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伊索寓言經典故事范文

        伊索寓言經典故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伊索寓言經典故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伊索寓言經典故事

        第1篇:伊索寓言經典故事范文

        There are a lot of foreign classic fairy tales, such as "Grimm's fairy tales",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fairy tale", "one thousand nights", "Aesop's fables"... .

        These books with beautiful language, rich imagination, tells the story of one of happiness, anger, sorrow, joy and moving story. Let's see those kind, lovely, good wishes for their hearts, have in common, the final step by step toward the light; Also see the greed, hypocrisy, and wicked people, for their evil, be punished. These stories make me understand a truth, to do an honest, kind person since I was a child, because to make others happy, we, too, must be happy.

        Classic tale beautiful language, imagination is rich, full of praise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ugly, I like to read classics.

        我很愛讀經典童話,每天晚上,媽媽都給我讀兩個故事,像《神筆馬良》、《鯉魚跳龍門》、《哪吒鬧海》、《田螺姑娘》……。

        還有很多外國經典童話,比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

        第2篇:伊索寓言經典故事范文

        關鍵詞:認知隱喻 典故 文化 喻義

        中圖分類號: H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09)5-0057-02

        1 引言

        典故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所創造的不朽的精神財富。它文字簡潔洗練,語義含蓄深邃,回味雋永深長。“引經據典”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語言形式,日常交際和寫作時常常因為典故的恰當的運用而增色不少。典故作為常見的語言現象,一直引起學者們的注意。在當今世界交往頻繁的情況下,對民族特色的典故充分認知和了解已成為國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礎知識。

        英漢兩種語言中都存在著大量的典故,但由于兩國在歷史演變、生態環境、、風俗習慣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別,各自的語言都帶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典故可以說是文化的縮影,因此各自的民族色彩在典故中體現得也十分明顯。可見對兩種語言中典故的研究將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十分復雜的。認知語言學的隱喻研究幫助語言研究者推開了一扇探索之門。

        隱喻長期以來被看作是一種文學修辭手段。20世紀以來, 隨著認知語言學研究的迅速發展,人們對隱喻的研究有了新的認識。1980年, 美國兩位學者G. Lakoff和M.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 明確提出了“概念隱喻”, 將隱喻研究從“表象”提升到“概念”層次。“概念隱喻”理論用源域(source domain)與的域(target domain)之間的映射(mapping, projection)以及意象圖式(image schemas)來解釋隱喻現象,即隱喻是人們用清楚的、具體的經驗建構復雜的、抽象的概念的過程。人類在總結自己的經驗時,往往以比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較陌生的事物,從而認識人類自身及其周圍的世界。例如“時間是金錢、“爭論是戰爭”等等。據統計,日常語言中大約70%的表達方式是源于隱喻概念。實質上, 隱喻是一個認知域映射到另一個認知域的過程。

        2 典故的隱喻性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來看,典故是一種隱喻。典故的隱喻性體現在典故在引用過程中,不是直接按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是通過字面意思去理解其隱含的意思。典故的語用隱含意義應該既包括典故的喻義又涵蓋典故的文化特色。從本質上講,典故的產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隱喻式的。典故的隱喻性這一特點只有在以文化語境為基礎、通過想象、聯想、映射等途徑進行一系列認知活動時,典故的隱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白民軍,2004)。下面筆者主要在認知語言學和隱喻理論的框架下,依據典故的理據性和來源類型,對英漢典故在本體、喻體、喻義、喻源之間的對應與非對應關系進行簡單地對比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點,從而把握其準確的含義,以便于正確理解和引用。

        2.1英、漢語中同源對應的典故

        同源對應的典故是指分別屬于兩種語言中的典故在來源上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它們的喻體和喻義完全或基本相同。這可以分兩種情況:一是兩種語言中的典故的來源或出處完全相同,即兩種語言中典故的形成是根據同一個事典或語典凝固而成的,喻體和喻義完全相同。如“ugly duckling”和“丑小鴨”,雖然英、漢語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述,但它們均出自丹麥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話故事,且喻義都是指“小時丑長大后好看的人或先遭歧視后受贊美的人(或物)”。二是兩種語言中典故來源類型相同或相近,喻體和喻義也基本相同或相近。如“blow hot and cold”(《伊索寓言》)與“朝三暮四”(《莊子》),它們都來自寓言故事,喻義均為“變化多端,反復無常”。英漢同源對應的典故在數量上雖然不多,但卻在人們日常語言交際中經常用到,因此,這些典故的引用頻率高于其他類別的典故。

        2.1.1喻體、喻義完全對應的同源典故

        英、漢語在隱喻性方面完全對應的典故的數量不是很多,主要因借用而產生的,也就是把本民族語言中沒有的典故性詞語從對方語言中翻譯過來,并被本民族的人們普遍接受,而成為本民族語言中的常用成分。雖然文字表達形式不同,但來源和喻義是完全相同的。其中以漢語借自英語中的典故為主。這些典故主要來自于《圣經》,《伊索寓言》和童話等。從下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來:

        例:“garden of Eden”(伊甸園)、“forbidden fruit” (禁果)(《圣經》)

        這是英語從《圣經?創世記》中有關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兩個典故性詞語,現在已被東西方文化普遍接受。它們的喻義“幸福之地”和“因遭到禁止而更想得到的東西”也已從隱性轉為顯性,不需要解釋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隱含之義。

        這些來自英語的典故已成為漢語的基本詞語或句子,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普遍被引用。如“sour grapes”(酸葡萄)、“armed to the teeth”(武裝到牙齒)、“Open sesame”(芝麻開門)、“fish in troubled waters”(渾水摸魚)等。

