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西方經濟學的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案例教學;數學化;理論體系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293-02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資源的學科,而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最根本的途徑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顯示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相適應的是,西方經濟學這門學科也在中國高等教育中顯得越來越重要。早在1989年,西方經濟學就被原國家教委統一規定為中國各高等院校財經、管理學科各專業普遍開設的11門核心課程之一。此外,西方經濟學也被很多高校作為經濟管理類考研基礎課程。然而,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工作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學生在學習該課程的過程中產生了厭學、恐懼的心理。尤其是在以下幾方面存在著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科學對待西方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同為財經專業的核心課程,但是這兩門課無論是方法論還是階級立場包括很多基本觀點都是嚴重對立的,這樣就很容易給大學新生在思想上造成混亂。一般來說,財經專業的大學生在大一上學期學習政治經濟學,大一下學期之后才開始學習西方經濟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陸續發現兩門課程很多基本觀點相沖突,比如它們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階級性等。這時,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處理好這兩門課程之間的關系,學生就會很容易出現理解上的混亂。西方經濟學反映的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理論體系本身也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對西方經濟學不能全盤接受,對待其庸俗的、不科學的理論體系要持批判的態度。當然,西方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經濟現象的科學,本身具有一般規律性,它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不因國家的差別而不同,我們不能全盤否定它,而應該批判的繼承,大膽吸收西方經濟學中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同時,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必須堅持以為指導、利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看待西方經濟學。如何對待西方經濟學,中國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論述:“在對待西方經濟學對于我們經濟現代化的作用上,我們既要認識到,現代西方經濟學作為一個完整體系,不能成為我們國民經濟發展的指導理論,同時,我們又要認識到,在若干具體經濟問題分析方面,它確有可供我們參考、借鑒之處。”目前國內的很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經濟學教材中,一般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介紹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知識時,在每一章專門拿出一節來來評析和批判西方經濟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案例教學和數學化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現行的各種西方經濟學教材中往往充斥著大量的數學公式、數理推導和大量的圖形和圖表等,學生往往感覺很抽象和枯燥,很容易產生厭學和畏懼思想。其實,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都來源于實際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抽象。中國現在也在實行市場經濟,西方經濟學的很多理論都可以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進行講解。因此,在上課時,要多聯系實際,利用身邊的案例來講解西方經濟學的原理,再通過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分析說明現實經濟現象和問題。這樣,就很容易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增強其求知欲。當然,這并不是反對經濟學中數學的應用。其實,數學邏輯的嚴密性使其在經濟分析中帶來很多方便和好處,因此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必須強調數學的應用,要求學生不僅要理解掌握,而且能夠自己動手推導,這有助于提高學生把現實經濟現象抽象出正確的數學語言的能力,從中也能學到經濟理論研究的一般方法。數學工具已經作為現代經濟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大學生在西方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還是有必要接受這方面的訓練。作為初學者,案例教學顯得很生動、易于理解,同時再輔之以數學工具,就能使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加全面和牢靠。
三、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西方經濟學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嚴謹、深刻、邏輯結構縝密的理論體系。隨著社會時實踐的不斷發展,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也日益龐大和復雜,西方經濟學內部形成了眾多的派別,這些派別相互對立又相互補充。龐大的體系和林立的派別在豐富和完善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同時,過多的學術排斥和對立也給初學者帶來了很多疑惑和不解。這一點尤其是在宏觀經濟學的教學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理清該學科的發展脈絡、每種理論誕生的時代背景,這樣更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此外,每種理論都有一定的前提條件,一旦經濟環境發生變化,該理論就不能很好地解釋外界經濟情況了。經濟環境總是在不斷變化,因此,經濟學的理論總是在不斷地向前發展,總是試圖解釋新的經濟問題。這樣一來,大學教材上介紹的知識總是顯得有一定的滯后性,在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結合當前的經濟情況,給學生們做適度的擴展,讓學生接觸到最前沿的知識和當前的熱點問題,開拓學生的眼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四、結合中國國情分析經濟問題
高校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目的是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然后用它來分析解釋現實經濟現象。這就要求高校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對中國的經濟問題進行分析。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設之上,而現實世界和假設條件是有很大差距的,理論就會和實際脫節。此外,西方經濟學是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步得到發展的,中國跟西方國家相比有很多不同之處,這就要求我們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經濟學理論,我們必須要結合中國實際國情,對西方經濟學進行“中國化”,然后用于經濟問題研究。瑞典著名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1968年出版的《亞洲的戲劇,南亞國家貧困問題研究》一書中談到西方經濟學和欠發達國家的關系時說“這些(西方)經濟學術語是從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態度、制度和文化中抽象出來的,它用于分析西方世界可能有意義,并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在欠發達國家這樣做顯然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繆爾達爾這句話對我們今天學習西方經濟學還是有很大啟示的。
參考文獻:
[1] 蔡秀玲,鄧春寧.關于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福建論壇,2007,(6).
[2] 宋佐民.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現代遠程教育,1997,(1).
[3] 邵文武,張國良,楊麗萍.西方經濟學教學基礎—經濟情景[J].生產力研究,2010,(7).
關鍵詞:克思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發展觀;比較
中圖分類號:F0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12)02-0014-04
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也是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任務。經濟發展不僅包括經濟增長,還包括伴隨著產出增長而出現的社會、經濟或政治結構的變化。發展觀是發展理論的核心問題,它既來自于人們對發展實踐的經驗總結,同時又對發展實踐具有檢驗和指導的作用。在經濟思想史上,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對發展觀進行過討論。因此,對兩大理論體系的發展觀進行比較,對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克思經濟學的發展觀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與根本觀點。克思關于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與流通理論都包含著豐富的經濟發展思想,其發展觀的基本內容包括:
(一)關于發展內涵的研究
在克思經濟學看來,人類社會的存在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發展的,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互動推進了人類自身與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這也是發展的內在機制的所在。克思經濟學對于發展本質與內涵的認識體現在其對社會經濟形態的概括與界定之上。克思經濟學認為,任何一種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不是憑空產生出來的,它是在已有的生產方式中發展起來的。克思經濟學將發展界定為:“有機體制本身作為一個總體有自己的各種前提,而它向總體的發展過程就在于:使社會的一切要素從屬自己,或者把自己還缺乏的器官從社會中創造出來,有機體制在歷史上就是這樣向總體發展的,它變成這種總體是它的過程即它的發展的一個要素。”由此可見,克思經濟學的發展概念至少包括兩層含義:其一,發展以原有生產方式為基礎,任何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都不是憑空或從人們的主觀意志中產生出來的;其二,發展是人類社會基本結構的優化。
(二)關于發展目標的研究
