從思想教育上來幫助學生,這樣不僅不會從心理上對學生們進行輔導,反而會引起學生們的反感和厭惡,導致學生們心理健康問題更加嚴重。3.忽視社會和家庭的配合。大學生心理講課教育出了學校的教育外,還應該考慮到其他社會因素。其中,家長是學生成長過程中關鍵,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支持,直接關系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開展。高校應該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與學生的家長密切聯系,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以舒緩。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隨著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增多,我們要建立多格局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學校和社區相結合、教育與指導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網上和網下相結合、咨詢和自助相結合等特點,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高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納入到工作計劃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委員會,設立組長,全面負責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建設。2.組建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師資隊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對于師資隊伍的專業素質要求也相對較高,所以,組建一支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設中的關鍵。無論從學歷上還是專業上,都應該有高要求,建立一支具有高學歷、高標準、專業水平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進行專業的培訓,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具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能夠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鑒定、分析,并對其進行心理的矯正。3.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有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家庭原因長期積累下來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的同時,也應該講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對學生的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也十分重要。有許多學生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家庭環境積累下來的,比如溺愛過多,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教育過程中家長注重成績,造成學生壓力大等問題。所以,學校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促進學生更快的擺脫心理問題。
總結
心理健康素質在大學生全面素質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影響著人才的質量,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才前面發展的必備條件。為此,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至關重要的。高校要不斷的加強大學生的承受能力、適應能力、控制能力等的培養,使他們能夠戰勝自己的困難和挫折,正確認識自己,超越自己。這就要教師有過硬的專業知識,用心靈去塑造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潘晴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徑初探.南通師范學院學報,1999,4(15):122-123.
[2]田愛民,趙永吉,王仲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教育對策探討.高等農業教育,2007,2:90-92.[3]溫家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探析.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2):16.
[4]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學生心理素質及心理健康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4:27-32.
[5]賈巍.我國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一、建檔對象
全校每年新入校的大學生。
二、建檔內容
心理檔案的內容包括:
1、學生填寫的自然情況,如年齡、性別、父母職業與受教育情況、家庭結構及家庭經濟狀況、既往病史、目前情況,等等;
2、學生進行的心理測驗,如人格測驗、心理健康測驗等。使用的測量工具是epq(艾森克人格問卷)和scl—90(臨床癥狀自評量表)。
epq通過測量學生在內向-外向,情緒穩定-神經過敏向度上的位置,獲得人格類型,進而間接的測查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研究大學生人格特征與健康的常用工具之一。
scl—90包含比較廣泛的內容,從感覺、情緒、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均有涉及。該量表能夠較好地反映出被測試者自覺癥狀的嚴重程度及其變化,區分出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目前國內外心理咨詢門診和基層保健應用最多的一種自評量表,也是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最常用量表之一。
三、實施方法
1、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五、六周,以院系為單位進行集體測試。要求測試
老師統一發放問卷,嚴格按照心理測驗的實施程序進行。
2、回收的問卷全部輸入計算機,經統計處理后(應用心理測驗統計軟件),把每個學生的測試結果打印出來,并做為檔案資料保存。
3、篩選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主動邀請學生面談,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
4、寫出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根據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及表現領域,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加強新生的心理衛生教育,幫助新生盡快適應環境。
四、管理辦法
對大學生的心理檔案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管理。心理檔案的調查項目、測驗內容、測驗結果等應統一歸入檔案柜,并由醫學心理學教研組的兩位老師專門負責管理,其他人員不能私自查閱。對測驗中獲得的個人信息及篩選出的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加以保密,尊重學生的隱私。
五、設備、材料及經費要求
1、多媒體電腦和打印機一套,用于問卷處理和打印;
2、電腦專用軟盤,用于數據備份;
3、連續打印紙,用于打印測試結果,做檔案資料保存;
4、檔案盒或檔案夾子;
近幾年,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和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學生面臨的學習,生活,情感和就業壓力明顯增大,由此產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高校校園穩定。接連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大學生的心里健康已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種現象已引起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關注。
我們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這一話題為主題,利用網絡、實地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對我們身邊的同學進行了心理健康調查。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面對著嶄新的生活,無論是在生活上、學習上還是情感上,很多人都曾有過一段迷茫的時期。而近年來,關于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悲劇報道也日益增多,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對同齡人的調查,總結出大家目前存在的一些普遍問題,提出寶貴的意見,向身邊的同學宣傳關注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幫助身邊的同學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健康快樂地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涯,并為將來步入社會做好準備。 一、調查目的與意義
步入大學校園,所有一切都是新的,學習任務、人際交往及競爭壓力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大學生獨立地面對和處理,因此也必然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如:緊張,焦慮,恐懼,孤獨,抑郁等,嚴重的不適應會造成心理障礙。這些心理現象的產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同學們的學習生活。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來自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具體的壓力有哪些呢?經濟學系實踐部對我系06級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調查,并針對一些具體問題對部分同學進行了調查問卷,并對其中發現的問題,加以思考和研究。
二 調查方法或工具
主要是問卷調查,通過實地調查方面進行實施。
心理健康調查問卷問題分析
(1)您認為您目前所在的大學與高中的整體氛圍相差很大嗎?
a.特別大 b.很大 c.差不多 d.無差別
分析:12%的同學認為相差的氛圍特別大,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48%的同學認為相差很大,主要實在學習氛圍和生活習慣上,大學的學習相對輕松而且老師也不會總是督促學習,大學都是住宿生活而很多人都是到了大學才離開家開始住在學校,這一方面很多人表示一開始真的很不習慣。40%的同學認為差不多,雖然大學與高中相比是一個嶄新的環境,但他們表示自己很快就適應了這樣的生活。0%的同學認為無差別。
(2)您對目前的大學生活適應狀況如何?
a.很好 b.還可以 c.較差 d.差
分析:調查顯示15% 的同學認為對大學生活狀況適應狀況很好,而25%的同學對大學生活適應狀況感覺較差,絕大部分的同學樂觀的認為適應狀況還可以。這說明大部分同學(60%)生活態度非常樂觀他們懂得調節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然而小部分同學則值得注意,他們對生活中的事情處理的不是很樂觀,由于他們思想太重,壓力太大,所以他們需要更多的幫助和鼓勵。
(3)您認為壓力在您的學習生活中對你的影響怎樣?
