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暴力的弊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2-0280-01
網絡語言暴力的產生需要三個因素,即:載體網絡媒介、產生語言的主體網民還有網絡網民共存其內的社會,從這三個維度可窺見其產生帶有深刻的社會根源,唯有對該現象的成因進行全方位透視,才能更好的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網絡語言暴力成因分析
(一)社會客體
1.社會矛盾在虛擬網絡世界的演化
網絡語言暴力展現了社會輿論形成機制當中非理性的層面,反映了人們在情緒上存在的盲從心理,而我們發現執行網絡語言暴力的人大都具備缺乏個體判斷力、盲從且情緒化的特征,這些都是在當前社會矛盾沖突下產生的個體病態心理特征。
2.社會文化詬病的體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當前商品經濟的巨浪襲擊下我國文化界出現了由較為純粹的精神理性活動轉變為肉體感官活動的審美異化,而這種異化直接在影響力深厚的文化界作家圈反映出來,更引發眾生效仿。再轉看非本土社會的文化影響,譬如音樂文化中的Rap元素,原本取材西方黑幫文化,當中帶有較多暴力、反體制、性濫交、以及無政府主義思想。美國好萊塢電影、外國研發的暴力電子游戲,這些文化產業的附屬產品都明帶著各類暴力語言的元素。
3.社會經濟及法律層面的缺陷
網絡語言暴力最為直接的體現就在“人肉搜索”上,而這一方式無疑是眾多依賴網絡營銷盈利的網絡最成功的商業操作,因為每次成功的“人肉搜索”,都將造成網民的大肆跟帖和點擊,這為網站所帶來的影響度和收入不可估料,這些非正當的商業動機致使網絡語言暴力頻繁出現。當前社會層面對網絡語言暴力所特定的法律法規并非完善,而且由于網民的虛擬身份以及網絡自身的特性,造成了諸多法律法規存在盲點,因此未能真正從法律的層面徹底解決網絡語言暴力的存在。而“人肉搜索”對網絡外和法律外的社會自由人所形成的危害亦是無法估料的。
(二)網民主體
語言無主體則構不成語言源。當前我國社會的網民主體,大部分都是具備計算機網絡基礎,即知識基礎的群體,其間以年輕人居多,結合這類群體的年齡特征和個人心理機制(譬如爆發陰影原型之說、自卑感影響、社會無意識的釋放等),標新立異的出格行為和網絡暴力語言成為他們不良情緒的宣泄形式。在網絡語言暴力的形成過程中,網民盲目從眾心理也是關鍵的心理因素,道聽途說而后人云亦云,往往加大網絡輿論的效果。
(三)網絡媒介
分析網絡語言暴力現象產生的原因,除了從主體和客體方面論述,還需要聯系到主客體間的銜接者,即網絡媒介。網絡媒介所帶有的特性,也會成為衍生語言暴力的因素。譬如網絡文化的大眾性質,使其具備娛樂性,因此網絡語言也被增添游戲、夸張的成分,若這類語言未能有序正常的展現出來,被居心不良的網民肆意粗暴利用,則會產生暴力性語言。網絡媒介的本質屬性便是其虛擬性,這也是其與現實社會區分的最大特性,由于其虛擬,因此為網民們無形間套上防護罩,使其隱蔽自己的真實身份進而肆意對正常規范造成破壞。這是網絡媒介的固有弊端,也是社會管理在法制法規上存在盲點的根本所在。網絡媒介的管理涉及到網絡信息技術的層面,因此網管在傳播內容審核監控方面的工作不到位,也是致使該現象蔓延的重要原因。
二、網絡語言暴力對策略談
網絡語言暴力介于其存在的復雜性,無法完全根除只能加以預防和稀釋。首先必須完善對網絡管理法規的制定,在《信息通信網法施行令修正案》中也有體現,爭取以后臺實名制的方式來避免網絡匿名所帶來的各類麻煩,特別是當前各大高校的BBS論壇,以廣州大學的惠風和暢論壇為例,多采取實名學號和個人信息登記的方式來維護網絡的安全環境;其次是不斷完善網絡語言的監管機制,定期監控和檢查網絡頁面中出現的污言穢語內容,加強對網絡編輯人員的語言規范培訓,提高網絡技術升級的管理,采取類似“防火墻”的網絡語言過濾程序;此外還要對網絡傳播教育進行普及和強化,引導社會上的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網絡語言觀念,家長和教師應當密切關注網絡語言的傳播現象并及時加以疏導,網絡媒體自身亦要關注文明網絡的建設,集體擯棄“憤青型”的言論方式,利用專業媒體來營造文明空間,在校園網絡社區方面可以多設一些權威性專業學術站點,如中國知網和維普、萬方等網站鏡像,開設網絡講座及名師專家的談話內容,組織帶有民族優良文化傳統的網絡語言環境。
三、結語
本文主要從社會客體、網民主體和主客間網絡媒介三個維度簡單論述網絡語言暴力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就現行網絡環境和社會情況略談網絡語言暴力處理的有效對策,旨在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思考方向。
當Web1.0轉變為Web2.0,從單純的“讀”模式發展到“寫”、“共同建設”,網民便不再是互聯網信息的被接受者,個人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源,人人都有話語權。
4.85億的中國網民,高達36%的互聯網普及率,更兼中國移動等運營商打造出的3G網絡,“麥克風時代”已然來臨,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輿情大有“橫掃千軍如卷席”之勢。
這樣的形容并非危言聳聽,對照近年發生的河南杞縣鈷泄漏謠言、江蘇響水縣化工廠爆炸謠言、搶鹽風波便可知曉,網民們的跟帖、蓋樓、轉發,便如同蝴蝶翅膀般一扇,說不定便會有一場軒然大波緊隨其后……
全世界每四個網民中就有一個中國人,每三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網民,而每十個中國網民中就有八個在40歲以下。互聯網一代并不是非主流,而實際上,網絡社會正是青年生活的主陣地。
作為網絡主力軍的青年人,他們的說話方式,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網絡的語言風格。他們的意見訴求,已經成為民意的風向標。他們的話語力量,積沙聚塔,確實在沖擊著一些不良的現實弊端――
“早晨起來看微博,確實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皇帝批閱奏章,君臨天下的幻覺。國家大事潮水般涌來,需要迅速作出各種判斷,提出各種建議,各種轉發,各種憂國憂民,各種躊躇滿志,萬物皆備于我。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個披星戴月上朝堂的皇帝,微博把人的這種情結激活了。”
這樣心態,在網民中很有代表性。今天,國人面對的一個問題是,人手一只麥克風,發言不再成為問題的時候,你該如何發言?
讓人憂心的是,技術進步了,發言便利了,語言卻愈發暴戾了。隨便上一個門戶網站,看看對某一事件的評論,就會發現相當大比例的人們不是在對事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論,更不是對事件給出建設性意見,而是在對事件中的人物進行指責、謾罵、人身攻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并且,網絡情緒具有傳染性,這樣的傳染性使得更多的人盲目跟風,在網絡上肆無忌憚地發泄,于是,網絡語言暴力愈演愈烈。
比如郎咸平采訪郭美美,原意本是與當事人面對面,讓信息趨于對稱。節目播出后,郎咸平被網民罵了個狗血淋頭。郎咸平嚴厲地表示,你們可以不贊同我的采訪風格,也可以合理的懷疑她們的誠信,但是你們有什么權利以低俗的語言霸占輿論平臺,散播收受賄賂等下流的人身攻擊?