        2.1.2喻體、喻義基本或大致對應的同源典故

        英、漢語中有一些在本體、喻體、喻義和典源方面基本對應的典故,它們一般都淺顯易懂,其隱含義都可以從字面義中看出來。因此,這類典故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出現的頻率也比較高。下面是一些我們比較熟悉的英漢基本對應的典故,從中可以很容易地體會到它們的隱含之義。

        (1)Walls have ears.(歷史故事)- 隔墻有耳(《管子》)

        (2)castles in the air(《天方夜談》中的《神燈記》)- 空中樓閣(佛教)

        (3)skating on/over thin ice(美國民間諺語)- 如履薄冰

        (《詩經》)

        2.2英漢語中非同源對應的典故

        非同源對應的典故是指英、漢中的典故雖然來源和出處不同,喻體也不完全相同,但它們在喻義上相同或相近。在對典故的隱含意思的理解上,可根據所處的語言環境和本民族語言的表達習慣,選用一個或幾個相應的典故來對應。這類典故在英漢對應的典故中占多數,而且彼此之間的聯系與變化也比較復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2.2.1 喻義一對一的對應典故

        這類對應的典故不多,主要是指一種語言中喻義單一的典故對應另一種語言中喻義單一的典故,它們在喻義上是一一對等的,不會作別的意思理解。東西方由于所處地理環境和生活習俗的不同,在表達同一種事物或概念時,就會受到各自傳統文化的影響,英、漢語各選用適合本民族特點和語言習慣的典故來映射現實中的人或事,雖然喻體不同,但在喻義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其中有些典故由于出處(典源)不同,在引用和理解過程中它們的喻義仍會受到各自語言和文化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差異。從下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異同。

        例:智多星吳用(《水滸》)- Odysseus(俄底修斯)(《希臘神話》)

        諸葛亮(《三國演義》)- Solomon(《圣經》)

        在表示人的足智多謀時,英、漢語中都有許多人物典故隱含此義。一般在表示“智多星”之義時,吳用與俄底修斯相對應;表示“智慧謀略”之義時,諸葛亮與所羅門相對應。

        英、漢語中這種一一對應、喻體不同,但喻義都是相同或相近的的典故還有不少。如:

        (1)直言不諱(《戰國策》)- call a spade a spade(格言)

        (2)禍不單行(《說苑》)-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諺語, 雨不下則已,一下就是傾盆大雨)

        (3)吹毛求疵(《韓非子》),找碴兒 - find quarrel in a

        straw(《哈姆萊特》)

        2.2.2喻義一對多的對應典故

        英、漢語中的典故形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表達同一事物時,兩種語言會出現理解上的差異,一種語言中的一個典故可能在另一語言中會找出幾個或更多的在喻義上相同或相近的典故,這樣就形成一種語言中的典故對應另一語言中的幾個或更多的典故。在語言表達中,要根據具體語境選擇不同的典故與其對應。如下:

        例:cast the pearl before swine(《圣經》)

        對牛彈琴(《莊子》),明珠暗投(《史記》)

        英語字面意思是“把珍珠丟在豬前面”,隱含諷刺之義。一般用來比喻把珍貴的東西送給不識貨的人,相當于漢語中的“明珠暗投”,或用來比喻某人說話不看對象,隨意發表高談闊論,與漢語中的“對牛彈琴”相對應。

        英、漢語中這種對應關系的典故不多,雖然語言表達受地理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但由于人類觀察和認識事物方式具有相似性,所以語言中的相同或相似的典故也處在多種復雜的關系之中。下面再看幾個一對多的對應典故:

        (1)apple of Sodom(所多瑪的蘋果)(《圣經》)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明?劉基《賣柑者言》)/徒有虛名(《北齊書》)/徒有其表,華而不實(《左傳》)

        (2)no smoke without fire(諺語)

        無火不生煙/無風不起浪(佛教)

        (3) be hoist with one’s own petard(被自己的炸藥筒炸上天)(莎劇)

        作法自斃(《史記》)/害人反害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食其果/請君入甕

        2.2.3 喻義多對多的對應典故

        除了以上兩種對應情況外,還有一種多對多的對應,即在兩種語言中都有不只一個典故表達同一喻義。這是與人類思維的多樣性、語言表達的豐富性、歷史以及事物之間聯系的相似性和復雜性有密切的關系。不過這種多對多的對應典故在英、漢語之間畢竟是少數。但在具體引用時,要根據不同的語境和話題選取恰當的對應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如下所見:

        例:at the end of one’s rope/tether(習俗)/at one’s wit’s end(《圣經》)

        不知所措(《論語》/智盡能索(《史記》)/智盡謀索(后漢?張奐《與延篤書》)/計窮力屈(唐駱賓王)/計窮智短(《元曲選》)

        這些典故中只有“at the end of one’s rope/tether”(在繩索的末段/盡頭)的隱喻性比較強,雖然它的隱含義與其它幾個典故相同,但它的理據性(來源)從字面上是看不出來的。它的隱含理據是這樣的:家養的牲畜在外吃草時,主人一般總要用繩索把它拴起來,它的活動范圍受繩索長短的限制。即使范圍之外有嫩草可吃,它也很難掙脫繩索,只能是束手無策,無計可施。而“at one’s wit’s end”(在才智的盡頭)的理據性比較顯現,和漢語的典故一樣,它的喻義也很容易理解,都用來比喻“人到了緊急關頭或處理較棘手的問題時,而感到的那種智窮才盡,束手無策,不知所措的境況”。

