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歷史遺跡的感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太湖美,太湖美……”一首膾炙人口的優(yōu)美歌曲,使無錫太湖的美家喻戶曉,也使太湖更加名揚海內外。
太湖,又名震澤、具區(qū),面積2400多平方千米,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多年前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我與同學攜手同游無錫太湖,至今對太湖的靜謐、嫵媚、縹緲和浩瀚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第一次來到太湖岸邊,我們就被眼前靜靜的湖水驚呆了。舉目遠眺,一望無際的太湖水明亮如鏡,春風吹拂,蔚藍色的湖面蕩起微微的漣漪,畫面輕柔美麗,富有詩情畫意,令人感慨萬分。
我們在湖堤上閑庭信步,十分愜意。突然,天上飄起了霏霏細雨,綿綿雨絲落在湖面上,濺起一片片溫馨的水紋,整個太湖顯得更加妖嬈和嬌媚了。
其實,太湖的風光是融淡雅、清秀、雄奇、壯闊于一體的,碧水遼闊無垠,煙波浩渺,峰巒時隱時現,氣象變幻萬千。尤其是著名的黿頭渚,獨占了太湖風景最美的一角,山清伴著水秀,碧波映著亭閣,天然勝景,渾然天成。
無錫城,這太湖之濱的璀璨明珠,是一座具有300年歷史的江南名城。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無錫已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這里孕育了許多文人墨客,至今仍保留著眾多的歷史遺跡。黿頭渚是太湖西北岸無錫境內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黿翹首而得名,是太湖風景名勝區(qū)的主景點之一。
傳說黿頭渚的美麗景致在很早以前就為人們所向往。蕭梁時,此地建有“廣福庵”,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一處。明初,“太湖春漲”被列為“無錫八景”之一。明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常來此踏浪吟詩,留有“黿頭渚邊濯足”的遺跡。記得郭沫若曾吟道:“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趙樸初也曾稱贊:“黿頭渚景色勝天堂。”一代大師的瑰麗詩句,更使黿頭渚的風韻名揚大江南北。
黿頭渚現有充山隱秀、鹿頂迎暉、黿渚春濤、萬浪卷雪、湖山真意、十里芳徑、太湖仙島等十多處景點。其中既有山長水闊、帆影點點的自然山水畫卷,小橋流水、綠樹人家的山鄉(xiāng)田園風光,典雅精致、古樸純凈的江南園林景致,還有吃、住、購、行等配套齊全的服務和娛樂設施,再加上歷代名人雅士的游蹤、石刻、書畫、傳說等諸多內涵深厚的文化積淀,構成了一個以天然山水為主、人工點綴為輔的生動雋美、多彩多姿的風景旅游勝地。
雨停了,我們站在黿頭渚的燈塔旁,看到了2米余高的景名刻石,以黃石之古拙襯托的書法遒勁雅致。主石正面鐫刻的“黿頭渚”三個大字,系清末“梁溪七子”之一秦敦書的手書。該石背面的“黿渚春濤”,為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狀元劉春霖所寫。據說,春天的無錫多東南風,太湖的“黿渚濤聲”是這里的一大特色。
若遇到風和日暖之時,太湖上微波泛漣漪,碧水映青山,微微的濤聲輕緩流暢,和諧而有節(jié)奏;若遇到狂風怒號之際,太湖上便濁浪滔天高,風起波涌急,洶涌的浪濤轟然咆哮,猶如萬馬奔騰。由此,“黿渚春濤”便成為黿頭渚濤聲中最神奇的景象了。
時至盛夏的七月,我靜靜地坐在窗前,看著窗外細風絲日揚新晴的迷人景色,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不想被飛來楊絮打斷。它似乎如約飄飄灑灑而至,毛絨絨、輕盈盈的,疑似雪花漫天亂飛舞,仿佛使你走入了嚴冬臘月雪花飄落的季節(jié),細看卻是絮花如雪草如茵。輕盈曼舞的飛絮帶著縷縷思愁、與希冀,柔柔地牽繞著我的思緒與她一起飛揚······微小的楊絮非常眷戀天空的博大,撒著歡地投身其中,時而像天真的頑童,輕點著你的鼻尖、撫摸著你的臉龐,卻留不住你匆匆過往的腳步。時而又嫵媚多姿,翻飛輕揚漂泊,好想讓風兒吹去心中那淡淡的思愁,帶著她尋覓重新生命的落腳點。漂泊不能自主,此去將會落得怎樣的命運安排?真難預料亦不堪想象,飛絮卻依然放飛,哪怕是飛身碎骨、哪怕是被風兒遺忘在黑暗沒有陽光沒有水兒的地方。即使沾粘一點點的濕土地,她也抓住機會鍥而不舍地等待機會重新發(fā)芽,重獲生命。
最憶往昔,那曾是在戈壁沙漠里一度繁華鼎盛的西域樓蘭古國,經歷歷史的沖刷,留下的只是殘存遺跡。而胡楊的飛絮卻依然一年又一年地在廣袤的沙漠中播撒著生命的綠色,生生不息。頑強的地堅持不懈,傳播著生命的奇跡,為茫茫沙海里增添一道美麗的景色,描畫一副生機勃勃的生命線。大有落絮無聲心以恒,行風雨春待發(fā)的境界。
可嘆大自然的神奇,生物千年的繁衍生息,造就像楊絮、蒲公英、胡楊絮、楊花(柳絮)等在人們看來是外形微小輕柔的飛絮,卻有頑強的生命力。而自古以來人們卻以楊花(柳絮)的輕柔多情,使得自己成為古往今來情愫滿懷的遷客騷人、浪跡天涯的異鄉(xiāng)游子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帮w絮淡淡舞起,輕裳淺淺妝成。去時散漫住何曾?總付流光一夢。素心原無管束,豈為牽惹東風,舊時煙柳又滿城,惆悵青衫猶冷?!币磺段鹘隆罨ā钒炎髡邇刃牡墓录拧⒃娨?、悵然和抑郁表現的淋淋盡致??蓱z楊花又怎能解盡詞人的萬般愁緒呢?只不過更加增添詞人的無奈、感慨罷了。將哀思寄予楊花最有名的還有蘇軾的那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是花”,使楊花的“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的生動躍然紙上,而最末一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離人淚”,把楊花于思婦的形象處理的不理不離、若即若離,表現出及其纏綿悱惻的情思。
撫昔傷今,昨日的殘楊落絮已不復存,風雨中季節(jié)的輪回轉換,留下的是前人對飛絮的寄托、無奈的感慨。留下的是大自然對飛絮頑強生命力的鮮明寫照,裝點著當今喧嘩浮躁年代。
每一天的日子就像窗外的景色一樣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勇于挑戰(zhàn)自我,生活也許會有新的勃發(fā)生命力。輕盈零落慕春風的詩意依然在我腦海中縈繞,也許我應該向飛絮說句,“謝謝你,我不會在病中頹廢,不學古人無奈的感慨找以慰藉,愿和你一起飛揚,重獲人生的價值”。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注釋]
①赤壁:指黃州西赤鼻磯。三國時周瑜敗曹的“火燒赤壁”之赤壁傳說有五處。但以黃州赤鼻磯為古戰(zhàn)場。
②故壘:古時的軍營四周所筑的墻壁。人道是:人們傳說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還吳,孫策授其建威中郎將,逾時年二十四歲,吳中皆呼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聳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當年:當時,或解作盛壯之年。
④小喬:周瑜之妻。時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歲,赤壁之戰(zhàn)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歲,結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風流倜儻,少年得志。雄姿英發(fā):周瑜有姿貌。英發(fā):指談吐不凡,卓有見識。
⑤羽扇綸巾:魏、晉時儒雅之士的裝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戰(zhàn)指揮的標幟。綸(guān)巾:用絲帶做的便巾?;绎w煙滅:形容火燒赤壁時曹軍的慘敗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國神游:神游故國。此“故國”指舊地、古戰(zhàn)場。
⑦多情應笑我:應笑我多情的倒裝。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澆在地上祭奠。
(8)英發(fā):英俊勃發(fā)。
(9)羽扇綸巾:手搖動羽扇,頭戴綸巾。這是古代儒將的裝束,詞中形容諸葛亮從容嫻雅。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10)檣櫓: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戰(zhàn)船。
(11)故國:這里指舊地,當年的赤壁戰(zhàn)場。指古戰(zhàn)場。
(12)華發(fā):花白的頭發(fā)。 華:《現代漢語詞典》這個字讀huā(一聲),花白義