每一位網民,都應珍惜手中的“麥克風”。充滿個人情緒的出言不慎、宣泄私憤,都有可能演化成網絡謾罵、網絡暴力,甚至引發社會不安。尤其是在競爭壓力重重的社會轉型期,人心浮躁、心理失衡,你的一條微博,一則跟帖,保不齊就會被裹挾進輿論的洪流中,難以駕馭。
人手一只麥克風,但要提防自己成為麥霸,提醒自己別當“話癆”,更不要做一個起哄、攻擊和制造事端的哄客。少謾罵,多寬容 ;少激憤,多建設;少怨氣,多樂觀,情緒激動時,請記住,理性表達絕不是建立在破口大罵的基礎之上。謙虛禮貌的表達,即使在最前衛的網絡上,也不會過時。
關鍵詞:新媒體; 網絡媒體; 新聞傳播; 網絡新聞
新媒體的界定,眾說紛紜。總體而言,是新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本文以網絡媒體為例,試論其在新聞傳播中的優勢與弊端,及其積極與消極作用。
自1994年中國獲準加入互聯網至今,網絡在我國經歷了一定時期的孕育(技術與內容發展、受眾形成)后,發展突飛猛進。目前中國網民數是15年前的867倍,互聯網普及率為39.9%。2011年,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18.7個小時,中國域名總數775萬,其中.CN域名353萬,網站總數230萬。在此樂觀數據支撐下,網媒在新聞傳播中究竟有何優勢呢?
首先,網絡媒體具備多維傳播優勢,能將文字、圖片、聲音、圖像有機結合多感傳遞,提供讀聽看的功能,留言、微博、博客提供寫功能,同時在觸屏終端上亦可應用。其中,音視頻文件引入,對營造傳播氛圍、增強感染力作用顯著,使傳播變得豐富和立體。
其次,海量存儲優勢。這既表現在整體數據存儲上,亦體現在個體新聞傳播中。整體而言,數據保存載體具擴展性,安全性和管理成本上也更可靠和節約。個體新聞傳播活動與報紙受版面、電視受時間段的決定性限制相比,網媒則有著非線性傳播的優勢。此外,網頁多層布局架構也為一屏這個黃金區域開辟了新空間。
第三,快速反應與交互能力。網媒通過滾動新聞、彈窗新聞,實時報道,文字直播等方式來傳播最新的新聞事件或新聞事件的最新報道。滾動新聞全時性、全時性知曉,新聞量大、單位頁面承載新聞量多,形式醒目易被受眾察覺。實時報道與文字直播則更具時效性。交互能力是網絡媒體的又一優勢所在。與傳統媒體單向傳播不同,在線提交、留言、評論、及時通訊等功能使互動迅速便捷。
第四,聚合功能。系統檢索功能可迅速聚集某一新聞事件的所有稿件,通過預先策劃以及后期整理,并可融入多媒體手段聚合顯示。此外,動態添加使聚合頁面處于時時更新中,新聞既可被錄入到常規欄目,又可在相關專題頁面同步更新。
第五,網絡媒體打破地域和時空限制,省內外國內外一網包覽,新聞源也獲拓展,題材更豐富,更貼近大眾。20世紀末美國一位著名學者提出:到21世紀中葉將存在三類記者——受眾記者、機器人記者和當下存在的這類記者。
第六,網絡媒體在信息統計上,可做到快速準確反饋,這對于改進新聞傳播方式和思路,掌握輿情等具有積極作用。
第七,更加個性化。受眾可自訂喜愛和關注的服務,網媒也有意識地從內容和技術上考慮受眾的個體需要,打造個人化、個性化、智能化。
事有利弊,物分兩儀。網媒傳播優勢毋庸置疑,其積極功用在新聞傳播中得到了體現:運用網媒第一時間消息、平息民眾恐慌疑問,報道事件最新進展,增強社會透明度等等。然而,網媒在充分發揮優勢的同時,也會帶來相應的負面消極影響,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快速反應和便捷互動性,有可能成為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滋生蔓延的溫床。新聞源的開放性,在諸多事件中表現出積極正面的功效,但也有惡意炒作、謾罵攻擊的情況。
其次,網媒對標題的處理增加了受眾的閱讀負擔和困惑。網站在排版上為增加信息量,除頭版頭條以標題附摘要或圖片外,其他基本上都以純標題顯示,且常一行兩題乃至多題,單新聞標題被壓縮到幾個漢字,增加了在修改標題中非主觀因素造成曲解原意的機率。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達5.38億。上網瀏覽新聞的人,其閱讀習慣傾向于快速獲取,希望在最短時間內知曉信息。很多網民看新聞時只看導語,甚至只看標題,因此標題產生的“誤會”時有發生,影響面大。
關鍵詞:網絡用語;表達方式;特點;弊端
中圖分類號:H003
本文將闡述以下幾個問題:網絡用語的定義、類型、特點、弊端和對青少年帶來的影響以及如何規范網絡用語。
1.網絡用語的定義:
網絡用語是人們在互聯網上進行信息交流和信息處理的符號,是信息時代的產物,網絡用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用語可分為3類:一)與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如:“鼠標”、“防火墻”、“瀏覽器”等;二)是與網絡有關的特別用語,如:“網民”、“網蟲”、“黑客”等;三)是網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詞語和符號,如:“美眉”、“菜鳥”、“東東”、“瘟都死”、“斑竹”等,符號如:“:-D”(開口大笑)等。
2.網絡用語的特點及弊端
2.1特點
2.1.1縮略簡約
為了提高語言交際效率,加快聊天節奏,網民很自然的會選擇以較少的符號來表達意思,這樣做可以縮短上網時間,節省開支。例如:“JJ、MM、GG、DD”分別是姐姐、妹妹、哥哥、弟弟的簡捷表達。再如:“886”和網友道別顯然比輸入“再見了”更快捷方便得多,所以,無論是字母詞的產生還是數字諧音的應用都是網絡語言追求簡約特點的合理體現。
2.1.2雜糅多樣
網民們上網聊天多是為了追求娛樂、休閑,單一的文字表達當然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所以網絡語言經常把文字、數字、字母與其自制的“表情符號”任意鑲嵌鏈接,以期盡量接近口語交際模式。
2.1.3機智傳神,富有幽默感
很多網絡新詞語具有生動傳神的特點,例如:“美眉”,“伊妹兒”,就比“妹妹”“電子郵件”“電子信箱”更加俏皮傳神。“駭客”,“防火墻”兩詞將線民的好惡褒貶表現得淋漓盡致。“*-*”,“:)”,“:(”等表情符,“9494”(就是就是),“1314”(一生一世)等數字諧音符號更是顯得機智幽默,富有靈氣。
2.1.4新奇獨特
目前網民的年齡結構多集中在20至30歲之間,青年的天性使他們在對語言的運用中體現出求新、求異、求變的特點,希望通過網上的交流釋放自我,彰顯個性。于是,互聯網上出現了大批看上去有些怪異的詞匯,如:把網友見面后因失望而關系終結稱為“見光死”,把在聊天室中長時間說悄悄話的稱為“潛水”等等。
2.2弊端:
2.2.1部分內容粗俗
在網絡語言不斷追求個性,不斷創新的洪流中,語言的粗俗化也的確成為了一些人的低級趣味。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許多優美的詞句,但部分網絡語言非常的簡單和草率,青少年正處于接受教育的階段,如果長期使用這種網絡語言,會使青少年對語言的運用能力有所下降。
2.2.2過度流行
流行是一件好事,它體現了一個文化以及事物的不斷發展與更新,但是再好的事都必須有個度。網絡上的新興詞語層出不窮,這就難免會產生大量的超出漢語語言規范的詞語。現在的孩子開口“286”閉口“7456”,甚至在作文中,日記中使用類似的語言,這些語言夾雜著大量的錯字、別字、怪字,甚至在語法上出現了不遵循漢語規則的錯誤。
2.2.3過度求新
部分網民為追求標新立異,彰顯個性,往往會人為的添加制造新詞,在求新度方面有些過頭,例如:E-mail有“電子郵件、電子函件、伊妹兒”之稱,BBS有“公告板、公告牌、告示牌”等多種說法,常常是一種創意還未定型另一種創意又出現了。
3.2.4對青少年的影響
在校園生活中學生把用網絡語言說話當成時髦。一些青少年缺乏自控能力,來者不拒,辨別善惡的能力較低,暴力現象以及“網絡式戀愛”的現象在他們中屢次出現,這都需要家長們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注意。
4.網絡用語的規范化
4.1態度寬容平和,積極樂觀
我們既不應把網絡語言看作“文化垃圾”,是“對現代漢語的污染”也不能僅僅看到網絡語言的風趣形象,富有人情味的一面。正確的態度應當是“有所分析,有所鑒別,有所取舍”。語言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我們不能因噎廢食阻止網絡語言的發展,同時也不應不加限制地聽任不規范現象的存在。
4.2確定語用環境,適當限制網語下網
這主要是針對當前中小學生說話和作文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網絡語言而說的,中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追求時尚,另類的事物,同時缺乏相應的鑒別能力,因此要讓他們明確許多網絡詞語只限于網絡交際。在日常生活中,提倡他們講普通話,寫規范字,樹立正確的語言觀。