        英、漢語在喻義上多對多的對應典故的形成,說明兩種語言在表達形式上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眾多的典故不僅為我們表達不同的思想提供了方便,同時典故的語言形式簡潔,言語婉轉,喻義深刻,給人們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3 結語

        認知隱喻對典故的產生、演變和發展都有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通過典故的認知隱喻對比分析,可以加深我們對英漢兩種不同文化中典故的認識:英語典故和漢語典故之間的對應關系比較復雜,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有些典故在劃分過程中彼此之間也有重疊的地方。在這些喻義方面的對應關系中,一對一對應的典故數量較多,一對多的典故次之,多對多的典故最少。不過,在英、漢語的典故中,這種有對應關系的典故畢竟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對應是典故性詞語與非典故性詞語之間的對應。隨著兩種語言在國際交流中接觸的增加,以后會發現更多彼此之間有聯系的典故,使我們對英語中的典故有更多的了解,同時,也使漢語中更多的典故為西方乃至整個世界所接受,最終使典故這種語言與文化的存在形式成為整個人類的精神財富。

        典故是英漢兩種語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典故存在于獨特的文化環境之中,與環境息息相關,一經移植,差異性大于互參性,就會適應不了異族文化環境。因此,我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中,必須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典故所體現的精神和熟知典故的本意,通過聯想,運用認知主體的語言思維能力,才能理解并恰當運用典故的隱喻涵義,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Deignan Alice, Metaphor [M]. 北京:外文出版社(北京)商務印書館(香港), 2001.

        [2]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白民軍. 典故的隱喻文化透視[J]. 唐都學刊,2004,(7).

        [4]陳家旭. 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 2004.

        [5]藍純. 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的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5.

        [6]陸谷孫. 英漢大詞典補[Z].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7]束定芳. 隱喻學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8]王麗穎. 英語新詞中的認知隱喻. 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07,

        (6).

        [9]武恩義. 英漢典故對比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學,2006.

        第3篇:伊索寓言經典故事范文

        名著是人類文化最珍貴的記憶。閱讀名著,擁抱經典,是中學生提升素養的必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學生要“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課標要求初中階段學生閱讀的名著有:《愛的教育》《伊索寓言》《西游記》《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駱駝祥子》《魯濱孫漂流記》《格列佛游記》《童年》《朝花夕拾》《名人傳》《繁星?春水》等。

        [備考指要]

        按課標要求,同學們閱讀名著,重點要了解故事的內容、主題及有關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近年來,名著閱讀考查題的綜合性越來越強,題型也越來越豐富新穎。綜觀近三年各地的中考題。從涉及內容來看,主要考查名著的名稱、作者,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節,以及從作品中得到的啟發等。從考查的形式看,除將名著和仿寫、對聯、讀書卡、頒獎詞、口語交際等結合起來考查外,還有很多具有開放性、靈活性、綜合性的頗具新意的題目。下面就結合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來談談應試的一些策略。

        一、直接考查人物、情節、作品、作者

        1 選擇題

        例1 (2009江蘇南京)下列對名著情節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 武松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

        B 對阿廖沙影響最大的人是外祖母,她經常給阿廖沙講一些憐憫弱者、歌頌光明的民間故事,

        C 樣子買第一輛車的錢被孫偵探敲詐走了,第二輛車被大兵搶走了,第三輛車為虎妞辦喪事賣掉了。

        D 格列佛在小人國里猶如一座大山,一頓飯要吃好幾車食物。搬移小人國的人和物,像是擺弄玩具。

        2 填空題

        例2 (2008浙江衢州)鄭屠當不過,討饒。(甲)喝道:“咄!你是個破落戶!若只和俺硬到底,灑家倒饒了你!你如今對俺討饒,灑家偏不饒你。”又只一拳,太陽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

        (1)選段出自文學名著《______》。

        (2)文中的(甲)是_______(人名)。小說中,他是一個_______(性格特點)的人。

        3 簡答題

        例3 (2004江蘇連云港)“花和尚倒拔垂楊柳”“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是之水滸傳》中描寫魯達的兩個經典故事,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中的一個故事。

        分析:以上這些名著考查題屬直接考查。最重要的是必須將規定的名著篇目都認真讀完,記住題目、作者、國籍等,熟練掌握名著中的人物及主要情節;其次要審清題干、弄懂題意,選擇題一定要看清是選擇正確的項還是錯誤的項,避免無謂失分;填空題要了解填寫的是什么內容,特別要注意括號中的提示。不要填寫與題目無關的內容;簡答題要耐心讀好題目,明確答題方向才能“對號入座”,還要組織好語言,做到簡潔明了,流暢通順。

        二、結合情節談閱讀名著的體驗和感悟

        例4 (2004江蘇南京)名著往往是“經過時間檢驗和沉淀”的“磨腦子”的書。請從下列名著中任選一部,簡要地寫出你熟悉的一個情節,并說說對這一情節的體驗和感悟。

        名著:《水滸》《西游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濱孫漂流記》《童年》《三國演義》

        例5 (2009江蘇南通)請你對以下名著中任意一部的作者說幾句話,談談作品某一方面的內容對自己心靈成長所起的作用。(要求:有作者稱謂,語言得體,不超過60個字)

        《西游記》 《駱駝祥子》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分析:此類試題無標準答案,要回答好,必須對名著有深入的認識和理解,要選擇自己熟悉的情節和人物特點談感想、作評價。另外,所談感想和體會一定要聯系名著中的人物和情節,不能游離于名著內容自由發揮。如果是和作者對話,還要注意語言的文明得體。另外,答題字數也要注意不要超出規定的范圍。

