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媒介融合的弊端范文

        媒介融合的弊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媒介融合的弊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媒介融合的弊端

        第1篇:媒介融合的弊端范文

        一、何謂媒介融合

        所謂的媒介融合以百度為準是這樣解釋的:媒介融合是指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同,以信息技術為中介,以衛星、電纜、計算機技術等為傳輸手段,數字技術改變了獲得數據、現像和語言三種基本信息的時間、空間及成本,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到了加強,媒介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

        現階段,國企思想政治工作開始之所以要采用媒介融合的形式進行工作開展,主要體現在二個方面:一是,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所致,跟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相比,媒介融合形勢下,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具有信息傳播廣泛、表現形式豐富、使用快捷容易等優點,是國企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改革的重要契機;二是,對于國企員工特點而言,大部分年輕職工接觸快,對新媒體如微信、微博等等信息傳送工具使用率較高,但對于年齡較大的企業職工還是熱衷于傳統媒體,如早年養成的看報習慣,傳統媒體在遭受如此危機之下,新媒體卻是愈發生機勃勃。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新媒體即將取代舊媒體,畢竟新媒體在獲取信息源、保有可信度等方面對傳統媒體仍然有很深的依賴。對此媒介融合對國企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無疑是一個較為合理的創新改進。

        二、國企思想政治工作在媒介融合形勢下開展創新改革

        (一)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對媒介融合的認知度

        媒介融合是一個時代不斷變化的產物,國企思想政治工作從業者也要適應時代的變化,改進傳統的思想政治宣傳工作形式,在工作開展前,對于國企思想政治共從業者的自身來看,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具備捕捉時代敏感性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條件。國企要定期對思想政治工作從業者做定期的業務培訓,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對媒介融合的認知度,教會他們不要停留在傳統的宣傳意識中,要學習利用新媒體資源渠道,如微信、微博、論壇、貼吧等宣傳渠道豐富國企思想政治工作內容,為提高國企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提供充足條件。

        (二)合理利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契合點

        國企思想政治工作從業者往往開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座談、聊天、讀書、討論等方式,但是這種傳統媒體的宣傳教育形式并不具備及時性和實時互動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效果上并不太高。對此,國企思想政治工作從業者要優選媒介融合資源,媒介融合并非摒棄傳統媒體的宣傳形式,而是要實現新舊媒體優勢互補。如國企思想政治宣傳內容在傳統媒體報刊中刊登,內容雖然生動詳實,但是由于版面受限,在思想政治宣傳上存在空洞、說教的弊端,思想政治工作從業者可以結合傳統媒體的媒體信息資源,將信息資源到手機微信端、微博,使無限的宣傳版面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力度,這種手機端的傳播還能便于職工隨時閱讀,在無形之中正確引導受眾的思想政治教育,貼近員工的生活、貼近工作的實際。

        (三)創建媒介融合綜合平臺,豐富思想政治宣傳方式

        國企思想政治工作從業者要敢于使用多樣化的媒體宣傳渠道,敢于利用媒介融合綜合平臺,宣傳思想政治的教育內容,在媒介融合平臺上所宣傳的思想政治內容要實時更新,改善傳統單板、教條的政治內容,可以通過圖文、聲話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提高國企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趣味性,增加幽默感、擴大知識量、增強吸引力。同時媒介融合綜合平臺也是提供企業與職工交流互動的平臺,企業職工可以利用平臺為我所用、展我所想、建言獻策,讓國企思想政治工作開展貼近職工工作、生活實際,聽取民聲,加強互動、交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第2篇:媒介融合的弊端范文

        1.1主流媒體需要注重時政新聞的傳播方式與傳播效果在媒介融合普遍而深入的布景下時政新聞一直是我國媒體傳播的首要消息范例。眾所周知,時政新聞的傳播對于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自始至終都有其重大的作用,對于我國的黨媒傳播而言,時政新聞始終貫穿著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等等,反映著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總的來說,任何性質的傳媒都是屬于意識形態領域的,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時政新聞的傳播,對于廣義的時政新聞而言,時政新聞又超越了意識形態領域,譬如政府的全部傳播行動都可以看做是時政新聞的傳播。時政新聞的傳播以傳媒作為中介,具有“訴說”和“解釋”兩個重要環節,通過了解傳播什么、怎樣傳播,來考量一個媒體的專業水平。長期以來,至少對于我國的主流媒體而言,始終是把政治宣傳等同于時政新聞的傳播,態度嚴肅,始終追求宏大的敘述觀念和語態,這種明顯的刻板印象受到不少群眾的排斥。因此,若想實現時政新聞傳播承載的重要功能,首先要保持時政新聞在整個新聞傳播中的主流地位和權威地位,其次要保證時政新聞在人民群眾中的有效傳播。這樣才能表現時政新聞傳播在社會進步、國家發展中的作用。于此同時,對于主流媒體而言,時政新聞是其主要的媒介職能。就如全國的“”等重要的政治活動,主流媒體相對來說會承擔更加重大的時政新聞傳播任務。事實上,對于時政新聞的傳播,應該更加注重其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而很多以往的媒體總是在新聞報道中的報道數目和規模上下工夫,并沒有從群眾的角度考慮這種問題。換句話說,缺少理想的傳播效果,過多的傳播機會只是在浪費機會。

        1.2網絡化共建為時政新聞的傳播奠定了新的優勢在當代世界時局下,我國的社會經濟仍在不斷向上、向前發展,由此也推動了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媒介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逐漸呈現出新的美好前景。在媒介融合此背景下,新聞的傳播方式不斷革新,發生著顯著而深刻的變化,為媒介融合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道路。在此根據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的傳播做簡要概述。眾所周知,視頻是電視傳播各種信息的主要方式,這種先天的優勢也使得通過電視傳播新聞始終在各種媒介傳播中占據主導地位,于此同時,電視新聞的傳播還包含了音頻、圖像和文字,這種各方面媒介手段相結合、信息資源共享的新聞傳播方式更有利于大眾的接受,也有著更加明顯的傳播效果。當媒介融合逐漸成為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各種媒體組織開始擁有更為有序的明確分工、合作,時政新聞的有效傳播也更為顯著。在時政新聞傳播之前,又涉及到了時政新聞的制作。無論哪一年,無論哪一個國家,都會時常有重大的新聞或者歷史事件涌現出來,奧運會、世博會、世界經濟危機等,從這些新聞報道來看,都多多少少存在著些許相似的特點:網絡媒介推動著這些重大時政新聞的報道,并且看似星星點點的非官方的媒體在網絡消息的采集等方面都提供著重大的線索,他們豐富的報道內容和報道手段,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為了充分可行的利用電子計算機的優勢,進而搜集正確的報道角度、挑選合理的素材、選擇簡單有效的報道方式,通過網絡中網民對報道主題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有效方式,這種方式使得時政新聞更具有趣味性、豐富性,更能夠貼近民眾,也有利于報道往更加全面,更加真實,更具有代表性的方向發展。然而,時政新聞的制作并非是完全意義上的“拿來主義”,盡管在當今媒介日趨融合的背景下,仍然有網絡、廣播等同質化的問題,但是這完全可以看做是媒介融合過程中的發軔期,因為這是任何事物的發展所必經的階段。當媒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的發展趨勢日益激烈,網絡化共建的優勢也將逐漸表現出來。如此一來,時政新聞制作的內容的說服力將大大提升,廣大人民群眾也會更加樂意接受這種傳播方式。