4.3加強收集整理,注重網語研究
國外對于網絡用語的研究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已開始,近十年來其研究更是迅猛發展,國內研究雖亦有十多年時間,但比起國外還有一段落差。從語言學的角度系統研究網絡語言應該是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新看點,目前在國內,對網絡語言的研究排斥,批評聲較多,而收集整理的人卻很少。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對網絡大量真實文本的研究,及時歸納總結,提煉其內在規律,提供一套網絡語言規范標準及早建立起網絡語言規范化大廈。
5.結語
網絡用語在一定程度上是當前社會現實的反映,是信息時代的產物。網絡用語憑它的機智傳神,形象生動逐漸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但它的不規范不文明也令人擔憂。研究掌握網絡語言的使用狀況以及構成規律為研究和解決網絡文明的維護問題和網絡文化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以上的論述是對網絡用語的調查研究的一個小小鋪墊。
參考文獻:
[1]詹伯慧.當前一些語言現象與語言規范[J].暨南學報,2001(7):116—120.
[關鍵詞]美國;校園暴力;現狀;原因
學校是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之一,學生在學校的時間,甚至會超過在家的時間。學校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學生活動與交流的場所,因此保障校園安全是保障學生安全的關鍵一環。然而,近幾年世界各國的校園暴力事件不斷涌現,暴力事件發生率越來越高,暴力形式越來越惡劣,給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極大威脅。最早校園暴力研究起源于美國,且美國的情況也相對嚴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將從美國校園暴力的現狀特點和產生的原因這兩個方面,對美國校園暴力現象進行初步探究。
一、校園暴力的現狀及特點
(一)校園暴力的定義
校園暴力又稱為學校暴力。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也有研究對校園暴力的定義和劃定范圍略有不同。但綜合來看,校園暴力就是發生在校園中、校園附近或上學、放學路上的,加害人蓄意對學校教師或學生的人身、財產進行傷害或威脅的行為。
(二)校園暴力的類型
美國校園暴力表現出類別的多樣性,通過對已有案例的整理,可以將其劃分成以下幾類。
1.欺侮
欺侮(Bullying)是指強勢個體對弱勢個體持續施行的故意的攻擊,欺侮者和受欺侮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力量的不均衡。欺侮行為并不是偶發的,而是長期持續地一直存在[1],包括直接身體欺侮、言語欺辱或社會拒斥。男孩主要是以身體欺侮居多,女孩則是以言語或社會拒斥居多。
欺侮不僅僅是校園暴力的一種類型,而且可能是更嚴重校園暴力的前奏。2003年4月,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權發展學會(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的研究指出,欺負或受欺負的兒童攜帶槍支進入校園、打架斗毆和受到傷害比沒有此類經歷的兒童比率要高得多。[2]美國國家威脅評估中心(the National Threat Assessment Center,簡稱NTA)對2000年37例校園槍擊案件的調查顯示,2/3以上案例中的青少年說自己對同學和老師開槍是因為他們無法忍受同學的欺侮。[3]
2.槍擊
槍擊是校園暴力中最為嚴重的暴力行為,雖然發生的次數不多,但一旦發生,就會造成嚴重危害。根據不完全統計,美國校園死亡槍擊案上世紀90年生了9起;2000年以來就已經有9起,其中僅2006年就發生了3起。更嚴重的是一連串的惡性連鎖反應:在哥倫拜恩中學校園槍擊事件發生后的兩年內,一名被殺死的學生的母親因為不能忍受喪女之痛自殺;一名目睹屠殺的學生也因受不了刺激而自殺。
校園槍擊案的特征較為明顯。相比于其他幾類校園暴力的隨機性,校園槍擊均做好了充分準備,包覆性更大,且一般有明確的報復目標,在相對嚴密的計劃下實施起來也就有高效性。
3.性騷擾
校園性騷擾是一種后果很嚴重、處理起來很復雜的校園暴力行為,它不僅對受害者造成身體和心理方面的傷害,而且對整個校園產生消極的影響。1993 年,美國高校婦女聯合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簡稱 AAUW)的研究結果表明:80%以上的男生和 70%以上的女生曾遭遇過性騷擾,并且有 1/4 以上的學生“經常”經歷性騷擾。[4]性騷擾包括非身體的性語言、性玩笑、性手勢,針對身體的觸摸、推操、摟抱等等。女生被騷擾的情況比男生嚴重得多。
4.網絡暴力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暴力也浮出水面。網絡暴力行為是指“通過交互式的數字技術或移動電話,偷取或篡改受害者的信息,散布謠言,以受害者的名義發表言論等,給受害者帶來一定的物質損失或精神傷害的行為,可稱之為通過網絡的暴力行為。”[5]由于網絡暴力的加害者不用直接面對受害者,也看不到受害者的反應,可能會刺激加害者更肆無忌憚地進行暴力行為,造成的傷害也可能更嚴重。
(三)校園暴力走向
根據美國學校安全中心2005年關于學校暴力死亡人數的年度統計報告,“從1992年到2005年,12~18歲的學生受到暴力侵害的比例從1992年的4.8%下降到2005年的2.8%;1993年到2005年,在校內外打架斗毆的學生百分比從42%下降到33%;同一時期內,9一12年級的學生在校內持槍、持刀和棍棒的比例從12%下降到6%。”[6]從以上數據來看,美國校園暴力問題有一定的緩解,校園安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從近期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來看,作案比率的下降并不代表問題的減少,美國校園暴力問題表現出了以下幾個走向。
1.校園分布不平衡
2000年美國學校犯罪與安全研究(SSOCS)發現,1999年-2000年,大多數學校只發生過一起暴力事件,而一小部分學校集中著大量的暴力事件。其中7%的學校(5,400所)犯有50%(735,000起)的暴力事件,18%的學校(14,500所)犯有75% (1,090,000起)的暴力。在城鄉分配上,暴力事件集中在城市學校,而城市郊區學校較少。
2.加害者與受害者年齡越來越小
1994年美國司法公布了一個報告,在1988―1992年間,針對12~17歲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上升了近24%[7]早期兒童性情變得更加狂暴,他們在還未進入青少年時就實施了更多的暴力犯罪。校園暴力的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3.情節更加嚴重,涉槍案增多,單次死亡人數增加
90年代校園槍殺案只占所有青少年槍殺案的1%,但是涉及多位受害者的校園槍殺案由平均每年一件增加到每年5件,單次事件的死亡人數不斷增加。而到2008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公布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報中表示,與學校校園有關的兇殺案件共有109起,造成學生死亡的人數為116人,其中以槍殺死亡的比例最高,達到65%。因此,雖然犯罪率有明顯降低,但造成的傷亡并沒有顯著下降。
二、校園暴力的原因
校園暴力的原因十分復雜,校園暴力是整個社會環境的產物,其產生不單是學校系統內部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交織作用而導致的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學生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及社會因素使得美國校園暴力現狀十分堪憂。
(一)學生個人因素
1.個性心理
青少年處于青春發育期,受到激素等影響,這個時期,青少年很容易情緒波動,并產生叛逆心理。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2001年初公布的一項報告說,美國10%的兒童存在精神健康問題,每10名兒童和青春期少年中就有一人患有精神疾病,其嚴重程度足以構成傷害,而能夠接受所需治療的人數估計不超過五分之一。