        三、結合名言、警句評說人物和故事

        例6 (2004山西)在公眾眼里,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歷來被人們所稱頌,除杜甫的詩句外,有關他的典故、成語、名言警句以及俗語等還有很多,請列舉3個(句、對)。

        分析:此類試題一方面考查名著閱讀的情況,一方面考查知識的積累和運用。有關諸葛亮的典故,如初出茅廬、火燒新野、借東風、空城計、失街亭、三氣周瑜等。有關成語,如“三顧茅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有關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等。有關俗語,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

        四、結合詩詞、對聯等概括名著內容

        例7 (2006浙江溫州)某班要舉辦一次“文學沙龍”活動,其中有個項目是“讀名著,對對于”。現在邀請你參加這個項目的活動。請你根據上聯,完成下聯。

        [參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聯:廢寢忘食香菱苦學詩,下聯:_______。

        分析:這道題是典型的對聯題,必須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對聯要求來擬寫答案。要做到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似。例如:足智多謀孔明巧借箭:赴湯蹈火悟空勇除妖;無畏不懼武松猛打虎;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五、結合句子仿寫點評人物、敘述故事

        例8 (2007江蘇泰州)(1)《格列佛游記》是________ (國家)18世紀前期最優秀的諷刺作家的作品。

        (2)請仿照示例,依據《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內容,從所提供的標題中任選一個,用幾句話介紹它的情節,并簡要寫出你的思考(可評價人物,可敘說啟發)。

        示例:[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提轄贈送銀兩、打發金氏父女走后,設計教訓鎮關西,不料三拳竟把鎮關西打死了。

        [我的思考]魯提轄是一個扶危濟困、嫉惡如仇的人。

        備選標題:①了不起的粉刷工②扮一回膽大包天的海盜③快樂的海盜營地

        分析:此類試題要求同學們在了解名著內容的基礎上,認真分析題目給出的規定句式來答題,所以分析好示例的句式特點特別重要。有的仿寫要求比較嚴格,字數、格式都要準確。

        六、結合綜合性學習考查閱讀評價名著的能力

        例9 (2008江蘇南京)四川綿竹地震災區一位受傷學生轉院來南京治療,你和小麗打算前去探望。小麗準備送他一本《繁星?春水》,并在書的扉頁寫下了一段贈言:這本書會讓你看到冰心奶奶所營造的愛的海洋。真愛的偉大、童真的圣潔、自然的美好,會讓你微笑著面對未來,快樂生活。

        你準備贈送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在扉頁寫上一段贈言:________。

        [實戰演練]

        1 (2009江蘇蘇州)(1)《西游記》中孫悟空偷吃蟠桃、盜飲御酒、竊走仙丹被捉住之后,又發生了哪些事他才被降伏的?

        (2)《格列佛游記》中利立浦特小人國有哪兩種宮廷游戲?表演游戲的是哪些人?

        2 下午放學后,李林同學來到學校圖書館,準備借一本文學名著。面對眼前眾多的書,李林不知怎樣選擇。這時,你走過去熱情地向他推薦。請在下列書目中任選一本(部),從作品特點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方面來向他介紹。

        備選書目:《童年》《水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格列佛游記》《駱駝樣子》

        (1)書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的特點(指作品內容、主題思想、寫作手法、人物形象、語言特點等,可任意選取一點作簡介):

        (3)自己的閱讀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某校初三(6)班同學在閱讀

        反方:我方認為,豬八戒好吃懶做,見識短淺,在取經的路上,意志不堅定,遇到困難就嚷嚷著要散伙。而且他還經常搬弄是非、耍小聰明、說謊,又愛占小便宜,貪戀女色,是一個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惟一的一本回憶散文集,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請你模仿下面對壽鏡吾這一人物的簡介,從《朝花夕拾》中另選一人物,作一簡單介紹。

        第4篇:伊索寓言經典故事范文

        摘要::學習語言,必須了解文化。成語習語作為文化的承載物,有著濃厚的文化色彩。中英文作為世界上兩種影響面極大的語言,有著極其豐富的成語習語資源,并反映在地理環境、宗教信仰、文學作品、歷史典故等諸多方面。本文通過大量的實例從文化的角度對漢英中的成語習語進行對比分析,從而使讀者更好地了解語言、掌握語言。

        關鍵詞:成語 對比 文化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人類用語言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反過來影響了人類,促使人類走向更大的進步。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積聚下來的文化遺產都給語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類的語言是人類社會文化中的語言,它與人類社會、人類的文化有著許多密切的關系。馬林諾夫斯基指出:“語言是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個工具的體系,而是一套發育的風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爾特認為,語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詞匯作為文化的承載物,有著濃厚的文化色彩。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對成語習語的定義、英漢成語習語的文化內涵加以闡釋。

        二 成語習語的定義

        習語,包括比喻性詞語(metaphorical)、俚語(slang)、俗語(colloquialism)、諺語(proverb)、成語(idiom)、格言(maxim)等,是指詞匯中結構固定,語意、語法完整,在功能上以獨立的單位來運用的詞、詞組或句子,是語言長期使用的結果。習語具有形象、簡練、寓意深刻、機智幽默等特點。作為一種特殊短語,是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的最典型的表現。

        漢語的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英語“idiom”廣義指一種民族語言中所有的習慣用法和特殊表達方法,可以是一個詞、一個詞組,也可以是一個句子;狹義指的是長期以來習用的、表達完整意義的、結構定型的固定詞組或短句。