a. 正面影響,學習的動力 b.沒影響 c. 有點影響,影響情緒 d.負面影響,無心學習
分析:有58%的同學認為壓力是一種正面影響是他們學習的動力,這表明這些同學面對壓力是有著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他們化壓力為動力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32%的同學認為有點影響,但并不嚴重,這樣說明他們也能夠逐漸地找到處理壓力的方法而不是受挫沮喪,10%的同學認為壓力是負面影響,會導致他們無心學習,這說明他們的心理素質還不是很好。
(4)當您出現學習效率底下的情況時,您會覺得心煩氣躁嗎?
a.經常會 b.偶爾會 c.很少會 d.不會
分析:調查表明有63%的同學認為偶爾會,20%的同學認為很少會,7%的同學認為不會,這表明絕大多數同學能夠樂觀地處理自己的學習問題,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而10%的同學表示他們經常會覺得心煩氣躁,他們需要加強鍛煉。
(5)您認為宿舍是否有利于您的學習?
a.非常有利 b.比較有利 c.一般 d.比較不利 e.非常不利
分析:從調查中發現沒有同學認為宿舍非常有利于他們的學習,25%的同學認為比較有利,32%的同學認為一般,而38%的同學認為比較不利,5%的同學認為非常不利。這說明大多數同學還是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的,但宿舍的學習氛圍不是很好,所以大多數同學表示他們還是傾向于去圖書館或者自習室學習。
(6)您是否對學校或者教學質量產生過不滿心理?
a.經常有 .b.偶爾有 c. 很少有 d. 沒有 e.未考慮過
分析:調查發現15%的同學經常有不滿心理,說明他們時常在思考自己,反省自己,但又從未去試圖改變現狀,改變自己,有50%的同學偶爾會產生不滿心理,說明大多數同學是樂觀的,只是學習任務和不幸偶爾讓他們心煩,只有20%的同學很少會出現不滿心理,13%的同學從未不滿,5%同學從未考慮過這一問題,這說明他們的心理素質非常好。
(7)您與同學相處的狀況是否讓你感到壓力?
a.經常會 b.偶爾會 c.根本不會
分析:從調查中發現有12%的同學經常會有壓力,說明他們非常重視同學之間的友誼,但出于某些客觀原因使他們對自己的友誼表示不滿,有60%的同學偶爾會存在壓力,這說明他們的交際能力和心理素質是很好的,而28%的同學則認為根本不存在,說明他們在交際上都是很樂觀,總體來說同學們的交際交友都沒有什么大的障礙。
(8)遇到壓力你會最先向誰求助?
a.家人 b.知心朋友 c.專業人士
分析:據調查有42%的同學遇到困難會找家長,說明他們的依賴心理還是很強的,缺乏獨立思考生活的能力,有58%的同學認為找知心朋友更好,這類同學適應性比較強,自我生活能力比較強,他們不想讓父母擔心最先想到的是知心朋友。
(9)您贊成大學生談戀愛嗎?
a.贊成 b.不贊成 c.有時好就可以談了 d.完全沒有必要
分析:有33%的同學贊成談戀愛,他們覺得不管以后能不能走在一起,都會給自己留下美好的回憶,62%的同學認為有時好就可以談了,這說明這部分同學會根據自身的條件狀況來決定談與不談,而5%的同學認為大學生的任務仍然是學習,應該把學習放在首位,而且大學生的經濟來源都是父母,談戀愛需要花費,也會浪費學習的時間,影響學習。
(10)您失戀后會傷心嗎?
a.不會 b.會 c.看情況 d.無所謂或一點都不傷心
分析:對大學生失戀問題,13%的同學不會,5%的同學認為無所謂或一點不傷心,談戀愛只是在找異性朋友,失戀也許是對方的不足,或者是自己的缺點,而42%的同學認為會傷心,畢竟雙方都是真心的最后如果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在一起還是很難過的,40%的同學認為要看情況 三、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情緒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認為大學與高中的整體氛圍差距很大;
2、所就讀的學校與自己心中理想的學校有很大差距;
3、校紀校規對生活和學習起到了約束作用;
4、學習生活中的壓力會影響情緒的波動;
5、上大學后,最大的挫折是學習成績不理想;
6、大多數學生熱衷勤工儉學
7、宿舍中基本沒有大問題;
8、當宿舍出現問題時會用委婉的態度來處理;
9、少數同學在與人交往方面會存有戒心;
10、在日常生活中,舍友指出其自身錯誤時,愿意立即改正,并道歉;
11、戀愛的動機是打發無聊的時光;
12、在課堂不活躍,與身邊的同學不熟,卻與舍友有很多話題;
13、很少同學在意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14、業余時間主要做與學習無關的事,如上網或打游戲;
15、出現心理問題,主要向信任的朋友傾訴。
四、調查分析
大學生出現的問題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高中階段的學習基本靠老師的講解,而升入大學以后往往老師講得很少。自覺、自立、自主、創新是大學學習的方法。
2、人際交往是一種藝術,下面的幾種做法可助你成功:樹立偉大形象,保持親密有間,寬松友善待人,流露真誠笑,主動大度處世,努力善解人意。
3、大學是一個充滿青春氣息、朝氣盈然的地方。從學生自身的發展角度看,大學階段正好是一個人的身心發展最為關鍵的時期,也是思想、價值觀、人生觀發展成型的時期。正確的引導對一個人的成長具奠定性作用。
4、良好的心理策略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自由的大學氛圍中,能否有所收獲,并非取決于校園的美丑,或師資的良莠,而是在于個人主觀意識能否與環境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做到自我管理、監督,最終成學成才。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系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
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后,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愿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夸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松懈了斗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后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后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松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后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 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于后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采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癥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蕩、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1、生活的適應。原來在中學讀書,離家不遠課上完了放學就可回家,生活都由父母包辦,可以說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現在不同了,不能每天回家,要住學生公寓,起床、吃飯、睡覺、個人衛生,一切都要自己來管。
2、學習的適應。大多數的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適應大學的學習,有一小部分的學生認為不知道該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中學讀書學習比較被動。大學可不是這樣,要主動學習,得自己把握,老師講課只是一種引導,一種啟示,要根據這種引導,這種啟示去閱讀參考書、去思考,這樣就要自己學會安排學習計劃,學會讀書,學會思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與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的時間。
3、人際交往的適應。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能夠適應與他人交往,也有一些學生不能夠適應。人際交往無非是與兩種人交往,一種是熟悉的人,一種是不熟悉的人,與熟悉的人交往,因為彼此了解,一般不會有什么問題。剛進大學,同學是新的,老師是新的,大家都不熟悉。這樣,就有一個了解、融合、相互適應的過程。每個人適應環境所需的時間各不相同。
六 解決方法
(一)開展相關心理講座,設立心理咨詢室
校方應充分發揮作用,積極引導同學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心理問題的出現很可能是由于同學們對自我和社會的認知不夠,心理教育一方面可以向學生灌輸正確的觀念,另一方面也可以糾正大家過去的錯誤觀念,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走出心理陰影,沐浴陽光。
(二)積極參加活動,保持良好心態
多數同學認為自己并不快樂,其實快樂隱藏在生活中的許多角落里。保持良好的心態,首先需要相信:快樂是自己尋找的。自我暗示也是一種有效方法。時刻相信自己是快樂的,就能在無意中將陰霾無限縮小直至消失。積極的參加社會活動,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將自己的不快樂與快樂都學會與身邊的人分享,困難時尋求朋友的幫助,失落時尋求朋友的安慰,在這樣的氛圍中自己也體會到了助人為樂的快樂,進而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
(三)降低壓力,促進良性競爭