雖然相關研究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但通常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產生身體上的攻擊行為,而且由于家庭環境對性格的影響,來自下層階級的孩子比來自中產階級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暴力行為。[8]
2.成癮問題
美國青少年吸煙、酗酒和吸毒的發生率近些年來呈明顯上升趨勢。2008年底由密歇根大學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11%的八年級學生、24%的十年級學生、32%的十二年級學生在過去一年中吸過大麻。吸食過的青少年不僅會出現嚴重的身體健康問題,往往也會出現嚴重人格障礙,為了能長期吸食,他們可能去偷盜、搶劫,做各種違法犯罪的暴行,由此形成的錯誤道德認識及暴力觀念極易誘發校園暴力。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結構的變化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家庭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離婚率激增,能將婚姻維持在十年以上的夫婦由 20 世紀 50 年代的90%下降到 20 世紀 90 年代的50%。[9]而且同居、未婚生育和同性戀人數劇增。美國統計局的2005年“美國社會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在當前的美國社會中,有50.2%的家庭為非傳統家庭,其中近50%為單親家庭。
非傳統家庭出身的子女得到的父母關愛相比于雙親家庭要少得多,使子女易產生人際關系緊張,孤獨,自卑,厭世甚至等情緒。美國健康和公共服務部《1992年美國兒童的健康》的研究表明,家庭破裂和缺乏父母的監督和關愛是導致青少年行為包括暴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2.家庭暴力
家庭內部存在暴力傾向,父母染有惡習,動輒拳腳相加,或有違法犯罪行為,子女會因此對暴力行為有錯誤的認識,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手段,耳濡目染便易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Flalmery和Wiiliams的研究表明,受過虐待或忽視的兒童在成人期以前要比沒有受過虐待或忽視的兒童超出38%的可能性因為暴力犯罪行為而被捕。
美國的家庭暴力一直是婚姻、家庭社會的頑癥,而且其嚴重程度也在逐年加深,這邊對校園暴力起了火上澆油的影響。
3.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承擔主要教育任務一方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個性養成具有重要影響。相關研究發現,校園暴力實施者的父母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有一定規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過度嚴厲型,體罰或其它激烈行為會加重孩子的攻擊性,形成“暴力引發暴力”。二是溺愛型,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無限寬容,孩子的不良行為無法得到糾正。三是忽視型,孩子缺少父母的關心,越來越有反叛性和攻擊性。
(三)學校因素
1.自由教育觀念
美國中小學教育是典型的自由教育,這種教育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但自由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不好把握程度,一旦過了頭,自由教育就會變成“放任自由的教育”。學生的紀律問題、生活情緒問題是歸學校的專職輔導教師負責,但輔導老師精力有限,不能及時地發現和處理學生出現的行為問題。久而久之,不守規矩的學生就會形成一種不良行為的習慣,那么,出現各種違法亂紀的事情,也就很自然了。[10]
2.道德教育不足
由于傳統價值觀念的淪喪,學校又忽視對青少年的心理和倫理道德教育,青少年的倫理道德價值淡薄,對人的生命的漠視使校園暴力的強度、殘忍性和隨意性不斷加劇。例如,一項對城市高中學生的調查顯示, 20%的學生認為將偷他們東西的人槍殺沒有錯。[11]
導致美國中小學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有兩個:第一,負責學生德育工作的是專職的輔導員無法顧及每個學生。第二,美國公立學校的道德教育課的內容很容易成為各個政黨相互爭奪的地方,許多中小學校基本不開設道德教育課,即使開設也是形同虛設。
3.學校缺乏處理暴力的資源和技能
學校針對校園暴力的防范措施是制止和減少校園暴力的重要條件, 然而大多學校本沒有有效防止暴力行為的項目和計劃。1992和1997年在俄亥俄州做的對1251名學校管理者、教師和評議員的調查發現,50%中學教師和57%的小學教師不知道其學校是否有應急計劃,24%的中學教師和27%的小學教師不愿為預防項目工作甚至參加培訓。[12]學校防范及干預的不足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校園暴力發生并造成嚴重后果。
(四)社會因素
1.暴力文化泛濫
美國司法部長約翰?阿什克羅夫特指出,化解當前校園暴力危機最有力的因素應是新聞娛樂業而不是更嚴厲的槍支管理法。一個美國青少年18 歲之前在各種傳媒上能看到 4 萬起謀殺案和 20 萬起其他暴力行為。美國全國反電視暴力聯盟(National Anti-TV Violence Union)曾對美國電視節目中的暴力內容做過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全國無線、有線電視節目中,有 37%含有暴力;家庭影院有線臺的節目中,86%含有暴力;美國電視網臺的節目中有 85%含有暴力。”[13]鋪天蓋地的媒體暴力內容,很容易對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產生惡劣影響,造成兒童對暴力的崇拜,導致不計后果的模仿。2001年2月5日,堪薩斯州霍伊特警方查獲的三名預備攻擊自己學校的學生,他們承認是1999年科隆比納高級中學槍擊事件的兩名的崇拜者。他們計劃攻擊學校純粹是為了模仿那兩名的行為。
2.槍支管理
美國把個人自由放在無可替代的位置,持槍也被認定為自由權的重要一部分。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規定:“人民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可侵犯。”美國民間槍支大概有2.35億,然而據統計,1972 年以來,美國平均每天有 80 多人因槍殺案斃命,其中約有 12 名是兒童。
擁有槍支本身無可厚非,真正關鍵的是對槍支的管理。研究估計,0. 5%到 9%的學生在任何特定時間內可能攜帶有槍支。雖然美國對購槍有嚴格的年齡限制,但近半數高中生和1/4的初中生承認他們如果想獲得槍支就能得到,超過10%的學生承認他們在過去的一年里事實上攜帶過一支武器到校。[14]不從源頭上對槍支進行有效地限制,校園槍擊案就無法得到有效的避免。
3.種族及文化差異
思路提示:(1)舉行小型“高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與研究”的座談會;(2)問卷調查,設計一份“高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統計表”,了解學生上網的情況;(3)到圖書館、書吧或者上網查閱、搜集關于高中學生上網情況的資料,為開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礎;(4)撰寫〈〈高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與研究〉〉的報告。(5)把這次活動的優秀調查報告在學校宣傳櫥窗內展出。(6)教師對本次活動進行小結。
目前關于此項研究內容的了解:
社會各界對高中學生上網利大還是弊大反映不一,眾說紛紜。各地曾經展開過辯論,許多媒體也都設過有關討論的論壇。但是,無論是辯詞,還是論壇上的留言,大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方人士并沒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當然也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辦法。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上網”在今天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人不分種族,地不分南北,無論男女老幼,俊丑與否,很多人議論上網,自己親自上網觸電。在龐大的網民群體中,高中學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還在逐步增多。“今天你E了沒有?”已成為現代中學生的口頭禪,上網“沖浪”是他們的“新寵”。面對勢不可擋的中學生上網熱潮,如何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和規范,已經成為需要學校、社會、家庭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
我們想通過這次高中學生上網情況的調查和研究來了解目前我們學校的高中學生上網的情況,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審視當前高中學生上網這股浪潮,分析探討上網對我們高中學生健康成長的利與弊,探討如何對高中學生上網這股浪潮因勢利導,揚長避短,把它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期望我們的努力能給學校、家長以及廣大的高中學生朋友借鑒,并給上級部門的決策提供一點可資參考的意見。
研究方法:
在調查與研究過程中,我們采取了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座談討論、查閱文獻資料等多種方法。查閱的文獻資料包括網上、書報雜志中的有關資料等等。
研究時間:
主要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和寒假時間進行調查和研究。問卷調查情況:
問卷調查的對象是我校高三、高二、高一年級共8個班級的學生,被調查的班級是隨抽的,所在班級的全體同學都參與了答卷。發放問卷500份,收回480分。收回問卷中有380位同學上過網,其中,男生306名,女生74名。統計結果顯示——
(1)上網地點:比例最高的是在公共網吧,占63%(以寄宿生為主,少數走讀生);其次、家里占30%(以城區走讀生為主,占95%;絕大多數寄宿生家里沒有上網條件);第三、學校網吧占7%(學校開設微機課上)。這說明現在上網的地點仍還是在公共網吧里,很多中學生上網并不被家長或者學校老師所知道的。
(2)上網目的:被調查的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還是聊天(42%)、玩游戲(38%)和看電影新聞(12%)。只有8%的同學上網是為了找資料,而查找資料的同學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查找影視明星和歌星的相關資料。在座談會調查討論中得知很多同學都有自己的QQ號碼。
(3)上網時間:在調查每周平均花多少時間上網時,我們發現380位同學中有160多位同學超過了2個小時以上。個別同學甚至超過了5小時。
(4)上不良網站:調查沒有發現同學經常接觸到同學登陸不良網站,如黃色或者暴力等網站。
(5)上網計劃:座談討論發現,除了少數同學是為了學習查找一些學習資料而上網外,絕大多數同學都無計劃,隨意性大,任意作為,盲目上網。相當多的同學隨大流,有人邀請就盲目隨從。
(6)上網對身體和學習的影響:在身體方面,380位同學當中有126位同學反映自己曾經上網導致眼睛視力下降、體力差、心情郁悶、反應遲鈍、惡心頭暈等癥狀;在學習方面,59%的同學反映上網導致自己學習成績下降,26%的同學認為上網對自己的學習沒有影響,只有15%的同學認為上網使自己的學習成績提高了。
(7)了解計算機技術知識與信息網絡技術知識:調查對象絕大多數同學都已經上過網,但是80%以上的同學對計算機技術知識和網絡知識都了解得微乎其微,知之甚少。甚至有45%的同學對網絡知識不感興趣,只是對上網的聊天、玩游戲感興趣。我校高二年級580多位同學參加信息技術考核,一次性通過率不到60%,竟然有260多位同學考核不合格。就是很好的例證。
(8)家長和學校對待高中學生上網的態度:調查中發現有380位同學除了部分班主任和微機老師給同學介紹過一點上網的注意事項之外,幾乎沒有受過其他人的什么正確引導——沒有受過網絡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引。60%以上的家長對中學生上網持否定態度,學校教師也認為高中學生上網弊大于利,所以相當多的老師是明令禁止學生上網。
調查結果表明:網絡已經對當代中學生產生了巨大作用,影響了了高中學生的道德準則、價值觀念、思想意識以及行為方式。但是,我們這些高中學生沒有明確上網目的,上網缺乏計劃,很少人把網絡作為吸取學習手段和工具。一些教師、家長對高中學生上網持否定與反對的態度,而事實是有的中學生對上網入迷上癮。無奈的事實卻是我們必須正視的,是無法逃避的。
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對造成高中學生迷戀網吧的原因、高中學生上網的益處、上網存在的弊端、弊端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這些弊端做深刻的分析和闡述。下面我們就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論述。
造成高中學生迷戀網吧的原因
通過調查和了解,目前形成中小學生迷戀網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中小學生的自制能力差,經不住誘惑。目前,中小學生需學習的課程較多,作業較多,因而面臨的壓力也較大。如果不認真聽講,就很難適應緊張的環境。面對大量的作業,又感到壓力巨大,因而畏本文來自轉載請保留此標記。難、畏學情緒加大,同時造成心理壓力加大。而網吧內的電子游戲正好為他們釋放壓抑的情感提供了“適合”的場所。中小學生好玩的天性,使他們很快在網吧內找到了樂趣,并且一發不可收拾。就連上課時間也沉浸在刺激的場面中。因而放學不回家平常不想學習的現象就在情理之中,同時,為上網要錢的招數變多也就不足為怪了。
2、家長的管理不嚴。有的家長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學會學不會與老師有關。還有的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存上一筆錢,就算對得起孩子,學好學不好無關緊要,因而家長拼命掙錢,而對學生疏于管理。有的家長自己整日在麻將場、撲克場、酒場上轉,哪管孩子的學業和業余生活。對孩子放任自流,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
3、網吧老板的利益驅動。盡管目前針對網吧,政府有各種各樣的規定,但網吧老板經濟效益的驅使,對各種規定不屑一顧。如“不準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上網”,可是,你隨便到網吧去看看,上網的大都是十八歲以下的中小學生;“不準十二點以后再營業”,可通宵營業的網吧比比皆是。有的老板甚至鼓勵中小學生從家中偷錢娛樂,有的老板看見學生上黃站也不聞不問。要知道,每多上網一分鐘,老板就可多獲得一分的利益。
4、社會的約束力不強。執法單位不能嚴格按國家的法令辦事,對網吧管理不嚴。有時甚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的只是罰點款完事。還有的只要網吧繳上管理費,就可以大搖大擺地肆意經營了。
由此看來,要治理好這個問題,必須通過社會、家庭、學校等幾個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高中學生上網的益處
網絡信息化時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它促進中學生的思想觀念的更新,如學習觀念、效率觀念、全球意識等。網絡使中學生不斷接觸大量新事物、新技術,接受新觀念的挑戰。著名心理學家楊中芳教授認為:互聯網除非法黃色和暴力網站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外,帶給孩子正面的東西遠遠要比負面的多得多。并且,對當代中學生而言,網絡是不可回避的東西。無論我們喜不喜歡,注定成為我們當代中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禁止中學生上網,反而對他們的成長不利。那么中學生上網到底有什么益處呢?