(13)人生:現有版本作人間。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里指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譯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祖國的江山美妙如畫,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tài)雄峻。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zhàn)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神游于故國(三國)戰(zhàn)場,應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過早地生出白發(fā)。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蘇軾所作,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蕩,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fā)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蘇軾謫居黃州,游黃岡赤壁礬,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詞。詞中描繪了赤壁雄偉壯麗的景色,歌頌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戰(zhàn)功,并抒發(fā)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將寫景、懷古和抒情結合在一起,縱橫古今,意境寬闊,是豪放詞風代表作。起調將奔騰的長江與飛逝的歷史相交織,造成寬闊邈遠的抒情空間。然后聯想自己壯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際遇,感慨萬端。全詞的氣氛是開朗、豪邁的,雖然露了一種低沉、消極的情緒,但不是主要的。全詞既有歷史的沉重感,又有對現實的責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腸蕩氣的悲壯樂章。
題中的赤壁,是黃州(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城外,長江北岸的一段紅色山崖。“懷古”,是古人寫詩詞常常采用的一個題目。在這類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詠歷史事跡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慨。這首詞就是蘇軾游覽黃州赤壁想到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有所感觸而寫。其實,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吳三國爭雄,吳國名將周瑜聯合劉備,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軍的地方是另一個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縣西南的赤磯山。這里詞人借懷古以抒懷抱,不一定拘泥于地點的確鑿。
懷古的重要一環(huán),是怎樣把今和古聯系起來。蘇軾望著波禱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古以來那些才華出眾的人物都已隨同時間流逝而消失,猶如被源源而來的浪濤從歷史上沖洗掉了一樣。于是,他用“浪淘盡”三個字,把眼前的長江和歷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聯系起來,在這種自然而又形象的聯想中,表現他對歷史人物的懷念。大江即長江。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聲韻的要求外,也顯得更有氣魄?!扒Ч拧?,指久遠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從江濤轉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來的戰(zhàn)爭遺跡?!肮蕢疚鬟叄说朗?,三國周郎赤壁”?!肮省保f的?!皦綶lěi]”,指營盤?!叭说朗恰?,據說是?!爸芾伞?,即周瑜,他二十四歲就當了將軍,當時吳國人稱他為周郎。這三句詞說,在那古代營盤西邊,據說,就是三國時代周瑜打勝仗的赤壁。點出了赤壁的歷史意義,也為下片歌頌周瑜埋下了伏筆。那么,作者當時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亂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嚇人的大浪頭,拍打著江岸,激起的浪花象無數堆耀眼的白雪。面對著這雄偉的景象,難怪作者要贊嘆不已:既贊美這雄偉的大好河山,更贊美歷史上曾經在這里叱咤風云的無數英雄豪杰。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帶出了對古人的懷念。下片,就轉入對赤壁之戰(zhàn)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頌。蘇軾寫這首詞時,距離發(fā)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戰(zhàn),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著幾百年前的往事,用“遙想”兩個字把我們引向了遙遠的過去?!肮猍jǐn]”,周瑜的字。“小喬”,周瑜的妻,是當時著名的喬氏姊妹中的妹妹。詞中提到他們的婚事是為了突出周瑜年輕得意的神態(tài)。作者用“雄姿英發(fā)”來形容周瑜氣度雄偉、人才出眾。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著戎裝,手搖羽毛扇,頭戴著配有黑絲帶子的頭巾(綸[guān]巾),風度瀟灑,從容指揮,在說笑之間,輕而易舉地就把曹操水軍戰(zhàn)船燒成灰燼?!皺{[qiáng]”,帆船上的桅桿。這里用“檣櫓”代表曹軍的戰(zhàn)船。“羽扇綸巾”,寫出了周瑜的神態(tài)。“談笑間”,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皺{櫓灰飛煙滅”,六個字就再現了一場歷史性的大戰(zhàn)。寥寥幾筆,顯示了作者藝術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間,傾注了作者對周瑜的由衷贊賞。
對歷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對自己現實狀況的不滿。對比之下,四十七歲的蘇軾深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樣年紀輕輕就建立了卓著的功業(yè)而感嘆。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氣說:“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象他這樣,通過想象去經歷(神游)那三國(故國)的赤壁之戰(zhàn),人們大概會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過早地有了花白頭發(fā)(華發(fā))吧!自嘲之余,一種看破紅塵的消極情緒油然而生。“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尊”,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灑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覺得,人間不過象夢境一樣,不要徒然感嘆了,還是給江上的明月,獻上一杯酒,伴月痛飲吧!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贊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構成了豪放的基調。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神游于故國(三國)戰(zhàn)場,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fā)。
山坡羊 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
(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fā)怒似的洶涌。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于思索之中。
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fā)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注釋
⑴山坡羊:曲牌名,是這首散曲的格式;“潼關懷古”是標題。
⑵峰巒如聚:用來形容群峰攢集,層巒疊嶂。聚:有聚攏,包圍的意思
⑶波濤如怒:用來形容黃河波濤的洶涌澎湃。怒:指的是波濤洶涌。
⑷“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用來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表里:即內外?!蹲髠鳌べ夜四辍罚骸氨砝锷胶?,必無害也?!弊ⅲ骸皶x國外河而內山?!变P:古關口名,在今陜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扼秦、晉、豫三省要沖,非常險要,為古代入陜門戶,是歷代的軍事重地。
⑸西都:指的是長安(今陜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因此稱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
⑹躊躇:意為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感慨萬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靜。一作“踟躕(chí chú)”。
⑺“傷心”二句:謂目睹秦漢遺跡,舊日宮殿盡成廢墟,內心傷感。傷心:令人傷心的事, 形容詞作動詞。秦漢經行處: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陽和西漢(前208~8)的都城長安都在陜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宮闕:宮,宮殿;闕,皇宮門前面兩邊的樓觀。
⑻興:指的是政權的統(tǒng)治穩(wěn)固。興、亡:指的是朝代的盛衰更替。
山坡羊潼關懷古賞析題
1、此曲寫景對詠史有什么作用?