現代的大學生雖然還沒有步入社會,但是沉重的壓力卻已經在他們身邊蔓延開來,就業壓力,各種各樣的競爭壓力,來自父母老師的壓力等等,這么多的壓力往往壓得許多人透不過氣來。因此,一方面學生應學會自我調整,學會怎樣把這種激烈的競爭環境轉化為源源不斷的動力,另一方面,學校與家庭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與鼓勵,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壓力。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過多的壓力壓垮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七 結語 大學對于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滿載夢想與希望的園地,大學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在這里我們不斷積累,在這里我們不斷成長,在這里我們不斷感悟,所以我們應當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正視一切困難,堅定自己的決心與信心,只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才能讓我們更好地感受大學生活的美好,感受大學生活的多姿多彩,為自己的未來插上飛翔的翅膀。
在這次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的社會實踐中,我們受益頗多,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是這十天里的經歷卻是一分寶貴的財富。
十天里鍛煉的是我們的能力。在實地問卷調查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小困難,例如遇到有些同學的不配合,成員之間的意見分歧等等,但是我們都認真耐心地去解決這些小困難。我們總是帶著誠懇的微笑去與每一位接受我們調查的同學進
行交流,我們總是心平氣和地進行小組討論,我們總是積極地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去。這十天我深刻地意識到與人交流溝通的重要性,溝通是人與人和睦相處的重要平臺,溝通也是人與人之間互相了解的重要工具,溝通更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磨合的劑。與朋友的溝通,與陌生人的溝通,與老師的溝通,面對不同的對象,需要的是不同的溝通方式,但無論怎么樣,真誠的心平靜的態度都是或不可缺的金鑰匙。這十天我也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力量,團隊合作不僅僅體現在學校體現在班級里,它還是我們步入社會的一個重要考驗。作為小組的小組長,我擔負著使組員默契配合的重要責任,團隊里既要體現團隊合作的精神,也要發揮每一位組員的能力。
當今社會,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發的現象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人們在享受現代社會帶來的優越物質條件的同時更應注重大學生心理的發展。本課題主要對長春市5所普通高等院校進行了隨機調查,并做了詳細分析,我們發現各大高校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存在不足,并做了進一步探討。現將結果及對策做如下分析: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針對長春市5所高校(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師范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工業大學、長春大學)不同專業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級學生進行調查。
2.研究方法:采用自擬調查問卷法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調查研究,本問卷涵蓋了環境適應、社交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就業及網絡使用心理等方面的內容。課題組成員分別到各所高校發放調查問卷,每所高校200份,總計1000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923份,有效率占92.3%。
二、結果
1.大學生環境適應情況:被調查的923名學生中,絕大多數同學能夠很快適應大學的生活以及學習模式,適應期大概在半年左右,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同學表示適應大學生活需要超過一年甚至不能適應。在參與聚會活動的調查中,有一些同學表示不愿意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以及公共聚會。因此可以看出,對于部分大學生來說,融入新的集體仍有障礙存在,這需要我們積極做出干預及引導。
2.大學生社交狀況:調查結果顯示,當與朋友出現矛盾時,基礎年級(大一、大二)有52%的學生表示會采取主動和解的方式解決問題,部分同學甚至表示可能采取冷戰的方式淡化矛盾。而高年級(大三、大四)學生則表現相對積極,有近61%的同學愿意主動和解。因此,年級以及社交經驗也是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溝通能力的重要因素。
3.大學生對專業及就業的認識:在調查的四個年級中,大部分同學對自己現在所學專業表示喜歡,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同學不喜歡自己現在所學專業,其中喜歡目前所學專業的同學大部分是自己填報的志愿。因此,自己是否填報志愿也是影響大學生對專業產生興趣的因素之一。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對專業的深入接觸及認識也可以培養大學生對專業的興趣。而在就業方面,自己填報志愿的同學大多數表示對就業充滿希望。因此,家庭成員應給予支持,摒除強加思想給孩子的傳統觀念。
4.網絡使用心理轉換:高校設立的心理咨詢室是服務于廣大學生的機構,但是學生對學校資源的利用不足這一現象在我們的調查結果中充分顯露出來。有近62%的學生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心理咨詢室,很少有學生在遇到壓力或心理問題時會去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而且我們發現大學生在網絡使用方面大多只是打發時間、聊聊天或者結交一些朋友,對網絡的使用不盡合理。基于此種情況,學校可以改變心理咨詢室的設立形式,開設網上心理咨詢中心[1],引導大學生有效利用網絡資源,讓網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保健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另外,在心理課程學習方面,有73%的學生會選擇學習心理方面的課程,也有一部分學生不會選擇該方面課程,但關于學習心理知識的動機,很多學生(64%)是為了賺取學分。由此看出,大學生心理自我救護及互助意識亟待提高。
三、討論
1.豐富校園文化建設
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基礎工作之一,保持優雅的校園環境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境。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既可以豐富大學生課余生活,又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自己的意志品質,增強自信,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如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團體訓練與心理情景劇表演等活動,使學生在創作劇本與參演過程中體驗不同人物的角色,有助于學生提高自我認知。同時心理情景劇取材于生活,具有觀賞性,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引導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正視與重視。因此,我們應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文體及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意識到大學是一個促進人全面健康發展的平臺。
2.關愛有特殊困難的學生群體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進所有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而不是狹義的代表性的心理健康,因此,加強關愛有特殊困難的學生[2]心理發展過程勢在必行。輔導員作為與學生直接接觸的輔導老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家庭情況,對經濟困難、家庭結構功能失調、身患疾病或殘疾等心理問題的高危學生人群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及時跟蹤了解,一旦出現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個體化的心理干預,積極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并給予相應幫助。
3.強化心理健康教育