        1.3時政新聞的傳播要求媒體多向度并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時政新聞的傳播內容和方式雖然讓人耳目一新。但是隨著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國際化的不斷影響,我國時政新聞的傳播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主要是向大眾文化轉變,從意識形態方面影響受眾的日常生活。這種大眾文化極大的降低了受眾對新聞傳播內容的趣味性,嚴重影響著時政新聞的傳播,其消極影響不言而喻,因此必須找到一種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法,由此,傳播禮儀的作用逐漸彰顯出來。首先,從傳播禮儀的角度來看,若想抵御大眾文化對時政新聞的消極影響以下兩個重要途徑缺一不可。1)時政新聞的源頭;2)傳播時政新聞的機構。對于第一個方面來講,政府機構若想保證其自身的權威,就必須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在政務禮儀方面嚴格的要求自己,以免更深層次的造成致命的硬傷。而另一個方面,時政新聞機構在傳播新聞的時候應該實事求是,不能夠以訛傳訛,同時也有義務甄別來自網絡上的不實的言論,以提高網絡上新聞的真實性。否則由此源頭衍生出的時政新聞就沒有過多的權威性、神圣性可言了。注重傳播禮儀的另一個優點有關于人際關系的傳播,即在收集有關時政新聞的材料和傳播時政新聞的過程中應該與受訪者進行融洽的交流,這不僅能夠更大限度的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新聞材料,還能夠傳播時政新聞在受眾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得傳播的效果更佳理想。時政新聞的傳播觀念不僅要注重傳播禮儀方面,還要考慮時政新聞傳播的多向度并行,在時政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最反感的就是其內容的枯燥無味,傳播方式的古板老套。而時政新聞傳播的多向度并行就是建立在時政新聞制作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各樣的傳播方式,滿足各類受眾對時政新聞的接受習慣和條件。其指向性和普及性使得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大大提升。

        2結論

        第3篇:媒介融合的弊端范文

        關鍵詞:媒介融合 期刊 新媒體

        媒介融合是數字化時代期刊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期刊媒介融合包括媒介形態、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傳統期刊業要利用已有的品牌、資金和人才優勢,利用自身資源與電信、ISP等新媒體整合。實現優勢互補和戰略重組,從而降低成本,通過媒介融合,期刊可以發展為手機版、多媒體版、語音版、網絡版、博客版等。延伸期刊生產價值鏈。

        媒介融合的理論和我國期刊業媒介融合的背景

        媒介融合的理論。“媒介融合”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簡而言之。就是基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媒體形態所呈現出的一種全新的變化。對于這種變化,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副院長萊恩?布魯克斯教授在2006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學術講座中解釋說,媒介融合是一個新聞學上的假設,其核心思想就是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和一些藩籬的打破,電視、網絡、移動技術的不斷進步,各類新聞媒體將融合在一起。與媒介融合同步是媒介的分化,融合、分化的共同作用將導致現有媒介形態分類的變革。第一媒介報刊、第二媒介廣播、第三媒介電視、第四媒介網絡、第五媒介手機,這種以媒介形態作為分類依據的模式可能被改變,而變成以特性為主的分類方式,從而形成三種媒介:固定媒介、移動媒介和可固定可移動的媒介。媒介融合是動態的發展過程,期刊媒介融合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期刊業和其他媒體之間的整合與并購。形成具有多種媒介單位組合的大傳媒集團。二是期刊和其他媒體之間的交融與互動。期刊通過不同媒介之間傳播方式和內容的相互借用,實現媒介功能重新組合和媒介資源重新配置。由此可見,期刊媒介融合并不是媒介集萃,而是要突出期刊的自身特性,吸納其他媒介可以為我所用的特點,構建期刊的核心競爭力。傳統期刊在媒介融合競爭條件下的發展,不能排除期刊獨有的表現形式,而是在融合運用其他媒介表現形式的同時,仍然依靠其自身獨有的傳播形式。并將其作為全媒體運作的核心起點和重要組成部分。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期刊發展不能摒棄自身形態。恰恰相反,而是要充分認識到其自身獨有形式的優勢,并以此為起點,進行新時期發展的戰略轉型。

        我國期刊業媒介融合的背景。中國期刊業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期刊的讀者群體越大。人們對期刊質量和專業化程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國期刊業發展的技術背景、消費者背景和產業背景共同促進或制約著媒介融合的廣度和深度。

        第一,我國期刊業媒介融合的技術背景。隨著衛星技術、數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和在傳媒領域的全方位滲透與應用,傳統期刊的單一媒介終端向視聽多媒體終端進化,媒介融合使高科技應用于傳統期刊內容編輯、制作發行、傳輸及接收等各個核心環節。期刊媒介產業組織的發展空間及市場機會也相應增長。不同媒介方式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數字技術打破了期刊媒介的介質壁壘。使期刊同一內容多介質實現成為可能。

        第二,我國期刊業媒介融合的受眾背景。網絡具有多媒體性、傳播范圍無限性和互動性,而傳統期刊擁有巨大的作者隊伍和大量的信息資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期刊媒介受眾即讀者的需求由單一的閱讀轉化為多元化,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選擇和互動。收入、文化及適應力的差異使讀者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不再趨同,如受眾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一般是媒體利用度高、年輕、收入高的社會中堅階層,是最具活力的消費群體,受眾的需求是媒介融合的內在驅動力。媒介融合使得期刊傳播主體發生了變化,傳統期刊傳播信息的主要是編輯和作者,媒介融合背景下,傳播的主體轉變為與社會公眾共同分享,原來單一的傳受關系也將隨著這種公共交流平臺的建立而改變。

        第三,我國期刊業媒介融合的產業背景。期刊媒介融合涉及廣播、電視、電影產業、信息通信產業、電子制造產業、出版產業等多個產業,目前我國對期刊媒介融合影響最大的分別是廣播電視產業和電信產業。我國期刊業媒介融合需要在業務、網絡等領域沖破上述產業間的壁壘,通過市場結構使資源合理配置。

        第四,3G的發展使我國媒介融合加速。2009年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3張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3G原本是通信技術,但在當今媒介融合的背景下。3GH{代手機媒體成為網絡的延伸,傳統的期刊和互聯網與手機的融合,可以實現移動網絡化和網絡移動化,3G的發展使我國媒介融合加速。

        新媒體與傳統期刊業激烈競爭態勢和期刊業媒介融合的發展

        傳媒行業激烈競爭的態勢。傳統期刊業正在面對新興媒體的競爭壓力,以互聯網為例,據CNNIC統計的數字顯示,中國網民數量達到3.16億,大多數受教育程度較高,新媒體分流了大量傳統期刊業的受眾和相當部分的廣告市場。傳統期刊和新媒體通過激烈的競爭,優勝劣汰,調整組合,形成適應市場需要的媒介融合模式。

        第一,傳統媒介的受眾覆蓋率低于網絡和手機等新媒體。根據2009年2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最新數據,中國手機用戶達到6.4億,手機上網用戶已經達到1.176億。3G網絡建成后,手機的數據傳輸速度將大大提升,384kps是基本的速度,最高可達到2.8M/秒以上,將來手機上網會比傳統互聯網上網更為方便快捷和高速,必將吸引更多的人上網。而與此同時,傳統期刊的發行量出現整體下滑的趨勢。

        第二,新媒體的經營收入趕超傳統期刊。據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媒介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的《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07-2008)》透露,2007年中國傳媒產業的總產值為4811億元,電視廣告、報紙廣告、報紙發行等產值均超過200億元。移動媒體和網絡媒體增長較快,移動媒體年總收入達到1053億元。網絡媒體總收入297億元。傳統傳媒產業,除有線電視收費外,其他門類收入基本都呈下降趨勢,圖書出版、電視廣告、報紙發行、廣告公司等占傳媒產業的比重下降幅度較大。