極寫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的險要地勢,正是為下文的“望”而“意躊躇”提供抒情的“誘發(fā)點”,使作者更好地抒發(fā)感情。
2、這首散曲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統(tǒng)治階級殘暴貪欲的痛恨和對勞動大眾所受苦難的同情。
3、你認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
“聚”“怒”用得好。運用化動為靜的表現手法和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潼關的壯闊景象和險要地勢。其中,“聚”使靜態(tài)物具有動態(tài)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競向潼關奔來的情景。以“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以“怒”形容黃河的洶涌澎湃,“怒”字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
4、曲子開頭描寫潼關的地勢,作用是什么?
在潼關路上望西都,自然引發(fā)歷史興亡的感慨;寫潼關之險,意在說明歷代王朝仍然難逃滅亡的命運,突出了主題。
5、本文的主旨句是?此句妙在何處?
——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句發(fā)出了沉痛的慨嘆,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這個結尾開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題,含意深邃豐富,較強感染力。
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寶鏡難尋,碧云將暮,誰勸杯中綠?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
【前言】
《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是辛棄疾在一次登建康賞心亭時,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便寫下此作,呈送建康行宮留守史致道,以表達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對議和派排斥愛國志士的激憤。全詞采用吊古傷今的手法,來表現主題思想,寫景時,寓情于景,感情極其濃郁;抒情時,吊古傷今,筆調極為深沉悲涼。
【注釋】
賞心亭:位于建康下水門之上,下臨秦淮河,是當時的游覽名勝,辛棄疾特愛登此亭眺望。留守:即行宮留守、宋室南渡初,高宗一度駐蹕建康,故稱建康為行宮。
危樓:高樓,此代指賞心亭。斛:古人以十斗為一斛。
虎踞龍盤:諸葛亮曾目睹金陵地形而感慨說:“鐘山龍盤,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迸d亡:指六朝興亡古跡。三國時吳國孫權,東晉司馬睿及南朝的宋、齊、梁、陳曾先后建都于金陵(建康)。
隴上:田埂,此泛指田野。噴霜竹:印吹笛。黃庭堅(念奴嬌):“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霜竹:秋天之竹,代指竹笛。
安石:謝安,字安石,東晉著名政治家。淚落哀箏曲:謝安晚年位高遭忌,孝武帝曾召善樂者桓伊飲宴,桓伊撫箏唱道:“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敝x安適在座,聞歌而淚下。
【翻譯】
此言登亭憑吊古代遺跡,只落得滿腔愁緒。鐘山龍盤,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在哪里呢?只留下了六朝興亡古跡。夕陽斜照在迷茫的柳樹上 ;在水邊覓食的鳥兒,急促地飛回窩巢;垅上的喬木,被狂風吹打,飄落下片片黃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漂泊在秦淮河中,匆匆地向西邊駛;不知何人,吹奏起悲涼的笛聲。
官謝安一代風流,晚年仍不免憂讒畏譏,至有淚落哀箏之悲。謝安將建功立業(yè)的機會都交付給兒輩如謝玄等,自己則以下棋消磨時光。官耿耿心曲難為人知,時不我待,惟有借酒澆愁。朝來遙望江頭,風急浪高,直有推翻房屋之勢。
【鑒賞】
公元1168年(宋孝宗干道四年),辛棄疾任建康(今江蘇南京)通判,當時他南歸已經七個年頭,而他期望的抗金復國事業(yè),卻毫無進展,而且還遭到朝中議和派的排擠打擊。詞人在一次登健康賞心亭時,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便寫下此作,呈送健康行宮留守史致道,以表達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對議和派排斥愛國志士的激憤。全詞采用吊古傷今的手法,來表現主題思想,寫景時,寓情于景,感情極其濃郁;抒情時,吊古傷今,筆調極為深沉悲涼。
這首詞分以下幾個方面下筆:建康的地理形勢、眼前的敗落景象,并用東晉名相謝安的遭遇自喻,表達詞人缺乏知音同志之士的苦悶,最后用長江風浪險惡,暗指南宋的危局。
開頭三句,開門見山,直接點明主題,抒發(fā)內心感情基調。然后再圍繞主題,一層一曲地舒展開來?!吧衔牵A得閑愁千斛”,是說詞人登上高樓,觸景生情,引起無限感慨?!伴e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極多?!伴e愁”,是作者故作輕松之筆,其實是他關心國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終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憂愁。
四、五兩句,采用自問自答的方式,把“吊古傷今”落到實處。“虎踞龍蟠何處是”?問話中透出今不比昔的悲涼。據《金陵圖經》記載:“石頭城在健康府上元縣西五里。諸葛亮謂吳大帝曰:‘秣陵地形,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闭驗槿绱耍】翟洺蔀榱膰?。但在辛棄疾看來,此時卻徒留空名,和一片敗亡的氣息。這里暗中,譴責南宋朝廷不利用健康的有利地形抗擊金兵、收復中原飽含感情的問答異常生動地勾畫出詞人大聲疾呼、痛苦欲絕、氣憤填膺的形象?!芭d亡滿目”,“興亡”是偏義詞,側重于“亡”字。
“柳外斜陽”五句,是健康眼前的景象,把“興亡滿目”落到實處,渲染一種國勢漸衰悲涼凄楚的氣氛:夕陽斜照在迷茫的柳樹上;在水邊覓食的鳥兒,急促地飛回窩巢;垅上的喬木,被狂風吹打,飄落下片片黃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漂泊在秦淮河中,匆匆地向西邊駛;不知何人,吹奏起悲涼的笛聲。映入詞入眼簾怎能不勾起作者憂國的感嘆。同時詞人獨選此景,也正是意在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從構思而言,上片三個層次,采用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筆法,銜接極為嚴密。而各個層次,又都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和強化主題。