        三 英漢成語習語的文化內涵

        詞匯與文化息息相關,詞匯中的習語則是詞匯中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和變化最為敏感的部分。下面我們從地理環境、宗教信仰、文學作品、歷史典故等方面對英漢習語及成語的文化內涵進行比較。

        1 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的說話方式和特性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地方特色,習語也如此。每個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繁衍,因而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字的產生就和該民族的自然環境、山川物產密切相關。英國是位于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英國漁業發達,人們歷來善于航海,因此就有大量的成語涉及海上的航行和經受的風雨。如:“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進退兩難)”、“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plain sailing(一帆風順)”、“all at sea(不知所措)”、“trim the sails(隨風轉舵)”、“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濟)”等。

        農業是每個國家都不可少的,磨坊和鐵匠鋪曾經是英國農村重要的手工業,從中也產生了大量的成語。如:“to plough a lonely furrow(孤獨地行動)”、“to plough the sand(白費力氣)”、“to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說得中肯,打中要害,做得恰到好處)”、“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 a spade(實話實說)”、“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賣)”等。

        中國是“以農業立國”的國家,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因此相應的,習語很大部分與農業有關,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順藤摸瓜”;“枯木逢春”;“七十二行,莊稼頭一行;“不耕不種,終身落空”;“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等。

        中國盛產竹子,漢字里便有很多同竹子有關的成語,如:“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罄竹難書”、“雨后春筍”、“節外生枝”等等。而英國不出產竹子,英語中“bamboo”的一詞也源自馬來語,所以英文中這方面的習語也寥寥無幾。

        2 宗教信仰

        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也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所以許多英語成語出自《圣經》。如:“a labor of love(愛做的事,出自喜愛而做的事)”、“after one’s heart(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to heap coals of fire on somebody’s head(以德報怨使人感到后悔慚愧)”、“to fall from grace(墮落,犯罪)”、“to cast pearl s before a swine(明珠暗投,把珍貴的東西送給不識貨者)”、“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想要面包,反而給石頭;意為“得非所求”)”等。

        中國人大多信仰佛教,如:“一塵不染”、“不二法門” 、“五體投地”、“回頭是岸”、“菩薩心腸”、“借花獻佛”、“大慈大悲”、“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在劫難逃”等。

        對于不同的民族來說,被神秘化的數字文化內涵不同。英語國家的人們對數字“七”情有獨鐘。這是由于古人將七個天體(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與神聯系起來,從而使數字“七”被神化,而這個神秘的數字則對西方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如宗教方面的習語有:“Seven Days in Creation(上帝用七天時間創造世間萬物)”;“The 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Faith(信任),Hope(希望),Charity(仁慈),Justice(公正),Fortitude(毅力),Prudence(謹慎)and Temperance(節制)”;“The 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七大禮物)”;“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禮)”;“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七天精神善事)”。

        英國人不喜歡13這個數字。有時就用“baker’s dozen”來代替。這條習語起源于15世紀的英國。當時,英國對各種面包的重量作了規定。但是,要保證面包的重量,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不容易做到。為了避免因短秤少兩而受罰,面包師便在規定的一打12個面包上再免費多加一個,寧多勿少。這樣,“面包師的一打(baker’s dozen)”就變成13,而不是12了。例如:“She bought a baker’s dozen of eggs.(她買了13個雞蛋)”。

        對于中國人來說,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數字要算“九”了。“九”這個數字的象征意義,在我國可以說歷時最久、涉及面也最廣。九起初是龍形(或蛇形)之圖騰化的文字,后來演化出“神怪”之意,象征著天。例如,北京城有九門;天安門面闊九間;紫禁城有大小院落及房屋9999間。漢語中帶有九的成語比比皆是,例如,“九霄云外”、“九天攬月”、“九天九地”、“九牛一毛”、“九生一死”、“九牛二虎之力”等。另外,“天誕日”為正月初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民間還有九頭鳥之說。

        如今,隨著國人思想觀念的變化,其價值觀也發生相應變化,勤勞致富成了人們共同的愿望,由此帶來對另一個數字――“8”的膜拜。因為數字“8”漢語諧音為“發”,因此凡是電話號碼、汽車牌照、商店名稱(或開張日)無不帶有“8”這個吉利的數字。由此可見,英漢民族不同的數字觀念,蘊藏著不同的文化內涵。

        3 文學作品

        古典文學名著是成語的重要源泉之一。一些名著的詩文語句因此成為廣泛流傳的習語或成語,這一點英語和漢語具有共性。英漢語的一些習語或成語都來自本民族膾炙人口的名學名著。如英語有這些成語:“a nine day’s wonder(九天的新鮮)”,該習語出自英國詩歌之父喬叟的傳奇詩《特羅勒斯和克麗西德》,比喻曇花一現的人事物;“paint the lily(給百合花涂彩)”,源自莎士比亞劇本《約翰王》第4幕第2場,喻指“作不恰當而過分的修飾”,這條習語相當漢語的“畫蛇添足”(to paint the lily)。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百合花(lily)象征著純潔、高貴、美麗與吉祥。關于百合花還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夏娃因為同亞當違背了上帝的旨意,被趕出了伊甸園。她悔恨自己的過失,不禁流出了眼淚。而這表示懺悔的淚水落到地上,立即長出了百合花。也許由于這一傳說的緣故,西方人一直視百合花為圣花,他們不允許任何人褻瀆這種象征純潔吉祥的花。如果有人給百合花上色,那就是“多此一舉”,有時還引申為“冒犯”的意思。如在美國,人們常說“to gild the lily.”