各大高校也已開設心理方面的相關課程向學生灌輸心理知識,增強學生心理素質,使學生認識到出現心理問題是正常的,但如何學會通過自我調適解決問題,逐漸改變其固有認知,增強自我心理防護意識及互助能力的培養是關鍵所在。但是,高校心理課程的授課形式較為單一,大多以選修課形式講授(非心理學專業),很多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為了獲取學分,這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缺陷所在。因此,僅僅開設課程是不夠的,在教育中不斷滲透給學生自救及互助的觀念才是重要的。改變授課形式并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3]將是對廣大莘莘學子最有益的舉措。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各高校重視的學生工作之一,而心理咨詢室是學校建設的主要服務于大學生的心理咨詢機構。但是經我們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對于學校設立的心理咨詢室并不了解,有的學生甚至不知道心理咨詢室,這就失去了心理咨詢室設立的價值,在大學生心理疾病預防、干預上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4]。因此,高校在傳播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更應該加強心理咨詢室的宣傳并強化心理咨詢室的建設,如通過校園廣播站、微電影、多媒體以及專欄板報[5]等形式進行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工作,使廣大學生更好地利用學校資源。
4.建立網絡心理咨詢平臺
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在改變著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帶給我們很多的便利。但是,網絡的多樣化也使一部分學生的身心受到威脅。因此,為實現網絡心理扭轉的新形式,我們可以建立網絡心理咨詢服務平臺,開設微博、微信公眾平臺、QQ群等交流媒介,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使用心理。并且網絡心理咨詢平臺較傳統的心理咨詢室相比有很多優點,如網絡交流簡單 、方便、快捷,只需要一部手機或一臺電腦就能輕松與外界聯系,使部分不愿意或不方便到心理咨詢室的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得到幫助。在網絡交流中,學生壓力相對較小,更易敞開心扉,有利于教師獲得有效信息,更好地與學生交流思想。同時,網絡心理咨詢平臺還增添了教師—學生、學生—學生兩種模式的交流形式,增強了學生自我心理健康保護意識和為共同健康而努力的目標,最終逐步實現由心理自救向互助方向的轉變,從本質上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高巖,劉方方,王旭飛.遼河油田青少年網絡使用和網絡成癮調查報告[J].校園心理,2011(10).
【關鍵詞】朋輩行為示范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隱性課程
【Abstract】Peer 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it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earlier than the research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peer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 role in efficiency, analysis its behavior demonstration effect on hidden curriculu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Peer behavior demonstration; mental healthy education course; recessive course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28-01
一、朋輩心理咨詢行為模式
1.選拔
朋輩心理咨詢員的選拔標準是:健康的心理與生活態度;熱情耐心,真誠負責;誠實可信,寬容接納;善于傾聽,理智分析。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治療的成功主要并非依賴治療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賴于治療者是否具有某種態度。”因此,我們在選拔朋輩心理咨詢員時特別注重個人的綜合素質,包括待人接物、個性修養、工作理念、工作態度等,要求具備樂群性,積極性的人格特質,樂于助人。各高校選拔的流程一般是三道:自愿報名或推薦、筆試、面試。我校在選拔上更為嚴格,通過前期校園宣傳后的自愿報名或輔導員、班級推薦,進行第一輪面談,面談之后筆試、第二輪面試四個程序,以優中選優。
2.培訓
培訓內容包括心理素質和理念培訓,知識理論培訓,實操技能培訓,道德培訓四個方面。心理素質強調朋輩心理咨詢員的自我分析和自我體驗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知識理論涉及心理問題分類與癥狀,日常心理問題輔導,心理咨詢基本理論等。實操技能包括談話基本技巧、咨詢關系建立技巧、咨詢過程中的態度,危機干預能力等,道德培訓包括職業守則和職業道德兩部分。朋輩心理咨詢員的培訓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每個學期都會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
3.行為模式
主要包括:面談咨詢、網絡咨詢、現場心理咨詢、成長小組、心理沙龍和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等。①面談咨詢:主要是個別咨詢,當事人直接到心理咨詢中心的個體咨詢室進行面談。我校朋輩心理咨詢員的值班時間為周一至周日晚上及周末全天在學校心理咨詢室值班,進行咨詢和預約接待工作。②網絡咨詢:通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網站,對具有代表性問題集中回答。朋輩心理咨詢員負責學校網站中心理健康教育版塊內容的維護,包括答疑、心靈雞湯、心理測試。③現場心理咨詢:指定某個時間段在特定場所,一般為學生活動區,對當事人提出的問題和存在的疑慮,大多數為碰到的共同問題,進行現場幫助。④成長小組:通過主題討論和成員個人問題討論、分析,協助成員更好進行自我探索和自我接納,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提高自我,增強成員心理素質。⑤心理沙龍:包括心理講座,心理情景劇。⑥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拓展訓練可以作為輔助項目,在提升朋輩團隊成員非言語溝通能力、學習思考能力、領導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專門為其設置情景體驗項目,使他們充分體驗所經歷的各種情緒,從而深入了解自身和團隊,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二、朋輩行為示范對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的影響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
《教育大辭典》對隱性課程的定義是:學校政策及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定的、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具有彌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的特點。據此,我們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理解為: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環境中所涵蓋的校園氛圍、校園文化、心理教師的教育理念、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校園活動、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等。
2.朋輩行為示范對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的影響
(1)有助于形成良好、和諧、友愛的校園氛圍
不可否認,90后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學校的心理輔導還未能完全得到大學生的正確認識,有一部分學生依然把學校鐵心理咨詢當作是一個人心理不正常,甚至精神不正常的表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養的朋輩心理咨詢員們敬重生命、關心生命、關愛同輩學生身心健康、維護團隊形象,他們在全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定期舉辦班級心理健康黑板報比賽、心理情景劇比賽等)、各種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及一些社會性公益活動。朋輩心理咨詢本身的行為示范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認識,促成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和諧校園氛圍,校園中的朋輩心理咨詢員們成了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
(2)有助于提高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同學們彼此之間都在為同樣的問題焦慮,同輩人之間自然地成為了情感交流的對象。相關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當出現了心理上的問題時,79.8%的人選擇向朋友傾訴,38.6%的人選擇向同學求助。通過在大學生中選拔、培養朋輩心理咨詢員,帶著自身在培訓和督導中學會的與人交流、相處的知識和技巧,去幫助身邊的同齡人解決學習、生活中的煩惱與困惑。這些朋輩心理咨詢員們在日常的心理咨詢和接待工作中,幫助同學們在日常心理健康活動中學會與人交往、如何應對壓力與挫折,學會更好地認識自己,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3)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積極人格的形成