克思經濟學認為,發展的目標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克思指出:促進人的發展需要通過對生產資料的改造來實現,“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個體生存斗爭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義上才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人們周圍的、至今統治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現在受人們的支配和控制,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了。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這些一直作為異己的、支配著人們的自然規律而同人們相對立的規律,那時就將被人們熟練地運用,因而將聽從人們的支配。人們自身的社會結合一直是作為自然界和歷史強加于他們的東西而同他們相對立的,現在則變成他們自己的自由行動了。至今一直統治著歷史的客觀異己力量,現在處于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了。……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①克思進一步提出,未來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綜上我們不難發現,克思經濟學的發展觀是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核心,體現了對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關注。
(三)關于發展方式的研究
克思經濟學認為,發展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的最終實現必須經過許多不同的階段,每一個特定階段都是人類社會走向自由不可缺少的環節。為了實現人的發展,克思經濟學更強調平衡、有效、協調的發展方式。第一,克思經濟學的平衡發展方式。根據克思經濟學的再生產理論,經濟增長與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要求兩大部類的生產保持平衡,如果第Ⅰ部類的生產大于全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則會導致生產資料過剩;如果第Ⅱ部類的生產大于全社會對生活資料的需求,則會造成生活資料過剩。所以,兩大部類的生產與需要必須保持平衡。由此可見,克思經濟學的發展方式既要求總產出不斷增長,還要求兩大部類結構均衡。第二,克思經濟學的有效發展方式。②克思經濟學認為,經濟發展中的產出增長通過兩種方式得以實現,一種是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所帶來的粗放型的增長,另一種是通過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資本有機構成的集約型的增長。在這兩種增長方式中,集約式的增長更加有效。因此,在生產增長上,要實現集約式的增長,就不能忽視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第三,克思經濟學的協調發展方式。克思經濟學認為,人的活動離不開自然,現實的自然界同樣離不開人和人的活動,人與自然之間合理的物質變換過程是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⑨克思經濟學認為,發展不是建立在人對自然的控制和掠奪之上的強制統一,而是在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前提下實現和諧統一的發展。未來社會要更加自覺合理地實現人類與自然之問的物質變換,要將物質變換過程由惡性循環轉向良性循環。
二、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觀
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經濟學流派之間,西方經濟學對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內容是不同的。總體來看,西方經濟學發展觀的內容主要有:
(一)關于發展內涵的研究
在西方經濟學演進的不同階段,經濟學家對發展內涵的認識不盡相同。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時期,對發展的內涵進行了相對廣義的界定。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斯圖亞特•穆勒等人認為,發展應包括政治、倫理、人口、法律、歷史等多方面的因素。“邊際革命”之后,西方經濟學的研究領域集中在商品供給與需求的問題上,經濟發展問題從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中消失。隨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如何實現經濟起飛和發展的問題都需要西方經濟學作出積極的回應,因此,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分支開始興起。在發展經濟學看來,“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產品與服務的總和不斷增加,它是以固定價格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的某種度量的變化率。而經濟發展比經濟增長包含的內容要豐富和復雜得多。對經濟發展的一種比較有說服力的說法是,“將增加人均實際收入作為追求的目標”。①但是正如詹姆森和威爾伯所言,“發展沒有普遍接受的定義,它也沒有普遍采用的模式,每個人必須寫它自己的歷史。”今天西方經濟學的研究者們從更寬泛的視
角來理解經濟發展,認為經濟發展不僅是一個量的概念,還是一個質的概念,不僅是經濟的數量增長和人均占有物質財富的增加,而且是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整體演進。
(二)關于發展目標的研究
在西方經濟學不同的演進階段,經濟學家對發展目標的認識也不相同。在古典經濟學時期,與廣義發展內涵相對應的發展目標包含多方面的內容,但主要目標是國民財富的增長。20世紀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這一階段的發展經濟學在發展目標上強調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現代經濟發展理論將發展目標轉向收入分配、減少絕對貧困、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增加就業等問題。20世紀80年代后期,追求以人為本的發展,在不同層次上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和發展人的能力,成為西方經濟學研究中發展的根本目標。丹尼斯?古雷特認為,發展目標包含生存、自尊和自由三個層面的內容,也就是說要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要讓人感受到自身價值,要把人從異化的物質生活條件以及種種慣例和教條主義的信仰的社會奴役下解放出來。阿馬蒂亞?森也指出,發展的目的不僅在于增加人的商品消費數量,更重要的還在于使人們獲得能力。根據這一思想,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擴展了發展目標的內涵,指出發展是一個不斷擴大人們選擇的過程,它的核心問題就是以人為本的發展,發展的進程應該為人們創造一種有益的環境,使他們能夠獨立地和集體地去發揮他們的全部潛力,不斷擴大他們的選擇范圍,而且發展還應考慮后代的可持續性。由此可見,目前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為,發展目標追求的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既包括人的能力的形成,也包括人的能力的運用。
(三)關于發展方式的研究
在古典經濟學時期,對于國民財富增長的問題,亞當?斯密認為,應當通過人口增長、資本積累和發展分工來推動經濟增長;大衛?李嘉圖主張利用國際分工來發展對外貿易,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在斯圖亞特?穆勒看來,資本、勞動、技術和自然資源等要素的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是相互作用的。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作為發展目標的經濟學家們認為,應當通過要素投入來促進經濟發展。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發展經濟學繁榮和大發展時期,西方經濟學家主張通過經濟結構優化以實現經濟發展的目標。威廉?阿瑟-劉易斯等人根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特點指出:發展中國家需要通過提高資本積累率、加快工業化進程和制定發展戰略來推動經濟發展。羅斯托的經濟起飛理論也強調資本積累問題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阻力。20世紀60年代,隨著發展目標的變化,西方經濟學家指出,市場調節、人力資本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巨大。20世紀80年代后期,新古典主義復興之后,經濟發展理論開始注重運用制度分析方法和技術及人力資本內生的經濟增長去研究發展問題,注重文化、體制、法制等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注重可持續發展問題。從經濟發展方式來看,除了考慮技術進步的作用以外,還重視教育、知識、管理、資源再配置、規模經濟等因素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三、兩種發展觀的比較
盡管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都對發展觀問題進行了研究,但兩大理論體系對發展問題研究的視角、研究的內容和研究的范式等都是不同的。
(一)兩種理論體系研究的視角不同
馬克思經濟學從發展的內在機制入手,將發展看做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認為為了實現人的發展,要選擇平衡、有效、協調的發展方式。而西方經濟學主要以具體階段下的生產力為視角研究發展問題。因此在不同階段提出了不同的發展思想。具體地,古典經濟學時期西方經濟學將國民財富增長作為發展目標,認為增加要素投入可以推動國民財富的增長;20世紀60年代,發展經濟學通過引入收入分配來研究經濟發展問題,強調通過減少貧困、增加就業來使絕大多數人享受到經濟增長的成果,由此拓寬了發展理論的研究范圍;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人為本的發展納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之中,認為人力資本、制度等因素對于經濟發展而言至關重要。
(二)兩種理論體系研究的主要問題不同
盡管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都研究了發展問題,但由于兩者研究視角不同,導致兩者研究的主要問題也不相同。馬克思經濟學從發展的內在機制人手,充分論證了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過渡所具有的歷史繼承性、創造替代性和現實兼容性,指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促進一個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因。由此可見,馬克思經濟學的發展觀具有一般性與歷史性。而西方經濟學家較多地偏重于在一定具體歷史階段下考察發展問題,古典經濟學研究國民財富的增長,新古典經濟學淡化發展問題,發展經濟學強調收入分配、以人為本,這些思想都是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演進而提出的。西方經濟學這種研究視角忽視了生產關系對發展階段變化的影響,無法說明發展的動因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制度、思想和道德等意識形態的變遷,因此,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觀與馬克思經濟學發展觀比較起來相對狹隘。
(三)兩種理論體系的研究范式不同