上片十句側重于吊古傷今。下片十句則側重于表現詞人志不得神、無法實現抗金國收河山壯志的愁苦,及其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下片亦分三個層次,前五句為一個層次,是曲筆。次三句為一個層次,是直抒胸臆。最后兩句為一個層次,是比喻。各層次的筆法雖不相同,但能相輔相成,渾然符契。
“卻憶安石風流”五句,用謝安(安石)受讒被疏和淝水之戰(zhàn)等典故。前三句寫謝安早年寓居會稽,與王羲之等知名文人,“漁弋山水”、“言詠屬文”,風流倜儻逍遙灑脫。作者借此表達自己本也可隱居安逸但憂國之心使其盡小國事,以至“淚落哀箏曲”。晉孝武帝司馬曜執(zhí)政,謝安出任宰相,后來受讒被疏遠。
“淚落哀箏曲”,是寫謝安被疏遠后,孝武帝有次設宴款待大將桓伊,謝安在座?;敢辽瞄L彈箏,他為孝武帝彈一曲《怨詩》,借以表白謝安對皇帝的忠心,和忠而見疑的委屈,聲節(jié)慷慨,謝安深受感動,淚下沾襟。孝武帝亦頗有愧色。詞人在此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曲折隱晦地表達未見重用志不得伸的情懷?!皟狠叀眱删?,寫謝安出任宰相未被疏前,派弟弟謝石和侄兒謝玄領兵八萬,在淝水大敗前秦苻堅九十萬大軍的事。當捷報傳到健康,謝安正在和別人下棋。他了無喜色,仍下棋如故。別人問他戰(zhàn)況時,他才漫不經心的答道:“小兒輩遂已破賊。”這段歷史,本來說明謝安主持國事,沉著與矜持。可是,辛棄疾改變了它的原意,把詞意變成:建立功名的事,讓給小兒輩干吧,我只須整天下棋消磨歲月!不難看出,這里包含著詞人壯志未酬、虛度年華的愁苦,同時也給予議和派以極大的諷刺。
辛棄疾為詞氣魄不亞于東坡,但這里卻屢用喻指,語含譏諷,可見長期的壓抑使之極度憤懣,而面對現實除了無奈更別無他法。
“寶鏡”三句,筆鋒又雙從歷史轉到現實,詞人用尋覓不到“寶鏡”、夜幕降臨、無人勸酒,暗喻壯志忠心不為人知、知音難覓的苦悶。“寶鏡”,唐李?!端纱半s錄》載秦淮河有漁人網得寶鏡,能照見五臟六腑,漁人大驚,失手寶鏡落水,后遂不能再得。這里借用此典,意在說明自己的報國忠心保國之才無人鑒察。劉熙載說:“稼軒詞龍騰虎擲,任古書中俚語、瘦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天姿是何敻異!”(《藝概·詞曲概》)的確,“寶鏡”三句,感情基調雖然悲憤沉郁,但詞句卻含蓄蘊藉,優(yōu)美動人。
早年,鎮(zhèn)江不僅街巷很多,亭臺樓榭之間還不乏波光瀲滟,有“一泉路、二道巷、三官塘、四牌樓、五條街、六擺渡、七里甸、八角亭、九如巷、十(石)浮橋”之說。
我喜愛在這座古城的深巷老街去追尋人文遺跡。主要原因,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有其他江南古城所不及之處。城內外的山水因充盈文采而靈秀神秘,或在這里出生、或客居于此的古今人物都在遵循“名利一時榮,文章千古事”的古訓,以做人、做學問為人生最大樂趣。由此,被魯迅稱為十二部中國文學入門書之一的《抱樸子》由當地人葛洪寫成。中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巨著被客居此地的劉勰著就。為讓中國第一部詩文總集傳世,在此地出生的蕭統(tǒng)竟然放棄皇位,日夜埋頭編纂,直到離開這個世界。為開創(chuàng)“米氏云山”新畫派,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在這里精研畫技四十年。鎮(zhèn)江的深巷啊,古代,從那里走出筆記小說首創(chuàng)者、《世說新語》的作者劉義慶,“十一世紀科學坐標”《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中國第一部完整的文化通史《中國文化史》的作者柳翼謀,中國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文字著作《康熙字典》的編纂人張玉書……近現代,從那里走出了中國第一部文學史名著《中國醫(yī)學史》的作者陳邦賢,中國第一部古橋技術研究專著《中國古橋技術史》的作者茅以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地》的作者賽珍珠……夠了、夠了,不需再一一舉例!古人那句“京口(鎮(zhèn)江)江山為天下冠。清淑之氣、扶輿盤礴,以鐘乎人者,代不乏才”之感慨,說得精準。
在鎮(zhèn)江古城及周邊縣市穿行巷陌,不需一一詢問古人遺跡。因為,有時隨手一指,閣樓之上便有可能居住過一位名流。一天,我漫步在一座宅院門前,向老者隨便問問,不想竟住過五柳先生的后人。那日,我在無意間看到張家巷標牌,順口咨詢了一下,原來是清順治進士、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張玉書的故居。在丹陽訪仙鎮(zhèn)東街,我沒有見到那位仙家的遺址,卻看到數學大師華羅庚的老宅舊院。在賽珍珠故居門前,我看著滿地黃葉浮想聯翩:與茅以升、華羅庚僅相隔幾年出生于美國的賽珍珠,在襁褓中便來到這座風光秀美的城市,度過了童年、少年、青年。她無數次踏著秋葉在縱橫交錯的深巷內徘徊,構思小說中的人物、情節(jié)。把鎮(zhèn)江稱為中國故鄉(xiāng)、把中文稱為第一語言的她,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百余部力作,為中西方的溝通、交流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被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稱之為“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人橋?!?/p>
深秋的鎮(zhèn)江,景物倍覺清晰。古巷古橋在這里曾為一道風景。史書中記載過的老巷老橋曾被組合為一聯:“石婆婆磨刀劈竹竿萬家箍桶,范公公拖板搭浮橋千秋太平”。由于時間所限,我不可能遍訪石婆婆巷、箍桶巷、竹竿巷等,也不可能一一探尋范公橋、拖板橋、千秋橋等。然而,磨刀巷內的傳經樓豈能錯過? 當年與梁啟超、劉師培等齊名的江蘇學者陳慶年曾集20多萬卷藏書于樓中,包括名人著述、碑帖拓片、清末民初時期的報刊和圖譜等。另有當時出土的甲骨文片若干和兩部珍貴的印度貝葉經卷。內容涉及到經史子集各個門類。為了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藏書,陳慶年還自刻《橫山鄉(xiāng)人類稿》、《橫山鄉(xiāng)人叢書》、《嘉定鎮(zhèn)江志》、《至順鎮(zhèn)江志》、《西石城風俗記》等書,除贈送一些大圖書館外,還與藏書家交換圖書。當時,社會名流紛紛向傳經樓贈書,盛況醉人。那天,我也在翰墨書香中陶醉了,彎腰拾起一枚黃葉,舉在晨光中透視,無數粗細不同、長短不一的葉脈在伸延、在擴張,很像一代“書癡”們那帶有想象力的思緒和帶有張力的神經。
與其他大多數考古新發(fā)現不同的是,良渚古水利工程并不是單獨的考古發(fā)現偶得,而是有歷史傳承、有知識體系、有詳細規(guī)劃、有文物類別的系列發(fā)現。
科學考古,細致勘測:水壩創(chuàng)造世界奇跡
這次考古發(fā)掘始于2015年7月,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主持發(fā)掘下,前后7個月的時間里,在良渚古城北面和西面共發(fā)現11條水壩。今年3月中旬,在杭州舉行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tǒng)專家咨詢會上,全國19家科研單位的考古學、水利史及水利工程研究專家實地勘察后認為,這個由11條水壩組成的水利系統(tǒng),是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史的重要發(fā)現,開啟了史前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領域,在世界文明史研究上也將占有重要地位。