        第三,我國媒介融合的發展現狀。從上世紀90年代的我國報紙雜志與網絡的融合,到如今的電視、網絡和電話三個產業的融合,我國不同媒體之間的融合還處

        于初始階段,多數還不是完全的市場行為,傳媒集團的規模還不大,從目前媒介融合的情況來看,是三網合一,即現有的電信網絡、計算機網絡以及廣播電視網絡相互融合,逐漸形成統一的信息通信網絡系統,在以IPTV和手機電視為代表的融合類業務的推動下,我國的三網融合在2006年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行業之間建立了適當的合作模式,并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我國最初的媒介融合是組織的融合,這種結合往往是依靠外部的力量(如行政力量)使媒體結合成共同體,如中國的一些報業集團,普遍存在融合深度不夠,組織松散的弊端。我國媒介的不同行政區劃也對媒介融合有影響,如目前一般都遵循一省一報業集團一廣電集團的模式,地方市場幾乎是被當地媒介集團所壟斷。我國目前的政策體制,并不是所有的媒體都有采訪報道權,特別是在進行跨地區、跨媒體的新聞采訪時受到諸多政策的限制,影響搭建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多媒體平臺。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期刊業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3G引發傳統期刊業更深刻的媒介融合。實施3G技術后,傳統期刊業可以在3G平臺上建立自己的期刊傳播信息網站。傳統期刊可以利用自身擁有的專業性強、穩定而優質的作者隊伍和信息源等優勢,通過3G使用戶高速上網獲取多媒體信息。在營收方面,傳統期刊可以通過手機平臺收取信息費,比在網絡上收費更加可行。3G技術實施后,還將促進傳統期刊廣告盈利模式的發展,大大降低用戶承擔的費用,傳統期刊有強大的信息內容優勢,在與3G時代的手機媒體結合的過程中可以吸引到大量的受眾,廣告空間也隨之擴展,手機廣告還可以實現更多的廣告創意,表現效果大大提高。3G引發了我國期刊業更深刻的媒介融合,傳統期刊產業在手機媒體這個新平臺上有更大的發展,手機媒體可以像傳統期刊那樣根據目標受眾特征選擇合適的內容表現形式,加大與讀者和用戶的互動性,而傳統期刊會真正實現以讀者為中心的辦刊和營銷理念,可以按照用戶需要,以服務信息的形式為讀者量身打造傳播內容。

        構建立體期刊數字出版商業模式。包括數字化平臺、期刊網站、電子商務、電子閱讀器、多媒體數字期刊、戶外數字媒體、手機報刊、手機二維碼、移動采編系統等。傳統期刊業內容生產方式的變革包括數字化平臺構建和移動采編系統等。內容編輯仍然是期刊雜志最重要的競爭力。期刊社應集合自身資源,構建基于數字技術的多種媒介生產和、業務運營和決策管理等各方面支撐的系統平臺,實施靈活的數字技術機制和通暢的數字采編業務流程。編輯將稿件以及用戶生成內容等合成到統一的平臺上,經選擇性編輯分發到不同的媒體終端,形成多樣化的產品,實現媒介融合的新模式。期刊社要建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運營體系。注重人性化服務理念,通過高效互動模式,實現內容信息為各種媒介所共享,以滿足用戶的多元需求,同時應創建期刊品牌、保持權威性和專業特色。

        在媒介融合時代,期刊編輯要實行一個內容多個介質(期刊、網站、短信等)的聯合工作方式,配置全千兆以太網連接以及IP電話、集成電子郵件和網絡聊天功能,接有多個頻道的IPTV。媒介融合的最核心涵義是媒介形態的多媒體融合。傳統期刊社要構建網站(包括網絡版)、多媒體數字刊(包括手機報刊、電子紙刊、電子顯示屏信息)、數據庫等。傳統期刊可以融合互聯網多媒體、超鏈接、即時性、互動性等特點,在閱讀習慣上保持傳統讀者的認同,還要滿足受眾互動參與和接收多媒體信息的個性化需求。融合后的期刊可瀏覽、可播放、可檢索、可鏈接、可評論、可下載,從傳播終端的選擇來說,可以在線閱讀,并且可向3G手機、電子紙或者其他閱讀器平移,使傳統期刊向數字出版、電子發行轉型。

        第4篇:媒介融合的弊端范文

        新媒介的迅猛發展使信息的傳播也在不斷的進步,其中新媒介對視覺信息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快捷的信息傳播

        信息傳播的具體速度主要取決于所有物質載體具有的傳播速度,同時受到運動相互反應產生的速度影響。在新的媒介下,信息在生產以及傳遞的整個過程中都在推動著信息具體的傳播速度。在當代的廣告設計中,平面設計中的具體信息內容,只有擁有相應的硬件支持就可以選擇在任意時間通過媒介,并不像過去一樣還要等到完成印刷才能最終。因此,在新媒介下產生的各種平面設計,在物質性方面來說,完全擺脫了以往必須要經過印刷環節的弊端。在如今互聯網時代,網絡上的各種廣告的速度非常快。由于新媒介具有的這種優勢,新媒介擁有的傳播速度超越了傳統的媒介傳播。

        (二)有效的視覺傳播

        在新媒介下的各種平面設計,通過各種動態圖形以及各種聲音的綜合運用,能夠為受眾營造一種視覺上的刺激,這種視覺的刺激改變了傳統媒介中單一使用的靜態視覺語言,使平面設計的視覺傳播更具有表現力,能夠吸引更多的受眾,同時,有效的促進受眾對視覺信息的理解和接受。傳統媒介中的各種平面設計,使用的視覺信息具體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印刷的基本形式,利用實體展現視覺信息的具體內容,通過印刷品完成視覺信息的傳播,例如,海報以及各種產品的包裝等。傳統的視覺傳播停留在一種比較單一的靜態畫面中,對于一些視覺信息的傳播會造成一定的限制。然而,現階段在新的媒介下,各種平面設計使用的傳播方式以及具體的表現形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平面設計具體的視覺語言包括文字,圖片,聲音或者是動畫的形式,將各種形式的語言綜合利用,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設計創意。在平面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可以充分的考慮受眾群體的具體情況以及受眾接受的環境等多個因素,從整體上分析設計的主要構思,從而實現有效的視覺語言的傳播。現代信息傳播具有的新特點包括全方位的設計以及多種視覺語言的綜合利用,屬于一種新的視覺語言。

        二、新媒介下平面設計使用的視覺語言具有的審美特點

        (一)平面設計使用視覺語言具有的多樣性

        在新的媒介下,平面設計使用的具體視覺語言具有獨特的多樣性,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比傳統媒介使用的視覺語言更具有挑戰性,受眾審美的角度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新媒介下,平面設計具體的視覺語言多重整合,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審美特點,視覺語言的選擇包括文字,圖片以及動畫等,通過多重整合實現平面設計的多樣性。

        (二)視覺語言逐漸改變了信息傳播的環境

        在媒介下,平面設計使用的視覺語言改變了審美特點的同時改變了以往的傳播環境,包括閱讀模式的轉變,受眾不再僅僅停留在以往報紙雜志的閱讀,而是拓寬了閱讀的渠道,在各種閱讀環境下,受眾都能夠實現平面設計的閱讀,欣賞多樣化的視覺語言。

        (三)視覺語言推動了傳播藝術

        活動的開展平面設計屬于一種具有藝術元素的美術設計,在平面設計中除了展現了人們追求的美感更多的是注重人倫美的設計。在新媒介下,平面設計使用的視覺語言充分的激發了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并利用多種設計手法展現設計的藝術內涵。并且,在新媒介迅猛發展的時代,受眾不會局限于一種形式單一的空間閱讀,也不會局限于特定時間特定的信息傳播,通過新媒介的傳播,受眾對信息的選擇會存在多種形式,并結合自身的審美觀念充分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