積極人格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積極人格特質是成功的基本要素。有位教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湊培養起來的,而是由他所受過的一切影響的總和綜合地造就成功的。”大學校園中同學彼此之間的接觸對學生個體和群體的影響是直接而又具體的。朋輩心理咨詢員在“助人自助”宗旨下產生的導向力量對同學的價值觀念、人生理想、學習方法等都會產生積極影響,從而促進大學生積極人格的形成。
三、結語
朋輩心理咨詢員隊伍在高校的發展日益成熟,他們在助人的過程中,知識不斷深入,自身不斷的自我升華,逐步在現實生活中提高和改善了自我的心理調節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達到自助的效果。這些正是大學校園里隱性課程的有利因素,因此利用大學生朋輩心理咨詢員的示范行為加強大學生隱性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一大學生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專業人員缺乏
心理咨詢是一項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它對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資格要求是十分嚴格的。我國高校的從業人員大多是經過短期培訓的心理學教師、德育教師等,其中多數人員又為兼職人員,他們一方面由于精力和時間的分散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該項工作,另一方面部分人員也缺少必要的理論底蘊和有效的咨詢技術。
2物質條件有限
雖然現在許多高校已經普遍設置了大學生心理咨詢室并提供日常服務,但總的來看我國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物質條件是相當簡陋的。主要表現為經費不足、場地狹小和設備短缺。簡陋的物質條件不利于咨詢工作的順利開展,也會影響咨詢的效果和質量。
3針對性、實效性不強
心理咨詢人員的專業素養不扎實,對來訪的求助者的心理問題就難以作出準確的診斷,咨詢的針對性也就不強。同時在高校一般把談話法作為咨詢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很少借助儀器、催眠和行為療法等手段與方法,這樣就很難保證咨詢的效果。
4內容和形式有待進一步豐富
當前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較多是面向一些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即較多地偏重障礙性咨詢方面,偏重防治,而發展性咨詢的工作做得很少。同時,在咨詢方式上也存在著被動的局面。
5對心理咨詢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雖說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在我國已開展了十幾年,但由于宣傳的力度不夠和受傳統文化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很多人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作為一個“新生事物”,人們對它的接納和重視還有一個觀念轉變的過程。在部分高校,多年來形成的重視專業教育,忽視心理教育的思維定勢使心理咨詢工作得不到應有的扶持。
6重視普及,但基礎理論研究不足
雖然近幾年來有關高校心理咨詢的專著、不少,相關學術會議也經常召開,但就總體來看,對于大學生心理咨詢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研究尚顯不足。一些文章、調查報告描述成分多,深入研究成分少,且理論研究也有待進一步加強。
7與社會聯系不夠緊密
當前高校心理咨詢對象較多地局限于校園內大學生,沒有與社會、家庭緊密配合,使得該工作本身與社會嚴重脫節。咨詢工作有較大的局限性,即無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運行機制,導致了教育力度不夠的局面。
二大學生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特有模式的構建
1加大投入,構建高效的心理咨詢體系
各級教育部門、學校黨政領導要更加重視高校心理咨詢機構,通過相應體制政策的支持以及社會資源的整合,為高校心理咨詢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學校要把心理咨詢工作納入到高校的整體教育計劃中,使其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更規范化地進行[2]。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的科研經費、事業經費應當作為常項預算列支,以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的順利開展。要落實心理咨詢機構的硬件設施建設,符合專業化的要求。
2加強組織均衡的專業人員隊伍,加強督導和職后培訓
要組織建立一支均衡的心理咨詢專業人員隊伍。根據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這支隊伍可以以心理學教師和保健科醫生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為主體,并把學生骨干吸收進來,形成專兼職結合、教師與學生結合的人員結構。同時,應定期對從事學生工作的干部、教師、學生輔導員及學生干部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業務培訓,提高他們對心理問題的鑒別能力、心理危機的干預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識素養。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四級網絡和心理危機預警系統
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較普遍地存在機構不健全、編制不落實、分工不明確、管理不到位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應成立以主管學生工作的校領導為組長,學生處、團委、教務處、各二級院系、學生會、校醫院等部門人員參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領導小組,進行統一領導,規劃、組織、協調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在該領導小組的負責下專門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中心,該中心承擔起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科研、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讀物編印、輔導員、廣大教師及主要學生骨干培訓、心理咨詢信件處理、心理檔案管理、心理危機干預等工作,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心理咨詢、心理普查、成才談心、朋輩輔導等活動。同時搭建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位一體的“四級網絡”,并成立心理危機預警系統。
4建立心理檔案,對學生實行分類服務管理
通過采用多種心理測驗量表,如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 UPI )、心理健康自評量表、艾森克個性問卷( EPQ)、考試焦慮量表等對大學生施測,了解大學生在相應因子及維度上的得分,從而對大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個全面了解和掌握,從中篩選出有心理問題傾向的部分學生予以干預(訪談、咨詢、心理訓練等)。并且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問題類型,采取個別咨詢與團體輔導相結合的方法加以調節。通過心理普查,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根據大學生心理狀況進行分類服務和治療。心理測試和建檔工作最好貫穿大學四年或五年的生活,根據年級的不同進行追蹤服務等。
5點面結合,加大宣傳
心理咨詢工作有無生命力,關鍵取決于其咨詢的效果。不同類型的心理咨詢效果也不同。目前我國高校的心理咨詢主要有兩類,即適應性咨詢和發展性咨詢。適應性咨詢主要解決學生與環境的協調問題,而發展性咨詢則致力于把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重在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從高校心理咨詢的實際來看,重視適應性咨詢是必要的,因為確有一些學生因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而導致適應不良,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需要心理援助。但更為重要的是對廣大心理健康的學生進行發展性咨詢,因為學校心理咨詢不只是專門為有這樣那樣心理異常表現的學生提供服務的,也同樣甚至更多的是為廣大心理健康的學生提供服務,以使包括心理異常在內的全體學生提高心理素質,保持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3]。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消除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誤解。
6豐富心理咨詢服務形式
擺脫個體咨詢一統到底的局面,拓展團體咨詢、朋輩輔導、網上咨詢、電話、書信咨詢等多種咨詢方式齊頭并進的服務方式。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心理咨詢的網站、網絡溝通群等,更好地減少來訪學生的顧慮,面對面的尷尬,達到滿意的咨詢效果。