良渚水利工程比大禹治水還早一千多年,所以有專家表示,這是迄今已知的世界上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水利系統(tǒng),超過此前在埃及發(fā)現的一處有4000年歷史的水壩遺跡。終評會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資深教授嚴文明先生這樣評價:“這是世上絕無僅有的一次發(fā)現,也是人類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筆。”
這個結果是怎么來的?記者為此訪問了這次發(fā)掘的總指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
劉斌表示,測年有兩種手段,首先是碳14測年。根據北京大學年代學實驗室碳14測年數據,測了7條壩體的樣本,時間都在距今4700-5100年之間,屬于良渚文化早中期。數據有了,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實物,也就是良渚人當年留下的生活垃圾。在塘山上,發(fā)現了良渚人的墓葬和玉器作坊;在老虎嶺,發(fā)現壩上有一條良渚時期的溝,里面有良渚文化的陶器碎片。接下來,怎么證明這就是水壩?經過勘探,考古隊員發(fā)現,大壩上的草裹泥,全都放在接近引水面的位置,說白了,就是靠近洪水受力比較大的位置,抗洪的作用,一目了然。
在發(fā)掘現場,考古領隊王寧遠,指著爛泥里一條條白色的細線說:“這就是爛掉的草,它混雜著淤泥,包成一塊塊的泥包,我們叫‘草裹泥’,良渚人就是用它堆筑成水壩?!?/p>
王寧遠說:“良渚人的家,就在沼澤地邊,沼澤下面是淤泥,上面長草。哪幾種草呢:蘆、荻、茅草。他們先把地面的草割倒,用鏟把草下面的淤泥切割,放于草上一滾,淤泥粘濕,再用蘆葦綁扎,就成型了。”
而且,因為草和淤泥都用掉了,這里直接變成為河道,良渚先民們只要把家旁邊的小竹筏拉過來,把草包運過去,就能做好這項工作。這比我們現在吭哧吭哧把土挑過去更省時省力,“就是一次性做完的事,而且因地制宜?!蓖鯇庍h說,“草裹泥本身體量很小,又軟,可塑性好,與外面草莖貼合緊密,所以堆壘后,彼此貼合緊密,完全不會漏水?!?/p>
精確選址,有的放矢:良渚考古發(fā)掘從未停止
那么,是什么指引考古隊如此精確地選址,僅僅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就有如此重大的發(fā)現呢?
劉斌說:“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p>
事實上,近一個世紀來,對良渚的考古發(fā)掘從未停止。
“良渚”在宋代被稱作“梁渚里”,到了清代,才改為“良渚”?!傲肌笔敲篮玫囊馑?而“渚”則指水中可居的小洲,良渚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一個“美麗的小洲”。今天良渚的“美麗洲公園”正是得名于此。
清末之際,良渚及周邊地區(qū)出土古玉的消息在村民中廣泛流傳。到了民國時期,良渚一帶的農民為利所驅,盜挖古玉成風,大量的良渚古玉流失。正是這些流失的古玉吸引來幾位學者,為良渚文化的發(fā)現和研究作出了貢獻。其中,復旦大學的何天行、余杭本地學者施昕更,就是被載入史冊的兩位重量級人物。
1936年,施昕更主持了良渚遺址的首次發(fā)掘,這也是江南地區(qū)的第一次考古發(fā)掘。對良渚的發(fā)掘陸續(xù)進行了3次,積聚了一批實物資料,但當時的施昕更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獨立的文化,而是把它定為龍山文化的分支。1938年,考古發(fā)掘報告《良渚》出版了,使這個美麗的名字進入了中國學術界的視野,對良渚文化遺址的發(fā)掘也逐漸展開。尤其是到了20世紀50年代,環(huán)太湖的考古工作陸續(xù)展開。1959年12月,考古界專家夏鼐先生在長江文物考古隊隊長會議上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良渚文化”從那時候開始在學界得到了公認。
之后的70年代、80年代,良渚文化一直被考古界所關注,草鞋山、反山、瑤山墓葬中大量精美的玉器出土,同時,上海、江蘇、浙江的其他地區(qū)也先后發(fā)掘相關遺址,使良渚文化研究再掀,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5000年前的太湖地區(qū),著名的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在良渚考察時,曾經感慨地稱其為“古杭州”。
2008年,被譽為“曠世之城”的良渚古城城墻被發(fā)現并報道,雖然時至今日,對古城墻的身份,學界還有許多爭論,但其與歷年發(fā)現的良渚文化天然的地理重合,以及與本次發(fā)現的水利工程的功能互補,眾所公認。所以水利工程的考察選址于此,也算是“有的放矢”。良渚水利工程的“新發(fā)現”,其實是考古工作者堅持不懈地對良渚文化遺址長期考古發(fā)掘的新成果的呈現。
“新發(fā)現”后,更重保護:大型遺址保護的標桿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推選的三條標準中,一條就是強調發(fā)掘過程中及發(fā)掘后遺址、遺跡和出土文物的保護。
大面積的遺址文物保護是世界性難題。尤其對地處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良渚文化遺址來說,要使大遺址在現代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中不受破壞,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作為中國面積最大的考古遺址,良渚遺址的最大難題并非防盜挖,而是遺址內3.6萬城鄉(xiāng)居民的生產生活、170余家企事業(yè)單位的發(fā)展。對在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和政府來說,令學術界一個個驚喜的發(fā)現,卻意味著他們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發(fā)展多了一道道“緊箍咒”。
“重科學,重投入,重持續(xù),重民生?!边@是當地政府提出的十二字口號,也是堅持至今的做法。
早在1995年,浙江省政府就批準公布了《良渚遺址群保護規(guī)劃》,將良渚遺址的保護納入法制化道路。由于104國道穿過良渚遺址,對遺址環(huán)境造成了不良影響,1997年,浙江省交通廳決定將國道南移,繞開良渚遺址區(qū)。
2000年,余杭確立了良渚、瓶窯兩鎮(zhèn)“跳出遺址區(qū)求發(fā)展”的思路,按照這一要求,兩鎮(zhèn)分別在遺址區(qū)外新辟了工業(yè)園區(qū)。
2007年,余杭又啟動了“大美麗洲”旅游綜合體建設工程,包括良渚國家遺址公園、良渚文化博物院、美麗洲公園、中華玉文化交流中心、創(chuàng)意小鎮(zhèn)、五星級度假酒店、良渚文化村(高檔住宅區(qū))和農民聯片新村等,以“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為目標,打造集考古體驗、旅游休閑、文化創(chuàng)意、愜意生活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綜合體,成為了山水、人文、古今和諧的“美麗之洲”。