        再如,“Mid summer madness(仲夏瘋狂)”源自莎士比亞劇本《第十二夜》第3幕第4場,這條習語被后來人喻指“極度瘋狂”。

        漢語中源自中國古名典名著的成語更是俯拾皆是,如四大名著中的成語就有很多。如:

        《三國演義》成語: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割須斷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足鼎立;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

        《紅樓夢》成語:骨肉分離;太虛幻境;曲徑通幽;鴛鴦在梁;摸著石頭過河;風水寶地;尋花問柳;耳鬢廝磨;錦衣紈褲;飫甘饜肥;茅椽蓬牖;瓦灶繩床;晨夕風露;階柳庭花;了然不惑。

        《水滸傳》成語:腥風血雨;心滿意足;一馬當先;逼上梁山;不識泰山;飛檐走壁;一箭之遙;人困馬乏;改邪歸正;徇私舞弊;積草屯糧;天誅地滅;探頭探腦;有頭有尾;民窮財匱;指手畫腳;兩相情愿。

        《西游記》成語:三頭六臂;拖男契女;三五成群;長年累月;福星高照;一本正經;萬事不求人;好自為之;好吃懶做;神通廣大;呼風喚雨;普度眾生;法力無邊。

        4 歷史典故與歷史事件

        典故是指典制和掌故,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典故結構簡練,言簡意賅,能使文章語言洗練、形象生動、含蓄幽默。一般典故都具有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如果不了解這樣的一個淵源和背景是很難理解典故的涵義的。例如:“拔苗助長”、“濫竽充數”、“黔驢技窮”、“愚公移山”、“葉公好龍”、“鄭人買履”、“刻舟求劍”、“守株待兔”、“朝三暮四”、“畫蛇添足”、“鷸蚌相爭”、“東施效顰”等來自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畫龍點睛”、“精衛填海”等出自神話傳說。這些成語、習語都源自中華民族特有的古代文化。英語中與此對等的習語很難找到,表現了與英語民族文化的巨大差異。西方國家也有類似從典故中產生的習語,如“to be cat’s paw(被人利用,吃力不討好)”,源自《伊索寓言》:相傳有一只狡猾的猴子看見火堆中烤著的粟子,自己想吃而又不敢拿,于是哄著貓兒“火中取粟”。貓取出一個,猴子就吃一個,等到貓把火中的粟子全部取出后,猴子也就全部吃光了。貓只落得“為他人做嫁衣”的結果。

        四 結語

        成語是語言的精華,是“濃縮的文化”。通過英漢成語的文化內涵的比較,可以看到各個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然環境、歷史發展、生活習俗等方面各具特色,從而形成了各具民族文化特征的語言表達形式。可以說,不同的民族文化語言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成語。

        近代以來,尤其是上世紀末以來,中西文化就像兩條相距遙遠的平行河流,現在相交匯流了,但源頭的差異,決定了歷史發展的不同軌跡,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過自己一段獨立的互不相交的發展史,它們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我們今天來研究中國與西方在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特點,旨在把握中西兩種文化在各種具體文化觀念方面的特點和差異、認識文化交際的本質,從而跨越語言理解的障礙,在翻譯實踐中更好地實現文化傳達。

        參考文獻:

        [1] 洪蓉:《比較英漢習語及成語 透視中西文化差異》,《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10期。

        [2] 趙冰:《從成語看中西語言文化的差異》,《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3] 陳蘭娟:《從習語看中英文化差異》,《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4] 蔣磊:《英漢習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第5篇:伊索寓言經典故事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漢習語 民族特征

        一、引言

        語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習語是語言中的精華,是“濃縮的文化”。透過語言我們可以窺見人類文化的歷史。可以看出,習語是在長時間的使用中經過提煉而約定俗成的固定詞組和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英語中,習語的范圍很廣,包括成語(set phrase)、典故(allusion)、諺語(proverb)、格言(saying)、俗語(colloquialism)和俚語(slang)等。漢語中,習語也叫熟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提煉出來的固定詞組、短語和短句。它包括成語、諺語、格言、慣用語、歇后語等。英漢習語在性質和特征也大體相同,都具有實用性、穩定性、整體性、歷史性、民族性。其中的歇后語是漢民族文化所獨有的,英語中沒有相應的表達法。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各自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二、英漢習語在文化及其民族特征上的差異

        1.英漢習語對生存環境的差異

        由于習語有其民族色彩,其中不乏本國人們生活環境或本土人都熟知的事情,而外國人就不知所云。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島國,它的習語多于水有關。所以,英語中就有大量與航海和海洋有關的習語。如“over head and ears”(滅頂)、“sin or swim”(好歹)、“rock the boat”(興風作浪,惹事生非):“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而漢民族自古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漢語中則很大一部分與農業有關,缺乏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漢語是“揮金如土”,而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未雨綢繆”――“While it is fine weather,mend your sail”,“撿了芝麻.丟了西瓜”――“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種瓜得瓜,種豆得豆”――“As you sow,you will reap”等。地域的差異對人們的思想和表達也有一定的影響,詩句可用來說明英漢兩種語言中“東風”和“西風”的區別。如:中國元代詩人馬致遠所寫的《天凈沙》中的最后兩句:“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說明在漢語中“西風”是非常凄涼,而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則說明“西風”從大西洋吹來,吹綠了英倫海峽。而在漢語中“東風”是個褒義詞,象征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英語中的“東風”則和漢語相反。