馬克思經濟學是以理論范式為視角來研究發展問題。馬克思經濟學通過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觀察,依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對社會經濟形態進行概括與界定,形成了系統的發展觀思想。馬克思經濟學以理論范式為基礎形成的發展觀,不僅視野寬廣而且內容系統。西方經濟學以應用范式為視角研究發展觀問題。古典經濟學研究發展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考察國民財富如何才能增長,并通過考察財富的源泉解釋經濟增長問題,新古典經濟學由于把經濟學研究對象限制在資源配置領域,導致發展問題淡出經濟學的研究視野,而發展經濟學則將發展中國家作為研究對象,討論發展中國家落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等問題。
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是人類探索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成果,兩者既非完全對立,也非完全統一,而是對立統一的。正確研讀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分歧,解析兩者間的聯系和結合之處,既能科學地說明兩者的本質關系,又能有效地解決具體問題,提高學習政治經濟學的興趣和實效性。
關鍵詞:
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異同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個在的理論體系中占據著極端重要地位的學科,是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由于理論體系本身的重要歷史地位與政治地位,所以人們通常會在研究中把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做以區分,挖掘其中的個性和共性。而且,搞清楚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區別,對于正確看待這兩個不同的經濟學說以及正確理解和處理當前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矛盾來說,都有很大的意義。首先要說明的是,本文的經濟學是指馬克思的《資本論》學說,西方經濟學是指從19世紀70年代邊際革命以后到目前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所發展起來的占主流地位的經濟學說,以塞繆爾森、斯蒂格利茨、曼昆等人的《經濟學》為代表。
一、起源與軌跡差異
眾所周知,古典經濟學是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兩者共同的起源,其代表人物是英國人亞當•斯密。亞當•斯密在其經典著作《國富論》中以勞動分工為起點,詳細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發展初始的分配規律和生產模式。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認為亞當•斯密為自己提供了思想的靈感和來源,只是這兩個經濟學在后續的發展和繼承中走上了分岔路而已。馬克思認為,亞當•斯密在描述關于資本主義經濟的問題上是準確的,但受限于他的時代,亞當•斯密沒有看到資本主義制度生產關系發展將被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取代這一歷史規律。馬克思通過改進這一學說使之能夠伴隨歷史進步而堅持其正確性。但西方經濟學家們在亞當•斯密原有理論基礎上,通過對思想具化和數學建模的方式對古典經濟學中的缺陷不斷修繕完善,像類似不對稱信息、外部性理論等,類似凱恩斯主義則是回應經濟失靈現象。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只是從不同的視角對亞當•斯密的理論做了發展完善,它們只是在同一理論源頭發生而形成的不同理論。
二、理論形成路徑的差異
政治經濟學幾乎可以算是馬恩兩人的合作的成果。《資本論》真正的創作時間,應從1844年馬克思把研究重點從哲學轉入政治經濟學后起始,直到1865年底第三部分草稿寫作完結,至1867年第1卷的出版,大約20年時間;后期第2和第3卷的寫作和修訂持續到19世紀70年代,總共大約40年時間。所以說,馬克思本人對《資本論》核心思想的創作應該集中在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這段時間。而西方經濟學是由西方眾多經濟學家共同積累而成的。自1870年邊際革命的蓬勃,馬歇爾的集成,到張伯倫等對微觀部分的完成,自凱恩斯開創宏觀體系,希克斯等人的完善,到塞繆爾森的整合,再到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對自由主義的回歸和供給曲線對宏觀經濟學的革命,大約經歷了一個世紀。正是由于這種不同的創作史的路徑,相對于經濟來說,西方經濟學發展經歷的時空跨度更大更長,所以流派繽紛,但是西經的內在體系邏輯不如馬經的清晰連貫。
三、研究對象上的差異
雖然政治經濟學認為,經濟活動由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四部分組成,而西方經濟學也包括這四部分。然而對于西方經濟學在研究對象上來說,可以援引塞繆爾森在他《經濟學》著作里的話:“經濟學研究人和社會如何做出最終決定,在使用或不使用貨幣的情況下,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產性資源在現在或將來生產各種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或集團消費之用。”簡而言之,經濟學研究的是如何通過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中合理配置而使人類需求獲得最大滿足的一個社會科學;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通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表述我們可以窺見一斑:“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由此便知,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在研究對象上的看法是有明顯差異的。通常來講,“生產關系”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并與生產力建立聯系來探究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關系,而西方經濟學把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和政策問題作為其研究對象。相比較而言,馬經因為其建立的經濟范疇都反映一定的社會關系,故而它對經濟現象背后的本質性的社會關系更為重視,但西經則對解釋和預測表層經濟現象更為重視。
四、利益和立場上的差異
經濟學其實是一種社會科學,所以它有一定利益立場。西方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就代表著不同的階級利益立場。從階級性上講,政治經濟學代表著工人階級利益,力證社會財富是工人階級勞動創造的,那些被資產階級占有的財富理應重歸工人階級所有。而西方經濟學的階級立場是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古典主義,通過表現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關系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全民福利、有利于把財富這塊蛋糕做大等優勢來證明其合理性。但雙方無論從彼此汲取多少對自己有益的成分,都不能從本質上改變自身的本質屬性和階級立場。歷史和實踐向我們明示,經濟學家總會主動或被動地去接受代表自我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代表自我階級的利益,維護自我階級的立場,選擇符合特定階級利益的價值判斷等態度去研究、解釋和解決經濟問題,鮮有例外。
五、研究內容上的差異
勞動價值論是政治經濟學建立的基礎。由于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大小,商品價格只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政治經濟學還認為,雖然變化的供求關系會對商品的價格產生影響,但商品的價值才是商品價格的最終決定因素,供求關系只會使價格圍繞價值波動。而西方經濟學的價值理論是以供求均衡為基礎的,它不像馬經那樣存在獨立于價格之外并決定價格的抽象的價值本質,而將商品的價值視作商品的交換價值,是一種商品實物交換比例,在貨幣條件下表現為商品供求均衡時的價格,這樣價值就與均衡價格完全一樣了。正是因為把價值定義成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所以在政治經濟學的視野里,對雇傭工人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轉化為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一切非勞動收入,工人工資只是勞動力商品價值的轉化,全部價值均由工人的勞動所創造。而西方經濟學把“經濟人”視作起點來研究,認為商品價值是由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僅把勞動當作一種生產要素進行研究。所以說西方經濟學將工人的工資視同如利息、地租一樣的生產要素對生產貢獻的報酬,因而不存在對工人剝削的問題,認為這只是社會成員各方自發自愿交換的結果。
六、研究方式上的差異
通過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政治經濟學認為無論哪種社會形態都不會一直穩定永恒,所以視社會發展為一個由客觀規律決定的社會經濟形態的演進過程,認為社會經濟形態總會向更高級的形態更替。但是西方經濟學始終堅持理性主義和唯心史觀的方法論,由于西方經濟學基于這樣的方法論,因而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將永恒穩定的存在,構建了一種確定性的經濟社會觀。政治經濟學對規范分析也十分重視,用抽象定性的方法研究掩蓋在物與物的關系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它的經濟制度本質規定,要特別注重對經濟關系運動的規律性分析。但西方經濟學卻重實證分析,通過描述、推理、計量、檢驗等方式,對商品經濟與市場的具體資源配置、分配制度、運行規律、運行機制、宏觀和微觀的市場調控方法進行探究,可達到為經濟主體和政府提供政策建議的目的。
七、結論上的差異
綜上所述,不管是起源軌跡、理論路徑、還是具體研究對象的確定,抑或是研究方法的選擇,總之以上多種差異,最終歸結為馬經和西經關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結論上的不同。西方經濟學對于經濟問題的闡述是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進行的,它更著重于通過概括經濟規律而使企業和社會利潤最大化。而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卻是通過研究生產力、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特點來揭示資本主義的黑暗以達到弘揚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目的。簡而言之,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是市場經濟和供求關系,但政治經濟學則著重考慮資本再分配問題,把資本在整個社會生產中以利潤最大化為流通方向的整個過程作為研究重點。
作者:劉玥 單位:西安政治學院
參考文獻
[1]彭德林.新制度經濟學[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塞繆爾森.經濟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民辦院校的學生普遍學習方法不恰當,不會靈活變通。有的學生學習很用功,上課認真聽講,老師講的每一句話恨不得都記下來,做筆記也很仔細,布置的作業也認真做。如果按照上課講的,這些學生都能夠掌握,但如果稍微做一下變通或把幾章的內容結合起來綜合運用,就顯得力不從心了。針對這種情況,就要求老師有耐心,多講講其間的聯系,另外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注意經常回顧以前的內容,使學生不至于顧此失彼,邊學邊忘。工科的學生同樣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他們強一些的是遇到關于數學方面的問題不會像其他專業學生那樣害怕甚至回避,而且相類似的問題一點就通,掌握得好的學生甚至不用講自己就能理解。西方經濟學的內容很多很雜,無論哪類高校,大部分學生都會覺得很費力,對于民辦院校的工科生來說也一樣,因此有的學生就會產生惰性,尤其是一些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據筆者了解,這類學生無論學什么課程都有惰性,他們認為上大學混個文憑就行了,有畢業證更好,沒有也無所謂,學位證壓根就沒想過要拿。因為他們的父母早已經把他們畢業以后的事安排好了,這樣他們學習更沒有動力。