        三、結束語

        第5篇:媒介融合的弊端范文

        (一)教師團隊的實踐性較弱

        新聞學教育的重點,主要是著力促進新聞業發展,也就是將新聞學與實踐工作相結合。然而,在校教師團隊中絕大多數并沒有新聞工作實踐經歷。這一點就難免讓社會對新聞教育的實踐性有所憂慮。根據對國內幾所著名高校新聞學專業教師團隊調查,博士學位高素質教師比例高達80%,然而,擁有新聞工作實踐經驗的教師僅占27.97%。懸殊的比例落差證實了新聞教育界對實踐的漠視。這個有待商榷的新聞教育界觀點,將成為新聞教育多元化飛躍的絆腳石。

        (二)教學條件的不足

        除了教師團隊對實踐的欠缺,學生的實踐機會也是少之又少。國內高校的傳媒設施多半是十年以前的“存貨”,遠遠滿足不了現代新聞學的要求。甚至有的學生在課堂實踐中用自己購買的設備來彌補校內設備的不足。結果是,雖然學生在課堂內學習了photoshop、corelDraw等專業性的軟件,但對于他們的了解多半只停留在理論階段,不能很好地將其運用到實踐中。

        (三)新聞專業學生人滿為患

        基于高校擴招潮流,新聞學每年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產亦是能過剩。很多學生畢業后得不到實習機會,有的即便獲得了實習機會,在實習期間真正親力親為實踐的機會也很少,且實習期滿后,多半沒有繼續留下在新聞界工作。據2011年數據統計,國內在校新聞學專業學生多達20萬人,在畢業后激烈的崗位廝殺中,造成人才資源的嚴重浪費。

        (四)新聞學教學系統陳舊

        融合的媒體,需要融合的新聞學科予以配合。然而,新聞學卻固執地秉承學科精細化傳統,將學生的課程按照新聞傳播平臺分開教學。媒體融合,意味著傳播方式不再是過去的報紙、廣播、電視,而是通過互聯網的平臺,把多種傳播方式結合在一起,加大新聞的深度,拓展新聞的后期跟蹤,透明化受眾群體對新聞的態度。所以,按照媒介轉播方式分開教學顯然不能與實際情況匹配。此外,課程單一、主修內容陳舊等問題,也普遍存在于高校新聞教學中。

        二、新媒體形勢下新聞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重新認識新聞學

        從1919年《新聞學》的出版開始,對新聞學的爭論就從未停止。那么,新聞學到底是什么,新聞學研究的重點是什么?針對這兩個問題,學術界一直沒有達成一致的觀點。有學者認為,新聞學是一門學理學科,與其他文科專業相同,在學科的進化中,不斷挖掘學理知識的深度,重視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然而,本文的觀點,新聞學的研究重點不是學理基礎,而是以興盛新聞業為主要目標,融合政治以加強新聞的民主性;融合哲學以加強新聞的倫理性;融合文學和藝術以提高新聞的表達能力;融合歷史以提高新聞的客觀、嚴肅性。新聞學與普遍的文科學科不同,它沒有深厚的學理根基,卻有嚴謹的術理系統。所謂術理,是指新聞學在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中依據大環境的不同所調整出的實踐模式。新聞學通常不能單獨的存在,它依附于大環境,獨特的屬性要求其不能閉門造車把自己封鎖在理論圈子里,必須敞開懷抱去同空間的廣度、時間的長度進行融合,它必須時刻關注周邊學科的新動向,必須時刻跟隨社會趨勢的新發展。

        (二)提升新聞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新聞學從20世紀40年代的傳播學介入后,有了質的飛躍。傳播學為新聞學前路的黑暗提供了光明,從單一的新聞傳播的研究發展到對傳播者、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傳播符號等專業化傳播要素進行研究。除此之外,不能僅僅局限于傳播學的融入,國際關系、經濟學等周邊學科也應有所涉獵。其次,個性化的新聞報道也應是新形勢下新聞課程的改革重點。過去傳播信息的方式主要局限在傳播者單向信息輸出,所以對新聞傳播報道要求較低,闡述新聞事實即可。但新形勢下網絡媒體中除了必要的基礎信息的傳遞,更多的是延伸信息的挖掘,滿足受眾對更多信息的渴求。例如,對于兩會信息的報道,專業化的受眾在接收到基礎信息后,會產生對于特定內容的追蹤性疑問,如問題的產生原因以及針對特定內容的處理對策等。新聞工作者必須針對基礎信息進行更立體化的信息提供和結果描述。所以在新聞教育的課堂中,要注重學生新聞評論能力的培養、特征專欄的撰寫培養等。

        (三)從招生改革和辦學模式改革中解決問題

        新聞專業學生人滿為患。新聞學希望從理論的殿堂走入實踐的民間,障礙重重。針對這一棘手問題,可從招生的角度來思考。目前盛行跨考考研,這條道路同樣適用于新聞學。在歷史、政治、哲學、藝術、經濟學等相關學科中,不乏對新聞學感興趣并有意向從事新聞專業的學生,可以以此類學生為主要招生范圍來進行新聞學進修的生源考量,這樣做的優勢就是極大程度地消除了新聞學課程單一的弊端,未來從業人員在信息傳播的廣度方面得到提升。此外,擁有實踐經驗的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媒介融合的現狀,提高課堂內容傳播的有效性。

        三、結語

        第6篇:媒介融合的弊端范文

        [關鍵詞]融合;傳媒價值;讓渡;調適。

        [作者簡介]魏正聰,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9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發展。

        羅杰?菲德勒說:“傳播的歷史是‘越來越多’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用自己的需求和智慧創造了形態各異的傳播媒介,不斷拓寬信息交流的時空疆域;與此同時,新媒介不斷涌現,打破即有的傳播格局,從而形成多元媒介共生共存的融合大觀。

        從傳媒的發展歷程看,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雖然會對舊媒介造成巨大沖擊,但它并沒有直接導致傳統媒介的消亡,“當比較新的傳媒形式出現時,比較舊的形式通常不會死亡――它們會繼續演進和適應”,媒介的演進是“共同演進與共同生存”。在融合背景下考察新舊媒介的價值生態,我們會發現價值讓渡和價值調適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媒介共生的核心機制。

        一、傳媒價值的界定

        李凱爾特認為:“一切純粹存在的問題都必然僅僅涉及現實的某些部分……哲學開始于價值問題開始的地方。”幾乎所有社會科學都或多或少地與價值理論存在某種聯系。但具體到傳媒,如何界定其價值,似乎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這一方面或許是因為傳媒產品屬性的復雜性使然。傳媒產品是一種以智力勞動投入為主的勞動產品。智力勞動是一種復雜勞動,它既生產出作為商品的傳媒產品的使用價值,又生產出作為商品的傳媒產品的價值。“嚴格來說,傳媒信息產品是一種準公共物品,即處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中間的產品或服務,兼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性質”。

        另一方面,傳媒實踐中活躍著多個價值主體。傳播者與受眾各有自己的價值追求,從而在傳播活動中生成不同的價值關系。新聞價值的主體是受眾,客體是新聞信息,其價值本質是信息價值、精神價值;傳播價值的主體是傳播者,客體是傳播結果,其價值內涵既包括精神價值,也包括經濟價值。

        第三,媒介的傳播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有多少活動領域,就有多少種價值。從傳播的不同時點來觀察,傳媒信息處于不同的狀態,如信源信息、信道信息和信宿信息,相應地傳媒信息的價值也有不同的構成。當傳媒信息產品處于其原始形態――信源信息狀態時,信息價值更多地體現為信源信息能夠在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從而進入傳播系統的特質,如重要性、新穎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等;當傳媒信息產品處于其傳播形態――信道信息(傳播文本)狀態時,信息價值更多地表現為勞動價值、使用價值、宣傳價值和公益價值的統一體,后三者可以統稱為潛在的傳播價值。當傳媒信息產品經過傳播進入其實現形態――信宿信息狀態時,信息價值也進入了實現階段。信息價值實現后的形態更多地表現為經濟價值與傳播價值的統一體,后者具體包括狹義的傳播價值、輿論價值和公益價值。