        2.英漢習語中動物的差異

        “龍”在反映中西文化的差異方面,可以說是一個典型。“龍”在漢語文化中被奉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它集皇權、力量、好運為一身。在每年的二月初二這一天,民間稱為“龍抬頭”,因為人們相信龍王爺在這天會施云布雨造福黎民。因此,與龍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褒義,如“龍騰虎躍”、“生龍活虎”、“龍飛鳳舞”等。但不知何人首次把“龍”譯為“dragon”或把“dragon”譯為“龍”的。這種翻譯對漢英文化交流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和危害。而在英語文化中,“dragon”常被描繪成一個龐大的怪獸,還會噴煙吐火。所以,它常指兇惡的人,如“the old dragon”指惡魔,帶貶義。“鳳凰”在漢語文化中象征吉祥、太平,而在英語文化中僅僅只是象征永生或復活。漢語文化中對“馬”這種動物似有偏愛,如“駿馬”、“千里馬”、“老馬識途”等都是含褒義色彩很濃的詞,這與馬在漢民族發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分不開的。但作為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馬在農業勞動中舉足輕重,起到農民助手的作用,而且它在戰爭中的作用也無法估量。在英語文化中“馬”(horse)卻沒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它更多地是被作為一種中性意義的動物來看待,這是與不列顛民族的歷史和風俗習慣分不開的。在其歷史上,“馬”所起的作用不大,馬只有兩大用途:耕作和作為戰士打仗時的坐騎。因此,a charley horse(抽筋),eat like a horse(辛辛苦苦地干活),beat a dead horse(死馬當做活馬醫),褒貶色彩不那么濃厚,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時作為一個熱衷于賽馬的民族,他們也有許多和這種運動有關的習語,但“馬”仍然是被當作中性動物來對待的,如bet on the wrong horse(支持錯了對象),that is a horse of another color (那完全是另一碼事),其褒貶色彩沒有漢語文化對“馬”褒貶色彩那么強烈鮮明。狗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年來養寵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 . (你是個幸運兒) 。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歡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呢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西方人對bat(蝙蝠)沒有好感,認為它是一種邪惡的動物。總是與罪惡和黑暗勢力聯系在一起,特別是vampire bat(吸血蝠),提起來就令人恐懼。在漢語中,蝙蝠的形象與西方完全不同。因“蝠”與“福”同音,蝙蝠被認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3.英漢習語對歷史文化的差異

        每個民族自有其形成的歷史背景,各個時代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反映到習語上,便使其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及鮮明的文化個性。盡管英漢兩個民族有很多的差異,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如:英語中burn one’s bridges (又作burn one’s boat)和漢語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轍。相傳公元前49年古羅馬凱撒出征時,常燒毀船只,士兵們后退無路,只有勇往直前,戰勝敵人。“破釜沉舟”說的是項羽跟秦兵打仗,項羽于公元前208年過河后讓部下破釜沉舟,志在必勝。

        4.英漢習語對寓言神話、的差異

        漢語中的習語和成語主要來源于浩如煙海的中國的經傳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例如:“葉公好龍”、“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守株待兔”、“愚公移山”、“黔驢技窮”、“刻舟求劍”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畫龍點睛”、“精衛填海”等出自神話傳說。這些成語、習語充分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古代文化,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等的習語。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點)、meet one’s waterloo (一敗涂地)。cat’s paw直譯為貓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來比喻“被人當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譯為“進退維谷”,出自荷馬史詩;Pandora’s box直譯為潘多拉的盒子,意為“無窮的災難”。an apple of discord不和之神、much cry and little wool說得多做得少、雷聲大雨點小(大衛和亞比該)、give a lick and a promise敷衍塞責,等等。

        宗教對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中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有些習語帶有深厚的宗教色彩。中國文化是在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歷史學家認為,在中國佛教思想中,既包括了儒家思想也包括了道家思想。道教是我國唯一的本土宗教,在中國已近兩千年之久。它是在我國古代的基礎上,沿襲仙道、黃老道的某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漸形成。故漢語中有一些習語直接或間接源自道教,反映出當時人們所經歷的社會生活。如:“靈丹妙藥”、“脫胎換骨”、“回光返照”、“修心養性”、“邪不勝正”、“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同樣是afterlife一詞,中文意為“來生”或“來世”,指人的生死輪回;而西方基督教無此概念,所以其英文含義“為人死后的那段時光”。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佛教在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人世間的一切,漢語里便隨之出現了一些來自佛教或與其有關的習語。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來佛家告誡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誘惑的話,指僧家修行每前進一步就需要戰勝內外的一切魔難。現在用來比喻一個法術比一個法術高,一個力量比一個強。“一塵不染”原是佛家用語。佛家把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佛教徒修行要不被六塵所玷污,“一塵不染”。還有“四大皆空”、“六根清凈”、“不二法門”、“牛頭馬面”等都反映出佛教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影響。英國是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國家,國教是英格蘭教,屬于新教。宗教在英國社會生活中起相當大的作用。由于《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因此,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許多有關“神”、“上帝”的詞語,在胸前畫十字時口中說著God bless me;與它有關的習語還有:Olive branch橄欖枝(和平的象征)、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以牙還牙,以眼還眼)、scapegoat替罪羊(代人受過的人)、new wine into old bottle(舊瓶裝新酒)等。英語習語中用Adam作喻體有as old as Adam直譯為“與亞當一樣老”。因為亞當是最早的人類,這一習語譯為“很久以前的、極古老的”。to raise Cain表示“大發雷霆”、as patient as job和as poor as job分別表示“耐心忍受”、“一貧如洗”等。