30年來,余杭共投入數十億元對良渚文化遺址進行保護、開發(fā)和利用,遺址保住了,當地的經濟和社會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雖然評上“全國十大新發(fā)現”,但良渚水利系統(tǒng)的發(fā)掘和研究,遠遠沒有結束。5000年前的水壩如何運行、庫區(qū)里還藏著哪些秘密,等待我們繼續(xù)去發(fā)掘。
去年開始,余杭良渚遺址管委會已經把良渚水利系統(tǒng)納入良渚的保護管理體系中。良渚水利系統(tǒng)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文物部門、余杭當地政府,顯然感到保護的責任更重了。
“‘良渚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考古人80年不斷追尋,終于吹去5000年的塵土,展現良渚人的夢想與榮光?!蓖鯇庍h發(fā)出了這樣一句很有“文藝范”的“獲獎感言”。
西拉木倫河,老哈河,這是兩條古老的河流,它們緩緩地流淌在塞外的草原上,流過赤峰境內,穿過歲月的時空,緩緩而去。而我所尋找的契丹,就與這兩條河流有關。
那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著兩條河流,一條叫西拉木倫河,意思是“黃水”。人們把它看作是黃河在遠方的女兒,所以文獻上寫作“潢河”;另一條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兩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傳說中,一位駕著青牛車從潢河而來的仙女,與一位從土河騎著白馬來的仙人,在兩河的交匯處相遇,兩人相戀,并結為夫妻,他們便是契丹族的始祖。
這個美麗的傳說,說明了契丹人與這兩條河流的淵源,說明了在這塊土地上,確實曾經生活著一個偉大而神秘的民族——契丹。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里的人們對契丹的歷史情有獨鐘,這塊土地上為何會有那么多關于契丹的遺跡與傳說。因為這片寒冷的塞外之地,至今還深埋著契丹人曾經揮舞過的鐵甲銅鼓、雕弓彎刀,至今還疊映著契丹人那快馬如風、驍勇剽悍的身影,還流傳著許許多多關于契丹的美麗傳說。那蒼涼古老的簫鼓羌笛,似乎還在往來不息的風中悠悠響起。雖然作為一個曾經強大的民族,已經隨歷史的硝煙淡去,但契丹人曾經創(chuàng)造的輝煌歷史,契丹人那不肯逝去的靈魂,還在。
在赤峰城區(qū)南面的山上,建有一個宏大的廣場,叫做“契丹廣場”。在那里,我們似乎可以尋找到契丹人的歷史足跡,可以感受到契丹人那種歷史的厚重與悲涼,可以大致了解契丹做為一個民族的興衰的脈絡。
懷著對契丹人的懷念,對契丹人曾經創(chuàng)造出的輝煌的崇敬,赤峰人在城區(qū)南山的半腰處,劈山為地,拓展出一塊非常寬闊的平地,修建起了這個“契丹廣場”。這里不但場地寬闊,綠樹環(huán)繞,由于地處山的半腰處,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以將整個城市盡收眼底,成為了一處絕佳的風景勝地。
沿一條柏油路,盤旋而上,在山腰處,就來到了“契丹廣場”。在廣場的正中央,矗立著一座用花崗巖雕成的雕像。雕像是一位身著蒙古服飾的將軍,一手執(zhí)韁繩,一手握刀,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上,神情肅穆,昂首蹙眉,注視著邈遠的天空。
走上前去,看看那基座上的題字,才知道這雕像上的將軍,就是契丹帝國的創(chuàng)立者——耶律阿保機。在雕像的后面,順著山勢,修建了一個半圓形的浮雕墻,像一面展開的屏風,將雕像親切圍拱;又像一幅展開的長卷,將契丹族的興盛與衰亡,徐徐打開,讓我們這些前來叩尋的人,在它的面前,流連、拜讀、感嘆。
廣場的四周,栽種了許多花草樹木,將偌大一個廣場襯托得莊嚴肅穆。在花草樹木的掩映處,散落著許多青石,或者花崗巖石。石頭上面,鐫刻著大大小小的文字。這些文字看著眼熟,卻又難以辨認,那就是契丹文字。
廣場上游人很少,顯得有些空曠、寂寥。山風從路口處刮來,順著半圓形的浮雕墻掠過,發(fā)出一種尖銳的嘯聲,像是穿越歷史時空,傳回來的遠古的回聲。而在這尖銳的嘯聲中,浮雕上的場景似乎活動起來,為我們上演一場一場的金戈鐵馬,烽火硝煙。四周的樹木在風中俯仰著,那些隱藏在樹木叢中的鐫刻著契丹文字的石頭,就不時顯現出來,像是誰在翻動著歷史的書頁,將一頁一頁的歷史,在這個有些凝重的廣場上,一一道來。天空中的云有些亂了,在風中急速聚散著,頗有些契丹興衰史的味道。只有那雕像矗立在廣場中央,不搖,也不動。他是契丹人的靈魂,深深根植于這片土地上了。
長時間流連于契丹廣場,撫摸那沿山而建的浮雕,琢磨那些鐫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不禁感慨系之矣。曾經那么一個強盛的帝國,那么龐大的一個民族,怎么會在緩緩流淌的歷史長河中,銷聲匿跡了呢?
耶律阿保機,這個契丹帝國的創(chuàng)立者,騎在那匹俊朗的蒙古馬上,矗立在廣場的中央,顯得威風凜凜。他仍然凝視著邈遠的天空,像是在回憶,又像是在思考。他能為我們解開這重重的歷史謎團嗎?
公元10世紀,已經逐漸強大起來的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機的領導下,在北方草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契丹帝國,又稱“大遼帝國”。定都于今赤峰境內的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南郊,名上京,曰臨潢府。從此,這個崛起的契丹帝國就在北國的草原上攻城略地,不斷擴張,迅速強大起來。在此期間,契丹帝國先后吞并了草原各個相對弱小的部落與王國,成為北方一個政治、經濟、軍事都非常強大的帝國。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張,軍事力量不斷強大,塞外草原這偏遠之地,已經無法承載一個日漸強大的契丹帝國了。于是,契丹帝國的統(tǒng)治者就將目光投向了中原,投向了那個錦繡的中原大地。在契丹帝國由強盛到衰敗的幾百年間,遠在北國草原的契丹帝國,就與中原的另一個強大的帝國——大宋上演著一幕幕的愛恨情仇,生死搏斗。“澶淵之盟”就是兩個強大帝國的巔峰之作,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色彩濃重的一筆。
我們在這里自然不必去追述它的歷史,歷史上所有的王朝興亡盛衰,總會有著其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有著其難以擺脫的歷史軌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歷史上每一個被顛覆的王朝,大都是出于相同的原因。這個建立在北國草原的契丹帝國也未能逃脫這歷史的宿命,像中原許多朝代一樣,經歷了創(chuàng)建、強盛之后,漸漸衰落,被另一個崛起的種族“金”所滅亡。然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家滅亡了,山河是不朽的。秦漢唐宋,一個朝代滅亡了,另一個朝代就會建立起來。只不過將漢服換上唐裝,將唐詩演變?yōu)樗卧~,種族還在,文化綿延不斷。可是,曾經的契丹人如今何在?他們隨著契丹帝國一同消失了嗎?那些與漢字頗有淵源的契丹文字,也同歷史的煙云一樣,消散在曠野荒山中了嗎?