        基于已上原因,從目前學術界對于“傳媒價值”這一概念的界定來看,很多表述其實都是從具體的傳媒形態入手,而進行地具象的或者說偏表象的分析;尚且缺乏一種著眼于整個大眾傳播宏觀視野的、能真正揭示所有傳媒價值之核心和實質的科學的、完整的表述。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價值”這一基本概念本身的復雜性,以及對之理解與運用的差別。根據我們所搜集的資料,國內外關于價值概念的表述至少有二十多種。其中尤以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給學術界帶來的爭議最大。一種是主觀價值論,強調價值就是主體需要、情感、欲望和興趣。這種觀點主要來自于馬克思的《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馬克思說:“……如果說,‘按照德語的用法’,這就是指物被‘賦予價值’,那就證明,‘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另一種可稱為客觀價值論。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價值是獨立于價值對象和評價主體之外的一種先驗的性質,是客體與生俱來的某種功能和屬性。前者片面夸大了價值主體的作用,忽視了價值客體的作用;后者只從客體的角度來界定價值的意義,又容易把價值凝固化,帶有一定的機械性。基于這兩種觀點的缺陷,有學者主張價值的“中間說”。認為真正的價值,既不存在于客體之中,也不存在于主體之中,而是存在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價值是從人們對待主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供需關系)中產生出來的一種功能屬性,是主體需要和客體功能相媾和的產物。因而它既不是單純的主體屬性,也不是單純的客體的屬性,并且諸多價值一旦產生,也并是所有的價值全部依附于主體而不依附于客體,或者全部依附于客體而不依附于主體的”。

        從本質上看,價值實質上就是客體的主體化,它表達的是一定客體對于社會主體人的生存、發展、活動及其結果的意義。對于傳媒來說,傳媒價值的產生也必須有主體、客體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主體有某種需要,媒介作為客體具有相應的屬性、結構;這種屬性和結構能滿足主體的需要,并對主體的發展有積極的肯定意義。所謂“傳媒價值”,指的就是傳播媒介作為客體,對個人、群體、社會或國家的需要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和一定的滿足。

        二、價值滿足――傳媒發展的核心動力

        德國哲學家舍勒指出:人是一種趨向的動物。人類對價值的追求,總是面向未來的,這決定了價值是一種生成性存在,具有內在否定性,它以不同的形式和內涵促使人類不斷地變革歷史客體,不斷地認識改造自己,推動著人類歷史的演進。傳媒的發展亦是如此。社會環境不同,受眾的需求會相應發生改變,這使得任何一種媒介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必須經歷價值的變遷和演進。可以說,對受眾需求的滿足,就是傳媒的價值要義,也是其發展的核心動力。

        “人類活動的動力就在于其活動的內部,也就是主體不斷增長的需要與客體不能滿足需要的矛盾”。正如馬斯洛所認為,人類需求有若干層次,低級需求滿足了就會產生高級需求。從維持人類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在價值生活中,“現在永遠也不是我們的目的;過去和現在都是我們的手段,唯有未來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只是在希望中生活”。主體為了自身的生存、發展和完善,轉化為價值追求,通過實踐去發現、創造客體對自身需要的積極屬性和有利功用,從而形成現實的價值關系,創造和實現價值。

        大眾傳播媒體作為社會傳播系統的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基本功能問題很早就受到學者的關注。1948年,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

        傳播的結構與功能》,概括出傳播的三大功能:一是監測環境。二是協調社會關系。三是社會遺產的代際傳承。拉斯韋爾的媒介“三功能說”,其實可歸結為一個核心命題:傳播就是傳播者將信息傳遞給受者的過程;傳媒價值最重要的特質就是信息價值。

        從受眾的媒介接觸行為看,人們創造傳媒、接觸傳媒、使用傳媒的原因和重要,也是為了強化對周圍環境及事物的認知,減少不確定性。借用麥克盧漢“媒介即人體的延伸”這一說法,媒介必然與人的身體和神經系統有關,其目的皆是為了借助此感官的延伸來適應環境。文字的發明讓人類的傳播活動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彌補了語言傳播不能保存的弊端;印刷術的發明,進一步強化了此功能;而報紙的誕生,更是直指信息傳播。美國人李?德弗雷斯特(Lee DeForest)研制無線電廣播,是基于當時信息只能點對點進行傳播的限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安裝在大都市劇院舞臺上的傳播器和屋頂的無線電話,大歌劇音樂可以被傳送到幾乎所有居住在大紐約市區和鄰近地區的居民家中……對其他大城市也會如此。教堂音樂、講座等,通過無線電話可以傳送到國外去”。而賓夕法尼亞州的約翰?沃爾森和彌爾頓-沙普起初的想法也只不過是希望向住在偏遠地區的人們發送更加清晰的信號,最終成為我們現在所說的有線電視的巨人。

        可以說,一部媒介和社會發展史,就是人對信息不懈追求的歷史。人類不滿足于僅僅借助他人之口、一紙之言了解這個世界,而是希望能夠更深入、更全面、更真切的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這些需求推動傳媒從口口傳播、文字傳播、視像傳播一步步邁入今天的多媒體傳播時代。

        在社會機體的價值實現過程中,主體追求什么樣的價值,就意味著人將怎樣選擇、設計和創造客體形態。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這種矛盾推動人們進行價值的創造活動以滿足自身的需要,從而證明和體現著人的本質力量,實現著自身的價值。對于傳媒而言,以受眾為中心,不斷強化信息傳送的能力,真正做好受眾的耳目,將客觀世界真實呈現在受眾面前,是其發展的核心動力和要義。隨著人類對信息的不懈追求、努力實現和不斷升華,傳媒價值也將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強大。

        三、價值讓渡與調適――傳媒融合的關鍵話語

        由于“人類傳播的歷史是傳播系統的附加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由一種系統轉向另一種系統”,經歷了多次傳播革命的累積和沉淀,當今的傳媒形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多。為什么新媒介的誕生并沒有直接導致傳統媒介的消亡,而是能夠和傳統媒介互相借鑒,最終握手言和,和平共處?透過多元傳媒共生、融合的表象分析其深層次原因,我們可以剝離出新舊媒介之間價值讓渡與價值調適的機理。

        在社會學中,“讓渡”是指某一社會行動者將自己所掌握的資源、責任和功能等轉讓給另一社會行動者的過程。在本質意義上,讓渡就是轉讓。價值生態中的讓渡,特指在文明有機體和社會發展的特定情境中,為了追求和達到社會文明的整體合理性,某些價值必須部分和適度地讓渡自己。對于傳媒而言,價值讓渡,意味著媒介功能或影響力的弱化,或活動領域的萎縮;而接受者則獲得在此領域活動的權力。

        “調適”,亦即調整、修正,使之與環境適應。調適本身具有兩種不同的趨向,一個是面向過去,實現對其原有價值領域的回歸和重申;一個是指向未來,強調對社會變遷中新生領域的占據。懷特海認為,“低級”機體只是一味地重復同一個樣式,僅僅具有樣式的“穩定”,而很少對樣式進行“修正”的情況應該是,機體在體現過程中應該達成一種樣式的“穩定”和“修正”的協調,既要立足過去和現在,也要面向未來。由此,調適是一個復雜的理性行動集合。從本質意義上看,調適是行動者積極的活動,是其采取一定方法擴大自己活動空間以有利于自己生存的行動。它既反映了行動者能動性,又反映了行動者的理性。