        5.英漢習語對數字、色彩的差異

        每個民族對數字有其特有的青睞,漢語里與偶數有關的習語很多,而英語數字習語卻大多與奇數有關。在中國的《易經》中就有陰陽學說,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陰和陽兩方面構成。因此,雙數在漢語里蘊含著吉祥的文化內涵。在這種文化觀照下,人們認為事物都是以一化為二、二化為四、四化為八的幾何梯級發展,因此雙數在漢語里蘊含著吉祥的文化內涵。中國人喜歡雙數的偶合義,追求“好事成雙”,渴望“雙喜臨門”,人際交往中送雙份禮,就連作為文學形式的春聯和作為修辭格的對偶,也無不體現出漢民族對偶數的情有獨鐘。漢語習語中形容處事有“四平八穩”,形容交通便利為“四通八達”,百事順心為“六六大順”。“十”在以整拾遞進的數字體系中含有達到極點之義,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表達一個完美無缺的量,稱美不可言的境界為“十全十美”,極有把握為“十拿九穩”,窮兇極惡為“十惡不赦”。英語國家的人們往往視單數為吉利,表示更深程度時,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數后面加尾數“一”,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謝、萬分感謝或千分感謝)、“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萬機)等。西方人認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大部分組成,大自然包括動物、植物、礦物三方面內容,人體有肉體、心靈、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張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因此,西方人偏愛“三”,把三看作完美的數字。人們習慣于把事物存在的量和其發展的過程一分為三,以圖吉利。如“It takes three generations to make a gentleman”(十年樹木,百年樹人);“three sheets in the wind”(飄飄欲仙)等。

        色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領域。在人類語言中,顏色詞語表現出獨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對比英漢兩種語言中表示顏色的詞,我們也很容易看出兩個民族思維方法上的差異。如:漢語中,“黃色”有著“王權、高貴”的內涵。黃色在封建社會一直是法定尊色,只準帝王使用。中國人以黃色為尊,源于古代對地神的崇拜。中華民族先祖誕生于黃河流域,因而中國人對“黃色”產生了深深的依戀和崇拜。英語中,“黃色”(yellow)指背叛、邪惡、膽小等內涵。“yellow dog”為卑劣小人,“yellow belly”和“yellow livered”都指懦夫,“yellow union”指專門破壞工人罷工的工會,是受資方操縱的傀儡組織,“yellow newspaper”意為采用低劣手段渲染主題的報刊。“紅色”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喜慶、成功、吉利、忠誠和興旺發達等象征,這源于古代對日神的崇拜。因此,中國逢年過節或婚嫁喜慶之時都要用到“紅色”,表達越來越紅火之意。而英語中的“紅色”(red)則是一個貶意相當強的詞,是“火”、“血”的聯想,它象征著殘暴、流血,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殘殺和暴力統治,a red battle血戰;它又象征災禍,如red-ruin戰禍;它也象征危險、緊張,如red alert空襲報警,a red adventure story一個令人緊張的冒險故事;它還象征著放蕩、,a red light district 花街柳巷(紅燈區)等。“白色”(white)代表純潔、美好、快樂、簡單、清白、希望、真實。《圣經》故事里,天使總是長著一對潔白的翅膀,頭頂上懸浮著銀白色的光環;與白色相關的習語: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無惡意的謊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無用之物);stand in a white sheet(懺悔);make one’ s name white again(清洗污名;昭雪)等 “ A white Christmas ”(意指“銀裝素裹的圣誕節”);“white hands ”(公正廉潔的); “a white day”( 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而在中國文化中,白色與紅色相反,是一個基本禁忌詞。在中國古代的五方說中,西方為白虎,西方是刑天殺神,主蕭殺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義、處死犯人。所以,古往今來,中國人一向把白色視為悲愴貧寒、衰敗死亡的象征。如“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一窮二白”無不勾勒出蒼涼凄寂、衰敗哀愁的意境。“黑色”在中國文化里是一種莊重而嚴肅的色調,它的象征意義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而顯得較為復雜。一方面它象征嚴肅、正義,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無光給人以陰險、毒辣和恐怖的感覺。“黑色”(black)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體現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擯棄和厭惡。它象征死亡、兇兆、災難,如Black Mass安靈彌撒,black words不吉利的話;它象征邪惡、犯罪,如Black Man邪惡的惡魔,black guard惡棍、流氓,blackmail 敲詐、勒索;它也象征恥辱、不光彩,如a black mark污點,black sheep敗家子;它還象征沮喪、憤怒,如black dog沮喪情緒,The future looks black前途暗

        淡。

        三、結束語

        習語還有很多,本文不再一一列舉出來。習語是人們在勞動實踐和認識世界過程中提煉出來的思想結晶,就像一面鏡子,能明顯地反應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我們可以看出英漢習語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透過英漢習語文化涵義的比較,我們看到英語民族和漢民族鮮明的文化特征,正是這種民族文化制約著英漢習語的產生及其內涵意義的差異。因此,只有深深了解英漢兩種文化的不同特點,才能深刻地理解英漢習語地涵義,并正確地運用。

        參考文獻:

        [1]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

        [2]蔣磊.英漢習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

        [3]張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謨宇.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年.

        [4]田延明.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比較及其文化溯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12月第20卷第6期.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看片国产日韩欧美亚洲 | 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天堂中文 | 中文字幕乱老妇人视频 | 午夜两性色韩国在线视频 |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不卡观看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网 |