西方經濟學教學體系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該課程作為一門外引課程,同時也是經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其主要研究內容是西方國家幾百年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與基本問題,其中的許多理論與我國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國情差異很大,常常會使學生有種“所學非所用”的感覺,尤其是工科的學生。同時,西方經濟學又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它的每一個理論都是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下形成,并且常會用到大量的圖形和數學論證,讓學生感到抽象枯燥難以掌握。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盡量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西方經濟學的樂趣。
西方經濟學的邏輯體系是比較嚴密的,筆者認為在授課時首先應當介紹該課程的理論體系,使學生對其有初步了解。另外應當注意對于工科的學生講授的內容應當有所側重,不用什么都講。在介紹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時,首先由供求定理引出其核心理論———價格理論,其次分別介紹決定價格的兩大微觀經濟主體———即居民或家庭的消費行為理論及企業供給行為的決策過程。企業的決策過程從兩方面入手分為生產論和成本論,要注意使學生明白這兩個理論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否則學生很容易混淆。再次引導學生思考連接兩大微觀主體的紐帶———市場(包括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根據幾個標準可以把市場成分為四種類型:完全競爭市場、完全壟斷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壟斷市場。在此基礎上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最后指出市場不是萬能的,會出現市場失靈的狀況,這時需要政府進行干預,從而介紹微觀經濟政策。
在介紹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時,以國民收入為核心,首先從國民收入概念開始,介紹國民收入的界定及核算方法,在此基礎上,討論國民收入的決定;其次,利用IS-LM模型分析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同時對均衡利率的決定進行分析;再次,從政策理論與政策實踐兩個方面,仍借用IS-LM模型,論證財政或貨幣政策的運用組合方式以及政策效果,落腳點同樣在國民收入;剩下的部分不用介紹太詳細,主要介紹失業與通貨膨脹、國際經濟學的部分內容即可。
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體會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雷諾茲就提出,要對西方經濟學進行改造,使之適合于社會主義經濟和欠發達經濟分析。他指出:“人們把西方經濟學的工具應用于不同類型的經濟時,很少會發現這些工具是完全適用的或完全無用的,一般是經過適當的改造有些用處。”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夠僅僅講授原理,更重要的是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與原理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工科的學生,他們接觸經管類的課程有限,幫助學生利用有限的經管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的經濟社會問題,是每一位給工科學生講授西方經濟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針對民辦院校工科學生的特點,應有不同的側重點
一方面,西方經濟學對于工科學生來說,一般作為選修課或者考查課,(如筆者所在學校就作為考查課),對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在授課過程中也不需要什么知識都講,主要講解最重要的知識,另外,這門課的課時通常也不會很多,經常是不夠用,這就要求教師把握重點,把重點講解清楚、透徹。另一方面,既然該門課是考查課,學生會產生不重視的態度,學習起來自然也不“上心”,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上心”是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如案例教學法、視頻講解結合法、畫圖法等。同時也要多介紹該課程的前沿理論,使學生對現實世界中的經濟問題更感興趣。
(二)采用適合的本土化案例教學
Abstract: The teaching research is the teaching establishment and the reform important basi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earch, this article published to the recent years Chinese periodical studies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 the literature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and the analysis, to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s method pattern, the key difficulty, the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proposed to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 research enlightenment.
關鍵詞: 西方經濟學 教學 文獻綜述
key word: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 literature summarizes
作者簡介:周聞崢(1981- ),女,湖北武漢人,貴州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經濟學學科教學論。
西方經濟學是我國教育部審定的經濟、管理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也是進一步學習經濟、管理類其他專業課的基礎,各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大都開設了該門課程且安排課時較多。為了完善我國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諸方面,許多專家、學者做了大量的探索與創新,但是目前關于此的文獻分析在我國還非常之少。筆者旨在各位專家學者研究基礎上,對近年來我國中文期刊刊發的研究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文獻資料進行較為客觀的分析,研究目前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現狀、熱點及趨勢,并以此進行思考獲得啟示,為進一步完善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提供參考。
一、研究方法和過程
1.1 研究方法
筆者擬用內容分析法主要為研究方法,采用抽樣的方式在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進行抽樣,對在中文期刊刊發篩選出來的文獻進行較為客觀細致的分析,將非定量的文獻材料轉化為定量的數據,最后運用EXCEL等軟件的進行數據匯總和分析,從時間上進行縱向比較、從內容上進行橫向比較。
1.2 樣本資料來源
本研究通過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的標準檢索,以輸入檢索范圍控制條件中發表時間“具體時間從2001-1-1到2010-12-31”,輸入目標文獻內容特征中“主題”為檢索項、以“西方經濟學教學”為檢索詞,進行精確檢索。文獻檢索出來后,通過初步的內容分析進行篩選,把不以西方經濟學教學為核心的期刊文獻進行刪除,共抽的有效樣本200篇(政府宣傳、新聞廣告、編者按及由于名稱造成的不相關文獻等除外),其時間跨度為10年。
二、研究分析和結果
2.1 樣本統計分析
通過分析筆者發現,近年來我國關于西方經濟學教學的研究文章在國內中文期刊上的發行數量呈上升態勢。依據對樣本文章的統計,可以看到中文期刊上的文獻數每年上升,2007年的文獻數有一個量的飛躍,文獻集中于2007年到2010年,詳細情況見表一。
文獻的主要內容涉及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指導方針、方法模式、重點難點、問題對策和改革創新幾個方面。依據對樣本文獻的統計,可以看到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于教學方法模式、問題對策和改革創新,大量的文獻集中于對教學方法模式的研究上,教學問題對策和改革創新的研究文獻數量近兩年上升很快,詳細情況見表二。
2.2 研究內容分析
筆者對樣本文獻進行了閱讀、篩選、分析、歸納,試圖從文獻研究的內容進行梳理,綜述如下:
2.2.1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模式研究
西方經濟學具有概念多、理論多、流派多、圖形表格多等特點,針對這些特點學者們對教學的方法模式進行了大量探討和研究,是目前研究熱點之一。
梁靜溪(2002)提出:我國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應借鑒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發達國家在成功經驗和先進成果,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應推行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在教學中重視過程學習,嘗試游戲教學方法,開展個人演講、講演評價等活動。劉黎清(2007)認為應改變目前傳統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模式,融入研究性教學理念。其將講授式、討論式、反饋式、啟發式、探究式等各種教學模式進行融合歸納,提出了幾種可以單獨采用,也可以聯合采用的有效的教學模式――演示+講授模式、演示+講授+測試精講模式、提問+討論+評價模式和案例教學+小論文+評價模式,從而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2.2.2 西方經濟學教學重點難點研究
許多學者從不同側面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重難點作出了分析。
王鐵(2005)分析了如何引導學生運用西方經濟學所學知識,正確理解和分析經濟生活中的問題和現象這個教學難點,認為在教學中應:增強學生在日常生活消費和個人職業生涯設計中的理性意識;有機介紹學術前沿有關問題,深化與相關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等。
文嵐(2006)提出西方經濟學學習過程是人文資源養成的過程,應從大學教師、學生、環境的有機結合來實現。王洋和蘇興強(2006)指出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思想和技術的學習應該完美地結合起來,不可厚此薄彼。王蓉和田延(2004)介紹了商業倫理與市場經濟的密切相關性,系統論證了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彰顯商業倫理的現實意義,認為:西方經濟學作為全面闡述市場經濟理論體系的基礎課程,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中必須強化商業倫理和科學技能培養并重的原則。
2.2.3西方經濟學教學問題對策