7強化地域特色,加強學術交流
在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的運用上必須充分考慮我國本民族和本地區的具體情況,更多地進行本土化研究和實踐探索。同時還應加強全國、地方高校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研究會)的建設,通過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提高心理咨詢的水平。
參考文獻
[1]車文博,張玲,黃冬梅,張旭東.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基本特點的調查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3(3).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育措施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
通過上海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短學期社會實踐,調查社會上專家、企業家的反饋,總結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缺乏有以下幾個方面。
1.眼高手低自我評價過頭。企業需要的是一批要為國家富強把職業當事業干而又干勁足、悟性強的年輕人,而不是單純求職的人。現在有一些大學生對自己評價過高,不能領悟別人的精彩之處,是悟性發展的極大障礙。雖然有一部分大學生有一定能力,但只是聰明而已,還達不到智慧的程度,總是把自己做的八分看成十分,把別人做八分看成六分,與別人相處很難。另外所謂學習好的“尖子生”都有工作不踏實、眼高手低、團隊協作能力差、易跳槽等缺點。這部分學生進入工作單位以后總感覺自己很了不起,其實連進門、打電話的禮貌規矩都不懂,企業對他們的培訓往往要從最基本的禮儀開始。競聘時口若懸河,一副非常有能力的樣子,實習后發現什么也做不好。
2.事不關已,不負責任。企業的用人標準除專業素質外,最基本的要求是勤奮、敬業、忠誠、合作。有部分大學生面試遲到,過分追求工資待遇,實習期遲到早退,工作時上網玩游戲等。面對這樣的不認真負責的大學生,誰還敢錄用并把工作交給他。
3.怕吃苦、怕損失眼前利益。有部分大學生工作中怕吃苦、怕損失眼前的利益,不愿意在不同崗位上接受鍛煉,他們不懂得經驗的取得和得到別人的認同,是要損失一些時間和經歷的。有的大學生很聰明,很快完成公司安排的工作,然后就出去玩,這種耍小聰明而不盡心工作的人實際上單位、企業是不欣賞的。
4.只知道掙錢,只顧自己。現在的大學生無論在知識面、知識的扎實程度,還有道德上都不如以前的大學生。在單位都不談國家政策、國家大事,沒有理想,只知道掙錢,只顧自己,很少為別人著想,這樣的大學生企業很難錄用或重用。
二、培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意義
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通過在學校學習所獲得的各項知識技能及滿足就業市場需要的各種能力的總和。它基本上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人力資源,即大學生所具有的知識結構、應用于社會生產的能力及終身學習的能力;二是社會資源,即大學生參與社會互動時包括人際關系、組織領導素質等在內的調動社會資源的能力。具體來說,大學生就業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應用知識的能力。大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會受到系統的理論教育,會掌握一些專業知識及基本的應用能力,但大學生能否將這些理論知識及簡單的應用能力轉化為某項工作所必備的技能,將依賴于他們應用知識的能力。大部分用人單位會對缺乏實戰經驗的大學生完成工作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導致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常常處于劣勢。所以,一份能夠證明自己超凡的應用知識能力的履歷表將有助于大學生給用人單位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增加求職的成功率。
2.人際溝通與交往技能。人際溝通與交往技能主要包括人際理解力,即理解他人語言的能力及領悟他人潛臺詞的能力;團隊精神,即在實現共同目標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展現自我的能力,即為了一個既定的標準,塑造出讓組織文化認可的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溝通能力,即通過交流采取調整或與他人合作方式解決爭端的能力。
3.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指個體在心理過程、個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質,心理素質包括人的認識能力、情感品質、意志品質、性格等諸方面內容。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形成卓越就業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品質。
三、培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一些思考
1.加強心理輔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大學生,就當前而言,他們需要面對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尤其是就業等各方面的壓力。所以很容易使他們產生憤怒、厭惡、恐懼、內疚等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將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針對此種情況,及時清除學生的負面情緒將是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工作中急待解決的問題。目前高校基本上都已經開設了大學生心理輔導課程,也有專門的心理輔導機構,這些心理輔導機構及大學生心理輔導課程就需要為大學生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導途徑,為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保證,也即是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提供保障。
2.開設人際交往課程,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培養和發展人際關系的一個途徑,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當中體現出來的心理品質。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就像大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一樣,它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高校現在應開設人際交往課程,專項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3.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知識和技能是參與就業競爭的必要因素,但與人協作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應該是大學生參與市場競爭的基礎,更應該是大學生就業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素質。因此,高校應該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及合作能力,為大學生成功就業,順利擇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4.開展科技文化活動,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自主創業已經成為當前大學生就業的一種常見的方式。大學生自主創業具有很強的挑戰性,時創業者的智慧、膽識、能力、氣魄將是一種全方位考驗,大學生創業與大學生本人的品質、意識以及個性等個人特點有著密切的聯系,高校就應該通過組織開展多樣的大學生科技文化活動,讓大學生在積極參加各種科技文化活動。在確立目的、制定計劃、選擇方法、執行決定和開始行動的整個過程中錘煉意志、培養創新意識、鍛煉創新思維,最終形成大學生創業所需要的思維品質。
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工作是一項關系到學生、學校和國家培養社會人材、衡量學校綜合質量的重要工作。學校應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大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將相關的就業政策即時傳遞給學生。同時高校要為畢業生提供更為全面的服務,學校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適當調整專業設置,注重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企業提供優秀的人才。最后大學生自身要未雨綢繆,做好擇業前的準備工作。要使每一個學生具備專業知識,還要注意培養溝通、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就業資本,做好職業定位,選擇好自己適合的崗位,同時積極參加校園宣講會、招聘會,并利用網絡和社會關系積極尋找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1]王乾豐.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對社會的影響[J].硅谷,2009(8).