一、拓寬視野因特網是一部信息極其豐富的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網絡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強,實現了全球信息資源共享。學生通過因特網以最快的速度隨意獲得自己的需要的信息,可以在網上瀏覽世界,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聞信息以及科學技術發展的態勢等等,極大地開闊了中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給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樂趣。
二、加強對外交流網絡號稱“虛擬世界”“虛擬天地”。首先,在虛擬世界里,每一名成員可以超越時空的制約,十分方便地與相識或不相識的人進行自由聯系和交流,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網絡交流的“虛擬”性,避免了人們面對面直接交流時可能產生的摩擦與傷害,中學生上網可以進一步擴展對外交流的時空領域,實現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其次,現代家庭都是“四二一”結構(祖輩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四人,父母二人、孫輩一人),獨生子女為多,生活經歷不同,孩子與長輩往往存在著“代溝”,不易溝通,在家中比較孤獨,從心理上說是最渴望能與人交往的。網絡則給了他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和相對寬松、平等的環境。
三、促進中學生個性化發展因特網提供了這個無限多樣的發展機會的環境。中學生可以在網上找到自己發展方向,也可以得到發展的資源和動力。利用因特網就可以學習、研究乃至創新,這樣的學習是最有效率的學習。網上可供學習的知識浩如煙海,這給中學生進行大跨度的聯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廣闊的領域,為創造性思維不斷地輸送養料,一些電腦游戲在一定程度上能強化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拓展當今中學生受教育的空間我們的問卷調查中有15%的人上網而提高了學習成績,這也是我們上網值得驕傲的一點。因特網上的資源可以幫助中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材料,甚至是合適的學校和教師,這一點已經開始成為現實,如一些著名的網校。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許多學習困難的學生,學電腦和做網頁卻一點也不叫苦,可見,他們的落后主要是其個性類型和能力傾向不適從某種教學模式。可以說,因特網為這些“差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
科技發展史不斷證明,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既有有益于人類發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類利益的一面。網絡作為信息社會的技術新生兒,也毫無例外地具有這種雙面特征。同時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不成熟性、網絡的特殊性和網絡發展的不完善性,我們在看到電腦網絡對中學生有利一面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它的消極影響,并引起足夠重視。
高中學生上網的弊端
一、網絡信息的豐富性易對中學生造成“信息污染”。
二、網絡信息傳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學生的道德意識。
三、網絡的虛擬性造成中學生社會化的“不足”。
四、網絡的誘惑性造成中學生“網絡上癮”、“網絡孤獨”等癥狀。
產生高中學生上網弊端的根源
一、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原因
二、互聯網本身原因
三、家長和學校原因
四、社會原因
高中學生上網應該注意的事項
未來的世界是網絡世界,中小學生作為21世紀的主人,掌握相關的網絡知識十分必要。然而,網絡又是個繁雜的“社會”,中小學生上網要防止不良傾向的侵害。
(一)防止上網綜合癥
(二)警惕“黃色”污染
(三)加強道德自律
家庭社會學校以及國家應正確對待高中生上網
一、家長要積極主動關心孩子,正確引導上網。
二、學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重點,加強中學生全面素質教育。
三、建立適合中學生的綠色網站,占領網絡前沿。
四、國家和地方要加大網絡管理力度,規范互聯網及相關事業的有序發展。
關鍵詞:網絡語言;現實語言;新聞報道;使用規范
語言是人類社會的產物,是人類在生活中所運用的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要與社會相適應:社會的發展進步產生新的技術、新的事物,為人類帶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價值觀念,這些新的東西必定會帶來語言的演變。互聯網,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因為九十年代飛速的技術發展而進入千家萬戶,為適應網絡溝通的需要,網絡語言產生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民數量猛增,網絡語言以不亞于網絡技術發展的速度迅猛發展起來,隨著網民在國民中所占據的比例的不斷上升,網絡語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近些年,網絡語言已經不再局限于網民內部交流,開始慢慢滲入到人們的現實語言中,從日常交流到綜藝娛樂、商業廣告,甚至一向嚴肅的新聞報道中也有使用。本文通過分析網絡語言的優點和缺點,結合新聞的需求,探討在新聞中如何更好的運用網絡語言。
2010年,網絡語言“給力”出現在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中(《江蘇省給力“文化強省”》),轟動一時。此后,越來越多的網絡語言被新聞使用,多數產生了良好的效果,網絡語言如此“給力”,它在新聞中的優勢是很明顯的:
語言簡練。網絡語言能夠提高網上交流效率,它的一大優勢就是簡潔,這符合新聞語言追求精簡的需求。如“驢友”(戶外運動愛好者的簡稱)、“AA制”(指現場所花費用由參加者平均分擔或各付各的)、“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縮寫)等網絡語言,在新聞中已經很常見:“假新聞泛濫影響選情?美國社交媒體被批‘不給力’”(《京華時報》)、“深圳大i八小時營救7名迷路驢友”(《網易新聞》)、“三個朋友聚餐說好AA制吃完卻因費用起爭執”(《重慶時報》)等,簡化了語言且不影響理解,使新聞報道更為簡明。