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抽象性與邏輯性、內容的廣泛性與系統性,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相當的難度,同時使教學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為了提高西方經濟學的教學質量,曾令秋和杜偉(2002)認為要使學生能學以致用,應著重解決“三個問題”,要使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知道是什么,還必須讓學生了解為什么,進而在此基礎上得給學生進一步分析怎么樣;在教學中要注重“四個分清”,即分清庸俗經濟理論與其具體分析方法的界限、生產關系的理論與生產力理論的界限、生產力理論本身的是非界限、西方經濟學中主張所需條件與我國是否具備這些條件的界限。韓正清(2010)提出了一些在教學中操作性較強的方法,認為應從調整西方經濟學教學計劃、改革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入手,來解決目前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重工具輕思想、重講授輕啟發、重知識輕能力和重課內輕課外的問題。
三、研究啟示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經濟學界的各位專家和學者應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研究給予高度的重視,在研究的廣度上和深度上進行大量的研究和探討,分析總結出能為一線教師教學服務的理論和實踐指南,并探索出一套即涵蓋西方經濟學核心思想理念、又符合我國具體國情能為我國經濟社會服務的教學內容,和使學生充分理解、掌握和運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教學模式,為我國培養更多優秀的經濟學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丁堡駿.必須加強對西方經濟學教學工作的指導[J].當代經濟研究,2006,(1):54
[2]徐則榮.加強指導地位?改進西方經濟學教學工作――西方經濟學教學工作研討會綜述[J].當代經濟研究,2007,(7):70
[3]梁靜溪.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2,(6):79
[4]王鐵.在《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強化應用能力的培養[J].商場現代化,2005,(29):365
關鍵詞:高職;西方經濟學;教學;思考
西方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如何高效配置各種資源的學問,它揭示了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各種經濟活動的規律,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學習西方經濟學對高職學生來說,一方面為經濟管理類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課程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理解社會,理解經濟、政治以及軍事,此外,學習西方經濟學有助于學生活躍思維,啟發創新思考,所以,在高職教學中,西方經濟學成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重要基礎課。
但是,在現實的高職西方經濟學教學之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教師自身的問題,部分教師仍然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被動地記憶知識,或者是學習內容選擇不適當;其次,西方經濟學課程本身的原因,它作為一門系統性很強的理論課,有時顯得深奧、難懂,比如效用理論等,對同一個經濟問題,不同的學派會有不同的觀點,有時,其觀點可能完全相左;第三,西方經濟學理論知識更新太快使教師和學生很難處理其基礎性和前沿性之間的關系;第四,基于高職學生的特點,西方經濟學的實踐教學容易被忽視;最后,根據學校的定位和學生的培養目標進行西方經濟學教學有時顯得較困難。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
一、教師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新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要編制合理的教學計劃,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要備課充分。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日漸發展,從產生到今天,修正、補充了很多內容,一般而言,教學計劃的幾十個課時根本無法詳細講授全部的經濟學理論。所以,教師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專業,選擇其相適合的授課內容,有些專業的學生應該側重微觀部分,比如市場營銷、電子商務,而有些專業的學生應該側重宏觀部分,比如國際貿易實務等專業。因為西方經濟學涵蓋內容廣闊,所以更加要求教師要備課充分,防止出現授課內容無核心,內容過于發散。
其次,教師要不斷革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考慮采用參與式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法,使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當眾從容不迫闡述觀點的能力。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以點帶面,利用現實中的經濟案例,講解理論,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和互聯網教學,課件圖文并茂,生動活潑,使學生看起來更直觀,理解起來更深入。
二、要把西方經濟學建設成一門基礎的經濟學課程
從本質上說,西方經濟學就是一門基礎的經濟學課程,是為了研究社會經濟的客觀規律,因此在講課過程中應該弱化數學推導過程,尤其是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更應該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可以考慮在講課過程中多穿插一些實例,要聯系社會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其感覺更直觀。
從外在條件上說,西方經濟學是以一定的數學工具和統計資料為基礎的學科。在學西方經濟學之前,學生首先要先學完微積分、線性代數、初級的概率論以及統計學課程,然后再學習西方經濟學課程較好。如此,教師才能有時間培養學生定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利用西方經濟學知識在處理經濟問題時更有效。
結合生源特點選用教材。同一門課程,對不同生源的學生來說,授課內容要有所側重,應結合學生特點選擇適合的教材,不一定有名教師的教材就是最好的。對于理科生源學生而言,其數學功底扎實,邏輯思維較強,可以適當選用數學工具較多的教材,而對于文科生源學生而言,其思維較活躍、發散,可以適當選用數學工具少,但實例較多的教材。
三、要處理好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和前沿性之間的關系
首先,任何一門學科都要強調基礎性知識的重要性,西方經濟學也不例外,應該在學生充分掌握基礎性知識的基礎上再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加入前沿性知識,這樣講授效果才好。
其次,從課程的基礎性方面講:要以教材為參考依據向學生介紹基本的理論基礎知識和方法,并結合案例,使理論和方法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從課程的前沿性方面講:有條件的院校可以邀請知名經濟學家做一些前沿學術講座,或者給學生介紹一些即時的經濟專家網絡視頻資料與博客信息,使其有機會及時跟蹤當前經濟學的最新動態。
最后,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他們知識扎實,可以加快課程基礎性內容的講授,拿出一部分課時去講前沿性的知識,而對于基礎不太扎實的學生,課程內容要以基礎性為主,前沿性的簡單提一提就可以了。
四、要處理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
總體上講,理論是基礎,基礎一定要扎實,這樣才能夠為實踐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重視理論教學之外,也不能輕視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是比較重要的。因此,要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這樣培養的學生才能有競爭力,才能真正使學生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從理論方面來說,理論基礎特別重要,只有掌握了很好的理論,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比如,基本的供求模型非常重要,利用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之間的關系可以解決很多經濟問題,這部分內容比較基礎,所有的高職學生都應該掌握。但是,西方經濟學中有些理論比較復雜,比如博弈論部分,它作為一種工具雖然能處理很多問題,可理解起來,較困難,對于基礎一般的高職學生可以不做要求。
從實踐方面來說,學以致用,最終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學生只有以應用為目的,才能更好地高效率學習。2000年教育部《關于制定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要求,三年制專業實踐教學一般不低于教學活動總學時的40%,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特點也決定有必要進行實踐教學,可以觀摩、討論高效率成功人士的人生效用最大化,可以參觀優質企業如何達到利潤最大化,使員工有最大的歸屬感,可以直接去海關學習進出口貿易部分等等。
五、要根據學校的定位和學生的培養目標進行西方經濟學教學
Guo Yiqun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摘要: 本文結合西方經濟學特點與體育院校學生特點,提出提高教學效果的辦法:結合體育學院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因材施教;在教學中要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者有力結合;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建立新的以注重能力為核心的教學評估體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教學方式創新的方法和策略。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economics and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in economics maj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bring together imparting knowledge, training ability and improving quality in teaching; emphasize on the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establish new quality-base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n this basis, proposes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n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關鍵詞: 西方經濟學 教學方式 體育院校
Key words: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way;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4-0222-02
0引言