        縱覽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歷史,在每次新媒介誕生并與舊媒介并列的交疊關頭,價值讓渡就會發生。在廣播誕生之前,報紙是人們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以《紐約太陽報》為代表的大眾化報紙,將排除在社會、文化和政治主流圈之外的公眾,納入到報業價值體系,并實現了它的格言:“太陽光照耀到所有的人。”但是,如何遠距離地將信息以聲音的方式向人數眾多的公眾傳送,是報紙媒體無法解決的難題。“一個有關將無線電發展成為一種類似鋼琴或留聲機的‘家庭設備’的計劃”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無線電逐漸從一個單純的技術觀念,演變為一種娛樂和商業兼行的龐大實體;熱情的公眾由此迎來一個更加先進的媒介――廣播媒體。人們因留聲機的出現,已適應了家庭音樂的環境;而在戰爭剛剛結束的情況下,更加需要得到即時的、內容廣泛的新聞和信息。到1922年中期,美國家庭收音機擁有量從前一年的5萬臺上升到了100萬臺。當電視挾裹著聲畫合一的特點在40年代末登上歷史舞臺時,廣播新聞傳播的即時性、現場感和感染力的優勢又被讓渡,一同讓渡的還有廣播的娛樂雜耍功能。

        報紙作為媒介的下一個價值變遷,是由電視引起的。1910年,美國有2600種日報,這是空前絕后的。191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初期,日報的訂閱量翻了一番,廣告收入漲了三倍。但電視的出現,帶來了重要的社會和文化不變化。縮短的工作時間、更多的空閑、大規模的城市化以及女性進入工作領域,都改變著報紙的閱讀方式。1945年至1970年間,總的報紙發行量從4800萬份上升到6200萬份,但是人們對報紙的閱讀時間卻下降了。人們只閱讀了20%故事,每天不到30分鐘的閱讀時間,只有15分鐘留給了報紙,大城市的報紙訂閱率下降使得許多印刷所倒閉。

        價值讓渡成為所有新媒介得以存在的和發展的契機,但是傳媒的價值讓渡并不是無限度的、無止境的。經過一段時間的交鋒和碰撞,新媒介的傳播優勢逐漸彰顯,價值形態趨于穩定;舊媒介則在此過程中反思、修正,不斷實現價值的調適,從而邁入新的發展進程。以報紙為例,面對廣播的強勢登錄,報紙并沒有束手待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30年代解釋性報道在報紙中的率先崛起。20世紀90年代,面對電視娛樂本位的價值取向,報紙轉向公民新聞的嘗試,把大量資源投入到有深度、長期的關鍵性社區事物的報道活動中,突出強調媒介的社會責任,以此拓展新的價值空間。

        世紀之交,互聯網這一新的傳播媒介異軍突起,成為傳媒發展新的里程碑。由于兼容性遠勝于其他媒介,互聯網成為媒介融合的理想平臺;傳統媒體對于互聯網的價值讓渡更是成為傳媒融合的重要特征。通過頁面的無限鏈接,互聯網的海量信息使報紙的信息傳播優勢在弱化;它的互動參與和交互特征,使得電視媒介引以為傲的娛樂性相形見絀;三網融合的背景下,互聯網移動終端的多樣化、個人化、伴隨性和移動傳播,也在進一步擠占廣播媒體的生存空間。可以說,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正在對我們熟知的傳統媒介實行全面包圍和占領。在此背景下,傳統媒體的價值空間已被分拆和轉移;如何進行價值修正,探尋合理化的生存路徑,已成為所有傳統媒體必須面對的深刻命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價值讓渡與價值調適是新舊媒介共生的重要機制。所有新媒介的出現,都暗含著人們的心理因素;預期和滿意貫穿于整個傳媒發展。一旦獲得了這種滿意,傳媒的價值調適便得以圓滿實現。

        第7篇:媒介融合的弊端范文

        【關鍵詞】網絡電視新聞 網絡電視 三網融合

        網絡電視是“三網”融合背景下發展前景較為明朗的新媒體行業之一。網絡電視整合電視與網絡兩大媒介,國家網絡電視臺的建立更是對傳統電視媒體造成沖擊。

        一、網絡電視發展

        (一)“融合”背景下媒介發展

        美國傳播學者羅杰?菲德勒說:“傳播媒體的形態變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競爭和政治的壓力,以及社會和技術革新的復雜相互作用引起的”。①互聯網對傳統媒體的沖擊是全方位的,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都在這種沖擊之下,從媒介的形態上進行重新定位,這樣才能在新媒體的格局之下生存發展。這種媒介形態的發展趨勢被稱為“媒介融合”。它包括:

        1、內容融合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內容融合勢在必行②。早在1987年,美國的《圣何塞信使報》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將內容搬上網絡的報紙。而今,幾乎所有世界重要的報紙都在互聯網上開辟自己的網站,實時更新新聞信息。電視與網絡之間的內容融合近幾年也發展起來,如2006年時代華納公司開通in2tv網絡電視在美國在線網推出,分為動畫片、喜劇等六個頻道,并隨后推出真人秀頻道。

        2、終端融合

        有學者將終端融合分為兩種形態:終端設備融合和終端服務融合。③終端設備融合主要是硬件技術的融合。互聯網與電視的終端融合最近幾年也有突破性進展。Sony發表了全球首款采用google tv 平臺的sony internet tv 電視。中國網絡電視臺等三家企業獲得互聯網電視牌照。

        3、網絡融合

        內容融合和終端融合更多的技術范疇的趨勢,網絡融合更多存在于經濟范疇。 “三網融合”(有線電視網 電信網 計算機網)已成為世界媒體傳播發展趨勢之一。

        內容融合,終端融合,網絡融合,媒介的發展趨勢經歷了單一到多元,分散到集中的路徑,這種融合展現了信息化時代的無限可能。

        (二)網絡電視優勢及趨勢分析

        網絡電視稱為寬帶網絡數字電視,也稱為iptv 。現在多為兩種渠道,一個是普通電視安裝網絡機頂盒,另一個則是計算機下載相關應用程序如youku等。

        2009年12月28日,中國國家網絡電視臺正式成立。打造“新聞+娛樂+服務”的視頻“內容之王”,是國家網絡電視臺的定位所在④。網絡電視臺是在新媒體語境下,“三網融合”后的新興產物。是傳統電視和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也是對一般視聽節目服務網站的全面升級⑤。網絡電視有這樣一些優勢:

        1、以受眾為中心

        網絡電視的傳播是以受眾為中心的交互式傳播⑥。雙方角色較為平等,甚至可以互換。強大的檢索功能使受眾可以根據興趣愛好任意點擊。受眾從客體變成了主體,獲取信息的方式少了時空限制,傳播環節過多,反饋不及時等。可以參與信息制作及傳播。

        2、個性化突出

        網絡電視以服務群體和服務對象進行傳播,最大限度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網絡電視的用戶集中在年輕的群體,網絡電視越來越成為年輕人接受信息的傳播媒體,22歲的比例最高,25歲左右的次之⑦。

        3、內容的海量性

        上萬個國內外視頻節目,綜藝娛樂新聞等節目都囊括其中。憑借其獨具特色的服務網滿足大眾對各類節目的需求,觀眾可以暫時停止播放及反復觀看。

        網絡電視尚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大量的網民為網絡電視提供了市場。但中國網絡電視的發展還有傳播者電信業和廣電業因為利益博弈而造成的壁壘。傳播的技術瓶頸制約網絡電視更快的發展,比如網速及視頻質量。受眾對網絡電視接收的程度還有待加強⑧。

        二、網絡電視新聞的發展

        探究網絡電視新聞,首先要回顧一下電視新聞的發展脈絡。我國早期電視新聞節目的形態有圖片報道,電視新聞片以及口播新聞。有圖片加解說詞;新聞紀錄片加解說詞,如北京電視臺《電視新聞》;口播新聞稿件多來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如《簡明新聞》由沈力播報,以錄播為主⑨。

        隨著“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興起,電視欄目化觀念的深入,以1993年4月《東方時空》為標志。這一時期的電視新聞欄目向評論類及深度類發展。評論類如《焦點訪談》,深度報道類如《新聞調查》。