有時代特點。近些年,網民越來越關注社會熱點事件,很多網絡語言是網民根據社會熱點創造的,而新聞關注的就是社會熱點。如前些年出現的“躲貓貓”、“蒜你狠”、“糖高宗”、“豆你玩”、“姜你軍”、“煤超瘋”、“樓脆脆”等網絡語言,已經成了某種社會現象的代表,不止當年的新聞使用了,今年的新聞遇到同樣的現象還會使用:“蒜價11元/斤‘蒜你狠’時隔6年卷土重來”(《沈陽晚報》)、“怕小區住宅樓變“樓脆脆”業主們反對隔壁建地下停車場”(《現代金報》)。
幽默、討喜。新聞一向嚴肅,網絡語言時尚、生動、幽默、活潑,使用網絡語言能夠拉近與閱讀者間的距離。另外,網民數量的逐年增加,使用網絡語言的人也越來越多,在新聞中使用網絡語言能吸引他們閱讀或點擊。
但網絡語言在新聞中也有不可忽視的弊端:
不規范的表達。網絡語言為追求效率和有趣,創造過程比較隨意,有縮略日常用語的,有用各種符號、數字、字母相互組合的,還有些是方言的發音、將錯就錯的錯別字等,如“偶”、“叫獸”、“9494”、“QAQ”、“@-@”、“等待ing……”、“醬紫吶”、“港道理哦”、“你造么,不造”等等。如果新聞中使用了這些不規范的網絡語言,會破壞新聞的嚴肅性,還會對社會造成不好的引導,影響一些判斷能力不強的讀者,讓他們以為在正式場合也可以肆無忌憚的使用網絡語言。
受眾范圍較窄。網絡語言流行于年輕的網民中,而新聞是面向社會所有人員的,對中老年人、不常上網的、根本不會使用網絡人來說,很多網絡語言難以理解,除了新創造出來的“洪荒之力”、“藍瘦,香菇”之類,還有舊詞新意的“打醬油”、“白骨精”、“電燈泡”一類,如果新聞使用不當的網絡語言,會對部分讀者造成閱讀障礙。
部分網絡語言粗俗、暴力。網絡語言的產生環境不受明確的時間、地點、場合與身份背景的限制,使用也較缺乏管制,網民很大程度上不必為自己的言語負責,甚至專門上網發泄不良情緒,因此網絡語言中難免會有一些陰暗的成分。這部分網絡語言拉低人民素養、不利于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在網上使用都該受到限制,在新聞中絕不能出現。
集體在悄然間發生著裂變,學生在期待與希望中同過去告別,家長在驚喜中發現孩子正完成著質變……這些都是我能預測到的,因為前面的班級也是這樣在我引領下走向了“成功”。盡管改變固然可喜,但問題并不因進步而消亡。于是,在進入到第二學月,我感受到了危機與沉重,一方面是蒙自豪、何純陽、胡朝峻等學生學習非常吃力,另一方面則是李嘉杰、許健明、梁科等優秀學生的思想弊端逐漸顯現,再加上班級似乎被某種的東西壓抑著缺乏應有的活力,而我一直不曾解決的反思與獎狀的均衡調空等一同暴露,使我有一種難以招架的感覺。不過,面對問題,我沒有放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思考中尋找著突圍。
去年11月,我走進了網絡,這無疑給我真實的教育思考提供了最好的平臺。因為有教育故事的堅守,我開始逐漸從感性的教育思考走向了理性的教育突圍。這其中,為唐翠霞的執著感動過,為改造李嘉杰階段成功而欣喜過,為個性突出的鄧丹所獲得的友善掌聲興奮過,為新生的夢想袋同學生一起歡呼過……但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數學語文人均分列年級倒數第一的尷尬,以及郭一外婆對我信任的質疑,讓我再次陷入到沉重中……
今年二月,我是帶著希望走進新學期的,但隨著與每位學生聊天計劃的流產,隨著對六(三)、六(四)班的徹底放棄,隨著對網絡生活的過度關注,隨著同領導關系的再度緊張,隨著對骨干教師無可奈何地放棄,隨著對教育理想教師價值的拷問,隨著母親病情的惡化小弟染上……我的教師生活陷入到從未有過的沉重、躁動與脆弱中,因為我的放棄,我在六(三)六(四)班面前丟掉了一個教師所應有的所有尊嚴。為了維持勉強的紀律,我義無返顧地拿起了已經丟掉了十年的教鞭,用“暴力”去獲取表面上的平靜。可每次施用了“暴力”,我都憎恨自己的窩囊與無能。因為憎恨,所以嚴重損傷了自己牢不可破的為師的大氣與信心,因為憎恨,我開始有些灰色的呼喚戒尺的回歸,因為呼喚,我開始以一種實驗者的心態用尺子打頑皮學生的手板,可換來的只有更深重的“憎恨”,以及在理想面前的崩潰,和卓嘉、黃璞等一些學生的思想淪陷……
【關鍵詞】網絡社群;網絡語言;社會互動
1“符號”與“假面”:互動中的語言
網絡社會群體(簡稱網絡社群)指的是人們利用互聯網進行互動,逐漸發展形成的一種新型社會關系。在網絡社群中,人們彼此之間通過網絡交互工具進行溝通和聯系,并展開一系列活動,由此形成的集合體。而現在,QQ群、微信群、微博熱門話題等的普及使網絡社群中個體的互動更加頻繁。對于這類網絡群體而言,用戶行為趨同,并且在意識和目標上也都非常相近,通過網絡交互渠道實現信息的傳遞與共享,基于此形成的網絡群體。從廣義層面分析,社群實質上就是一種社會關系。在這種社會關系中,社群成員彼此聯系,人們在社群中的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往活動構成了整個社群的互動。一般來說,網絡社群的互動包括線上互動和線下互動。在社會學的符號互動論中,米德認為人類交流都是通過符號實現的,不斷提升自我認識,構建相應的群體乃至社會。人們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理解的過程中,也是通過符號實現的,據此對自身行為對他人所形成的影響展開評估。在公共群體互動的條件下,個體的網絡我已經消失或隱藏起來,躲在了數量巨大的網絡群體背后,個體的網絡我通過網絡群體的活動來完成其立場、態度、觀點或意見的建構與表達。在組成網絡文本的主要形式中,網絡語言符號是使用的最多、運用的最廣、傳播的最快的基本信息載體。符號實質上就是信息傳遞的媒介,所發揮的中介作用,人類以此進行信息的交流與傳達,是一種簡化意義上對事物認知的手段,具體表現為有意義的代碼,并據此形成代碼系統。同時,也有人指出,符號是基于聯系、類似、習慣等對某種事物進行代表,在對抽象事物進行描述時更為常見。由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的“擬劇論”,采用了舞臺藝術和戲劇表演的原理,構建出了以“臺上”、“臺下”、“后臺”、“表演者”、“觀眾”等為核心詞匯的新觀點。個體在他人面前進行展現時,一般都會投射出一種情境定義,這種針對情境的定義可以是有意識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身份和網上的虛擬身份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用戈夫曼的誘導分化理論來進行審視。人們在社會中所飾演的角色和隱藏在社會假象背后的真實身份就是一種體現。人們在網上獲取網絡身份成為網民,活躍在網絡舞臺之上,但網民的現實身份卻留在臺后掩人耳目。有了電子身份的掩護,網民們可以繼續自己的角色表演。在網絡這個虛擬舞臺上,人們都仿佛帶著假面,而這張假面就是網絡虛擬身份的隱匿性。人們可以更加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扮演的角色,將自身的才華充分釋放,以實現一種最為理想化的“自我”。
2文字、語音與表情包:網絡語言的進化