摘 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現狀,然后從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闡述了高校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健康的促進作用。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身體發育,還能有助于改善和調節大學生的情緒,提高心理素質。
關鍵詞 體育鍛煉 大學生 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學階段是學生從學校向社會的過渡階段,也是學校教育的最后階段。這一階段也是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趨向成熟的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當前就業形勢越嚴峻,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學生在大學階段要全面發展,不僅要保證強健的體魄,還有具有過硬的心理素質,以適應不同的社會環境和工作崗位。
一、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現狀及對策
據第六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學生肥胖檢出率繼續增加,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目前在校大學生多是90后的獨生子女,加之入學后一直面臨升學考試的壓力,不擅與人交往,欠缺人際關際的處理能力,由此誘發的很多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因此,為了讓大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也為了大學生自身的健康狀況來考慮,學校必須要重視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問題,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大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另外,針對大學生肥胖檢出率繼續增加的問題來說,學校要積極引進和開展有利于大學生塑身美體的運動項目和課程。例如,健美操和游泳等課程。健美操是一項深受廣大學生喜歡的運動,不僅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身體,還可以起到塑身美體的效果,有利于改善大學生的形象和氣質。而游泳則一項特別有利于減肥的有氧運動。人在游泳時,全身的肌肉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身體在水中運動消耗的能量比陸地上多,因此經常進行游泳運動,可以逐漸去掉體內過多的脂肪,從而達到減肥的效果。
二、體育鍛煉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
經常進行體育鍛煉有利于改善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能夠促進身體發育,強健體魄,提高身體的柔韌性和肌肉的彈性,讓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不同的運動項目對身體各個部位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對于男生來說,可能經常進行的運動就是打籃球,在打籃球的過程中,首先打籃球需要充沛的體力,這就要求學生需要在平常多多進行鍛煉,提高身體的耐力水平。其次,打籃球還可以訓練神經系統的反應能力,訓練腦部的思考和判斷能力,以及對場上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等;而對于女生來說,可能喜歡的大多是健美操或是羽毛球等運動。對于健美操來說,經常進行健美操訓練可以培養女生的審美觀,塑身美體,培養良好的形象氣質等。適宜的體育鍛煉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和預防呼吸系統疾病,改善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提高消化系統功能,降低糖尿病發生的危險性,控制體重和改變體型等。
人體生長發育過程受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響,科學的體育鍛煉能有效地彌補先天上的不足,并影響著發育的進程及生長所能達到的程度。體育鍛煉促進身體發展的機制是符合生物學中“刺激――反應――適應”原理的。因為體育鍛煉必然對機體產生運動刺激,機體在承受這一刺激時,最初必然引起各器官的不適應反應,由不適應反應到適應,機體正是在這種不斷刺激下,人體結構不斷發生變化,功能不斷得到提高。因此,這一時期大學生要充分認識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要積極、全面地參加體育鍛煉,促進體質向健康方向發展。
三、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通過體育鍛煉可以讓學生集中精力投入其中,暫時忘掉學習和生活中的不愉快,放松身心,還可以讓學生適度的宣泄情緒,從而使學生從消極的情緒中擺脫出來。另外,經常參加各項體育項目的比賽等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有比賽就會有輸贏,學生在進行比賽時,為了贏得比賽就需要發揮出個人的最優水平,團隊比賽還需要隊員之間相互配合,團結協作才能贏得最后的勝利。贏得比賽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產生積極的成就感,輸掉比賽也會讓學生積極尋找失利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改進,已期待贏取下次比賽的勝利。讓學生更好的認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不斷的輸贏中使自己得到全面的發展,培養頑強拼搏、不服輸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在體育鍛煉中需要不斷克服客觀困難和主觀困難,在戰勝自我的前提下,越是努力克服主客觀方面的困難,就越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經常進行體育鍛煉還可以擴大學生的交際圈子,尤其是針對團隊項目來說。共同的興趣愛好促使學生走到了一起,共同進行體育鍛煉,有利于人際關系的改善。
四、結論
綜上所述,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因此,學校要重視體育教育,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科研水平。另外,學校還要注重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完善教學與訓練的場地、設施和器材,加大學校體育場館的開發力度和管理措施,吸引學生經常進行體育鍛煉。
參考文獻:
[1] 王江民.淺議大學生的健康教育[J].中國健康教育.2004(4).