【關鍵詞】張謇;旅游活動;南京懷古
Tourism Activity in Zhangjian’s Early Life
KAN Yao-ping
(Nan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Abstract】The tourism activity in Zhangjian’s early life mainly focused on cultural relics and mountain scenic spots. Zhangjian turned his passive travelling in adolescent period to selective theme tourism activities in Nanjing, which enriched his spiritual world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of his industrial salvation.
【Key words】Zhangjian; Tourism activity; Nanjing nostalgia
張謇是中國近代輕工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將民族資本成功地引進地方城市建設,在其家鄉(xiāng)南通,遵循“父實業(yè),母教育”的理念,創(chuàng)辦工業(yè),興建各類學校,打造了“一城三鎮(zhèn)”的城市布局模式,使南通成為清末全國區(qū)域自治的典范城市,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研究張謇早期的旅游活動,對于了解張謇的救國理念具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本文以張謇早期的旅游活動為核心,以其旅游軌跡為線索,探索張謇早期旅游活動的內容。目前,學術界對張謇旅游活動的研究注重于后期階段,認為張謇區(qū)域自治思想主要來源于日本的旅游活動,對于張謇先生早期的旅游活動涉及不多[1]。
張謇早期的旅游活動主要發(fā)生在同治十三年(1874)到光緒六年(1880),即張謇21歲到27歲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其世界觀形成的最重要階段,人的所見、所思往往奠定了一個人的思想基礎。當時,張謇以南京為核心,在軍中從事幕僚活動,這種幕僚生活為他旅游活動提供了契機,使他能夠遍訪名勝古跡、名山大川,開展了一系列的公務旅游活動,熟悉不同城市的景觀與地方習俗。早期的旅游磨練了他的意志,拓展了視野,使其旅游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
1 南通朦朧的旅游活動
這一時期的旅游活動主要發(fā)生在南通本地,活動范圍以常樂、西亭、如皋為主,屬于張謇旅游活動的啟蒙期。首先,張謇培養(yǎng)了一些旅游活動的基本素養(yǎng),生活中注意觀察天象與氣候景觀變化,養(yǎng)成了每天記錄天氣狀況的好習慣,為以后旅游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了準備。其次,張謇參加了一些無意識的旅游活動,且多以被動參與性為主。
張謇8歲的時候,族兄帶其游城隍廟,“入后宮,神夫婦二偶像坐特高,重宇陰s”,在作揖抽簽時打翻簽筒,翻倒聲嚇哭了張謇。這是張謇見于記載的初次旅游活動,這次活動給他帶來了某種新奇、驚恐的體驗。12歲時,隨先君在私塾學習,有個武弁騎馬經過門前,先生觸景生情,曰“人騎白馬門前去”,謇應曰“我踏金鰲海上來”,應對中展示了張謇磅薄大氣的遠大追求和對外面世界的向往。
19歲時,張謇因冒名風波在如皋銷案時,因擔心楊泰瑛阻其歸通,連夜離開如皋,連跪帶爬地逃回南通?!吧钜够韬?,冒風雨出城,沿濠獨行。濠甫浚,泥淖積,路高下崎嶇,燈滅,蓋不能張。又懼墮坎陷,蹲視數尺外有無水光,徐進,不十步輒一蹲,歷三四時?!盵2]
“衣履表里濡濕”,這次艱辛的逃亡活動在河邊泥潭中連滾帶爬地摸索前行,一路充滿了曲折與磨難,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現代意義上的探險性質,雖說張謇的逃亡是無奈的舉動,但是整個逃亡過程在逆境中求索,展示了張謇機智與敏銳能力 ,培養(yǎng)了他勇于探險的精神,為其以后喜愛登山的旅游活動埋下了伏筆。
同治十三年開始,張謇開始了正規(guī)的旅游活動。1月26日,張謇首次出游,與好友肯堂一起騎馬去攀登狼山與黃泥山。狼山雖然海拔只有100多米,但是在海拔只有幾米的廣闊江海平原上,顯得比較突兀。山上植被蔥郁,寺廟香火旺盛,是當地人們旅游踏青的好去處。張謇一行去狼山途中,相互嬉戲娛樂,“有時疊騎清潭,有時著鞭爭勝”,心情非常愉快。爬山之前,在川至庵小憩,張謇“推窗見大江接天,征帆似鶩,忽隱忽現”,享受到狼山賞長江的樂趣。在支云塔,張謇還受到了貴賓式的待遇“小沙彌初不為禮,及見風帽,細審而告伊師,逐得至雪峰僧處略坐”。至黃泥山,對景觀欣賞細致入微,黃泥山“叢竹垂巖,枯藤絡石,殿宇只數楹,而泉流涓細,短樹婆娑,大非狼峰之絢爛也”。在張謇的記載中,黃泥山“幽壑窮余賞,林陰趁夕曛。寺從山側見,水向路邊分”。這種景觀與今天的黃泥山大致相似,只是少了泉水的蹤影,說明地下水位有所下降。
南通時期的張謇因家貧、學籍問題、求學等原因,經常往返在如皋、海門和通州之間,三地相距不足一百公里,不管風吹下雨,多次往返期間,磨練了張謇堅毅的性格,無意中對其以后的外出旅游打下了身體與心理的準備。這個時期由于生活所迫,張謇只是參加了一些零星的旅游活動,而且在旅游的過程中,沒有感受到旅游的樂趣,直到與肯堂的狼山之旅,張謇先生才開始了正式的旅游活動。
2 南京懷古的旅游活動
同治十三年二月,張謇受孫云錦先生的邀請,前往南京從事軍中幕僚。初到南京的張謇,對南京豐富的旅游資源充滿了興趣,經常利用閑暇時間,去周邊踏尋名勝古跡與自然風光,短短一年時間,幾乎踏遍了南京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從張謇先生的《江寧懷古二十四首》詩詞中,得知他對雨花臺、莫愁湖、朝天宮、玄武湖、雞鳴寺等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二十四個景點做了詳細的調研,并對每個景點賦詩一首,從景點的保存現狀、歷史淵源、景觀特色等方面,抒發(fā)了自己的旅游感想[3]。