        1997年被稱為中國電視直播年,這一年的三次新聞大直播“三峽截流”“黃河小浪底”“”,借助各種現代電視技術手段,多方位,多角度進行直播報道。此后,電視新聞直播進入觀眾視野。

        網絡新聞是指:傳送者通過internet或者再,而接受者通過internet視聽下載交互或傳播的新聞信息⑩。廣義的網絡電視新聞是指通過互聯網傳播的新近變動和正在變動的事實報道和評論,其傳播手段是互聯網。

        (一)上傳者上傳新聞

        現階段,國內的各網絡電視的新聞有依托于用戶上傳新聞,自制新聞視頻素材,由土豆、優酷等播出。甚至主持人的出鏡也摒棄傳統形式,不用高規格的錄制設備,用手機或者一般的攝像頭來完成新聞的錄制和上傳。

        (二)照搬母臺電視新聞

        諸如央視網,鳳凰網等依托電視臺發展起來的網站,有以文字、圖片、新聞結合視頻的內容模式。也有將母臺的電視節目新聞截斷整合,分類放在網上播放。呈現當日網絡最熱門的時事新聞。

        (三)網絡電視臺的電視新聞

        CCTV網絡電視臺通過論壇即發帖推薦,征集,由網絡電視臺新聞編輯匯總。網絡電視新聞主持人播報每日要聞,續以文字、音頻、視頻等形式網友或者嘉賓進行討論,并加以點評⑾。

        網絡電視新聞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1、點播及個性化

        網絡電視新聞的收看可以進行點播,使受眾可以自由選擇點播。受眾在網絡服務器上可以觀看以及下載新聞報道。這樣的點播方式充滿個性化。

        2、實時互動

        網絡電視新聞報道實現了及時互動。在收看網絡電視新聞時,可以自由發表觀點而不受時空限制,網民參與新聞的評論討論的積極性大幅度提高。

        3、新聞豐富

        網絡電視新聞通過超文本及鏈接的方式,將新聞事件的發展朝縱深發展,不局限于單一的新聞事件報道,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報道新聞。

        4、便于統計

        受眾在收看網絡電視新聞時,完成點擊或者下載的同時,實時監測便可以統計點擊及下載量。便于相關的廣告商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三、網絡電視新聞發展策略

        網絡電視新聞的發展優勢明顯,發展前景廣闊,但也應該看到網絡電視新聞在現階段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應該在以下方面著力改善:

        (一)做主流新聞

        網絡電視新聞的自由度和個人化色彩較為嚴重,新聞的權威性不夠。在信息的采集制作播出等方面,還要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對從事網絡電視新聞采訪的工作人員,也應該給予重視。

        (二)播出樣式多樣化,直播新聞的常態化

        現階段的網絡電視新聞更多依托電視及文字和圖片新聞呈現。網絡電視新聞應將播出的狀態調整為直播的狀態,以“―ing”的方式與新聞事實同步,有固定的欄目,主持人,甚至前線的記者,將播出的樣式多樣化。

        (三)精心制作

        網絡電視新聞信息量大,這是其優勢之一,但信息的冗雜是其弊端之一。精心選擇信息,提高網絡電視新聞的品質至關重要。

        (四)突破技術瓶頸

        網絡電視新聞的技術還有待提升,“流量”“網速”等關鍵概念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痛處。質量不高,速度較慢,緩沖時間過長,都是網絡電視新聞發展的障礙。

        參考文獻

        ①羅杰?菲德勒:《媒體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華夏出版社,2000:19

        ②陳力丹:《2011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257

        ③王菲:《媒介大融合:數字新媒體時代下的媒介融合論》,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129

        ④高傳智,《國家網絡電視臺發展空間與戰略探析》,《現代傳播》,2010(6)

        ⑤曹琴,《淺議視聽新媒體“網絡電視臺”》,《現代傳播》,2010(10)

        ⑥項仲平、劉靜晨,《論網絡電視對傳統電視的沖擊》,《當代傳播》,2010(2)

        ⑦劉瀠、吳長偉,《尋找新媒體受眾和需求》,《中國記者》,2006(11)

        ⑧何其聰,《“三網融合”背景下中國網絡電視發展的障礙分析》,《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4)

        ⑨劉習良:《中國電視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31

        ⑩杜駿飛,《網絡新聞》,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⑾劉連喜,《傳播中國 視聽全球》,《現代傳播》,2006(1)

        第8篇:媒介融合的弊端范文

        關鍵詞:三網融合 必要性 立法 監管 普及率 推廣

        一、文獻綜述

        所謂“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在向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互聯網演進過程中,三大網絡通過技術改造,其技術功能趨于一致,業務范圍趨于相同,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能為用戶提供語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事實上,關于“三網融合”的實例在生活中屢見不鮮。例如,手機用戶通過手機終端觀看視頻,電腦用戶通過電腦終端打電話等,通過一個媒介終端,一條數據線路即實現了看電視、上網、通信等多重功能的體驗。

        自2001年3月15日,國務院在十五計劃綱要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三網融合”,已然過去21年,盡管近年來國家舉措不斷,繼2010年確定12個首批試點城市之后,國務院于今年1月又確定了42個第二批試點城市,至此,三網融合試點已覆蓋全國54個城市和地區。然而,由于法制建設、監管體系、利益分配、偏遠地區網絡覆蓋等多方面的原因,“三網融合”的發展道路依然顯得困難重重,始終無法普及至中國每一個普通家庭。

        一直以來,由于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行政政策的制約,通信行業(包括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廣電行業、互聯網行業基本互不干擾、各自為陣,形成了在網絡狀況、經營范圍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優勢與弊端明顯。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人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三大網絡獨立經營,壟斷各自領域的狀況已經很難滿足人們的發展需求,實現三網互通互聯變得刻不容緩。

        二、“三網融合”面臨問題及對策

        互聯網的開放性、兼容性使得它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的融合順利無阻,而廣播電視網與電信網的融合卻基于多方原因,舉步維艱。

        (一)立法缺失,資源不平衡——整合法律體系,調整準入政策

        從美國、英國、日本等“三網融合”體系較為健全的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它們無不把立法作為其發展“三網融合”的第一步,從而為發展提供依據和準繩。同時,鑒于廣電網、電信網與互聯網各自所持資源不同,放寬準入門檻,加快市場化競爭也成為許多國家促進三者不斷創新,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反觀我國相關法律和政策現狀,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分別由不同行政部門管理,受制于不同法律規范,各自為營,互不干擾,嚴重阻礙“三網融合”進程的順利開展。因此,我國也應該汲取經驗教訓,制定一部能夠為“三網融合”發展指明方向和道路的成文法(據《京華時報》,原工信部部長稱電信法立法已提上日程),并放寬三者間的準入政策,在競爭中實現互利共贏。

        (二)監管不明——規范監管機制,明晰監管政策

        “三網融合”的跨平臺性特征決定了它必然要涉及不同監管領域,因此,為促進其全面暢通發展,三網分屬不同機構管理的局面必須被打破。其他國家解決這一問題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其一,通過成立獨立的監管機構,統一管理有關事項。如:美國的FCC,英國的OFCOM。其二,實現廣播電視網監管部門與電信網監管部門的合作,成立協作部門,對有關事項進行共同監管。如:葡萄牙的ICP—ANACOM。我國應根據自身發展現狀,從這兩種方式中選取最切合發展實際的方式,嚴格制定有關技術系統、產業規范、內容版權的監管政策,推動“三網融合”監管的有效、公平及傳播內容的健康、積極。