現如今,為滿足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對體育經營人才的需求,許多體育院校設置經濟學專業,但都僅僅處于起步階段,而《西方經濟學》作為高等財經類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它的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效果。如何結合學校特色,針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和特點進行教學,是我們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結合西方經濟學特點與體育院校學生特點,針對《西方經濟學》原有教學方式進行探討和改進,探討與西方經濟學體系與原理相適應的、行之有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對提高《西方經濟學》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體育院校經濟學專業學生的基本特點
《西方經濟學》是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二百多年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集實證理論分析和規范理論分析于一體,是系統反映和描述現代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原理、定律和理論,因此這門課程呈現出理論體系龐大,概念抽象,分析工具多樣,內容繁多等特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只有把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特點和體育院校經濟專業學生的自身特點緊密結合起來,增強趣味性和應用性,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教學效果。體育院校經濟學專業學生基本特點如下:
1.1 基礎知識較差,且參差不齊體育院校開設經濟學專業專門培養體育產業經營高級人才是應時之需,但由于社會長期主觀認為體育院校是培養體育教育、運動訓練方面人才,對體育經濟學和體育院校開辦經濟學專業缺乏足夠了解,造成體育院校經濟學專業的學生生源不好,部分為調劑招生,其中部分學生高考分數雖較高,但整體文化素質較差,特別是數學基礎相對薄弱,進而導致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驟缺乏探索精神。
1.2 學習缺乏主動性,思維方式過于教條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基礎課,在大一、大二階段安排講授,而此時學生在中學階段受應試教育形成的死記硬背的習慣一時難以改變,數理邏輯思維較差,對經濟學學習中重要的邏輯推導、圖表、圖形分析和數學公式等內容,則明顯缺乏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1.3 對社會經濟形勢的關注較少,缺乏實踐鍛煉經濟學通過運用理論對經濟問題進行分析、診斷,為政府經濟決策提供依據,應用性較強,而長期的應試教育造成學生大部分時間呆在學校,把學習的焦點更多的集中在書本知識上,對當前國內和國際的經濟形勢、基本經濟政策缺乏了解和關注,理解也相對不深刻;另外經濟學專業作為體育院校的新專業,社會認可度不高,實習實踐基地不完善,也進一步造成學生參與社會經濟實踐的機會較少,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
2提高教學效果的體會
2.1 結合體育學院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因材施教體育院校經濟學專業培養的是能從事體育與經濟相結合的應用復合型人才,因此在西方經濟學教學,應當從應用的角度教授西方經濟學的有關內容,注重分析經濟學理論對體育產業、企業經營的意義。在進行理論講解中,通過大量與體育經營相關的案例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注重引導學生從體育經營企業的視角出發,思考理性的生產者行為決策,研究和分析企業如何應對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
2.2 在教學中要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者有力結合 文化素質課教學是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提高素質為一體的過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運用知識,因此教師應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上多下功夫。在課堂上,教師向學生全面系統地闡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識的同時需要精選教學內容,結合時事介紹前沿領域的知識,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研究分析現實經濟問題上來。
2.3 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突出教師的舵手地位
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間的良性互動,在教學中在把基本經濟理論講解清楚的基礎下,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研究分析能力,做到“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疑為軸、練為主線”。鼓勵學生用創造性思維去探索事物,強化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創新性。避免“滿堂灌”,引導學生自學部分內容,養成學生多看、多思、多想的好習慣。
2.4 在創業理念指導下實施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在西方國家高校比較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傳授創業知識和技能,在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重的現實下,我們更深刻體會到培養學生科技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服務的能力是根本。西方經濟學有著極強的社會實踐性和應用性,原理和理論都需要實踐經濟案例來驗證。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經濟學來源于實踐,也將應用于實踐,這與在教育中引入創業實踐活動,培養創新能力是相符的。
2.5 建立新的以注重能力為核心的教學評估體系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應改變傳統的以成績為核心的教學評估體系,探索建立注重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新的教學評估體系,充分發揮評估體系的激勵、導向和反饋功能,從而為學生學習提供正確的指引方向,為高校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3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的創新
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的的重要保障。目前經濟學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發展趨勢是教學方法綜合化、教學手段主體化。體育院校經濟學專業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應從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獨立創新能力入手。
3.1 突破傳統講授法:提倡啟發式教學傳統的講授法是指單純的課堂講授教學法,相對教條,學生具有被動接受性,教師在運用講授法時,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通過指導學生來組織實施教學活動的方式,在把經濟學理論融會貫通的基礎上,通過生動的描繪、陳述,有啟發意義的設問等,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全面掌握基本原理和知識。例如在講解短期成本知識中,可先講授李寧公司在一周內生產運動鞋的過程,列舉一些實際數據,然后提出3個問題:①短期生產函數與短期成本函數的聯系:李寧公司的生產與其成本有何關系?②利用短期生產規律解釋短期成本變化:能否利用李寧公司的生產數據解釋其成本變化過程?③利用短期成本曲線變化的規律解釋短期生產中勞動投入的經濟區域的劃分:能否利用運動鞋平均成本變化來優化李寧公司最佳的工人數量?通過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生產與成本的內在聯系,掌握生產曲線與成本曲線的對應關系。
3.2 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建設西方經濟學網絡教學體系西方經濟學分析工具多樣,一個理論可以用敘述法、列表法、圖形法、模型法等多種方法來表述和說明,因此教師在把內容熟記于心的前提下,采用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清晰的表現內容,突出教學重點,而且還可以生動描述經濟變量的動態變化過程,降低授課難度。另外,省去板書使授課的信息量和效率也提高。在制作好教學課件前提下,教師還可以開發網絡教學課件,促成學生與教師間互動,在網上進行自由討論,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加快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建設一套以傳統的教學管理為基礎,充分利用計算機數據檔案管理優勢的西方經濟學教學和課程管理體系。
3.3 重視案例教學法:構建案例庫西方經濟學基本內容是抽象化的理論和實證化原理,往往難以理解。因此需要通過結合具體案例,使知識得到深化理解。針對體育院校經濟學專業學生就業方向,選取現實經濟中與從事體育產品的企業、體育產業的熱點問題進行課堂討論或布置學生課后研究,通過課堂分析討論、撰寫案例分析調查報告等,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用中強化所學基本理論知識,并把枯燥的經濟學理論與工作生活中的經濟現象不斷“對接”,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4 穿插使用討論法:實施“研究性學習”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僅限于“黑板經濟學”,更多的需要進行創造性、開放性教學,為學生提供思考和創造的空間,指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鼓勵學生不局限于現有的理論解釋,勇于進行創造性思考,在明確各種解釋方案的前提假設、約束條件下,為某一問題提供盡可能多的結論或解釋,并等通過討論各抒己見,以取得共識。圍繞學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和創意性的問題,可以再組織課堂討論或專題研討,例如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講完均衡價格后,討論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從奧運會開幕前到結束后的價格變化。既使學生加深了對均衡價格形成的理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宏觀經濟學部分,可以組織學生針對失業或通貨膨脹等問題進行調研,并對政府采取的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分析和評價,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或想法。
3.5 采用比較教學法:對比知識點西方經濟學的內容繁多,運用比較教學法引導學生對性質相近的教學內容進行比較,可以幫助學生把相似的或對稱的理論、概念和業務等容易混淆的內容加以化解,通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比較,透過經濟現象分析經濟學原理。例如,在講述微觀經濟學的需求與供給時,首先對有關需求理論的知識進行重點講解,對于供給理論,則重點指導讓學生對比需求理論,通過比較進行類推,發現規律,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總之,關于如何進一步提高體育院校《西方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完善教學方法,是一個值得長期探索的過程,沒有一個既定的模式,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邵文武,張國良,楊麗萍.西方經濟學教學基礎―經濟情景[J].生產力研究,2010,(7):11-12.