張謇在南京懷古的旅游活動有幾個特點:一是,在詩詞的字里行間里流露出一種憂郁的心情,給人以景點凄涼、殘敗的感覺。這也許是張謇先生從國家內憂外患中,借景喻今,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蛟S這些古跡經過歷史的滄桑,外表斑駁陸離,已經沒有往日的盛況了?!兜潜睒O閣》給我們展示了從北極閣俯視雞鳴寺的景象,“元武雞鳴安在哉,殘花連蔓上荒臺。北湖一鏡寒潮落,南閣三山野寺開”。梁武帝時候熱鬧非凡的雞鳴寺已經被一片蕭條荒蕪的景觀所替代,整個寺廟在玄武湖的映襯下,湖邊低矮山邱上的寺廟殘敗不堪,有“野寺”之感?!吨芴幣_》中的“鶴唳機云去不回,至今周處有荒臺”,一樣凄凄慘慘?!耳惙逅隆肺挥诎樦迌鹊乃聫R,建于明“古寺已千年,猶見青瑤瓦”,鷲峰寺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僅剩青瑤瓦。《莫愁湖》“湖以莫愁名,莫愁在何處?秋水譫無情,脈脈繞山去?!边@些以過去著名傳說或者歷史故事為淵源的古跡,給人留下無限惆悵。
二是,這些詩詞描寫的旅游景點都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如“勞勞亭”、“鳳凰臺”等景點都是南京歷史文化地標性建筑,歷代詩人都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說明張謇在旅游景點的選擇上深受歷史文化名人的影響。李白首開金陵懷古的風氣,一首《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闭凵涑龃髿夂剖幍镍P凰臺往昔。而張謇的《鳳凰臺》“多少吹簫人,不見鳳凰影。鳳凰幾時來?”,和唐代詩人李白游鳳凰臺的心情截然相反,多了一種憂傷的心情。張謇認為《謝公墩》是謝靈運的遺跡,“獨憐折屐翁,超然亦充隱”。從這些古遺跡的描述中,張謇對南京的古建筑觀察特別仔細,大的文物建筑如朝天宮,小的建筑如雞鳴寺上的一口小井,也成為張謇先生的考察對象,《胭脂井》“石上胭脂痕,胭脂不污水。”千年古剎《瓦官寺》“鼓鐘聲歇見松杉,蕭字千年記瓦函。佛果有靈全末路,臺城應是舍身巖”。
三是,南京懷古受文學名著的影響。在孔尚任的《桃花扇》里,青溪曲的桃葉渡是秦淮河最著名的渡口,這里演繹出多少才子佳人的傳奇故事。張謇的詩作《桃葉渡》和《青溪曲》,就是從桃花扇走到秦淮河一帶的文化景觀,“水響不見人,誰弄青溪曲”。張謇在訪楊仲乾先生歸途中,途徑秦淮河,哪里依舊歌舞升平,歌妓云集,“晚過秦淮,則兩岸碧簾,中有彼姝不呼即出,衣香人影,與粼粼水波相溶漾也”。
四是,參觀南京著名的自然旅游資源時,心情豁然開朗。如燕子磯、玄武湖、幕府山等景點深受到張謇的青睞。在燕子磯看到魚鷹在水面上飛翔的情景,感嘆道“水面啄魚龍,江頭刷蒼某,不向巢壘間,飛來復飛去”。看到玄武湖蓮花盛開的景觀,“君看麟鳳洲,碧藕花如毯”。幕府山是長江南岸低矮的丘陵,高70米,號稱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澳桓矍辶鳎n生命所寄”,描寫了幕府山一帶的自然景觀。
3 關于登山的旅游活動
張謇工作以后,喜歡登山愛好就顯現出來,他常常利用閑暇時間或者公務活動的間隙,約上三五好友,一起攀爬附近的山脈,并將登山活動作為交友的一種方式,與朋友分享登山的樂趣。從南通的狼山開始,南通到南京之間長江沿岸的山峰,如金山、北固山等鎮(zhèn)江三山,以及南京的棲霞山、幕府山等山峰,都先后被張謇收入囊中,有些還多次攀爬。后來去北京途中,還登上了泰山。張謇先生在每次登山過程中,遇到的艱險、山體景觀的變化、游道設施、自己的感悟等都詳細地記錄在案。
棲霞山海拔只有286米,在旅游設施設備不健全的前提下,特別是游道系統(tǒng)不完善時,旅游者登山需要付出一定的艱辛。光緒三年三月十八日,張謇同筱泉、資生、子詹、履平、丁哲夫登一起同游棲霞山。山形走勢為“山分三脈,皆聳起數百仞,最高者為之最高峰,其上銀杏二株”。山上的文物古跡旅游資源主要有“文殊院、觀音殿皆毀,珍珠泉泓清如昔,石碑上題名極多,有宋治平時者,有稱曲軒轅子者,半蝕于風霜,不能細剔”。游道崎嶇,容易使游客迷路。“與子詹穿石窟,履f巖,上下良久。復共資生、哲夫隨縋幽索景,而前數十武迷不得路”。有些地方陡峭無比,行人穿行困難。“石嶙峋如刀劍,如]鏡,手不可攀,足不可定,險極”。三人蛇形走二里許路,“回望行處,峭厲入削,不覺動昌黎華山之感”。從這次的旅游活動中可以看出,張謇先生在棲霞山探求新的游道,穿行在險峻的山體之間,對景色的觀察細致入微,敢于冒險,略有俠客風范與開拓精神。
有時,張謇在某些山下駐足,遐思,感受山體的美景。有點像李白的《夢游天姆吟留別》的味道。光緒元年(1875)季夏四日,晚間在清涼山下散步納涼,見山體“云含雨,草木蔥`,蒼翠之氣侵人肌發(fā)”。十一日晚,門外小立,見鐘山“頂上云若釜上氣,蒸蒸而出”?!巴拼耙挥[,風景大佳”。乙亥仲秋二十七日,同子青、月江游金山、北固山、觀賞書法,見吳琚所書“天下第一山”六字和米萬鐘的“宏開鷲嶺”四字,體驗書法名山的偉大。季秋二十三日,從曲徑登上一山,“其南平岡側嶺,遠澗幽林,列列如畫”。孟冬十六日,與子承、禮卿游山?!耙娪兴膰n翠,竹樹濃翳,良田數十頃,雞犬牛羊,男女種作,咸有自樂,其樂之趣,以為武陵源不在世外也”。
光緒四年九月,與楊子承一起同游惠山。這次登山具有休閑度假的成分?!坝谠破饦蔷米怠保瑥堝涝跇巧线b望長江,發(fā)出“南北青無際,中流放此舟”的感慨,環(huán)顧四周,“樹色交巖竇,濤聲上寺樓”。靜心地抒發(fā)著自己的心情 ,在《江南江北青山多》中,江與山的景觀是“江山共勝覽,詩酒證前游。畫屏環(huán)兩岸,天塹扼重洲。”說明張謇這次登山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已經從傳統(tǒng)的觀光旅游上升為休閑度假游。
4 結論
早期的旅游活動為張謇揭開了豐富多彩的人生篇章,少年時期的莽撞旅游活動使張謇涉足旅游,狼山的旅游活動使張謇體驗到旅游的奧妙,南京的懷古之旅讓張謇深深體驗到旅游考察的重要性。早期的張謇利用長江輪渡來往于南通與南京之間,對沿途各地的文物古跡、山峰實際考察,為張謇世界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馬斌.張謇與旅游文化[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