隨著時代節奏的加快和互聯網技術的日益發展,人們的可利用時間變得零散而破碎,隨之而來的是網絡語言的零散破碎。在網絡社群的溝通中,網絡對話的口語性和鍵盤輸入的非口語性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因此,網民在網絡交際中盡量以簡省的方式來傳遞信息。書面語常以簡短破碎的文字呈現,其中穿插著病句、錯別字、有歧義的語句等非正常語句。作為語言動態系統中最活躍的要素,詞匯成為網民自我宣泄、展現自我意識和深層訴求的載體,他們不斷創造出妙趣橫生的網絡新詞,這些新的詞語非常受網民的喜愛,不僅言簡意賅,具有很強的創新性,更重要的是詼諧幽默,有利于促進彼此之間信息傳遞,甚至影響到網絡以外的媒體及社會生活各領域。在微信和QQ的使用中,大部分人習慣于使用語音。據調查顯示,微信用戶之間聊天時使用語音信息的比例高于使用文字信息的比例。口語中總是存在大量的缺省現象、遲疑現象,包含大量的非書面語。這些非書面語的表現非常復雜,有時反映了說話者的某一思想狀況,具有向聽話者傳遞信息的作用;有時并沒有任何意義,僅是一種說話者的習慣方式。語音與文字對比起來,更能通過語氣變化展現說話者的感情和心態,易于從各個角度把握說話者的說話內容。單純靜止的圖片從智能手機普及后就開始風靡。人們覺得圖片比文字更加生動,當然,這與網絡技術的提高是分不開的。但發送圖片并不能代替文字,只是一種具有娛樂性的聊天輔助工具。當圖片進化為動圖(多為GIF格式的可變化圖片),人們開始用它替代一小部分文字。因為一個連續的動圖相當于一個小意群,也許時長不過0.5s,卻可以表達一份完整的意思,且近年來,圖片+文字形成的表情受到廣大網民的喜愛。在QQ、微信聊天中,人們使用以同一套表情主體的不同圖片構成的表情包進行溝通,在聊天過程中穿插發送表情,不僅顯得親切可愛,更可以化解特定場景的尷尬氣氛。配了文字的表情包可以代替文字,既達到了“賣萌”的效果,又可以省去打字的時間,縮短聊天成本,拉近人們的距離。表情包的語用功能增強,既是網絡溝通的一種新嘗試,也是網絡互動演變的新趨勢。表情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現對聊天對象的狀態,有利于使使用者實現交流的想法和目的。表情包的出現讓網絡互動變得更易表達和更有趣味性。真人秀的泛濫使得越來越多的明星的真實生活展現在公眾面前,網友將其中富有幽默感的明星表情配上具有調侃意味的文字制作出表情包,于網絡,引發網友熱捧。隨后這些表情迅速出現在微信和QQ的聊天中。通過這些表情,可以掌握當下的流行趨勢。當網上對話一次次被此類獨特的表情刷屏時,可以說,這一切抽象成了一種文化符號。
3優勢與爭議:網絡語言的影響
網絡上的交流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單調的信息交流。這種交流過程中沒有聲調的變化、語氣的強弱,更沒有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也缺乏呈現意義的載體,如服飾、空間環境等象征物。這雖然給交流設置了許多障礙,但是網上交流卻并沒有停下它發展的腳步,人們認為網上溝通具有很多面對面交流所不具備的好處。①網絡給人們提供了面具,讓人們可以說出在現實世界中不敢說出的真實想法。②交流心態較為放松,不存在難以啟齒的言語交流。③由于交流的雙方互不相識,沒有利害沖突,可以不必太過介意對方的看法。④網上交流可以不受現實世界太多的干擾,比如相貌、嗓音、動作等視覺和聽覺的因素,排除這些因素進行純粹思想和體驗上的交流。⑤可以滿足人們愛好幻想的天性。文字的表達能力也有局限,恰恰給網友們留下了天馬行空的空間。但是,網上交流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故意“造假”,因為看不見當時的環境與說話者狀態。不過大部分網民認為是人就都會有想要隱瞞的東西,不必過多計較,到話不投機時不去理會,也就可以自然地結束溝通。作為一種網絡信息傳播的技術手段,即時通信工具具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是必然的,引起一些負面效應也是可以理解的。除去宏觀層面上的管理不談,就微觀個人層面來看,既然是作為網民的第二大網絡活動,其存在必然契合了網民網絡活動的某些需求和動機。網絡語言的鮮活和生動,是吸引廣大學生的特點。他們天性愿意接受新鮮的、有表現力的語言風格。對于網絡語言沖擊了語文教育這一現象,一些人指出,對于網絡語言應該從法律法規的層面加以制約,然而無論人們怎樣進行評論,網絡用戶的急劇攀升以及網絡語言的平民化、大眾化,這種沖擊越來越強烈確實是毋庸置疑的。由于輸入軟件的精確度問題、輸入者自身的文化程度問題、輸入者主觀錯誤輸入等因素,今天漢語網絡語言中錯別字、生造字和繁體字現象越來越嚴重。語言的‘臟亂差’現象比比皆是,簡直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③究其原因,第一,一些網絡詞語格調不高,被用來貶損或者辱罵他人,造成了語言污染。第二,由于通過網絡進行交流,很多情況下網名是隨時都能夠更改的,這也使很多人認為網絡上并沒有人會認識自己,從而在網絡中表現的素質非常低下,甚至使一些不堪入目的臟話充斥網絡。在網絡論壇中,網民之間相互的地域攻擊、人身攻擊和無聊的謾罵、語言羞辱等言語暴力行為,嚴重降低了網絡語言的格調和層次,妨礙了網絡精神文明建設,給互聯網風氣帶來了非常嚴重的不利影響。這些現象尤其出現于網絡論壇之中。第三,大肆泛濫的網絡語言暴力,甚至嚴重影響到了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和身心健康的發展。第四,帶有黃色傾向和格調低俗的語言在網絡語言中大行其道,影響惡劣。
4結論
網絡社群的出現,突破了現實世界地緣、業緣的限制和血緣關系的紐帶,使得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相同價值取向的人聯結在一起,淡化了虛擬與現實的關系。但是我們又看到,那些通過網絡社群在現實中走得比較近的人實際上又是以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聯系起來。公共群體互動網絡空間提供給網民較大的網絡自由活動性。公共群體互動的網絡空間能夠為大量的網民提供一個可以相對自由活動的網絡平臺區域。伴隨著越來越多的網絡互動交流帶來的是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加強。社區論壇、QQ群、微信群或者網絡游戲群組為了自身的發展,通過對社群關心的議題的策劃和組織,為凝聚群體成員對社群的團結和忠誠度,為長久地發展網絡社群的建設等也自覺或自發地組織群體成員的現實互動。社群的形式與網民的網絡互動緊密相關。有什么樣的社會生活,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現象,我們透過網絡語言,看到的不應該僅僅是網絡語言中新奇獨特的詞語和變異的表達方式,還有網絡語言的那種隨意和貧乏的文風,而是應該看到導致它們出現和流行的根源,那就是適應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建民.中國語言與中國社會[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2]劉海燕.網絡語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3]呂明臣,李偉大,曹佳,劉海洋.網絡語言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4]張穎煒.網絡語言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12.
[5]安志偉.網絡語言的多角度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9.
[6]謝朝群.網絡交際中不禮貌話語的建構模式及其語用機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