[2]曹休寧,王俊.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之案例教學探析[J].人力資源管理,2010,(5):197-198.
[3]張樹安.西方經濟學的課程屬性與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經濟師,2008,(9):129-130.
[4]何苗.西方經濟學互動教學五要義[J].經濟研究導刊,2008,(12):204-206.
[5]韓利紅,薛光武.注重產出效應,強化案例教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7):31-32.
[6]林森.中小學校長培訓“案例教學”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7,(5):93-96.
1.1經濟學被邊緣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萎縮
在中國經濟學被邊緣化,甚至已無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馬思主義經濟理論課程已被嚴重壓縮,中國經濟學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關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有關經濟學內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雖然打著經濟學的招牌如《勞動價值論》,卻在宣揚資產階級要素價值論的觀點。
其次,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對經濟學的學習不感興趣,更談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們在學期間發表的經濟學論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經濟學的不到10篇。經濟學專業的教學隊伍中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者也日益縮小。
1.2中國經濟學傳統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嚴重滯后于國際化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改革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仍嚴重滯后于國際上經濟學專業的新發展。首先,教學內容重復。以經濟學專業學生為例,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政治經濟學內容在高中就曾經完整的學習過,研究生階段則開設專題性課程,但在體系性、知識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沒有差異。其次,理論體系被人為割裂。一是將政治經濟學從體系中分割出來。二是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在范疇與原理上沒有科學銜接,尚未建立整體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再就是,教學方式的“封閉性”。當前中國經濟學教學缺少足夠的教學參觀或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
1.3經濟理論脫離經濟現實,教學方式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
首先,理論脫離經濟現實,難以滿足本土化的要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理論來源于實踐,目前,中國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師選定一本教材,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國內經濟學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較長,教材內容與現實經濟問題極易產生距離與脫節;再者,由于國內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論,西方理論與中國經濟現實本身也有距離。其次,“滿堂灌式”教學,忽視教學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可能講清楚全部的經濟學理論,這就要求老師主要傳授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記硬背和機械化訓練,則缺乏課堂交流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1.4理論研究缺乏規范性,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當數量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還認識模糊。這一點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為切入點開始經濟學分析?用什么作為主線將這種理論體系貫穿起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場經濟怎樣才能真正與社會主義、與公有制有機結合起來?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認識尚缺乏基本規范,認識相當混亂。
在研究過程中,明顯地存在著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的偏差問題。學術界存在兩種片面傾向:一是排斥和輕視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現代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采取一種簡單否定的態度;一是把西方經濟學特別是主流經濟學當作唯一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忽視它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成分,否定經濟學的科學意義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總起來看,后一種傾向在當前呼聲甚高。此外,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存在諸如選題過于寬泛、研究結論草率等其它問題。
2中國經濟學的目標
中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在具體實施中還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設一門能反映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和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特色的中國經濟學是有必要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學的根本目標所在,而中國經濟學的具體目標可分為體制結構、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三個部分。
體制結構目標主要從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來分析,所有制結構和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目標和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微觀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企業和企業制度的完善及國企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市場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和規則較為完善。宏觀經濟運行目標是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其相互關系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順利實現、政府職能得到完善等。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經濟增長方式等)和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及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
3中國經濟學的構建
在這種背景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西方經濟學中意識形態理論與市場經濟理論相分離,將市場經濟理論的科學成份嵌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之中,實現兩種經濟學說的整合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均衡分析理論
勞動價值論更多關注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本源性問題,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均衡分析理論更多描述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外在表現,為揭示價格與供求的內在關系及其資源優化配置規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國經濟學研究對象和任務已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優化配置,將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可以克服馬克思經濟學說價格變動分析的不足,賦予勞動價值論以新的時代內涵。
3.2整合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和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注重全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認為勞動僅僅是謀生手段,這種分析框架揭示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生產關系及其行為動機的本質特征,但難免帶有計劃經濟的局限。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反映了市場經濟主體行為動機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卻“往往具有非社會性和非歷史性的傾向”。將兩種行為動機理論整合為在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
3.3整合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和西方發展經濟學
馬克思晚年時期未能構建起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廣義政治經濟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興起發展經濟學,先后經歷了從結構主義到新古典學派,再到以人為本的發展經濟理論;從宏觀模式的經濟增長理論到微觀分析的人類發展理論。這些理論均從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經濟落后國家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工業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將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嵌入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理論,是中國選擇適合國情的科學發展戰略的需要。
3.4整合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在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來生產方式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動力源及各勞動者階級之間以及階級成員內部潛在的利益矛盾對其的影響。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制度經濟學則從供求關系、均衡價格的技術分析轉向了產權關系、交易費用的制度分析,從而揭示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與社會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條件下,產權界定、國家干預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對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作用。盡管新制度經濟學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不妨礙我們將該學說中的科學因素嵌入經濟學階級分析理論框架中。
4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4.1走向規范和實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不斷開闊,方法不斷創新,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傳統經濟學研究范式向現代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型,越來越走向規范化。但是,中國經濟學從總體上看還是不成熟的。基礎理論還比較薄弱,研究方法還比較落后,學科規范還不夠嚴格,中國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體系還在形成,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規范。建立學術規范,發展學術評價,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重要條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經濟學理論仍然落后于實踐,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仍受著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為此,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實際。對于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并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
4.2走向開放和世界
經濟學的開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決于是否經得住實踐的檢驗,而不論源于何時,出于何人,來自何方。經濟學走向開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堅持引進來,將外來的理論綜合到中國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實踐中去;二是堅持走出去,要加強交流和不同學科間的聯系,進行多學科理論、多元研究方法與手段的綜合運用。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學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國經濟學走向世界,必須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須立足經濟,關注技術,立足當代,面向未來,使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始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祝茂.轉型期中國經濟問題探索——第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觀點綜述[J].南開經濟研究,2005,(1):100-103.