【關鍵詞】就業現狀;問題;解決對策
在我國現階段,解決社會就業問題是當前我國面臨的一大嚴峻問題。而大學生的就業更是國家長期以來需要致力解決的。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實質上就是國家經濟發展與人才資源之間的合理配置問題,大學生作為人才資源中層次較高的一類群體,他們的就業是國家對人力資源配置的充分體現。其分配的合理性直接關乎到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毋庸置疑,縱觀近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就業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牽動學生及其家庭的心,成為每年一度聚焦的熱點。
高等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以及社會對畢業生的歡迎程度,在一定方面反映高等學校的教育水平及教育質量,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不僅對學生本身的未來有重大影響,而且對學校的聲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如果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式不佳,從社會方面來看,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不僅浪費人才資源,影響人才市場的人才招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給社會就業造成壓力。從畢業生本身來講,影響其對就業的信心以及自身人生價值的實現,同時重要影響到所在學校的聲譽。從高等教育方面來講,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目標的最終實現。所以,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需要國家的綜合治理,這個問題關系到對社會的穩定、教育制度的深化、人力資源的配置、國家“科教興國”的實施以及高等教育被社會的認可程度。因此,深入探討大學生的就業機制,研究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出現的問題及成因,找出解決此問題的正確思路對策,對于當前我國新形勢的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一、大學生的就業現狀
(一)近幾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迅速增加,初次就業率逐年下降
據教育部統計:2001年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平均為70%,其中本科生逾至80%,專科生達到40%。2002年高校初次就業率平均為65%。2003年受非典影響,就業率平均為60%,研究生約為80%,本科生約為60%,專科生僅有30%。直到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38萬人,截至9月1日,全國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72.6%,其中研究生就業率為91.9%,本科生為81.7%,高職高專就業率為62.1%。由此可見,隨著大學生數量的增加,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將日益突出,就業將更加艱難。
(二)用人單位注重大學生求職者的學歷以及專業能力
從整體來看,社會對畢業生學歷層次的要求有明顯提高,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需基本保持不變,而專科生供大于求。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上線率逐年上升,這也就意味著大學生越來越多。就業競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求職時,很多用人單位便注重大學生的學歷,光注重表面上的學歷,而忽略了大學生的一些能力。這就使得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就業壓力大。一方面會由于自身學歷問題而煩惱,另一方面會產生消極情緒,會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目前在這種形勢下,我國大部分用人單位都首先都只是注重大學生的學歷,而后才注重大學生的實際能力。這樣就導致了非重點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由于各大名牌大學的名牌效應,用人單位對重點大學以及名牌院校的畢業生需求旺盛,而一般院校的畢業生則相應的不足。因此相同專業在不同高校的被需求狀況差別很大。不同院校的就業狀況也就不一樣。
(三)地域差異是就業形勢的重要體現
據調查顯示,在我國較為發達的地區及一些中心城市,對大學畢業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區的需求也有所增加,然而在一些偏遠山區及一些經濟相對比較落后的城市需求仍然不足。越來越多的學生把就業區域限制在一些發達城市,比如北京、廣州、上海、深圳等一些大的城市。由此造成地區大學生就業現狀不明了,發達的地區大學生很多,相反那些落后偏遠的地區則很少。
在被調查的大學畢業生中,選擇大中城市的占44.7%,選擇到縣城的占到20.2%,選擇到鄉鎮和農村的分別占7.7%和0.9%。而剩余的26.6%的畢業生則表示對就業地區沒有特別的要求,而已經就業的大學生到大、中城市就業比例達到76.6%。
(四)專業之間的供求不平衡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以及國家對基礎設施投資的加大,不同專業在社會上的供求也各不相同,短線專業供需比可達1∶10以上,而一些長線專業的比例卻微乎其微。近年來,社會及用人單位對機械、電子、計算機類、通訊類、自動化、建筑類、汽車類以及金融、師范、臨床醫學等專業大量需求,這些專業成為社會的熱門專業。而文理科中的基礎理論專業、地質勘測等專業供大于求。
二、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因素在于多方面
(一)社會因素
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從整體來看,我國的大學生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求。
(1)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知識、人才是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動力,需要畢業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不僅體現對知識的認知,而且要對本專業要能熟練掌握。這就使得大部分畢業生達不到這個要求。
(2)目前階段,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中國的勞動力供大于求,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而高校大量的擴展使得人才市場上大學生供給量大量增加,國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然處于比較低的水平。
(3)社會對大學生的認可認證度還未真正得以提高,人才市場的趨理性逐漸導致更多大學生對人生價值觀有所改變。
(二)就業體制存在障礙
我國自從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后,在科技領域有了各項突破,科技方面的人才也大量涌現。
(1)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對大學生統招統分,從80年代中期開始“供需見面”逐步向“雙向選擇”過度,從90年代初開始推廣“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方式。這些都是人力資源配置發展的必然趨勢,使人才集中分布在具有優勢的地區和行業。
(2)就業體制的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大學生就業問題有所幫助,但其中存在的障礙卻也是有很多方面。比如很多大學生自身的情況不符合就業中的某些條件,而這樣將會給這些即將就業的大學生心理上造成很大的負擔。
(三)高校學科設置不合理,學非所用現象十分普遍
我國很多高校的專業和課程設計都是沿襲了計劃經濟時代的需求模式,嚴重滯后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我國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重知識,輕能力培養,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因而學生的基本功扎實,但創新能力不強。
(四)大學生自身因素
當今大學生缺少的就是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對社會就業形勢的認識,其中包括心理素質、交際能力、語言溝通能力以及禮儀方面的問題,還包括對就業的薪酬及就業崗位的要求。
(1)大學生在就業理念上也存在一些誤區,比如說“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就業就得找個發達城市就業”等這些誤區。其實真正意義上是這些大學生沒有意識到自身的人生價值。
(2)大學生目前對就業的薪酬存在過高的現象。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60%的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而80%的用人單位或企業反映大學生對薪酬這方面期望過高。不少大學生為此感到難以接受,由于低工資不能滿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
(3)大學生綜合素質問題是很多企業所關注的。用人單位表示,部分大學生求職者在進行面試時,往往表現得不夠自信,過分緊張,回答問題時不夠果斷,表現不出自己的實力。更有些面試者弄虛作假,這樣做嚴重影響了自己的前途發展。
(4)在禮儀方面做的不夠到位,有些大學生性格與社會很難相融,始終表現出膽怯,見到領導不打招呼等等。這樣會嚴重影響到就業上的一些問題,氣質不夠,禮貌沒做到位。
三、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對策
(1)深化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場機制。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機制在人才資源的配置上還有待提高。現階段,不管是對畢業生就業體制的改革,還是高等教育的改革,都要求有市場推動力,要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政府部門要加強政策引導,積極創造以市場為導向的良好的就業氛圍,加快建設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盡快實現全國聯網。
(2)要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現今,我國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明確了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經濟成分,出現了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和各種經濟共同發展的大好局面。國家應該對就業渠道進行有利的拓寬,給大學生或即將要創業的人提供一個比較方便的就業平臺,引導他們擺脫各種陳腐擇業觀念的束縛。
(3)深化教學改革,改變對大學生的培養模式。計劃經濟時代對大學生的培養能適應那個時代的人才供應需求,而我們當今應該有自己時代的教學模式和創新,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高校應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加強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提高畢業生的質量。由于社會的不斷變化,大學生應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來適應不同形式下的社會。而學校則應該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做到人才培養對市場的要求,改變教學模式,不要沿襲以前的教學方式,要學會去創新,去創造屬于自己學校獨特的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