        (三)普及率不高,偏遠地區寬帶覆蓋率低——加快技術革新,豐富推廣模式

        1、樹立良好形象,多業務捆綁運營,吸引客戶

        現階段,“三網融合”已擴展到54個城市和地區,但其用戶數量一直維持在不溫不火的狀態,普通受眾對它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用戶規模成為推動“三網融合”發展的當務之急。而要想吸引用戶,首先必須樹立“三網融合”模式的良好形象,采用政府牽頭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方式,讓用戶了解“三網融合”的強大功能,自主選擇使用;其次可采用低價、換購、套餐等策略,吸引消費者。如:推出以數字電視業務換購IPTV業務,使數字電視用戶轉向“三網融合”相關業務,最終成為穩定用戶;將通信服務、寬帶服務、廣播電視服務打包為套餐,使消費者享受實惠,成為“三網融合”業務的固定用戶等。

        2、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

        只通過一種媒介終端便可以體驗電信、網絡、廣電等多種功能服務是“三網融合”所要帶給用戶的享受。因此,為了穩定已有客戶群,同時不斷吸引新的客戶群,運營商必須加強與用戶的交流溝通,了解客戶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的網羅消費者,擴大市場占有率。如:特色節目定制、海量電影下載、體感游戲研發、報紙雜志電子版訂閱等,滿足各類用戶群的多樣化要求。

        3、促進科技發展,實現技術融合及終端融合,擴大寬帶覆蓋面積

        技術的不斷變革和更新是“三網融合”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寬帶接入技術的多樣化,使廣電網、電信網和互聯網能夠采取無線或有線等多種方式實現三網合一,方便用戶采取適合自己的寬帶接入方式;終端的融合則使得用戶能夠通過一個媒介享受各種服務,既提供了便利,又節省了開支。而針對偏遠地區無寬帶的現象,政府及運營商應該借助廣播電視網或電信網覆蓋面廣的優勢,將互聯網進一步擴展到偏遠地區,從而拓寬“三網融合”的覆蓋范圍。

        參考文獻:

        [1]景行:《國外三網融合的情況和發展趨勢》,郵電企業管理,2002年2月,第66頁

        [2]續俊旗,毛飛琴《改革管理體制,完善法律法規——國外三網融合經驗可資借鑒》,電信,2007年第12期,第15、16、17、18頁

        [3]鄔建中:《基于使用與滿足的三網融合推廣策略》,當代經濟,2011年第1期,第89、90頁

        [4]胡丹:《淺析三網融合中的法律規制》,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第30、31頁

        [5]吳生高、吳錚悅、季春:《美國“三網融合”的經驗對我國的啟示》,科技與經濟,2010年8月 第79、80頁

        第9篇:媒介融合的弊端范文

        關鍵詞新媒體;影視制作;影視傳播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2-0065-02

        DOI:10.16604/ki.issn2096-0360.2016.02.037

        新媒體是當前影視業常用的傳播媒介。新媒體的技術的互動性與藝術性突破了傳統媒體的發展弊端,激活了影視業的發展潛力。通過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影視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和進步。

        1新媒體技術在影視制作與傳播中的重要意義

        新媒體對影視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提升影視業的審美,而且借助先進技術影視作品更加豐富精彩,同時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也有利于影視業的宣傳。1)新媒體技術為影視制作提供了技術支持。影視制作中對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新媒體技術可以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影視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集成,從而有效提升影視作品的可看性與藝術性。而多媒體技術中的數據壓縮、數據同步等都可以增加影視作品的表現力和渲染力,從而滿足觀眾對影視作品的更高要求。2)新媒體技術增強了影視的審美性和藝術性。影視業中廣泛使用多媒體技術大大增強了影視作品的審美力和藝術性,從而從根本上促進了影視業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可以實現對素材的再加工,給人更加真切的感受,特別是紀錄片中多媒體的使用,極大的增強了紀錄片的紀實感。如今電影中較多采用的3D技術更是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觀影體驗迎來新的篇章。3)新媒體促進了影視的傳播。新媒體在影視作品的宣傳中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是新媒體便捷的傳播方式讓影視宣傳更加有效。手機、電腦、微博、微信等新媒介讓受眾可以及時參與互動,為影視作品宣傳造勢。二是新媒體手段增強了受眾的參與度。當一切影像記錄都成為拍攝工具,受眾對影視作品制作不再陌生,從而最終促進了影視業的發展和繁榮。

        2新媒體技術在影視制作與傳播中的功能

        新媒體是以技術為依托的媒介,互動性強、融合性好是其優勢所在。借助這些新技術可以有效的促進影視制作技術的創新,同時也為影視的傳播提供了便利,促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1)新媒體技術的特點。新媒體技術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和融合性。一是互動性。新媒體對影視作品相關元素加以處理,通過音像和圖片為觀眾更好的展現內容,從而實現了觀眾與影視作品的互動和銜接。二是融合性。通過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進行動畫處理、聲音處理和圖像的動態化處理,在這些技術的共同作用下,影視藝術才能夠更加具有表現力。2)新媒體技術在影視制作與傳播中的應用。新媒體技術在影視制作與傳播中的運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數據壓縮、圖像處理應用方面。通過HCI與交互界面設計、多模態轉換、壓縮與編碼和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達到數據、圖像處理的效果,這樣處理出來的影視作品能夠更加具有畫面感和審美性。不僅滿足了觀眾的觀影需求,也為影視作品打開了市場。二是在聲音處理方面。通過采用音頻信息處理技術、聲音插入及配音等技術,使得影視藝術的聲音更加清晰、音質更加優良,增強影視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同時對于多媒體數據庫和基于內容檢索技術而言,此技術在紀錄片中也大有可為,畫面的切換都是借助該技術實現的。

        3新媒體背景下影視制作與傳播的提升路徑

        新媒體背景下,要想實現影視制作與傳播路徑的有效提升,就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技術性和傳播性優勢。在影視制作中廣泛使用多媒體技術,有效實現與觀眾的互動是影視技術發展的關鍵。1)擴大新媒體技術在影視制作中的應用范圍。在影視制作中加大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對于提升影視產品的可看性很有必要。這就要求制作方做到借助多媒體技術提升影視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豐富的內容加上多樣的表現形式是影視作品贏得市場的關鍵,多媒體技術在拓展電影作品表現力上大有作為。如借助多媒體技術實現電視節目互動,匯聚節目人氣。借助多媒體控制燈光、音響效果實提升影視后期制作水平。2)提升新媒體在影視制作中的處理技巧。新媒體技術可以更好地提升影視后期質量。引入多媒體技術可以更好的控制畫面感,再輔助以音樂伴奏的處理,通過無縫連接、淡入淡出、特效處理甚至是變調變速等方式,都可以讓影視作品中的音質更高、音效更好。3)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與受眾的互動。互動性是新媒體技術的優勢所在,將該優勢在影視制作中加以運用對促進影視作品的繁榮十分重要。通過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可以讓觀眾更好的領會作品背后的價值內涵。同時,新媒體實現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pad等多終端傳輸,可以讓觀眾選擇最喜歡的觀影模式,從而獲得更好的觀影體驗。4)實現對優秀影視人才的培養。在新興影視人才的培養中,多媒體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通過在日常培訓和教學中增加多媒體課程的學習,培訓他們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同時在高校中開始文化產業相關課程,對多媒體技術與影視制作相關內容進行系統研究闡述,讓學生在提高整體審美的前提下,掌握技術。只有這樣才能為影視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4結束語

        新媒體為影視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條件。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的使用、多媒體媒介的引入,影視產品將更加具有可觀性,影視制作水平也實現了大幅度提升,這些都有效的促進了影視行業的發展繁榮。

        參考文獻

        [1]熊波.新媒體時代中國電視產業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2]袁樂欣.新媒體環境下影視制作與傳播的發展路徑[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乱码高清视频 | 亚洲最大的中文视频网站 | 伊人大杳焦在久久综合网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日本乱码视频免费播放性爱 | 最新日韩中文有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