[2]趙凌云.中國經濟學研究與教學存在的基本問題與解決思路[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4):6-7.
[3]嚴飛.《西方經濟學》教學方式改革與實踐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81.
[4]斯蒂格利茨.經濟發展需要對經濟規律深刻理解[R].“中國經濟學教育回顧與展望”系列研討會,2006.
[5]程恩富,王中保.現代政治經濟學研究進展評述[J].山東社會科學,2006,(6
回顧整個西方經濟倫理思想的發展,其演變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古希臘時期的經濟倫理思想、古典政治經濟學派的經濟倫理思想、新古典經濟學派的經濟倫理思想以及現當代西方經濟學的經濟倫理思想。其中主要是圍繞著亞當?斯密的“道德人”與“經濟人”的關系問題——“斯密難題”而展開的。
一、古希臘時期的經濟倫理思想
阿馬蒂亞?森說:“經濟學與倫理學的傳統聯系至少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eNicomacheanEthics》)的開篇,亞里士多德就把經濟學科與人類行為的目的聯系起來,指出了經濟學對財富的關注。”
盡管現代經濟倫理的發展是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但追根溯源,經濟倫理思想的起源是在古希臘。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德性主義認為,善和德性是至高無上的,人應當克制自己的物欲以追求道德、精神生活,超脫物欲誘惑,追求智能與真理;而以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為代表的快樂主義,則有別于柏拉圖派的觀點,主張道德與物質利益密切相關,“快樂與不適”決定了有利與有害之間的界限。為了調和上述兩種對立的倫理思想和體系,亞里士多德提出了總結性倫理學說,他指出:“在財產問題上我們也得考慮到人生的快樂和品德這方面。自私固然應當受到譴責,但所譴責的不是自愛的本性,而是那超過限度的私意——譬如我們鄙薄愛錢的人就只因為他過度的貪財——實際上每個人總是多少喜愛這些事物,如自己的以及財務或金錢的。人們在施舍的時候,對朋友、賓客或伙伴有所資助后,會感到無上的欣悅。”同時他認為,正是人性的“不善”才會導致經濟交換過程中的敗德行為,他說:“對毀約行為的,對偽證行為的判罪,對富人的阿諛奉承,等等,據說這些現象都是起因于私產。但是這些罪行系出于另一全不相干原因——人性之不善。”
可以說,在古希臘思想家中,亞里士多德第一次比較明確地提出了倫理的經濟內涵,并進一步提出經濟與倫理之間的關系。經濟學研究最終必須與倫理學研究和政治學研究結合起來,這一觀點也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Politics)中得到了說明和發展。因此,亞里士多德堪稱古代經濟倫理思想研究的奠基人。
二、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倫理思想
經濟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開始于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派。馬克思說:“古典經濟學在英國從威廉?配第開始,到李嘉圖結束,在法國從布阿吉爾貝爾開始,到西斯蒙第結束。”而亞當?斯密在古典政治經濟學派中是一個集大成者,他不但窮其畢生精力創作了劃時代的經濟學名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而且以道德哲學教授的身份撰寫了倫理學名著《道德情操論》。
縱觀這兩部巨著,不難看出《道德情操論》是《國富論》的基礎,《國富論》是《道德情操論》道德哲學中蘊涵的一種特殊的經濟案例。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系統地論證了自由市場經濟是唯一符合效率與幸福原則的經濟制度,他的《道德情操論》則試圖對物質經濟的運行予以強有力的精神指導。由此出發,斯密界定了關于市場經濟道德基礎的六大原則,即自尊、自愛、同情、互利、正義和虔誠,而且斯密認為市場的運行應當以這六大原則為道德前提。這一觀點后來在將經濟學和倫理學結合得最為緊密的穆勒的功利主義中表現得十分明顯。總理曾經說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論》同樣精彩。”溫總理的話是對著兩部論著的恰當評價。
可以說,斯密同時受到大衛?休謨的道德情操論和哈奇森經驗主義功利論的影響,并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也從而實現了經濟學研究與倫理道德哲學研究(或者可以稱為“經濟人”與“道德人”)的“聯姻”。正如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布隆克所指出的:“亞當?斯密是把他的經濟分析與道德分析作為相互補充,而不是用經濟分析取代道德分析。”
亞當?斯密的這兩部著作的歷史、學術地位是沒有人能否定的,但后人對其中的“道德人”與“經濟人”闡述的不同理解所引發的激烈爭論,形成了經濟學說史上所謂的“斯密問題”或“斯密難題”,或稱“斯密悖論”。而這場爭論,在西方經濟思想史上延續了近百年,并形成了“對立論”與“統一論”兩種不同的觀點。
三、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倫理思想
新古典經濟學是指19世紀70年代由“邊際革命”開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馬歇爾經濟學說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學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馬歇爾以折衷主義手法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相當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從19世紀末起至20世紀30年代,新古典經濟學一直被西方經濟學界奉為典范,成為當時經濟理論的主流。新古典經濟學學者主要關注的是如何確定市場交易條件,即如何確定價格;而他們不再關心的是市場交易的公正性和等值性。因為在他們對經濟學前提的假設中,新古典經濟學提出:市場主體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市場機制在既定不變地運行、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完全信息。由此他們提出了“帕累托最優”的概念。在這里,人們可以看到,倫理道德被看作是完全競爭市場的一個隱含的既定條件,是一種完美的、理想的經濟倫理狀態。
這一階段的經濟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完善了“經濟人”的假說,完成了“經濟人”的倫理定位;提出了功利主義福利經濟學,修正了古典學派的公平觀;論證了經濟與倫理的相互關系。但是,正如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中指出的:“道德的力量也是包括在經濟學家必須考慮的那些力量之內。”可見,在新古典經濟學派,雖然實證經濟學占據主流的分析方法,但規范分析仍然是經濟學中重要的分析方法;雖然數理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和博弈論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在實證經濟學的許多理論和命題中仍然包含著明確的或含蓄的倫理觀與價值觀。
四、現當代西方經濟學的經濟倫理思想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經濟倫理思想是以凱恩斯的思想為代表,特別是在他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所集中表達的價值觀念: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決非是萬能的,在市場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時,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理應發揮直接干預和調控市場經濟的作用,才能有效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轉。凱恩斯在經濟倫理上還有一個思想,就是鼓勵奢侈,反對節儉。他認為節儉對個人來說是美德,但卻不利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因為如果無人消費就組織不起生產。他舉了兩個例子加以證明。一個是埃及金字塔例子,另一個例子是英國作家和經濟學家貝爾納德?孟德維爾的《蜜蜂寓言》。顯然,凱恩斯是用了社會的標準來評價節儉倫理的。
而當代西方經濟學別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的經濟倫理思想。經濟與倫理,從古希臘、古典政治經濟學派的“合”,到新古典經濟學派的“分”,再到阿馬蒂亞?森這里,經濟學終于向倫理學復歸了。正如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阿馬蒂亞?森的獲獎公告中所言——“阿馬蒂亞?森結合經濟學和哲學的工具,在重大經濟學問題討論中重建了倫理層面。”而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索脆稱阿馬蒂亞?森為“經濟學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